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上市执行

2024-09-24

企业上市执行(精选9篇)

企业上市执行 篇1

截至2010年4月30日, 沪深两市共计1 774家上市公司如期披露了2009年年报, 其中沪市873家, 深市主板485家, 中小板358家, 创业板58家。1 774家上市公司中, 非金融类上市公司1 744家, 金融类上市公司30家。1 774家上市公司资产总额合计为618 970.73亿元, 较2008年同比 (下同) 增长24.32%;净资产合计为93544.82亿元, 同比增长16.60%。实现利润总额合计为14 466.39亿元, 同比增加3 135.18亿元, 增长27.67%;净利润合计为11 322.25亿元, 同比增加2381.55亿元, 增长26.64%。

可见, 2009年上市公司业绩与整体经济运行状况是协调的, 它反映了我国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经济呈现企稳回升向好的态势, 宏观经济政策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 企业会计准则在我国上市公司有效实施已有3年, 会计准则实施的经济效果已经凸显。

一、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若干系列会计政策, 有效地促进了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一) 有效地限制了企业的短期行为

资产减值会计准则规定了减值政策, 要求企业的各项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均应如实反映其真实价值, 防止资产价值泡沫导致利润虚增;同时规定, 长期资产计提的减值损失不得转回。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后3年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分别为1 432.64亿元、3 963.48亿元和1 689.67亿元, 3年平均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为2 361.93亿元, 与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前2006年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442.70亿元相比, 增长了4.34倍, 大幅度地挤掉了上市公司各项资产中的水分, 为企业发展增强了后劲。沪深两市上市公司3年中基本上杜绝了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情况, 有效地扼制了一些企业利用资产减值损失转回操纵利润的行为。

或有事项会计准则规定, 企业对于未决诉讼、债务担保、产品质量保证、亏损合同、重组义务等存在的风险, 应当根据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预计相关损失并冲减当期利润, 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企业超前分配利润问题。2009年, 1 774家上市公司中有976家公司存在或有事项, 确认的预计损失为504.59亿元, 3年平均确认的预计损失为180.93亿元, 比2006年预计的损失69.12亿元增加了111.81亿元, 增长了1.62倍。

长期股权投资会计准则将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核算方法统一改为成本法, 有效地避免了母公司在没有取得现金流入的情况下分配利润而导致现金流出, 从而有效地防范了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会计准则改为成本法核算后, 3年间母公司从子公司取得的投资收益分别为694.32亿元、1 155.79亿元和1 332.28亿元, 投资收益的平均值为1 060.80亿元, 比2006年减少了1 053.18亿元, 下降了近50%。虽然, 投资收益大幅度下降可能由较多因素所致, 权益法改为成本法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但可以确定的是, 执行会计准则后的投资收益是具有实际现金流入的, 这有效地限制了企业的短期行为。

(二) 从根本上改变了产品成本中人工成本的构成

会计准则实施前, 企业产品成本构成中的人工成本仅限于工资和福利费, 其他属于人工成本的内容没有包括其中。根据职工薪酬和股份支付会计准则规定, 企业产品成本中的人工成本不仅包括工资和福利费, 将凡属于对职工的支付全部计入人工成本, 包括劳动报酬、社会保险、货币性福利与非货币性福利、教育、劳动保护、住房和其他人工费用等。

我国产品成本历来由料、工、费构成, 其中原材料成本所占比重最大, 一般在70%左右。会计准则实施后, 绝大多数企业, 尤其是科技含量较高、专业技术人员较多的企业, 产品成本构成中人工成本翻了一番, 居于首位, 成为产品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2009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实施股份支付计划的已有50家, 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信息技术业、电子业和医药业等行业, 2009年因股票期权公允价值计量确认的费用为8.91亿元。

上述会计政策的调整, 使成本构成与发达国家的产品成本构成实现了趋同, 为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防止反倾销调查奠定了产品成本的基础。

(三) 促进了资源型企业足额预计弃置费用, 为企业履行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义务做出了制度安排

弃置费用通常是指根据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国际公约等规定, 企业承担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义务所确定的支出, 如油气资产、核电设施等的弃置和恢复环境义务。油井、核电等设施弃置支出巨大, 有时甚至相当于开采或建设支出。会计准则实施前, 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型企业在生产经营期间不计提弃置费用, 而是在实际发生时据实列支, 导致此类企业在油井、核电设施弃置之前实现巨额利润, 在实际弃置时缺乏资金支持, 其结果是提前消耗了本属于子孙后代的资源。会计准则实施后, 2007年9家上市公司计提弃置费用86.60亿元, 2008年12家上市公司计提弃置费用138.56亿元, 2009年18家上市公司计提弃置费用115.79亿元, 3年合计计提弃置费用340.95亿元。

(四) 支持了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

会计准则实施前, 企业的研发支出全部冲减当期利润, 企业通常难以承受, 这直接影响了企业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根据会计准则规定, 企业开发阶段支出符合条件的应当资本化, 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无形资产的不断增加, 体现了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发展质量。会计准则实施3年来, 上市公司自行开发支出资本化的金额分别为27.21亿元、75.32亿元和104.17亿元, 呈现出了逐年增长的趋势, 3年平均开发支出达到了68.90亿元, 平均增长了153.22%。

(五) 有效避免了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企业和资本市场的不利影响

企业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 但是, 考虑到我国新兴市场和转型经济的实际情况, 坚持了以历史成本为基础, 对公允价值的使用规定了严格的限制条件。在我国, 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范围主要集中在股票、债券、基金、投资性房地产和企业并购重组等方面。会计准则实施3年来, 上市公司将持有的股票、债券、基金大部分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或持有至到期投资, 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所占比重很小。2009年末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余额分别为41 641.18亿元和40 564.09亿元, 占比为97%, 交易性金融资产仅有2 407.96亿元, 占比为3%。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但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 直到处置时才计入当期损益, 从而避免了公允价值波动对企业当期损益的不利影响。

3年间, 存在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公司分别为630家、690家和772家, 绝大部分采用成本模式计量, 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极少, 3年分别为18家、20家和25家。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 会计准则谨慎地确定合并中的公允价值, 扼制了确认巨额商誉的行为, 有效地防止了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产生巨额商誉给企业持续经营和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六) 为我国金融创新和发展虚拟经济奠定了会计基础

会计准则着力于金融创新和发展虚拟经济, 全面系统地规定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原保险合同、再保险合同、企业年金基金、租赁等各项会计政策。其中, 金融资产转移会计准则为我国有序开展资产证券化提供了政策支持;套期保值会计准则为企业合理规避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股票价格风险、信用风险等提供了政策支持;保险合同会计准则为促进保险行业的结构调整提供了政策支持;企业年金基金会计准则为发展我国基金业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企业会计准则统一了财务报告的格式和披露要求

(一) 统一规范了财务报告体系

会计准则实施后, 所有上市公司都按照会计准则统一规定的财务报告格式和要求向报告使用者公开披露了财务报告。除此之外, 上市公司基本上能够较好地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了相关信息。比如, 绝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按照固定资产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固定资产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固定资产构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折旧、处置情况、是否存在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方法和折旧年限的会计估计变更等相关信息。

(二) 财务报告中的数据均以企业会计准则执行为基础, 并依照《会计法》规定由单位负责人签字盖章

从2007年1月1日新旧会计准则实现平稳过渡后, 上市公司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统一了各项确认计量的会计政策。这些会计政策具体落实到企业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和编制报表的整个账务处理系统的全过程。最终形成的财务报告经过了单位负责人签字盖章, 依法要求单位负责人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财务报告正式报出之前, 依法经过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鉴证。由此可见, 按照以上程序形成的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企业业绩和价值是真实的、可信的、全面的, 从内涵上提升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同时也表明我国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不是仅限于报表层面, 而是贯穿于企业交易和事项进行会计处理的各个环节。这是我国实施会计准则区别于其他一些国家的重要标志, 也是提升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根本所在。

(三) 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的应用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大多通过软件系统得以实现

在我国上市公司, 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统一规定的各项会计政策和财务报告体系基本上都是通过ERP等软件系统来实现的, 具体固化为各种账务处理模块和子系统, 其中包括诸如生产成本的归集与分配、资产减值的核算、摊余成本的计算、实际利率的应用、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企业并购重组的完成、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等, 从而将企业发生的全部交易和事项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转化为ERP等信息系统中的会计信息, 最终自动生成了格式规范、内容完整、数据准确的财务报告, 提高了上市公司会计准则实施的质量和效率。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 通过软件系统实现的会计准则的有效实施以及财务报告的指标体系, 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涵上都具有可比性的特征, 从而实现了不同企业之间、金融企业与非金融企业之间、同一企业不同会计期间之间会计信息的相互可比, 这也是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标志。

三、会计准则经受了世界银行、欧盟等国际方面的评估验证, 为促进我国企业“走出去”创造了条件

(一) 企业会计准则的有效实施和等效认可最初是从我国香港开始的

2007年1月1日新旧会计准则实现平稳过渡后, 我们即与香港启动了两地会计准则等效的工作, 因为香港属于直接采用国际准则的地区。经过双方近一年的共同努力, 2007年12月6日, 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香港会计师公会签署了内地准则与香港准则等效的联合声明, 随即两地又联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建立了3方会计准则持续等效工作机制, 不断巩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等效成果。从2007年年报分析看, 同时发行A股和H股的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后在内地与香港披露的年报差异基本消除。2008年A+H股上市公司按照两地会计准则报告的净利润、净资产差异率分别仅为2.39%和0.96%, 并且差异主要是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保单取得成本和保险合同准备金差异。为此, 财政部于2009年12月22日印发了《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 (财会[2009]15号) , 对这3个问题进行了规范, 取得了良好效果。2009年年报分析表明, A+H股上市公司按照两地会计准则报告的净利润、净资产差异率完全消除。内地准则与香港准则的等效, 大幅度地降低了内地企业赴香港上市的财务报告编报成本和融资成本, 有效地促进了内地企业赴港上市融资和两地资本市场的共同发展。

(二)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得到了欧盟的等效认可

早在2005年2月, 中欧会计准则等效就列入了中欧财金对话议题。当年11月, 中国财政部与欧盟委员会签署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及双边合作联合声明》。在之后的2006年第2次中欧财金对话和2007年第3次中欧财金对话中, 相关工作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在此期间, 中国财政部会计司与欧盟内部市场和服务总司举行了若干次深入的高层次技术讨论和协商。欧盟委员会多次独立组织赴中国实地调研, 考察企业会计准则在我国上市公司的执行情况, 并研究了财政部会计司发布的《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执行新会计准则情况分析报告》, 认为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情况良好。2008年4月22日, 欧盟委员会就欧盟第3国会计准则等效问题发布正式报告, 在2011年年底前, 欧盟委员会允许中国证券发行者在进入欧洲市场时使用中国会计准则, 不需要根据欧盟境内市场采用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调整财务报表。2008年11月14日, 由欧盟成员国代表组成的欧盟证券委员会 (ESC) 就第3国会计准则等效问题投票决定, 自2009年起至2011年年底的过渡期内, 允许中国企业进入欧洲市场时按照中国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 不需要再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调整。中国企业进入欧盟市场可以直接采用中国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 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企业贯彻落实中央“走出去”战略, 我国沿海地区一些企业进入欧盟市场的实践表明, 他们已经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得到欧盟等效认可中获益。

(三) 世界银行对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有效实施给予了充分肯定

截至目前, 世界银行已对全球100多个国家进行了会计和审计评估, 世界银行会计和审计评估的最终目的是为各国的会计和审计工作提出政策建议, 以提高各国财务报告的质量、构建完善的财务报告体系;增强各国财务报告的透明度, 维护市场秩序, 增强金融部门稳定性;为发展资本市场、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更有效地配置资源提供帮助, 从而促进全球经济发展。世界银行会计和审计评估的基准是国际认可的标准, 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国际审计准则。评估涉及该国的法律框架、会计和审计标准的制定与实施、会计职业界、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等诸多方面, 评估内容非常丰富, 涉及的人员和单位众多。财政部高度重视世界银行中国会计和审计评估项目。世界银行经过为期1年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等系列评估工作, 于2009年10月29日完成并在北京正式发布了《中国会计审计评估报告》, 充分肯定了我国会计审计准则改革的成就, 并称之为可供其他国家仿效的良好典范。这是第1次由权威国际组织对我国会计审计准则建设、国际趋同以及有效实施情况独立进行的全面系统评估并得出的结论。

四、企业会计准则的有效实施和国际趋同等效, 促进了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加快发展

(一) 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注册会计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有7 600多家, 注册会计师执业人员达到了15万人。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的有效实施, 要求广大注册会计师掌握和运用会计准则, 对上市公司和非上市企业进行审计鉴证和相关服务, 并出具审计报告。其中, 为上市公司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在我国实行特别的准入和许可制度。到目前为止, 特许为上市公司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有54家, 从2007~2009年, 我国拥有证券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中, 注册会计师人数从12 659人增加至18 851人, 由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市公司数量逐渐增加, 从1471家上升至1676家, 占上市公司总数的94.48%。会计师事务所在执行审计业务时, 严格遵循企业会计准则, 坚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对上市公司的年报进行了系统而详实的审计。2007年至2009年我国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的审计报告情况表明, 企业会计准则的有效实施, 促进了我国注册会计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为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二) 取消了上市公司的双重审计政策

准则实施前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双重审计政策, 规定金融类上市公司、一次发行量超过3亿 (含3亿) 股以上的公司以及发行境内上市外资股 (B股) 的公司, 在法定审计之外应聘请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补充审计。在财政部的积极推动下, 有关部门在2007年分步取消了双重审计政策。随着该项政策调整的实施, 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实现了公平竞争, 开始了B股业务和金融类上市公司的审计, 执业范围得到了有力拓展, 审计收入实现了大幅度增长, 事务所实力得到了显著增强。从2007年至2009年, 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业务收入从48.19亿元上升至80.21亿元, 平均每年增长近33.23%;2007年后上市的金融类公司均聘请了国内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会计准则的有效实施与国际趋同, 取消了双重审计政策, 有效地促进了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加快发展。

(三) 加快了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强强联合和优化整合

2009年10月,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若干意见》 (国办发[2009]56号) , 在《关于内地企业会计准则与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等效的联合声明》的前提下, 财政部加快推进了符合认可要求的内地会计师事务所从事H股企业审计业务的进程, 力求实现与香港注册会计师行业双赢, 促进两地资本市场更加繁荣。

此次优化整合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显著特征, 众多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会计师事务所秉承着自愿整合的原则, 积极采取强强联合的形式实现彻底合并。截至目前, 我国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由2002年的105家减少至54家, 其中年收入达到5亿元的国内会计师事务所有5家, 达到3亿元至5亿元的约有7家。

企业会计准则的有效实施与趋同等效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扫清了障碍、拓宽了道路, 为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不断优化升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也使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参与竞争, 更为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跨越国界、开展执业活动提供了先决条件与制度平台。可以预见, 随着企业会计准则有效实施与趋同等效的不断深入,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整体实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与发展。

五、企业会计准则的持续平稳有效实施, 使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走向了纵深发展阶段

2005年以来,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实施和趋同等效等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不仅实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而且从2007年开始在上市公司和几乎所有大中型企业得到了持续平稳有效实施, 受到了I-ASB、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认可和高度评价。但是,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国际会计趋同及其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为全球协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成立的二十国集团 (G20) 峰会和金融稳定理事会 (FSB) 在系统研究金融危机成因和应对策略后, 倡议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 并希望G20各成员国及其他有关国家或地区加快趋同步伐。在这一背景下, 美国、日本、巴西、加拿大、印度、韩国等国家或地区纷纷表态, 支持趋同大势, 提出路线图或者行动计划。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并正在转化为实际行动。我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 顺应会计国际趋同大势, 推动会计准则持续国际趋同, 是全球化背景下做出的理性选择, 是大势所趋, 潮流所向。

正是在企业会计准则3年持续平稳有效实施的基础上, 顺应会计国际趋同大势, 2010年4月2日, 财政部发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 (下称“路线图”) 。当今世界, 关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从大的方面来讲, 有两种立场, 一种是“直接采用”策略, 即一字不动地照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一种是“趋同”策略, 即在会计原则和实质内容上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一致。据统计, 世界上已经有包括欧盟各成员国、澳大利亚、南非等在内的117个国家和地区要求或允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中国而言, 会计准则趋同是持续的趋同, 是重要项目的调整, 而不是另起炉灶。而且, 我国会计准则的趋同坚持了互动的原则, 即坚持“趋同”而不是“直接采用”的立场, 坚持“趋同不等于等同、趋同应当互动”的原则。我们认为,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制定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实际情况, 只有这样,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才能真正实现其高质量、权威性和全球公认性。与此同时, 中国也需要全方位深入地积极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过程, 提升我国在国际准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维护我国企业和国家利益。

会计准则及其国际趋同已经超越了会计专业领域, 成为一个涉及公共受托责任的政治议题。中国作为G20和FSB的重要成员, 响应其倡议, 积极跟踪并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重大修改, 扎扎实实做好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建设与完善工作, 全力推进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 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将与IASB的进度保持同步, 争取在2011年年底前完成对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相关项目的修订工作。财政部将在积极做好路线图的宣传工作, 广泛动员我国各方面积极参与会计准则的讨论与制定, 做好国际准则的跟踪研究与意见反馈工作同时, 做好我国新一轮会计准则建设工作, 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全面推向纵深发展阶段。

但在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过程中, 也有一些值得关注和完善的方面, 如相关会计信息的披露不够全面、不够完整、不够详细, 公允价值的确定依据及确定方法不够客观、不够公允, 极个别公司利用债务重组和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等。下一步我们将随着路线图的贯彻实施, 积极解决这些问题, 更加充分地发挥企业会计准则对提升我国在国际会计事务中的话语权的重要作用, 为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企业上市执行 篇2

问题解答针对目前出现的上市公司按照税法规定需补缴以前税款或由上市公司主要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无偿代为承担或缴纳税款及相应罚金滞纳金、认定前期会计估计发生差错和上市公司在发行权益性证券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交易费用及其他费用等难点问题进行了必要的解答。

附录: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问题解答(2010年第一期,总第四期)

中国证监会会计部

2010年6月23日

问题 1.上市公司按照税法规定需补缴以前税款或由上市公司主要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无偿代为承担或缴纳税款及相应罚金、滞纳金的,应该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解答:上市公司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所得税及其他税费的核算。对于上市公司按照税法规定需补缴以前税款的,如果属于前期差错,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的规定处理,调整以前会计报表相关项目;否则,应计入补缴税款当期的损益。因补缴税款应支付的罚金和滞纳金,应计入当期损益。对于主要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无偿代上市公司缴纳或承担的税款,上市公司取得股东代缴或承担的税款、罚金、滞纳金等应计入所有者权益。

问题 2.上市公司在何种情况下可以认定前期会计估计发生差错,需要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进行处理?

解答:会计估计,指企业对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者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尽管会计估计所涉及的交易和事项具有内在的不确定性,但如果上市公司在进行会计估计时,已经充分考虑和合理利用了当时所获得的各方面信息,一般不存在会计估计差错。例如由于上市公司据以进行估计的基础发生了变化,或者由于取得新信息、积累更多经验以及后来的发展变化,可能需要对会计估计进行修订,这种修订不属于前期会计差错。只有上上市公司能够提供确凿证据表明由于重大人为过失或舞弊等原因,并未合理使用编报前期报表时已经或能够取得的可靠信息做出会计估计,导致前期会计估计结果未恰当反映当时的情况,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进行前期差错更正,其他情况下会计估计变更及影响应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会计处理。

问题 3.上市公司在发行权益性证券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交易费用及其他费用,应如何进行会计核算?

解答:上市公司为发行权益性证券发生的承销费、保荐费、上网发行费、招股说明书印刷费、申报会计师费、律师费、评估费等与发行权益性证券直接相关的新增外部费用,应自所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发行收入中扣减,在权益性证券发行有溢价的情况下,自溢价收入中扣除,在权益性证券发行无溢价或溢价金额不足以扣减的情况下,应当冲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发行权益性证券过程中发行的广告费、路演及财经公关费、上市酒会费等其他费用应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问题解答》(2009年第3期)

问题1:《财政部关于做好执行会计准则企业2008年年报工作的通知》(财会函[2008]60号),企业购买上市公司,被购买的上市公司不构成业务的,购买企业应按照权益性交易的原则进行处理,不得确认商誉或计入当期损益。在实务中,适用上述会计处理原则的常见情况有哪些?

解答:实务中适用上述会计处理原则的常见情况有如下三种:(1)非上市公司通过购买“空壳”上市公司实现借壳上市;

(2)非上市公司借壳上市,“壳公司”中除现金和金融资产外无其他非货币性资产;

(3)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通过资产置换,置出全部资产负债,另外增发股票收购非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股权),非上市公司实现借壳上市。

问题2:非上市公司取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构成反向购买的,上市公司应如何编制与披露其个别报表?

解答:上市公司在其个别财务报表中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等的规定确定取得资产的入账价值。披露的前期比较报表,应为自身个别财务报表。

问题3:母公司在不丧失控制权的情况下处置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解答:根据财会便[2009]14号函,母公司在不丧失控制权的情况下处置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处置价款与处置长期股权投资相对应享有子公司净资产的差额应当计入所有者权益。

问题4:对于上市公司持有的掉期产品等金融衍生工具投资,如果不符合套期保值会计处理条件的,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和披露?

解答:公司应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要求,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表内核算。金融衍生产品的公允价值通常应根据具有较高声望的独立第三方中介机构或金融机构的估值确定,估值方法应在不同会计期间内保持一致,并予以充分披露。在持有期间内,公司应将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处置时,应将其公允价值与初始入账金额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收益,同时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关于印发《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问题解答》

[2009年第2期]

会计部函[2009]60号

2009-2-23

中国证监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监管局,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

针对近期日常会计监管中发现的问题,现印发《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问题解答》[2009年第2期],作为会计监管的专业判断依据。执行中的相关问题,请及时函告我部。

特此通知。

附:《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问题解答》[2009年第2期]

问题1:对于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控股股东控制的其他关联方、上市公司的实质控制人对上市公司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捐赠、债务豁免等单方面的利益输送行为,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解答:由于交易是基于双方的特殊身份才得以发生,且使得上市公司明显的、单方面的从中获益,因此,监管中应认定为其经济实质具有资本投入性质,形成的利得应计入所有者权益。上市公司与潜在控股股东之间发生的上述交易,应比照上述原则进行监管。

问题2:上市公司收到的由其控股股东或其他原非流通股股东根据股改承诺为补足当期利润而支付的现金,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解答:应作为权益性交易计入所有者权益。

问题3:实务中存在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股东通过向上市公司直接或间接捐赠(如豁免上市公司债务)作为向流通股股东支付股改对价的情形,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解答:鉴于证监会公告[2008]48号发布前对此类股权分置改革对价会计处理的具体规定不明确,对于证监会公告[2008]48号发布日前有关股改方案已经相关股东会议表决通过的上市公司,如果能够在2008年报披露日前完成股改,上市公司可以将非流通股东作为股改对价的直接或间接捐赠计入当期损益。除此之外,非流通股股东作为股改对价的直接或间接捐赠均应计入所有者权益。

问题4:对于上市公司因破产重整而进行的债务重组交易,何时确认债务重组收益?

解答:由于涉及破产重整的债务重组协议执行过程及结果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因此,上市公司通常应在破产重整协议履行完毕后确认债务重组收益,除非有确凿证据表明上述重大不确定性已经消除。

关于印发《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问题解答》

[2009年第1期]的通知

文号:会计部函[2009]48号

发文日期:2009-02-17

国证监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监管局,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

为加强对监管系统会计专业支持力度,统一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标准,提高监管质量,我部将根据日常监管工作中对重大会计及财务信息披露问题的答复意见,针对其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进一步明确处理方法和监管原则并加以总结,并以《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问题解答》的方式,在监管系统内发布,作为会计监管的专业判断依据。执行中的相关问题,请及时函告我部。

特此通知。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零零九年二月十七日

附:《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问题解答》(2009年第1期)

问题1.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的要求,在编制2008年年报时,煤炭企业在固定资产折旧外计提的维简费,应比照安全生产费用的原则处理,即在所有者权益“盈余公积”项下以“专项储备”项目单独列报,具体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解答:第一,维简费会计处理方法的变化,视为会计政策变更,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一一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所规定的原则进行追溯调整;第二,采用新的核算方法后,按规定标准计提维简费时,不再计入成本或费用;第三,采用新的核算方法后,按照规定范围使用维简费形成的固定资产,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一一固定资产》的要求计提折旧;第四,编制2008年年报时,根据取得的相关信息,能够对因维简费会计政策变更所涉及的固定资产进行追溯调整时,应进行追溯调整。

问题2.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作为对价发行的普通股股数,在计算基本每股收益时,是否需要根据具体发行日期加权后计入各列报期间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

解答:在计算基本每股收益时,作为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合并方,公司应将作为对价而发行的全部新股数计入合并当年和对比的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加权平均数(即权重为1);在存在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的条件下,公司应采用同样原则计算稀释每股收益。

问题3.执行新会计准则后,对于转让超额亏损子公司的经济业务,在合并报表中应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解答:公司对超额亏损子公司在2006年12月31日前根据有关规定未确认的投资损失,公司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转让上述超额亏损子公司时,转让价款与上述未确认投资损失的差额应调整未分配利润,不能在合并利润表中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对于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已在利润表内确认的子公司超额亏损,在转让该子公司时可以将转让价款与已确认超额亏损的差额作为投资收益计入当期合并利润表。

问题4.上市公司是否可以采用《关于证券投资基金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估值业务及份额净值计价有关事项的通知》(证监会计宇[2007]21号)所规定的估值方法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期末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解答:上市公司可以采用包括《关于证券投资基金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估值业务及份额净值计价有关事项的通知》(证监会计字[2007)21号)所规定的估值方法在内的、合理的估值方法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期末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同时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对其采用的估值方法和估值过程进行详细披露。根据一贯性原则,公司应在以后的会计期间内采用相同的估值方法对同类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估值。

问题5.对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如果合并成本小于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将差额(即负商誉)确认收益时,应关注那些事项?

