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意义

2024-10-26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意义(精选13篇)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意义 篇1

中国心理应用行业引导者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意义

当前在全国,各级中小学都积极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各种形式、各种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在中小学普遍生根开花。对于社会各界和广大家长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或“学校心理辅导”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现在,不少中小学已把举办“家长学校”或定期举行“家庭教育”讲座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以便更好地协调家长学校的工作。各级学校还组织心理辅导的骨干教师培训学习,对于形成一种“全社会都来关心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风气,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说来,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的现实意义。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需要,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团结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预防针。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就明确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人们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或状态;正常状态(常态)、不平衡状态(偏态)与不健康状态或病态(变态)。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维护正常心理,纠正偏态心理,治疗变态心理,有着现实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

中学生正处在心理机能迅速发育成熟的时期,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就是及时地针对性地施以教育,对症下药。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心理学保持心理健康就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

(2)有利于学习、工作效率的提高。

健康的心理对于学习、工作的效率起重要的作用,对竞赛技能的发挥更为重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朝气蓬勃,开朗乐观,学习和工作就有劲,效率就高。而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常常心神不定,思虑过多,不能集中精力于学习和工作上,既影响生活效率,也大大妨碍创造才能的发挥。

(3)有利于智力与个性的和谐发展。

心理健康对于促进人的智力与个性和谐发展,发挥人类最大的聪明才智,对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处在智力发展成熟和个性形成时期的中学生尤为重要。一个人重视心理健康,可使大脑处于最佳状态,更好地发挥大脑功能,有利于开发智力,充分发挥各种能力,有利于个性的和谐发展。

(4)有利于心理疾病的防治。

心理疾病的发生,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就会注意防止和消除产生

第 1 页

中国心理应用行业引导者

心理疾病的各种因素,以防止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人的心理疾病,大多数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而积累逐渐形成的。如果发现学生有了心理病变的苗头,就及时采取适当措施,使它在量变过程中得到以终止和消失;如果确实患了心理疾病,应及早给予积极的治疗,使之尽快恢复健康。

2、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正常健康、全面发展的保证。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说,注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个体的发展有三方面意义。

(1)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

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发展性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心理素质是他们学业成功、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2)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思想品德,一般由道德品质、政治倾向和行为规范等要素构成。青少年时期,思想品德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自己的共产主义理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二是培养自己正确的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健康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是优良思想和品德的基础;而在另一方面则是它们的直接组成部分。所以说,心理健康有利于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发展。

心理健康的人,必然具有健全的性格,必然会正确地对待周围环境,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热爱社会主义,艰苦奋斗,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心理健康的人,他们善于处理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所有这些都是共产主义思想品德发展的基础和组成部分。

心理健康还有利于人积极、乐观地认识环境、改造环境。心理健康的人常表现出思想开阔,能在任何环境下乐观地对待现实,以进取精神面对现实、正视自己、适应社会,努力创新。许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他们在集体中都不善于处理各种关系,都可能成为集体的嫌弃儿;他们更多地表现出冲动、急躁、孤僻、任性和不听话;他们时而表现出自卑、厌世,时而表现出高傲、狂妄;他们缺乏活动愿望和兴趣,不善交际,经不起挫折,狭隘猜疑,胆小怕事。这样的人很难形成良好的共产主义思想品德。

(3)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心理处于健康状态,是其正常生活、正常地发展的前提与保证。中小学生能否健康地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3、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首先

第 2 页

中国心理应用行业引导者

是出现了对其心理与行为有着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一是性的成熟,使青少年性意识与冲动出现;二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的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这就是青少年时期的新需要与其心理成熟水平及社会地位水平的矛盾,具体为四个方面:

(1)新的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

(2)性成熟性意识增强与心理上道德上准备不足的矛盾。

(3)新的独立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

(4)新的独立性需要与心理成熟水平的矛盾。

青少年时期这些特定的矛盾,导致了他们在各方面表现出既不同于儿童,又有许多成人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最容易进入心理不平衡状态而又最不容易通过自我调节或寻求成人疏导以得到解脱。同时,青少年接近于成人的活动能量,对以上的矛盾系统又起着激发作用,容易使矛盾爆发,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

4、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

近几十年的发展,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都将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影响。

从家庭方面来看,离婚率不断增高,家庭气氛温馨减少,家庭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的管教方式,都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因素。

从学校方面来看,高考升学压力,频繁的测验考试,学生分数排位等等,导致竞争激烈,压力增大,使青少年学生无止休地陷入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等不平衡状态中。从社会角度来看,一些黄色、淫秽东西的出现,信息渠道的畅通,政府部门一些不正之风,观念的多元化,也将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非常迫切,现实意义重大。

第 3 页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意义 篇2

一、基本概念

1.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指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以及心理辅导、咨询等途径,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促进其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

2. 隐性课程 (hidden curriculum) 。

隐性课程也称为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无形课程、自发课程。美国学者杰克逊于1968年首次提出“隐性课程”的概念。他认为, 在学校里学生不仅接受了读、写、算等文化知识, 而且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观和其他心理上的成长, 后者是经由非学术途径潜移默化地和间接地传递给学生的。杰克逊将这种“非正式”的文化传递称为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提出后, 在课程领域掀起了一场关于隐性课程的研究热潮。研究中人们对隐性课程的认识存在很多歧义, 主要有以下说法:隐性课程是“非计划的活动”, [2]“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获得的经验, ”[3]“课内外间接的、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4]《教育大辞典》中将它看作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指不在课程规划 (教学计划) 中反映, 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进行, 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境之中, 包括物质环境 (如学校建筑、设备) 、文化环境 (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 和人际情境 (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校风、校纪等) 。

