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进

2024-08-24

课程改进(共12篇)

课程改进 篇1

数学分析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和数学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理工类大学的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是不尽如人意的.正如钱学森先生所指出的“目前我国理工科大学的数学不能令人满意, 今天是计算机时代了, 老一套当然远离实际”.

一、数学分析课程观念转变

传统观念认为数学分析只是一种数学理论工具, 只有技术教育功能, 在理工类大学数学专业开设数学分析课也是如此.现在人们已经普遍承认数学应具有技术与文化两个教育功能.因此, 理工类大学数学专业开设数学分析课程应该注重素质教育.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数学分析的文化功能与数学分析的技术功能作为两个侧重.结合理工类大学数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现代数学的发展趋势, 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也应与时俱进.

二、数学分析课程内容改进

数学分析课程的内容改革是先行, 我们提出了完善数学分析课程的如下改进思路:

1. 数学文化的引入

数学分析教学可以结合一些数学史实及与之相关的数学家.这样做不仅会使教学更精彩还很有必要, 因为“一门科学的历史是那门科学中最宝贵的一部分, 因为科学只能给我们知识, 而历史却能给我们智慧.”在重要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上多给予介绍, 并且给出评价与展望, 使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感觉更加丰富.

2. 近代数学理论的穿插

一些近现代数学理论, 如“近世代数”“泛函分析”“拓扑学”等数学分支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应用日趋广泛, 还有控制论及模糊数学等内容.在理工类大学的数学专业中, 近代数学理论并未在各专业连贯介绍.可以利用数学分析课程的学时多和学期长的特点, 在数学分析教学中给予简单介绍.使学生对这些数学工具有所了解, 也给日后想深入学习的学生打下基础.

3. 数学软件的结合

当今数学进入了计算数学时代, 在数学分析课程中有些过去认为比较重要的一些内容, 譬如, 常微分方程的求解、积分的计算、求导运算、函数展开为级数的运算等内容, 在数学软件上进行计算是非常简单的.数学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这些数学软件在课程中的使用, 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观念发生改变, 不但学数学还会用数学.

4. 数学分析实验设计

数学实验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 可以使学生以更直观、更真切方式感受在数学分析中生硬难懂的数学理论, 数学建模是数学实验的进一步深入与提高是用数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以在已经学过的知识中选择最合适的工具建立起数学模型, 并求出其解.这是创造性的工作, 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改革数学分析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激起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吴文俊先生在2000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说:“在大学二年级时我曾一度对数学失去信心, 但一位姓武的老师的精彩讲课使我改变了对数学的看法, 对数学的兴趣发生了几何级数的跳跃, 最终把数学确立为终生的职业.”可见大学数学老师的教学法是多么的重要.

1. 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数学分析教学

以变量数学为主要内容的数学分析课程比中学开设的初等数学要复杂得多, 因而, 它就更遵循贝格尔总结的数学教育定律:“即使你已经把数学教育设想的比可能设想还要复杂, 但结果数学教育还是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想要教好数学分析课程, 就应该懂得数学教育理论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现代学习理论告诉我们“鉴于数学的对象主要是抽象的形式化的思想材料, 数学活动也主要是思辨的思想活动, 因此, 数学新知识的学习就是典型的建构的学习过程”.建构主义理论是目前数学教育界普通认可的一种教育理论.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必须是学生的主动建构活动, 而并非是对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一个人的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他对经验的操作、交流、反省来主动建构才能被理解与掌握, 与此同时进一步改造自己的认知结构.

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数学分析教学, 首先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 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进行教学.其次, 教师应该是学生建构活动的促进者, 要把知识“修剪”的便于学生建构, 把知识“修剪”得像树上的苹果一样, 学生可以够得着, 但须跳一跳才可以够得着.

2. 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强和信息量大的教学特点, 关键看使用者的备课与操作.我们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比如:使用多媒体每讲课的知识回顾会节约时间;动画演示微元法的过程使学生直观看出连续求和过程;三重积分积分区域展示更加直观, 使学生更快的精确确定累次积分的积分限;数学实验部分的加入得到保证;数学家介绍图片;等等.

多媒体教学手段应该使得数学分析的教学过程更加丰富多彩, 因此对数学分析教师提出更高要求.首先, 要熟悉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熟练多媒体操作;其次, 在课件演示中加入自己对本讲内容的教学思路与理念;最后, 根据课堂效果不断修改课件.

四、总结

好的数学老师不但能使学生学会数学分析, 而且可以转变人生, 把研究数学确立为终生的职业.如何在教学中即能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又能提起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与信心是我们数学教师要长期思考的问题

摘要:本文针对理工类大学院校数学分析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分析了人们对数学分析课程的传统观念需要更新, 并对数学分析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数学分析,教学内容,课程改革

课程改进 篇2

摘要:随着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职层次的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提升。虽然在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有所提高,但进入工作岗位后依然需要较长周期进行岗位的适应和学习。所以,有必要在学校就读阶段,就为学生设计符合未来工作岗位的综合技能教育。针对工作场景的高职英语教学的改进核心不光以顺利就业为目标,更以就业即适应岗位要求为己任。课程体系的设计应符合职业岗位要求,考核方式也以应用技能测试为主,英语课程应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针对工作场景的教学改进具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学;高等职业英语;工作场景;教学改革

一、引言

公共英语课程是中国高职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参照了大学本科教育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系统性模式,但未考虑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特点。未来的用人单位对英语技能的要求,并非要求学生回答几个选择题,阅读题,写一篇作文这么“小儿科”,而是需要学生能书面或口头交流。以岗位适应能力为中心的工作场景化高职英语教学体系没有得到关注。最终学生毕业到岗后,不知道怎么运用英语技能,不知道哪些英语技能可以用,导致无法快速满足岗位要求[1]。

二、以未来岗位英语技能需求,重新设计与构建课程体系

公共英语课程的结构设计完全遵照国家颁发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课程秉承了学科系统模式,培养和提升学生英语运用四项基础技能,该培养模式能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英语基础,但并欠缺对未来岗位需求的考虑。作为基础课程,高职英语的改进并非不能参考专业学科课程的改革思路。如何抓住未来工作岗位对技能要求的特点,如何重新设计和优化能满足工作场景的英语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掌握部分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偏向于能使用英语技能[2]。

三、课程设置核心应以技能使用为导向

各学科的教学和课程模式,有以下四种:以学科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技能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等。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更专注构建系统知识的体系;以活动为中心的模式,在校生的兴趣范围是重点;以问题为中心的模式,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有可能的解决方案作为设计教学内容的核心。以技能为中心的模式,以应用技能的建设为主:应用技能的建设内容,应参考未来岗位的工作场景,从中获取英语知识点并转化为教学内容,同时辅以英语基础知识、英文文化等内容教学。以往的教学理念,以能力和就业为导向的课程社会中和培养理念,慢慢地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应该从就业市场找到课程设计更新的新方向,建立以技能使用为导向的新模式,在这四种课程模式中,以技能为中心的课程模式更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

四、以未来工作场景为模板

高职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知识转化为技能,技能转化为实践经验。所以,英语的教学改革可参考“轻知识结构、重应用能力、重经验累积”的理念。将未来岗位要求与学生的应用技能提升作为课程内容设置的基础,从实际从事的职业岗位需求出发,分析工作过程中所应用的英语技能,然后根据所掌握的英语知识点来选择课程。根据职业岗位工作的要求来设计教学内容体系,以技能应用的培养和实践经验的累积为构成要素,在该核心理念的改革目标中,可考虑不设计完整而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

