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的融资(精选12篇)
民营企业的融资 篇1
一、徐州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
近几年来, 徐州市坚持把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推进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的战略来抓, 全市民营经济呈现了高投入、快增长、上水平的强势发展态势。民营企业的迅速崛起, 已经成为徐州市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但金融危机对民营企业的融资影响巨大。而徐州作为江苏苏北的一个城市, 其民营企业融资本来就存在一定的困难, 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融资就愈加困难, 很多企业面临生还是死的艰难抉择。2007年, 全市民营企业总资产450.6亿元, 完成销售收入655.5亿元, 实现工业增加值144.7亿元, 并完成利税38.14亿元。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同比分别增长45.22%、38.14%、49.60%。全市民营企业完成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8.3%, 占全市财政收入的26.12%, 就业人数35.6万人, 占全市工业企业职工人数的25%以上。2007年融资额达45亿元, 其中银行融资为38亿元占84.4%。而2008年上半年融资额达28亿元, 下半年只有15亿元融资额, 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 不但上马新的项目出现了问题, 不少企业就是日常资金周转都出现了严重困难。如华夏集团, 由于资金困难, 很多项目不得不停滞, 甚至员工的工资出现断流。
二、徐州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徐州的民营企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无论是在数量上、规模上、还是在盈利水平上都有了显著提高, 但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如制度的制约、融资的制约、市场需求的制约、垄断的制约以及信息不灵、人力资源匮乏的制约等等, 而目前最严重也最迫切的问题是融资问题, 而造成融资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金融危机的影响
由于金融危机, 很多企业的产品需求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造成企业自身造血功能的下降, 对资金的渴求更加强烈。而金融机构一方面由于自身的原因造成贷款能力下降, 另一方面由于对经济前景的不看好, 惜贷情况也比较严重。
(二) 民营企业的信用障碍
当前,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信用的缺失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在整个社会缺乏完善的信用制度的情况下, 民营企业信用意识淡薄、信息披露意识差、财务信息虚假、财务管理水平低、报表账册不全、一厂多套报表等现象比较普遍;赖账、通过各种手段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屡见不鲜。据报道, 仅去年徐州市通过假破产等方式逃脱银行债务的就多达四十多家, 这就使得民营企业在信用市场上无法建立起好的信誉, 贷款人对民营企业的行为没有良好的预期, 当然不愿意给其融资。
(三) 民营企业的产权障碍
民营企业在创建过程中出于种种利益上的考虑, 往往采取挂靠集体、合资合作或投资入股等方式, 与当地政府部门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所有权、房屋等不动产所有权以及土地使用权等产权不明晰的问题。产权不明晰使这类民营企业无法将产权进行抵押, 即使是发展前景好的企业, 也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支持, 同时, 由于这类企业内源融资能力有限, 所以发展资金不足将长期困扰着这些企业。
(四) 缺乏相应的担保机制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有相应的担保机制, 有专门的为民营企业担保的公司。以深圳为例, 早在1999年12月深圳市政府就拨款2亿元支持成立了深圳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 在2000年就担保了43笔业务, 金额达1.11亿元, 而2001年更高达77笔业务, 金额达1.53亿元, 2002年金额已经达到1.67亿。2007年更高达5.7亿。而同年由民间创立的深圳中科智担保公司2000年提供了5000万元, 2001就高达5.90亿, 2002年更上一层楼, 达到7.70亿元。2007年高达13.8亿。由于有担保公司做担保, 因此相对而言深圳的民营企业的融资就容易一些。在其他经济发达地区, 如温州、台州、苏州等也有相应的担保机构, 而在徐州仍然是一个空白, 这也是徐州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三、加快金融制度创新, 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
(一) 建立关系融资制度——发展民间金融和民营企业之间的新型融资关系
关系融资制度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许多国家盛行。所谓关系融资是指中小企业和中小金融机构之间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融资关系, 它是根据借款者的一些“软”的信息给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这些“软”信息的特点是不易被其他人观察到、不易被证实、不易传递, 需要经过时间的积累才能形成, 如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企业的发展前景等等。关系制度被认为是通过市场手段而不是政府的行政手段很好地解决了西方国家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同时也使中小金融机构得到稳定的发展, 关系融资制度为解决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以及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目前, 在我国的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 作为经济发展重要基础的整体社会信用制度还十分脆弱, 而民营企业的信用制度建设无疑是一件十分艰巨的任务;民营企业的产权改革也需要相应的外部条件, 因此, 阻碍民营企业获得融资支持的不利因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存在。而关系融资制度的借鉴意义就在于, 为处于信贷市场劣势的民营企业提供获取资金的新途径。显然, 能同民营企业保持这样一种合作关系的不可能是国有大商业银行, 也不可能是现有的作为国有体制的派生物的中小金融机构。因此适应民营企业资金需求的金融中介机构必须是内生于民营企业的经济环境自身的, 这就是民间金融。民间金融与国有或地方金融机构的最显著区别就是它的内生性, 它内生于中小企业的经济环境。这种内生性也使它能够最大限度地了解和掌握中小企业的各方面信息, 也就决定了它同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相互之间的适应性, 以及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其实, 这种类似的金融中介在我国许多地方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中一直存在, 比如高利贷者、私人钱庄、各种基金会等类似的非法金融机构, 虽屡经政府严厉打击, 但仍然“升升不息”。它们为什么能够生存下去?它们生存的基础是什么?笔者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能够很好地控制风险, 而有效地控制风险的前提就是对借款人的各方面信息的掌握, 而这正是关系融资。因此, 国家的正确策略选择应当是适应国内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放松对内生性金融制度创新行为的压制, 允许和鼓励民间金融的生存和发展, 让已有的民间金融中介从地下走到地面上来, 在国家法律的监督和规范下, 合法地为民营企业服务, 为整个国家经济服务。
(二) 建立和完善当地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信用保证制度是许多发达国家对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有效途径, 美国、德国、日本等都设有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机构。美国小企业管理局对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就是提供担保, 近年来, 小企业管理局还制定和实施了“债券担保计划”、“担保开发公司计划”、“微型贷款计划”等多种资金援助计划, 支持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获得贷款的小企业。而我国到2000年4月, 由政府出资建立的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及类似的机构有2000多家。但是, 由于体制和机制存在缺陷, 国有担保公司的代偿率一直居高不下, 因此, 笔者认为在现有的过度体制下, 一方面政府应该积极探索寻求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的有效途径;而另外一方面, 更应该鼓励和支持民营担保机构的健康发展。根据调查资料显示, 无论是广州、深圳, 还是苏州、温州, 其民营担保机构的效率确实要好于国有担保机构。而在徐州, 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担保机构仍然是一片空白, 因此徐州应该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 大力发展民营担保机构, 逐步形成为民营企业融资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
摘要:随着金融危机的的不断扩散和延伸, 对我国的实体经济已经产生了巨大冲击, 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已经成为民营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而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民营企业正陷入越来越严重的困境, 特别是融资难的问题已经成为束缚民营企业存亡和发展的最大障碍。只有通过金融体制创新才能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而创新的立足点就是发展当地的民间金融机构, 使之与当地民营企业之间形成以市场为纽带的关系, 进而尽快建立完善的贷款担保制度。
关键词:金融危机,民营企业,关系融资,担保
参考文献
[1]吴桂莉.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初探[J].北方经济, 2008 (22) .
[2]彭十一.湖南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分析[J].商业时代, 2008 (26) .
[3]缪曼聪.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金融参考, 2001 (8) .
[4]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民营企业的融资 篇2
关键词:票据融资 票据承兑 票据业务
一、金融体制存在的缺陷,严重地阻碍了民营企业的融资和发展
首先,银行业的高度垄断和民营金融机构缺乏的局面成为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目前在我国金融市场上,最广泛、最直接的融资方式是银行商业信贷。我国银行的金融体制和运作机制正处于转轨之中,还不能完全按商业银行运作方式运行。国有银行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的控制,大量的资金被就业、社会稳定与经济增长等因素所牵制,失去了周转增值的属性。民营企业很难从国家控制的银行中获得融资。
民营银行的发展对于中国金融体系的完善乃至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我国的特殊金融发展背景,使得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表现为:面对金融体系的垄断和管制,民营银行只能屈从于政府的管制力和银行的垄断力,成为管制利率的接受者,始终处于辅助地位。由于不具备向民间开放金融市场的监管机制和存款保险制度,成立民营银行的风险较大。
其次,中国的资本市场发育先天不足,民营企业寄予厚望的证券市场也难当此任。中国的证券市场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市场化功能还很弱,它设立的初衷是以支持国有企业为基本出发点。国家出于分散风险的考虑,创建了以股票市场为核心的证券市场,给国企提供了一个新的融资渠道,把原本由信贷市场实现的货币性金融支持转换为由股票市场实现的证券性金融支持。只有那些具有特殊背景和特殊资本结构的民营企业才有机会进入股市。资料显示,到2001年底进入沪深股市的民营企业尚不足6%。
再次,民间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缺乏,导致民营企业相对应的民间融资渠道不畅。中国资本市场本身就缺乏多层次性的资本金融机构,再加上早几年,国家对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基层小金融机构进行了清理和整顿,民营企业在融资上束手无策,只好凭借自身微弱力量,向民间和各方融资,但收效甚微。另外,由于缺少中介服务机构,国家有关金融机构要了解和支持民营企业很难,即使能了解,成本也很高,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也就多了一分阻力。
二、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拓展金融市场,为民营企业的“二次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首先,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增强各类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融资的信贷支持作用。
一是调整国有商业银行面向民营企业的信贷政策,发挥其对民营企业融资的主渠道功能。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拥有全国70%以上信贷资金,在信贷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本是民营企业寻求信贷支持的主要来源之一,但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一直在行政过分干预的准财政运作体制下运作,导致了其对民营企业的“歧视”现象。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要加快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通过财产所有权的内在约束,促使其以市场为导向,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的,摒弃所有制歧视,加大对民营企业信贷扶持力度。
二是设立股份制民营银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首先,民营银行的建立可以产生一种“鲶鱼效应”,激活整个国有银行的生存能力,增强国内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以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竞争局面。其次,解决非国有经济融资难的问题。民营银行与非国有经济有天然联系,必然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三是加快建立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开拓其他融资渠道。兴办社会民间中介服务组织,补充、完善信贷服务体系。这样,一方面能确保供需双方业务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还能激活资本市场,给资本市场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也能得到根本改观。
其次,疏通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建立全方位的资本市场。
我国的直接融资发展明显滞后,直接融资仅占对外融资额的20%左右,而美国高达50%,日本也在30%以上。政府应鼓励多元化融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并规范直接融资行为,促进直接融资市场健康发展。
一是消除民营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融资的歧视性待遇。民营企业通往资本市场的“路径不畅”一直是制约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制度瓶颈”,随着上市“审批制”、“额度制”等由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逐个推荐和直接审批的作法的取消,今后要加大实施“核准制”的力度,让符合相关法规、政策的优质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这样不仅给资本市场的发展带来新鲜血液,更重要的是资本市场“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得到体现。
二是积极为民营企业在二板市场上市创造条件。我国的二板市场尚在筹建之中,国内二板市场的建设,要根据国内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特点,确定设立模式及有关规章制度,对《证券法》和《公司法》中有关案例进行修订,如二板市场股票流通、员工持股计划、知识产权出资规定、保荐人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等。
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战略研究 篇3
[关键词] 融资环境融资渠道资信程度資本市场信息不对称
