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心理教育

2024-09-24

健康心理教育(共12篇)

健康心理教育 篇1

大连市汇文中学是甘井子区政府于2002年8月投资创建的公办双语初级中学。走进汇文, 你看到的是一幅幅优雅温婉又不失大气恢弘的教育画卷:现代化的教学楼, 布局合理设备先进, 而图书馆边屹立的参天古树却牢牢地守住了历史的记忆;庄严的五星红旗鲜艳夺目迎风飘扬, 红旗下则是近3000平方米的绿化地, 枝繁叶茂, 鸟语花香, 更兼小桥流水, 无疑成了广大师生心灵的家园。最令人过目不忘的, 还是汇文孩子们那一张张充满自信、无比阳光的脸。在中国大多数学生都生活在升学、就业等重重压力下, 苦熬着家校两点一线和作业加考试的枯燥日子的时候, 汇文的孩子们则沐浴在学校“以人为本, 自主发展”的办学理念中, 幸福地成长。是的, 正因为汇文中学始终立足学生自主发展,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形成了学校自然和谐的教育文化, 打造了独一无二的汇文特色, 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千军万马挤中高考独木桥、无暇顾及分数之外的一切的今天, 汇文中学为何猎奇般地开展起心理健康教育呢?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创建, 又经历了怎样的摸索和实践呢?笔者深入学校数次, 与专业研究团队促膝交谈, 在大量的研究案例佐证下, 渐渐复现了汇文中学的探索之路。

一、校长发起研究倡议, 成为探索的缘起

汪祯学校长从事教育工作30多年, 早在别校任校长期间, 他亲自处理或协同处理过多起发生在花季少年身上的心理健康问题。他认为, 很多孩子的心理问题, 已经不能用简单的“青春期叛逆”来解释, 他们的孤独, 他们的自私, 他们对他人的轻慢, 对先进的嘲笑, 以及对集体和社会的不满甚至仇视, 都让他感到不寒而栗。尽管, 他所在的学校还没有发生过更恶劣的事件, 但是, 他敏锐地注意到: 有些学生个性过强, 只能捧着夸着, 却批评不得;有些学生个头超过一米八了, 还动辄哭鼻子, 情感极其脆弱;有些学生换同桌像走马灯似的, 却总是无法与同学和睦相处;有些学生总是独来独往, 没有同伴, 没有朋友……在大量的案例面前, 他彻底认同了专家们提供的调查结果:目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他们的心理障碍率越来越高, 全国有高达3000万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其中, 中小学生中心理障碍者为21.6%-32%, 中学生抑郁的占22.3%, 且这一数字正呈现上升趋势。最让他震惊和痛心的是, 全国各地不时有青少年学生或自杀, 或杀人, 或伤害同寝室友甚至于杀害自己亲生母亲等相关报道。在他万分悲愤的时候,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新东方第二届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说的一番话, 彻底颠覆了他的教育理念。每一位家长都想把孩子送去上名牌大学, 但不知, 北大、清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非常高, 达到30%, 有人认为不止30%。现在北大、清华学生之间竞争非常激烈, 所以自杀率也比较高。汪校长扪心自问:学校担负着培养祖国建设者的重任, 其中精英人才固然重要, 但是, 培养出一个身心健康的正常劳动者才是首要的。如果一定要为青少年的培养目标排序的话, 第一是健康, 第二是心理, 最后才是成绩。从此, 在汪校长的教育思想里, 深深播下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种子。于是, 在当时的学校, 他首开创建学生心理咨询室的先例, 汪校长为咨询室取名为“心灵驿站”。“心灵驿站”配备了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 以聊天、谈心的方式, 为有需求的同学做问题解答, 缓解情绪, 有力地配合了班主任的工作。

到了汇文中学, 学校的现状更引起了汪校长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全校现有三十个教学班, 1586名学生。如果按照调查显示的最低比例计算, 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是342人, 患不同程度抑郁的人数为354人。事实正是如此, 他发现汇文学生与千千万万独生子女一样, 由于受到成长环境、学习压力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很多心理问题如厌学、自闭、焦虑、情绪波动大、心理脆弱、任性、偏激、冷漠、自私、嫉妒、胆怯、自卑等, 几乎成了通病, 即使是正常的孩子也会相应地存在抗挫折能力差、合作意识差等诸多问题。教育者的良心使汪校长下定决心并在全校公布: 一定要花大力气, 加强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并将此纳入学校重点工作来做,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上下合力创建研究团队, 踏上探索之路

在汪校长的倡议下, 汇文中学的教职员工们掀起了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热潮。大家最耳熟能详的还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纲要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老师们一致认为,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 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中学生教育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 通过课堂教学、游戏、活动和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 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 唤醒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意识, 并为已经出现心理偏差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 是十分必要的, 是可以促进学生身心正常发展,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如果老师、父母及更多成年人从现在开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胜于关注学生的成绩, 关注学生的幸福感胜于关注孩子的学业成功, 那不仅意味着我们给了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更意味着我们将会给孩子一个更广阔的的未来。全校教师达成共识后, 汇文中学踏上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之路。汇文人坚信“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理念是正确的, 便以坚忍不拔的毅力, 坚持研究不放弃。大家一路摸索着, 一路收获着, 苦得其所, 乐在其中, 倾心于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点细微的进步, 感受着孩子们成长的快乐。

(一) 高度重视, 加大投入, 搭建规范的心理教育平台

2012年3月, 汇文中学成立了由汪祯学校长任组长, 教导处、政教处、科研室和各年部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特色工作领导小组, 不仅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正常课程中, 而且还纳入到学校“十二五”规划中, 以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 学校斥资20余万元进行高标准的硬件建设, 配备沙盘室、绘画心理室等, 着力搭建一个功能齐全、资料丰富、设备先进、水平一流的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为预防、诊断、矫治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排解其心理困扰, 指导其健康成长提供了合适场所, 创造了良好环境。在沙盘室, 多次出现这样的镜头:一双双嫩偶般的小手触摸在裹挟着海水味道的细细的软软的金色的沙子上, 孩子们闭了眼, 脸上流露出抑制不住的笑容。一缕阳光透过纱窗, 洒在孩子们的身上。“一天中难得有一小段时间像现在这样安静下来, 用心去体会沙子带给你的感觉, 想象着你来到了海边……”随着心理老师细细的柔柔的声音, 孩子们似乎瞬间回到了童年。这是心理教师在给孩子们上沙盘课。从布置任务、研究对策、进行游戏、经验分享, 每次直到下课, 孩子们都还是意犹未尽。孩子们称它是“我们的幸福课”。孩子们洋溢着幸福的笑脸让汇文的领导和老师们更加坚信, 他们的研究之路走对了!

(二) 专兼并用, 倾力打造, 组建专业的心理教师团队

一项工作的推进关键是人。建立专业的心理教师团队, 是保障特色创建的关键。为此, 汪祯学校长把原来与自己配合过的徐淑清老师“挖”过来, 由这位有着丰富班主任经验, 著有《我与学生手牵手》一书, 并具有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和心理行为训练师资格的教师牵头, 成立了“八人心理健康教育团队”, 其他兼职成员有班主任、政治教师、体育教师、语文教师和美术教师, 通过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方式, 解决了学校心理教师不足的难题。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是对心理学非常感兴趣, 认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且具有强烈的奉献精神和高度责任感的老师。而班主任教师的介入, 则是考虑到了班主任兼心理咨询师的共性, 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工作。

团队成立之初, 为了让心理教师们更好地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了解国内心理教育的现状, 学校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 加速对团队进行专业打造。为此, 学校一方面组织心理教师陆续到北京、上海等地学习、观摩, 聆听专家讲座, 学习元认知干预技术、沙盘技术、绘画技术等。一方面在校内开展集体备课和心理研究活动沙龙, 积极开发校内资源, 互助学习。同时, 学校鼓励教师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考试, 奖励学习优异的学员, 全额报销学费。三年来共投入培训费达十万元。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团队成员的专业成长。目前, 团队中有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7人, 国家心理行为训练师2人,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CETTIC认证的中级沙盘游戏师2人, 绘画心理咨询师一名。这些数字在大连市的初级中学心理教育团队中可谓首屈一指, 成为汇文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宝贵财富。

(三) 分层教学, 多措并举, 促成心理健康课程系列化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根据可操作性的原则, 学校对不同年级设立不同的心理教育教学目标, 安排了不同的教育内容, 并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同时, 把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教育目标内化为可以观察评定和可训练培养的行为特征, 将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通过不同的课程内容来表达。最后, 根据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同时期、不同年龄、不同心理发展特点, 从学生的天性出发, 设计了以游戏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初一开设了沙盘游戏课, 初二开设了心理拓展活动课, 初三则以元认知干预技术为主。教师精心设计课程游戏的内容, 形成了系列化课程, 学校则将这些课程纳入到常规教学计划中, 保证学时。这种有计划、有保障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不仅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更做到了防患于未然。

