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论文

2024-05-15

民营企业论文(共12篇)

民营企业论文 篇1

《和谐民营企业概论》一书日前由由国家权威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是我国第一本论述民营企业和谐建设问题的专著。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是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首次提出来的。紧接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 深刻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 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党的十七大更将“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确定为当代社会的主旋律, 使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深化。从此, 我国进入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代。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气势恢弘的伟大工程, 必须依靠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和共同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构建和谐民营企业, 和谐民营企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民营企业从无到有, 由弱变强, 实现了跨越式的快速发展。据国家统计局和全国工商联的统计, 截至2010年底, 中国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总数超过1.8亿, 较2005年底增加6000万人, 年均增加1200万人, 年均增速超过9%。登记注册的民营企业达到657.42万户, 民营企业注册资金达到11.74万亿元。民营企业更是为我国贡献了60%的GDP, 70%的就业岗位和60%的出口贸易。民营经济税收贡献不断增加, 社会贡献日益显著, 去年全国个体私营企业完成税收总额超过1.1万亿元, 较2005年上升172.4%, 年均增速达22.2%。2010年, 我国民营企业出口总额达4812.66亿元, 较2005年增长223%, 年均增长26.4%。由中国民营企业家发起并实施的光彩事业自1994年启动, 截至2009年底, 民营企业投入光彩事业的资金累计已达1115.73亿元, 安置就业人数187.19万人, 培训人数278.22万人, 带动1100.12万人摆脱贫困。就我们江苏省来说。截至2009年6月底, 全省民营企业户数达到84.86万户, 从业人员1339.3万人, 注册资本17252.62亿元。民营经济已经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民营企业已经整个社会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 没有和谐的民营企业, 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同时, 我们也必须看到, 随着我国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 民营企业内部不和谐因素也日益暴露出来。例如有的民营企业漠视职工的人格、权益甚至生命。工作环境恶劣, 甚至造成矿难等严重事故频频发生;有的民营企业拖欠职工工资似乎成了正常现象。收入分配极不合理。同样是企业职工, 老板的收入比员工可能高几百倍;管理人员的收入比普通员工可能高十几倍。有的民营企业环境污染严重, 为了赚钱, 不惜危害社会、危害子孙。有的民营企业假冒伪劣, 甚至生产销售生产有毒食品, 直接危害公共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这些现象都在呼吁着人们, 构建和谐民营企业刻不容缓。

可是, 对于构建和谐民营企业这一非常重要的课题, 我国的理论界至今仍然缺少系统的理论研究。近几年来, 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研究员张建华同志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潜心研究构建和谐民营企业这一既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 撰写了《和谐民营企业概论》一书。此书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对民营企业和谐建设问题作了系统、全面、深刻的阐述。主要内容包括: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和谐民营企业总论;民营企业民主法治论;民营企业公平正义论;民营企业诚信友爱论;民营企业充满活力论;民营企业安定有序论;民营企业与自然协调发展论。

民营企业民主法治论重点论述了实现民营企业的民主管理和强化民营企业的法治建设两个问题。其内容包括和谐民营企业建设中民主的科学内涵、民营企业实现民主管理的法律基础和依据、民营企业实现民主管理对构建和谐民营企业的重要意义、民营企业实现民主管理、构建和谐民营企业的主要内容等;和谐民营企业建设中法治范畴的科学内涵、民营企业强化法治建设对构建和谐民营企业的重要意义、民营企业强化法治、构建和谐的主要途径等。

民营企业公平正义论重点论述了公平正义内涵的辩证理解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公平正义是和谐民营企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民营企业实现公平正义的有效途径。特别是提出了民营企业实现公平正义必须坚持平均公平、比例公平和机会公平的辩证统一, 坚持竞争公平、程序公平和动态公平的辩证统, 一坚持全方位公平、等距离公平和主客观公平的辩证统一。

民营企业诚信友爱论重点论述了诚信和友爱的辩证内涵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分析了当前民营企业诚信建设和友爱建设的现状, 分析了当前民营企业诚信缺失、友爱缺乏的深层次原因, 论述了当前民营企业开展诚信建设、友爱建设的路径选择。

民营企业充满活力论重点论述了充满活力的辩证内涵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民营企业的重要意义, 民营企业充满活力的有效途径, 更新思维理念是使得民营企业充满活力的前提, 创新人才制度是使得民营企业充满活力的保证, 创新激励方式是使得民营企业充满活力的关键。

民营企业安定有序论重点论述了民营企业的安定有序对全社会的安定有序的重要意义、民营企业不安定因素的主要表现、民营企业不安定因素的危害, 分析了, 民营企业不安定因素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和民营企业实现安定有序的基本思路。

民营企业与自然协调发展论重点论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人与自然关系现状、我国人与自然和谐缺失的主要原因、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路径;论述了民营经济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民营企业在循环经济背景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目标的途径。

《和谐民营企业概论》一书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它的首创性。是我国第一本论述民营企业和谐建设问题的专著。二是它的理论上的创新性。由于它是我国第一本论述民营企业和谐建设问题的专著, 在内容上提出了许多新的有价值的思想和观点;三是广泛的理论联系实际性。该书紧密结合当前民营企业和谐建设的实际, 对当前民营企业和谐建设的现状作了深入细致的列举和分析, 对当前民营企业开展和谐企业建设的路径选择作了有价值、有较强操作性的分析。相信本书的出版我们有利于我们正在进行的构建和谐民营企业的伟大事业, 对于加快民营经济的健康、和谐发展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民营企业论文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与会的各位企业家朋友,大家好!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经成为我省“走在前列”“扬起龙头”的重要支撑力量。在座的各位都是业内著名的专家、企业家。一般人认为,企业家就是厂长、经理,这是一种误解,是一种滥用。企业家是一种才能,一种技艺,一种眼光和一种精神。企业家是能将资源变为财富的人,是我们千百万普通人中具有强烈事业心和进取精神、敢于承当风险、善于解决问题、永远没有满足感的那一部分人,今天在座的就是从众多的厂长、经理中精选出来的善于办事、敢于办事、又能办成大事的真正的企业家。你们靠一把挖刀闯天下,一把刷子打江山,一把钳子创基业,一本资料一副扁担走四方,千辛万苦搞经营,千难万险觅商机,千山万水找信息,千方百计找资金,千姿百态展风采,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练硬了翅膀,练出了抵御风险的能力,终成就了如今的自己。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时强调,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充分肯定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深入分析当前民营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明确提出了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政策举措。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我省民营企业家中引起热烈反响。总书记的讲话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为保持民营经济发展良好势头注入强大动力,为民营经济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注入坚定信心。任何否定、怀疑、动摇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言行都不符合党和国家方针政策,都不要听、不要信!

去年X月,全省第一季度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省委副书记、省长X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坚定立场,始终如一重视、关心、爱护民营企业,落地、落实、落细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不断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精准有效的政策环境、健全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千方百计把民营企业发展好,全力以赴支持企业家以恒心办恒业,使民营经济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以高质量的民营企业体系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省长强调,总书记指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自己人”三个字,字字千钧、意蕴深刻、分量很重,表明了“两个毫不动摇”的坚定性、表明了解决民营企业困难问题的坚定性、表明了支持民营经济更大发展的坚定性。省委省政府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态度十分鲜明,坚持把推动民营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作为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出台了很多专门支持政策,努力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更好条件。希望大家进一步增强信心,安心谋发展、踏实办企业,始终以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奋发努力、艰苦创业,努力把企业做强做优。

省长强调,X发展补短板是民营经济发展的新空间。我省城乡、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的省情特征,是对表对标补短板的主攻方向,也是民营经济大有可为的广阔领域;经济结构面临的产业、产品、所有制结构不尽合理的现实矛盾,是下大力气破解的突出难题,也是民营经济大有可为的努力方向;产业、就业、创业融合促进的态势局面,是致力打造的动能引擎,也是民营经济大有可为的潜力所在。希望民营企业坚定决心,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有效对接国家及我省“十四五”发展目标任务,捕捉商机、参与其中,在实现自身发展最大化的同时,为X发展作出新贡献。

省长强调,为民营企业当好“店小二”是政府的分内之事。各级各部门要不忘初心,树立支持市场主体发展的鲜明导向,营造“企业创造财富,政府创造环境”的重商尊商文化,“放管服”改革要提质提标,要素保障要跟进到位,服务企业要真诚贴心,破解难题要久久为功,以更加有力有效的政策举措,急企业之急、帮企业之困,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持续改善发展环境,大力激发市场活力。

省长强调,强自身是民营经济发展的长远之道。希望广大民营企业家保持恒心,始终牢记习总书记的深切关爱和殷切期望,放眼全局大局,立足陇原大地,守初心、强担当,增定力、练内功,经风雨、见彩虹,走正道、扬正气,聚焦实业、做精主业,努力成为X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生力军。

去年X月,全省第二季度民营企业座谈会在X召开。省委副书记X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对X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支持引导广大民营企业投身乡村振兴伟大事业,为建设幸福美好新X、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作出新的贡献。会议通报了一季度民营企业座谈会反映问题解决情况。会上,多位民营企业家代表和省农业农村厅、省文旅厅有关负责人作了交流发言。省委副书记X向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为全省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作出的突出贡献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投身乡村振兴天地广阔、大有作为,基础良好、机遇巨大,既发展自己又奉献社会。希望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紧贴省委省政府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思路,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继续发挥独特优势和作用,围绕产业倍增、务工就业、乡村建设等方面积极参与、主动作为,加快全省乡村振兴步伐,实现企业自身发展壮大。各级党委政府要为民营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让他们吃下定心丸、安心谋发展。X强调,乡村振兴是一项大战略、一篇大文章、一片新蓝海。要通过抓好组织动员、发挥民企优势、强化服务保障,更好凝聚民营企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去年X月,省第三季度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X主持会议并讲话,副省长X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通报了第二季度民营企业座谈会反映问题解决情况,X名民营企业家代表和省科技厅、省工信厅有关负责人作交流发言。

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X强调,广大民营企业家要坚定信心不动摇,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总书记关于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努力在促进共同富裕过程中找准定位、加快发展、作出贡献。要抢抓机遇开新局,紧紧围绕省委十三届十四次全会作出的工作部署,加强与X省重大战略和建设项目的对接,搭上顺风车、捕捉新商机,为塑造传统产业新优势贡献民营企业力量。各级各部门要建立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用足更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解决好“进得来”“起作用”“能持久”的问题,用心用情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我省优势传统产业延链补链强链进程。

副省长X指出,各有关部门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面梳理企业诉求,及时督促落地见效。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广阔平台,不断增强民营经济发展的活力。

近年来,X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X”的要求和市委“城乡融合、工业强市、生态立市”战略,以发展凝聚人心、用项目衡量政绩,把加快发展非公经济作为促进经济结构战路性调整、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壮大区域经济实力的重要举措,加大扶持力度,强化协调服务,优化发展环境,使全区非公经济得到快速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明显加快,经营规模逐步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社会贡献突出的良好态势,非公经济已撑起X经济的“半壁江山”。止目前,X区非公经济生产总值占全区生产总值X.X%以上,因此,民营企业在X区经营发展前景大好!

故里敞怀迎赤子,X新貌慰亲人。是黄牛应耕耘于田野,是骏马应奋蹄于大道,是好汉应拼搏于事业,是公仆应服务于人民,是赤子应不辜负家乡父老的期望。家乡对大家给予厚望,希望在座的X籍或在凉和有志在凉经商的商业精英汲取X人的“四千精神”,依托政府“拓宽非公经济注入的惠民政策”和当地民众“容人纳物的淳朴民风”,在X这块沃土上大显身手,大展宏图,施展才华,建功立业,造福于民。作为新时代的优秀民营企业家,我们一定要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发扬爱国奋斗精神,展示新时代民营企业的独特风采。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在经营企业,耕耘市场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以社会成员的角色承担其责任,这就需要企业家不只将目光局限在自己的企业,局限在企业自身利益的扩张,而是要有全局的眼光,站到时代的高度,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领企业高质量发展。

最后,祝愿这次会议能给大家带来好运,带来福音,带来新的希望与新的生机!我相信,在大家的关心支持下,X民营企业一定能够实现“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美好未来!一个崛起的X,前进的X,崭新的X,充满生机与活力的X,将展现在我们面前。

浅谈中小民营企业企业文化构建 篇3

关键词:民营企业;企业文化;文化建设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所以存在,就在于有别与他人的、其内在的特性。当今社会,企业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宝贵财富,成为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企业文化不仅代表了企业的精神风貌,更蕴涵着企业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因此,除了企业形象外,它还代表了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标准、思想教育、管理制度、行为准则等等。但是,目前我国中小民营企业有超过一半的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文化的建设认识不足或者不够重视。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企业产品比较单一、规模不是很大,而且员工的素质不是太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不被淘汰就只能顾及短期的利益,无暇做长远的打算。

一、 中小民营企业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企业文化建设重形式轻内涵

企业文化仿佛一只看不见的手,常常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但是事实上,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表面和虚无的东西,他们只是在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将基本价值观灌输给全体员工,并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教育和文化渲染。因为他们的主要目标是希望员工能够听话,让外部人看到企业在感觉上更具正规感。显然,在这种精神指导下的企业文化建设必然是重口号、标志等看得见的有形的东西,而未能从深层次上,从理念上建立企业特有的企业文化。因此,此种“文化建设”并不能形成文化的推动力和凝聚力,对企业的发展也不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家族式企业文化影响深远

中国的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实行的是家族式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在市场短缺经济时代行得通,但面临越来越规范化的市场,则显得苍白无力。现如今的中小民营企业唯亲是举而不是唯才是举,这种与当今社会格格不入的封闭观念已溶入了民族的血液,并沉积于骨髓之中,成为民族的劣根性。企业经营管理者认为亲戚是自己人靠得住,由他们来参与经营管理自己才放心,因而看重血缘关系的理念在企业占上风。但是血缘关系带来的是非理性的情缘,这种感情联络使企业缺乏理性运行的真实法则,会使企业管理制度形同虚设。人与人的关系往往罩上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使经营管理具有非理性特征和落后性特征,妨碍经营管理的问题往往长期存在,并日益加剧而得不到解决。由于民营企业的家族管理性,导致民营企业管理中具有强烈的排外倾向,限制了企业对优秀人才的吸纳。同时,民营企业仅仅注重对人才的聘用,缺乏对人才的培养,未能给这些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必要的学习机会。

