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发展(通用12篇)
国有企业发展 篇1
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重点在于调结构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取决于调结构, 有没有成效?GDP的结构和GDP的总量相比, 总量固然重要, 但结构更加重要。我们不妨以鸦片战争时期中国跟英国的GDP的比较来说, 当时中国的GDP总量是远远超过英国的, 但是中国GDP的结构是不如英国的。比如说, 中国生产了大量棉布, 而中国的棉布以手工制造, 而英国生产的棉布是机器生产。中国运输的工具是旧式的工具, 而英国的运输采取的是新式的运输工具火车、轮船等等。再说, 英国的工业化开始于18世纪后期, 到鸦片战争的时候, 英国的工业化已经进行了半个多世纪, 所以他的结构是符合于当时技术进步潮流的。
所以今天我们看, 虽然中国在GDP总量上超过了日本, 但应该看到, 除了在人均GDP方面中国还远远低于日本以外, 在GDP的结构方面中国仍然是低于日本的, 日本在高新技术方面走在中国的前面。我们去过日本了解到, 论城市规模来讲日本的东京、大阪这几年没有太大的变化, 因此从外面看中国的发展比日本快的多。我最近一次到日本去, 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的参赞陪我参观日本, 他告诉我一个重要的事情, 日本大城市在规模上没有大变化, 可走进日本的家庭里看一下, 最近几年日本的家庭卫生设备、厨房设备、卧室设备全部更新了, 很多家庭是智能化了。这就表明他们在结构方面走在了我们的前面。
再以人力资源结构来说, 我们还是以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英国对比, 中国人口数量远远超过于英国, 可是中国人力资源的结构怎么样, 农民绝大多数是文盲、妇女绝大多数是文盲, 中国的知识分子当时主要读四书五经准备考科举, 而当时的科举制度对近代的经济、金融知识是不懂的, 而英国义务教育普及, 中学发展的很快, 大学同样, 培养了很多科学技术人员和经济管理人员。这样来比中国人力资源还是落后于英国。跟日本相比, 我们技工人数也不如日本。这就表明了结构问题的重要性。
国有企业在这场结构调整的过程中, 应该站的更高些、应该看的更远些, 这样就会有紧迫感、就会有忧患意识。具体讲, 国有企业在结构调整方面有哪些工作需要展开呢?
一、国有企业对我们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国有企
业通过结构调整、通过重组, 应该是做强做大, 只有国有企业做强做大才能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国有企业的结构调整重点应该在当前新兴战略产业方
面, 因为新兴战略产业对我们国家现代化是极为重要的。国有企业的优势通过新兴战略产业发展才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三、国有企业应该走出去, 在资源开发和企业并购方面发
挥更大的作用, 这对中国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国内的资源要继续勘测, 但是在国外为什么不能取得更多的资源呢?我们在企业并购方面, 我们的力量完全可以来胜任这样的工作。
四、在人力资源结构方面国有企业应该起到重要作用, 国
有企业应该成为技术力量的培养基地, 应该成为不断向各界输出高质量的技术工人、技术骨干的基地。
这样的话, 我相信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国有企业起到的作用比现在要大的多了。
二、结构调整的背后是体制问题
结构调整或者叫优化结构为什么这么重要呢?我们谈这个问题已经很多年了, 但结构的优化为什么这么难?是经验不足吗?不完全是, 因为经验是人创造的、是积累起来的。是理论准备不足吗?也不是, 因为理论问题的讨论是充分的。关键在于体制的阻碍, 具体来说有哪几个体制需要亟待改革呢?才能使国有企业的优势进一步发挥出来呢?才能做到结构的优化呢?
一、投资决策体制的改革。是政府主导型的投资决策呢还是市场主导型的投资决策?可以说国有企业在企业已经改制成为市场经济市场主体的条件下, 就应该有投资决策的自主权, 除非是跨行业的或者国家重大项目以外, 对国有企业来说应该具有作为市场主体进行投资的决策权。
二、行业垄断也是一个障碍。行业垄断的存在根源在于既得利益的存在, 因为要维护既得利益就要维持现状, 所以结构调整就难以推进。行业垄断不是市场经济产物, 它的做法是延续了计划经济下的一些做法, 这对我们来说是重要的, 国有企业应该自己清理一下, 国有企业要想一下还有哪些是计划经济的东西, 既然我们要实行市场经济, 那就是说这个改革是刻不容缓的, 市场经济并不表示国家不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也不表示在跨行业中起到规划和指导的作用, 但在市场经济的范围内应该说行业垄断的存在阻碍了国有企业发展, 国有企业很可能被行业垄断的利益而感到满足了, 而创新就减少了。
三、资源定价体制的改革又是个障碍, 因为碰到了阻力。资源定价不合理, 阻碍了结构的调整, 甚至还加剧了结构的不协调, 改革资源定价体制不仅会影响现存资源定价受益的企业, 而且会影响居民生活。二元定价制度是不合理的, 我们应该在改革中从二元定价制度改成一元定价制度, 这样有利于国有企业进一步壮大。对国有企业来说应该认识到这是压力, 但这种压力对长远发展是有好处的。
四、城乡二元体制的改革,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二元体制的存在阻碍了结构调整, 因为二元体制长期存在, 它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它最大的缺点在哪里呢?就是它阻碍了生产要素的流动, 城乡分隔, 这样就延续了现在一些不合理的结构, 阻碍了结构调整, 内需的不足也是跟城乡二元体制继续存在有密切的关系。
五、结构调整和政府的管理理念转变是直接有关的, 结构
调整之所以困难, 因为政府存在着种种顾虑, 觉得下不了决心。政府有什么样的顾虑呢?比如说结构调整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影响GDP的增长率, 又比如说结构调整在一定时期内可能增加了就业的压力。还有, 结构之所以还不能这么快的调整, 也可能政府考虑更多的是面面俱到, 要保持相互之间的协调, 城乡统筹安排、产业的统筹安排, 往往成为一种理由, 这样的话就妨碍了结构调整的进行。实际上, 不如把速度暂时保持在合理的增长速度上而把重点放在结构的优化方面, 那样更好, 损失一些增长率, 实际上可能是我们前进中的障碍, 把这个问题应该认识清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就业压力增大, 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有别的措施来做啊, 你结构还要调整, 比如说大力发展民间企业, 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 这样把就业的压力就分解了。比如说微型企业的发展, 鼓励人家自主创业, 所有这些也可以分解就业的压力。
这个问题的确是需要解决的, 但统筹安排不等于维持现状, 要当断必断, 要下决心, 才能真正做到结构优化。结构调整中会有阵痛, 哪次发展不是在阵痛中前进呢?总之, 结构问题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这是一个重要的责任。
三、国有企业只有在自主创新方面作出优异的成绩才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对国家来说要通过自主创新使我们的国力增强, 对企业来说要通过自主创新使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国有企业的发展战略应该根据新的形势定位, 把自主创新放在重要位置, 国有企业必须在自主创新方面作出优异成绩。
在这里我们可以讲, 国有企业要掌握本行业的技术的主导权, 这样不仅能够扩大国际市场的份额, 而且还能带动国内其它行业的发展, 一起走向国际市场。国有企业在技术方面的优势必然带来品牌的优势, 资本的优势、人才的优势跟品牌优势是结合在一起的。
国有企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在哪里呢?为什么要有国有企业?这是因为在实现国家发展战略中国有企业跟民营企业不一样, 民营企业要通过国家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货币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 给它影响、给它吸引力, 这样它就会转到符合国家的发展方向的战略上来, 这也是必要的, 国家要给予政策的吸引。国有企业, 既然是国有企业, 那么就要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 保证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是国有企业的义务, 有吸引当然重要, 但也要认识到, 不然干嘛要有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就是保证国家战略的实现。如果把这点认识好了我们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问题就清楚了。
四、国有企业跟民营企业经济发展转变过程中有广阔的前景
国进民退、国退民进都不是我们的政策目标, 我们的政策目标应该是这样, 国有企业跟民营企业都应该发展、平行发展, 走到国外的企业不管是国有还是民营都是中国的企业, 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创造的品牌都是民族品牌。所以, 应该是共赢、双赢政策。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 民营企业在很多方面是国有企业的合作伙伴, 是配套的协作单位。国有企业能够保持盈利的现状, 如果没有民营企业的协作配套行吗?假定民营经济萎缩了, 难道国有企业就能够一枝独秀吗?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考虑。
在自主创新方面, 国有企业跟民营企业要合作, 二者各有优势, 国有企业的优势在于技术力量雄厚、规模大, 民营企业的优势在于机制灵活、敢于创新、敢于自担风险。当前, 国企跟民企在自主创新方面正在探索合作的形式, 大约有三种合作形式:
一、纵向模式。什么叫纵向模式呢?就是同一条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 都有国企跟民企, 共同探讨本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 来取得自主创新的突破。
二、横向模式。就是同一个行业中有代表性的国企跟民企大家合作, 共同解决本行业中的重大技术问题, 解决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三、子公司模式, 双方出资、出人建立子公司, 把国企跟民企的优势都吸收进来, 专门从事研究、开发、推广。
我相信, 在今后一个阶段中, 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国有企业的继续壮大, 同时也能够看到国有企业跟民营企业建立双赢、共赢的局面。
(编辑:王露)
国有企业发展 篇2
“企业发展我发展、我为企业做贡献”
学习教育活动的安排意见
为贯彻落实河南煤化集团《关于深入开展“三思考三查摆三提升”主题教育的通知》的意见精神,按照“一起步就上新台阶,一开始就是高标准”的工作思路,践行“用心做事,追求卓越”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从零开始,向零奋斗”的安全理念,结合我机械厂当前工作实际,确保用最优质的产品和最优质的服务,满足新乡焦煤公司三个矿复工复产工作的要求;确保在陈召二矿总体发展战略“一年打基础、两年上水平、三至五年大发展、五至十年大夸越”的进程中不落伍、不掉队。经召开全厂技术骨干座谈会讨论,决定在全厂范围内开展“企业发展我发展、我为企业做贡献”学习教育活动。
一、活动的目的通过开展“企业发展我发展、我为企业做贡献”的活动,引导全厂员工进一步认清当前企业面临的形势,转变工作作风,改变思维模式,跳出原来熟悉的、习惯的、落后的老圈子,深入思考本厂工作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深入剖析自身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的与焦煤集团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和不足之处,深入剖析自身在工作方式、工作作风和纪律作风方面存在有哪些问题和不足,进而转变观念,用心做事,追
求卓越,积极承担责任使命,珍惜当前新乡焦煤集团有利的发展形势和安全稳定的大好局面,把全体员工的思路、行动统一到确保完成各项指标任务上来,凝聚全员力量,推动机械厂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二、活动的时间安排
2011年8月1日至8月31日
三、认真组织学习和讨论,具体内容如下:
1、认真学习陈雪枫副省长在河南煤化集团庆祝建党90周年暨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2、认真学习河南煤化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陈祥恩在庆祝建党90周年暨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及近段时间以来的讲话精神。
3、认真学习焦煤集团党政主要领导近期重要讲话精神
4、学习讨论焦煤委发〈2011〉52号《关于深入开展“三思考三查摆三提升”主题教育的通知》.5、认真学习河南煤化企业文化手册和河南煤化集团员工奖惩暂行规定。
四、活动要求
1、要通过学习思考,不断提升境界、开阔视野,增强责任意识、大局观念,增强做好各项工作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2、通过活动促使我们的思想认识、管理水平、工作质量和发展质量都得到明显提升,确保企业保持发展的先进性和可持续性。
3、统一思想认识,明析企业发展现状,认真分析企业在发展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更好地抢抓机遇,迎接挑战,扬长避短,履行好岗位职责。