1.以体验放松为主的沙盘游戏课。

对于刚刚步入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 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适应中小学的衔接。这种适应更多地表现在对新的班级的各项规定、老师的教学风格、同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初中学习方法等不同方面的适应。于是, 很多学生在与老师的接触、同伴的交流中出现了问题, 与老师顶嘴, 和同学缺少默契, 在团队中表现出任性、自私等。“沙盘游戏课”除了能够满足学生们对沙和沙具的天然的情感, 还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有效表达和释放情绪的途径。他们通过玩沙子、沙具模型, 不仅可以宣泄消极情绪让身心得到放松, 而且可以通过沙盘重新建构自已的意识或无意识认知, 激活自身具有的健康与治愈因素, 从而获得心性的修养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教师在课程中间, 通过对学生在沙盘游戏中的表现, 解读学生目前的心理状态, 并通过一定的数据, 给予班主任和家长一些合理化建议, 这对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 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上过沙盘课的学生们逐渐有了这样的变化:责任感和班级荣誉感不断增强, 小组竞争与合作意识逐渐提高, 融洽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 班集体的凝聚力凸显。班主任老师也欣喜于学生们的变化, 他们希望这样的课程能够再多一些, 让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因为多了一份丰富的体验而更加健康和阳光。

2.以游戏放松为主的心理行为拓展训练课。

进入到初二年级, 大多数学生渐渐地适应了班级的集体生活, 具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合作精神, 身体开始更快地发育, 也敢于面对挑战, 发挥自己的潜能, 进步神速。但是这个时期两极分化现象也出现了:一小部分学生仍然适应不了学校的生活, 在学习、纪律等方面屡受打击, 表现出意志不坚定、自卑、缺乏热情和积极性, 严重者甚至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心理。

针对初二学生特点开设的心理行为拓展训练课, 旨在开展游戏的同时锻炼培养学生学会交流并尊重同伴, 提高学生的责任心和团队意识。并在综合素质提高的同时, 在认识自我、接纳自我等方面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比如, “紧急运输, 团结铺路”活动让学生知道“失败后的总结是通往成功的铺路石, 总结与随机应变能力能够祝你走向成功”。“蛟龙出海”活动让学生明白了“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 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一个团队就好比一个木桶, 团队中能力最薄弱的人决定了这个团队能走多远”。“无声数字”中学生们那种有条不紊, 有效沟通的能力和自信自控力让所有观摩的教师赞叹不已。

3.以缓解和释放心理压力为主的元认知干预技术。

初三年级由于课程增加, 难度加大, 学生面临着学习压力和毕业考试等新的心理焦虑和情绪波动。这时, 心理教师们给学生做的除了心理上的正常减压, 还辅助以元认知干预技术。简单地说, 就是教给学生们自己能够对自己实施心理干预的技术。徐淑清老师在心理咨询室刚建成的时候, 就为一个学生做了心理干预, 取得了令人惊讶的效果。那是一个劳动态度非常积极的学生, 但提到学习成绩便一脸无奈。经过谈话, 徐老师发现了这个同学由于成绩不理想, 有一定的焦虑情绪, 常常无名火起, 甚至撕毁书或作业本。结果, 越是暴躁不安, 成绩越是下滑。针对这个情况, 徐老师及时为他运用了元认知干预技术。在舒缓的音乐声中, 运用恰当的干预指导语, 引导学生渐渐进入了放松的状态。经过几次干预之后, 这个同学的情绪得到了良好的缓解, 学习状态得到了改善, 学习成绩也慢慢提高。还有更多学生的心理细微变化被细心的老师们关注到, 予以及时的干预后, 都有不同的收获, 学生们因此而变得健康、积极、向上。

当然,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渠的, 除了正常的授课内容, 学校还为问题学生设立了心理健康档案, 邀请家长来校与心理健康教师一起共商教育良计, 帮助问题学生舒缓情绪, 消除心理障碍, 矫正行为, 让他们从心理困惑和阴影中走出来。

(四) 依托学科, 全方位渗透, 提升心理教育实效性

课堂教学渗透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现在, 尝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甜头的汇文人越来越重视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所学到的心理学原理和方法,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从而帮助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数学学科通过游戏、小组讨论、猜想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语文教学从心理学的角度促进学生对人物性格的理解与刻画;音乐教学结合音乐来演绎出各种不同的情感; 生物教学结合学生对生命起源、生命现象等问题非常感兴趣这一特点, 将自我教育、生命教育融进课堂。在这样的宽松环境中, 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了发展, 探索求知的欲望得以调动与满足, 自主发展能力不断提高。

令人欣喜的是, 当汇文中学的学科知识传授不再是以牺牲学生人格为代价的时候, 他们恰恰收获了孩子们学业质量的大提升——2008年汇文中学重点高中上线率还只是38%, 到了2011年, 上升为50.2%, 而2013年, 达到了51.5%。其中, 董文毅同学以总分658.5的优异成绩, 勇夺2011年区中考状元, 2012年, 陈彦如同学再以652分的优异成绩夺冠。现在的汇文中学, 已经跻身甘井子区和大连市知名学校行列, 深受广大家长和学生的欢迎。

三、成果初显, 形成“发展、普及、矫正”的心理健康教 育模式

(一) 心理健康维护意识不断加强

两年来, 汇文中学一直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初步形成了“发展、普及、矫正”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 先后接待市、区兄弟学校观摩学习20余次, 受到业内人士以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越来越多的学生、老师、家长认可学校的心理健康宣传, 主动联系专业教师进 行咨询辅 导。汪校长谈到学生现状时, 不无自豪地说:“现在看我们汇文的孩子, 阳光 , 自信 , 让人喜欢。”家长们聊起自 家孩子也少了往日的焦灼和苦闷, 纷纷表示, 孩子变了, 比以前懂事了。

(二) 心理健康 教育方式不断创新

早在研究初期汪祯学 校长就说 过, “现在的独生子女由于受到成长环境、学习压力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 我们要以科学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心理健康教育来帮助同学们解决好这些心理问题。”两年过去了, 汇文中学始终立足于学生自主发展的角度, 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积极思考, 不断创新, 努力使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活跃有效。2014年新学期伊始, 他们打造的“五个一”健心工程正式出台, 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渠道, 即:一堂课——心理健康课, 一个室——心理咨询室, 一幅画——校园心理绘画, 一个感受——心理活动反思, 一封信——致家长的一封信。这作为开展研究与实践载体的“五个一”, 在以往, 汇聚了汇文人致力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所有智慧与汗水, 在未来, 更将承载着汇文人的不懈努力, 达到促进所有学生健康发展的最终目的。

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也不只是学校单方面工作就可以大功告成的。它需要有良心的教育人长期不懈的坚持和殚精竭虑的创新, 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合力的协同作战。汇文中学走出了有益的第一步, 但是, 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漫漫长路上, 汇文人还任重道远。汇文人在汪校长的带领下, 做学生心灵永远的护卫者, 在心理健康教育这片沃土上播撒春雨, 催发颗颗希望的种子, 在收获的季节手捧鲜花, 献给我们的社会朵朵灿烂!

健康心理教育 篇2

——心理健康教育综述 我校自2000年成为区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校以来,在市协会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多渠道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有效地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等方面,打下扎实的基础。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网络及校、班二级学生危机干预网络。我们以“一支队伍”、“二个板块”、“三大阵地”、“四点结合”,积极探索城郊结合型高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将学校的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区教育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

我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抓手、突破口。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育的起点和基础。在我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五线并进”的德育工作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五线”的基线。

1、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并由校长亲自任组长,同时由一名副校长具体负责组成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部署、协调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划与计划。学校请上海市心理协会会长吴增强教授来学校为教师作报告,请区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来学校为班主任开设讲座,目的在于提高广大教师的理念,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2、建立心理辅导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学校建立心理辅导室并对心理辅导室进行装备,配置了电脑及应用软件等心理室需要的教学设备,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学校十分重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师的业务素质,配备专门心理辅导老师。每年都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参加协会主办的心理辅导培训班,这些同志充分发挥骨干作用,并开展自培工程,为班主任与各学科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我们还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班二级学生危机干预网络。在课程建设中 :

1、“专业”课程的设置。我校在各年级开设心理辅导课每二周一节,教材使用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助手册,还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自编、选编一些教材,邀请了区内颇有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同志来校作系列性择业指导,旨在引导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择业观念与正确的从业心理,提前预防不良心理情况的出现。

