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的发展(共12篇)
民营企业的发展 篇1
企业的改革发展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 特别是拥有国有企业背景的企业在成立之初就凭借特殊的政府关系, 获得丰富土地, 通过出让、出租土地就能获得不错的稳定收益。这种先天的资源优势和体制也造成企业长期以来缺乏危机感和市场竞争意识, 对市场商机、对经营风险不够敏感, 对构建科学高效管理体制、经营体系、管理体系缺乏压力和动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难以形成。
当过去主要依靠政策资源的优势被大打折扣, 国有企业的资源接近枯竭, 面临残酷的市场竞争时, 企业只有根据市场的转型而调整自身经营结构, 剥离其原有的国有企业特殊性, 不断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 才能在整体竞争中取得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一、依托资源优势追求发展速度和规模扩张是国企经营的基本特征
某国有控股企业, 是在“开发浦东”的国家战略实施时“部市联动”组建的国有控股企业, 依托企业在全国机械行业的影响力和上海市政府给予的一系列优惠政策, 成立之初就呈现依托资源优势、追求发展速度和规模扩张的基本特征, 短短三年内, 在上海和全国设立子公司60余家。随着当时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 企业确立了以钢材贸易、机电进出口贸易、房产和工业地产为主业, 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从1993年至1997年的财务数据显示, 该企业自成立之后5年期间营业收入逐步增长, 当时的经营结构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收益。
但随着外部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 钢材贸易的经营优势逐渐减弱, 企业新的业务利润增长点尚未形成, 房地产业务土地储备资源不足, 后续乏力。自1997年起企业经营发展停滞不前, 营业收入长期徘徊在10亿元左右。在1998年遭遇亚洲金融危机之后, 利润总额更是呈下降趋势, 说明当时企业的经营结构已经不适应当时激变的市场竞争环境, 企业的战略转型升级、经营结构调整刻不容缓。
二、金融危机冲击使得原有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2003年起, 该企业开始收缩规模, 清理各子企业、分企业。为顺应当时市场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 企业经营班子审时度势, 不断调整企业经营业务结构, 确立了以硅钢为主的钢材贸易服务业务, 机电产品进出口和国外品牌产品代理业务, 为国内外企业提供化学品船、海洋工程船等船舶销售业务, 改变工业园区开发经营模式, 再造建设开发项目。
企业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企业经过5年的经营发展, 规模已由原先10亿元发展至超20亿元, 业务结构得到一定改善, 初步形成贸易、房产、工程同步发展的雏形, 为企业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但尚未达到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状况。2008年起美国金融危机爆发, 银行信贷收紧, 钢材贸易靠走量赚差价的传统贸易又难以为继, 船舶出口贸易也开始持续低迷, 船东弃船现象频频出现, 严重影响了企业盈利能力。
据2007至2009年的财务统计数据显示, 企业整体营收水平提升至20亿元, 但是经济效益并不高, 盈利能力偏弱的问题仍然存在, 说明企业经营结构并没有得到实质性调整, 发展速度不快。企业经过经营结构的梳理发现, 现有的贸易业务经营方式有待改变, 盈利水平有待提高;房地产业务有待突破储备资源不足和机制、体制的束缚, 寻找新的业务和项目;资本运作能力薄弱, 企业资产大部分固化于本部或子企业的存量资产中, 未实现合理流动或有效增值, 而存量资产又没有有效盘活, 资本运营能力较弱, 资产增值缓慢。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难以形成, 企业到底做什么和怎么做长期困惑, 风险不断涌现, 利润空间也不断压缩。
三、转型升级使企业走上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在经历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之后, 世界经济从衰退走向复苏, 国际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给企业的经营带来新的挑战, 也为企业经营带来新的挑战, 为企业及时调整转型、提高核心竞争力带来新机遇。
2011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国家制定的十二个产业振兴规划和相继批准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以及扩大内需政策的推进, 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 为企业新一轮的战略规划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由于利率、汇率政策影响, 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节能环保成本上升, 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企业利润空间。因此尽快改变粗放型经营模式, 提升核心竞争力夯实企业发展迫在眉睫。
根据国家政策、市场环境和企业实际情况, 企业总结之前发展经验和取得的成绩, 针对当时改革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及时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和经营结构。企业通过吸收和重组社会民营资源, 重组了三家工程企业, 分别拥有了环境工程、电力工程和石化工程的设计资质和团队, 壮大了企业开展工程业务的平台, 提升企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为结构调整、业务转型筑牢了根基, 并产生了一定的业绩成效。
2011~2013年, 企业有力克服了欧债危机对经营业务的冲击, 逆势而上, 各项财务指标逐年攀升, 利润指标环比翻倍, 业务转型、结构调整效果显著, 企业得到快速稳定发展。
四、企业经营转型升级是持续发展的过程, 要重视创新驱动
通过实践证明, 企业在探索混合所有制方面取得了成功经验。通过科学设计, 利用国有企业背景、品牌资源, 以市场为中心与社会资本灵活、高效的经营机制有机结合, 释放出巨大的发展动力。2013年, 该企业一跃而成为年营业收入超过70亿元的综合性服务企业, 业务拓展至电力、石化、市政、空分等多个领域, 拥有多项甲级资质和一批优秀人才。
企业经历多年的发展和积累, 整体实力明显增强, 借助企业品牌优势, 依托技术优势成功培育和壮大了工程业务, 整合了社会资本为其所用, 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 调整转型, 为下一步的深化改革, 迎接新一轮发展良机奠定了基础。
五、结论和思考
回顾该企业20多年发展历程, 总结失败得失及其原因, 战略决策、内外部结合、扬长避短、提前布局是企业转型发展必不可少的四大影响因素。
国有企业的优势本是无懈可击, 这种优势并没有带来任何好处, 反而求稳的心态使得其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望而生畏, 缺乏应对市场的灵活性与机动性。一个企业能做多大, 走多远,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战略远见。企业在不同政策时期梳理经营结构, 有针对性的提前进行战略布局, 才能深刻把握时代发展趋势, 识别重大机遇, 顺势发展。该国有企业以强大的融资能力为后盾, 通过股权收购, 将外部企业的技术优势、市场优势尽收囊中。结合外部企业在市场、技术和渠道方面的优势, 弥补企业内部在经营上的短板, 识别自身应保留的部分, 舍弃需要斩断的业务和环节, 扬长避短, 不断调整业务结构, 充分释放企业潜力。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 企业的结构性调整又成为改革的新任务。我们应该正确认识经济新常态, 掌握新常态下产业发展动向和变化情况, 根据市场导向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 制定新的发展策略, 使企业的发展遵守市场的规律。同时, 企业应该结合自身发展实际, 积极盘活存量资产, 加强经营风险防范, 重视内部管理的优化, 积极推行内部改革, 提高运行效率, 增强企业市场活力。
新型国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 通过自身内部改革调整建立起适应市场化的体制机制, 相信能拥有最大的上升空间和最广阔的发展前景。
摘要:本文针对一家处于完全市场竞争状态的国有企业20多年经营发展的研究, 国有企业的发展转型必须剥离其原有国企特殊性, 要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调整经营思路, 对外要引进社会优势资源, 对内要优化战略和管理,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关键词:国有企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
参考文献
[1]董敬阳.实施企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若干思考[J].安装, 2015, (4) :16.
[2]王云珠.经济新常态下企业转型发展的思考[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15, 5 (1) :5-8.
民营企业的发展 篇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从无到有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民营企业在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民营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无论是解决就业压力,还是贡献新的经济增长点,都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中国最近30年的发展中,民营企业占到了经济总量75%的份额,为国家直接创造了75%的财政收入,解决了中国近80%的就业岗位。从这个角度讲,民营企业的成长关乎我们国运的兴衰。现阶段来说,民营企业明显的特征是在某一行业里面已经牢牢扎稳根基,在行业内或者社会公众面前享有很高的威望。但是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却多有顾虑和困境,主要表现在:
1、增长特别迅速。在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民营企业可以在创业头几年达到三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
2、成熟期较短。当企业进入成熟期后,在民营企业还没有时间总结过去时,已经开始衰退。
3、衰退非常迅速,寿命短。中国民营企业衰退较快,很多几乎一夜之间倒闭,企业好像是泡沫,一吹就破。
基于民营企业战发展的现状,针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战略管理提出如下建议:
1、转变战略规划风格
2、构建战略管理体系
3、构建职责清晰、分工协作的管理体系
民营企业发展比预计的好 篇3
另外,龙成集团、蓝天集团、财鑫集团、辅仁药业集团、浙川铝业集团和郑州思念食品有限公司也分别登上民企500强榜单,而在2009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河南只有3家企业上榜,排名也比较靠后。
《商业2.0豫商》专访了河南省工商联副主席赵太安,对2010年民营经济的发展,以及新的一年民营经济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剖析。发展比预测好。
豫商:具体来讲,河南民营经济发展情况是怎样的,
赵太安:2010年民营经济的发展形势比我们预计的要好。具体来讲,有三个特点:一是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10年1~10月份,全省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9%,高出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4.1%,高出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
二是转型发展态势形成。大批科技含量高、加工度高、附加值高的民企迅速成长,战略新兴产业民企异军突起,民企联手合作,大型集团不断涌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正在逐步取代家族式管理。
三是整体素质大幅度提升。世界500强企业,已有富士康、沃尔玛、飞利浦等70家在我省落户,国内外知名品牌集团纷纷入驻,结束了我省品牌民企匮乏的历史。新的发展理念、管理方式、先进技术及外来资金注入,带动了我省民营经济规模、品质、水平的整体提升,为我省民营经济成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主力军奠定了坚实基础。慈善是一个重点
豫商:慈善作为2010年的一个热点话题,请介绍一下河南企业家在慈善方面的典型人物和事例?