十五大以后,党和国家提出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国策和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使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措施,为民间投资和民营企业的发展让出了一条大路。这不仅为民营经济放手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地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中国民间投资和民营企业正在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民营企业在中国还是企业中的弱势群体,在经济的潮起潮落中,少数民营企业抓住机遇,决策得当,超过了初创期的艰难,实现了超常规的发展,跃升为企业明星。而多数民营企业还处于创业后的成长期,有待于在竞争中壮大和发展。与此同时,却有不少民营企业成立后不久又消失了,也有一些虽一时赫赫有名,但并未逃脱昙花一现的命运;还有为数不少的民营企业在市场的夹缝中惨淡经营。政策环境的局限和民营企业的自身弱点阻碍了多数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有这些中,尤为突出的是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融资渠道不畅已经成为有前景的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一、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现状
1.商业银行为民营企业融资支持力度有限,流资偏多
中央银行已经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但各商业银行为了资金安全往往集中力量抓大客户,而对民营企业的融资要求,不论企业项目如何,大多都为防范风险而较少介入,不愿向民营企业放贷。同时银行大多喜欢大额贷款而忽视额度小、频率高的民营企业贷款。近年来,银行的票据承兑业务发展很快,但同样也是集中于大企业,民营企业很难得到银行的票据承兑额度。即使商业银行愿意向民营企业发放固定资产贷款,但由于投资项目审批制度不健全,加上银行担心长期贷款带来的风险,不愿意向民营企业开放基建和技改项目贷款,因而民营企业最多也只能获得一年之内的流动资金贷款,很难获得长期的资金贷款。为了满足长期资金周转的需要,一些民营企业不得不采取短期贷款多次周转的办法,从而增加了企业负担和融资成本。由此可见,现有间接融资渠道很难满足民营企业再创业和技术改造、开发高科技项目的资金需求。
2.资本市场为民营企业提供的融资渠道有限,门槛过高
中国资本市场仅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其结构存在一定的缺陷,不利于民营企业的融资。目前,证券市场缺少适应各类企业融资需要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私人权益资本市场还不能很好地连接资本供给方和需求方,长期票据市场发育程度很低。这表明民营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筹资的机制尚不具备,即使是成功的民营企业,要想利用上市或发行债券、商业票据融资也比较困难;二板市场又受各方面条件限制,也不可能成为民营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因此,民营经济的直接融资渠道有限,很难利用现有正式资本市场融通资金。
3.非正式金融是民营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成本高,风险较大而且融资量有限
(1)自身融资。利用企业经营利润来积累发展资金,或者以内部职工筹资的方式筹集资金。
(2)相互担保。几年前民营企业之间的相互担保比较盛行,但由于风险很大,绩优企业已经不愿意为他人承担连带责任。目前,在实践中互保出现了债转股形式,即被担保方将企业的股权抵押给担保方,一旦担保方为其承担经济责任时,所承担的款额便作为出资额,从而将对被担保方的债权转变为股权。
二、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分析
民营企业不能从商业银行,资本市场融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企业自身的原因。
一方面,民营企业由于数量众多,层次参差不齐,财务制度不规范,从而导致了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银企联系不强。信息不对称,银行难放心。银行惜贷说到底是为了逃避风险,而风险的根源就是信息不对称。
因信息缺乏而在融资上造成的问题可能发生在两个阶段:交易之前和交易之后。在交易之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是会导致逆向选择。金融市场上的逆向选择指的是:贷款者和借款者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性,即有关借款者的信誉、担保条件、项目的风险与收益等,借款者比贷款者知道得更多,具有信息优势。这种优势使得贷款者在借贷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为了消除不利的影响,贷款者只能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借款者过去平均的信息来设定贷款条件,而不是根据风险程度的高低确定利率。这样,就会对那些高于平均条件的优良借款者不利,后者就会退出借贷市场。这一过程的不断重复,借贷市场上借款者整体素质就会下降,那些最可能造成信贷风险的贷款者常常是那些寻找贷款最积极的人。这就是所谓的逆向选择问题。由于逆向选择使得贷款可能招致信贷风险,贷款者可能决定不发放任何贷款,即便市场上有信贷风险很小的选择。道德风险是在交易之后由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问题。金融市场上的道德风险,指的是借款者得到贷款后,可能改变原来的承诺,投放于使贷款不能归还的高风险项目上或者故意逃废债务。由于道德风险降低了贷款归还的可能性,贷款者可能决定宁愿不做贷款。
民营企业的信息不透明,基本是内部化的,通过一般的渠道是很难获得有关民营企业的信息的。民营企业在寻找贷款和外源性资本时很难向金融机构提供证明其信用水平的信息。由于民营企业对资本和债务要求的规模较小,使得审查监管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较高,金融机构为了避免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往往不愿向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提供贷款。
另一方面,确实有一部分民营企业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取得抵押担保贷款困难。同时这一部分影响了民营企业的整体形象。民营企业的信用问题直接影响其外部融资。诚实经营,讲究信誉,它既可以给消费者带来好处,也可以给企业带来利润。好的信用会给银行好的印象从而能顺利地取得贷款,而不良信誉或信用等级偏低则会取到很少的贷款甚至得不到银行的贷款支持。
第二,社会服务体系的原因。
首先,缺乏专门的为民营企业贷款服务的金融机构。由于民营企业资信状况不均匀,为规避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在资金借贷方面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大打折扣,而市场体系的不完善,使民营企业的融资更加困难。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自身财力的不足,以重点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为己任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由于还贷不力,同时受财政收入刚性的制约,资金来源不断萎缩,负债经营过重,资产质量下滑,可以放贷的资金十分有限,难以给予民营企业足够的支持。
其次,商业银行贷款管理的严格化。国有银行商业化以后,银行业实行的是企业化管理,对放贷后的风险顾虑和原有的不良贷款沉淀较多,使之对民营企业缺乏信心,为防范风险,必然采取的措施就是:普遍加强信贷资产的质量管理,对信誉程度较高的民营企业才给予贷款,而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的经济实力和财务管理科学化的欠缺,往往达不到银行规定的标准,因而很难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
三、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僵局,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民营企业应首先提高自己的信用程度,促进企业的长期战略发展
不少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把企业融资当作一个短期行为来看待,在企业面临资金困难时才想到去融资,甚至不惜一切代价粉饰财务报表、甚至造假,财务数据脱离了企业的基本经营状况,这样不但筹不到资金,还丧失了筹资能力。要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问题,应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上,提高企业自身的信用程度,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筹资能力。同时企业在正常经营时就应该考虑融资策略,和资金方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建立广泛联系,资金方了解企业的日常经营状况,也会增加企业的筹资机会。
在这方面,民营企业应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企业融资是企业成长的过程,也是企业走向规范化的过程。民营企业在融资过程种,应不断促进企业走向规范化,通过企业规范化来提升企业融资能力。通常A级以上信用级别企业的各项指标为:资产负债率低于50%,利息支付倍数达到4倍以上,全部资本化比率在40%以下,资金流量比率在50%以上,存货周转率在4次以上,净资产收益率在8%以上。另外,民营企业还应树立良好的企业法人形象,杜绝不良信用记录,提高还款的信誉程度,大力开拓产品市场,用订单证明自己的实力,并作为抵押。
信用虽然是一种主观性偏好,但仍需要客观性约束。即在金融系统,要建立起民营企业的一整套信用等级评估制度和指标。包括对民营企业进行分类,择优建立信用等级档案,建立完善区域物业和产权交易的二级市场,使银行能将抵押品变现,解除银行为民营企业服务的后顾之忧。
2.政府大力发展地方中小型金融机构
发展我国中小金融机构是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步骤。中小银行和民营企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亲和力,是天生的合作伙伴。 减少逆向选择,为民营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机制,创建市场化担保机构。
目前,为民营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的机构主要有两类:一种是在地方财政支持下,组成的担保中心。担保企业资金来源可多家负责,比如地方政府出一些,受益的民营企业出一些,社会中介组织自愿者出一些等等。一般来讲,能获得担保的企业应具有这样的条件:企业具有成长性和盈利能力,资产负债率为本行业平均水平以下,三年内没有不良信用记录,主要产品有市场、有收益等等。担保基金可存入商业性金融机构,由商业金融机构协助管理。
尽快允许开办私人投资银行有限公司或财务公司或资产管理公司。建立私人银行,最大程度为民营资本的流通与扩张提供舞台,同时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没有传统国有商业银行那么多的“毛病”与“官气”,让民营企业可以在相对愉快的状态下平等地讨论贷款等严肃问题。现在虽然有几家所谓的“民营股份制银行”,但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国有资本的影子,甚至又有点回到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老路子上的倾向。建立行业协会性质的资本流通管理与仲裁机构,规范民间拆借或借贷行为。
3.转变观念,打破所有制上的歧视
政府应鼓励银行,证券机构积极地为民营企业提供服务,给民营企业营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
首先,减少民营企业贷款手续,加强民营企业与银行的债务合作关系。银行是否贷款以企业项目的风险高低为标准,而不以所有制性质为标准。在银行面前,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地位。在民营企业的金融政策上,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充分發挥已有政策的作用,同时加大政策执行力度。 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结构比较单一,就股权融资而言,没有发达国家的风险基金和公众基金。在债务融资方面,我国民营企业所能得到信贷资金品种也比较单一。因此,政府应该做的就是让银行与民营企业携起手来。值得庆幸的是,最近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政策,增加民营企业的融资力度,且有关方面正在完善和落实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
其次,鼓励民营企业与证券机构的合作,打开民营企业在证券市场的筹资渠道。允许民营企业发行A股,也应允许其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发行B股、H股、N股等特种股票和存托凭证以筹措外资。因此,有必要降低民营企业股票发行和上市的门槛,或另开二板市场或场外交易市场,为民营企业的股票发行和上市提供必需的市场条件。此外,企业债券市场也应对民营企业敞开大门,允许民营企业在符合发行要求的条件下,通过发行债券筹资。
民营企业融资的探讨 篇4
创新对民营企业的观念。深化经济改革首先在观念上要有创新, 要承认私有产权与国有产权具有平等的地位, 让他们在市场上平等参与竞争, 以竞争促发展。要认识到私有制与公有制在我国现阶段都有存在的必然性, 不能搞所有制歧视与偏爱。只有实现我国所有制理论的根本性改变, 才能推进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 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 必须改变国有商业银行主要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指导思想, 把贷款投到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效益好的企业上来;增加对高新技术民营企业的信贷投入, 重点支持科技含量高和有市场潜力的民营企业发展;鼓励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 为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资金上的保障。
推进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提升民营企业融资能力。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 也是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得到根本解决的前提。社会信用体系能有效降低道德风险和监督成本, 防止逆向选择、顺利完成生产要素的结合。培育信用需求、规范信用市场、完善信用制度、营造信用环境, 对于提升民营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抵御信用风险, 提高自身的融资能力,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 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外部的民营企业征信系统和评价系统, 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企业信用信息, 表彰守信用的民营企业, 树立信用典型, 大力宣传和推广信用管理先进模式和经验;另一方面, 积极开展企业内部的信用制度建设和普及工作, 加强企业内部的合约管理、营销预警、商账催收、财会管理和雇前调查等, 对企业经营、管理、检测等人员开展信用和专业技能的培训, 培养信用调查分析、评价和监督等专业人才, 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的融资能力。
完善民营企业融资的社会扶植体系。“麦克米伦缺陷”引起的市场不灵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世界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都遇到过这个难题并采取了许多措施, 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中小企业融资的社会扶植体系, 包括金融扶植政策的法律化, 并严格执行;建立各种专门发展中小企业的政府机构;促进融资中介机构的发展与规范管理;给予政策优惠贷款以及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等。
拓宽融资渠道, 全面实施金融创新。要加大银行、信用社等对个体的信贷投入, 建立完善专门为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同时继续鼓励民间投资主体向国有企业投资参股和控股, 对民间投资社会公益性和基础设施项目给予必要的信贷资金支持。尤其是高新技术开发的民间投资者, 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结合我国金融机构实际全面实施金融创新, 鼓励创办风险投资公司或风险投资基金, 首先, 要鼓励境内外风险投资公司落户我国, 有关部门要尽量为他们创造良好的营运环境。其次, 各级政府通过投资公司等投资机构带头设立风险投资基金;政府出面建立创业辅导体系;创新委托投资制度;政府出资或提供其他优惠, 支持委托担保;鼓励租赁、保险、非正式股权和非正式贷款的发展。
强化企业管理, 提高企业效益。改良产品, 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提高其信誉度。企业应根据市场变化, 引进先进技术及生产设备, 进行技术改造, 加快产品结构调整, 对产品进行改良和革新, 对市场前景较好的产品, 应不断加强对新产品的开发, 增加销售收入, 加强质量管理, 培育名牌产品, 提高市场占有率。健全财务管理, 合理安排资金, 提高资金利用率。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的运行绩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公司治理结构规范与否不仅影响投资决策和资金筹措, 而且还影响到公司的管理效率和内部凝聚力。加强民营企业投融资管理。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完善发展民营企业的相关法规,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管理职能, 营造民营企业在投融资方面更加宽松的环境。在政策上引导民营企业加大高科技项目的投资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
参考文献
[1]余小琳.浅析民营高科技企业筹资融资问题[J].财会研究, 2004, 7:47-49.