健康心理教育 篇3

关键词:心理教育;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100-02

现代社会工作学习节奏紧张,人们有了时间紧迫感,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淡化,缺少交流,而工作学习单调、枯燥、孤独乏味之类的感受,又加剧了人们之间的心理冲突,使之产生浮躁、焦虑、失落、不满等不健康心态。中学生,特别是农村的中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遇到问题后,缺少随机应变的能力,意志薄弱、抵抗挫折的能力差、缺乏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依赖性强、情感不稳定、危机意识不强。因此,对于农村中学生的心理教育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农村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

初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快速发育的的重要时期,虽然学生的心理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有了一定的成长,但与身体的发展速度来说还是较缓慢的,各方面都不成熟,因此,在遇到心理上的问题时,往往缺乏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农村中学生由于生活环境较偏僻,教育环境不同,接触的新事物较少等原因,在他们的个性心理上必然存在差异。当他们从小学步入中学后,身体的增长,接受的知识面的扩展,使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学校生活不相适应。

具体表现在:

1.自卑心理。在班级中,特别是学困生往往由于成绩差、跟不上老师的授课,不受老师重视,甚至被其他同学歧视,很容易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常表现为不合群、胆小怕事。

2.耐挫能力差。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同学关系不和睦,过多注重自己的外貌,缺乏家人的关爱等都会使农村中学生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以致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如他们遇到挫折不是勇于战胜困难,而是逃避困难,缺乏抵抗挫折的能力,缺少战胜困难的勇力和信心,遇事退缩,甚至失去信心,想不开,不再尝试,不再努力。

3.学习方式的不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比小学要紧张许多,而且在学习方式和方法上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相当一部分学生还不能适应升学带来的变化,他们自学能力差,缺少自信心,特别是当学习成绩表现不理想时,无所适从、很少有学生向同学或老师求助。

4.情绪的调控能力差。初中学生身体快速发展,身体带来的变化、学习内容的增加都会使情绪起伏变化加大,往往容易冲动,而他们又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致造成一些严重的后果,甚至出现打群架,自杀等现象。

5.人际交往能力差。现在农村初中学生大多都不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有兄弟姐妹的陪伴,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但是由于学业上的竞争,同学间吃穿上的攀比,使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偏激、固执,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能力差。

6.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7.早恋问题的困扰。初中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初中这种现象也较突出。

二、培养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品质的途径和方法:

1.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和他们的身心上的变化,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的技能技巧,提高应对挫折与挑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

2.提高个人修养,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优缺点,并且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

3.锻炼坚强意志。讲解有关意志锻炼知识,明确锻炼目标和计划,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老师要注重讲解锻炼意志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帮助学生提高耐挫能力。多参加体育锻炼也对意志的锻炼有一定作用。学生要明确自身的弱点和不足,明确目标并为此付出努力,以达到改善的目的。

4.提高耐挫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明白遇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勇敢面对挫折,认真分析受挫的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并为之努力。要让学生知道凡挫折都是可以经过自己的努力战胜的,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为今后战胜困难做好准备。

5.鼓励冒尖精神。(1)创设机会,营造氛围。(2)开展各种活动,发扬团队精神,鼓励学生发扬特长,表现自我。

6.培养竞争精神。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构筑一种你追我赶、相互竞争的氛围,鼓励学生展现自我,增强其自信心。我们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各种竞赛,给学生创设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发挥他们的潜能。(2)實行班干部竞选制。让有能力的学生脱颖而出,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使班级凝聚力增强。(3)创设竞争机会。开办“我之最”、“我的特长”活动。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同样重要,只有加强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才能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不能雷声大、雨点小。因此,学校、教师、家庭都有责任和义务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特别是农村的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家校心育的协同开展,在途径和方法上讲究灵活多样和针对性,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汤有国,李林红.心理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5).

[3]丁志强.教育管理心理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

健康心理教育 篇4

心理健康指的是一个人在适应社会生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正常的、和谐的精神状态, 健全的人格是指一个人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它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更好地适应社会,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1999 年11 月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高层研讨会上,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布伦特兰博士说:世界上使人失去劳动力的主要疾病是精神疾病。 另外, 我国疾病总负担中精神障碍排名居首。 儿童的行为问题明显增多。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经过实地调查后, 总结如下:①有适度的安全感;②适度地自我批评;③在日常生活中, 具有适度的主动性, 不为环境所左右;④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 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 ⑥有自知之明, 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 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⑦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⑧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

小学生由于心理发育较稚嫩, 情绪不稳定、性格不坚强, 自控能力较差, 因而不善于处理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所发生的种种心理冲突问题。 在遭受外部刺激或挫折时, 往往容易导致心理失衡, 对学生心理和生理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当前,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个性障碍等,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厌学。 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兴趣, 注意力分散, 上课不认真听讲, 作业敷衍了事, 学习效率低下, 考试和作业的错误率较高。 ②逆反。 对外部的刺激常产生与常态相背离的心理反应, 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 对教师的教育感到厌烦, 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 与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而导致关系紧张。 ③易怒。 在受到轻微或一般的刺激时, 情绪容易产生较大的波动。 ④恐慌。 总是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遇事稍有不顺, 便陷入痛苦之中。 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 对教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 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应。⑤嫉妒。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或生活其他方面不如别人就心怀怨恨, 不仅不学习他人的长处, 反而挖苦讽刺, 严重的甚至会干出损害他人的事情, 成为学校不安定的因素之一。⑥孤僻。 不爱与人交往, 容易看电视、玩游戏上瘾, 甚至有逃学的行为发生, 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⑦胆怯。 缺乏竞争意识, 害怕考试, 考前焦虑、紧张和烦躁, 影响考试发挥。⑧自卑。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 自我评价消极, 对学习竞技活动缺乏信心。 ⑨自私。 以自我为中心, 占有欲强烈, 看到别人有好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 甚至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发生。

教育部颁布的 《 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 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主体借助于心理学、 社会学以及教育学方面的理论, 按照小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及其心理发展的规律, 借助于各种有效的途径, 使小学生对心理健康产生初步的认识, 并形成自我保健和自我认识的意识, 从而为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与成长奠定基础。

二、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措施

小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增知识、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关键时期, 维护心理健康, 培养健全人格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 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很多学校担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虽然曾经学习过心理学的知识, 但并不专业, 对小学生心理特征的了解和研究并不透彻, 在教育过程中如果粗心, 不仅对孩子没有帮助甚至会造成伤害。 学校应该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 除了选用高素质教师担任心理健康教师外, 同时还应该对原有的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培养, 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研究手段。 教师自身也要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 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保持良好心态, 加强心理咨询能力, 为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提供教学保证。 另外, 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影响, 具有很强的教育示范作用, 学生对教师形成的好感会使得他们爱屋及乌, 自觉形成好的心理素养。

2.了解小学生心理特征, 尊重学生

教师要掌握与小学生心理特征相关的心理知识。 在教育过程中, 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及个性差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是要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 最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要充分尊重学生。 作为教师, 应时刻牢记,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 但人格上是平等的。 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个人要求受到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感情基础。 它是学生积极向上、 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 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如果教师教育方式不当, 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 对于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 枯燥的说教往往容易事倍功半。 实践表明, 只有从尊重出发, 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 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3.在小学生德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德育的主要课程有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 小学思想品德课主要是针对儿童各个年龄阶段开展的一门专门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 它的任务是进行以“ 五爱”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分行教育和一般的政治常识教育, 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有集体、有祖国。 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培养道德情感, 指导道德行为, 使学生初步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 思想品德是能够比较集中地、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 其重点是系统地提高认识、培养情感、指导行为。 它是学校向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社会课主要是使学生了解社会并更进一步强化思想品德的课程。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初步认识社会现象和风貌, 初步了解家乡、祖国及世界的历史、地理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常识,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社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和法制观念的启蒙。这两门课程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小学德育教师在思想品德和社会课教学中, 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 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学、教育学、行为科学等理论, 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心理校正和心理训练等, 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提高主体自我调节的能力, 最大限度地开发心理机能, 进而愉快地学习, 从而达到发展其个性, 提高学习效率, 全面发展的目的。

小学生心理和行为具有较强的模仿性, 且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德育教学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心理教育特征, 集中面向学生的心理素质、人文道德、价值走向等进行教学, 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人文精神教学, 这就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先天资源。

4.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专题知识讲座, 开展心理干预, 加强心理引导

学校和教师应组织各种心理学知识讲座, 向小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 是学生减轻心理负担的基础。 指导学生参加学校建立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倾听心理专家顾问的辅导等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和别人进行感情和思想交流, 通过正常的心理发泄, 如运动等, 形成积极的心理素质, 为学习知识和健康生活提供良好的心理准备基础。

三、总结

小学阶段是心理发育的初期, 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扮演着开拓者的角色, 小学生的情绪、人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将在这一阶段形成, 他们的潜能也在这一阶段初步开发。 只有重视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保证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 才能更好地创造美好的未来。

摘要:小学生心理健康为学生健康发展与成长奠定了基础, 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为心理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提供了方法。简单分析了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 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措施

参考文献

[1]林金芬.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成才之路, 2011 (8) :22.

