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上市房地产企业(精选11篇)
民营上市房地产企业 篇1
引言
现代企业因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可能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薪酬的激励效应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道德风险。民营上市公司自身发展灵活,一般情况下,受政府干预程度较弱。
立足于检验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相关性,已有许多文献进行了分析,并得到了不尽一致的研究结论。魏刚(2000)以1998沪深A股上市公司年报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李增泉(2000)回归认为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不相关。张俊瑞等(2003)建模实证分析出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公司规模呈现显著、稳定的正相关。徐向艺等(2007),选取2004年沪深市A股1107家上市公司样本,以公司治理界定企业业绩,认为仅有国家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的公司高管薪酬与公司治理绩效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可见,由于高管薪酬各项指标界定不同,以及企业业绩选取不同指标,出现了不一致的研究结果。
在细分和衡量不同行业以及规模的上市公司后,学者得出不同的结论。詹浩勇、冯金(2008),以2004年——2006年我国192家高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无显著相关性,颜彩羽(2011)利用2009年沪深市A股医药、生物制品行业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出医药、生物制品行业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公司规模显著正相关。
本文是基于之前学者的研究,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深入的考虑,深入到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敏感性的因素层面上,试图探索出房地产公司薪酬激励规律,寻求符合经济规律的激励机制。
一、研究设计
(一)假设提出
国内很多企业与高管签订合同,通过将高管的薪酬水平与公司的经营业绩挂钩,激励高管的决策和行动与股东利益保持一致,因此提出假设1。
假设1:民营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民营房地产上市公司业绩越好,高管薪酬越高。
处在不同规模公司的高管,拥有同等能力和努力程度,所获报酬也不尽相同。大公司掌握较多的资源,取得利润的可能性也高过小公司,付给高管较高报酬的可能性也较大。因此,提出以下假设2。
假设2:民营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与公司规模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在假定民营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存在显著关系的提前下,在薪酬制度完善的企业中,薪酬与业绩波动较低,即提出假设3。
假设3:房地产公司高管薪酬与业绩的敏感性与公司规模负相关。
除了企业的规模外,有文献认为高管薪酬与业绩之间关系的敏感性与企业的资本结构相关。企业的负债比是高管薪酬激励机制的决定因素。当债务风险较高时,企业高管会选择与股东利益保持一致的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将风险转移给债权人,但由于民营企业中高管可能就是债权人,为规避较大风险,做大规模并不是每个债权人的愿望,负债会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由此在第一个和第二个假设成立的条件下,我们可以推出假设4。
假设4:房地产高管薪酬与业绩之间的敏感性将随着公司负债率的上升而下降。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民营上市公司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的数据均来自CSMAR,样本时间跨度为2008——2011年。样本选取原则如下:(1)剔除并非完整区间从事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的公司;(2)剔除缺失高管薪酬等相关数据的公司,最终选取了44家民营上市房地产公司。
(三)回归模型
在参考已有文献的研究,以及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为检验假设1、2本文构建模型如下:
其中以前三名高管平均薪酬的自然对数(lnceopay)作为薪酬变量,以每股收益eps和净资产收益率perf作为公司业绩变量,以公司总资产自然对数l ns i ze作为公司规模变量
为检验假设3构建模型如下:
其中ceopay是前三名高管薪酬的平均数,perf、size、dr分别表示企业的业绩、规模和负债比。通过交叉乘积sizeit×perfit与drit×perfit的系数β5和β6符号来判别规模和负债比对高管薪酬与业绩之间的敏感性。
三、实证分析
(一)相关性分析
采用statall进行实证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每股收益eps和净资产收益perf显著相关,且相关系数达到0.71,高管薪酬与净资产收益不显著相关。
对eps与lnsize这两个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为0.5431,初步认为不存在多重共线性,但为了检验模型(1)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以eps为被解释变量,以lnsize为解释变量,作辅助回归方程进行分析,得到辅助回归方程的判定系数为0.117,由此计算出方差膨胀因子为1.0,即认为eps与lnsize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对eps与per f这两个变量的相关性分析,得出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144,进一步检验,以eps为被解释变量,以perf为解释变量,作辅助回归方程进行分析,得到辅助回归方程的判定系数为1.90,由此计算出方差膨胀因子为1.0,基本认为eps与perf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二)回归分析
检验认为,模型1不存在多重共线性,但接OLS,重要的解释变量eps,perf,不能通过统计检验,所以不能对模型1直接用OLS回归分析,考虑数据为短面板,模型可能存在固定效应或随机效应,通过豪斯曼检验显示,
固定效应:
随机效应:Lnceopay=3.4-1.3perf+0.21eps+0.441nsize
由于p值为0.8889,应该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而非固定效应模型。而经过比较几种随机效应结果,MLE结果较为理想,选取其作为模型(1)的检验方式,结果显示如表3.
表2显示,perf在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即企业的业绩越好,高管薪酬不升反降,eps正相关,即企业每股收益越高,高管薪酬越高;同时,高管薪酬与公司规模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即公司的规模越大,高管薪酬越高。
对于模型(2),由于各个变量之间存在着共线性,因此我们将变量进行分类,然后进行分部分回归。结果如表3,对于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之间的敏感性,表中的第2列Per f项和perf*size项的系数分别为-206983.3和0.000168,但perf项在10%水平下不显著,且拟合优度R2仅仅为0.1635;表中第3列perf项和dr*perf的系数分别是-40058.36和-128476.6,但在10%均不显著;表中第4列perf项和inde*perf的系数分别是-2335780和6175840,但这两个系数也均不显著。
注:*、**、***分别表示在10%、5%、1%水平下显著
四、研究结论
假设1不成立,考虑到大部分行业公司业绩与高管薪酬挂钩,高管人员经营管理直接影响其报酬水平,可能与房地产特殊的行业背景和特点有关,我国房地产业受政府调控影响较大,公司业绩的涨幅,并没有带来高管薪酬相应的涨幅。
假设2成立,公司规模对高管薪酬的影响超过每股收益,这表明在民营房地产上市公司高管薪酬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而提高。
假设3和4不成立,即随着房地产公司规模的增加,高管薪酬与业绩之间的敏感性并不显著,房地产公司负债比的提高,高管薪酬与业绩之间的敏感性也不显著,董事会的独立性对房地产公司高管薪酬与业绩之间的敏感性的影响也不显著。
五、政策建议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民营上市房地产企业的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的负相关关系,虽与假设相背,却在我国宏观政策调控背景下,符合现实状况。制度或者政策环境对于民营上市房地产企业的影响显著,结合民营上市房地产企业处在特殊的调控政策下,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合理设计业绩考核指标。考虑到房地产业绩较大的波动性,应综合考虑公司的业绩指标,如净利润、资产收益率、主营业业务增长率等,并结合公司规模、行业景气度等综合因素确定高管人员的薪酬。
再次,完善薪酬与企业业绩激励机制,实施经理人持股机制,优化薪酬结构。避免走入民营企业,家族管理的怪圈。提高非年薪制货币报酬的数额,实现对高管人员努力和贡献的回报。
最后,建立规避风险的长效管理机制。储备全能型人才,降低企业人员流失率,健全企业录用招聘优秀人才的程序,保持合理人员结构配置,在源头上保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摘要:作为高杠杆化、高资金流动、高人才聚集的房地产行业,企业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前提,而考察企业业绩与高管薪酬的关系是完善管理的基础,本文以民营房地产上市公司为例,实证表明,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负相关,与公司规模正相关,高管薪酬与业绩的敏感性与公司规模、公司负债比关系不显著。
关键词:企业业绩,高管薪酬,民营上市房地产企业
参考文献
[1]李瑞,马德芳,祁怀锦.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敏感性的影响因素——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现代管理科学,2011,(9)
[2]扬向阳,周为民,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关系实证研究——基于我国中小企业板的实证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5)
[3]颜彩羽。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的实证研究——以我国医药、生物制品行业为例[J].企业管理,2011,(9)
[4]徐向艺,巩震,高管人员报酬激励与公司治理绩效研究——一项基于深、沪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7(2)
民营上市房地产企业 篇2
民营企业上市审计应重点关注的方面
目前,民营企业融资大多依赖银行贷款,由于银行贷款期限短、手续繁琐、对企业到期还款的信誉度要求较高等原因,也为了作大量的企业能融入到资本市场中去,许多民营企业想到了上市融资。所以对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前的审计也成了会计师事务所得一项主要业务。民营企业一般都是先发展后规范,而且由于其政策的灵活性、用人的灵活性,发展速度相当快。等他们想要参与到资本市场时,大多数的财务尚未完全规范起来,而注册会计师要出具三年一期的模拟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并且审计报告中的
民营企业上市线路图 篇3
解决体制障碍,创造良好环境
影响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主要是体制障碍和企业内部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解决民企上市问题,需要各方面、全方位的努力。企业自身必须具有前瞻性的眼光,解决规模小、创新缺、自主品牌少、融资渠道窄等问题。从政府角度来看,主要解决的是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体制环境。
一个城市,民营企业的上市路线,可以折射这个城市民企发展过程中许多有趣的现象。并非民营经济发达的城市,上市的民营企业才更多。上市民企的多少,与民营经济的发达程度,没有纯粹的因果关系。
温州民营经济堪称全国有名,作为中国民营经济的发源地,在2006年之前,这里一度被外界视为上市的“绝缘体”,上市公司只有一家。当时,同为浙江省的杭州,有40多家上市公司,宁波也有20多家。那么,这种现象折射的是怎样的发展轨迹?