五、基于工作场景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自20世纪90年代起,给予工作场景的教学方式就在全球的高等职业教育行业流行起来,它将知识的学习和工作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方式把工作任务拆分为多个最小单元来设计教学,以完成工作目标为导向来设计和岗位职责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所以,该方式摒弃了“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树立了“以用为王”的.指导思想。无论英语课程或是其他专业课程,在改革方面应以“应用技能的培养和提升”的中心,采用针对工作场景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应用技能并积累实践经验,辅以案例、情景模拟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从多个维度对学生的技能进行训练[3]。

六、建立以技能应用评价的考核方法

高职教育的教学理念以“理论知识必需和够用”为主,针对学生为适应未来面临的岗位要求,重点培养他们的应用技能。因此,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应设计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常规考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核模式,从而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理念。在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教学互动中,基于工作场景的新型教学模式为学生汉语和英语间架起了一座应用和实践桥梁。通过新型的基于工作场景的学习体验,学生求学的能动性可获得有效的激发,学生有进一步主动学习应用技能的动力。当学生在学校就能获得未来岗位要求的语言技能,并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在进入用人单位后才有可能会快速适应,只有达到这种目标,才实现了高职教育的办学初衷。

参考文献:

[1]高翔,穆从军.关于复合型、应用性外语人才的思考[J].外语界,(2):10-13.

[2]刘黛琳,张剑宇.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改革思路[J].中国外语,(6):77-83.

适应新课程 改进教学法 篇3

进行课堂教学呢?

一、教师先活起来

要想使学生的大脑积极主动的思维起来,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一些让学生“跳一跳能吃到果子”的问题,可以设计实验情景、故事情景、漫画情景,把学生带入情景中,激发学生思维。如:学习“压强运用”时,出示一张漫画,题目是“三毛应该怎么办?”画的是三毛陷入沼泽地里,正在下沉,情况万分危急,周围又无人帮助,请你为三毛出主意。设计这样扣人心弦的情景问题,利用学生善良的天性,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主动为三毛出主意。课堂气氛热烈、和谐、民主,学生敢问、敢说、敢讨论,形成一种积极主动,紧张活泼的学习环境。教师由“注入式”向“发动式”转变,课堂教学由“一言堂”变成“百家争鸣”,学生由精英式学习变成全员式参与,课堂内容由“纯知识型”向“能力、情感、价值观”转变。由讲到动,使课堂成为“快乐享受的地方”,打造成“艺术课堂”。

二、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留给老师”,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何从“抓紧统死”到“活而不乱”,这要求教师处于主导地位,精心备课,设计好合理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使学生处在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上,教师应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克服讲的过多、统的过死,对教材也可作创造性处理,不必完全形式化的依据教材展开进行。

教学中,让学生先充分地预习,只有这样,才能有丰富多彩的课堂展示,预习时帮助学生明确目标任务,引导学生掌握方式方法,一题多解,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分析问题。如进行“密度”教学时,教师拿出两块大小不同涂上颜色的金属块,问:同学们有没有把握地判定它们是否属于同种物质?当学生感到困难时,适时引导:鉴别物质可以根据物质的特性来鉴别,只凭气味、颜色、软硬等特性来鉴别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探索物质的一种更隐蔽的特性,可以从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中发现。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诱导启发:每一种物质的质量、体积能够改变,如:几杯体积不同的水、大小不同的铁块,分别测出每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再来研究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全班讨论,设计出最佳方案,自选器材,分组实验,得出数据,再分析数据,得出对于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当学生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恒量,不同的物质其比值不同,便找到了物质隐蔽的重要特性m/v,其大小由物质的种类决定,反映了物质种类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上把物质的这种特性叫“密度”。这样让学生动手实验,主动探究,发现物理规律,学生将会充满乐趣,将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是简单的领地转让,也不意味着老师无所作为,而是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的要求,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各方面还很“稚嫩”,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绝对离不开老师的主导作用。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是各种艺术因素综合作用的体现,真正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双方配合协调,共同努力,达到一种和谐、完美的教学境界,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培养。

课程改进 篇4

一、评价的依据是美术课程标准

随着课改我们要改变以往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活动方式来划分领域。 美术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大类。 而欣赏又分为“ 欣赏评述”和“ 综合探索”。“ 综合探索”的设计体现了世界美术教育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二、注重对学生参与美术活动兴趣的评价

整个评价过程要体现课程标准评价的时代感,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注重评价的互动性与情感性。 低年级学生画画完全是一种游戏,他们常常把一切事物看成是有生命的、美好的,和自己有关联的。 他们不知道怎样画是最好的,但是他们什么都敢画,在这里我们评价的就不是“ 画的是什么”“ 像不像”的问题了,而是把是否积极地参与造型游戏活动,是否对美术课感兴趣和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欣赏活动等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等方面的发展给予评价。 在执教《 乘上列车去画画》 这一课时,我边让学生观看幻灯图片边做游戏,启发引导学生分析:你们在乘车过程中见到了什么? 心情怎样? 表情应该是怎样的? 对学生这种积极参与意识,我及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鼓励他们大胆想象,把自己的感受用画面进行表现,把自己对作品的感受用词语表达出来,并进行评述,让他们互相提出建议,使学生从中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识水平以及交流时的语言表达能力,老师也进行了全方位综合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美术游戏活动,提高其审美能力。

三、加强对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的过程性、终结性和综合性评价

小学美术评价要体现整个学习过程,既要有课堂评价、短期评价、 中期评价及长期评价。 短期评价主要为单科评价和小单元评价,中期评价主要为大单元评价和学期评价,长期评价为学年评价和跨年级评价。 由于评价融合于小学整个美术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评价过程又不断变化,所以也就形成了评价的过程性与终结性。

学生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基础。 作为老师要对不同的思维层次给予不同评价,即以激励的评价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创造,体验成功,让每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重视体现评价的激励性和体现自我的动态性,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平时观察指导,学期进行总评,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四、对学生美术作业的单一性评价变为多元性、多样性评价

1.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 1) 体现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 。 为了突出评价的综合性与整体性 ,有必要对 学生的美 术活动表 现进行评 价 ,主要通过 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行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 活动表现评价可以采用个人、小组或团体的方式,既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 评价结果以简单的形式加以记录,并给予学生恰当的反馈,以鼓励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 2) 要体现学生的自我评价及教师与家长的评价 。 在评价情境中,不论教师、学生还是家长都是平等的主体,他们是整个评价的共同建构者。 学生自我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也可以用问卷的形式,还可以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档案。 成长记录档案的评价方法可以做到日常化,让它能清晰、全面地记录学生个体成长中的点点滴滴,以及相对较小的评价活动。 家长参与评价体现课程标准所具有的时代性,也是新型评价的基本组成,它促进了家长与学校、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学生的联系,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使教师多渠道获得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2.评价内容的多样性

