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期末

2024-08-08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期末(共8篇)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期末 篇1

心理健康:狭义,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的完整,协调一致;广义,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发展为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在新型人际关系基础上的设有独特教育目标,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需要专业技能具有自身范式的服务性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依据课程本质的要求,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辅导内容、辅导活动的方式来规范和设计的课程 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 系统脱敏:是一种在求治者掌握松弛技术的基础上,使之逐步减少引起其焦虑恐惧紧张的一种心理干预技术 自我开放:咨询师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求助者共同分享,或开放对求助者的态度、评价,或开放与自己有关的经历、体验、情感以促使其提高自我认识、促进其自我发展的一种技术 满贯:就是鼓励求治者直接接触引起焦虑恐惧的最强烈的情景,坚持到紧张焦虑恐惧感觉消失的一种快速心理干预技术 面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询者的非理性信念,以助其解决情绪和行为问题的一种技术

共情: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 考试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现象,是考生在考试期间心理上的紧张不安担心忧虑恐惧等在情绪上的反应

多动症:儿童多动综合征是儿童中常见的一种注意力缺陷、活动过度和行为冲动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型障碍,也称轻微脑功能障碍。

试析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2.改善和提高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水平需要3.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请谈谈你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解1智力正常2情绪适中3意志健全4人格统一完整5自我意识正确6人际关系和谐7社会适应良好8活动效能吻龄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试加以分析

一、本体因素1生理因素:遗传分娩发育疾病2心理因素:认知情绪意志个性。

二、诱发因素1家庭因素:片面的家庭观念,错误的家庭方式,不良的家庭氛围2学校因素: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偏差,学业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关系紧张。3社会因素:社会经济政治局势的动荡,社会风尚不良,社会文化负面影响。

三、自身因素

请谈谈你对心理健康教育实质的理解

1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发展为理念的教育活动2是以学生为中心的3是一种建立在新型人际关系基础上的4是一种独特教育目标的5是一种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的6是一种服务性的7是一种需要专业技能的8是一种具有自身范式的教育活动

试析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主要区别1德育是解决人的社会问题,核心是人生观和道德观问题;心理是主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发展潜能,其核心问题是成长问题2.德育以说服师范为基本手段,心理则是以尊重、共情、真诚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为基本手段3德育重在明理追求反省,心理重在疏导、宣泄4德育把学生当做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社会角色来要求的,目的在与提高学生对国家和社会归宿感和自豪感;心理把学生当作人际关系中的一个具体人要求的,目的在于提高个人价值观与成就感5德育要求学生达到君子的境界,心理要求学生达到凡人的境界

简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途径 内容 目标:1总目标:通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2具体目标:1发展性目标:是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2防治性目标:通过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内容:1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2树立心理健康意识3认识心理异常现象4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5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途径:1开设心理课程2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3开设心理专题讲座4建立网络5全面渗透在教育全过程中 请谈谈你对生命教育的理解1生命教育的三层内涵:1认识生命保护生命2欣赏生命尊重生命3热爱生命敬畏生命。2作为社会人我们应做到知生理、调心理、懂伦理、明事理、晓哲理,在学校的生命教育中应体现发展人的生命生存生活即教育本质灵魂,还应做到尊重生命3生命最伟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幸福与创新

为什么在中小学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1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2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3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关键

简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涵及其表现形态 1内涵:依据课程本质的要求,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辅导内容、辅导活动的方式来规范和设计的课程2表现形态以活动课的形式表现出来: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社会本位课程,活动课程,学科课程,隐性课程,显性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以儿童为本位的分科进行的以外显形式存在,学生必须学习的活动性课程。

请谈谈教师应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与教学 设计1.科学选题及命题2对主题进行理论分析3制定活动目标4选择活动策略与方法5准备活动6设计、明确活动内容与流程7活动总结与设计 教学1预热活动2创设情境3促进集体交流,共同分享经验4联系自我,引发领悟5整合经验,促成行动6提供反馈7活动延伸8总结与评价

简述心理咨询的一般步骤1开始阶段(探讨问题阶段)a建立良好咨访关系b收集资料了解问题2明确目标制定方案阶段(分析诊断阶段)3指导帮助实施行动阶段4巩固和结束阶段 如何运用倾听技术1创设良好的倾听环境2恰当的体态3适当穿插提问4善于支持和重复5准确运用说明6有效运用情感反应7避免倾听时易犯的错误

请谈谈你对行为矫正理论派生出来的几种心理咨询技术的理解和认识1行为契约法(行为塑造法)2代币法是一种利用强化原理促进更多的适应性行为出现的常用方法,其形式有小红花小红旗等3消退法:是一种对不良行为不予注意不予强化使之逐渐削弱以致消失的方法。

请谈谈你对罗杰斯所提出的“真诚、尊重、共情”的理解和认识 真诚是指咨询者与求询者坦诚相待以帮助求询者摆脱心理困惑,从而产生可信可靠新年的一种技术 尊重是一种无条件的接纳求询者人格机器真是问题的一种技术 共情是能设身处地的体会求询者的内心感受,达到对求询者境况心领神会的一种技术。真诚是咨询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尊重有助于求询者最大程度的表达自己,获得一种自我价值感,共情则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真诚共情和尊重既是一种技术也可以说是原则,更应看作是态度,硬体想在心理咨询的各个阶段以及各种技术的运用当中

试析ABC理论以及不合理信念的特征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不合理的信念存在会引起情绪障碍。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的评价,糟糕至极的结果

如何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1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2培养兴趣与爱好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4热爱教育工作,不断提高自己5期望适度,增强自信6缓解自身压力

简述网瘾综合症的主要表现上网时精神兴奋,心潮澎湃,欲罢不能,时间失控,沉溺于网上聊天或网上互动游戏,并由此忽视与社会的交往,与家人的沟通,甚至对上网形成越来越强烈的心理依赖,以致不能分离

对厌学、多动、考试焦虑的学生应如何进行心理帮助 厌学:1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2培养稳定的注意品质和抗干扰能力3更新教育观念,适时辅导和及时矫正4消除不良刺激的干扰,控制自己的行为5提高家长、老师的自身素质6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多动:1行为矫正法2自我教导训练法3支持性的心理疗法4向父母及教养人员提供训练指导 考试焦虑:1家长和老师要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避免施加过重的压力2纠正不正确的应考观念和做法3指导小学生掌握考试策略和方法4指导小学生掌握调控紧张情绪的技巧

