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民营企业(共12篇)
上市民营企业 篇1
对于想做大做强的企业, 上市无疑是一剂“补药”。然而“是药三分毒”, 企业要上市, 管理必须先上市!“管理上市”是企业以上市公司的管理要求规范自身的各项经营活动, 以上市所必须的社会化、公开化、规范化、制度化为契机, 实现管理规范化, 提升自身管理能力和竞争力。
一次咨询课, 下面坐的学员大多都是企业老总。培训师问:“你们的企业想上市的请举手!”结果90%以上的老总把手举了起来。问到企业想上市的原因, 在座的老总归纳出以下几条:
第一, 上市可以解决资金问题;第二, 留住企业的管理骨干, 使其工作更积极热情;第三, 上市后, 市场会逼着你在管理上规范、阳光下运作;第四, 雪球效应——品牌知名度提高, 令更多的人信任, 获得更多的支持;第五, 产权结构进一步明晰, 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管理体制, 更利于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对于想做大做强的企业而言, 企业上市无疑是一剂“补药”。然而补药并非没有毒性, 因而也有人把企业上市戏称为“戴着金镣铐的舞蹈”——机遇与挑战并存, 其风险在于:第一, 企业隐私权丧失的风险。公司几乎完全处于公众及竞争对手的关注之下, 这对于公司经营显然是不利的。第二, 管理者自由度受限制。企业的重大决策必须经董事通过甚至还要经全体股东投票决定。第三, 企业控制权转移的风险。企业一旦上市, 就成为公众公司, 大家都有投资购买的权利, 一旦大买家出手, 随时都会有失去“控制权”的危险, 转而易主。
上市是结果, 不是手段。
无限风光在险峰。对于善于登山的人而言, 攀登高峰可以征服自我获得满足感, 但是对于不知深浅的业余爱好者而言, 意味着丧失生命的危险。虽然, 有很多公司通过多种形式的“包装”让企业上市, 但其企业内部的管理却远远没有达到上市公司的要求……
上市民营企业 篇2
在我国的社会经济构成中,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属于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中除外资经济成分以外,主要是指个体私营经济成分,即为我们一般所认为的民营经济。
我国的民营企业的发展和整个社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息息相关,这种认识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中共十二大召开以前,雇工经营是非法的,这一时期民营经济的存在不合法;而在第二阶段,在中共十三大报告中,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至“允许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的观点,使民营经济开始过渡到合法的阶段;第三阶段中,中共十四大报告提出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至此,非公有制经济已经被作为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得到了一定的承认;而在第四阶段中,以中共十五大报告为标志,对于个体私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阐述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提出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确认了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民营企业的发展从此步入了快车道。
二、 我国民营企业的整体发展状况
1、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
虽然目前还缺乏关于民营企业的权威的统计数据,但从其他的一些渠道可以对民营企业目前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有一定的认识:首先,按照工商登记数据,至1997年底全国共有私营企业96万户,其中注册资金超过1000万元的有100多家,超过亿元的有40多家,在这些企业之中,已有42户成为国内各自行业内的龙头企业。1997年全国私营企业共实现产值3942亿元、营业额3097亿元,为1349万人创造了就业机会。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披露,1997年非公有制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0.9%增加到1997年的24.2%,成为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另据国家信息中心预测,到本世纪末,我国私营企业将超过200万家,私营企业工业占全国工业产值的比重将上升到20%,占全国零售总额的比重将上升到50%。从上述统计数据中可以发现,民营经济在我国整个宏观经济架构中的地位已经不可轻视,而且扮演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
在我国的民营企业群体中,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民营科技企业的经济技术活动已经覆盖了国民经济各主要行业,并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大型民营高科技企业大量出现,涌现出联想、四通、华为、复星等一大批在行业内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龙头企业,对于我国的科技产业化、进军知识经济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民营企业的特点
民营企业的经营目标就是实现资本增值、追求资本收益最大化,有将其利润进行再投资以实现进一步资产增值的内在投资欲望。在这一目标的驱动下,民营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其经营活动完全以市场为导向,将资本向市场需要的产品上转移,将资本投向边际生产率高的产业。同时,由于无法得到像国企那样的优惠政策扶植,民营企业完全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发展,具有了很强的市场竞争性。与此相适应,在投资、生产、销售、分配等各个方面,民营企业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在企业用人方面,民营企业对有才能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才的重用也一直是其明显有别于某些国有企业的内在优势。例如,上海市市长徐匡迪在到兄弟省市考察时,曾为在深圳华为集团见到一位21岁的年薪15万美元的总工程师而深有感触。
3、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遇到的障碍
我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式企业或合伙企业,企业规模偏小,产权结构不清晰,在完成了创业期的快速发展并形成一定规模之后,这种组织形式不利于其进一步发展。家族式企业或合伙企业的组织结构不稳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同一使人员的变动直接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因此,需要采取一种稳定、有效率的企业组织形式。而现代企业发展的经验证明,现代公司制是最有效率的企业组织形式,它可以使组织结构稳定下来,使企业保持长期稳定发展。
另一方面,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以抵御竞争和防范市场风险,这就需要筹集资金,新项目的开发、建设也需要资金投入。目前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主要靠自身积累和代价高昂的民间借贷来满足。依靠自身积累无法取得充裕的资金来源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而国有金融机构对于民营企业的贷款特别谨慎,由于种种原因一般不愿与民营企业发生贷款业务关系。同时,一个企业的融资能力受到资产负债率限制,超过一定比例则投资公司的风险增大,使其再融资发生困难,因此,需要实现资本的社会化,引入新的投资者。
由家族式企业或合伙企业向公众公司转化,通过实现产权结构的流动性和开放性,最终实现公司社会化、资本社会化,使企业稳定下来不断地发展,这是相当多的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开始考虑的问题,而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正为此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 财务管理论文
★ 医院全成本核算及财务管理分析论文
★ 物业管理公司财务管理问题分析的论文
★ 高校财务管理论文
★ 企业战略与财务管理关系分析
★ 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 财务管理专业小论文
★ 分析增值会计理论完善ERP财务管理系统论文
★ 民营企业情况调研报告
民营外贸企业上市须慎行 篇3
融资是民营外贸企业上市的首要目的。我国民营外贸企业绝大多数是靠个人投资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企业内部的资金供给便很难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外部融资就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但民营外贸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渠道及其规模受到诸多限制。通过上市不仅能够使民营外贸企业迅速筹集到巨额资金,而且给它们提供了持续融资的渠道和资本运作平台,借助资本市场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
只是企业上市其实并不便宜,上市需要发生费用。费用的多少要视在哪里上市而定,但费用都不低。在国内,从保荐、审计、整合企业资源、必不可少的宣传、聘请必要人才等等,算下来费用曾经要占整体所筹集资金的50%左右。
上市之后,民营外贸企业要经历一个从不规范管理的企业到规范管理、透明度较高的上市公司的转变过程。这个过程也要发生许许多多的成本,包括公司完善治理结构、调整会计制度、清理关联交易、改进内部管理和规范信息披露等所面临的巨大代价或高昂的当期支付。除非企业已经发展得足够强大,有足够的利润支撑,完全承受得了这些成本,否则上市不应该成为民营外贸企业的第一选择。
对管理的重大挑战
我国民营外贸企业在创业之初,产权关系不清晰,治理结构不合理,管理不科学。通过上市,有利于形成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企业运作的透明度。
但是在成为上市公司之后,也会对民营外贸企业的管理带来一些困难。上市公司必须保证信息披露文件的真实、准确,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而民营外贸企业一般不具备市场垄断、技术领先等核心竞争优势,大多数民营外贸企业生存在一个从事低端产品生产的、充分甚至过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对市场的敏锐把握和善于抓住市场机会,往往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竞争优势。而上市公司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有可能使企业的关键性信息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所了解,从而丧失竞争优势并面临经营风险。
另外企业上市后,由于管理事务日趋复杂化,而公司管理机构分设,相互牵制,致使企业决策效率及其对事变反应的灵敏性降低,管理成本上升。同时,民营外贸企业在向上市公司转化过程中,上市公司所要求的决策规范化、管理科学化常常与家长制的独断决策、经验管理相冲突,导致公司管理上的混乱。
香港上市成本高
目前民营外贸企业海外上市有多个不同的市场可共选择,包括中国香港、新加坡、美国(纽约和纳斯达克等)、加拿大、澳大利亚。内地民营外贸企业海外上市90%的企业集中在前三个市场,即中国香港、新加坡、美国。其中香港市场是内地民营外贸企业的首选,大多数选择了创业板。对内地民营外贸企业来说,香港市场的吸引力究竟何在呢?
香港创业板市场的上市要求相对较宽松,为民营外贸企业直接融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而欲到香港创业板市场的内地企业十分踊跃。
香港是中国的本土市场,又是亚洲金融中心,其证券市场的规模大,投资于香港股市的海外投资机构多,海外投资者(主要为机构投资者)占市场总成交金额的39%,资金充足,交易活跃。香港投资者对内地公司的认知度比较高,由于香港证券市场中国概念的上市公司数量大,香港聚集了大量专门研究和投资中国上市公司的海内外投资机构,这些因素都影响融资和再融资额。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民营外贸企业到香港上市也面临着成本上的问题。到香港上市,企业无论大小,所有费用最少1000万港币,约占IPO融资额的10%~20%。有业内人士指出,以一家集资金额不到1亿元的公司为例,单是支付上市费用就得1000万~2000万元,更会因为地域距离增加额外成本,对民营外贸企业而言是种负担。
为什么香港上市成本会这样高?因为在内地上市与香港上市或其他上市地区标准差异极大。根据国内标准,在内地完成上市审计有30张表格需要填,如果到了海外,根据国际会计标准,上市审计需要填的表有2000张,工作量差别可见一斑。此外,除了上市之际需要按照这样的标准执行,上市之后企业也要按照这样的标准去做。高标准之下,企业所在的市场要提供高利润才能支付这些成本。但问题是市场真的能提供这么高的利润吗?选择海外上市的民营外贸企业还能实现自己的预期目标吗?