[2]张爱萍.小学生心理健康初探[J].湖北教育, 2004 (23) .

健康心理教育 篇5

通过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健康》这本书,才了解近几年来,许多研究都已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职业人群,我们幼儿教师也不例外,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不但极大地危害无数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严重影响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因此,解决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刻不容缓的。

健康是每一个人都关心和向往的。所谓健康,是指身心健全和体能充沛的一种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正如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所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力,”这就使健康由单一要素扩大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力等三个要素,这才是现代健康的完整内涵。

心理健康也是人体健康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幼儿教师肩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和幼儿心理发展,从我园来看,许多教师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果幼儿教师自身缺乏健康心理,何以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幼儿呢?长期过重的压力不仅会严重地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也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绩效,这还将对基础教育工作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要重视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了解幼儿教师的心理特点,创设条件不断改善内心状态。您现在阅览的是工作总结网-心得体会www.gzzongjie.cn/xdth/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很关键。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推动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精熟的教学技巧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具有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状态。很难想象,一位患有抑郁症的教师能够培养出开朗活泼的学生。因为他自己都不知道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良好的心境,又怎么能帮助学生去获得快乐?所以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运用教学行为去影响学生,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根据有关教师不良适应的研究显示,教师心理适应困难比例较一般人群要高。因此,正视教师心理健康成为了一项关系着国家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课题。

引起幼儿教师心理适应困难的工作环境因素。造成幼儿教师心理适应困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来自社会压力、家庭负担和工作环境。

幼儿教师的主要工作环节大都是没有管理者和同行在场,因而其工作有较大的独立性。正因为这样,从心理上来说排斥管理,甚至敌视管理。在现行的幼儿园管理体制中,管理者扮演着检查员的角色。但教师却容易将管理和监督等同起来,由此产生了对立。例如某些幼儿园教室里装有闭路电视监视系统,使教师时刻感到被监视,处于十分压抑的状态,从而导致被监视的教师不喜欢本职工作。

教师评价制度,根据其目的可分为两种: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和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以奖励和惩处为最终目的,通过对教师工作表现的评价,做出解聘、晋升、调动、降级、加薪、减薪等决定。这种教师评价制度势必影响教师的坦诚态度,很难使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工作。英、美等一些发达国家自80年代末就开始摒弃这种陈旧的传统教师评价制度。但我国目前仍然沿用这种教师评价

代末就开始摒弃这种陈旧的传统教师评价制度。但我国目前仍然沿用这种教师评价制度。现行的教师评价制度使教师担心和惧怕不再被领导、同事、学生家长信任;担心评价结果成为转岗、解聘等依据;惧怕被人歧视或者误解。这种评价不仅否定了一部分教师的劳动,并且增加了教师的心理压力。

青春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篇6

有这样一个故事:阿尔卑斯山的盘山公路有一个急转弯,许多驾车者都丧命于此。于是交通部门在路旁树立了一块警示牌,上面写道:事故多发地段请缓行!但事故并未由此而减少,后来当地的交通部门在警示牌上换上了另一句话,事故一下子减少许多,以至后来很少再有交通事故发生。原来警示牌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慢慢走,请欣赏!这便是对生命个体积极心理暗示的魅力!

当前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为一件幸事,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心理和生理处在一个特殊的过渡时期,社会多元化消极因素的影响,往往会使学生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是非常正常的,一些心理问题还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心理体验,有利于学生个体的成长或发展,但有些心理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此时对学生进行疏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但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要注意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若采用的方式和方法不当,就会适得其反。

学生心理状况及学校心理辅导

中学生是一个具有特殊的心理且正处于生理过渡时期的特殊群体,他们在生理上处在青春期,在心理上处在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是人格的建构期,心理的脆弱期,也是人生最大的可塑期。“四、二、一”居多的家庭结构模式导致了家庭教育功效的“沙化”和淡弱,而目前社会变革中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兼容并蓄的意识形态及社会化问题正泥沙俱下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往往会形成灰色的多元化心理,加之一些父母下岗、父母离异、父母吸毒、单亲家庭、入狱家庭、冷战家庭、亲朋寄养、隔代抚养等家庭问题,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给学生产生不少心理上的困惑。

目前,国内外的基础教育中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出现的不同心理问题,多采用个体心理辅导与咨询,小组及团体辅导,多是辅导者与被辅导者在同感、倾诉的前提下,适时因势根据心理学的原理针对不同的个体进行疏导,取得了一定的实效,由于学生的个体有差异,对学生个体的心理辅导更需要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的心灵如一片有待耕耘的土地,我們要在上面稼穑庄稼,千万不要在上面种上稗草,那样我们将要付出成倍的代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如此。有时在校园里过多的谈及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张旗鼓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消极心理暗示,学生往往人人自危,只会更加徒增心理负担。教育的失败哪怕是千分之一,但对学生和学生家庭来说是百分之百的失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时候要警醒,因为我们是在雕琢心灵。

几种常见的暗示教育

一、眼神暗示。眼神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能比语言更细腻、更清晰地表达感情。眼神暗示就是用眼睛把要说的话、要表示的态度暗示出来。

二、表情暗示。人的表情能传达多种信息,比如肯定、同意、否定、禁止等,形成刺激,使被暗示对象作出反应。学生做了好事,你给他赞许地点头;学生经过努力,解开了一道题,你给他会心地微笑,都是一种最好的激励。

三、言语暗示。既然是“暗示”,就不能用言语直接进行表扬或批评,而是采取一种迂回的方法,用讲故事、打比方、作比较等把自己的观点巧妙地“点”出来,让学生心领神会,在一种柔和的气氛中接受了教育。用此类暗语暗示学生比直接用语言批评指责,更容易使学生接受,也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四、动作暗示。就是用体态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表露出来,从而达到教育目的。一个示范性的体态语言比口头的批评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如果教师在口头上嘉许学生好行为的同时,配合以适当的体态语言,如点点头、拍拍肩,就能表达对学生的感情和鼓励,从而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五、情境暗示。不同的情境能使人产生不同的心境,情境对学生具有微妙的暗示作用。教师要善于营造优美的育人环境,如制定切合实际的班训,悬挂名人画像,利用板报等形式提出本周或近期的奋斗目标等,使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习惯在优美的育人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

六、榜样暗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师的为人师表、言行和优秀学生的示范、榜样作用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因此,教师必须严以律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学生中树立起良好形象和声望,才能使暗示教育获得良好的效果。

七、认知暗示。学生如果有许多不良习惯,如乱花零钱、上课迟到、拖交作业等,可以要求他(她)给自己的好朋友和家长写一封信,告诉他们自己开学以来养成了哪些好习惯、近期有什么打算。这种做法可以取得的效果就在于学生在写信过程中进行了自我反省、自我认识,避免了心理对抗和厌烦。

积极心理暗示的意义

教育之为教育,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积极心理暗示是遵循中学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运用教育教学不同的载体和渠道,探索、激发、挖掘和整合中学生自身内在的教育潜质,心理的被动承受者变为心理的积极自我维护者和积极应对者,把心理的话语权交给学生,在点滴小事中体现学生为实践主体,进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做到自悟、自释、自导,形成一种有针对性、实效性、具渗透特点的校园“心理生态效应”,提高教学效率,塑造学生们的自我教育人格。

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暗示的意义在于利用不同的渠道和载体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有利于学生个体心理问题的发泄、梳理和平衡,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达到了心理的动态平衡,进行积极的心理自我维护。在学生的心理自我维护中,能树立积极的自我观念,进而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潜能,培养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创造精神,塑造自我教育人格。同时健全而轻松的心理更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也便于更好的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使其全面发展。对学生的积极心理暗示中,使学生个体心理进行自我维护,进而悦纳他人、感恩他人,在不同个体的磨合中培养团队精神,也营造了良好的校园群体心理氛围。

积极的心理暗示有时胜过千言万语,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更应如此。营造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暗示的环境和氛围,是在有效的心理暗示措施下,学生个体可以进行积极的心理自我维护。

教育是师生心灵互动的人生旅程,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承诺和终极关怀,教育没有小事,我们要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去履行对每一个生命的承诺。在每个人生命的旅途中,心灵不受到磕碰是不可能的,重要的是如何面对和走出心灵的窘地,在其处在心理的泥沼时,要援之以手,授之以杖,给予其积极的心理暗示,形成心理动态平衡的良性循环,进而形成校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绿色生态效应”。人也只有在一次次的心灵砥砺中,才变得坚强、变得执著,才会从容不迫的走向生命的尽头,生命也会因此而灿烂多彩。