以上对隐性课程的定义, 虽然都不一样, 但一般都认为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的全部。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情境当中有意无意地以内隐的、非正式的方式获得的经验。

二、隐性课程的内容和特征

1. 隐性课程的内容。

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校情境当中获得的经验, 而这些经验可能是学生无意识获得的, 并且以隐性的、非正式的即学校正式的计划课程之外的课程, 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学生。因而体现在学校中, 隐性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 物质形态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学校的物质环境, 包括学校建筑物的布局, 比如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图书馆及学生宿舍等的布置;课堂内座次的排列、设备、光线、色彩等;运动场所的设置, 如大小、位置、周围环境、器材的多少等;校园的绿化及环境卫生;学校所处的场所;学校的大小;学校建筑物的色系, 等等。

(2) 精神形态的隐性课程。精神形态的隐性课程指学校文化环境及人际环境等对学生的影响。它主要是指学校的校风, 包括学校与班级的传统、风气, 师表形象和人际关系, 以及学校的管理制度、生活制度和活动制度, 等等。这些精神环境集中地反映了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校园特征, 以及学校成员共有的目标追求、价值取向、道德情感和行为模式。如合理完善的制度和严格科学的管理可以使学生在不经意中接受教育, 校园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

2. 隐性课程的特征。

(1) 普遍性。指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无处不在, 可以发生在学科教学中, 也可以发生在课间及课外活动中, 可能是精神层面的影响, 也可能是物质层面的影响, 是对学生智力的影响或者情感、态度的影响。

(2) 潜在性、非预期性。隐性课程不像学校的正规课程一样是有计划地实施的, 教师能够通过一定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估, 能预期、安排学习的进度。因为隐性课程的影响是内隐的、潜移默化的, 学生对于隐性课程的学习是超出教育者的预测之外的。

(3) 持久性、深刻性。隐性课程一般是通过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产生影响的, 而且涉及的心理和行为一般是一些持久性的、难以改变的, 比如一个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情感态度等, 一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的。

(4) 两面性。隐性课程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 也可能是消极的, 对学生的影响有正面的, 也有负面的, 因而具有两面性。

(5) 多样性。指隐性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前面已提到隐性课程的内容一般包括有物质形态的, 精神形态的, 还有制度形态的, 对于学生来说, 这些内容可能是学术性的, 即学术方面的知识、学习技巧、思维方式, 也可能是非学术性的, 如做人的一些准则, 日常行为规范和准则, 人际交往的方式、方法, 等等。

三、隐性课程的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从隐性课程的内容和特征可以看出隐性课程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隐性课程具有多种教育功能。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 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承受能力, 学生的人格及价值观教育, 等等, 这些方面除了正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育外, 更多是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即通过隐性课程来获得的。

1. 学校物质形态的隐性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校物质形态的隐性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体现在, 首先, 学校物质环境对学生价值体系的影响。学校校风校貌的物质载体如校训、校歌、校报等, 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 如“诚实、向上”的校训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人生观。其次, 学校的物质环境对学生情绪状态的影响。学校物质环境如校园的色彩, 不同的色彩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不同的校园格局、班级布置也会让人产生不一样的心情。而培养良好的情绪, 心情愉快地学习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内容。最后, 学校物质环境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影响。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加深学生对美的体验, 陶冶情操。

2. 学校精神形态的隐性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第一, 对学生价值体系的影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内容, 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生才能以良好的心态对待人生。隐性课程对学生价值体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校的校风、班风等对学生的无形影响。学生价值体系的确立除了受到正规的德育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 还有家庭教育之外, 更多时候是受到学校、老师、同学的无形的影响, 如学校的校风、学风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无形的影响, 如一些校风不好的学校, 学生不学习, 反而攀比物质方面的多少, 对于学生的学习及人生态度都产生不好的影响;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对学生, 尤其是低年级的儿童都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此外, 我国学校的课堂教学方式一般是讲授法, 特别是品德教育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教学方法机械, 一般是“灌输”式教育, 而不管学生是否真正转化为道德行为, 加上学生的逆反心理, 因而学生价值观的确立一般是通过学校隐性课程无意识获得的。

第二, 对学生素质的规范作用。隐性课程对学生素质的规范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学生行为方式的约束和规范。行为是一个人心理的外在表现, 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需要了解其行为方式是否正常。学校的校风、校貌、文化氛围、师生及生生交往都渗透着学校对学生的道德及行为的要求, 通过暗示、舆论等对学生形成心理压力, 并自觉不自觉地采取从众行为, 形成与集体一致的行为方式。因而学校的精神氛围是否健康, 规章制度是否合理, 是否有利于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 都会通过隐性课程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

第三, 隐性课程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影响。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 良好的情感体验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莫过于学生认识与情感联系的断裂。情感的形成离不开隐性课程的体验、熏陶、感染的作用机制。隐性课程对学生情感的陶冶可分为美的陶冶和氛围陶冶。美感是人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情感。美感和美育, 可以陶冶人的性情, 提升道德认识, 调剂精神生活, 促进心理健康。精神形态的隐性课程对学生美的陶冶主要表现为教学美, 即教学艺术对学生的陶冶。氛围, 是一种心理气氛, 也是一种文化气氛。氛围集中通过班风和校风表现出来。一个班级、一所学校中学生的学习态度、精神状态、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是每一位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而创造的, 一旦形成便对每个成员产生作用, 可使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趋向一致。