有个城市的发改委资本市场处处长,每天忙着接一个个电话,为的是商讨推荐到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名单。这样的忙碌,几乎是每天的常态,忙碌的目的只有一个,更好地为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服务。
实际上,近几年为上市的事情,不仅政府在忙,企业更没闲着。据了解,目前青岛至少有30家民营企业在谋求国内或者海外上市。其中,百通地产、地恩地股份、华仁药业、汉缆股份等均已进入上市辅导期。而百通集团、地恩地的IPO正在申报阶段,这两家公司将成为上市工作的亮点。然而,与这两年企业、政府热情高涨的上市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民营企业上市偏少的事实。
历史原因和观念到位
到底是什么阻挡了民营企业的上市脚步?上市企业中,民营企业偏少,并非民营经济不发达,出现这种情况既有历史原因,也有观念认识不到位的问题。
在设立股市初期,新股发行方式沿用的是指标控制法,就是指标分配加政府行为的模式。每个城市,分得的上市指标是衡定的,一个指标就是一亿元的额度。当时,为了扶持大型国有企业,都把上市指标集中使用。南方许多城市,把指标分解使用,一个指标给四五家企业。青岛却把指标给了青岛啤酒;之后几年,给了海尔、海信。这就是青岛上市企业数量不多,缺乏民营企业,集中在大型国有、集体企业,也是上市公司数量虽少,户均融资额超过10亿元,高于全国同类城市两倍多的重要原因。
同时,观念认识不到位也是民企无缘上市的重要因素。对上市认识不到位,不仅是企业,也包括政府部门。企业有的怕费力、怕花钱、怕监管,不敢上市;也有的因资金充足,不愿上市。有些政府部门,开始时并未把推进企业上市当做招商引资,而是只重视引进投资。
实际上,企业上市最大的受益者是政府。上市是不以牺牲环境权益为代价的招商引资方式。上市后,企业资金充裕了会发展得更快,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交纳更多的税收。并且,分散了区域经济风险。企业上市融入的资金,是真金白银的流入,并且不会出现“资本逃逸”。
企业上市细节难题
上市能给企业带来什么?不但可以融集到企业发展需要的资金,还能接受各级证券机构、全国股东的“公开监管”,有利于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些城市,不断地谋求民营企业在国内外上市,苦于土地、股权等多方面原因,至今没有成功。
据了解,不少民营企业进入了资本扩张期,急需在管理、技术、人才等方面迈上新的台阶。虽然,这些企业每年都能产生上千万或几千万元的利润,但这点利润用于资本扩张,无疑是杯水车薪。所以,他们有借助资本市场扩张财力,迅速做大做强的内在动力。
2006年以来,国家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企业间接融资难度加大,资金使用成本增加,资金链风险也在加强。融资环境的改变,使许多企业希望通过上市获取净资本、解决融资问题。但在上市过程中,却遭遇了不少细节性难题。
有的是重组方案问题,有的是土地房产产权的问题,有的是税收问题,还有的是权证问题。在土地方面,有的企业在用土地属国拨地,需要办理出让手续;有的企业已经得到了用地规划,但一直未能缴土地出让金,出让价格出现大幅度提高,上市成本加大。在税收方面,许多民营企业因改制上市,产生大量利润,须补缴企业所得税,同样增加了上市成本。在权证方面,一些拟上市公司,由于在证券交易中心曾挂牌交易过,股权有社会化因素,难以达到上市标准。
不少民营企业在管理方式上,存在着没有脱离家族式管理模式的现状,这是制约发展的关键所在。即使经过多年发展、已进入民企“百强”的企业,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制度,具有较为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企业也非常少。真正意义上的在全国范围内,行业领先、主业突出、效益优良、成长性高、科技含量高,初具规模、股权结构清晰的企业,更是明显缺乏。
民营经济的发展,处于国有大企业和国际知名外资企业的夹缝中,无论做大做强,都必须探索新的路径,这需要政策层面继续突破,也需要企业自身在管理、文化、人才、市场、资本等方面锐意改革。
政府和企业,各扮啥角色
企业上市,在全球眼光的背景下,政府与企业各应扮演什么角色?为什么以全球视野谋划?世界是平的,世界由于经济一体化、全球化,把中国、开发区和城市跟全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开发区通过物流和人流、信息流跟全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
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未来应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革命可能在大家看来是技术革命,但它不仅仅是技术革命,而且是服务、管理、观念的革命。一个好的民营企业,每一步发展战略都相当明晰,从工业生产到科技创新,从信息革命到推出金融创新服务新概念。
中国的数字化,走在发展中国家的前面,却和发达国家差距很大。战略数字化,为什么美国会扩大到这么大?因为它是国家行为。信息资源的制高点,一定要抢占。上市民企要树立一种观念:一定要做到全球最大,而不是中国、华南或者是亚洲最大。在信息化时代,一定要做到全球化第一,走向世界要有国际人脉关系。
同时,需要政府、社会中间组织,进行国际化活动,帮助企业拓展国际商业关系和国际网络。这里,要有一个新概念:“官商勾结”。“官商勾结”,本来是一个负面概念,但是走向世界的时候,从某种角度来讲,中国企业处在比较低的层次,特别需要“官商勾结”。政府搭桥开路;企业走出去,对接国际市场服务。
民营企业上市,政府充当什么角色?八个字:“无为而治”、“有为而帮”。说得透一点,政府一定要摆正自身位置,不错位,不越位,不当裁判员,尽量少加干涉。需要政府做的有很多,最需要的有两点,一是创建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促进公平竞争;二是希望政府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这两点,就是政府今后的努力方向,是政府帮助企业的当务之急。事实上,全国很多省市,企业上市一直是政府的大事要事。
三方联合,合作搭桥
长期以来,“融资难”一直是中小企业的“难言之痛”,银行高筑的存贷差背后,利息包袱则是银行的“难言之隐”。一对“难言”的矛盾,造成:一方面,中小企业贷不到款;另一方面,银行出于对风险的控制,有钱不敢贷出去。如何解难?有的省市开展“组织推荐优良企业申请银行贷款”活动,尝试发挥政府、银行、企业三方联合的作用,为银行和企业搭起一座友善合作的桥梁。
中小企业融资难,从企业方面看,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抵押担保难落实;从银行来看,银企信息不对称,贷款成本高、收益少、缺乏放贷的动力。更重要的是,社会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中小企业信用不明晰,全社会营造信用氛围不浓,融资方式单一。无法涉足资本市场、实现直接融资是表象,而缺乏风险投资基金,法律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不完善,是深层次问题。
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是国际性难题。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融资难”更是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对此,国家相关部门在加大财政、信贷支持力度,创新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构建多层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等方面努力开展工作。银监会和科技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要求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民营企业买壳上市风险分析 篇4
一、民营企业买壳上市现状分析
纵观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 民营企业介入国内证券市场的方式主要有直接发行上市 (IPO) 和间接买壳上市两种。在1996年以前, 民营企业多以直接上市的方式为主。
近年来, 民营企业蓬勃发展, 实力普遍增强, 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有快速扩张的经济动机。但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却面临着深层次的矛盾, 其核心是融资渠道不畅。融资困难成为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 民营企业的身份使银行不敢轻易向其贷款, 通过间接融资比较困难。而通过直接融资也并不通畅, 民营企业很难达到主板上市的要求, 要通过股票公开发行审核相当困难, 发行股票上市的机率很小。专门为高科技企业、中小民营企业服务的二板市场又迟迟没有推出。买壳上市由于花费时间短、程序简便、入市门槛较低而大受民营企业欢迎。再加上我国许多上市公司效益低下, 面临摘牌风险, 为民营企业买壳上市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壳”资源。
自1996年全流通股申华实业首次买壳上市至今, 民营企业买壳上市的现象逐渐增多。民营企业试图通过收购上市公司, 获得上市公司控股权, 进而间接上市的方式成为一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跻身证券市场的一种主要方式。
我国民营企业买壳上市的对象基本都是在资本市场拥有上市资格, 但业务规模较小, 业绩一般或较差, 总股本与可流通规模较小的上市公司。这种上市公司的特点是本身的主营业务基本己不具备内在价值, 剩下有价值的只有上市资格, 即公司的壳资源价值。而民营企业热衷于买壳上市这一方式, 主要是为了节省上市交易成本, 实现短时间上市进行再融资的目标。正因为这样, 民营企业在买壳上市的过程中过分地注重上市再融资的目的, 而忽略了应该考虑的其他因素, 整个买壳上市进程中隐藏着巨大的风险隐患, 影响了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这也是许多优秀民营企业上市后反而不如上市前, 出现上市后的“短命”或再度成为“壳”资源现象的原因。
二、民营企业买壳上市风险分析
2007年12月3日, 赛迪传媒公告称, 因公司控股股东信息产业部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未能与中金实业达成合作意向, 青岛中金实业借壳赛迪传媒上市的计划就此搁浅。青岛中金有关负责人表示, 这次失败的原因是重组赛迪传媒的收购成本太高, 收购风险也过高。此前, 中金实业已积极寻求买壳上市, 曾试图重组国药科技, 不过国药科技存在一些财务问题, 涉及到相关股权的冻结等一系列问题, 最终商谈未果。
与IPO相比, 买壳上市可能是有些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更为便捷的方式, 它无须经过企业改制和辅导期的漫长过程。尤其近期恒大地产IPO失败, 可能会促使民营企业纷纷寻找壳公司进行间接上市。然而沪深股市虽然已经有几百起买壳上市案例, 但是成功率并不高, 买壳上市行为的风险性显而易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壳资源不干净。不干净的壳是指目标壳企业隐藏了大量债务、经营亏损和法律纠纷、有违反上市交易规则的行为, 从而遗留了大量的不良资产。青岛中金在借壳国药科技时, 国药科技存在着相关股权的冻结等财务问题, 若青岛中金买壳上市成功, 不仅不能达到通过配股融资快速获取收益的目的, 而且还要首先解决国药科技的内部财务问题, 既增加了成本也使得买壳上市效益大打折扣。
第二, 买壳成本过高。由于壳资源的稀缺性和人为的干预, 壳的价格非常昂贵。民营企业在买壳过程中要付出较高的收购成本, 其间为获得控股权要付出巨额资金, 控股后还要不断投入才能维持壳公司的运营, 保持和提高其业绩, 而且还要承受经济波动对双方的共同影响, 没有足够的资金实力是难以承受这一长期而复杂的过程的。青岛中金因赛迪传媒的收购成本太高使得买壳上市行为再次失败, 中金聘请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上市顾问所耗费的成本也无法收回。收购方通常资金实力有限, 难以承受巨大的收购成本, 若强行收购, 只会使得自身资源提前透支, 严重地影响其可持续发展。
