国有企业的发展与管理

2024-05-25

国有企业的发展与管理(精选12篇)

国有企业的发展与管理 篇1

一、国有物业管理企业的现状

1、国有物业管理企业的前世今生

在1998 年7 月3 日发布《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 之前,居民的住房大部分由单位分配,住的是公房,有的是直管公房,有的是自管公房。 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福利分房也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新的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遍布全国,商品房逐渐替代了福利房。 经过近20 年的岁月风雨,一些公房和配套设施不完备的住宅小区不断变旧, 并且数量不断扩大。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国有房地产公司下属的房管所也更名为物业管理公司, 但管理的房屋不仅有新建的商品房小区,还有原房管所管理的直管公房。

随着房地产开发逐步实行小区化、智能化、大型化,物业管理行业开始逐步壮大。 以高档写字楼、住宅区、商贸区为代表的私有、 民营物业管理企业也逐步成熟。 然而,国有物业管理企业缺乏这方面的管理经验,在物业管理行业中所处的地位岌岌可危,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

2、物业企业管理的住宅区的现状

从房管所改名为物业管理公司,虽然名称变了,但管理的房屋仍大部分是公房,这些房屋由于年代久,已然变成了老旧房屋,他们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 1) 房屋本体和基础设施陈旧老化,缺乏保养。 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些住宅房屋都成了老旧房屋, 外墙面剥落;主水管道锈蚀、破损;内楼道没有公共照明等。 这些“ 先天不足”给管理单位带来困扰。

( 2) 公共配套设施不健全。 如消防设施不达标,消防设备人为破坏和被盗现象严重,高层电梯“ 超龄”使用给居民带来很大安全隐患。

( 3) 生活环境“ 脏乱差”现象严重。 主要表现在各类违章搭建多,破墙开门多,阳台改建、扩面现象多,车辆乱停乱放,随意占用通道,造成交通拥堵。

( 4) 所住居民以弱势群体居多。 主要表现在贫困户多、出租户多、遗留问题多。 由于种种原因,房屋出租率普遍较高,这造成居住人员的结构复杂,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也影响到管理单位费用的收取,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二、国有物业管理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1、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关系

伴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也相继深入开展,一些企业的改制还没有进行彻底,仍存在着像“ 一个单位两个名称”,这样“ 权责不分、产权不明”的情况。 因此,一个企业只有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成为一个“ 产权清晰、权责分明”具有独立经营的实体,才能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才不会在发展中受到桎梏。

2、解决好生存问题

物业管理作为新兴服务行业,也是微利行业。 物业费不像煤气、自来水、供电等单位有刚性的收费措施,由于业主消费观念、经济状况、物业服务等原因的影响,收缴存在一定的困难。 如何在微利下寻求生存空间,积蓄发展后劲,是摆在每一家物业管理企业,特别是国有物业管理企业面前的难题。

( 1) 国有物业管理企业,管理的物业不仅有私产,还有公产,不仅要收取物业费,还要收取房租费,只有保障费用收取到位, 才能使企业生存。 因此要改变现有物业费、房租费的收缴方式。 针对物业管理费可借鉴商品促销的方式,如一年一次性交清的业主,给予减免两个月物业管理费的优惠或者赠送实用的物品等;针对房租收缴,可以采取公开招聘和目标责任的形式成立清欠组, 专门负责还建楼公房租金的收取。

( 2) 物业行业是微利行业,那么物业管理企业没有更多的资本优势,收取的物业费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营利空间小。 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在增收节支、降耗节能上下功夫,在开源节流、减员增效上用力气,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

3、老旧房屋及设施设备维修的资金来源

房屋老旧需要不断投入资金,用于主水管道更换、房屋治漏、设备保养及消防改造等维修和维护。 对于有维修资金的物业,物管企业在征得三分之二以上业主同意后,可动用维修资金;对于无维修资金的物业,可依据《 物业管理条例》“ 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向业主或物业使用人筹集。 只有这样,才能缓解企业所面临的资金压力。

三、转变思路创新物业管理模式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唯有立足于创新,勇于突破“ 旧观念”、“ 老框框”,不断地创造和应用先进的思想、科学的方法、新颖的技术改造企业,才能在不利条件和逆境中争得发展空间。

1、观念创新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前提,观念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先导,是物业管理发展成熟的基础。 当前国有物管企业在物业管理方式上还没有摆脱旧的模式,要走出旧的固有模式,首先要做的就是解放思想,只有经营者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到物业管理是一种企业行为,而不是行政行为,更不是个人行为, 其活动必须符合和满足市场规律的要求,才有可能从新角度去审视它,用新观念去理解、研究它。

2、经营创新

物业管理经营创新的表现,一是将物业管理视作一种企业的经营行为,在整个活动中要努力发现新的市场需求、新的用户、新的机会,主动开拓新的市场。 在承接新的物业管理之前,企业应把握好成本的核算和物业费潜在收缴率的多少以及业主或物业使用人情况等方面的问题,才能决定新承接的物业是否能够带来效益。 二是在服务内容上,要根据业主的需求把握市场的规律,预见性地创造出新的服务项目引导业主消费。 例如代收代缴水电费,接送业主子女上学、放学,开办假期托管班等。

四、国有物业管理企业今后发展的方向

在科学技术及社会信息化进程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对自己住宅的关注逐渐放在与外界沟通、信息服务、安全防范、物业管理等方面。 如何通过专业化的管理,维护和发展一个受大众和住户欢迎的小区楼盘,是国有物业管理企业今后所要走的方向。

1、智能化管理

物业智能化管理,是指在物业管理中,运用现代计算机、自动控制、通信等高新技术和相关的设备系统实现对物业及物业设施、设备、物业环境、物业消防、安防等的自动监控和集中管理。

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物业实现智能化管理创造了条件。一是物业管理中的一些传统收费项目,如房租、水电、煤气等的收费可以使用电脑管理,这样可以提高效率,减少收费纠纷,而且大大方便了住户。 二是物业管理领域中开发的一些专项与特约综合经营服务, 如物业租售代理服务、代订车、船、飞机票、其它中介咨询服务等,可通过电脑网络来实现。 这样不但增加了管理服务内容,还增加了物业公司的收入来源和利润。 当然,目前国有物业管理企业还不具备这样管理的基本条件: 一是拥有大区域物业管理;二是大片物业开发过程中的前期物业管理介入;三是专业技术人才。 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后,采用智能化管理是企业需努力的方向。

2、环保绿化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营造整洁、绿色、优美环境是物业管理服务的主要内容。 实现绿色、节能、环保效果,不仅需要意识,更需要相应的技术,比如垃圾分类,在下水道安装蚊蝇闸,重视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再利用等等“ 细枝末节”的工作,同时注重包装、宣传,包括供电、供水设施设备的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品种、数量的最佳、最少的使用等,每做到一点就可以帮助企业改善服务品质。

3、以人为本,注重育才

现代企业与传统企业最重要的区别,是从以人为成本的管理向以人为本的管理的转变,物业管理投入的不是资本,而是人才及经验。 物管企业的实力不是资本的实力,而是人才的实力。 有一支素质同,能力强,作风好,品行正的人才队伍,是物管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条件,也是物管企业参与竞争,志在必取的信心所在。 因此国有物管企业不仅要注重引才,注重用才,更应注重育才。

五、国有物业管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1、物业管理应充分调动政府、企业、业主的积极性

外部环境的好坏是制约企业发展一个重要因素。 作为国有物业企业既要向内抓管理、提素质、促服务,又要向外,协调好与各方面的关系,为企业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稳定、健康的外部环境。 一是协调好与业主委员会的关系。 业主委员会代表物业产权人和使用人的根本利益。 二是协调好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 物业区域建设是社区建设的组成部分,需要社区的配合,同时也要协助社区抓好物业区域内的治安防范、扶贫解困、再就业和社区文化建设。 只有赢得多方对物业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才能实现各方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2、物业管理创新应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物业管理作为一种企业行为,其本身要追求利润最大化,但物业管理同时又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作,其水平的高低、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 如果物业管理只注重强调利润,不讲社会效益,那么,其市场将会日见枯萎;相反,如果只讲社会效益,而忽视企业的经济效益,那么,其活动就难以持久地进行下去,最终将被扼杀。 所以,作为国有物业管理企业在制订有关措施时既要考虑物业管理的健康发展,又要兼顾广大业主及物业使用人的实际承受能力,在管理创新方面既要重视经济效益也要注重社会效益。

3、物业管理创新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物业管理创新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针对物业的不同情况创造出符合物业管理市场需求的个性化的管理服务。 例如制定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战略目标、以合作来提高竞争力的战略途径等,企业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及时创造出富有个性化的服务商品,以满足市场需求,才能使企业得到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柯定平:城市老旧住宅小区管理研究[D].东南大学,2011.

[2]陈伟:物业管理的本质[M].中国市场出版社,2014.