此外,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行为改变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掌握心理学知识只是提高心理素质和维护心理健康的手段。外显知识与行为表现之间存在一个转化过程, 如果转化失败, 学习就没有达到引起行为持久变化的目的。而隐性课程一般是通过内隐的方式, 内隐知识可以在类似的情境中自动提取, 不需要意志参与的转化过程。因此, 隐性课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加直接。

四、充分发挥潜在课程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隐性课程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 因而从广义方面来说, 心理健康教育不但包括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辅导等显性课程, 而且包括教育教学渗透、环境陶冶等隐性课程。因而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隐性课程, 学校教育应该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然而隐性课程在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重视。其原因:一是学校没有意识到隐性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二是我国的实际情况如专业心理学老师缺乏, 而一般老师的教育心理知识不够, 因而没有发挥隐性课程的功能。在以后的学校教育中, 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应注意以下方面。

1. 加强培训, 提高教师素质。

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最大的, 其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这些隐性影响可能是积极的, 也可能是消极的。因而不只是心理学教师, 其他科目的教师及行政人员也应该提升自身素质, 了解隐性课程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影响, 多了解一些教育心理学知识, 从而能够利用隐性课程的特性和功能, 通过自身及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隐性课程的内容多涉及学校校园文化, 因而学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从而使校园文化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如校园物质环境的设计能给人以美的感觉, 舒适的心情;完善的学校规章制度, 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可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 这些都是学校可以利用的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参考文献

[1]巢欣.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 2005, 20, (2) .

[2]吴也显.潜在课程初探.教育研究[J], 1987, (11) .

[3]陈玉琨.试论潜在课程的性质、功能和组织.上海高教研究[J], 1988, (4) .

[4]班华.隐性课程与个性品德形成.教育研究[J], 1989, (12) .

[5]刘卫华, 杨怀中.潜在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湖北社会科学[J], 2004.

[6]蔡炎斌.潜在课程的功能与实施.教学[J], 2005, (23) .

[7]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M], 2001.

[8]李志.隐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意义 篇3

[关键词] 思想品德 心理健康教育 策略 心理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34 0065

目前,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如中学生因不堪压力而跳楼的事件频频发生。由此可见,对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中学生心理状况做了论述,并着重探讨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策略。

一、思想品德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当前,造成中学生思想道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人们对物质经济过度的追求,出现了一些极端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及拜金主义,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对正在成长的青少年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第二,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给中小学生的精神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家长和学校依然把分数当成孩子成长的重中之重,对孩子的心理状态重视不足。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认识的加深,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将中小学生培养成健康、阳光、积极、乐观的人,能够承受任何环境带来的各种挫折,不断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是目前我国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教育工作者要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里,用心去耕耘、灌溉,使学生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并成为人格健全的新型人才。

二、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状况分析

据分析研究,当前中学生经常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适应能力差

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使得孩子过分依赖家长,在新的环境里适应能力降低,对新事物往往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这种抵触情绪往往出现在刚刚步入初中的七年级新生中,由于学习环境的改变、科目难度的增加,他们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学的学习与生活。

(二)以自我为中心

由于人生阅历尚浅,中学生对一些事物的认识不够

生对股票有了大概了解,进而认识到投资理财的风险。根据学生学习中的兴趣点扩展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使思想政治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

4.通过创设合作环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于学生来讲,只有把课堂上学到的政治相关知识有效运用到实践当中,才能真正发挥知识理论的作用。对于思想政治课知识来说,如果和实践相分离,就会使其黯然失色。在“翻转课堂”中或者课下,教师可通过创建网络学习交流平台,让学生即时提出问题,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小组合作,从而得出最终的正确结果。比如在学习《公民的储蓄》时,教师可以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可行的投资方案。在这个问题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搜索需要的资料,并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小组交流。这样,一方面拓展了资源,另一方面也打破了小组讨论的时间限制和地域限制,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并且在这种合作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思想政治课拘于自身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一直都存在一定的难度,有时即使教师如何辛苦地讲授但教学效果仍不见提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此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就显得很关键。本文首先介绍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含义,并阐述了该模式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鉴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方面优点,相信该教学模式将会有好的应用前景。

[ 参 考 文 献 ]

[1] 董辉.翻转课堂研究及思考[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5) .

[2] 韩丽珍.翻转课堂在我国发展的瓶颈及路向选择[J].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2) .

[3] 李娟,程静飞,程彬.基于播客的课堂改革——“翻转课堂”[J]. 轻工科技,2013(4) .

[4] 薛奇秀,薛峥.基于澔奇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health food教学设计[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4) .