上市民营企业 篇4
(一) 国外文献
自Gordon (1964) 第一个提出公司经理人员选择会计政策有经济动机以来, 涌现了大量的对会计政策选择进行检验的文献。这些文献对公司管理人员选择一组特定的会计政策的经济动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不少西方学者利用某一特定会计政策的选择问题, 对分红计划、债务契约和政治成本三大假设进行了检验。Dyckman和Smith (1979) 对石油、天然气公司油井勘探成本核算的会计政策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 实证结果证实了债务契约假设和政治成本假设在石油天然气公司是成立的。Zmijewski和Hagerman (1981) 率先利用一些特定会计政策 (折旧政策、存货政策、养老金成本的摊销政策以及投资税减免政策) 的组合选择问题, 对三大假设进行了检验, 研究结果为三大假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Daley和Vigeland (1983) 对研究开发费是否资本化的会计政策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 发现结果与补偿计划假设和政治成本假设吻合。Dhalival和Smith (1982) 对折旧会计政策的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 发现结果与三大假设吻合。Jones (1991) 研究了受美国政府进口救济调查公司报告净收益的情况, 样本公司通过操控性应计项目来调低收益, 来获得救济, 这与政治成本假设相一致。Sweeney (1994) 对债务契约假设进行检验, 结果发现, 在给定的8年中, 样本公司在违约前5年进行自发性增加收益的会计政策变动比控制样本公司多得多。司可脱 (1999) 运用博弈论解释了为什么虽然会计政策对企业的现金流量无直接影响, 但却有经济后果。Tan (2002) 检验了可用于解释全球航空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决定因素。航空公司用于计量未实现外汇交易差异的会计政策和飞行里程优惠的会计政策有若干个, Tan的检验结果显示, 航空公司的规模和负债水平对会计政策选择有影响, 表现为规模较大的航空公司倾向于将未实现外汇交易差异直接计入权益并披露飞行里程优惠的会计政策, 拥有较低负债水平的航空公司也倾向于披露飞行里程优惠的会计政策, 该结论证实了政治成本假设和债务契约假设。
(二) 国内文献
我国企业由于所有权结构等方面的原因, 会计政策选择的动因和后果较国外有很大的差异。陆建桥 (1999) 对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通过操控性应计项目来达到目的, 其中营运资金项目, 尤其是应收应付项目、存货项目等有可能是上市公司最主要的盈余管理手段。刘斌 ( (2005) 以上市公司低值易耗品摊销方法选择为切入点, 选取符合我国企业特征的契约变量, 运用均值检验和Logistic回归方法对低值易耗品摊销方法的选择动因进行了实证检验, 结果证实了实证会计理论中的政治成本假设和报酬契约假设。颜志元 (2006) 本文以2001年至2004年沪深股市出现“会计估计变更”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 在控制相关变量的影响后, 发现:发生会计估计变更公司与未发生会计估计变更公司的特征存在系统性差异;公司“会计估计变更”受债务水平、公司业绩及事务所变更的影响。颜敏 (2008) 对2006年上市公司自发性会计变更进行研究。发现2006年上市公司表现出与以往6年调减利润不同的变动趋势, 改为调增利润, 但同时证券市场监管效应依然存在, 大亏和高盈利公司调减利润, 扭亏和再融资公司调增利润。说明上市公司随着强制性会计变更的进行适时调整了自发性会计变更策略, 但未做出变更的证券市场监管政策依然发挥同样的效力。蔡逸轩 (2009) 选取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02年至200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经营者通过调整贷款损失准备来达到利润操纵、控制风险以及进行信号传递等目的。邵翠丽 (2009) 从沪市2006年公布年报的上市公司 (不含ST等特殊处理的公司和金融保险业的公司) 中随机挑选300家企业作为研究样本, 从管理者的视角出发, 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动因进行了实证研究, 发现我国企业管理者自身特征变量对管理者选择会计政策的影响并不显著。说明我国企业的管理者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并无与自身相关的偏好, 只是在不同的企业和外部环境条件下, 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债务契约, 上市、增发新股和配股, 避免受到摘牌, 避税是管理当局操纵利润的动机。
二、航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分析
(一) 航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分析样本选取
本文拟对航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现状加以分析, 观察现有会计准则下航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特点。本文研究对象限定于2008年12月31日前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股航空企业公司与非上市公司, 有效样本共计32个。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证监会的官方网站公布的各上市公司2008年度的年报 (15家上市A股企业) 和发放的2008年航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调查问卷 (非上市公司17家) 。其中, 发放问卷调查收回情况如下。共发放问卷80份, 收回18份, 有效问卷17份, 占发放问卷的21.25%。下面结合采集到的数据对航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现状进行分析。
(二) 主要流动性资产计价方法选择分析
(1) 发出存货成本计价方法选择分析。由于存货计价方法直接决定了企业盈利和资产, 因此, 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是会计政策选择的一个重要内容。现有会计准则下, 企业确定发出存货成本可供选择的计价方法有实际成本法 (包括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个别计价法) 和简化方法 (标准成本法、定额成本法、计划成本法、售价法) 。从 (表1) 、 (表2) 的资料中可以看出, 32家航空企业中24家采用加权平均法, 占总体的75%, 5家采用先进先出法, 占总体的15.63%, 另有3家使用混合方法, 占总体的9.37%。非上市航空企业与上市航空企业均有12家使用加权平均法, 所占比例为80%和70.59%, 非上市公司有3家使用了混合计量方法, 占其份额的20%, 上市公司中有5家采用先进先出法, 占其份额的29.41%, 航空企业中使用比例最高的是加权平均法, 先进先出法和混合方法使用较少。总体上, 非上市航空企业与上市航空企业均采用了较为谨慎的存货发出方法, 其目的是为防止收益的大幅波动。 (2) 低值易耗品摊销方法选择分析。从统计资料可以看出, 在现有准则下, 航空企业低值易耗品的摊销主要采用一次摊销法。统计显示, 32家企业中有28家使用此法, 占总数的90.63%。这种方法比较简单, 成为我国航空企业的首选。其次, 采用比例较高的方法是五五摊销法, 占总体的6.25%, 只有1家企业使用了混合方法。鉴于低值易耗品的价值一般不大, 对我国航空企业整体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3) 包装物摊销方法选择分析。 (表3) 中与低值易耗品的摊销方法类似, 总体上有24家企业使用了一次摊销法, 仅有2家企业使用五五摊销法, 未披露的有6家占总体的18.75%。
说明:混合方法是指同一家上市公司针对不同的存货种类采用不同的计价方法, 比如对发出存货采用加权平均法, 对原材料采用计划成本法
单位:万元
单位:万元
(三)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选择分析
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 合理地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 并根据科技发展、环境及其他因素, 选择合理的固定资产折旧范围及方法。可选择的折旧方法包括直线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折旧方法一经选定, 不得变更。如需变更, 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不同的折旧方法的选择对企业利润有不同的影响。直线法下的各会计期间折旧额相等, 从而使得企业的收益较平稳。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属于加速折旧方法, 在采用这两种方法时企业前期多提折旧, 后期少提折旧, 会产生一个延期纳税的作用。但前期多提折旧对企业的财务形象有不良影响。企业往往会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不同的折旧方法。 (表4) 中固定资产在航空企业中所占比重较大, 96.88%企业使用了直线法, 仅1家企业使用了工作量法, 未发现有企业使用加速折旧法。总体上航空企业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上使用较平稳。
(四) 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选择分析
投资性房地产是现行会计准则的一个亮点, 后续计量模式的选择将影响到企业的损益, 从 (表5) 中的统计数据上可以看出, 13家企业使用了成本法进行后续计量, 占总数的40.63%, 其中上市航空企业有11家, 非上市航空企业有2家。2006年至2008年非上市航空企业的平均ROE为7.3%, 有3家航空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 这3家均为非上市航空企业, 其中1家为微亏企业 (2006年至2008年平均ROE为-0.29%) , 1家为巨亏企业 (2006年至2008年平均ROE为-53.21%) , 1家为高盈利企业 (2006年至2008年平均ROE为11.65%) , 非上市航空企业可能利用投资性房地产进行盈余管理。上市航空企业要么采用成本模式, 要么就不涉及此项, 没有1家上市航空企业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16家航空企业未涉及投资性房地产。中航地产 (000043) 是1家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企业, 对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采用的仍然是成本模式。航空企业尤其是上市航空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几乎不涉及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其原因是投资性房地产风险较大, 为迎合投资者风险规避的偏好, 企业采取回避使用的态度。
(五) 资产减值准备会计政策选择的现状及其分析
主要流动资产减值准备会计政策选择的现状及其分析。资产减值准则对非流动资产减值的转回有禁止性规定, 本文分析航空企业主要流动资产减值情况。通过 (表6) 、 (表7) 数据进行分析, 航空企业在资产减值转回上十分谨慎, 无论是转回资产的企业数还是转回的金额都较少, 坏账准备的转回是最多的, 有14家企业, 占总体的43.75%, 转回的金额为8494.18万元, 占总体的2.84%, 其他则几乎没有对企业利润有太多影响, 这表明, 航空企业较少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
(六) 航空企业公允价值计量的选择现状及其分析
以航空企业为样本, 将非上市公司与上市公司2008年年报披露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数据进行汇总分析, 2008年非上市公司未涉及交易性金融资产, 上市公司中交易性金融资产总计2188.50万元, 2007年、2008年涉及年公允价值变动的公司2家: (000768) 西飞国际, (600316) 洪都航空。 (000768) 西飞国际2008年交易性金融资产为法院强制执行判决给公司的资产 (委托理财) , 即扣划回的深圳天鹏投资有限公司的股票。该公司的股票以2008年10月16日当天市值9093136.48元, 转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2008年交易性金融资产收益130.40万元。 (600316) 洪都航空2008年交易性金融资产仅1家上市公司股票 (600231) 凌钢股份, 期末账面价值11487907.01院, 年内投资收益-199.05万元, 这一交易为其控股子公司上海洪泰的操作。从 (表5) 和 (表8) 分析看出, 航空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与交易性金融资产基本采取谨慎回避的策略, 盈利结构没有优化。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对航空企业运用现行准则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七) 非上市航空企业 (17家) 对会计政策变更和选择的态度
问卷调查了非上市公司对会计政策变更是否会对利润增减产生重大影响及企业是否关注或决策每年的会计政策选择和披露, (表9) 统计显示, 对会计政策变更和选择, 非上市航空企业十分关注, 武汉航空仪表有限公司等表示:由于其国有企业的体制背景, 可选择的东西太少, 母子公司实行统一的会计政策, 子公司不具有会计政策选择权。由此可见:非上市航空企业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和母公司的影响, 在会计政策选择上没有自主权。
三、结论
综上分析, 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1) 航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形式上, 选用过于单一, 有选择权利用不足的倾向。我们的统计结果表明, 航空企业在对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等进行选择中, 绝大多数上市公司都采用了简便易行的加权平均计价法、直线折旧法、成本法。政策选择单一, 使得在一定空间内的选择权流于形式, 管理当局只是为了披露而披露, 从业人员没有真正从企业自身出发, 有时仅注重备选方法操作简单, 而未考虑备选方法在真实反映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方面是否具有优越性。管理当局有选择权利用不足的倾向。 (2) 航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动因上分析, 航空企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 但又有追逐利益的动机, 为规避监管, 其会计政策选择中十分注重政治成本, 不涉及或较少涉及高风险投资。以防止收益的大幅波动。第三, 航空企业对现行准则的态度上分析, 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会计人员应对现行准则变化的能力有限, 只能选择简单、稳健的会计政策。由于航空企业子公司与母公司会计政策需要保持一致, 导致会计政策选择空间很小。
摘要:本文以32家航空企业2008年年报数据为研究样本, 从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等方面, 揭示现行准则下航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特征, 发现航空企业会计政策选用过于单一, 其主要目的是为防止收益大幅波动, 旧体制及母公司是航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空间受限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现行准则,航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
参考文献
[1]威廉.R.司可脱著, 陈汉文译:《财务会计理论》,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2]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3]刘斌:《会计政策选择的契约动因研究》,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4]邵翠丽:《管理者行为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动因探讨》, 《现代财经》2009年第8期。
[5]Dyckman, T.R., and A.J.Smith.Financial Acconting and Reporting by Oil and Gas Producing Companies:A Study of Information Effects, 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 1979.
[6]Sweeney, A.Debt-CovenantViolationandManagers’AccountingResponses, 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 1994.
[7]Zmijewski, M., and R.Hagerman, An Income Strategy Approach to the Positive Theory of Accounting Standard Setting/choice.Journal of AccountingandEconomics, 1998.