4、大力弘扬“把企业当家,把岗位当命”的敬业精神,做到心随责走,把全部精力用到工作上,做到责随职走,坚决落实责任,尽职尽责,做好本分工作,坚持服从原则,听从领导工作安排,把企业当成我们共同的家。
5、学习河南煤化集团企业文化理念和河南煤化集团员工奖惩暂行规定,要逐字逐句地读熟、读懂、读透,坚决做到清清楚楚、铭记于心、身体力行、坚决贯彻,切实做到真较真、不糊弄、铁制度、硬执行。
6、每人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和学习思考情况,月底前撰写心得体会或感想(不少于两页信纸),详细阐述我能为企业做什么?我为企业做了什么?勇于协助厂长谋划企业发展思路,从我做起,树立“企业兴我荣、企业衰我耻”的责任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企业的节能降耗,献计献策,贡献力量。
国有企业与世界未来发展 篇3
西方危机出现新特点
目前这个大幕还刚刚拉开,更大的浪潮还在后面,这是由当前西方危机的特点决定的。以往人类所经历的资本主义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生产过剩危机可以通过对大企业注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加工资等办法,逐渐恢复社会需求,进而恢复经济发展,整个过程呈现出危机、箫条、复苏、高涨的周期性特点。而今天危机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变化,今天不是生产过剩危机,而是透支性危机,是借钱太多无力偿还发生的危机。对于这种透支性危机,采用原有的解决生产过剩危机的方法,根本就没有任何效果,不仅没有效果,而且危机会越来越深重。
第一,借钱借多了,超出了实体经济的偿还能力,便只能借新债还旧债,形成更大规模透支,进一步加深危机。而虚拟经济又创造了透支未来的条件。在目前还没有大众民主制度对资本进行监督和约束的情况下,只要能够操纵公众预期,就能够无限发行各种有价证券,来剥夺公众、透支未来。虽然现代精英可以通过控制网络来操纵舆论,操纵公众预期,在资本市场上无限发售各种有价证券和衍生产品,透支未来财富,但是,社会实体经济的支撑能力是有限的,公众的心理预期也是有限的,一旦超出这个限度,新旧债务之间的资金链条就会断裂,爆发透支性危机。现在欧美金融危机就是超过了这个限度,超出了社会预期的极限,未来透支的道路堵死了,偿还能力枯竭了,而所负债务又不能不还,除了废除现有游戏规则之外,根本就没有任何解决办法,这是资本主义在21世纪给自己打的一个死结。
第二,以往西方国家解决危机的传统办法,就是给大企业大资本注资,搞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以刺激市场需求,促进供求平衡。但是,现在采用这种方法,不仅不能摆脱危机,反倒会加剧危机。因为目前的透支性经济危机和两极分化的社会危机,恰恰是缺乏监督和约束的大资本统治造成的,是财富无限度地向大资本和极少数精英手里集中的结果。如果继续向大资本注资,等于是把穷人的钱拿过来给富人,把一般民众的钱拿过来给精英,把纳税人的钱拿过来给大资本,把99%的钱拿过来给1%。这样做,不仅会加剧两极分化,加剧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而且会激发起人们更大的不满,造成社会更大的动荡。这个特点决定了当今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政府在新一轮危机面前完全手足无措,甚至连一个纸上谈兵的解决方案都没有,只能是被动地等待和消极应付,同时希望中国等外部力量能够帮助他化解部分债务危机。依靠西方国家自身的力量,已经不可能解决目前所面临的经济和社会双重危机了。
正是因为新自由主义私有化改革把人类带入了危机死路,所以目前全球才掀起了反对私有化改革的政治浪潮。就在当下,全球爆发了席卷整个美欧,波及80多个国家1000多座城市的“占领华尔街”运动,这就是当今世界反对新自由主义私有化改革、要求共同富裕的大众民主运动。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在新自由主义私有化改革已经造成了世界大危机,在全球已经掀起了反对私有化浪潮的情况下,如果我们仍然不顾时代变化,不顾历史潮流,继续探讨和推行私有化发展道路,那就是一个很荒唐的事情。如果说在二十年或三十年前,大家研究如何把国企私有化,如何把它分解掉,搞所谓“国退民进”的私有化改革,还是一个认识问题,那么今天再提国企私有化,就不再是一个认识问题,而是一个立场问题,是站在国家和人民的立场上,还是站在国际垄断资本立场上的问题。道理很简单,由于当前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的规模极其庞大,中国民间私人资本根本无力私有化国有企业,能够私有化国有企业的,只能是国际垄断资本,私有化的结果只能是外资化,由外资控制中国经济领域和社会财富。对于这个问题,甚至不需要多少经济学专业知识,稍微具有正常智商和判断力的人,都不难理解当今中国国企私有化意味着什么。
危机根源在于西方文化
许多主流经济学家总是搬出西方经济学的各种奇思妙想,作为坚持国企私有化的理论根据,这就涉及包括西方经济学在内的西方主导文化,是否具有历史普适性的问题,涉及当今世界大危机,究竟仅仅是一场经济大危机和社会大危机,还是同时也是一场西方文化的大危机?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由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由分散化发展向~体化发展,由资本主义向人本主义,由精英政治向大众政治的转变过程。这个社会历史转变过程,比前两次历史转变—蒙昧社会向农业社会、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意义更加伟大。社会历史的这一伟大转变,决定了当今西方国家的危机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危机,也不仅仅是一个99%对1%的政治危机,而是更加深刻的文化危机,是西方文化统治的危机。由于危机的根源是西方文化,所以不可能像以往危机那样,可以从西方文化内部找到出路,而只能从西方文化外部找到出路,或者说只能从东方文化中找到出路,这就意味着东方文化将取代已经主导世界500年的西方文化而占据主导地位,成为未来世界一体化的主导文化和主流价值观。以东方文化为主导的东西方文化之间的整合交融,将成为21世纪社会历史转变的主要内容。所以,在东西方文化转变已经成为世界大潮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仍然把西方经济学那些被淘汰的理念奉为圭臬,继续作为中国改革的指导思想,就是不可接受的了,因为这条道路已经走不通了。不能用兽性法则管理人类社会
直截了当地说,危机主要是根源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两个根本特点。第一,源于西方文化对世界和生命本质的理解。西方文化把生命理解为单纯的物质现象,把感官需求和感官享受理解为人类幸福的全部内容,用动物世界的兽性法则来管理人类社会,从而造成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双向危机。一方面,就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由于把人的需求全部理解为物质感官需求,所以便单纯采用物质产品来满足,造成商品中实用性成本越来越低,虚荣性成本越来越高,越來越多有限的自然资源被消耗在与人类正常需求无关的虚荣性满足上,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生态的巨大破坏。
西方文化不能理解的是,生命在本质上是一个精神现象,人类不同层次的需要,应该用不同的东西来满足,物质资源仅限于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而人类的精神需求则需要由精神和文化产
品来满足,而不应该采用物质手段去填补人们的社会欲望。人的社会欲望是无限的,是有限的自然资源根本无法满足的,如果强行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无限的欲望,必然会造成资源和环境的崩溃。有些人经常用马克思关于衣食住行的话来为“经济中心论”进行辩护,其实,马克思的话并没有错,是这些人理解错了。马克思只是说人首先需要解决衣食住行,然后才能从事其他社会活动,但是并没有说人只需要衣食住行,人活动的全部内容就是衣食住行。
第二,就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把生命理解为单纯的物质现象,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则具体表现为把人看做是资本的一部分,看做是资本的一个要素,如同机器设备一样,只是实现利润的一个工具,如同桌椅板凳一样,只是一个普通的物件,而不再看做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这种从根本上对人的漠视和冷漠,在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中,反映得最为明显。由于把人看作是资本的一个要素,因而便把资本竞争的法则,当做普遍的社会管理法则,强加于整个社会,用动物世界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兽性法则,来管理人类社会,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制地变成了狼与狼之间、兽与兽之间的关系,从而造成了整个社会的兽性化发展。这是当今社会各种问题的文化根源。最近广东省一个小女孩先后被两辆汽车碾轧,周围路人不管不问,就是人性堕落的表现。有人总是说是中国人道德堕落了,其实不是。中国人道德并没有堕落,而是兽性化管理法则逼迫的结果,按照兽性化竞争法则形成的法律法规,打击人性、保护兽性,造成做好人的风险成本越来越高,一般老百姓根本承受不起做好人的风险成本。于是,大家都越来越越不敢做好人,整个社会陷入了人性危机。
社会主义人性法则最优
人类社会应该采用人性法则进行管理,人性法则与兽性法则根本不同之处就在于:兽性法则是弱肉强食、你死我活,结果只能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是资本主义竞争法则的核心内容;而人性法则是你追我赶、共同提高的社会主义竞赛法则,不仅不搞弱肉强食、优胜劣汰,而且还要以强助弱、互帮互学,共同发展。如果说在工业社会的殖民主义时代,西方资本主义这套兽性竞争法则是不可避免的,是必然存在的,谁能够适应這套兽性法则,谁就是赢家谁就是狼,谁就是发达国家;那么,在世界一体化发展的今天和未来,在整个人类社会将形成地球村的未来社会,继续实行这套兽性法则,则已经与世界一体化发展趋势形成了不可调和的尖锐对立。世界一体化的发展,要求用以人为本的东方和谐文化,取代弱肉强食的西方竞争文化;要求用社会主义竞赛法则取代资本主义竞争法则;以此来保证世界所有国家的共同发展。这是社会历史进步的客观要求,是世界一体化发展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础。
就具体个人而言,是需要彻底废除兽性法则,创造属于人类的幸福生活。人的幸福应该是在满足基本物质需要之外,如同毛主席所说的那样,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成为一个纯粹的人。成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成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只有在这种崇高追求中,人才获得到真正的幸福,如同佛家所说的大自在那样。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中的所谓“理性人”、“经济人”,则是把人永远锁定在动物性的感官满足状态,哪块骨头肉多就争抢哪块骨头,到死都不可能得到满足,自始至终都会挣扎在欲望的煎熬之中。
所以,在社会历史转变的这个关键时期,中国提出要转变发展方式,具有极其深刻的历史意义。中国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也就是一个适应21世纪整个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是一个东方文化取代西方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是一个社会主义竞赛法则取代资本主义竞争法则的过程。这就是我们讲21世纪必然是中华民族复兴、东方文化复兴和社会主义复兴这三大复兴运动的世纪的根本依据。
企业应该成为员工的温暖家园
虽然极少数精英集团在利用现代证券市场的双刃剑作用,大肆掠夺和蒸发大众财富,但是,投资主体的公众化,以及由此形成的资本社会化和公司公共化,在客观上推动企业向着人文关怀的方向发展,向着原来我们企业办社会的方向发展。前段时间,曾经有人担忧地说,现在国有企业办社会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又出现了私人企业办社会的新问题,许多私人企业办起了幼儿园托儿所,在向我们原来国有企业的方向发展。其实,这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历史大潮,是人本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在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上的反映。未来的企业,将不再仅仅是老板获取利润和工人获取工资的地方,而是包括普通员工在内的每一个人一生主要的活动场所。他的事业、他的追求、他的理想、他的梦想,包括他晚年的回忆,都与所在的企业联系在一起。企业已经构成他人生的主要内容。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是一个具有人文关怀的场所,是一个员工能够归依的温暖家园。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现代人权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现代西方经济学和新自由主义改革最没有人性的地方,就在于把企业单纯定义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把员工单纯看做是创造利润的工具,而不承认企业员工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之所以会如此,就是因为现代企业文化所要求的人文关怀与资本的本性之间是相对立的。而这些恰恰是我们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天然优势,这也是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中,中国国有企业发展更快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崛起过程中,国有企业能够带给世界的现代企业文化和现代政治文明。
