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体会和课程改进建议

2024-10-12

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体会和课程改进建议(精选10篇)

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体会和课程改进建议 篇1

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体会和课程改进建议

地理学院 张楠楠 学号2014102301 我在读研之前有两年的高中地理教学经验,所以会接触到教育中的很多问题,尤其对学生行为有的时候很好奇,有的时候也很困惑,可是有时就是找不到其中的原因,通过这学期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我对教育中的很多现象有了一个正确清晰的认识也能试着找到相应的原理对其解释并对其做出处理。我在没开始学习这门课之前就对它有了不小的兴趣,尤其在我们考研学习的教育333综合中,我就对教育心理学情有独钟,在这门课上我认识了幽默风趣的路老师,真的很喜欢他,尤其对它讲的那些教育心理学中原理规律的形成过程,更是这些知识很好玩,很有趣。以下是我从书中摘抄了几段和自己对此学科的一些见解。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学校教育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如学生应怎样去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有什么关系,复习有哪些好的方法,等等。

教育心理学就是学与教这个过程的方方面面规律的科学,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特征。教育心理学首先就要了解教育过程的执行者。教师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什么影响。

2、学生的特点。而作为学生,也都有自己的一套“读书哲学”,有的孩子坚信学习靠积累,相信一份汗水自然会有一份收获。

3、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方法对于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有什么影响,以及教师如何与教学方法进行匹配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等等,也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设计除吸收传统教学设计的优点外,还必须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性、协作性和体验性作为指导原则,只有遵循这四个原则,才能使所创设的学习环境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

(一)主动性原则

教学设计要重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从而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二)情境性原则

情境性原则指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学生学习的本质就是借助于学习情境的帮助,实现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三)协作性原则

协作性原则的是指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所建构的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存在着局限性,通过共享和协调,才能使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

(四)体验性原则

体验性原则是指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

教育心理学给了我一种科学准确的认识教育中的问题的方法,让我对教育中的一些问题认识的准确,而且能找到相应的依据,对一些教育问题科学准确的解决。而且也让我树立了把教育作为自己事业的心,因为这门课让我知道,教育是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大事,如果老师没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对学生的爱,将会毁掉一代又一代人的幸福,所以,教育心理学这门课让我认识到,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而且由于它对人的一生都有影响所以我觉得教育也是一门慢的哲学。改进建议:

1.我觉得课堂讨论的次数不再多在精,而且除了这种形势以外,还可以以辩论的形势呈现,但可能课堂的人太多。

2.对于老师的讲解,说实话一学期真的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很喜欢老师对心理学的很多经典理论的讲解,所以,希望研究生院能把我们路老师的课时安排的更多些,是我们对心理学的学习更深入一些。

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体会和课程改进建议 篇2

网络技术的成熟使得开发一门网络课程并非难事,但是技术的成熟并不能代表网络学习已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以国内某平台为例,虽然该平台的学习人数已经突破100万人次,但是真正拿到课程结业证书的人却是寥寥无几。通过学习该平台的部分课程可以发现,部分课程缺乏有效的学习支持,比如及时的答疑解惑,从而导致一些感到孤独无助的学习者就不得不放弃学习。

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学习主要依靠自主学习,只有提供有利于学习者学习的学习支持服务,学习者才能主动地、有主见地、探索性地进行学习。网络课程的学习支持服务对于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增强学习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网络课程的学习支持服务功能的现状进行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具有现实意义。

一、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武法提老师在《目标导向的网络课程设计》中提出的学习支持服务是为帮助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而设计的,其包括学习过程跟踪和记录、学习反馈、学习导航和学习工具四个部分,同时,结合本研究选取调查的网络课程的实际情况,拟按照以下内容框架(如表1)对我国网络课程的学习支持服务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对目标人群进行分类(小学、中学、大学、成人),分别选取国内有代表性的网络课程进行收集和统计数据,从学习过程跟踪和记录支持、学习导航支持、师生(生生)交互支持、学习工具支持、学习评价支持以及学习反馈支持六个维度分析网络课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现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以期发现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二、数据分析与评价

本文数据来源是湖南师范大学2014级教育技术学研究生与信息化教学环境与资源课程学习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撰写网络课程要素分析表、分析网络课程、填写源数据表、讨论修改汇总数据信息,得出的基于共同标准的185个网络课程要素分析表。本文从185个网络课程中选取了80个有代表性的网络课程站点,小学、高中、大学、成人的网络课程站点各20个。

1.学习过程跟踪和记录

通过数据分析得出,55%的网站会在学习者初始登录时记录学习者的基本信息,45%的网站既不会记录学习者的基本信息也不会跟踪和记录学习情况,仅有31%的网站除了记录学习者的基本信息以外还会跟踪和记录学习者的学习情况。

虽然将近一半的网站都会记录学习者的基本信息,但是仅仅了解学习者的基本信息是远远不够的。部分不提供跟踪和记录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功能的网站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学习者无法了解自己对每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第二,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判断自己的整体水平;第三,教师无法掌握所有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进度,不能改进和完善教学。

2.学习导航

通过数据分析得出,高达94%的网站都使用了全站性导航,其次是区域性导航占85%,辅助性导航占54%,内嵌性导航占46%,社会性导航只占29%。

总体而言,大多数网络课程站点都比较注重全站性导航和区域性导航建设,但是对于内嵌性导航和社会性导航的建设则比较欠缺。例如:部分网站的组织是线性的不是层次状或网状的,学习单元之间的切换只能靠前进、后退或从头开始实现,不便于跳跃性学习;学习者只能靠记忆来确定自己的学习位置,不能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路径、学习心得,学习者一旦中断学习进程,只能重新从头开始进入;没有便捷的检索方式来帮助学习者查找学习的课程,缺少课程学习的帮助系统,学习者只能按自己的上网知识来进行操作。

3.师生(生生)交互

通过数据分析得出,35%的学习者会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而55%的学习者与同伴之间互动交流较多。师生交互媒体中使用最频繁的是网站留言系统和讨论组,所占比例分别为74%和59%;其次是站内信、E-mail和即时聊天工具,所占比例分别为45%、26%和24%;交互媒体中使用最少的依次是短信平台、语音系统和视频语音系统。

首先,网络课程站点都不太重视即时聊天工具的建设。有研究表明,在线讨论甚至比面对面的讨论更能促进思考,因为学生在发言时需要用文字组织思路并表达出来,这个过程有助于对思考的进一步加工和细化。即时聊天工具作为实时交互媒体,在人际交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次,虽然有些课程设置了多种交互媒体,但是都存在实际使用率不高的情况。例如:课程论坛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大部分课程论坛的自带讨论区功能比较薄弱;第二,教师对于有效引导学习者建立讨论组,共同讨论话题的力度不够。第三,大多数学习者都是一种旁观者的心态。