民营企业的融资 篇5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对策
目前,中国已经形成大、中、小型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混合性经济格局。进入到深化改革阶段,企业的发展出现诸多问题,犹如一团乱麻,越理越乱。特别当下国情,中小民营企业融资上存在很多问题。
一、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现状
调研发现,中国中小民营企业现阶段的融资情况与大多数发展中及发达国家经历过基本一样:对外融资较困难;融资成本普遍偏高,超出了企业承受的范围;对外融资的风险较高。
企业融资方式大体分为内部和外部融资。中小民营企业的规模决定了内部融资能力非常有限,所以大部分资金通过外部融资渠道获得,但从整体上还是依赖向银行借款。
1.中小民营企业外部融资现状
据相关调查,中小民营企业已超过40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提供全国86%的就业岗位和社会销售总额60%的产品,所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总价值已占gdp的60%,上交全国税收总额的48.5%。但是,国有企业创造了32%gdp却得到银行贷款的68%,创造了60%gdp的非公有制企业却只得到了银行贷款的32%。
接受调查的中小民营企业中约90%认为现有融资渠道无法满足需求,而能够获得银行贷款支持的比例更少。
2.中小民营企业内部融资现状
(1)贷款期限短。中小民营企业规模小、资金不足,抗风险能力不强,弊端多,多筹集短期资金。目前银行主要是向它们提供流动资金和更新换代机器设备资金,基本上不提供长期信贷。所以内源融资就成了企业筹集资金的渠道。
(2)自有资金缺乏。中国民营企业从没有到有,规模从小到大,实力慢慢变强主要是依靠企业自身资本积累和内部融资。与国企、央企相比,民营企业自身能力确实不足,严重影响快速发展。
二、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主要是中小企业自身和外部两方面原因:
1.企业自身原因
(1)中小民营企业自身信誉较差。中小民营企业没有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法人治理机制,多为家族式企业。在财务方面,企业规模小财务管理不规范。具体表现在财务数据不真实、财务资料不全、虚账假账等;经济效益上,由于技术落后、机器设备陈旧老化等一系列问题,将使其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甚至有违法经营的现象。
(2)经营风险相对较大。中小民营企业规模小,需要大量劳动力;生产技术落后,产品结构单一,质量较差;企业创新程度低,产品多为仿制品。环境污染大的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与国家有关支持的产业政策相抵触,导致难以获得国家财政资助。
(3)财务制度不健全。大多数企业创立者或实际管理者缺乏财务知识,建立完善财务制度意识不强,导致财务管理混乱。相关调查发现,没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的企业占50%以上。当申请贷款时不能提供符合规定的企业财务信息,银行就不能对企业经营状况准确评估。
2.外部原因
(1)金融机构方面的原因
①缺少专门为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机构,当下银行的数量虽比较多,但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还欠缺。②中小民营企业很难从国有金融机构获得中长期发展贷款资金。
现阶段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起主导作用。为防止金融风险发生,都实行严格的贷款管理制度。所以中小企业很难将资金从国家控股的金融机构中贷出。
(2)信用担保制度不健全。部分中小民营企业所依靠的信用担保机构在注册的时大多用不动产作为投入资本,有的甚至通过不合法的途径将注册资本撤出,严重干扰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给机构整体形象和信用功能作用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建议1.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综合素质与信用能力
(1)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中小民营企业要加强绩效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赢利能力;严格制订产、供、销制度,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2)提高信用等级。建立控制和分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制度措施。一是严格控制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提高中小企业金融机构的自身素质,强化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二是尽快建立中小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制度,对所有吸收公众存款的中小金融机构实行强制投保,以保证在其陷入支付困难或破产时实施及时有效的投资救援或存款理赔,增强客户信心,提高其社会形象和信誉。
2.发展和完善中小金融机构的策略
中小金融机构要选择正确市场定位,针对抗风险能力弱、可信度低等问题,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对内部管理混乱的情况,建立内部控制贷款管理责任制与贷款激励机制,使风险约束和风险激励相对称,并强化贷后跟踪监测,提高经营的效率和效益。银行针对中小企业提供财务信息不全等缺陷,主动到经营场所调查生产经营状况、设备利用情况、原材料及产品情况,为准确测算每笔贷款风险度及贷款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
四、结束语
民营企业的融资 篇6
一、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根本原因
(一)企业自身信用条件差。其一,由于部分中小企业没有树立起信用意识和理念。为了获得银行贷款不惜提供虚假信息,在取得贷款后,为了追求更大利益又擅自改变合约规定的贷款用途,投资高收益、高风险项目,使银行面临很大的风险。加上一些中小企业的逃债、赖帐行为在败坏其企业信誉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银行的“恐贷”、‘惜贷”心理。其二,目前担保体系尚不完善。中小企业势单力薄,很难找到其它企业愿为其贷款提供担保,使得中小企业难以凭借担保提高信用水平,增强贷款融资能力。
(二)企业自身竞争能力弱,经营风险很高。其一,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实力弱、竞争能力差、经营前途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银行为其贷款风险很高。其二,中小企业大多都生存并发展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资本和技术构成偏低且缺乏足够的资本积累,资信程度不高,筹措资金十分困难。其三,大多数中小企业只顾眼前产品的销售状况,不注重产品的质量和创新,不注重培育核心竞争力,盲目扩大企业规模,无长远的发展战略,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面临很大的经营风险,因而银行不敢为其贷款。其四,多数企业以传统的经验管理为主,随意性较强,管理层次不清,日常管理混乱。加上部分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低下,信息缺乏客观和透明,也给银行带来信贷风险。其五,中小企业规模小,要求的每笔贷款数额少,但银行对每笔贷款的发放程序和环节大致相同,银行很难从中获得规模效益,因而银行不愿为其发放小额贷款。
二、企业集群———一种全新思维
中小企业集群,是指基于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众多彼此独立的中小企业聚集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而形成的稳定的、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集合体。中小企业间所形成的这种集群关系无需用契约来维持,而是以“信任和承诺”等人文因素来维持其运行。集群内部成员包括上游供应商、下游制造商,以及具有相关技术、技能或共同投入的其它产业的企业和提供专业的培训、教育、信息、研究与技术支持的政府或非政府机构。
企业集群为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意大利的中北部地区,美国的加州硅谷到我国浙江的块状经济、广东珠三角的专业镇,中小企业集群都表现出巨大的经济活力和强大的竞争优势。集群中的中小企业由于地理接近、产业专业化,在共同的产业文化和制度背景下,形成区域的核心竞争力。据广东省科技厅的初步调查,广东省传统产业领域比较成熟的企业集群有近60个。广东的“四小龙”———南海、顺德、中山、东莞都是典型的集群经济。在浙江,目前全省产权明晰的个体私营和股份制中小企业达200多万家,组成了4169个专业商品市场,年总成交额达3210亿元。其中年成交额超亿元的企业集群有400多个,这些集群的总产值占浙江全省工业产值的60%以上。其中有56种特定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最高,充分显示了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和竞争力。
三、集群融资的优势分析
(一)企业集群增大了中小企业的守信度,降低了逃废债务的可能性,从而消除了银行由于企业信用方面的顾虑而引起的“恐贷”、“惜贷”心理。一方面,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由于地域依附性和专业化分工协作,与一般游离的中小企业相比,具有较高的信用优势。集群内部的生产服务配套条件好,专业化分工较强,企业所需的人才、信息和客户在集群内部更容易获得,而且集群内市场规模大,专业化分工细,对中间产品和辅助产品的需求量大,因而市场机遇多,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所以中小企业迁移的机会成本会很高。而且企业与银行的合作是多次重复的,出于以后合作的考虑,企业也不愿为一次贷款而丧失信用。另一方面,集群内各类企业联系紧密,地理接近,企业之间信息是准对称的。而企业间的相互联系,如转包,产品的质量、交货时间等本身就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一旦某企业逃避银行的债务,很快就会在集群内传开。维持声誉的重要性,使企业逃废债务的可能性减少,因而降低了银行放贷风险。
(二)集群的发展为中小企业实行信用担保互助创造了组织条件,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信用水平,降低了银行贷款风险。目前,信用担保体系尚不完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担保机构的贷款担保支持,从而加大了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但是企业集群的发展为中小企业获得集群内其它企业信用担保、抵押担保等担保支持成为可能。因为很多地方的中小企业集群是在同姓、同乡、同宗、同行以及同好的基础上形成的互帮互助的分工网络。集群中中小企业业主彼此了解,相互熟悉,在行为和思维方式上没有太大的差别,业主之间几乎是同质的。所以中小企业集群构成了一个“互识社会”,“互识社会”很容易产生张维迎所解释的那种乡村社会信誉机制。因此,中小企业间的“互识社会”为中小企业实现信用互助提供了社会土壤,从而为企业间相互提供贷款担保创造了优越的地理和信任条件。