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篇4

小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育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心理问题的“低龄化”趋势明显,小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1 ,2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严峻现实,反映了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必须关注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只有了解了这些影响因素,才能很好地利用或控制这些因素,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小学生个体的影响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

三、学校教育的影响

初中阶段开展法制教育的意义 篇5

一、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整体背景下,建设法治国家对我国公民法律素质提高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法制教育从小抓起,从现在抓起。而初中生的法制教育可以说正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一个关键时期。这就需要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加强对初中生的法制教育。

二、初中开展法制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措施。初中生身体发育比较迅速,在身高和体重方面甚至接近于成人,但是,初中生心理发育却不够成熟,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也有待提高,所以面对社会中的不良诱惑,容易误入歧途。而法制教育则能够对青少年起一个引导和制约的作用,强化其法制观念,让其加强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另外还能增加青少年自我保护的意识,从而避免一些对青少年的伤害。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意义 篇6

枫朗镇中心小学苏新民

未成年人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涉及亿万家庭的幸福和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实施。保障少年儿童的安全,是家庭和教育工作的首要职责,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责任重于泰山。

一、开展安全教育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非观尚未完全形成。在当今社会背景下,一些成年人的价值观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给小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小学生安全意识薄弱,部分学生行为失范,导致安全事故和违法犯罪案件居高不下,这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在未成年人中间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意义非常重大。

(一)培养学生做合格、守法的公民

据有关职能部门统计,青少年犯罪案件近年来不断上升,在校学生犯罪和青少年犯罪成为社会和舆论关注的焦点。虽然在校学生走上犯罪道路的是极少数,但却日益成为一个严

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因此,培养青少年学生自觉遵纪守法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为此,学校要组织学生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让学生自觉遵守、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用这些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言行,学会自我管理。

(二)教导学生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和他人

一段时间以来,各类无情的安全事故夺走了一个个年轻的生命,这更加要求我们要保证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导学生学会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保护他人,这也是学校安全教育工作中的一桩大事。

在一些未成年人受侵犯的案例中,许多事件是因为未成年人不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而造成的。因此,只有学生善于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并自觉运用法律武器与犯罪分子进行斗争,才能从根本上保护自己,遏制违法犯罪活动,才能使我们的社会风气得到净化。

(三)学习更多的安全防范知识,学会自我救助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小学生的活动领域越来越宽,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他们的自身安全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从事的各种活动如出行、集会、旅游、体育锻炼等,都有可能潜伏各种不安全的因素,而青少年应付各种异常情况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目前,社会治安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社会上还存在着违法犯罪现象,小学生遭到不法分子侵害或滋扰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此外,自然灾害(例如地震、洪水、风暴等)、人为灾害(例如火灾、重大交通事故等)的发生,同样会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构成威胁。

所以,对小学生进行自护自救安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有关专家认为,通过教育和预防,百分之八十的小学生意外伤害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安全教育是生命教育,安全教育是公众教育,仅仅依靠社会、学校、家长对小学生进行保护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树立自护自救观念,形成自护自救意识,掌握自护自救知识,锻炼自护自救能力,使他们能够果断正当地进行自护自救,机智勇敢地处臵遇到的各种异常情况或危险。

二、开展安全教育有利于社会环境的净化

青少年是阳光、雨露、花朵,是家长的希望,是老师的骄傲,更是祖国的未来。如何才能让青少年成为国家的栋梁,如何培养、教育祖国的人才,这就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了。为此,我们要让所有的人关心、关注青少年的成长,为他们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一)健康信息的传播和接受

现实的中国社会多姿多彩,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财富积累可观,大多数人富裕程度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电视、VCD 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一网(因特网)“网尽天下”的家庭也很不少。这些信息媒体给我们带来丰富的精神文化享受的同时,也把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带了进来。

因此,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生理和心理知识教育的同时,应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接受外部信息,从而提高自身抗“病”能力。学校和各级各部门,要治理好学校内部和周围社会治安,加强校园的安全保卫工作、为学生开办有益的活动场所,坚决打击危害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不法行为,切实保证学生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

(二)良好书籍的选择和阅读

有人说:“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但是,不加选择地阅读书籍,不仅不能“治病”,还能“致病”。因此,在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阅读书籍同时,作为教师,还要指导青少年学生有选择性地阅读书籍,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选择和判断能力,达到净化社会环境的作用。

我国有许多古典文学和现代作品都有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作用,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合理地选择读书,有利于增强学生抗“病”能力。同时,社会各部门也要对在校青少年

经常出入的书店、书摊等要加强管理,坚决取缔不法行为。大力开辟社区、学校的阅读空间,组织各种读书活动,净化青少年“学习小天地”,让真正的“书香”弥漫在学生们的身边。

昔日“孟母三迁”,就是为了给孩子创造做人的良好环境。因此,强调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对未成年人能否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让孩子们健康成长为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有建设祖国能力的人才,我们人人都要为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争做表率,争做贡献。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意义 篇7

1、民族传统体育

1.1、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

对于什么是民族传统体育, 迄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定义, 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中, 时常出现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等混淆使用的情况。 不同的研究者对民族传统体育仍有不同的定义和多种理解。 一些学者从历史的角度研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是指近代以前的体育竞技娱乐活动。 西方近代体育传入我国以后, 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生活特别是在大中城市和军队、学校中的影响急剧削弱, 除武术还被大力倡导之外, 其他活动开展范围已经很小。 这些研究常将民族传统体育简称为传统体育 ( 《体育院系教材·体育史》, 1989) 。 一些学者从民族文化的角度研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的民族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的, 还没有被现代化, 至今还有影响的体育竞技娱乐活动。 这些研究常将民族传统体育称为民族体育 (胡小明, 2000) 。由于我国汉族占人口总数的90 %以上, 且分布广, 与少数民族相比, 其地域性和民族特色不明显, 因此“民族”一词往往用来称呼少数民族, 一些研究者常常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简称民族传统体育或民族体育 (白晋湘, 2000) 。1997年, 原国家教委将原来的武术学科调整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科, 形成以武术为主体, 包括传统养生和民间传统体育在内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1999) 。而笔者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指的是在特定群体内世代传承的, 反映该群体独特文化和社会属性, 以身体活动为媒介, 以强身健体、娱乐身心为目的, 有一定的规则并带有竞技性的社会文化活动。