(二) 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创新特色

社会在进步,不同的时代需要具有不同时代特色的文化来指引社会发展。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旗帜,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也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只有创新的企业文化才有生命力,才能使企业出现勃勃生机。而在中国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最为明显的问题就是缺乏创新。很多民企以为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一劳永逸,忽视了根据企业所处的宏观、微观环境变化,不能及时就变化的形式做出相应的反应,未能对企业文化进行持续创新,甚至出现原本对于企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文化反而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绊脚石。由于企业的惰性而忽略企业文化创新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四)企业家和职工素质不高

企业文化的发展取决于企业家和职工的教育和文化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企业管理者素质和职工素质的竞争,谁掌握了人才谁就掌握了未来。但是中小民企老板身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个人文化素质较低、缺乏高新科技知识和现代企业管理能力,立足于家族式管理,小作坊式生产经营,思想守旧,小富即安,不够关心政治。而职工也存在诚信意识不够,对环境认知、洞察与适应的不足等缺点。

二、 中小民营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21世纪的人才思想意识较为活跃,企业更多地要求员工用头脑创造性地工作。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企业的员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在对员工行为管理的同时,更要对员工头脑实行管理,也就是文化管理。只有这样,企业才会保持强大的竞争力。要达到这一目标,除了不断优化组织结构与不断完善各种制度外,良好的企业文化是营造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基于上述要求,中小民营企业企业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建设:

(一)必须适度加大对企业文化阵地和设施建设的投入。

(二)提升民营企业家的综合素质,加强企业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三)企业文化建设注重培育创新精神。

(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职工集体荣誉感。

三、结语

民营企业论文 篇4

一、财务预警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

20世纪30年代西方学者就陆续开始对企业财务预警问题进行研究, Fitzpatrick (1932) 建立单变量模型开创了财务预警研究的先河, 他以19个企业为样本, 运用单个财务比率, 将样本分为破产和非破产两组。结果发现判别能力最高的是净利润/股东权益和股东权益/负债。

此后爱德华·奥尔曼 (A ltm na, 1968) 、迪肯 (D eakin, 1972) 等建立了多元线性判定模型;

A ltm an (1968) 提出了Z分数模型;

Tam (1991) 利用A N N模型进行财务预警研究。

这些模型的建立为企业建立合理的财务预警模型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对提高企业财务预警的精确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 国内研究

在借鉴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学者也对我国民营企业财务危机进行了研究。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周首华等 (1996) 借鉴A ltm an研究, 对Z分数模型加以改造, 提出了F分数模型;

孟雪梅、贾春华 (2001) 提出了中小企业企业危机管理系统的建立;

杜兰英、余道先 (2005) 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 建立了合理有效的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刘青、王春瑞 (2006) 着重于利用A H P-模糊综合方法建立中小企业风险预誓模型;

王敏 (2006) 结合中小企业当前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中小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

王爱华、颜彦 (2007) 针对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预警措施;

杨娟 (2007) 提出以现金流量为基础构建中小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基本思路。

国内外对中小企业财务危机的研究为我国中小企业建立财务预警制度有很大的帮助。对改善中小企业财务状况, 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国内外对我国中小企业财务预警研究还存在财务预警模型缺乏理论支持, 预警模型没有考虑到非财务因数, 预警模型样本选择干扰因数过多, 过多依靠财务报表数据和数理模型等缺点。

二、温州民营企业财务预警中存在的问题

2008年, 温州有2%的民营企业倒闭, 加上由于财务危机而陷入停产的民营企业占当地民营企业总数的10%。这些企业的破产和停产一方面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另一方面是温州民营企业在财务预警方面存在种种缺陷。温州民营企业存在的缺陷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财务风险识别不足

财务风险识别是指以内部会计控制目标为导向, 评估影响目标实现的风险因素、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 从而按成本效益法则建立最佳内部会计控制的过程。在筹集资金、运用资金和分配资金的过程中, 都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融资风险、投资风险、运营风险和资金分配风险, 而在温州现有的民营企业大都缺乏对风险的预判、识别、预警以及有效的应对措施, 普遍存在风险意识明显不强的问题。

(二) 缺乏财务预警制度

民营企业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是它属于家族式企业, 家族式管理模式具有交易成本低的优势。但也容易出现企业的各种制度不够完善和对制度执行不到位的情况。而财务预警制度作为民营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领导者主观愿望的影响更大。

(三) 财务预警方法陈旧

现阶段财务预警方法的运用可以分为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其中定性分析方法从财务风险演变的不同阶段来分析, 包括潜伏期、表现期、恶化期、发作期, 每个阶段中都会有不同的特点和征兆。而定量分析法主要是各种模型的运用, 主要有单变量预警模型、多元线性判别模型、多元逻辑回归辨别法以及其他模型。在温州民营企业中无论对定性分析还是定量方法的实证运用都比较少, 即使有也是在运用现有的方法上进行简单分析、比较, 深入完整的论证不多。

(四) 财务预警措施的时效性不强

企业的财务情况会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相关政策的变动而不断的变动, 这要求企业的财务预警模型随着这些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虽然温州民营企业中, 有些企业已经逐步认识到构建财务预警体系可以有效地防范和控制财务危机, 由于资金、人力、技术的缺乏, 往往导致财务预警体系在使用和维护中得不到有效而及时的维护和更新, 使得财务预警的信息不能及时反映企业现时的状况, 从而导致预警信号时效性差, 准确性不高, 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 财务预警方法单一

通过对温州的民营企业研究发现, 目前温州民营企业用得最多的是单因数财务预警模型对企业的财务进行预警。而在现实生活中, 财务预警是一个动态过程, 不仅需要对以往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 而且还应对企业未来的财务情况做出预测, 结合非财务指标, 使其财务预警方法更加丰富, 从而更加全面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运营状态。

三、民营企业财务危机预警动态管控框架构建

目前, 实践中常见的财务预警模型分析方法有五种:单变量预警模型、多变量模型, Z分模型、多元逻辑回归模型和BP模型。其中BP模型的优点是具有随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进行自我学习的能力, 使企业财务危机动态预警成为可能。因此, 借鉴BP模型建立民营企业财务危机预警制度。

(一) 民营企业财务预警指标选择原则具体如下:

一是可预见原则。可预见原则是财务预警系统的重点, 即选择的指标变化该超前于中小企业的实际财务活动及其产生的问题, 这就要财务预警系统所选定的指标必须能够准确地预测企业财务状变动及其发展趋势, 并以此有效界定出能使企业生产经营处于稳定发展态势的合理界限。

二是具有可操作性。构建简便, 易于操作和实施的方法和方式, 以适应民营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各层次人员对本企业的自身管理和控制需要。

三是成本效益原则。民营企业的规模小, 人力资源有限, 业务活动相对简单, 因而构建财务预警框架, 应该根据其本身的业务和资源状况采取量体裁衣的态度, 要简便, 实用而且有效, 达到成本与效益相适应的总体要求。

四是灵敏性原则。民营企业的管控方法要和企业运营过程相适应, 把财务危机预警管控框架嵌入到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 进行动态的监控和有效管控。

(二) 财务风险预警指标选择

根据上述原则, 可以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和财务结构四个方面来确定民营企业的预警体系范围。其中企业的偿债能力选取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已获利息倍数和流动资产周转率为指标;盈利能力选取销售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率、资产利润率为指标;资产营运能力选取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为指标。财务结构主要选取权益比率为指标。

(三) 财务风险预警指标标准值和预警临界值确认方法具体如下:

一是预警指标的类型。根据预警指标的特点可以分为两类:指标数值 (实际值) 越大越好的, 定义为极大型变量, 如总资产报酬率;指标数值在某一点最好的, 可定义为稳定型变量, 如流动比率。

二是预警指标满意值、不允许值、上下限值的确定。一般情况下选取该行业的平均值为极大型变量的满意值;而稳定型变量的满意值的选取为在该行业平均值之上进行加成 (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 可以加成10%~30%) , 不允许值的上下限则分别选取满意值的一倍和一半。

(四) 预警指标权重计算

指标权重的确定在某种程度上能影响到预警系统功能的有效发挥。理论上有德尔菲法、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等。但是在实际的企业管理中, 每个企业的情况会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合理选择预警指标的权重。

(五) 综合预警系数的计算

根据预警指标的不同类型, 计算功效系数的方法也不大一样。功效系数法的计算公式见表1。计算的具体步骤为:

一是收集预警指标某时期的观测数据值。

二是确定每一指标的不容许值和满意值。许多综合评价问题中, 理论上没有明确的满意值和不允许值, 实际操作时一般有如下的变通处理:以历史上的最优值来替代;在评价总体中分别取最优值、最差的若干项的平均来代替 (只取一项即取最优值、最差值分别为满意和不允许值, 可看作其中一种特殊情况) 。不同对比标准所得到的当项评价值不同, 从而影响综合评价结果的稳定性和客观性。

三是计算每一指标的功效系数。

四是将每一指标的功效系数进行加权平均求出综合预警指数K。

根据综合功效系数的数值大小, 确定了各类警限的区间后, 便可根据表2所划分的区间 (需要指出的是表2所划的区间并不适用所有企业, 在实际的企业管理中企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准确划分预警的区间, 比如成长型企业可以的预警区间可以在表2的基础上适当下滑) 预报警情。

综上所述, 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主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可替代。本文以温州民营企业为例, 借鉴国内外在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上形成的经验, 构建了民营企业财务预警动态管控框架体系, 为民营企业改进经营决策和纠正错误的经营方向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陈小平:《财务管理教程》,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1]陈小平:《财务管理教程》,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康晓春:《关于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探讨》, 《冶金财会》2006年第1期。[2]康晓春:《关于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探讨》, 《冶金财会》2006年第1期。

[3]才元:《中小板上市公司财务预警与实证分析》, 《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第12期。[3]才元:《中小板上市公司财务预警与实证分析》, 《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第12期。

[4]张威:《企业财务预警模型的分析与比较》,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年第13期。[4]张威:《企业财务预警模型的分析与比较》,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年第13期。

[5]李俊秀:《财务风险管理的危机预警系统》, 《科技与创业》2007年第1期。[5]李俊秀:《财务风险管理的危机预警系统》, 《科技与创业》2007年第1期。

民营企业与企业管理创新 篇5

索尼衰败,微软失去十年,暴露出绩效管理的弊端。但对大部分中国规模化民企而言,其绩效管理所面临的是如何“造型”的问题。

就绩效管理,近期有两个跨国企业的案例颇能吸引人眼球:一是索尼前高管天外伺郎撰文指责“绩效管理扼杀了索尼的激情集团,毁灭了挑战和团队精神”;另一则是美国杂志《名利场》刊文称,“不讲情理、残酷严厉”的绩效管理制度,成为微软过去十年中一步步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两石激起千层浪”——这两篇文章的确广泛激起中外管理界对绩效管理弊端的口诛笔伐。

“索尼为什么衰败?微软为什么失去了十年?绩效管理在其中的功过是非又如何?”这些的确可以作为理论研究和教学的经典案例,但如果用来指导中国企业绩效管理实践,则要警觉。索尼、微软绩效管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优化、转型以鼓励创新和适应企业长期战略发展,而大部分中国规模化民营企业绩效管理所面临的,则是如何“造型”的问题:绩效考核越来越流于形式,而与绩效精神相悖的人情管理、经验管理却大行其道;混乱的责任体系、很烂的预算管理、落后的数据管理,阻碍着绩效管理提升;核心领导对绩效管理的系统性、复杂性、艰巨性缺乏认识,组织乏力,使绩效管理难以突破发展瓶颈;领导力不足,信息化滞后,绩效管理难以标准化、持续化,常态化„„。因此洞悉绩效管理价值,明确发展路径,把握成功关键,以寻求突破之道,应是大部分规模化民企提升经营、管理的当务之急。

那么,如何全面认识绩效管理及其对中国规模化民营企业的特殊价值?如何有效推进绩效管理体系建设?

在国内很多企业,绩效管理被等同于对人的考核,这种认识过于局限。一方面,绩效管理应该包括对“事的衡量”和对“人的评价”两个环节。管事体系如果无法发育完善,那对人的考核也无法做好——无法量化,只能被定性和主观判断所主导。另一方面,绩效管理应该被定位为现代企业执行力管理体系的核心部分。正如笔者在《大企业执行力之惑》一文(见《销售与管理》杂志2012年第4期第50页)中所指出的,现代企业执行力管理体系关键应该包括三个部分:绩效管理体系、人和文化管理体系、组织与协同管理体系。其中的联动关系大概如下:绩效管理体系将战略、经营决策和流程绩效落实到考核和监控范畴中,进而通过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人力资源激励、晋升、培养等的依据,来提升人的执行意愿、执行能力,从而最终保证战略、经营决策的执行,以及日常运营的高效。应该说,绩效管理发育不成熟是大部分规模化民营企业执行力下降的主要症结所在。

除了是现代企业执行力和基于绩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的关键外,有效的绩效管理对于中国规模化民营企业来说,更具有破除中国式人情管理顽疾,推动经验管理向专业化管理转型,倒逼提升基础管理水平的“功效”。

“人情为重,听觉发达,经验为先”的管理模式,是中国企业管理落后的“罪魁祸首”,如果我们不能借助一场绩效管理的变革,来彻底打破旧有模式,从文化、治理和机制上,建立起现代企业高效运行所依赖的“理性为先,法制为重,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的可视化、专业系统管理”,那不管耗费多少资源,请来多少高人,中国规模化民营企业也无法真正实现管理的根本“转型”。

绩效管理需要系统支撑,其中主要包括以流程为核心的责任体系、经营计划和预算管理、数据管理体系等,所以绩效管理同时反应企业基础管理水平。但反过来,绩效管理也容易“以终为始”,“倒逼源头”,成为撬动基础管理水平的杠杆。

绩效管理作为企业的核心管理体系,就发展水平可划分为五个层级,如“绩效管理提升的五层级图”。

对应五层级图,就目前中国规模化民营企业绩效管理水平来说,不准确粗估,处于第一层级的大约占到70%以上,处于第二层级的不超过15%,而处于第三层级的则应不超过5%,而达到第四层级的屈指可数,第五层级的基本没有。从第一层级提升第二层级,从第二层级提升到第三层级,属于绩效管理的“造型”阶段,这是大多数规模化民企的现实挑战,那如何实现“龙门一跃”?