( 1) 对学生掌握美术知识 、技能情况的评价 。 根据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这方面的评价主要针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四大领域。 在造型表现的学习活动中, 评价的主要内容为学生能否通过绘画或拓印等形式,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能否动脑筋用可塑性材料制作简单的动物形象,能否认识常用颜色等,作品的表现是否与众不同等;在设计应用活动中,主要评价学生是否能在作业中表现出大胆的想象和创新,是否对材料有大致了解,能否选择材料进行造型制作等;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的活动中应评价学生能否应用所学美术知识诠释作品技巧,能否用语言表达自己对作品及自然的感受,能否联系其他学科进行创作等。

( 2) 学生美术学习能力 、学习态度 、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评价学生能否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欣赏活动, 能否用简单的词语表达自己对自然和美术作品的感受,是否积极地参与造型游戏活动,是否对身边能找到的材料的形、色感兴趣, 是否能对材料进行联想,是否积极地动脑筋,结合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灵活利用材料进行创造等。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否具有自觉性与主动性,他们对美术学习是否感兴趣,是否能安全地使用工具,是否在学习活动结束时收拾、整理材料和工具等。

课程诊改报告与改进措施 篇5

2、课堂教学支持课程目标与标准的达成率达80%以上,通过课堂任务基本形成对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检测。

3、形成“以应用为主线,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的课程特色,积累了一定的课程资源。

4、建立课程、课堂教学质量的诊改运行制度,通过分析课程对应的岗位群以及职业能力,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为结合全,通过课程建设规划、课程标准、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条件保障、制度保障、课程问题反馈,形成课程质量报告,以实现课程的持续化质量保障。

5、以课程教学考核所产生的大数据为基础,结合课程教学质量分析报告,对课程教学成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归纳分析,形成课程改进的可行性具体办法。

6、继续细化职业素养培养要求,修订新的课程标准。

7、加强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建设,形成建设长效机制。

课程改进 篇6

一、评价的依据是美术课程标准

随着课改我们要改变以往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活动方式来划分领域。美术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大类。而欣赏又分为“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综合探索”的设计体现了世界美术教育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二、注重对学生参与美术活动兴趣的评价

整个评价过程要体现课程标准评价的时代感,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注重评价的互动性与情感性。低年级学生画画完全是一种游戏,他们常常把一切事物看成是有生命的、美好的,和自己有关联的。他们不知道怎样画是最好的,但是他们什么都敢画,在这里我们评价的就不是“画的是什么”“像不像”的问题了,而是把是否积极地参与造型游戏活动,是否对美术课感兴趣和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欣赏活动等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等方面的发展给予评价。在执教《乘上列车去画画》这一课时,我边让学生观看幻灯图片边做游戏,启发引导学生分析:你们在乘车过程中见到了什么?心情怎样?表情应该是怎样的?对学生这种积极参与意识,我及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鼓励他们大胆想象,把自己的感受用画面进行表现,把自己对作品的感受用词语表达出来,并进行评述,让他们互相提出建议,使学生从中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识水平以及交流时的语言表达能力,老师也进行了全方位综合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美术游戏活动,提高其审美能力。

三、加强对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的过程性、终结性和综合性评价

小学美术评价要体现整个学习过程,既要有课堂评价、短期评价、中期评价及长期评价。短期评价主要为单科评价和小单元评价,中期评价主要为大单元评价和学期评价,长期评价为学年评价和跨年级评价。由于评价融合于小学整个美术学习活动的全过程,评价过程又不断变化,所以也就形成了评价的过程性与终结性。

学生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基础。作为老师要对不同的思维层次给予不同评价,即以激励的评价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创造,体验成功,让每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重视体现评价的激励性和体现自我的动态性,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平时观察指导,学期进行总评,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四、对学生美术作业的单一性评价变为多元性、多样性评价

1.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1)体现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为了突出评价的综合性与整体性,有必要对学生的美术活动表现进行评价,主要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行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活动表现评价可以采用个人、小组或团体的方式,既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评价结果以简单的形式加以记录,并给予学生恰当的反馈,以鼓励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2)要体现学生的自我评价及教师与家长的评价。在评价情境中,不论教师、学生还是家长都是平等的主体,他们是整个评价的共同建构者。学生自我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也可以用问卷的形式,还可以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档案。成长记录档案的评价方法可以做到日常化,让它能清晰、全面地记录学生个体成长中的点点滴滴,以及相对较小的评价活动。家长参与评价体现课程标准所具有的时代性,也是新型评价的基本组成,它促进了家长与学校、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学生的联系,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使教师多渠道获得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2.评价内容的多样性

(1)对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情况的评价。根据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这方面的评价主要针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四大领域。在造型表现的学习活动中,评价的主要内容为学生能否通过绘画或拓印等形式,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能否动脑筋用可塑性材料制作简单的动物形象,能否认识常用颜色等,作品的表现是否与众不同等;在设计应用活动中,主要评价学生是否能在作业中表现出大胆的想象和创新,是否对材料有大致了解,能否选择材料进行造型制作等;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的活动中应评价学生能否应用所学美术知识诠释作品技巧,能否用语言表达自己对作品及自然的感受,能否联系其他学科进行创作等。

(2)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评价学生能否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欣赏活动,能否用简单的词语表达自己对自然和美术作品的感受,是否积极地参与造型游戏活动,是否对身边能找到的材料的形、色感兴趣,是否能对材料进行联想,是否积极地动脑筋,结合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灵活利用材料进行创造等。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否具有自觉性与主动性,他们对美术学习是否感兴趣,是否能安全地使用工具,是否在学习活动结束时收拾、整理材料和工具等。

课程改进 篇7

本课程是冶金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学习《冶金传输原理》, 可以使学生掌握动量传输、热量传输和质量传输的基本概念理论以及研究分析方法, 具备分析、研究冶金过程中传输问题的能力。理解“三传”过程的内在联系及本质区别, 能够应用该课程中的知识研究冶金过程中实际流体的传输问题, 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 为冶金工程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从事专业技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冶金传输原理》课程主要包括动量传输、热量传输和质量传输三部分, 故称之为“三传”。动量、热量和质量的传输过程既有区别, 又有紧密的联系。课程内容中有大量的理论推导, 包括各种守恒方程式的推导, 如质量守恒定律下的连续性方程及动量守恒定律下的欧拉方程、N-S方程等。这些基本理论是在单独的相关部分中讲解的, 因此部分公式推导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重复, 有时显得凌乱, 缺乏传输原理的系统性。除此之外, 学习该课程要有扎实的数学基础, 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大, 学习效率低。作为该课程的主讲教师, 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 对该课程的教学做出以下几方面的改革尝试, 使学生在课程所规定的学时内, 能够较好地掌握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冶金传输原理》是冶金工程专业最主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该课程的最大特点是理论性非常强, 涉及冶金过程的流体动力学原理、衡算方程式的推导及各种流体流动状态下的“三传”现象。在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 如果高等数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等课程掌握得不扎实, 学习《冶金传输原理》就会感到有些吃力。针对上述情况, 应对《冶金传输原理》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方面的进一步改进。