健康心理教育 篇7

一、问题表现

1、学习方面的问题。

(1) 考试焦虑症:学生学习任务重, 同学间竞争激烈, 加上父母期望值过高, 使得学生精神压力大。一到考试就情绪紧张、失眠、食欲不振、头昏头痛。我校一名女生, 平时成绩不错, 但到初三的最后阶段, 害怕自己考不上重点高中, 心理压力过大, 自己不能正确调节, 表现出了高度的考试焦虑症。她对我说:“十几年来, 我第一次感到自己无能。我害怕、烦恼、忧愁, 我恨考试。”我对本校621名同学进行调查, 有近65%的学生对考试有不同程度的厌恶感,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2) 厌学情绪:有的学生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过分贪玩, 学习兴趣淡薄;有的则是因为心理不健康而出现厌学情绪。一次, 我找一位经常旷课的学生谈心, 他说:“我小学五年级前一直是前几名。后来看到别人考试作弊, 心理就不平衡。别人通过作弊照样能得高分, 我这样学有啥意思?从此我就懈怠学习, 到考试时就想法作弊。初中考试时老师监考很严, 这一招不管用了, 想认真学习, 又因欠债而学不懂, 因此越来越厌学, 以至于发展为经常旷课。”这样的情况后来我还遇到过多次,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

2、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1) 与父母的关系: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缺乏理解和沟通, 家长教育方法不当, 或家庭关系不和给学生造成心灵伤害。有位同学告诉我:“我经常和妈闹矛盾, 听到她念叨我就心烦, 真想一走了之, 但一想到这样会伤她的心我又于心不忍, 我一直生活在这样的矛盾之中, 不知该怎么办?”还有一位同学说:“我爸经常喝酒, 醉了就冲妈妈发火, 为此他们经常吵架, 我恨死父亲了, 不想见到他。”可见, 父母行为不良, 带给子女的不仅是厌恶、鄙视, 更是心灵的创伤。

(2) 与老师的关系:主要是由于教师对学生不理解, 过多干涉其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引起的困惑和烦恼。有一位同学说, 他和同住一个院的女同学一起上学, 遭到班主任的指责, 严重地刺伤了他的自尊心, 导致他对老师的反感。有的同学说老师怕他们学坏, 限制他们交朋友, 致使师生关系不融洽, 导致心理障碍。

(3) 与同学的关系:主要是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有位同学讲到, 他的好朋友总是对他不信任, 使他十分苦恼。有一位女同学说, 她们三个朋友很要好, 后来那两个朋友发生了矛盾, 她夹在中间很为难, 不知道该和谁交往, 索性和谁都不交往, 可内心又十分的孤独, 想恢复朋友之间的友谊又不知该怎么做。这些在中学生中并非个别现象。

二、原因分析

1、客观原因: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指学生学习、生活的条件较差, 个人生理上的不足等。社会环境如父母教育方法不当, 父母关系不和或离异、继父 (母) 的虐待等。学校编班、班风班纪、人际关系、学习负担, 教育者的可信度、教育手段、方法、地点的不适当等。

2、主观原因:

初中生正处于儿童和青年的“过渡期”, 独立意识增强, 希望摆脱父母的监护, 以成人自居, 美国心理学家L.S.Hollingworth把这叫做“心理断乳”期。虽然他们朝气蓬勃、思想活跃、勇于探索、富有创造性, 但从社会成熟性来看, 个性还不完善, 情绪不稳定, 对事物的认识还很片面, 世界观不明晰, 适应能力不强等。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 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学生出现心理障碍, 轻者情绪波动, 影响学习, 重者影响健康, 甚至走向绝路。因此, 我们应高度重视。

三、疏导策略

1、开展疏导活动。

我从具体入手教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对待同学之间的友谊;如何面对成功和失败。引导他们具有良好的心态, 促进其健康发展。具体做法是:

(1) 向学生传授一些简单的心理学知识。让学生了解性格方面的知识, 可以让其矫正自己性格中的不足, 锻炼和完善自己的人格;了解情感方面的知识, 就可以使其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了解青春期心理方面的知识, 就可以使其知道青春期的心理变化规律, 安全地度过青春期。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时, 也了解了同学的心理, 有助于他们处好人际关系。

(2) 利用家访和家长会的机会, 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给家长讲什么是心教, 如何进行心教。改变一些家长不懂孩子心理, 动辄就训斥、挖苦, 甚至谩骂的教育方式, 融洽家长和子女的关系。

(3)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我在学生遇到困难、挫折时及时与学生交流, 鼓励他们向我敞开心扉, 述说他心中的“不平”、发泄心头的“不满”, 消除心底的积怨, 以达到心理的平衡。比如对考试焦虑症的学生引导他们平时要养成认真学习的良好习惯, 只要脚踏实地、胸有成竹, 就会减轻考试焦虑症。对有厌学情绪的学生, 帮助他们找到厌学的原因, 让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新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等。

(4) 课堂既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场所, 是学生心理品质形成的主要场所。我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 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还给学生营造一种真诚、信任、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 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使他们的潜能和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

2、培养抗挫能力。

对于学生的心理障碍, 我给予的是关心体贴、说服化解。注重学生心理素质, 如意志、信心、情绪、交往、成功、自我调节、适应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使其认识到压力时时在, 处处在。我还教育学生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待人生, “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 在压力和挫折面前敢于同困难作抗争, 在逆境中奋起。引导他们参加各种课外活动, 扩大知识视野,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从而抑制和消除心理障碍, 使其成长为身心俱健的栋梁之材。

3、改善人际关系。

我还鼓励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培养良好的个性。人际关系和谐, 心情当然就舒畅, 心理会处于健康状态之中。我还教育学生保持统一的人格, 做到自信而不狂妄, 热情而不轻浮, 坚韧而不固执, 礼貌而不虚伪, 灵活而不油滑, 勇敢而不鲁莽。始终保持坚强的意志, 诚实、正直的作风, 谦逊、开朗的性格。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性格决定命运”,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是成功的关键, 一个人情绪稳定、乐观、充满自信, 善于与人合作, 往往更能成功地对付生活的荣辱沉浮, 也更容易成才和发展。让我们都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吧!

健康心理教育 篇8

一、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自律性差, 缺乏自控能力

中职生往往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心理, 而长期在矛盾的行为和心理的煎熬中, 他们会表现出一些过激的行为, 性格有许多不健全的因素。主要表现上网酗酒、拖拉懒散、放任自流、具有较差的自律能力等。在自我评价方面, 或者以自我为中心, 或者是盲目自大, 缺乏自控能力。

(二) 对学习缺乏兴趣, 学习动力不足

中职学生大部分学习成绩比较差, 有的是因为中考发挥失常, 迫于无奈只能到中职院校就读, 因此, 许多学生觉得中职学生低人一等, 在学习上缺少激情, 不能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还有一些学生, 在中学的时候学习成绩就比较差, 被家长强迫到中职院校来学习, 由于基础较差, 认知能力较低, 接受水平差, 对学习缺乏兴趣。另外, 由于基础薄弱, 这些学生没有对于知识的渴望, 没有内在的学习动力, 厌学心理严重。

(三) 人际关系不和谐, 心理压力大

中职院校的学生, 有许多是农村的学生, 还有一些学生来自偏远地区, 这些学生, 由于家境等方面的因素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 心理压力比较大, 在学习过程中, 这些学生不仅不愿与他人沟通和交往, 同时, 也不愿意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 面对新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环境, 更容易自暴自弃, 行为上呈现萎靡状态, 缺少人生追求和理想, 人际关系不和谐, 孤独、畏惧, 不敢与别人说话, 并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

二、中职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 根据学生的特点, 转变教育方式

中职院校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要根据学生的特点, 采用循循善诱的方式, 引导学生用乐观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要让学生认识到中职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中职教育有一个新的认识。学习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只要努力学习, 一样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实用型人才。教师应与学生共同促进师生关系, 注重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用头脑分析问题, 尊重学生的人格、能力和自尊心, 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 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 通过有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指导, 促进中职生健康成长。

(二)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增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家庭、社会都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增强对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意识, 营造和谐的家庭、社会氛围, 为学生心理健康创造良好的环境。父母应多给予孩子一些鼓励、关爱、支持和理解, 要脚踏实地, 实事求是, 不要给孩子很大的心理压力, 逐渐转变家庭教育方式, 给予学生应有的关怀。

2015年12月, 新闻报道黑龙江省绥化市发生一起学生从天桥上跳下自杀的事件, 刚刚不久, 在该市又发生一起学生从封闭式补课班跳楼身亡的事件。分析这两起恶性事件的发生原因, 主要是因为学生具有较弱的心理承受能力。考试成绩不理想, 交不起补课费, 导致他们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 总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而学校和家庭没有对此给予高度重视, 对于学生的不健康心理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 学生自身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 又没有养成良好的抗挫折能力, 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中职生应多加强社会实践, 学会与人和谐相处, 磨炼自身的意志, 从社会实践中总结经验, 塑造良好的人格, 使自己能够把握和控制自身情绪, 遇事冷静, 能够做到宽容大度, 合情合理地追求自身需要, 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拥有乐观向上的心态, 能够正视现实并与他人正常接触, 对于身边的人和事能够有客观的认识, 积极进取, 以不断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

中职生是心理变化、冲突和困扰最多的时期。在初中时期, 大多数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滞后, 他们是教育中被忽视的群体。这就容易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 因此, 必须关注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保证他们拥有健康向上的心态。本文对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探究, 旨在促进中职生的健康成长。

摘要:在当前的素质教育中,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焦点问题, 受到普遍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当前中职生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的分析, 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中职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教育,表现,对策

参考文献

[1]郭丽华.浅谈中职生的不良心理问题及其对策[J].知识经济, 2010 (5) .