1、以变革管理推动绩效管理实施

任何把绩效管理定位为“发放奖金的依据,让下属言听计从的手段,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的认识和做法,其必然结果都会是绩效管理(考核)流于形式,表面上讲事实、数据,实际上在讲关系;表面上讲绩效,实际上讲人情。企业推行绩效管理的本质是高绩效文化代替人情文化,基于事实、数据的专业主义代替经验主观主义;善于做人乏于做事要让位于能力突出、善于做事,“和领导私人关系密切不吃亏”要让位于“让雷锋不吃亏”,因此绩效管理的推行本质上是一次文化的再造,利益的再造,管理方式再造的变革管理,需要氛围准

备、组织准备、策略准备,具体包括:

强化危机意识,达成变革共识;

一把手亲自持续跟进、推行,人力资源部门、企管和财务部门各司其职,协同推进; 根据管理实际,规划变革方案,制定分阶段目标;

强化变革动力,弱化变革阻力,保证变革成功;

遵循“先上后下,以点带面”的绩效管理推行策略,“透明规范,严格区分,着眼提升”的绩效管理推行原则;

持续固化变革成果,打造“高绩效”企业文化。

2、领导力提升同体系推行同步

领导力牵引变革力,领导力提升是绩效管理变革推行的最关键因素,这其中既包括高层决策团队,也包括各层级管理负责人的领导力提升,具体内容包括由“主观、经验、听力发达式”管理习惯向“依赖专业支持,基于事实和数据的可视化管理”转型;并解决对绩效管理“知不知、愿不愿和能不能”三方面问题。

3、以信息化固化和提升绩效管理

采用领导力培训、领导人员替换和考核评价的手段,虽然可以推动领导力的转型和提升,但也很难完全保证各级管理者绩效管理习惯的养成。中国绩效管理优秀企业(达到绩效管理第三层级及以上企业)的实践证明,通过将绩效管理体系IT化,是解决中国企业人情化管理,改变管理者绩效管理行为的有效手段。

目前,优秀绩效管理IT系统,一般包括以下关键部分: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模块;组织BPM(业务流程绩效管理)模块;实现ERP、SCM、CRM、BPM等各业务和管理模块数据共享的SOA(基于服务的架构)设计;借助BI技术的ESS(高层决策支持系统,包含战略地图和平衡计分卡绩效管理)模块。

4、实现绩效管理和三大管理体系扭合式同步螺旋提升

指标是绩效管理的核心,就如绩效管理常说,“指标指向哪,各级人员的行为就跟向哪”。指标管理的核心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指标的提取质量,二是保证指标发挥作用的数据搜集和管理,而这直接取决于企业三大管理体系的建设:基于流程的责任体系;预算管理体系;战略和经营决策管理,及其以上的信息化水平。

实践证明,以绩效管理倒逼三大管理体系建设,实现绩效管理和三大管理体系,扭合式同步螺旋提升,是全面提升规模化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

民营企业的灵魂 篇6

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拥有共同的价值观。每一个员工,在企业里可以有自己的个性和自由, 前提必须是认同并遵守企业的价值观和文化。

企业精神,是全体员工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意识状态、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众志成城的“亮剑”精神,就是一个企业战胜困难、赢得持续发展的强大精神武器。

企业要有“亮剑”精神。《亮剑》让人看后深有感触, 觉得是一次心灵之旅, 给人们带来很大的震撼。“亮剑”精神,唤起了爱国企业家对企业精神的思索,感到做企业、管终端,也需要亮剑精神。

如果企业的执行层(所有的中间干部)都有李云龙“亮剑”精神的特质, 所有的工作项目,就像打仗一样,产生“亮剑”精神, 以目标(结果)为导向, 以最佳、最及时、最有效的方案执行, 一定可以取得最好的效果。

讲“亮剑”精神,其实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本身, 对部队而言就是军魂, 对企业而言,就是企业精神和文化;二是精神的具体体现, 对部队而言就是剑锋所指, 所向披靡, 对企业而言,就是在竞争中用企业自己的核心理念与核心竞争力,战胜竞争对手, 使自己处于强化领先的市场地位。

面对21世纪第二个十年,企业如何保持竞争优势, 成为世界级领先的行业品牌?优秀企业家认为:核心是人才和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对象是人,归根结底,就是企业文化, 加上 “亮剑”精神。

企业精神理念和行动

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要固化在员工的理念和行动中, 并形成相对稳定的公司管理原则。

衡量企业行为的正确性有三个准则:有利于企业持续发展;有利于提升顾客满意度;有利于维护核心价值观。凡是拿不准的事情, 原则上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 就可以去做,不符合“三个有利于”的, 就要抵制和坚决反对。

企业的“李云龙”多了, 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有了“亮剑”精神, 企业就可以领先同行、笑傲市场。优秀企业文化就是:卓越、专注、伙伴。企业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风范、是一种信念、是一个企业的生命力。有一种说法:几十人的企业靠老板, 几百人的企业靠制度, 几千人的企业靠文化。

在企业创业初期, 靠的是几个核心人员的奋斗。现代化的企业, 靠的是企业文化, 体现在团结协作、忠诚敬业、坚韧不拔、善于学习、追求卓越、不断创新、自我超越等方面。企业的员工来自世界各地, 有着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需求。用什么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那就是共同的价值观,就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卓越:每个人应该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发挥自身的天赋优势,尽可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怎么才叫实现了自我的价值?首先,要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其次,把喜欢做的事做到最好。一个企业,不断进取, 追求卓越,所有人都秉持着行业第一的目标, 这份信念和执著, 才会让优秀企业十年磨成一剑。

专注:要有所取舍, 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旦选准了自己喜欢的、能发挥自身优势的领域, 就要集中精力、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 才能领略到更好的风光, 才能让自己更满意。有人说:“天才就是集中精力。”只有专注 , 才能做强。

伙伴:凭一人之力所能,达到理想高度很难。一个平凡人,要做出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需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团结协作, 才能够登上更高的高度, 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 对企业员工、加盟商,始终不离不弃, 久而久之,与他们建立起牢固的伙伴关系, 正是这种伙伴关系, 让一个优秀企业,有很高的成功率。

优秀品质沉淀结晶

核心价值观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 也不是企业领导者哪天一拍脑袋凭空想出来的, 一个能被全体员工践行的企业价值观, 往往是企业在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发展中积淀下来的。

有人可能会质疑, 对企业核心价值观深度落实的人, 往往也是在企业工作多年的老员工, 他们的个人价值观,已经和企业价值观完全融为一体了。但随着企业的高速发展, 会有更多优秀的外来人才加入企业。这时候, 如何保证员工团队思想一致?如何保证企业的本质精神不变?

其实, 核心价值观的贯彻,是有行之有效的办法的,那就是:

第一, 为了让价值观切实指导员工日常工作, 需要把价值观分解20条可执行、可对照的行为标准, 把它列入员工的绩效考核体系。第二, 建立两周一次的价值观例会制度, 群策群力, 寻找落实价值观的更有效办法。第三,定期编撰《企业文化读本》, 以案例教育的方式, 记录实践价值观的言行典范。第四, 严格把握招聘关, 欢迎有个性、有想法的优秀人才。第五, 做好新员工的培训工作, 让新员工以最快速度融入到企业文化中来。

企业价值不只是经营的成功, 更是对优秀社会人才的塑造, 这是企业价值的完整体现。对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只有当绝大部分员工的个人价值观趋同,整个企业的价值观才可能形成。企业所信奉与推崇的价值观,是企业的日常经营与管理行为的内在依据。

一个把判断作为本位价值的企业,当利润、效率与创新发生矛盾时,它会自然地选择后者,使利润、效率让位。另一些企业可能认为企业的价值在于致富、企业的价值在于利润、企业的价值在于服务、企业的价值在于育人。那么,这些企业的价值观分别可称为“致富价值观”、“利润价值观”、“服务价值观”、“育人价值观”。

企业灵魂是价值观

企业灵魂,保证员工向统一目标前进。企业价值观的发展与完善,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工作,各级管理人员要认真考虑:究竟什么是企业最实际、最有效的价值观,不断地检查和讨论,如何使价值观永葆活力。

企业价值观建设的成败,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成功的企业都很注重企业价值观的建设,要求员工自觉推崇与传播本企业的价值观。为了让企业员工了解企业的价值观,价值观应该用具体的语言表示出来,而不应该用抽象难懂、过于一般化的语言来表示。

企业价值观的灵魂,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以人为中心,以关心人、爱护人的人本主义思想为导向。过去,企业文化也把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的内容,但只限于把人才培养作为手段。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把人作为工具来看待。所谓的培养人才,只不过是为了改进工具的性能,提高使用效率罢了。

企业价值观,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确立了精神支柱,是企业家与员工判断事物的标准,一经确立、形成共识,就会产生长期的稳定性,成为几代人共同信奉的信念,对企业具有持久的精神支撑力。

当个体的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一致时,员工就会把为企业工作看作是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总要遭遇顺境和坎坷,一个企业如果能使其价值观为全体员工接受,视之为自豪,企业就具有了克服各种困难的强大的精神支柱。

企业价值观决定了企业的基本特性,在不同的社会条件或时期,会存在一种被认为最根本、最重要的价值,作为价值判断的基础,这种价值被称为“本位价值”。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和文化共同体,在其内部必然会形成具有本企业特点的本位价值观。这种本位价值观决定着企业的个性,规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

企业价值观,会对员工行为起到导向和规范作用,是企业中占主导地位的管理意识,能够规范企业领导者及员工的行为,使企业员工很容易在具体问题上达成共识。大大节省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民营企业论文 篇7

一、民营企业开展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一) 民营企业的界定

关于我国民营企业的界定, 从广义上看, 民营企业只是与国有独资企业相对, 而与任何非国有独资企业是相容的, 包括国有持股和控股企业。民营经济是指由民间人士、民间机构、民间力量经营的经济。民营企业是一个与国有企业相对应的概念, 是一种非国营、非官方的方式和组织形式。本文认为民营企业可以细分为7种类型:一是个体、私营企业;二是乡镇企业;三是民营科技企业;四是股份合作企业;五是“三资企业”中国家不控股的外资企业;六是股份制企业中国家不控股的企业;七是国有民营企业, 如实行承包和租赁等方式进行国有资产经营的企业。本文论及的民营企业, 主要指除第五、第七种以外的民营企业。可以归纳总结民营企业的概念是:非国有独资企业均为民营企业。

(二) 内部审计的定义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的、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 旨在为企业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营运, 它运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改善和评价组织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中的效果, 帮助企业实现其目标。

我国现行的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 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内部审计原定义的表述为:“内部审计机构在本单位主要领导人的直接领导下, 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 以及本部门、本单位的规章制度, 对本单位及下属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经济效益进行内部审计监督, 独立行使内部审计监督权, 对本单位领导人负责并报告工作”。新旧定义相比, 主要的区别在于: (1) 增加了内部审计的评价职能, 与监督职能同等重要; (2) 增加了内部审计的目的, 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

(三) 民营企业开展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内部审计职能是连接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的桥梁, 内部审计实务工作的开展实际上就是内部审计职能的实施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社会对内部审计的需求, 特别是内部审计职能——如何更有效实施的需求日益加强, 在这种状况下, 研究内部审计职能既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又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不仅能丰富内部审计理论体系, 也会促进内部审计实务的完善以及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1) 加强内部审计可以确定财务和运营信息是否准确和可靠, 财务和运营信息是管理层做出筹资、投资、分配等财务决策的基本分析依据, 相关信息是否准确和可靠关系着企业的成败。加强内部审计可防止集团内部各部门为渲染本部门业绩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而背离集团总目标。

(2) 加强内部审计可以确定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是否已经被识别和最小化。企业走入市场, 参与市场竞争, 在经营运作和管理方面, 都会使企业监督、控制日益艰难, 所面临的风险也会逐渐增多, 内部审计使得一些高风险业务可能产生的巨额亏损能够得到及时发现和制止。

(3) 加强内部审计可以确定外部规章制度和可被接受的内部政策与程序是否已经被遵循。仅有一个好的自我约束机制, 没有一支高素质的监控队伍, 企业就会很容易在市场竞争的风浪中被冲垮击败, 内部审计可以减少和杜绝不合规行为的发生。

(4) 加强内部审计可以确定是否达到了令人满意的运营标准。运营部门的自我评价和测试缺乏客观性与公正性, 内部审计部门作为独立性较强的部门可以对组织内不同的运营和控制实施系统、客观的评价。

(5) 加强内部审计可以确定资源是否被有效地、经济地加以利用。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的一个基本特点, 产权所有人将财产托付给企业经营者, 企业经营者就应妥善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些资源, 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内部审计是加强管理和监督的必要手段。

二、××集团有限公司内部审计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 ××集团公司简介

××集团有限公司 (简称××集团) 设立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 该集团公司具有房屋建筑工程、公路工程、市政公用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土石方工程总承包二级资质;煤炭地质与水文地质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质测量、煤田灭火、岩矿分析等甲级资质。总公司有12家分公司和2家检测中心。现有员工2 906名,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11人, 其中有高中级职称的285人。拥有大型的专业设备425台 (套) 。具有承揽大型勘探工程项目和建设工程项目能力。2001年公司通过ISO 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2004年被国家工商总局评为“重合同、守信誉”单位。

(二) ××集团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

××集团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 (1995-l996年) 。这一时期因为公司规模相对较小, 没有或有较少子公司或分公司, 公司内部管理信息通畅, 公司没有正式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但是在后期出现分公司以后, 分管分公司的财务人员在监管分公司财务过程中, 实质上具有了类似内部审计的部分性质, 可以说是内部审计工作的萌芽。