(三)企业集群增强了中小企业的竞争力,缓解了银行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其一,由于企业集群内部生产服务条件好,专业化分工强,市场机遇多,中小企业经营状况呈一种良性发展趋势,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因而企业自身素质也得以不断提高。其二,由于企业集群内产业发展的方向明确,一批生产经营及配套服务的上下游相关企业,主要围绕某一产品系列发展。而产业一般都要经历初创、成长、成熟与衰退的发展规律,产业的这种生命周期使得产业整体发展规模及产业风险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因而信贷风险具有可预测性。其三,由于集群内各类企业和地方政府、金融机构、教育科研机构紧密联系在一起,地理十分接近,集群内部又有商会、行会等加强企业联络的部门及行业信息中心,因而银行很容易获得真实完整的企业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银行的信息不对称。银行可以利用获得的信息决定是否放贷,从而降低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其四,由于企业集群内中小企业往往超过1000家,银行向众多企业贷款,根据大数定律,坏账占贷款数额的比例会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值,总体上银行向集群内企业贷款风险相对较小。以企业集群现象突出的温州市为例:据统计,温州各商业银行及城市信用社人民币不良贷款比率比全省低6个百分点,与全国相比优势更加明显。
(四)企业集群中的信息集聚效应,降低了银行收集企业信息的交易成本,同时集群融资的规模效应也增加了银行放贷的积极性。一方面,如果银行只给几家中小企业贷款,那么银行花在对企业发展前景等进行预测上的交易成本费用会很高,因而会降低银行的贷款意愿。但企业集群形成后,中小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区域内,集群内部商会、行会等信息中心,会创造很多机会让企业进行交流、联络,集群内部因而会产生信息的聚集效应。对中小企业来说为了更好的拓展自身业务,必将参加企业间的联络,用提供的与自身相关信息来换取集群内的信息支持,并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对银行来说,企业集群内部各商会、行会及行业信息中心,为银行获得更多、更完备的信息提供了方便,从而降低了银行收集企业信息的成本。另一方面。银行同时对同一行业中的许多个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因而整体贷款数额较大,银行所获总体收益较多。所以,尽管单笔业务的收益较小,但积少成多,也会形成一种规模经济。这种企业集群融资所产生的规模经济因而增加了银行放贷的积极性。
民营企业资本融资策略的研究 篇7
一、资本投资与融资
资本投资和融资是企业生产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资本投资,一般来说,是指企业的权利资本与负债率之间的关系,而企业的组成部分是资本投资的一般定义。民营企业的资本投资决定了产权的归属,而投资风险是由资本投资决定的。企业要想提高融资效率,那么对于融资的选择也是一个关键,而融资的方式好坏会影响资本投资。资本投资与融资结构的相互促进和发展。
二、民营企业资本投资和融资情况
1、民营企业资本投资情况
(1)债务结构。从目前企业的资本投资情况可以看出,其突出的问题在于:大量的企业在借款的情况下,一定的财务压力对企业造成一定的资金压力,没有资金可以偿还。资本投资问题也导致融资困难,使民营企业不得不通过银行贷款,甚至抵押贷款来筹集资金,这种情形严重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2)股权结构。股份经营模式降低了个别企业的风险,但公司发起人或个人股东的私人股份,将使企业在危险中难以对冲,阻碍资金的流动。
(3)低负债资本投资。一些民营企业,由于资金规模的限制,导致公司需要通过个人银行或融资,使企业承担了巨大的债务压力,此时低负债资本投资成为了企业的选择。民营企业的两极分化严重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之路。
2、民企融资的情况
(1)单一的外源融资形式。资金不足导致民营企业采取银行贷款融资营运资金,促进民营企业融资。但多年来企业贷款是银行信贷业务的主要来源。如果是国有企业将会更加稳定,这是因为国有企业的发展对于银行信贷更为诚实,但是民营企业不那么容易被公认。如果擅自贷款,民营企业将是未来发展的负担。
(2)融资不合法。只有在各种方式融资下的民营企业才可以减轻财政压力,但民营企业的困难是金融机构的信贷,甚至一些民营企业走的道路是民间融资贷款和高利贷。民营企业涉嫌非法借贷,虽然能够降低其财务压力,但也会因为非法集资受到法律的制裁,不利于企业融资。现在面临的资本投资不完善、制度和债务负担沉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根本利益和企业的未来发展。企业要是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了解他们的现状,进行合理的融资,改革和完善资本投资。
3、民营企业资本投资与融资的问题成因
(1)银行信贷支持力不足。由于国内大多数的商业银行都不愿意给民营企业提供信用,对民营企业等一些单位的信用要求较高。一是要有抵押品,二是要选择发展前景和规模更好的环境。
(2)高标准的融资要求。近年来,由于国内“二板市场”的出现,民营企业上市的要求降低,一些比较好的发展前景的企业获得效益。但个别规模相对较小的上市公司,使得“第二板市场”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没有多大帮助。
(3)民企诚信度不足。目前,民营企业管理体系不完善,资本投资不完善,投资者自身缺乏经验,这些问题容易造成企业崩溃的风险。如果在企业初始发展时,财务信息是模糊的,帐户是虚假的,那么这种情况不仅会严重影响公司的利益,而且还会影响到信用与银行对企业的信誉,使企业的发展受到各种阻碍。
(4)信贷担保体系的不健全。现在的信用担保体系在规模、能力、承担风险和担保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脆弱性,使融资需求受到破坏。而且还存在信用风险控制差的风险,使得民营企业的发展受阻。
三、资本投资、融资效率的改善
1、民营企业各个阶段应采取的融资策略
(1)民营企业初始期间。在公司初期,我们需要了解市场,开发优秀的企业产品,以销售为基础,以市场为基础,扩大自己的市场范围,专注于资金,合理配置资源,降低成本。由于企业在建立之初会缺乏资金,缺乏一定的市场份额,经营决策需要认真进行。内生融资是公司初始创造的主要来源,公司将开展一定的授信业务,企业应多元化的融资问题,不仅依靠内部资金,也可以考虑外部融资,贷款和其他形式的融资方式来减缓企业压力。因此,有必要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为企业利益的获取打下基础。
(2)民营企业发展期。民营企业在这一阶段的销售能力和生产线以及销售渠道得到了发展,但也趋于成熟。现阶段企业应发展自己的发展规模。而民营企业应尽早尝试对银行信贷依赖性逐步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融资效率。民营企业要以商业信用为融资手段,企业的资本投资也应该多方位的开花,从多个角度来调整好符合自身发展利益的资本投资,促进企业的发展。
(3)民营企业的成熟期。如果无论企业的发展,还是产品得销售都在一个成熟的阶段的话,那么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更多的关注创新。民营企业选择开展新产品的研发,促进在其他行业的发展,用以提高民营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而由于此时的民营企业已处于成熟期,公司上市后,随着股票市场的波动,股票价格的波动,企业将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我们应加强其弹性,及时应付风险。
(4)民营企业的衰退期。在投资市场竞争后,民营企业可能会处于劣势,市场份额正在萎缩,而销售渠道也在此时减少,民营企业的发展正处于衰退趋势。此时,民营企业应及时改变销售策略,防止销售下降,减少融资,掌握企业财务变化规律。
2、优化民营企业的管理结构
在民营企业的管理中,管理结构是提高经济效率和生产效率的关键。改进和优化结构,可以帮助企业提高企业的融资效率。民营企业必须管理企业人员,定期进行组织培训,提高员工的管理技能和从事专业工作技能,更合理、高效地利用企业资金,融资战略更好地发展,提高民营企业的竞争力,这样在市场竞争中才可以得到长远的发展。
3、制定安全、高效的融资策略
资本作为企业中最具流动性的资产,对民营企业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民营企业不同于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在民营企业的初始阶段影响相对较弱,对各方的支持较弱,民营企业将面临更大的债务压力。如果民营企业改变自己的融资方式,完善和发展更优秀的融资战略,为企业自身规模发展,为市场竞争提供有力的背景支撑。而民营企业在融资战略的制定上,有必要充分考虑企业的生产规模、技术、环境和财务结构的科学合理制定的融资策略和详尽的,企业可以有很大的发展。
4、优化民营企业的环境
民营企业不仅要改革自己的企业管理模式,而且要制定相关的战略,以提高他们的财务管理水平。企业在每一阶段,在业主面前都有一定的依赖性,以后的业主不能跟上,阻碍了企业本身的发展,特别是物业的结构和资金的吸收,企业本身要保证内部融资的效率,有必要对股份制进行及时的改革。
5、重视外源融资
近年来,国内市场的变化,中国早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为民营企业开放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民营企业应向国际接轨,符合国际标准,大力引进国外现金生产技术,利用外资融资、民营企业的资本投资、产业结构的优化,增强民营企业实力,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在建国时期民营企业外部融资应广泛动员创业投资,从资本市场到找到足够的合资企业进行合作,在并购过程中增强了民营企业的实力,从而提高了融资能力,进一步优化资本投资。
四、结语
近年来,民营企业在国内市场上逐渐增多,但要解决的问题也随之增加,多数民营企业往往由于其资本投资和融资效率低,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被封锁。由于缺乏资金和外部的支持,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大多数民营企业还没有成熟的使用外部融资来发表自身。优化民营企业的资本投资,制定和完善更符合自身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融资战略,是民营企业立足于企业自身发展的根本。
参考文献
[1]王伟.政治关联、融资约束与民营企业效率:中国的经验[D].浙江财经学院,2013.01.
[2]周婷.对民营企业资本结构与融资策略的探析[D].学术交流,2014.02.