民营企业上市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篇5
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本文是指非国有、集体的各种企业组织,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三资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制企业等)呈现出迅猛发展的良好态势,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国内GDP增量的80%以上来自民营企业。浙江民营企业发展尤为快速,在产值和就业比重方面比全国平均比重高出26 和16 个百分点。不言而喻,民营企业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扮演着生力军的角色,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反观我国证券市场,在目前沪深两市1200多家上市公司中,通过直接上市和买壳上市的民营企业所占比例只有16%左右,这与民营企业的地位、作用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无数实践说明,民营企业上市有利于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有利于改变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的缺陷;同时借助资本市场有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速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并有利于资本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无论从健全中国股市本身而言,还是从发展经济的层面来看,都需要积极推动更多的民营企业上市。
一、民营企业上市的发展阶段与特征
1.民营企业上市的不同发展阶段
民营企业并不是很早就涉及证券市场的,早期受到观念、上市额度、政策门槛等因素的限制,只有少数民营企业中的幸运儿能够进入证券市场,截止2002年10月底,我国境内证券市场共194家民营企业入主上市公司并成为第一大股东,占同期我国境内上市公司总数的16 %。截止2002年底,浙江共有26 家民营企业在沪深市场入主上市公司并成为第一大股东,其中深市6 家,沪市19 家,占同期我国民营企业境内上市公司总数的14.97 %。2002年以来,一级市场上民营企业发行上市明显提速。2002年是民营企业上市比较集中的一年,有精伦电子、天士力、腾达建设、信雅达、宏智科技、卧龙科技等10家民营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约占全部新股的一成。浙江在境内外证券市场首发的企业,90%以上是民营企业。我们把入主沪深上市公司的民营企业按其进入证券市场的时间归类得出
我国民营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的几个阶段及政策背景:
(1)1992年--1995年为民营企业上市的起步阶段。1992年第一家民营企业ST深华源(0014)进入证券市场(由于该公司原民营第一大股份转让,所以不包括在统计数内),揭开了民营企业上市的序幕,但同大批的国企改制上市相比,只是微乎其微。浙江省民营经济起步较早、较快的地方,第1家民营企业万向钱潮(000559)于1994年进入证券市场。1995年股市处于低迷期,民营企业上市基本处于徘徊状态。
(2)1997--1999年为民营企业上市的发展阶段。1998年3月,私有民营企业新希望(0876)
完成股份制改造上市,标志着民营企业进入证券市场有了实质性突破。这一阶段民营企业上市的家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此阶段,发行的额度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管理,实行“总量控制,限报家数”的额度管理。国家为了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解困,上市额度实际上向国有企业倾斜,民营企业上市受到成份、额度等种种限制。
(3)2000年以后民营企业上市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2000年5月开始我国上市方式从审批制转为核准制,由主承销商选择、辅导和推荐企业,由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进行审核。核准制的实施加快了股票市场发行制度的市场化进程,同时为民营企业上市提供有利的制度安排。2001年1月18日,天通股份(600330)由自然人控股上市,成为民营企业上市的里程碑。近三年来,民营上市公司占上市公司总数的比例显著增长,尤其是到2002年9月止,民营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的数量首次超过上市新股数量,这主要与发生大量的买壳上市有关。民营企业买壳上市、海外上市成了新亮点。
2.民营企业上市的主要特征
(1)间接上市是民营企业上市的主流方式。1997年之前,民营企业以直接上市的方式为主,未发生买壳上市的间接方式。自1998年以后,买壳上市开始活跃,且近年来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到2002年第三季度,买壳上市公司数量与直接上市公司数量之比达到新高。2002年10月沪深两市194家民营上市公司中,直接上市的民营公司67家,占整个民营上市公司总数量的34.54%,买壳上市的民营上市公司有127家,所占比例达到65.46%。可见,买壳上市仍然是民营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的主流方式。
(2)民营企业在海外上市方兴未艾。截止2002年底全国民营企业在海外上市的企业(不含红筹)共有75 家,其中浙江有5家。从在海外上市的情况看,以在香港证券市场上市居多,目前已有38家境内企业到香港创业板上市。在美国纽约证交所挂牌上市的14家,NASDAQ上市的7家。此外,还有18家中国内地企业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上市。
(3)民营企业上市公司超半数集中在沿海开放地区。194家民营企业按上市时所在的省份归纳,全国15个省份集中了164家民营上市公司,其中,广东、上海、福建、浙江、江苏、辽宁、海南、山东8个沿海省份的民营上市公司数量占全部民营上市公司比重达到54%,即超过半数的民营上市公司是分布在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而且,直接上市民营公司数量比较多的省份依旧也主要分别在上述地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浙江、广东和福建,分别达到11家、8家和7家。民营企业萌芽于经济发达地区,上市民营企业集中在浙江、江苏、广东等地,显然是与当地整个经济环境相关。
(4)行业分布相对集中。统计表明,民营上市公司在行业分布上集中度较强。其中,机械设备仪表、综合类、纺织服装皮毛、商业等12大领域集中了168家民营上市公司,占上市民营公司总数的87%。在买壳上市公司所处行业当中,房地产、商业、金属、非金属、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等所占比重最高。在直接上市的公司中,机械设备仪表、综合类、纺织服装皮毛、医药生物制品的民营公司数量最多,而电子、医药生物制品、纺织服装皮毛等领域直接上市数量在民营上市公司中所占比重较高。
(5)发达地区民营上市公司业绩普遍较好。就民企最发达的浙江看,每股收益上,浙江民营上市公司要远好于全国平均水平。2001年、2002年浙江民营企业上市公司分别取得每股
0.263元和0.181元的好业绩,明显高于全国上市公司0.132元和0.113元的平均水平,更是远远超过全国民营上市公司的0.100元和0.096元的平均水平。从净资产收益率看,2002年由于钢铁、电力、银行等权重股业绩大幅增长,全国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高达22.6%,较2001年增长160%。但全国民营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却大幅下降,与之相比,浙江民营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虽然较2001年有所下降,但总体较平稳,2002年仍在10%以上,属较高水平。从主营业务收入及净利润来看,由于浙江民营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因此仅从数量来看,不如全国平均水平,甚至不如全国民营企业上市公司水平,但从盈利能力来看,却远高于全国水平,2002年浙江民企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分别是全国上市公司的30%、全国民营企业上市公司的74%,但净利润却是全国上市公司的56%、全国民营企业上市公司的151%。
(6)企业自身发展出现质的变化。通过分析可以看到,民营企业通过上市募集到所需资金后,普遍进行技术改造、产业升级,促进了企业业绩大幅增长,规模迅速扩大。同时,企业运作渐趋规范,普遍建立和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形成了核心竞争力,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拓展。从民营企业上市公司的个案分析可以看到,民营上市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它募集到多少资金,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其规模扩张的资金需求量,更重要的是企业利用上市这一时机,从制度上规范自己,从管理、技术创新、企业文化等方面提升自己,形成具有其本身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了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质的飞跃。
二、民营企业上市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近几年,民营企业上市步伐明显加快,今年一季度共发行8家新股,引人瞩目的是,其中民营企业占到5家,已经发行的有海通集团、安泰集团、华海药业和三房巷。以其融资额计算,8家新股总计筹资29.7亿元,5家民企总融资额约19亿元,占到总量的约64%。这说明了民营企业上市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正在不断改善,具备了一些有利条件。但总体上看,民营企业上市仍面临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
1.民营企业上市仍然面临着政策上的障碍
近几年,随着民营企业和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民营企业上市实践机会的不断增多,社会和市场投资者对民营企业的认识误区大为减少,代之对民营上市公司持积极的认同态度,民营上市公司较其他类型上市公司更受到市场的欢迎和追捧。尽管如此,民营企业上市仍面临着一些政策制约。目前股票发行实行核准制,但并不意味着完全实施国际通行意义上的核准制,限于现阶段我国证券市场的政策任务和规模尚小、难以承受大规模扩容冲击等特征,我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在股票发行上只能实行标准控制和规模控制相结合的核准制。这种规模控制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股市的供需矛盾和市场价位的不合理,使得符合条件但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无法上市。因此,许多高成长性的民营企业只能到境外证券市场的创业板上市,但创业板发行市盈率偏低,融资成本较高,加大了企业筹资成本。
2.资本市场结构和层次单一化的缺陷,使得民企上市融资缺乏支撑平台
民营企业上市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资本市场制度创新长期处于滞后状态,股票市场乃至整个资本市场的结构缺陷和层次单一化缺陷,把绝大部分民营企业拒在直接融资市场之外,民营经济发展缺乏相应的一个完整、合理的资本市场层次结构体系支撑。
可以说,资本市场层次结构存在的单一化缺陷是抑制民营企业发展、导致民间资本流向不畅、形成民间资本供求双方无法实现顺利耦合的体制性因素。同样海外证券市场认知中国民营企业的支撑体系很不完备,也制约了民营企业到海外上市。
3.购并市场不发达,买壳上市操作难度大
民营企业直接上市存在着某些政策和法规上的障碍,在实际实行购并、买壳上市等间接上市的操作中也至少面临着三大难题:出让方股权结构不合理,收购方不易获取控股权地位。二是收购方资金实力有限,难以承受过大的收购成本。三是国内购并市场不发达,购并交易难以及时、有效完成。
4.民营企业自身素质亟待提高
目前一些民营拟上市公司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就是民营企业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其中最主要的是创新能力、治理结构和经营者素质等三个方面:
第一,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许多民营企业虽然规模不小,但大多从事的只是产业链的中、下游,甚至是最低级的简单组装和加工,没有核心技术,导致大量企业在低水平上重复建设、产品类同。第二,企业经营者素质、企业管理水平亟待提高。据抽样调查,比较突出的是文化程度偏低。从管理上看,民营企业家的管理理念、风格和方式过于粗放。在履行具体政策中,不少民营企业缺乏严格的监管体系措施和具体可行并可量化的管理政策。一些民营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组织内部往往缺少职责分工体系。第三,家族制色彩浓厚,股权关系复杂,治理结构有待完善。在拟上市的民营企业中,公司高管人员特别是董事长与总经理存在亲属关系的较多。实际控制权集中,所有权与经营权多未分离,家长式管理模式占据主导地位,大股东之间的关联度增加。一般而言,民营企业股权较为集中,由于运作的透明度较低,经理层与董事会权责界限尚不分明,监事会作用薄弱,制度建设滞后,"人治"色彩浓厚,其家族制管理方式难以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往往导致投资的随意性和非持续性。
三、推进民营企业上市的对策研究
1.积极进行理论、观念和制度的创新,彻底消除民营企业上市障碍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是党的十六大报告的主旋律。具体到推进民营企业上市上,在不断探索和总结民营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规律的基础上,要勇于创新,其中,理论与认识创新是关键所在。因此,十六大提出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特别提到融资上的市场准入问题,这一点对彻底消除民营企业上市障碍至关重要。发展民营经济,就要在金融方面一视同仁,增加向它贷款,允许它发行股票、债券,发展资本市场要允许私营经济的公平进入。在直接融资方面,允许民间资本进入资本市场,主要表现在主板市场的上市公司层面,一方面要大力支持和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通过改制上市;另一方面要支持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向民营企业的转让,通过民营资本的进入,实现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合理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从而,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
2.大胆创新,努力推进我国证券市场多层次发展