第二阶段:财务部门代行内部审计职能阶段 (1997-l999年) 。随着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大, 公司已从单一的公司成为了企业集团。无论是人员规模、经营规模, 还是管理结构, 都变得越来越庞大和复杂, 跨地区分 (子) 公司的出现和增加, 更使得企业内部迫切需要加强管理。为了进行内部监督, 当时由财务部门代行内部审计的职能。财务部门定期组织财务人员对各地分 (子) 公司进行财务检查, 主要工作是审核财务收支、检查财务规章的执行情况, 审计的范围和作用非常有限。

第三阶段:独立审计起步和发展阶段 (2000-2003年) 。由财务部门行使内部审计职能, 使审计工作的范围和作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随着集团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管理跨度的加大, 2000年集团董事会要求成立独立的审计部门, 内部审计职能也正式从财务部门中分离出来。当时虽然审计人员都是从财务部门出来的, 但因独立性有了提高, 因此审计的效果和效率很快有了提高。

第四阶段:向管理审计的探索阶段 (2003年至今) 。2003年, 集团审计部对外招聘了具有内部审计经验的专业人才。并借鉴国外公司的经验, 建立内审工作制度, 完善审计工作流程, 使整个审计工作发生了质的飞跃, 审计作用在集团内部逐步显现出来。

××集团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也基本上代表了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从无到有, 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 从单一的财务审计到经营管理审计, 可以说是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一个缩影。

(三) ××集团内部审计的运作模式

1. 内部审计部门的机构设置

××集团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主要特点是:内部审计工作上直接对董事会负责, 但行政上归属集团财务总部管辖, 在公司的架构体系上表现为双重管理模式。这种设置模式有利的地方表现在能配合集团财务总部进行监督和管理, 审计意见和建议能通过集团财务总部的力量快速推行下去, 而且通过财务总部的影响力有助于推动审计工作的展开;不利的地方是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受到影响, 因为行政上受财务总部的管理, 很多涉及财务总部高层的审计项目开展时审计结论会受到影响。

2. 内部审计的工作目标

内部审计的工作目标就是内部审计工作所希望达到的效果。开展内部审计活动, 一方面在于可以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改善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分析评价, 确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而后提出改善意见, 最终促成系统的改善。整体而言, 本文将内部审计工作的目标分为3个层次 (见表1) 。

目前, ××集团内部审计活动还主要侧重于对现有流程中各运作环节的监控, 通过对各个环节进行大量的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 找出已发生的问题, 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改善意见。

3. 内部审计的工作方法

××集团旗下有众多分 (子) 公司, 内部审计需要在一定期间对这些公司的经营业绩情况、内部控制运作情况、财务收支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和鉴证;需要对管理层的一些重大决策进行审计和监督。另外, 还需要对一定级别以上的员工离任进行离任审计。

(四) 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 内部审计在民营企业中已逐步得到了认识和推行, 内部审计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民营企业自身的局限以及所面临的制度、政策和法律环境等问题, 内部审计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困难, 与大多数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样, ××集团内部审计主要有以下问题:

1. 对内部审计存在认识上的差异

××集团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只是处在初级阶段。与很多成熟的民营企业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区之间的差异。因为民营企业发展水平在我国地区之间差异相当巨大, 如在沿海城市, 民营经济相当发达, 民营企业的规模较大, 管理水平也很高, 很多企业早已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 常规性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但在欠发达的中西部省份, 很多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还处于萌芽阶段。二是企业之间的差异。同地区相同条件的民营企业, 有的很重视内部审计, 将内部审计视为自己的左膀右臂;而有的却忽视内部审计, 把内部审计看成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种内部摆设, 没能真正发挥内部审计在管理中的作用。

2. 内部审计定位不明确, 独立性差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重要特征, 独立的程度决定了审计职能发挥作用的范围和效果。民营企业的特殊性质和经营环境决定了其内部审计, 无论其机构设置还是人员安排都受制于企业主。和我国目前大部分民营企业一样, ××集团的产权特征也主要表现为高度集中和封闭, 这样企业的决策通常都是企业主自己说了算, 企业主的经营理念、经营作风、文化水平的不同, 就会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的方向和重点, 影响到审计结论的表达。而且由于产权高度集中在家族成员手中, “内部人说了算”, 缺乏专业背景和技能的家族成员成为特殊阶层, 他们很多被委任于重要岗位, 其中包括内部审计部门。这种内部人相互审计的做法, 严重违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要求, 使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大打折扣。

3.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规范

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和需求普遍处于初级阶段, 国家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开展缺乏必要的引导, 设立内部审计是民营企业的一种自主行为, 这样在民营企业在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时, ××集团选择了照搬国有企业模式, 在此过程中未考虑民营企业本身的特点, 只是机械地照搬套用, 造成了目前机构设置上的混乱。

4. 内部审计内容不全面

内部审计的内容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范畴。现代内部审计的内容主要可分为以财务活动为对象的内部财务审计和以经营管理活动为对象的经济效益审计两大类。但在具体实施审计时, 大多数民营企业仅仅局限于内部财务审计, 即监督公司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 审查公司的财务会计规章制度是否健全, 合同、文件、财务报销、审批是否符合公司的规定以及专项审计等。忽略了经济效益审计, 不能通过内部审计找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进而提出改进措施, 提高经济效益, 因此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5. 内部审计职能单一

××集团内部审计除了审查组织的财务资料是否合法、公允, 经营活动的目标是否恰当外, 很少对管理组织合理性、管理功能健全与否、管理工作是否有效等进行确认和评价, 缺少主动提供咨询服务, 在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 经营目标的确立, 经营方式的选择, 管理理念的确定, 管理措施的实行等方面不能及时有效地为管理层提供有益的建设性意见。内部审计工作长期局限在对财务会计信息的查错防弊、查漏补缺上, 在组织的经营管理、经济评价方面贡献微乎其微, 不能及时有效地为管理者提供积极的建议, 内部审计的职能得不到充分的体现。

6. 内部审计人员配备不足, 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集团审计部门内审人员配备不足、人员素质不高。随着我国加入WTO, 经济的全球化、国际化竞争日益加剧, 民营企业面临更多的新问题、新困难和新风险。只有那些精通企业业务、具有经济、法律、会计、审计等多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内部审计人员才能满足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多方面服务的需要。集团内部审计队伍中虽然不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但整体而言从业人员的素质偏低, 还很难胜任当前和未来民营企业发展的需要。而且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做得不够, 大多数内审人员仅具有财务领域的知识, 还停留在以财务审计为主的审计初级阶段,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三、原因分析及解决的对策探讨

(一)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本文认为类似××集团的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是民营企业本身的特性, 包括产权特征、资本结构、管理层观念等诸多方面;二是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所处的外部环境, 包括宏观经营环境、法律环境和内部审计行业发展水平等。笔者对这些方面进行必要的分析。

1. 民营企业的资本结构与产权特征

资本结构影响着企业治理结构即所有权的安排, 而治理结构与内部审计密切相关。目前我国民营企业资本结构的特点是:资产负债率严重偏低。在这种资本结构的作用下, 民营企业的决策权与经营权、主要投资者与主要管理者的身份呈高度合一的状态, 缺乏债务治理机制。在这种单一的产权结构下, 所有权和经营权都集中在内部人手中, 企业缺乏社会化的监督机制, 企业处于一种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合一的状态, 致使内部审计的发展受阻。

2. 经营者的理念

在当今中国职业经理人市场还不发达的情况下, 民营企业的领导人素质更是参差不齐。他们在创业之初靠胆识和经验创立了企业的根基, 但在管理水平、文化水平、道德水平和守法诚信等方面素质还普遍有待提高, 科学和规范经营始终是很多民营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由于受经营者素质和传统思想的影响, 加之内部审计在我国的发展水平不高, 致使很多民营企业主尚未了解和意识到内部审计能给企业带来的好处;或者只是认识到内部审计很肤浅的一面, 这样使内部审计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相当低, 缺乏必要的重视, 因此成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一大障碍。

3.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理论研究滞后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实践发展很快, 机构和人员数量都迅速增加, 实践的发展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导, 我国现有的有关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指导理论十分匮乏, 仍停留在以监督检查为主要手段的层面, 过分依赖其监督的职能, 忽略了其他职能。现在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很大程度是借鉴了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模式, 即以传统审计概念中的行政色彩和手段, 以监督检查和查错纠弊为主。显然, 这种侧重事后监督, 而不会解决问题的内部审计模式无法满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不利于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虽然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有相同之处, 但由于其产权和公司治理结构不同, 必然还存在很多特殊之处, 而整个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领域, 无论是大的理论框架, 还是小的实务理论, 都还没有深入的研究成果, 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4.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法规不健全

法律法规不健全是导致我国内部审计制度不尽完善、内部审计工作成效不大的主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 内部审计作为经济社会中一种行为还需要职业道德来规范和制约。从我国已颁布的审计法律来看, 有关内部审计的法律依据主要是1994年颁布的《审计法》和1995年发布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 但它们只是为搞好国家审计监督服务的, 范围也仅限于国有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 并没有将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纳入其中。显然这些立法远远不能满足民营企业发展的需要。民营企业发展到今天, 无论在数量、规模和竞争力等方面都能与国有企业相提并论, 也同样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和规范性运作机制。内部审计领域没有统一的执业标准, 从而使审计工作凭经验、按习惯行事, 严重削弱了内部审计的权威性。而市场发达国家对内部审计的资格和执业标准都用法律的形式规范下来。这些规定为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执业水平、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地位和权威性发挥了重大作用。

(二) 解决问题的对策探讨

鉴于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其定性定位、体制机制或方法方式等, 都无法进一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和企业发展的需要。而完善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又是一个长期的、全方位的提高和改善的过程, 笔者认为应该根据企业的特点, 从其自身特征、内部审计行业组织和政府政策法律等多方面着手, 有计划有目的地逐步改善和提高。针对××集团的情况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1. 明确内部审计的性质与定位

民营企业必须首先认识到, 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处于极其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其各组成部门工作的导向, 而内部审计制度的完善和顺利进行是实现企业目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并能够随时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就必须加强对内部控制的有效监督与客观评价。内部审计在强化内部控制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的作用:它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其他部分的主要力量。不仅如此, 在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中, 随着外部环境变化、各种风险增多、公司治理加强及内部组织重整, 内部审计工作在改进风险管理和完善治理结构等方面发挥审查、评价及促进作用, 由此也赋予了内部审计人员更多的职责和使命。

2. 合理设置内部审计组织机构

调整理顺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 合理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是完善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体制, 确保内部审计机制有效运行的关键所在。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其颁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对内部审计机构的领导隶属关系提出了下列要点: (1) 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对组织中一个具有足够权力的负责人负责; (2) 内部审计机构与董事会之间应能直接交流信息; (3) 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的任免, 应由董事会一致同意确定; (4) 内部审计机构的年度审计工作项目计划、人员计划及财务预算, 应提交最高管理层和董事会备案; (5) 内部审计机构应每年一次或在必要时多次, 向最高管理层和董事会提交工作报告; (6) 内部审计机构应定期评价其《章程》中规定的宗旨、权力和职责是否继续适用和有助于完成任务, 并通报给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

随着企业制度的不断创新和治理结构的逐步完善, ××集团也应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合理设置其包括审计部门在内的内部组织机构。就内部审计机构及其设置而言, 我们主张在股东大会、董事会及经理层之下分别设立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部门, 三者之间由上而下宜存在业务指导关系, 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应高于其他各职能部门, 其在业务上向审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业绩, 在行政上向经理层负责并报告工作。

3. 改进内部审计的方式和方法

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集团内部审计应该以企业的经营目标为中心, 监督和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 利用内部审计独有的优势来完善经营管理的预先控制工作, 合理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标准, 打破传统的、单一的、事后审计方式, 逐步把注意力集中在事中审计和事前审计上。内部审计工作不再局限于事后监督, 不仅要监督和评价经济项目、预算及合同的真实、合理、合法、有效, 及时反馈信息和意见, 又要对集团内部的重大经营决策、重点投资项目及占用资金数额较大的主营业务实施事前审计。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面、及时的监督和评价。

在信息化技术普及和应用水平提高的大环境下, 集团内部审计人员还应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功能完善的审计信息化系统和审计操作平台, 对内部财务信息系统及会计工作进行高效的监控与评价, 对集团资产流向情况密切跟踪;改变传统的以手工作业为主、以计算机操作为辅的审计模式, 提高内部审计部门在信息化条件下实施审计监督与评价的能力, 通过全过程的审查、监督与评价, 逐步实现审计过程的转变。

此外, 改变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单纯依靠内审人员的现状, 可以适当借助外部审计的力量, 实现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优势互补。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有机地结合一起, 既有利于缓解内部审计人员的压力, 又有助于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4. 拓宽审计内容的领域

企业要从以检查、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内部控制审计向以改善机构运行状况和推动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审计转变。审计部门不仅要发现问题, 而且还要参与解决问题, 要站在管理控制的角度不断完善制度, 积极促进和推动企业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机构改革、业务创新等活动。

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 可以重点围绕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选择一些规模相对较小、涉及面相对较窄、容易操作的项目开展管理审计试点, 逐步摸索方法、积累经验, 应该以敢于实践创新的审计理念, 逐步拓展审计评价的内容和范围, 尝试开展比较全面的任期管理责任审计评价等。

5. 加强内部审计职能的扩展及创新

审计职能的注重内部审计职能由单一的经济监督职能向以经济监督和经济评价为基本职能的多职能转变、内部审计的本质已不再定位于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 而是以服务为导向的经济控制机制。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是为集团内部的管理控制服务, 从而达到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目标, 这就决定了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必然由传统的财务审计过渡到经济效益审计, 即由传统的“检查系统”向“控制系统”转变, 从查错防弊向内部控制评价和风险评估转变。

在内部审计传统定义中“确认”职能已不能适应集团在当今市场日益注重未来导向的情形下, 对内部审计职能做出的更广泛探索, 比如尝试利用“咨询”职能, 在内部审计经济评价的同时, 从事咨询活动, 主动积极地向管理者提供咨询服务, 进而达到对组织经营与控制直接改善的目的。

6.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企业经营环境的日益复杂和竞争的更加激烈, 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在熟悉财务会计审计的基础上, 尽可能多地了解其他业务领域, 掌握其他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知识, 拓宽知识结构, 才能更得心应手地开展审计工作, 为企业创造财富。现代内部审计工作逐渐由财务管理领域向经营管理领域渗透和扩展, 内部审计人员的组织结构也应该趋向多元化, 不仅要有懂财务及审计的专业人才, 还应配备精通各项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聘请有丰富经验和较高业务水平的人员充实内部审计部门, 还应适应审计领域日益拓展的需要, 使内部审计机构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 结论与展望

展望未来, ××集团内部审计充满了希望和挑战。随着集团业务和规模的不断扩大, 内部审计部门在集团内部的地位和重要程度也不断提升, 内部审计部门前瞻性地制定了部门未来的发展战略, 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 (1) 部门远景。成为企业内部的风险控制中心和咨询中心。 (2) 人员规划。企业内审部门领导意识到人才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决定因素。为此, 制定了根据企业规模增长比例来确定内部审计人员增加的规定;确定了每年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计划等, 试图建立一个集多种管理型人才的学习型组织。 (3) 审计实务。企业内审人员试图通过不断健全审计的流程和制度, 使内部审计工作实现科学化、制度化和流程化。 (4) 创新要求。企业内审人员意识到停留在财务和低层次的经营性审计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也无法体现内部审计更大的价值。为此, 部门内部应大力提倡审计创新意识, 包括使用新的审计方式方法、拓展新的审计领域、使用新的审计工具等, 希望能紧随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步伐, 结合集团实际, 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引进来, 消化后及时在实务中推广运用, 使内部审计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内部审计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完善公司治理, 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制度, 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民营企业设立内部审计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必然, 也是民营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试图对某一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具体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出发点, 以历史背景—企业现状—未来发展为研究思路, 以××集团总公司为例研究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目前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等内容。

关键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陈艳利, 刘英明.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问题研究[J].审计研究, 2004 (5) .