对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探析 篇8
但从现实情况来看, 民营企业还是企业中的弱势群体, 在经济的潮起潮落中, 少数民营企业抓住机遇, 决策得当, 超越了初创期的艰难, 实现了超常规的发展, 跃升为企业明星。而多数民营企业还处于创业后的成长期, 有待于在竞争中发展和壮大。与此同时, 却有不少民营企业成立后不久又消失了, 也有一些虽一时赫赫有名, 但并未逃脱昙花一现的命运;还有为数不少的民营企业在市场的夹缝中惨淡经营。政策环境的局限和民营企业的自身弱点阻碍了多数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有这些中, 尤为突出的是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 融资渠道不畅已经成为有前景的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从新的发展趋势看, 民营企业呈现出三个显著特点:从量的增加到量与质的同步提高;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劳动密集型与知识密集型并重的转变;从独门独户的结构优势转向联合、集团经营的道路。近年来民营企业的增长速度有所放慢, 融资困难是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探析了民营企业在融资方面的现状及出现问题的原因, 提出了相应对策以解决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
一、民营企业融资的现状
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有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指企业通过一定方式在自身内部进行资金的融通。这是企业长期融资的重要来源, 是企业不断将自己的储蓄 (一般来说主要由折旧和留存收益构成) 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内源融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业主的投入。据调查, 初始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内源融资, 有90%的初始资金来自于共同创业的成员、家族成员或者朋友。而且企业规模越小, 业主投入所占比重越大。二是企业自身盈余。当企业经过一定发展后, 其自身盈余留存所占比重增加。外源融资广义上是指不同资金持有者之间资金的流通, 具体到某一企业则是指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闲置资金, 使之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外源融资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直接融资是通过向社会发行股票或债券从资本市场获得资金, 但在民营企业中比例都非常低。间接融资是通过金融机构充当信用媒介获得资金。企业规模越大, 银行、信用社贷款所占比例就越高。此外, 非正规渠道诸如非法集资也大量存在, 企业往往以高出银行、信用社贷款利率1倍至数倍的利息进行民间借贷, 这在小型企业所占比重较大。
国际金融公司 (1FC) 在北京、成都、温州等地开展的一项有关中国600多家民营企业的调查活动结果显示: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 无论是初创期还是发展时期, 其资金来源都严重地依赖内源融资, 自我融资是我国民营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被调查企业融资结构中自我融资的比重占了90.5% (经营年限短的企业所占比重更高) , 有9.5%来自外源融资, 其中银行贷款占4.0%, 来自非金融机构的份额占2.6%, 其他渠道占2.9%, 民营企业融资渠道过于狭窄。
根据人民银行研究局的调查:样本企业平均投资规模增长幅度2002年为65%, 2003年为31%。在资本市场处于初始发展阶段的我国, 民营企业把融资的希望寄托于商业银行。但由于种种原因, 商业银行向民营企业提供的资金支持远远小于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从1999年到2003年, 民营企业贷款 (即私营企业、乡镇企业、“三资”企业贷款之和) 所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分别为6.43、6.14、4.33、3.56、4.05;若把农业贷款也作为民营企业贷款, 则其比重分别为11.97、9.34、8.37、9.67、9.5, 而民营经济已占我国GDP的1/3还要强。据调查, 80%的民营企业认为贷款难, 47%的企业停产原因是资金缺乏后续供给。融资结构单一、融资渠道堵塞、融资成本偏高是民营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二、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分析
资金是民营企业生命力得以扩张的条件, 民营企业出现融资困难的局面, 究其形成的原因, 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 民营企业的信用问题直接影响其外部融资。
诚实经营, 讲究信誉与消费者和企业密切相关, 它既可以给消费者带来好处, 也可以给企业带来利润。好的信用会给银行好的印象从而能比较顺利地取得贷款, 而不良信誉或信用等级偏低则会取到很少的贷款甚至得不到银行的贷款支持。例如, 中国工商银行专门制定的面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指导性意见中有一条, 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属于禁止贷款类:欠息, 无偿债能力;贷款用途不大;不守信誉;企业管理混乱;经营无固定场所;企业经营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一般性加工企业的基建项目;信用等级BB级以下。
当然, 其他企业比如国有企业等也会出现一系列信用问题, 但民营企业的资信状况更差。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提供一个数据是:60%以上的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是BBB级或BBB级以下的信用等级, 而从评级经验和指标体系的严格程度来看, 这仍是一个保守的数据, 更别说依照国际指标体系。
2. 信息不对称, 银行难放心。
因信息缺乏而在融资上造成的问题可能发生在两个阶段:交易之前和交易之后。在交易之前, 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是会导致逆向选择。金融市场上的逆向选择指的是:贷款者和借款者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性, 即有关借款者的信誉、担保条件、项目的风险与收益等, 借款者比贷款者知道得更多, 具有信息优势, 这种优势使得贷款者在借贷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为了消除不利的影响, 贷款者只能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借款者过去平均的信息来设定贷款条件, 而不是根据风险程度的高低确定利率。这样, 就会对那些高于平均条件的优良借款者不利, 后者就会退出借贷市场。这一过程的不断重复, 借贷市场上借款者整体素质就会下降。那些最可能造成信贷风险的贷款者常常是那些寻找贷款最积极的人, 这就是所谓的逆向选择问题。由于逆向选择使得贷款可能招致信贷风险, 贷款者可能决定不发放任何贷款, 即便市场上有信贷风险很小的选择。
道德风险是在交易之后由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问题。金融市场上的道德风险, 指的是借款者得到贷款后, 可能改变原来的承诺, 从事使贷款不能归还的高风险投资或者故意逃废债务。由于道德风险降低了贷款归还的可能性, 贷款者可能决定宁愿不做贷款。
民营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比国有企业、大企业更加严重, 其原因是因为民营企业大多都有信息不透明问题。民营企业的信息基本是内部化的, 通过一般的渠道是很难获得有关民营企业的信息的。民营企业在寻找贷款和外源性资本时很难向金融机构提供证明其信用水平的信息。由于民营企业对资本和债务要求的规模较小, 使得审查监管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较高, 金融机构为了避免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往往不愿向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提供贷款。可见,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造成的问题已成为金融市场正常发挥功能的重要障碍。
3. 国内融资制度安排问题。
我国的资本市场是伴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而发展起来的, 其初衷是为了解决国有企业的融资问题, 在制度设计上, 对随后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有诸多限制。首先, 资本市场融资制度安排的限制。我国证券市场以国有企业改革为宗旨, 重点扶持了一大批国有大中型企业上市融资。尽管2004年5月27日中小企业板块在深交所正式启动, 但由于实行“法律法规不变, 发行上市标准不变”, 能够通过股市融资的民营企业只是少数。其次, 债券市场融资制度限制。我国发行企业债券实行“规模控制, 集中管理, 分级审批”的办法, 优先考虑农业、能源、交通、重点原材料与城市公共设施项目, 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不但对发行主体有很高的条件要求, 并且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目前只有少数大型国有企业发行了企业债券, 基本上未向民营企业开放。对民营企业来说, 发行企业债券是不现实的债权融资渠道。再次, 民营企业难以获得民间资本的大力支持。民间借贷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内是不受法律保护的融资行为, 甚至有可能被认定为“非法集资”而受到法律的惩罚。由于启动民间资本的相关政策和立法滞后, 民间资金难以转化为资本。民间融资的无序性和不规范性使其不可能成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
4. 所有制的歧视势必造成民营企业贷款难的局面。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只愿给国有企业贷款, 同为中小企业,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受到的待遇就不一样。在中国, 大部分的银行贷款首先给了国有企业, 其次是“三资”企业, 最后才轮到民营企业。而只要是民营企业贷款, 大多都会出现手续繁琐、条件苛刻、减少贷款额等诸如此类的现象。打破所有制的歧视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上述五个原因, 归纳起来就是以下三点: (1) 体制上的原因。民营企业是非国有企业, 与国有银行在所有制上的差异, 造成银行与企业之间的距离。此外, 政府在信贷支持体系渠道开启方面, 对民营企业的优惠政策不多。 (2) 企业自身的原因。一方面, 民营企业由于数量众多, 层次参差不齐, 财务制度不规范, 从而导致了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使银企联系不强;另一方面, 相当多的民营企业信用等级低, 资信相对较差, 取得抵押担保贷款困难;同时, 有些民营企业借改制之机逃避银行债务, 从而直接恶化了银企关系。 (3) 社会服务体系的原因。首先, 缺乏专门的为民营企业贷款服务的金融机构。由于民营企业资信状况不均匀, 为规避风险, 国有商业银行在资金借贷方面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大打折扣, 而市场体系的不完善, 使民营企业的融资更加困难。其次, 商业银行贷款管理的严格化。国有银行商业化以后, 银行业实行的是企业化管理, 对放贷后的风险顾虑和原有的不良贷款沉淀较多, 使之对民营企业缺乏信心。为防范风险, 必然采取的措施就是:普遍加强信贷资产的质量管理, 对信誉程度较高的民营企业才给予贷款, 而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的经济实力和财务管理科学化的欠缺, 往往达不到银行规定的标准, 因而很难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再其次, 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自身财力的不足。以重点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为己任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由于还贷不力, 资金来源不断萎缩, 负债经营过重, 资产质量下滑, 可以放贷的资金十分有限, 难以给予民营企业足够的支持。最后, 政府财力扶持的困难。政府在体制改革中, 重心在于加强对国有大型企业进行资金、政策方面的倾斜。受财政收入刚性的制约, 限制了向民营企业贷款的力度, 国有银行企业化后, 政府不可能再采取直接措施让银行放贷, 使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
三、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对策探讨
1. 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 以促使其资金更多地流向民营企业。
长期以来, 国有银行一直在我国融资市场中占有最大份额, 并与政府及国企之间形成稳定的利益制衡关系。国企作为国家直接出资与控制的经济体, 一直是国家政策的利益保护重点, 金融体制改革实则围绕着国企利益而展开, 可以说国企始终是资金市场上的最大受益者。要让国有银行资金更多地投向民营企业, 唯有打破维持已久的政府、国企与国有银行的利益制衡关系, 而国有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是打破这种关系的有效途径。股份制可以进一步明晰国有银行的产权, 理顺其与政府国企之间关系, 促使国有银行真正实行企业化经营, 按资金使用效益而不是所有制形式选择贷款对象。这样民营企业才能与国企处于公平的资金竞争地位, 才能获得广泛持久的银行金融支持。
2. 以城市信用社为基础组建主要为民营企业服务的民营商业银行。
国有银行作为大型商业银行, 即便改制后, 也会定位在主要为大中企业和大客户服务。因而, 为了适应我国众多中小民营企业的金融需求, 极有必要组建民营中小金融机构, 尤其是民营商业银行。
民营商业银行的组建以城市信用社为基础较合适。城信社土生土长, 立足本地, 与民营企业一样遵循着市场经济运作的轨迹, 与民营企业有着制度、地缘、人缘上的亲和力, 在交易费用、信息搜集、信用约束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已为民营企业的启动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地区, 已经出现了一些较具规模、经营运作良好的城信社, 对这些城信社进行改革、重组, 按市场原则组建完全由民营企业和私人入股或控股的民营银行, 能够较快投入运作, 既可扩大民营企业的融资来源, 又可为银行体系输入新鲜血液。
3. 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专业机构必须按市场规律要求, 进行市场化运作, 为民营企业的融资扫清障碍。