小学生常见心理与行为问题有哪些?了解了这些问题后你有何感想?一学习和开学方面:厌学考试焦虑记忆障碍思维障碍注意力分散学习兴趣贫乏。二品行方面:多动网络成瘾消退行为抢劫偷窃。三情绪和情感方面焦虑压抑紧张忧郁沮丧。四人际关系和青春期方面:交往胆怯自卑孤僻自负不合群男女交往过密。五个性与人格方面:才艺犹豫固执狭隘独断专横自私残忍对立与破坏嫉妒。六特种心理障碍问题:口吃遗尿失眠夜惊梦游神经性梦游偏食。七严重心理失常问题癔症强迫症恐惧症抑郁症焦虑症性变态。感想:1家庭教育的失当:期望过高,方式粗暴。2学校教育的失误:作业多,负担重,学习时间长,难度大,师生关心紧张,教学方法失当。3社会风气不好。

厌学症与学校恐怖症的主要区别厌学症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主要由于人为因素造成儿童情绪上拒学状态,表现为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内驱力不足,它主要由社会病理现象引起的儿童情绪上的失调状态,儿童本身无生理心理缺陷,而学校恐怖症是一种以情绪上的恐学状态为主的包含多种病症的综合性适应不良症候群,它除情绪恐学状态外还同其他生理心理缺失有关。

所有焦虑都是有害的吗?为什么?并不是所有的焦虑都是有害的,考试焦虑对学习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焦虑程度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呈倒U曲线,因此为了获得理想的学习效率,保持适度的焦虑水平是比较适宜的,焦虑程度过强或过弱都会使学习效率下降。要取得最佳的学习效率,焦虑处于中等程度最好。

构建合理的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应注意些什么1建立组织,完善机构2完善机制,统筹管理3加强协作,形成合力4优化环境,遏制染源5完善队伍,做好培训

一所学校要想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起来,应如何操作学校通过有目的、有主导、有组织的教育,对学生心理施以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占据了主导地位。主要通过学校的育人环境、校园文化建设和教育教学以及小学生与教师、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的,并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的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种途径展开心理健康教育

你认为在中小学进行性心理辅导必要吗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竞争的日益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的复杂化等,小学生们面临的压力加重,心理上承受的压力也在加重,从而导致现实生活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普遍,数据表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且有逐年严重的趋势。

应如何在学校工作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1学科渗透2学生工作中渗透: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学生自身工作中渗透3课外活动中渗透4校园文化中渗透

请结合本章所学内容,设计一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1活动目标2活动准备3活动过程 引入 活动 4教学要点 团体活动:----走进大自然,活动目的与要点:

1、通过活动,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自然与生命的认识。

2、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深切的成功体验,产生积极的感情,激发孩子研究生活和科学的欲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准备:纸、笔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课。

二、外出观察,寻找昆虫的踪迹。

三、网络搜索,了解昆虫相关知识:

1、网络搜索信息记录表。

2、昆虫知识交流会。

3、制作昆虫档案。

四、组织讨论

五、教师总结,引发思考:自然与生命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期末 篇2

一、学生期末心理问题探源

(一) 家庭的压力感

没有一个家长不关心自己孩子的成长。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是大多数家长在现行教育体制下的功利意识, 这本无可厚非, 但家长压在孩子肩上过重的砝码对孩子心理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却不容忽视。有的家长甚至在孩子刚刚开始上小学时就给他们灌输考名校的思想, 让孩子上学伊始就承受升学的压力, 这对孩子的身心无疑是一种摧残。“我妈早就下命令了, 就算是脱掉一层皮也要我考上名校!”这是一名小学五年级学生对教师的倾诉。上九年级的小英说, 以前她本来学习得很轻松, 自从上初中以后, 每次考试完, 妈妈都会迫不及待地询问成绩、名次, 小英听到妈妈的询问心里一下子就会变得焦急起来, 会感到学习充满疲累。可见, 来自家庭的压力让学生幼小的心灵疲惫不堪。

(二) 教师的期望感

一个学期下来, 学生也很想知道教师对自己是怎么看的, 因此读教师的期末评语成了学生最期待的事情。期末评语拿到手, 家长往往更关注教师的提醒和建议。家长请求教师给孩子好的评语, 是因为在小学升初中时, 有些初中学校不仅看学生的成绩单, 而且还要看学生的期末评语, 评语中如果有“希望……”之类的语句, 那就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印象打了折扣。小明的爸爸说, 教师在孩子的期末评语中写下了“要遵守学校的课间纪律”, 这让他觉得“很崩溃”。在他看来, 虽然孩子各科成绩优秀, 但是因为这十个字, 孩子的成长记录册上留下了令人遗憾的“瑕疵”。

(三) 面对题海的畏惧感

每学期的期末, 是一学期整理知识、提升能力、巩固提高学习效果的阶段。通过复习, 要将一学期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把零散的知识构建成一个完整的网络。许多教师和家长都选择了题海战术, 以达到“以多取胜”的目的。不可否认, 大量做题, 会使学生广泛接触题型, 将一些解题方法熟记于心。但实践证明, 题海战术不但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解题的方法与技巧, 反而会影响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大量反复的机械训练, 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而且还会使学生一味地模仿, 照搬照抄, 思维空间被堵死, 因形成思维定势而抑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反而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考试要求。学生面对大量的题目, 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快速做完, 而不是通过做题去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题海战术最后只会变脑力劳动为体力劳动, 从而使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 学习积极性受挫。许多学生对过多的作业量产生畏惧感, 个别学生还会产生逆反心理, 对作业抱着应付了事的态度, 胡编乱造, 东拼西凑……结果是白白浪费时间, 事倍功半。

(四) 考前的紧张、恐慌、焦虑、抑郁、浮躁感

小梅是某高中补习班的学生, 她的学习成绩拔尖, 但是父母望女成凤心切, 除了完成学习任务之外, 还要她参加各种辅导班。为满足父母的期望, 她每天都在思考怎样学习才能考出好成绩, 除了白天拼命学习, 晚自习后她还躲在昏暗的路灯下看书。这样长期下来, 她的身体开始出现问题, 一看书就头晕、头痛, 最终不得不在考前休学。据某市疾控中心对当地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监测结果显示, 被测学生中有轻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占40%, 中度以上的有3.5%。“期末是学生心理疾病的高发期, 每当考试临近, 就会有很多家长和孩子患上考前恐惧症、考前焦虑症, 有的甚至出现严重的失眠、抑郁, 甚至感知障碍, 如幻听、思维困难、易怒, 严重的可能危及生命健康。”该疾控中心精神卫生所某医师这样说。