借鉴发达国家证券市场发展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积极创新,努力推进我国证券市场多层次发展,为企业特别是为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提供多层次的交易平台。按照企业证券上市交易门槛的高低、风险性的大小及证券流动性的强弱,我国证券市场可形成四个不同层次的发展框架,即主板交易市场、创业板交易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和柜台交易市场。证券市场的各个不同层次对应不同的企业,各有一个不同的筛选机制,使企业有可能递进上市或递退下市,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市场结构体系。
3.找准定位,加快民营企业与境内外证券市场的对接
中国加入WTO后,商业规则进一步向国际靠拢,中介机构日益规范,海外上市日益成为民企重要的融资渠道。与此同时,民企清晰的产权关系,良好的成长性,也逐步成为海外市场推崇的对象。但民营企业上市,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机会的可能性,进行合理定位,选择在境内主板、还是到海外主板、创业板直接或间接上市。
4.营造良好民企环境,加快推进民营企业上市步伐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为推进企业上市、促进地方资本市场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一些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将带动企业上市融资的巨大需求。面对新形势,各地要结合当地情况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就浙江的实际看,浙江有关部门可以做好下述几方面工作。
紧紧围绕做强、做大、做优具有浙江特色和优势的“浙江板块”,把推进民营企业上市作为浙江上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加快民企股份制改造,指导重点企业尽快上市,对已经进入辅导期的企业,做好指导、协调、沟通工作,争取在五年内在境内外证券市场再上50--60 家,同时做好创业板上市的准备;鼓励和指导具备资金、经营管理实力的民营企业买壳上市;对具备境外上市条件的企业,要顺应加入WTO的新形势,积极争取更多民营企业到境外上市。经过几年努力,使民营上市企业群体成为提升浙江区域竞争力的最重要主体,与浙江的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相适应。
拓展民营企业上市的途径。随着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不少民营企业迫切需要进入证券市场上市融资。因此,必须积极引导、鼓励企业把握时机,开辟多条渠道,推进民营企业上市。一是加快民营企业在国内A股直接上市;二是为民营企业买壳上市创造良好环境;三是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推动民营企业赴海外上市融资。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推进民营企业上市。民营企业上市涉及的层次、领域特殊,尤其应注重政府的指导、协调和服务作用。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政府在推进民营企业上市方面要着重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1)支持行业龙头民营企业重组发展、做大做强。支持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根据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筹资功能,扩大投资范围和领域,促进优势资源合理地向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集中。尤其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发展,做大做强。
(2)积极培育优质上市公司后备资源。在行业选择、创业投资、重点区域突破方面做好
引导工作。围绕将浙江建成国际性先进的制造业基地和提升各类特色产业区的竞争力,大力支持、鼓励各产品行业和业务领域的龙头骨干企业即专业巨人,创造条件,发展成为优质上市公司。鼓励境内外有实力的战略投资人和机构投资人,对浙江市场前景和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进行风险投资入股。
(3)对拟上市公司采取扶持政策措施。各地要对拟上市公司在改制设立时涉及的税收、土地、资产界定、有关服务收费等政策性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在不构成上市障碍的前提下,作出支持性的妥善处理。
(4)做好股份公司规范设立和股权统一登记托管这两项基础性工作。各发起人要严格按照法律规范进行公司设立,省业务主管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指导。建立全省股份有限公司股权的统一登记托管制度。
上市民营企业 篇6
清科集团近日发布的《2008年第一季度中国企业上市研究报告》显示:在清科研究中心保持关注的境外11个市场 和境内2个市场中,2008年第一季度共有31家中国企业上市,融资额为112.73亿美元。与2007年同期相比,本季度9家企业在境外各市场上市,融资34.41亿美元,上市数量同比减少35.7%;境内资本市场则吸引了22家企业上市,融资额为78.33亿美元。本季度有25家传统行业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占上市总数的80.7%,表现非常突出。
2008年第一季度上市的31家中国企业中有10家企业具有创投和私募股权投资的支持,融资总计10.56亿美元,占上市企业融资总额的9.4%。其中海外市场上市4家,融资8.16亿美元;境内市场上市6家,融资2.40亿美元。与2007年同期相比,本季度VC/PE支持的中国企业境内外上市数量减少了4家,融资额下降了71.1%。
海外上市脚步放缓,市场与行业双集中
本季度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步伐明显放缓,仅有9家中国企业在海外各市场上市,融资34.41亿美元。本季度中国企业海外上市数量为近3年来同期的最低值,比2007年同期减少了5家,比2006年同期减少了13家。一方面,在经历了2007年年末中国企业较大规模集中上市之后,第一季度的平淡是在预料之中的;另一方面,本季度海外各市场跌宕的市场状况并不是发行新股的好时机,有一定数量的中国企业因此推迟了上市计划,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今年二、三季度的上市积攒了力量。
虽然上市数量减少,但本季度中国企业海外上市融资额却为近3年来同期的最高值,比2007年同期增长了67.2%,比2006年同期增长了81.4%。这主要是因为在香港主板上市的中国铁建单笔融资达23.40亿美元,拉高了第一季度的整体融资水平。
本季度海外IPO的9家中国企业集中在香港主板、新加坡主板、纽约证券交易所和NASDAQ这4个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热门市场。中国企业成为香港主板和新加坡主板新股的主力军:香港主板本季度共有6家发行IPO的企业,其中内地企业就占了4家;新加坡主板的7家新上市企业中有3家为中国企业。海外上市企业的行业分布则较为集中在传统行业,6家传统行业上市企业占上市总数的66.7%,融资额占比更是高达91.2%。
境内上市超越海外,传统行业一支独秀
与海外市场相比,境内市场并没有出现异常冷清的状况。本季度共有22家企业在境内两个资本市场上市,融资78.33亿美元,其中上市企业数量比海外市场多13家,融资额则高出43.92亿美元。但是本季度新上市企业的融资规模普遍较小,平均融资额比2007年同期减少了8906.97万美元。本季度境内上市企业非常集中于传统行业,22家上市企业中有19家来自传统行业的不同领域,占比高达86.4%;其他高科技、广义IT和生技/健康行业各有1家上市企业。
IPO退出略显平淡,境内海外各有千秋
2008年第一季度共有10家具有创投和私募股权投资支持的中国企业在境内外市场上市,合计融资10.56亿美元,与2007年同期相比,上市数量减少了4家,融资额减少了71.1%。虽然与在境内市场上市的6家企业相比,海外市场上市的4家企业数量略低,但融资高达8.16亿美元,平均融资额为近4年来同期的最高值。境内上市企业融资规模明显偏小,6家企业合计融资2.40亿美元,仅占22家境内上市企业融资总额的3.1%。
福建民营企业上市问题探析 篇7
一、民营企业上市的市场标准
民营企业上市可选择的市场虽然比较多, 既有国内的资本市场, 也有国外的资本市场, 但不同的市场的上市标准不同, 民营企业可选择的机会各异。
(一) 国内市场标准
国内市场中比较适合大多数民营企业的是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 这两个市场在上市准入的门槛上也存在差异。
1. 中小企业板上市标准。
根据《公司法》的要求, 中小企业板是对主板市场的游戏规则稍做修改后, 以主板市场副产品的面目出现, 但其重要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它给占全国企业总量逾95%的中小企业找到了一个名正言顺的融资渠道。虽然中小企业板不能向创业板的游戏规则那样, 把游戏规则放的更为宽泛, 但从另一面说, 相比主板更为苛刻的条件充分体现了监管层的谨慎性。中小板以创新作为持续发展的动力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推进上市准入制度创新, 采取更为灵活多样的上市标准, 简化融资程序, 提高融资效率, 并通过精细化的培训与服务, 为中小企业打造融资和发展的平台。
2. 创业板的上市标准。
由于创业板市场主要是为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成长性的公司提供股权融资的平台, 与主板市场相比, 深圳创业板上市标准更加灵活。根据《创业板发行上市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三版) 显示, 创业板要求发行后股本总额门槛设定为3 000万元, 并首次提出了两套并行的上市标准可供选择, 只要达到其中一套标准便公开发行股票。
从两套标准对比来看, 第一套规则相对比较严格, 规定如果公司最近两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不低于1 000万元, 并且在最近一期末, 净资产不少于2 000万元, 无形资产占净资产的比例不高于30%便可发行股票。而第二套规则将公司财务的审计时间缩短为最近1个会计年度, 如果营业收入不低于3 000万元, 且最近1个会计年度比上一会计年度的营业收入增长不低于30%, 则可以适当放宽对净利润、净资产和无形资产所占比重的要求。即在最近1个会计年度净利润为正的前提下, 最近一期末净资产不少于1 500万元, 最近一期末无形资产点净资产的比例不高于50%便可公开发行股票。
从征求意见稿来看, 与主板相比, 创业板提高了发行人无形资产占净资产的比例上限, 并相应降低了对发行人净利润、现金流量、股本及净资产的要求。在股本方面, 创业板要求发行后股本总额不少于3 000万元, 而主板要求发行前股本总额不少于3 000万元。在现金流方面与主板相比创业板允许公司的现金净流量为负数的情况出现, 但要求发行人应当确保现金流量能够满足公司正常运营需要即可。
(二) 海外上市标准
1. 香港上市标准。
(1) 香港主板。香港主板市场上市的要求为:上市股票总市值不少于1亿港元, 且公众持有股票的市值不少于5千万, 上市申请人必须已开业3年, 首两年总利润不少于3 000万港元, 最后一年利润不少于2 000万港元。一般情况下, 会计报告必须涵盖在上市文件公布前至少3个完整的财政年度, 过去3年上市申请人的管理层及近期股东均无重大变化。
(2) 香港创业板市场。香港主板创业板市场上市的要求为:要有两年活跃营业记录, 无盈利要求;须有集中的主营业务, 综合及投资公司是不容许在创业板上市的;管理层股东及策略投资者分别受两年及一年的售股限制;上市后, 须聘用保荐人担任顾问的职责满两个财政年度;最低公众持股量是发行股本的10%或港币3 000万元 (取其高者) ;须公布未经审核的季度业绩报告。
2. 美国上市标准。
(1) 纽约证券交易所。纽约证券交易所要求:最低投资者数目5 000名;每名持有100股或以上股份;最低公众持股量250万股 (全球) ;公众股份的总市值1亿美元 (全球) ;不需要最低招股价;不需要市场庄家;不需要营运历史;不需要资产状况;不需要税前盈利1亿美元 (过去三个财政年度累计计算) ;需要公司管治。
(2) 纳斯达克小型资本市场。纳斯达克小型资本市场的要求:最低投资者数目300名, 每名持有100股或以上股份;最低公众持股量100万股;公众股份的总市值500万美元;最低招股价4美元;市场庄家3名;营运历史1年;若少于1年, 市值至少要达到5 000万美元;股东权益达500万美元;或上市股票市值达5 000万美元;或持续经营的业务利润达75万美元 (在最近1个财政年度或最近3个财政年度中的2年) ;税前盈利参阅上文资产状况规定;需要公司管治。
(3) 美国证券交易所。美国证券交易所要求:最低投资者数目800名, 若公众持股数量超过100万股, 则为400名;最低公众持股量50万股;公众股份的总市值300万美元;最低招股价3美元;不需要市场庄家;不需要营运历史;股东权益达400万美元;税前盈利75万美元 (最近1个财政年度或最近3个财政年度其中的两年) ;需要公司管理。
3. 英国上市标准。
英国二板市场 (AIM) , 对于企业的上市标准没有特定的要求, 但是拟在AIM上市的公司还是必须具备一些足以吸引投资者的基本特征:合理的董事局构成;强有力的管理团队;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完善的财务控制体系和管理报告系统至少一年的盈利营业记录较好的增长前景海外拓展计划。
4. 新加坡上市标准。
(1) 新加坡主板。新加坡主板上市要求:需是股份有限公司;发行前净资产不低于4亿元;发行前一年税后利润不少于6 000万元人民币;发行前三年累计税前纯利不少于750万新元, 每年至少税前纯利100万新元;发行前1年或2年累计税前纯利1 000万新元;无盈利要求, 但首次上市的市值不少于8 000万新币。
(2) 新加坡创业板。新加坡创业板上市要求:公司需有发展潜力;对公司盈利能力、经营记录、最低市值没有具体要求;15%的股份或50万股股票至少由500名股东持有。
海外上市应选择哪一个市场?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企业选择海外上市地点, 不但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的发展战略, 而且还要分析上市地本身的条件和环境, 比较各交易所的市场准入条件, 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次发行市盈率 (IPO P/Eratio) ;首次融资能力;后续融资能力和获批准的难易程度。
二、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机会选择
1.从上市成本费用中选择。上市的成本费用是民营企业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 具体包括上市首发费和上市维持费用。上市首发费用主要由中介机构的费用组成, 包括上市费、承销费、保荐人费、法律顾问费、会计师费等。由于不同市场的制度环境与人工费用的差异, 各地的资本市场费用相差悬殊。中小板的发行费用占筹资额的比例远远低于其它市场, 其中发行费用占筹资额比例最高的是纽约交易所和纳斯达克。海外上市的大部分费用需要先期投入, 一旦投入企业便只能按照中介机构的安排继续走下去。尤其是到了包销协议阶段, 中介机构很可能利用公司对境外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的不熟悉作为谈判筹码, 压低价格, 违背承诺, 使拟上市公司处于进退两难的被动境地。
另外上市的维持费用, 其可预测的开支如信息披露费用、年度审计费用、上市年费等。这类费用中小板仍是最低的, 约60-100万元人民币;而纽交所、纳斯达克, 都在1 500万人民币左右;海外市场中成本最低的如香港创业板, 也大约在30-130万港元左右。此外, 个别海外上市企业还有一些不可预测的费用, 诸如投资者关系费用、与股东沟通的见面会费用、到上市地的差旅费、与上市地监管部门的沟通成本等方面的费用等, 也是企业潜在的开支。