解答:对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一一企业合并》的要求,首先确定购买日,然后再确定合并成本和收购方在购买日享有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

在出现负商誉的情况下,应对合并成本及取得的被购买方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包括或有负债)的公允价值进行复核;经复核后合并成本仍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应当充分披露相关交易的背景情况。

问题6.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往往包括多期期权,各期期权的等待期跨越多个会计期间,如何在资产负债表日确认某一会计期间的期权费用?

解答:公司应根据期权激励计划条款设定的条件,采用恰当的估值技术,分别计算各期期权的单位公允价值。在各个资产负债表日,根据最新取得的可行权人数变动、业绩指标完成情况等后续信息,修正预计可行权的股票期权数量,并以此为依据确认各期应分摊的费用。对于跨越多个会计期间的期权费用,一般可以按照该期期权在某会计期间内等待期长度占整个等待期长度的比例进行分摊。

问题7.上市公司大股东将其持有的其他公司的股份按照合同约定价格(低于市价)转让给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上市公司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企业上市执行 篇3

(一) 研究背景

加入WTO以来, 随着我国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 资本市场全球一体化的日益加激, 为我国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 缓解了我国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许多优秀民营企业的股票纷纷到海内外证券交易所上市。在福建泉州, 民营服装企业上市如火如荼, 方兴未艾, 安踏、三六一、特步、利郎等优秀服装企业成功上市, 成为泉州民营企业一道亮丽的风景。然而, 融资只能解决企业资金的问题, 并不是企业的终极目的。服装企业应该将融到的资金进行投资, 生产或提供为市场所接受的产品或服务, 才能进一步发展壮大, 为投资者提供理想的投资回报。经济发展的日益复杂, 企业面临各种风险也日益复杂, 泉州民营上市服装企业基本上都是家族企业改制过来的, 企业主有丰富的打拼市场经验, 但是企业管理经验却不丰富, 内部控制管理基础相对薄弱, 风险意识及防范风险能力不足。国家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 也加强对企业风险管理的指导, 财政部等五部委于2008年6月28日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 要求2009年7月1日在我国上市公司全面实施, 并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2010年4月又连继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等18项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 (通称为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 要求在2011年1月1日在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实施, 2012年1月1日在A股主板上市公司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相关指引的出台, 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了行动的指南。泉州服装上市企业应以实施这些制度为契机,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促进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二) 研究动机

对服装企业来说, 企业的业绩来自所生产的产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来自于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来自于完善、稳定销售渠道和销售网络, 服装界有一句时尚的话叫“终端为王”。服装企业争夺市场可以说已经进入白热化, 各大品牌都拿出各自的看家本领, 各种广告满天飞, 赞助、形象代言人等五花八门;为争取好的店面位置, 有些店面租金被炒得一涨再涨;为提高店面形象, 不断更新器架等装修;为了争取并巩固中间商 (目前, 泉州服装企业大都采取区域代理商制, 所以中间商就称区域代理商) , 给更多的租金、器架装修补贴及销售返利。但是, 目前服装区域代理商大部分是中小企业, 管理不完善, 资信水平不高, 违反服装企业的市场政策、骗取租金及装修补贴、赖账等现象还时有发生, 服装企业面临的风险较大。服装上市企业对区域代理商的风险管理, 要加强对区域代理商的了解, 就要对区域代理商进行必要的审计。

(三) 研究意义

笔者认为, 目前泉州服装上市企业分销渠道管理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为了防范区域代理商应收账款回收风险、市场政策的遵守风险、骗取租金装修费等补贴风险实施内部审计是否可行?通过分析, 笔者认为可以提高服装上市企业内部审计资源的充分利用效果、获取更多质量更高的信息, 防范区域代理商管理中的风险;同时, 也有利于降低区域代理商的经营成本, 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从而提升企业整体核心竞争力, 促进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二、泉州服装上市企业的商品流通渠道模式与主要风险点

笔者长期从事泉州地区服装企业税务、资产评估、审计及财税顾问服务, 经参阅相关文献及深入调查研究分析:在泉州服装上市企业中, 流通渠道模式基本都是“区域代理渠道”, 也就是服装品牌企业通过发展某一区域代理商, 再由这一区域代理商发展特许加盟店 (终端销售营业网点) 的流通体系。笔者认为, 这种流通模式虽然减少了渠道的中间环节, 降低了服装流通成本, 有利于渠道的稳定, 有利于和区域代理商开展长期的合作, 更便于企业收集到市场信息等许多优点, 但同时也面临着本企业相关业务人员背离、区域代理商破坏营销市场政策破坏公平竞争、代理商财务或诚信不佳导致货款收不回的风险。

(一) 本企业相关业务人员背离风险

本企业相关人员背离风险主要是道德层面上的风险。在区域代理商数量不断增加企业管理成本不断提高攀升的情况下, 泉州绝大多数的服装企业只能通过增加市场业务人员的方式来满足分销渠道管理的要求。这样, 除了造成企业人力成本不断上升、组织结构臃肿, 另外一个后果就是增加了企业对人员管理的难度。本企业相关人员并不那么遵守企业的管理制度, 那么的敬业尽职, 以公司的利益最大化。另外, 在利益的驱动下, 有些人员和代理商串通一起, 做出不利于本企业的行为。服装企业相关人员和区域代理商合谋骗取租金装修费等补贴的例子也不少见。第三, 在其他企业高薪的情况下, 有可能选择离职加入到竞争对手的团队去, 带走了商业机密和渠道。

(二) 区域代理商破坏营销市场政策破坏公平竞争的风险

泉州服装企业为了提升品牌价值, 维护各经销商公平的利益, 都会对全国进行市场统一管理, 都会制定出全国统一的市场营销政策, 对区域市场进行保护, 统一全国零售价格及促销活动等。但是各区域代理商都是各自独立的利益团体, 在自身利益最大化驱动下, 区域代理商为了完成服装品牌销售任务, 时常会发生区域串货、未经批准提高或降低销售价格等不遵守市场政策而伤害其他区域代理商的恶性竞争行为, 对市场今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三) 信息沟通不畅或失真导致决策失败风险

信息是市场经济的呼吸。企业作为市场主体, 其成立的目的就就是获取利润, 获利是资本的天性。企业要获取利润, 就必须要做出符合市场的行为, 而要做出市场的有用决策, 就必须依靠高质量的经济信息。如果信息不对等, 必然导致信息沟通不畅或失真决策失败。

(四) 代理商财务或诚信不佳导致货款收不回的风险

服装上市企业应充分关注和防范区域代理商的财务情况和品质, 关注货款能否及时安全的收回。在充分竞争市场经济环境下, 赊销有利于企业扩大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但是, 赊销会造成资金占压及坏账产生的风险。服装上市企业在充分利用赊销扩大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同时, 加强对区域代理商的财务、道德因素等分析、调查, 把握区域代商的情况, 考核他们财务实力是否足够大, 是否诚信。

三、服装上市企业对区域代理商执行内部审计的意义

区域代理商是联系消费者和企业的纽带, 如何管理好区域代理商, 对服装上市企业的经营意义十分重大, 而要管理好区域代理商, 对他们执行内部审计又是重要的途径。因此, 服装上市企业对区域代理商执行内部审计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服装上市企业对区域代理商执行内部审计, 有利于防范相关业务人员舞弊, 防范企业资产受到不法侵害。审计的重要职能就是监督, 现代化企业管理思想认为, 人都是假设的经济人, 在自利思想的驱动下, 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 就有舞弊的可能。内部控制的重要思想就是相互监督, 对区域代理商执行内部审计, 有利于保护企业利益不受侵害。

2.服装上市企业对区域代理商执行内部审计, 有利于企业获取市场信息, 从而做出符合市场发展的决策。现代内部审计职能已经向管理上延伸, 内部审计人员由于在执行审计过程中可以获取相关有用信息, 了解企业的运行情况, 因此, 内部审计另外一个重要的职能是咨询服务。内部审计的审计建议, 有利于决策者做出决策依据。

3.服装上市企业对区域代理商执行内部审计, 有利于规范各区域代理商市场行为, 维护竞争的公平, 维护企业各种政策的执行。内部审计在审计过程中, 可以纠正各区域代理商不遵守区域政策的行为。对违反各种政策进行纠正, 维护竞争的公平。

4.服装上市企业对区域代理商执行内部审计, 有利于及时撑握区域代理商的财务情况及货款回收的安全性。服装上市企业要及时了解区域代商的财务情况, 就要获取区域代理商的财务信息。在自利驱动下, 有的区域代理商上报的财务信息不一定真实可靠、充分。通过对区域代理商执行内部审计, 可以获取真实可靠、充分的财务信息, 及时撑握区域代理商的财务情况, 合理保证货款回收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吴星泽.财务危机预警研究:存在问题与框架重构[J].会计研究, 2011, (2) .

新产品上市促销执行及控制要点 篇4

在市场竞争日益惨烈的今天,促销已经偏离了“给消费者购买本品一个额外的理由”之本意,成了打击竞品或抢占市场份额的常规手段。尤其是新产品上市,几乎所有的工作环节都牵涉促销。

做促销不是拍广告片,各企业促销手法雷同,谁也玩不出什么创意和花样来。

决定企业促销效果主要因素有两个:

·促销做的准:在合适的时间和市场环境下运用合适的促销方式;

·促销做的到位:对一个促销活动各环节工作的细致布置和切实执行。

第一节 通路促销

新品上市,通路进货、铺货是销售工作的起点。如何能够使通路中商户们心甘情愿的进货,并出让他们仅有的柜台空间,摆放新品,通路促销是一个有力的武器。

新品上市可采用的通路促销手法为:

1.经销商新品订货会

2.经销商价格折扣促销

3.经销商销售竞赛

4.批发商进货搭赠

5.批发商订货会

6.批市陈列奖励

7.零店铺货奖励

8.随箱附赠刮刮卡

9.箱皮回收

10.零店陈列奖励

通路促销的执行单位通常是企业销售部门。

以下将分别探讨新品上市各种常用通路促销的执行细节和控制要点。

(一)经销商新品订货会

活动内容简述:邀请全部的经销商参会,通过新品的演示介绍,现场订购的优惠政策,鼓励经销商积极踊跃在大会现场订购新品的会议促销方式。

活动适用范围:

新品上市要求迅速铺进经销商网络,营造全面上市气氛。取得大量订单,迅速回笼资金。

由于新品上市订货会费用较大,一般用于战略性新产品的上市。

活动方案撰写要点:

1、订货会实施方案的一般步骤。

1)确定经销商参会人数。

根据上市范围锁定参会经销商人数,以备后续订房、订餐位等一系列工作。

2)确定会议议程,如会议议程包括:签到时间、大会开始、领导致辞、产品介绍演示、观看广告片、参观新品展示、宴会、订货、订货结果宣布、订货状元评奖、文娱节目、会议结束时间、撤离酒店时间等。

3)确定费用预算。

费用预算的主要开支项目:会务费(包括住宿、宴会、会场租金、设备租金、娱乐项目费用等);经销商路费、现场布置费用(展台布置、展板制作、大型喷绘、产品陈列架制作,彩旗、条幅、升空气球租金等);媒体报导费用(邀请电视台、电台、报纸人员费用、录制制作费、播出费、刊登费、礼品等);临时人员劳务费;其它费用。

4)确定会议准备事项。

物品准备包括:印制会议手册和订货单,样品申请、准备产品演示投影仪、电脑、广告带、屏幕、准备大量的DM、海报、串旗、产品横幅、立牌、台牌、手提袋等,工作事项准备包括:成立订货会工作小组、调集人员组成团队、与营业的活动协调说明会、通知经销商参会、联系酒店预订房间及会场、进行会场布置、制作产品演示投影并进行排练、制作新品展台、展架及展板、彩旗、横幅等物品。联系气球服务公司。邀请相关媒体。

5)会议召开。按当日会议议程进行。

6)会议结束,安排欢送经销商,会议现场物品回收,撤离酒店。

活动执行要点:

在订货会的执行中,应特别关注如下要点:

1)虽然已经初步确定参会经销商人数,但仍会有人缺席,有人不请自来。所以订房要预先和酒店谈好可能会临时退房或增订,防止出现房间不够或空置。

2)订货会现场布置应作到:酒店正面应有大幅横幅、悬升气球条幅、彩旗等渲染会议气氛;酒店正门口要有会议立幅、会议指示牌;酒店前台要有厂家人员接待来客;会场门口要有产品标准陈列展示、产品说明展板、公司简介展板;会场大厅要用海报、串旗、立牌、横幅全面布置。

3)会议主持人一般为销售经理/企划经理或产品经理,主席台就坐公司主要领导。

4)经销商要有会议手册,内容为本次订货会的日程安排、会议议程、组委会负责人(包括就餐事项负责人、住宿事项负责人、订票接送事项负责人)、接待电话、酒店房间安排等。

5)订单数量并非越高越好。叮嘱业代核对各经销商订单数量,并查对该经销商历史销量,计算月度平均销量,看订单数量是否与之相符,若订单量高出平均销量数倍,则可能出现虚假订单。

6)会后核对礼品发放清单,并与会务计划对比,计算实际发放量,审验库存数量。差异较大,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7)进行同级别酒店会务费的询价对比,核对使用数量,如房间入住天数,菜单菜品、酒水数量,展板制作费,气球、展台等物品的租金。如差异较大,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活动执行中常见的问题:

一、虚假订单。部分经销商在会议现场订货与会后实际提货数量不符,甚至出现只订货不提货的情况。

解决方案:

订货会后,业代随即将经销商订货量与日常平均销量进行比较,发现差异较大订单,剔出进行二次订货追踪,并在提货限定时间允许其修订订货量,保证每张订单不夸张,不落空。

二、奖品流失。订货会中会有现场评选订货状元等奖励活动,会中将准备一定数量较为贵重的礼品,由于会场人员流动性大,工作人员忙乱或本身有贪污行为,都有可能造成奖品流失。解决方案:

a)委派专人集中管理会议礼品,可在酒店设立会务组单独房间,存取礼品。

b)建立会议纪要,内容包括评奖活动详细结果及赠品发放数量、中奖人等情况,并盘点礼品库存,杜绝礼品流失。

三、会费流失。会务费用支出项目较多,且数目较大,易于形成发票虚开、吃拿回扣等。

解决方案:

反复审核会务计划的项目安排及各项费用明细预算,建立物品、服务询价机制,对房间数量、使用天数、用餐及其他项目等细节进行逐一记录,并盘点库存剩余品,形成严格管理态势,减少费用流失。

(二)经销商价格折扣促销

活动简述:

经销商进货达到一定级别后给予直接的价格折扣或搭赠。

说明:常见的经销商折扣为坎级奖励(如1000---1999箱,单价30元/箱;2000箱以上,28.5元/箱;1000箱以下,按标准价31.5元/箱)这种政策可以鼓励经销商大量进货,短期销量提升较快,但缺点是这种政策之下大经销商进货量大,进货底板价就低——给大户冲货砸价带来有利条件,控制不好会做乱价格,做死市场。

活动目的:

刺激经销商对新产品大批量的购买,建立必要的通路库存,以备产品向下游客户的持续推动。

活动运用范围和前提:

1、新产品优势不明显,到底“是否好销”是个问号,加上进新品需要占用较大的库存和资金。部分经销商会产生观望态度和迟疑心理,这时利用价格折扣促销,促其早下决心,增大订单量;

2、新品上市阶段,竞品也有新品推出或正在举行通路促销活动,本品当加大折扣力度和竞品抢资金。

3、经销商其他品类的产品占用资金过大,特别是季节性商品(比如在每年春节前夕就是酒水销售的旺季,而此时要上市方便面新产品就会遇到与酒水争资金的问题)。

操作要点:

1.确定参加促销活动的客户范围、期间及产品

2.设定不同的级别,不同规模和出货量的经销商应有不同的折扣额度

3.制订促销方案,经权责部门核准后由销售部门通知相关客户

4.客户计算其需求数量,并按活动方案之相应折扣价格打款;财务部依据促销方案规定,直接扣减相应价格后开具发票

5.物流部门按财务部门确认的“出货单”办理发货作业;

控制要点:

1.价格折扣也可不以价格或产品搭赠形式体现,改为礼品搭赠(如:进500箱奖自行车一辆,进2000箱奖传真机一部,这种方法可以减少砸价的可能性)

2.价格折扣的促销方式更适合针对代理商或“专销经销商”,因为给批发商的价格折扣通常会带来批发价的不稳定,非常容易造成市场价格的混乱和相互“砸价”的恶性竞争。

3.坎级进货价格折扣极易引起砸价,要注意执行的时间控制,分阶段进行,并辅以控价手段。

a、每一波价格折扣促销的时间要尽量短——比如说10天之内。(以客户完成一次打款时间为准,而且应该将节假日银行休假经销商无法打款的因素考虑进去)。

b、第一阶段坎级定低。(如:200箱、500箱、800箱奖励0.7元/箱、0.9元/箱、1.2元/箱),低坎级奖政策可以保证小户都能参与奖励,调动小户积极性,降低入市门坎迅速完成所有经销商(尤其是城市里的小户)全面进货,有助产品铺货率提升;

c、在第一阶段成功执行,小户普遍进货而且有良好回款基础上,第二阶段增大坎级。(如:1000箱、2000箱、3000箱奖励1元/箱、1.5元/箱、1.8元/箱)此阶段可调动大户、中户积极性大量进货,并促进产品向外埠扩散。

d、尤其在增大坎级的第二阶段企业要加大对大户出货价的监控,推出规定价格,对新产品外包装进行地区标记。同时,收取经销商新品经营保证金,各地销售经理和业代加强市场监管,一旦发现有违价格政策以停货及扣返利等方法处罚。

e、坎级进货奖励是为了鼓励经销商大量进货向下游销售,但决不是鼓励大量屯货(过量屯货是冲货的元凶),在促销期要结合每个客户以往的销售历史,对其新品接货量进行分析,如发现该客户订货量畸形增大,马上追踪看是否有抛货砸价行为,在恶果未形成之前将问题解决。

f、要求业务代表此阶段严格巡查经销商库房和出货流向,制止爆仓或倒货现象。

(三)经销商销售竞赛

活动简述:

可以制定一系列“挑战性”的销售目标,同时附有“极具吸引力”的经销商奖励方案,鼓励他们积极销售本企业产品。

说明:销售竞赛同其他有奖品的通路促销形式差别是:

1、活动时间长,不属于短期促销

2、立足于建立经销商长期的产品经营习惯

3、奖品通常价值很高(如汽车、手提电脑、国外旅游计划等)

活动目的:

提高通路经营者对产品销售的配合度,促使其积极开展市场开发活动,并努力建立经销商对产品经营的忠诚度。

活动适用范围和前提:

主要针对专属经销商进行的促销活动,它应该满足以下条件:

1.本公司的直营能力很弱,销售占比很小,新产品的上市推动及后续发展主要依靠经销商。

2.采用“大经销制”的企业,销售主要依赖于经销商的业务系统,自己的业务能力很弱。

操作要点:

1.确定参加活动的客户范围、活动时间和产品。通常销售竞赛的周期都比较长,如半年或一年。

2.制定一个经销商的销售奖励方案。如“出国旅行计划”、“培训计划”、“奖金计划”、“跑车计划”等等。

3.典型的销售竞赛计划必须包括销量目标、竞赛规则和要求、考核及奖励计划四项内容。比如,企业可以规定:在某年度销售A产品突破100000箱且销售排名第一的经销商授予“钻石经销商”称号,并奖励黑色“帕萨特”轿车一辆;同时,必须满足“单月销量不低于5000箱、不得跨区经营、不等进行价格竞争、不得销售竞争者产品”等等竞赛规则。

4.按照竞赛规则书面通知客户,销售人员不定期对经销商若干经营状况进行考核。

5.销售竞赛结束后,核算个参赛经销商销售达成及辖区市场管理实际表现,开列优胜者名单。

6.筹备召开“年度优秀经销商表彰大会”,将奖品、奖金等现场兑现。

控制要点:

1.销售竞赛相对与其他通路促销来讲,更立足于市场的长期发展。故活动期间不能太短,否则前述“价格折让”及“随货搭赠”的可能问题就会出现。

2.对经销商的检查和考核尤其重要。比如上述案例,某经销商完全可以在2003年的最后一季“集中出货”100000箱(放到下年度慢慢消化库存),而前面的时间几乎不销售A产品,这样以来,不但借经销商的力量“迅速开拓市场”的目的没达到,反而还要赔上一辆“帕萨特”。

建议:厂商务必从销售竞赛的第一天就按照竞赛规则严格检查、认真考核,使经销商既有“动力”也有“压力”,使他们习惯厂家的“游戏规则”。切忌在促销活动的时候听之任之,而到年终结算是突然拿出一堆经销商“违规作业”的证据,并拒绝给经销商兑现奖励;这样会严重挫伤客户的积极性。

3.销量目标设定要结合客户历史销量分析,要有目的性——主要对哪个级别的客户进行激励;要有挑战性和可行性——定下的目标要比这些目标客户的历史销量高,但努力一下也能够的着!

如:某企业推出新品(老品项的换代升级产品),分析历史销量发现县级客户老品项销量平均在5万箱左右,市级客户老品项历史销量20万箱左右。OK!此次新品销量竞赛定为6.5万箱奖卡车(鼓励县级客户从5万箱提升至6.5万箱)、28万箱奖住宅(鼓励市级客户从20万箱提升至28万箱)。

4.不要让销售竞赛成为少数销售大户的“俱乐部”。奖励计划要“点面结合”,既有大奖又有小奖,使较小的客户也能够参与进来。比如,除了有“最佳销售奖“外,还可设“最佳成长奖”,对在促进市场快速成长方面有突出表现的经销商予以表彰。

(四)批发商进货搭赠

活动简述:

主要针对批发商的小批量进货奖励,奖励的赠品可以是同类的产品,也可能是不同类的但批发商可自己使用或就地销售的产品。

说明:

1.进货搭赠与价格折扣最大的区别为活动对象不同,对经销商可以有价格折扣,对批发商只能用进货搭赠产品或其他商品。

2.厂家不可能直接服务于每一家批发户,实际的向批发商送货、补赠品的工作是由经销商进行的;因此,所谓“进货搭赠”是首先随货搭给经销商的,再由经销商按批发商的实际进货量将赠品搭赠给批发商。

活动目的:

主要用于提升批发商接货意愿,或使经销商库存快速转移到批发商,提高新品的批市铺货率。

活动适用范围和前提:

批发商是经销商和零售商之间的中间环节,成千上万家零售商不可能直接从经销商进货。所以,如果批发商对新产品的经营有问题,就会严重阻碍新产品向零售末端的流动。

在5种情况下可考虑批发商的进货搭赠:

1.经销商的库存水平较高,资金压力大,已经影响到其他产品的经营

2.批发商对新品的信心不足,向零售商的主动推荐不够

3.批发商的新品库存水平太低不足以形成“货卖堆箱”的阵势

4.产品批零差价小,经营意愿不高

5.新产品有比较高的“价值感”,批发价格(零店接货价)普遍飘高,影响零售店的进货意愿,或者导致市场零售价的上扬

操作要点:

1.确定参加活动的客户范围、活动时间和产品

2.确定促销活动的力度,选择适合的促销赠品(如,活动期间进货20箱者,赠“金龙鱼”5L食用油一桶)

3.制订促销方案,经权责部门核准后由销售部门通知相关客户

4.厂家先以随货搭赠的方式将赠品出货给经销商仓库

5.活动期间,批发商从经销商提货时直接按促销方案将相应数量赠品领出

控制要点:

1.进货搭赠活动的成败与赠品的选择关系很大。面向批市老板的赠品选择要遵守以下原则:

a、低价位、高形象。低价位是指赠品采购价格不能超出预算、高形象是指赠品要有价值感。

如:买100箱产品赠送自行车一辆、买200箱赠送4寸小黑白电视一台——自行车、小黑白电视给人感觉是大件商品,很有价值感。实际大量采购的价格很低,自行车70元左右,小电视机100元左右。

b、赠品实用或可以变现。自行车、小电视经销商拿来可以用;而奖励洗衣粉、毛巾可以卖出,因此吸引力较大。

2.赠品核算、给付一定要及时。在批市累计进货奖励的情况下,企业或经销商由于赠品库存及内部稽核程序问题,往往会延期给付批发商的赠品。可是,这一问题如果长期没有解决,就会严重打击批发商对所经营产品的信心。

3.进货搭赠是典型的短期促销活动,切忌长期运用;否则以后想去掉它就困难了!