国企是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
现在,我们从上到下都在谈论中华民族复兴,中华民族复兴靠什么?第一是靠东方文化,第二是靠国有经济。虽然文化是第一位的最根本的因素,但是文化不可能自己走出国门。它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力量,借助于一定的物质载体。以往欧美国家的崛起,以往西方文化的扩张,是通过战争、通过侵略、通过殖民主义暴力手段推向全球的。中华民族的复兴不能走帝国主义道路,中华民族的复兴是要带领世界所有国家走共同发展的道路,是要在国际上实现所有国家的共同发展,在国内实现所有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变的政治追求,也应该成为未来中国崛起过程中始终不变的历史追求。对这个目标始终如一的不变追求,决定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崛起,不能通过军事手段,不能通过侵略战争,而只能是和平崛起。和平崛起既是我们的愿望,也是世界历史的大潮。我们在提出中华民族复兴的邢一天起,就同时提出了这种崛起是和平崛起。只是在此之前,我们面对美国十大军事基地的包围,面对美国的岛链封锁,面对美国不断操纵中同台独、藏独和疆独等分裂势力,面对美国不断制造颜色革命的阴谋等各种恶劣环境,对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曾经感到过十分迷茫。现在,以“占领华尔街”为代表的席卷美欧的大众民主革命,使我们看到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希望,看到了中国和平崛起的现实
条件。因为世界人民起来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能够改变历史,人民能够制止战争。这为中国和平崛起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和平崛起仍然有一个东方文化走出国门的问题,仍然有一个借助于物质力量和物质载体的问题,我们不能借助于军事手段和战争手段,就只能借助于周有企业,借助于国有企业的世界性发展,依靠国有企业的世界性发展,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完成东两方文化的重新整合,实现世界一体化过程中各国人民的共同发展。
现在,为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正在世界各地创办大量的孔子学院,旨在推动东方文化的广泛传播。但是,单靠孔子学院推动东方文化的传播和复兴,显然是不够的,当初西方文化的传播也并非是单靠基督教完成的,而是由基督教和战争手段这两只手完成的,是通过宗教和战争两条腿走路实现的。我们今天中华民族的复兴同样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孔子学院,另一条腿就是国有企业。为什么只能是国有企业而不能是私人企业?道理很简单,因为资本无祖国,私人企业的老板和资本随时会转移到国外,与中国完全脱离联系,如同现在中国富豪外流大潮一样,老板人走了,财富也带走了,中国老百姓辛辛苦苦几十年白干了。所以,中华民族复兴的任务只能由国有企业来完成,越来越多的人们正在把国有企业称之为“共和国的长子”,就是因为国有企业要担负起中华民族崛起的伟大任务,如同家里的长子一样,是支撑家庭希望的脊梁。我们国有企业走向世界的过程,同时也是参与世界资源配置的过程,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当今中国能够向世界提供的最核心文化,就是共同富裕和大众民主。这也是当今世界发展最根本的历史要求,这两条又恰恰是中国国有企业原有最根本的文化优势,特别是以鞍钢宪法为代表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最能体现大众民主时代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由此决定了中国国有企业的世界性发展的根本优势,以及在中华民族复兴过程中的中坚作用。
总之,以鞍钢宪法为代表的中国国有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如果再与美国员工持股制度结合起来,就会既能够实现企业的民主管理,又能够实现企业的共同占有,这将是中国对世界政治文明做出的伟大贡献。而完成这个伟大贡献的主要力量,就是我们共和国的长子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发展 篇4
当过去主要依靠政策资源的优势被大打折扣, 国有企业的资源接近枯竭, 面临残酷的市场竞争时, 企业只有根据市场的转型而调整自身经营结构, 剥离其原有的国有企业特殊性, 不断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 才能在整体竞争中取得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一、依托资源优势追求发展速度和规模扩张是国企经营的基本特征
某国有控股企业, 是在“开发浦东”的国家战略实施时“部市联动”组建的国有控股企业, 依托企业在全国机械行业的影响力和上海市政府给予的一系列优惠政策, 成立之初就呈现依托资源优势、追求发展速度和规模扩张的基本特征, 短短三年内, 在上海和全国设立子公司60余家。随着当时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 企业确立了以钢材贸易、机电进出口贸易、房产和工业地产为主业, 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从1993年至1997年的财务数据显示, 该企业自成立之后5年期间营业收入逐步增长, 当时的经营结构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收益。
但随着外部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 钢材贸易的经营优势逐渐减弱, 企业新的业务利润增长点尚未形成, 房地产业务土地储备资源不足, 后续乏力。自1997年起企业经营发展停滞不前, 营业收入长期徘徊在10亿元左右。在1998年遭遇亚洲金融危机之后, 利润总额更是呈下降趋势, 说明当时企业的经营结构已经不适应当时激变的市场竞争环境, 企业的战略转型升级、经营结构调整刻不容缓。
二、金融危机冲击使得原有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2003年起, 该企业开始收缩规模, 清理各子企业、分企业。为顺应当时市场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 企业经营班子审时度势, 不断调整企业经营业务结构, 确立了以硅钢为主的钢材贸易服务业务, 机电产品进出口和国外品牌产品代理业务, 为国内外企业提供化学品船、海洋工程船等船舶销售业务, 改变工业园区开发经营模式, 再造建设开发项目。
企业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企业经过5年的经营发展, 规模已由原先10亿元发展至超20亿元, 业务结构得到一定改善, 初步形成贸易、房产、工程同步发展的雏形, 为企业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但尚未达到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状况。2008年起美国金融危机爆发, 银行信贷收紧, 钢材贸易靠走量赚差价的传统贸易又难以为继, 船舶出口贸易也开始持续低迷, 船东弃船现象频频出现, 严重影响了企业盈利能力。
据2007至2009年的财务统计数据显示, 企业整体营收水平提升至20亿元, 但是经济效益并不高, 盈利能力偏弱的问题仍然存在, 说明企业经营结构并没有得到实质性调整, 发展速度不快。企业经过经营结构的梳理发现, 现有的贸易业务经营方式有待改变, 盈利水平有待提高;房地产业务有待突破储备资源不足和机制、体制的束缚, 寻找新的业务和项目;资本运作能力薄弱, 企业资产大部分固化于本部或子企业的存量资产中, 未实现合理流动或有效增值, 而存量资产又没有有效盘活, 资本运营能力较弱, 资产增值缓慢。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难以形成, 企业到底做什么和怎么做长期困惑, 风险不断涌现, 利润空间也不断压缩。
三、转型升级使企业走上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在经历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之后, 世界经济从衰退走向复苏, 国际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给企业的经营带来新的挑战, 也为企业经营带来新的挑战, 为企业及时调整转型、提高核心竞争力带来新机遇。
2011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国家制定的十二个产业振兴规划和相继批准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以及扩大内需政策的推进, 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 为企业新一轮的战略规划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由于利率、汇率政策影响, 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节能环保成本上升, 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企业利润空间。因此尽快改变粗放型经营模式, 提升核心竞争力夯实企业发展迫在眉睫。
根据国家政策、市场环境和企业实际情况, 企业总结之前发展经验和取得的成绩, 针对当时改革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及时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和经营结构。企业通过吸收和重组社会民营资源, 重组了三家工程企业, 分别拥有了环境工程、电力工程和石化工程的设计资质和团队, 壮大了企业开展工程业务的平台, 提升企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为结构调整、业务转型筑牢了根基, 并产生了一定的业绩成效。
2011~2013年, 企业有力克服了欧债危机对经营业务的冲击, 逆势而上, 各项财务指标逐年攀升, 利润指标环比翻倍, 业务转型、结构调整效果显著, 企业得到快速稳定发展。
四、企业经营转型升级是持续发展的过程, 要重视创新驱动
通过实践证明, 企业在探索混合所有制方面取得了成功经验。通过科学设计, 利用国有企业背景、品牌资源, 以市场为中心与社会资本灵活、高效的经营机制有机结合, 释放出巨大的发展动力。2013年, 该企业一跃而成为年营业收入超过70亿元的综合性服务企业, 业务拓展至电力、石化、市政、空分等多个领域, 拥有多项甲级资质和一批优秀人才。
企业经历多年的发展和积累, 整体实力明显增强, 借助企业品牌优势, 依托技术优势成功培育和壮大了工程业务, 整合了社会资本为其所用, 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 调整转型, 为下一步的深化改革, 迎接新一轮发展良机奠定了基础。
五、结论和思考
回顾该企业20多年发展历程, 总结失败得失及其原因, 战略决策、内外部结合、扬长避短、提前布局是企业转型发展必不可少的四大影响因素。
国有企业的优势本是无懈可击, 这种优势并没有带来任何好处, 反而求稳的心态使得其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望而生畏, 缺乏应对市场的灵活性与机动性。一个企业能做多大, 走多远,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战略远见。企业在不同政策时期梳理经营结构, 有针对性的提前进行战略布局, 才能深刻把握时代发展趋势, 识别重大机遇, 顺势发展。该国有企业以强大的融资能力为后盾, 通过股权收购, 将外部企业的技术优势、市场优势尽收囊中。结合外部企业在市场、技术和渠道方面的优势, 弥补企业内部在经营上的短板, 识别自身应保留的部分, 舍弃需要斩断的业务和环节, 扬长避短, 不断调整业务结构, 充分释放企业潜力。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 企业的结构性调整又成为改革的新任务。我们应该正确认识经济新常态, 掌握新常态下产业发展动向和变化情况, 根据市场导向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 制定新的发展策略, 使企业的发展遵守市场的规律。同时, 企业应该结合自身发展实际, 积极盘活存量资产, 加强经营风险防范, 重视内部管理的优化, 积极推行内部改革, 提高运行效率, 增强企业市场活力。
新型国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 通过自身内部改革调整建立起适应市场化的体制机制, 相信能拥有最大的上升空间和最广阔的发展前景。
摘要:本文针对一家处于完全市场竞争状态的国有企业20多年经营发展的研究, 国有企业的发展转型必须剥离其原有国企特殊性, 要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调整经营思路, 对外要引进社会优势资源, 对内要优化战略和管理,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关键词:国有企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
参考文献
[1]董敬阳.实施企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若干思考[J].安装, 2015, (4) :16.
国有企业发展 篇5
2007-9-27来源:中国营销传播网 作者:计哲
企业发展“源”动力——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是企业的“灵魂立法”。企业文化反映了一个企业内部隐含的主流价值观、态 度和做事的方式。企业文化可以使公司产生凝聚力并且提供竞争优势,但过时的企业文化,包括核心价值观和管理原则及习惯,也可以扼杀一个企业。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关键因素之一。