4.学习工具

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使用频率高达50%以上的学习工具是搜索引擎、站内交流系统,而个人空间、站内通讯录和书签则分别占43%、30%和21%,使用频率最低的学习工具则是计算器、小词典、在线笔记本。

学习工具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收集、查找、处理、存储、发布信息和思考的工具,这些工具一般可以直接从网络课程学习的平台中调用。总体而言,由于课程性质和目标人群的差异,不同网络课程提供的学习工具在类型上存在差异,如高中网络课程站点对于书签和在线笔记本的使用频率明显低于其它网络课程站点;高中和大学网络课程站点使用站内交流系统和站内通讯录的频率也是明显低于小学和成人网络课程站点。

5.学习评价

通过数据分析得出,高达49%的网络课程站点没有提供任何形式的评价功能,32%的网络课程站点仅具有系统评价功能,6%的网络课程站点具有自评功能,11%的网络课程站点具有教师评价功能。

目前,网络课程站点都存在不重视对学习者的学习进行评价的现象,对于评价功能的建设都不太完善。虽然部分课程提供了系统评价功能,但也仅仅只是对学习者提交的答案进行正误的判定,并没有给出详细的解答过程。而仅仅提供系统评价也是不够的,也需要提供学习者进行作业自评或他评的机会。

6.学习反馈

通过数据分析得出,高达73%的网站都使用的是非即时反馈系统,学生的问题不能立即得到回答,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他人或系统获知才能得到解答;仅有27%的网络课程站点使用的是即时反馈系统,学生的反应或疑问可以立即得到应答。

人际交互之间存在同步交互和异步交互两种情况。如果师生没有对传递过来的信息做出及时反馈,时间间隔较长,在这种情况下,教与学的效果都会比较差。目前,大多数网站使用非即时反馈系统的频率比较高,不太重视即时反馈系统的建设,学习者在提出问题时往往需要一段时间的等待,不能及时地得到响应。网络时空教学分离,学习者往往会有一种孤独感和无助感,因此,在学习者提出问题时积极的响应是很有必要的。

三、网络课程中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改进建议

通过对根据目标人群进行分类选取的80门网络课程进行分析,以为学习者提供更好的支持服务为出发点,我们在设计网络课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时应致力于落实以下几点。

1.重视学情分析,了解学习者学习情况

第一,网站需要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进行全程跟踪,通过后台数据分析,为学习者制定学习规划和反馈学习报告,学习者可以查看每个知识点的学习情况,也可以了解自己整体的水平。

第二,教师可以通过查看后台数据分析,掌握学习者学习情况和检查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做出相应的教学决策来提升教学效果。

第三,网站系统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学习完成情况,推送相关课程和提供个性化的综合训练,促进对知识的巩固和复习。

2.优化导航系统,适应学习者认知灵活性

第一,根据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类型学习者的知识水平、操作技能及计算机领域的知识等方面的差异,设计导航系统和决定导航系统的组织形式和结构。

第二,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设计导航系统,比如文科性质的网络课程较多采用索引式导航;而理科性质的网络课程多采用图式导航等。

第三,根据网络课程学习系统的使用程度与推广程度,在易迷航的地方设计帮助说明,以增强学习者的定位意识,提高学习效率。

3.完善人际交互,促进学习者自我反思

第一,重视人际交互建设,重点加强课程论坛和即时聊天工具等功能的完善。例如:课程论坛除了加强功能建设以外,还应当设立自我介绍讨论区,鼓励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同时让学习者成为主角。

第二,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如在交流讨论中,如果讨论偏离主题,及时将学习者带回主题。通过提出有深度的问题推动讨论,引发学习者讨论,营造讨论氛围,促进学习者思考和反思。

总体而言,生生互动能够模拟在传统课堂与同伴一起学习的氛围,减少学习者网络学习的孤独感和无助感,而学习同伴之间有相似的发展水平和视角,通过同伴的思路更容易地理解课程内容。师生互动则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4.改进学习工具,给与学习者有效帮助

第一,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的学习者提供不同类型的学习工具,如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提供朗诵题目的学习工具,避免低年级学生做题时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而造成理解上的困扰,减少学习障碍。

第二,根据学科的特点提供给学习者有用的学习工具,如理科性质的课程可以开发“演算板”工具,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可以方便地在屏幕上进行演算操作,更快更好地解决题目。

5.健全评价机制,强化学习者学习效果

第一,完善评价功能。对于可以由软件自动批改的作业,可以交由系统自动进行批改,但是教师在编制测验的时候就需要提供选项说明信息和解题的提示,学生在做错的时候就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大大强化学习效果。

第二,提供自评和互评的机会。对于一些主观性的作业,可以借鉴慕课课程的优点,通过让学习者进行作业自评和他评,支持学生通过网络将作业上传,要求学生先交作业,交了作业才有资格批改他人的作业。同时,为了保证互评的质量,教师需要设计规范的评分标准,作业评分标准的设计对互评活动的质量尤为重要。

6.提供及时反馈,避免学习者问题堆积

第一,为每门课程配备主持教师、主讲教师和责任教师,对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学业问题进行解答和辅导,避免学习者问题堆积。

第二,规定反馈回复时间。为了避免让学习者等待过久,规定教师响应回复时间,确保学习支持服务到位。

摘要:学习支持服务可以从多方面对学生的在线学习进行支持,在网络课程的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对国内有代表性的80门网络课程的学习支持服务功能进行了网络调研,从学习过程跟踪和记录支持、学习导航支持、师生(生生)交互支持、学习工具支持、学习评价支持以及学习反馈支持六个方面对现状进行分析,得出我国现行网络课程学习支持服务功能存在的普遍问题,从而对学习支持服务功能的建设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网络课程,学习支持服务,现状调查

参考文献

[1]武法提.目标导向网络课程的课程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6,(04):78-81.

[2]徐世猛.网络课件中的学生“学习过程记录”初探[J].远程教育杂志,2005,(01):41-60.