[2]张宇.谈推进我国内部审计职业化发展[J].财会月刊, 2008 (9) .

[3]李亚.民营企业公司治理[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3.

[4]林钟高, 龚明晓.离任审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5]张庆龙.企业内部审计指南[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7.

[6]赵欣.内部审计原理[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

[7]汪景福.从内部审计的职能辨析内部审计外部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7 (z2) .

民营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8

关键词:民营企业,企业文化,对策与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民营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 真正担当起了“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重任。2005年内资民营经济在GDP中的比重约为49.7%, 民营工业在我国工业中的比重达到65%左右, 比2000年提高了约13个百分点。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 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了经济增长新的推动力, 而且民营经济在吸纳社会就业、国家税收、对外贸易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民营企业在拥有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 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和巨大的生存压力。挑战之一就是民营企业企业文化建设问题。随着自身规模的发展, 民营企业越来越意识到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

一、民营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多数民营企业企业文化建设还处于自发阶段, 具有浓厚的经验性和模仿性色彩, 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民营企业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存在误区。

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模糊, 比较普遍的存在着认识误区。

1.对企业文化的强大功能缺乏认识。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企业借助企业文化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以共同的价值观即信仰的力量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士气和斗志, 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从而推动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壮大。企业文化对员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非常强的导向和支配作用, 对于企业的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作用。

2.对企业文化创造的价值缺乏认识。

首先, 企业文化一旦形成, 且被大多数员工所接受, 其凝聚力、自我约束力就会加强, 必然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员工积极进取, 奋发向上, 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其次, 先进的企业文化可以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当企业的产品使用价值和质量基本相同时, 消费者就会选择服务质量高、文化底蕴深、感觉良好的产品。企业的竞争已由成本、质量的竞争, 转为服务和文化层面的竞争。

3.对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缺乏认识。

企业文化就像一支无形的手, 左右着员工的思想和行为, 左右着企业的形象、活力和业绩。首先, 没有认识到先进的企业文化也是生产力。一流的设备、人才, 没有先进的文化做铺垫, 也不会形成现实的生产力。企业文化是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具有凝聚、激励、约束、导向、辐射的作用, 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并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其次, 没有认识到先进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创新机制的形成。企业创新仅靠外部提供动力是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崇尚进取、创新的文化来引导, 创新者才能主动进取、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现代开放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创新成果的实现。再则, 没有认识到企业文化的个性化可以形成垄断。企业文化的垄断又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垄断。企业文化的个性、独特性决定了其他企业难以模仿, 更不能照抄照搬, 即使模仿, 由于缺乏企业员工的认同也难以操作。

(二) “家族化”倾向严重。

家族制企业在我国民营企业创业之初占很大比重。创业之初, 这种管理模式显示出了结构简单灵活, 决策迅速的优势。但是随着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 原来的独特优势就会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瓶颈, 企业的发展受到技术专业化和管理专业化的挑战, 仅依靠家族成员难以保证企业持续发展。在管理上, 家族化管理的主观随意性很大, 容易受到感情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管理层目光短浅, 影响企业正常的决策。在企业内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上, 家族管理者的贡献与收入是不成比例的, 企业的规章制度也对他们形同虚设, 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不少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唯意志色彩, 这种情况是与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经历联系在一起的。许多民营企业能够存活到今天, 与经营者具有独到的成功绝招有关。比如他们或承受风险的能力特别强, 或对机会特别敏感, 或技术创新的能力特别强, 或有运作市场的丰富经验, 或有很强的人际关系能力, 或有很强的融资能力等等。这些独到的能力, 使他们养成了无往不胜的自信, 或者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侥幸。再加上产权归自己所有, 形成对外人严重不放心的习惯, 所以许多经营者总是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虽然设了许多管理部门, 聘请了许多得力助手, 但他们往往有职无权, 老板常常越俎代疱, 养成职能部门凡事不敢决断, 等待老板指示决定的作风。这种状况使民营企业笼罩在唯意志企业文化的浓厚氛围中。这种唯意志的文化一旦根深蒂固, 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便会不断下降。以至于如果老板的意志突然消失, 企业便群龙无首, 立即处在半瘫痪、甚至瘫痪之中。

(三) 对员工个人价值认识不足。

民营企业对企业员工个人价值认识不足, 缺乏必要的培养和激励机制, 使员工潜力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影响员工的积极性。目前, 我国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层次较低, 对企业员工的吸引力和归属感不够强, 即便采取各种物质奖励措施, 也很难吸引员工长期为企业作出贡献。此外, 由于民营企业的家族文化所具有的排外性, 压抑了企业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降低了企业的凝聚力, 甚至造成企业人才的大量流失, 严重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 缺乏创新, 无法形成企业自己独有的个性文化。

现阶段, 我国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充斥着对国内外著名公司文化的模仿, 缺乏创新, 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民营企业对著名公司文化的盲目克隆, 使他们的文化带有雷同性和相似性, 没有突出本企业鲜明的文化个性, 没有与众不同的特色, 这种千篇一律的企业文化很难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也无法保持企业文化发展的后劲和生命力。

二、对策分析

(一) 从思想上提高对企业文化的认识。

民营企业应对企业文化建设有清醒的认识, 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所创造的巨大价值,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一个集体有统一的约束全体员工的企业价值观念和精神力量, 那么这个集体的成员就会积极主动、开拓进取、不断创新, 工作就会取得辉煌的成绩。

(二) 转变管理模式,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民营企业要发展, 必须把传统的家族化管理模式转变为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相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文化只有在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下才能发挥作用。在“去家族化”的过程中, 民营企业必须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全面规划, 做到真正的“放权”, 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要改变过去那种在企业中依靠血缘关系进行管理的模式, 通过企业文化建设, 变家族管理为社会管理。只有这样, 民营企业在管理上家族控制过多的弊端才能得到有效克服, 也只有塑造以现代企业理念与价值为导向的管理制度, 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才会真正见效。

(三) 重视员工, 强化“以人为本”的意识。

以用人唯贤的人才策略替代任人唯亲的世袭制。随着企业外部条件的变化以及公司规模的扩大, 逐步建立起科学的人才培养、选拔制度以取代原有的血缘体系, 也是民营企业文化塑造的重要工作。

民营企业应该提高员工的待遇, 不仅仅是工资方面, 更重要的是要时刻关心员工的身心健康, 让员工有一种家的感觉。民营企业还应该建立必要的培训和激励机制, 帮助员工认识和发掘个人价值, 赋予员工充分的权利和责任, 尊重并承认员工价值, 使员工潜力能够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

(四) 构建民营企业自己的个性企业文化。

在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塑造中, 创新的有个性的企业文化能使客户对企业产生偏爱、认同和信赖的心理效应, 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知名度, 最终占领和扩大市场的目的。创新并不是排斥外来文化, 而是在建设自有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和不同文化交流合作, 同时应注重深刻挖掘企业自身的文化内涵, 融合各种不同文化的优点于一体, 做到既能吸引消费者和客户, 又能体现企业精神。此外, 还要加强企业技术创新, 充分认识到高新技术对企业发展的巨大影响, 把科技创新放在文化建设的关键地位, 在整个企业里形成追求技术创新的文化氛围, 使企业发展走上依靠科技进步的良性循环道路。

(五) 确立长久发展的公司理念并与员工、社会分享企业愿景。

民营企业在发展的初始阶段总是给人一种目光短浅、缺乏远大抱负的印象。通过塑造注重长期发展的企业文化, 并将公司的愿景及时、准确地传达给企业内部员工以及外部社会是改变这种形象的重要手段。

衡量一个企业是否成功不能只考虑其技术指标, 还应该观察其社会职责的履行程度。一个成功企业最重要的推销不是产品和服务, 而是其自身。一个产品会随着时代的变迁、技术的进步而被淘汰, 但一个公司的形象或理念会被消费者一直记住。因此, 民营企业除了自身的经营, 还要积极的投身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中去, 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何军.浅谈民营企业文化的构建.经济与管理, 2004, 11

民营企业论文 篇9

改革开放以来,源于我国实施的吸引出口导向型外商直接投资的优惠政策,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商投资受援国和出口大国,一度赢得世人的赞誉。然而,部分学者对于我国长期实施的鼓励外向型外商直接投资的一贯政策并不乐观,其所质疑的是,外商投资企业是否抑制并替代了国内民营企业的正常出口,这引申出另一个问题,外商投资企业宽松的外部融资渠道、国内民营企业融资约束和民营企业出口三者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从跨国公司的融资结构来看,主要有四个典型来源:政府预算资金(针对合资企业)、国内银行贷款、自筹资金(包括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和盈余结转)、国外融资。一个典型的外商投资企业经常综合利用上述所有融资渠道获得所需资金,目前从政府预算资金、国内银行贷款、自筹资金、国外市场融资等渠道获得资金分别占融资总额的8%、20%、17%和55%,这表明在中国经营的外商投资企业已经成为国内金融资源的垄断使用者。

与外商投资企业丰富的金融资源和便捷的融资渠道相比,国内民营企业却难以从银行系统贷款,包括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中国银行业一直存在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歧视,“融资难”是一个长期困扰民营企业的问题。正因为受到金融抑制,国内民营企业很难进行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产业升级,也很难与国外市场达成长期出口契约安排。国内这种融资规则在压抑民营企业发展的同时,反而为进军中国的外商投资企业扩大融资提供了条件。根据这种观点,我国特有的这种重视国有企业和大型外商投资企业,而忽视广大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融资政策偏差,导致出口导向型外商投资的大量涌入。因此,大量的外商投资进入中国并不必然是国内经济强盛的象征,两个相关研究问题顺次抛出:融资渠道与企业出口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外商直接投资对本土民营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机制是什么?本文试图探索这些科学命题。目前,有关经济增长与融资之间关系的文献研究较为丰富,但有关融资渠道、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之间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却少有涉猎。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通过构建模型,模拟融资渠道、外商直接投资和民营企业出口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用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微观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浙江省民营企业为样本,采用微观动态面板数据,通过构建模型,实证检验融资渠道、外商直接投资和民营企业出口之间的相互关系。数据来源于商务部网站、浙江统计网、万得数据库、FT中文网、路透社网站、各公司网站和年度财务报表,以及中国统计局编制的中国工业企业统计年度报告(2000-2012),该报告几乎涵盖了所有年销售额超过五百万人民币的民营企业数据。根据研究需要,考虑数据的完整性,剔除2000年以后新建的民营企业,并剔除2000~2012年个别年度数据缺失的民营企业,共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民营企业2438家。

(二)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出口强度。被解释变量Exportijt为j产业中民营企业i在t时期的出口强度,出口强度定义为出口在总销售额中所占份额,民营企业i在时间t可能有正的出口额(出口强度大于0),也可能有负的出口额(即进口,此时出口强度小于0)。

(2)解释变量。一是银行贷款,银行贷款Bankijt是指j产业中的民营企业i在t时期所有融资结构中的银行贷款部分,用银行贷款额占总资产的比例表示。二是外商直接投资(FDI),本文采用外商直接投资存在强度来衡量FDI,外商直接投资存在强度FDIijt表示j产业中在t时期外商投资企业产出占该产业总产出的比重。

为了采集产业j在t时期的外商投资企业存在强度,本文定义HFDIjt为“水平型FDI强度”,即某一产业中外商投资企业产出占该产业总产出的比重,据此推出两个与外商直接投资相关的指标:“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本地民营企业在j部门t时期的外商直接投资后向联系是该民营企业为外商投资企业提供中间投入品,即“后向联系”为:

αkj为本地民营企业在j部门产出中提供给外商投资企业k部门的比例,假设提供给外商投资企业的产量比例越大,本地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关联度越大,称之为下游FDI,度量了当地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后向联系强度。

以同样的方式界定外商投资企业在上游行业的指标,即“前向联系”为:

βkj代表本地民营企业在k部门产出中提供给外商投资企业j部门的比例,称之为上游FDI,度量了当地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前向联系强度。

HFDI、DFDI和UFDI这三个FDI指标被外商投资企业的市场导向(市场寻求型、出口导向型)进一步区分,市场寻求型为外商投资企业以国内市场为销售区域,出口导向型为外商投资企业以海外市场为销售区域,即出现了六种类型的FDI:出口导向型水平FDI、市场寻求型水平FDI、上游出口导向型FDI、上游市场寻求型FDI、下游出口导向型FDI、下游市场寻求型FDI,而市场导向可以由外商投资企业公布的国内市场销售额和出口额进行比较、判断。