4.选择本品搭赠(如50搭1)时一定要格外小心,避免新品一上市就使用随货搭赠。否则,通路很容易将搭赠的产品折算成单价,从一开始就使价格不稳;而且,后期如果想拿掉赠品进行正常出货,会遇到很大的市场阻力。建议在第一波的陈列活动过后再进行随货搭赠。

5.严防批发商“超前购买”。很多情况下,新产品一上市就“热销”往往是由于大力度促销活动所造成的“假象”。他们会在有促销活动的时候屯货,而在没促销活动的时候停止进货,仅消化原有库存。这种情况下,厂家没有得到丝毫的利益,只是寅食卯粮,总的销量并没有增加。建议厂家在对照了前述“范围和前提”后再慎重决定是否真的需要进货搭赠。

6.资源下荡也常常是一个严重问题。所谓“资源没有下荡”是指经销商将厂家随货搭赠的本应给批发商的赠品据为己有,没有按规定向批发商补货及发放赠品。

解决方法建议如下:

1、业务人员平时要掌握经销商下线批户的电话,随时抽查二批奖励落实情况

2、活动执行前公司派业务人员对二批户发促销告知传单,并在传单上注明咨询电话(即公司电话)。批户会拿着传单找经销商进货拿赠品,一旦经销商扣赠品,传单上的所谓“咨询电话”就成了“投诉电话”。

(五)批发商订货会

活动内容简述:

一般由公司组织、在经销商门点实施的,面对批发户的短期订货活动。通过设定20~200箱不同提货数量级,给予大小不等的奖品,来吸引批发积极提货。其目的在于经销商大量提货后,帮助经销商消化库存,加快存货周转,从而加快新品在批发通路铺货。

活动适用范围:

新品上市初期,批发已有销货,但由于利润吸引力不大,批发到经销商处只是铺货时购进新品,提货数量较少;经销商进货量较大,产生库存压力,心存焦虑。

在此背景下,开展批发订货会,一可利用订货会热销气氛刺激批发积极提货,加快新品销货,二可帮助经销商出货,减轻库存压力,增强经销商信心。

活动方案撰写要点:

1)列明活动城市及持续时间。如:2003年5月20日~5月22日。城市,南宁。

2)设定提货奖励坎级:如20箱奖背包一个,50箱奖手表一块,100箱奖电热壶一个,150箱奖毛毯一条,200箱及以上奖小电视一台。

3)撰写活动说明文案,预算活动DM数量:印刷活动告知DM,向经销商辖区内所有批发户散发,并详细说明活动的办法。好处、参加时间等内容。

4)设计活动现场布置要求:包括标语,POP,展板,奖品展示,活动工作人员身着促销服装等。

5)活动现场工作流程确定:现场布置、奖品到位、讲解活动办法、展示奖品、发放奖品、登记出货状况。

6)列清营业工作要点:如活动前后均要盘点经销商新品库存,一可计算活动效果,二可控制活动进程,新品库存消化将尽时结束活动。

批发订货会执行中常见的问题:

1)奖级设定不合理。

2)活动告知不充分。

3)订货会现场布置不好。

4)奖品流失。

活动执行要点:

1)制定订货会方案时,要充分考虑批发的提货能力,及提货极限,要能够让批发户踊跃提货,而又不造成压货。

2)必须按照批发户统计数量发放DM,并对发放情况进行登记核查,把好告知这一关。

3)订货会现场要布置妥当。悬挂大幅标语,张贴产品POP,制作大版面的活动奖励办法展板,奖品展示,活动工作人员身着促销服装。活动组织者要认真记录批发参与户数、提货数量及奖品发放等情况,并通过会后的活动总结,盘点奖品,防止流失。

4)订货会时间一般为1~3天(根据批发提货及经销商新品出货情况而变),如已达到批发提货及出清库存目的,可宣告结束。

5)在批发提货中,要防止个别客户囤积居奇,多次提货或一次性大量提货,以免造成后期市场出现砸价。

(六)批发市场陈列奖励

活动简述:

选择门点有堆箱空间且位置较好的批发户参与,按公司要求堆放一定数量的产品或空箱,并保持1—2各月,经过公司专人不定期检查监督,合格者公司将给予一定奖励的促销方法。

活动目的:

营造出新产品上市的“铺天盖地”的气势,增加经销商经营信心,增加零售商选择新产品的可能性。

活动适用范围和前提:

应考虑以下三种批发市场开展陈列奖励:

1.批发市场是零售商主要的采购场所----------影响零售商采购

2.消费者在批发市场的购买率也比较高-------影响消费者购买

3.辐射型的批发市场向其他地区客户沟通上市信息

方案撰写要点:

典型的陈列奖励计划书如下:

1)列明参加活动的城市和每个城市计划参与的批市摊位数。如:佛山50家、东莞30家。

2)设定合理的堆箱数量。由于大部分批发户的门点空间都已摆满各种产品,所以,即使参加活动,只能提供有限的空间堆箱。一般情况下,设计10~15箱的数量为宜,保证客户能够执行到位。对有条件的市场及客户,可放大到20~30箱。

3)列明陈列奖励政策。比如可规定:凡在客户门点醒目处陈列康师傅“鲜の每日C”20箱并持续一个月者,奖励康师傅“冰红茶”一箱(具体每个店的陈列标准要更细化,在陈列协议中体现)

4)详细列明陈列标准,最好附图示。

5)促销方案附件包括:

a.告知函(以传单方式告知批市客户这一活动的内容)。

b.陈列协议:指明活动要求,每个店的陈列量要求要标准固定,但陈列位置及POP张贴位置为空白行,根据各店实际情况确定在签协议时再行填写。

c.陈列检核表,要求业代对参与活动的批户每周检查,当场纪录。以此做为报销和事后检核的凭据。

控制要点:

1.通常陈列奖励的周期为一个月,以达到为新产品“造势”的活动目的为准。

2.选择陈列客户主管要审核,客户不一定要大,但其地理位置一定要有陈列效果(如批市大门口、十字路口)

3.陈列奖励要结合进货奖励和退货承诺:进货奖励保证客户库房真的有产品可以销售(避免门口有堆箱而当有人要买时,批户却没货卖的可笑现象)。为防止批户面对新产品不敢进货,可做出退货承诺。

如:只要进新产品30箱,同时按要求每天在门口陈列20个新品空箱,不管销量如何,月底都奖励三箱。如果新产品卖不动,月底可全款退货,奖品照发(注:一般情况只要批市陈列作的好,很少有产品一点都卖不动,大量退货的现象发生)

4.赠品选择。建议使用“成熟产品”,避免用新产品和滞销品;否则,将严重影响活动效果。

5.鉴定堆箱协议。写清客户姓名、商号、所在市场名称、门牌号码、联系电话和堆箱数量、起止时间。由管理者收回原件,活动组织者造册留底。待活动结束后,核对受奖客户,并电话抽查,杜绝多报奖品现象。

6.陈列协议规定各店具体陈列细则(如:二十箱堆箱,放在大门口右侧1米处,前面不得有遮挡物),最好附上照片,做为检核标准。

7.不要真的让客户堆二十箱货,没有人愿意天天给你一箱箱搬出搬进,最好拿二十个空箱子用胶带粘在一起,方便客户陈列。

8.赠品一定要当月发放,否则“失信于民”,以后的活动难以开展。

9.切记:一定要把握“严进宽出”的原则。

·陈列检核要严:堆箱核查不要声张检核行踪。总部下市场巡视,事先不能暴露行程,访查时手持堆箱协议书,直接拜访堆箱客户,并做检查记录。与活动人员检查记录核对,形成检查态势,使检查产生作用。

·陈列奖励发放要松:陈列奖励的目的就是刺激批发商更多的陈列新产品,只要基本符合陈列标准、并总体达到陈列效果就应该给以奖励,不要为了一箱两箱没陈列出来就不给奖励;实际上,某些时候批发商的陈列数量可能还会远远大于规定的数量。如果在平时疏于对客户的拜访、辅导和检核,而在活动结束的时候以“没有按陈列要求”为由拒绝发放赠品,将严重打击批发商的积极性,可能从此结一个冤家使好事变坏事。

(七)零店铺货奖励

活动简述:

是指为鼓励零售商进货而给予的额外赠品或好处。

活动目的:

促使新产品顺利进入零售终端,迅速提高新品铺货率,尽快让消费者看的见、买的到。

范围和前提:

零售店铺货率的提升是新品上市成败的关键,没有它就没有消费者购买。在以下情况时必须考虑铺货奖励:

1.由于产品零售利润较低,预计零售店进货意愿不高,在新品铺货时直接给以奖励

2.产品上市一段时间,但铺货率持续维持30%以下的低水平

3.竞争品牌同期进行有同类新品上市,必须先发制人,强占零店库存。

操作要点:

1.确定铺货活动的城市、铺货的产品及执行时间。通常,铺货奖励是随新产品铺货行动同时进行。

2.确定奖励办法。比如:进一箱赠一袋。

3.由销售人员或经销商业务人员在新产品铺货时当即兑现。

4.控制要点:

1.不是所有的零售店在新品铺货时都需要“奖励”。要切记铺货奖励只是在新产品进店遇到很大阻力的时候,为迅速提升铺货率而采取的辅助措施。

2.防止赠品资源流失

零店铺货过程的赠品流失常见为以下几种

a、业务人员和经销商联手谎报铺货假订单,虚报、截流赠品;

b、在铺货过程中有批户或大零店借机屯货(如:买1箱赠两包,行!我买100箱再送我200包)

c、零店业务人员不顾公司有关“铺货奖励只是为提高铺货率而设,专用来给没有接过新品的零店进行奖励”的规定,借此政策冲销量

重复奖励,对早以已经二次、三次进货的零店,再次使用奖励政策,浪费奖励资源;

“大单划小单”,业务人员有意用此奖励政策给批发大量出货,冲销量,然后把订单分割到几

十、几百家“假零店”的头上。

管控方法:

·明确零店铺货奖励上限,一般最多不超过两箱。(如:买一箱送一包,上限2箱)。届时不管你是零兼批还是零店都可以接货,但进货超过2箱以上部分不享受奖励(避免大户乘机屯货)

·同一块区域最多连续铺货两次(避免重复奖励)

·业代铺货建立铺货作业登记表,主管第二天抽查,严惩违规者,同时公司领导在巡检市场时再抽检复查(避免大单划小单或假订单现象)

3、营业主管必须建立“铺货奖励管控表”随时掌握执行进度。如下表所示:

(八)随箱赠刮刮卡

活动内容简述:

是在产品包装箱内放置刮刮卡,零售店销货同时取得刮刮卡,以刮卡中奖的方式来促进零售店销货的促销方法。其目的在于设计不同奖品,特别是通过大奖来吸引零售店进货销售,实现增加新品零店推力。

活动适用范围:

新品上市后,铺货率已达要求。但利润对零售店无吸引力,销售积极性不高,形成零售通路新品销售不畅的局面。同时,铺货率有一定幅度的波动。

在此背景下,开展随箱赠刮刮卡,可提升零售店提货积极性,增加销售热情,加快新品销货,增强零售通路销售推力,巩固零店铺货率。

活动方案撰写要点:

1)列明活动城市、每城市开展活动投放数量及持续时间。活动时间一般为1~3个月。

如:2003年3月5日~6月5日。城市,石家庄,5000张;太原,3000张。

2)设计奖品中奖率及奖励等级、奖品,印制刮刮卡交生产每箱投放一枚。

3)设计DM及POP,列清使用数量。印制活动DM及POP,在零店散发及张贴,可充分告知活动讯息。

4)设立兑奖方案,大奖须在公司凭个人身份证领取,小奖可设立到批发户进行兑换。

5)确定投放时间。有刮刮卡的新品投入市场,开始兑付并回收中奖刮刮卡,直致活动结束。

随箱赠刮刮卡活动中常见的问题:

1)批发户拆箱取走刮刮卡,刮刮卡被拦截,不能到达零售店老板手中。

2)奖品流失。

3)批发兑奖点兑换不及时。

4)持卡零售店未及时兑换。

活动执行要点:

1)活动告知即时贴,每箱张贴两张。告知零店不提破损及拆开的产品,以度绝批发拆箱取卡。

2)严格登记大奖兑奖人身份证、电话等详细情况。兑奖结束后,对中小奖项的兑换要保存好原卡,再与库存奖品对账,杜绝私自拿取奖品。

3)保证批发点中小奖品的供应。为提高批发户的协助工作积极性,可适当赠送一些小礼品,或计付(兑换活动)劳务费50至100元,以刺激批发户做好兑换工作。

4)印制活动DM、POP,要标清活动起止时间。同时要求巡店业代在走访中,提示刮刮卡活动起止时间,提醒小店老板尽快兑换。

(九)回收箱皮

活动内容简述:

回收箱皮是一个对零售店十分有效的促销方法。通过1元——2元的现金价格回收零售店手中新品的箱皮,达到促进零售店积极销售新品的效果。其目的是让利于零售店,使零售店环节得到更多的利润。

活动适用范围:

新品上市后,首次铺货成交率较低,铺货率未达要求。零售店利润无吸引力,销售积极性不高,形成新品在零售通路销售不畅的局面。

在此背景下,开展回收箱皮,可提升零售店销售利润,进而提货积极,加快新品销货,增强零售通路销售推力。

活动方案撰写要点:

1)列明活动城市及持续时间。活动时间一般为1个月。如:2003年5月5日~6月5日。城市,石家庄。

2)设定活动参与零售店总数及回收兑付办法。根据零售店总量,新品上市铺货率要求,铺货率达成状况,以及单店平均月销量,设定此次活动总体规模。合理设定箱皮兑付点,便于零售店老板兑付。

3)设计DM文案、即时贴内容。印制活动告知DM、POP和即时贴。每箱箱皮上张贴2张活动即时贴,同时,向未铺货零售店散发DM,张贴POP,充分告知兑换活动。在批发户设定兑换点,并张贴POP,有条件的门点可悬挂活动横幅,说明活动办法及起止时间。

4)说明兑换方法。零售店到批发兑换、批发到经销商处兑付、经销商到厂家找相关人员现场点清数量兑付现金。这其中批发、经销商要有“手续费”。

如:零店向批发兑换1元/个、批发向经销商兑换1.1元/个、经销商向厂家兑换1.2元/个。

回收箱皮活动中易出现的问题:

1)回收箱皮活动执行者易通过重复计算箱皮,骗取现金。

2)兑换点批发户由于忘记与公司及时兑换现金而造成损失。

3)活动兑付人员自己贪污兑付现金。

4)箱皮过大,不宜清点、保存、兑付。

活动执行要点:

回收箱皮活动的执行应该注意以下细节:

1)规定剪取箱皮中的唯一标识部分,便于清点、兑付、回收的操作。

2)严格现金管理,活动执行者领取现金后,要上缴相应的箱皮数量,并做详细登记。

3)公司专人对回收的箱皮清点,复核其中是否夹着不在此活动范围内的“冒牌货”(其他品项或本品项的箱皮但未贴即时贴。)

4)要记录各个兑换点批发户的详细情况,包括商号名称,门点牌号,联系人,联系电话,以及兑换数量,通过电话或走访形式随时沟通具体数字,以核对现金是否正常使用。

5)业代及时了解兑换活动执行情况,督促兑换点批发户及时兑付现金。

6)活动结束前,业代要拜访批发户,督促他们“活动马上过期了,赶紧把手上箱皮交上去”。

(十)零店陈列奖励

活动简述:

选择繁华街道集中区的零售店,要求店主按照公司规定的标准进行陈列(如:产品的托盘陈列,专用小货架陈列)零店业代每周进行检查,如合格则当场奖励一份小礼品,一般活动持续时间在一个月左右。

说明:

零店陈列奖励与“批市陈列”奖励和“陈列模范店计划”的不同之处;

批市陈列奖励和陈列模范店计划是为了起到以点带面的陈列示范作用,故对加盟陈列店、模范店的要求较高(堆箱、专架、pop、布旗的布置),而且选择家数较少,奖励额度也较大。而零店陈列奖励是为了大面积提高铺货率,保持铺货率在活动期内不下降,同时提高陈列效果创造新品的流行趋势。所以选择点数较多,要求也较低(只要求小专架陈列或占用店内最好的排面),奖励额度也比较小(如:每周检查合格,奖励一包方便面)。

活动目的:

可进一步降低铺货难度且促进在陈列期内店主积极进货,保证铺货率不下降,同时增加零店陈列效果。

活动适用范围:

1、新产品在广告、价格上无明显优势,铺货有一定难度。

2、新品曾经上市不成功又二次上市,典型的现象是一做铺货促销,铺货率就上升,活动一停铺货率又下滑(零店店主在卖完铺货时接的产品后不愿二次进货)。

活动方案撰写要点:

1、列明参加活动的城市和每个城市计划参与的零店数。如:佛山600家、东莞300家。

2、列明铺货奖励政策和陈列奖励政策。如:买3瓶送1瓶,符合陈列标准每周奖1瓶。

3、详细列明陈列标准,最好附图示。

4、促销方案附件包括:

a、零店告知函(以传单方式告知零店这一活动的内容)。

b、零店陈列检核表,要求业代对参与活动的零店每周检查,当场纪录。发放奖品记录并让店主签字,以此做为报销和事后检核的凭据。

控制要点:

1、此活动涉及店数较多,容易失控,所以只适合在公司、办事处或总部所在城市展开。不能在无公司常驻人员的市场上交给经销商执行。

2、零店陈列奖励选店要集中(要做就一条街全做)。

3、零店陈列奖励选店店数至少大于该市总店数20%,活动期一个月以上。

4、奖品兑现要每周执行(本来奖励就小,再等到月底发放,店主会失去兴趣)。

5、可由公司出资给零店业代的自行车衣架上焊一个小铁筐放奖品——方便业代每周发奖品。

6、随时抽检复核业代的报表真实性;

7、零店陈列奖励之陈列标准要简单(如:保证货架第二层横向摆8包产品)降低零店参与难度;

企业上市执行 篇5

本报告侧重于企业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的执行情况分析, 尤其是全面掌握各项具体准则在上市公司的实施情况。本报告共分为五个部分:一是上市公司基本情况分析, 二是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情况分析, 三是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是结论, 五是下一步工作。

一、上市公司基本情况分析

(一) 上市公司2010年年报审计情况分析

2 129家上市公司中, 被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的有2 020家, 占比为94.88%;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有109家, 占比为5.12%。109份非标准审计意见中, 84份为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 占比为77.06%, 占全部上市公司审计意见数的3.95%;17份为保留意见, 占比为15.60%, 占全部上市公司审计意见数的0.80%;8份为无法表示意见, 占比为7.34%, 占全部上市公司审计意见数的0.37%。109份非标准审计意见中, 108份为我国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出具, 仅深南电A (000037) 1份被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

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 (以下简称“四大”) 审计的上市公司家数为119家, 占全部上市公司家数的5.59%。但是, 这119家上市公司截至2010年年末的资产总额合计722 947.19亿元, 在全部上市公司资产总额中的比重高达83.94%;2010年实现的利润总额为15 527.80亿元, 在全部上市公司2010年利润总额中的比重高达69.72%。

从2007年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以来, 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年报被出具了标准审计意见 (参见表1和图1) , 2007年、2008年和2009年连续3年每一年均超过了93%, 2010年将近95%, 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不仅对年报数据的可靠性提供了合理保证, 而且充分表明企业会计准则在我国上市公司连续4年得到平稳有效实施。

注:表中“占比”均指各种审计意见的份数占审计意见总份数的比重

2010年有109份年报被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意见, 其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一是84份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中, S*ST圣方 (000620) 等68家上市公司因持续经营能力出现问题被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意见, 占比为80.95%;亚星化学 (600319) 等5家上市公司因受到有关监管部门的调查被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意见, 占比为5.95%;方大炭素 (600516) 等4家上市公司因涉及诉讼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 占比为4.76%;因其他原因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有7家上市公司, 占比为8.34%。

二是17份保留意见中, 中科健 (000035) 等5家上市公司因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 占比为29.41%;深中华 (000017) 等9家上市公司因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 占比为52.94%;3家上市公司因重大事项影响财务报表数据而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 占比为17.65%。

三是无法表示意见有8家上市公司, 全部因无法实施有效审计程序, 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

(二) 上市公司2010年业绩状况分析

沪深两市2 129家上市公司2010年实现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分别为22 272.09亿元和17 541.20亿元, 相比2009年实现的利润总额和净利润16 304.14亿元和12841.95亿元, 分别增加5 967.95亿元和4 726.25亿元, 增幅分别为36.60%和36.88% (有关情况如表2所示) 。2010年在我国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大环境下, 16家银行类上市公司仍实现了8 851.62亿元的利润总额和6 842.16亿元的净利润, 分别占全部上市公司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的39.74%和39.01%, 净利润增长率为33.33%, 但落后于全部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速3.55个百分点。16家银行类上市公司2010年实现利息收入21 893.45亿元, 占其营业总收入的比重86.79%, 实现利息净收入 (即利息收入扣除利息支出后的净额) 14 039.04亿元, 占营业总收入的比重55.65%;2010实现手续费及佣金收入3 186.76亿元, 占营业总收入的比重为12.63%。

2010年,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 (GDP) 401 202亿元, 比2009年增长10.4%。2010年2 129家上市公司实现的营业总收入 (包括非金融企业实现的营业收入、商业银行实现的利息收入、保险公司实现的保费收入、证券公司实现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 合计174 503.78亿元占GDP的比例高达43.50%, 比2009年增长33.11%, 增速比GDP加快22.71个百分点。

2010年营业利润对利润总额和净利润贡献为21497.57亿元, 占2010年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的百分比分别为96.52%和122.55%。管理费用对2010年沪深两市2 129家上市公司营业利润的拖累较大, 达到13 197.04亿元, 占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的百分比为59.25%和75.23%。除营业利润外, 营业外收支净额对利润总额的贡献仅为774.52亿元, 占利润总额的3.48%, 远远小于营业利润对利润总额的贡献, 对上市公司的持续发展不构成长期影响。

单位:亿元

*2010年实现利润各组成项目占利润总额的比例**2010年实现利润各组成项目占净利润的百分比

可见, 2010年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仍为营业收入, 经营业绩在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中仍占主导地位。

(三) 上市公司2010年财务状况分析

2010年末, 沪深两市2 129家上市公司资产总计和负债总计分别为861 246.44亿元和738 675.38亿元, 同比2009年分别增加了134 362.36亿元和111 063.63亿元, 增幅分别为18.48%和17.70%。资产同比增加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银行类上市公司发放的贷款及垫款余额2010年比2009年增加了51 536.96亿元, 占到2010年资产同比增加额的38.36%;二是货币资金余额2010年比2009年增加了34 086.09亿元, 占到2010年资产同比增加额的25.37%;三是持有至到期投资余额2010年比2009年增加了21 466.31亿元, 占到2010年资产同比增加额的15.98%。负债同比增加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银行类上市公司吸收存款及同业存放余额2010年比2009年增加了64 828.04亿元, 占到2010年负债同比增加额的58.37%;二是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因材料、商品采购产生的应付账款余额2010年比2009年增加了15 565.44亿元, 占到2010年负债同比增加额的14.01%, 这两个方面共同作用, 占到2010年负债同比增加额的七成以上。值得关注的是, 上市公司2010年新增应收票据达到了1 538.99亿元, 增幅高达50.74%;2010年新增应收账款高达2 685.47亿元, 这两类资产的变化, 反映了我国上市公司2010年实现收入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2010年末, 沪深两市2 129家上市公司股东权益合计为122 571.06亿元, 2009年为99 272.33亿元, 同比增加了23 298.73亿元, 增幅为23.47%, 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未分配利润余额2010年比2009年增加了8 391.89亿元, 增幅为38.60%, 占到2010年股东权益同比增加额的36.02%, 主要来源于上市公司2010年实现的利润;二是资本公积余额2010年比2009年增加了7 472.31亿元, 增幅为26.86%, 占到2010年股东权益同比增加额的32.07%, 主要来源于上市公司2010年股票发行收入;三是股本余额2010年比2009年增加了3 167.79亿元, 增幅为10.61%, 占到2010年股东权益同比增加额的13.60%, 主要来源于上市公司2010年股票发行收入。

总体看来, 2010年沪深两市2 129家上市公司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在资产总额中的比重不大, 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2010年年末余额分别为4 509.61亿元、51 539.86亿元和84 302.72亿元, 占资产总额的比重分别为0.52%、5.98%和9.79%。

(四) 上市公司2010年现金流量状况分析

沪深两市2 129家上市公司2010年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以下统称现金) 余额66 229.66亿元, 较2009年年末57 173.03亿元净增加9 056.63亿元, 增幅15.84%。2 129家上市公司2010年现金净增加额合计11 042.34亿元, 较2009年4 250.73亿元增加6 791.61亿元, 增幅高达159.78%。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2010年现金增长迅速, 增幅远远超过了2009年的增幅。

2 129家上市公司中, 2010年现金净增加额为正的有1 288家, 占比为60.50%;现金净增加额为负的有841家, 占比为39.50%。这说明我国六成以上的上市公司2010年相比2009年现金有所增加。

2 129家上市公司中, 2010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为正的有1 463家, 占比为68.72%;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为负的有666家, 占比为31.28%。2010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合计为26 016.04亿元, 较2009年减少3 980.98亿元, 降幅为13.27%, 主要原因是上市公司2010年销售商品等收到的现金较2009年仅增加了38 922.76亿元, 未敌购买商品等支付现金的增加额, 该增加额高达39 777.57亿元。

2 129家上市公司中, 2010年投资活动现金流量为负的有1 803家, 占比为84.69%;投资活动现金流量为正的有326家, 占比为15.31%。2010年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出额为28 444.28亿元, 较2009年减少5 835.47亿元, 降幅为17.02%, 主要原因是上市公司2010年收回投资 (如处臵股权) 收到的现金较2009年增加19 739.37亿元, 超过了投资支付现金 (如购买股权) 的增加额, 该增加额为13 066.48亿元。

2 129家上市公司中, 2010年筹资活动现金流量为正的1 239家, 占比为58.20%;筹资活动现金流量为负的890家, 占比为41.80%。2010年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13 688.05亿元, 较2009年增加5 246.02亿元, 增幅为62.14%, 主要原因是上市公司2010年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 (如发行股票) 较2009年增加6 624.21亿元, 远远超过了偿还债务等 (如偿还银行借款) 的增加额, 该增加额为2 933.52亿元。