[2]吴思群.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的结合[J].职业, 2010 (15) .

[3]吴思群.关于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职业, 2010 (17) .

[4]彭奇林.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 2010 (5) .

健康心理教育 篇9

无论从个体和社会层面看, 性都是极其复杂的现象, 既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内容, 也涉及人际关系、道德伦理及法律的意义。性健康的内涵当然也就十分丰富。按世界卫生组织W H O的定义, “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 而是生理、心理、社会的良好状态”。[1]性健康则是指与性相关的生理、心理、社会的良好状态。它要求以积极和尊重的方式对待性和性关系, 能够获得安全和愉快的性体验, 而没有胁迫、歧视和暴力。澳大利亚健康服务网络HealthInsite则提出, “性健康内容包括了解自己的身体及其运行, 理解青春期、怀孕及老年期身体、社会与情绪方面的变化;保护自己及他人的性安全;出现问题时寻求帮助和支持”。[2]

性健康教育应该是贯彻人生全程, 并且应当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本文关注的是步入社会之前的各年龄段的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 以学校教育为出发点, 因此本文所称的性健康教育其范围也是学校性健康教育。我国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 学校健康教育以促进健康为核心目的, 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与公共卫生意识, 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技能, 促进学生自觉地采纳和保持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减少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为一生的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按照英国PSH E课程的阐述, “性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在性与关系方面为未来做出明智的选择”。[3]国内也有学者强调, “性教育目的在于使青少年认识自己、了解异性, 确立正确的性角色责任意识和行为规范, 具有健康的性心理和性价值观, 成为身心健康、人格健康的男人和女人”。[4]综合多方面观点, 我们认为性健康教育的目标, 应该既包括防止不健康的性行为, 以符合卫生安全、伦理和法律的要求, 也包括培养健康的性心理和性价值观, 以促进青少年的个性和社会性全面发展。具体说, 前一个层面涉及使学生认识过早性行为的弊端、无安全措施性行为的危害、未婚生育的风险以及如何自我保护等等, 后一个层面涉及使学生适应自己的身体变化、加强性别角色的认同、了解性活动在亲密关系中的积极作用、学会承担责任和尊重他人等等。在学校教育中, 它涵盖了体育和健康教育、生物生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品德教育、社会和法律教育等多个领域, 由于教育内容的复杂性, 性健康教育目标的达成, 就需要多方面的有机配合。本文试图对心理健康教育对性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做初步的分析。

性健康教育受到社会关注的原因主要在于, 越来越多青少年过早开始性行为, 且多缺乏安全措施, 导致性疾病传播和意外妊娠增加, 青少年受到性侵害的情况时有发生, 这些都给青少年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伤害。人们寄希望于通过性健康教育, 有效地减少这些负面现象的发生, 然而任何促进健康的行动, 都应该坚持三级预防的理念。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 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针对全体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进行素质教育, 二是针对有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风险的部分学生进行预防性的辅导, 三是对已经遇到问题的个别学生进行补救性的干预。性健康教育的任务, 同样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普及性的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等教育, 二是对一部分具有不健康性行为风险的学生, 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三是对少数出现不健康性行为或受到侵害的学生, 给予及时帮助使伤害最小化。在以上各个层面, 心理健康教育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 在面向全体学生发展需要的心理教育当中, 有很多内容对形成性方面的健康观念和行为方式有建设性作用。例如, 如何在做出行为选择时理性考虑长远需要, 如何有效控制自己的冲动, 如何发展和异性的健康友谊等。促进发展的教育途径主要是心理健康课程, 而在自我了解自我接纳的主题中, 性心理发展本身就是其重要部分, 学生的自我和社会性的健康发展, 从整体上对不健康性行为起到了预防作用。事实上, 如果性生理和性道德方面的教育能与心理健康课程融合到一起, 有可能更容易让学生觉得贴近自己的需要, 而更愿意主动接受。

其次, 对部分存在不健康性行为风险的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二级预防工作可以发挥很大作用。一是识别风险较高的学生群体。根据已有研究, “学生中引发不健康性行为的危险因素包括: (1) 已发生其他不良行为, 如吸毒酗酒、频繁违纪等, 其自控力缺乏, 并往往形成消极的自我认同; (2) 长期学业不良, 对前途缺乏信心, 可能为排解压力寻求刺激; (3) 家长关心与支持不够, 或对学生期望过度与监管过严, 容易过度依赖于异性关系, 从中寻找慰藉; (4) 与个别有不健康性行为的学生有密切的同伴关系, 出于模仿或同伴压力, 较可能尝试; (5) 与老师或同学关系紧张, 在学校中比较孤立, 对学校持排斥态度, 积累较多愤懑情绪又无处发泄等”。[5]二是对这一部分学生的风险因素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 比如对学业不良的学生, 一方面指导其改进学习方法, 挖掘自身潜力;另一方面帮助其探索未来职业方向设立合理的目标, 同时教授应对压力的方法。对面临同伴压力的学生, 训练其决断力, 使其学会肯定而有效地拒绝他人等。在方法上视情况可以运用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

再次, 对于身心已受到直接伤害的少数学生, 心理援助是必不可少的。生理方面问题应对的指导和转介 (如终止妊娠) 可以由校医等提供, 而面对重大变故适应 (对意外妊娠) 或创伤后应激 (对性骚扰或侵害) 等问题, 则需要心理教师的咨询帮助。对于极少数可能涉及性方面的心理或行为障碍的学生, 心理教师的鉴别和转介, 更是必不可少。值得注意的是, 如果有涉性问题的学生不大愿意求助, 身心两方面的问题能在同一位专家那里得到帮助是更有益的, 心理教师如能够扩展生理和医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则可以胜任。

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视通过对家长的辅导改进家庭教育, 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就性健康教育而言, 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渠道。首先性成熟在不同的个体身上差异大, 性早熟和性晚熟的学生在接受性教育上的需求差异也大, 学校要照顾这些个体差异实际操作难度很大;其次, 就性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交流, 需要以很密切和有安全感的关系做基础。家长在这两方面都具有先天优势, 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式的教育, 让孩子随时主动了解需要的知识和可参照的经验, 是再理想不过的性教育方式了。然而, 许多家长在为孩子提供性方面的指导时感到非常艰难, 有的甚至完全回避, 任由孩子“自然成熟”。针对此现状, 学校的性健康教育可以先从家长抓起。通过家长学校或家长会的活动把性健康教育的理念和基本知识以及与孩子交谈的一些方法, 传授给家长, 时间上可以比学校的有关课程开始更提前一些。国内一些地区如杭州市在这方面就做出过有益的实践, “对家长的辅导、性健康教育和其他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可以结合的。例如亲子沟通, 这是家长较为普遍缺乏的技能, 虽然教育的意图不错, 但家长单向输出缺乏倾听共情的方式往往引起孩子排斥, 或对家长把自己封闭起来”。[6]在性问题上的交流当然就很困难。亲子沟通能力的培训会显著提高家庭性教育的质量。对于少数家庭关系疏离或冲突严重的情况, 则可能需要家长与学生共同参加家庭咨询, 家庭关系的改善将减弱上面说的学生不健康性行为的风险程度。至于为受伤害的学生提供专业帮助, 也需要对家长作必要的宣传介绍, 提高孩子和家长的求助动机。

此外,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之一的同伴咨询, 在性教育中也有独特作用。对于性方面的问题, 青少年特别愿意从自己的同伴处获取知识和情感支持。而对提供咨询的学生的选拔、培训和督导等, 有许多专业性的工作要做, 需要心理教师与生理教师的合作。自学也是学生获取性知识的重要来源。设计提供符合学生搜索习惯的性教育材料、指导学生如何在使用网络时避免过度沉溺等, 也都是心理教师可以有作为的。

从上面的分析可见, 心理健康教育与性健康教育在思路上有一致, 在实施上有合作。在学校的教育实践中, 二者加强融合很有必要。更进一步, 对整个健康教育进行系统的整合, 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美国的《学校健康》杂志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出版了一个专辑, 讨论全面的学校健康概念, 其提出的“全面的学校健康计划, 包括八个组成部分:学校健康教育、学校健康服务、学校健康环境、学校咨询与学校心理学、学校—社区合作、体育教学、学校饮食服务及教工健康服务”。[7]全面开展学校健康计划不仅将促使学生更多地表现出健康行为、提升身心健康水平, 也会改善学习状况, 提高学业成就。这样的思路是颇值得我们参考的。在我国, 教育部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 把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并列为健康教育的内容领域, 同时也强调了在实施上要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协作。全面健康教育的概念有了初步体现, 但在实践中, 如何从课程设置、服务体系整合、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作进一步的推进, 则是另一个更深层次的题目了。

参考文献

[1]http://www.who.int/topics/sexual_health/en/.