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体会和课程改进建议 篇3

【关键词】高职 课程设置 实践

一、当前高职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与就业脱节

高职课程设置是高职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总体规划,高职课程设置的目标是达成人才培养目标,最终满足同时期的市场需求。同时它也是以对市场需求的分析为起点,通过对市场需求的了解而不断调整,以增强持久适应性。然而,我国现行高职课程设置的调整却远远滞后于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这些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高职院校对人才市场认识不够,轻视课程设置必备的行业分析。从现实来看,一方面,高职院校基本上能熟悉市场对某类人才的需求,也能及时地开设相关的专业。但是往往强调了学生“量”的增长,忽视了“质”的提升。另一方面,有些高职院校在某些专业上有较强的培养基础,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上能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但是在进行行业分析时,没能有效地结合相应的能力单元,导致“毕业生并不能进入对应产业界”现象的发生。充分了解人才市场和紧密跟踪行业技术发展水平可以为高职课程设置提供方向性依据。

2、课程结构不合理

(1)课程设置定位不当。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缺乏特色,既像大专院校,又像普通中专,专业课使用教材大多是大专教材的浓缩本,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2)教学计划制定不合理,在一个学科专业中,所开设的各门课程往往存在着结构不合理问题,如课程门类不全、盲目设置课程及随意更改课程、增减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课程门类之间在结构比例方面不合理等。(3)课程繁琐、内容交叉,课程设置缺乏宏观、统筹及整体优化。譬如职业道德和公关礼仪等学科内容往往交叉重复,文科专业中此现象尤为突出。

3、实践环节重视不够

目前,高职课程理论与实践分离的现象仍比较严重,部分课程的内容依然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痕迹,课程内容的安排不合理,常常会出现“有什么教师开什么课,有什么设备进行什么实训”的问题,这种状况会严重影响所培养人才的规格。

4、考评方式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考评形式单一,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在学科和专业课程教学上,不能全面地、科学地考核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学业成绩,不能系统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也就不可能及时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和目标,学校考核的重点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教师的教学重点导向重书本知识传授而忽略能力培养。

二、深化高职课程改革的对策

1、对课程设置内容进行调整

(1)对原有的课程内容进行和筛选,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科技发展和应用技术的联系,减少教学内容的绝对数,转化或者排除僵死的科目界限,更多地注重科学、数学和技术之间的联系;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2)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课程内容综合化的理论基础是系统论,其根据培养专业人才的规格、专业范围内的要求来分析、沟通和开发学科知识间的横向联系,或者以职业岗位群的工作内容、任务、过程为参考。通过课程内容综合化,可以将相关知识材料有机地重新组合,并引进一定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等新知识。(3)注重对新课程的开发。新课程的开发是以保证高职教育课程新颖、实用和规范为目的而进行的,目前,我国己经探索出了“宽基础、活板块”课程模式,开发出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极其开发方法。在两种模式的指导下,出现了大批高职教育精品课程。

2、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

一要加快对现有教师,特别是对中青年教师的培训,学校应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安排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形成职业技能,获得职业资格,迅速成长为“双师型”实践教师。二是聘请企事业单位有丰富技术实践经验、技能过硬的退休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专职实践教师。另外,组织行业、企业的专家和校内“双师型”教师,根据实践教学环节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要求,结合实训基地具体的仪器设备情况,编写一批具有鲜明高职特色并与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有机结合的实践教材,并且要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更新而不断修订。

3、构建多元化的高职课程评估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高职课程设置评估体系,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客观性原则。评估的标准、方法等必须切合实际,不能主观臆断。 (2)动态性原则。高职课程设置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随着社会需求和教育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的。采用动态性原则能使对被评对象整体评价更具完整性。(3)科学性原则。评估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科学,其操作过程要符合教育规律和特点,要采用先进的评估手段。对高职课程设置的评估应该吸收企业和社会人士的参与,形成以教育主管部门评估专家为主的,企业和社会人士参与的高职教育极其课程设置评估委员会是目前高职教育极其课程设置评估主体确立的有效措施。

4、建设校内校外实训基地,走产学结合道路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注重综合性和先进性,实训设备的配置要与企业技术水平相适应,以通用、实用为原则,重点解决好数量不足、实习卫位短缺等问题,为学生提供足够时间的高质量的实际动手训练机会。实训基地要模拟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尽可能一致的职业环境,在高度仿真的企业环境中进行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上,学校要实行开放式办学,吸收国内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深化产学合作,建立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先进性、实用性、配套性、共享性为重点的实训基地,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以增强办学活力。

三、结语

总之,课程设置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难点和核心组成部分,必须同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和国民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由于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经济结构的

变迁,社会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不仅数量大增,而且对此类人才的规格结构和素质要求也发生巨大的变化。根据这些新思想、新观念的挑战,我们未来的教育必然不可能采取单一化的模式,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及其课程的模式也必然呈现出多样化、开放性的特征。

参考文献:

[1]王艳玲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高职课程改革特点述评,职业技术教育2005(16) 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6.3

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体会和课程改进建议 篇4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食品工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但随着近些年一些重大的食品安全问题的曝光,食品安全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通过《食品安全》这门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食品安全主要有有三方面的问题尤为重要:

第一,食品原材料安全控制。

第二,食品添加剂问题。

第三,从整个供应链角度保障食品安全与质量。

食品安全事件容易造成群体性发病,引起较大的社会和心理影响。食源性疾病是使人遭受痛苦的一个主要原因,它能带来不必要的死亡和经济负担。而引发食品安全事故的原因又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如农药残留、滥用食品添加剂、病原微生物控制不当、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危险及食品污染等。

在国内,长期以来,食品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有关劣质食品的报道层出不穷,比如说关于劣质奶粉、劣质面粉、劣质大米、劣质豆制品、染白粉丝、注水肉、苏丹红,福寿螺、毒火腿、瘦肉精、毛发酱油、黑心月饼及2008年9月份曝光的“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一起起怵目惊心,轻者致病,重者导致死亡。在世界范围内,近年来食品安全方面的恶性、突发事件也屡屡发生,比利时发生二恶英污染事件;英国发生的疯牛病及猪瘟;日本发生的近万例的大肠杆菌O157的食物中毒事件均已严重威胁人群健康。

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体会和课程改进建议 篇5

学院:政法学院

班级:11级社会工作

学号:1104012016

作为一名师范大学的学生,以后很有可能会去做老师。抱着这个心态我选修了青春期心理与人格教育这门课程,作为老师或者是以后当我们作为孩子的父母都需要要掌握这一阶段孩子的特点。

我总结出来的青春期的孩子最明显的表现有:孤独、爱美、叛逆。

一、孤独: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对朋友选择性较强,在新的环境里,加上同学结构的变化,选择朋友会比较困难,与家长和老师的共同语言也越来越少,加之自我独立意识的萌发,他们的内心会感到孤独无助。这时,心理脆弱的孩子容易受到外界的各种诱惑,如早恋、交一些不求上进的朋友、上网浏览一些不良信息等。这时,家长和老师要经常观察他们的心理活动,给予较多的陪伴,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交友观。同时也要尝试成为孩子的朋友,让他们感到父母才是自己最坚强的后盾。