(五) A+H股上市公司分析

沪深两市2 129家上市公司中共有66家上市公司同时在香港发行了H股, 目前这些公司除了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在A股市场披露年报外, 同时还按照香港会计准则在H股市场公布年报。分析表明, 两地会计准则实现了趋同等效, 而且得到了有效实施。分析发现, A+H股上市公司在内地与香港披露的年报净利润差异和净资产差异呈“双下降”态势, 已经接近完全消除。

1. A+H股上市公司年报净利润差异分析

66家A+H股上市公司2010年按照香港财务报告准则报告的净利润为10 810.27亿元, 较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报告的净利润10 775.20亿元, 高出35.07亿元, 净利润差异率仅为0.33%。2007年53家A+H股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差异率为4.69%, 2008年57家A+H股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差异率为2.39%, 与2007年相比降幅达49.04%;2009年61家A+H股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差异率0.64%, 与2008年相比降幅高达73.22%;2010年66家A+H股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差异率为0.33%, 与2009年相比降幅高达48.44%。这充分说明A+H股上市公司从2007年开始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以来, 按照两地会计准则报告的净利润差异呈逐年大幅度下降态势, 2010年已经接近完全消除 (参见表3和图2) 。

2010年66家A+H股上市公司中, 中兴通讯 (000063) 等32家上市公司按照两地会计准则报告的净利润已经完全无差异, 占比为48.48%。而在2007年时, 53家A+H股上市公司中, 中兴通讯 (000063) 等6家上市公司按照两地会计准则报告的净利润已经完全无差异, 占A+H股上市公司总数的11.32%。

2. A+H股上市公司年报净资产差异分析

66家A+H股上市公司2010年按照香港财务报告准则报告的净资产 (股东权益) 为65 295.11亿元, 较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报告的净资产65 289.85亿元仅高出5.26亿元, 净资产差异率不到0.01%。在2007年53家A+H股上市公司的净资产差异率为2.84%, 2008年57家A+H股上市公司的净资产差异率为0.96%, 与2007年相比降幅达66.20%;2009年61家A+H股上市公司的净资产差异率为0.22%, 与2008年相比降幅高达77.08%;2010年66家A+H股上市公司的净资产差异率不到0.01%, 与2009年相比降幅高达95.45%。A+H股上市公司净资产差异分析, 同样说明A+H股上市公司从2007年开始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以来, 按照两地会计准则报告的净资产差异呈逐年连续大幅度下降态势, 2010年已经接近完全消除 (参见表4和图3) 。

2010年66家A+H股上市公司中, 中兴通讯 (000063) 等35家上市公司按照两地会计准则报告的净资产已经完全无差异, 占比为53.03%。在2007年时, 53家A+H股上市公司中, 中兴通讯 (000063) 等10家上市公司按照两地会计准则报告的净资产已经完全无差异, 占A+H股上市公司总数的18.87%。

分析发现, A+H股上市公司现存的按照两地会计准则报告的净资产和净利润微小差异的项目主要是以前年度资产重估差异调整。

以上分析表明, 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四年来, A+H股上市公司大幅度消除了原有差异, 基本上没有产生新的差异, 按照两地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差异接近完全消除, 进一步验证了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成果, 而且从这一角度表明企业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得到了持续有效实施。内地准则与香港准则的等效, 大幅度地降低了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的财务报告编报成本和融资成本, 有助于加快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的步伐, 有力地推动了内地企业“走出去”战略的贯彻落实, 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两地资本市场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六) 创业板上市公司分析

2129家上市公司中, 创业板上市公司有188家, 占比为8.83%。主要集中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电子设备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几个行业。

分析发现, 创业板上市公司整体而言具有以下特点:

1.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现金净增加额2010年较2009年都增幅明显, 其中, 营业收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现金净增加额领先于上市公司整体水平, 但经营业绩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在上市公司整体中所占比重极小, 分别为0.45%和1.15%,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在上市公司整体中的地位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具体参见表5) 。

188家创业板上市公司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合计782.81亿元, 占全部上市公司营业收入174 503.78亿元的0.45%, 较2009年增加208.87亿元, 增幅为36.39%, 超出上市公司整体营业收入增幅3.28个百分点;2010年实现营业利润合计144.46亿元, 占创业板上市利润总额的91.29%, 占全部上市公司营业利润21 497.57亿元的0.67%, 较2009年增加32.79亿元, 增幅为29.36%, 低于上市公司整体营业利润增幅6.98个百分点;2010年实现利润总额合计158.24亿元, 占全部上市公司利润总额22272.09亿元的0.71%, 较2009年增加37.69亿元, 增幅为31.27%, 低于上市公司整体利润总额增幅5.33个百分点;2010年实现净利润合计134.29亿元, 占全部上市公司净利润17 541.20亿元的0.77%, 较2009年增加31.27亿元, 增幅为30.35%, 低于上市公司整体净利润增幅6.53个百分点;2010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合计299.84亿元, 占全部上市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26 016.03亿元的1.15%, 较2009年增加45.28亿元, 增幅为17.79%, 超出上市公司整体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增速31.06个百分点。

2.创业板上市公司业绩普遍增长, 且利润主要来源于日常经营业务, 整体而言, 反映出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具备一定的支撑力。

创业板上市公司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782.81亿元, 同比增长36.39%, 92%的公司实现了营业收入同比增长。创业板上市公司2010年实现净利润134.29亿元, 同比增长30.35%, 85%的公司实现了净利润同比增长。创业板上市公司在业绩显著增长的基础上, 业绩增长的质量也有所提高。表现为:一是业绩增长源于日常经营业务, 非日常经营业务所产生的损益占比下降。创业板上市公司实现的利润总额中九成以上来源于日常经营业务, 2010年度营业外收支净额等非日常经营业务产生的损益仅占利润总额的8.7%。二是呈现出一批高成长公司。2010年, 创业板上市公司中, 营业收入增幅超过100%的有8家, 增幅在50%以上的有48家;净利润增幅超过100%的有7家, 增幅在50%以上的有49家, 且相当多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成长保持了一定的持续性, 广泛分布在信息技术、新材料、现代服务业及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经济领域。

3. 创业板上市公司2010年现金相对充裕。2010年, 创业板上市公司现金流量净增加额合计906.36亿元, 远远大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增加额, 占上市公司整体现金流量净增加额11 042.34亿元的8.21%, 较2009年增加625.18亿元, 增幅高达222.34%, 主要原因是创业板上市公司2010年筹资活动 (如发行股票) 产生的现金流量较2009年大幅增加。例如, 燃控科技 (300152) 2010年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0.34亿元而2009年为-0.29亿元, 增幅高达36.66倍。又如, 宋城股份 (300144) 2010年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20.60亿元比2009年1.99亿元增加18.61亿元, 增幅也高达9.35倍。另外, 尽管大多数创业板上市公司2010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正, 但是特锐德 (300001) 等38家创业板上市公司2010年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超出了现金流入。

4. 创业板上市公司2010年年报均被出具了标准审计意见, 从注册会计师鉴证的角度反映了创业板上市公司基本上都能够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编报2010年年报, 对2010年的交易和事项进行会计处理。

5. IPO为创业板高新技术上市公司加大研发投入创造了有利条件。188家创业板上市公司2010年研发支出总计36.00亿元, 较2009年增长了38.1%, 占上市公司整体研发支出109.58亿元的三分之一 (32.85%) , 占创业板上市公司营业收入总额的比重达到4.60%之高。其中, 97家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增长率超过了营业收入增长, 3家公司研发投入超过了亿元, 同时还出现了一些重视以研发投入带动业绩增长的上市公司。截至2010年12月31日, 创业板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平均每家已获得发明专利2.5件, 已获得实用新型专利7.4件, 已获得外观设计专利2.8件;同时, 平均每家已申请的发明专利为11.1件, 已申请实用新型专利为5.4件, 已申请外观设计专利为1.8件。和创业板的非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相比, 和国家高科技技术企业群体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相比, 创业板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在研发投入及知识产权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6. 在股权激励方面, 188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中只有合康变频 (300048) 和探路者 (300005) 两家上市公司2010年实施了股份支付计划, 且均属于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其中, 合康变频 (300048) 采用的是限制性股票形式, 探路者 (300005) 采用的是股票期权形式。

二、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情况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包括38项具体准则, 基本上涵盖了我国企业会计实务中目前已经发生或者能够预见到的经济业务事项。根据沪深两市2 129家上市公司公布的2010年年报, 通过对38项具体准则进行逐项深度分析, 进一步验证了企业会计准则连续四年实现了持续平稳有效实施的结论。限于篇幅, 在此仅举例说明以下具体准则项目的执行情况, 供参考:

(一) 存货准则

2 129家上市公司中, 发生存货业务的有2 052家, 占比为96.38%。存货2010年年末余额合计31 845.81亿元, 较2009年23 498.72亿元增加了8 347.09亿元, 增长了35.52%。

年报显示, 存货类别中, 所占比重较大的是原材料、自制半成品和库存商品。68.48%的上市公司采用加权平均法作为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 未发现仍使用后进先出法的情况。存货准则已从2007年开始取消了后进先出法。

2010年, 对存货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的上市公司有1 066家, 占发生存货业务上市公司总数的51.95%, 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合计为189.79亿元, 占存货2010年年末余额的0.60%, 占2010年资产减值损失总额的8.06%。存货跌价准备2010年年末余额合计为368.73亿元, 占存货2010年年末余额的1.16%。

分析发现, 上市公司对存货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存货陈旧、过时、毁损、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 积压、滞销、存在质量问题等;二是存货价格持续下跌;三是原材料价格下降使得存货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 原材料所生产产品的成本高于产品的销售价格;四是产品更新换代、部分产品环保要求提高已被淘汰等因素共同影响, 导致产成品及相关的在产品、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但是, 部分上市公司对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原因未作披露或仅进行了“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简单描述, 说明上市公司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披露还有待加强。

分析还发现, 2010年对存货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采掘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业等行业。比如, 计提存货跌价准备金额最大的前20家上市公司中, 制造业占了60%, 采掘业占了20%, 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占了10%。该20家上市公司2010年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合计104.99亿元, 占到该20家上市公司净利润的3.38%。

(二) 长期股权投资准则

2 129家上市公司中, 持有长期股权投资的有2 042家, 占比为95.91%。长期股权投资2010年年末余额合计8 392.30亿元, 较2009年增加2 095.16亿元, 增幅为33.27%。

年报显示, 2 042家持有长期股权投资的上市公司中, 1 286家上市公司存在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 占比为62.98%;1 153家上市公司存在对联营企业的投资, 占比为56.46%。这说明对子公司, 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以及对联营企业的投资, 是上市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主要类别。

分析发现, 绝大多数上市公司都能够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对被投资单位能够实施控制, 以及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但个别上市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值得关注, 如某上市公司持有被投资单位40%的股份, 采用了成本法核算, 但未披露具体原因。

中兴通讯 (000063) 等9家上市公司2010年因减少投资、被投资单位增发股份等原因引发在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持股比例下降, 但对被投资单位仍具有重大影响继续采用权益法核算, 而确认了投资收益。尤其是, 某上市公司2010年因此事项确认了2.58亿元的投资收益, 占该公司投资收益总额的44.64%, 超过了利润总额的一半, 高达51.81%, 对该公司的业绩影响较大。

(三) 投资性房地产准则

2 129家上市公司中, 存在投资性房地产的有833家, 占比39.13%。

年报显示, 833家上市公司均对投资性房地产的种类进行了披露。其中, 投资性房地产包括房屋、建筑物的有823家, 占存在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公司总数的98.80%;包括土地使用权的有203家, 占存在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公司总数的24.37%;房屋、建筑物和土地使用权都存在的有193家, 占存在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公司总数的23.17%。

存在投资性房地产的833家上市公司中, 806家上市公司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了成本计量模式, 占存在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公司总数的96.76%;仅深发展A (000001) 等27家上市公司采用了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 占存在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公司总数的3.24%。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为36.24亿元, 仅占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的27家上市公司净利润的1.90%。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能够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 谨慎选择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模式, 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公司影响不大。

分析发现,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确定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房地产评估价格 (15家上市公司) , 二是参考同类同条件房地产的市场价格 (9家上市公司) , 三是实地调查取得的价格 (1家上市公司) 。但是, 泛海建设 (000046) 和交通银行 (601328) 等2家上市公司未披露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确定方法, 值得关注。

陕国投A (000563) 等108家上市公司在2010年发生了投资性房地产类型的转换, 占存在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公司总数的12.97%。其中, 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的有66家, 占存在投资性房地产类型转换的上市公司总数的61.11%;将投资性房地产又转回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有28家, 占存在投资性房地产类型转换的上市公司总数的25.93%;将存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的有12家, 占存在投资性房地产类型转换的上市公司总数的11.11%;将投资性房地产又转回存货的有2家, 占存在投资性房地产类型转换的上市公司总数的1.85%。这些值得关注。

另外, 分析未发现上市公司2010年发生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变更的情况。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不允许企业将投资性房地产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

(四) 固定资产准则

2 129家上市公司中, 存在固定资产的有2 112家, 占比为99.20%。

年报显示, 丽珠集团 (000513) 等328家上市公司2010年发生了固定资产大修理费, 占全部上市公司家数的15.41%。其中, 红太阳 (000525) 等18家上市公司发生的固定资产大修理费对公司净利润的影响较大 (占净利润的比重超过50%) 。另外, 多数上市公司均未披露固定资产大修理费的会计处理方式, 这反映出上市公司固定资产大修理费的披露有待加强。

煤气化 (000968) 等219家上市公司2010年存在安全生产费, 占全部上市公司家数的10.29%, 中国铝业 (601600) 等50家上市公司2010年存在维简费, 占全部上市公司家数的2.35%。从行业分布来看, 基本上属于化工、能源开采等高危行业。

(五) 无形资产准则

2 129家上市公司中, 存在无形资产的有2047家, 占比为96.15%。

年报显示, 存在无形资产的2 047家上市公司中, 拥有土地使用权的有1 834家, 占比为89.59%;拥有软件的有1434家, 占比为70.05%;拥有专利权的有500家, 占比为24.43%;拥有特许经营权的有372家, 占比为18.17%;拥有商标权的有321家, 占比为15.68%;拥有非专利技术的有209家, 占比为10.21%;拥有著作权的有30家, 占比为1.47% (参见表6) 。由此可见, 土地使用权、软件、专利权、特许经营权、商标权、非专利技术和著作权是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主要构成内容。

分析发现, 上海梅林 (600073) 等13家上市公司存在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 其中, 属于商标权的有6家 (占比为46.15%) 、特许经营权的有2家 (占比为15.38%) 、非专利技术的有2家 (占比为15.38%) 、土地使用权的有1家 (占比为7.69%) 、专利权的有1家 (占比为7.69%) 、高尔夫权证的有1家 (占比为7.69%) , 这些无形资产值得关注。11家上市公司对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进行了减值测试, 除某上市公司对专利权计提了620.75万元的减值准备外, 其余10家上市公司的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均未发生减值。另外, 华意压缩 (000404) 和诺普信 (002215) 未对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进行减值测试, 值得关注。

2 129家上市公司中, 2010年投入研发支出的有407家, 占比为19.12%, 主要集中在机械、设备制造业、医药、生物制品业、矿产冶炼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业。在投入研发支出的407家上市公司中, 361家上市公司对无形资产研发活动的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标准进行了披露, 占发生研发支出的上市公司家数的88.70%, 但两个阶段划分标准均为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同时, 多数上市公司在披露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时, 只是引用了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 并没有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披露, 没有反映出公司的实际生产、经营及研发情况, 这说明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研发的信息披露还有待进一步加强。91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开发支出的资本化金额, 占发生研发支出的上市公司家数的22.36%。

分析发现, 大多数上市公司普遍采用年限平均法 (即直线法) 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进行摊销。

(六)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

2 129家上市公司中, 2010年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有11家上市公司, 占比为0.52%。

年报显示, 这11家上市公司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均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出和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均能够可靠计量, 因此, 按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规定采用公允价值进行了计量。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是上市公司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主要资产形式。

分析发现, 有2家上市公司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还支付了补价,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应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加上支付的补价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 进而确认相关损益。但该2家上市公司直接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 进而确认了相关损益, 支付的补价未进行处理, 值得关注。

(七) 资产减值准则

2 129家上市公司中, 发生资产减值的有2 117家, 占比为99.44%。

年报显示, 2 117家上市公司2010年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合计2 355.26亿元, 占到上市公司整体利润总额的10.57%, 较2009年增加372.68亿元, 增幅为18.80%。从资产减值损失的构成来看, 金融类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损失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类上市公司的贷款减值损失, 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损失中存货跌价损失、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和坏账损失所占比重最大。

发生资产减值的2 117家上市公司中, 多数上市公司都披露了非流动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资产预计的未来现金流量、涵盖期间和折现率等信息。

分析发现, 上市公司进行资产减值测试时, 对于可收回金额披露的详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发生资产减值的2117家上市公司中, 仅华能国际 (600011) 等6家上市公司明确披露了非流动资产可收回金额的具体确定方法;316家上市公司对非流动资产的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方法未作任何提及, 占到全部上市公司家数的14.84%之多;另外, 还有一些上市公司没有充分披露资产减值的迹象, 这些都值得关注。

2 129家上市公司中, 存在商誉的有741家, 占比为34.81%。其中, 对商誉进行了减值测试的有526家上市公司, 占存在商誉的上市公司家数的70.99%;未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的有215家上市公司, 占存在商誉的上市公司家数的29.01%, 值得关注。

对商誉进行了减值测试的526家上市公司中, 对商誉进行了减值测试并计提了减值准备的有72家上市公司, 占存在商誉的上市公司家数的9.72%, 计提的商誉减值准备合计为6.62亿元, 占全部上市公司2010年资产减值损失总额的0.28%;其中, 对商誉减值迹象作了披露的有17家上市公司, 占存在商誉的上市公司家数的2.29%, 占对商誉进行了减值测试并计提了减值准备的上市公司家数的23.61%;未对商誉减值迹象进行披露的有55家上市司, 占存在商誉的上市公司家数的7.42%, 占对商誉进行了减值测试并计提了减值准备的上市公司家数的比例高达76.39%, 值得关注。

对商誉进行了减值测试且未发生减值的有454家上市公司, 占存在商誉的上市公司家数的61.27%。可见, 我国上市公司持有的商誉这一特殊资产多数在2010年未发生减值。2010年上市公司商誉减值情况具体参见表7。

*各项目对应的上市公司家数占存在商誉的上市公司家数的比例**各项目对应的上市公司家数在2 129家上市公司中所占比例

(八) 股份支付准则

2 129家上市公司中, 2010年实施了股份支付计划的有73家, 占比为3.43%。

年报显示, 2010年实施了股份支付计划的73家上市公司中, 以权益工具结算的有68家上市公司, 占比为93.15%;以现金结算的有8家上市公司, 占比为10.96%;同时具有以权益结算和现金结算的有3家上市公司, 分别为得润电子 (002055) 、华菱钢铁 (000932) 和中国远洋 (601919) , 占比为4.11%。股份支付的授予对象多为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业务骨干。

2010年, 股份支付计划对股东权益的影响金额为15.64亿元, 占实施股份支付计划的上市公司股东权益总额的0.12%;股份支付计划对利润总额的影响为11.08亿元, 占实施股份支付计划的上市公司利润总额的0.41%, 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2010年实施的股份支付计划对公司影响较小。

股份支付计划以权益结算的68家上市公司中, 采用限制性股票作为支付工具的有17家, 采用股票期权作为支付工具的有52家, 同时采用这两种支付工具的有1家, 为永新股份 (002014) 。

分析发现, 这68家上市公司中, 有45家上市公司采用“布莱克———斯科尔斯———默顿”模型 (即B-S-M模型) 估计所授予的期权的公允价值, 这说明B-S-M模型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估计股票期权公允价值的主要模型, 这为提高该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提供了丰富的企业实践, 但是使用该模型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尤其是如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应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另外, 诺普信 (002215) 等4家上市公司未明确披露股份支付工具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 值得关注。

股份支付计划以现金结算的8家上市公司, 全部以现金股票增值权作为支付工具。

2010年实施股份支付计划的73家上市公司中, 芭田股份 (002170) 等35家上市公司修改了股份支付计划, 占比为47.95%;兴发集团 (600141) 等3家上市公司取消了股份支付计划, 占比为4.11%, 值得关注。

2010年实施股份支付计划的73家上市公司中, 中国神华 (601088) 等4家上市公司采用了期限条件作为可行权条件, 占比为5.48%;海南海药 (000566) 等17家公司采用了业绩条件作为可行权条件, 占比为23.29%。这说明在确定可行权条件时, 我国上市公司目前更多考虑的是公司的业绩水平。另外, 顺络电子 (002138) 等52家公司未明确披露可行权条件, 值得关注。

(九) 债务重组准则

2 129家上市公司中, 2010年完成了债务重组的有252家, 占比为11.84%。

年报显示, 2010年因债务重组产生的营业外收支净额为79.87亿元, 占全部上市公司利润总额的0.36%, 其中, 190家上市公司作为债务人获得了债务重组收益81.82亿元, 101家上市公司作为债权人因让步承担债务重组损失1.95亿元, 39家上市公司同时作为债权人和债务人完成了债务重组。

2010年完成债务重组的252家上市公司多数都披露了债务重组对营业外收支的影响金额, 但披露债务重组具体内容的详尽程度各不相同, 值得关注。只有少数上市公司披露了债务重组过程中所采用的公允价值确定方式。

分析发现, 与控股股东或控股股东的子公司完成债务重组的有11家上市公司, 占2010年完成债务重组的上市公司家数的4.37%;实施破产重整的有6家上市公司, 占2010年完成债务重组的上市公司家数的2.38%;实施和解的有4家上市公司, 占2010年完成债务重组的上市公司家数的1.59%。上市公司实施破产重整及和解程序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因无力清偿到期的债务。

2010年完成债务重组的252家上市公司中, 长江投资 (600119) 等26家上市公司以资产清偿债务方式完成了债务重组, 占比为10.32%;ST唐陶 (000856) 等55家上市公司修改了债务条件, 占比为21.83%;另有13家上市公司采用两种以上方式组合进行了债务重组, 占比为5.16%;其余上市公司未披露债务重组的类型, 值得关注。

2010年完成债务重组的252家上市公司中, 116家上市公司未对债务重组的完成日及确定方法进行披露, 占比高达46.03%;93家上市公司对债务重组的完成日及确定方法的披露不明确, 占比为36.90%;这些都值得关注。有8家上市公司因债务重组被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意见, ST欣龙 (000955) 等26家上市公司的债务重组损益在净利润中所占比重超过了100%, 这些也都值得关注。

(十) 或有事项准则

2 129家上市公司中, 存在或有事项的有982家, 占比为46.12%。

分析发现, 存在或有事项的982家上市公司中, 确认了预计负债的有392家, 占比为39.92%。未决诉讼、产品质量保证和债务担保是上市公司确认预计负债的主要类型。确认预计负债的392家上市公司中, 发生未决诉讼的140家, 占比为35.71%;发生产品质量保证的有105家, 占比为26.79%;发生债务担保的有80家, 占比为20.41%;涉及弃臵费用的有25家, 占比为6.38%;确认亏损合同的有23家, 占比为5.87%;其他类型的, 占比为4.84%。需要改进的是, 根据职工薪酬准则的规定, 上市公司确认的辞退福利应当在应付职工薪酬而不是在预计负债反映。

22家上市公司2010年因计提弃臵费用确认预计负债197.25亿元, 是确认预计负债金额中最大的一项。这22家上市公司绝大数是能源、煤炭、金属制造和化工行业的上市公司, 符合国家相关政策导向。其中, 中国石油 (601857) 和中国石化 (600028) 2010年计提的弃臵费用金额最大, 合计达195.07亿元, 占到了22家上市公司2010年计提的弃臵费用总额的98.89%。

分析发现, 个别上市公司因确认预计负债对当期经营业绩影响巨大, 预计负债的确认金额占净利润比重超过了100%, 某上市公司2010年确认预计负债金额竟占到了净利润的655.85%, 值得关注。另外, 在存在预计负债的所有上市公司中, 绝大部分上市公司未披露预计负债的“可能性”的判断依据, 也值得关注。

(十一) 收入准则

年报显示, 2129家上市公司中, 仅有12家上市公司2010年没有实现营业收入, 且均为ST公司, 占比为0.56%。

分析发现, 2117家上市公司2010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74 503.78亿元, 较2009年增加了43 401.94亿元, 增幅为33.11%。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建造合同收入、利息收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和保费收入是上市公司实现收入的主要类型, 尤其是, 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建造合同收入占营业总收入的83.29%, 是上市公司实现收入的最主要来源, 公司家数也多达2 093家。利息收入、保费收入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主要是由金融类上市公司实现, 虽然公司家数只有36家, 但其实现的收入占营业总收入的比重达到了16.71%。

294家上市公司2010年营业收入相比2009年下降, 其余1 823家公司2010年营业收入相比2009年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其中, 中国石化 (600028) 、中国石油 (601857) 和上海汽车 (600104) 增加金额分居前三位。

2 129家上市公司中, 2010年营业收入相比2009年变动幅度超过50%的有421家, 占比为19.77%;但大多数上市公司2010年营业收入相比2009年变动幅度仍保持在50%之内, 占比为80.23%;其中, 382家上市公司2010年营业收入增幅超过50%, 占营业收入变动幅度超过50%的上市公司家数的90.74%;39家上市公司2010年营业收入降幅超过50%, 占营业收入变动幅度超过50%的上市公司家数的9.26%。中恒集团 (600252) 等86家上市公司2010年营业收入涨幅超过100%, ST兴业 (600603) 等6家上市公司2010年营业收入降幅达到或超过100%。

2 129家上市公司中, 深发展A (000001) 等11家上市公司实施了奖励积分计划。分析发现, 这11家上市公司都将销售产生的应计促销积分计入了递延收益, 符合企业会计准则中对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的同时授予客户奖励积分会计处理的相关规定。