[2]http://www.healthinsite.gov.au/topics/Health_and_Wellbeing.

[3]李茂.英国加强中小学性教育[J].教育, 2010 (9) :60-61.

[4]古晓.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体系[J].中国性科学, 2006, 15 (4) :32-36.

[5]Karen Bogenschneider, Risk-Focused Prevention of Early Teen Sexual Activity:Implications for Policymaker[R].Wisconsin Family Impact Seminars Briefing Report, Wisconsin, 1996:10-27.

[6]韩似萍.让每一个学生懂得性健康——杭州市学校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实践模式[J].上海教育科研, 2005 (4) :74-76.

健康心理教育 篇10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德育教育

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下, 传统的农村生产结构受到影响, 为了更好发展进行了调整, 农民谋求新的出路发财致富。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纷纷涌入城市, 将儿童留在农村, 留守儿童或单独生活, 或与亲属生活。这一群体的不断扩大, 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 相关部门对其进行调查分析, 发现该类群体孩子因缺乏父母的陪伴, 普遍存在缺乏热情、心理敏感脆弱、成绩不佳等问题。如何调整留守儿童的这种心理状态, 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的年龄普遍为7~14岁左右, 该年龄段为儿童的性格、品德、情感初步发展以及形成时期, 对于儿童而言, 这是一段重要时期。而作为留守儿童, 这时期只能自我发展, 没有父母的陪伴, 周围的孩子甚至会对其进行侮辱、歧视, 导致留守儿童产生消极和自卑心理、缺乏热情、无安全感, 极易形成偏执性格。这样的性格存在一定的缺陷, 会影响儿童未来的健康发展。根据相关研究资料表明, 调查某地的留守儿童, 结果一些留守儿童, 有抽烟、喝酒、偷窃等不良习惯, 因此, 给予留守儿童必要的健康教育, 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二给予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在农村地区, 学校在家长以及孩子的心里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认为其是一个最正规、最值得信赖的教育场所, 农村学校作为教育留守儿童的一个关键机构, 应充分发挥其教育以及管理作用。学校以及教师应在生活以及学习方面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及爱护, 为其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教育环境, 促进其健康成长。

1. 学校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第一, 学校可先建立留守儿童的档案资料, 并调查统计留守儿童父母的工作地、联系方法, 儿童代养人的住址、电话, 将这些具体资料信息进行统计备案。并建立畅通的学校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沟通机制, 学校应多与留守儿童的父母以及代养人进行沟通, 彼此共同关注儿童, 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也可以建立帮扶制度, 督促并辅导儿童学习, 并多与他们进行沟通, 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 督促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让儿童感受到关注、关怀。

第二, 定期开展留守儿童的家长见面会或必要的短期培训, 让孩子的监护人了解儿童的学习情况, 了解如何更好地与儿童进行沟通, 改进教育方法, 调整之前固有的教育方法及教育观念。父母可通过电话联系或写信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子女的关注, 从精神方面重视鼓励孩子学习。同时学校可采取有效的手段、方法, 针对存在思想方面问题的孩子进行教育座谈, 并与家长进行沟通, 让家长更好地配合给予儿童教育。

第三, 学校可组织一些手拉手互助小组活动, 选择一些有担当、有责任心、有爱心的老师组织孩子们, 积极参加活动。留守儿童多存在一些明显的心理特征, 通过组织互帮互助小组活动, 增进孩子们之间的感情, 让孩子们感受到更多的快乐, 彼此分担快乐、烦恼以及疑虑, 这样有利于有相同经历的留守儿童之间产生共鸣, 情感方面相互支持, 消除其不良的消极心理情绪。

2. 老师方面应采取的心理教育措施

第一, 开办关于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让农村教师了解如何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相关临床研究表明, 留守儿童其焦虑以及敌对性明显强于一般儿童, 同时不能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 不能有效疏解心理的不满、不快, 儿童心理会产生不满, 积聚的心理问题导致产生偏执的人格, 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儿童未来的健康成长。针对儿童的这种心理状态, 教师应掌握产生的原因, 并了解如何给予儿童有效的心理护理, 排解儿童的不满情绪, 帮助他们进行适当宣泄, 有利于其良性性格的健康发展。

第二, 教师应不断加强自我心理卫生保健, 通过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相关知识, 注意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 以自我积极乐观的心态影响学生。在学校教学工作中, 避免自我的不良心理情绪影响学生, 给予学生足够的耐心与尊重, 创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学习氛围。

三总结

作为留守儿童这样一个特殊群体, 不管是学校还是老师都应共同努力, 创造一个和谐、关爱的氛围, 同时这也是一个社会性问题, 社会方面也应发挥其教育作用, 营造一个有利于儿童健康发展的环境, 以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井坤.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 (小学教师) , 2012 (4)

[2]袁梅.农村小学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J].神州 (下旬刊) , 2012 (1)

健康心理教育 篇11

心理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既古老又新鲜的话题。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外部坏境有一种安定感,对外部坏境能以社会上的各种形式去适应。在遇到任何困难和挫折时,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形式给予控制。这种适应、安定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亚健康心理。

第一种司空见惯的状态就是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而造成的心理冲突。每个刚踏上大学旅途的学生对未来都充满了期待。在我们看来,大学生活是那样的诗情画意,是那样的妙趣横生。然而,现实是那样的残酷。来到大学,他们面对的也是“一个书包两只碗,寝室教室图书馆”,这样一个新的三点一线的生活。这使得他们迷茫无措,不知道该做什么。戴尔卡耐基曾说过:如果想要快乐,就为自己立一个目标,使它支配自己的思想,放出自己的活力。快乐就在我们自己心中,他源于去做具体而明确的事,即积极行动。积极行动会让你获得充实和愉悦感;积极行动会让你去冥想、琢磨自己的心境;积极行动会让你提高自我的能力,同时提升、完善自己的人格。当你陷入理想与现实落差的漩涡时,不妨试试积极行动。

第二种习以为常的亚健康心理便是孤独心理,当一个人被别人排除在外的时候,他就会因得不到心理上的依赖感而出现不满足的情绪。当年初入大学的我,也对孤独有着深刻的体会。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环境,熟悉的面孔,熟悉的乡音。来到了自己完全陌生的城市,陌生的笑脸,陌生的语调…放在自己面前的就是一张空白的画卷,需要自己一点一滴的去完善。面对陌生事物的无助,无奈也只能带着泪光往心里咽。但一时的悲伤不能成为生活的主旋律,当你孤独时试着开放自我,真诚、坦率地把自己交给他人。如果你感到孤独或需要关心时,可以主动接近别人、关心别人。或者学会为自己安排丰富有益的业余活动,把思想感情从孤独的小圈子里尽快解离出来,全身心地投入的提高自己价值的活动中去。并且,在心理学家看来,孤独可以使人置身关系之外审视关系,使关系中的交流变得更恰当。而且恰当的、健康的孤独,常常会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有时会给人一种高贵的感觉,如果我们把孤独比作美酒,偶尔少量品尝一点,可以使美好的人生更增加一些趣味。

第三种命中率极高的亚健康心理是自卑心理。过多的自我否定、消极的自我暗示、挫折的影响和心理或生理等方面的不足都会造成我们自卑。其实,心理学家阿德勒通过调查指出,自卑是一个人由于不能或不愿进行奋斗而形成的文饰作用。这时我们要高举阿Q精神的大旗。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和优点,我们应该坦然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同时也不要过多忌讳自己的缺点。这样就能正确地与人比较,在看到自己不如人之处时,也能看到自己如人之处或过人之处。

《楚辞·离骚》中说“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嫉妒心理也是普遍的亚健康心理。嫉妒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体现,它是人感情的表现。由于怨恨而察觉别人享有的利益时,欲将占为己有,因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与心理状态。在面对这样的心态的时候,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豁达的人生态度。要懂得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的道理。封闭、狭隘使人鼠目寸光。因此,应该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不断地开阔自己的视野,与人为善。

尽管不同的专家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不同的观点,但是,研究者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也具有较大的一致性,都主要从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适应能力等方面加以考察。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观点,根据大学生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特征,我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

1.人格完整。

2.智力正常。

3.意志健全。

4.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5.和谐的人际关系。

6.独立、自主、有责任心。

7.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8.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养性以为石。健康的心理,是成长的的根基,是快乐的源泉。所以必须要让学生掌握心理调节的基本方法:

1.学会宣泄。容器满溢,则将倾覆。当自己内心矛盾、悲痛的时候,不妨对朋友倾诉,这样会感觉去掉了一个沉重的包袱,而且还有益于友谊的增进。

2.学会转移注意力。转移自己的视角,进入另一个世界。当你完全沉浸在这个新天地的时候,你会感到心旷神怡。哪里还有精力去徒增烦恼?