赵太安:2010年以来,民营企业家先后4次参与省委、省政府组织的大型捐赠活动,捐款近10亿元,支持我省文化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
同时,全省的民营企业家也在通过其他不同形式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慈善事业,像平顶山市工商联的“光彩助学”行动,焦作市工商联的“焦作有爱”活动,周口市工商联的“圆梦行动”等均已形成品牌。
可以说,民营企业家回报社会的大爱善举已逐渐蔚然成风。
新势新希望
豫商:在中原经济区的规划和建设中,民营企业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同时,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又将为民营企业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赵太安:谋划和建设中原经济区重要战略,是我省“十二五”规划的核心内容,有望提升为国家战略,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这是我们难得的机遇。
民营企业的发展 篇4
一、武汉市具备民营企业发展的良好基础
武汉市曾在计划经济年代的国民经济中扮演过重要角色, 长期是国家的中心城市之一, 由于受改革开放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影响, 地位逐步下降。武汉市地位下降、发展速度放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与民营企业发展不足有密切关系。经过改革开放多年的发展, 武汉的民营企业发展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民营企业数量持续增长, 已经成为企业的主体, 并引领全民创业的展开。2010年武汉全市企业总数17.56万户, 其中私营企业14.55万户, 从业人员75万人、注册资金3310亿元, 同2009年相比, 分别增长了13%、5.6%和23.2%。民营企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011年武汉市的100强企业中, 民营企业就有15家。民营企业正在成为武汉市全民创业的主力, 呈现出注册资本增加、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的势头。根据湖北省工商局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底, 湖北省实有私营企业266621户, 比上年增长15.6%, 其中51260户私营企业属于新登记, 而属于武汉市的新增企业就达到27800万家, 这意味着2010年每天全省新增私企140家, 其中有76家在武汉市, 武汉市已经成为全省民营企业创业的集聚地。
第二, 民营企业品牌正在成为湖北实施品牌战略的排头兵, 其示范作用日益明显。民营企业依据自己所在行业的特点, 形成具有特色的品牌, 不仅提高了企业知名度, 还创造了好的经济效益。在餐饮业方面, 产生了包括小蓝鲸、口味堂、太子、艳阳天、精武食品等在内的民营企业品牌;在高科技产业方面, 产生了包括楚天激光、凯迪电力、凡谷电子、华工激光、鸿富锦精密工业 (武汉) 有限公司、冠捷显示科技 (武汉) 有限公司、武汉三特索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高科技民营企业品牌, 这些品牌正日益成为武汉市靓丽的名片;在商贸流通领域, 九州通医药股份、工贸家电、武汉中百股份等民营经济品牌已经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企业。民营企业的成功品牌, 不仅能为企业自身的发展带来机遇和创造经济效益, 还能为武汉市的其他企业提供借鉴的样板和示范。
第三, 武汉市民营企业已逐渐形成具有武汉特色的经营管理模式。为了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武汉市的民营企业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 借助对内注重管理提高效益, 对外承担责任提高社会声誉相结合, 形成武汉市民营企业的独具特色的经营管理模式。凯迪电力有限公司在1993年公司成立时是一家典型的民营高科技企业, 经过职业经理人管理团队以后, 企业的管理模式逐步从传统的家族式的管理逐步转型为现代企业管理, 公司实现了超常发展, 1999年发展为上市公司, 并经过不断增股融资获得快速发展, 目前已经成长为我国清洁能源领域的龙头企业, 到2011年整个公司收入达到103亿元, 成为东湖高新区高科技龙头企业。此外部分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引入社会责任, 形成独具特色的民营企业经营模式, 创造出独特的企业文化, 黄陂的信义兄弟借助生死接力偿还农民工工资的感人事迹树立鄂商商道, 好人甘金华的爱心企业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同, 众多的单位纷纷慕名前来与其开展业务往来, 经营业绩也节节攀升。
第四, 武汉市民营企业发展具有国家发展利好政策叠加的机遇, 其活力将进一步凸显。国家中部崛起战略、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以及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等国家政策的落实, 为武汉市的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湖北省结合自身发展提出“两圈一带”的发展战略, 武汉城市圈的形成拓展了民营企业发展与壮大的空间;武汉市提出要把武汉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 复兴大武汉的战略构想为武汉民营企业的成长提供了新的动力;国家出台《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非共经济36条) 和《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民间投资36条) 等系列文件, 为民营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武汉市民营企业发展有了可靠的政策保障。因此, 武汉市的民营企业的发展正当其时。为了充分利用好民营企业发展对社会经济的贡献, 武汉市结合地方实际推出全民创业和工业生产倍增计划, 为民营企业发展量身定制了整套发展策略, 其民营企业的发展潜力将进一步激发。
武汉市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武汉经济腾飞的翅膀和推动湖北跨越发展的重要力量, 2010年, 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为7666.88亿元, 比上年增长24.2%, 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5%。“十一五”期间, 全省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从43.3%上升到48.5%, 2010年武汉市GDP规模5515.76亿元, 其中民营经济产值达到2259.44亿元, 比2009年分别增长15.0%, 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1.0%。武汉市的民营企业正在依靠自身努力发展来承载历史使命, 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来获得社会的支持。
二、武汉市民营企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民营企业发展在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 所面临的现实困难也不容忽视, 武汉市民营企业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民营企业发展不足, 对外竞争力不强。武汉市民营经济与发达地区同类城市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突出表现为总量偏少、规模偏小、比重偏低、实力偏弱、发展偏缓。2009年, 武汉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的40.6%, 但广州为52.6%, 杭州为64.5%, 成都为53.1%。“十一五”期间, 武汉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仅增加了1.1%, 而广州增加了20.6%, 杭州增加了19.9%, 成都增加了7.4%。2011年武汉市进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的企业共有11家, 在中部省会城市中雄居第一, 但与东南沿海民营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明显, 其中浙江温州一市就达到25家, 远远超过武汉。武汉市的民营企业规模相对比较小, 2008年, 湖北民营企业户均9.9人, 低于湖南的民营企业户均17.3人, 武汉最大民营企业九州通医药2011年以212亿元的营业额排名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第70位, 但湖南三一集团一家企业以产值502亿元排名全国第17位, 产值超过武汉市11家民营企业的总和, 民营企业发展不足导致竞争力不强, 区域经济发展总量受到严重影响。
第二, 产业结构不合理、层次低, 与周边省份同质竞争严重。武汉民营企业分布不合理, 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商贸、餐饮娱乐、简单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从事制造业、高科技产业的不多。截至2010年底, 湖北省有个体工商户144.7万户, 其中批发和零售业87.3万户、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5.2万户、住宿和餐饮业14.0万户, 分别占到了个体工商户总数的60.4%、10.5%、9.8%, 武汉市民营企业从事信息、软件、计算机服务以及文化等新兴产业分别仅占4.06%和1.15%。武汉市民营企业涉足国家现大力鼓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多, 而江浙一带的民营企业多已开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布局, 在江苏的无锡、常州等地, 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光伏新能源产业的主力。此外, 从中部六省目前制定的“十二五”支柱产业规划来看, 主要集中在食品、装备制造、钢铁、电子、煤炭等产业, 趋同的产业结构不仅造成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 同时也造成中部地区内部对专业人才、生产原料与销售市场等的激烈竞争, 直接影响到武汉市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 创新能力不足, 企业成长速度缓慢。虽然武汉市部分科技型民营企业发展已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尤其是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但武汉市民营科技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则无法形成龙头企业, 从而影响企业的成长速度。以民营科技企业集中的东湖高新区为例, 2009年整个高新区民营科技企业6297个, 企业总收入780亿元, 平均每个企业的产值才1000多万, 2010年武汉市最大的民营科技企业富士康的产值才接近200亿元, 而深圳最大的民营科技企业华为公司的产值为1851.8亿元, 北京最大的科技型民营企业联想的产值为1467亿元, 华为总部所在地深圳形成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联想总部所在地北京中关村形成的电子计算机产业集群都具有世界影响, 而武汉则因没有龙头企业的引领使其民营科技企业难以形成世界规模的产业集群, 无法扩大企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由于受企业规模的约束, 武汉民营企业用于创新技术的研发严重不足, 使其技术水平的提升受到制约。以武汉市东湖高新区生物医药的民营企业为例, 2010年273家生物医药企业创造产值248亿元, 每家年均产值1亿元不到, 难以承担开发一个新基因药品3亿美元以上的费用, 民营企业因创新能力不足只能模仿国外产品, 从而缺乏创新而竞争力较弱, 市场开拓能力严重不足, 利润水平比较低, 成长速度比较慢。