企业文化的定义在网络上一搜至少有一百多种。我们可以不与理会,我们关心的是企业文化现象的体现,我认为现在大体有六类现象:
1、价值观念;
2、思维方式;
3、行为准则;
4、习惯氛围;
5、工作作风;
6、人际关系。重中之重是习惯和环境氛围。总之企业文化现象都是以人为载体的现象,而不是以物质为中心的现象,由一个企业的全体成员共同接受,普遍享用,而不是企业中某些人特有,并且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这样的企业文化现象任何企业都有。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形成于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解决的过程之中。当问题成功解决之后,这些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渐开始演变成一种思维定式和标准。这些思维定式和标准被用来解决企业未来发展中出现的新的类似的问题,从而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这些思维定式和标准曾经被证明是成功的,我们因而倾向于对所有新出现的问题都使用同样的思维方法,但危险的是这时环境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这就是企业可以扼杀一个企业的原因。
既然凡企业都有文化,我们还倡导企业文化干什么?她有什么作用?她又怎样与企业的CIS战略联系?怎样创造能够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这些看似复杂的问题,我认为只要解决一个主要问题去操作,其他就迎刃而解了,那就是去培养员工的良好习惯和创造和谐有效的工作氛围。有了这个什么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作风、人际关系等等现象在良好的习惯和氛围中熏陶和改善,也就创造了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内增聚力,外树形象,是企业潜在的生产力,是员工共同的精神支柱,是企业基业常青的力量。那么,如何使企业文化成为优秀的企业文化、强势的企业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这应该是一个具体操作问题,而不是一个学术理论研究问题。我认为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全面导入企业CIS战略系统,特别强调是建立MIS理念识别系统和BIS行为识别系统,而不仅仅是VIS视觉识别系统。二是从老板开始一切制度规范以“培养员工的良好习惯和创造和谐有效的工作氛围”为目标。通过营造良好的习惯氛围,让企业文化深深扎根于员工心灵深处,变成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和永恒的发展动力、源泉。
CIS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灵魂是MIS和BIS,企业文化的创意可以从MIS和BIS开始,他是员工的理念和行为的统一准则,他不是一句好听的口号,而是可以记忆、可以执行、可以考量,是生态的企业精神支柱。
企业文化的内涵是个活动的、发展、动态的概念,也是一个敞开的系统。一旦停止企业文化的发展和补充新的内涵,停止了开发,那就可能在市场上被其它的企业文化所取代。
海尔的文化理念是“集众愿为大公”,把员工发展的欲望转化成推动公司发展的动力,通过满足市场的外需推动满足员工内需的实现,再用满意的员工去赢得更多满意的客户。是靠“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构成的管理体系。这一体系运行的具体模式是“提出理念与价值观;推出代表理念与价值观的典型人物与事件;在理念与价值观指导下,制定保证这种人物与事件不断涌现的制度与机制”。正是最后形成的制度与机制,保证了员工对“理念与价值观”广泛接受并认同。他的根本也是培养员工的良好习惯和创造和谐有效的工作氛围,一度成为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的典范。
有人说,企业文化即是“老板文化”,我认为说对了一半。企业文化总是反映了某个企业老板特定的价值观念和领导风格,不论这个老板是私有企业的真老板还是国有企业的假老板。不论科学与否或颇有争议,但有一点是无可辩驳置疑的,老板必须当好企业文化建设推动者这一角色,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是需要老板的习惯和作风来引导和推进的,否则就可能形成官僚主义最高“境界”太极拳,不好工作氛围表现为:不重结果而是重过程和形式,不愿主动承担责任,相互推诿,本位主义盛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部门之间割裂,缺乏配合。在联想集团有一个很经典的官僚主义典故:有一位经销商要退换一个电脑包装箱,他按照一般程序走下来,不记得经过了多少人多少关,当最后终于搞定时,他发现,箱子已经磨烂了!从另外一种角度的描述企业的工作环境: “做一件事太难!”这个难并不是难在与供应商、合作伙伴的沟通,而是难在内部的沟通上。企业内组织关系分立,汇报关系层层,等级森严,各部门间遇事推诿,互相制衡,经理们都喜欢选出名见效快的事情来做,那些费力但能给公司带来好处的事情,却谁也不愿承担,为达到上级的要求,他们一般会选自己熟悉的事去做,或干脆把自己没信心的事情推出去,这种衰减随汇报层数而递增,再加上中间有目的的加工,到最后有些实际上已经面目全非了,可能因为老板只看结果,对那些推诿延误的事件从不处理。
企业新闻宣传与企业发展 篇6
一、新闻宣传工作要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这条主线做文章
对于我们国有大型企业而言,努力实现利润最大化,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实现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稳步推进,就是最大的讲政治。生产经营基础不牢固,经济效益搞不上去,甚至出现亏损,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就无从谈起,职工的长远利益就失去根本。因此,新闻宣传必须要紧紧围绕生产经营开展工作。要把笔尖对准一线,镜头对准职工,深入生产的最前沿,把石油石化战线上最火热的生产劳动场面、最刻苦的创新攻关精神,以最快的速度、最真实的感受、最优美的文字和画面传播出去,把石油石化战线上广大职工家属的注意力引导到集中搞好生产经营、加强内部管理、大力降本增效上来,为全面完成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下达的各项生产经营任务而充分发挥企业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宣传教育作用和鼓劲加油作用。
围绕经济搞报道,搞好报道促经济。新闻报道工作,有人讲是一笔无形资产,其实也是一笔有形资产,诸如促进企业扭亏增盈、专利产品开发利用等,就是一个经济话题。近几年,我们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就突出抓了围绕经济搞报道的活动。河南油田下属的南阳石油机械厂坚持以塑造和提升企业良好的外部形象为己任,以提高企业的美誉度为着眼点,不断强化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撰写的大量有关企业生产经营、科技创新、产品开发、机制改革、管理创新、质量升级等方面的稿件,先后在新华通讯社、《中国石化报》、《中国石油报》和《中国改革报》等媒体刊发,全面展示了工厂的崭新形象和产品的优良性能,使南阳石油机械厂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2003年1~11月,该厂已累计拿到订单接近4.7亿元,再创历史同期新高。该厂产品在畅销全国各油田的同时,还远销美国、英国、加拿大、墨西哥、土库曼斯坦等20个国家和地区。微晶蜡是河南油田的特色产品,今年河南油田对这个产品的对外宣传进行了精心策划,先后在《中国石化报》、《中国石油报》和中国石化新闻联播等媒体刊发了《河南油田将建成国内最大的微晶蜡生产基地》、《河南油田食品级微晶蜡出口澳大利亚》等多篇稿件,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为企业吸引了近百家客户,增加直接经济效益60万元,带来的隐性效益和潜在效益则是无法估量的。
二、新闻宣传工作要积极地为企业的深化改革服好务
改革是推进国有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石油石化企业经过重组改制和转换运行机制、减员分流等重大改革,初步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和上市公司要求的国际国内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框架。面对严峻的形势和挑战,企业新闻宣传工作者必须进一步坚定信心,坚定不移,着力在改革管理体制、转换经营机制上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落实新举措,取得新突破。最近,中国石化集团确定了下一步改革的突破口,就是实施国有资产的战略性重组,推进以改制分流为主要形式的减员增效,带动其他方面的改革。改革必然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涉及职工的切身利益。这就要求广大的新闻宣传工作者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解放思想,冲破一切阻碍改革发展的思想观念,大张旗鼓地宣传和树立忧患意识、改革意识,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着力提高干部职工对改革的承受力,从而能够正确地理解改革,自觉地支持改革,积极地推进改革。
三、新闻宣传工作要积极支持企业的有效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是企业生存的根基。只有加快并实现有效发展,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也是维护广大职工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因此,要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积极地引导和教育干部职工认清形势,深刻理解“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切实树立发展是质量、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协调发展和整体优化的发展。教育和引导职工干实事、干大事,为实现石油石化企业跨越式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四、新闻宣传工作要积极地为企业的稳定工作做贡献
保持生产稳定、队伍稳定和企业稳定,才能确保实现提高效益、推进改革、加快发展,特别是在当前改革力度加大、结构调整加快和减员增效的关键时期,利益格局的调整,各种矛盾的交织,使做好维护稳定工作的难度更大。广大的新闻工作者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职工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抓住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做好全面的、深入的报道,要解疑释惑、化解矛盾,切实维护好石油石化企业稳定的大局,为提高效益、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
国有企业发展 篇7
从理论上讲, 企业具有人造系统的特性, 是法人而不是自然人, 这是企业能够实现持续发展的客观条件。企业的生命力取决于整个系统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只要企业系统能依据环境条件的变化及时而有效地变革和改造, 企业就可以避免衰退和死亡。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有贡献的力是多方面的, 然而理论界和实践界谈论最多的是核心竞争力, 忽略了企业在其每个阶段起关键作用的力, 即核心发展力。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和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化和扩散, 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各国企业的营销环境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企业、顾客、竞争者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实践表明, 对核心竞争的追求未必能保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得, 对企业核心发展力的关注应成为企业管理思维的重要内容。
2 企业核心发展力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目前, 从理论界到企业界谈论的最多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除了核心竞争力外, 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这些因素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作出贡献, 可称之为发展力。企业的发展力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管理职能力系。包括决策力、计划力、组织力、领导力、控制力等。 2) 营销力系。包括营销创新力、营销策划力、客户关系管理力、销售网络力等。3) 品牌力系。包括品牌价值力、品牌创新力、品牌推广力等。4) 产品力系。包括性价比竞争力、产品的内在质量力、外观感染力等。5) 制造力系。包括工艺装备力、人员操作力、设备加工力等。6) 资源力系。包括资金筹措力、资本运作力、资本增值力、人力资源配置力、物质资源配置力等。7) 科技力系。包括产品研发力、信息力、科研力等。8) 文化力系。包括学习力、执行力、内聚力、亲和力、环境应变力、公信力等。