二、学生期末心理问题的预防

(一) 加强家校联系, 帮助家长正确教育孩子

家长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素质千差万别, 许多家长对如何正确教育孩子缺乏正确的认识, 方法欠当。临近期末, 学校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或家访等形式, 帮助家长从以下几个方面正确教育引导孩子:一是合理干预孩子的学习。对于平时表现比较自觉的孩子, 家长替孩子把握好大方向就行, 小事则不用干预;对于平时表现不太好的孩子, 家长可采用提建议的方式和孩子多沟通, 指出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 循序渐进, 逐步引导。二是掌握孩子期末的心理状态。处于青春时期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 自尊心很强, 容易受父母和他人的影响。建议家长细心观察孩子的变化, 通过一些具体的事鼓励孩子, 用赏识的目光看待孩子, 客观全面地评价孩子的成长, 积极表扬他们的每一点进步, 鼓励他们增强自信, 与孩子共同面对压力。告诫家长要本着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孩子, 不要对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 否则将会适得其反。三是为孩子营造宽松温馨的家庭环境。避免家庭矛盾, 营造和睦的居家氛围, 与孩子经常沟通, 自然淡化期末紧张气氛。建议家长引导孩子劳逸结合, 帮助孩子处理好学习和娱乐的关系, 学习间隙可让孩子适当玩玩休闲游戏, 节假日带孩子出游、爬山、游泳、打球等, 缓减孩子的紧张心理。

(二) 营造活泼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环境是育人的力量”, 优美的校园环境是无声的师长。幽静、清新的校园环境, 能给人以美的熏陶, 使人心情舒畅、精力充沛。整洁优美的校容校貌, 充满生机的树木花草, 实用美观的物质设施, 富有感召力的校徽、校歌、校训, 领袖、名人画像和警句、格言、名言、标语等都具有“桃李不言”的特点, 自然而然地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起到坚定意志的良好效果, 同时还能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学校还应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让学生主动、活泼、全面地学习发展。要坚持在期末正常组织升旗、节庆和社会实践活动, 定期组织开展文学、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武术、球类、科技等兴趣小组活动。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既能为学生提供发挥特长、表现才能、发展个性的条件和机会, 又能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克服紧张感、烦躁感、压抑感、恐慌感、厌学感, 培养起学生自信奋发、乐观向上、轻松快乐、张弛有序的健康心理状态, 使学生逐步增强适应期末临考的心理承受力, 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学校和教师都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不应要求所有学生都达到某种水准 (等级上或分数上) , 而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提出不同的学习和发展目标。学校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倡导落实新课程理念, 大力开展“减负增效”活动, 通过加强教师集体备课, 实现“课堂教学要‘精’、作业负担要‘轻’”的工作目标。班主任更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在减轻学生期末心理压力方面担当重要责任。学生取得成绩固然可喜, 犯了错也不要紧, 作为班主任切莫求全责备, 要相信资质好的学生能成才, 资质差的学生也可以提升。避免对有缺点的学生不关心、不尊重、简单粗暴、动辄训斥, 避免对成绩好的学生处理宽、对成绩差的学生处理严。切忌在没有辩明事情真相的情况下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无端指责, 错怪学生。学校和班主任还要做好各科教师的协调工作, 安排好各学科的复习时间, 不容许各科教师抢时间, 各自向学生施加压力, 切实落实减负目标, 保证平时减了负, 期末不增负, 不搞题海战术, 以免造成学生的畏惧感和厌烦情绪。

(四) 加快教学改革创新, 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 任课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课堂学习氛围。一是要保持良好的授课心境。教师健康的情绪, 积极的情感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前提条件。教师要努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不能因为自己情绪不悦, 或者对顽皮学生失望就绷着面孔进教室, 让整个课堂蒙上阴影, 使学生陷入紧张的气氛中。二是要用轻松的语言去讲课。教师可用幽默的语言把情趣和理趣结合起来, 使得课堂充满笑声, 有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动情的讲课语言, 富有激情的范读等, 是调控课堂气氛的重要因素。师生和谐对话, 给学生留下思维、留下探索的兴趣, 能变被动为主动, 变学会为会学, 既传授了知识, 又培养了能力, 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三是要构建和谐课堂。师生之间心理相容, 学生对教师就会更加尊重, 对教学内容更易接受。教师要充分体察学生心理, 创建教与学之间的和谐课堂步骤, 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 产生课堂归属感, 使学生愿意去学, 从而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四是合理控制训练量。要合理安排作业训练的数量, 注重改进陈旧的复习方法, 达到以“精”取胜,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五) 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

临近期末, 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都不一样。学校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心语信箱、座谈会、生活作文、主题周记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心态。针对后进生容易形成的自卑、焦虑、抑郁感, 班主任要通过各种方式鼓起他们学习的勇气, 树立自信心, 及时表扬他们学习中的微小进步, 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学科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 多当面批改作业, 与学生谈心, 在学习和生活中关怀他们, 接近他们, 让他们变自卑感为上进心, 变焦虑、抑郁心理为轻快心理。针对优等生和中等生容易形成的浮躁心理, 教师要引导他们懂得“骄兵必败”的道理, 认识到轻狂浮躁心理是导致知识掌握不牢、在考试中造成过失性失分的有害心理和根源, 变骄满浮躁为虚心、冷静。教师要通过这样的心理引导和辅导, 舒缓学生的压力, 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 让他们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为期末复习迎考开足马力。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期末 篇3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以活动为中介的课程形式,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和体验,在活动中接受训练,在活动中获得领悟和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活动形式包括角色扮演、价值澄清、团体行为训练、脑力激荡等。在贯彻活动性原则时特别要求活动符合学生心理发展需要;活动的安排体现新颖性、趣味性,让学生愿意参加、喜欢参加;活动内容有一定的内涵和深度,能引发学生的思考,给予学生启发,这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活动设计成为授课教师的一项重要挑战,活动的创意、启发性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开展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授课教师的教学

能力。

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引入心理实验的可行性

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正式诞生。自此,心理学的发展伴随着一个个经典的心理实验向前迈进。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心理学基础知识为理论指导,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将心理学的原理、技巧传达给学生,它与心理学这门学科密不可分,其中渗透的心理学知识很多也是以经典心理实验的结论为基础的,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实验存在主题相关,这是心理实验进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前提。

其次,许多心理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在参与活动的时候十分积极,活动结束后的分享体验环节却默不作声,即使能参与分享,其体验和感受也是比较表面化的。这导致心理课的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收效甚微。作为授课教师,必须要反思课程设计存在的不足。中学生好奇心强,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他们能够通过对现象的观察进行一定的总结和分析,所以课堂活动一定要有内涵和深度,要能够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主动去