第四, 部分民营企业品牌意识不强, 制约了企业的做大做强。武汉市民营企业品牌的培育意识不强, 产品附加值不高, 存在重生产加工轻品牌经营的问题, 在产品开发、企业经营管理、品牌策划推广机制上与现代市场竞争需求不相适应。到2010年底, 武汉共有注册商标4.62万件, 但相对52万多家企业、个体户而言, 平均11个市场主体才有1件商标, 2010年6月公布的武汉纳税百万元以上民营企业百强中, 居然有48家企业没有注册商标。而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都非常注重品牌这一无形资产的价值, 江苏省民营企业的壮大伴随着品牌建设的成长, 在服装行业产生了包括江苏阳光、波士登等世界品牌, 2009年全省约有200多个中国名牌产品, 民营企业占有90%以上, 1731个江苏名牌中, 民营企业就有1587个, 占总数的91.7%;浙江的民营企业目前也正走上以品牌引领新飞跃的阶段, 民营企业逐渐从定牌加工走向创牌制造, 从注重仿造走向注重品牌、研发, 从简单的外加工合作步入企业联手打造区域经济品牌的良性循环。品牌意识不强将严重制约武汉市民营企业的做大做强, 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桎梏, 无法实现企业在价值链上地位的爬升。
第五, 武汉市民营企业的外向程度不高, 无法实现企业的提档升级。沿海地区的民营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都比较注重外向发展, 通过积极拓展海外的市场来赢得规模经济的优势和优化企业内部治理机构。这些民营企业先通过出口来作大规模, 在国外市场上站住脚跟以后, 往往采取对外投资的模式就近获取资源和市场, 降低企业成本增加盈利。浙江的吉利在占据国内市场以后, 大胆地实施外向发展战略, 收购世界著名汽车品牌沃尔沃, 借助国际市场推动企业的快速成长, 从2007年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的第66位跃升到 2011年的第6位。武汉市的民营企业与沿海民营企业相比, 外向程度不高, 目前还缺乏成功实施外向发展战略的范例。武汉市拥有一定的科技和产业优势, 如果能将自身的比较优势和海外资源结合, 将能推动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武汉市民营企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 但面临的挑战也非常严峻, 要因地制宜制定武汉民营企业发展战略, 实现发展的跨越。
三、武汉市民营企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民营企业的发展是实现武汉市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 要做大做强武汉市的民营企业, 选择好正确的路径至关重要, 具体说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 环境优化是武汉市民营企业发展的基础。武汉催生民营企业的优势在于高校多, 科技智力密集, 但不少地方政府对自己土地上诞生的中小民营企业不够重视, 觉得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只盯住外来的大企业和全球500强, 民营中小企业很难获得土地资金等宝贵资源支撑。孵化出来的中小企业, 因不能有效解决发展的后顾之忧, 只能走“孔雀东南飞”的道路, 无法植根于本土;国有经济比重大, “重国有轻民营”、“先国有后民营”的现象依然存在, 没有把民营经济的发展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摆在突出位置;出台了不少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 但缺少创新和因地制宜, 执行层面的实施细则较少, 好的政策并未完全落实。因此, 要以“政府创造环境, 企业和群众创造财富”的理念为指导, 结合国家中部崛起、两型社会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相关政策, 大胆进行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环境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和市场参与, 政府的层面表现为尊重群众首创和创新精神, 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 继续改革行政审批制度, 把行政审批的项目和事项减少到最低限度, 能够通过市场机制、行业自律以及事后备案、监督检查解决的就尽量不要审批。全面推行政务公开, 增强办事透明度, 各项办事流程、时间、地点等均在网上、办事大厅公开。改变原有的集中授权管理模式, 向营造创新服务环境转变, 推行行政问责制, 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需赔偿, 提升政府服务效率, 要让武汉的民营企业能够培育得出、成长得快和大。
第二, 差异化是武汉民营企业发展的导向。差异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区域外企业发展的差异化, 二是区域内企业发展的差异化。区域外企业的差异化主要表现在民营企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 结合武汉乃至整个湖北的资源要素和禀赋特点, 走出一条与发达地区的企业不同的道路, 将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结合, 善于突破发展约束, 走出具有武汉特色的道路。我国民营企业在成长初期都曾走过粗放道路, 受“两型社会”建设政策的约束, 武汉的民营企业不能重走其他地区的道路, 将发展道路和当前的低碳发展模式结合, 在发展初期就制定高标准, 尽量避免出现民营企业发展初期的“原罪”, 将企业的发展与承担社会责任结合, 形成全新的鄂商成长之路, 借助“信义兄弟”、“好人甘金华”、“爱心新洲八建”等模式, 从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引导社会等方面占领发展的道德制高点, 结合社会道德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进行经营理念的创新, 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善社会发展的宏观环境。区域内的差异化主要表现在企业要制定适合自身的发展战略, 忌讳千篇一律战略雷同。企业要通过自身发展要素的培育和对周边环境发展要素的获取, 建立起发展要素系统, 获得持续成长的动力和能力, 从而突破传统企业生命周期的限制, 快速实现企业由小企业向蹬羚企业, 最终向大企业的转化, 获得跨越式的成长。同时注重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产业关联和战略协作, 形成以企业集聚为依托, 以价值传导为纽带, 以共生共赢为目的, 以持续发展为导向的新型企业合作关系, 以抱团模式增强竞争力, 以协作打造龙头企业为引领, 以形成全国乃至世界影响的产业集群为目标, 使武汉民营企业对外具有竞争力, 对内具有凝聚力, 对政府具有影响力, 对民众具有吸引力, 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民营企业发展滞后的现状, 通过勇于承担历史使命来推动武汉民营企业的跨越。
第三, 创新是武汉市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创新促进武汉民营企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技术和经营思维模式。众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丰富的科技创新人力资源是武汉民营企业发展最大的潜在优势, 能否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关键在于经营思维模式的创新。受到全球化浪潮冲击、技术变革加快及商业环境变化的影响, 商业模式创新被认为能带来战略性的竞争优势, 是新时期武汉民营企业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民营企业应该利用自身机制灵活和产权明晰的特点, 大胆地和科研机构合作, 以创新技术为基础, 以企业产业化的转化为平台, 以市场价值实现为导向, 借助股权激励的手段实现发展资源的整合, 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 要充分利用国家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契机发展科技型民营企业, 利用湖北农业资源发展农产品深加工, 实现民营企业的快速崛起。武汉要改变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不重视品牌的陋习, 借助品牌拓展企业的无形价值资产, 为企业长久生长提供持续动力;要改变企业治理结构中任人唯亲的不良习惯, 大胆引进和吸收职业经理人的加盟, 借助利益共享维系团队的和谐与竞争力;借助国内外已有的资本市场创新融资模式, 从根本上改变仅依靠自身积累的缓慢成长方式, 尤其是针对武汉科技型民营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大力引进PE、VC等机构投资者, 发挥杠杆的作用撬动资本市场, 实现资本的集聚。同时, 民营企业的发展还要与现有市场运营网络结合, 将经营模式与市场运营网络优化创新结合, 以便利化和快捷化抢占市场先机, 从而获得发展的优势和缩短成长的周期。
第四, 文化意识再造是武汉民营企业发展的动力。受到传统楚文化的影响, 武汉的民营企业有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并具有爱国兴帮的优良传统, 在清朝末年张之洞督鄂期间, 官督民办了包括汉阳铁厂、武昌纺织厂在内的具有民营企业色彩的近代企业, 1897年民族资本家宋炜臣兴办的汉口燮昌火柴厂年产火柴1亿盒, 成为全国最大的火柴厂, 至1911年武汉有较大型的官办、民办企业28家, 资本额达1724万元, 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居第二位。但受传统的“小富即安”和“码头文化”的影响, 湖北的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很容易满足现有规模, 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就裹足不前, 最具代表性的是民营企业集聚的武汉汉正街, 以其创新精神和经营模式闻名全国, 但最终被浙江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所超越。因此, 武汉市的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结合优良文化传统与现代商业的需要, 再造文化意识, 将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与追求卓越商业服务意识结合, 不仅要大胆创造形成竞争优势, 而且还要通过持续不断地建设质量品牌保持市场的占有, 形成持续发展的动力, 促进武汉民营企业的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黄孟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2009-2010) [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2]刘志辉.武汉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2010) [R].北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3]许高峰, 王炜.论我国民营经济对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作用——以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为例[J].天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1) .
[4]李明武, 李开.中小企业集群:湖北与沿海发达省份的比较及启示[J].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6) .
[5]胡大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与民营经济发展差距的相关性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 2006 (2) .
[6]段世德.“火箭助推”模型—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战略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8 (4) .