企业发展力以上各力系、各要素对企业来说是缺一不可的、在企业发展的各个时期所起的作用是不均衡的、有轻重缓急之分的, 在企业某个发展阶段, 总是有某一个力系或这个力系中的某一个力处于薄弱环节并严重阻碍和束缚了企业的发展, 企业对这种情况可能预先意识到了也可能没有意识到, 当该发展力薄弱到足以威胁企业的生存时, 企业就会发生危机, 该发展力笔者将它称为核心发展力。企业在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应建立预警机制, 这将为寻找、发现和确立核心发展力提供依据。[1]
Prahalad and Hamel从以上力系中提取出了核心竞争力, 从而建立了核心竞争力理论, 他们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 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技术流派的能力”, “如果公司有意在未来的市场上获取巨大的利润份额, 就必须建立起能对未来顾客所重视的价值起巨大作用的专长”, “企业的竞争是核心专长的竞争”。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越强,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就越强, 但这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除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贡献外, 企业的核心发展力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不亚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理论还处于发展之中, 没有取得较成熟的一致的意见, 许多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了研究, 一些主要的理论可以归结为资源能力论、网络论、协调论、组合论、知识创新论、元件——构架论、平台论、技术能力论、体制文化论、价值论等观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彭星闾教授从以上力系中提取出了创新力和控制力, 从而建立了二力统一理论, 认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创新力和控制力, 两者既对立又统一。彭星闾教授通过对国内外诸多大中型企业从“明星”到“流星”的蜕变过程的实地考察、跟踪深入研究后认为, 企业就象生命体一样, 创新力与控制力的统一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是任何优秀企业成功和长寿的共同“基因”, 它与企业创立时间长短没有必然的联系, 反之, 创新力与控制力的失衡则是企业由盛而衰乃至丧失生命力的“病根”。在创新力与控制力这一对矛盾统一体中, 创新力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前提, 控制力是企业生命健康的保障。所谓“创新力”就是企业在市场中将企业要素资源进行有效的内在变革, 从而提高其内在素质、驱动企业获得更多的与其它竞争企业的差异性的能力, 这种差异性最终表现为企业在市场上所能获得的竞争优势。所谓控制力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 根据市场经济运行规律, 对企业的战略规划和日常经营管理的各方面自觉地进行调整, 对企业自身行为自觉地进行约束, 使其经营活动不超过自身的能力范围, 使企业面临的风险在可控范围内, 最终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本研究认为虽然核心竞争力理论揭示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中心力量, 但忽略了创新和控制这两种基本力量, 二力统一理论虽然揭示了企业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创新和控制的作用, 但将核心竞争能力没有涵盖进去是不全面的, 使企业发展失去了中心, 也显得较为抽象。本研究从以上各力系中提取出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和控制力, 并将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了三力统一理论, 这三种力量统一于企业的核心发展力。即企业核心发展力由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和控制力构成, 企业应以培育核心竞争力为中心, 以控制力和创新力为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是企业长盛不衰、永葆青春的法宝。
核心发展力除了与核心竞争力分离外, 有时在企业发展的某个阶段, 核心发展力与核心竞争力会重合, 也即当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并严重束缚了企业的发展时, 或原有的核心竞争力失去优势而需要创新或重新构建时, 构建核心竞争力成了企业的当务之急, 此时, 企业核心发展力表现为核心竞争力。核心发展力除了表现为核心竞争力外, 还经常表现为创新力和控制力。世界上许多破产倒闭的大企业中, 有半数以上是因企业家决策失误造成的, 也即是由于对决策的控制力薄弱而导致的 (此时, 企业核心发展力表现为对决策的控制力) 。企业由于缺乏创新力而导致破产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如王安电脑公司因为缺乏创新而破产 (此时, 企业核心发展力表现为创新力) ;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哪一家没有核心竞争力?[2]但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企业会破产倒闭, 原因就是缺乏核心发展力。核心发展力也需要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与时俱进, 当严重阻碍企业发展的某个核心发展力得到解决后, 就要寻找和发现下一个严重阻碍企业发展的核心发展力。因此, 企业要想持续的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就必须要有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和控制力三者保持和谐统一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任何企业的健康成长都必须坚持核心竞争力、创新力与控制力的动态统一。如果将企业成长比作汽车行驶, 那么创新力就是油门, 核心竞争力就是方向盘, 控制力就是刹车。任何汽车的行驶都离不开油门、方向盘和刹车, 没有油门, 汽车便失去了前进的原动力, 没有方向盘和刹车, 汽车的行驶就失去了方向和安全保障。许多企业生命周期短暂, 其根源就在于核心竞争力、创新力与控制力的失衡:要么企业核心竞争力没有培育起来或者老化了, 从而使企业没有建立起竞争优势或丧失了竞争优势;要么企业创新力不足, 从而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后劲和动力, 在市场上则表现为产品失去了竞争优势, 如太阳神和飞龙;要么企业控制力缺失, 企业发展缺乏应有的约束, 不顾自身实力盲目扩张, 最终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如巨人和爱多。
历史上许多拥有核心竞争能力的企业从强盛到衰亡让我们意识到光拥有核心竞争能力对企业来说还远远不够, 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创新力与控制力的动态统一才是企业长盛之源。因此, 企业核心发展力理论 (三力统一理论) 的研究对企业生存与否与可持续发展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意义十分深远。
3 模型假设与构建
3.1 构建理论模型及提出研究假设
德鲁克认为, 企业只是一个成本中心, 它的目标使命只有在企业外部才能实现[3]。对企业来说, 外部环境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市场, 近二十年来, 企业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客观上使企业实行市场导向和追求营销绩效成为动态环境中企业经营的必然选择。本文将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和控制力作为市场导向与企业绩效的中间变量构建了企业核心发展力概念模型如图一所示。
3.2 个案访谈
为确保研究变量和理论模型的科学性, 本研究实地走访了三家具有代表性的湖北企业。这四家企业分别为国有企业、民营股份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分属于工业品制造、消费品制造、金融服务等三个不同的行业。接受访谈的被访者都是副总经理, 访谈发现:研究企业核心发展力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具有现实意义、理论模型适用于不同的行业。 (三) 量表设计在保持国外已有成熟量表本质涵义的基础上, 本研究对市场导向等五个变量的量表进行“中国本土化”的修改, 以符合中国文化的特点, 达到对中国企业进行准确度量的目的。
4 实证分析
4.1 抽样
本研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跨省市、跨行业的抽样。具体调查采用网上调查方法进行:首先, 通过一些省份的统计部门及各大搜索网站获得分布于各省市的企业共1720家, 它们分属于工业品制造、消费品制造、金融服务等三个不同的行业, 其中, 工业品制造、消费品制造、金融服务三个不同的行业各约占40%、40%、20%左右。将这1720家企业作为调查对象进行网上调查。首先, 通过搜索网站搜索出这1720家企业某部门的电子邮箱、电话号码和手机号码, 将调查问卷发到各企业的电子邮箱中, 再通过手机短信或电话提醒对方, 请对方及时填写并返回问卷。最后, 共回收问卷158份, 其中有6份作答不完全, 所以有效问卷为152份, 有效率为8.8% (152/1720) 。
4.2 数据分析
(1)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和数据的基本分析
运用Cronbach’s α系数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对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 结果显示量表信度与效度水平较高。运用两种方法对数据进行基本分析:一是运用均值和标准差等一般性统计方法, 从整体的均值来看, 除了以市场为基础的变革型营销创新的评分较低外, 其他变量的评分都较高;二是运用多元方差分析方法研究背景变量对这些研究变量的影响。结果显示, 背景变量只对部分研究变量及其构面形成了影响。
(2) LISREL分析与研究假设检验
应用LISREL对本研究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对研究假设H1— H6进行验证。 (1) 基本拟合标准:各个研究变量的标识变量的因子载荷都在0.6—0.95之间, 都达到0.01显著性水平, 且没有负的测量误差。这表明模型完全符合基本拟合标准。 (2) 整体模型拟合度:X2/df =2.12<3、P=0.47>0.05、GFI =0.96>0.9、SRMR=0.034<0.08、RMSEA=0.03<0.06。PNFI=0.69>0.5、PGFI=0.58>0.5。NFI=0.99>0.95、NNFI=1.00>0.95、CFI=1.00>0.95。从以上三类指标与标准的比较情况可以看出, 本研究模型的整体拟合度非常高。 (3) 模型内在结构拟合度:从组成信度来看, 五个研究变量的组成信度分别为0.920、0.913、0.905、0.891、0.887和0.902都在0.7以上;从平均变异抽取量来看, 这些研究变量的平均变异抽取量分别为0.771、0.735、0.709、0.713、0.708和0.720, 都在0.5以上。这显示本研究模型具有很好的内在结构拟合度。综上所述, 本研究的结构方程模型具有非常理想的拟合度, 可以利用它的结果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
5 研究结论
根据表1中研究假设的验证结果以及图1中所示的研究变量间关系, 可得出下列研究结论:
(1) 市场导向对企业核心发展力三要素——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和控制力有正向影响。这一结论支持了Prahalad and Hamel的观点, 也支持了彭星闾教授的观点, 市场导向包括三个构面——顾客导向、竞争导向和跨部门协调, 实施市场导向的企业为了赢得竞争必须要拥有核心竞争力, 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拥有创新力和控制力。同时这一结论也支持了Han, Kim, and Srivastava (1998) [4];Baker and Sinkula (1999) [5];Noble, Sinha, and Kumar (2002) ;Kevin Zheng Zhou, Chi Kin (Bennett) Yim, & David K. Tse (2005) 的观点。市场导向通过收集包括顾客、竞争者以及企业其它利益相关者在内的所有市场信息, 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 企业各部门共享这些信息并产生协同效应, 为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和控制力提供有效的“顾客需求线索”, 成为企业核心发展力的信息源。
我们的研究将有助于解决关于市场导向对创新的影响的争论, 长期以来一直有学者认为市场导向可能阻止创新 (Bennett and Cooper, 1979;Frosch, 1996;MacDonald, 1995;Meredith, 2002) , 本研究实证结果显示市场导向有助于创新。