思考。

回顾心理学发展史,从众实验、错误记忆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这些经典心理学实验以其“出人意料”的结果一次次动摇着我们的生活常识,揭示出人类心理发展的真实规律,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这正是心理学以及心理实验的魅力所在。如果这些实验能够走进课堂,可以想见,其新颖的形式、“意外”的结论一定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带给学生深刻的启示和

感悟。

尽管严谨的心理实验要求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排除干扰变量,但是许多现场实验同样得出了发人深思的结论,也正是因为其生态性、真实性,其结论更加具有推广的价值。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作为一个真实的实验情境,在30~50人的班级中,存在着群体规范、群体亲和力、群体压力等因素,在这样的环境中实施心理实验,其实代表着班级中个体(群体)心理的真实特点。所以,一些对实验控制要求不是十分严格、便于操作的心理实验完全可以在课堂中重现。下面结合笔者曾经执教的一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具体阐述心理实验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

二、课堂纪实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创新思维的训练应该利用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尽早着手培养。培养创新思维首先要打破思维定势,但是打破定势思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何能让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思维定势的存在?我想到了心理学家卢钦斯(Luchins)的“量水实验”,这个实验直观地展现了定势是如何阻碍人进行思维的,在八年级心理健康课“突破定势,让大脑灵活起来”的课堂上我进行了这个实验。

问题如下:有A、B、C三个容器,分别可量21、127、3升水,要求用这三个容器量出100升水。答案为127-21-(3×2)=100。接着又进行类似的几组测量,很快便形成了“B-2C-A”的定势。接下来给出新的一组数据,即使存在更简单的方法,在已经形成的定势的影响下,被试很容易会用同样的方法解决类似的问题,而实际上,这个问题有更简便的方法(D=A-C)(见下表)。

这个实验的操作非常简单,但是效果显著,学生们很快便掉进了思维定势的陷阱。当最后一组数据给出后,许多学生已经急不可耐地举手报出答案了,我顿了顿,问到:“大家的答案都一样吗?有没有不同意见?”听到这句话,一些学生又低下头去看自己的答案……很快,有人举手,我请他起来:“老师,其实不用那么麻烦,直接从A杯里倒出C杯容量的水就可以了。”答案一出,大家一片哗然,叽叽喳喳议论起来,我看到很多学生在笑着拍自己的脑袋。我请大家安静下来,说说他们的感受。一名学生说:“我好笨啊,竟然想不到这么简单的方法。老师,都是你前面几道题误导了我!”我故作委屈:“老师可没有告诉你们每一题的答案哦,这都是你们独立思考的结果啊。想想看,到底是谁误导了你?”沉默了十几秒后,他说:“我想是我的大脑误导了自己。前面的几道题让我形成了一种习惯,面对后面的题目,我也没想太多就直接套用那种方法了,这可能就是‘惯性思维’吧。”课堂进行到这里,已经无需教师费力去讲解“思维定势”这个抽象的概念,无需宣传打破思维定势的重要性,学生们已经亲眼看到了思维定势,看到了自己陷入思维定势犯下的“可笑”的错误。这堂课的导入水到渠成,由这个小实验激发起学生积极思考的动机,是整堂课顺利开展的基础,它给学生认知上带来的冲突使这堂课收到了实效。

三、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引入心理实验要注意的问题

在心课课中引入心理实验的目的在于丰富课堂资源,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对自我心理状态的思考和感悟,所以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避免学科化倾向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缓解心理压力为目的,不以系统讲授心理学原理、知识为主,要避免心理健康课程学科化倾向。教师要明确,心理实验进入课堂不是为了故弄玄虚,一味增强课堂的“心理学味”,在设计课程时一定要把握好“度”,要选择与课程主题密切相关的、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有切实帮助的实验,切忌随意搬实验进课堂,增加学生的认知负担。

2.熟悉实验过程,做好课堂掌控

心理实验进入课堂后,即成为一个团体活动,要收到预期的效果,教师一定要熟悉活动过程,控制干扰因素,并做好对非预期结果进行解释的准备。在选择实验范式之前,一定要对实验所关注的心理特质有清晰的了解,如果年龄也是实验变量之一,则要考虑该实验是否适合在学生群体中开展,实验效果是否会受被试群体的影响。另外,该实验所关注的心理特质学生是否已经发展起来也是很重要的。例如,在“量水实验”中,首先我们确定思维定势是人类思维普遍存在的特点,不受年龄影响;其次这个实验要求被试具备基本的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能力,初中生完全符合这个条件。满足这些条件,在课堂中实施该实验才有可能重现研究者最初在成年群体中实验的结果。另外,课堂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不可控因素很多,只有那些操作简单、对实验环境不作太多要求的实验范式适合引入课堂,否则可能会造成实验的失败。

3.做好实验结果的解释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设计的一种形式,心理实验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心理特点、理解心理学原理、促进个体心理成长,所以实验只是工具,更重要的是结合辅导主题增进学生的理解和体会。这里特别要注意不要让实验结果的解释流于学科化、形式化,变成心理学专业知识的讲解,这样会适得其反,令学生不知所云。笔者比较倾向于让学生自己谈对实验现象的感受,引导他们结合实验的过程反思自己,然后再简单地介绍一下心理知识即可。

四、小结

心理学一百多年的发展积累了大量丰富的资源,除了学科知识本身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的资源外,其研究方法也是一线教师发掘的宝藏。每个人都有了解自己的渴望,就像每一位从事心理学事业的人曾受到那些经典心理实验深深的震撼一样,心理实验在课堂上同样能带领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蛟川书院,宁波,315201)

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上册期末试卷 篇4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成绩:

一.填空。

1.拥有了朋友,就拥有了___与____;和好朋友一起学习,玩耍,我感到________。

2.红灯____,绿灯___,黄灯亮了____。

3.学会提问题应该做到:认真 ___,多____,勤___,不懂____。

二.判断。

1.早晨起床,自己穿衣。()2.哭闹着不吃早饭。()3.见到老师行礼问好。()4.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5.一边吃东西,一边玩玩具。()6.随手乱扔垃圾。()