(十二) 所得税准则

2 129家上市公司中, 2010年存在年所得税费用的公司有2 040家, 占比为95.82%。

分析发现, 1 968家公司存在永久性差异, 占比为92.44%, 永久性差异涉及的金额为1 206亿元, 具体项目主要包括:研发支出加计扣除的部分、免税收入、超过标准的业务招待费、非公益性捐赠支出、罚款支出以及税收滞纳金等。799家公司存在递延所得税负债, 占比为37.53%, 涉及的项目主要有: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交易性金融资产等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非同一控制企业合并取得的可辨认资产账面价值 (公允价值) 大于计税基础、固定资产评估增值、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评估增值和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等。1 925家上市公司存在递延所得税资产, 涉及的项目主要包括:资产减值准备、税前弥补亏损、预计负债等。我国上市公司2010年实际负担的企业所得税率为21.24%, 低于25%的法定企业所得税税率, 说明上市公司实际上普遍享受了企业所得税优惠,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对上市公司业绩贡献显著。

(十三) 企业合并准则

2 129家上市公司中, 2010年完成企业合并的有450家, 占比为21.14%。

年报显示, 2010年完成企业合并的450家上市公司中, 有45家上市公司同时完成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占比为10.00%;新兴铸管 (000778) 等165家上市公司完成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占比为36.67%;华天酒店 (000428) 等330家上市公司完成了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占比为73.33%。完成企业合并的450家上市公司中, 属于控股合并的有431家, 占比为95.78%;属于吸收合并的有15家, 占比为3.33%。

分析发现, 2010年因企业合并产生的商誉为121.15亿元, 计入营业外收入的金额0.30亿元。7家上市公司2010年完成了反向购买。这些值得关注和进一步研究。

(十四)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

2 129家上市公司中, 2010年年末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有446家, 占比为20.95%,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种类主要是股票和公司债券, 金额合计为4 509.61亿元, 占全部上市公司资产总额的0.52%;2010年年末存在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有102家, 占比为4.79%, 金额合计为84302.72亿元, 占全部上市公司资产总额的9.79%;2010年年末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有406家, 占比为19.07%, 金额合计为51 539.86亿元, 占全部上市公司资产总额的5.98%;2010年年末存在应收款项的有2 101家, 占比为98.68%, 金额合计为29 200.26亿元, 占全部上市公司资产总额的3.39%;2010年年末存在交易性金融负债的有82家, 占比为3.85%, 金额合计为4 579.97亿元, 占全部上市公司负债总额的0.62%。

分析发现, 2 129家上市公司中, 仅852家上市公司对金融工具的分类依据进行了披露, 占比仅为40.02%, 这说明六成上市公司未披露金融工具的分类依据, 值得关注。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的最常见项目。2 129家上市公司中, 交易性金融资产产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有397家, 占比为18.65%,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收益合计为54.27亿元, 仅占全部上市公司利润总额的0.24%。其中, 200家上市公司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产生收益78.07亿元, 197家上市公司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产生损失23.80亿元。2 129家上市公司中, 交易性金融负债产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有67家, 占比为3.15%, 交易性金融负债公允价值产生的收益合计为0.24亿元, 占全部上市公司利润总额比重不足0.01%, 其中, 32家上市公司的交易性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产生收益3.14亿元, 35家上市公司的交易性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产生损失2.90亿元。这反映了我国上市公司在二级市场上进行股票、公司债券投资较少, 股价变动对公司业绩影响极小。

2 129家上市公司中, 因衍生工具、套期保值业务等产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有29家, 占比为1.36%, 衍生工具、套期保值业务等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合计为12.80亿元, 其中, 中国银行 (601988) 衍生工具、套期保值业务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最大, 损失额高达10.02亿元, 占衍生工具、套期保值业务等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合计额的78.28%。

2 129家上市公司中, 中国银行 (601988) 等5家上市公司2010年发生了金融资产重分类, 包括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重分类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 值得关注。

(十五) 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准则

2 129家上市公司中, 2010年变更会计政策的有203家, 占比为9.53%。其中, 68家上市公司对会计政策变更进行了追溯调整, 占变更会计政策的上市公司家数的33.50%;9家上市公司对会计政策变更采用了未来适用法, 占变更会计政策的上市公司家数的4.43%;126家上市公司未披露对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方法, 占变更会计政策的上市公司家数的62.07%, 值得关注。

变更会计政策的203家上市公司中, 198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变更会计政策的依据, 占比为97.54%;其中, 依据政策法规要求变更的有183家上市公司, 占变更会计政策的上市公司家数的90.15%,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是上市公司2010年会计政策变更的主要依据。177家上市公司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进行了会计政策变更, 主要体现为在合并财务报表中, 子公司少数股东分担的当期亏损超过了少数股东在该子公司期初所有者权益中所享有的份额的, 其余额仍冲减少数股东权益项目, 占变更会计政策的上市公司家数的87.19%。根据企业情况自行变更的有15家上市公司, 占变更会计政策的上市公司家数的7.39%, 值得关注。

2 129家上市公司中, 变更会计估计的有89家上市公司, 占比为4.18%。固定资产折旧和坏账准备计提是会计估计变更的主要内容。发生固定资产折旧变更的有40家上市公司, 占变更会计估计的上市公司家数的44.94%, 变更原因主要是为了更加准确或因新情况重新确定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预计净残值;发生坏账准备计提变更的有31家上市公司, 占变更会计估计的上市公司家数的34.83%, 变更原因主要是变更了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和方式, 值得关注。

2 129家上市公司中, 进行了差错更正的有36家上市公司, 占比为1.69%;但有5家上市公司称前期差错更正影响数不可确定, 值得关注。

(十六)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准则

2 129家上市公司中, 2010年发生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有1 717家, 占比为80.65%。其中, 发生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的有1 710家上市公司, 占发生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上市公司家数的99.59%;发生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的仅有7家上市公司。这说明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是我国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主要内容。

分析发现, 利润分配是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的主要类型, 资产负债表日后诉讼、调整资产减值金额、进一步确定资产负债表日已购入资产的成本或售出资产的收入是对所编报的财务报表进行调整的主要原因。

(十七) 合并财务报表准则

2 129家上市公司中, 提供了合并财务报表的有2 030家, 占比高达95.35%;仅有99家上市公司未提供合并财务报表, 占比为4.65%, 且这99家上市公司未提供合并财务报表的原因均为不存在子公司, 未发现存在子公司但未提供合并财务报表的情况。上市公司也都能够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控制标准进行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判断。

分析发现, 提供合并财务报表的2 030家上市公司中, 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发生变化的有1 296家, 占比为63.84%;其中, 华茂股份 (000850) 等1 106家上市公司增加了子公司, 占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发生变化的上市公司家数的85.34%;武汉中商 (000785) 等502家上市公司减少了子公司, 占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发生变化的上市公司家数的38.73%;欣网视讯 (600403) 等312家上市公司既有子公司增加, 又有子公司减少, 占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发生变化的上市公司家数的24.07%。

设立新公司和企业合并是上市公司增加子公司的最常见原因。2010年增加子公司的1 106家上市公司中, 江特电机 (002176) 等926家上市公司因设立新公司增加了子公司, 占比为83.73%;浙江东日 (600113) 等436家上市公司因企业合并增加了子公司, 占比为39.42%;中弘地产 (000979) 等256家上市公司因设立新公司和企业合并两个原因增加子公司, 占比为23.15%。

2 129家上市公司中, 2010年进行了利润分配的有1549家, 占比为72.76%;未进行利润分配的有580家上市公司, 占比为27.24%。在进行利润分配的1 549家上市公司中, 以母公司利润为基础进行利润分配的有1 471家, 占比为94.96%;以合并利润为基础进行利润分配的有78家上市公司, 占比为5.04%。这说明七成以上的上市公司在2010年进行了利润分配, 并且利润分配的基础主要是母公司利润。

(十八) 关联方披露准则

2 129家上市公司中, 存在关联方关系的上市公司有2 121家, 占比为99.62%;仅8家上市公司不存在关联方关系。

分析发现, 母公司、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受同一母公司控制、公司的主要投资者个人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是我国上市公司关联方的主要类型。

存在关联方关系的2 121家上市公司中, 与子公司存在关联方关系的有2 030家, 占比为95.71%;与母公司存在关联方关系的有1 675家, 占比为78.97%;与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存在关联方关系的有1 221家, 占比为57.57%;与受同一母公司控制的其他公司存在关联方关系的有1 073家, 占比为50.59%;与主要投资者个人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存在关联方关系的有585家, 占比为27.58%。但是, 83家存在子公司的上市公司未披露与子公司存在关联方关系, 值得关注。

存在关联方关系的2 121家上市公司中, 2010年与关联方发生交易的有1 984家, 占比为93.54%;其中, 从关联方购买商品或接受劳务的有1 225家, 占比为57.76%;向关联方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的有1 151家, 占比为54.27%;与关联方存在担保事项的有1 125家, 占比为53.04%;与关联方存在租赁事项的有941家上市公司, 占比为44.37%。可见, 购买商品或接受劳务、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担保、租赁是我国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的主要类型, 并且超过半数的上市公司2010年与关联方存在购销业务。

2010年与关联方发生交易的1 984家上市公司中, 披露了关联交易的定价政策的有1 766家, 占比为89.01%, 主要是市场价或参考市场价格做出一定调整;未披露关联交易的定价政策的有218家, 占比达10.99%, 值得关注。

存在关联方关系的2 121家上市公司中, 358家上市公司2010年年末关联方应收应付款项余额为零, 占比为16.88%;1 763家上市公司2010年年末关联方应收应付款项余额不为零, 占比为83.12%。这说明超过八成的上市公司存在关联方占用资金或占用关联方资金的可能性。同时, 尽管上市公司与关联方的交易占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的比重较低, 分别为9.05%和11.78%;但是, 上市公司与关联方的交易占其他应付账款和预付款项的比重较高, 分别为18.19%和21.75%, 值得关注。

通过对以上具体准则执行情况的分析, 我们认为, 具体准则2010年在2 129家上市公司中继续得到了普遍应用, 上市公司能够较为恰当地选择会计政策和做出会计估计, 并按各项具体准则及应用指南规定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总体情况良好。

三、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2 129家上市公司2010年年报进行逐日盯市和逐户分析, 我们发现, 企业会计准则执行4年来在我国上市公司实现了持续平稳有效实施, 但是, 在以下主要方面需要引起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相关方面的重视并加以改进:

(一) 相关会计信息披露不够充分不够规范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附注披露是企业财务报表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要求企业对重大的交易或事项及其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作出充分披露。但是, 分析发现, 上市公司对部分会计准则所要求的相关会计信息披露还不够充分不够规范, 这说明相关会计准则的信息披露还有待加强和改进。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上市公司对于非流动资产的减值迹象、可收回金额的确定和存货跌价准备、坏账准备的转回依据披露不够明确。二是六成以上的上市公司未披露金融工具的分类依据。三是存在股份支付的上市公司中, 多数上市公司对可行权条件的具体类型和内容、权益工具行权价格的范围和股份支付计划剩余期限等信息披露不明确。四是部分银行类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格式不够规范, 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统一合并财务报表格式的要求。五是极个别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未在年报中披露而是在审计报告中作了披露。六是财务报表某些项目的填列存在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问题。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合并财务报表是以母公司和所有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为会计主体的, 将企业集团中所有业务包括金融业务在内都通过统一的报表项目进行了列示。也就是说, 企业集团中存在金融业务的, 应当填列反映金融业务的报表项目, 否则这些项目不应当有发生额或余额, 也不应当以“0”代之。但是, 年报分析发现, 一些上市公司本不存在金融业务, 但在相关项目中作了列示。七是其他综合收益的构成内容和披露不规范。

(二) 公允价值的确定依据及确定方法不够可靠和公允

分析发现, 少数公司对公允价值的确定依据及确定方法还不够可靠和公允。主要表现在:一是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上市公司中, 一方面, 部分公司未能详细地披露公允价值的确定依据以及确定方法, 致使公允价值可靠性无法判断;另一方面, 即使披露了确定依据以及确定方法, 但各公司采用的依据与方法形式各不相同, 且相当一部分采用了估值技术, 对其可靠性和公允性判断难度加大。二是部分上市公司在披露所持金融工具的分类情况时, 只是照搬了企业会计准则的原文规定, 没有反映出公司自身的金融工具意图和特点, 影响了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确定的可靠性。三是采用股票期权作为股份支付的上市公司在使用期权定价模型对股票期权进行定价时, 大多数公司对模型的选择依据和具体参数没有充分说明, 主观因素对公允价值的影响较大。四是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 购买方支付的合并对价的公允价值和被购买方净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 尤其是以发行股份为对价的企业合并中公允价值的确定, 都有待进一步改进。五是各类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确定的三个层次的应用和披露不规范。

(三) 商誉金额显现持续增长态势和商誉减值有待改进

近年来, 企业并购重组是企业做大做强做优、调整结构和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 也是我国资本市场上的重要交易。企业会计准则适应我国企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并考虑了国际趋同的要求, 对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进行了规范。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 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 应当确认为商誉, 并且商誉不进行摊销, 在期末进行减值测试。通过连续4年对上市公司的年报分析, 我们发现, 从2007年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以来,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过程中产生的商誉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 (参见图4、图5、图6和图7) 。2007年, 1 570家上市公司中451家上市公司存在商誉, 占比为28.73%, 商誉金额合计为326.28亿元, 当年存在商誉的上市公司户均商誉金额为0.72亿元。2008年, 1 624家上市公司中571家上市公司存在商誉, 占比为35.16%, 商誉金额合计为690.28亿元, 当年发生商誉减值损失为22.15亿元, 当年存在商誉的上市公司户均商誉金额为1.21亿元。2009年, 1 774家上市公司中579家上市公司存在商誉, 占比为32.64%, 商誉金额合计为811.38亿元, 当年发生商誉减值损失为8.11亿元, 当年存在商誉的上市公司户均商誉金额为1.40亿元。2010年, 2 129家上市公司中741家上市公司存在商誉, 占比为34.81%, 商誉金额合计为928.23亿元, 当年发生商誉减值损失为6.62亿元, 当年存在商誉的上市公司户均商誉金额为1.25元。

我们从2007年年报分析发现这一情况开始, 连续3年通过多种方式 (包括2008年、2009年和2010年每年印发的年报通知) 向各有关方面进行提示和建议, 督请大家高度重视。

我们认为, 产生巨额商誉且持续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包括法律和制度不完善、上市公司壳资源紧缺、交易方式和手段富有阶段性特征、市场交易不够理性、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 这需要引起相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深入研究和改进。

四、结论

通过对2 129家上市公司公布的2010年年报对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深度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绝大多数上市公司能够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结合本公司实际, 恰当地确定会计政策、运用会计估计, 真实、完整地反映了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以及股东权益变动情况, 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总体情况良好, 企业会计准则连续4年得到平稳有效实施。

二是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的经济效果持续显现。无论是无形资产的研发投入、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弃臵费用的计提、人工成本的全面核算, 还是金融创新业务的有序稳健开展, 都相对于2009年及之前有了明显发展, 为促进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和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上市公司2010年增收又增利, 利润主要来源于日常经营活动, 与此同时, 还持有了相对充裕的现金, 反映了我国上市公司整体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

四是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现金净增加额2010年较2009年都增幅明显, 其中, 营业收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现金净增加额领先于上市公司整体水平, 但经营业绩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在上市公司整体中所占比重极小, 分别为0.45%和1.15%,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在上市公司整体中的地位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是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衍生金融工具、符合条件的投资性房地产等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但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整体影响连续四年都极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上市公司以实体经济为主的基本特征。

五、下一步工作

采用“逐日盯市、逐户分析”方式对上市公司的年报跟踪分析是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立法后评估的重要手段, 也是财政部门掌握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情况的重要抓手, 对于提高企业会计准则执行力和实施效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下一步, 我们将通过采取以下六个方面的措施, 实现好三个目的, 一是提高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力, 二是完善企业会计准则的内容, 三是发挥好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改革、资本市场完善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应有作用。

(一) 总结执行准则经验, 建立案例指导制度

立足于我国上市公司4年来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丰富实践, 认真和全面总结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经验, 积极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的案例指导制度, 按照“广泛参与、充分论证、精心编写、谨慎发布、严格参照”的原则和“规范性、典型性、完整性、普适性和可行性”的要求, 建立指导性案例库, 为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提供规范、具体的参照, 充分发挥这些案例的启示、指引、示范和规范功能, 以供广大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和监管人员参照执行, 及时学习和借鉴这些案例所体现的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准则理念, 减少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过程中的差异性, 正确地进行类似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 提高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另一方面, 从2012年开始, 积极探索对我国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情况比照对上市公司年报分析的方式方法进行全面和深入分析, 进一步把握大中型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情况。

(二) 结合新情况新问题, 完善企业会计准则

在通过年报分析全面把握我国上市公司连续4年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的基础上, 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交易、新问题, 进一步深化和细化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包括继续采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公告的方式及时规范和解决企业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交易和新问题。下一步, 我们将重点深入研究和解决以下重大会计政策问题:一是商誉初始计量和减值测试问题。二是企业改制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反向购买的相关问题。三是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问题。四是各类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三个层次的应用问题, 包括附有限售条件的股票估值等。五是股份支付的相关问题。六是会计估计变更与前期差错的关系问题。

(三) 立足中国实际情况, 参与国际准则制定

一是继续采取项目组方式密切跟踪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最新变化及修订进展。二是按照我部2010年发布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的要求, 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今年新发布的金融工具分类与计量、合并财务报表、合营安排、在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公允价值计量等准则项目对我国企业和资本市场的影响进行评估, 同时谋划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计划, 实现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三是广泛动员我国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会计准则的讨论与制定, 在做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意见反馈的同时, 扎实做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进一步完善工作。四是充分利用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 (AOSSG) 和新兴经济体工作组等平台, 充分反映我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国家的情况和阶段性特点, 为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作出贡献。

(四) 加强各方沟通合作, 提高准则执行效果

企业会计准则的平稳有效实施和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相关政府部门、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会计理论界等各个方面的支持和配合。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实施4年来取得阶段性成果是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和大力支持的结果。下一步,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中国证监会、中国银监会、中国保监会、国务院国资委、国家税务总局、证券交易所、企业、会计师事务所沟通与联系, 共同做好企业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的实施工作, 不断提高相关方面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效果。

(五) 加大准则培训力度, 提升相关人员能力

企业会计准则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体现了许多符合市场经济内在规律的新理念、新规定, 并作出了原则性规定, 要求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和相关监管部门要加强职业判断能力建设。企业会计准则执行4年来, 我国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以及相关监管方面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结合交易的实际情况, 在取得确凿证据的基础上, 对相关交易和事项进行会计处理和会计监管的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 通过职业判断对交易和事项进行会计处理对企业和监管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 越来越大。不断提高相关人员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职业判断的能力是一件常抓不懈的大事, 而培训是重要的手段和途径。下一步, 我们将与有关方面共同努力, 加大企业会计准则的宣传培训力度, 为提高相关人员的能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六) 指导企业制度建设, 实现会计准则企业化

企业会计准则在我国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实施4年的丰富实践, 为我国企业进一步提高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力提供了中国经验和可行的做法。下一步, 我们加强对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指导, 尤其是积极推广企业执行会计准则在制度建设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 比如, 制定会计核算手册、建立企业集团会计政策委员会等, 帮助企业将企业会计准则的原则性规定与本企业的实际结合起来, 实现会计准则企业化、制度化和信息化。

免责声明:

企业上市执行 篇6

本分析报告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上市公司2008年年度财务报告分析;第二部分为2008年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第三部分为企业会计准则的顺利实施得到了国内外广泛认可;第四部分为我国应对金融危机在企业会计准则方面的对策主张;第五部分为相关政策建议;第六部分为未来工作计划安排。

◎上市公司2008年年度财务报告分析

截至2009年4月30日,除ST本实B (200041)外,我国沪深两市共有1624家A、B股上市公司如期公布了2008年年度财务报告。通过对上市公司2008年年度财务报告进行综合分析,观察出我国经济运行存在以下显著特征:一是上市公司2008年增收不增利;二是上市公司存货、固定资产和银行贷款等资产减值损失巨大,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产能过剩,结构不合理;三是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对上市公司业绩贡献显著;四是商业银行贷款增幅较大,上市公司资金比较充裕;五是我国虚拟经济规模较小尚未成熟,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待提升。

(一)上市公司2008年增收不增利

通过对1624家上市公司公布的财务报告进行汇总(汇总财务报告表2~表6详见《财会学习》网站:http://www.chinaacc.com/ckxx,2009年第8期“本刊特稿”),得出上市公司2008年主要财务指标汇总如表1。

分析表明,1624家上市公司2008年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18.57%,2007年同比增长24.07%,增幅下降了5.50个百分点。2008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7.34%, 2007年同比增长49.56%,增幅下降了66.90个百分点。2008年年末净资产同比增长8.03%,2007年同比增长30.96%, 增幅下降了22.93个百分点。1624家上市公司2008年净资产收益率11.80%,比2007年(16.78%)下降了4.98个百分点, 降幅达29.68%。

以上分析表明,我国上市公司2008年业绩出现了大幅度下滑,主要是营业总成本增幅超出了营业总收入增幅5.05个百分点,其中营业成本、期间费用和资产减值损失大幅度高于2007年,呈现出了增收不增利的显著特征。

(二)上市公司存货、固定资产和银行贷款等资产减值损失巨大,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产能过剩,结构不合理

1624家上市公司2008年年末资产总额为487 005.21亿元,其中,1597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资产总额为114 931.44亿元,27家金融类上市公司资产总额为372 073.77亿元。资产减值损失总额为3 963.48亿元,占利润总额的35.63%,同比增加了2 384.11亿元,增幅高达150.95%。 其中,1597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8年末存货成本为18 309.23亿元,存货跌价准备累计金额为845.19亿元,2008年当年的存货跌价损失为690.00亿元,占存货跌价准备累计金额的81.64% ; 2008年末固定资产成本为39 727.29亿元,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为707.56亿元,2008年当年的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为369.38亿元,占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的52.20%。其中,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08年的贷款减值损失为1 356.04亿元,占其利润总额的27.88%,同比增加了482.89亿元,增幅达55.30%,部分上市商业银行2008年贷款减值损失增幅超过了150%,个别超过了250%。14家上市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累计金额为4 744.54亿元,2008年当年贷款减值损失占贷款损失准备累计金额的28.58%。

以上分析表明,上市公司2008年度资产减值损失巨大,当年的资产减值损失均达到了历史新高,表现出产品销售不畅、存货积压严重,生产设备技术落后,产能过剩,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三)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对上市公司业绩贡献显著

1624家上市公司2008年实现利润总额(税前利润)11 124.88亿元,同比减少了3 122.49亿元,降幅为21.92%。实际负担的所得税费用为2 346.37亿元,同比减少了1 281.02亿元,降幅达35.32%,实际负担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1.09%,比2007年的25.79%下降了4.7个百分点,企业的实际所得税负明显下降。2008年净利润降幅17.34%,低于利润总额降幅21.92%达4.58个百分点。

1597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8年实现利润总额(税前利润)6 044.65亿元,实际负担的所得税费用为1 282.63亿元,实际负担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1.22%,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8年净利润降幅较利润总额降幅减少了1.83个百分点。

27家金融类上市公司2008年实现利润总额(税前利润)5 080.23亿元,实际负担的所得税费用为1 063.75亿元,实际负担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0.94%;金融类上市公司净利润增幅较利润总额增幅增加了11.45个百分点。

单位:亿元

以上分析表明,我国企业包括上市公司2008年1月1日开始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税率由33%下调为25%,新企业所得税法改革明显减轻了上市公司负担,较大幅度提升了上市公司业绩。

(四)商业银行贷款增幅较大,上市公司资金比较充裕

1597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8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8 630.67亿元,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4 818.13亿元,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12 599.39亿元,2008年年末总体现金流量净额为12 518.07亿元,表明1597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滞留在银行账户的资金为12518.07亿元。

1597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8年实际从银行取得借款38 906.90亿元,同比增加10 048.49亿元,增幅高达34.82%。相关财务费用主要是利息费用为1 359.02亿元,同比增加了349.38亿元,增幅高达34.60%。1597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8年末实际持有的货币资金为12 518.07亿元,比2007年末净增加了784.48亿元,增幅为6.69%。

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08年度发放贷款及垫款净增加额为25 921.22亿元,同比增加3 829.45亿元,增幅为17.33%。14家上市商业银行在2008年末持有发放贷款和垫款合计为169 231.87亿元,占14家上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48.00%,同比增加24 391.08亿元,增幅为16.84%。

以上分析表明,商业银行贷款增幅较大,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8年末滞留在银行账户的资金达12 518.07亿元,反映出上市公司资金比较充裕。

(五)我国虚拟经济规模较小尚未成熟,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待提升

虚拟经济通常是指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我国现阶段主要是股票、债券和基金等基础金融产品,在企业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中归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主要依据资本市场公开交易价格即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

1624家上市公司2008年末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合计为39 664.01亿元,占资产总额的8.14%。其中,27家金融类上市公司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衍生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合计为38 862.59亿元,占金融类上市公司资产总额的10.44%。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08年末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衍生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合计为30 110.07亿元,占上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8.62%。2008年,1624家上市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额为-501.33亿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股东权益的金额为-2 206.65亿元。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08年实现利息收入15 929.06亿元,占营业收入总额的88.24%;实现手续费及佣金收入1 683.17亿元,占营业收入总额的9.32%;营业收入主要依赖于存贷款利差收入,占比接近90%,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不足10%。