二、爱美:青春期的孩子开始萌发强烈的爱美之心,会对自己的身体、容貌及服饰特别重视。常常会对自己身体某些部位不满意,甚至耿耿于怀,会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此。鉴于此,当孩子特别想实现某一愿望时,你可以把学习或生活进步作为一个条件,既可满足孩子的爱美之心,也可激励孩子努力学习。当然,我们还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让孩子懂得“一个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不要爱慕虚荣盲目攀比,适合自己的才是最美的;爱美是人的天性,是热爱生活的积极表现。总之,我们要设法引导孩子把这种心理需要转换为学习的动力,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叛逆:叛逆心理是青春期孩子最明显的表现,一般家长和老师面对孩子的叛逆行为,显得非常急躁,对孩子突然的叛逆表现认识不够,轻则训斥,重则用简单粗暴的方法“镇压”,从不去分析和理解孩子的行为,以为孩子长大了,不愿听家长和老师的话,就是不尊重家长和老师。这样做的结果是更激化了矛盾。要知道,每个青春期的孩子都会叛逆,女孩子比男孩子出现得更早一些,一般从初二到高二阶段会表现得更明显。孩子毕竟是孩子,其自制能力差,不能控制自己激动的情绪,也没有学会去体谅别人的心理感受。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面对孩子的过错和过激表现要宽容、克制、理解,给予更多的尊重和关爱。遇事一定要用商量的口气,给孩子自主权利,千万不要命令和训斥。当意见不一致时,先让孩子讲讲理由,然后分析利弊,最后再作出决定。作为家长和老师,这个阶段要主动积极地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以帮助孩子解决心理矛盾,取得孩子的信任和尊重。

对定向越野课程的认识和建议 篇6

定向越野,顾名思义要想回归其本来意义,还是得越野,只有越野,才会最大限度的得到心灵的历练和体魄的增强。

所以感觉在这次玉泉的校外跑中,自己的感受最深,收获感最大。

简要的说一下自己这次校外跑的经历吧:早上一觉七点四十起来,狂奔至食堂,在距离八点三分钟的时候,果断丢弃没有喝完的豆浆,搭上了八点的最后一班车(很险,晚几秒就开走了。)到了那边发现大部门人已经排完队了,果然很晚。八点五十四分出发的,是我那一排的最后一个,因为大家都说一队的人的图是一样的,所以就跟着前一个人向北跑,很奇怪为什么路程设置的大部分人都向北跑,向南跑的我见过的只有各位数,找到第一个点发现是41,心想不错应该对应着是第一个点,但是又感觉与自己的方向感有很大的偏差,就仔细看了以下地图,发现第一个点竟然是在很遥远的南边的54,急忙往南跑,但是因为上课没有听仔细,按照自己将指南针摘下,图不动人转的方式,找方向相当费劲,动了一点点指南针就会一百八十度得旋转,自己就按照大概的方向向南边跑,走到网球场那边遇到一个同样走向的人,觉得两个人互为照应以下可能会提高一些效率,所以就上前问问他,结果还真是,就跟他一起往南跑,在化工实验室那边,找到了跟我们差不多跑向的人,问问一看也是这个图的,遭遇差不多,都从41点跑错过,学长的读图能力很强,没用指南针只凭图的情况下,就可以准确的找到方向,走了很多冤枉路之后,终于在九点二十分找到了第一个点,之后一段时间都比较顺利,但是大家一直在快走,我提议了几次跑一下,结果最后三个人都保持走很远跑一下的状态,感觉只要方向找准,如果时间足够长的话,可能结果跟一直跑,方向辨别错误,体力最后不行差不多或许还好点儿,就也没强求。结果到了四十分已经跑完了九个点时,发现先出发的人已经在校车那里排队返校了,我们开始狂奔,跑了一会儿发现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八点那批的定向的人了,最后返回时成绩一小时零六分,发现倒数第二的人是五十五分钟,最快的人三十八分钟,差距啊!因为返校的时候校车停靠点没有找到,所以三个人就走到主门坐K89回去,临别时相互留了电话,到寝室已经十一点零五分了。

可能这就要涉及一个自身能力增强和团队合作的关系,因为自己就不是那种长跑很强悍的人,所以一方面就要练好迅速寻找方向的能力,另一方面就要在前一段时间一直坚持匀速的跑,团队在个人方向辨别不清时确实很重要,但是找到团队之后应该是有分工和相互激励的,散漫的跑只会让速度慢下来,可能因为跑过的学长因为在去年参与过,所以知道评分的机制可能表现的比较淡定,但是我想凡是无论大小都应该尽力而为吧,自己应该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从这次经验也可以归纳出定向越野所需要的几个基本能力:方向判断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时间效率意识、耐力、冷静思考的能力这些能力缺一不可。

再说一下建议吧:还是真正的越野尽力多一些,但是考虑到课程设置的时间为每周一次两节课,另外其他校区的路程比较遥远所以实现起来可能比较困难。可以考虑一下该成两周一节课,一次四节课,去校外的次数对一些,分为市内和野外,不过安全保障的压力会增大一些。

学校可以邀请其他学校共同开展定向越野大赛,鼓励选课的同学加入,并以加入和竞赛的成绩作为期末成绩加分的依据。

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体会和课程改进建议 篇7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着专业课处于更重要的核心地位。由于三年制学时和实习实训的要求,高职大学生在校接受课堂教学或实训室实践的时间只有两年时间。[1]思政公共课时间往往被压缩,而且以合班大课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又以开卷或划重点复习的方式进行,授课效果难以掌控。而专业学习也会遇到相似的问题。微学习作为一种正式学习的有效补充,通过智能移动终端,为师生搭建起全新的学习场域。充分利用微学习,可以有效弥补高职教育在专业学习、思政教育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使知识传递更便捷、更及时、更有效。

2. 微学习的内容

目前风靡教育领域的微学习研究,最早源于奥地利茵斯布鲁克大学(Innsbruck University),该校三位学者(Martin Lindner.Theo Hug和Peter A.Bruck)是微学习研究的领导者。[2]Martin Lindner于2004年提出微学习(Micro learning)的概念,即借助于新型媒介技术传递微型内容的新学习方式。近年来该校连续举办的全球微学习大会更是将有志于微学习研究的各国学者汇聚一堂,分享微学习研究进展。我国学者也多次参与该会,提交中国微学习研究报告。

在国内,祝智庭教授提出微学习设计应该遵循交互界面的简洁性和低技术门槛、微学习的流程、激发学习者参与的兴致等原则,充分考虑到学习者微学习时的非连续注意状态[2]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在校生与手机用户数量全球第一,这些无疑为微学习提供巨大的应用空间,也更有利于微学习应用的开展。

3. 微学习的优势

(1)可实现随时随地学习,将时间化零为整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按照教学计划在教室、实训室等进行课程讲授,而高职学生在校外实习实训期间会被分散到不同的公司,和其他员工一样完成工作任务,持续时间通常在1至3个月,很难在回到学校或汇聚到固定场所接受课堂教学。微学习借助极为普及的大屏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产品,能使学生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随时随地学习,把零散的空闲时间充分利用起来,通过网络或App学习软件,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内容或作业;相应地,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或作业批改。