3.不推测别人对你的评价。自己的人生,自己才是主导。可以听取别人的建议,但不要一味的活在别人眼中。

4.改善人际关系。我行我素的人,往往是情绪不稳定的人。我们是社会人,要积极融入到社会中。

健康心理教育 篇12

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 高职学生刚进入青年期, 心理发育尚不够成熟;从社会大背景来看, 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高职学生心理上的动荡、矛盾与不安日趋加剧, 经济压力、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成为高职学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首先, 由于高职学生中农村生源较多, 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的学生相应也比较多, 经济压力较大。其次, 他们大多高考成绩不佳, 因而被动选择高职深造;加上受知识基础的限制, 学习兴趣不浓, 信心不足, 学习压力较大。最后, 由于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和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限制, 其就业层次较低甚或就业困难。种种原因都导致高职学生产生自卑、焦虑、急躁、怯懦、自负等负面心理;从日常表现症状来看, 往往表现为情绪低落、意志薄弱、处世消极、不思进取。另外, 青春期成长的自然烦恼, 人际关系的困扰, 生活的单调乏味, 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使他们感到压抑、空虚和孤独;恋爱、情感问题也困扰了相当一部分学生, 成为引发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痴迷网络甚至网络成瘾是高职学生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

这些问题要求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更多的人力物力, 遵循高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加大力度, 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措施

1. 健全组织机构, 完善制度建设。

努力构建健全的组织机构, 实行由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与学生心理健康自我管理机构并行的“两条腿走路”模式。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由院、处、系三级构成:院级即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危机处理委员会;处级即学生工作处管理下的心理咨询中心、教务处管理下的心理课程专程教师;系级即系主管学生办公室管理下的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心理健康自我管理机构由院系学生会心理部、各班心理委员和心理信息员、心理健康协会、朋辈心理咨询员构成。

完善制度建设, 制定操作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危机干预预案》等指导性文件, 明确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工作内容和实施办法。

要建立完善的危机预警系统和疏导机制。对心理危机的最佳处理办法莫过于使心理危机不发生。因此, 危机预警系统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应建立心理普查制度以实现学生心理异常的早期识别。由专职心理咨询教师每年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普查,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针对有心理异常迹象的学生进行咨询与指导;在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和心理信息员, 一旦发现有学生情绪异常, 及时上报辅导员, 再由辅导员通过谈话、咨询进行心理疏导, 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改善和提高。如果情况严重, 就应上报各系学生管理办公室和心理咨询中心, 中心视情况需要再进行约谈疏导。

要建立高效的危机处理系统。建立“班级心理委员—辅导员—系主管领导—心理咨询中心—院分管领导”五级危机处理系统。发现危机预兆时, 立即层层上报, 危机处理委员会根据《危机干预预案》, 迅速行动, 启动应急措施, 及时地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如果有必要, 就应请求社会专业心理治疗机构介入, 学校和家长协助进行治疗。

2. 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工作能力。

尽管心理健康意识不断深入人心, 但是有的学校在处理心理危机事件时仍出现知识性失误。有这样一件事情:某高职院校一个大二的女生由于失恋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辅导员异常重视, 向系主管领导作了汇报, 系领导在中层干部会议上进行了通报。因为保密不严, 导致很多老师和学生都知道了这件事, 出于“好心”纷纷前去看望与安慰, 连宿舍管理人员也“关切”地开导她。结果, 过多的“关爱”压垮了她, 她不堪失恋和内心世界被“透视”的双重压力, 选择了退学。

这是一起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引起的事件。因此, 有必要在全体教职人员中普及心理教育知识, 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员化、全程化。学校要通过广泛的宣传, 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 使全校学工系列教师、专业课教师、行政人员、宿舍管理人员和学生干部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了解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 掌握心理危机处理方法, 从不同角度开展教育工作。

(1) 充分发挥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学生的心理问题既有普遍性, 又有个体差异性。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个体、解决困扰、注重发展为原则, 分层次、分阶段、多途径推进。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 通过课堂讲授、团体辅导给予系统讲解、分析, 指出解决的办法;对于个别存在的问题, 针对个体实际, 进行心理疏导。要开通网络咨询热线, 便于随时咨询;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 介绍缓解或调适心理压力的技巧, 提供心理健康测试, 实施心理健康调查;运用QQ、BBS等网络工具实现师生在线心灵互动, 使教师和朋辈咨询员对学生在线咨询和即时辅导成为可能。另外, 由于心理咨询中心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还要承担起培训本院教职员工和学生干部的职责。

(2) 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加大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不仅仅是针对部分心理异常的学生, 更重要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挖掘自身潜能, 突破自我局限, 建立自信、自尊、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促进人格健全发展, 是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辅导员的重要工作职责。学校要给予辅导员专业的培训, 鼓励辅导员取得心理咨询师证, 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

(3) 提高专业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

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特点,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来自非师范院校或企业, 心理学知识比较薄弱。高职院校应采取外聘心理专家作专题讲座、派遣教师外出考察学习等形式, 提高教师的心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使教师善于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 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激发学习效果, 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4) 学生干部、朋辈咨询员和宿舍管理员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宿舍管理人员又称“生活老师”, 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管理者与引导者, 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宿舍中度过, 宿舍管理员有必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学生干部和朋辈咨询员是遍布全校学生的“触角”,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组织他们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专题培训, 使他们掌握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及对一些突发事件进行初步处理的方法, 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和实际工作能力。

3. 加强理论研究, 提高办学水平。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最近20年才得到充分的重视, 而高职院校的建校时间普遍较短,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都还有待提高。所以, 高职院校既要借鉴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先进经验和先进成果, 又要系统调查、全面分析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研究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 努力探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 适时地拿出对策和措施, 为提高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及决策依据, 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开展。

此外, 高职院校要努力提高办学水平, 提高教学质量, 探索适合高职学生基础和特点的教学方法, 解决学生学习困难问题, 减轻学生学习压力, 从源头上解决厌学情绪;作深入的社会调研, 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提高学生的就业层次, 实现体面就业, 减缓学生就业焦虑;探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方法, 增强学生自信心, 减轻学生自卑感;依托国家和学校日7) 完善的资助体系, 以“奖、助、贷、勤、补、缓、减”等多种方式切实缓解贫困生面临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

4. 纳入课堂教学, 传授健康知识。

高职院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 列入课程计划之中, 既系统讲解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传授自我调适和消除心理困扰的方法, 又用个案分析、角色扮演等通俗易懂的授课方式、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 使学生获得真实的心理体验, 掌握实用的心理知识和心理调节技术, 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5. 优化校园环境, 营造良好氛围。

在大学校园中营造宽松的校园文化环境, 构建人人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通过校园内的宣传橱窗、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刊物、心理咨询中心网页, 利用广播、黑板报、墙报、报纸等开设心理健康知识专栏;开展现场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剧表演、观看心理电影等活动, 以多种形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重视校风、班风建设, 把班级建成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理解、关系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温暖集体, 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6. 强化自我教育, 倡导自助互助。

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被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活动, 树立其主体意识, 并体现其主体参与, 其教育目的才能得以实现。自我教育是学生自我或学生之间的互助教育, 它能充分发挥和挖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和群体相互影响作用, 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举办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自助活动, 强化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 使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意识深入人心;各班在班主任或辅导员指导下, 结合本班实际情况, 每月开展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每个班可以邀请一个朋辈心理咨询员长期联系班级, 和学生作经常性的交流, 给那些心理需要关怀的学生以经常性的帮助;心理委员带动和组织全班同学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调适能力。这些措施对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 塑造良好人格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摘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高职学生成长成才不可忽视的因素。高职院校应该从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制度建设、提高队伍能力、深入理论研究、提高办学水平、优化校园环境、强化自我教育等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确保高职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措施

参考文献

[1]李善文.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01.

上一篇:养老金并轨拉锯战下一篇:企业上市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