以上分析表明,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金融产品交易规模较小,虚拟经济发展还不很成熟,金融创新不够,商业银行仍然主要从事传统的存贷款业务,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存在较大差距,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待提升。

◎2008年上市公司执行企业

会计准则情况

企业会计准则是1624家上市公司报告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唯一标准。本部分将结合上市公司2008年年度财务报告分析,从多角度研究上市公司2008年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分析表明,企业会计准则2008年在上市公司得到了持续平稳有效实施。

(一)从2008年年度财务报告总体分析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

上市公司根据统一的会计准则各项规定,按照统一的报表格式、列示项目、指标计算等编制了2008年合并财务报表和个别财务报表,并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的披露顺序、项目和内容在附注中提供了相关可比的信息。2008年年报数据与2007年的比较数据更具可比性,因为我国上市公司从2007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企业会计准则,2008年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第二年。

根据收入等会计准则,1624家上市公司确定了2008年实现的营业总收入119 134.75亿元、营业总成本110 843.15亿元、营业利润10 057.90亿元、利润总额11 124.88亿元和净利润8 778.51亿元,并与2007年同口径相关数据比较,分析得出了2008年增收不增利的结论。1624家上市公司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确定2008年的资产总额为487 005.21亿元、负债总额为409 744.43亿元、股东权益总额为77 260.78亿元。年报分析得出的2008年上市公司巨额资产减值损失3 963.48亿元,主要由存货跌价损失、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和贷款减值损失构成,其中,存货跌价损失690.00亿元是按照存货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差额确定,固定资产减值损失369.38亿元是根据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确定,贷款减值损失1 356.04亿元是按照贷款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与摊余成本的差额并结合监管要求确定。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对上市公司业绩的贡献,是公司执行所得税会计准则反映的结果,根据新企业所得税法和所得税会计准则,1624家上市公司确定的所得税费用为2 346.37亿元,其中主要为当期所得税费用,也包括部分递延所得税费用。上市公司资金比较充裕以及虚拟经济规模较小尚未成熟等情况,是上市公司执行现金流量表会计准则和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会计准则反映的事实,根据现金流量表会计准则,1597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8年末实际持有的货币资金为12 518.07亿元;根据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会计准则,1624家上市公司2008年末持有的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合计为39 664.01亿元。

1624家上市公司2008年年报均经过了具有证券期货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审计的依据为企业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不仅对年报数据的可靠性提供了合理保证,而且表明了企业会计准则的持续有效实施。1624家上市公司中,有1 511家公司的年报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了标准审计意见,占比为93.04%。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仅有113家,占比为6.96%;其中,被出具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有78家,被出具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有18家,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上市公司有17家。由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四大)审计的111家上市公司中,仅有1家公司被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二)从A+H股年报分析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情况

2007年12月,我国内地会计准则与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等效并签署了联合声明,此后两地又建立了会计准则持续等效机制。除联合声明规定允许存在的会计准则极少差异(如,按照内地会计准则部分长期减值损失不得转回)外,上市公司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编制的A股财务报告和按照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编制的H股财务报告应当相互一致。

1624家上市公司共有57家同时在香港发行了H股。根据A+H股上市公司公布的2008年年报,57家A+H股上市公司2008年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报告的净利润为5 442.23亿元,净资产为42 595.51亿元;按照香港财务报告准则报告的净利润为5 572.49亿元,净资产为43 003.07亿元。内地准则报告的净利润小于香港准则报告的净利润130.26亿元,净利润差异率为2.39%;内地准则报告的净资产小于香港准则报告的净资产407.56亿元,净资产差异率为0.96%。2007年净利润差异率和净资产差异率分别为4.69%和2.84%,2008年净利润差异率和净资产差异率分别为2.39%和0.96%,与2007年相比分别下降了2.30%和1.88%。

57家A+H股上市公司的两地年报显示,导致A+H股上市公司净利润和净资产仍存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两家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保单取得成本以及保险合同准备金差异。香港对于混合性合同分拆确认保费收入,内地没有进行分拆;内地对于保单取得成本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香港分期计入当期损益;内地对于保险合同准备金考虑监管要求,香港按照会计准则规定计量。这三项差异合计对净利润的影响为140.18亿元,对净资产的影响为675.81亿元。如果剔除现存两家保险公司差异后,净利润差异总额由130.26亿元缩小到-9.92亿元,净利润差异率由2.39%缩小到-0.18%;净资产差异总额由407.56亿元缩小到一268.25亿元,净资产差异率由0.96%缩小到-0.63%。两家保险公司存在的差异属于会计准则执行问题,我们已与有关部门协商,力争在2009年年度财务报告中予以消除。

以上分析表明,在两地建立会计准则持续等效机制后,财政部针对两地准则实施中的问题做出了消除差异的相关规定并提出了明确要求,2008年57家A+H股上市公司大幅度消除了原有差异,净利润和净资产的差异率由2007年的4.69%和2.84%降为2008年的2.39%和0.96%。在剔除两家保险公司的执行差异后,按照两地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差异接近完全消除。这一事实进一步验证了两地会计准则等效的成果,而且从这一角度表明企业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得到了持续有效实施。

(三)从具体准则项目应用分析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情况

我们对38项具体准则执行情况进行了逐项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每项具体准则2008年在上市公司均得到了持续有效实施,但有些情况值得关注和进一步研究。限于篇幅,在此仅重点说明以下准则项目。

1.投资性房地产准则

1624家上市公司有690家存在投资性房地产,主要包括房屋、建筑物,也有部分土地使用权。其中,自用房地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司有111家;存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司有28家;投资性房地产转为固定资产的公司有26家;投资性房地产转为存货的公司有2家。

存在投资性房地产的690家上市公司中,采用成本计量模式的为670家,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为20家,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为-515.90万元。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确定的方法主要有评估价格(14家公司)、第三方调查报告(1家公司)及参考同类同条件房地产的市场价格(5家公司)。4家公司披露了由成本计量模式变更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部分投资性房地产转换和部分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值得关注。

2.资产减值准则

1624家上市公司中有1 089家公司存在资产减值,资产减值损失为3 963.48亿元,占利润总额的-35.63%,同比增加了2 384.11亿元,增幅达150.95%。其中,存货跌价损失、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和贷款减值损失所占比重最大。

1624家上市公司中有571家公司存在商誉。其中,对商誉进行了减值测试的有553家公司;18家公司未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160家上市公司对商誉计提了减值准备,计提金额为27.94亿元,占2008年资产减值损失总额的0.70%。

上市公司披露了长期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资产预计的未来现金流量、涵盖期间和折现率等。793家公司披露了可收回金额的确定依据,占存在资产减值的上市公司总数的72.82%;也有一些公司没有充分披露资产减值迹象。

值得关注的是,上市公司2008年巨额资产减值损失也不排除某些公司过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人为调低2008年利润以实现2009年业绩回转的可能性,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3.股份支付准则

1624家上市公司中实施股份支付计划的共有40家,以权益结算股份支付的有32家,以现金结算股份支付的有11家,其中,3家上市公司同时具有现金结算和权益结算两种股份支付计划。股份支付的授予对象多为公司董事、监事、高管及业务骨干。2008年因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确认的费用总额为-26.68亿元,因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确认的费用总额为16.15亿元。

8家上市公司以股票作为支付工具,24家上市公司以股票期权作为支付工具,同时具有股票和股票期权两种权益支付工具的有1家;以虚拟期权作为支付工具的有2家,以现金股票增值权作为支付工具的有9家。29家上市公司明确披露了权益工具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7家上市公司未予明确披露。

实施股份支付计划的40家上市公司中,2008年修改股份支付计划的有7家;取消股份支付计划的有1家;结算了股份支付计划的有10家。26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可行权条件,其中以服务期限作为可行权条件的有6家;以业绩条件作为可行权条件的有5家;以非市场条件作为可行权条件的有15家。其中,修改或取消股份支付计划值得关注。

4.债务重组准则

1597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中,2008年完成债务重组的上市公司有296家,其中,220家公司作为债务人获得了债务重组收益109.30亿元。

2008年完成债务重组的296家上市公司中,与控股股东或控股股东子公司进行债务重组的有16家,实施破产重整的有10家,实施和解的有69家。完成债务重组的296家上市公司中,以资产清偿债务的有45家,债转股的有5家,修改债务条件的有93家;采用以上三种方式组合进行债务重组的有6家。另有147家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类型披露不清。

上述与控股股东或控股股东的子公司进行的债务重组,实施破产重整与和解的情况,以及债务重组披露不清等值得关注和进一步研究。

5.企业合并准则

1597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中有433家公司2008年实现企业合并。其中,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有185家,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有296家,53家的企业合并既有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又有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另有5家未披露企业合并的类型。

实现企业合并的433家上市公司中,采用控股合并的411家,采用吸收合并的25家,采用新设合并的5家,其中,既有控股合并又有吸收合并的8家。披露了企业合并的判断依据的有420家,另有13家未予披露。2008年因企业合并产生的商誉合计为242.43亿元,计入当期损益的金额为3.87亿元。

企业合并中业务的判断依据以及未按规定披露企业合并的类型和相关判断依据的情况值得关注和进一步研究。

(四)从单个上市公司分析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情况

年报分析工作实际上是以单个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为基础的,先分析1624家上市公司每家公司执行各项具体准则的情况,再分析每一具体准则项目在1624家上市公司的执行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A+H股报表差异分析和年度财务报告总体分析,同时分析每家公司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限于篇幅,在此仅列出某上市公司实际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年度财务报告实例。

该公司2008年财务报告由三部分构成,一是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二是该公司集团合并报表和其母公司个别报表;三是报表附注。

第一部分,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必须经过法定程序许可的具有证券期货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审计结果由注册会计师签字盖章,并加盖会计师事务所公章。我国现有7 200多家会计师事务所,截至2008年12月31日,有资格为上市公司提供年度财务报告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有60家。

某会计师事务所为该公司出具了标准审计报告,其内容如下:

一是表明对该公司的审计范围,包括:2008年的合并资产负债表和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和利润表、合并股东权益变动表和股东权益变动表、合并现金流量表和现金流量表以及报表附注。

二是表明公司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包括:(1)设计、实施和维护与财务报表编制相关的内部控制,以使财务报表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而导致的重大错报;(2)选择和运用恰当的会计政策;(3)作出合理的会计估计。

三是表明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包括: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审计工作。审计工作涉及实施审计程序,以获取有关财务报表金额和披露的审计证据。选择的审计程序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判断,包括对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在进行风险评估时,考虑与财务报表编制相关的内部控制,以设计恰当的审计程序。审计工作还包括评价管理层选用会计政策的恰当性和作出会计估计的合理性,以及评价财务报表的总体列报。

四是表明审计意见,包括:该公司财务报表已经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编制,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公司2008年12月31日的合并财务状况和财务状况以及2008年度的合并经营成果和经营成果以及合并现金流量和现金流量。

第二部分,该公司集团合并报表和其母公司个别报表

本部分为该集团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合并现金流量表和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各项目的数据,以及母公司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各项目的数据。

上述报表的所有项目均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的列报要求,报表的栏目为2008年的合并数据和母公司数据,以及上年度的相关比较数据。

每张报表之下注明:此财务报表已于2009年×月×日获董事会批准,由公司法定代表人、公司财务负责人签名并加盖公司公章。这一做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法定要求。公司法定代表人签名,意味着该法定代表人对公司公布的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第三部分,报表附注

该公司报表附注全面充分,资料详实,全面披露了公司基本情况、财务报表编制基础、主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以及合并范围等,同时对每张报表的数据都按照具体准则规定披露了大量的附表,详细说明财务报表数据的构成和增减变动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阅读和全面理解该公司当年、上年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相关信息,预测该公司未来发展趋势,从而做出投资等相关决策。

个案分析结果表明,该上市公司2008年较好地执行了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得到了国内外广泛认可

企业会计准则所规定的系列会计政策能够促进企业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以此形成的财务报告有利于促进投资者投资和完善资本市场,实现了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的功能,又为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进行投融资奠定了会计基础,也可帮助外国投资者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有鉴于此,企业会计准则建设完成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实施后,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

(一)企业会计准则得到了国内企业认可,实施范围不断扩大

企业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的有效实施,对我国非上市企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2008年实施范围扩大到所有非上市中央国有企业、所有非上市商业银行、有关金融机构以及非上市的所有商业保险公司。2009年1月1日起,实施范围进一步扩大,包括农村信用社和全国大部分省(区、市)的国有企业等。

截至2009年5月31日,除所有上市公司外,我国已有35个省(区、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了企业会计准则。其中,山西、云南、深圳等省、市的大中型企业全部执行了企业会计准则;北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湖北、广东、重庆、陕西、宁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宁波等省(区、市)属国有企业全部执行了企业会计准则;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河南、湖北、广西、贵州、海南、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厦门、大连、青岛等省(区、市)的部分大中型企业执行了企业会计准则;其他地区也在为2010年全面实施企业会计准则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各省(区、市)积极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认真组织企业会计准则在本地区的实施工作。有些省(区、市)成立了企业会计准则实施联合工作组,加强财政与国资、税务、证券监管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推进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云南省财政厅与云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合作组织培训企业会计准则,2006~2008年间累计举办了60期培训班,受训会计人员达2万余人。黑龙江、广东等省财政厅与国资委联合调研,研究企业会计准则平稳过渡的办法,对省属国有企业进行模拟测试,同时狠抓了人员培训、清理企业户数、清查资产、完善制度、改造财务信息系统等工作。山西省财政厅将国有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情况列入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执法检查的重点。河南、上海等省、市组织对2008年已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国有企业进行财务报告分析和实地调研。浙江省财政厅建立了企业会计准则执行中的紧急援助机制,及时帮助企业解决企业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新疆、广东、湖南、大连等省(区、市)建立了企业会计准则实施联系点制度,及时掌握和解决企业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的情况和问题。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实施范围不断扩大的情况,到2010年左右,基本可以实现我国所有大中型企业全面实施企业会计准则的目标,除小企业执行单独的简易会计制度外,将在全国大中型企业范围内统一企业会计标准,切实解决企业之间会计标准各异和财务报告信息口径不一等问题,从而全面提升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企业会计准则得到了国际社会认可,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等效成果显著

首先,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得到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认可。2005年企业会计准则形成过程中,我们邀请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专家参与其中,以便IASB充分了解中国新兴市场经济和转型经济的特点,2005年11月,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签署了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趋同的联合声明。企业会计准则2007年1月1日起在我国1 570家上市公司开始实施,经过一年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经受了实践检验并取得了成功。财政部会计司采用了“逐日盯市、逐户分析”的方式,对1570家上市公司2007年年报进行全面深度分析,形成了近两万字的《关于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执行新会计准则情况分析报告》(以下简称2007年分析报告),以每家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为基础,从多角度论证了企业会计准则得到了全面平稳有效实施。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非常关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情况,并研究了2007年分析报告,2008年5月派专家对我国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进行了考察,独立召开了若干次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等分组座谈会,实地确认了企业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有效实施的事实。在此基础上,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建立了会计准则持续趋同的工作机制,签署了相关备忘录。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和实施,得到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认可,在国际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银行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项目”是世界银行软贷款项目中最为成功的范例。

其次,企业会计准则得到了欧盟资本市场的认可。中欧会计准则等效早在2005年2月就列入中欧财金对话,并于当年11月签署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及双边合作联合声明。此后,财政部会计司和欧盟市场司多次举行了深入的磋商和技术会谈,就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和中欧会计准则等效评估交换意见。欧盟委员会先后多次独立组织实地调研,考察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的执行情况,研究了2007年分析报告,认为中国会计准则执行情况良好。

2008年4月22日,欧盟委员会就欧盟第三国会计准则等效问题发布正式公告,建议在2011年底前欧盟委员会允许中国证券发行者在进入欧洲市场时使用中国会计准则。该建议于2008年10月23日经欧洲议会投票表决批准,于11月14日由欧盟成员国代表组成的欧盟证券委员会通过,决定自2009年起至2011年底的过渡期内,允许中国企业进入欧洲市场时按照中国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不需要再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调整。

欧盟认可我国会计准则标志着财政部在中欧财金对话框架下推进中欧会计等效工作取得突破性成果,将大大减少我国企业在欧盟上市的财务报告编制成本,有助于贯彻中央“走出去”战略,促进欧盟认可我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解决欧盟对我国企业出口的反倾销问题,改善我国企业出口环境。

第三,中美会计合作正在有序推进。我国的石油石化、电力通信、金融保险等特大型企业已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市,需要按照美国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全面公开披露上述企业会计及相关信息。这不仅增加了我在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编制成本和审计成本,而且还涉及其他相关问题。在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趋同后,我们加强了中美会计合作,中美会计准则趋同等效已列入中美经济联委会和中美经济战略对话议题。

财政部会计司先后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PCAOB)、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等有关方面开展了多次对话、互访和谈判。美国FASB与我国大型在美上市公司会计负责人、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进行了座谈,就在美上市中国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等问题交换意见。我们向美国FASB提供了2007年分析报告。中国会计准则实现国际趋同并在上市公司有效实施,得到了美国FASB的赞赏。在相互沟通和理解的基础上,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美国FASB分别于2008年4月18日和2009年5月13日签署了第一份和第二份中美会计合作备忘录,就积极推动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财务报告准则、协调双方在国际会计准则中的立场、定期沟通机制和人员交流安排等达成了共识,目标是实现中美会计准则等效。美国FASB主席罗伯特·赫茨认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会计合作意义重大,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之路对美国具有参考价值。

此外,我国内地会计准则与香港会计准则实现了等效。2006年以来,财政部会计司与香港会计师公会就中国内地会计准则与香港会计准则等效互认问题进行了为期1年的若干次技术会谈,最终确认了两地会计准则实现等效。2007年12月6日,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与香港会计师公会签署了中国内地会计准则与香港会计准则等效的联合声明,并建立了持续等效机制。此举有助于内地企业赴港上市,降低筹资成本,实现两地资本市场共同发展。

◎我国应对金融危机

在会计准则方面的对策主张

2008年下半年,源于美国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席卷全球,并且波及实体经济。在本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初,美国和欧洲金融界某些银行家们将危机的原因归咎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由此引起美欧乃至国际社会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轩然大波,并已成为G20首脑华盛顿峰会的重要议题之一。本部分结合我国国情并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建设与实施情况,特别是依据2007年分析报告,提出了应对金融危机在会计准则方面的对策主张。

(一)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应对金融危机在会计准则方面的举措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部分金融界人士和国会议员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2008年10月3日,美国国会通过了《2008年紧急稳定经济法》,责成美国SEC在90天内完成是否取消或暂停《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FAS157)》的研究工作,并向国会提交专项研究报告。

《2008年紧急稳定经济法》通过后,立刻在美国和欧洲市场乃至全球会计职业界产生了强烈反响。美国财务会计基金会主席在2009年10月2日正式致函美国参众两院、财政部和SEC,强烈反对这一做法,认为这是政治干预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将会损害美国会计准则制定的独立性和可信度,如果国会为了特殊团体的利益,通过立法手段来推倒会计准则,替代专家的会计职业判断,那么美国财务报告质量的改进将根本无法实现,资本市场参与者的利益将得不到维护。美国消费者联盟、四大等也都表示强烈反对,认为这是“荒唐透顶的白痴行为”,是“否定现实”、“既欺骗投资者又欺骗自己的做法”。

美国FASB针对各方面对公允价值的争论,一方面坚决反对否定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不能因噎废食,同时冷静地分析了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在市场不活跃情况下存在的不足。为此,美国FASB先后连续发布了多个针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工作人员立场公告》,就市场不活跃情况下如何确定公允价值、如何计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等,提供了进一步的指南。

(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应对金融危机修订金融工具会计准则

针对金融危机引发金融界等有关方面对会计准则的批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数次发表声明和公告,支持美国FASB的立场,认为不应当将金融危机的根源归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更不应当否定公允价值会计,在公允价值计量方面,IASB和美国FASB的立场是一致的。

2008年10月13日,IASB迫于有关方面的压力,对《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一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IAS39)相关条款进行了部分修改,适度放宽了对金融资产重分类的规定,允许在极为罕见的情况下对部分金融资产进行重分类,从而改善公司的财务报告业绩。紧接下来,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国家和地区(包括欧盟、澳大利亚、新加坡、我国香港等)相继发布了金融资产允许重分类的类似规定,并自2008年第3季度开始实施。

IASB允许金融资产在某些条件下可以重分类的做法,也引发了不同的声音。瑞银集团决定不采用这一会计政策,认为即使对某些金融资产进行重分类,财务报告仍然需要披露相关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以及对利润和所有者权益的影响金额,投资者终归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金融资产重分类的修改实质上是在“粉饰会计利润”。

(三)我国确定了不随国际会计准则变动而修改企业会计准则的对策主张

我国不属于直接采用国际准则而是与之趋同的国家,面对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需要及时对公允价值会计问题做出回应。事实上,我们一直在高度关注、密切跟踪美国、IASB和国际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动态,经过深入研究和慎重考虑,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2008年10月初,作出了以下基本判断,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主张:

一是公允价值会计不是引发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美国次贷引发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美国社会超前消费、投资银行等机构对金融产品的过度创新、相关金融监管机构疏于监管。即使金融产品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危机也是不可避免的。会计准则反映客观事实,将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会计挂钩,实际上是某些银行家和政治家在转移矛盾和公众视线。

二是我国会计准则立足国情适度谨慎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我国会计准则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负债等,规定了严格的公允价值限制条件。从2007年1 570家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分析报告得出的结论,企业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实施后,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金额较小,影响甚微,对利润总额的影响不到1%。尤其是美国过度创新的金融产品在我国基本不存在。

基于上述分析判断,我们主张“不跟风”,提出了不随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变动而修改我国会计准则的对策建议,即公允价值计量和金融资产重分类的规定均不作调整。2008年10月29日,我们向IASB表明了我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和对策主张。IASB明确表示赞同和认可,认为我国的做法不构成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差异,也不影响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此外,美国SEC于2008年12月30日如期向国会提交的研究报告,也得出了与我们当初判断相一致的结论:不应当暂停或取消公允价值会计。

◎相关政策建议

我们以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2008年年度财务报告为基础分析了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情况,涉及的分析对象虽然仅限于上市公司而不是全部企业,但也能够观察到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呈现的一些显著特征。针对这些特征和有关情况,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切实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促进我国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2008年年度财务报告分析表明,上市公司库存积压严重、生产设备技术落后价值减损,有效需求不旺,产品不能适销对路,根源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们建议:我们要始终坚持贯彻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系列方针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结构不合理问题,同时也要防止产生新的结构不合理。在结构调整过程中,既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更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作用。

(二)重视发展虚拟经济,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发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如前所述,虚拟经济在我国现阶段由基础金融产品和少量衍生金融产品构成,其意义主要在于通过资本市场金融产品交易和投资者理性投资配置社会资源,引导社会资源投向满足社会需求的领域。虚拟经济的成熟程度是发达国家的重要标志,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源于美国,美国借助过度金融创新,引导其他国家投资者购买其金融产品,使全球资源不断流向美国。虽然美国国会通过了《2008年紧急稳定经济法》,白宫也拿出了8,000多亿美元救市,并采取了一系列强化金融监管措施,但在金融危机过后,美国不会停止金融创新。我们对此应当有清醒的认识。

2008年年度财务报告分析和2007年分析报告表明,虚拟经济在我国规模较小尚未成熟,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有待提升,商业银行仍然主要从事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我国虚拟经济不很成熟还表现为资本市场总体上没有达到理性投资的程度,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购买股票不关心企业基本面,也得不到合理的投资回报,往往主要是为赚取差价。年报分析显示,有555家上市公司2008年没有进行利润分红,占1597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34.75%,表明我国实现资本市场理性投资任重道远。尽管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提供的财务报告反映了企业基本面的情况,但真正使用财务报告进行投资决策可以说还没有成为主流。

我们建议:我国应当高度重视发展虚拟经济,不能因噎废食,在强化监管和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发展金融创新业务,完善我国证券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衍生品交易市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培育机构投资者,同时重视调整和解决商业银行以传统存贷款业务为主体的状况。与此同时,应当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只有大力提倡自主创新,提升实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真正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体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又离不开虚拟经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虚拟经济的促进作用。发展虚拟经济,引导机构投资者和社会投资者进行理性投资,通过市场机制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企业会计准则在其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市场规则。

(三)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当关注货币资金投向,防范信贷资金进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助长泡沫和引发通货膨胀

2008年年度财务报告分析表明,1597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8年从银行取得借款38 906.90亿元,2008年末滞留在银行账户的资金达到12 518.07亿元,呈现出上市公司资金比较充裕的明显特征。

在上述情况下,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这些资金很可能流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导致股市和房地产市场虚假繁荣,助长泡沫和引发通货膨胀,造成我国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增加国家宏观调控的复杂性。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四成左右的中小企业因缺乏资金而破产倒闭,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我们建议:在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同时,结合产业结构调整,适时调整信贷资金投放的对象和领域,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投放,强化信贷资金监管,切实防范信贷资金进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

◎未来工作计划安排

日趋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既面临挑战也是机遇,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会计改革,开拓创新,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一)继续做好企业会计准则在全国范围内的贯彻实施,并根据G20峰会对会计准则方面提出的目标要求,深入参与国际规则制定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见底。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新一轮IPO已经启动,创业板市场开始建立。这些都表明了我国企业改革和资本市场进入了关键发展时期。尤其本次金融危机过后,根据G20首脑华盛顿峰会宣言,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已成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之一,我国应当积极参与其中。我们应当从全局高度出发,继续做好与企业会计准则相关的工作。一是巩固企业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实施的已有成果,推动企业会计准则在非上市大中型企业全面实施;二是深入参与IASB有关金融工具和公允价值计量等重大改革项目;三是建立由我国发起的亚洲一大洋洲地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平台,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提升我国在未来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四是完成中欧审计公共监管的等效工作,为我国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进入欧洲市场创造有利条件;五是加强中美会计合作,积极推进中美会计准则等效认可。