国有企业的发展与管理 篇2

管理创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动力

未来世纪,中国企业发展主要依靠管理创新,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动以及内部资源配置的复杂导致了管理创新空间的存在.除价值观和主体素质以外,动机以及运行机理也是管理创新主体产生行为的.主要因素.技术创新是管理创新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中国企业管理创新应在充分吸收美国式的个体创新和日本式群体创新的基础上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管理创新模式.

作 者:刘宏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学院,河南,郑州,450002刊 名:广东商学院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DONG BUSINESS COLLEGE年,卷(期):“”(1)分类号:F406.14关键词:企业管理 管理创新 企业资源计划(ERP)

企业资金管理的现状与发展思路 篇3

[关键词]财务管理资金管理资金流资本结构

资金是企业生产经营正常开展的基础,可喻为企业赖以生存的“血液”。加强资金管理,是企业的永恒主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理念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企业对资金管理也越来越重视。本文试就我国当前资金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探讨现代企业在资金管理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

一、财务管理的内容及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在经营中客观存在的资金运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它主要是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所从事的经营活动进行管理,是组织资金运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财务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资金耗费的管理、资金收回及分配的管理。目前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着这样一些情况:企业规模扩大与资金的供应能力不相称,多数企业面临着资金紧张问题,但同时也呈现“资金闲置与资金短缺并存”的局面。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经济管理,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需要全体管理人员的共同参与积极配合。但实践中,财务管理人员尚未建立起诸如时间价值、风险价值、边际成本、机会成本等科学观念,筹资时不考虑资本成本、资本结构;投资时不预测风险报酬,不分析现金流量等等,以致于财务管理无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也降低了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

二、我国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企业资金管理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运营效益。从实际情况看,我国部分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预算制度有名无实,资金管理有章无序

目前,有的企业仍未建立预算管理制度,有的虽然建立了预算制度,但预算未能成为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法定依据,有章不循,使预算成为摆设。资金的收支缺乏统一的筹划和控制,随意性大,资金使用混乱,占用不尽合理,导致应收账款居高不下,不良资产有增无减,资金短缺,运作极其困难,给企业造成了经营风险。

2.资金分散,使用效率低下

有的企业资金的管理与内部核算单位分散占用的矛盾突出,利用效率低下。多头设立的银行账户造成资金的沉淀,有限的企业资金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使企业资金紧缺,银行贷款居高不下,财务费用有增无减,企业之间拖欠严重。当经营状况好的时候,又缺乏自我积累和防范风险的意识;当经营状况恶化,则到处寻求资金的支持,依赖上级管理部门及母公司。

3.资金时间价值观念和资金流意识淡薄

忽视了不同环境下资金的时间价值,缺乏对资金流的认识。企业的资金流几乎涉及到从原材料的购买,到产品最后销售终端——用户手里的全过程。而几乎每一个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资金流的“不合理”甚至是“沉淀”。企业规模越大,流程越复杂,资金流的沉淀和不合理性就越大,但同时,企业可能由此挖掘出的“隐藏”的利润也就越多。

4.资产负债率过高,资本结构不合理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全部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它不仅包括负债资本与权益资本的比例关系,而且也包括负债资本与权益资本内部的构成比例关系,在实际工作中,通常用资产负债率来表示资本结构。按国际惯例,资产负债率的正常标准应在40%~50%之间,然而我国有些企业因缺乏资本结构意识,自我积累能力差,其资产负债率高达80%以上,意味着企业是在较大程度上依靠债权人提供的资金维持其生产经营。这种扭曲的资本结构不仅造成企业资金短缺,而且容易导致银行与企业的负债危机,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隐患。

三、强化资金管理的基本思路

1.强化资金预算管理,保证资金收支有度

资金投入是资金管理的首要环节,资金投入是否科学合理,资金预算起着关键作用。资金预算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部收支的预期安排,企业的一切生产收支和投资活动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1)准确把握资金预算原则,围绕目标利润,编制财务预算。企業应围绕目标利润,编制财务预算。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遵循“三结合”的原则,即由总到分和由分到总相结合、由上至下和由下至上相结合、由内到外和由外到内相结合,在反复策划、调整的过程中,寻求实现目标利润的最佳预算组合。

(2)必须将企业各项收支活动纳入全面预算。全面预算是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现金预算、制造费用预算、成本预算和财务预算六部分在内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资金预算体系。

(3)企业预算必须做到全员参与。全员参与预算是现代预算管理中预算编制方式,它是指预算执行者和编制者共同参加预算编制。

2.强化资金集中管理,充分发挥资金结算中心的效能

资金结算中心是企业内部设置的核心职能管理机构,由企业引入银行机制,对企业其他成员实行统一结算,集中融资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结算中心为下属公司开立结算账户,将分散在各家银行的账户统一集中管理,由结算中心统一对银行,下属单位除保留日常开支必备的账户外,统一在结算中心开设计算账户,实行收支两条线,销售货款按规定及时存入指定账户,再根据核定的资金预算进行支出。确立“以现金流量为中心,以资金监控为重点”的资金管理指导思想,透过资金结算,掌握、控制下属单位的经济行为,掌握并监控下属单位的营运情况,在保证支付能力的前提下,实现现金流量的动态平衡,确保企业净收益的质量。

3.强化存量资金控制,提高资金使用率

强化存量资金控制,就是要合理安排现金、应收账款、存货等比例,提高资金使用收益。

(1)加强现金管理,合理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现金属于非盈利资产,过多地持有现金,会降低企业的收益水平。企业通过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不仅能够降低资金成本,还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在保证生产经营资金的同时,获取较高的资金收益率。

(2)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减少呆坏账的产生。应收账款实质就是无效资金占用,不仅增加资金成本,降低资金使用效率,甚至可能导致企业资金周转不灵。企业在扩大市场、增加销售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3)加强存货管理,减少资金占用。合理储存应在充分考虑生产规模、销售周期及对原材料、产成品未来市场预测与把握的情况下确定合理值,并逐步向零库存过渡。

4.强化资金管理,降低财务费用

企业在资金管理中,要树立成本、效益意识和货币的时间价值观念,以节约财务费用为目标,从点滴抓起,聚沙成塔,增加企业效益;在选择资金来源时,要以资金成本高低为标准进行决策,开展多种渠道和形式的筹资;在资金周转过程中,要以资金使用效率高低为核心进行管理,充分利用货币的时间价值;在资金投向环节,要以其效益为核心进行决策,保证资金保值增值。企业通过全过程的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财务费用,从而增加经济效益。

5.强化资金管理,优化资本结构

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目前学术界和实务界都提出过许多方案,如破产制度、债转股、国家财政出资偿还、资产重组、大力发展证券市场等,目的在于引入新的资本金,解决企业资金短缺,降低资产负债率。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资本能够自由地流入流出企业;二是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本能够灵活地在各类资本形式间流进流出。入世后,资本市场开放,大量的国际资本涌入中国市场,企业应抓住这一契机,更新资金管理观念,积极引入外资,发挥市场机制在筹资和资金配置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根据自身经营条件和理财业务的变化,迅速对资本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

6.建立财务信息网络系统,强化监管与服务,防范财务风险

以财务管理为依据,广泛采用国家认可的计算机财务软件,实现财务系统与销售、供应、生产等系统的信息集成和数据共享,利用信息化来加强存货、应收账款等的管理,使预算、结算、监控等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一体化,保证资金流向、物资流向处于严密监控之中。

综上所述,通过一系列加强企业资金管理的措施,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做到资金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平衡、统一运作,有效发挥企业资金管理中心的作用,使其成为既具备银行结算、融资、信贷职能,有具备对资金进行管理、监控职能的企业内部资金运作、管理部门,为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潘荣良:加强资金管理降低财务费用.冶金财会.2004(4)

[2]刘雪君:谈现代企业的资金管理.财税与会计.2003(10)

[3]赵红雁:集团企业经营管理要关注企业资金流.会计之友.2004(5)

[4]刘菏卿杜涛: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问题、模式及对策.事业财会.2004(3)

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与探讨 篇4

关键词: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发展趋势,管理创新,经济全球化

1 当前企业管理面临的问题

1.1 管理理念不科学、规范程度不够

企业的目标是多重的, 追求双赢的利益和社会目标是其显著特征。然而, 在管理理念方面, 一些企业缺乏高瞻远瞩的眼光, 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只看重眼前的利益所得, 只顾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 这种企业的经营活动完全是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进行, 导致企业的规模无法扩大, 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目前, 我国很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仍停留在旧有的体制和体系中, 订制度、补台账、编报表、算奖金等, 这些不切实际的管理方法, 只会引起员工的不满。企业管理的不规范也导致了企业发展的方向正一步一步走向未知的定位, 导致企业内部各环节之间推诿扯皮的现象频频发生。

1.2 管理战略缺乏创新

一些企业战略目标经常偏离股东最大化的利益追求, 也就致使企业管理缺乏创新, 通常企业会盲目追求企业规模的最大化。中国实施计划经济的时间较长, 历史原因导致企业的产品数量和企业产值数常常是企业地位的象征, 往往企业规模越大, 企业产值就会越高, 这也就约定俗成的成为企业家获取政治资本的筹码, 另外, 政府希望企业能够雇佣更多员工, 以缓解严峻的就业压力, 这些都会导致企业管理战略逐渐偏离创新的轨道, 主要表现在营销手段落后, 营销创新能力有限, 品牌建设的忽视, 短期思维制约企业发展。