三.简答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考试答案 篇5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3人类()%的疾病与心理的压力感有关(1.0分)1.0 分 A、不到10% B、20—30% C、65—90% D、1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柏拉图的爱情观。()(1.0分)1.0 分 A、对你与她来说你们彼此是唯一的 B、可以同时爱恋几个人 C、恋爱中必须男女平等 D、最浪漫的爱情是纯精神的,肉体需要是兽性而非人性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5被世人誉为“精神分析之父”的是()。(1.0分)1.0 分 A、弗洛伊德 B、詹姆斯 C、冯特 D、梅斯梅尔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6心理学把情绪分为正面情绪与负面情绪,不管是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都具有正当性,取决于()。(1.0分)0.0 分 A、自我调节能力 B、内心对情绪的接纳度 C、心态是否乐观 D、心态是否积极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A 7他知而自不知的“我”,属于()。(1.0分)1.0 分 A、公开的我 B、盲目的我 C、秘密的我 D、未知的我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8“变态”这个词来源于()。(1.0分)1.0 分 A、临床医学 B、物理学 C、生物学 D、心理学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9客观是被所有人都能够感知的那个现实。()(1.0分)1.0 分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10詹姆斯·林奇在《我的哭声无人听见》一书中提出:“孤独是致命的毒药,()是生命的良药。”(1.0分)1.0 分 A、快乐 B、休息 C、交友 D、对话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1阿德勒以()为中心,创立个体心理学。(1.0分)1.0 分 A、英雄情结 B、自卑情结 C、金钱情结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12下列哪一项不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需求层次。()(1.0分)1.0 分 A、生理需求 B、安全需求 C、爱与被爱需求 D、物质需求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3有意无意的赞美她,凡事征求她的意见,让她感觉被需要,感觉自己重要。这样有利于与()人格的人交往。(1.0分)1.0 分 A、依赖 B、抑郁型 C、偏执型 D、分裂型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14对自己要求严格和完美,容易把冲突理智化,具有强烈的自制心理和自控行为,属于()人格。(1.0分)1.0 分 A、强迫型 B、抑郁型 C、偏执型 D、分裂型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15下列哪项不属于预防自杀的关键点:()(1.0分)1.0 分 A、关注睡眠与心理健康 B、关怀温暖的大学文化氛围 C、关怀家庭氛围 D、社会与校园有效的人际支持系统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6被称为西方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医生是()。(1.0分)1.0 分 A、德谟克利特 B、希波克拉底 C、苏格拉底 D、柏拉图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17西格蒙特·弗洛伊德是()学派的创始人。(1.0分)1.0 分 A、精神分析 B、人本主义 C、行为主义 D、认知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18心理学是在()模式下研究人的问题的。(1.0分)1.0 分 A、简单 B、健康 C、通约 D、一般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9六七十年代的人一生下来就面临着()的局面。(1.0分)1.0 分 A、战争** B、衣食无忧 C、极度自由 D、物质匮乏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0美国行为学派大量的理论基于()实验。(1.0分)1.0 分 A、动物 B、植物 C、人体 D、思想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21()年,国际心理大会为心理健康做出定义。(1.0分)1.0 分 A、1946 B、1966 C、1864 D、1945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22本我遵循什么原则?()。(1.0分)1.0 分 A、快乐原则 B、现实原则 C、道德原则 D、至善原则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23新生进入大学一年进入(),如果仍存在不适应感,焦虑、抑郁、人际恐惧等问题,那么需要预约学校的心理老师,获得正式的心里。(1.0分)1.0 分 A、稳定期 B、调节期 C、缓冲期 D、发展期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24马丁·布伯是()家(1.0分)1.0 分 A、政治 B、历史学 C、宗教哲学 D、军事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5“自我意识比真实自我对于个体行为及人格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这句话出自心理学家:()(1.0分)1.0 分 A、弗洛伊德 B、冯特 C、罗杰斯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6跟他做朋友你会感觉他的正义感,进取心,善意与宽容,没有什么禁忌,但爱憎分明,这种人格属于()。(1.0分)1.0 分 A、强迫型 B、表演 C、偏执型 D、分裂型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27皮亚杰认为依恋来自于()。(1.0分)1.0 分 A、温暖 B、关怀 C、关注 D、习惯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28大学生最重要的任务是()。(1.0分)1.0 分 A、社交 B、个人兴趣爱好 C、本专业的学习D、慈善事业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9“客体永恒性”是哪位心理学家的实验。()(1.0分)1.0 分 A、韦德海姆 B、皮亚杰 C、赫尔 D、斯金纳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30()第一个提出生命周期的理论。(1.0分)1.0 分 A、詹姆斯 B、威尔汉姆.冯特 C、梅斯梅尔 D、埃里克森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1超我强或以超我为主导人格的人,要看()。(1.0分)1.0 分 A、先天遗传 B、所处环境 C、父母的教育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2国际心理大会认定的心理健康体现在()个方面。(1.0分)1.0 分 A、4 B、3 C、7 D、6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33 “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探索,我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医生工作最适合我。”属于:()(1.0分)1.0 分 A、认同感扩散 B、认同感早闭 C、认同感延缓 D、认同感获得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4哪一项不属于世界卫生组织1992年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1.0分)0.0 分 A、智力正常 B、人际关系和谐 C、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D、周期节律性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A 35“自恋是人类的一般本质,每个人本质上都是自恋的”这句话出自。()(1.0分)1.0 分 A、马斯洛 B、科胡特 C、罗杰斯 D、弗洛伊德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36“表面服从,暗地敷衍、拖延、不予合作。在强烈的依从与敌意的双向冲突中,难以平衡。”可能是()人格。(1.0分)1.0 分 A、依赖 B、攻击型 C、偏执型 D、分裂型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37我们需要学会用()化解恋爱中的问题(1.0分)1.0 分 A、忍让 B、争辩 C、沟通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8把“认识你自己”这句话作为自己哲学原则宣言的是:()(1.0分)1.0 分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苏格拉底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9 “我父母都是老师,所以我也想当老师”,属于()。(1.0分)1.0 分 A、认同感扩散 B、认同感早闭 C、认同感延缓 D、认同感获得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40婴儿具有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次飞跃,发生在:()。(1.0分)1.0 分 A、8个月左右 B、1岁左右 C、2岁左右 D、3岁左右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1婴儿开始能够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对象区别开来,是在:()。(1.0分)1.0 分 A、8个月以前 B、8个月左右 C、1岁左右 D、2岁左右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2与()人格的人交流时比较困难,由于他经常陷入沉思,你对他说话常常答非所问,有时还会被你侵扰而出现惊吓。(1.0分)1.0 分 A、强迫型 B、抑郁型 C、边缘 D、分裂型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3“我没怎么想过未来的工作,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属于:()(1.0分)1.0 分 A、认同感扩散 B、认同感早闭 C、认同感延缓 D、认同感获得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44通俗地说,心理健康是指在同等环境下、()的人。(1.0分)1.0 分 A、更坚强 B、更快乐 C、生活水平更高 D、活得更久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5下列哪一条不符合90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态度。()(1.0分)1.0 分 A、喜欢边玩边学习,不喜欢系统的、沉闷的教学 B、坚持自己的观点,坦诚地表达自己 C、欣赏他人,坚持自己 D、新知识接受性差,不深思熟虑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6 被称为“天使博士”的是()。(1.0分)1.0 分 A、托马斯·阿奎那 B、皮亚杰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47九十年代出生的人,最需要哪种情感?()(1.0分)0.0 分 A、关注 B、爱 C、尊重 D、溺爱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A 48“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是()的爱。(1.0分)1.0 分 A、成熟 B、不成熟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49下列哪一项不符合变态行为和变态人格是否成为心理问题的标准。()(1.0分)1.0 分 A、社会功能退行 B、持续1~2个月不能自动缓解 C、行为异常无法解释 D、心里痛苦的严重度到不能忍受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50“家庭内部形成一种稳定的相互作用的行为模式,个体习得性的形成相应的行为与情绪。”叫做()。(1.0分)1.0 分 A、社会系统理论 B、人际系统理论 C、家庭系统理论 D、环境系统理论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二、判断题(题数:50,共 50.0 分)