(1) 金融管理部门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制定出符合市场要求的相关制度和法规, 加快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改造, 合理配置金融资本, 不应以所有制性质去导向市场。 (2) 加快证券市场的建设, 为民营企业的证券融资提供方便。金融部门要改变单一的为国家重点项目和国家骨干企业发行债券的方式, 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和其他企业发行多种形式的企业债券, 使债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我国的股票市场在发行上存在着所有制歧视, 证券管理部门应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消除所有制歧视, 让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公平上市。对那些规模较小、尚处于初期发展但有充分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 证券管理部门可以考虑开辟新的股权流通场所, 设置多层次的股票交易市场, 如建立“二板市场”和“柜台交易”等, 也可以开设类似美国全国证券商协会自动报价系统 (NAS-DAG) 的场外交易系统。对于尚不具备进入证券市场的民营企业, 金融证券管理机构可直接或间接通过中介服务机构去引导和帮助这些民营企业, 使它们达到上市监管的要求, 最后有机会进入证券市场。
4. 加快建立金融中介服务机构, 开拓其他融资渠道。
(1) 兴办社会民间中介服务组织, 补充、完善信贷服务体系。民营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常感到信贷信息不灵, 相关程序不清。而金融部门对民营企业的资产质量、资信程度难以了解和掌握, 双方在进行信贷融资中都感到不了解, 融资成本高, 操作难度大。设立中介服务机构能有效解决这一矛盾。可设立信贷咨询、信贷保证、资信评估、贷款担保、财务审计、经营监管等中介服务机构。这样, 一方面能确保供需双方业务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还能激活资本市场, 给资本市场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也能得到根本改观。 (2) 设立社会民间融资基金, 给民营企业增加一个投融资的资本市场。发达国家发展创业投资基金用以扶持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综合考虑我国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 可设立相对应的投融资基金, 如创业投资基金、信用保证基金、互助基金等等。筹集基金主要是依靠社会的力量和民间、企业的力量, 可以是金融企业出资、社会综合部门出资、民间出资、各企业出资, 也可以是综合性 (或称混合性) 的合作。民间融资基金以股权投资为存在方式, 以获得长期风险投资效益为目的。此类基金有别于国家金融机构组织建立的金融基金和社会效益基金。各级政府和金融管理机关要积极倡导和推动它的发展。
5. 民营企业要加强和完善自身的建设, 提高企业的资信程度, 为融资建立良好的信用基础。
主要内容有: (1) 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目前, 大部分民营企业是家族式企业, 大部分企业达不到在内地上市的条件。民营企业要发行股票并上市, 首先应进行股份制改造, 建立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从而为通过发行债券或股票融资奠定良好的基础。民营企业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真正建立起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制度、总经理聘任制度以及员工激励和约束机制, 并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 (2) 改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加强财务管理不仅有利于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也有利于融资渠道的畅通。民营企业应根据《会计法》的要求, 尽快建立和健全企业财务会计制度, 完善企业内部融资管理机制, 加强财务会计监督管理。杜绝利用关联交易和账面资产重组以调节利润, 提高企业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真实、公允、及时地向民营企业贷款的金融机构披露会计信息。同时, 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强民营企业的监管并加大违规的处罚力度。 (3) 加大民营企业信用管理。政府及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 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信用评级制度, 引导企业营造以公正、公平、公开、诚信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强化企业信用观念。金融机构应根据企业信用等级确定是否贷款和担保, 对于信用等级高的企业, 实施优惠贷款条件或允许发行企业债券;对于信用差的企业不予贷款或提高贷款条件;同时, 定期对民营企业信用状况进行考核、检查, 以培育企业守信用的经营理念。 (4) 加强民营企业投融资管理。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完善发展民营企业的相关法规,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管理的职能, 营造民营企业在投融资方面更宽松的环境。在政策上引导民营企业加大高科技项目的投资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在措施上扶植民营企业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生产工艺、先进的管理方法以及先进的营销理念, 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市场化, 我国的民营经济必然会在我国国民经济系统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们也必须为其进一步发展扫除障碍, 通过政府、企业、银行三方的共同努力创建一个融资渠道多样化、社会信用完善的社会经济环境, 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 为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渠道畅通的融资环境, 以进一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摘要:目前民营经济融通资金仍然十分困难, 无论是间接融资体系还是资本市场, 都未能对民营企业提供足够的资金供给, 这与民营经济的贡献和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是不相符的。文章针对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现状, 对其进行成因分析, 探讨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郭鹰.民营上市与小股东权益保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2].李元华.民营企业资本运营与治理提升的实证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3].潘红敏.中国私营企业融资渠道调查.中国市场经济报, 2002.11.8
[4].石明.中国私营个体经济的现状与对策.中国发展研究.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9
[5].闻一.民营企业融资难在哪里.经济研究参考, 2002
[6].仲伟俊, 胡钰, 梅姝娥.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和政策.科学出版社, 2005
[7].曾肇.公司投资与融资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8].朱先春.中国民营企业成长通鉴.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3
[9].张庆亮.民有经济:概念、贡献、融资困境及解决思路.财贸研究, 2002 (2)
[10].Andrea, Gamba, 2002, "Faculty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Calgary WP."EFA2002Berlin Meetings Presented Paper, March
民营企业的融资 篇9
一、商业信用理论
传统的商业信用理论主要是围绕经营性动机理论的研究和探索。近年来,经济学领域的国内外学者对商业信用融资性动机理论的研究和探索全面展开,主要着眼于商业信用融资动因研究、影响因素研究、作用研究等,形成了融资比较优势观、信贷配给观、资产转移观等三种主要理论观点。融资比较优势观认为,商业信用不能完全被银行信用所取代,从成本角度来看,商业信用低于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具有融资比较优势。纵观我国会计实务领域,融资比较优势观的思想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商业信用融资已被众多企业广泛使用,已成为企业短期融资的重要方式。然而,目前商业信用实务应用领域,尚未对企业具体量化运用商业信用融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资金计息模型的提出与运用,对企业具体量化运用商业信用融资、构建企业商业信用融资体系、推动商业信用理论与实务应用融合,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二、资金计息模型及其对大宗贸易企业构建商业信用融资体系的影响
(一)资金计息模型设计理念与原理
资金是企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血液”、“命脉”。资金是一种稀缺性资源,企业从金融机构融资取得的长短期债务资金,并非无限、无偿占有和使用,是以资金成本费用为代价的有偿占有和使用;出资人(股东)投入的资金,存在隐性机会成本。资金计息模型的提出与运用,是以融资性动机理论的融资比较优势观为理论基础,基于资金成本性和资金稀缺性而设计的模型,见图1。模型通过对企业各业务板块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存货、其他应收款(保证金、押金)、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保证金、押金)、银行保证金等会计科目日均余额进行资金计息,计算企业各业务板块报告期(月度、季度、年度)资金占用费用。计息结果通过企业管理会计报表中“财务费用——资金占用费”项目反映,正数表示资金占用,负数表示资金负占用,也即提供资金。
(二)资金计息模型公式
资金计息模型资金占用费=∑各业务板块资金占用费=∑[(各业务板块资金净占用日均余额×贷款利率×报告期天数)-(各业务板块银行保证金日均余额×协定利率×报告期天数)]
各业务板块资金净占用日均余额=[各业务板块应收账款日均余额+各业务板块应收票据日均余额+各业务板块预付账款均余额+各业务板块存货日均余额+各业务板块其他应收款(保证金、押金)日均余额-[各业务板块应付账款日均余额+各业务板块应付票据日均余额+各业务板块预收账款日均余额+各业务板块其他应付款(保证金、押金)日均余额]
即:COC=∑{[AR(ADB)+NR(ADB)+PIA(ADB)+I(ADB)+OR(ADB)-AP(ADB)-NP(ADB)-AFC(ADB)-OP(ADB)]×R1×T-BM(ADB)×R2×T}
公式中,R1利率为同期银行贷款年利率,R2协定利率为同期银行协定年利率,计算时应将利率换算为日利率,即:年利率÷360;T为报告期天数。
(三)资金计息模型对大宗贸易企业构建商业信用融资体系的影响
基于资金计息模型构建的企业商业信用融资体系,为企业如何具体量化运用商业信用融资提供有效管理手段。资金计息模型更加注重企业资金资源的稀缺性与成本性,通过对企业员工资金成本意识的不断强化,借助企业信息化平台,实施企业绩效薪酬考核管理,激发、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引导企业业务人员在签订上下游业务合同结算条款时做出最佳抉择,引导企业员工充分、有效运用商业信用融资,从而有效打破企业传统利益格局,在企业集体利益与员工个人利益之间寻求切入点与均衡点,有助于优化企业绩效薪酬考核激励与约束长效机制,有效缩短企业业务营运周期,改善企业资产流动性。基于资金计息模型构建的企业商业信用融资体系,对发挥资金稀缺性资源的导向作用,合理指导企业内各业务职能部门科学使用企业存量资金,降低企业资金占有、使用成本,提高企业资金利用效率与效益,保持企业科学、合理、平衡的融资结构与负债规模,完善企业融资体系建设,提高企业价值与股东价值,具有重要作用。
三、基于资金计息模型的大宗贸易企业商业信用融资体系的构建思路与方法
大宗贸易企业基于资金计息模型的商业信用融资体系,以“集团总部(事业部)、企业”组织层级为架构,以融资制度体系为基础,以信息化平台为载体进行构建,最终形成企业战略规划、经营计划、全面预算、绩效考核、激励约束闭环管理,搭建企业系统性平台系统。
(一)集团总部(事业部)层面构建方法
1. 建立统一融资制度体系
商业信用融资体系的构建,需以完善的的融资制度体系为基础。集团总部(事业部)从融资原则、融资组织结构、融资岗位职责、融资环境与渠道、融资审批决策程序、融资资金筹集与运用、融资考核、融资风险管理等方面强化融资制度体系建设,建立集团总部(事业部)与企业层面上下统一的制度体系。
2. 通过资金计息模型,搭建基于B/S架构的资金计息系统
集团总部(事业部)层面对资金计息系统的蓝图规划、系统功能、系统操作流程等进行顶层设计与维护,实现集团资金计息系统统一规范管理。基于B/S架构的企业资金计息系统包括基础设置、利息计算、结果过账三大功能模块。其中:基础设置模块细分为计息科目设置、利率设置等功能节点;利息计算模块细分为基础财务数据导入、资金利息计算等功能节点;结果过账模块细分为资金计息结果多维度(部门、人员、存货、往来客商、事业部等细化管理维度)查询、资金计息结果多维度导出(EXCEL)、资金计息结果自动过账等功能节点。集团总部(事业部)层面通过建立资金计息系统管理手册,对系统月户、用户登录密码、系统登录网址、系统安装需求与方法、系统操作流程、系统使用方法等予以规范和宣讲。
3. 通过第三方信息化平台软件,搭建财务管理系统
集团总部(事业部)层面通过招标等方式,遴选第三方信息化平台软件,搭建财务管理系统(SAP系统或NC系统),由集团总部(事业部)层面进行顶层设计与维护,实现集团财务管理系统统一规范管理。财务管理系统不仅仅是为了实现与资金计息系统的对接与数据交互,财务管理系统也是集团总部(事业部)层面与企业层面实现会计基础核算、业务管理、合同管理、资金管理、财务管理等的重要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的管理维度设计需综合考虑会计核算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考核管理等管理需求,细化设计为部门、人员、存货、事业部、客商等管理维度。
4. 通过合并(事业部)报表系统、全面预算系统,实现基于战略的绩效考核与激励
集团总部(事业部)层面通过合并(事业部)报表系统、全面预算系统与考核系统的接口集成与对接,引入平衡积分卡(BSC)、关键绩效指标法等绩效评价方法,构建实施基于战略的绩效考核机制,实现集团总部(事业部)层面绩效考核与激励的战略“落地”。
(二)企业层面构建方法
1. 通过资金计息系统与财务管理系统无缝对接,实现数据传递与交互
企业层面,通过资金计息系统与财务管理系统(SAP系统或NC系统)接口集成与对接,实现资金计息系统从财务管理系统自动获取基础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进行部门、人员、存货、往来客商、事业部等细化管理维度的利息计算,并将利息计算结果自动回传至财务管理系统,生成管理会计报表用利息计算凭证。
2. 通过财务管理系统与报表系统无缝对接,生成系列管理报表