1.3 企业管理决策缺乏科学性

一些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着盲目决策和决策失误的现象。有些企业的领导人, 在有关企业发展的重大决策上, 缺乏事前的调查研究, 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讨论过程中, 又不能够充分尊重大家的意见, 完全依靠个人经验, 盲目决策, 导致最后决策失误, 使企业受到损失, 甚至带来生存的威胁。

1.4 忽视人力资源管理

一些企业只顾眼前利益, 缺乏站在人力资源战略高度制定长远规划, 在市场竞争中, 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 不愿意为员工安排培训项目, 没有便于高技能人才积极调动的分配系统和双向晋升通道, 没有建立或完善提高企业职工收入的待遇机制, 导致企业内部高素质人才缺乏、职工素质无法得到进一步提高。

1.5 企业文化不贴合实际

企业文化是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企业生存的软环境, 对整个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通常具有导向、约束、凝聚以及激励思想基本功能, 任何先进的管理理念必须贴合企业实际, 为广大员工所接受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一旦管理理念和目标与员工达不到精神与心理的共振, 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2 企业管理的未来趋势分析

2.1 企业管理将向知识资本转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企业管理的思想、方法和制度将不断变化, 企业知识管理就是以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为企业管理的核心, 遵循企业管理的存在方式和企业知识的运行规律, 通过知识资源和智力资本的提高来合理利用其他资源和资本项目, 为企业带来利润和效益的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简而言之, 知识管理是一种以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知识化为基础, 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干, 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新的管理模式。

2.2 人力资源管理将越来越重要

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是人的全面发展, 人才对知识的管理和企业的科学管理可以使企业管理不断创新, 从这个层面讲, 人才的作用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突出。企业管理以人为本, 注重个人与企业共同发展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新的概念, 将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 如何加大对知识密集型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如何积累和应用知识以便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将是未来企业管理中需要认真分析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2.3 企业管理活动趋于全球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战略联盟成为西方企业间合作与竞争的新形式。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 企业的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 相互依存、相互竞争是世界经济的基本走向。在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中, 企业之间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企业将有更多的机会到国外去, 进入国际市场。在这个时候,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将从国内扩展到世界各地, 为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仅从利用国内资源来寻求发展已显得捉襟见肘, 就必须向全球化的趋势发展。这时, 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将改变金字塔型结构, 这也就意味着中层管理者将失去原有的价值, 企业管理将呈现扁平化和灵活性。

3 创新企业管理的途径

3.1 加强技术创新管理

技术创新是企业管理中产生知识产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也是这一过程中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柱。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使技术创新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要做到管理战略上的创新, 也要做到生产制造技术的创新, 不仅要满足当前市场需求的新产品的开发, 还要有中长时期发展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储备。

3.2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励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功能, 也是最重要的职能之一。日常的管理中, 企业不能忽视激励机制所起到的作用。企业在对员工实施激励时, 应努力对员工在平时的工作中设置具体、难度适中、为个人所接受并能及时进行信息反馈的工作目标, 提高他们对工作的认可和热情。企业要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奖惩机制, 才能不断促使企业拥有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 而在实现奖惩制度的时候, 企业必须遵循企业激励的内容必须对员工具有价值和意义并且要与员工的工作相互挂钩的原则。公司可以根据工作内容的设计, 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降低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

3.3 塑造积极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积极的企业文化具有边界效应, 作为一种意义的形成和控制机制, 其所表达的内容是一种企业形象, 能够引导员工和塑造员工的态度和行为, 可以使员工对企业具有归属感, 积极的企业文化使企业成员不仅注重自身利益所得, 而且更考虑企业的利益发展, 从而可以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和企业利益, 有助于提高社会系统的稳定性, 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使企业更加稳定。

3.4 创新企业管理队伍建设

管理创新, 是现代企业进步的原动力, 是增强核心竞争能力, 获得跨越式发展, 实现持续成长的决定性因素。推动企业管理创新, 必须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 培养和造就一个领先管理创新和领先市场竞争态势的企业家阶层。在这方面, 我们应该结合我国国情,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按照责任与利益一致的原则, 建立科学, 公正的评估, 晋升制度,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要给员工选择做最感兴趣和合适工作的权力, 给员工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以充分利用人才, 使员工实现自我, 成就感和积极发挥自己的潜能, 提高工作积极性。参与管理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思考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的热情, 参与决策过程和内容管理的员工可以更清楚应该根据企业发展目标来进行工作, 可以有效明确自身今后的发展方向, 将更加有责任感的去努力工作。

参考文献

[1]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6.

[2]尹柳营, 李敏.国际企业管理:经营国际化的理论与实践[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

[3]董艳玲.网络经济与管理变革[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2.

[4]王耀荣.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及展望[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0 (11) .

[5]毕秀华.企业管理中的激励机制探讨.2012.

[6]桂亘东.论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2012.

[7]李欣, 王桂荣, 康进军.新经济下企业管理发展趋势研究.2007.

[8]费筱岚.关于企业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2012.

国有企业的发展与管理 篇5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快,林业企业的发展逐渐趋向于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其管理模式更加全面科学,注重各个模块之间相互协作,统一调配。尽管在林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管理、运行一系列问题,所以解决这些问题是林业企业发展的基石。林业企业要想发展,就应该注重利用地上、地下的自然资源和相应的人力资源,进行新型产品的研发和创新,创造出符合时代需求、市场喜爱的绿色产品,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形成规模化的生产效益。应该充分利用资源的多样化的形式,注重新型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注重对产品的精细加工,提高产品的科技附加值,使新型产品更加符合市场价值。

一、林业企业发展与人力资源的关系

企业管理和运行的本质所在是组织和分配各种资源,使各种资源能够在企业各个部门之间能够得到合理、科学、有效地利用和平衡[1]。人力资源,作为企业资源的组成要素,是企业发展和进步的关键资源,是企业谋取经济效益的基本工具。若是企业没有人力资源的支撑,企业的管理和运行只是一个空壳。总所周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支柱性资源包含三个方面,分别是资本资源、物质资源以及人力资源。以发展的眼光来看,林业企业的人力资源是以人作为中心而形成一种集合型的资源,是林业企业摆脱危困地步的关键,因为人力资源的开发能够左右甚至决定物质资源的利用和资本资源的开发,对于林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和影响。可以说,在三大支柱性资源中,人力资源是关键环节,既是处理自然资源的必备人力物力,又是合理分配资本资源的决定性因素。只有人力资源的分配处理得当,使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便能合理、科学、有效地支配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为企业发展和进步奠定基础。现代化的林业企业管理模式的本质所在是对企业内外部的所有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科学地的分配和平衡。在分配和平衡各种资源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人力资源对于其他资源所产生的附加值,充分研究和分析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的联系和区别。可见,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开发是林业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二、林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在企业管理层面上,过于注重“事”的单一方面静态的控制和管理,以“事”作为中心,缺乏相应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地把控,将人力资源放在次要位置,忽视人力资源的主体性作用,使人力资源单纯的成为企业管理的用具,是人力资源经济效益化的表现,过于注重人力资源在内部事务的投入与产出[2]。实际表现为,林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侧重于企业内部六大模块的管理和运营,即管理企业的招聘、考勤、劳动合同、绩效评估、薪金制度、培训等相关事项,忽略了企业外部事务的管理,对于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的了解不够透彻,直接影响企业在现代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的生存和发展,这是人力资源管理单向性的错误。在企业六大模块的关系处理上,由于六大模块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旦在管理和运行过程中,没有正确处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各个模块之间的矛盾,很容易衍生出部门之间的职权限制问题,导致人力资源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沟通困难,无法保证企业管理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容易导致人力资源的实际管理工作停留在主管层面以下,从而产生考核机制缺陷、招聘方式单一、奖惩制度不全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在企业管理和运行的过程中,企业的管理人员过于依赖以往的经验,没有相应的创新精神,加上员工的文化素养普遍不高、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等因素,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三、企业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及其开发的策略

1.实行人本管理和相应的激励机制

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依赖于人才的输出,企业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可见,人才是企业生产、管理、运行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管理和运行的推动者[3]。所以,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企业应该将员工作为管理的核心和主体,尊重员工的个性化需求,理解员工的个性化工作方式,重视员工的独特的才能和智慧。企业应该积极地配置现代化的管理和生产设施,帮助员工减轻工作负担,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开展员工活动,例如技能大比拼、辩论大赛等活动,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员工对于岗位的`兴趣和喜爱,使员工能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了提升员工对于企业的认同度和归属感,应该注重改善员工的基本生活条件,帮助员工解决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子女升学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应该注重构建林业企业文化,加强员工的队伍建设,提升员工的团队合作意识,积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为林业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奠定结实的基础。传统人事管理激励方式主要是以物质激励为主,精神奖励为辅的一种奖励形式,这种奖励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不适应林业企业发展的需要。应该根据员工的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成果等不同,合理科学地运用差别激励机制,使激励机制能够满足时代的需求。

2.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开发的动力机制和整合各种管理要素

在林业企业管理中,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相应的统筹意识,将培训工作与员工考核、晋升晋级、调动等其他工作相互联系起来,构建开发培训、使用、考核、总结评价、分配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开发的动力机制[4]。根据企业管理的实际情况,整合各种管理要素,加强制度管理,成立核心能力管理小组,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培养,建立能在企业内部分配、使用人才的机制,注重企业内部人员的沟通交流,建立健全相应的企业文化,培养企业员工的团队精神,从而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四、结语

林业企业具有双重属性,既是造福一方的公益单位,又是林业产品的生产商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扩大,传统的林业企业的管理模式逐渐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顺应经济发展的步伐,林业企业就应该转变以往的管理观念,注重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摒弃以往的单一型的木材运用,丰富木材运用的途径,倡导生态环境的经济效益,集合分离的产业链,使林业企业的生产方式逐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保证林业企业发展的新常态。

参考文献:

[1]阳琴.林业企业发展与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J].现代化企业管理,2015,05(22):124-126.