1.2、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特有的, 具有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注重对人精神与心理的锤炼;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传统性、多样性和地域性的性质。 而民族传统体育最重要的却是有着它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教育健身价值。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中的“风骨”、 “气势”、“灵性”、“神韵”、“俊逸”、“沉郁”、“婉约”、“豪放”、“意境”; 中华古典伦理学中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中国古典哲学中的“气、理、心、性、言、意、道”等等, 无不渗透到民族传统体育之中, 并强烈地反映着民族个性、民族特点、民族思想感情、民族思维方式以及伦理道德。 在全民健身的活动中,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余暇时间的增多, 极具趣味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将成为广大群众社会生活中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将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更多的乐趣与幸福。 在娱乐中健身, 在健身中娱乐。

1.3、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

民族传统体育在我国的文化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 在当代中, 由于受现代体育的强力冲击,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在学校体育中, 虽然有鼓励开展区域性和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的政策, 但在运行中, 仍是清一色的现代体育, 甚至一些难以开展现代体育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也未能因地制宜地选择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来开展。 更为糟糕的是, 教学大纲规定的武术教材, 许多学校也没有执行。在全民健身活动中, 除了武术特别是太极拳和木兰拳系列被较为广泛地使用外, 其他活动几乎难见踪影。各地特别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为繁荣地方经济和文化而刻意组织的各种传统节日中的文化体育活动, 看似一片复兴的景象, 实际已与民间生活脱节, 已经不是民族情感的自然显现, 而是为表现民族特色的一种表层的人为景象。 如此等等, 说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并未象理论研究所期望的那样出现复兴与繁荣的趋势。 .在快节奏的市场经济下, 人们也没有太多的时间从事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和发扬。 在世界, 现代体育一体化趋势明显加速的今天, 现代体育对各民族传统体育的冲击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2、普通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

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内容的开发滞后于外来现代体育课内容, 而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更多的是以健身内容为主, 其对抗性、激烈性、挑战性就不如当代外来体育项目明显, 能进入课堂的民族体育项目, 也大都是武术太极拳类内容。 而且普通高校开设的民族传统项目有些内容并不具有普及性和实用性。特别是在一些民族特色不是很强的高校,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开展微乎甚微。民族传统体育在全国之所以发展不好主要是由于学校教育这项职能没有发挥其应该有的职能。 学校是传播体育文化的摇篮, 是原始体育形态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的必由之路。在西方竞技体育涌入我国后, 普通高校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竞技体育项目上, 而把民族传统体育放在了一个很小的地位上, 导致现在出现的情形, 这也和国家政治有密切的关联。

3、普通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意义

普通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对于民族传统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对于学校来说, 通过学校这个摇篮可以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丰富学校的教学资源, 有利于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 而且对于学校的健身工作起到了支持作用, 还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增强学生的民族爱国情感, 特别是对于这个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来说, 可以广泛宣传民族传统体育, 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 创新改革、弃劣扬优, 培养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专门人才, 特别是对民族传统体育继承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整理和保护。 高校增加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可以丰富学校的教学手段,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4、总结

纵观民族传统体育在我国的发展, 有很多民族传统体育正在慢慢地淡出我们的视野, 加强民族传统的体育传承和发展将是一件非常重要是事, 这对于国家文化的保护和国家的历史的继承都是至关重要的。 学校应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重点抓的一个方向, 而且民族传统体育和学校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巨大的。 我们应该很好的把握民族传统体育和学校的结合点, 促进两者的积极发展。 两者的积极发展将会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摘要: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发展的产物, 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归纳分析, 对普通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进行研究, 探讨高校体育课程与民族传统体育之间的相互积极影响。从而促进学校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高校体育课程

参考文献

[1]郭琼珠, 黄景东, 林建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改革的现状调查研究[J].2006.

[2]姚重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硏究[M].民族出版社, 2004.

[3]吴学勇, 陈粮.对民族传统体育推广和普及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 2005, 1.

[4]孙昊亮, 王静.论民族传统体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5.

[5]沙滟.民族传统体育生存及发展价值取向研究[D].西南大学, 2007.

[6]李天白.普通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可行性研究[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23 (12) .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意义 篇8

关键词 心理训练 意义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为适应复杂战场环境,构筑学员稳定的心理防线,进行必要的心理训练已经成为提升作战意志、完成作战任务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心理训练是一个系统的动态过程,它应当包括心理训练内容体系的确立、心理训练的方法的选择、心理训练活动的展开,以及心理训练效果的评估。

1 开展心理训练在初级任职院校中的意义

(1)心理训练的互助性可以培养军人的团结合作精神。人际关系呈群体多向性,这种群体多向性的人际交往和互动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心理训练项目多以集体形式进行,强调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在训练过程中,学员们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必须进行协作,彼此互为对方提供有利条件,相互受益,共同提高。因此,心理训练便于协调好军人与军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集体凝聚力。

(2)心理训练的多变性可以提升军人的应变能力。战场情况瞬息万变,对军人的应变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面对危险、复杂、多变的环境,每一名军人都需要沉着镇静的心理素质,以便于抓住时机,果断决策。心理训练内容丰富多彩,且复杂多变,能够锻炼军人在未知、少知或不确定情况下判断情况、果断决策、完成任务的能力,能较好地提升军人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应变能力。