关于民营企业发展的建议 篇5
三、关于民营企业发展的建议
民营企业的发展前景很好,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机会要抓住,优势要变成现实。具体分析起来,是有很多困难的,一是文化问题,有人说拼到最后拼文化,我认为这话是很有哲理的,文化不是一般企业的循规蹈矩,是一种凝聚力,是一种崇高的自信心,一种文明程度,也是一种创造力,拼到最后就是拼这些东西。一个企业发展到了一个平台了,进入良性循环了,就拼文化了。冯巩讲得有道理,人生三阶段:一阶段是拼业务,拼能力;二阶段是拼人格,拼品质;三阶段拼身体,你能力再强,人格再高尚,没有好的身体也不行。这个身体包括全体员工的身体健康。文化问题讲起来很玄虚,其实也很具体。日本侵华的时候,对中国文化研究得很透彻,他们给士兵发小册子,告诉哪个地方的人是个什么特点,什么优点,什么缺点。他们研究得很具体。我们现在看企业,东北的企业为什么现在是这种状况?这是一个文化问题。说企业老化,这只是一个问题,但不单单是这个问题,包括广东,广东在中华民族两次大的关键时刻都是起到了关键作用的,一次是孙中山革命,北伐,还有一次就是改革。现在就不行了,他有他的局限性。这个局限性就是,他可以卖土地,让外国人来搞,但是他有狭隘性,好象他不是属于汉文化的中心地域似的,往前走就有困难。东北也是这种情况。东北本溪一个国有企业400万他不卖,结果100万卖掉了。这是什么问题呢?这是文化。东北就是一种官本位很浓厚的“面子文化”。文化素养问题。因为满清入关带走一批精英,国民党撤走也带走了一批精英,林彪入关也带走了一批精英。东北人“面子文化”很重,不送礼办不成事。我认为这样的人是好干部:
一、干工作,二、有一点能力,三、私心也不要太重,四、会休息,因为你累,员工也跟着你累呀。广东的官民关系还比较融洽。发展民营企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企业人员的素质问题。现在特别需要经营型的科技人才和思想型的实业家。需要行动型的文科人才,魅力型的官员。因为现在环境变了,竞争的条件也变了。过去好象是刑满释放的`,胆子大的,没有包袱的,背水一战拼个鱼死网破的,没办法只好搞搞个体,打打擦边球,撞撞高压电,反正闯过去就闯过去了。那是原始积累的起步阶段,包括商人,经营家,新型农场主,胆大加拼命,只识弯弓射大雕啊!现在就不行了!特别需要提高素质,需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民营企业发展的人才困扰及对策 篇6
过去对东莞的发展有一种说法:“东莞堵车,世界缺货”,可见东莞拥有何等了不起的市场地位啊。今天呢,人们到东莞,发现那里已经不很堵车了,东莞有的东西卖不出去,这就是所有家族企业的通病,而通病的最本质问题是没有品牌,没有技术,没有知识产权。
提起这些,我就要回到人才问题上了,因为所有去做品牌、做技术研发和拥有世界一流知识产权的人,他们都是优秀的知识分子,你拿1500元钱月薪是雇不来的,就是拿5500元、55000元也是雇不来的,因为他有能力去办一家自己的企业,他凭什么要给你打工?其实,大概七八年前在顺德,在一次家电巨头的研讨会上,我就讲到这件事情,我说你们成功了吗?他们说,“我们当然成功了,全世界的家电有一半是我们造的,我们不成功,谁成功呢?”我说对,今天我来到这儿就感觉到很荣幸,我一不小心就握着一个世界名牌老板的手,但是我问你们,假如把员工的月工资从1000多块钱调到2000多块钱,还敢说你们成功了吗?结果,几百个老板谁都不敢说。因为他们清楚,只要工资涨一倍,他们就无利可图了。
创造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我们谁都想创造。微软的美国人想创造,通用的美国人想创造,珠三角的中国人也想创造,但是创造之路从何开始呢?所以,就有了我们今天的论坛,我们论坛的方向和人才主题是没有错误的,只有拥有了人才才可能拥有走向创造之路。但是,怎样去拥有人才,这一直是我在想的,是困扰着我和上千万中国家族企业领袖的同一问题。
讲到留人,教科书和商学院讲的,第一叫做待遇留人;第二叫做事业留人;第三叫做文化留人。我们似乎觉得它们都很对,我们许多人在今天的讲堂上依然在重复着这些老生常谈的话。但为什么还留不住人?证明我们讲的东西它有毛病。
待遇留人。它就是薪酬制度,薪酬制度教科书里有800种,稍微一看就明白了,为什么微软的薪酬留住人了。
事业留人。如果没有好的薪酬制度,你有事业,也是留不住人的。如果没有人,没有好的薪酬制度,没有好的事业,又怎样可以有好的企业文化呢?所以理论上,我们常讲到的待遇留人、事业留人和文化留人,就变成了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了。
那么,怎样打破这种循环,找到我们解决人才问题的办法?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文化留人,这是我们经常讲的,它难道错了吗?它没错。但是你照它去做的时候,你的问题没有解决,它又像是正确的废话。我们没有想过吗?薪酬重要、事业重要、文化重要,有没有比它还重要的事情,有没有问题是在它们三个之上,只有解决那个问题才能解决它们三个问题。
在这儿我是有感受的,我有3000人,绝大多数都是大学生,这中间有一大堆从国外回来,我怎样留他们?我留他们靠什么?有人说靠薪酬,是的,我去年工资就发了1.8个亿,1.8个亿发出去会怎么样?也未必你就能留住人。其实,在薪酬、事业和企业文化的背后有一种更深层次的制度——企业制度。企业制度事实上就是企业为了自己最高效率目标制定的运行机制,企业制度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叫激励制度,它解决财富的分配规则,就是说挣了钱我们怎么分?另一方面是企业的产权、劳保、福利制度,这个制度决定财富的分配规则直接影响着财富的生产效率。什么样的人是最伟大的企业家,什么样的人能够让企业发展得快,什么样的企业家会成功?就是你让员工干公司的事情跟干他们家的事情一样努力认真,你就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企业家,你就一定会成功。这就跟当年农民种地一样,生产队的地不好好种,他就种自留地,我们最后怎么解决的呢?我们包产到户,把所有生产队的地变成他们家的自留地,天天种地就是种他们自己家的地,解决了种地的人去努力种地的问题。然而,我们的企业制度中是不是也有这样内在的矛盾冲突?我们现在谁投资、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制度,是大家给老板干,给老板干就是给别人干,就会消极对待。
其实,微软也是一个家族企业,它为什么做大了,它在做大的制度上跟我们有什么差别,我们把这种制度差别搞明白之后,微软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只要我们站在同一制度起点上,中国人也能创造出辉煌。这种制度创造的不是老板为主的一种虚拟的事业,而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事业。
关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思考 篇7
一、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有政府管理方面, 融资难是目前民营企业发展中的最大障碍, 还有人才的缺乏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1、管理体制不健全。现阶段我国虽然以民营企业的发展大力支持, 但仍然缺乏统一管理, 民营企业家普遍感到政出多门, 负担过重。据统计资料显示, 民企一方面要应付政府30多个部门, 同时上交50多种税费, 民企承受的额外捐税高于法定税金, 政府各部门缺乏协作, 以各自利益为目标, 造成民企运作的成本增大。另一方面, 由于政策不到位, 民企在用地、申报项目等方面都受到制约。
2、政府服务及监督职能不到位。市场准入政策上级不平等待遇。民营企业在邮电、通信、铁路等方面的投资受到限制, 虽然国家大力提倡兴办民企, 但社会各部门仍对民企存在着歧视, 在法制和政策环境上还没有完全取得与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一样的待遇, 挫伤了民企的发展积极性。
3、民营企业信用还不够健全, 信用等级低, 财产少, 缺乏担保体系。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大, 大多数企业都得不到贷款。只能靠少量的积累进行循环周转, 企业的扩大规模受到了限制。融资难已成为制约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
4、民营企业人才严重缺乏。部分企业家素质不高, 管理水平落后, 很多企业家都是白手起家的老板, 文化知识水平不高, 专业知识不强。大多数民营企业的经营者在企业经营活动中采用传统的“家族式”管理模式, 缺乏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 小农经济、小富即安的观念根深蒂固。
二、应采取的措施:
(一) 政府方面应采取的对策
1、政府首先应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公平的外部环境。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民企的支持力度, 使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要进一步完善外部环境, 规范税收政策, 清理整顿税收收费, 切实减轻企业的负担, 使各类企业之间税负公平合理, 为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实现平等竞争创造条件, 更重要的是, 应加大力度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 减少企业负担。
2、政府也应为民营企业家提供政治参与的机会。
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社会生活方面会遇到许多困难, 也会产生许多想法和意见。通过政治参与的渠道把这些困难、问题和意见及时反映给党和政府, 这有助于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党的政策不仅在经济上鼓励他们健康发展, 而且在政治上吸收他们的意见, 鼓励他们对国家和社会多做一些公益事业, 进一步提高民营企业的社会形象。
(二) 拓宽融资渠道
资金缺乏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大问题, 因此必须采取多种形式提供为民营企业发展所需资金。
1、针对目前信用淡薄的问题, 民营企业应尽快建立健全
信用体系, 民营企业形象的塑造仅仅靠企业的道德是不够的, 还需要银行的诱导与监管, 对整体信用不高的中小企业应该采取区别对待, 严格监管态度。
2、建立健全适合民营企业的信用评级和授信制度, 开发新的信贷品种, 积极为民营企业服务。
允许民营企业用房产、土地使用权等作抵押取得贷款。
3、鼓励、支持、协助经济效益好, 信用等级高, 抗风险
能力强的民营企业建立联手的信用担保组织, 为获得信贷资金提供信用担保。
4、要积极创造条件, 拓宽民间投资领域。
要激发民间投资热情, 引导民间资金直接投向生产经营领域。尽管它是一种地下的非正规的金融, 并且存在种种问题和缺陷, 但是它的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5、国有商业银行应加强对非国有经济的金融支持,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对大企业和民营企业贷款应一视同仁。加快中小非国有商业银行的组建与发展, 将其服务市场定位在对非国有经济金融支持上。
6、支持外商企业投资金融机构和外国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
以保证民营企业发展所需资金。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可以为非公经济办地区性小银行, 大企业对大银行, 小企业对小银行。