[2]张贤傲,王波.林业企业发展与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J].林业经济问题,2014,08(12):56.

[3]谭宏.浅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文化,2015,12(25):123.

[4]刘银萍.林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浅析[J].民族企业,2014,08(12):56.

★ 乡镇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论文

★ 人力资源开发情况报告范文

★ 青海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经营浅析

★ 人力资源论文 范文

★ 培训与开发管理实习个人简历

★ 人力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 人力资源论文题目

★ 人力资源管理学论文

★ 项目投资与管理 论文

国有企业的发展与管理 篇6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制度;融合

一、前言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包括了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其中,非正式制度即主要指企业文化。正式制度是在非正式制度的边界上突变而产生的,因此通常所谓的制度只是正式制度中的一部分,那种妄图通过完善的管理制度来解决企业所有问题的想法是不现实的。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解决企业问题的关键是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融合,也就是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的融合。

二、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的相关性

1.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互相包容

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有着紧密的关系,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而企业管理制度则是企业的躯体,两者共同构成了企业的生命。而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随着企业管理的日益完善而渐渐形成的,其精髓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所以企业管理制度推动着企业文化的形成;但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又可以说企业管理制度脱胎于企业文化,是在企业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正式制度,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也就有什么样的管理制度,所以,两者又是相互包含的关系。

2.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互相促进

企业文化的使命是引导每位员工了解和认同企业价值观,指导员工规范自身的工作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和引导着企业管理。而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则是在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过程中体现出来,企业管理制度促使企业文化不断强化和具体化,这样企业的发展就与企业文化具有同根性,员工也更容易接受企业文化。同时,依照企业文化的要求企业不断创新和完善管理制度,提高了企业制度的生命力,在企业文化的支撑下,员工也更容易接受企业管理制度。

三、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融合的深度意义

1.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日益激烈,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企业目标难以实现。而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的有机契合则改变了企业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各生产要素的作用,提高企业效率。可见,在市场经济供求剧烈变化的当下,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有机契合势在必行,企业领导只有将企业文化融入到企业管理的每个环节,才能有效控制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最大程度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终极目标。

2.有利于促进企业权利义务的结合

企业主体性主要是通过权利和义务的结合来体现的,企业实现权利与义务的结合,有利于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有效控制只享受权利不履行义务或只履行义务不享受权利的现象,使企业主体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害。为此,各企业必须加强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的契合,将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中,积极引导员工构建正确的价值观,有效结合员工的权利和义务,提高员工的自我约束力,从而使企业管理制度能创造更大的利润。此外,企业文化也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其进一步促进了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的契合,有效调整了企业组织结构,提升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运行效率。

3.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越来越开放,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企业的生存发展面临着更大的风险。企业只有选择正确的经营决策,管理者合理运用经营决策,才能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将风险转化为机遇,从而强化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同时,也只有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的高度契合,才能提高员工抵抗风险的意识,降低市场大环境带给企业主体的风险。

四、论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的融合发展之道

1.创建和谐稳定的企业环境

从理论来说,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是相互促进的,但在实际操作中,两者往往有不一致的地方,如果企业文化不能有机结合管理制度,而是浮于表面和形式,甚至与企业管理制度的某些内容相冲突时,企业文化反而会变成一种负担,阻碍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应充分重视并运用好“人”这一资源,创建和谐、稳定的人文和制度环境,创造积极、健康的工作和学习氛围,为员工提供向上发展的空间,激发员工的主动性、进取心和创造力,引导员工把个人的价值追求与企业的战略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把企业当成一个大家庭,在企业中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和理想目标,鼓励员工在创造企业价值,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实现个人价值。

2.以管理制度孕育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企业制度的支持,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的培育倡导、发扬光大,都依靠企业制度的全面支持。企业管理者应对员工进行社会责任感方面的熏陶和教育,当员工的责任感上升到为全社会生产服务的层次时,就会自觉地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形成优质的价值观。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管理者要善于运用企业管理制度,及时纠正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制衡每一位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使员工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切实发挥管理制度的高效性和实效性。只有当员工清晰认识到自身的职业道德义务,才会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追求精益,生产优质的产品及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从而逐渐形成孕育企业文化的基因。

3.把企业文化转化为生产力

从前人们认为文化是“婆婆妈妈”的东西,而现在,如果没有明确的企业文化,就很难有效执行企业战略目标和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出了问题,企业员工就会士气下降,矛盾重重,企业的绩效和利润也随之下降。现代企业强调“以人为本”,企业制定管理制度的时候,应尊重员工的实用意识和个性表达,发扬民主集中的精神,推动管理制度建设,让企业的管理制度既体现出企业的价值观念,又代表广大员工的意见。企业文化彰显了企业的主流价值观,企业管理者要善于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开发员工的潜力和创造力,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企业要把“以人为本”理念深入运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使企业员工生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执行力,与企业发展目标协调共振,从而把个人的价值追求与企业的战略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把企业管理制度内化为自觉的行动,在日常工作中互相约束和和鼓励,形成你追我赶、争优创先的大好局面,使企业经营管理规范而高效。

4.实现自律和他律融合发展

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战略思想、经营目标和管理制度,因此必须变革和创新企业文化,使之与企业管理制度相适应。当企业管理制度落后于社会发展步伐和企业经营思想,在企业中难以推行的时候,就要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协调和激励作用,改变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使两者在规范和价值方面达成一致,共同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管理制度是一种显性的制度,是用“他律”来规范员工的行为,但只是通过规章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就很容易产生教条主义思想,最终使企业管理机制固滞,窒息企业的创新精神。同时,正式制度之外有着管理不及之处,这就需要企业文化来配合,通过“自律”来激励和约束员工,使他们产生使命感和责任感。可见,自律和他律融合发展,软性文化和硬性制度相结合,企业才能严肃活泼,生机勃勃。

五、结语

企业管理制度规范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企业的硬性管理手段,具有一定的强制力;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不断发展的精神力量,具有更强的渗透力。二者有机融合,形成相互促进的力量,有利于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迎接挑战和抗击风险的能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立足于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应改变传统治理模式,融合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以此完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沈露娜.论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J].科技向导,2011(3):18-19.

企业经营管理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篇7

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组织落后

管理组织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组织模式单一化。虽然经过这些年的改革, 仍有不少的企业不考虑企业的规模、产品、工艺、市场等情况, 采用改革开放前“直线职能制”的组织形式。二是企业领导的管理普遍幅度过宽。尽管许多领导每天工作时间在12个小时以上, 但现在主要领导人应酬太多, 学习时间太少, 会议太多, 解决企业大政方针问题的时间太少。三是企业中系统互相交叉, 发生矛盾, 信息不畅, 使企业领导决策依据不准确、不及时, 工作责权不清。四是管理组织的适应性差, 工作效率低下。

2.责、权、利不明确

一些企业虽设置了看似合理的职能部门, 制订了相应的岗位制度, 但仍存在部门工作总是应付了事的问题。这关键在于责、权、利不明确, 虽然每个人的职责明细了, 但往往应有的权力不明确, 应得的利益不公平, 缺乏足够空间来激发员工的工作斗志, 干得好与不好没太大差别, 业绩考核只流于形式。

3.传统粗放型管理有明显的局限性

粗放型管理指的是通过追加投资, 铺大摊子, 以求通过规模创造效益的管理方式, 又称“外延式”的管理方式。一个企业要发展, 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 内部管理也要不断改善。当管理的发展跟上了生产经营的步伐, 那么企业的发展会更迅速有力;若管理跟不上了, 那么其他方面发展的再快也只是在加速企业走向没落。事实上有太多企业的衰落是因为只注重对外扩张而忽视了对内部的管理。企业必须从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化管理转变。集约化管理指的是利用科技和先进管理方法通过提高企业科技含量等方式来提高企业效益的管理方式, 又称“内涵式”的管理方式。