(2) 企业核心发展力三要素——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和控制力对营销绩效有直接正向影响。本研究支持了Prahalad and Hamel和彭星闾教授的观点, 也支持了Desphpande (1993) 、Day (1994) 、S1ater and Narver (1994) 、 Han (1998) 、Baker and Sinkula (1999) 、Han, Kim, and Srivastava (1998) 和Baker and Sinkula (1999) 等学者提出的创新有助于提高企业绩效的观点。否定了 (Bennett and Cooper, 1981) 和Atuahene-Gima (1996) 的提出的创新不利于提高企业绩效的观点。
这说明除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绩效有贡献外, 创新力和控制力对企业绩效的贡献不亚于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和控制力对企业绩效的路径系数较高, 说明了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和控制力对营销绩效有着重要的直接正向影响。
(3) 市场导向通过企业核心发展力三要素——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和控制力对营销绩效形成间接正向影响。
(4) 核心发展力培育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市场导向, 市场导向作为一种组织文化, 将促使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和控制力的形成。因此, 建立企业核心发展力培育体系应以市场导向为基础。
摘要:企业是一个人造系统, 这一特性使企业具有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企业要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拥有核心发展力, 核心发展力是由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和控制力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整体。企业应以培育核心竞争力为中心, 以创新力和控制力为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是企业长盛不衰、永葆青春的法宝。
关键词:核心发展力,核心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
参考文献
[1]李先江.企业核心发展力是企业长盛之源[J].科技管理研究, 2008 (12) :135-142.
[2]李先江.企业发展力三要素的和谐性分析[J].理论月刊, 2007 (1) :156-158.
[3]彼得.德鲁克.孙忠, 译.杜克拉论管理[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0:102-158.
[4]HAN, JIN K, NAMWOON KIM, RAJENDRA K SRIVASTAVA.MarketOrient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Is Innovation A MissingLink?[J].Journal of Marketing, 1998, 62 (Octorber) :30-45.
国有企业文化发展刍议 篇8
可以说, 优秀的企业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为企业员工创造充分的发展空间, 并能够吸引优秀人才, 稳定人才, 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使企业不断充满活力, 保持领先。
企业文化:企业的生命
美国一家企业曾花20年时间跟踪了500家世界大公司, 发现其中百年不衰的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它们都拥有厚重的企业文化。素有世界“化工帝国”之称的美国杜邦公司, 寿命长达200多岁, 也是世界500强中岁数最大、资格最老的化工企业。在国内, 我们也拥有这样的“长寿企业”, 如创建于1905年的延长石油, 百年之后仍然林立于中国企业百强之列。它们的“长寿”, 最具有代表性。
《创造卓越》一书形象地指出, 企业的战略决策好像是人的“智慧”, 而企业文化则是人的“身体”, 只有“聪明智慧”与“健康身体”结合在一起, 才是一个完整的、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健康的人。而如果身体甚差, 即使绝顶聪明也无济于事。可以说, 这一比喻辩证地阐述了企业经营策略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企业文化:在误区中求“突围”
当前, 国有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很多误区, 如把企业文化政治化、表象化, 导致企业文化僵化、空泛化, 使企业文化趋同化。甚至有的企业误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一些文化艺术活动, 搞了几次文艺演出或者是演讲比赛就是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 并堂而皇之地写进单位工作总结的企业文化建设部分。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 我们要走出迷雾, 在误区中“突围”。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 一是要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在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把它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 树立“抓企业文化也是抓生产力、抓效益”的思想, 努力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二是正确认识和把握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 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企业文化理念的宣传灌输, 使之逐步深入到各级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头脑中。通过全面培训和专业培训、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理论培训和技术培训相结合的立体培训方式, 努力营造人人关心企业文化建设、人人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人人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三是注重联系企业管理实际, 提出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思路。要始终坚持把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放在推进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 实施真正意义上战略、品牌、文化“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四是要结合行业及企业的特点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要注重企业文化理念的整合、提炼与创新, 把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五是要通过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通过富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来统一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六是要树立先进, 典型引导, 把那些最能体现企业价值的个人和集体树为典型, 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表彰。
企业文化:在创新中求发展
国有企业只有坚持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保持企业文化的先进性, 才能牢牢把握先进性文化的前进方向, 建设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文化体系。所以要对本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价值观进行整合, 从不断创新企业文化的角度出发, 精心提炼出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企业精神, 企业宗旨, 企业核心价值观, 企业生产经营战略的指导思想、工作思想、工作方针、工作目标等, 并努力使之及早转变为成全体员工的共识, 产生共鸣, 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贯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
同时, 要不断增强企业文化发展后劲。国有企业要想在当今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下去, 就要不断学习, 及时了解各方面的新信息, 掌握层出不穷的新知识, 运用先进的技术工艺, 克解前人未能解决的工作实际难题。建立学习型企业, 培育学习型职工, 营造企业浓厚的学习氛围, 积极培养员工的创造性, 思维能力, 从而持续创新和持续推进国有企业文化体系。
浅谈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 篇9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问题,对策
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 经过近十几年来的改革已经日渐完善, 但是仍有不少问题存在。总体来说, 国有企业的产权问题与具体的现代改革仍有着一定的缺陷, 国有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还是很弱小的, 相对国际上的大公司、大企业还是存在许多的问题, 甚至有的国有企业还存在亏损的状况。因此, 如何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的问题, 是当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首要任务, 也是现在国有企业研究的重中之重。
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历史成因
我国在1978年实行改革之前, 我国的生产模式是以国有企业为主, 其他行业协助其发展的战略思想, 所有的国有企业相当于是一个国家开展的一个部门, 所有的营业项目都是由国家统筹安排处理的, 所有的收支也是由国家所控制的, 企业仅仅是国家形势上的经济收入部门, 不用顾虑任何的盈亏事宜。但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国家政策的不断改革,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在中国的不断发展, 国有企业受其影响出现了不同层面的经济管理危机, 使得国家不得不针对传统的经济模式进行改革, 由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入到国际市场经济。针对这些传统经济弊端, 国有企业在不得以的情况下进入了大改革的时代。
二、国有企业的发展史
(一) 第一阶段
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层的变革。随着中国由计划经济时代进入到市场经济时代, 中国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由原来国家的一手把持变成了企业经营者自己的决策。传统的企业管理手段使得企业没有任何的创新性, 完全听从国家的安排, 没有任何的创造性产品, 导致了企业产品完全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 根本不能满足市场人的要求。因此, 决定了国有企业长期处于低效率的运行状态。
改革之后, 由于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发生了变化, 由原来的国家转变为企业运营者自己, 使得国有企业可以随时检测到市场的最新动态, 使企业更具有灵活多变性, 能够更好的适应企业的发展。而政府向企业的过渡使得企业更加具备了生产的自主权, 这就意味着企业的经营者有更多的剩余财富, 大大增加了企业经营者与生产者的积极性, 进而解决了权利集中问题。
(二) 第二阶段
国有企业改革经营管理权层的变革。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 国有企业改革从开始的经营权向所有权层面改革。但是就其财产关系的深层处理时, 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改革——企业承包制与企业股份制。
1、企业承包制。
所谓的企业承包制是指将国有企业的改革仍然限制在原有的财产的生产关系中, 在这个前提下, 进一步推进经营权层面。一开始这种企业承包制确实为我国经济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但是承包制的实施却遭到了国民的强烈的批评与反对。
2、企业股份制。
所谓的企业股份制是指改革国有企业的生产关系, 实现人人有股份、人人都是经营者的转变, 不再是国家垄断的企业财产的制度, 它是国有企业在所有权方面的重要推进, 它的实施使得国有企业更加的多元化, 优化了企业的管理层。