(三) 人才和管理水平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实力增强, 越来越多的业主把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 他们把企业素质看成是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因而逐步重视在提高企业人员素质上下功夫。
要把奖励和培养人才相结合。
1、要用优厚的条件招聘人才, 重视人才。
还要使企业的每位职工均有相应的社会保障, 才能使民营企业人员愿意来, 稳住心、扎实干, 才能鼓励更多的高技术人员投身于民营企业。
2、民营企业必须打破小农意识, 重视人才, 建立一套良好的企业用人机制。
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 整合职业教育资源, 加快就业培训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 为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培养一大批重点产业急需的技术管理人才和掌握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产业工人。
3、大部分民营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 这种管理方式在起
步阶段具有凝聚力强等优点, 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其弊端也日益显现, 表现为决策的随意性、经营的盲目性, 尽快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权制度, 实现由单一的“家庭经营”向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加强企业管理, 使民营企业在管理上实现质的飞跃。
4、在已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中, 大多数民营企业家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
由于受综合素质较差, 决定了民营企业主在经营上追求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较为严重。制约了民营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发展, 因此, 尽快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民营企业家, 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民营企业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较大作用, 为我国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民营经济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成分。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亮点, 是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西部民营企业发展的战略坎 篇8
一、西部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五大战略坎
1.第一坎:
许多民营企业误把发展战略等同于策略。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西部民营企业家的素质普遍偏低, 造成对企业发展战略缺乏足够认识, 没有认识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因此, 也就没有去认真研究、考虑和制定企业发展战略, 简单地把企业发展策略等同于发展战略, 短期行为表现突出, 没有发展的长期规划。这一类型的企业实际上根本没有发展战略, 企业就像大海中航行的船只没有舵手一样, 既没有既定的方向也没有既定的目标。因此, 许多民营企业总是“长不大”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第二坎:
发展战略的制定缺乏必要的环境分析。在发展战略的制定过程中, 许多民营企业带有浓厚的经验主义和短期行为, 对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缺乏必要的分析。发展战略的制定更多的是来自于企业主的灵感和冲动;或是模仿别的企业的成功战略, 甚至急功近利, 做出短期趋利的决策。这样的做法弱化了发展战略的作用和功能,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企业百病缠身也就在所难免。
3.第三坎:
发展战略的制定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发展战略的制定和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 具有严密的结构和体系。总目标与分目标, 分目标与分目标之间要相互匹配、支撑, 实现最佳的功能互补;同时要求目标与实施措施要能够相匹配, 任何战略如果没有具体的措施支撑, 只能是空谈。但是很多民营企业片面追求企业做大、做强, 提出一些与企业自身所拥有的资源不相匹配的发展目标;或是盲目地上大项目, 搞兼并收购, 实行所谓的资本运营战略;或搞所谓集团化, 摆空架子;或是赶时髦搞所谓多元化, 似乎什么都能搞, 结果什么都没有搞好, 从而掉入多元化的陷阱, 上演了一幕又一幕蛇吞象被噎死的悲壮场面。比如宝光药业和德隆集团等公司就吃了这种战略的苦头。中国有句古话,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民营企业短命的根源就在于创业之初就没有认认真真地进行战略规划。如果不能够对发展战略的制定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要想增加, 无异于是痴人说梦话。
4.第四坎:
发展战略的实施随意性大, 缺乏相应的保障措施。很多民营企业家在发展战略实施上表现出强烈的机会主义和急功近利心理, 希望制定的战略一蹴而就。殊不知世间万物都有其运动规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有序性, 战略的实施也不例外。太多的民营企业没有选择循序渐进的战略推进方式而选择了跳跃式的推进方式, 梦想着一朝就实现超常规发展。于是乎他们或靠钻法律的空子, 或靠企业通过兼并收购, 或靠自己所拥有的人脉情脉到处找关系;或靠广告“轰炸”和人海战术等等。这些都说明民营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表现出了太大的随意性。民营企业必须要着眼于长期效益, 从组织结构、资源和企业文化等多方面对战略的实施提供相应的保障措施。否则, 就难以保证企业发展战略的成功实施和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5.第五坎:
漠视发展战略的反馈和控制。或者对发展战略的制定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或者战略的制定缺乏科学性, 或者在战略的实施过程中随意性太大等太多因素造成民营企业主对战略的反馈和控制工作漠视。很多民营企业不注重对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反馈和控制, 漠视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导致实际执行结果与与预期目标常常出现很大的差异, 却把责任归咎于员工的执行不力, 其实根源往往在于战略的实施本身缺乏反馈和控制。
二、解决西部民营企业发展战略坎的对策和建议
1.正确认识企业发展战略与策略的关系。
什么是发展战略?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企业发展战略就是回答“企业是什么?企业的未来应该是什么样"的问题。本质上来说, 战略是在清晰认识企业外部环境和内在实力的基础上确定企业与环境的最佳契合点, 这个契合点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果不能够搞清楚战略的正确涵义, 要想从思想上转变对战略的认识进而正确理解发展战略与策略的关系是很难的。从上述定义我们知道发展战略事关全局, 注重对企业长远发展做出规划。战略对策略具有指导作用, 任何具体策略的制定都不能脱离战略的指导。战略注重的是企业的长远利益, 而策略则关注的是企业短期的利益。民营企业如果不重视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不能把战略与策略的辩证关系搞清楚, 是很难做大、做强的, 那么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的口号。
2.正确选择公司的发展战略。
民营企业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发展战略, 制定企业长期发展战略规划。而战略选择成功的关键就是要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相配套, 尤其是要与企业所拥有的核心竞争力相配套。民企可以从价值链中的一个或多个环节来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也可通过强化管理, 提升资源整合能力来达到目的。在这一点上, 我们民营企业千万注意不要贪大求全, 方方面面都想做强, 结果可能没有一个环节能够具有竞争力。著名学者李亚特别指出:民营企业应充分认识到产品单一、可替代性强的OEM生产战略是难以在国际化产业分工竞争中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 这种战略抗风险能力较弱, 2003年“非典”期间民企受到的影响就说明了这一点。这对我们西部的民营企业尤其具有借鉴作用。因此, 民营企业应不断强化自身实力, 通过强化战略决策来实现发展战略的正确选择。
3.科学合理地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
制定战略, 最主要的是环境调查。古人云:“天时, 地利, 人和", 用在管理上实际讲的就是内外部的环境问题。发展战略的制定不是决策者的凭空想象, 必须要进行大量的内外部环境分析。分析外部环境主要是找出存在的发展机会和避开存在的威胁, 对内部环境的分析主要是找出企业所拥有的优势和劣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环境的分析是企业制定战略的出发点、依据和限制的条件。不同的外部环境需要不同的战略与之匹配;企业所拥有的能力是支持战略实施的基础, 任何能够适应环境的战略, 如果没有执行或实施战略的企业能力作为支撑点, 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 民营企业家要下大力气进行PEST分析和企业内部资源、能力分析。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国外大公司一般每年要投入总销售额的3%~5%进行环境调查分析以为决策提供依据。民营企业家只有在充分环境调查分析的基础之上才可能确定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进而把目标层层分解并制定相关的配套。试想我们的民营企业家们如果搞不清楚自己企业目前面临的威胁是什么?机会又在哪里?优势是什么?弱势又在哪里?怎么可能找出最佳的组合呢?