企业层面,通过财务管理系统(SAP系统或NC系统)与报表系统的接口集成与对接,生成基于部门、人员、存货、事业部、客商等细化管理维度的企业(部门)资产负债表、企业(部门)利润表、企业(部门)细化管理表、企业(部门)利润构成表等系列管理报表。企业(部门)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部门)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状况;企业(部门)利润表反映企业(部门)收入、成本、毛利、税金、期间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利润等损益状况;企业(部门)细化管理表反映企业(部门)人员不同业务品种的收入、毛利、费用及利润等损益状况;企业(部门)利润构成表反映企业(部门)各业务板块的销售数量、收入、毛利、直接费用、直接利润、资金净占用日均余额及企业(部门)运用资金获取直接利润等状况。在报表格式设计上,虽与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标准报表格式基本相近,但作为企业管理会计报表,与标准企业会计报表存在一定区别。资金计息模型的引入,使得企业(部门)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者权益项目,是反映资金占有、使用成本后的所有者权益;企业(部门)利润表中的财务费用与利润项目,是反映资金占用、使用成本后的财务费用与利润;企业(部门)利润构成表中的财务费用、销售直接利润项目,是反映资金占有、使用成本后的财务费用、销售直接利润。
3. 通过报表系统与考核系统无缝对接,实现企业经营计划的战略“落地”
企业层面,通过报表系统与绩效考核系统的接口集成与对接,建立企业偿债类、营运类、盈利类、工作类与预算类绩效考核指标,构建企业部门、人员、存货、往来客商、事业部等细化管理维度的绩效薪酬考核模式,明确考核权责及考核方式方法,实现企业业务人员绩效薪酬多维度考核,实现企业经营计划的战略“落地”。
四、启示与思考
(一)注重企业商业信用融资持续性与协同性
企业基于资金计息模型构建的商业信用融资体系,适合具有良好商业信用基础和一定管理沉淀的企业,实施起来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与效益。企业商业信用融资虽有融资便利、限制条件少、融资成本低等诸多优点,具有融资比较优势,但企业也不可能无限度地利用商业信用融资,需综合权衡考虑上下游客商企业资信、话语权、资金状况、资金政策等外部因素,实现企业与上下游客商的“双赢”,注重保持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持续性与协同性。
(二)注重企业融资体系整体性和信息化系统融合性
企业基于资金计息模型构建的商业信用融资体系,是企业融资体系整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商业信用融资体系不能独自游离于企业整体融资体系之外。企业构建融资体系过程中,需将商业信用融资体系构建提升至企业战略层面,注重构建融资体系的整体性与系统性,长远规划并分步实施,优化企业融资结构体系,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企业基于资金计息模型构建的商业信用融资体系,有赖于企业计息系统、财务管理系统(SAP或NC)、报表系统、全面预算系统、考核系统等信息系统的高度接口集成。实现各信息系统的数据传递与交互,企业需搭建信息化管控平台,实现企业信息化平台的整合与融合。
(三)构建云计算技术与大数据时代的多行业应用
大宗贸易企业基于资金计息模型构建的商业信用融资体系,其构建思路与方法,不仅仅适用于大宗贸易企业,其拥有广阔的行业应用空间,广泛适用于实物商品流转的贸易型企业。企业商业信用融资体系的构建,未来还需进一步考虑云计算技术与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实现云计算技术与大数据的信息化深度融合,深挖大数据价值,构建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大数据管控机制,变革整合传统财务流程和财务管理机制,构建探索适应企业战略发展并具有前瞻性的科学、协同、系统融资体系。
民营企业的融资 篇10
1、营业资产融资
通常意义上的公司融资方式有两种: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而营业资产融资是区别于这两者的第三种融资方式。资产融资是指由公司拥有的资产来驱动的融资方案。当中所指的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如:应收账项、存货等, 固定资产如:厂房及设备等。资产融资可让中小企业凭借本身的资产来满足其短期以至中长期的集资需要, 资产融资作为一种信用活动, 其偿付的基础来源于两个方面, 首先是资产直接可用性导致的重置价值;以及资产运用能够获得的未来收益的折现值。资产融资最初的运用主要依赖于有形资产。
2、资产融资意义
资产融资作为一种与股权和债权不同的企业融资方式, 主要是以自身的资产驱动融资, 与债权和股权融资相比有自身的一些优势。
第一, 以资产信用替代企业整体信用, 有可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无论是股权融资还是债权融资, 其依赖的都是对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经营未来现金流的要求权, 对这种要求权能是否兑现的评价依赖于公司整体的经营的风险, 而风险本身是多样的, 各种因素相互影响以及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准确评判企业的价值是不可能的, 投资者通常会通过一定的折价来规避风险, 这实际上提高了企业融资的成本。通过资产融资, 对资产价值的评价相对容易, 且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资产折价, 所以以资产信用而不是企业整体信用来融资有可能降低融资成本。
第二, 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 实现了企业资产价值的充分利用。资产融资的价值基础不仅仅来源于资产的重置价值而且也来源于资产创造的未来预期收益的折现值。但是长期以来, 对于资产的第二类价值来源并不认可, 这实际上造成了资产价值的闲置, 通过对第二类资产价值的重新认识, 从而有可能为企业开辟一种新的融资途径。
第三, 资产融资实现了表外融资, 有利于优化企业的财务结构。资产融资不同于原有的资产运用方式, 如抵押或质押融资等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不被体现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 资产融资只反映为原有资产结构的变化, 并不影响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项, 这对于某些负债和股权融资受到限制的企业而言, 表外融资无疑为其提供了一种新的融资渠道。
二、营业资产融资的方式
营业资产融资自身包括多种方式, 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物权法担保涉及到的几种方式, 包括财团抵押, 浮动担保和应收账款质押。
1、财团抵押
财团抵押, 始创于德国的铁路财团制度, 后为大陆法系各国所采用, 在日本颇为发达, 它是指以企业的财团为标的物设定的抵押。财团抵押作为资产融资的一种方式, 有着自身的一些特点:
第一, 财团抵押适用范围的限定性。财团抵押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基于企业不断产生的融资需要而产生的, 它属于融资性担保。它的适用范围有限, 按各国财团抵押的立法与实践, 财团抵押通常只有法律规定的特定种类的企业才可适用, 其适用范围较为狭窄。非法人企业与公民均不得使用财团抵押。
第二, 财团抵押标的物的集合性。财团抵押标的物是集合财产, 即财团。以单个财产或一类财产抵押的, 不构成财团抵押, 而属于普通抵押。若在企业部分甚至全部财产上分别设定抵押, 以数个抵押权共同为同一个债权提供担保也不构成财团抵押, 而属共同抵押。只有在符合企业经济需要而结合为一体的财产上设置的抵押才属于财团抵押。尽管构成财团的财产包括不动产、动产和权利, 但由于其均是为企业经营的需要而结合成一体, 因而被视为一个不动产或一个物, 称为“不动产财团”或“物财团”。
第三, 财团抵押标的物的特定性。所谓标的物的特定性, 是指抵押权设立时, 抵押的标的就必须存在且其价值可以确定。在德国法上, 按照特定性原则的要求, 带有浮动性的商品 (如半制成品、原材料等) 、营业上的债权 (如应收款项) 、营业秘密权以及抵押权设定后流入企业的财产均不得列入财团的范围。
第四, 财团抵押标的物的固定性。标的物的固定性是指, 在抵押期间财团财产的分离受到严格限制。原则上非经抵押权人的同意, 不得将属于财团的物件与财团分离。任意分离的, 其分离之物仍受抵押权的拘束。但随企业经营增加的企业生产用品, 若当事人在抵押权设定时没有相反的约定, 而增加行为也不构成诈害行为的, 则抵押的效力当然及于该物之上。
第五, 财团抵押登记的必要性。财团抵押登记是财团抵押设定的有效要件, 非经登记财团抵押不能成立。同时, 抵押期间, 财团的部分财产发生变更时, 仍应进行变更登记, 否则不发生变更的效力。而在荷兰, 财团抵押的设定还必须办理公证文书, 这在其他承认财团抵押的国家是不多见的。
我国物权法第一百八十条在前款规定了可抵押财产的范围, 并在第二款规定:抵押人可将前款所列财产一并抵押。有学者认为该条款实际上规定的就是财团抵押。但我认为这样认为不妥。在上面我们已经提到了财团抵押的几个特点。第一百八十条规定的可抵押财产与上述财团抵押的抵押财产的集合性明显相违背, 即并没有构成所谓的“物财团”, 并且该法条规定的可抵押财产包括不动产, 而进行公示是不动产抵押权生效的要件, 但物权法并没有针对这种抵押规定相适应的公示方法, 这也与财团抵押登记的必要性特点不符。因此我认为物权法第一百八十条第二款所说的实际上是一种一般的共同抵押, 而非财团抵押。
2、浮动担保
浮动担保, 是指债务人与债权人达成协议, 债务人以其现存及将来取得的全部财产作为债的担保, 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 债权人得就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拥有的全部财产的变卖价款优先受偿的法律制度。浮动抵押 (floating charge) 制度始创于19世纪的英国, 是英国衡平法上的一项担保制度。该制度在大多数英美法国家得到广泛运用, 并为非普通法系的荷兰、挪威、俄罗斯、日本等国所接受。
物权法在第一百八十一条规定:“经当事人书面协议, 企业、个体工商户、农业生产经营者可以将现有的以及将有的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抵押, 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 债权人有权就实现抵押权时的动产优先受偿。”可以说这是浮动担保制度在我国法律制度中的雏形, 标志着我国在构建浮动担保制度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物权法上的浮动抵押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抵押人方面:我国规定设定浮动抵押的主体是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所谓企业包括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 (如公司) , 也包括非法人企业 (如合伙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等) 。个体工商户是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依法经过核准登记, 从事工商经营活动的自然人或者家庭。
(2) 抵押客体方面:《物权法》允许设定浮动抵押的财产只能是法定的动产 (即: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 , 既包括抵押人现有的法定动产, 还包括抵押人将来所有的法定动产。
(3) 抵押权效力方面:在浮动抵押权中, 抵押期间, 抵押人用于抵押的动产是变动不居的, 可以流入也可以流出。申言之, 抵押人可以出售、出租甚至抵押这些动产。只有当发生浮动抵押财产的确定事由 (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 时, 该抵押财产才被特定化。此时, 抵押人未经抵押权人同意不得随意处置。
3、应收账款质押
账款质押融资是应收账款融资方式的一种。是指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合同。以应收账款作为抵押品。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和信贷限额条件下, 采取随用随支的方式, 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取得短期借款的融资方式。
我国物权法二百二十三条中明确规定应收账款可以进行出质, 但并不是所有应收账款都可以成为质押的标的, 用于质押的应收账款必须具备以下特征:
(1) 可转让性, 即用于设立质押的应收账款必须是依照法律和当事人约定允许转让的。如当事人在产生应收账款的基础贸易或者服务合同中明确约定, 基于该基础合同所产生的一切权利是不可以转让的, 基础合同的权利义务只及于合同双方。则履行这样的合同产生的应收账款债权就不能作为质押标的。
(2) 特定性, 亦即用于设立质押的应收账款的有关要素, 包括金额、期限、支付方式、债务人的名称和地址、产生应收账款的基础合同、基础合同的履行程度等必须明确、具体和固定化。由于应收账款作为普通债权没有物化的书面记载来固定化作为权利凭证, 质权人对于质物主张质权的依据主要依靠上述要素来予以明确。为此, 各国承认应收账款质押国家的立法, 都对质押合同关于用于质押的应收账款的描述, 作出尽可能详尽的要求, 否则在面临诉讼时, 就可能得不到法院的支持。
(3) 时效性, 即用于设定质押的应收账款债权必须尚未超过诉讼时效。诉讼时效超过, 便意味着债权人的债权从法律权利已蜕变为一种自然权利。因此, 从保障银行债权的角度出发, 一方面, 银行在选取用于质押的应收账款时应确保该应收账款债权尚未超过诉讼时效;另一方面, 在融资期限内也要对应收账款债权的时效予以充分关注, 及时督促出质人中断诉讼时效。
另外, 物权法二百二十八条规定:以应收账款出质的, 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质权自信贷诚信机构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一般的质权并没有以登记为生效要件, 在这点上应收账款质押是与一般质权有区别的。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知, 营业资产融资是一种全新的融资方式, 它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 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利用企业自身资产来驱动融资, 不仅使企业的资产重置价值得到有效利用, 也使资产的预期收益折现价值成为融资的基础, 从客观上可以说是降低了融资成本, 也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但是也不难看出, 在我国营业资产融资尚处于一个起步阶段, 并没有完整一个完整的制度, 也急需与之相对应配套的法律规范, 虽然上面我们分析了物权法所涉及到的几种资产融资方式, 但是这种规定还是零碎和不系统的。从商法的角度来说应该对其进行专门立法, 这是促进和规范我国企业营业资产融资制度的必要手段。
摘要:本文结合物权法的相关规定介绍了财团抵押、浮动担保、应收账款质押等方式并对其加以比较分析。使其能够完善我国的资产融资制度, 并对我国的资产融资立法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营业资产融资,财团抵押,浮动担保,应收账款质押
参考文献
[1]史尚宽, 著.物权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0:299.
[2]钱明星, 著.物权法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356-357.