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有效策略

1.重塑科学管理精神, 奠定理性管理

没有从严的科学管理过程, 是不能妄谈理性管理的。理性管理是指以制度标准化、成本控制、网络计划、质量监控为主的管理。企业经营管理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 并不折不扣地执行。我国大多数企业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会受到个人情感影响, 不能做到对员工一视同仁, 往往亲疏有别, 而造成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矛盾。所以必须实施从严的科学管理, 减少企业破产的危险。

2.树立健康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

企业文化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最高境界和核心, 也是成功的企业必然要追求的发展目标之一。企业文化体现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 它规定了人们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赋予了企业管理者和员工丰富的优秀企业管理思想的内涵和风格。现代企业竞争客观上要求企业的文化建设必须以卓越、创新、高效为核心。好的文化使企业充满活力, 在竞争中处处主动, 占尽先机;而忽视企业文化建设的企业往往人心涣散, 缺少应有的斗志和集体力量, 企业长期生存的能力难以维系。

3.加强教育培训, 提高员工素质

教育培训是提高员工素质, 增强业务能力, 开发员工潜在能力, 加强员工对企业了解, 积极培养储备人才, 增强企业未来竞争实力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对企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所拥有知识的竞争, 因此企业员工必须进行及时的充电和学习, 不断进行自我提高, 否则必将被社会淘汰。人力资源结构的更新和优化不可能是一天两天的事, 也不可能单纯依靠引进与退出的办法迅速扭转。它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是一个不断更新淘汰和逐步提高的过程。对于现有的人力资源, 只能依靠系统、长期、有针对性的培训、学习, 才能实现逐步的优化, 提高其整体素质。

4.加强企业管理制度建设

管理中的“管”是约束性, 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离不开建立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古人说, 经纬天地万事端, 赖有规矩成方圆。不论是古今任何管理工作, 不论管理的模式、系统如何, 也不论管理采用什么方法和技术, 都必须对人的活动提出一定的要求。这种要求一旦形成, 不管是口头既定, 还是以文字公布, 都可视为一种制度。制度是人制定的, 要靠人去执行。但制度具有监督性和强制性。制度的针对性极其明显, 主要是管人。通过管人去影响管理中的其他要素。制定一项制度要考虑针对性、可行性、稳定性, 执行制度要公平、严格、连续, 再好的制度若贯彻无力, 落实无方, 则只能是一句空话和一纸空文, 不仅起不到管人的作用, 也达不到管人的目的, 反而这会“制乱”, 增加管理的矛盾和难度。企业的管理要抓“管”抓“理”, 做到刚柔相济, 即除了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外, 更重要的是管理艺术, 在管理中要充分发挥政治工作的作用, 运用好激励机制, 激发人的责任感, 调动人的积极性, 挖掘人的潜能,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

5.建立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与创新 篇8

关键词:财务管理,发展,创新

财务管理是以企业财务为对象,通过组织、控制和协调资金运动的过程,并在正确处理这一过程所体现的经济关系的基础上,保证企业目标得以实现的经济管理工作。财务管理是一种价值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资金筹集管理(筹资管理)、资金投放管理(投资管理)、资金营运管理、资金分配管理四项基本内容。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使得当前财务管理理论面临着种种挑战,如何应对这一挑战是当前理论界关注的焦点。

一、当前企业财务管理活动面临的挑战

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必然会使得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活动面临着重大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务管理目标方面

财务管理的目标既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起点和终点,也是企业财务管理方法体系赖以建立的基础。传统企业的财务管理以财务资本(货币资本、实物资本等)为主,围绕单一财务资本的筹集、运用、资本增值后的分配等内容从事理财活动,强调的是财务资本的运营。在此基础上,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一般为股东财富最大化。而财务资本与知识资本这两种资本及其所有权之间的“复合契约”,是“利益相关者”产权的合作。因此,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产权理论及制度,只注重有形资产和投入资本的配置,忽视知识资本的有效配他相关利益者对企业剩余的分配权,这加剧了所有者(股东)、经营者和员工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与矛盾,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目标受到严峻的挑战。

(二)财务管理方法方面

知识经济拓宽了经济活动的空间,改变了经济活动的方式,传统的财务管理方法当然受到挑战。一方面是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目前,全球通过互联网的进行商务活动的商户有近千万,知识共享的信息网络构成了知识经济的基础,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将在网络上进行。另一方面是虚拟化交易过程。由于经济活动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加强,在使物理空间缩小的同时,又开辟了新的媒体空间,比如虚拟市场、虚拟银行。在知识经济时代,许多传统的商业运作方式也将随之消失,代之以电子支付、电子采购和电子订单,商业活动将在全球互联网上进行,使企业交易成本更低,对存货的量化监控更精确。同时,也使国际资本的流动加快,而财务主体面临的货币风险却大大增加,这使得建立在传统工业经济基础之上的财务管理方法必须创新。

(三)财务管理对象方面

资本雇佣劳动是传统工业企业的典型特征。因此,传统财务管理是基于对物质资源的管理活动。这种财务管理的对象强调的是以物质运动为基础的物质管理和以资金运动为基础的资金管理,如货币资金、存货、应收账款、固定资产、长期投资等始终是财务管理的对象。知识技术等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不为财务管理所重视。对此,财务管理的对象需要拓展。知识的作用已日趋重要,它不再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而是经济增长内在的核心要素。知识资源成了现代企业生产的一种主体性投入要素,知识资本概念应运而生,这些客观因素使财务管理的对象有必要进行拓展,即把知识资本纳入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范畴。

(四)财务管理组织方面

目前,我国现有大多数企业是以公有制为主导的,财务管理组织的设置成金字塔型,中间层次多,缺乏创新和灵活性,效率低下;财务管理人员理财观念滞后,理财知识欠缺,理财方法落后,习惯性地一切听从领导,缺乏掌握科学、技术、能力、管理等知识的主动性,更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现代财务管理中一些较为先进的方法在企业理财中只是流于形式。这一切与当前财务管理环境下对理财人员、理财机构的要求相去甚远,严重妨碍了信息化、知识化理财的进程。

二、业财务管理的发展与创新策略

(一)财务管理目标的发展与创新

前已述及,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只代表股东所期望实现的利益目标,这会与企业其他相关主体的利益发生矛盾。例如,企业在借款到手、债权人失去控制后,为了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可能会投资于比债权人预期风险要高的项目,或者不征得债权人同意而发行新债,加大负债比例,无论何种行为都将给债权人利益带来损害,因为高风险可能产生的高收益归股东所有高风险却要由债权人来承担。对此,引入“相关利益者利益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显得格外重要。这主要基于:第一,现代企业知识资本的突出地位日益显著,使知识资源所有者(主要是员工)再也不能容忍财务资源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剥夺他们的部分权益,迫切要求拥有与自己的贡献实力相对称的企业剩余的索取权和控制权;第二,将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确定为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不仅有利于对社会整体资源的最佳利用,使企业效益与社会公平等多重目标得以实现。同时,在利益分配上便于企业对税后利润采用“分享制”,使员工和所有者股东的利益一致,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相互监督和制约,有效降低多级代理链中的监督成本,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财务管理方法的发展与创新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方法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网络财务、财务资源计划等方面。首先,鉴于网络财务的核心思想是构建一个网络财务技术结构,因此,在网络财务方面应当实现以下三项创新:第一项是在线管理。即决策者在方便、准确、快捷的在线管理条件下,能提高工作效率,加强主管单位对下属机构的财务监控,及时部署经营活动和作出财务安排;第二项是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即通过网络技术,使企业的财务资源与业务活动直接挂钩,使资源配置最优化,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网络财务是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物,它预示着企业财务管理从思想观念到方式手段的重大发展,是财务管理的一大进步,标志着一个新的财务时代的到来。此外,将企业资源计划这一日趋成熟的供应链管理方案融入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实现将企业各种管理信息按客观规律高度集成和快速处理的财务资源计划,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大量的有效信息。财务资源计划能够提供企业经营者需要的各种即时营运信息,使管理者能适时作出最好的决策,有效地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为公司获得丰厚的利润。

(三)财务管理对象的发展与创新

财务管理作为人们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管理工作,在所有企业都有着一定的管理对象或内容。传统财务管理的对象主要指对财产、物资等财务资本的管理,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人力资本)的作用日益扩大,并且呈现出很多与传统财务资本所不一样的特点,例如高度增殖性、动态无形性等,这使得对其进行管理过程中往往难以把握,增加了人们对其运用与管理的难度。因此,现代企业必须对财务管理的对象进行拓展,即把知识资本纳入财务管理的对象,对知识资本的构成、特点、筹措、分配、运营及效益评价等加以研究,这既要求企业把知识资本的运作当成企业理财工作的内生性要素来看待,又需要企业把培育和发展知识资本作为重要的理财战略。