(二)应对金融危机加快相关配套改革,完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全面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防范风险能力

建立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并组织实施,是我国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防范风险能力。2008年5月22日,我部联合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正式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经过一年来艰苦努力,我们完成了若干项《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配套指引,将于近期发布。经与相关部门商定,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将于2011年正式在上市公司全面实施。实施前需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取得经验后再扩大到非上市企业和其他单位。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是在总结我国企业管理实践经验、借鉴国际先进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企业内部控制属于管理范畴,企业董事会应当对内部控制实施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估并形成评价报告,同时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这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也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三)全面有序推进会计信息化工程,促进企业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企业会计准则和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建设与实施,离不开会计信息化的支撑,会计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必须进行配套改革。2008年11月12日,我部会同有关部门发起成立会计信息化委员会,旨在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充分发挥会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09年4月12日,我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对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目标、主要任务、系统构成、职责分工和有关要求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的重点是企业信息化。信息化是企业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企业会计准则和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全面信息化的支撑。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上,构建基于企业会计准则和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分类标准,形成“数出一门、资料共享”的统一会计信息平台,以更好地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监管部门等有关方面的需要。

(四)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推动我国特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发展

注册会计师行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根据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作为高端服务业和民族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近年来,财政部积极支持、促进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实现强强联合,已取得明显成效。尤其是2008年以来,在稳步推进的基础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此过程中,于今年5月7日和6月11日,财政部先后两次就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意见公开征求意见,明确了加快行业发展的目标、原则、模式以及若干具体措施,在业内引起了良好的反响,有关部门表示赞同和支持,这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整合和做大做强,必将发挥重要的实质性推动作用。

(五)打造复合型高端人才队伍,全面提升我国会计人员整体水平和业务素质

我国会计人员队伍超过了一千多万人,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国内外新形势发展要求,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社会对高端型复合人才的需求日趋强烈,必须要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熟悉和掌握会计准则、内部控制和信息化,尤其是具有现代金融知识的复合型高端会计领军人才队伍。

财政部发布了《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十年培养规划》,并经过严格的笔试和面试等选拔程序,启动了高级会计人才工程,建立和实施了科学的培养机制,分别企业类、行政事业类、注册会计师类和学术类进行培养。在现有基础上,将加大培养力度,努力实现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评价制度自上世纪90年代初实施,是会计专业技术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统一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系统已经形成,包括:初级职称、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在现有基础上,根据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应当逐步完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制度和评价标准。目前,我部正在与有关部门协商建立正高级会计师资格评价制度。

企业上市执行 篇7

问题1: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2008) 的要求, 在编制2008年年报时, 煤炭企业在固定资产折旧外计提的维简费, 应比照安全生产费用的原则处理, 即在所有者权益“盈余公积”项下以“专项储备”项目单独列报, 具体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解答:第一, 维简费会计处理方法的变化, 视为会计政策变更,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所规定的原则进行追溯调整;第二, 采用新的核算方法后, 按规定标准计提维简费时, 不再计入成本或费用;第三, 采用新的核算方法后, 按照规定范围使用维简费形成的固定资产,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的要求计提折旧;第四, 编制2008年年报时, 根据取得的相关信息, 能够对因维简费会计政策变更所涉及的固定资产进行追溯调整时, 应进行追溯调整。

解读:《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2008) 在第五章固定资产追加了如下内容: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的安全费用以及具有类似性质的的各项费用, 应当在所有者权益中的“盈余公积”项下以“专项储备”项目单独反映。在以后期间采用实报实销的形式, 形成费用时, 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形成资产时, 按照折旧标准逐年提取, 计入成本科目。 (1) 企业按规定标准提取安全费用、维简费时, 借记“利润分配——提取专项储备”, 贷记“盈余公积——专项储备”。 (2) 企业按规定范围使用安全费用、维简费购建安全防护设备、设施等形成固定资产时, 借记“固定资产 (在建工程) ”, 贷记“银行存款”;同时作以下分录, 但冲减金额以“盈余公积——专项储备”科目余额冲减至零为限, 借记“盈余公积——专项储备”, 贷记“利润分配——提取专项储备”。企业应当按规定计提折旧, 计入有关成本费用, 借记“制造费用”等, 贷记“累计折旧”。 (3) 企业按规定范围使用安全费用、维简费支付安全生产检查和评价支出、安全技能培训及进行应急救援演练支出等费用性支出时, 借记“管理费用”, 贷记“银行存款”等;同时作以下分录, 但冲减金额以“盈余公积——专项储备”科目余额冲减至零为限, 借记“盈余公积——专项储备”, 贷记“利润分配——提取专项储备”。

企业未按上述规定进行会计处理的, 应当进行追溯调整。调整时将按安全费用、维简费计提时计入长期应付款科目的账面余额调整为零, 同时增加权益, 负债的减少额为权益的增加额, 涉及固定资产的也要作相应的追溯调整。

问题2: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作为对价发行的普通股股数, 在计算基本每股收益时, 是否需要根据具体发行日期加权后计入各列报期间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

解答:在计算基本每股收益时, 作为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合并方, 公司应将作为对价而发行的全部新股数计入合并当年和对比年度的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加权平均数 (即权重为1) ;在存在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的条件下, 公司应采用同样原则计算稀释每股收益。

解读:在新会计准则下, 每股收益指标的计算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 定期报告中将不再出现原来为投资者所熟悉的按全面摊薄法计算的每股收益, 取而代之的是基本每股收益。相对于全面摊薄每股收益, 基本每股收益进一步考虑了股份变动的时间因素及其对全年净利润的贡献程度。

(1) 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从最终控制方角度看, 视同合并后形成的以合并财务报表为基础的报告主体在以前期间就一直存在, 合并后以合并财务报表为基础的报告主体的留存收益包括参与合并各方在合并前实现净利润的累积金额。因此, 与净利润口径相一致,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作为对价发行的普通股, 也应当视同列报最早期间期初就已发行在外, 计入各列报期间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 (即权重为1) 。

[例1]甲公司和乙公司分别为A公司控制下的两家全资子公司。2008年7月1日, 甲公司自母公司A公司处取得乙公司100%的股权, 合并后B公司仍维持独立法人资格继续经营。为进行该项企业合并, 甲公司向乙公司的股东定向增发4000万股本公司普通股。甲公司2007年度净利润为3000万元, 乙公司2007年度净利润为500万元;甲公司2008年度合并净利润为5000万元, 其中包括被合并方乙公司在合并前实现的净利润450万元。合并前甲公司发行在外的普通股为20000万股, 假定除企业合并过程中定向增发股票外股数未发生其他变动, 甲公司和乙公司采用的会计政策相同, 两家公司在合并前未发生任何交易, 合并前甲公司旗下没有子公司。甲公司合并利润表中基本每股收益的计算如下:

该项合并中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及合并后均为A公司最终控制, 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2) 同一控制下稀释性潜在股的的计算。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作为对价发行的认股权证和股票期权等的行权价格低于当期普通股平均市场价格时, 应当考虑其稀释性, 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时, 增加的普通股股数=拟行权时转换的普通股股数-行权价格×拟行权时转换的普通股股数/当期普通股平均市场价格。计算稀释的每股收益时应当加到普通股股数中。

[例2]甲公司2007年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32000万元 (不包括子公司乙公司利润或乙公司支付的股利) , 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为20000万股, 持有乙公司60%的普通股股权。乙公司2007年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18000万元, 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为6000万股, 该普通股当年平均市场价格为8元。年初, 乙公司对外发行500万份可用于购买其普通股的认股权证, 行权价格为4元, 甲公司持有其中10万份认股权证, 当年无认股权证被行权。假设除股利外, 母子公司之间没有其他需抵销的内部交易;甲公司取得对乙公司投资时, 乙公司各项可辨认资产等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一致。2007年度每股收益计算如下:

子公司每股收益:认股权证行权时发行的普通股包括两部分:按当期平均市场价格发行的普通股, 不具有稀释性, 计算稀释的每股收益时不必考虑;为取得对价而发行的普通股, 具有稀释性, 计算稀释的每股收益时应当加到普通股股数中。

基本每股收益=18000/6000=3 (元)

调整增加的普通股股数=500-500×4÷8=250 (万股)

稀释每股收益=18000/ (6000+250) =2.88 (元)

合并每股收益:

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股东的母公司净利润=32000 (万元)

包括在合并基本每股收益计算中的子公司净利润部分=18000×60%=10800 (万元)

基本每股收益= (32000十10800) ÷20000=2.14 (元)

子公司净利润中归属于普通股且由母公司享有的部分=2.88×6000×60%=10368 (万元)

子公司净利润中归属于认股权证且由母公司享有的部分=2.88×250×10÷500=14.4 (万元)

稀释每股收益= (32000+10368+14.4) ÷20000=2.12 (元)

问题3:执行新会计准则后, 对于转让超额亏损子公司的经济业务, 在合并报表中应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解答:公司对超额亏损子公司在2006年12月31日前根据有关规定未确认的投资损失, 公司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转让上述超额亏损子公司时, 转让价款与上述未确认投资损失的差额应调整未分配利润, 不能在合并利润表中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对于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已在利润表内确认的子公司超额亏损, 在转让该子公司时可以将转让价款与已确认超额亏损的差额作为投资收益计入当期合并利润表。

解读:在原企业会计制度下对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 投资企业确认的被投资企业亏损额, 一般以长期股权投资减记至零为限;其未确认的被投资单位的亏损分担额, 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可以在合并会计报表的“未分配利润”项目上增设“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项目;同时, 在利润表的“少数股东损益”项目下反映, 这两个项目反映母公司未确认子公司的投资亏损额。

执行新会计准则后, 子公司“超额亏损”要在报表内确认。《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规定, 执行新会计准则后, 母公司对于纳入合并范围子公司的未确认投资损失, 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应当冲减未分配利润, 不再单独作为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项目列报。

企业在编制执行新准则后的首份报表时, 对于比较合并财务报表中的“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项目金额, 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列报要求进行调整, 相应冲减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未分配利润”项目和合并利润表中的“净利润”及“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项目。

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后, 对于2007年以前产生的未在利润表内确认的超额亏损, 执行新会计准则后按照有关规定调整2006年末未分配利润的, 计算股权转让收益时应直接增加未分配利润, 不应在合并利润表中作为转让收益;2007年1月1日以后产生的、已在合并利润表中确认的超额亏损, 公司在转让上述超额亏损子公司时, 可以确认相应的转让收益。

问题4:上市公司是否可以采用《关于证券投资基金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估值业务及份额净值计价有关事项的通知》 (证监会计字[2007]21号) 所规定的估值方法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期末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解答:上市公司可以采用包括《关于证券投资基金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估值业务及份额净值计价有关事项的通知》 (证监会计字[2007]21号]所规定的估值方法在内的、合理的估值方法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期末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同时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对其采用的估值方法和估值过程进行详细披露。根据一贯性原则, 公司应在以后的会计期间内采用相同的估值方法对同类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估值。

解读:公司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金融资产的期末公允价值确定的基本原则: (1) 对存在活跃市场的投资品种, 如估值日有市价的, 采用市价确定公允价值。估值日无市价, 但最近交易日后经济环境未发生重大变化的, 采用最近交易市价确定公允价值。估值日无市价, 且最近交易日后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的, 参考类似投资品种的现行市价及重大变化因素, 调整最近交易市价, 确定公允价值。有充足证据表明最近交易市价不能真实反映公允价值的, 对最近交易的市价进行调整, 确定公允价值。 (2) 对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投资品种, 采用市场参与者普遍认同, 且被以往市场实际交易价格验证具有可靠性的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运用估值技术得出的结果, 应反映估值日在公平条件下进行正常商业交易所采用的交易价格。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时, 尽可能使用市场参与者在定价时考虑的所有市场参数, 并通过定期校验, 确保估值技术的有效性。 (3) 有充足理由表明按以上估值原则仍不能客观反映相关投资品种的公允价值的, 公司应根据具体情况与监管部门或中介机构进行商定, 按最能恰当反映公允价值的价格估值。

问题5:对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 如果合并成本小于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 将差额 (即负商誉) 确认收益时, 应关注那些事项?

解答:对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的要求, 首先确定购买日, 然后再确定合并成本和收购方在购买日享有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在出现负商誉的情况下, 应对合并成本及取得的被购买方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 (包括或有负债) 的公允价值进行复核;经复核后合并成本仍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 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同时应当充分披露相关交易的背景情况。

解读: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收购企业收购被购企业支付的价款可以分成两大部分, 即享有的被购企业净资产 (所有者权益) 份额的公允价值、以及支付价款超过或低于该公允价值而形成的正商誉或者负商誉。正商誉不摊销但应作减值测试, 负商誉在收购时计入当期损益即“营业外收入”。

[例3]A公司以1000万元取得B公司30%的股权, 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3500万元。会计处理:

注:负商誉50万元计入当期损益中。

[例4]承例3, 假设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3000万元。会计处理:

注:正商誉100万元 (1000-3000×30%) 包含在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中。

为防止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过高而产生的负商誉对利润表的影响, 对合并成本及取得的被购买方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 (包括或有负债) 的公允价值的复核和披露, 至关重要。

问题6: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往往包括多期期权, 各期期权的等待期跨越多个会计期间, 如何在资产负债表日确认某一会计期间的期权费用?

解答:公司应根据期权激励计划条款设定的条件, 采用恰当的估值技术, 分别计算各期期权的单位公允价值。在各个资产负债表日, 根据最新取得的可行权人数变动、业绩指标完成情况等后续信息, 修正预计可行权的股票期权数量, 并以此为依据确认各期应分摊的费用。对于跨越多个会计期间的期权费用, 一般可以按照该期期权在某会计期间内等待期长度占整个等待期长度的比例进行分摊。

解读:对于权益结算的涉及职工的股份支付, 应当按照授予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入成本费用和资本公积 (其他资本公积) , 不确认其后续公允价值变动;对于现金结算的涉及职工的股份支付, 应当按照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重新计量, 确定成本费用和应付职工薪酬。

对于授予的存在活跃市场的期权等权益工具, 应当按照活跃市场中的报价确定其公允价值。对于授予的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期权等权益工具, 应当采用期权定价模型等确定其公允价值。

在等待期内每个资产负债表日, 企业应当根据最新取得的可行权职工人数变动等后续信息做出最佳估计, 修正预计可行权的权益工具数量。在可行权日, 最终预计可行权权益工具的数量应当与实际可行权工具的数量一致。

[例5]2008年1月1日, 实达公司对其200名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每人授予100份现金股票增值权, 这些人员从2008年1月1日起必须在该公司连续服务3年, 即可自2010年12月31日起根据股价的增长幅度获得现金, 该增值权应在2012年12月31日之前行使完毕。实达公司估计, 该增值权在负债结算之前的每一资产负债表日以及结算日的公允价值和可行权后的每份增值权现金支出额如表1:

单位:元

第一年有20名管理人员离开, 公司估计三年中还将有l5名管理人员离开;第二年又有10名管理人员离开公司, 公司估计还将有10名管理人员离开;第三年又有15名管理人员离开。第三年末, 假定有70人行使股票增值权取得了现金。2011年12月31日 (第四年末) , 有50人行使了股票增值权。2012年12月31日 (第五年末) , 剩余35人全部行使了股票增值权。

费用和资本公积计算过程如表2。

会计及税务处理:

(1) 2008年1月1日:授予日不做处理。

(2) 2008年l 2月31日

单位:元

纳税调整:计提的工资薪金并非实际发生额, 不得税前扣除, 纳税调增55000元。

(3) 2009年12月31日

纳税调整:计提的工资薪金并非实际发生额, 不得税前扣除, 纳税调增73000元。

(4) 2010年12月31日

纳税调整:本期计提工资薪金59500元不得在税前扣除, 纳税调增59500元, 但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77000元, 可以在税前扣除, 纳税调减77000元。以上两项相抵综合纳税调减为17500元。

(5) 2011年l2月31日

纳税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2000元不得在税前扣除, 纳税调增12000元, 但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70000可在税前扣除, 纳税调减70000元。以上两项相抵综合纳税调减为58000元。

(6) 2012年12月31日

纳税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7000元不得在税前扣除, 纳税调增7000元, 但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59500元可在税前扣除, 纳税调减59500元。以上两项相抵综合纳税调减为52500元。

问题7:上市公司大股东将其持有的其他公司的股份按照合同约定价格 (低于市价) 转让给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 上市公司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解答:该项行为的实质是股权激励, 应该按照股份支付的相关要求进行会计处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及应用指南, 对于权益结算的涉及职工的股份支付, 应当按照授予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记入成本费用和资本公积, 不确认其后续公允价值变动。

解读:

[例6]金鹏公司股东大会批准了一项股份转让协议。该协议规定:2008年1月1日, 公司的40名销售人员必须为公司服务3年, 才能在期满时, 将金鹏公司持有的华达公司的股份以每股5元的价格每人受让100股。公司股票在股份授予日以期权定价模型估计授予的此项期权公允价值估计为15元, 公司的股票面值为1元。

第一年, 1名销售人员离开了公司, 公司预计3年中销售人员的离开的比例将达到10%, 即实际行权人数估计为40× (1-10%) =36 (人)

2008年12月31日, 当期应当确认的销售人员费用=36×100×15×1/3=18000 (元)

纳税调整:会计上权益结算股份在资产负债表日将应付职工薪酬作为一项成本费用处理, 但并未实际发生, 税法上不允许扣除。年终申报所得税时, 应纳税调增18000元。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的规定, 以上财税差异属于可抵扣暂行性差异, 假设企业所得税税率按25%, 所得税会计处理:

第二年, 销售人员中有2名离开了公司, 公司估计销售人员离开的比例将达到15%, 即实际行权人数估计为40× (1-15%) =34 (人)

2009年12月31日

纳税调整:年终申报所得税时, 纳税调增16000元。所得税会计处理:

第三年, 又有1名销售人员离开, 实际行权人数为36人 (40-1-2-1) 。

2010年l2月31日

纳税调整:年终申报所得税时, 纳税调增20000元。所得税会计处理:

《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问题解答》 (第2期) 解读

问题1:对于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控股股东控制的其他关联方、上市公司的实质控制人对上市公司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捐赠、债务豁免等单方面的利益输送行为, 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解答:由于交易是基于双方的特殊身份才得以发生, 且使得上市公司明显的、单方面的从中获益, 因此, 监管中应认定为其经济实质具有资本投入性质, 形成的利得应计入所有者权益。上市公司与潜在控股股东之间发生的上述交易, 应比照上述原则进行监管。

解读: (1) 对于企业接受的捐赠和债务豁免, 旧准则都要求记入“资本公积”权益类科目, 新准则记入“营业外收入”损益类科目, 这就为上市公司进行机会主义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 少数上市公司通过关联方的债务豁免或捐赠行为操纵利润变得更为直接和容易。 (2) 对于控股股东和子公司之间的捐赠, 《财政部关于做好执行会计准则企业2008年年报工作的通知》 (财会函[2008]60号) 认为, 这种行为从经济实质上判断属于控股股东对企业的资本性投入, 应作为权益性交易, 相关利得计入“资本公积”科目, 这就从财务角度遏止了关联企业之间利润操纵。但财会函[2008]60号文只是对控股股东和子公司之间的捐赠行为作了限制性规定, 而对于控股股东和子公司之间的债务重组行为,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和财会函[2008]60号都没有加以限制。 (3) 在大股东慷慨支持下进行的债务重组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也是上市公司年报编制过程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问题解答》 (2009年第2期) 对于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控股股东控制的其他关联方、上市公司的实质控制人对上市公司的债务豁免又做了明确和限制性的规定, 这一要求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至关重要, 有利于提高盈余信息披露的整体质量。

[例7]甲公司作为上市公司乙公司控股股东, 2008年初销售给乙公司一批产品, 产品不含税价格为200万元, 增值税率为17%, 按照合同规定, 乙企业应于2008年6月1日前偿还货款。由于乙企业发生严重财务困难, 无法按照合同规定的期限偿还债务, 甲公司为此对应收债权计提了坏账准备50万元。经过双方协议于7月1日进行债务重组。债务重组协议规定:甲公司同意把债权转换为对乙公司的投资, 获得了80万股股份, 每份股票的面值为1元, 股票公允价值为2元, 则乙公司会计分录 (单位:万元) 为:

财税差异分析:《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要求将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科目, 而《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问题解答》[2009年第2期]要求将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之间的债务收益计入权益类“资本公积”科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 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第 (九) 项所称其他收入, 是指企业取得的除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第 (一) 项至第 (八) 项规定的收入外的其他收入, 包括企业资产溢余收入、逾期未退包装物押金收入、确实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债务重组收入、补贴收入、违约金收入、汇兑收益等。即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控股股东控制的其他关联方、上市公司的实质控制人对上市公司的债务豁免行为, 会计上不确认债务重组收益74万元, 而税务处理时, 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234万元与债权人因放弃债权而享有股权的公允价值160万元的差额74万元, 确认为债务重组所得, 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由此形成的财税差异为永久性差异, 汇算清缴时应按照“调表不调账”的原则, 纳税调增74万元。

问题2:上市公司收到的由其控股股东或其他原非流通股股东根据股改承诺为补足当期利润而支付的现金, 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解答:应作为权益性交易计入所有者权益。

解读:股改是把上市公司一些不流通的法人股或者国家股以一种特殊的方法, 变成流通股, 从而改变原来上市公司同股不同权的状况。在股权分置改革中, 承诺主要有分红、业绩、股价、限售、注入资产及对价追送等形式, 上市公司违背股改承诺, 不仅仅是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 还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所以, 上市公司为实现股改业绩承诺, 一些公司通过关联交易使得利润剧增, 从而全年达标;还有一些公司依靠递延所得税、少数股东权益完成股改承诺, 另有一部分上市公司股改后某个年份的业绩未能达到股改方案中承诺的目标, 控股股东一般以现金的方式补足差额部分。

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规定, 利得是企业非日常活动中发生的, 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 与所有者权益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利得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通过营业外收入计入利润, 而另外一部分则通过“资本公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上市公司收到的由其控股股东或其他原非流通股股东根据股改承诺为补足当期利润而支付的现金, 作为非日常活动产生的利得, 《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问题解答》[2009年第2期]要求将其计入“资本公积”科目, 而非“营业外收入”科目, 会计处理应为:借记“银行存款”科目, 贷记“资本公积”科目。这种规定有利于揭示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 更有利于投资者做出决策。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增长出现回落的背景之下, 更多的公司面临着无法兑现股改承诺的尴尬局面, 这一新规的出台, 使得控股股东捐赠的“外财”将不能计入当期利润, 而只能增加公司净资产。

问题3:实务中存在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股东通过向上市公司直接或间接捐赠 (如豁免上市公司债务) 作为向流通股股东支付股改对价的情形, 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解答:鉴于证监会公告[2008]48号发布前对此类股权分置改革对价会计处理的具体规定不明确, 对于证监会公告[2008]48号发布日前有关股改方案已经相关股东会议表决通过的上市公司, 如果能够在2008年报披露日前完成股改, 上市公司可以将非流通股东作为股改对价的直接或间接捐赠计入当期损益。除此之外, 非流通股股东作为股改对价的直接或间接捐赠均应计入所有者权益。

解读:股改对价即上市公司对流通股东回送利益的承诺。受金融危机影响, 上市公司的利润额也随之下滑, 这直接影响了此前一些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为了支付较小对价, 选择和未来业绩增长挂钩作出的承诺, 但新规限制了捐赠计入当期损益 (营业外收入) 的行为, 要求计入权益类科目“资本公积”, 这使得上市公司盈余又少了一条操作“捷径”。

从“实质重于形式”的角度分析, 接受大股东业绩“补差”与上述债务重组收益的确认其实是同一道理。大股东向上市公司捐赠“利润”、豁免债务等显失公允的特殊交易, 管理层一直要求视为权益性交易而非损益性交易进行会计处理。权益性交易与损益性交易最大的区别就是, 权益性交易不得确认损益。

另外, 对于会计科目的确认, 应关注一个时间点: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股东通过向上市公司直接或间接捐赠 (如豁免债务) 作为向流通股股东支付股改对价的, 由于此前对此类会计处理的具体规定不明确, 所以, 对证监会公告[2008]48号发布日前股改方案已获相关股东会议表决通过的上市公司, 如果能够在2008年报披露日前完成股改, 可以将非流通股东作为股改对价的直接或间接捐赠计入当期损益 (营业外收入) 。除此之外, 非流通股股东作为股改对价的直接或间接捐赠均应计入所有者权益 (资本公积) 。

问题4:对于上市公司因破产重整而进行的债务重组交易, 何时确认债务重组收益?

解答:由于涉及破产重整的债务重组协议执行过程及结果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因此, 上市公司通常应在破产重整协议履行完毕后确认债务重组收益, 除非有确凿证据表明上述重大不确定性已经消除。

解读: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和新《破产法》带来的重整契机, 使得一些ST公司业绩剧增, 这是因为, 减免的债务金额可以作为利润, 并使得ST上市公司扭亏为盈。这种制度体现了以保护债权人为主的破产清算制度向以拯救企业为主的既保护债权人利益又关照社会利益的思路转变, 也是国际上破产法改革的方向。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 债务重组收益将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但按照会计的“谨慎性”原则, 由于涉及破产重整的债务重组协议执行过程及结果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因此, 上市公司通常应在破产重整协议履行完毕后确认债务重组收益, 除非有确凿证据表明上述重大不确定性已经消除。

《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问题解答》 (第3期) 解读

问题1:《财政部关于做好执行会计准则企业2008年年报工作的通知》 (财会函[2008]60号) , 企业购买上市公司, 被购买的上市公司不构成业务的, 购买企业应按照权益性交易的原则进行处理, 不得确认商誉或计入当期损益。在实务中, 适用上述会计处理原则的常见情况有哪些?