(2)覆盖率可达100%,实现全员学习

由于专任教师少,高职开设的“两课”通常以合班课的形式进行,两三个甚至更多班级集中在阶梯教室上课,教师点名很困难,学生经常缺课或者上课时无法集中注意力。如果课堂讲授内容不精彩或者互动环节少,学生玩手机现象就会非常严重。相比较而言,微学习优势明显,一方面能够通过精彩的视频、音频、图像、文本等多种媒体形式以及交互式学习,把教学内容加以呈现,从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机械、单一、枯燥等缺点;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空闲时间,以相对个性化而且灵活的学习方式,而不是选择固定的时间段到指定教室参加学习。微学习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通过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师生互动,提高学习效果。

(3)课程数量多,可选择的空间大

高职院校根据市场需求和不同的专业培养目标,把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分解为专业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两大类,在此基础上安排相应的课程。这些课程通常可以分为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专业方向综合,以及毕业设计(论文)等。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心理健康、职业素养与礼仪、就业指导、计算机基础、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体育等公共课程是所有专业都必须开设的,而且在所有课程种类数和学时数所占的比例均超过30%。本文对某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结构进行了统计,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见,三年在校学习过程中,每个高职生所学课程只有31门(不包括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如果去掉专业实训和专业课程内的实践教学时数,那么每个高职生所学课程仅接近20门。如此少的课程学习难以满足专业岗位对知识或能力的要求,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毕业生在工作以后要继续接受岗位知识学习和技术培训,而无法实现离校与入职之间无缝衔接的主要原因。

微学习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甚至通过学院内部不同专业或不同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和资源整合,为学生提供远远超过教学计划中安排的课程数量。微学习的优势有以下两点。一方面,微学习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而不是取代。由于课时限制或场地制约,与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相关的课程只好一再精简。微学习则是相反,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地增加课程内容。另一方方面,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专业需要选择相应的微学习课程进行学习,从而增加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4)加速知识管理与知识传播的速度

教师能够通过微学习模式把最新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从而摆脱课堂教学模式的滞后性。既然大屏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已经极为普及,充份利用这些先进通讯设备开展微学习教学是每一位教师应尽的责任,学院应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微学习活动,搭建微学习平台,培训或指导任课教师开发微学习知识模块,并通过微博、微信、App等加快知识传播的速度,提高传播效果,并对微学习课程模块进行管理,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很多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快,传统课程教学需要经过知识更新、编写出版教材、课堂讲授等漫长的环节,无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更新与传播的节奏。微学习模式可以即时、及时地进行知识更新,从而加快知识传播的速度。对于思政教育或专业课程学习,微学习模式的优势极为明显。思政教育的理论相对稳定,而大量新鲜的案例则每天都会发生。学生通过手机或平板阅读极易接触到这些时政与社会新闻,如果不加引导,则容易产生误读误传。借助多元的互动交流平台,教师通过微学习模式积极引导学生坚持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通常微学习成本为传统课堂教学成本的1/3

微学习成本主要包括空间租赁费用、平台建设费用、微学习课程开发和维护费用等。学院可以统一租用电信空间或者自购服务器,由计算机专业教师进行平台建设和维护并对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行微学习课程开发培训。相比较而言,微学习成本远低于传统课程教学成本,也是目前微学习得以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

4. 微学习在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中的设计方法

(1)思政教育的微学习课程设计方法

高校思政课程的作用在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促进学生形塑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曾经在《天使的预示》里说:“一粒沙里读一个世界。”[3]高校思政课程则是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自我,通过社会实践进一步实现人生价值。

首先,在选题方面,思政教育微学习课程需要紧扣教育部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目标体现了国家意志,是思政教育微课程选题的依据。[4]要在正确分析和解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思政教育课程的理论难点、热点、易错点等确定如何组织微学习内容组织与安排。思政教育微学习课程还应充分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一是学生关注的焦点话题。思政教育从初中、高中开始,许多理论已经植入学生脑海,不需要更多解释。随着时代发展出现的一些社会新问题迫切需要教师正确解读和引导。这些新问题也正是学生极为关注的。二是微学习课程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即意味着教师无法面对面地对学生进行课堂式的教育辅导,学生完全根据自身空闲时间和兴趣所在,对微学习课程进行选择性地学习。每个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学习接受能力有所不同。因此,思政教育微学习课程选题既要紧扣教育部课程标准,也要充分适应学生的“学情”。

其次,思政教育微学习课程设计的核心在于“寓教于课”,向学生传达的知识、理论以及正确的观点。如果对课程设计不当或者过于直接,很容易流于形式,引起学生反感从而拒绝学习。思政教育微学习课程应围绕选题,对内容结构、表达方式、教学策略、图片视频的选择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具体而言,思政教育微学习课程设计的步骤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确定需要阐释的理论或知识点,形成非常凝练的重要主题;根据主题思想,撰写100字左右的引言,占时1分钟即可,主要任务是为该微学习课程提供背景知识,让学生进入恰当的学习情境;选择合适的案例,循序渐近地对重要主题进行详细阐述和解释,一般时长为5分钟左右,这是思政教育微学习课程的核心部分;最后再进行1分钟左右的归纳和总结,或者给学生布置一道思考题,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对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进行正确地分析。一个思政教育微学习课程的录像时长控制在6至8分钟,时间过短说不清问题,知识点阐释不全面,时间过长也不符合微学习的特点,降低学习效果。

第三,思政教育微学习课程对制作技术的要求主要是画面清楚、语言表达明白,视频画质不卡顿、图像稳定。画面录制场地应摆脱教室的呆滞,选择易于拉近师生距离的场所,比如校园里、咖啡馆、客厅,甚至街边,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场地。问答式、采访式等新闻视频的制作方法均可以纳入到思政教育微学习课程的策划与制作。在视频后期合成时,也可以加一些背景音乐,使画面更生动活泼。从某种意义上说,微学习课程更易于实现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5]。

(2)专业课程的微学习设计方法

高职专业课程各类多、课时少,既有理论教学又有实训课程。微学习课程作为新的课程资源类型,是一种新形式的“课堂”教学,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从另一方面看,专业学习的微学习课程设计与开发,不仅仅是对移动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二次应用,也是在互联网思维下专业课程的创造性开发。目前许多专业课教师对专业课程微学习课程重视不够,甚至存在一些误区。比如对微学习本质的理解不准确,认为微学习课程是对专业课程课堂式教学的再现,即把本应在课堂内完成的教学内容进行录制、截成片段,制作成视频的方式发布在微学习平台。[6]再比如过于注重视频、声音与画面等微学习课程制作技术,而忽视微学习课程内容的组织与设计,华丽的视频背后蕴含的知识容量不足,导致微学习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达不到预期。

专业课程的微学习教学设计需要严格遵循“教学目标→学情分析→课程分析→课程技术选择”等框架进行,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微学习课程的优势,借助网络技术在较短的时间把知识点讲解透彻,确保微学习课程为学生乐于学习和易于接受。需要专业知识,同时又要计算机、网络技能,专业教师在微学习课程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应与计算机专业教师通力合作共同开发。