第三, 买壳后无法整合。买壳不过是一种手段, 其目的在于通过买壳对壳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 使壳资源实现价值突变, 取得更大规模的发展。由于买壳企业和壳公司是两家不同的企业, 必然存在不同的技术、管理风格和文化理念, 将两者合二为一后, 如果整合不当就不可避免会发生各种冲突, 企业买壳上市的真正目的也就无法达到, 整合也许比获得控制权更有风险。如果没有整合后的成功, 那么再完善的计划和财务技巧都将成为空谈, 壳公司也许会成为买壳企业的沉重包袱, 甚至会再度成为壳公司, 造成两败俱伤的结果。比如, 沈阳的辽房天, 从沈阳万华到辽宁韦业, 到华顿国际, 最后到莱茵置业, 辽房天可谓人尽其主, 可整合一直失败, 大股东频繁进出上演走马灯现象, 严重影响了其正常发展。
第四, 无法进行后续融资。企业进行买壳上市的目的就是快速取得上市资格, 获得融资收益。如果企业买壳上市成功后无法进行后续融资将是买壳方最大的悲哀。企业从买壳到保壳到重组整合付出了大量的成本, 如整合后的上市公司经营状况不佳, 无法达到再融资的条件, 不能获得配股资格, 企业也难以借助证券市场的力量筹集到足够的资金。这与民营企业买壳上市的初衷显然是相背离的。
三、民营企业买壳上市风险控制策略
民营企业在进行买壳上市风险控制时, 要始终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 既要勇于承担风险, 又要善于防范风险, 始终把风险思维贯穿于企业资本经营的全过程, 同时需要将成本效益原则与适用性原则结合, 以最小的成本调整可控因素, 最大限度地实现风险控制的目标。
第一, 要正确评价、谨慎选择壳公司。买壳上市是一种专业化程度很高的企业收购行为和投资行为, 民营企业买壳上市前, 需要引进专业的投资银行、财务顾问公司、会计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提供购并咨询服务, 对目标公司行业情况、财务状况、经营手法、资产质量、技术水平、设备状况、组织结构、人员构成、产品需求状况等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全面评估方案的可行性, 防止掉入对方设计好的财务陷阱。同时, 还要选择与买壳企业易于兼容的壳公司, 尽量选择与自身业务相近、具有互补性作用的企业, 以便减少摩擦与分歧, 缩短磨合期, 降低买壳企业和壳公司不相容的风险。
第二, 正确评估自身能力。买壳上市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资金问题在买壳上市中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 发生买壳风险是不可避免的。针对买壳上市中的大量资金需求, 买壳方可以选择现金和股票等金融支付工具或债务支付工具来筹措资金。收购前, 买壳方须依据目标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预测值进行投资报酬率测算, 同时应审慎评估自身的财务支付能力,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收购支付方式, 并制定详细的资金使用计划。若选择债务支付, 还需制定相应的还款计划等。在确定收购支付之后, 特别要防止超过自身负担能力的举债借入资金式收购, 以免买壳成功后因沉重的本息负担而影响其可持续发展。
第三,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买壳上市行为涉及银行、财政、税务、国资等许多部门, 涉及不同的利益主体, 因此, 政府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不可或缺。同时政府的参与有助于维护买壳上市中的正常秩序。政府部门应做好以下同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完善相关法律体系。这是买壳上市行为成功的前提和保障。由于目前我国有关股权转让、兼并收购、资产置换的法律、法规的滞后, 就容易形成对行政指令的依赖, 因此,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二是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提高服务质量。加快信息化建设, 为民营企业提供快速、准确的信息, 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方便, 缓解民营企业融资的困境, 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进行兼并、收购上市公司, 实现再融资。三是要尽快建立二板市场。二板市场可以为我国民营企业提供快速融资平台。二板市场的上市条件可概括为:对盈利基本没有要求;公司资产要求比较低;上市时需要保荐人的参与;信息披露更加严格;公司管理要求比较严格和规范。由此可见, 二板市场的推出将极大地降低民营企业的上市门槛, 有利于解决其融资渠道不畅的问题, 同时也有利于完善我国的证券市场体系及风险投资机制。
总体看来, 民营企业间接上市并非最终目的, 而是其进一步发展的起点。由于民营企业上市存在诸多难题, 因此在买壳前合理评估, 量力而行是减少重组失败的理性决择。政策开始支持民营企业直接上市及民营企业买壳理性化的趋势已经逐渐显现出来, 但是, 买壳上市的便捷之道绝非“放之四海而皆准”, 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为适合的方式, 扩大筹资渠道, 突破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瓶颈。同时民营企业也要提高创新能力, 提高经营者素质, 注意风险规避, 在完善企业治理结构的基础上, 让其自身的买壳行为实现理性化, 努力在整个过程中实现最大收益, 实现买壳上市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我国民营企业上市融资模式研究 篇5
关键词:民营企业;上市融资模式;特点;完善
民营企业在我国的整体的经济效益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针对其自身的发展而言,融资问题成为其重要的制约因素。新时期,我国应及时加强对其融资模式的研究,并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近年来,受民营企业自身及金融危机等客观条件的影响,民营企业难以及时筹措资金,其发展潜力无法充分发挥出来,不仅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甚至有些民营企业还需要面对破产的威胁。本文从民营企业融资的现状入手,加强对其融资模式的深入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与建议,希望对完善民营企业的融资模式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
(一)对外源融资的迫切需求
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内部融资的方式,这种方式不用交付较高的利息、成本较低,同时还能够降低对外依赖性,减少产权模糊现象的发生。这种融资模式能够为其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民营企业不用及时适应市场环境并有效进行进一步改革。同时这种方式还存在一定的弊端,即其盈利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民营企业对外源融资具有迫切的需求。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我国民营企业从技术到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量变正在向质变转变,民营企业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时期。单独依靠内部融资来筹措资金维持自身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民营企业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手段来获取外部融资,从而提高自身对资金的利用机会,给自己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因此外源融资需求更加迫切。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占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内部融资,极大的说明了外源融资的难度[1]。
(二)负债能力低
从国家经济主体不同类型来看,民营企业拥有交底的技术含量和盈利水平,导致其在市场当中的竞争能力相对较弱。其融资的困难主要表现在资金大部分应用于产品的积压和材料的储备上,导致大量资金被占用,无法进行及时有效的流通。在总资产当中,其拥有较少的固定资产,无法为长期的发展积累充足的资本,创业和营运效率将会大大降低,从而导致其拥有较低的负债能力。通常情况下,民营企业的资本越大,其负债能力也就越强,反之则越小。据有效数据显示,我国民营企业当中百分之三十以上因无抵押无法获得银行贷款。
二、我国民营企业上市融资模式完善的对策与建议
(一)构建有效平台促进民营企业的上市
由于我国民营企业的相关融资理论发展比较晚,因此现阶段应及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证券市场当中构建不同的发展框架,这一框架应根据企业的风险性进行构建,同时不同的企业应当针对不同的层次,应用不一样的筛选机制,帮助企业以递进的形式进行上市和下市,并促使市场结构体系得以完善。
现阶段我国应及时构建二板交易市场,上市融资对一些高科技民营企业就能够相对容易。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现有证券交易场所和系统,经上市和交易等各个环节规则进行发行,其清算系统应当能够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一致,这样一来就能够在较低成本的基础上构建起标准的体系,包括市场运作和正确监督等供上市公司使用。在这一过程中,能够积累大量的经验来对主板市场进行长期的改善[2]。
(二)提高民营企业上市融资能力
1. 最优资本结构的确定
公司中,不同的投资主体拥有不等的产权比例,这一比例的大小将决定投资者的相关权益,如决策和控制权等。民营企业在设立之初拥有较单一的权益资本,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主体逐渐增加,也出现了更加多元的权益资本。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者必须拥有较高的风险和超前意识。因此转变融资理念非常重要。以成本和效益观念进行资金的管理,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促使自身能够在市场中发挥最大价值,融资的过程中要对多种方式进行充分的考虑,并从中选择最佳的方式进行融资[3]。
2. 提升民营企业经营者能力
民营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经营者能够对其运营进行全权负责。因此经营者是否拥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民营企业的未来发展状况。现阶段为了完善民营企业的融资模式,应当及时提高经营者的素质和能力。首先,从外界引进能力较强的管理经营者。在市场当中进行人才的选拔;其次,内部培养。及在企业内部增加定期培训。这两种方式都是建立在促进企业长期发展基础之上的。企业经营者洞察力和管理能力的提高,就能够在融资过程中及时为企业选择正确的方式,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论
民营企业受其自身生产和经营规模的限制,具有融资难等特点,在市场经济结构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很难运用大量的资金流通来抓住机遇,很多具有较大潜力的民营企业无法及时进行上市融资,无法进行长期的发展。因此新时期我国民营企业应及时完善上市融资模式,并通过构建有效平台促进民营企业的上市和提高民营企业上市融资能力来实现。
参考文献:
[1]王健. 民营企业成长周期中不同阶段的融资模式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
[2]张鸿涛. 民营企业在香港创业板IPO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四川大学,2007.