在这期间, 由于承包制所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 及股份制的发育不足, 致使国企改革一度处在摇摆和徘徊之中, 改革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3、第三阶段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国有企业要完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 只有构造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 才能够使我国的国有企业更具备市场竞争力, 做到“产权清晰, 权责明确, 政企分开, 管理科学”的现代化企业。
三、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首先, 产权结构多元化困难重重。由于现在无论是股份制的公司还是在有限责任公司都无法做到股份完美掌握到自己手中, 仍是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的结构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其次, 传统观念还是占据着人们的主要思想。由于传统思想与意识的干扰, 使得国有企业在改革发展时受到了层层困难, 它阻碍了国有企业在产权上的让渡认识。
所以, 国有企业加大提高企业全要素的生产率。只有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了, 才能够在微观上激励企业进行改进。国有企业生产效率提高了, 同样的投入能带来更多的产出。
四、国有企业的发展建议与方向
第一, 无论是从国有企业的发展来看, 还是现在国际市场的要求, 都决定了国有企业在现在的运营手段与方法是落后不对的, 是没有前途可言的, 我们必须加大生产效率, 提高水平才是发展的王道。
第二, 我们在扩展企业规模的时候, 不要只是盲目的去揽项目、去无限的扩大规模, 我们要慎重的、科学的检验其是否符合企业的发展, 考虑项目的可行性。企业在接受项目时, 要先去考察项目, 努力做到为企业带来最高的效益。
第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国有企业的发展机遇是风险与机遇并存的, 我们在努力抓住机遇的同时还要努力避免市场经济的风险, 我们不能削足适履, 不要因为怕有风险失去了企业发展的先机。
第四, 要与国际接轨, 不能独善其身的在我国发展, 要把眼光放长远, 不能再像我国以前那样闭关锁国, 只注重自己国家内的发展, 而不去关注国际的发展, 使得经济落后, 与国际脱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国有企业必须完善建立具有现代化意义的企业制度, 它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经之路。国有企业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党的十七大指引的方向, 坚定不移的走深化改革的道路, 努力健全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 不断增强国有企业的经济活力, 才能更好的把国有企业引领走上振兴和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魏杰、李东红:《30年国有企业改革历程评析》,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9, (01) 。
[2]王金胜、陈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程、思路与展望》, 《华东经济管理》, 2008, (08) 。
[3]王常亮:《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 2009, (03) 。
传播企业文化助推企业发展 篇10
1 树立企业文化理念,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把企业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加强领导、全员参与、明确责任、系统推进, 明确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目标、要求和重点措施, 做到企业文化建设有计划、有方案、有措施、有落实、见成效。设立企业文化建设专项资金, 列入年度财务预算计划, 确保活动经费, 保障企业文化活动的开展;以“四支队伍”为抓手, 将企业文化贯穿在企业的日常工作中, 融合于员工的思想意识中, 落实在员工的言行举止中, 持续性开展文化文明督导, 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认真做好企业文化宣传活动, 带着企业的关爱, 在县城人口流量密集的陶然园门口、大型商场及主要路段, 发放宣传企业文化等资料, 让广大群众了解供电企业文化, 并能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开展“用电服务上门进企业”活动, 组织党员服务队深入立达信、华祥科技等大企业开展技术培训。将服务活动延伸到乡镇、农村, 在供电所成立分队, 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扶贫村的建设提供电力帮扶, 义务架设、改造线路, 并来到田间地头, 为忙于耕作的老百姓送去安全用电知识及企业文化等, 检修农业生产用电设施, 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们的欢迎。
2 拓展服务内涵, 做好企业文化各项工作
国家电网公司开展“塑文化、强队伍、铸品质”供电服务提升工程以来, 长泰县供电公司积极响应, 创新实践, 推出了一系列有特色、重实效、得民心的服务措施, 进一步拓展了服务内涵, 提升了服务品质。一是不论在工作或服务过程中严守“三不”纪律。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优秀传统文化来勉励和鞭策队伍, 约法三章, 在严守“三不”纪律, 即不吃客户一顿饭、不抽客户一根烟、不收客户一份礼, 切实履行国家电网公司员工服务行为“十不准”规定。二是服务过程中做到“三清”。在规范服务行为上, 要求服务队员统一着装, 配戴工作牌, 走进客户房间检修时必须穿自带鞋套, 热情、礼貌、文明施工, 做到服务“三清”, 即清理线头、清理地面、清理设备。三是积极收集军烈属、残疾人、困难户资料, 建立特殊客户服务档案, 设立优质服务活动记录卡、特殊客户服务卡, 定期上门为特殊客户服务, 为其排忧解难。四是为福利院儿童送上书包、笔记本等节日慰问品、捐赠爱心款、赠送励志书籍, 向小朋友们宣传安全用电常识、触电急救方法等。走进学校, 与学生们“零距离”接触, 传授安全用电知识。五是在服务环境上打造具有国家电网统一品牌标识和具有行业特色的温馨服务环境。供电营业厅工作人员总能自觉地进行换位思考, 为客户奉献出最诚挚的爱心、贴心、诚心、舒心“四心”服务, 使供电企业文化品牌也一点一滴深入广大客户心中。
3 注重企业文化传播, 培育忠诚企业意识
在上级领导的带领下, 始终以“你用电, 我用心”为工作目标, 以“为民服务, 创新宣传, 齐塑国网优质品牌形象”为内容开展创先争优、“让声音微笑起来”主题实践活动, 让微笑的亲情服务成为长泰供电文明和谐和优质服务的名片, 努力为客户营造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的电力温馨家园。把大力弘扬雷锋精神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和队伍建设中来, 在点滴行动中引领企业和员工奋进, 塑造国家电网的优秀品牌。
做好企业文化 促进企业发展 篇11
关键词:企业文化;经营管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4-3520(2014)-02-00215-01
一个企业如果形成了优秀的企业文化,就会为企业打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而这支优秀企业文化武装起来的员工队伍,才是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为职工服务。只有紧紧围绕广大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真正把他们凝聚到先进文化建设上来。我们发展企业文化的目的,就是要为广大职工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背景下,企业要想持久发展,必须要有凝聚力,要打造自己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让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未来相结合,让企业的价值观体系渗透到每位员工的内心。使员工深刻认识到企业的明天就是员工的未来。
达成共识是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前提
我们要做大做强报业集团,就应该确定有自己特色的企业价值观,用不变的企业价值观来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广大市场,我们要树立能够指导企业集体行为的独特的价值观。企业文化的建设,就是要通过制度建设,使这种独特的价值观能够通过员工的日常工作态度作为载体,实现企业的政治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一家二千多人的报业集团,党委会是整个集团的核心,班子成员十九人,他们多半是双重身份,即是集团的领导,又兼任下属某一媒体或者单位的负责人,所以在处理或者看待问题时,所处位置或者代表的身份不同,立场和态度就会出现偏差。这时,达成共识就显得成为必要。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证明,集团要以建设社会广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党委满意、受众满意、员工满意为衡量标准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搭建。核心价值观体系形成以后,当企业或者企业个人在运营过程中面临矛盾,处于两难选择时,支持这个决定的便是核心价值观。它掌握了企业的生命和灵魂,使一切工作都能顺利完成。
建设制度是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企业制度建设是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手段。企业制度的建设要从企业的根本性需求出发,并且与企业最本质的目标相联系;企业制度要契合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并体现企业理念:建设企业制度要满足规范性要求;企业制度建设要不断完善和提高;企业制度建设必须有各级管理者的参与;企业制度建设要靠严格的执行来保证。企业文化制度的建设还要遵守以下重要原则:文化管理要与企业战略管理相结合;企业文化要面向未来并体现行业特点和企业个性;文化体系的建立要反映全体员工的共同愿望;与时俱进。
激励机制是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企业要保持长久的发展,必须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将调动员工积极性当成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行为,在企业中养成一种尊重创新、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使每个人都能从中感受到事业成就感。企业发展更大程度上需重视各种人才的培养,要留住好的人才,就必须有一套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员工的执行力度最大化发挥。激励机制的建立首先要有完善科学的责任体制,让员工明确各自的责任;根据员工各自的责任及相关要求,设计考核方案。比如采编人员的定额考核方案、经营人员有经营指标的考核方案、行政管理人员有量化考评和岗位设置方案等等,并通过对其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员工的薪酬、福利、培训、晋升等各种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其次,通过实行制度约束和责任体制来确保激励机制实施的有效性,更好地体现激励机制的作用,充分挖掘员工潜力,为事业长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三是激励机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员工参与管理,民主监督的渠道,增加他们对事业的关注,增加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个人成就感,将他们的个人目标和事业的发展目标完美地统一起来,从而激发出更大的工作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在沟通方式上,可以多采取倾听和赞美的表达方式,不仅有助于营造和谐的工作气氛,而且可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四是采取多效的激励手段。比如有传统的物质激励、事业激励、福利激励,更可以加大情感激励、环境激励等新型的激励方式,让人才接受、团队接受、企业接受,最终达到人才满意、团队满意、企业受益。
培养氛围是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企业文化至关重要的环节是良好的氛围,它是对企业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是企业文化得到认同和执行的有力保障。企业要灌输给员工的信息必须是正能量,要使员工能看到光明的前途的自己职业生涯的未来。因此,企业要建立相应机制,鼓励员工上进、在各自岗位上成才,要有竞争意识,努力培养造就一支 “作风好、素质高、能力强、技能精”的专业化的员工队伍。几年以后,当集团搬进新建好的办公大楼以后,新的大楼、统一的装修风格、显眼明亮的集团标识、面貌一新的员工队伍,蓬勃向上精神状态,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显而易见的优势和发展力量。