(3)心理训练的规范性可以增强军人的自信心。对于军人来说,自信心是最宝贵的,它是个体不懈努力和获取成功的基本保证。心理训练极其独有的形式,使训练者互相鼓励、相互影响,从而使受训者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模式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并充满自信。比如,在体能训练中,军人往往需要克服各种器械或障碍,容易产生恐惧心理,这就要求军人必须克服恐惧心理,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当心理训练帮助军人克服了恐惧心理,完成一个危险性相对大的动作时,他就会信心倍增,找到重塑自我的感觉。

2 开展心理训练在初级任职院校中的策略

(1)着眼复杂战场环境,把心理训练的课目体系建立起来。在近期思维几场局部战争中,心理训练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信息化的形成,新形势、新任务条件下,心理战的作用越来越大。我们只有高度重视心理训练,尽快将其纳入训练日程,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才能适应部队建设需要,培养高素质初级指挥人才。因此,应加大心理训练研究的力度,在现有心理训练的基础上,尽快形成具有我军特色的心理训练纲目、教程、教材,以及心理训练的指导、保障、成绩评定标准等法规。重点是从智力品质、情绪品质、意志品质、性格品质等方面着手搞好军人心理品质定型的训练;从增强军人关于信息作战心理准备、激发军人心理活动能量、提高军人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心理耐力与韧力、心里恢复能力等方面着手提高军人心理活动水平的训练;从培养军人的整体意识、纪律意识、团结协作意识以及适应集体进行自我调控等方面着手进行军人集体的心理训练。

(2)针对心理训练特点,把心理训练的战场环境建设出来。在训练中加大实践性教学的力度,力争把心理训练的内容融入实兵演习中去。

一是演练的环境要突出“像”字。训练中,通过音响播放枪、炮、导弹、飞机等各种声音,让学员一到战术场就有一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感受;利用各种光、电、火等手段模拟战场硝烟弥漫。烈火燃烧时的情景,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战场环境,以此提高抗恐惧心理的能力。

二是情况设想要突出“多”字。在组织综合演练时可尝试打破常规模式,扩宽训练内容,加大训练容量,始终抓住适应多样化军事任务需求这个核心,以部队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为目标,运用信息化知识设置战场情况,形成综合演练“多种想定、多种情况、多种方案”的要素式内容体系,提高官兵心理适应能力。

三是目标设置要突出“活”字。做到预先设置与临时设置相结合、固定目标与隐显目标、运动目标相结合,让学员在意想不到的时间、地点处置意想不到的情况,不断适应战场千变万化的特点,增强学员适应战场要求的心理素质。

(3)结合心理训练课题,把心理训练的内容演出来。组织近拟实战的适应性演练是提高学员心理素质的最佳途径。为此:

一是要突出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需要的适应性训练。围绕军队院校综合演练训练课题的具体战役战术背景,将心理训练的内容融进去,重点解决心理训练训什么,如何训的问题。选择生疏复杂地形、组织机动、宿营以及各种保障演练,重点组织学员适应性训练,不断提高训练所承受的心理压力。

二是选择逼真、强大的对抗对象,增强心理对抗的难度。可以在提供情况时采取虚实结合、人机结合、用作战文书、电话、电视等形式显示诱导。还可以采用声、光、电、烟、磁等装置模拟战场景况,解决战场逼真和训练保障难的问题,加大近拟实战的心理感受能力,不断提高学员的心理适应能力。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总结 篇9

一、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

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如校园的户外场地富有变化,则具有激发小学生多种经验,诱发小学多种活动行为的功能。在活动场内,设计丰富多彩的设备和材料,使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教室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

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1、平等相待学生,跨越陈旧的“代沟”。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首先就是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2、师生真诚相对,理解铸就成长。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3、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

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意义 篇10

人每踏进一个新环境,都会遇到一系列新问题。上大学后 ,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宽松的生活环境,我们一下子难以适应。所以说,作为大学生应该注重心理健康,完成学业深造的同时,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让大学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

换一个角度看事物,其实也不会太坏。有这样一句名言“天生我材必有用”,关键在于自身怎样看自己。我们要学会自我认识,在比较过程中,不能专门“以己之长比别人之短”,也不能“以己之短比别人之长”。通过比较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达到扬长避短,缩小差距的目的。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1、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因而,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4、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

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使他们能够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

4、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环境包括生存环境、成长环境、学习环境、校园环境等。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

健康的心理,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离开良好心理的培养,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意义 篇11

【关键词】健康教育;居民健康

1 工作方法

1.1确保健康教育及促进的得到保障

健康教育工作由院长亲自抓,分管院长具体负责。院领导重视健康教育和健康的促进工作,督促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完成,要求各岗位树立开展健康教育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提供大力支持。保证健康教育与促进的经费足额到位,使健康教育宣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1.2加强居民健康知识宣教及慢性病病人管理

1.2.1依托“爱心健康教育学校”和高血压、糖尿病俱乐部,对社区居民和慢性病病人通过讲座方式进行健康教育,包括公民健康素养66条、糖尿病知识讲座、孕期保健知识讲座、高血压知识讲座、心血管知识讲座、脑血管病防治知识、胆囊炎胆石症、酒精性肝硬化知识讲座等。利用对慢性病回访时间,把健康教育与促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开展针对性的干预[1]。