关于民营企业上市的思考 篇6
关键词:民营企业,上市,公司
有关。事实上, 即使是国内金融市场体系成熟的发达国家, 在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也并未放松金融监管, 因此, 我国在推进利率市场化和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过程中, 政府和中央银行仍须履行必要的监管职能。
四、认清金融自由化的实质, 警惕金融自由化陷阱
可以不受约束地迅速流入、流出, 随意操纵金融和外汇市场, 炒作各种金融泡沫并获取投机暴利, 直接威胁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稳定。1990年西方国家一手炮制的以新自由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华盛顿共识所包含的10个方面的内容中, 实质上已经包含了金融自由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 实施利率市场化。 (2) 采用一种具有竞争力的汇率制度。 (3) 实施贸易自由化, 开放市场。 (4) 放松对外资的限制。 (5) 保护私人财产权。……所以, 我们认为, 金融自由化理论其实质是新自由主义理论在金融理论中的演化, 其根本宗旨是服务于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的金融全球化。
实践上, 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就已经开始, 1990年代, 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逐步展开, 1996年, 启动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从内容上看, 我国的金融改革并没有照搬中东欧国家所实施的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内容;从改革的方式上来看, 我国实施的是与经济体制改革方式相一致的“渐进式”改革;从结果上看, 我国的金融体系在稳定中发展, 避免了中东欧转轨经济所遭遇到的高通货膨胀、银行破产等困境。不可否认, 我国的金融体制中还存在诸如不良资产比重过高、金融机构缺乏活力、金融服务水平低下等诸多的问题, 我们也不能忽视金融自由化理论中积极、合理的内容。所以, 正确的态度是批判地吸收金融自由化理论中有利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成分, 坚决抵制可能导致金融主权丧失、金融体系不稳定的不合理的政策建议。
盲目的金融自由化已经被其他发展中国家所抛弃, 2007年12月9日, 南美七国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正式宣告成立南方银行, 旨在摆脱西方的金融牵制, 这是发展中国家对由大国操纵的国际金融自由化发出的挑战宣言。同为发展中国家, 中国应该牢牢记住来自遥远的南美大陆的警钟。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金融自由化理论绝非是西方国家免费馈赠给转轨中国家的一个美味馅饼, 察之不明, 用之不当, 就有可能跌入金融自由化陷阱。
参考文献:
[1]田超:金融自由化的负产出效应与收益函数分析——基于经济转轨国家的视角[J].当代财经, 2005. (1)
[2]何光辉杨威月:金融自由化理论体系的挑战与金融深化理论的微观重构[J].上海经济研究, 2000. (4)
[3]陈柳钦:金融自由化在发展中国家的实践及中国的金融开放[J].南都学坛 (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 2006 (3)
[4]徐向梅:俄罗斯银行业在转轨中的发展与调整[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4. (4)
[5]印象:东欧国家的金融改革[J].俄罗斯研究, 1998. (2)
[6]张荔:论初始条件对金融自由化效应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 2001. (10)
简大川重庆工商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一直以来民营企业上市就是我国经济生活中一大热门。一方面, 在地方政府推动下, 越来越多的民企意识到直接融资的重要, 迫切希望借助上市来将企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 境内外资本市场也纷纷对我国民企开启大门, 相当一部分民企通过首次公开发行或者买壳、借壳等方式登上了沪、深股市舞台, 还有一些民企经过努力实现了境外上市。目前沪深两市1000多家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已达100多家, 约占上市公司总量的10%左右, 种种迹象表明, 民营企业上市已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将就民营企业上市的相关问题作出阐述。
一、上市对民营企业的作用
上市是大多数民营企业的梦想, 每一个民营企业家都会为之而努力。那么到底上市能够给企业带来什么?长久以来, 资金缺乏一直是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上市首先为民营企业带来的就是筹集资金, 这也是民营企业上市的首要目的, 对于这笔资金, 如果操控得好, 企业可以很顺利的做大做强, 但如果操控的不好, 只会加快企业的衰败。另外从管理方面来看, 民营企业上市可以借资本社会化契机, 转换经营管理机制, 建立起现代公司治理架构, 从而迅速提升市场竞争力。我国民营企业在创业之初, 普遍实行家族式管理, 产权关系不清晰, 治理结构不合理, 管理不科学。介入证券市场后, 将使民营企业转变成公众性的上市公司, 有利于其在经营理念、股权结构、管理模式等方面实现质的转变;但是上市也会给民营企业带来丧失企业管理权的风险, 一旦上市, 企业股权就处于流通中, 若外部投资者意图收购, 持股超过创业者的股份时, 企业就会易主, 外部投资者将取得对企业的控制权。最后从企业形象方面来看, 上市能增加企业的知名度, 提高企业声誉, 加强顾客、供应商、贷款人以及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 从而提升公司品牌及其竞争地位。但是, 良好的企业形象必须靠良好的企业经营业绩和诚信记录来支撑。企业上市后, 面对日益透明的财务审查和信息披露, 经营压力增加, 稍有不慎, 就会遭遇持股人用脚投票的后果。导致股价的不断下跌, 使公司股票沦为垃圾股, 公司还可能被收购, 甚至被摘牌。这样的话, 上市初树立的企业形象就会丧失殆尽。综上所述, 上市对民营企业来讲是一剂猛药, 结果利弊共存, 民营企业一定要权衡得失, 方可决策。
二、民营企业上市采用的方式
总的来说, 民营企业上市主要有两种方式:
1. 通过首次公开发行直接上市
直接上市又可分为境内直接上市和境外直接上市, 不过民营企业在境内直接上市会面临一些具体的问题。首先民营企业想要争取到上市资格仍存在障碍, 目前民营企业上市公司中, 只有少部分是以民营企业为发起人争取到上市资格的。其次民营企业为了在境内上市只有投入大量的时间成本才能获得资格, 而漫长的等候则可能使企业失去发展良机。而在境外直接上市都是采用首次公开募集 (IPO) 方式进行, 虽然程序较复杂, 成本较高, 花费的时间也较长, 但是也会带来众多好处:公司股价能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公司股票发行的范围更广;可以获得较大的声誉。
2. 通过股权收购资产重组间接上市
具体方式有“买壳”或“造壳”间接上市。所谓“买壳”上市, 是指非上市公司通过协议转让和二级市场收购流通股等方式将自己的有关业务和资产装入上市公司, 从而间接实现上市的目的。民营企业“买壳”上市往往存在很大风险, 其过程中要不断解决暴露出来的民营企业自身或“壳”公司的的问题。所以民营企业在买“壳”上市时必须注意:首先要不断增强企业自身的实力;其次要慎重选择“壳”资源, 注意考察“壳”公司的资格和债务风险;最后中介机构的作用也不可小视。另外一种间接上市的方式就是“造壳”了, 它是指民营企业在准备上市的境外证券市场所在地允许的国家或地区成立一家中资公司的控股公司, 进而以控股公司的名义申请上市。通过造壳, 民营企业能够进入香港的创业板, 更可以迈入美国的纳斯达克等国际市场。但是这个曲折的上市过程通常也面临着许多未知风险, 所以民营企业应注意:首先是上市成本, 漫长的过程也面临着多方面的费用, 对一些中小民营企业来说, 上市的费用不低, 控制好成本很关键;其次是由于境内外的法律环境的区别, 一定要严格按法律程序办事;最后也是要谨慎选择中介公司, 优先选择实力强规模大的公司。
虽然民营企业通过直接或间接都能上市, 但从上市后的表现来看, 存在一定的差异。直接上市的民营企业由于发行审核把关较严, 改制较为规范、彻底, 因而整体表现较好;“买壳”或“造壳”的民营企业的表现则不统一, 一部分民营企业通过剥离原有“壳”公司不良资产, 注入自己的优质资产, 进行实质性重组, 给许多失去成长性的传统企业带来了新的活力。但从整体上看, 借壳或买壳上市的民营企业呈现出较差的经营业绩, 经营管理上存在较多的问题。原因主要是民营企业买壳容易整合难。还有一些民营企业重组行为很不规范, 假重组现象屡见不鲜, 少数民营企业纯粹是为了炒作才介入重组, 根本无心搞好公司经营。所以民营企业还是尽可能的创造条件, 争取直接上市随着中小企业板的设立和创业板的到来, 民营企业通过首发直接上市将会成为主流。
三、对民营企业上市后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措施
上市给民营企业带来财富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连串的灾难, 许多企业高管纷纷落马, 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倒闭。下面将分析几个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民营上市公司的诚信问题
民营企业的诚信风险主要来源于成长中的不规范, 上市后暴露出来的诚信问题主要有隐瞒信息或披露信息不及时等。民营企业在上市前无需透明的信息披露, 但上市后, 为了对股市中的中小投资者负责, 公众公司必须以诚信为本。民营上市公司不及时披露信息或者披露的信息虚假, 不仅违反了资本市场的有关法规, 更是直接影响光大投资者的信心, 而且民营企业家也会遭受巨大的损失。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是靠相关部门的强有力的监管和民营上市公司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 坚持诚信, 坚决维护股东的合法利益。
2.民营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问题
内地民营企业大多是由一个家族企业开始, 在上市成为公众公司后, 还依然保持着家族统治的特权, 存在“一股独大”的现象, 民营企业家中大多数还认为上市公司是自己或家族的, 对公司财产任意使用。这种行为造成上市公司资产流失, 甚至破产。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是改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和股权关系。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 股权结构的改善是公司治理的关键。首先应分散股权, 有助于对公司管理层和大股东进行制衡, 但一定的股权集中也是必要的。
3. 民营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问题
民营企业上市的问题与对策 篇7
自我国中小板和创业板开放以来, “上市”就日益被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锁定为阶段性发展目标。然而, 公司上市需要满足一些必须提前3-5年进行整体上市规划的特殊条件, 自证监会2003年对发审委制度进行重大改革以来, 民营企业在历年被发审委否决的企业中所占比例都较高。这不仅说明证监会和发审委审核上市条件的严格性, 也说明了民营企业在满足信息披露、主体资格、独立性、持续盈利能力、规范运作及财务与会计等上市条件上确实存在一些无可避免的问题。
1. 收入涉及多个行业, 主营业务不突出
一般而言, 我国民营企业都起家于盈利丰厚的行业, 它们通常涉及多个行业且行业分布较为集中, 主要分布在制造业、信息技术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贸易业以及综合类行业, 据有关统计, 这些行业占到所有民营企业总90%左右。收入来源的多样化可能使得民营企业符合环境保护及国家产业政策的相关要求, 但也正因为此, 可能导致其主营业务普遍不突出, 从而使得我国民营企业不符合中国证监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 (2006年第32号) 关于发行人应当主要经营一种业务的相关规定, 企业登陆证券市场进行上市融资也就成为一个难题。