4.制定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战略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必要的保障措施, 民营企业可以考虑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 提供组织保障。系统论认为, 事物的结构决定其功能, 同样的东西, 结构不同, 所产生的功能迥然相异。因此, 一个组织的结构决定着该组织的功能以及功能的发挥。美国著名战略管理专家钱德勒在其著作《战略与结构》一书中指出:战略与结构关系的基本原则是组织的结构要服从于组织的战略。因此, 一旦企业制定了发展战略, 就必须选择相应的组织结构与之相匹配才可能实现战略目标。第二, 人力资源保障。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 企业的竞争本质是人才的竞争。一项事业是需要一支优秀的人才团队去成就的, 民营企业要想做大、做强, 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就必须要有相应的人才储备和培养机制, 要在“人”上做长远规划, 才可能为企业战略的成功实施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保障。第三, 企业文化的建设。民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先行。它已是企业实现经济腾飞的必要和先决条件, 也是成功企业家的共识。国外著名的百年企业均以浓厚的文化根基来保持企业的强大发展动力, 因此, 民营企业为了确保战略的顺利实施, 必须要营造有利于战略实施的企业文化。
5.加强对战略实施过程的监督和控制。
企业在实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 内外部环境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发生变化。企业制定的战略往往是根据某一阶段的形势而做出的谋划, 大多数情况下每一阶段的性质都是不一样的, 这是由商业竞争的特点决定的。再好的战略, 如果在实施过程中不能得到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也会导致战略的失败。因此, 企业要想有效实施发展战略就必须在实施过程中对原有方案不断、及时地进行评价、检验和调整, 以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完善战略。这就要求我们的民营企业在战略实施之初就必须把战略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的部门甚至是个人, 确定相应的评价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对工作成绩进行评价, 在评价时要注意:企业不仅要将实际绩效与评价标准或目标比较, 而且还应该将自己的实际工作成绩与竞争对手相对照, 以便采取更为适当的纠正措施;最后对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加以反馈, 针对产生问题的原因采取纠正措施, 这是战略控制的目的之所在。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西部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五大战略方面的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为西部民营企业在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民营企业,战略坎,对策
参考文献
[1].李福海.战略管理学.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
浅析中国民营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篇9
行业背景:在我们已经走过的改革开放的30年的历程中,我国的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支撑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其对社会的贡献也日益彰显。目前,民营经济总量约占我国GDP的65%,创造了约2/3的社会就业岗位,地方财政收入的70%依赖于民营企业,在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等方面也占有重要地位,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民营经济已经名副其实地占据了半壁江山。这些事实告诉人们:中国民营企业已成为中国最具经济潜力、最具活力的经济形态,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动力。
发展趋势:“十二五”时期,民营企业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历史起点意味着民营企业会有更大发展,对经济贡献的绝对量不断增长,相对比重进一步提升,这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中国在未来的十年到十五年里,要建成创新型国家,创新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主旋律。目前,我国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民营企业完成的。民营企业应该称之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主体。
制约要素:关于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要素,很多相关关文章中都有所提及,外部环境中包括的市场环境、法律环境,特别是融资环境的有关问题都日渐突出,是我们国家作为一个行政主体应该去帮助和协调解决的问题,我们这里不再赘述。但是,如何使我们的民营企业具有自己的内生力量,这就要求民营企业要在如何通过创新意识来提高自身素质上下功夫。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民营企业应该称之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主体”,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创新是企业进步的灵魂,是事业前进的不竭动力。
解决方式: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创新不仅为其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机会,而且为其提供了影响整个行业发展方向的巨大力量。创新可以包括很多方面:技术创新,管理体制创新,思想创新等。简单来说,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体制创新可以使企业的日常运作更有秩序,便于管理,同时也可以摆脱一些旧的体制的弊端,如科层制带来的信息传递不畅通;思想创新是相对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领导者思想创新能够保障企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员工思想创新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发挥员工的创造性,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
1 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生存之本。
纵观美国制造业几十年来在经营策略上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企业发展的方向。在美国60年代规模效益第一;70年代是价格第一;80年代质量第一;90年代市场响应速度第一;而21世纪则是技术创新第一。
面临这样一个技术创新时代的到来,中国最大民营制鞋企业奥康集团的做法是: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突破。
2006年9月4日,由奥康集团投资300多万元,与浙江大学联合完成的中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脚型测量仪正式研制成功。该机器的成功研发,预示着奥康集团总裁王振滔开设“不摆鞋的专卖店”的设想变为现实,为中国的制鞋行业带来一场新的“数字化”产业革命,并将引领国内鞋类消费进入个性化定制的新时代。
据了解,仅2007年一年,奥康集团申报的产品技术专利就多达50项,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等,而这些技术专利目前已经在奥康的2008奥运礼仪鞋、GPRS定位鞋、呼吸鞋、减震鞋、可伸缩高跟鞋等功能鞋上使用。
之后,又推出了“奥康婚礼鞋”等功能鞋……
奥康集团的技术创新之路告诉我们,技术创新不仅仅是高新科技产业的专利,我们每一个企业都要坚持技术创新,才能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2 民营企业的管理体制创新
管理体制的创新是企业的整个创新活动的基础。
其实,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运作,无论是企业管理、公共管理还是个人行为,我们普遍缺乏科学的管理体制。在企业管理中,企业法人制度流于形式。科学管理也是科学发展观在管理行业的最务实的表现。
2012年5月25日,格力电器2011年年度股东大会上,国资背景的周少强遭遇机构投资者等中小股东投票否决,从格力此次事件来看,机构投资者等中小股东投票否决董事侯选人,表明以机构为首的中小股东将影响公司治理和管理,维护自己的利益,是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进步,也是科学管理体制上的一项重要创新。也给中国众多管理体制类似的民营企业做出了榜样和示范作用。
从现实情况来看,家族化的管理模式是许多民营企业进行管理的主要方式,像太子奶公司这样始终都没有走出家族化管理模式带来的困境的民营企业比比皆是,科学管理成为我国民营企业中最薄弱的环节。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建立起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2.1 建立好公司章程
公司的章程不能照抄,必须要按照公司的实际情况来编写。公司的章程必须要明确,否则公司的安全没有保证。
2.2 建设好董事会
很多民营企业都有自己的董事会,但是都归于形式。董事会是现代公司权利的中心,只有董事会对公司重大事务拥有实质性的决策权时,才能真正实现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才能真正起到科学决策和有效监督的作用。
2.3 发挥监事会作用
对董事、董事会和企业高管的监督,是股东会授予监事会的职责。所以,发挥好监事会的职责也至关重要。
3 民营企业的思想创新
企业的全面发展必须强化思想创新的观念。
思想观念的转变决定体制的转变,理念的创新催生实践的创新,要倡导创造性思维,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理论,与时俱进,现代企业经营环境空前开放,广大职工思想日益活跃,要树立民主、开放的新观念。从观念上主动适应时代特点,要打破固定单一的思维模式,使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海尔企业文化”是被全体员工认同的企业领导人创新的价值观,员工的普遍认同、主动参与是海尔文化的最大特色。观念创新是海尔企业文化的先导,近年来,海尔正是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把海尔的发展与海尔员工个人的价值追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每一位海尔员工将在实现海尔世界名牌大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与追求,促进和实现了公司的跨越发展。
所以,民营企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建立先进健康的企业文化,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民营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才能形成促进企业发展进步的不竭精神动力。
4 本文小结
终上所述,民营企业在其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因素的制约,从民营企业经营外部环境看,一直以来,民营企业并没有与国有企业处于平等地位,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有着更多的限制。应该看到的是,这种状况正在改变,十六大报告已经明确指出:“在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这一阐述应该说已经指明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改变的主要方向。
更重要的是,一些优秀的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也探索出了一些新形势下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道———创新。创新是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根本途径。技术创新是民营企业的生存之本,只有不断地技术创新,才能让我们的民营企业真正的脱胎换骨,从引进技术阶段上升到自主研发产品的阶段;管理体制的创新是民营企业的整个创新活动的基础,只有坚持科学的管理,才能让民营企业真正实现从家族作坊式的生产、管理模式到大工业生产的现代化管理模式的跨越;企业的全面发展必须强化思想创新的观念,思维模式的创新才是一切创新的根源,只有形成特有的企业文化,才能使我们的民营企业也像国外的一些知名企业一样,绿树常青。
参考文献
[1]曾和平.文明成长——中国民营企业的“涅槃”之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01.
[2]黄孟复.2011民营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3]车轿.中国民营企业创新[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10.
[4]苏文忠.差什么——民营企业破局八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09.