推进实施是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企业文化的树立,不仅仅是一种公司的宣传手段,最重要的是如何将其落实下去,让公司里面的每一名员工都能深刻的体会到企业文化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当员工深刻的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符合企业文化要求的,处处以企业文化来严格要求自己,那么企业文化才能真正的发挥其最终的效果。实施的手段可以多种多样,比如:编制企业文化手册;发扬企业传统文化习俗;精心策划企业文化节日;领导者要做本单位企业文化的领袖;树立企业典范;发挥工会等基层团队作用。
总之,加强企业文化,就是抓住了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这个基础,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有利于促进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从根本上说,有利于员工发展,有利于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探析文化型企业的文化建设特点和特色文化建设 - 企业导报 - 2012(16)
[2]切实加强文化建设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 中国职工教育 - 2012(2)
[3] 和谐社会视野下企业制度文化建设探究 - 2011
构建和谐企业推进企业发展 篇12
我们细加分析, 公平正义就是企业和员工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让企业员工充分感受到人格和尊严上的平等以及给予平等的竞争机会, 激发员工有为企业奋斗的动力;诚信友爱是企业员工之间要诚实守信, 互帮互助, 平等友爱, 融洽相处;充满活力是要充分挖掘潜力, 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尊重劳动, 尊重知识, 尊重创造, 尊重人才;安定有序就是企业管理完善, 工作生活秩序良好, 员工心情舒畅, 队伍稳定;人与人和谐相处就是培育团队精神, 精诚合作, 平等竞争, 企业发展, 生活小康。
1 充分认识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意义
众所皆知, 员工是一个企业的本体。没有员工, 企业就失去了根本, 无法让资本增值保值, 无法取得进步和发展。反之, 企业也为员工提供了就业机会, 为他们提供了生活资料和成长发展的空间。可以这样说, 企业的战略方针、发展规划和奋斗目标要靠员工去完成和实现。员工的思想觉悟、敬业程度、技能水准、责任心、合作精神、创造性强弱又都直接影响着企业效能的发挥。不容否认, 一个没有严密组织纪律、精湛技能水平、团结合作创新的企业员工团队, 要想开辟出一方市场新天地, 创造出新奇迹, 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当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竞争已经深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岗位靠竞争, 报酬凭贡献的理念也逐步被员工所接受。然而, 不少企业还是不乏这样的员工, 他们在工作中创新意识薄弱, 有的由于长期在同一个岗位上工作, 技术上有一套老经验、老套路, 自认为凭技术吃饭, 对企业改革的态度不够积极, 有的虽然盼望改革, 也盼望企业发展, 但却不肯出力, 不求有功, 但求无过, 不求过得硬, 只求过得去。对待工作就像“大象屁股推不动”, 不是对比先进找不足, 而是对比先进挺满足, 看不到自己的差距, 还认为“贡献不大年年有, 步子不大天天走”, 沾沾自喜, 无动于衷。这些人见着先进不眼红, 看着后进不脸红, 奖励先进对他们“没鼓动”, 惩罚后进对他们“没触动”, 认为企业动“真格”也轮不到自己头上, 企业比较“挠头”。还有的认为企业现在效益好, 日子很好过, 高枕无忧, 不思进取。这些人的存在, 必然会造成企业内耗, 挫伤大部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如不及时扭转改变, 企业就会似一潭死水, 毫无生机和活力。管理的根本宗旨就是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在各种资源中又属人力资源最宝贵, 潜力无穷大, 也最难以管理到位。如何消灭内耗, 挖掘潜力, 提升效率, 让企业像钟表的齿轮一样密切咬合, 产生最大效率, 这就是构建和谐企业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2 紧密结合企业实际,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努力构建和谐企业
2.1 企业应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 促进企业与员工间的良好互动
人是有情感和多种需求的。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就曾明确指出, 生存是人的第一需求。一个人进入企业工作, 他在付出体力、知识和技术的同时, 理应得到物质和精神的回报。稳定的劳动关系和收入来源是他们所期盼的。假如企业不去分析和掌握员工的心态, 不将企业和员工间的利益对等地统筹考虑, 做出有损员工利益的短期行为, 漠视员工正当合法权益, 劳资关系紧张, 最后, 企业和员工互动的结果只能是走向反面。因此, 构建和谐企业的前提就是企业应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 规范劳动合同, 推行集体合同和工资集体协商谈判制度, 努力让员工与企业双方都能找到一个平衡点, 达成一种默契, 使员工明确觉得自己与企业并不是一个被雇佣的“临时”关系, 树立“企业的事就是自家的事”的概念, 爱厂如家, 爱岗敬业, 与企业荣辱与共, 努力回报企业。
2.2 在员工与企业之间建立新颖而又牢固的发展共谋、风险共系、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关系
这主要应体现在两大方面。
一是企业对员工的关爱。重点是要抓好保证和尊重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民主权利的政治关爱、体现发展企业与员工经济利益同步提高的经济关爱、为各类人才成长及发展事业搭建舞台的事业关爱、促进员工身心健康的生活关爱等四个主要方面。
二是员工对企业的关爱。体现在员工着眼企业当前的成功与进步, 心系企业未来的发展与创新, 将个人、事业、家庭的福祉与企业的兴衰密切相连, 自觉维护企业秩序, 遵守企业规章制度, 服从企业管理, 发挥聪明才智, 技术攻关, 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精打细算, 节能降耗, 用好企业每一件物品, 花好企业每一分钱, 努力以“人和”保“企和”, 以“企和”促“人和”, 不断推进企业快速、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2.3 努力通过不断发展,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增强物质基础来构建和谐企业
邓小平同志曾精辟地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如果一个企业管理混乱, 产品适销不对路, 缺乏核心竞争力, 经济效益滑坡, 在这样的企业工作的员工, 看不到企业发展的光明前景, 生活得不到根本保障, 其结局必然会是人心涣散, 人在曹营心在汉, 一有机会就会“跳槽”另谋高就。这样的企业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和谐。因此, 作为企业应该凝心聚力, 找准市场定位, 开发适销对路产品, 不断巩固和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全神贯注抓建设, 一心一意谋发展。企业持续发展了, 具备了强大厚实的物质基础, 那么, 构建和谐企业目标才会有根本的物质保证。
2.4 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队伍建设是不断加强建设和谐企业的政治保证
管理是门科学。员工的管理是管人, 人有情感, 管理必须适合人的“口味”。员工的进步就是企业的进步。我们每个企业的员工都分别来自于全国各地, 他们的年龄层次、文化程度、志向、情趣、信仰、爱好、性格、脾气等又各不相同。企业更应注重员工情感, 知人善任, 任人唯贤, 通过完善制度管理和加强队伍建设, 在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等多方面锻造、培养和锤炼员工, 使其尽快成为合格员工。假如企业缺乏对员工情感和观念的关注, 企业制定的各项方针、目标、措施就很难在员工中深入人心, 变作具体的实际行动。所以, 企业要把不断满足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加强管理和员工队伍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现代科学管理理念指导工作, 和员工群众情同手足, 时时刻刻想着员工, 事事处处关心员工, 对员工的冷暖疾苦尽心呵护, 体现企业的人文关怀, 让员工深切体会到生活、工作在企业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2.5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通过锻造先进的企业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企业建设的精神支撑
员工都有一种精神追求, 这是与生俱来的。为使员工都能以企业的目标为旗帜, 以企业的发展为引力, 以企业的业绩为回报, 服从企业, 服务企业, 尽快融入企业之中, 各展才华, 使企业不仅为员工提供工作报酬, 而且是员工感情、希望、追求、目标的寄托和载体。这一切都来源于企业文化的建设。作为企业, 要努力通过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不断追求企业的创造活动, 激发全体员工的创造热情。营造良好、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 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导向, 以发展促进和谐、以创新推动和谐、以公正求得和谐、以稳定保证和谐、以优秀的企业文化孕育和谐, 创造和谐企业, 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责任、自我实现的成功统一。
2.6 积极营造员工与员工之间团结协作、理解支持、有难同当、扶弱帮贫的良好氛围
企业的员工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 都是企业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 没有身份的区别, 没有贵贱之分。要教育员工增强大局意识, 加强自身修养, 在工作中尊重集体意志, 维护集体荣誉, 工作上讲配合、思想上讲沟通、关系上讲协调、利益上讲谦让、语言上讲文明。在处理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合作伙伴及同事之间的关系时, 要冷静、理智, 不要冲动、赌气, 善于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相互帮助, 同事遇到困难, 尽心尽力, 出手帮助, 积极给予思想心理和情感援助, 在工作上先进帮后进, 在生活上, 怀着最大的同情心给以力所能及的帮助。同事之间都成了朋友, 企业就会坚不可摧, 形成强有力的团队精神, 形成凝聚的力量。
2.7 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 争做学习型员工”活动, 推进和谐企业构建进程
创建学习型企业, 争做学习型员工是时代的要求, 更是企业和员工的自身发展要求。学习获取知识, 知识决定观念, 观念决定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只有不断学习, 才能不断创新, 才能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要积极创造一个学习型的环境, 引导员工关注企业改革发展的动态, 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紧迫感, 以创新管理理念为先导, 以引入先进管理方法为接口, 以拓展目标市场为目的, 以创建团队学习环境为基础, 全面构建企业部门内部知识传播、经验交流、成果共享、管理创新、自我超越的机制和网络, 从而在创建学习型活动中达到改善心智模式, 创新工作思路, 搭建交流平台, 光大企业精神, 提升企业管理层次, 使企业在现代创新、竞争和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 有着更强的生命力, 具有持久的优势, 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员工, 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严酷现实, 明白不学习就会落伍的深刻道理, 发奋努力, 在为企业工作的同时, 使自身能力不断提高, 将个人目标融入到企业发展战略中, 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发展的和谐统一。
总之, 和谐企业的构建是一个不断改造与创新的过程。我们要从企业内外环境变化的实际出发, 不断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突出重点, 理顺关系, 推动企业朝着构建和谐目标循序渐进, 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宝宏, 杜红平.管理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国有企业发展】推荐阅读:
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08-16
国有企业改制发展阶段06-28
国有企业的发展与管理05-25
国有企业的发展前景05-25
高质量发展国有企业07-29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研究10-22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08-31
国有矿业企业07-19
国有物流企业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