2. 民营企业持续盈利能力不足, 影响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我国民营企业持续盈利能力不足, 其所募集资金的投资项目亦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这些影响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影响也在直接影响着投资者的投资心理。在《招股说明书》中, 民营企业需要将拟上市公司的过去的经营业绩情况予以详实地说明, 同时, 要披露其持续盈利能力的相关信息, 在信息披露无误的情况下, 证券市场以及投资者可据此对盈利能力不足、核心竞争优势不明显或不确定的上市公司作出“用脚投票”的投资决定。如果企业据实披露的信息表明其盈利能力并不具备持续性, 将大大影响投资者及证券市场的投资信心, 进而影响其自身的上市进程。例如, 某民营企业报告期内经营业绩增长一度呈现疲势, 其净利润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 相比上年度仅增长微波幅度, 且其收入来源过重依赖于税收优惠 (如增值税退税占当期利润总额的比重过高) 。再如, 某上市公司的主要经营国家限制发展的产业 (如较大污染环境的业务) , 即使该企业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相关认证, 也并不排除以后该企业的生产方式可能会遭到国家更为严格的管制措施, 其前景的不明朗性, 使得其盈利能力和成长潜力在投资者看来都大打折扣。
3. 民营企业多为家族式企业, 一股独大现象较为普遍
我国民营企业多以家族持股的形式对企业进行绝对控股如几个自然人或家庭成员共同控制企业, 企业大股东有可能站在“理性人”的角度, 利用其手中掌握的表决权直接或间接地操控公司的经营绩效, 这种不容易被证券市场投资者所接受的“一股独大”股权结构模式, 因而很可能就使得上市公司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充分保障。民营企业要想成功上市并取得投资者的充分信任, 就必须站在投资者的立场上看待企业的股权结构问题。同时, 民营企业存在母子公司交叉持股与循环持股的现象, 庞杂的持股情况使得投资者无法确定上市公司的最终控制人或实际控制人, 混乱的股权结构和尚待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将导致企业合并财务报表呈现出经营业绩降低之势。
4. 民营企业存在较为普遍的税收风险
在企业成立初期, 许多民营企业尚未考虑到未来公司上市的问题, 它们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往往采用“内外两套账”的方式, 在减少企业现金流出与应付税务局工商局等政府部门的检查间进行周旋, 以最终实现节约现金流、合理避税及尽量减少纳税的目的。其中, “内账”记录了民营企业真实的日常经营事项及结果, “外账”则是为应付政府机关检查而设。一般而言, 民营企业主要漏缴或欠缴的是企业所得税及增值税、营业税等流转税种。即使是经营情况较为良好的拟上市民营企业也存在最近三十六个月内受到税务部门、工商行政部门、环保部门等处罚的情况, 在自然人股东的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时亦存在未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情况。普遍存在的税务问题使得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着较大的税收风险。
5. 隐名持股问题普遍, 民营企业法律风险较大
我国《公司法》中规定了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不得超过200人,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则不得多于50人, 许多民营企业通过采取股权激励的方式或直接以部分管理人员的名义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股份为显名股东, 以规避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的的相关规定, 显名股东中大部分是实质性控制人的家族成员, 其余的股东则为隐名股东。由此可见, 我国民营企业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法律风险。
二、完善民营企业上市的对策
1. 确定战略发展方向, 规划企业主营业务
民营企业要想上市, 须符合中国证监会的关于主营业务的相关要求。具体来说, 民营企业应当首先确定企业的总体战略发展方向, 而后依据其总体指导方向确定企业的最核心最主要的经营业务, 利用资产重组等方式方法从上市公司中剥离出不属于企业主营业务及核心业务范围的次重要业务。将企业有限的资源投向能使企业未来增长价值最大化的领域。例如, 某民营企业主要活跃于厨具系列产品的生产与销售领域, 但因业务扩张, 该企业也随后成立了分别从事化工、金融、房地产等行业的子公司。这时, 从企业整体战略发展角度来看, 该民营企业有必要将其主营业务锁定在厨具产品的生产与销售, 而将其化工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等部分业务从厨具产品方面剥离出来, 该部分业务所持股份可以通过股权转让等方式转让于其他股东。
2. 实施民营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纠正企业税收不规范行为
针对许多民营企业因找不出合适可行的税收解决方案而被迫放弃上市计划的敏感且较为普遍的问题, 各地政府也陆续出台了相关民营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以鼓励当地竞争能力强的民营企业上市并为当地经济作出贡献, 为了帮助当地民营企业解决税收行为不规范的问题, 许多地方政府允许民营企业通过补缴税款等各种方式方法, 以解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与此同时, 国家也早在2004年就已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 但总的来说, 国家优惠往往少于地方政府的税收优惠。例如, 应由律师对企业在最近36个月内受到工商行政部门、税务部门等部门处罚的情况发表明确意见, 确定其不规范行为是否构成上市的障碍, 并对发行人的依法纳税等上市有关条件出具证明文件。再如, 对未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民营企业, 应由相应的自然人股东取得政府部门出具的自然人股东缓缴或免缴证明, 由其本人承担企业未履行代扣代缴个税义务相应的法律责任并在合理的期限内补足个税。
3. 合理设计民营企业股权结构, 积极引入机构投资者
民营企业应结合自身的未来发展愿景与方向, 在合理设计企业股权结构以保证实质控制人对公司的经营决策与发展方针具有绝对表决权的前提下, 积极地、分步骤地引入机构投资者。这是因为战略性机构投资者的引入往往会造成企业股权的稀释效应, 这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企业实际控制人对其控制权可能会被动摇的担忧, 由此可见民营企业股权结构的合理设计非常有必要。例如, 为保证李彦宏夫妇对百度上市公司的绝对控股权, 该公司设计了纽卡计划, 根据该计划, 当其他股东的表决权达到50%时, 李彦宏夫妇持有的原始股票将自动释放, 可以达到“一股两票”的效果, 这将有力地维护其对百度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在国内证券市场上这种做法并不能获得成功, 但在设计民营企业股权结构时考虑如何合理保证创始人的实际控制权, 以避免中小投资者利益受损, 对民营企业而言, 能切实有助于其排除大股东垄断等问题。企业可以按照纳入拟上市公司的业务范围对股权进行梳理, 通过股权转让、收入与合并等方式消除交叉持股及循环持股情况, 清晰化民营企业股权结构。
4. 落实企业股份实际所有人, 根据有关规定做好登记确认工作
民营企业股份实际持有人应与代持人签订《股权代持事宜确认书》, 并将协议所述股份有关的隐名股东及时登记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根据有关规定及时做好登记确认工作, 同时要签订《股权代持解除协议书》, 股权代持需经股份实际持有人与代持人双方签字确认后, 以书面的形式加以解除。
摘要:目前大量处在发展初期阶段的民营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问题, 以内源融资为主的资本结构严重制约着民营企业的发展。文章详细分析了民营企业上市存在的主营业务不突出、持续盈利能力不足、存在较为普遍的税收风险等问题, 并相应地从确定民营企业战略发展方向, 规划企业主营业务、实施民营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纠正企业税收不规范行为等多方面提出了完善民营企业上市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民营企业上市,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徐寿, 李季先.拟上市公司I P O前社会保险遗留问题处理探讨[EB/OL].http:/www.vtlaw.cn/content/2011/03-01/182826503.html, 2011
[2]余澳, 李昀桦.中国民营企业上市现状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 2010 (02) :55-59
民营上市房地产企业 篇8
一、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年轻高管倾向于改革创新, 积极抢占市场、获得战略布局优势;而年长管理者厌恶风险, 倾向于采取保守战略以使企业平稳的发展, 但这种战略选择也容易导致企业固步自封, 错失机会。 年轻和年长的管理者年龄差距较大, 这意味着其经历和经验也有较大差别, 容易导致小团体的出现, 造成成员流动频繁, 阻碍沟通, 不利于企业发展。 故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平均年龄与企业成长性负相关;
假设2:年龄异质性与企业成长性负相关。
在知识经济时代, 高管受教育程度越高, 社会资源更丰富, 机会识别能力和认知能力越强, 对公司开展创新活动、 进行多样化经营的积极作用就越显著。 而高管之间教育水平差异越大, 对企业战略理解产生偏差的可能性就越大, 沟通越困难, 产生冲突的可能性越高, 对企业成长的负面作用也越大。 故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平均受教育水平与企业成长性正相关;
假设4:教育背景异质性与企业成长性负相关。
长时间的共同任期不仅使得高管成员对企业的发展阶段和拥有的资源有更深的掌握, 可以快速地从外部环境中甄别机会, 而且使得高管成员能够进行经常性的交流, 进而加强团队成员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另外, 不同任期的高管人员经历的企业发展阶段、信息来源、对风险和责任的态度有所差异, 这将有利于企业在遇到问题时产生多种战略方案并进行全方位评估, 进而提高经营决策水平。 故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5:平均任期与企业成长性正相关;
假设6:任期异质性与企业成长性正相关。
女性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女性拥有的善于沟通、亲和力强、理财能力突出、捕捉咨询能力强等优点, 将有利于加强高管团队的沟通协作能力, 促进企业成长。 故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7:女性高管与企业成长性正相关。
专业背景对管理者观念形成和工作取向产生重要影响, 进而影响管理者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理解。 Lant, Milliken和Batra (1992) 以高管曾经任职所处的行业背景来研究高管团队的职业背景, 发现高管团队中具有不同行业背景成员对内外部环境的观察更全面, 应变能力也更强。 故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8:专业背景异质性与企业成长性正相关。
激励是解决代理成本的有效措施, 提高高管薪酬与管理层持股是实行激励机制一种重要的方式。利益趋同假说指出管理者持股使得管理者利益和股东利益捆绑在一起, 两者利益的一致将促进企业价值的提高。而锦标赛理论提出薪酬和晋升能激励代理人更加努力工作, 并减少偷懒和搭便车的行为。林浚清, 黄祖辉和孙永祥 (2003) 发现CEO薪酬水平与其他管理层的薪酬差距和公司未来绩效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 并主张提高薪酬差距以维持足够的锦标赛激励能量。故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9: 薪酬均值与企业成长性正相关;
假设10:薪酬异质性与企业成长性正相关;
假设11:持股比例与企业成长性正相关。