(3)控制变量。本文采用Xijt代表一组控制变量:一是新产品创新(PIit),用民营企业i在t时期新开发的产品在总产出中所占比例来表示;二是经营期限(POit),用民营企业i从开始创立到t时期所经历的年限表示;三是全要素生产率(TFPit),采用索洛剩余法进行测算,比如本年度的产量比上年度增长了15%,而其中要素投入增长了10%,则剩余的5%即为该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四是劳动培训支出(LTEit),用t年劳动培训投入占工资总额的比例表示;五是企业规模(ESit),用民营企业i在t时期登记在册的员工人数表示;六是自筹资金比率(SFRit),通过非正规金融渠道或非金融渠道的筹资额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来表示。

(4)特征变量。一组特征变量Dijt包括产业类型、进入时间,均为虚拟变量。ε为随机误差项。其中产业类型中资本密集型赋值为1,劳动密集型赋值为2;进入时间变量中在2002年之前进入的外商投资企业记为1(我国于2002年1月1日正式加入WTO),在2002~2008年之间进入的外商投资企业记为2(2008年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在2008年之后进入的记为3。

(三)模型构建

为了验证融资渠道、FDI和民营企业出口之间的相关性,本文构建了Tobit模型,引入出口强度作为因变量,为消除异方差和自相关问题,本文以FDI和Bank的滞后一阶作为工具变量,构建动态面板Tobit模型如下: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1显示了浙江省民营企业和投资浙江的外商投资企业2009年、2012年的平均产出份额和出口强度,很显然,相比本地民营企业而言,外商投资企业(界定为外资至少占25%的股权份额)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均有较大规模的存在。但表1也表明,外商投资企业在服务国内市场方面也有较大的利益存在。值得注意的是,民营企业的产出份额在2009~2012年间增长幅度超过两倍,但出口强度并没有如此大幅度的变化。

注:化工、电子、机械、仪器仪表、汽车、制药、石油、化纤定义为资本密集型行业。

(二)回归分析

利用工具变量模型分别对全样本、劳动密集型样本、资本密集型样本进行估计,这样进行处理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初步认为出口导向型FDI与劳动密集型部门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二是由于技术差异,劳动密集型部门和资本密集型部门可能面临不同的外部融资需求。

表2显示了Tobit模型的边际效应,与现有的经验证据一致,无论是劳动密集型部门还是资本密集型部门的民营企业,企业规模和生产率增长对出口倾向起到正向的显著性影响,例如,根据IV Tobit模型,对所有民营企业而言,企业规模平均增长10%,则出口强度平均增长3%。产品创新对出口也有积极的效果,这种影响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不显著,但在资本密集型行业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因为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新产品开发对于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更为关键。相比之下,员工培训对于出口的影响效果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更加显著,但在资本密集型行业却不显著,这表明,传统行业的技能提升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更加重要,而资本密集行业则注重增加高新设备等硬件投入,提高技术和自动化水平。企业成立的时间虽然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但影响程度极小可以忽略不计。

需要重点强调的是,能够获得良好的银行贷款对促进出口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无论是劳动密集型部门还是资本密集型部门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尤其银行贷款融资对于促进劳动密集型部门出口的效果更加明显。对于所有样本而言,自筹资金对于出口也有一个正向的显著性影响,但在资本密集型部门为负向关系但不显著,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资本密集型部门的民营企业针对出口的比例较小,大部分面向国内市场,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前述的劳动密集型部门民营企业的出口强度高于资本密集型部门民营企业的出口强度这一事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对于国内民营企业而言,融资水平和出口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总之,正规融资渠道(即银行贷款)提高了我国民营企业的出口强度,这一积极效果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更加明显,相反,自筹资金对于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出口影响微乎其微,这样看来,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出口更加高度依赖外部融资,而不能仅仅通过内部渠道融资。

注:括号内为渐进标准误差;***、**、*分别表示结果在1%、5%、10%的水平下显著;具体包括时间、地区、产业虚拟变量。HE FDI为出口导向型水平FDI,HM FDI为市场寻求型水平FDI,UE FDI为上游出口导向型FDI,UM FDI为上游市场寻求型FDI,DE FDI为下游出口导向型FDI,DM FDI为下游市场寻求型FDI。

研究发现,来自FDI的出口溢出效应呈现出典型的异质性特征:

第一,出口导向型水平外商直接投资有强烈的出口增强效应,这一增强效应在资本密集型行业更为显著,其途径是出口导向型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将国际市场信息传递给当地同类民营企业而实现。

第二,出口导向型水平FDI的出口溢出这一正外部性对于获得更多银行贷款的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更加显著,这在加入出口导向型水平FDI和民营企业银行贷款的交叉项后可以清楚的看出,因此,良好的融资渠道不仅对出口有无需置疑的影响,而且也帮助国内民营企业更好的利用来自该行业外商投资企业产生的外部性的出口溢出效应。但这一效应在资本密集型部门却不显著,原因仍然在于资本密集型行业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对于水平型FDI的出口溢出效应并不敏感,其获得银行融资更有利于国内市场的发展。

第三,市场寻求型水平FDI对国内民营企业的出口有消极影响,这种消极影响效果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获得更多银行贷款的民营企业更为显著,这种消极影响效果的一种解释是,市场寻求型水平FDI缺乏出口溢出效应,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国内民营企业为了与市场寻求型外商投资企业争夺更多的国内市场份额,需要更多的融资去扩大投资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第四,下游行业的出口导向型FDI对国内民营企业的出口并没有显著影响,这似乎表明,在中国的外商投资企业并没有大量的本地化采购,或者与国内中间供应商的互动过程中并没有为后者提供积极的出口机会。但加入下游行业出口导向型FDI和民营企业银行贷款的交叉项后出口促进效应开始显著,这说明引入下游行业的出口导向型FDI情况下,那些具有良好融资渠道的民营企业有更好的出口,这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尤为显著。

第五,下游行业的市场寻求型FDI导致国内民营企业出口强度下降,这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为市场寻求型外商投资企业提供中间投入品的本土民营企业更加倾向内销导向,这种情况在资本密集型行业尤为显著,原因在于为下游市场导向型FDI提供中间品的多为资本密集型企业。但当加入下游行业市场寻求型FDI和民营企业银行贷款的交叉项后出口强度开始发生逆转,这说明引入下游行业的市场寻求型FDI情况下,那些资本密集型行业中具有良好融资渠道的民营企业有更好的出口,这一现象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却并不显著,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资本密集型企业获得融资后生产能力增加,扩大规模,除部分产品满足内需市场,大部分产品开始搏击海外市场,避开国内市场竞争,摆脱外资控制,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此外,无论外商投资企业采用何种战略导向,上游行业的FDI和国内民营企业出口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可能的原因是上游FDI既不会产生出口溢出效应,也不会产生国内市场竞争,因此对国内民营企业的经营和市场战略不产生显著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采用一个包括2438家民营企业的面板数据集,对融资渠道、FDI和国内民营企业出口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和实证检验,对融资渠道和FDI的内生性和异质性进行控制。研究结果表明,在融资渠道结构中,获得良好银行贷款与更好的出口业绩显著正相关,尤其是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政府非关联企业,而自筹资金对于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出口影响微乎其微。出口导向型水平FDI对民营企业也有较强的出口促进效应,这种正外部性对那些能够获得较好银行贷款的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效果更为显著;相反,国内市场寻求型FDI对本土民营企业的出口有不利的影响,这种消极影响效果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获得更多银行贷款的民营企业更为显著。下游行业的出口导向型FDI对国内民营企业的出口并没有显著的影响,但能获得良好银行贷款的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则有更好的出口;而下游行业的市场寻求型FDI中,资本密集型行业中具有良好融资渠道的民营企业有更好的出口。无论外商投资企业采用何种战略导向,上游行业的FDI和国内民营企业出口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具有政府背景的民营企业,其获得银行贷款与出口强度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相关性,特别对具有政府背景的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民营企业而言,银行贷款对其出口的促进作用没有积极影响。

由此看来,通过与外商投资企业构建纵向产业链,加大出口溢出效应的情况是相当罕见的。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为了培育本土民营企业的出口,相对依赖于FDI产生的出口溢出效应而言,消除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歧视是一个更为有效的方式,本研究的重要启示在于,为了扩大民营企业的出口,国家应该对国有银行体系进行系统性改革。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民营企业才有了自营进出口权,不再通过国营贸易公司代理出口,即使这样,民营企业仍然受到金融抑制,民营企业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尤其那些没有政府关联的民营企业。本研究具有重要的政策要义,更多的融资一般意味着更多的出口,而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尤其是市场导向型的FDI)则意味着更少的出口机会,为了培育国内民营企业的出口,金融体制改革是一个更加有效的政策选择。

参考文献

[1]Alfaro,Laura,Areendam Chanda,Sebnem Kalemli-Ozcan,and Selin Sayek.FDI and Economic Growth Rates:The Role of Local Financial Market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4,64,89-112.

[4]De la Fuente,A.and J.M.Marin.Innovation,Bank Monitoring,and Endogenous Financial Develop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6,38,269-301.

[5]Morales,M.F.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in a Model of Growth Through Creative Destruction.Macroeconomic Dynamics.2003,7,363-393.

[6]Jacoby,H.G.Borrowing Constraints and Progress Through School:Evidence from Peru.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4,76,151-160.

[7]Stiglitz,J.and A.Weiss.Incentive Effects of Terminations:Applications to Credit and Labor Market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3,73,912-927.

[10]Acemoglu,D.and F.Zilibotti.Was Prometheus Unbound by Chance?Risk,Diversification and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7,105:709-775.

民营企业论文 篇10

政治关联来源于英文“political connection/political relationship”, 有的也译为“政治联系”。国外学者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企业高管政治背景的概念及其影响的, 而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近几年才开始。虽然政治关联是一项新的研究方向, 但相继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研究政治关联对企业的影响, 并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

在众多研究政治关联的学者中, 有学者认为政治关联能影响企业的价值。如吴文峰、刘晓薇等 (2008) 研究发现, 高管的政府任职背景在政府干预比较厉害的地区能增加公司价值, 政府干预越强烈, 这种正面影响也也越强烈;姜跃龙 (2008) 则实证研究了具有政府背景的高管继任后, 公司价值显著高于不具有政府背景的高管所继任的公司价值, 也高于一般未发生高管变更的公司价值。而邓建平、曾勇 (2009) 实证分析了政治关联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研究发现民营企业的政治关联程度越高, 企业的经营效率也越差。企业的政治关联对企业的价值会产生影响, 那么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大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 企业政治关联对民营企业的价值将产生什么影响。本文分析了民营企业政治关联的形成方式及其对民营企业价值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从而使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的民营企业可以运用政治关联来提高企业价值, 同时也可以减少政治关联对企业价值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

二、我国民营企业政治关联的形成方式

在我国的环境下, 民营企业的政治关联形成方式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由前政府人员到民营企业任职形成, 即曾在政府任职的工作人员辞职后“下海”经商或辞职到民营企业出任高管形成的民营企业政治关联, 如曾任浙江省财政厅党组成员的徐刚到吉利集团出任高管。第二种方式是由民营企业从政府获得政治荣誉等形成, 即民营企业的创始人当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来获得政治身份, 以及民营企业之间组成的商会等组织形成的政治关联。如1998年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当选全国政协常委, 2004年浙江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当选浙江省政协副主席。虽然民营企业的政治关联形成的方式各有不同, 但最终的目的是希望与政府部门和人员保持良好关系, 一方面可以降低行业壁垒进入政府管控的行业, 以及在企业遇到困难时, 通过政府部门的关系得以顺利解决, 另一方面政治关联可以减少来自政府方面的权利侵害, 如减少政府部门乱收费、乱摊派等行为。

三、我国民营企业政治关联的企业价值影响分析

我国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相比, 既得不到像国有企业那样的政府保护, 也享受不到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 对于民营企业来说, 运用政治关联取得与政府的关系对其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资源依赖理论认为, 企业要发展就必须从外部环境取得所需资源, 而处在转型时期我国政府部门, 还掌握着很多资源。这就决定了民营企业要提高企业价值就要运用政治关联。但是, 民营企业政治关联会对企业的价值产生两方面的影响, 政治关联一方面可以使民营企业获得某种资源, 促进企业生产和发展, 来提高民营企业的价值;另一方面, 由于民营企业政治关联要付出一定的成本, 并且存在某些不确定性因素会损害企业的价值。

其一, 政治关联提高民营企业价值的方面。主要表现在:

(1) 政治关联有利于民营企业获得银行贷款。当企业面临资金短缺需要融资时, 与国有企业相比, 民营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相对较难。一方面是民营企业自身规模小, 实力较弱, 所以贷款风险高, 银行从经济利益角度考虑就会倾向于规避这种较高风险的贷款;另一方面, 民营企业相对国有企业而言, 受到的政府扶持较少甚至没有, 民营企业也就得不到政府为其提供贷款担保, 这样民营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在我国环境下, 国有银行受政府的干预还比较多, 民营企业就可以通过政府部门或人员获得从银行贷款的便利。一方面, 民营企业高管的政府背景使企业的经营活动更容易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 从而取得银行的支持;另一方面, 有政府背景的民营企业高管通过个人与政府的关系, 向政府能够干预的银行施加影响, 从而取得贷款。这样民营企业以较小的寻租成本获取较大收益来增加民营企业的价值。

(2) 政治关联有利于民营企业获取税收优惠。我国的企业所得税由以前的33%降到了25%, 但是对于企业而言意味着要将企业每年利润的四分之一上缴国家。民营企业作为一个私人经济体, 总是希望自身利益最大化, 就存在使企业在税收上享受到优惠的动机。我国政府部门享有一定税收优惠决定权, 在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制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中, 最优惠的是免税, 这对企业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而这些税收优惠政策中的实施有很大的弹性空间, 政府官员拥有很大的支配权力和决定权, 因此, 具有政府关联的民营企业就可以通过其与政府的关联来取得企业在税收上的优惠。吴文锋、芮萌 (2009) 等以沪深两地上市的民营企业为样本, 实证分析了具有政府背景的民营企业高管在企业税外负担税率和实际所得税率上都显著低于高管没有政府背景的公司;而且, 公司所在省市的企业税收负担越重, 高管政府背景获取的税收优惠也就越多。