2.从上市程序上选择。国外资本市场具有市场化程度高, 发行上市时间短, 程序便捷, 可预期性强, 并且法律环境完善, 监管严格等特点, 从监管部门到会计师、律师等中介机构以及机构投资者, 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监管体系, 有利于上市公司完善内控机制成为运作规范的公众公司因此对民营企业选择海外上市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近年来国内企业在海外上市被起诉事件增多, 加之国内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两法”的修订、全流通的实现, 阻碍企业上市的重大制度性障碍得到全部扫除, 中小企业板显现出很多本土市场优势:首先, 本土市场在企业的信息半径之内, 具有较高的认知度;其次, 有利于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的互动发展;第三, 同一法律环境下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因此对于一般民营企业而言, 本土上市应该是更好的选择。
3.从融资规模中选择。“发行市盈率”通常作为市场融资效率的重要指标。发行市盈率越高, 表明市场投资者对企业越认同, 愿意用更高的价钱买企业的股票。发行市盈率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企业筹资额的多少。深市中小板的市盈率是25倍, 为很多市场的2-3倍, 仅次于纳斯达克的28倍。发行市盈率相差甚远的主要原因是特定区域的投资者对本土与非本土企业认知度存在差异。本国的投资者对本国企业的认知度比较高, 而对国外企业的认知度通常比较低。
4.从再融资能力中选择。市场的再融资能力也是选择资本市场非常生要的一项参考因素, 从再融资政策上讲, 海外市场占有优势。因为海外市场的再融资政策较为宽松, 市场化程度高。只要市场认可, 企业随时都可以进行再融资。但是, 作为企业再融资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 在对内地企业的市场认同度上, 内地股市却大大优于海外市场。反映市场投资者对企业认知度的指标是二级市场市盈率, 该指标相对较高, 意味着原始股东可以较高的价格流通兑现, 也可按照二级市场一段时间内平均收盘价配股、增发。
深市中小企业板是57倍, 明显高于其他市场。纳斯达克也较高, 主要受个别网络股高市盈率的影响。香港主板、纽交所和英国AIM市场相对较低。由于远离本土, 海外投资者对企业缺乏认识, 公司股票交投清淡股价下跌, 很难实施再融资。如果企业没能够成功再融资以公司的上市成本加上维护费用, 十多年后, 企业IPO所融得的资金将全部支付给交易所和中介机构。
总之, 相比海外上市, 本土上市显得更加实在。在本土上市, 公司占尽地利优势, 可以获得投资者更多的关注, 交投比境外市场更为活跃。当前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史上的最好时期, 也是民营企业改制上市的最佳时机。对于高速发展中的民营企业来说, 深交所中小板市场则是最佳选择。成长中的民营企业应当努力经营主营业务,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抓住机遇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福建民营企业上市对策分析
对于福建民营企业来说, 国内资本市场仍然是其首选, 尤其是深圳中小板和即将设置的创业板, 都将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非常重要的平台。具体地说, 福建民营企业上市需要做如下一些工作
1.创建良好的融资环境, 为民营企业上市建立重要平台。我国的企业类型多样, 它们在性质、规模、技术和抗风险等等方面存在差异, 它们各自的综合实力各不相同, 在发展的道路上, 融资的渠道以及融资的能力也各具特色。我国的资本市场作为企业融资的重要的窗口, 政府管理部门应根据我国企业的具体情况, 建立多级化的资本市场, 创建良好的融资环境, 以满足各种企业融资的需要。尤其对于融资困难的民营企业, 在原有的中小板的基础之上, 尽快推出创业板, 为广大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建立重要的融资平台。
2.加强我国资本市场有效机制的建设, 确保资本市场的成熟、稳定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的有效机制没有完全理顺, 导致资本市场极其脆弱, 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管理层应当建立强有力的资本运行机制, 该管的管严、管好, 不该管的应当大胆放手, 让其自行运行。尽可能去避免人为因素去影响市场, 进而影响市场的发展, 确保我国的资本市场走向稳定、走向成熟。
3.增加我国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谐调, 促进资本市场健康、良性发展。资本市场是一个综合系统, 它受制于我国的多个行政机关部门。每个相关部门所制定的政策, 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为了确保我国资本市场能够健康发展, 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我国的政府相关部门应当携起手来, 多一些沟通与彼此的谐调, 在政策的制定上保持一致, 对我国的资本市场多一些呵护, 使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能够比较畅通。
4.加强民营企业自身建设, 为上市融资创建有利的条件。福建民营企业发展速度尽管比较快, 但由于受资金的压制, 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很难突破, 上市融资是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保证。民营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条件, 选择最有可能上市融资的市场, 加强企业自身的建设, 努力营造良好的上市融资的硬环境和软环境, 争取尽快获得上市融资的资格, 以解决其发展的资金问题。
摘要:民营企业融资是获得稳定发展的关键, 上市是民营企业进行融资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各种市场融资状况的比较分析, 发现上市成本费、上市程序、融资规模和再融资能力方面应引起民营企业足够重视, 这方面研究希望能对民营企业选择上市的途径有所帮助。
关键词:民营企业,企业上市,融资规模
参考文献
[1]王振未, 王瑞鹏, 马震.中小企业融资难在哪儿[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5 (7) .
[2]邹显普.创业板市场与青岛市中小企业的发展[J].DONGYUE TR IBUNE, 2001 (2) .
[3]中小企业上市资源调研小组.我国中小企业上市资源调研报告[J].证券市场导报, 2005 (5) .
[4]杨慧辉.中小企业板改善资本结构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国际商务研究, 2005 (6) .
[5]陈文浩.公司财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关于民营企业上市的思考 篇8
关键词:民营企业,上市,公司
有关。事实上, 即使是国内金融市场体系成熟的发达国家, 在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也并未放松金融监管, 因此, 我国在推进利率市场化和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过程中, 政府和中央银行仍须履行必要的监管职能。
四、认清金融自由化的实质, 警惕金融自由化陷阱
可以不受约束地迅速流入、流出, 随意操纵金融和外汇市场, 炒作各种金融泡沫并获取投机暴利, 直接威胁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稳定。1990年西方国家一手炮制的以新自由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华盛顿共识所包含的10个方面的内容中, 实质上已经包含了金融自由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 实施利率市场化。 (2) 采用一种具有竞争力的汇率制度。 (3) 实施贸易自由化, 开放市场。 (4) 放松对外资的限制。 (5) 保护私人财产权。……所以, 我们认为, 金融自由化理论其实质是新自由主义理论在金融理论中的演化, 其根本宗旨是服务于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的金融全球化。
实践上, 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就已经开始, 1990年代, 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逐步展开, 1996年, 启动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从内容上看, 我国的金融改革并没有照搬中东欧国家所实施的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内容;从改革的方式上来看, 我国实施的是与经济体制改革方式相一致的“渐进式”改革;从结果上看, 我国的金融体系在稳定中发展, 避免了中东欧转轨经济所遭遇到的高通货膨胀、银行破产等困境。不可否认, 我国的金融体制中还存在诸如不良资产比重过高、金融机构缺乏活力、金融服务水平低下等诸多的问题, 我们也不能忽视金融自由化理论中积极、合理的内容。所以, 正确的态度是批判地吸收金融自由化理论中有利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成分, 坚决抵制可能导致金融主权丧失、金融体系不稳定的不合理的政策建议。
盲目的金融自由化已经被其他发展中国家所抛弃, 2007年12月9日, 南美七国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正式宣告成立南方银行, 旨在摆脱西方的金融牵制, 这是发展中国家对由大国操纵的国际金融自由化发出的挑战宣言。同为发展中国家, 中国应该牢牢记住来自遥远的南美大陆的警钟。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金融自由化理论绝非是西方国家免费馈赠给转轨中国家的一个美味馅饼, 察之不明, 用之不当, 就有可能跌入金融自由化陷阱。
参考文献:
[1]田超:金融自由化的负产出效应与收益函数分析——基于经济转轨国家的视角[J].当代财经, 2005. (1)
[2]何光辉杨威月:金融自由化理论体系的挑战与金融深化理论的微观重构[J].上海经济研究, 2000. (4)
[3]陈柳钦:金融自由化在发展中国家的实践及中国的金融开放[J].南都学坛 (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 2006 (3)
[4]徐向梅:俄罗斯银行业在转轨中的发展与调整[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4. (4)
[5]印象:东欧国家的金融改革[J].俄罗斯研究, 1998. (2)
[6]张荔:论初始条件对金融自由化效应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 2001. (10)
简大川重庆工商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一直以来民营企业上市就是我国经济生活中一大热门。一方面, 在地方政府推动下, 越来越多的民企意识到直接融资的重要, 迫切希望借助上市来将企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 境内外资本市场也纷纷对我国民企开启大门, 相当一部分民企通过首次公开发行或者买壳、借壳等方式登上了沪、深股市舞台, 还有一些民企经过努力实现了境外上市。目前沪深两市1000多家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已达100多家, 约占上市公司总量的10%左右, 种种迹象表明, 民营企业上市已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将就民营企业上市的相关问题作出阐述。
一、上市对民营企业的作用
上市是大多数民营企业的梦想, 每一个民营企业家都会为之而努力。那么到底上市能够给企业带来什么?长久以来, 资金缺乏一直是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上市首先为民营企业带来的就是筹集资金, 这也是民营企业上市的首要目的, 对于这笔资金, 如果操控得好, 企业可以很顺利的做大做强, 但如果操控的不好, 只会加快企业的衰败。另外从管理方面来看, 民营企业上市可以借资本社会化契机, 转换经营管理机制, 建立起现代公司治理架构, 从而迅速提升市场竞争力。我国民营企业在创业之初, 普遍实行家族式管理, 产权关系不清晰, 治理结构不合理, 管理不科学。介入证券市场后, 将使民营企业转变成公众性的上市公司, 有利于其在经营理念、股权结构、管理模式等方面实现质的转变;但是上市也会给民营企业带来丧失企业管理权的风险, 一旦上市, 企业股权就处于流通中, 若外部投资者意图收购, 持股超过创业者的股份时, 企业就会易主, 外部投资者将取得对企业的控制权。最后从企业形象方面来看, 上市能增加企业的知名度, 提高企业声誉, 加强顾客、供应商、贷款人以及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 从而提升公司品牌及其竞争地位。但是, 良好的企业形象必须靠良好的企业经营业绩和诚信记录来支撑。企业上市后, 面对日益透明的财务审查和信息披露, 经营压力增加, 稍有不慎, 就会遭遇持股人用脚投票的后果。导致股价的不断下跌, 使公司股票沦为垃圾股, 公司还可能被收购, 甚至被摘牌。这样的话, 上市初树立的企业形象就会丧失殆尽。综上所述, 上市对民营企业来讲是一剂猛药, 结果利弊共存, 民营企业一定要权衡得失, 方可决策。
二、民营企业上市采用的方式
总的来说, 民营企业上市主要有两种方式:
1. 通过首次公开发行直接上市
直接上市又可分为境内直接上市和境外直接上市, 不过民营企业在境内直接上市会面临一些具体的问题。首先民营企业想要争取到上市资格仍存在障碍, 目前民营企业上市公司中, 只有少部分是以民营企业为发起人争取到上市资格的。其次民营企业为了在境内上市只有投入大量的时间成本才能获得资格, 而漫长的等候则可能使企业失去发展良机。而在境外直接上市都是采用首次公开募集 (IPO) 方式进行, 虽然程序较复杂, 成本较高, 花费的时间也较长, 但是也会带来众多好处:公司股价能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公司股票发行的范围更广;可以获得较大的声誉。
2. 通过股权收购资产重组间接上市
具体方式有“买壳”或“造壳”间接上市。所谓“买壳”上市, 是指非上市公司通过协议转让和二级市场收购流通股等方式将自己的有关业务和资产装入上市公司, 从而间接实现上市的目的。民营企业“买壳”上市往往存在很大风险, 其过程中要不断解决暴露出来的民营企业自身或“壳”公司的的问题。所以民营企业在买“壳”上市时必须注意:首先要不断增强企业自身的实力;其次要慎重选择“壳”资源, 注意考察“壳”公司的资格和债务风险;最后中介机构的作用也不可小视。另外一种间接上市的方式就是“造壳”了, 它是指民营企业在准备上市的境外证券市场所在地允许的国家或地区成立一家中资公司的控股公司, 进而以控股公司的名义申请上市。通过造壳, 民营企业能够进入香港的创业板, 更可以迈入美国的纳斯达克等国际市场。但是这个曲折的上市过程通常也面临着许多未知风险, 所以民营企业应注意:首先是上市成本, 漫长的过程也面临着多方面的费用, 对一些中小民营企业来说, 上市的费用不低, 控制好成本很关键;其次是由于境内外的法律环境的区别, 一定要严格按法律程序办事;最后也是要谨慎选择中介公司, 优先选择实力强规模大的公司。
虽然民营企业通过直接或间接都能上市, 但从上市后的表现来看, 存在一定的差异。直接上市的民营企业由于发行审核把关较严, 改制较为规范、彻底, 因而整体表现较好;“买壳”或“造壳”的民营企业的表现则不统一, 一部分民营企业通过剥离原有“壳”公司不良资产, 注入自己的优质资产, 进行实质性重组, 给许多失去成长性的传统企业带来了新的活力。但从整体上看, 借壳或买壳上市的民营企业呈现出较差的经营业绩, 经营管理上存在较多的问题。原因主要是民营企业买壳容易整合难。还有一些民营企业重组行为很不规范, 假重组现象屡见不鲜, 少数民营企业纯粹是为了炒作才介入重组, 根本无心搞好公司经营。所以民营企业还是尽可能的创造条件, 争取直接上市随着中小企业板的设立和创业板的到来, 民营企业通过首发直接上市将会成为主流。