1. 课堂教学方面的改进。

课堂教学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的。课程的每一堂课必须毫无例外地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案完成规定的教学进度, 只有这样才能按学时完成所有的教学课程任务。不管学生是否知道、掌握或提高, “赶”着学生按照指定的步骤“走”, 完成教案内容, 达到教学目的, 这种教学方法实际上存在一定的封闭性, 会使课堂教学变得程序、呆板和教条化, 缺乏生趣和兴趣, 最终必然会导致僵化。因此, 作为高校教师, 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应充分开展课堂讨论, 采用启发式教学, 提高学生自主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在讲授新内容时, 教师可以针对生活中的现象、冶金生产提出问题, 然后再介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具备怎样的理论知识, 由此引出要讲解的新内容。 (1) 根据教学大纲, 讲深讲透重点内容。例如, “稳定导热”内容的教学中, 需要掌握平壁、圆筒壁的一维稳态导热及不稳态导热的基本概念及薄材、半无限大物体、有限厚物体的不稳态导热的基本方程。讲解过程中, 首先针对钢铁企业普遍存在的传热现象提出问题, 包括热风管道的传热、烟囱壁和热烟气之间的热交换等, 然后介绍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了解流体与壁面之间的热传递过程, 从而引出传热过程的学习内容。在讲解连续性方程、传热微分方程等基本公式时, 应注重讲解基本公式推导的思路、方法以及公式中每个物理量的具体的应用与意义。在课堂教学时, 应避开复杂的数学公式推导, 把授课重点放在基本概念的理解、公式推导方法的掌握及具体应用等方面, 化烦琐为简单。 (2) 采用启发式教学, 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启发式教学是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依据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 使学生积极主动、自发地掌握基本知识点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在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际学习中取得过许多成果。实行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 可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是发展素质教育对教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之一。如何落实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的新要求, 特别是怎样行之有效地实施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需要认真的研究探讨。比如, 在介绍质量传输时, 在讲解完学习内容后, 应再将提出的问题作为课堂讨论的内容, 要求学生提出解决方案。大量的实践表明, 这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层层展开、剖析的启发式教学会大大地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自觉性和学习兴趣, 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注重课堂形象教学。《冶金传输原理》所包含的基本概念、相关公式比较抽象, 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理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应注重形象教学。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计算机虚拟技术在冶金传输原理实验中得到充分应用, 同时提供寓教于乐的教学环境。多媒体授课无疑有着许多优点, 可形象地展示图形、图像、生产工艺等教学内容, 因此采用PPT、CAI、Matlab仿真工具等软件制作多种类型的电子课件是丰富教学形式、完善教学内容从而进行形象化教学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冶金传输原理》课程的特殊性, 概念、公式、理论扩展分析等内容则很难充分而完整地通过多媒体软件进行展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的同时, 适时采用板书教学能够得到完美补充。 (4) 重视实践性环节。《冶金传输原理》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应重视相关理论要联系工程实际, 将具体的冶金生产流程和动态形象的3D动画素材贯穿于理论教学的各个章节, 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和理论教学相结合, 通过例题和习题巩固工程观点, 开展习题课讨论式教学。如“流体流动”一章, 首先让学生观看模拟结晶器内钢水的流动过程, 使学生了解钢水流动过程及其凝固原理。在介绍压缩气体流动时, 以气体流速达到音速为重点, 使学生充分认识氧枪达到超音速气流的条件。实践环节是对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通过不同形式的实验, 使学生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动手能力, 通过金工实习、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 充分认识钢铁冶金的生产过程, 增加感性认识, 强化工程观点, 为学生由学校到工厂、由理论到实践架起一座“桥梁”。通过冶金实验研究方法课程的学习和专业课程设计, 提高学生理论基础知识与工程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能力, 将原来的经验设计改为优化设计, 将过去的工艺和设备校验扩展成工艺设计、设备校验、经济评价和绘制工艺设备流程图等“一条龙”设计, 从而真正使学生得到工程设计的综合锻炼。 (5) 严格考核制度。严格考核制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和脚踏实地的作风, 同时也能够提高理论知识的学习水平。在过去, 课程的考核要依据期末考试来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面对新形势下高素质实践型、创新型人才的社会需求, 必须改革现阶段应试教育的考核模式, 可将期末总成绩分为平时和卷面成绩两项。各部分的比例由任课教师灵活掌握。平时考核成绩约占总成绩的30%, 包括学生的课堂精神面貌、课堂回答问题情况、课下答疑情况、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等;卷面成绩占70%左右, 试卷命题可选择多种题型, 全面覆盖知识点。经过两个学期的实践, 这种新形式的考核办法对“教”和“学”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有利于教学水平和效果的全面提高。

2. 教学设计和管理的改进。

在教学设计中, 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从课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精心准备教学内容, 丰富课堂知识,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联系生产和科研实例, 运用例题和习题分析等新颖活泼的形式, 活跃教学气氛, 启发学生思考, 增强教学效果,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例如, 学习“三传”中的动量传输的目的是要解决冶金过程中煤气流局部阻力损失和沿程阻力损失的问题, 学习热量传输的目的是要提高冶金加热炉、保温设备的热效率和降低热损失问题, 学习质量传输的目的是要思考如何使冶金反应速率最大化的问题, 从而提高传质速率。在介绍热量传输中的辐射传热部分时, 对炼铁车间热风炉如何提高风温的实际问题进行讲解。学习完本章课程后, 回过头重新看原来提出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提出方案来解决此类问题, 并将其作为课堂讨论内容。明确学习目的的学习方法是非常切实有效的。在实践环节的教学设计中, 注重加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培养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通过6周的生产实习, 进一步学习冶金生产的过程,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冶金过程动力学的基本知识点和重难点, 为下学期冶金工程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教学管理方面,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课程组的建设。聘请退休老教师加入课程组中来, 不定期听课, 传授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 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相关课程为单位成立课程组, 课程组之间可相互组织教师听课, 经常开展教学法讨论, 使之程序化、经常化。为了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 定期举行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实践证明,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 不但提高了整体教学水平, 还增强了授课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进而达到推进新课程改革的目的。

以就业为导向改进课程设置浅析 篇8

一、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学校中, 知识当然是必要的, 但我们首先注重的是“知识的应用”, 而不是知识本身, 更不是知识的体系。职业学校的学生不是来泛泛地接受知识、积累知识的, 而是来学习实用就业能力的, 他要能在未来职业岗位上解决问题。而目前职业教育教师在教学观念上一个最大的误区就是“有了知识, 就有能力”。教师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 平时上课、备课的注意力都放在如何传授知识、如何积累知识上;所有的课堂活动都是为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巩固知识, 没有考虑过“能力训练”的问题。就连课堂上的问答练习也是为了深入理解和巩固知识而设的, 没有考虑建立“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现代学习观, 忽视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事实上, 知识和能力之间是不等同的, 而且有一道深沟, 这道深沟只能用“实训”来填平。因为知识可以传授, 而能力是无法传授的, 只能靠训练。

这种做法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的反感。由于职业学校的“生源”尚不具备普通高校所需要的计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推理能力。如果按照普通高校的教育模式、教学内容去要求他们, 学生就认为老师总讲一些自己不擅长的东西, 讲一些没有兴趣的东西, 也就缺乏学习兴趣。这样, 就造成学习方法上的死记硬背, 机械重复, 学生自学能力得不到培养, 学习能力自然较低。学生的态度又引起老师的反感, 老师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和回报。感觉“生源”质量太差, 朽木不可雕, 没法教。于是师生之间形成恶性循环, 彼此互不买账。