1.2.2医疗服务进牧区、社区:通过义诊形式为社区、牧区百姓进行健康体检(托老所、周边嘎查索木、街道居委会等)。

1.2.3传染病防治宣传日活动:发放宣传单、义诊、咨询,利用宣传日活动,加大对结核、艾滋病等防控宣传力度,针对乙肝等其它传染病,加强门诊宣教,并针对高发人群给予重点宣教。。

1.2.4社区服务站每月举办慢性病知识讲座,每月更换健康教育宣传板内容,发放健教处方,口头宣教等四种方式进行健康宣教。

1.2.5爱心健康教育第二课堂:与南区街道办事处合作,利用其机构上的优势和我院技术资源优势,更广泛地为广大南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更实效的、更规范的健康教育服务。将不定期的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开展流行病学、传染病学、院前急救知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简单防护,以及国家医疗政策的培训。每年召开一次居民座谈会,虚心听取居民对健康教育的意见和要求,并根据实际反馈情况,本着什么内容更有效、更科学、更贴近人民群众,老百姓更需求的原则,调整讲座计划和内容。

1.2.6深入辖区各大单位站所开展公民健康素养66条及“健康四大基石”等宣教活动。

1.3院内职工健康教育。

1.3.1全院职工健康教育培训:每季度一次,有教案有笔记。

1.3.2院内职工业务培训:为了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为了获得临床医学新进展,对院内职工进行多途径培训,要求有笔记,字迹工整,便于巩固和领会。(1)业务知识培训:以科室为单位,根据具体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知识培训,注重实用性业务的提高,增强服务患者和居民的本领。(2)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每月一次,由感控科负责安排。(3)医学法律法规培训:每月一次,医务科负责安排。(4)科内带教:具有主治医师资格的医生在科内进行临床诊治指导,利用早交班、早查房随时带教,要求实习生或见习生以及新职住院医师不满三年者均要有上级医师带教笔记备检;院部利用业务查房进行带教工作。

1.4针对门诊病人、住院病人的健康教育。

1.4.1门诊病人就诊时由医生进行健康教育。(1)门诊医生由于就诊病人数量较多,可给予口头的针对其疾病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工作,并有选择性地发放健康教育处方。有发放登记本,患者或家属签字;(2) 导诊台:导诊护士发放健教处方,负责回答病人提出的问题,并给患者提供专科技术信息;

1.4.2住院病人健教:(1)入院时由接诊护士作入院须知介绍(介绍完毕可由患者或家属认定签字);(2)住院期间由医生、责任护士针对病情实施健康教育(口头形式);(3)发放健康教育处方:①上级卫生主管部门印制的有54余种:小儿肺炎防治、孕期卫生指导、中风等;②我院制定的健康教育处方有11种:急性心肌梗死的自救、得了高血压怎么办、痔的形成及预防、糖尿病等;③蒙文健教处方5种;(5)进行出院指导和电话回访:口头指导与书面指导书相结合。内科患者住院用药手册、内科出院指导书总计11种、外科手术疾病出院指导书7种(石膏固定、颅脑损伤、疝修补、胰腺炎病人、肛肠手术、阑尾炎术后)、妇科正常分娩出院指导、剖宫产分娩出院指导和出院后电话回访。

1.5健康教育宣传橱窗4块:门诊每月更换一次,康复病房每季度更换一次内容,宣传内容通俗易懂、实用性强,各期均留有底稿。

1.6电视、VCD光碟:静点室、产科病房、两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备有VCD光碟,播放《健康之路》、《电视门诊》等健康教育宣传片,宣传内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1.7控烟健康教育。

1.7.1加强控烟健康教育工作,办公室、走廊、大厅明显处张贴控烟标志。

1.7.2成立控烟督导组,不定时抽查,履行奖惩制度。

1.7.3病区设立无烟区、吸烟区。

1.8加强重点人群及院内职工健康促进。

1.8.1对辖区内65岁以上的居民及糖尿病、高血压病人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定期随访,进行动态干预。开展老年饮食、运动、情绪调整、合理用药及老年人自身伤害的防护等知识宣传。

1.8.2每年开展妇女病普查工作,根据疾病谱排序开展定向的宣教活动。开展经常性孕期保健促进活动,通过讲座、随诊、座谈会,推广科学的保健常识。

1.8.3儿童保健方面:重点做好计划免疫接种的同时,加强儿童保健工作,毫不懈怠地抓好儿童四病的预防,做好“421”管理。

1.8.4对学校及托幼机构要开展宣传教育,如正确刷牙、合理用眼、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及青春期的心理教育等。

1.8.5对中心职工每年开展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动态管理。

2评价及分析

2.1发放辖区居民健康知识问卷,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较三年前提高了5.1%。

2.2对照65岁以上老年人年度体检,虽然位居前五位疾病,高血压、脂肪肝、高血脂、胆囊炎、冠心病发病率没有明显下降(考虑气候及以往长期生活习惯所致),但是高血压、糖尿病控制率各明显提高。

2.3对辖区铁路站段1430名职工三年调查结果对照,排在前五位的健康危险因素为缺乏锻炼、高盐饮食、超重或肥胖、生活与工作紧张、吸烟,均有显著改善,对合理饮食、适当锻炼、戒烟限酒、平和心态的健康理念接受并努力实施者达79%。

2.4高血压、糖尿病发生年龄趋于年轻化,但是40-55岁之间群体健康行为依从性远远低于60岁以上群体,分析原因:(1)低龄段群体从事工作,参加健康活动少,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少于高龄段群体;(2)低龄段群体自身身体素质较好,早期自觉症状不明显,自身重视程度低,容易错过饮食、运动控制的良好时机[2]。

2.5辖区内无传染病爆发,开展过三轮儿童计划免疫效果监测均达标。

3结论

不论是健康、亚健康人群,还是患病群体,也不论人从孕育、出生到成长、衰老的每个阶段,健康干预都会对其健康产生重要的意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着这项艰巨的任务,我们不仅要重视健康干预这项工作,也要不断探索,寻求更为有效地方法和途径,更好地作用于靶器官,提高辖区居民健康指数。

参考文献:

[1] 孙丽,张绍敏,黄建芳,等.哮喘患者院内外一体化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00,6(6):343.