(四)财务管理组织的发展与创新

财务管理组织是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性要件。前已述及在当前信息系统普及的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组织的种种缺陷或低效率暴露出来。因此,财务管理组织的创新方向是依托当前网络信息技术构建的企业信息系统,构建一种扁平化的财务管理组织结构,对下层放权,调动人力资本创造财富或业绩的积极性,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此外,高素质的财务队伍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成功的重要保证,没有一流的财务人员队伍,就难以保证一流的经营业绩。因此,现代企业财务人员应当从会计政策、财务分析、税务筹划、内部控制制度、资本市场监管规则等多方面进行学习,强化财务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等,尽快实现财务人员业务素质的转型和提高,建立适应当前财务管理环境的理财队伍。

参考文献

[1]、马孟夏,论企业财务管理创新,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2]、何思东,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探讨,现代商业,2009年第3期

电力企业中物资管理的改革与发展 篇9

1 物资管理的发展历程

2005年以前,国家电网公司没有统一的物资管理机构,公司系统各级单位设立物资公司,按照《招标投标法》实施招标采购,具有独立采购权限,采购权限分为网省公司、直属单位、地市公司等多个层面,自负盈亏,独立经营。2005年以后,公司按照中央企业提升集团管控能力的总体部署,探索建立两级招标管理体系,把集中规模招标确定为公司采购管理的主要发展方向,打造总部和网省两级集中招标平台,有效解决了采购权限多级分散、风险点多面广、无法有效管控的问题。2009年以后,为契合公司开展的“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和谐运转,公司逐步建立了集中统一、精益高效、持续改进,具有国家电网特色的物力集约化管理体系,设立了职责分工明确的组织体系、强有力的支撑保障体系和严密高效的业务运作体系,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 地市公司物力集约化管理遇到的困难

尽管如此,地市公司在实施物力集约化体系建设的同时,但仍面临物资管理人才队伍素质不高、对县公司的管控不到位、采购计划的龙头作用亟待提高等问题。

2.1 人才队伍素质亟待提升

市县公司物资部门长期以来成为一个安置人员的机构,人员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专业管理知识匮乏、业务技能水平较低,造成一人多岗,其余人坐享其成的现象,难以适应物力集约化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信息系统建设。亟须打造一支“思想统一、信念坚定、步调一致、业务精通”的物资队伍。

2.2 对县公司的管控不到位

县公司“三集五大”建设以后,原物资服务站更名为物资储运班,划分到运检部班组,除班长外没有专职管理人员,与市县公司对应的计划、合同履约、物资调配、仓储、质量监督、废旧物资、资金验审专业都为兼职人员,整体人员管理能力偏低,对待遇有情绪,经常工作完成不及时或完成质量较低,实难配合市公司推进物力集约化管理水平。

2.3 采购计划的龙头作用亟待提高

物资计划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是物资采购的根本,也是物资供应后续工作可持续性和流畅性的关键。可当下物资计划的引领作用尚未发挥出来。首先,物资采购计划在提报时没有进行平衡利库,造成物资重复购买形成积压,以及通过普通库存申报项目物资造成库存积压。其次,部分设计单位设计质量参差不齐,项目实施单位对设计方案审核把关不严,致使采购标准执行率难以提升;最后,项目整体安排未充分考虑集中且分级采购的必要时间,使得物资需求在时间、数量上与工程实际脱节,造成计划与实际不匹配,后续物资供应工作难以进行。

3 提高物资管理水平的意见与建议

随着国网公司“子改分”项目的顺利开展,巩固提升国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要求,将《推进地县公司集约融合、六型供电企业业务再集约物力集约化指导意见》落到实处,显得尤为重要。

3.1 加强物资从业队伍建设

(1)调整人员和相应管理职责,“子改分”后县公司业务向地(市)物资供应中心业务集中,工作量增加,应在地(市)物资供应中心增加采购管理岗位,同时应增配物资计划、采购管理、物资调配、合同履约、仓储配送、质量管理人员,负责对县公司仓储配送班的业务指导和考核评价。

(2)按照国网公司物资专业职业能力建设要求,积极吸纳有专业、有技术、有能力的优秀人才充实物资队伍,逐步解决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为全面深化物力集约化管理提供坚强人才保障。

(3)加大对物资从业人员、项目部门相关专责ERP、ECP等相关系统的操作培训以及业务流程的管理素质培训,做到严格执行业务规范,筑牢工作基础,规范业务操作。

3.2 采购需求计划管理集约

“子改分”后,原县公司需求计划由县公司项目部门直接向地(市)公司对口项目管理部门申报,地(市)公司项目管理部门汇总各县公司上报的采购需求,负责审核计划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提报地(市)物资供应中心,而地(市)物资供应中心汇总审核本单位各项目管理部门的采购需求计划后组织上报。所以重点提升采购需求计划管理,发挥计划引领作用就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物资需求计划的预审管理,对不满足综合计划、项目审核、科研批复、初步设计评审等要求的物资,不予申报采购,严格计划刚性执行,提升计划执行完成率。二是加强物资与项目管理的需求联动,开展物资计划联审工作,确保需求计划不漏项、不重报、不错报,确保物资技术参数、规格型号、属性描述达到统一的技术规范要求,全面提高计划编制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三是加大计划管理通报考核力度,实行“批次分析考核”。对每批次申报计划进行分析,落实责任,强化计划编制、审核、执行、考核各环节管控,避免问题重复发生。

3.3 物资合同管理与供应调配集约

省物资公司根据总部、省公司两级采购结果和资金支付主体,在供应商服务中心完成物资合同集中签订,并分发至地(市)物资供应中心。地(市)物资供应中心依据合同约定,办理相应结算单据,资金支付主体为省公司的交省物资公司办理统一支付手续。

3.4 物资供应调配

各地市物资供应中心承担本单位及所辖区域内县公司物资供应管理职能,负责管控物资供应计划的交互、编制、调整工作,组织本单位项目主管部门统一会签供应计划并及时上报省物资调配中心。省物资调配中心根据汇总情况以及供应商产能分布,组织省公司项目主管部门进行审核、定稿,将定稿后物资供应计划发放给各地市公司和相关供应商,各物资调配中心(室)发挥平台效应,促进全过程信息交互、层级协同后续,省物资调配中心统筹安排全省重点物资供应商生产交付顺序,地(市)物资供应中心采取第三方物流配送、供应商直送和市公司配送等方式,按物资调配中心(室)指令统一在全市范围内将物资配送至现场或各级仓库(仓储点)。省物资调配中心实施跨区域物资调配管理,地(市)物资调配室负责所辖区域范围内的物资调配管理。

3.5 仓储管理集约

地(市)物资供应中心负责所属地(市)范围内仓储资源的统筹管理,组织制定地(市)物资储备定额,确定周转库、仓储点储备、配送方式。县公司仓储配送班按照仓储管理规定,负责物资出入库、保管,以及仓库运维等日常管理和作业。县域仓储点是市周转库的组成部分,由市公司物资供应中心集中统一管理和调配,并负责仓库日常管理和作业,发挥市公司物资供应中心调配室资源统筹职能,实施市、县范围统一配送,提高物资供应响应速度。

摘要:物资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之一,随着电力市场开放程度的加深,传统电力生产中分散的物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电子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创新物资管理模式就是发展的唯一道路。文章阐述了2005年以来电力企业物资管理模式经历的从松散到集中、从粗放到精益、从单一采购向全供应链全过程管理的跨越发展之路,分析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物力集约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以期帮助电力企业顺利开展工作,为电力企业物资管理提供科学可行的决策支持。

浅析企业成本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篇10

美国在2007年发生金融危机之后, 世界经济也受到了影响。我国的经济策略上较为宽松, 同时又因为额外的因素, 在2010年之后, 随着我国物价的升高, CPI指数在不断增长, 已无法有效的控制, 在2011年, 我国通货膨胀的情况继续恶化。国家为了中断这种情况, 采用减少银根的方式来解决, 但对企业的发展非常不利, 央行在存款准备金利率上提高, 这代表企业贷款难度增加, 同时资金总额降低。由于银行在放贷总额上受到控制, 那么在放贷时就会集中在一些经营信誉好, 经济效益高的公司。像一些信誉差的企业或者刚发展的企业则会出现资金不足的尴尬局面。

二、企业成本管理上出现的问题

1. 思想观念滞后

当前我国的经济在发展, 在我国也有不少企业的领导者在企业成功管理上有不同的意见, 他们会把这项管理活动作为领导或者个别管理者的职责。从传统的思维观念当中, 差不多所有的企业管理者都认同将成功管理交给领导者或者财务管理者把握, 因为这个工作环节非常重要, 而对于一些生产或其他部门的人员来说, 没有资格参与这个重大决策。因此, 很多企业职工的工作范围只是简单的工作, 对成本控制并没有认识清楚。就拿一线生产工人来说, 无论工作是好是坏, 只关系到自己的工资待遇, 而与企业的生产盈利无关, 也不用关心企业是否有发展压力, 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是增大还是缩小等等。所以这些一线生产工人不重视生产成本, 工作上不积极, 如果企业漠视对一线生产成本的管理, 那么企业对于成本的管理无法从基层开始。