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要想改变这种局面, 最重要的应该是以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依据, 遵循科学的设置原则, 对现有的课程设置进行合理的改进。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包括宏观目标和微观目标。

1. 宏观目标

按照“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宏观培养目标, 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应当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 走上职业岗位之后应当具有扎实的、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 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学生要能解决岗位上的实际问题, 具有自我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 甚至是创新和创业的能力。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应当是“技能人才”, 并不满足于仅仅是在第一线充当劳动力。

2. 微观目标

为了达到职业教育的宏观培养目标, 我们还需要为职业教育课程寻找恰当的微观教学目标。在职业教育课程中, 知识目标仅仅是第二位的目标, 职业教育课程必须首先确定明确的能力目标。按照职业教育的定位, 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可细分为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两种。

单项技能是指在某项技术方面的熟练操作能力。如财会专业中的点钞技能、珠算技能、电算化技能等。传统的单项实训是训练单项技能的常用有效方式。最好的训练方式是能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对各项单项技能进行培训。

综合技能可以在模拟的环境中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如建立虚拟公司, 模拟实际进行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取得、往来业务的核算、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等训练, 让学生感受一下真实的业务处理, 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应用。

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

新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原则是:教师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以素质教育为基础, 突出能力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 以项目为载体, 以训练为手段, 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 以保证学生走上社会之后的持续发展能力。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以就业为核心”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在遵循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原则的前提下, 为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我们应积极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 调整课程结构, 重视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⑴依据市场需求, 调整课程设置。如果职业学校关注市场对于学校所设置岗位的依赖程度, 其在就业率的比拼上就会胜出。根据市场需求, 做专业方向的调整, 并不是说要学校改专业, 而是在这个专业基础上, 分析学生能适应哪些岗位, 当岗位需求发生变化时, 就要多与一些企业联系, 学校要在课程上做一些调整, 为学生多增加一些就业渠道。

⑵合理确定学时比例, 加强职业技能培养。要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 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加大专业技能课程的比重, 专业技能课程 (含顶岗实习) 的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2/3。通过校内的教学实验、校内实训、校内实习等, 使学生可以在模拟或真实的生产环境中,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逐步结合起来, 并提升实践技能水平。要按照相应职业岗位 (群) 的能力要求, 采用基础平台加专门化方向的专业课程结构, 设置专业技能课程, 进一步推进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广泛开展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活动, 使技能竞赛成为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和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 理论课程和人文课程的设置, 要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

改进新课程背景下识字教学的尝试 篇9

一、教学方法多样化, 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为学生创造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畅达的“活动空间”, 淡化识字教学的任务意识, 学生才会在参与的氛围中自由表达, 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六七岁的孩子, 特别活泼好动, 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在课堂中, 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就能激发出他们学习的热情, 使他们全身心地融入到识字的教学过程中。在识字教学过程中, 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让识字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

1. 创情境乐识字。

新课标提出:“识字教学要运用各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在课堂上, 再现生活情境可以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如在教学《蔬菜》一课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再现菜场图, 创设情境:孩子跟着妈妈到菜场买蔬菜。接着, 教师出示实物, 让学生上来摸一摸、看一看, 认一认蔬菜的名称, 并找出相对应的词卡, 带领大家认读生字。在整个过程中, 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参与的积极性特别高, 识字就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 而且识字的效率特别高。

2. 设游戏多识字。

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 寓识字于游戏中,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像“白鸽送信”、“识字大闯关”、“走迷宫”等游戏, 学生就特别喜欢, 百玩不厌。如“白鸽送信”让学生扮演小白鸽信使, 手中拿着生字卡, 送到讲台上, 带领同学来认读。“识字大闯关”、“走迷宫”的游戏, 就是设置道道关卡, 每一关都需认识生字, 顺利通过道道关卡, 就能夺取最后的红旗。寓教于乐使枯燥的识字过程演变成活泼有趣的活动过程, 使识字学习成为游戏任务, 使愉悦的识字情感得到强化。

3. 猜字谜、编儿歌巧识字。

在识字教学中, 教师若原原本本地把字摆出来, 学生没有多大的兴趣, 而采用猜字谜游戏就不一样了。教师可以先给出谜面, 让学生尝试写出字型;也可以和学生一道编字谜。如:“思”即“十张口, 一颗心, 猜猜看, 动脑筋”。“秋”即“一半绿油油, 一半红通通, 待到丰收时, 农民笑呵呵”。随着识字量的增加, 学生知识面的扩大, 学生也可以尝试编编儿歌, 自创谜语来识记生字。如教学“闪”字时, 学生能编出:一个小人门里坐;教学“表”时, 学生能编出:青一半, 衣一半;教学“朋”字时, 学生能编出:两个月亮并排走, 一会就成好朋友……这一类的游戏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促使他们巧妙地识记生字。

4. 讲故事巧识字。

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安子介曾说, 汉字是一个阿丽斯仙境的领域, 每一个转弯抹角就有一段故事。很多学者也通过研究证明, 儿童在小学前三年比后三年强得多。所以,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构字的特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去揭示汉字的造字原理和字、形、义的关系。教师应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绎活化成一幅幅图画, 或一段小故事。如:学“呆”时, 教师边讲故事边写笔画:“一个人张着大嘴巴 (口) , 像木头一样一动不动, 原来他在发呆。”

5. 在想象中识字。

低年级的学生最擅长形象记忆, 让学生联系一些具体的直观形象也有助于他们识字。如学习“燕”字时, 教师出示燕子图。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 对“燕”这个字进行了形象识记。从“燕”字的各个部件, 联想到“廿”是燕子的头部;“口”是燕子的身体;“北”是燕子的翅膀;“灬”就好比是燕子的尾巴。展开丰富联想, 进行形象识记是帮助孩子识字的好方法。

二、识字途径多元化, 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语文是母语教学, 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摆脱课堂的束缚, 鼓励学生在交际、生活、阅读中开动脑筋识字, 这样一来识字自然就融入到学生的活动和学习中, 学生自然就兴趣大增, 纷纷以多识字为荣。

1. 在交际中识字。

刚刚开学不久, 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都还比较陌生。但刚入学的小学生对老师和同学的名字特别感兴趣, 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老师的名字是怎么写的, 也希望能叫出全班同学的名字。这时候, 我没有打消他们的积极性, 而是趁热打铁, 有意无意地引导孩子多识字, 利用午间谈话的时间, 先教学生每天认一个任课老师的名字, 再每天请一个学生上来介绍自己的名字。同时我还让孩子们学着制作名片, 写上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及家里的电话号码, 并配以精美图案, 张贴在课桌一角, 鼓励孩子与他人多交际, 互相认名片, 比一比谁认识的新朋友最多, 谁认识的姓名最多, 这样一个多月之后, 学生就增加了七八十个课外识字量。

2. 在生活中识字。

生活是源泉, 不论是在语文书, 还是在实际生活中, 汉字环境无处不在。校园里的标语、校外的路牌、广告牌、指示牌、商店里的商品简介、商标等都是学生识字的好素材, 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我有效利用这宝贵的识字资源。如在教学《语文园地》中《认识牌匾》一课之后, 我就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上街去认识路标及牌匾或街头广告上的生字。在教学《自选商场》一课后, 我就请家长领学生到自选商场走一走, 多认识商品包装上的汉字, 让学生逐步养成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习惯。