(3) 政治关联有助于民营企业进入壁垒行业。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 政府对某些行业还存在着行政管制, 如金融业等, 这就限制了民营企业进入这些行业, 从而制约民营企业的发展。这些行政壁垒是通过行业准入制度设立的, 行业准入行政审批权往往归属于政府部门, 如果民营企业通过政治关联获得政府部门的审批, 那么民营企业的政治关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突破这些壁垒, 使民营企业进入新的行业。如四川民营企业———新希望集团, 其创始人刘永好被评为十大扶贫状元、十佳民营企业家等光荣称号, 还当选第八、第九、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和中华全国工商联联合会副主席等。企业家的政治身份加强了民营企业与政府的联系, 这样新希望集团的政治关联的增强, 也促进了新希望集团在其他行业的突破, 如在金融领域, 新希望集团动用资金1.86亿元, 完成了对民生银行股份的收购, 持股量达到1.38亿股, 成为第一大股东。民营企业进入新的行业, 拓宽了企业业务, 也增强了企业价值。

其二, 政治关联损害民营企业价值的方面。体现在:

(1) 民营企业要建立或加强对政府的政治关联, 就要和政府部门及其人员建立各种关系。民营企业往往通过赞助政府部门举办的各种社会活动, 或者邀请政府人员参加企业开业庆祝活动或新项目开工等活动来与政府部门及其人员建立关系, 这会增加民营企业的成本。现行的政府官员的选拔和提升标准由过去的纯政治标准变成经济绩效指标, 尤其是当地的GDP增长率。政府部门的领导为了能够在“官场”上晋升, 就可能存在对所在地的民营企业的乱指令, 造成民营企业在投资上的非效率行为;同时, 某些政府部门或官员还会增加民营企业不必要的社会功能, 特别是通过和政府部门有政治关联的民营企业来显示其政绩, 这样就可能损害企业的价值。

(2) 在民营企业中一些具有政府背景的高管可能不具有管理企业的能力, 这就给民营企业的管理带来了混乱, 影响企业的发展。由于其在政府工作的经历, 就不可避免带有政府部门中的官僚作风等一些不良习性, 都会对民营企业管理与发展不利, 这也会对民营企业的价值造成损害。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指出民营企业的政治关联有利于提高民营企业的价值。不是提倡民营企业通过与政府的密切关系来提高其价值, 而是要说明民营企业在经济转轨时期需要通过政治关联来解决一些问题的无奈举措。民营企业政治关联能够提高企业价值, 但也存在损害企业价值的另一面, 民营企业要充分利用好政治关联给企业带来的价值增加的方面, 同时也要规避使企业存在风险的一面, 这样才可以提高企业价值。

民营企业的政治关联是一柄“双刃剑”, 民营企业家需要使用其有利于企业的一面, 来提高企业价值。民营企业应该在其经营活动中努力塑造良好的政治形象, 通过各种方式与政府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联系, 从而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营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 使企业获得政府控制的资源与政府的帮助, 来促进企业的发展, 提高企业价值。

对政府部门而言, 民营企业与政府形成的政治关联越过法律的底线, 容易出现权钱交易、官商勾结、腐败等问题。因此, 在民营企业充分利用政治关联的同时也要加强杜绝有政治关联可能带来的腐败问题。在经济转型期间, 还需要不断完善经济管理制度, 建立公正、公开的行政管理程序和方法, 以减少政府公权的随意性和人为性;同时也要制定合理的产业竞争政策, 健全和完善反垄断法律体系, 使还处于发展中的民营企业在公平的环境下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吴文锋、吴冲锋、刘晓薇:《中国民营上市公司高管的政府背景与公司价值》, 《经济研究》2008年第7期。

[2]姜跃龙:《具有政府背景的高管继任影响公司价值吗?——托宾Q值视角下的解读》,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08年第29期。

[3]邓建平、曾勇:《政治关联能改善民营企业的经营绩效吗》, 《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2期。

[4]卫武:《中国环境下企业整治资源、政治策略绩效及其关系研究》, 《管理世界》2006年第2期。

[5]胡旭阳:《民营企业家的政治身份与民营企业的融资便利——以浙江省民营百强企业为例》, 《管理世界》2006年第5期。

[6]李娜、张飞翔:《中国民营企业政治关联对企业的影响分析》, 《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第2期。

[7]张建君、张志学:《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政治战略》, 《管理世界》2005年第7期。

[8]王海珍、刘新梅、张永胜、穆若峰:《高管团队政府工作经验、政治网络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软科学》2008年第6期。

民营企业论文 篇11

一、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总体形势是好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非公有制经济经历了恢复发展、快速增长和稳步健康发展三个阶段,从业人员逐年增长,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水平不断提高,现在已经成为我省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是总量快速增长,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截止今年一季度,全省共有个体工商户77.85万户,注册资金85.26亿元。共有私营企业8.29万户,注册资本931.05亿元。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已经达到320多万人。私营企业中注册资本超过百万元的1.2万户,千万元以上的580户,亿元以上的15户,私营企业集团130余户,涌现出一批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企业集团。非公有制经济占全省GDP的比重已达到38.2%。二是经营领域不断扩展,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个体私营经济已由餐饮、贸易、批发零售等行业,转向投资开发农、林、牧、渔业和文教、卫生、交通、旅游、城市基本建设、公共事业等行业。非公有制经济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三是民营科技企业异军突起,带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全省各类民营科技企业已达8000多户,年实现利税20多亿元。在关中4个国家级开发区中,民营科技企业占到80%以上,在西安高新开发区则占95%以上。四是从业人员素质和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个体私营业主和从业人员已由过去以农民和城镇待业人员为主,发展到现在的包括党政机关、国有企业、科研单位分流人员在内的多元化结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全省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中已有各级人大代表745人,政协委员1200多人,中共党员5.7万人,研究生以上学历的4300多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1.2万人。五是在扩大就业、繁荣市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截止2003年底,全省个体私营企业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近100万人、城镇待业和下岗分流人员27万多,成为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渠道。去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上缴国税72.84亿元,占国税总额的40.2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0%左右。六是参与国企改革实际效果明显。目前,全省已有2089户民营企业以租赁、收购、兼并、参股、合作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参与呈现出数量和规模越来越大、形式越来越多,成效越来越好的势头。这已成为民营企业实现二次创业和迅速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

二、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势头很好,但也遇到了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规定没有得到完全的贯彻、落实。由于有的行业和地区的地方保护主义,条块分割,有些政策不够协调一致,导致有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难以落实。有些政策在公平兼顾各方利益方面存在缺陷,对非公有制企业考虑得少。有的地方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现象依然存在。二是民营企业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不少民营企业由于管理体制落后,缺乏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高素质的策划人才,难以形成科学的管理体制和决策机制,严重阻滞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加之有些企业管理理念滞后,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往往出现短期行为,信用欠佳,履约率、还贷率、完税率和承诺兑现率都比较低,制约了民企管理上档次、技术上水平、发展上规模。三是民营企业普遍存在融资困难。民营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主要来源于积累和自筹,缺乏畅通的融资渠道。我省民营企业95%以上为中小企业。由于目前国家还没有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的机构,加上一些金融单位的惜贷思想,使不少民营中小企业由于资金困难而难以做大做强,有的甚至面临困境。四是未能建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不少民营企业以业主为核心,以亲情性利益集团控制重要岗位为基础,员工以服从为天职,质量保证体系和财务管理制度随意性大,导制企业难以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生产效率低、成本高、质量差、缺乏竞争力,还有些企业家不学习国家产业政策,不了解市场走向,在论证不严密的情况下,盲目扩张,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三、加快发展民营企业的几点意见

1、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我们一定要不断清除头脑中“左”的影响,克服“恐私、轻私、限私”等陈旧观念和对民营企业的偏见,把思想统一到《宪法》和十六大精神上来。我省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居民的经济收入,都与我省的资源优势、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极不相称。据统计,2003年我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全国第27位,农民人均收入在全国排第29位,仅高于甘肃和贵州。发展滞后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民营经济发展不快。江苏省的非公有有制经济已占到全省经济总量的90%以上,我省仅为38.2%。因此,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实现民营经济跨越式发展,才能尽快缩小同经济发达省区的差距,才能使全省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2、贯彻宪法,求真务实,理直气壮地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全国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十一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宪法的这些规定,全面、准确地体现了党的十六大关于对非公有制经济既鼓励、支持、引导,又依法监督、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精神,为正在迅速成长的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注入了强大的动力。省委、省政府也先后作出了关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应当抓住机遇,采取积极态度和有效措施,贯彻宪法,落实政策,理直气壮地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

3、民企发展要把依靠科技放在重要位置。民企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政策是保证,科技是翅膀,抓住了这两条,民企就可大展宏图。现在民营企业依靠科技发展总体情况是好的,一大批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生力军,有的创造了极好的业绩,效益连年翻番,很快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但就绝大多数民营企业而言,由于科技知识淡薄、科技人才短缺、科技投入力度太小,企业的营运仍跳不出传统经营的模式,企业科技硬件和软件乏力,产品科技含量低,投入多,成本大,不具备市场竞争力,发展前景不好。怎么办?根本出路是增强科技兴企理念,实行科技创新,在技术上下功夫。把科技管理、科技创新渗透到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和各个环节,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以提高经济效益,发展和壮大企业。

4、要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在发展中尽快实现四个转变。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这些对陕西经济,特别是对民营企业来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民营企业应当在大开发中大显身手,大有作为。对民营企业来说,当前紧迫的任务是,尽快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以适应大发展的需要。民营企业要在发展中尽快实现四个转变:在公司制度上由家族制向公司制转变,在组织管理上由家长式向企业家转变,在用人思路上由廉价劳动力向专业人才转变,在经营战略上由短期行为向长远发展转变。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生力军作用。

5、加强诚信建设,树立诚实守信的民营企业形象。“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健全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十六大就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加强诚信建设,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诚信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讲诚信有利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诚实守信,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诚信建设要一手抓制度建设,一手抓教育引导。为切实抓好此项工作,省民营企业协会已经成立了民营企业诚信评审委员会,并于今年五月会同中国民生银行西安分行、中国光大银行西安分行、华夏银行西安分行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2003年度民营企(事)业单位社会诚信评定工作的通知”,得到了广大民营企(事)业单位的积极响应,纷纷报名参加评审。希望民营企业积极参与这次“诚评”活动,力争成为省上首批诚信单位。

6、千方百计解决资金困难。目前,我省民营企业普遍存在融资困难问题,主要原因:一是目前国内尚无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的机构,一些银行,特别是基层银行怕担风险惜贷严重;二是金融部门对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实行十分苛刻的信贷担保条件;三是企业自身条件的局限性。今年三月,我们在蒲城县召开了银企座谈会,省、市、县的四个银行同一些民企协议融资2.07亿元,解决了部分民企的资金困难。今后,解决这个困难的途径,首先要加快改革投融资体制,建立非公有制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资信评估机制和贷款担保体系。其次,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在资金筹措上加大商业银行向民营经济贷款的力度,省财政拿出部分资金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鼓励符合规定的社会各类人员以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入股等。再次,民营企业要在扩大自身积累的同时,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在市内外、省内外、国内外引进资金,或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逐步发展和壮大企业。

7、积极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民营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国企的改组、改造,对国企、民企,对振兴陕西经济都有许多好处:有利于实现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优势互补;有利于推动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有利于盘活国有资产,提升国有资产质量,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安置下岗职工,扩大社会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收;也有利于民营企业实现规模扩张,实现二次创业。实践证明,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希望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此项工作,为陕西经济腾飞做出新的贡献。

8、建立起对非公有制经济创业精神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民营企业界的先进模范人物及先进企业的评选活动,旗帜显明地褒扬他们的社会贡献,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省民企协会已会同省总工会、省妇联、团省委向全省发出通知,开展全省“先进民营企业”和“先进民营企业家”的评选活动,将对全省各地在诚实守信、依法纳税、质量过硬、科技进步、出口创汇、安置就业、扶贫助困和在光采工程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和企业进行表彰奖励。

四、充分发挥军工科研院所的优势,促进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陕西是全国有名的科技、军工、教育大省,特别是国防工业和军工科研院所具有雄厚的科技人才、科研成果及高新技术产品扩散优势,民营企业发展又有自身的独特优势,两股力量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就会大大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去年5月,我们在西安召开了国防工业科技成果向民企转让洽谈会,取得了双赢的效果。希望以这次洽谈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军工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让,军工产品向民企扩散,加速陕北乃至全省民企的发展。

五、加强领导,转变职能,强化服务。各级政府应当紧紧抓住我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大好机遇,坚持科学的经济发展观,把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列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民营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要公开办事制度,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为民营企业获取法律、法规、政策等信息提供方便,为各类所有制经济提供良好的服务。地方财政应加大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力度。引导民营企业以参股、控股、兼并、收购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工作。要帮助民营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技术改造,开拓国内外市场。要引导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各项优惠政策,发展、壮大创新企业。对于在经济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家给予表彰和奖励。要促进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公平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积极督促、协调有关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强化服务功能,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更好的舆论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融资环境,放手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开创民营企业发展的新局面。

民营企业败因考 篇12

败因一:难抵诱惑, 快速膨胀

中国的市场经济制度很不完善, 处处充满了激情与冲动、无序与盲目。以至于一些拥有崇高的理想和不择手段的企业家在此时创造了他们的辉煌。秦池与爱多的“标王”争霸, 激情燃放的梅地亚中心, 一群冲动的企业家为了一个虚名在厮杀, 以一掷千金的豪气博取一份举国瞩目的喝彩。姬长孔喊出他的投标金额3.212118亿元之后, 当记者问及这个数字的缘由时, 他竟然说是自己的手机号码, 这样冲动的企业家, 很难想象会在今后兢兢业业的经营好自己的企业。当年的“我们一直在努力, 爱多DVD”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胡志标也像他的名字一样, 在夺得了标王后便消失无踪。而与同时代起步, 仍保持常青的柳传志、张瑞敏、王石、宗庆后、鲁冠球相比, 后者无疑更懂得稳定发展的重要性。

中国的企业家需要“理性”。每个人都喜欢创造奇迹, 殊不知昙花一现、急速绽放后, 面临的往往是瞬间凋零。所谓商业奇迹, 虽然诱人, 但隐藏着高度的风险。就像孙宏斌顺驰六个月盖大楼, 颠覆的是行业速度, 但注定的是质量和安全隐患。

三株的发展亦是如此, 发展的太快了, 到了吴炳新父子所不能承受的规模了。如果发展是渐进式的, 所谓船小好调头, 便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调整与化解风险。对于三年就达到80亿元规模, 15万销售人员, 200多家子公司的组织而言, 没有核心骨干, 都是来淘金的人, 没有组织信仰, 只有急功近利, 不失败才不正常呢!三株的发展历程表明, 企业的发展就像孩子的成长一样, 要符合孩子生长的规律, 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开拓, 而不是在自我吹捧中葬送自己。

那么, 急速刹车就正确了吗?当飞龙集团总裁姜伟发现公司管理上的诸多问题后, 向社会宣布进入闭门整风时期, 开始内部治理。但这一举措却显得那么不合时宜, 直至把企业憋死在跑道上。可见, 怎样适时适度的控制好企业依然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的问题!