解答:实务中适用上述会计处理原则的常见情况有如下三种: (1) 非上市公司通过购买“空壳”上市公司实现借壳上市; (2) 非上市公司借壳上市, “壳公司”中除现金和金融资产外无其他非货币性资产; (3) 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通过资产置换, 置出全部资产负债, 另外增发股票收购非上市公司资产负债 (股权) , 非上市公司实现借壳上市。

解读: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财会函[2008]60号文件强调的是该“合并”是否构成“业务”, 有交易才能进行业务处理, 任何确认都要以业务为基础, 即必须形成在日常经营活动之外的购买、出售资产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资产交易的经营行为。为了规避企业通过购买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等行为, 对没有构成业务或没有商业实质的购买行为, 财会函[2008]60号文件将其视同集团公司的内部交易行为, 使用权益法核算, 不产生商誉或损益。

财政部《关于非上市公司购买上市公司股权实现间接上市会计处理的复函》 (财会便[2009]17号) 也规定了借壳上市的会计处理基本原则, 即权益性交易的原则。

尽管我国资本市场已有将近20年的历史, 但直到2007年才出现反向购买个案, 《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问题解答》 (2009年第3期) 列举了我国常见的三种借壳上市的方式, 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问题2:非上市公司取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 构成反向购买的, 上市公司应如何编制与披露其个别报表?

解答:上市公司在其个别财务报表中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等的规定确定取得资产的入账价值。披露的前期比较报表, 应为自身个别财务报表。

解读:对于非上市公司通过购买上市公司的股权、实现间接上市交易应当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有关各方存在一些理解差别。财政部会计司近日就此问题出台相关规定, 根据财政部会计司发布的《关于非上市公司购买上市公司股权实现间接上市会计处理的复函》, 明确规定, 非上市公司取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 未形成反向购买的, 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的规定执行;非上市公司取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 构成反向购买的, 上市公司在其个别财务报表中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等的规定确定取得资产的入账价值。上市公司的前期比较个别财务报表应为其自身个别财务报表。

问题3:母公司在不丧失控制权的情况下处置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 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解答:根据财会便[2009]14号函, 母公司在不丧失控制权的情况下处置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 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处置价款与处置长期股权投资相对应享有子公司净资产的差额应当计入所有者权益。

解读:关于执行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企业做好2009年年报工作的通知 (财会[2009]16号) 规定, 企业处置对子公司的投资, 处置价款与处置投资对应的账面价值的差额, 在母公司个别财务报表中应当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处置价款与处置投资对应的享有该子公司净资产份额的差额, 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应当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 如果处置对子公司的投资未丧失控制权的, 应当按照《关于不丧失控制权情况下处置部分对子公司投资会计处理的复函》 (财会便[2009]14号) 规定, 将此项差额计入资本公积 (资本溢价) , 资本溢价不足冲减的, 应当调整留存收益。

问题4:对于上市公司持有的掉期产品等金融衍生工具投资, 如果不符合套期保值会计处理条件的, 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和披露?

解答:公司应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要求, 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表内核算。金融衍生产品的公允价值通常应根据具有较高声望的独立第三方中介机构或金融机构的估值确定, 估值方法应在不同会计期间内保持一致, 并予以充分披露。在持有期间内, 公司应将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处置时, 应将其公允价值与初始入账金额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收益, 同时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解读:掉期交易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时期相互交换某种资产的交易形式。更为准确他说, 掉期交易是当事人之间约定在未来某一期间内相互交换其认为具有等价经济价值的现金流的交易。较为常见的是货币掉期交易和利率掉期交易。掉期交易与期货、期权交易一样, 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金融衍生产品之一, 成为国际金融机构规避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的重要工具。

掉期产品等金融衍生工具投资如果不符合套期保值会计处理条件, 应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其会计处理类似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

《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问题解答》 (第4期) 解读

问题1:上市公司按照税法规定需补缴以前年度税款或由上市公司主要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无偿代为承担或缴纳税款及相应罚金、滞纳金的, 应该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解答:上市公司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进行所得税及其他税费的核算。对于上市公司按照税法规定需补缴以前年度税款的, 如果属于前期差错, 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的规定处理, 调整以前年度会计报表相关项目;否则, 应计入补缴税款当期的损益。因补缴税款应支付的罚金和滞纳金, 应计入当期损益。对于主要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无偿代上市公司缴纳或承担的税款, 上市公司取得股东代缴或承担的税款、罚金、滞纳金等应计入所有者权益。

解读: (1) “前期差错”是指由于没有运用或错误运用下列两种信息, 而对前期财务报表造成省略或错报:一是编报前期财务报表时预期能够取得并加以考虑的可靠信息;二是前期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时能够取得的可靠信息。对于上市公司按照税法规定需补缴以前年度税款, 可能是由于计算错误或者应用会计政策错误或者疏忽或曲解事实造成的, 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的规定处理。 (2) 对于重要的前期差错, 应按照追溯重述法, 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更正。对于所得税及其他税费的调整等涉及损益类的项目, 计入“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 再将其余额过渡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等科目, 调整报告年度财务报表的相关项目。 (3) 对于主要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无偿代上市公司缴纳或承担的税款, 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这相当于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捐赠, 按照《关于做好执行会计准则企业2008年年报工作的通知》 (财会函[2008]60号) 规定, 如果接受控股股东或控股股东的子公司直接或间接的捐赠, 从经济实质上判断属于控股股东对企业的资本性投入, 应作为权益性交易, 相关利得计入所有者权益 (资本公积) 。相应的, 税款造成的罚金、滞纳金等也应计入所有者权益。

问题2:上市公司在何种情况下可以认定前期会计估计发生差错, 需要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进行处理?

解答:会计估计, 指企业对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者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尽管会计估计所涉及的交易和事项具有内在的不确定性, 但如果上市公司在进行会计估计时, 已经充分考虑和合理利用了当时所获得的各方面信息, 一般不存在会计估计差错。如由于上市公司据以进行估计的基础发生了变化, 或者由于取得新信息、积累更多经验以及后来的发展变化, 可能需要对会计估计进行修订, 这种修订不属于前期会计差错。只有上市公司能够提供确凿证据表明由于重大人为过失或舞弊等原因, 并未合理使用编报前期报表时已经或能够取得的可靠信息做出会计估计, 导致前期会计估计结果未恰当反映当时的情况, 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进行前期差错更正, 其他情况下会计估计变更及影响应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会计处理。

解读: (1) 会计估计和会计差错具有本质区别:如果当时的会计估计是由于对已存在事实的忽视或误用而导致的不当, 那么, 这一会计估计在发生当期就是错误的, 属于会计差错。反之, 如果前期的会计估计是建立在当时可靠事实的基础上, 现在做出会计估计变更的决定是基于新的事实或掌握了新的信息, 就属于会计估计变更。 (2) 近年来, 上市公司报告存在会计差错的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这种客观存在既有会计师判断失误的客观因素, 也有盈余管理为目的的主观因素。因为会计差错处理采用追溯重述法, 对损益类项目可以调整报告年度的财务报表, 而会计估计变更采用未来适用法, 无法对报告年度的报表进行操作。 (3) 针对上市公司滥用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行为, 中国证监会出台了《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问题解答》, 其用意是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更正行为, 使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更加透明、及时, 同时使外部信息使用者能够及时获悉相关的财务信息, 对上市公司最终的财务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 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

问题3:上市公司在发行权益性证券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交易费用及其他费用, 应如何进行会计核算?

解答:上市公司为发行权益性证券发生的承销费、保荐费、上网发行费、招股说明书印刷费、申报会计师费、律师费、评估费等与发行权益性证券直接相关的新增外部费用, 应自所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发行收入中扣减, 在权益性证券发行有溢价的情况下, 自溢价收入中扣除, 在权益性证券发行无溢价或溢价金额不足以扣减的情况下, 应当冲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发行权益性证券过程中发生的广告费、路演及财经公关费、上市酒会费等其他费用应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上市执行 篇8

2008年, 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一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要求2009年7月1日起率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 同时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施行。2010年五部委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 规范及指引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形成。该规范及指引明确上市公司应当定期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 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规定从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 从2012年1月1日起扩大到在上交所、深交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如何按照新规范有效的组织实施将成为上市公司面临的重大问题, 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进行评价, 是优化内控自我监督机制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 是内部控制在企业中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 因此, 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研究将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为充分了解内部控制评价现状, 本文以四川79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采取手工收集的方式, 收集截止于2010年10月31日的上市公司公开资料, 包括公司2009年度报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内部控制审核报告或鉴证报告。对其内部控制评价执行效果进行了分析。

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执行效果现状分析

(一)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现状

(1)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总体披露情况。本文对76家四川上市公司2009年12月31日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及审核报告进行了统计。另3家 (002460天齐锂业、002480新筑股份、300127银河磁体) 是2010年新上市公司, 收集的是2010年6月30日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及审核报告信息,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总体披露情况见表 (1) 。据表 (1) 统计可见, 上市公司仅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有32家, 占样本总数的40.51%, 既有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又有会计师事务所审核报告的有25家, 占样本总数的31.64%, 没有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有22家, 占样本总数的27.85%, 这22家全是沪市上市公司,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仅在年报的公司治理结构或监事会报告中分散的出现, 并没有系统的以自我评价报告的形式提出。 (2)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披露广度。以披露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57家上市公司为样本,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要求,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至少应当包括八项内容, 按照八项内容对样本进行完整性统计分析, 以研究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披露广度, 见表 (2) 。据表 (2) 统计可见,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披露了董事会声明的有5家, 占比8.77%, 披露了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和方法的有7家, 占比12.28%, 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及其认定的有17家, 占比29.8%, 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整改情况的有32家, 占比56.41%, 披露广度还远远不能满足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要求, 同时上市公司在报告里披露的内容和格式具有较大的可选择性, 各上市公司都按照自己对法规的理解和对公司有利角度去编制报告。 (3)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披露深度。以披露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57家上市公司为样本, 从内部控制评价内容、程序和方法、缺陷认定及整改情况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披露深度进行统计分析。按披露的详细程度将内控披露分为“简单披露”、“一般陈述”、“详细说明”三个层次:“简单披露”指公司简单概括说明内部控制情况, 即只有“本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之类的简单一句话;“详细说明”是指能够严格遵守《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和评价指引的要求, 按其内容进行详尽的阐述;“一般陈述”介于二者之间,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披露深度见表 (3) 。通过表 (3) 统计发现, 有10家公司占比17.54%遵循了《内控规范》, 采用了COSO五要素框架, 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方面展开评价, 而其他上市公司要不就是要素不全, 要不就是内容空泛, 没有实质性内容。只有7家公司占比12.28%在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出现了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但仅提到内审评价和监事会评价, 对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基本流程, 以及评价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方法未进行描述。有10家公司占比17.54%结合自己公司的情况指出了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了相关整改措施, 而其余22家只是泛泛而谈, 只有一些空话、套话, 如内控需完善, 执行力度需加强等笼统说法,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整改措施, 还有25家占比43.86%未提及内部控制缺陷及整改情况。

91.23

(二)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分析

通过以上对我国2009年四川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状况的分析, 可以发现,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在广度和深度上还不够, 究其原因主要有: (1) 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评价认识不足。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内部控制评价不够重视, 往往以满足证监会和交易所方面的要求为己任, 导致企业对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流于形式, 通常只有“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或类似描述。目前上市公司内控正在建设中, 存在很多的内控缺陷, 有待进一步整改, 若披露真实的内控评价信息, 可能会涉及内控的重大缺陷, 担心给上市公司带来负面影响, 进而会影响投资者的决策, 导致企业的市场价值降低, 因而上市公司宁愿少披露或不披露内部控制评价信息, 自愿性披露动机严重不足。 (2) 缺乏统一的评价依据和标准。在笔者统计的57家样本公司中仅有39家披露了内控评价所采用的标准或依据, 其中有些上市公司按照《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作为标准, 有些上市公司以上交所或深交所发布的内控指引为依据。但是这几部规范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的责任主体、内容、格式、程度等相关规定都存在着差异, 这无疑会使上市公司在评价过程中加大披露的随意性。据统计有16家上市公司采用了COSO框架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等五要素作为其内控评价报告的标准, 但大多企业并未完全按照五要素展开评价。评价标准不统一造成了评价结论可比性差, 进而影响到评价信息的实用性。 (3) 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和方法缺失。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作为一种结果的披露, 需要上市公司通过评价主体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对特定的评价对象运用某种评价方法才能得出这一结果。如果评价过程中的程序不够规范, 方法不适当, 就难以保证其评价报告的可靠性。之前我国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及《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中没有明确规范评价的方法, 导致上司公司在进行实际内控评价工作时, 无科学可行的方法来指导, 出现随意评价。我国现行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中, 明确规定内控评价报告中应包括“内控评价的程序和方法”。在被调查的57家上市公司中, 只有7家公司占比12.28%披露了该项内容, 仅提到监事会和内审评价, 缺乏实质性内容。Deumes (2008) 的研究表明, 很多企业认为披露内控评价方法和程序会泄露机密信息, 会给企业带来损失。企业如果严格遵循内部控制评价程序和方法执行评价工作, 评价成本增高, 基于保密原则和成本效益, 上市公司不愿意披露此项内容。 (4)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缺乏指导性。我国目前的相关规范对于内控缺陷的规定不统一, 对于重大缺陷的认定明显缺乏指导性。虽然在2010年财政部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中指出了缺陷的涵义和分类, 明确了“企业应当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综合分析后提出认定意见, 按其影响程度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 所谓“重大缺陷, 是指一个或多个控制缺陷的组合, 可能导致企业严重偏离控制目标”, 但《指引》要求企业在认定重大缺陷时自主确定, 而重大缺陷定义中的“严重偏离控制目标”的确定, 没有具体可供操作的参考标准, 导致实际认定存在难度。调查的57家上市公司中, 有17家说明其存在内控缺陷, 但却没有一家指出其缺陷是否为重大缺陷, 这样的披露就没有多大的价值。 (5) 内部控制评价监管不力。内部控制规范明确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和会计师事务所审核报告, 而本文抽取的79家上市公司中只有25家披露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和会计师事务所审核报告。没有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22家全是沪市上市公司, 可见深市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披露情况明显优于沪市, 而深市中小板和创业板又优于A股。究其原因可能与深交所近年来要求对信息披露加强监管, 特别是对中小板和创业板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严格监管, 采取每年对信息披露质量进行评级并公布结果及对选择性信息披露加强监管等措施有关。目前, 对于上市公司违规信息披露行为, 证监会的处罚方式主要采取警告和罚款两种, 上交所和深交所主要有公开谴责、内部批评和责令改正三种方式。信息披露违规处罚力度不大, 上市公司不披露或少披露内控信息并没有遭到相应的惩罚,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违规产生的收益远远大于违规成本, 使得许多上市公司不按规定披露内部控制信息。

三、上市公司强化内部控制评价实施对策措施

(一) 完善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实施细则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的制定发布, 为企业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提供了一个统一遵循的标准。但规范及指引只规定了企业建立内控制度的基本原则、目标、框架及主要控制环节和相应关键核心控制点, 为督促企业有效地提高企业内控评价水平, 相关部门还需建立一系列具体明确、简明实用的内部控制评价实施细则。新规范只是文件性的文字指导, 没有明确规定内部控制评价衡量标准, 没有形成具体内部控制评价的指标体系。为提高内控评价信息披露的可操作性和可比性, 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的确定应兼顾政府指导性和企业自主性。针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与操作具有很大的难度, 需要借助一套可系统遵循的认定标准, 认定过程中还需要内控评价人员充分运用职业判断。为此, 政府监管部门应提供确定重大缺陷的原则性指引, 规定一个明确的度, 表明达到何种程度的缺陷会导致“严重偏离内部控制目标”, 企业在此原则指导下, 结合自身实际和关注的重点, 确定内控缺陷的具体认定标准。

(二) 强化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评价认识

以往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的建立与实施缺少一套公认的标准和规范, 导致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评价的了解和认识不够准确和深刻, 成本费用增加, 却得不到应有的收益, 严重影响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如今配套指引的正式发布, 无疑为我国内控评价的建立与发展打了一剂强心针。政府应抓住有利时机加强对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的战略引导, 提升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树立正确的内控评价意识, 认识到内控评价有助于企业查错防弊、降低风险、提升公司绩效和市场价值, 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提高到战略角度, 由被动遵循变为主动提升, 让上市公司从“要我评价”转变到“我要评价”。为此, 政府应牵头, 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 对内部控制评价和信息披露的责任人开展广泛的内部控制规范的培训, 企业管理层应定期组织内部相关人员参加专业机构举办的内控培训班, 学习内部控制评价的实施方法, 掌握内控评价的知识和技能, 明确各自在内部控制评价中的职责, 增强执行层面人员的内控评价意识, 逐渐形成重视内部控制的企业文化。

(三) 完善企业内控自我评价体系

完善的内控自我评价体系是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重要有力保障, 要将评价落到实处就需要建立内控评价组织、明确评价标准、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程序和方法。首先, 企业应建立内部控制评价的组织机构, 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能否有效实施, 主要取决于企业是否具备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制。企业应授权内部审计部门或者其他专门机构作为内控评价机构, 在内控评价机构下可设置专门的评价工作组, 具体承担内控评价工作的组织。内控评价人员应具有独立性、职业道德素养和业务胜任能力。其次, 制定内部控制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内控评价主体对于内控客体进行评价所需要采用的一定的标准。评价标准分为一般标准和具体标准, 一般标准主要用来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合法性、有效性以及是否完整, 具体标准是对企业的具体内部控制实施情况进行评价的标准。企业可按照指引的要求, 结合自身情况, 设计出每一个项目的具体评价标准, 以保证内部控制评价的实施。再次, 执行内控主要评价程序应包括:制定评价工作方案、组成评价工作组、实施现场测试、汇总评价结果、编制评价报告、实施整改措施等。我国上市公司应将传统内部审计方法与CSA先进理念相结合, 在内控评价机构的领导下, 由素质较高的内审人员或外部专家担当引领者, 由内部审计人员、关键控制点的管理人员和责任人员组成评估小组, 采用访谈、问卷调查、统计抽样、专题讨论、穿行测试、实地查验等多种测试方法广泛收集公司内部控制的证据, 按照评价标准对本企业或本部门的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状况进行评价, 研究分析内部控制缺陷, 如实填写评价工作底稿, 根据汇总评价结果和集体讨论形成改进意见, 最终形成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四) 加强内部控制评价监管

企业上市执行 篇9

2010年是我国上司公司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第三年。会计准则体系作为资本市场的规则之一, 对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截止到2010年4月30日, 沪深两市1 774家上市公司已经如期披露了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编制的2009年度财务报告 (年报) , 财政部会计司会同有关方面对上市公司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报告。上市公司执行会计准则情况的分析报告有助于各个方面了解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以及会计准则实施的经济效果。通过对三年情况分析报告的比较, 得出的结论是:新企业会计准则持续平稳有效实施, 而且准则实施的经济效果已经凸显。三年的分析报告中对每年的执行情况的具体评价如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得到持续平稳有效实施, 而且会计准则实施的经济效果越来越明显, 经济效果的状况从2007年的初步凸显达到2009年的已经凸显的状态。财政部会计司连续三年对上市公司执行会计准则的情况进行分析报告, 客观上促进了准则在我国的实施, 保证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 使我国会计准则得到了国际各个方面的认可, 为会计准则的持续趋同等效奠定了基础, 而且提高了我国在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财务报告准则中的话语权。

首先, 企业会计准则得到了国内企业的认可, 客观上促进了准则在我国的实施。会计准则要求企业根据统一的会计准则各项规定, 按照统一的报表格式、列示项目、指标计算等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和个别财务报告, 并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的披露顺序、项目和内容在附注中提供相关可比的信息。由于提供了可比的信息, 各个企业之间的信息具有可比性, 降低了获得信息的成本, 得到国内企业的认可。2007年是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第一年, 而且执行范围也有限, 局限于我国所有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2008年为执行准则的第二年, 执行范围也扩大了很多, 包括所有非上市中央国有企业、所有非上市商业银行、有关金融机构以及非上市的所有商业保险公司;2009年为执行准则的第三年, 实施范围进一步扩大, 除了上述类型企业又囊括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全国大部分省 (区、市) 的国有企业。这些类型的企业执行会计准则, 客观上促进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在我国的实施。

其次, 企业会计准则作为编制财务报告的基础, 保证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从2007年1月1日新旧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平稳过渡后, 上市公司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统一各项确认计量的会计政策, 这些会计政策贯穿于企业整个账务处理过程。按照会计法的规定, 这些账务处理的凭证填制、账簿的登记和报表的编制都有单位负责人签名和盖章, 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就得到了可靠的保障。同时, 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在报出前还需要有注册会计师审计鉴证, 从内容的可信性和内涵上提升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表2是三年来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年报出具审计报告的情况。

从表2中可以看出, 标准的审计报告占审计报告总数的比例一直保持在0.93左右, 2009年最高为0.9330, 这表明企业会计准则作为编制财务报告的基础保证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 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是值得信赖的。

再次, 企业会计准则还得到欧盟和世界银行认可, 为会计准则的持续趋同等效奠定了基础。2007年12月6日, 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香港会计师公会签署了内地准则与香港准则等效的联合声明, 实现了内地准则与香港准则的等效。2008年4月22日, 在欧盟委员会多次独立组织赴中国实地调研, 考察企业会计准则在我国上市公司的执行情况后, 就欧盟第三国会计准则等效问题发布正式报告, 在2011年底前, 欧盟委员会允许中国证券发行者在进入欧洲市场时使用中国会计准则, 不需要根据欧盟境内市场采用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调整财务报表。世界银行经过为期一年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等系列评估工作, 于2009年10月29日完成并在北京正式发布了《中国会计审计评估报告》, 充分肯定了我国会计审计准则改革的成就, 并称其为可供其他国家仿效的良好典范。这是第一次由权威国际组织对我国会计审计准则建设、国际趋同以及有效实施情况独立进行的全面系统评估得出的结论。我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 顺应会计国际趋同大势, 推动会计准则持续国际趋同, 是全球化背景下做出的理性选择, 是大势所趋, 潮流所向。2010年4月2日, 财政部发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 对会计准则的持续趋同相关工作做出了规划,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持续趋同时间作出明确安排。

第四, 企业会计准则的持续平稳有效实施增强了我国参与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财务报告准则的话语权。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 二十国集团 (G20) 峰会和金融稳定理事会 ( FSB) 在系统研究金融危机成因和应对策略后, 倡议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 并希望G20各成员国及其他有关国家或地区加快趋同步伐。根据国际形势的最新变化, 中国作为G20和FSB的重要成员, 全力推进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 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我国市场经济初创及转型过程中所涉及的特殊会计问题, 及时向IASB反映我国特殊会计问题, 使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 增强我国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二、会计准则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成、国际趋同和等效, 及其在我国上市公司平稳有效实施, 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这是中国的上市公司、中介机构、监管部门、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等各方面共同努力取得的, 香港和澳门会计界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欧盟、世界银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等特别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为此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各方面均为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等效和有效实施做出了贡献。同时,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 企业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仍有一些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比如, 需要进一步提升对相关会计准则实施的职业判断能力, 加强公允价值应用的研究, 关注债务重组准则实施中存在的利润操纵现象等。

三、解决的对策

相关会计准则实施的职业判断能力的提升主要依赖于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的提高。2010年2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研究讨论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时强调指出, 要把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摆在突出位置, 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 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会计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会计人才能力建设, 增强会计人才专业胜任能力, 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 是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推进会计改革事业的战略需要, 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会计人员能力框架自然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 因此健全和完善会计人才能力框架体系必然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我们要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变化规律, 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 持续、全面、系统地完善我国的会计人员能力框架和培养体系, 不断提升我国不同种类和级次会计人才的素质, 以适应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要求。

2008年源于美国次贷的金融危机迅速席卷全球, 并且波及实体经济。在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初, 美国和欧洲金融界将危机的原因归咎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 由此引起国际社会对公允价值的轩然大波。目前我国的金融工具偏少, 金融工具市场还不完善, 公允价值应用还不广泛。但是, 我们不能因为金融危机而放弃对其应用。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美国社会超前消费、投资银行等机构对金融产品的过度创新、相关金融监管部门疏于监管, 而不是公允价值的问题。我国在应用中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经验, 应该立足于我国国情适度谨慎地运用公允价值, 采取有效措施, 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推动金融创新发展, 并在金融创新中不断完善公允价值计量。

解决债务重组准则实施中存在的利润操纵现象要从两方面着手。首先是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现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应用指南以及解释公告。在应用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就要通过不断地完善会计准则来规范。完善的会计准则就是一个没有缝的蛋, 使利润操纵者这只苍蝇无处下手。其次, 细化责任主体, 明确法律后果, 加强处罚力度, 提高震慑作用。区分企业集体责任、领导层责任还是基层工作人员责任的界限, 避免出现个人成为集体责任的替罪羊或集体成为个人责任的挡箭牌的现象。对违规现象的法律责任要明确, 即责任主体具体承担什么责任, 是直接责任、间接责任, 还是其他责任。对于发现的违规问题, 监管部门不能有效处理的, 要及时向上级部门通报, 联手落实被检查部门及部门相关负责人的具体责任。涉及违法犯罪的重大违规问题应移送至相关纪检和司法部门处理, 监管机关不能止步于案件移交, 要督促案件落实查办, 必要时还要派出人员协助。唯有如此, 才能有力保证企业会计准则的顺利实施, 产生实际效果。

上一篇:健康心理教育下一篇:项目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