3. 在课外阅读中识字。

一年级新生在入学5—7周后便可熟练掌握汉语拼音, 并利用音节读一些浅显的儿歌和儿童故事。此时, 教师可一边教生字, 一边引导学生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又能有效巩固汉语拼音, 更重要的是学生初学的生字一般都是常用字, 这些字在书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如“日、月、水、火、的、了”等字) 。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重会所学过的字, 是一种知识的迁移, 是兴趣盎然中的再学习, 获得的是“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但开始时, 教师不可急功近利, 盲目拔高要求, 否则将“弄巧成拙”, 扼杀学生阅读的热情。在具体操作中, 我采取了“分层要求, 循序渐进”的方法, 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作不同的要求:学优生借助汉语拼音阅读, 能直呼的就直呼, 要求复述故事的大意;普通生先读生字, 再借助拼音一段一段地读, 不求快, 但求读音准确;学困生阅读比较困难, 便引导他们“找朋友”, 即从书中找出自己学过的生字, 并用铅笔在其下打一小点。这样, 人人都在“阅读”, 人人都能“阅读”, 包括“找朋友”的学生也“读”得兴致勃勃。日积月累, 打点的字越来越多, 学生便可以自由阅读了。这一过程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读”中有所得, 在“读”中获得发展。

三、识字成果展示趣味化, 激励学生主动识字

学生主动识字的意识被激发以后, 教师就要想法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充分表现、相互交流的机会。每一位学生我每一学期都建立识字袋, 这一形式让单调乏味的识字活动变得活泼有趣, 从而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 识字袋更多地是用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 凡是遇到感兴趣的生字, 学生都会主动将生字制作成识字卡, 放到自己的识字袋中, 并定期整理, 这一段时间我认识了哪些生字, 并把识字卡带到学校里, 与同学进行交流。借助识字袋, 学生能随时注意生活中的汉字, 主动学习生活中的汉字, 并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识字, 用最适合每个字特点的识字办法识记。学生在识字中表现得有滋有味、热情独立, 他们完全成为识字的主人。识字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享受和生活需要, 久而久之, 学生便渐渐养成良好的自主识字的习惯。我在班级设置“展示台”, 定期展出学生的识字成果。有的展示台刊出学生自己办的识字报, 这些识字报形式丰富多样。如《果园飘香》专门收集学生在课外学会的水果名称, 配上各种精美的插图;《车的世界》:自行车、公交车、大吊车、轿车、悬浮列车等, 插图把车都以人的形象画上眼睛、鼻子, 旁边用自我介绍的框框出现各种车的名字, 创造性极强;《昆虫世界》以剪报的形式收录各种昆虫的图片名称、生活习性, 集科学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展示台还展出学生利用商品包装纸制作出的剪贴报, 构思新颖、奇巧。有的展示台展出学生在认识了路标、牌匾后的即兴画, 图文并茂, 富有生活化。有了这些让学生展示识字成果的舞台, 学生在课外识字的热情特别高涨, 识字量也不断增加。正是这些展示的舞台, 使他们拥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 找到了成功和自信。

四、评价方式科学化, 巩固学生识字效果

在以往的评价中, 评价方式是非常单一的, 唯一能对学生的识字作出评价的就是期末的语文检测。现在我们改进了一些评价方式, 尽量做到评价方式多元化、科学化, 让老师、家长, 甚至高年级的学生都参与到评价体系中来, 生字的检测往往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每教完一个单元, 教师都要先检测四人小组组长认读生字的情况, 再让组长去检测组员。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应对生字回生的现象。在期末检测中则利用课内的二三百个生字, 编排出一些词语、短文, 让高段的学生担任测试员, 对孩子们进行检测, 对检测结果进行存档。

课外识字的评价由家长、教师共同进行。平时的检测由家长进行, 定期对孩子进行检测, 把结果记录到家校联系卡上, 告诉教师。期末, 学生就把课外认识的生字全部打印成册, 让教师对他们进行随机抽样检测, 并及时评价, 评选班内的识字小能手并发放荣誉证书。家校之间的这种密切联系, 能使学生的课外识字落到实处。

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 共同参与到评价中来, 其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主动识字、大量识字, 为学生的尽早阅读铺开道路。同时这一系列的评价还有利于巩固学生的识字成果。

门肯说,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 长大了成为普通的人居多, 因此, 教师不必刻意追求使学生“怎么”发展, 而必须遵循人才成长规律, 是小草就让它装饰大地, 是参天大树就让它成栋梁之才。这就是平凡中的伟大。而无论是“小草”还是“栋梁”, 他们都需要快乐, 因此, 在识字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选择“快乐”, 牢记一个宗旨:上不封顶, 下要保底, 允许每位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在这一学期的识字教学中, 我有这样一种认识, 我们的识字教学是开放的。一是识字时间和空间的开放, 绝不把孩子禁锢在课堂, 而是放飞孩子学习的翅膀, 让他们在各种各样的渠道中识字, 让识字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二是教学方法的多元和开放。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突出多元开放的识字方式, 与学生共同创造识字方法。教师更新教学理念, 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 让学生感到多识字不但不是负担, 反而是很有意思、很愉快的事情, 使学生早识字、多识字。这能让学生提早进入阅读的自由王国, 感受自主学习的兴趣, 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意义重大, 因为这能使他们提前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为今后的语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林崇德主编.申继亮副主编.辛涛, 黄高庆, 伍新春著.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北京出版社, 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1.

课程改进 篇10

国际营销学是市场营销学的进阶课程, 其教学内容主要是对市场营销学相关理论的延伸扩展。相较市场营销而言, 国际营销面对不同的国家、民族市场, 学生不仅需要灵活运用原有营销理论, 还需要拓宽视野, 利用更广泛的资源、运用更科学的方法发现并解决深层次的营销问题。同时, 不同的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也要求学生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所涉猎, 如经济学、行为学、管理学、社会学等。

二国际营销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案例老旧

由于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市场营销学基础, 因此作为营销专业的进阶课程, 国际营销学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应放在案例讲授或案例分析上。虽然书本上有较多的案例, 但大都过于老旧, 个别案例虽较为典型, 但明显不适用于当下的营销环境, 需要更新。同时, 作为教材的补充, 课上会加入一些当下较热门的案例, 但在案例分析过程中, 学生往往过分依赖网络现成的材料, 缺乏自己的思考, 从而使案例分析达不到原计划的效果。总之案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效果。

2.案例安排不科学

国际营销课程内容繁杂, 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 难以形成严密的理论体系, 这也给案例的设置与整合工作增加了难度。若安排某个公司的整体国际营销案例, 学生在未充分了解、掌握足够专业基础知识的情况下, 无法顺利开展案例分析工作, 最终仅能泛泛而谈, 缺乏分析的深度和针对性;若分阶段设置案例又容易使学生割裂整体看待营销问题, 案例之间缺乏合理的组织, 话题彼此割裂, 很难引导学生系统地思考, 容易产生“见树不见林”的现象。

3.案例作业效果不佳

案例作业一直都是学生课后参与课程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 目前国际营销学的作业形式主要是问题思考、方案设计。这样的作业形式安排虽然能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思考、讨论课程相关问题, 但就目前学生的反馈和作业质量来看, 这种作业形式对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锻炼非常有限, 有的学生会借用网络材料草草完成, 有的学生会过分依赖书本观点而缺乏自己的理解。在方案设计作业中, 最突出的问题是, 由于学生缺乏了解国际市场信息的渠道, 设计的方案明显脱离实际。