关于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 民营企业 融资 信用
一、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存在的问题
1.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具体表现为:(1)直接融资渠道堵塞。目前在中国资本市场体系中,适应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需要的小资本市场还不顺畅。我国对于股票发行上市的企业有一定的规模要求,民营企业一般难以达到我国发行上市的条件,要想利用上市比较困难。(2)间接融资渠道单一。民营企业的间接融资的方式有金融机构的贷款、票据贴现、融资租赁、基金融资、典当融资等,而以金融机构的贷款为主。
2.银行贷款期限结构不能满足民营企业的需求。银行贷款是民营企业最重要的外部融资渠道。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期限通常在1年以内。由于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尚未到位,加上银行担心长期贷款带来的风险,几乎还没有一家银行向民营企业真正開放基建和技改贷款科目,因而民营企业从银行获得长期资金基本上没有可能。
3.民营企业的经营资金来源不稳定。由于部分民营企业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满足资金需求的现实,非正式金融活动便应运而生。虽然民间借贷市场一直没有停止活动且十分活跃,但监管部门还是严格限制各种形式的民间融资活动,并对民间“乱集资”活动坚决取缔。目前民营企业之间相互拖欠的问题相当突出,有的企业甚至全部依靠拖欠占用货款来周转资金。这种融资方式不仅使社会债务链问题更加严重,也导致了竞争环境和信用状况的恶化。几年前民营企业之间的相互担保比较盛行,但是由于风险很大,绩优企业已经不愿意为他人承担联带责任。到目前为止,民营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仍然是非正规渠道融资,缺乏稳定的经营资金来源。
二、民营企业融资障碍的原因
1.民营企业自身有三大原因。(1)民营企业融资需求具有特殊性。民营企业融资有着自身特点:贷款周期短、数额小;次数频繁、方式要求灵活。现行的商业银行信贷机制僵硬,对民营企业的要求过高,难以为民营企业雪中送炭。(2)经营管理不够完善。许多民营企业主在管理水平、守法、诚信等方面的素质依然较低,缺乏对市场的正确判断,粗放经营;依然靠关系、靠避税逃税、靠运气来发财,难以通过科学管理来提高经营效益。当企业遭受市场风险后,就想办法将风险转嫁给银行。(3)财务行为不规范,财务信息严重失真。民营企业普遍财务管理水平低,报表账册不全,内控制度不严,财务信息失真严重。这样金融机构无法判断企业经营的真实情况,从而在客观上导致了民营企业的融资难。
2.金融机构方面(银行)的原因。目前银行加强信贷风险的控制,责任风险管理制度日益强化,并且大部分实行了终身责任追究,银行贷款的门槛在不自觉中抬高。信贷管理权限过分上收,一些最了解本地企业状况的基层银行不具备贷款权限。同时,为了减少信贷风险,大部分银行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资信认定以大企业的指标做参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难以达到发放贷款的条件。
3.法律的原因。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针对民营经济的法律文件也相应增多,但从整体的法律规范来看,存在明显的所有制歧视,如《公司法》第四条规定,“公司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却并未明确公司中的其他主体投入资产在法律意义上的归属问题。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应该是平等的,这种厚此薄彼的条文在突出了对公有产权保护的同时,必然冷落了对私有产权的保护,直接影响了民营企业的融资能力。
三、解决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障碍的对策
1.健全财务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率。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而资金管理则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民营企业应加强资金管理,尽快收回资金,增加企业流动资金。同时,应节约费用,减少企业库存积压,增加流动资金。科学的资金结构的确定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而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则是提高企业融资能力的重要前提。
2.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的运行绩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公司治理结构是决定着企业融资能力的必要条件。民营企业要加强企业管理,规范公司治理结构。
3.强化信用观念,构筑良好的企银关系。民营企业必须强化信用意识,保全银行债权,尽量按时还本付息,有困难及时与银行协商解决。建立良好的企银关系,为企业融资创造有利条件。
4.加大银行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众多民营企业是银行重要的负债对象,银行应认识到服务民营企业的重要性。银行在商业化过程中需要有正确的定位,选择相应的目标市场,认识到民营企业贷款的商机所在,积极为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5.加大政府对民营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各级政府应给予民营企业与其他经济成分平等的法律地位, 消除民营企业在产业准入、银行贷款、上市发债、兼并破产、项目投资、进出口权等方面的诸多限制,消除国民待遇方面存在的歧视现象。政府对民营企业要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
民营企业融资风险的规避与防范 篇12
一、企业融资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 债务融资风险
债务融资的渠道大部分是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及小贷公司等非金融机构来融资的。其特点是:融资过程简单、融资速度相对较快、融资弹性大、融资成本低, 企业还能享受财务杠杆作用带来的好处、稳定公司的控制权。但这种融资方式也有大的缺点。通过债务融资的企业会承受较大的债务性资金支付风险, 因为企业一旦取得债务性资金, 就必须依照合同和契约按期还付本息, 这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来说有一定的压力。如果企业无法按时还清本息, 就会影响到企业的信用, 使企业再次贷款变得比较困难, 债务危机就可能变成企业内部的财务危机, 企业所欠的债务越多, 财务危机越大, 控制难度就越高, 处理不当, 企业便有破产的危险。另外融资数额有限, 无法满足公司大规模融资的需要。
(二) 股权融资风险
股权融资中股本金没有使用的固定期限, 无需偿还, 是企业的永久性资本。股权融资渠道的优点就是企业不用承受到期还本付息的压力, 相对而言, 财务风险较小。一般的股权融资会构成权益性资本, 可有效提高企业资本实力、提高企业的信誉度。在银行融资之外, 股权融资方式也存在一些风险:融资成本负担较重, 股权融资的成本要高于债务融资。控制权稀释风险, 当投资者获得了企业的一些股份之后, 企业原本股东的股权就会被分割、减弱, 有的股东甚至会失去控股权;机会风险, 企业由于参与了股权融资, 便会失去其他融资方式给自己带来的融资机会;经营风险, 企业股东在公司的战略、经营管理方式上与投资人会有较大的分歧, 企业进一步的经营决策变得困难而摇摆不定。
(三) 国家政策和外部市场环境的影响
国家政策和外部市场环境对企业融资有很大影响, 如产业政策、利率、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通货膨胀等, 而利率和汇率水平的高低情况对企业融资成本有直接影响。当国家经济处在货币紧缩的环境下时, 企业可能会面临贷款难、利息高、成本上升、还本付息压力加剧的风险, 这时, 企业的融资成本较高, 内部财务风险增加, 容易遭受损失。当然, 国际货币市场汇率的变化也会为企业带来外币的收付风险, 尤其是以出口贸易为主的企业。持续的通货膨胀会让企业所需求的资金不断增加, 资金的供应就会出现不足, 货币性资金不断贬值, 市场物资的价值上升, 资金成本也不断提高。这些因素都会给企业带来不小的冲击, 如果融资失误, 企业财务风险便会直线上升。
(四) 企业融资过程中的陷阱
风险投资、私募股权等各种融资方式的出现带给了企业更多的融资机会, 也让融资渠道变得更广泛, 但机遇始终与挑战并存, 一些错误的融资信息也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例如, 在目前融资市场中, 一些以投资为名的诈骗手段纷纷出现, 它们会先用优越的条件吸引企业, 然后要求企业做商业计划书或请律师做尽职调查, 先收取一部分费用, 再接着就是考察费、调研费、接待费, 最后谈到融资时, 就会让企业去指定的融资机构, 交评估费, 最后直接找个借口说不投资, 而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大笔费用都需要企业来买单, 这无疑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融资成本。
二、防范融资风险的主要策略
(一) 科学确定最佳资本结构、融资期限
民营企业融资, 要使企业保持一个合理的资本结构, 维持一个适当的负债水平, 既要充分利用负债经营获得经济利益, 提高自有资金盈利能力, 同时要防止过度举债加大财务风险, 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最佳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可接受的最大筹资风险范围内, 使综合成本最低, 企业价值最大的资本结构。企业融资要考虑自身的经营情况, 根据自身的资金需求情况而定, 资金不足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的生产经营, 但也不能大量融资, 使资金过剩。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情况, 自身的现金回笼情况, 确定企业融资的期限。
(二) 科学确定融资规模、实现资金供求的平衡
企业确定融资的规模, 应根据企业现有可用资金及对预期业务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并结合企业经营周期、发展情况、经济实力、融资的难易程度来确定。如果融资规模过大, 就会造成企业的融资成本加大, 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企业优化融资结构, 要兼顾负债融资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 注意融资收益和融资风险的相互匹配, 充分考虑影响企业融资结构的各种因素, 保持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的适当的比例关系, 要充分考虑融资结构弹性和财务灵活性的有效协调, 并注意不同融资方式之间进行转换的可能性, 以形成一个融资风险更小、融资资本更低的资本结构。
(三) 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和分析模式
企业应及时确定风险预防目标, 建立和完善风险预警系统, 对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企业必须对市场融资环境和自身的融资能力进行判断, 保证融资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 促进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能健康发展。企业应结合风险预警目标和风险管理队伍水平, 合理选择风险评估方式, 对风险程度、结果等进行分析, 便于及时作出融资对策。
(四) 健全企业融资风险防范机制
企业通过融资促进自身发展, 提高竞争力, 扩大生产规模, 但在此过程中需增强风险意识, 全面考虑可能会引发风险危机的各种因素, 完善企业内部的融资机制, 加强融资监督, 将融资风险防范工作落实在企业生产发展的各环节中, 只有这样, 企业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勇往直前。企业还应建立融资风险评估制度和重大风险报告制度, 在未得到董事会批准的情况下, 企业一律不得对外融资, 对于违反融资规范的行为, 企业有权力追究其责任。
(五) 提高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建立制度化的管理体制, 民营企业的创立方式决定了它的管理模式。企业必须提升自身条件, 充实自己的实力, 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 制定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 提高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实现管理化、科学化、制度化, 民营企业要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标准, 不断完善和改进运作机制, 形成合理有效的内部约束和激励机制, 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六) 防止骗贷, 落入陷阱
为了预防融资陷阱风险, 企业可委托律师对投资方的具体信息进行调查, 以便预防受骗, 并签订临时合同, 首先约定好违约责任, 预防因陷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企业在通过增资扩股或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方式时, 需要在初始股权的结构设置上要有防骗贷处理预案, 设置一定的退出机制, 保证企业有一定的控制力。
(七) 加强民营企业信用建设、建立信用担保体系
当前企业的生存环境是市场经济,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 但目前很多民营企业缺乏信用意识, 不注意维护企业信用, 用假账蒙骗投资人, 导致民营企业的信用形象比较恶劣。民营企业要加强企业信用建设, 提高企业的信用。信用也是生产力。另外, 担保是降低企业融资难度的一种手段, 但中国企业融资的担保体系还不够完善, 基本处在初级阶段, 还需要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 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 建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并有节奏、有效率地完善担保体系, 从而有效地解决企业担保难、抵押难的问题, 为企业融资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以及为企业开辟更多的融资渠道。
(八) 民营企业需增强法律意识
市场经济在发展, 中国的各种法律也在不断完善, 各种专业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的出现。企业融资要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 民营企业也要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融资, 而那些违反法律的融资行为必定会带来恶果并可能受到法律和法规的制裁。企业管理者应转变观念, 遵纪守法, 规避法律风险, 使企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三、结语
【民营企业的融资】推荐阅读:
民营企业融资11-04
民营企业融资难07-03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07-31
民营企业融资途径选择10-22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07-17
江苏民营企业融资问题05-16
民营企业融资策略分析07-03
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问题10-07
破解民营企业融资瓶颈10-25
浙江民营企业融资问题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