2. 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差

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差一般可以从五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 产品的生产量、生产原材料的使用量, 工人的工作时间, 机器设备运行记录不完善。第二, 生产的原材料, 机器消耗燃料及其他的原辅料的使用限度管理不清楚。第三, 产品在验收环节没有起到检验作用, 这包括对生产水、电、气等必要原料的浪费大, 造成的影响很严重。第四, 用来产品生产的原始物资发放、回收利用和企业资产定阶段验收的规则制度无法得到严格的执行, 规则制度有不少条例管制, 但起不到作用, 就无法发挥管制的效果。第五, 在企业内部的产品核算价格不统一, 对生产所需原料, 半成品或提供的劳务核算都没有给予符合制度的清算。

3. 对成本预测没有系统规划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 如果想要提高企业的生产收益, 那么就要从减少成本开始, 对现代的企业成本管理来说, 已经不再按照原有的传统观念进行管制, 而覆盖了更深的细节。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涉及的方面很多, 这其中有成本预测、决议、规划、控制、核算、探究和审核等内容。在成本管理当中的第一个要考虑的就是成本预测。能够对成本预测做到更精确, 更合理这才是成本管理发展规范化的首要前提。企业在开展成本管理过程中, 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才可以提高预测的精准性。不过从现实来讲, 大部分企业只关注生产当中的成本管理, 而轻视成本管理预测, 甚至一些企业在成本预测环节敷衍了事, 只是单纯的应付有关单位的审核, 像这种对成本预测轻视的态度是不能更好的对企业进行管理防范的。另外还有个别企业, 他们的领导层虽然明白成本预测的关键性, 不过在成本管理环节没有完善的管理体制, 得不到更规范更专业的制度, 那么这都会给企业生产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隐患。

4. 管理策略与时代发展相违背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不断提高, 那么企业成本管理涉及到的内容也在不断的扩充, 变得相对复杂起来, 那么企业的成本管理能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市场的发展需要, 这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前途。当前, 有不少企业依赖高科技, 对生产设备进行革新, 还引进很多先进的生产技术, 不过管理策略上严重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那么这也会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像大部分企业在成本管理上还处于人工管理阶段, 虽然有些企业采用计算机操作, 不过在经营管理上并没有统一网络化, 所以这无法与企业生产发展速度保持一致, 那么就满足不了成本管理的需求。

三、企业成本管理创新改革的途径

1. 树立群体管理新理念

现代企业在成本管理上涉及到的内容较多, 而且这已经不是企业领导层直接管辖的工作, 直接关系到企业当中的每一个员工的利益, 因此, 对于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要意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并对成本管理进行深入的了解, 这样才可以让员工们重视成本管理工作, 真正的将技术与经济发展统一起来。企业要向企业员工宣传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取缔传统的粗放式管理, 才可以提高员工的重视性。

2. 树立生产全程成本管理理念

企业想要在发展中不断的提高市场的占有份额, 就需要不断的增强生产效益, 增大对成本管理的内容, 而且对于成本管理的内容来说也不可以完全限制在生产过程, 也应该将其管理内容扩大到整个生产环节当中, 同时也应该包括产品的市场研究、有关技术发展的趋势探究及产品设计等内容, 再扩大的话还需要覆盖售后服务这一块的内容。

3. 树立成本效益理念

从当前的市场经济形势来看, 企业在经验当中追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所以对于企业的成本管理来说, 也应该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 那动态的成本效益理念来研究成本管理及监管的问题, 从企业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例研究来分析投入的重要性、规范性, 即采用合理的方法尽可能的降低成本投入, 尽可能的去提高创造的使用价值, 这样的话企业才可以有更多更高的经济效益。企业的发展需要站在经济效益的观点上来分析经营成本的高低, 拿经济效益来动态的管理成本效益才能得到最合理的管理。

4. 务必提高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力度

像成本管理在基础性的工作内容上是比较复杂的, 所以, 第一要真正的完善成本管理的原始数据记录。这个原始数据记录能够直观的看到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当中的最初也是最原始的数据资料, 也可以说是一些生产产品的成本计划控制, 对成本核算的最初数据。所以企业的原始数据记录一定要详细、完善、精确地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当中的整个基本状况。第二要完善财产物资管理调理。对企业的所有财产物资的发放, 务必做好计量、验收等环节, 出具相关的手续及文件。对每一项财产物资都要采取突发或定期的核查, 根据相关的秩序进行解决。

5. 强化成本管理的预测管理和成本监控

企业在管理当中开展有效的成本预测, 是能够更好的对成本进行监控, 利用成本预测, 那么企业的管理者可以随时的了解成本的动态变化, 可以有效的降低经营风险, 帮助企业的领导提供完善的资料。对成本预测的中心来说, 其实就是要编制某一阶段的成本计划, 对完成生产目标所需要的各项成本方案进行对比研究。提高生产过程当中的成本监控, 每个生产环节或者有关的部门都需要在生产原料、工人工时及其他花费支出上进行监控。比如, 要对材料消耗、能源消耗、生产薪水、废物损耗及生产费用等进行重点监控。

总之, 我国的企业成本管理与企业的生存有密切的联系, 现代化企业在设备上要跟上, 而且企业的管理观念也要与时代俱进。采用科学完善的企业成本管理, 对企业的成本控制有一定的帮助, 可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 宏观方面来说, 也能够节约生产原料, 做到绿色制造,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企业的成本管理要持久坚持, 在企业运行当中, 创新改革也是有必要的, 同时也要参考国外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的成功例子, 使成本管理内容更合理, 更完善。

摘要: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不断提高,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成本控制是市场竞争当中最有影响力的因素。企业生产成本的多少与企业的存活有必然的联系。如何做好企业的成功监管, 这是一个值得企业深思的WNET, 当然也受到不少企业管理者的重视。企业管理的方式有不少, 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有独特的含义, 它具备不同的生存环境及存在意义, 对此企业成本管理同样如此。像国外很多有名气的企业在发展上也少不了成本管理这一环节, 而且这对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是有很大帮助的。在我国的企业管理当中, 成功管理是最关键的, 当然这一环节也存在很多不足, 也需要进行改进和提高, 同时我们有必要参考国外成功企业成功管理经验, 使自己不断提高。$

关键词:企业成本,成本管理,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秦胜兵.试论完善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建设的措施[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6 (02)

[2]刘兴仁.关于加强中小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思考[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 (04)

企业会计管理的模式与发展前景 篇11

关键词:企业;会计管理;模式;应用;发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再加上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会计管理工作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企业健康、长远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需引起足够重视。以下结合当前企业会计管理的主要模式,对企业会计管理的应用与发展等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一、企业会计管理的常见模式

若想不断完善企业会计管理体系,必须奠定在科学、合理、有效的原则基础上,才能实现会计管理职能的最大化。以我国当前企业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可将会计管理工作划分为三大模式,具体分析如下:

1.分散型会计管理

分散型会计管理模式是当前企业较为认可的模式之一。由责任单位负责会计人员或者会计业务的具体管理工作。由会计人员在第一线担任核算工作,更利于全面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资金流动状况等,更利于会计人员参与企业管理,为企业科学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2.统一型会计管理

采取统一型会计管理,更利于会计职能的发挥,对推动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责任单位的核算机构,已成为企业会计部门的重要一部分,是会计部门的委派机构,为具体的责任单位提供服务,更好地履行会计职能。

3.交叉型会计管理

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本原则,只有得到人的理解与支持,才能确保会计职能落实到位。因此交叉型会计管理模式与科学管理原则背道而驰,如果在企业管理体制中采取交叉模式,可能出现管理漏洞、重复管理等问题,一旦出现矛盾必将相互推诿,难以落实责任,造成管理工作的一片混乱。

二、企业会计管理的应用与发展

1.提高现代理财意识

随着现代企业的制度建设与完善,除了给企业带来自主理财的良好机会,同时也将企业推入市场经济万变的大潮中,将面临各种新问题、新挑战,因此对企业会计管理工作提出更多要求,只有做到与时俱进、树立全新观念,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1)树立发展观念

企业的发展应奠定在长远利益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因此,企业实行会计管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更要加强对长期规划的重视程度。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风险和回报率成正比例关系,因此企业除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之外,更要很好地处理风险和回报率的平衡关系,合理安排企业流动资金,避免过于注重短期行为,而对企业长远发展造成制约。

(2)提高风险意识

由于企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复杂多变,因此在获得利益的同时也不得不面临各种风险,如利率风险、渠道风险、筹资风险等,这就需要会计人员树立风险意识,及时发现企业运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规避风险,尽量将风险可能性降到最低。

(3)积极运用信息化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社会的重要商品之一,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一方面,会计人员亟需快速、全面、精确地获得信息,为企业投资或筹资提供重要依据;另一方面,通过对企业运营状况的全面了解,为企业管理出谋划策,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的优化调整,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因此,在错综复杂的市场经济大背景下,会计人员必须提高信息化应用意识,对推动企业发展提供工具保障。