(二)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浙江民营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 剔除ST和数据缺失或变动异常的公司后, 共获得91个有效样本。 入选样本要求核心高管人员在2009-2012年期间保持基本稳定。 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和讯和证券之星等网站。
(三) 变量设计和模型构建
本文将公司核心高管界定为董事长、 总经理、 财务总监和董事会秘书等对公司的运营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人员。 因变量为企业的成长性, 这部分选取的衡量指标详见表1, 2009 -2011年3年平均增长率公式为:本文首先对财务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构建企业成长性函数, 据此划分不同成长性的企业, 最后用逐步回归检验所提出的假设, 这部分使用的回归模型为:GROWTH=α+β1AAGE+β2DAGE+β3ADEU+β4DDEU+β5ATEN+β6DTEN+β7GEN+β8DEXP+β9APAY+β10DPAY+β11MSR+β12IND+β13SIZE+β14CEO.D+β15TSIZE+ε。
二、实证检验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表2数据反映出, 样本公司绝大多数从事非高新技术行业;CEO兼职状况较多, 占比1/3以上;核心高管平均年龄为44岁, 平均任期为4.48年, 在小范围内有一定差异; 平均受教育水平为大学本科, 高学历的人较少;总体背景特征差异较小;薪酬差异较大, 持股比例很少, 女性占比较低, 在专业背景上有一定差异性。
(二) 企业成长性综合指标
-利用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对指标进行相关性检验, KMO值为0.781, 大于0.5表明适用于因子分析。对15个指标经过主成分分析、方差最大旋转法后得出6个主因子, 这6个主因子共解释了样本公司指标方差的76.769%, 表明这6个成分已反映了原始数据所提供的足够信息。对这些因子进行分类, 获利能力因子F1反映公司获取利润的能力和水平, 包括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偿债能力因子F2反映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 包括资产负债率、净利润增长率、有形资产净值债务率;现金流量能力因子F3反映公司获取现金的能力, 包括经营现金流量增长率、经营现金流量对负债比率;发展能力因子F4反映企业未来的成长能力, 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营运能力因子F5反映公司的资产利用效率, 包括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股东获利能力因子F6反映股东获取的利润水平, 包括每股收益和每股未分配利润。以各主因子的贡献率为权求得企业成长性得分函数:
据此可得出各样本公司的综合得分情况, 进而划分45个成长性好, 即得分大于等于0的样本企业和46个成长性差, 即得分小于0的样本企业。
(三) 核心高管背景特征与企业成长性关系
在表3中, (1) 、 (2) 、 (3) 分别是所有样本企业、成长性好的企业和成长性差的企业的回归结果。其中, *表示p小于0.1。
1.TMT特征对企业成长性的回归结果。 由表3可知, 假设3成立, 说明核心高管人员的受教育水平越高, 越有利于企业抓住机遇促进发展;假设8成立, 这反映出专业背景异质性对企业成长产生积极作用;假设9与原假设相反, 过高的薪酬对企业的成长不利, 这可能是由于过高的薪酬容易激化管理层和职工的矛盾, 也易造成企业现金流量不足, 影响企业的投资和发展。 其他指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2.不同成长性水平下影响民营企业成长性的因素。 针对企业成长性好的企业, 假设1与原假设相反, 平均年龄对企业发展有积极影响, 但这种影响较小;假设10成立, 一定的薪酬差距对促进企业成长有正面作用但作用不大; 假设11成立, 说明管理层持股有效地发挥了激励作用。 假设3、 8、9通过检验, 其他指标未通过检验。 针对企业成长性差的企业, 假设2成立, 反映年龄异质性对企业产生负作用;假设5成立, 高管任期长有利于加强高管之间的沟通协作能力, 但对企业发展的正面影响小;假设6成立, 反映出不同任期的核心高管对企业的发展有利;假设7成立, 说明女性核心高管对企业成长性差的企业发挥积极作用; 假设3、9通过检验, 其他指标未通过检验。
三、结论
本文研究发现: (1) 核心高管各背景特征变量对不同成长性企业发展影响程度有所差异。对成长性好的企业, 高管平均年龄、平均受教育水平、薪酬差异性、专业背景异质性、持股比例与企业发展正相关, 过高的薪酬将阻碍企业发展;对成长性差的企业, 女性高管、平均受教育水平、平均任期、任期异质性与企业正相关, 年龄差异大、薪酬高对企业发展产生负作用。 (2) 高管团队成员异质性对企业发展作用较大。薪酬和专业背景的差异对成长性好的企业产生积极影响, 任期和专业背景的异质性分别对成长性差的企业产生正负不同的影响;并且专业背景异质性和年龄异质性分别是对成长性好的企业和成长性差的企业影响最为显著的指标。需要指出的是, 由于本文研究样本较少, 研究变量指标的选取主要借鉴以往学者的验证成果, 并且我国上市公司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因而本文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如何构建更客观的评价体系, 选取更准确的数据以规避高管特征与企业成长性研究的负面影响, 也是今后的研究方向之一。
摘要:本文以2009-2011年浙江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 通过因子分析和逐步回归实证浙江民营上市企业核心高管的背景特征与不同成长性企业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高管团队异质性对企业成长性作用较大, 并且专业背景异质性和年龄异质性分别是对成长性好的企业和成长性差的企业影响最为显著的指标。
关键词:高管团队特征,企业成长性,民营企业
参考文献
[1] .孙海法, 姚振华, 严茂盛.高管团队人口统计特征对纺织和信息技术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J].南开管理评论, 2006, (6) .
民营上市房地产企业 篇9
关键词:江苏民营企业,海外上市,动机
一、研究背景
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理论认为企业是否选择海外上市, 取决于海外上市的融资成本是否低于国内上市的成本或其他方式的融资成本, 如对资本成本的衡量可以通过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进行, 并使用β值来度量股票的风险收益率, 由此估计投资者的预期收益, 这是由威廉·夏普 (William Sharpe) 及约翰·林特 (John Lintner) 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资本市场一体化理论对研究企业海外上市的动机提供了依据;证券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建立了信息基础模型、存货模型和策略交易者模型, 研究海外上市股票的流动性、交易成本和信息因素在境外上市融资决策中的作用, 研究者有Foerster and Karolyi (1993) 等;20世纪80年代以后, 公司治理问题受到理论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到了20世纪90年代, 公司治理理论逐渐被借鉴到境外上市融资问题的研究中, 涉及交易和会计信息披露、代理人成本、对少数股东的保护等领域, 大大拓展了境外上市研究的范围, 参见Coffee (1999) , Stulz (1999) 等。从实证角度, 国外研究者着眼于微观角度研究企业海外上市融资的相关问题, 探讨影响企业海外上市融资的因素。如Switzer (1986) , Alexander (1988) , Jayaraman (1993) 等。
国内关于企业海外上市操作层面和政策层面的研究较多, 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 研究的内容大多是关于企业海外上市的路径选择、公司治理等方面。如, 李大伟等 (2004) 、张泽来 (2001) 、胡国晖 (2007) 等。已有研究主要侧重分析了中国企业的海外上市现象, 但是相对于民营企业海外上市这一特殊现象, 国内研究凤毛麟角。本文选择民营企业海外上市比较密集的江苏省作为研究对象, 对民营企业海外上市动机进行探讨。
二、民营企业海外上市:政策之谜实证分析
截至2008年底, 江苏海外上市民营企业达到56家。其中, 1999年、2001年、2002年分别1家, 2003年3家, 2004年5家, 2005年8家, 2006年11家, 2007年25家, 2008年1家。江苏民营企业海外上市虽然已经有近10年的历史, 但是从上市时间分布来看, 海外上市主要集中在2005年、2006年和2007年, 这与我国政策环境密切相关。
据统计, 从2003年中期到2005年年初, 我国通过红筹方式在美国、香港和新加坡等海外市场上市的中国企业接近100家。为鼓励、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 2005年10月21日外汇管理局颁布了《关于境内居民通过境外特殊目的公司融资及返程投资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75号文) , 以用来规范和明确境内居民通过境外特殊目的公司从事投融资活动所涉及的跨境资本交易。2006年8月8日, 中国商务部、国资委、国家税务局、工商管理总局、证监会以及外汇管理局六部委联合颁布了修订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 (10号文) , 加强了对外国投资者收购境内企业和资产, 以及红筹方式中特殊目的公司收购境内企业和在境外上市的各种监管。
针对江苏的实际情况, 江苏省政府于2004年颁布了“W3100工程” (即百家民营科技企业境外融资工程) , 并为“W3100工程”设立了专项资金, 对2004年1月以后正式上市和驻境外证券交易机构核准上市的省内民营科技企业, 每个企业给予30万元专项补贴, 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门也按一定比例予以配套, 并且在技术改造资金、技术创新资金和国债扶持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W3100工程”提出从2005年起, 江苏要在三年内推动100家民营企业境外成功融资、上市或步入上市轨道。W3100工程旨在引导民营科技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 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 实现企业“走出去”, 加快建立民营企业境外融资的服务体系, 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境外融资的良好环境。
本文选取了江苏民营企业国内外上市的63家样本企业运用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在模型中, 引进了虚拟变量。笔者选择以上市地点作为因变量, 用Y表示。由于上市地点是虚拟变量, 故用Y=1表示海外上市, Y=0表示国内上市。自变量上市时间也是虚拟变量, 由于鼓励海外上市的政策发生在2003年3月25号以后, 以此为上市时间界定标准, 在此之后用1表示, 之前用0表示。建立回归模型:Y=a+bX。
结果显示海外上市与政策之间的函数关系为:Y=-1.099+3.114X。从函数关系式可以看出, 海外上市与国家的鼓励政策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正向关系 (p<0.05) 。这表明, 当政策鼓励江苏民营企业海外上市时, 海外上市的企业相对较多;当政策制约企业海外上市时, 期间海外上市的企业相对就会减少、或很少有企业选择海外上市。
三、民营企业海外上市政策建议
本文研究认为, 江苏民营企业海外红筹上市折射了中国民营企业融资困境与特征, 这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种特殊现象。
我国民营企业海外上市模式明显有别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由于西方国家国内证券市场发展比较完善, 企业一般是在国内上市以后再选择海外上市。而我国企业主要是在国内证券市场发展不太完善、融资困难的情况下选择红筹IPO方式进行海外上市。但由于受政府政策影响与制约, 民营企业海外上市阶段性特征明显。但政策本身隐含了极大的隐形成本, 海外上市风险很大。
因此, 本文认为我国应该调整民营企业融资政策, 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 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胡国晖.企业海外上市动机理论和实证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7.