首先,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处理。微学习课程时间较短,一般是6至8分钟,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45分钟,因此微学习课程教学内容相对集中,体现为短小精悍。“微学习课程教学内容通常选择教学计划中的重点或难点,即学生通过自学很难理解、需要教师进行辅导和解释。”[7]对这些教学重点或难点进行详细讲解,辅以多元化教学形式、多样化表现方式,微学习课程可以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微学习课程应采用“问题(假设性问题及事实性问题)→讨论(合理想象、发散思维)→启发引导→概括提升”教学策略,引发学生参与同步思考,聚焦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设计微学习课程的录制脚本。录制脚本能够很好地控制微学习课程的结构安排和时间节奏,降低后期合成加工的难度,加快课程制作进度,保证课程录制质量。

最后,微学习课程录制。合理运用视听媒体技术能够大幅度提升微学习课程的质量。对课堂教学进行简单的现场录制,其效果很差,很难为学生接受。目前微学习课程的视频制作形式分别有课堂摄制型、屏幕转录型、后期加工合成式。本文认为,后期加工合成式能够综合多种视频制作形式的优点,把视听演示和文字图片有机结合。主要录制技术是屏幕录制软件(Camtasia Studio)和PPT技术相结合。“用Camtasia Studio软件可以完整地录制PPT课件的内容(包括教师的背景音乐、同步讲解、操作过程等),在准备好PPT课件、熟悉讲稿、理清思路后,只需设置好音频和摄像头、屏幕像素、灯光设计、环境调适等准备工作后,教师只需要按下“录制键”就可以完成微学习课程视频的自动录制。[8]字幕标题、时间间隔、声音处理、画面镜头切换可以在该软件中编辑修改,最后合成输出教学视频。”[9]

另外,微学习课程应当加强表现力和感染力。[10]如果说,传统课堂式教学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主要取决于教师个人的艺术天赋、口才、现场教学组织能力等,微学习课程则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和影音合成技术,以及多种教学资源整合,不同专业特长的教师团队共同开发,提高微学习课程的情感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顾小清(2009)等提出了微型移动学习的可用性设计研究,认为,“对于微型移动学习的设计,除了考虑内容、媒体的设计之外,还需要从用户的角度,对其可用性进行设计”。[11]一是巧妙设计微学习课程的学习情境。二是注重视频画面设计,提高微学课程的视觉效果。三是注重课程内容讲解的专业性和艺术性,既生动形象,又表述准确清晰等。

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微学习理论兴起,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微学习课程开发和应用,但是离大规模地推广和普及仍然相距甚远。高职院校如何在专业课程学习、思政教育等领域开展微学习活动,既要进一步做好调查研究,开发真正适用的微学习课程,也要充分重视微学习课程开发的重要性,协调和平衡传统教学模式与微学习的关系,提供资金支持,制定激励措施,保证微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摘要:微学习作为一种正式学习的有效补充,通过智能移动终端,为师生搭建起全新的学习场域。本文探讨了微学习在高职专业课程学习和思政教育的学习模式与应用方法。

关键词:微学习,专业学习,思政教育,高职教育

参考文献

[1]王荣辉.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四环相扣”人才培养模式探索[EB/OL].2015-02-07.

[2]肖升.微群及其在微学习中的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13年06期.

[3]雷超.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天才的绘画诗人布莱克[J].飞天,2011年14期.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年修订版)课程标准[EB/OL].2014-04-15.

[5]莫岳云、陈敏.改革开放以来党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指导的历史经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

[6]施云春.微课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

[7]俎美杰.基于课程bbs师生网络教学交互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博硕论文,2007.

[8]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二)[EB/OL].2014-11-11.

[9]微课制作方法与技术[EB/OL].2015-01-03.

[10]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EB/OL].2014-12-27.

学习《音乐课程教学建议》有感 篇8

雒蕙芳

(甘肃省兰州市第十七中学)

摘 要:普通初中设置的各门学科中,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怎样在中学音乐欣赏课中唤醒学生的音乐感觉呢?这就要靠我们音乐教师按照新的课程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手等感官来感受音乐。可是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课却是一大难点,学生对于长篇的乐曲总是带有抵触情绪,而老师讲解过多就容易变成语文课、历史课。这次听李存老师的课,我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兴致勃勃,反思为什么自己的欣赏课总是觉得火候不够,学生“吃”得不香?

关键词:音乐欣赏;思考;图谱

工作数年,从来都觉得培训都是完成任务,向来对于培训都是有口无心,出工不出力。在本年度国培中,我本也打算走老路,但当我无意中打开本次培训课程中《音乐课程教学建议》中的案例,不由自主被案例展示中的郑莉教授精细的评析和李存老师的认真讲解所吸引,自觉地拿出纸笔,记下点滴和大家分享。

一、课前准备不扎实

正如李存老师所说,要想把一首曲子分析清晰,自己必须吃透这首曲子,至少要听上一百遍。看着李存老师在带领同学欣赏《拉德斯基进行曲》时自如的挥拍,在挥拍时准确地停顿,突然问自己,每首需要学生欣赏的乐曲自己是否听够了一百遍?哪怕是二十遍?十遍?很多次,我们都是课前粗略听赏要讲授的乐曲,对乐曲结构模模糊糊,就更谈不上心中有数。咱们中国有句老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欣赏乐曲与读书有同样的道理,对曲目的熟悉程度与你欣赏曲目的次数是成正比的。所以,课前教师对曲目的欣赏次数奠定了对曲目的熟悉度。

二、欣赏课中,学生欣赏时老师干什么

当两位专家提出这一质疑点时,我的脑海迅速反应,我在干什么?郑莉教授说到,在学生欣赏音乐时,有些老师无所适从,有翻看教案,有发呆,还有老师指着同学说:不要说话,这样等等一系列的动作行为无形中让学生的思绪已经游离于音乐之外,此时老师们应该干什么?老师应与学生共同参与,用视听、用肢体与学生共同欣赏。我们就可以用这堂课的主题音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音乐课堂,让学生产生一种神圣、奇妙的殿堂般的感受。可以让学生随心所欲地用各种方式来表达展现心中的最原始的情绪体验。表达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可用彩色的画笔绘出抽象的线条、不规则的图形或具体形象的实物实景来表达;也可用朴实或华丽的文字语言、诗歌、散文的形式来表达展现。

三、图谱的出示

在欣赏课中,很多老师都喜欢用出示图谱让曲目的曲式结构更加清晰,殊不知老师辛苦出示的图谱,学生根本看不懂,因为我们的图谱与音乐是脱节的。首先,学生并不明白什么是A、B、C段,也不了解a′、b′、c′,其次,更不明白老师出示的图谱与我们欣赏的乐曲有什么关系。结合李老师的讲解与我在课堂中的实验,最好的效果是,在音乐段落进行的同时出示对应的曲式结构图,然后教师加以讲解,学生心里的曲谱自然便会清晰。