4.被动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地位

在国际营销学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仍充当了课堂的主导角色。由于教学进度安排要求, 许多原本应该靠学生自己发现、解决的问题都通过教师直接讲授完成, 学习的过程往往是提出知识点再用案例来证实知识点, 而并非在案例中发现知识点再深化知识点。因此, 目前的课堂教学容易导致学生缺乏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加上目前多数的营销相关课程都已加入案例分析环节, 学生难免会在课堂上产生厌倦情绪。

三国际营销课程案例教学的改进思路

传统的案例教学通过教师的编排和策划将一定的理论知识融入特定的案例中并指导学生阅读、讨论、形成反复的交流互动。但面对复杂的国际市场, 教师的思考也难免有局限, 所以这样的案例编排容易让学生陷入教师的主观思维中, 缺乏思维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同时, 仅教师选用的案例无法囊括国际营销学的大部分内容, 所以此种案例的编排只能作为课程的辅助和补充。因此, 可以尝试从企业和市场两个角度组织案例。

1.案例组织形式

可将每班学生分成3~4 人的学习小组, 再将各个小组分为两类, 即国际市场分析小组和公司情况评估小组。国际市场分析小组需要选取2~3 个国家或地区, 分析每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微观市场环境, 具体的分析主要采用PEST分析法、波特五力模型和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公司情况评估小组需要选取2~3 个公司, 了解公司历史、主营业务、员工数量、经营方式、年度销售额与利润等。为了便于充分了解公司现状, 所选取的应是国内现有的公司, 同时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具备一定的市场扩张动机。

2.案例操作形式

案例操作在确定好国际市场分析小组和公司情况评估小组后展开, 在各类小组完成初步的市场或企业分析后, 由各国际市场分析小组首先陈述其分析结果, 为企业组的国际目标市场决策提供必要的参考和依据。之后, 企业组需要在已分析的2~3 个企业中评估每个企业的国际市场扩张的必要性以及和各个国家组所分析市场的匹配程度, 确定一个企业, 为其选定准备扩张的两个备选国际市场, 并确定一个扩张市场。最终, 企业组制定并陈述其扩张方案, 方案应包括:选择此国家市场的原因, 选择何种跨国企业扩张战略及其原因, 企业管理、营销等制度的调整以及针对当地特点设计的具体营销推广方案等。在案例操作的整个过程中, 国家组需要为企业组提供必要决策帮助及信息支持。

3.案例信息支持

要完成上述案例操作需要大量的国际市场信息做保障, 但目前学生的相关信息来源不多, 主要依靠各类网络资源, 信息准确性不足, 也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 难以形成体系。所以, 在案例的实际操作中, 我们主要使用可信度较高的国际市场信息资料, 如综合市场情况主要来源于CIA官网中的The World Factbook开放资源, 其中涉及全球267 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人口、政治、经济、自然地理、交通等诸多方面的详细介绍及数据分析资料;对不同市场文化环境的分析资料主要来源于霍夫斯泰德中心的开放资源 (Geert-hofstede.com) , 其从霍夫斯泰德的五个文化维度分析了全球200 多个国家的文化环境。利用上述资源, 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为充分、系统的参考信息, 并与课程重点分析内容、方法相结合。

4.案例考核方法

针对案例操作的考核, 主要有两个标准, 即案例陈述质量和案例匹配度。案例陈述质量主要由PPT质量、表达质量和合作质量构成。PPT质量主要是从专业的角度考评每一小组PPT的设计, 表达质量主要涉及小组中每个陈述者的表述能力, 合作质量可从陈述过程中评估每个小组在案例操作中团队精神的体现。另外, 案例的匹配度分为国际市场分析小组和公司情况评估小组两种考核标准。国际市场分析小组的匹配度主要包括:材料选取的匹配度、材料与现状的匹配度、信息支持与企业组需求的匹配度等。公司情况评估小组的匹配度主要包括:公司现状与分析材料的匹配度、市场选择与公司扩张动机的匹配度、扩张方案与目标市场的匹配度等。

5.案例中教师的作用

在案例操作的过程中, 教师起着不可或缺的辅助作用。在掌握学生操作进度的同时, 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思考方向及内容, 及时发现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而此类问题也能丰富教师的课程内容, 成为授课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如文化是国际营销研究的重中之重, 但作为营销专业的学生对各个文化圈文化特性的了解明显不足, 这也限制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容易形成自我中心主义的国际营销思维方式。针对这个问题, 课堂的教学除了理论的介绍、方法的运用, 还应包括文化现状的介绍。教师可在不同课程阶段辅以不同文化圈文化特性的专题介绍 (如美国和英国的文化对比、日本年功序列制和终身雇佣制的来源及影响、中国和印度的发展潜力对比等) , 以具体事件或热门话题为切入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 还可利用网络课堂、网络论坛等平台, 以话题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各类专题讨论中, 增加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

四总结

经改进后的案例教学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拓宽学生的营销视野,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首先, 国际分析组和公司评估组在案例操作的过程中需要密切沟通, 以提高各个小组成果方案的针对性;其次, 尽量避免多个公司组选取一个国家组, 导致出现各个小组任务不均衡的现象;最后, 由于案例组织形式的随机性大, 涉及繁杂的相关信息, 要求教师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总之, 案例教学是国际营销课程的具体实践教学方式,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际营销的案例教学目前还未形成十分完善的教学体系, 课程在注重案例教学的同时, 应注重案例的编排和案例的质量。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探索, 不断改进、优化案例教学流程, 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 提高学生的综合营销能力与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冯超.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改革分析与探讨[J].才智, 2012 (13)

[2]齐宏卓.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12 (10)

课程改进 篇11

一、把握目标,优化过程,彰显课程改革思想

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是扭转传统的灌输式、注入式的教学局面,改进课堂教学。在课改思想指导下,如何上好一节阅读课?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不能缺少教学目标,否则就失去了方向,会偏离正确的教学轨道。《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不同学段制定了相应的具体目标。第四学段,即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目标共有12条,评价一节阅读课是否有成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和审视:学生朗读能力是否得到了培养,学生能否理解课文内容并对重要的词句、语段加以品味,是否对课文内容产生了自己的看法和体验,能否针对作品的内容或表达形式进行欣赏与评价等。以上几方面是针对结果进行的评价。

(二)努力优化教学过程

第一,教师要注重学生阅读学习环境的创设。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努力优化教学策略,引发学生阅读期待,调动阅读积极性,点燃阅读热情。第二,要注重教学流程及各环节的设计。教学设计应有利于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能够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比较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体现出开放性、多元性原则。第三,要注重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要能够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当然,教师还要能够根据阅读教学内容和目标达成的需要,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第四,要做好对阅读课堂教学的组织与调控工作。课堂上教师要真正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等角色的作用,引导学生围绕设计的“主问题”及“辅问题”进行交流、研讨,实现思维碰撞,并适时地给予点拨、启发和评价,进而充分调动与保持学生的探究热情,促进学生沉潜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积极体验文本中蕴含的情感,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迸发出属于自己的思想火花。第五,教师要做好对学生的评价工作。阅读过程中的评价要体现多元化的特点,教师不能独占评价权,而也要让学生拥有该权利,鼓励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引导学生学会反思,乐于接纳别人的观点或建议。