对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篇12

对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其根源一是对健康、心理健康的理解有问题,二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认识不清.文章对健康及心理健康的标准作了阐述,分析了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采取的对策.

作 者:洪顺刚 作者单位:蚌埠市第五中学,安徽,蚌埠,233000刊 名:淮南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INAN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5(4)分类号:B849关键词:心理健康 教育 问题 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意义 篇13

一、单选题(17题)

1、“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出自()。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答案: A2、要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顺利贯彻,首先就要看这种路线、方针、政策是不是反映了()的利益。

A、群众

B、党本身

C、领导

D、政府

答案: A3、只有()才能教育群众。

A、控制群众

B、代表群众

C、发展群众

D、以上选项都不正确

答案: B4、群众中蕴藏了一种极大的()的积极性。

A、社会主义

B、资本主义

C、封建主义

D、唯心主义

答案: A5、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

A、人民群众

B、党本身

C、共产主义

D、马克思主义

答案: A6、()曾提出:“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A、胡锦涛

B、习近平

C、温家宝

D、李克强

答案: B7、()实际上是我们党全部工作的基础性工作。

A、发展经济

B、巩固统治

C、群众工作

D、建设文化

答案: C8、共产党员应该紧紧地和民众在一起,()人民。

A、控制

B、防范

C、保卫

D、以上选项都不正确

答案: C9、改进党的作风要从()的教育入手。

A、《资本论》

B、近现代史

C、群众路线

D、反腐

答案: C10、凡属错误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的。

A、联系群众

B、适合群众

C、脱离群众

D、以上选项都不正确

答案: C11、“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人民”是毛泽东在()提出的。

A、长征时期

B、井冈山革命时期

C、延安时期

D、建国初期

答案: B12、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

A、基本着眼点

B、基本条件

C、基本国情

D、以上选项都不正确

答案: A13、中国共产党一切事业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B、密切联系群众

C、统一战线

D、自身建设

答案: B14、“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句话出自()。

A、邓小平

B、周恩来

C、朱德

D、毛泽东

答案: D15、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党的领导本质就是()。

A、经济建设

B、无产阶级专政

C、人民民主专政

D、贯彻群众路线

答案: D16、只有领导骨干的积极性,而无广大()的积极性相结合,便将成为少数人的空忙。

A、军队

B、群众

C、党员

D、机关干部

答案: B17、要进一步完善处理()的方式方法,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把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结合起来,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

A、人民内部矛盾

B、阶级矛盾

C、贫富矛盾

D、统治与被统治的矛盾

答案: A

二、多选题(8题)

二、多选题(8题)

1、坚持群众路线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包括()。

A、要培养心系群众的情感

B、要提高服务群众的本领

C、要学会依靠群众的方法

D、要养成善待群众的习惯

答案: ABCD2、群众路线的内容包括()。

A、一切为了群众

B、一切依靠群众

C、从群众中来

D、到群众中去

答案: ABCD3、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包括()。

A、社会利益格局变化带来的新问题

B、社会组织形式变化带来的新问题

C、人们思想观念变化带来的新问题

D、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新问题

答案: ABCD4、群众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保证了()。

A、国家的安全

B、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

C、党在实践中各项决策的正确与合乎实际

D、党的执政地位的安全巩固

答案: BCD5、贯彻群众路线需要正视的三个问题包括()。

A、在决策过程中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民主科学方法。

B、在工作过程中要放下架子,抱有一颗真诚的心,虚心向群众学

C、在处理关系时要敢于正视问题,承认不足,真正从思想上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D、多运用信息技术联系群众,减少和群众面对面地沟通

答案: ABC6、党的作风主要有()。

A、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B、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C、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

D、大力发展经济

答案: ABC7、运用信息技术,我们可以()地联系群众。

A、多方面

B、多渠道

C、少接触

D、多层面

答案: ABD8、毛泽东曾说:“(),这些都是领导干部们应时刻注意的。”

A、群众生产

B、群众利益

C、群众经验

D、群众情绪

答案: ABCD

三、判断题(12题)

三、判断题(12题)

1、很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已形成,这为党的群众工作带来了许多新问题。

答案: A2、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党的领导本质就是贯彻群众路线。

答案: A3、除了主流媒体,群众还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获得大量的多样化的信息。答案: A4、群众路线是我党群众工作经验的高度概括。

答案: A5、改进党的作风需要培养党员对群众的深厚感情,确立干部对群众的正确态度。答案: A6、群众观点不是党风建设的思想基础。

答案: B7、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

答案: A8、群众路线并不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法宝。

答案: B9、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群众。

答案: A10、中国共产党一切事业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答案: B11、党的执政地位能不能巩固,最终取决于党是否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答案: A12、群众路线本身从认识论角度来讲,并不科学。

上一篇:成人宣誓仪式活动主持词下一篇:描写妈妈外貌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