四、进入角色,再现情景

很多时候,我问学生,为什么不喜欢欣赏课,他们告诉我“老师,我们听不懂”。教材中选取的曲目都是适合初中学生欣赏的名作,可为什么学生说听不懂呢?其实,很多时候学生的欣赏与情感体验是脱节的,他们努力地在听,可是却不能产生共鸣,在情感上得不到满足,所以说听不懂。李存老师在讲解《行进中的歌》这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感受行进中的节奏,再现了我国阅兵仪式的情景,和学生们一起模拟阅兵式现场首长问好的场面,当同学们回答“首长好”“为人们服务!”软弱无力时,李老师立刻指出前句节奏应有休止符,后句节奏是切分,应该是“×0 ×0 ×0”“××× ××。”一下子,同学们茅塞顿开,再次模拟时声音响亮,节奏明确。我在自己的音乐教学中也尝试李老师的.方法,如在欣赏八年级下册《春江花月夜》时,我让学生用自己的画笔简单画出自己所感悟到的江面的一切动态;在欣赏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泥土的歌》中的三首藏族、哈萨克族、蒙古族民歌时,让孩子们随着音乐的变化跟着我一起跳不同民族的简单舞蹈动作,每到这个时候,我发现孩子们都是发自内心地愿意去接受这些知识。

结合两位专家的讲解,我总结了音乐欣赏课的三个阶段:(1)审美直觉阶段。(2)审美体验阶段。(3)审美升华阶段。三个阶段让一堂欣赏课的知识点、学生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得以充分发挥。

总之,我们音乐教师只有本着与学生合作,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思想,多方位地让学生自主体验和学习探究,才能上出一堂别开生面的优质音乐欣赏课,从而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感受和理解音乐的欣赏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产生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强烈的审美激情,提高审美能力,最终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李存老师的课让我在思索的同时开拓了自己的思维,为以后的音乐欣赏课明确了方向与目标。我相信,以后的音乐欣赏课我会自信满满进入课堂,叫醒孩子们沉睡的耳朵!

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体会和课程改进建议 篇9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沙小新

01420121903 关键词:形势、政策、发展

摘要:本学期学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主要是通过观看“西南交通大学课程中心——形式与政策”网站的视频进行学习的,要求每个学生一学期内至少观看十二个学时。老师在网站上上传的视频丰富多样,包括“百年潮·中国梦”、“大国崛起”、“复兴之路”系列视频和其他政治时事以及重大要闻视频。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自由选择学习内容。

一、学习体会

在本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中,我主要观看学习的是我较为感兴趣的“大国崛起”系列的视频。此系列视频共12集,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和美国九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并总结了大国崛起的规律。西班牙和葡萄牙通过国家支持的航海冒险,开创航线,两个大国开始在竞争中瓜分世界,依靠新航线和殖民掠夺建立起势力遍布全球的殖民帝国,并在16世纪上半叶达到鼎盛时期,成为第一代世界大国。但是,这两个依靠掠夺迅速崛起而没有发展工商业的帝国很快盛极而衰;在英国,由于殖民扩张和海外市场的成熟,商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由于《专利法》颁布和《国富论》的出世,英国工业迅速崛起,市场贸易快速发展。并且打败了强邻法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殖民帝国。19世纪中后期开始,殖民地日益成为英帝国的负担,而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端也逐渐显现,英国的发展开始减慢,最终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日本在四艘美国黑船的胁迫下,长期闭关锁国的岛国日本选择了不战而开国。之后,日本开始向欧美学习,开始“民治维新”,发展国家工业,并且去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写进《大日本帝国宪法》的天皇制埋下了日本军国主义抬头的隐患。二战后的日本,以《和平宪法》为基础,在美国扶持下,经济迅速发展。在1968年,即明治维新百年之际,成为当时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经济强国。现在,日本已经超过俄罗斯,成为了世界上经济第二强的国家。其他视频的主要内容就不一一详述了。大国崛起系列视频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为当下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寻找镜鉴;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以寻找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为叙述平台;试图在风云四起的历史变迁中,寻找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力量。以国际视野看待外国的发展模式,不单从经济角度的发展,而且从政治的发展角度,评述中国之形势。

我通过观看这些视频,了解到了世界大国的发展过程,通过和我了解的我们国家现状对比,认识到,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继续努力。同时,也认识到:现在中国的文化面对太多的冲撞,日流,韩流,欧美流,中国的文化被打的支离破碎,我想,要想长久的立于大国之位,很好的保护和发展本国的文化是必要的,也必须重视文化的作用。作为祖国未来的青年,能做的就是更努力的学习,为祖国建设出一份力。改革建议

形势包括国际形势、地区形势、国内形势等,也包括经济形势、政治形势、安全形势、科技形势、军事形势、外交形势等;而政策包括对外政策和对内政策。对内政策又有社会政策、经济政策、政治政策、科技政策、文化政策、教育政策、军事政策等。因此本课重点介绍当今国际国内时事的发展态势以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帮助大学生了解形势,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1]。这学期之前,我们学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是通过制。授课方式也较为传统,同学们到教室,老师进行面授,基本上也是以播放教学视频为主的,可是同学们大都不重视此课程,缺席情况很严重,这学期开始,学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通过网上视频进行授课,这不仅提高了课程学习的内容的丰富多样化,也给了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选择的权利,而且学生在学习时间安排上也有了更大的灵活性,还能更好的督促学生认真观看学习视频。但在本学期的改革基础之上,我觉得仍有欠缺之处。下面谨以我个人观点阐述一下现在还存在的问题以及关于解决问题的建议方案:

形势与政策课程通过网上视频和老师讲授这两种方式进行授课,还显得有点单一。通过布置对某一主题(包括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范围之内)进行评论的作业,选拔出对问题认识较为深刻的同学,组织其成立辩论小组,对这一主题进行辩论赛,并且给予参加辩论的同学一定的利益奖励(由于行政课不计入学分绩点计算,可在其他通识课上进行加分)。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增加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奖励。老师布置作业的内容过于单一。这学期伊始,老师布置的作业要求写寒假社会调查报告或者对社会时事的评论,我想除了这些主题之外,老师还应该增加形势与政策课程要求范围内的其他主题(比如青年同学最为感兴趣的军事形式、科技政策、教育政策等等)。老师布置的作业形式也过于单一。这学期的两次作业都要求交文字版的,我觉得鼓励学生以PPT等其他方式交作业不仅能表达作业的内容,而且还能从其他方面锻炼学生对表达能力的提。

网上视频内容未包括完形势与政策课程要求的所有方面的内容。建议老师能更丰富的充实网上教学视频。其次,对各个视频按照形势与政策课程要求内容的类别进行分类。为了更加充实网上视频,建议老师允许学生提交视频,由老师审核后公布在形势与政策教学网站。总体陈述