[2]李大伟, 朱志军, 陈金贤.H股相对于A股的折让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4, (1) :37-42.
[3]张泽来.新兴市场ADR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 2001.
[4]Alexander, G.J., Eun, C.S., Janakiramanan, S., 1988.International listings and stock returns:some empiricalevidence.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23, 135-151.
[5]Coffee, J., 1999, The future as history:The prospectsfor global convergence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itsi mplication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 641-708.
[6]Foerster, S.R., Karolyi, G.A., 1993.International list-ings of stocks:the case of Canada andthe U.S.Journal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4, 763-784.
[7]Jayaraman, N., Shastri, K., Tandon, K., 1993.The i m-pact of international crosslisting onrisk andreturn:theevidence from American depositary receipts.Journal ofBanking and Finance 17, 91-103.
[8]John Lintner.1965.The valuation of risk assets andtheselection of riskinvestmentsinstock portfolios andcap-ital budgeting.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 Feb-ruary:13-37.
[9]Switzer, L.1986.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listing Cana-dian stocks in U.S.markets.Pp241-254.In L.Sarna, editor, Corporate structure, finance and operations.To-ronto:Carswell.
[10]Stulz, R.1999, Globalization, corporate finance, and thecost of capital,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26, 3-28.
民营上市房地产企业 篇10
转型前面临的问题
笔者在过去一年参与了三家小型民营房地产企业的管理转型咨询项目,并接触过多家同类型的房地产企业,这些企业转型之前面临的管理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公司战略和定位不清晰导致组织结构和项目管控模式混乱,部门职能不健全,从而引发管理混乱。
企业度过生存期之后,对下一步目标往往会有迷失期,跨区域还是跨行业发展的战略模糊,导致总部定位模糊,母公司的部门往往集项目的操作者和管理者于一身,大多数企业主仍然会保持直管到底的风格,管理随意性很大,使得从内部成长起来的经理们或者“空降兵”无所适从,管理层的定位和职责由此不清晰。例如X公司的董事长一般直接和材料供应商、施工单位打交道,大宗采购不经过物质部,工程结算不经过审算部。另一方面,企业的组织架构建设落后于规模,很多需要专业分工和部门监控的职能仍在同一个部门,例如工程、采购、审算不分家,又或者是因为专业力量的欠缺,关键职能缺失,尤其表现在对合作单位的管理方面,许多企业在定位策划和设计这两方面完全依靠外部策划机构和设计院。X公司在这方面可谓交足了学费,设计院在给它设计的第一期项目时不考虑成本因素,每平方米的含钢量大大超过安全规定所需的含量,结果该期上程成本严重超过正常水平。
2制度和流程管理体系不健全导致日常执行力低下。
前几年大好的市场环境使企业忙于跑马圈地,忽略了内部管理建设,制度和流程体系基础相当薄弱,大部分公司的项目操作主要还是依靠个人经验,S公司董事长不讳言企业的快速成长很大程度上依靠他几年来亲历亲为管理项目和一帮元老们丰富的经验。当项目增加、人力资源紧张之际,制度和流程体系的薄弱必然会制约公司不能通过复制管理体系实现快速扩张。顺驰因为内部管理跟不上导致败局的现象将会在小房地产公司中普遍出现。
3绩效管理体系不健全导致不能正确评估和激励员工。民营企业内部的“大锅饭”现象严重。
定位不清楚,制度和流程体系不完善,导致员工职责不清晰,绩效考核无从开展,对员工无法正确的评估和激励,平均主义和“大锅饭”成为了必然。这两年我们做的所有房地产流程项目,都会带上绩效管理的内容,而且我们几乎每次都是将客户公司的原有绩效管理体系推翻重来,由此可以看出绩效管理在这类企业中的薄弱。
小型企业成长到一定阶段必然会经过管理转型期,通过建立制度化的管理体系来代替企业家亲历亲为的管理和以“法治”取代“人治”,这是发展的趋势。转型的核心任务是将企业家的治理理念和规范管理的思想通过制度结合起来,改善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企业家需逐步向下属授权;将自身工作重点从经营管理转移到战略规划,引导日益扩大的企业协同一致;建立制度化的管理体系和流程体系使企业日常运作处于可监控状态;并健全绩效管理和薪酬激励体系作为保障。
转型条件要具备
管理转型的前提条件是企业家有授权他人和管理他人业务活动的意愿。转型的必要条件是授权的可行性,这需要被授权者有勇于承担责任的能力和意识。随着操作项目的迅速增多,企业内部业务人员的能力在过去几年成长非常迅速,尤其是工程部门和营销部门,这两部门一般是领导人放权比较充分的;在意识方面,需要部门经理和员工树立自己是自身工作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在这类民营房地产企业内,相互推诿、不敢和不想承担责任的现象比比皆是。
比如,我们在和T公司各部门讨论具体流程和岗位设计时有意识地把个体职责明确的思想向他们传输,但是这种转变的阻力相当大,审算部经理甚至说“各部门都是平级的,我凭什么组织和推动其他部门来控制工程成本?这是上级领导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总经理明确表态工程成本控制就是该经理的责任,如果不能组织和推动其他部门参与,那就是不称职,在这种情况下才勉强推动公司工程成本控制工作的开展。
企业管理转型之初,首先要看其必要条件是否具备,如果不具备就要设计方案进行过渡。以S公司为例,董事长想逐步授权给总经理,但在很多方面不是完全放心,因此设计了公司各层面的“二维权责界面”,把公司各个管理主体——包括董事长和总经理之间的财务、人事、行政到各业务的两百多项关键事务的管理权限,并与客户领导层讨论之后一一界定清楚。这个权责界面在一段时间内是稳定的,随着总经理和各部门的能力增长,可以动态地调整具体各项事务的管理权限在各层级间的划分,使得董事长能够比较准确地实现平稳授权。
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
完整的房地产企业管理体系如下图所示,它包括组织管控模式、流程管理和绩效管理三方面内容。组织管控告诉各个部门和员工“做正确的事”;流程决定“如何把事做正确”;绩效管理决定“如何评价做过的事”和“如何改进”,这是闭环系统。
因此小企业和大集团公司在管理体系的完整性方面没有差别,二者主要差别在于各块内容的深度,例如小企业的架构就是职能部门制或项目公司式,集团公司的架构基本上是“总部+二级公司(+项目公司)”式的二级或三级架构;出于内部风险相对易控制,小企业的流程体系不需要很复杂和多层级的决策环节,强调的是实用,尤其考虑内部专业力量薄弱,流程操作性一定要强,最好是设计“傻瓜化”的表单,业务员根据表单就通过“打勾、打叉”,或者“作选择题”的形式实现顺利操作;大集团的绩效考核会要求关键岗位KPI,小企业的绩效考核一般到部门KPI,对一般岗位实行目标管理。在IT系统方面,大的房地产集团已经开始考虑上覆盖全部管理环节的信息系统,小企业目前最多会考虑成本管理信息化。
管理体系完善的出发点是战略清晰,对于房地产企业,在摆脱生存危机后,面临日益严峻的生存环境,企业家想清楚近期发展目标不仅对于指明公司大方向很重要,另一层意义在于促使分工日趋明显、职责各异的各部门协同一致向共同目标努力。战略清晰、正确,根据战略分解的计划才可能是合适和可实施的,各部门才会根据计划做“正确的事”,企业家才能将外部压力向公司内部层层传递,这是实现“有效的组织管控体系”的必要条件。
“有效的组织管控体系”实现的充分条件除了正确的组织架构和权责体系外,最为关键的是流程管理体系,因为它保证的是“把事情做正确”,而且流程清晰有助于对部门和岗位职责的精细化。大多数小型民营房地产企业的创立年限一般只有几年,它们在流程管理方面基础相当差,流程建设主要处于初创和规范阶段,少数处于流程优化阶段。
绩效管理体系的作用是评估和促进流程运作,是整个闭环系统的保障。绩效管理的核心是考核环节,大多数企业在这方面的基础比较差,主要原因是关键的指标设计不合理,多是“团队精神、工作态度、制度遵守、工作完成情况”之类的传统指标,过于笼统模糊。考核指标设计应本着实用和易操作的原理,过多的量化指标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小企业没有很多行政资源来收集和整理考核数据。因此对一般岗位,可以采用“目标管理法”,由上级领导来评定员工的工作完成情况;对业务部门,主要根据项目的进度、成本、质量来设计KPI指标,对行政服务性部门,多是采用“部门间满意度”或者“XX工作出现一次失误,扣XX分”之类的指标来考核。在薪酬这一块,主要是采取市场化原则建立岗位薪酬体系,将浮动薪酬和绩效考核结果挂钩。对于少部分管理基础较好的企业,可能要在绩效管理体系基础上建立职业发展通道体系,因为随着专业人士的增多,需要将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匹配起来,才能更好地激励越来越多样化的专业人士。
民营上市房地产企业 篇11
一、我国民营企业买壳上市的发展现状
随着民营企业经济总量的增大与资本的不断积累, 买壳上市成为其扩大生产经营的主要手段。民营企业买壳上市行为可以用以下理论予以解释:民营企业在没有上市资格的情况下, 通过收购其他上市公司的小部分股权, 来获得合法的上市资格。在民营企业获得上市资格后, 上市公司还可以将自身的股权重新收购回去, 以保障自身股权的完整性。民营企业在被上市公司收购股份的过程中, 也能够获得上市资格, 这种收购被称为反向收购。无论买壳交易或者反向收购, 都能使民营企业获得合法的上市地位。民营企业的买壳行为主要借助二板上市市场、上市公司协议, 完成股票投资的买壳。而上市公司对民营企业的收购行为, 需要对民营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充分考量。在完成民营企业收购后, 上市公司会对民营企业的产业结构进行改革与调整, 对那些经济效益良好的项目予以扶持, 对那些负债较高的项目予以取缔。民营企业的买壳上市行为, 不仅是企业的融资行为, 也是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行为。