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10
一、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
(一) 民营企业数量众多
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到现在将近34年的时间, 我们从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14万的成员发展到现在中国民营企业已经占全国企业法人的90%以上。据国家工商总局最新数据, 截至2012年6月底, 我国实有企业1308.57万户 (含分支机构) , 实有注册资本 (金) 77.20万亿元。其中, 内资企业实有1264.89万户, 实有注册资本 (金) 65.90万亿元, 其中私营企业1025.93万户, 注册资本 (金) 28.48万亿元。个体工商户实有3896.07万户, 资金数额1.78万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有60.01万户, 出资总额0.91万亿元。外商投资企业43.68万户, 注册资本 (金) 11.30万亿元。显而易见, 民营企业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当之无愧的市场主体。其中有很多上市公司, 截至2012年上半年, 在沪深两市所有上市公司中, 民营背景企业的数量占比已经过半。数据显示, 在创业板市场, 约96%的上市公司为民营背景公司。此外, 主板上市公司中, 民营背景公司占比30.06%;中小板市场上市公司中, 民营背景公司占比76.18%。与此同时, 我国跻身世界500强的民营企业数量也稳步上升, 2012年已达15家。此外, 2012年9月, 波士顿咨询公司 (BCG) 发布了2012年中国50强全球挑战者报告, 其中民营企业数量达24个。
(二) 民营经济占全国经济比重越来越大
1979年, 民营经济占全国GDP总量不足1%, 现在民营经济占全国GDP的2/3, 中国的经济实际上已经发展到以民营经济为主题。在地方上的表现也非常明显, 例如四川省到2011年年底, 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1.2万亿, 占全省GDP的57.8%,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7%。浙江省2011年民营经济总量达到19872亿元, 对全省生产总值的贡献连续8年超过60%。民营经济投资也显示了强劲态势, 2012年前三季度的数据显示, 全国民间投资在整个投资中的比重占到62%, 增速达25.1%。此外, 我国民营企业的注册资金规模呈快速增长态势, 户均注册资金逐年较大幅度增长, 显示了民营经济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
(三) 民营企业创造大量就业
全国工商联发布的《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报告》指出, 我国民营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已经成为吸纳社会就业、增加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来源。国家的民营经济占全国非农就业的85%以上, 在城镇就业当中民营企业实际上已经占了70%多。据统计, 2000年全国民营企业, 吸纳了2000万人就业;现在已经吸纳了2亿人就业。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规模, 都远远超过美国、日本、德国经济起飞阶段的记录。毫无疑问, 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和主渠道。
二、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毫无疑问, 改革开放以来, 民营企业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 但相对于民营企业的天然活力, 应该说现状并不令人满意, 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 民营企业规模不大
民营企业资本小而分散, 形不成规模。根据《中国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报告 (2012) 》的数据显示, 截至2011年底, 中小微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7%, 而中小微企业大部分都是民营企业。另外在2012中国企业500强中, 前30强都是国有企业, 并且民企500强利润总和不及五大银行的净利润总额6808.49亿元的65%。
(二) 民营企业发展成本增高
2011年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企业委员会、妇女委员会与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联合发布的《2011年千户民营企业跟踪调查报告》显示, 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 民营企业家选择比重最高的两项分别是“人工成本上升”和“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 明显高于其它选项。一方面, 当前民营企业在夹缝中求生存, 中国廉价劳动力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人力成本的大幅上涨, 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最大困难。另外一方面, 能源、原材料成本的大幅上升也为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压力。2011年民营500强企业虽然整体规模仍旧增大, 但总体盈利水平是下降的, 这折射出中国民营企业劳动力、原材料成本及税负持续增高的现实困境。
(三) 民营企业管理机制不健全
由于民营企业过分依赖个人能力, 可供使用的资源往往又高度集中, 一旦个人的判断力出现偏差, 或是个人出了意外, 必然使企业遭受重创甚至死亡。一些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由于各种原因, 企业始终未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然而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时期后, 家族的管理模式将给企业带来很多制约, 这些方面表现在股东多头性的决策, 管理人员的专业缺乏, 越权管理、员工与管理层的沟通障碍等等方面。根据北京锡恩咨询集团最近的一个调查显示, 不少企业都有着很好的盈利模式转型的构想, 很多也正在进行尝试与努力, 但这些尝试与努力, 最大的阻碍并不是市场或竞争, 更多的是组织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合作难度的加大。
(四) 民营企业发展模式落后
民营企业发展模式总体上仍比较粗放, 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现象比较普遍, 加工贸易企业比重大, 资源依赖性强, 一些民营企业长期处于散、小状态, 营利能力弱, 产业竞争力不强。实践证明, 经过30多年的发展, 民营经济以资源成本、人工成本和环境成本为代表的比较优势已经消失。民营企业如果不能顺利转型, 大批中国民营企业的市场被蚕食的情况, 将可能会不断上演, 甚至有被竞争淘汰出局的风险。
三、促进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 引导民营企业转型升级
根据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 劳动密集型产业必定将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 这是一个经济规律。每个行业都是有周期的, 如果不涉足新的行业, 公司就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中国制造整体水平大多仍处在产业链的中低端, 利润率偏低以及这种高消耗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因此, 要引导企业运用资源优势, 重新定位产业战略规划, 从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转向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集约型生产, 从“资金+体力劳动”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为以“资金+脑力劳动”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 使企业能获得新的业绩增长或是摆脱经营困境, 实现健康、持续的良性发展循环。
(二) 推动形成民营企业服务体系
由于民营企业是市场中的弱势群体, 在激烈竞争中亟需得到创业辅导、管理咨询、人才培训、筹资融资、政府采购等公共服务支持。政府通过建立完善民营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来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要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作用, 调动和优化配置服务资源, 推动形成以民营企业服务机构为核心, 以行业协会和专业服务机构等为依托, 各类服务资源开放共享的民营企业服务体系, 包括创业支持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资金融通服务体系、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体系、市场开拓服务体系等方面。
(三) 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对外投资
目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 中央企业是主力军, 下一步民营企业将成为生力军。民营企业通过境外投资参与国际竞争, 增强了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也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 要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对外投资。但是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存在着多重风险, 国家要通过政策和法律对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进行鼓励、指导和保障。201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201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3个部委出台了《关于印发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开展境外投资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综合规范民营企业海外投资。但我国仍然缺乏一部针对企业海外投资的保障性法律, 应当制定海外投资保障法, 为我国企业在海外的投资进行保障, 规范投资行为, 弱化投资风险, 保障投资利益。
(四) 加快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
企业集群是一种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中间组织, 具有持久的竞争优势, 在强化专业化分工、发挥协作配套效应、降低创新成本、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等方面作用显著, 在一定程度上能消除中小企业在竞争中的劣势。而我国民营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 因此, 加快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对于促进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显著, 集群化发展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大方向。构建特色优势中小企业集群, 着力推动具有经济技术关联的中小企业集聚, 推进其在产业链上的衔接, 提高集群企业信誉度和知名度, 铸造产业区域品牌效应。通过建立行业协会, 把分散的企业有效组织起来, 有利于促进信息交流和技术扩散,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桥梁和纽带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引导和服务作用, 搭建企业与企业, 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之间合作平台。
(五) 向民营企业适度开放垄断领域
中国加入WTO已经十年, 但某些行业的开放程度还不明显, 这变相限制了民营企业在国内的发展空间。国务院2005年和2010年先后出台“非公经济36条”和“新36条”, 但在推进过程中遇到重重阻碍, 民营企业在一些重要领域进展甚微。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 不仅是一种突破, 还能起到监督国企运行的作用。引导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参与管理, 同时也通过这种形式提高民营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应当进一步推进银行贷款、设备租赁、技术改造等一系列的配套, 支持民间投资进入铁路、市政、能源、金融、社会事业等领域, 并建议引导国企调整产业布局, 把一般性竞争行业的发展空间尽量留给民间投资主体, 在防范国企过度扩张的同时, 也促进民营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从无到有、由小到大, 进步快速, 获得了巨大发展, 但相对于民营企业的天然活力, 其发展现状并不令人满意, 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从多方面对其进行支持, 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
参考文献
[1]莫友阳.民营企业管理现状:不改革十分危险.中国经营报, 2012-03-17.
[2]李海洋.民营企业须加快转型升级.企业观察家, 2012 (6) .
[3]叶祥松.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障碍与对策.南方日报, 2012-09-10.
[4]欧阳君山.中国民营经济10年之价值重估.法人, 2012 (11) .
民营企业的发展 篇11
一、民营银行促进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理论分析
民营银行在促进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方面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应具有如下优势:
1.经营模式相匹配
中小民营企业由民间资本所有,难与现存的国有商业银行发生直接的市场行为。现在的做法是依靠政府的介入;而民营银行由民间资本控股,按照市场原则运行,是完全市场化的金融,有完全独立的、自主的市场化行为,它没有所有制约束,完全凭效率和信用来支配资金流动,所以它还有助于提高市场效率,更好地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作用。
2.资金供求相匹配