三、对民营企业上市后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措施
上市给民营企业带来财富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连串的灾难, 许多企业高管纷纷落马, 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倒闭。下面将分析几个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民营上市公司的诚信问题
民营企业的诚信风险主要来源于成长中的不规范, 上市后暴露出来的诚信问题主要有隐瞒信息或披露信息不及时等。民营企业在上市前无需透明的信息披露, 但上市后, 为了对股市中的中小投资者负责, 公众公司必须以诚信为本。民营上市公司不及时披露信息或者披露的信息虚假, 不仅违反了资本市场的有关法规, 更是直接影响光大投资者的信心, 而且民营企业家也会遭受巨大的损失。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是靠相关部门的强有力的监管和民营上市公司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 坚持诚信, 坚决维护股东的合法利益。
2.民营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问题
内地民营企业大多是由一个家族企业开始, 在上市成为公众公司后, 还依然保持着家族统治的特权, 存在“一股独大”的现象, 民营企业家中大多数还认为上市公司是自己或家族的, 对公司财产任意使用。这种行为造成上市公司资产流失, 甚至破产。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是改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和股权关系。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 股权结构的改善是公司治理的关键。首先应分散股权, 有助于对公司管理层和大股东进行制衡, 但一定的股权集中也是必要的。
3. 民营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问题
民营企业上市的问题与对策 篇9
自我国中小板和创业板开放以来, “上市”就日益被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锁定为阶段性发展目标。然而, 公司上市需要满足一些必须提前3-5年进行整体上市规划的特殊条件, 自证监会2003年对发审委制度进行重大改革以来, 民营企业在历年被发审委否决的企业中所占比例都较高。这不仅说明证监会和发审委审核上市条件的严格性, 也说明了民营企业在满足信息披露、主体资格、独立性、持续盈利能力、规范运作及财务与会计等上市条件上确实存在一些无可避免的问题。
1. 收入涉及多个行业, 主营业务不突出
一般而言, 我国民营企业都起家于盈利丰厚的行业, 它们通常涉及多个行业且行业分布较为集中, 主要分布在制造业、信息技术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贸易业以及综合类行业, 据有关统计, 这些行业占到所有民营企业总90%左右。收入来源的多样化可能使得民营企业符合环境保护及国家产业政策的相关要求, 但也正因为此, 可能导致其主营业务普遍不突出, 从而使得我国民营企业不符合中国证监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 (2006年第32号) 关于发行人应当主要经营一种业务的相关规定, 企业登陆证券市场进行上市融资也就成为一个难题。
2. 民营企业持续盈利能力不足, 影响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我国民营企业持续盈利能力不足, 其所募集资金的投资项目亦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这些影响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影响也在直接影响着投资者的投资心理。在《招股说明书》中, 民营企业需要将拟上市公司的过去的经营业绩情况予以详实地说明, 同时, 要披露其持续盈利能力的相关信息, 在信息披露无误的情况下, 证券市场以及投资者可据此对盈利能力不足、核心竞争优势不明显或不确定的上市公司作出“用脚投票”的投资决定。如果企业据实披露的信息表明其盈利能力并不具备持续性, 将大大影响投资者及证券市场的投资信心, 进而影响其自身的上市进程。例如, 某民营企业报告期内经营业绩增长一度呈现疲势, 其净利润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 相比上年度仅增长微波幅度, 且其收入来源过重依赖于税收优惠 (如增值税退税占当期利润总额的比重过高) 。再如, 某上市公司的主要经营国家限制发展的产业 (如较大污染环境的业务) , 即使该企业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相关认证, 也并不排除以后该企业的生产方式可能会遭到国家更为严格的管制措施, 其前景的不明朗性, 使得其盈利能力和成长潜力在投资者看来都大打折扣。
3. 民营企业多为家族式企业, 一股独大现象较为普遍
我国民营企业多以家族持股的形式对企业进行绝对控股如几个自然人或家庭成员共同控制企业, 企业大股东有可能站在“理性人”的角度, 利用其手中掌握的表决权直接或间接地操控公司的经营绩效, 这种不容易被证券市场投资者所接受的“一股独大”股权结构模式, 因而很可能就使得上市公司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充分保障。民营企业要想成功上市并取得投资者的充分信任, 就必须站在投资者的立场上看待企业的股权结构问题。同时, 民营企业存在母子公司交叉持股与循环持股的现象, 庞杂的持股情况使得投资者无法确定上市公司的最终控制人或实际控制人, 混乱的股权结构和尚待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将导致企业合并财务报表呈现出经营业绩降低之势。
4. 民营企业存在较为普遍的税收风险
在企业成立初期, 许多民营企业尚未考虑到未来公司上市的问题, 它们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往往采用“内外两套账”的方式, 在减少企业现金流出与应付税务局工商局等政府部门的检查间进行周旋, 以最终实现节约现金流、合理避税及尽量减少纳税的目的。其中, “内账”记录了民营企业真实的日常经营事项及结果, “外账”则是为应付政府机关检查而设。一般而言, 民营企业主要漏缴或欠缴的是企业所得税及增值税、营业税等流转税种。即使是经营情况较为良好的拟上市民营企业也存在最近三十六个月内受到税务部门、工商行政部门、环保部门等处罚的情况, 在自然人股东的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时亦存在未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情况。普遍存在的税务问题使得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着较大的税收风险。
5. 隐名持股问题普遍, 民营企业法律风险较大
我国《公司法》中规定了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不得超过200人,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则不得多于50人, 许多民营企业通过采取股权激励的方式或直接以部分管理人员的名义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股份为显名股东, 以规避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的的相关规定, 显名股东中大部分是实质性控制人的家族成员, 其余的股东则为隐名股东。由此可见, 我国民营企业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法律风险。
二、完善民营企业上市的对策
1. 确定战略发展方向, 规划企业主营业务
民营企业要想上市, 须符合中国证监会的关于主营业务的相关要求。具体来说, 民营企业应当首先确定企业的总体战略发展方向, 而后依据其总体指导方向确定企业的最核心最主要的经营业务, 利用资产重组等方式方法从上市公司中剥离出不属于企业主营业务及核心业务范围的次重要业务。将企业有限的资源投向能使企业未来增长价值最大化的领域。例如, 某民营企业主要活跃于厨具系列产品的生产与销售领域, 但因业务扩张, 该企业也随后成立了分别从事化工、金融、房地产等行业的子公司。这时, 从企业整体战略发展角度来看, 该民营企业有必要将其主营业务锁定在厨具产品的生产与销售, 而将其化工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等部分业务从厨具产品方面剥离出来, 该部分业务所持股份可以通过股权转让等方式转让于其他股东。
2. 实施民营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纠正企业税收不规范行为
针对许多民营企业因找不出合适可行的税收解决方案而被迫放弃上市计划的敏感且较为普遍的问题, 各地政府也陆续出台了相关民营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以鼓励当地竞争能力强的民营企业上市并为当地经济作出贡献, 为了帮助当地民营企业解决税收行为不规范的问题, 许多地方政府允许民营企业通过补缴税款等各种方式方法, 以解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与此同时, 国家也早在2004年就已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 但总的来说, 国家优惠往往少于地方政府的税收优惠。例如, 应由律师对企业在最近36个月内受到工商行政部门、税务部门等部门处罚的情况发表明确意见, 确定其不规范行为是否构成上市的障碍, 并对发行人的依法纳税等上市有关条件出具证明文件。再如, 对未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民营企业, 应由相应的自然人股东取得政府部门出具的自然人股东缓缴或免缴证明, 由其本人承担企业未履行代扣代缴个税义务相应的法律责任并在合理的期限内补足个税。
3. 合理设计民营企业股权结构, 积极引入机构投资者
民营企业应结合自身的未来发展愿景与方向, 在合理设计企业股权结构以保证实质控制人对公司的经营决策与发展方针具有绝对表决权的前提下, 积极地、分步骤地引入机构投资者。这是因为战略性机构投资者的引入往往会造成企业股权的稀释效应, 这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企业实际控制人对其控制权可能会被动摇的担忧, 由此可见民营企业股权结构的合理设计非常有必要。例如, 为保证李彦宏夫妇对百度上市公司的绝对控股权, 该公司设计了纽卡计划, 根据该计划, 当其他股东的表决权达到50%时, 李彦宏夫妇持有的原始股票将自动释放, 可以达到“一股两票”的效果, 这将有力地维护其对百度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在国内证券市场上这种做法并不能获得成功, 但在设计民营企业股权结构时考虑如何合理保证创始人的实际控制权, 以避免中小投资者利益受损, 对民营企业而言, 能切实有助于其排除大股东垄断等问题。企业可以按照纳入拟上市公司的业务范围对股权进行梳理, 通过股权转让、收入与合并等方式消除交叉持股及循环持股情况, 清晰化民营企业股权结构。
4. 落实企业股份实际所有人, 根据有关规定做好登记确认工作
民营企业股份实际持有人应与代持人签订《股权代持事宜确认书》, 并将协议所述股份有关的隐名股东及时登记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根据有关规定及时做好登记确认工作, 同时要签订《股权代持解除协议书》, 股权代持需经股份实际持有人与代持人双方签字确认后, 以书面的形式加以解除。
摘要:目前大量处在发展初期阶段的民营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问题, 以内源融资为主的资本结构严重制约着民营企业的发展。文章详细分析了民营企业上市存在的主营业务不突出、持续盈利能力不足、存在较为普遍的税收风险等问题, 并相应地从确定民营企业战略发展方向, 规划企业主营业务、实施民营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纠正企业税收不规范行为等多方面提出了完善民营企业上市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民营企业上市,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徐寿, 李季先.拟上市公司I P O前社会保险遗留问题处理探讨[EB/OL].http:/www.vtlaw.cn/content/2011/03-01/182826503.html, 2011
[2]余澳, 李昀桦.中国民营企业上市现状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 2010 (02) :55-59
上市企业普遍“钱紧” 篇10
库存高举、存货周转率下降、应收账款攀升、利润大幅下滑、现金流紧张, 不少建材类上市公司争相增发、举债还缓解日趋紧绷的资金链压力。
进入2013年, 随着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工作展开, 建材上市公司也即将交出2012年“成绩单”。目前已经公布业绩预告的建材上市企业普遍出现大幅度预减甚至预亏。水泥行业中, 冀东水泥预减50%~100%, 天山股份预减70%~75%, 四川双马预减87%~99%, 塔牌集团预减30%~80%, 福建水泥预亏1.5亿至2亿元, 玻璃企业中, 龙头南玻A预减70%-78%, 三峡新材预减30%左右, 刚上市不久的亚玛顿预减40%~60%, 而洛阳玻璃、中航三鑫等诸多玻璃企业在前三季连续亏损的情况下, 全年亏损基本已成定局;陶瓷企业中, 斯米克预亏1.78亿元至1.88亿元。对于建材企业而言, 2012年比较明显的特点是“钱紧”、库存高举、存货周转率下降、应收账款攀升、利润大幅下滑、现金流紧张, 不少建材类上市公司争相增发、举债缓解日趋紧绷的资金链压力。江西水泥、青松建化、天山股份、冀东水泥甚至在增发的同时也不忘发债。数据统计显示, 2012年发债数量排名前三的行业是火电行业、基础建设和水泥制造, 分别为32单、30单、20单。水泥制造行业共发债20单, 涉及10家上市公司, 占该板块上市公司的一半, 其中公司债11单, 短期融资券3单, 中期票据2单, 其他债券4单。10家上市公司共募集资金226.5亿元。发行规模最大的是海螺水泥, 两期公司债共募集资金60亿元。其次是冀东水泥, 共发行4单公司债和1单其他债券, 成为水泥板块中发债最频繁的公司, 共计募集资金39.5亿元。水泥上市公司频频举债, 大多“借新还旧”用于偿还银行贷款, 其次是补充流动资金。天山股份三季报显示, 其现金流由2011年同期的9.76亿元骤降至-1.8亿元, 降幅高达119%, 流动资金之紧张可见一斑。
导致现金流紧张的罪魁祸首无疑是水泥行业居高不下的库存和不断攀升的应收账款。2012年前三季度, A股水泥制造板块20家上市公司, 现金流总量为142.7亿元, 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7.9%, 现金流告负的公司由去年同期的4家增至6家, 其中有13家现金流出现同比下滑, 下滑幅度超过100%的是*ST金顶、福建水泥、亚泰集团、天山股份。2012年上半年, 江西水泥的存货周转率从2012年的9.8骤降至3.17, 应收账款由年初的5042万元增至2.3亿元, 增幅高达363.23%。福建水泥对现金流大幅减少179.25%至-6969万元的原因解释为:商品售价大幅下滑使营业收入减少2.26亿元, 同时经营性应收项目 (主要是应收票据) 同比增加6234万元, 使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大幅减少2.76亿元所致。而2012年前三季度, 20家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达147.94亿元, 同比上涨32.8%。
企业上市靠“关系”? 篇11
假如你是一家专营手机游戏公司的董事长,你可以将股票以每股20美元的价格在深圳股市出售,也可以将股票以每股15美元的价格卖给三家移动电话公司,你会如何选择?