民营企业在我国的上市, 大多通过买壳或借壳完成上市活动。民营企业需要通过严格的制度审查与企业结构分析, 才能完成自身的上市活动。在上市完成后民营企业在融资方面也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民营企业很难从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 获得自身想要的融资资金。但民营企业的上市, 会改革企业原来的股份结构, 建立更为完善的现代企业经营制度。民营企业上市分为直接上市、买壳上市、借壳上市等多种方式, 但在民营企业规模小、资质不够的情况下, 买壳上市成为民营企业的最佳选择。目前买壳上市的民营企业在上市公司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据统计:上海、深圳证券交易市场中, 直接上市的民营企业占所有上市民营企业的45%左右, 其余的上市民营企业均为买壳上市公司, 买壳上市成为主要的上市方式。民营企业买壳上市一方面能够获得大量融资, 开展一系列的生产经营活动;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社会资本来转变企业的股权结构与产业结构, 推动产业的升级与更新。
二、买壳上市给我国民营企业带来的利益
1. 获得更多融资机会
买壳上市成功的民营企业会增加自身的股票数额、股本数额, 来获得更多的股票融资。这些股本可以通过配股、发放新股的方式进行扩张, 若民营企业在短时间内完成股票数额、股本数额的增加, 则该民营企业就能在短时间内筹到更多的发展资金, 筹资成本也会小于初次上市的筹资成本。目前我国法律规定民营上市企业在股本扩张的过程中, 扩张的股本不能超过企业全部股本的30%。而证券交易所的融资需要花费的融资成本较小, 能够获得的融资资金较多, 成为民营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
2. 简化上市手续
买壳上市公司在进行上市的过程中, 不需要对企业的各种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进行审核与检查, 也不需要对企业的股票发行资质进行严格审查, 上市流程被简化。民营企业在买壳上市后, 可以通过市场融资获得企业运转资金, 对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生产、经营管理进行改革与重组, 完成企业的产业升级。在企业股票价格逐渐上涨的过程中, 通过出售自身股票来获取额外收益。
3. 扩大企业知名度
民营企业在买壳上市后, 最主要的收益是增强公司在社会中的知名度与品牌影响力。民营企业在买壳上市后可以利用上市资质, 进行企业产品、企业经营、企业形象等方面的宣传, 营造良好的企业外部环境。对于那些专注于科技、互联网、医药、服装的民营企业而言, 企业上市能够推动自身科研水平的迅速提高, 推动自身品牌建设与服务质量的改善。除此之外民营企业在上市后, 原来的股东股份会随着社会股份的进入, 而得到新的划分与分配。大量外部股份的进入有利于企业改革自身产业结构、资本结构, 形成更为健康、合理的资本体系, 也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合理的制度约束。同时民营企业在买壳上市后, 还能享受更多的政府优惠政策, 保证经济效益的平稳增长。
三、我国民营企业买壳上市存在的风险
1. 壳资源风险
民营企业在买壳上市筹划前, 需要对各种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上市资质、审核资料进行准确分析, 以保证其资料的准确性。若上市公司提供的上市资料与民营企业想要的上市资质存在较大差别, 则民营企业在完成买壳上市后, 会面临一系列的融资风险。由于我国公司上市制度不规范、不完善, 事务所在进行上市资质审核的时候, 也会无疑上市企业的财务漏洞, 故意降低上市企业的审核标准。同时上市企业本身的财务状况, 也存在诸多的疏漏或者作假的情况, 因此大多数上市企业都会出现财务报表的虚假状况。上市公司在对民营企业提供自身财务状况的时候, 会主动隐瞒公司的负面财务信息, 以谋求民营企业的信任。但上市公司若存在企业负债、财务诉讼等方面的情况, 则会对买壳上市的民营企业造成严重影响, 甚至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2. 整合风险
民营企业的直接上市、买壳上市存在的最主要差别是:直接上市的公司管理由民营企业个人进行管理;买壳上市的公司管理由民营企业、上市公司共同进行管理。相比于直接上市公司而言, 买壳上市公司存在业绩差、问题多的情况, 这些情况与买壳整合存在紧密联系。民营企业在买壳上市后, 需要将公司自身的产业结构、资本结构, 与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资本结构进行有效的整合与统一。民营企业买壳上市的主要目的, 是要完成企业内部的结构充足、资源整合工作, 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但民营企业、上市公司具有各不相同的经营产品、管理理念等, 对两个公司各个方面的融合存在巨大困难。上市公司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整合风险:管理融合问题。民营企业大多为股份制、家族化经营, 其中牵扯许多的个人利益问题。两者资本结构、管理模式的差异, 会造成企业融合的问题;同时大多数上市公司拥有国有化的经济背景, 公司内部的资本结构、产业经营状况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僵化。民营企业、上市公司的资本整合, 会加剧上市公司内部资本结构、产业结构的僵化状况。
3. 融资风险
由于各种上市公司壳资源的稀缺, 民营企业在买壳上市的过程中, 需要支付巨额的买壳资金。上市公司会在民营企业买壳过程中故意提高壳资源的售价, 来达到自身盈利的目的。但民营企业自身的发展资金较少, 大多时候无法支付巨额的买壳资金进行壳收购。若某些民营企业勉强收购上市公司的壳资源, 也会由于自身资金的透支而影响后续的企业经营活动。同时在二板上市市场环境中, 还存在民营企业、上市公司收购与反收购的情况。若上市公司在买壳收购中故意抬高公司股价, 则民营企业就要在股价谈判中支付巨额的谈判资金。最后民营企业在完成买壳上市后, 需要在企业重组的过程中, 向上市公司支付大量的充足资金。若上市公司在完成产业升级、资源重组后, 不能获得较为稳定的经济利润与发展, 则民营企业所支付的融资资金就会存在风险。因此民营企业的买壳上市, 存在着一系列的融资风险。
四、我国民营企业买壳上市的风险对策分析
1. 明确买壳目的
随着我国买壳上市法律制度的健全、监管的严格, 那些以买壳上市来谋取暴利的民营企业需要承担的风险也越来越大。目前民营企业买壳上市不能以谋取暴利, 作为企业主要的发展目标, 而要以完善产业结构、扩大企业经营范围为主要目标。传统的买壳、融资、售卖股份的发展模式, 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证券市场的发展要求。因此民营企业、上市公司的买壳上市联合, 应该以产业结构互补、技术互补、经营理念互补, 作为主要的合作发展要素。整合优质资源、扩大产品经营来实现企业经济的平稳增长。
2. 全面分析评估壳公司
民营企业需要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生产经营情况, 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与分析。民营企业需要对上市公司的以下几方面, 进行调查分析:首先上市公司需要具有健康的经营状况, 良好的发展前景, 而且要能够对自身的股份进行增股;其次该上市公司不能存在外在债务、企业财务纠纷与个人财务纠纷情况;然后上市公司应该提供较小的、民营企业能够承受的买壳成本, 来进行企业的财务收购活动。同时民营企业、上市公司的经营产品与产业结构要具有相似性, 找到两者合作的融合点, 还要具有差异性以保证产业的互补。民营企业可以聘请专业的财务会计, 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准确分析, 以保证上市公司财务与生产经营信息的准确性。
3. 多渠道筹措资金
民营企业在买壳上市的过程中, 需要支付一系列的买壳收购、企业重组、股票融资等费用。首先民营企业需要支付巨额的买壳费用, 在买壳互动完成后, 民营企业还要投入大量的经营资金、产业重组资金, 来维持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在企业经营效益较差的情况下, 还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产品宣传。因此多方筹措资金, 成为企业应对巨额资金压力的主要方式。民营企业可以运用以下方式进行资金筹措:民营企业在买壳上市过程中, 可以选择能够增股、配股的上市公司, 方便在上市后进行股票筹资活动;其次企业需要完成健康资产、不良资产的交易活动, 民营企业可以将自身的健康资产投入到上市企业中, 将上市企业的不良资产进行剔除;民营企业可以将自身的健康资产投入到上市公司中, 上市公司在获得足够发展资金的情况下, 再对民营企业进行资本收购活动。
4. 政府在买壳上市的风险监督
政府在民营企业买壳上市的过程中, 主要具有法律监督、制度管理的规范作用, 主要规范民营企业不良的买壳上市活动。民营企业的买壳上市活动、企业重组活动、融资活动, 都要符合国家的法律要求与制度规范。但政府不能依仗自身的部门资质与权力, 对民营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干扰。民营企业的买壳上市、资本交易, 都要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进行。政府无节制的生产经营干预活动, 不仅会对企业的经营造成严重影响, 而且会对企业的产业结构、资本配置、经营管理方式造成严重影响。
五、结束语
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总量中占据极大的比例, 是我国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营企业的融资与发展, 需要借助买壳上市的方式进行解决。民营企业的买壳上市能够缓解自身资金紧缺的状况, 但同时买壳上市也将面临买壳目的不纯、上市公司信息虚假、筹措资金困难、政府过度干预的问题。只有合理解决以上的买壳风险, 才能顺利完成民营企业的买壳上市活动。
摘要:我国市场经济的活跃、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推动着企业效益的增长与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张。国内严格的融资条件与制度规范, 使得民营企业很难从银行与其他投资机构获得发展资金。因此民营企业只有通过买壳上市的方式, 从广大的市民手中获取相应的发展资金。
关键词:民营企业,买壳上市,资产置换
参考文献
[1]胡翠萍, 万幼清.民营企业买壳上市财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J].现代交际, 2012 (01) .
[2]孙军, 刘莉.民营企业买壳上市存在的问题[J].经济导刊, 2014 (06) .
[3]胡潇云.近年来我国券商借壳、买壳上市的动因分析[J].市场周刊 (理论研究) , 2014 (08) .
[4]肖振红, 马瑞先.我国民营企业买壳上市问题及对策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5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