二、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提高阅读教学效益

(一)强化责任心与使命感,以一腔热情投入阅读教学

语文教师应对阅读教学充满热情。当教师站在讲台上,面对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时,就要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课堂既是属于学生的,也是属于教师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质量,不仅制约着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也影响着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敷衍塞责与一丝不苟,会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为此,教师应追求教学上的精益求精,使自己的阅读教学艺术日臻成熟,这样才能彰显自己的生命价值,促进自身发展。

(二)引领学生享受阅读过程,使自己的阅读课堂绽放异彩

语文学科具有审美性,阅读教材展现着无限风光。教师要用心去感悟,引领学生徜徉于美的天地,领略文本的语言之美、思想之美及构思之美、表达之美,让美熏染着师生的心灵,促使师生共同步入崇真、尚美的至高境界。教师若是要把课上得味同嚼蜡、让学生失去兴趣,这将是教师的悲哀!若语文教师对一篇篇充满着生命灵性和丰富内涵的课文如痴如醉,并把这种感觉凭借自己的教学技艺与严谨的教学态度传播给学生,那么他的阅读课堂定会异彩纷呈,学生定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艺术的提高,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倾注一腔心血与智慧。一堂成功的阅读课是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灵活运用各种有效教学方法的结果。为打造优质课堂,提升专业水准,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科学整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导学案”,给学生提供“导学单”,有效地引导、促进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与交流研讨,让学生能够“学进去、讲出来”,实现思维碰撞与成果共享。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如下原则:①主体性原则。要真正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要给予学生充裕的阅读时间,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阅读感受,增强学生自信心。②民主性原则。教师要走下神圣的“讲坛”,深入到学生中间,拉近与学生的空间距离,缩短心理距离,努力创设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实现教学相长、师生共赢。③探究性原则。要把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设计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阅读探究。克服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追求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教学方式。④开放性原则。首先,要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展开多向交流,实现教学方式的开放。其次,要开放教学内容,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围绕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辐射;关注课堂生成资源,摆脱“预设”的束缚。⑤活动性原则。要善于设计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阅读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活动形式应当是多种多样的,如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小组辩论、课本剧表演等等。

(四)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运用现代语文教学思想充实自己头脑

有效的实践活动离不开先进理论的指导,拥有了丰富的理论,才可以高瞻远瞩地来思考和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并能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有效反思。这样,阅读教学就会在自己的心里越发敞亮起来,不至于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目标上的游离。反之,如果理论学习观念淡薄,忽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就会造成理论上的“贫血”,导致阅读教学处于一种乱冲乱撞之状态,目标不明、手段不力、收效不大。因此,为了对学生负责,为了对自己的专业成长负责,教师应该努力学习现代语文教育理论,吸收钱梦龙、魏书生、余映潮等语文教育专家的思想,使之成为指导自己搞好阅读教学的有力武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中国教育报,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课程改进 篇12

一、目前CAD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虽然CAD学科不在高考的范畴之内, 但是学校并没有忽视CAD技术的教学课程, 并且在每年的寒暑假都会为学生安排CAD技能大赛。但是, 技能大赛只针对了一部分学生, 而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参与进来, 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之间的CAD技能掌握程度差距较大。不参加竞赛的学生往往是以通过普测为目标, 严重影响了CAD的教学质量。

除了教师教学方法存在问题之外, 学生对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也不够。CAD课程是建筑类专业中的一门重要学科, 与建筑制图、建筑构造等基础学科联系较为密切, 很多学生由于基础类学科知识掌握不牢固, 学习CAD课程时会遇到困难, 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加上对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 最终导致无法掌握CAD技术。

另外, 教师在课程授课时, 往往是根据课本中的顺序进行教学, 先从最基本的命令, 如, 点、直线、射线等内容开始。然后再讲述简单的编辑命令, 例如, 移动、复制等。这些内容较为简单, 学生对这些命令的记忆也很轻松, 因此, 他们很容易轻视这些内容, 而进入后期较为深入的平面图、立体图等章节的学习时, 需要将基础内容融进去, 由于之前对这些内容的忽视, 导致在操作过程中会碰到很多阻碍, 让学生对CAD课程的学习感到吃力、困惑。

二、CAD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措施

为了让学生牢牢把握CAD这门技术, 培养社会中所需要的CAD人才, 教师必须不断对CAD教学进行探讨、研究和改进。改变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学习CAD课程的兴趣, 并且运用正确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更加直观、具体。

(一) 让学生正确地认识CAD这门课程

如果想让学生学好CAD这门课程, 就必须先为学生树立好对这门学科的认识, 了解它的发展需求。所以, 在教学之前, 教师必须要为学生讲明学习CAD的重要性。

CAD技术无论是现在还是在未来中, 都是一个重要的技术手段, 它可以让人们轻松地进行设计, 并且能够对相关的数据进行精准的计算, 对设计人员来说, 它极大地减轻了工作中的负担。除此之外, CAD技术的应用也更方便设计成果的交流分享, 也将成为未来行业内的一种标准, 因此, 学习和掌握CAD技术, 并熟练运用是每个建筑类专业的学生需要必备的能力。

(二) 重视CAD教育

虽然CAD教学内容不涵盖在高考的范围之内,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校、教师或是学生自身可以忽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从学校方面来说, 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机会, 为CAD软件的学习安排足够的学习时间。还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 在校园网内为学生提供CAD教学视频, 让他们随时进行CAD软件的学习。另外, 在各校之间进行CAD交流比赛, 要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CAD操作水平。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 因为目前学生对CAD图纸抄绘的掌握较好, 所以应该在细节入手, 在教学中为学生培养良好的绘图习惯。并且根据学生的状况不断改进完善课堂中的教学方法, 并且时刻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三) 以提问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候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否学好这门课程, 所以教师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能够时刻跟着自己的思路进行学习。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教师可以利用提问的方法。在学习新命令的时候, 教师可以根据之前所学过的内容, 利用提问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发现新的知识点。例如, 学习圆角命令式, 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利用圆角命令尝试进行圆弧连接, 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主动进行探索, 集中课堂注意力。

(四)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对CAD技术的学习兴趣

CAD工作中要求技术人员除基本操作能力外还要具备创新意识, 可以说, 这种创新意识的来源就是对CAD技术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成为CAD教学的基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就是让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例如, 在制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绘制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图案, 例如, 某一知名品牌商标、花朵等。还可以让学生对花朵进行颜色的填充, 进行填充命令练习。巩固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提高学习兴趣。

CAD课程已经成为建筑类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 而完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水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教师共同努力, 多思考、多交流, 最终达到为社会提供专业CAD人才的目标。

摘要: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多的行业需要从业者能够熟练掌握CAD这门技术, 但是, 目前我国CAD教学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导致学生学习后仍不能进行熟练操作。主要分析了目前CAD课程教学现状, 并提出四条改进措施。

关键词:CAD技术,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鑫, 耿磊.中专CAD教学中的实践教学法[J].数字化用户, 2013 (11) .

[2]范冰凌.浅议实践法中专CAD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16) .

上一篇:企业发展需要管理创新下一篇:森林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