1好学乐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1.0分)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2在8个月以前,婴儿已经萌发自我意识。()(1.0分)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3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保持和谐的人际交往。()(1.0分)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4互爱并非唯一健康的性动机或性需求。()(1.0分)0.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5性功能障碍一定有器质性病变基础。()(1.0分)0.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6进入大学后,不需要重建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学习方式,任然沿袭高中的学习方法就好。()(1.0分)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7不要用对别人的感受去评价对方,也不要用别人对你的感受评价自己。()(1.0分)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8记忆的基本过程是编码-存储-提取-识记的过程。()(1.0分)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9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1.0分)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10学习是个体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1.0分)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11毕达哥拉斯认为数的关系可以解释世界的存在。()(1.0分)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12学习是以行为或潜能的改变为标志的。()(1.0分)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13“脑力激荡法”强调延缓评价,即发言者提出想法时其他人当时不予以评价。(1.0分)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14大学生学习适应不良容易造成心理困惑。(1.0分)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15印象是社会知觉过程的结果。()(1.0分)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16无论大学生出现何种表现,我们都应采取同样的心理干预措施。(1.0分)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17心理不健康就代表有精神病,需要打针吃药。()(1.0分)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18身体健康与压力感有关(1.0分)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19压力永远都是个问题。()(1.0分)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20不同成长阶段的自我认同感即使不一致,也不会产生自我认同危机。()(1.0分)0.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21进入大学,一开始新生都会出现人际、生活等各方面的不适应,只要积极面对,这个阶段终究会过去。()(1.0分)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22运用人的投射心理,可以编制人格测验。()(1.0分)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23马丁·布伯的前半生主要致力于用哲学的方法研究宗教。()(1.0分)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24遗忘在任何记忆过程之中都有可能发生。()(1.0分)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25情绪和情感是相互依存的。()(1.0分)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26理性情绪理论认为,对事件正确的认识一般会导致适当的行为和情绪反应,而错误的认知往往是导致一个人产生不良情绪的直接原因。()(1.0分)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27复合情绪是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1.0分)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28“对危险可怕的事应随时加以警惕”属于合理信念。()(1.0分)0.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29危机事件后的处理原则:关心活着的人,才是真正的对逝去生命的告慰。()(1.0分)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30新生进入大学前三个月属于缓冲期,可能存在一种自我晕轮效应()(1.0分)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31人际沟通就是人际交往。(1.0分)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32对于性别角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倾向。()(1.0分)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33心理障碍的社会学理论认为:“人是个体的人,不是社会的人”。()(1.0分)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34逻辑式爱情是指选择一位与自己背景相似的人相爱。()(1.0分)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35适度的压力有助于我们适应环境、提高心理承受力。(1.0分)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36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1.0分)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37你理解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身。()(1.0分)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38寻找人格的成长点对于人格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0分)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39性特征过滤不属于青春期常见的性心理困扰。()(1.0分)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40对决定的事情投入情感,并乐在其中,这属于健全的自我意识的内容。()(1.0分)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41我们可以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调节压力感造成的身体健康问题。(1.0分)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42性行为对身心健康没有影响。()(1.0分)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43适度的压力是维持我们正常的心理功能和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1.0分)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44边缘型人格的人不能忍受孤独,孤独时即感到抑郁,情感不稳定,或好或坏没有原因。()(1.0分)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45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它们都受丘脑的控制。是坎农-巴德学说的观点。()(1.0分)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46大学生需要有社会意识,应该将所有精力投入到社会活动中。()(1.0分)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47关注自己本身每天的进步,比较容易获得快乐和满足感。()(1.0分)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48相对于“恋”,“爱”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1.0分)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49干扰存在于人际沟通的各个阶段中。()(1.0分)1.0 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期末 篇6

小学五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试卷

班级姓名

3、烦恼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没有不良影响。()

4、我们不仅要做“读书”的典范,而且要做“动笔”的楷模。()

5、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有效利用时间、珍惜时间。()

6、家庭是温馨的港湾,在和睦的家庭气氛中,我们才有健康的身心和美好的童年。()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如果你的爸爸妈妈不让你放学后看电视,限制你的自由,平时对你爱唠叨,你将怎样对待他们?()

A、顶撞他们。B、不理睬他们。

C、偷偷地看D、管好自己,少让他们操心。

2、下列哪个事情是没有意义的?()

A、多看看有益的课外书。B、帮助那些生活有困难的人。C、打电子游戏机D、锻炼身体。

3、哪个方面是学习不够勤奋的表现?()

A、上课前预习功课。B、上课时没有认真听讲和记笔记。C、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认真复习功课。D、不懂得的问题及时问老师和同学。

4、一次小测验,你没有考好,你应该()。

A、灰心丧气B、认真反思,以后多努力C、怨天尤人D、认为考试真是多余

5、别人乱扔纸屑,老师批评了你,你该怎样正确处理?()

A、和老师说清楚情况。B、既然老师批评了我,那我以后就乱扔垃圾。C、以后不再理采老师。D、和老师对骂,怪老师错怪了自己。

二、判断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我们要做一名有爱心、乐于助人的好学生。()

2、同他人交往,要求他人守信用,自己却不守信用。()

7、“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8、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对老师关上心灵的大门。()

9、精彩的世界不会使你生活更美好。()

10、在人际交往中嫉妒别人,别人超过我,我就不和他来往。(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你对父母表达过你对他们的关爱吗?请写一写你为他们做的事情。

2.你认为缓解不良情绪的有效方法有哪些?