相信大多数公司都会选择将股票卖给价格较低、但“关系”强大的投资。
对于很多创业企业家来说,当企业达到一定的规模,特别是迅猛成长之后,就必然进入缓慢增长或勉强维持的阶段,他们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点。而更多的创业企业家需要通过融资来使企业达到一定规模。于是,海外上市就成了他们的迫切希望。
中国的创业企业家缺少成熟发达的资本市场的滋养,大多数人并不清楚资本市场的运作,经济实力强大的企业在付出不菲的中介费和上市承销成本后,终于在海外成功上市,而更多的企业却被不知名的投资顾问、投资银行、投资者引导,或是融到一些资金、或是退回原点。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在美国上市实属不易,美国的投资人想要完全了解中国企业也很困难,而要想顺利上市的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关系”。华尔街的“关系”与中国的“关系”一样重要。
要想在华尔街获得追捧,投资银行、分析师、投资者、投资者关系公司和其他潜在合作伙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华尔街关系》一书的作者彼得.塞瑞斯,20世纪70年代就来到中国,投资中国企业,帮助中国企业在美国资本市场增值是他的主要工作内容。作为美国资深的基金管理人,他对美国资本市场的运作有着透彻的理解和丰富的实战经验。
全书分为15章,详细阐述了怎样在华尔街上市,最重要的是在分章节论述上市的细节当中,他详细论述了各个细节中人的关系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例如我们在开头讨论的两个问题,你在按每股7美元的价格将股票卖给你正在计划开设的一家新医院所在城市的市长之后,会产生怎样的结果?结果是你会以最快的速度获得医院开业所需的执照,随着收益增加,你很可能在几个月以后以每股15美元的价格进行融资。
同样,与投资人的关系会给你带来怎样的效益?书中一一阐明。
公司的股票有两个影响因素:第一是实际的运营和财务的结果,第二是投资者对公司管理团队的信心。第二个因素可以通过与投资者的沟通来提高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度,而这种沟通是需要通过制定合适的沟通策略,雇佣合适的人员或公司来执行策略的。那么怎么才算“合适”呢?那就是充分考虑“关系”。
特别推荐
《方向》
作者:谢祖墀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9月
推荐理由:作者系国际咨询公司在中国最早的从业者之一,有着20多年的企业咨询经验,对于企业经营有着深刻的洞察力。本书中,作者就未来对于中国企业界产生影响的因素和概念进行了逐一分析;指出在新的企业发展环境下,企业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来自于其内部协调性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韧力和弹性。
《管好你的“隐形员工”》
作者:阿德里安·高斯蒂克 切斯特·埃尔顿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年9月
推荐理由:如今的企业普遍面临着一个难题——“隐形员工”的大量出现。由于感到自己被忽视或者不被欣赏,很多员工躲在公司的角落里,发泄着抱怨和不满,以得过且过的态度来消极地对待工作,渐渐成为了“隐形人”,而且他们还将这些消极情绪传染给新员工。本书指出,“隐形员工”的存在破坏了企业创建优秀团队的努力。书中通过企业管理的大量实例,说明了优秀的管理者是如何通过建立明确的工作目标、发现员工的杰出表现和庆祝员工的成就,来激发员工的热情和活力,从而将“隐形员工”转变为企业的优秀员工。
新书推荐
《说话的力量》
作者:弗兰克·伦兹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9月
推荐理由:为什么有些演讲能够传世流芳而其他的却马上就会被人遗忘?为什么一些语言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而一些语言却能让人马失前蹄?又到底是什么能够让一则广告深植进我们的记忆里?因为,重要的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人们听到了什么。本书向我们揭开了如何讲最有效的语言的奥秘,这些奥秘可以帮助大家提高公司的销售业绩,激励公司的员工,或是得到应有的效率,或者在政治上提高与公众对话的效率,如何最大地发挥语言的力量?奥秘就在这本书里。
《带来成功的说话方式》
作者:罗伯特·基根、莉萨·拉斯科·莱希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日期:2007年8月
推荐理由:本书介绍了四种能对于希望改善自我学习的人很有帮助的个人心智性语言,以及三种社会性语言,它们对于提高领导力大有裨益。除此之外,本书还会告诉那些希望改善自我学习的人,要想持续不断地改善自己的学习,还必须有社会环境的支持,即“新的语言社区”。
《涨停板后》
作者:鬼股子出版社: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年11月
推荐理由:作者系在两岸三地股市期市有着长达三十年投资经历的大鳄级人物,以生动的纪实体写法,深度曝光了港台操盘主力在80年代的超级大牛行情中控盘炒作的内幕故事。这群隐藏在波动股价中的幕后推手,他们在弱肉强食的投资世界的思考方式、生活状态、甚至人生轨迹都被作者用白描似的写法清晰而真切地演绎出来。
《营消》
作者:管益忻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年5月
聚焦企业上市 篇12
从这几年来机构对资本市场的看法来观察, “低估值, 高增长”的传统公司正成为未来他们调仓的目标。一个很典型的案例仿佛能说明这样的问题, 华斯股份上市的当日, 富赢数据所做的一项统计显示, 共有90家机构席位参与了华斯股份的申购, 其中基金席位达17家, 保险席位达16家, 资管席位达16家, 另外券商与年金、社保席位的持股比例也较高。在申购的90家机构席位中达到申购上限的有37家, 占总参与机构家数的41.1%。在排行前10位中, 8家机构均有各自席位上榜, 华斯股份获得了几大机构的一致认可。
可以说, 传统产业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从1996、1997年被挖掘, 到1999、2000年其光芒被代表新经济的新型产业和公司所掩盖, 再到现在又重新得到投资者的关注, 形成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循环, 并正激励着行业内越来越多的优质企业积极上市走上募资的道路。记者看来, 无论如何, 传统行业涉足资本市场, 都应被看作是产业升级的积极尝试。而目前, 上市无疑是企业所最能认可、最光鲜体面、最具诱惑力的一种途径。
企业上市圆舞曲
纵观企业上市, 粤海制革、卡森国际、华斯股份和兄弟科技当属其代表。而从这几家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 也可以看出行业的运行轨迹及其在资本市场的运作途径。
主要从事皮革半制成品及制成品之加工与销售的粤海制革, 可以说是开创了制革行业上市的先河。其在1996年12月16日登陆港交所, 开盘首日开盘价为2.25港币, 当日一度冲高到2.60港币, 尾盘以2.25港币平盘报收。但在随后的很长一段时间, 其股价表现却并不如人意, 其股价在1997年达到3.75港币的最高价后便一路下滑,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股价都在低位运行。尽管其上市以来也在不断地投资建厂以及增添新设施, 并扩大产能, 但从公司近几年的年报来看, 纯利润一直持续下滑, 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欠佳, 2009年, 公司执行董事、董事长及提名委员会主席张春廷辞任以及之前其他多个非执行董事辞任, 更是引发了多方猜想, 业内人士多认为, 粤海制革上市后, 主营业务并没有做太大的调整, 且制革产业近几年来一直受政策、成本等多方因素的影响, 公司发展尚处在瓶颈, 相关业务亟待整合。
由于行业缺乏对资本市场的认识, 在随后的很多年之内, 没有制革相关产业的企业再度上市, 直至2005年10月20日, 当日卡森国际在香港上市, 首日开盘价为2.50港币, 盘中一度跌至2.325元, 当日以2.375元报收。作为投资控股公司, 卡森国际及其附属公司主要从事将生牛皮及蓝湿革加工为成品革及皮制软体家具制成品, 以及物业发展的业务。在上市的近几年中, 股价曾一度走高至3.87港币, 也一度跌至0.41港币, 在资本市场上的路途也一波三折。尽管卡森也曾经投资新建厂, 乃至通过收购其他股权来扩大盈利, 但盈利状况仍旧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 甚至在前两年出现了持续亏损的状况。虽然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招股说明书中, 卡森还曾表示“致力成为全球最大的软体家具产品及汽车皮革生产商”。但在2006年、2007年以及2008年卡森国际不得不数度出售生产性资产, 还缩减了其产业链中的若干环节。2008年, 公司开始寻求新的盈利增长点, 介入房地产开发项目, 在海南博鳌、江苏盐城拥有120万m2住宅和浙江兴宁拥有2 500亩的工业用地的土地储备, 2011年, 公司开建旅游度假区, 目前, 卡森国际旗下共有3块业务:房地产开发、家具家居制造业务和零售业务。2010年中期公司公告显示, 已经扭亏为盈。或许这一切的转变正应验了朱张金多年前的话:“国内产业结构变化太快, 不转型就只有死了。”
近几年随着资本市场的日渐成熟和企业对于融资的极度渴望和关注, 行业企业加快了上市步伐, 首个裘皮产业龙头企业也开启了在资本市场上华丽转身的好戏。华斯股份2010年11月2日登陆A股市场, 由于其从事裘皮相关贸易, 资产属性和千年寒冬概念炒作热情高涨。上市当日开盘涨47.59%, 报人民币32.47元。公司主营裘皮、革皮、尾毛及其制品的加工、销售, 具备从原料收购、鞣制处理、染色加工、服饰设计加工和销售贸易的完整产业链条, 具备产业集成优势, 是我国裘皮行业生产规模最大的裘皮制造销售龙头企业, 行业发展空间较大。从其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来看, 自上市以来, 其股价一度高至36.09元, 从资本面来看, 该企业得到了资金的多重青睐。
而近期最为热门的行业上市企业当属兄弟科技了, 公司的皮革化学品主要包括铬鞣剂和皮革助剂等系列产品, 广泛用于皮革、毛皮的鞣制和加工。经过多年发展, 公司在维生素和皮革化学品领域取得了突出的行业地位。根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和中国皮革协会出具的证明及其他资料显示, 公司为全球最大的维生素K3供应商;公司为中国最大的皮革化工企业, 铬鞣剂的全球市场份额超过9%, 位居全球第三、国内第一。该企业在网上申购时即受到市场热捧, 0.259%的中签率也是今年新股申购的新低。兄弟科技首日表现便超过了市场预期, 该股收涨37.14%, 报人民币28.80元, 高于22.00~25.00元的首日定位预期。全天波动区间26.03~29.76元;受到炒新资金的极度关注, 交投踊跃, 换手率高达86.29%。公司股票上市后还曾一度走高至32.65元, 游资扎堆现象非常明显。
分析以上几家企业的上市情况来看, 可以说资本市场的魅力正越来越受到传统制造行业的认可, 但是, 从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 也不难看出, 依赖单一传统行业寻求利润增长点已经难以实现, 上市之后多元化的发展途径或许才是提升企业自身价值的有效手段。
融资助力企业运作
上市不仅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后续资金。从现有上市公司的公告来看, 通过上市而获取的超募资金的作用不可小视, 在给公司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更为有效的资金保证的同时, 也为业绩的增长注入了新鲜活力。