在2013年下半年,徐飞校长就提出要重视通识课的教育。尤其在我们这种以工科为主的工科院校,不仅要教给学生安身立命的理工科知识,还要赋予学生更重要的活的灵魂、人文思想和政治思想,这就显现出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性。希望我们学校在形式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工作上取得更大的进步,获得更大的成就。

文献引用:

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体会和课程改进建议 篇10

关键词:创新,教育,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1]创新的关键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注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一项任务,本文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组成部分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探讨教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进课程教育方法,为创新人才培养作贡献。

一、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独立意识和自主精神

创新是人的主体性最高表现,只有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 才能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自主精神,才能进行独立思考, 不人云亦云,对已有的结论能以怀疑的眼光去审视、考虑而不屈从迷信权威或长官意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良好环境和氛围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其主体能力,塑造其独立人格。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确保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平等、 尊重、和谐的气氛中双向互动、共同讨论。在这方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有独特优势的。该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学生并不陌生,这为互动式教学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课程中所涉及的社会热点问题、舆论焦点问题、改革难点问题等现实性较强,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近,容易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我们必须改进现有的教师居高临下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实行开放式教学模式,将单一的课堂讲授扩展到指导学生自学、讨论、辩论、案例分析等,既要保留必要的理论灌输,又要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采取启发、 诱导等方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帮助学生解决认识中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教师对学生所起的引导、帮助作用,是借助启发学生经过自己思考而得到结论的方法来实现的。通过师生彼此之间思想的交流碰撞和交锋争鸣,在进行“明德” 教育的同时,不训政、不媚俗,把道德理论教育的严肃性与生动活泼、充满哲理和情趣的教学要求结合起来,既不简单进行道德说教,硬性地进行理论灌输,也不迎合少数学生的庸俗口味而降低教学的思想性和理论性。这样的改革一能达到以真引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提高学生学习研究的浓厚兴趣,真正增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二能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成长去关注社会,接触社会,把所学理论运用于现实生活来分析社会问题; 通过创设问题情景给大学生提供锻炼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培养大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引导他们从同一问题出发,沿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使其学会独立思考, 养成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敢于质疑、敢于批判、积极创新的习惯。

二、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积极采用现代的教学手段

现代的教学手段为教学提供了便利,特别是多媒体教学信息内容丰富、信息表达方式的形象直观生动、功能多样,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声音、影像、图片、动画等手段,打破时空的局限性,有效地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生动结合,把多种形式的感性材料展现在学生面前,加大视听刺激,增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将教学内容潜移默化渗透到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由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转化为认同,由认同升华为信仰,再由信仰化为行动。现代的教学手段的效应并不仅仅限于“价值中性”的工具,先进的教学仪器和手段本身同样蕴含着科学精神与时代气氛。是否敢于使用新的设备与手段,也体现一个教师是否敢于面对新挑战、接受新事物的态度。接受新事物、尝试新方法的态度对学生有“润物细无声”的潜在效果。因此老师自身要不断提高使用新的教学手段的能力,以使新教学手段的效果得到充分发挥。

(二)拓展教学渠道,加强实践环节

高校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强调一种感性的体验,要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大学生经历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使其创造得到升华。大学生的学习可分为认知性学习和情感性学习。认知性学习和情感性学习应当相互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产物,其教学尤其强调不仅仅要有认知性学习,更需要有情感性学习。而这一点光靠课堂教学和教育是做不到的,必须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到社会中去受教育,引发观念、情感的转变。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有了更多走进自然和社会的机会,能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现实,做到求真;在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根据遭遇的不同情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到求疑;鼓励他们寻求新办法、新途径来解决问题,做到立新。在实际操作中, 很多学校都采取了“2+1”的教学模式,即三分之二的课时进行课堂教学,三分之一的课时进行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形式可以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具体可采用课题研究的方式,保证社会实践课有规范性、操作性、 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应根据课程教学的要求及当前社会理论和实践的热点问题、学生关心的问题来设计一系列大课题,然后让学生根据大课题自己拟定具体研究课题。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做好指导、参谋、服务工作。另外,还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指导学生学习原著、组织学生成立兴趣小组,开展知识竞赛,邀请一些同行专家开展专题讲座等。拓展教学渠道可以避免教学中死搬课本脱离实际的教学方法,学生既了解了实际情况,提高了政治理论学习的信度、力度和效度,又提高了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三、完善考核体系

考核是一种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手段,它一方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督促和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检查和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科学、合理、严密,对激励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要有利于教学的改革和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风气的形成。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考核较注重学生知识的考核,着重检查对某知识掌握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准确性;注重考核标准的客观性和标准性,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考核,这种考核模式使学生比较关心知识性的学习,不注重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使得记忆力成为考试成功与否的基本要素,考试成为对死记硬背的一种鼓励,没有给个体的独特阐释、理解、表达以及策略的寻求留下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将学生的思维由创造引向刻板和僵化,极不利于学生思维、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形成。总之, 这种考核模式扼杀了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中滋生的创造性火花,很难在评价活动中凸现个体的创造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应从单纯的知识考核向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和思想表现融为一体的综合考察方面转变,建立起科学全面的考核体系,把反映学生学习全面的状况都纳入其中;教师不用唯一的标准来评判学生对问题认识的对错优劣,而要提倡鼓励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实际操作中,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拓展教学渠道的要求,可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分为两部分,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50%,期末考试占60%~6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课程论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考勤等等,将固定模式的考试分解成经常的、不同形式的教育反馈,使考核全面化、过程化和多样化,从而使学生经常处于创新的、非墨守成规的激情之中。期末考试也改变过去背知识、 考知识的通常做法,让同学们就其关心的问题写出自己的见解,并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考察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度和初步运用的能力, 达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考察,促进学生在重视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形成。

四、营造培养创新素质的条件

(一)创造有利于个性发展的宽松环境

大学主要是以研究学问、创造新知为使命的场所,学生进入大学实际上也就获得了发挥自己的创造天赋的机会和条件。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过程中,也应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小环境。

创新精神的养成离不开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个性对于创新能力、创造力来讲,往往起到最基础、最关键的作用。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与个性的培养应该是相互统一、相互协调的。要有一个民主的、自由的、宽松的、和谐的、建设性的、积极和激励性的环境,用分层次、多元化的方式评价学生,使个性的积极层面得到适当的引导和充分的发挥。对于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要在鼓励他们全面发展的同时,创造条件与机遇,让他们的特长得以发挥和发展;对一些个性强又不太顺从管理的学生,要有“求大同存小异”的心态,在不影响个体与集体关系, 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允许其独特个性的存在,为其个性的发展留有宽松的空间。

(二)提高教师素质

上一篇:廉洁警句-汇总下一篇:希拉里竞选演讲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