3、考试的分数能够帮助你认识到哪些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期末 篇7

我国高校从90年代开始开设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心理健康课程的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于一体的公共课程。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 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 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 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 切实提高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践中, 我们发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前是最受大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 课后却极容易成为学生最不满意的课程之一”, 这是因为大学生深刻体会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对于自身的心理素质发展非常重视, 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寄予厚望。但是,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理念陈旧, 仍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为主, 教学目标比较空泛、学习评价滞后、教学方法刻板, 所以难以满足大学生的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切实以学生为中心, 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引导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被动转变为主动, 从消极转变为积极, 从他律转变为自律, 使他们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学习过程, 深刻领悟、建构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 切实提高心理素质, 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绘画治疗作为一种独特的心理治疗方法, 在国外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治疗方法和体系, 不仅应用于个体心理治疗, 而且应用于团体心理培训和心理治疗领域。国外不少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 绘画心理干预可以使心理障碍者的自我形象、自尊或自我概念、社交能力等得到提高。[1]

人格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健康的人格既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资源, 又是负责自身心理健康的调节机制, 还是大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基础。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 个体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是个体心理成熟度的重要标志, 良好的自我意识也是个体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重要内容之一。[2]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 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学习和探讨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让大学生掌握与自我意识有关的知识, 学会进行自我意识分析, 正确认识自我, 拥有积极的自我体验和较强的自我监控能力。

本研究尝试将绘画心理分析技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合起来, 通过绘画自我分析来活跃课堂气氛, 加强人际互动, 达到提高大学生自我意识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选择广州某大学一年级学生两个班共121人为被试, 其中男生66人, 女生55人。

2.2 研究工具

选择《德克萨斯社会行为问卷》为被试自尊水平的测试工具。该量表是一个简短易行的自尊评定手段, 或者说是社交自尊评定中最好的一个工具[3]。量表分为A、B卷, 前测用A卷, 后侧用B卷。

2.3 研究程序

使用《德克萨斯社会行为问卷》对被试的自尊水平和社交能力进行前测和后测, 前测用A卷, 后测用B卷。在前测和后测之间让被试参加团体绘画心理测试和分析主题心理健康课程, 每隔一周进行一次主题班会, 一共4次。绘画主题分别为自画像、房树人、宿舍关系和色彩涂鸦等。

绘画心理测试和分析主题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施一般有以下步骤: (1) 讲授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 (2) 要求学生当场进行相关的绘画体验; (3) 说明绘画体验的目的是更好地了解和评价自己, 并举例子讲解相关绘画体验的分析线索, 如人物的大小、线条的流畅性、笔触的强弱等; (4) 给出一定讨论时间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和小组体验分享。每次班会时间为两小时。

3. 结果与分析

采用SPSS10.0对被试的《德克萨斯社会行为问卷》得分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 干预前班级得分均值为34.36, 干预后为37.98, 干预后比干预前分数提高3.62 (t=-5.54, p<0.001) , 差异显著。也就是说, 经过4次绘画分析心理健康课程的干预, 被试的自尊水平得分有显著提高, 见下表。

注:***p<0.001

4. 讨论

近年来绘画开始被运用于个体心理治疗、团体心理辅导和企业培训等领域, 被当做一种住院精神病患的精神康复辅助治疗方法、促进团队建设的企业培训途径等。绘画分析作为一种自我表达方式和心理分析方法, 既可以运用于特殊人群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又可以应用于正常群体发展性心理辅导活动性质的心灵健康教育课程中。绘画分析在团体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其他言语和活动所无法替代的优势: (1) 绘画能把抽象的活动或培训主题变得直观、具体; (2) 绘画能绕过防御心理, 深入地揭示主题, 激发人们的潜意识; (3) 绘画比语言有更强的表现力; (4) 绘画能创造轻松愉快的培训氛围; (5) 绘画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 任何创造性活动都有利于个体的成长和保持心理的健康。[4]绘画分析的这些优势, 对处于人生发展关键时刻, 对自我发展、社会交往、情绪管理等有极大渴望但又需要指导和帮助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1]

本研究结果显示, 在心理健康课程中采用绘画心理分析技术, 可以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 提高大学生的自尊水平, 同时通过有指导、有主题的课堂讨论, 促进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也受发展的影响。本研究的干预时间为4周左右, 时间较短, 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时间和发展因素的干扰。但是因为绘画分析对于主试的要求较高, 加上时间和人员的关系, 在干预时缺乏对照组, 所以对于本研究的结果还需要进一步加以验证。

教师在运用绘画分析对学生作品进行讲解时, 必须说明绘画分析线索只是一个参考, 不是绝对标准, 以免对学生造成不必要的消极暗示。对有心灵创伤和心理障碍的学生, 分享时要注意保护, 不要引发学生的消极情绪。因此, 本课程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教师必须掌握心理分析的有关原则和绘画团体培训技术, 从而能使课程发挥积极而不是破坏的作用。[1]

5. 结语

绘画分析作为一种心理治疗和团体心理教育技术, 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自尊水平, 增强大学生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 将它融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 达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 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宝鸿.绘画自我分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 2007, 29:22.

[2]黄雪薇.心灵解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81.

[3]汪向东, 王希林, 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1999年增订版) [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325.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期末 篇8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25-00-02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是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思潮。20世纪末,以塞利格曼等人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首次将人的乐观、幸福感、好奇心、心理弹性、利他、智慧和创造的勇气等作为实证研究的课题[1]。这种关注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称做积极心理学。

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如何认识各种心理问题并没有太大的兴趣,而对如何完善自己的人格,如何在学习中体验和成长,如何面对和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兴趣浓厚。这些大多数是关于学生发展性的问题。积极心理学强调发展性和预防性并重。这种思想无疑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观点,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方向。

一、积极心理学主要观点及解读

积极心理学首次对以病态心理为主要内容的研究范式进行矫正。开始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它的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人的积极的认知加工,引导人们用积极地态度看待世界。积极心理学提出了“乐观型”与“悲观型”两类解释风格人格,强调积极人格的培养就是要培养人的“乐观型”解释风格人格。即个体持续一贯地把自身的失败与挫折看成是暂时的、由外部原因引起的、特定性的情景事件,而把成功看成是长期的、具有普遍性的、由自己内在原因引起并影响到自己所做其他事的情景事件。就是能够用积极的心态解读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并一贯的对生活事情做出较为积极的解释风格。