华斯股份公司《招股说明书》披露:公司发行募集的资金将投资于5个项目: (1) 裘皮服装、服饰精深加工技术改造项目; (2) 裘皮服装、服饰生产基地项目; (3) 直营店及配送中心建设项目; (4) 裘皮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项目; (5) 其他与主营业务相关的营运资金。上述5个项目计划使用的募集资金为人民币26 000万元。从公司2010年业绩快报来看, 公司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4.13亿元, 同比增长16.3%, 营业利润和利润总额分别增长35.5%和40.5%, 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 217万元, 同比增长39.56%。尤其是在2010年第四季度, 业绩增长强劲, 单季度营业收入7 649万元, 同比增长23%, 净利润702万元, 同比增长75%。而一份基金的调查单显示, 除了公司本身从事极具特色的奢侈品行业, 竞争优势突出, 竞争对手难以复制, 具有长期投资价值外, 上市所获取的超募资金也如虎添翼, 有利地推动了产品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据了解, 该公司IPO实际募集5.8亿元, 超募3.2亿元, 机构们纷纷认为, 公司产能扩张将于2011年下半年投产, 在订单需求旺盛、产能扩张尚未完成的情况下, 超募资金将首先被用于产品结构调整, 即增加附加值高的原皮采购量和裘皮服饰生产量, 在产能不变的情况下, 公司对原材料控制能力和研发能力较强, 提升高品质产品的占比, 带动整体毛利率上升, 有望撬动净利润率进一步提高。
通过超募资金, 卡森国际之前得以9 480万人民币 (约1.12亿元港币) , 投得海宁一幅面积58 382m2的土地, 预期发展为住宅及商用物业。而近期, 公司在吉林的投资项目也正式开建, 这项名为“长白山卡森国际旅游度假区”的项目总投资达到134亿元。该项目是由“长白天地”和“达沃斯小镇”2个旅游新城及天然滑雪场、狩猎场等其他旅游设施组成的大型旅游地产综合体项目, 由卡森国际集团独家打造。卡森集团董事长朱张金表示, 该项目是其集团在全国所有投资项目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一个。未来3~5年, 随着他们在长白山、三亚等旅游热点地区项目的落成, 将在国内形成“南北互动、空间互换、优势互补”的旅游服务功能格局。而该投资项目得以顺利开展, 和卡森国际在资本市场上所获取的超募资金不无关系, 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方向, 使得卡森国际2010年半年的业绩扭亏为盈, 一度形成了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而最近兄弟科技的资金募集公告, 更是给公司主营业绩提供了成长的想象空间。为了提高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 进一步扩大公司主导产业的生产规模, 提升核心竞争力, 公司按照《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办法》、《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指引》、《超募资金使用及募集资金永久性补充流动资金》等有关规定, 拟将募集资金投入年产3 000t维生素K3饲料添加剂技改项目、年产2万t皮革助剂扩建项目、技术中心建设项目和全球营销网络建设项目。同时, 公司还将使用超募资金1 800万元投资“制革含铬固废的清洁化综合利用项目”。项目拟对公司旧维生素K3生产车间进行改造, 建设此项目所需的生产厂房, 并利用公司已有仓库、配套生产设备、公用工程, 形成年处理7 500t制革含铬固废的生产能力。项目采用自主研发的制革含铬固废的清洁化综合利用技术, 并生产符合制革需求的铬鞣剂及含铬复鞣剂, 包括年产8 000t铬鞣剂与3 000t含铬复鞣剂。这意味着, 在最新的清洁化生产和利用方面, 兄弟科技再次走在了市场的前列。业内人士认为, 这次兄弟科技的上市, 已经完完全全把同类企业抛在了身后, 成为行业内无可争议的NO.1。
造富神话
伴随这一家家公司顺利上市, 一场场“造富”神话也轰轰烈烈地相继上演。
在行业内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当属兄弟科技。兄弟科技, 一个让经济界陌生的公司, 却因为上市的造富神话, 一夜间成为当天资本市场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而钱志达、钱志明, 一对本来让外界陌生的兄弟, 也因持有兄弟科技股权达6 830.6万股, 而曝光于媒体聚光灯下, 成为制革行业内的新首富。公开资料显示, 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钱志达、钱志明正是一对兄弟。两人目前分别持有公司股份3 484万股和3 346.6万股, 兄弟俩合计所占股份达6 830.6万股, 即便在本次发行后还将分别占到总股本的32.65%和31.36%。此外, 公司第三大股东万昌投资也为钱氏家族所有, 该公司所有者钱雨龙和沈国峰分别为钱氏兄弟的父亲和钱志明的连襟, 在发行前间接占有兄弟科技8.33%的股权。再加上钱志达之妻刘清泉直接持有公司0.15%的股权, 钱氏家族在此次发行前共持有兄弟科技93.86%的股权, 约合7 509万股。如按兄弟科技的发行价格21元/股计算, 持有兄弟科技7 509万股的钱氏家族财富可以达到15.77亿元。其中, 钱志达、钱志明兄弟二人的持股市值达到14.34亿元, 兄弟俩双双踏入亿万富豪的行列。当然, 随着公司股价的持续走高, 该家族的财富还有巨大的想象空间。除此以外, 兄弟科技旗下的高管也分得若干股份, 不少人一夜暴富, 身价跻身千万元。
同样, 华斯股份的公开资料显示, 公司的董事长贺国英持有公司股份4 800万股, 占总股本比例的42.29%, 另外, 副总经理贺树峰, 行政部经理韩亚杰、染色部经理郭艳青、鞣制一部经理贺增党, 各自分别持股270万股, 生产部经理吴振山持股120万股, 均为创业元老。按记者截稿时华斯股份25元左右的价格来计算, 这意味着贺国英的账面个人资产将达12亿元, 贺树峰、韩亚杰、郭艳青、贺增党账面个人资产将达6700万元, 持股最少的吴振山账面个人资产也将达3 000万元左右。
财富, 永远是投资者追逐的那抹阳光, 而股市的造富能力更令人垂涎。纵观这些一夜暴富的大股东, 无论是否在公司任职, 几乎都是公司创始人或者发起人, 属于“创业者群体”, 其中八成左右担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等高管职务。而创业者变身富豪之后, 或许才是他们财富路真正的开始。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相信制革行业内的“富人”也会越来越多。这无论于企业还是于个人, 都是让人振奋的事情。
为上市做准备
除了以上几家上市公司, 近几年来, 也有越多越多的国内制革企业通过健全企业的内部章程, 调整产业结构, 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 为未来的上市提前预备。而一些大型的制革企业离上市仅一步之遥。据知情人士透露, 兴业皮革目前完成了上市前期的所有准备工作, 已经在证监会列队, 上市时间指日可待。
记者了解到, 上市大概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拟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打算上市必须接受券商的辅导, 辅导期一般为一年。据业内人士介绍, 公司接受辅导内容主要有股份有限公司设立及其历次演变的合法性、有效性;公司人事、财务、资产及供、产、销系统独立完整性。券商还要对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持有5%以上股份的股东或其法人代表, 进行《公司法》、《证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培训, 之后会进行相关的考试。还要建立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公司财务会计制度、公司决策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 以及建立健全符合上市公司要求的信息披露制度。随后, 辅导期满6个月应在权威日报上公告, 这是公司上市前的最后一个准备, 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之后, 拟上市公司要向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报送材料, 如果审核通过, 将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 而向证交所提出上市申请到正式挂牌交易的时间为静默期, 进入静默期, 除已公开的信息外, 不得向外界透露有关本次发行的任何信息。承销团成员的分析员作出的有关发行人的研究报告不得对外发出, 直至有关本次股票发行的募集文件公开后, 方可进行相关的宣传和推介活动。一般在3~5个月, 之后就是挂牌交易期了。
不过对于制革企业而言, 上市还需要经历一个重要的程序, 就是上市公司环保核查程序。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2008年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重污染行业生产经营公司IPO申请申报文件的通知》。该文件提出的要求是环境保护核查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于重污染行业生产经营公司, 中国证监会明确要求将环境保护部门对其的环境保护核查意见作为受理申请的必备条件, 即“从事火力发电、钢铁、水泥、电解铝行业和跨省从事其他重污染行业生产经营公司首发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 申请文件中应当提供国家环保部的核查意见, 未取得相关意见的, 不受理申请”。而这里面所提到的重污染就包括制革、造纸等10余个行业。依据该文件, 对申请上市的公司进行环保核查的时段, 为申请上市环保核查前连续36个月。对申请再融资的上市公司, 如属首次进行环保核查的, 核查时段为申请环保核查前连续36个月;如属再次进行环保核查的, 核查时段应按接续上一次环保核查时段确定。公司应根据环境保护部有关规定, 委托有环境保护部认可资质的技术核查单位开展核查工作、编制技术报告。该单位应有与申请公司所从事行业相对应的资质, 项目负责人要持有环保核查培训合格证书。按照环境保护部有关环保核查的工作程序要求, 对上市公司环保核查主要 (含募集资金投向项目) 包括以下12个方面。 (1) “环境影响评价”与“三同时”制度; (2) 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 (3) 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 (4) 污染物排放; (5)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和危险废物; (6) 环保设施运行情况; (7) 不使用违禁物质与符合产业政策情况; (8) 企业环境管理; (9) 环境纠纷及环境污染事故; (10) 产污强度及清洁生产实施情况; (11) 重金属污染防治情况; (12) 环境信息披露情况。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告诉记者, 仅这项环保核查程序就能把许多企业拒之门外。而记者也了解到, 尽管上市非常光鲜, 但上市之路也并非坦途。企业除了需要应对上市所需要的各种门槛, 资金压力也不容忽视, 2010年6月, 一家叫做皮宝制药的企业在中小板上市, 其公开披露的材料显示, 该公司在上市期间投入的信息披露费用高达1 000万元。按照规定, 公司上市必须严格地进行信息披露, 其主要形式就是在证监会指定的专业证券报上刊登有关的招股、上市文件, 而仅为完成这项任务, 就需要支付上千万元。知情人士透露, 其实, 为完成信息披露所支付的费用, 在企业上市成本的构成中, 还是一个小数目, 更可观的支出是支付给证券机构的承销费用。一些上市公司的发行成本已经构成新股定价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