2.不断完善会计管理的评价体系

会计管理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杠杆,在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会计管理较为片面,主要集中于记账、算账、管账;但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会计的管理职能日益凸显,并不断朝向现代化管理模式发展。因此,会计管理的视角不断扩展,会计管理模式的优劣也将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产生直接影响,会计管理作为一项综合性体系,必须做好企业的参谋者,为推动企业健康、长远发展提供服务。对于企业会计管理工作来说,开展有效的绩效评价,可对会计管理能力进行客观分析,通过有效的奖惩措施,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断挖掘人的潜力,以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3.发挥企业内部审计职能

在新时期,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强化会计核算管理工作,从根本确保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企业财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在实际开展工作过程中,应注意确保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发挥监管作用。企业结合自身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监督范围、监督原则及监督方法,并配以奖惩制度。通过发挥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强化企业内部的监督与评价工作,及时发现企业面临的缺陷和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4.创新企业会计监管方法

作为现代化企业,应加强对内部监管程序的重视程度,不断完善内部管理职能,构建企业内部会计管理体系,以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通过系统性地开展会计规划、会计控制、会计决策、会计考核以及会计分析等工作,对企业各项业务的全过程进行控制与管理。通过我国新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奠定在相关法律法规前提下,对企业资产负债结构进行优化与调整,及时发现薄弱环节;另外,现代化企业具有自主理财权,如企业的自主筹资、资产处置、技术开发、自主投资以及会计机构的设置、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内部审计制度,等等。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实际情况,全面控制规划、协调及考核等各业务环节,强化会计管理职能,与企业相关规章制度相一致,强化资金管理、成本管理以及物资管理等,通过渗透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推动企业健康、有序地成长。

5.构建高素质的会计人员队伍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应加强对人才的重视,强化会计工作人员的管理、考核与培训工作,遵循以人为本原则,构建一支高水平、高学历、高素质的会计人员队伍。首先,从源头强化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对于没有经过考核并获得证件的人员,坚决不予从事企业会计工作,从根本保障会计人员队伍的素质水平;企业应积极组织会计人员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培训,鼓励会计人员参加职称考试,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其次,做好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引导会计人员定期参与考核及培训工作,尤其在新制度、新法规、新原则出台之后,必须做好培训工作,确保会计人员及时掌握最新的会计知识,将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落实到位,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再次,强化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当前,会计诚信问题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和担忧的问题,企业要承担起应付的责任,强化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树立廉洁奉公的良好道德品质,在工作中坚守原则、不受利益蛊惑,真正落实会计监督与管理职能。

由上可见,企业生产经营正面临全新经济环境,进而对会计管理的内容、模式、方法提出更多要求。对于企业管理工作来说,如果仅仅依赖领导者及员工的自律行为,显得过于薄弱。因此,充分发挥会计管理工作的监督与服务职能,对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尤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加快会计管理模式的完善与创新,才能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程卫星:浅论现代企业制度与会计管理模式[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2]郭俊凤:企业会计管理的加强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1(20).

[3]梁秉奇:基于新会计准则下的现代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4).

[4]张继增.浅谈现代企业会计管理模式及财务风险[J].商业经济,2011(11).

[5]沈明霞:中国当前会计管理体制的创新及其模式选择[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22).

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与管理现状 篇12

关键词: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瓶颈

1 中国民营企业现状

1.1 民营企业的概念

对于民营企业的概念, 理论学界尚未达成一致的看法, 但是都一致认为, 民营企业是个人投资、个人经营、个人分享收益、个人承担风险的法人经济实体。“民营经济”这一概念也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中不断发展壮大中形成的, 民营经济与国营经济是相对立而存在的, 一言以蔽之, 即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1.2 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

1.2.1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 (1978~1984年)

这个阶段的民营企业发展特点是迅速兴起, 发展速度惊人, 占据国民经济的30%以上。我国实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以后, 即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实行以后, 民营企业发展进入了新时期以来的首个发展高潮阶段。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多种经济形式的要求。

1.2.2 第二阶段 (1984~1988年)

这一阶段民营企业的发展特征是中国乡镇企业生机盎然, 一枝独秀。此前阶段的个体经济的飞速发展, 也为更大规模的乡镇企业的突飞猛进创造了巨大契机。这一时间段是我国乡镇企业发展史上最难得的发展机遇期, 乡镇企业的数量与增速也是十分喜人的, 四年时间乡镇企业数量增加量超过30, 000家, 个体企业数量增加额也逾15, 000, 000家。

这个阶段出现如此喜人的经济态势, 主要归结于中央政策的大力支持与鼓励, 特别是在1986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共同发展”的方针, 和1987年中央确定了民营企业的历史地位后, 民营企业从此进入了历史繁荣大发展时期。

与此同时, 中国民营经济正式获得宪法的最终认可是在1988年我国宪法修正案得到肯定的, 至此中国民营经济得到了宪法的确认与保护, 民营经济数量开始迅猛增加。截至1988年底, 中国民营经济数量已超过了40, 000家, 从业人员数量超过了700, 000人。

1.2.3 第三阶段 (1988~1992年)

这个时间段民营经济的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上升缓慢但整体数量仍然增加, 速度放缓。到20世纪90年代初, 中国民营企业数量大约有100, 000户, 其中出资人有225, 000人, 从业人员比1988年增加了1倍, 达到了1, 400, 000人。这个时期, 中国的民营经济陷入到了相对的低谷, 这主要是和当时中国的政治环境密切相关, 也正说明了当时的民营经济受政策影响极大, 也充分暴露了当时的民营经济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发展十分脆弱。

1.2.4 第四阶段 (1992至今)

这个阶段民营经济的特点是进入了历史发展最好时期。这主要归结于中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进一步加深, 消除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疑虑, 极大地激发了中国广大民众的投资经商热情和兴业情怀。这个阶段, 民营经济不管从规模上, 还是数量上, 以及资金注入上又呈现出大幅度的增加, 民营经济从此迎来了发展史上最好时期。各种经营方式都是迅猛发展, 特别是私营企业, 增速最快, 其次是外资经济与个体经济。

现阶段,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以及国家对民营经济大力支持, 中国民营企业生存环境不断改善,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民营企业管理的经验不断得到充实、提升, 发展空间与发展形势更加优越, 民营企业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大好时期。

2 中国民营企业面临的问题

2.1 缺乏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在民营企业逐步成长、发展壮大的过程中, 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 企业员工的不断增加, 许多民营企业未能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变更企业治理方式, 以前的企业管理模式遭遇各方抵抗, 不能使企业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变化, 落后的生产方式开始阻碍企业, 使企业组织机构失去活力, 甚至使企业面临破产的境地。这在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史上也屡见不鲜。

2.2 增长方式过于粗放

由于民营企业受到规模和资金的影响, 产品设计缺乏特色, 消费群体也不稳固, 盈利方式也因为生产过程中级别较低、盲目扩张而重复建设。

2.3 人才紧缺, 队伍缺乏稳定性

由于民营企业大多是从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其对于外部招聘而来的人才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极易造成企业员工队伍不稳定, 离职率较高, 随之而来的是绩效制度、薪酬福利制度无法跟上, 长此以往, 对于优秀人才的吸引力相比优秀企业而言逊色很多。

3 民营企业突破“瓶颈”的举措

3.1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是在现代市场环境下形成的, 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 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 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 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 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法人制度、企业自负盈亏制度、出资者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领导体制与组织管理制度。

将转变经营机制作为当前民营企业自救的重点, 如何推行现代企业制度, 要根据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 区别对待。深入加快现代企业制度配套法律法规的立法步伐和加快改善企业外部环境的步伐。

3.2 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化转变

首先, 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杜绝浪费, 将其加以综合利用, 在资源的开采、加工、物流运输、消费等环节建立全面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其次,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绿色发展模式。再次, 采取最严格的资源管理制度。最后, 必须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

3.3 吸引人才, 建立高质量人才队伍

由于民营企业大多是从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其对于外部招聘而来的人才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极易造成企业员工队伍不稳定, 离职率较高, 随之而来的是绩效制度、薪酬福利制度无法跟上, 长此以往, 对于优秀人才的吸引力相比优秀企业而言逊色很多。

因此要从以下几方面优化人才队伍: (1) 调整人力资源结构,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2) 完善员工培训体系, 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3) 掌握工作任务特征, 提高职业幸福指数; (4) 改善企业内部环境, 促进组织有效运转; (5) 健全公司激励机制, 充分激发员工潜能。

参考文献

[1]艾丽, 贺伟.我国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演进路径及传导机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 .

[2]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3]陈云娟, 张小林, 张良珍.民营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实证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6) .

[4]寸晓刚.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激励框架探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0 (1) .

[5]顿日霞, 孙涛.知识型企业的治理[J].商业研究, 2005 (l) .

[6] (加) 弗朗西斯·赫伦比.管理知识型员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上一篇:四大原则下一篇:宫颈电环切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