(二)关注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流畅感、快乐感等。所谓的积极体验是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和从容不迫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2]。

积极心理学特别关注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积极主观体验,关注人在生活、学习、工作、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积极的心态以及形成的积极的人生体验。具有积极主观体验的人会一切从“积极”出发,即“用积极的视角出发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3],这种要求来自个体自身内部,更容易形成某种积极的人格特征。

(三)关注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包括社会凝聚力、利他行为、社会责任感、宽恕、仁慈、爱的能力等。比如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他人,相信他人是善良的;相信社会是积极的,相信奉献社会是有价值的,团体活动是有意义的。把自己归属到某个团体,在将团体看成幸福的来源等。

(四)关注建设积极的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品质是与环境、社会背景分不开的,是在环境中得到体现的。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视积极团体和社会机构对于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提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组织系统的建立要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建设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建立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积极的组织系统,以培养公民的美德,使公民具有责任感、有利他主义、有礼貌、有职业道德”[4]。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转变

(一)教学目标从“问题导向”为主转向“发展导向”为主。

过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关注少数问题学生,多以预防各种心理疾病为工作目标,忽略了大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缺乏对大多数大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品质的培养。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以培养学生积极人格作为课程和教学的目标,把注意力集中在挖掘学生的潜能和优良品质上来。更多的关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人格培养。

(二)教学手段从灌输式形式转向体验式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偏重知识性、系统性和理论性的课程内容。课堂气氛相对沉闷,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导致整个课堂学生被动接受,体验较少,成长有限。它无法提供学生足够的活动空间和体验机会,无法涵盖到心理健康的很多方面的问题。对90后个性比较独立的学生,说教的效果更让他们觉得不容易接受。而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学生的活动、参与、体验等方式获得亲身体验后,得到一种积极、内化的情绪体验和成长。在实际的课堂讲授中,我们确实发现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加注重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体验,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体验式的教学手段是一种更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授课方式。

(三)教学内容从偏知识性、系统性、理论性到活动性、实践型、训练性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要学生掌握心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改善学生的情绪状态,转变其不良的认知方式,掌握必要的心理保健技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教学内容的启示性与体验性,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参与性,教学主体的自主性与互动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与多样性等特征[5]。

传统的学科知识的教学,仅仅把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看成是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过程,单一的课堂讲授概念,解释概念虽然能让学生短时期内较多的获取系统性知识,但是对学生的内心而言是一种煎熬,学生的内心情感难以得到激发,很难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内心体验。单纯系统知识的传授,对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来说,很容易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一种形式。如果能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活动、体验、参与、实践等多种方式,通过合作、感知、体验、共鸣等多种手段,在课程的各个环节引领学生用心体会过去,快乐感受现在,满怀憧憬和希望的面对未来,是个体固有的积极能量得到培养和发展,这才是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效果。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

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出发点应该是关注普通学生的健康和幸福,以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为己任,培养学生自我决定的系统、解决自我冲突和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并能够挖掘和培养积极力量来发展个人的积极品质,完善个人积极人格。

(一)重新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有侧重编排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关注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不同的[6-7]。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实现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取向,教学内容必须重新选定。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依高职学生的生活需要来确立。高职大学生是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大部分的学生在刚进入大学时是带着一种沮丧、无奈的心态来读高职的,他们内心会有一种挫败感,挫败感伴随着他们进入了高职院校。另外,高职的在校时间只有三年,比起本科院校整整少了一年,要在三年时间内让学生培养积极的人格,学会如何适应未来的世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一定要有的放矢,切中重点。根据我们多年来的研究和实践,逐步构建了符合高职大学生的教学内容要点,形成了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的“纵横结合、模块化”教学体系。根据广泛深入的调查,以积极心理学的“积极题材”来组织教学内容的原则,我们精选了以下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模块,包括大学适应、自我认识、学习策略、恋爱婚姻、压力应对、人际关系、情绪管理、幸福追求、生涯规划9个专题,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穿插式的讲授不同的发展性问题。例如:在新生军训中,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大学适应模块嵌入新生军训中,另外,通过一些团体活动的方式,使得刚进校的大学生很快能了解环境,融入集体生活中,彼此形成良好的关系。这项适应性教学是在大一新生刚刚入学时开展的,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大二是高职学生学习、恋爱、人际交往等问题较为突出,大三是择业、压力方面的问题更为紧要。文科类的学生人际关系较为突出,理工科类的学生情绪管理问题较为突出,我们会根据授课对象不同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学生的需要来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再结合适当的体验式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了积极的体验和成长,培养了他们积极心态和良好的认知。

(二)教学方式不拘一格,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就是要培养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解读生活中的心理现象,持续一贯地对生活事情作出积极解释的风格。唯有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内在激情,通过参与、合作、感知、体验、提升等多种手段,才能在课程的各教学环节引领学生满意地体会过去,快乐地感受现在,满怀希望地面对未来。

因此我们在教学上,不拘一格,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对象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比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式、团体活动等,上课地点和时间是适时适地的开展。例如:在大一新生入校后,利用新生军训比较集中的时间,采用体验式团体活动的方式开展大学生心理适应的教育,通过一些活动的方式,在很短时间内,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互相熟悉,相互接纳,相互支持,增进彼此之间的人际关系,驱散了刚进入校园的孤独感和寂寞感。另外高职学生高考带给他们的是一种挫败,考虑到这一点,团体活动中我们加入榜样的力量等环节,给予学生更多的希望体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注重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沟通氛围,对学生的问题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多表扬,让学生能够在平等、自由的氛围中各抒己见。

(三)营造积极的学校环境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格是个体内化社会活动的结果。这意味着个体在主动建构积极人格离不开良好社会环境的支撑。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除了在课程内部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通过课程自身的实施促进积极人格的培养,还需着力营造积极的学校环境。让学校成为一个充满乐观与积极的环境。比如,在课堂上寻找每个老师和学生的优点和美德,给老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优势和美德的平台,让大家在这种平等的环境中互相赞美,互相学习,激发大家认识和发现美的动机。渐渐地让学生不是只关注别人的不足,而是要去发现生活中的美。鼓励人人精彩、人人自信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KennonM.SheldonandLauraKing.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essary.AmericanPsychologist,2001,56:216

[2]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孟万金.和谐社会呼唤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特殊教育,2008,94(4).

[4]刘立娜,杜艳飞,钟涵.积极心理品质研究述评[J].校园心理,2014(2):2

[5]陈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48-49

[6]王椿阳.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调查与分析——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3,(3):17-19,125.

上一篇:股权质押(反担保)合同下一篇:开学初安全教育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