败因二:政企纠结, 调控失当

中国的民营企业的发展, 受到了环境的种种制约, 最明显的就是政府部门的层层管制。政府加强监管本没有错, 错就错在不成熟的市场环境下政府的监管也是不成熟的, 处处充满了尔虞我诈、以权谋私等恶劣风气, 民营企业家尽管在经营企业方面拥有过人之处, 但是无奈还是最后惨败在了在与政府的博弈中。

企业要想长久发展, 与政府之间似乎保持一种若隐若现的关系最好, 不可疏远, 也不可太近。

像一手创办了健力宝的李经纬, 在政企的博弈中, 与政府的关系搞得越来越僵, 在产权关系模糊不清的当时, 李经纬变成了这场博弈战争中的牺牲品。在企业已声名远播的时候, 三水市政府作价3.8亿元将健力宝100%的股份全数售给了新加坡第一食品公司, 但是在李经纬的顽强对抗和强大的舆论攻势压力下, 新加坡方案很快流产。在一次会议上, 李经纬用质问的语气问市长:为什么完全抛开健力宝的创业团队, 一意要将它对外出售?为什么不让我们买回来?市长当即表态:要买可以, 给你们一个星期的时间。然而就在第六天, 正在四处筹措资金的李经纬突然被紧急召到市政府, 市长告知他:我们决定把健力宝卖给浙江国投, 在签约仪式上, 功败垂成的李经纬如同一匹被弃的老马, 默默的站在会场一角, 难掩一脸落寞。

政府与企业之间如果出现了不信任、不坦诚, 在中国当前的大环境下, 企业就会面临致命的危险, 现在制约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便是政府不正常的介入与干涉, 政府的出尔反尔, 有时今天政府把你扶植, 明天他便会把你抛弃!政府要想真正成为为广大企业服务的机构, 产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便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

民营企业应该要清楚自己能做什么, 不能做什么。每当宏观经济过热的时候, 民营企业贷款相对容易一些, 这时候最怕的就是一时头脑发热, 说道大于产业整合, 虽然看上去很风光, 可是一旦宏观调控来临, 国家的紧缩信贷政策便无法使企业再获得短贷, 资金链一断, 企业也就难以为继了。

政府的宏观调控到底是应该用经济手段还是行政手段?到底政府在中国市场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些问题需要科学合理的答案。

败因三:道德侏儒, 诚信缺失

诚信是最靠得住的战略, 永远不要欺骗消费者, 永远不要用你的小聪明去侮辱消费者的智商, 最后惨败的只能是你!

企业是要用质量来说话的, 三株的覆灭, 自身的原因是最主要的。为什么要欺骗消费者, 为什么明明是一分的功效却说成了十分, 为什么搞出个所谓的免费义诊的形式其实就是在推销你的所谓的神奇魔水, 不管什么毛病, 只要喝三株准好, 这是什么逻辑, 你是在拿老百姓的健康来做实验吗?你是在侮辱老百姓医疗知识的缺失吗?

那些企业家们, 应该好好的想一想, 是谁让你们的腰包鼓了起来, 而你又是怎么去回报你们所标榜的“上帝”的呢?你们对自己的员工爱护关心, 发福利发奖金, 你们关心过消费者吗?也许你们会说, 企业就是用来盈利的, 就是来尽可能的多榨取利润的, 你说的那些是慈善家们做的事。但是我们要说的是, 你的产品面对的不是成千上万的机器人, 是一群有道德、有感觉的人, 是一群懂得什么叫做欺诈的人!

人一出生便是一个附带了道德软件的系统, 你是无法把它卸载的, 每个人心中都有他们的道德准则。一个企业家想用虚假的东西去躲过消费者道德的拷问, 他显然是在自取其辱。他们的个人道德与职业道德是分裂的, 在市场日趋完善, 消费者日渐觉醒的年代, 这样的企业是注定要失败的!

金钱巨人和道德侏儒的博弈, 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普遍现象。而三鹿奶粉事件则把这场博弈推向了极致。为什么, 这么危害老百姓健康的三聚氰胺竟然是奶制品行业的潜规则, 难道潜规则真的要到害死人的地步才肯罢休, 政府的检查机关就这样纵容着潜规则的横行, 保护着他们在危害消费者健康的产品中不断获得利润。难道阜阳奶粉案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日本松下公司的八大精神中有一条叫“感恩报恩的精神”, “要怀着感激的心情做人”, 所谓“企业家的道德的血液”, 就是企业家要在追求企业经济利益的时候, 不但要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更要树立企业的诚信机制。牛根生说过:“小胜凭智, 大胜靠德”

“有德有才, 破格重用;有德无才, 培养使用;有才无德, 限制录用;无德无才, 坚决不用。”这是蒙牛成功的经验。但在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 蒙牛也被卷入其中, 让我们不得不对牛根生提出质疑。据瑞士信贷在研究报告中透露的细节, 蒙牛乳业管理层承认于当年8月份已发现有异样, 但由于对三聚氰胺缺乏认识, 所以只通报了当地监管机构进行检测。而就在8月份, 蒙牛股东金牛和银牛在业绩公布前通过配售旧股套现12.6亿港元。这不仅是对企业家的道德提出质疑, 更是企业诚信的丧失。

什么时候, 真正的企业家道德标杆可以在中国真正的建立, 这就是中国民营企业获得新生的一天!

败因四:莫视常理, 违背规律

市场经济有它自身的规律, 违背规律显然最终会受到惩罚, 对市场秩序的漠视, 必定是要失败的。当一些迅速发展起来的企业需要通过央视这样的强势媒体宣传企业的形象, 扩大企业知名度的时候, 他们也不自觉地坠入一个“局部 (招标) 就是全部 (企业产品质量) ”的怪圈中。回顾当年的秦池酒业、孔府家酒、爱多VCD及步步高等中标后的大喜过热及盲目生产, 可以说与中标后的疯狂扩张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也为中国企业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当企业的发展蒸蒸日上之时, 企业家能否保持一个理性的思维方式至关重要。央视制造的“标王”快乐只是短暂的, 对于央视来说, 没有了“秦池”, 还有“爱多”, 没有了“爱多”, 还有“步步高”, 还有“熊猫”, 还有“蒙牛”, 谁当“标王”都无所谓。但对那些在招标会上热血沸腾的企业家来说, 大喜过望得到“标王”之后, 也该清醒清醒了。

巨人集团曾经“不按常理出牌”, 虽然创造了令人敬仰的速度神话, 但是最终毁掉了企业赖以生存的产业基础。由于没有利用企业发展鼎盛期的便利条件与金融机构建立互利关系, 结果在出现财务危机时竟然筹措不到可以扭转局面的“区区1000万元”, 以至于巨人集团的老总仰天长叹:什么叫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这就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无数无视常规的人在充满激情的年代经历了神话到噩梦的轮回。他们的历程确实值得我们去思考。

败因五:赌徒心态, 缺乏预警

当年的胡志标, 凭借着赌徒的心态, 把在欧美要淘汰的技术与产业搬到中国来发展, 用广告造势, 以利润诱人, 得以在短时间内一举轰开全国市场。但是, 如同一个人一样, 停滞不前就是落后, 企业要发展必须要把起初的舶来品变成自己独特的优势, 这样才能长久发展。

另外也有一些利用国外技术、学习国外经验的成功典型, 像李彦宏, 人家就是将学来的东西为我所用并不断创新, 始终处于创新的前沿, 从而保证了企业的持续发展。靠吃老本绝对不是一个企业家应有的作风。

企业家在成功的时候要提前预见到风险甚至失败, 这才是企业家应有的素质。没有风险的企业经营是不存在的, 对风险的提前预知与防范, 可以在后来真正遇到风险时变得游刃有余并度过难关。

有一句话说得好:没有预警机制, 天灾也是人祸。雪灾地震等之所以会成为巨大灾难与预警机制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灾害一旦发生, 预警机制便会启动, 立即进行人员转移, 物资跟进, 那么, 灾难也就变得不那么可怕了。企业的经营亦是如此。

败因六:盲目多元, 偏离主业

在初步成功以后, 爱多的胡志标就搞起了那个令他深陷于此的“阳光行动B计划”, 爱多公司认为这项计划将逐步改变“消费就是支出”的传统观念, 实现由消费支出到消费投资的转变, 并使其可以增值。这是一份充斥着新名词和新理念的美丽的计划。但是实际上这项计划不可能完成, 完成工程起码要2亿元以上, 其中又涉及音像制作、连锁店经营等多个陌生领域, 但是, 爱多没有寻求合作伙伴、分散经营风险的方案。B计划仅仅在南昌等个别城市开出“爱多城市连锁店”后便无疾而终, 最终沦为空想, 并给了爱多沉重的打击。

史玉柱凭借他的汉卡终于创出了一片天地, 这时处在事业之颠傲然临风的史玉柱决定建造巨人大厦, 最初的计划是盖38层, 大部分自用并没有搞房地产的设想, 后来受到了虚名的诱惑, 最终决定盖70层, 并且把预期的利润当成了实际收益, 以此为基数来设定自己的规划。在国际电脑市场风云突变的当时, 在看到保健品市场利润丰厚之后, 史玉柱走上了一条多线开战、俱荣俱损的大冒进之路。一次性的推出了电脑、保健品、药品三大系列的30个新品。后来, 在巨人大厦疯狂蚕食资金的情况下, 由于多线作战、资源紧缺, 巨人最终跌到了。后来史玉柱总结他的失误之一便是盲目追求多元化经营, 行业跨度太大, 新进入的领域并非优势所在, 没有核心的竞争优势便急于铺摊子, 有限的资金被牢牢套死, 导致了财务危机。

一个企业家始终要有节俭的精神, 不要做大了做强了就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今日的疯狂很可能导致明天的垮台。

败因七:产权不清,

我国民营企业在建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曲折经历, 可以用大起大落来形容, 产权问题也是一直伴随民营企业并且困扰其发展的重大问题。

产权制度的不合理是民营企业不诚信经营的制度根源。因此必须推进民营企业的改革, 理顺产权关系, 做到产权明晰, 权责明确。而且政府应通过立法, 制定保护民营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法律法规, 轻易不做修改, 使民营企业对产权形成长期的、稳定的、可信的预期。这样, 当企业的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发生冲突时, 企业经营者会权衡两者之间的利弊关系, 主动做出坚持诚信、牺牲眼前利益而追求长远利益的决策。

关于民营企业的产权不清晰, 主要表现在家族制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他们的所有权是明晰的, 但它的产权收益却没有保障。

三九医药, 就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三九医药可以说是一个人的企业, 赵新先为三九付出了一切, 曾经在纽约的曼哈顿时代广场, 竖起了第一块中国公司的广告牌:“999三九药业”。后来三九成功上市, 赵新先也称为国有企业资本运作的第一人。后来赵新先提出了“麦当劳计划”和“沃尔玛”战略都中途夭折。

2004年3月, 北京召开全国两会, 全国政协委员赵新先大胆质询国资委:国有出资人是存在的, 但却没有实际出资。他要求国资委为三九注资50亿元, 让三九产权明晰化。但是, 5月16日, 国资委领导亲赴深圳, 突然宣布免去赵新先的一切职务。后来三九集团便出现了失控的局面, 赵新先也被拘捕。

产权的问题在企业成立之初就应该把它明确清楚, 不然等到公司发展壮大了以后, 谁也不愿意把蛋糕双手奉出。

中国正处于市场化与全球化的进程中。这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而要抓住这个机遇就必须解决产权问题。产权问题一直困扰着国有企业。至今也不能说完全解决了, 原因之一就是拖的时间太长了。但愿民营企业能牢记这一历史教训, 尽早摆脱产权困扰。

败因八:问题成堆, 质量靠嘴

大家都知道质量很重要, 都会说“百年大计, 质量第一”, 但是很多企业都是在嘴上重视产品质量, 至于在实际的生产管理过程中, 就是一件很难说的事情了。例如, 很多企业因为产品质量出现问题而陷入危机, 并很快倒闭。所以,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上述的那句话:“我们在宣传上一直非常重视质量”。

据南方周末的一项调查:调查企业数量总数为279家, 其中北方地区119家, 华东地区80家, 华南地区区80家。在所调查企业中, 产品与质量存在问题和被投诉的企业数量为85家, 占总数的30.47%, 北方地区被投诉企业占该地区的18.49%, 而华东区和华南区分别33.75%和45%。在所调查的279家民营企业中, 涉及房地产行业的被投诉的企业居榜首, 81家, 占29.03%。其中存在产品与服务质量企业有30家, 占该行业的37.04%。而华南区企业存在问题的占华南区房地产企业比例为71.43%, 比华东区高26.99个百分点, 比北方地区高62.43个百分点。值得关注的是, 所有互联网服务企业都存在问题, 特别是提供网络游戏的公司。此外, 零售、食品、医药行业存在问题的比例也很高, 零售占73.33%, 食品和医药分别是50%和38.10%。

中国企业的产品质量仍然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 也是中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没有立足之地的根本原因, 企业要真正懂得质量为生存之本, 才会走的更远。

上一篇:近自然化策略下一篇:酒店英语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