我国现存的国有商业银行在贷款的发放上优先满足国有大企业;中小民营企业由于其规模小、资金需求量小,因而很难进入国有商业银行选择和支持的视野;而民营银行规模虽小,但是服务高效快捷,特别适合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因而是一个天然的贷款零售商,可以很好的满足中小民营企业贷款周期短、贷款量小、需求紧急等融资需求。
3.信息方面存在优势
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强化以及法人管理,信贷审批权上移,以及长期以来和中小民营企业缺少业务往来等原因,造成了信息的极度不对称,这是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客观原因。而民营银行数量众多,且多为中小银行为主,他们分布在各地,扎根基层,最能了解地方企业的经营状况、项目前景、自信状况和企业家素质,最能低成本地搜集当地信息存量,最容易克服“信息不对称”和因此而产生的交易成本偏高的障碍。
二、民营银行发展的障碍因素分析
设立民营银行的目的在于解决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题,上面论述的民营银行在这方面的作用只是在外部环境成熟,民营银行自身发展相对完善的理想状态下的结果,而实际上民营银行由于自身的不成熟、外部环境的制约及现实的选择等原因并不能实现上述优势。
1.民营银行的生存危机
民营银行是一个严格按照市场机制来运作的银行,因而需要一个完善的外部金融环境。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民营银行需要的外部环境尚不具备。首先是缺乏一个公平的竞争机制,由于受长期以来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于民营银行能否享受与国有商业银行一样的“国民待遇”尚是未知数。其次,目前在我国还存在着严格的金融管制,即在严格的利率管制和银行业务的管制。在这种情况下,民营银行不可能真正实现以价格(利率)为杠杆的市场经营。
在2006年12月11日这一天,中国入世5年保护期结束,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中国向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零售业务。一项调查显示,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仍愿意选择国内银行的人占72.7%,明确表示将选择外资银行的占10.8%,此外还有16.4%的人在观望。金融业的全面开放,为普通百姓提供了更多选择,而国内的金融机构面临的则是更大的挑战、竞争和机遇。我们不难想象,即使是经历了两轮洗牌,做了充分准备的国有银行都难以担此重任,更不用说既缺乏经验和优秀人才,又缺少完善规章制度的小规模的新兴民营银行了。有例为证:泰隆城市信用社是一家公认的经营不错民营金融机构,其1993年成立是资产近100万元,到2003年12月底存款余额达到了33亿元,贷款余额达到了22亿元,这样的增长速度是其他银行所不能及的。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这样的增长泰隆用了10年的时间。而这样的规模不用说在国外,就是在国内银行业中也只能处于银行金字塔的最底层,其对国有银行的冲击力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三、现存民营银行的完善
从主观上讲,适合民营银行发展的合理的策略应该是对现存的民营银行进行改革,并设计好民营银行的经营框架,既能保持银行业市场对民营资本的开放渐进有序,又能保证民营银行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1.加强内部控制
由于民营银行具有先天的民间经营、资产结构多样的特点,股东之间能够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关系,这样有利于加强内控,提升民营银行的竞争力。特别要提到的是应严格限制关联贷款的额度,严防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为自身非法捞取进一步扩张的本钱,这样不仅完善了民营银行的内控机制,保证了民营银行运行的安全性,提升了自身的信用水平,有利于整个金融业形成健康的竞争环境。
2.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民营银行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有存款保险制度作为支撑。银行属于高风险行业,在缺乏存款保险制度和没有政府信用作为保障的情况下,民营银行的安全性无从保障,而这将使民营银行的信誉无从谈起。泰隆和银座城市信用社是浙江公认的两个民营银行标本。但2001年下半年,两家城市信用社发生了挤兑风潮,最后还是由当地政府出面调集资金帮助解救,这样就违背了市场化原则。民营银行不是没有生存的可能,关键是要有一套制度保障存款人的利益。
3.为中小民营企业建立信用平台
民营银行应充分利用其分布广、扎根基层的特点,加强与所在地范围内中小民营企业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尽可能多的了解他们的资信状况、经营业绩、项目前景等。根据上述内容為这些企业建立确切的信用平台,对那些信用等级高、资信状况佳的企业提供尽可能快捷和高效的服务,拓宽业务种类,切实为一些有发展前景的中小民营企业、一些预期收益高的投资项目量身定做融资方案。这样,不仅满足了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而且增强了民营银行的竞争力,有利于形成良性循环。
江苏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篇12
一、江苏民营企业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 江海交汇、人杰地灵的江苏实行农村联产承包, 搞起乡办工业和村办工业。后社队企业采用个人承包雇工经营, 演变为私营企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像火山一样迸发, 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一些中小型国有企业相继改制, 产生了国企改制衍生型民营企业, 使民营企业的队伍不断壮大。在扩大准入, 降低门槛, 加大扶持力度等“民营新政”的推动下,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成为江苏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特别是近年来, 江苏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总量、资本翻番增长, 占据了江苏经济半壁江山。2006年, 江苏民营企业生产总值达9880亿元, 占GDP45.8%, 是2003年的2.01倍。2006年江苏私营个体企业上交国家税收682.53亿, 是2003年的2.41倍。2006年, 江苏民营企业有14家企业成功境外上市, 10家完成境外融资, 融资总额达142亿元。2006年江苏民营企业注册资本突破一万亿大关, 从业人员超过1200万人。在扩大就业、致富百姓、增加税收、创造社会财富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制约江苏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1.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很多民营企业领头人, 往往懂技术的不懂经营管理, 依靠经验和感觉来操持一个企业。没有系统的管理理论知识, 不能运用系统的方法解决整个系统出现的问题。企业领头人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方向、提出战略、联合下属、强化合作、激励下属、鼓舞士气、总结成绩、提出新目标的, 而不是忙于事务性的工作。有些民营企业把营销当成销售, 把做品牌当成做广告。殊不知, 做企业没有以市场为导向, 没有健全的营销系统, 市场无法做大, 企业就不可能进一步发展。
2.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 阻碍了企业的发展。目前江苏民营企业的创业者, 基本上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随着企业的发展, 规模的不断扩大, 有些创业者的管理能力、知识水平越来越不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 又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 不能处理好股东与经理人的角色关系。一些家族管理模式的民营企业, 在生产经营中, 主要依靠同族、同乡、同村的人, 依靠血缘、亲缘、地缘的关系进行生产经营和管理, 专业技术、高级管理人才任人唯亲, 家族核心人员掌控企业的财务、生产、销售。即使一些有魄力的民营企业领头人, 排除障碍, 引进人才, 但因企业内部的管理层和外来人才之间的矛盾, 外来人才得不到重视和其专业技术水平、管理经验得不到充分发挥。
3.缺乏系统的发展战略及目标。企业发展战略主要是规划企业发展方向、目标和企业可持续发展, 是一种全局、长远的决策。一些中小民营企业没有自己的发展战略, 哪儿赚钱, 就往哪儿钻。企业的发展仅仅限于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等经济指标。企业年年徘徊, 影响其进一步发展。
4.从事产品加工的多, 科技型产业的少。江苏不少民营企业从事生产加工初级产品, 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 技术创新不足。做一万双皮鞋抵不上一个小小的芯片, 这是民营企业家的痛。企业新产品研制与科研机构的科研脱节, 结合程度低。重扩大生产, 轻科技投入;重“单打独斗”, 轻横向联合。如果不能摆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 实现“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的跨越, 那么企业规模再大, 也只是个“世界加工厂”, 赚取的是廉价劳动力的辛苦钱, 失去的是竞争的主动权。
5.缺少品牌意识。随着经济的长期增长, 涌现出诸如苏宁、雨润、阳光、森达、红豆、法尔胜、维维、好孩子等一批知名品牌。但也有一些企业缺乏品牌意识, 忽视品牌塑造, 经过了许多年仍没有自己的拳头产品, 没有叫得响的品牌。生产一双运动鞋只值十几美元, 而贴牌后在美国销售值120美元, 可见, 品牌对企业发展的重要。
6.资金融通困难仍是江苏省民营企业的难题。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完善以及市场准入条件较高, 使大多数民营企业难以从资本市场融到资金。融资方式较窄, 融资渠道不够畅通, 流动资金以自有为主, 来源相对单一。民营企业融资困难, 难以扩大生产规模和进行技术改造, 创新、创优资金严重不足, 制约了企业上规模、创品牌。
三、江苏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1.现代民营企业, 需要智勇双全、刚柔并济, 胆大自信、心细谨慎, 开拓进取、求真务实, 目标坚定、决策果断的领军人物。故民营企业的领头人, 首先必须深入解剖自己, 充分认识自己, 切实根除劣根性;善于学习, 勤于实践, 不畏艰难险阻;脚踏实地, 执着追求。只有这样, 才能用精神统领人、用思路指导人、用制度来约束人;才能带领企业员工, 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
2.要坚定不移地走现代企业发展之路, 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要建立公开、平等、择优选拔的机制, 广开才路。选择经营者不受身份、职业、地域、所有制性质的限制。通过市场方式选拔经理人, 选聘经营大师出任CEO, 真正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把经营者的待遇与其经营业绩挂钩, 缩小薪金中固定收入的比重, 增大中长期报酬的份额。对“外来的人才”委以重任, 充分发挥其才能。
3.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做到人人懂制度, 事事有制度, 使全体员工明确其工作的要求和标准。要建立科学规范的员工绩效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实现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的统一, 使员工有公正、公平感。健全营销体系, 完善营销网络, 增大市场份额。要梳理企业文化中优秀和积极的内容, 结合现代企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建设企业文化。不断进行宣贯, 实现企业价值观与员工价值观的统一。铸造企业之魂, 凝员工之心, 使员工共同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
4.正确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战略是根本, 只有战略正确, 战术正确才有意义。要建立实现战略的保障机制和战略实施细则, 建立既竞争又联合、既分工又协作的联盟, 增强企业整体优势。联合进行技术开发和原料采购, 形成“双赢”、“多赢”的利益共同体, 抵御竞争风险。有条件的还应跨出国门, 学习人家先进的经验, 引进我们需要的技术, 以联合研发、合作生产的形式, 保证我们技术的领先。
5.强化创新意识, 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力度。民营企业要建立自己的技术研发部门, 增加科技人员的技术研究和资金投入, 增强自我创新的能力。要与大学及各类科研机构合作, 借助社会技术力量壮大自己, 使民营企业由“孤军奋战”变为“协同作战”, 实现从模仿型创新转向原创性的创新。通过创新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形成企业的品牌。依靠科技创新来发展品牌, 以品牌占领市场制高点, 以品牌获得发展新空间。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的新型工业化之路。不仅要在技术上创新, 还要在管理理念、经营模式、文化建设上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江苏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才能缩小与世界知名企业的差距。
6.顺畅融资渠道。适当扩大国有商业银行向民营经济贷款的比重, 逐步提高民营经济在国有商业银行中贷款的比重, 与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比重相适应。加紧构建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信贷担保服务体系, 根据中小民营企业的信用等级为其提供不同数额的贷款担保, 以解决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对于经营管理水平高, 信誉好、技术先进的以及产品质量好、有特色、市场需求旺盛的民营企业, 要在融资政策上给予倾斜, 使民营企业融资渠道顺畅。在政府提供政策支持的同时, 民营企业也必须强化自身的融资功能, 逐步建立起以自身为主体, 多渠道、全方位的资金支持和保障体系。通过企业自筹、银行贷款、职工入股等多种形式, 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对市场潜力大、开发前景好、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大的民营企业进行重点扶植, 鼓励组建成上市公司。要对全省民营企业进行梳理和分类, 对已初具条件的企业, 要引导其尽早启动上市计划, 帮助企业能够尽快的进入国际市场, 实施境外融资, 缓解民营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瓶颈”问题, 激活和强化民营经济的“造血”功能。
总之, 民营企业要有变革的魄力和强烈的的欲望。从企业战略到企业组织变革, 从企业管理到企业文化建设等, 进行系统的整合。全面优化经营管理, 江苏民营企业肯定会有一个新的大飞跃。
参考文献
[1]中国管理传播网 (域名:http://manage.org.cn)
【民营企业的发展】推荐阅读:
民营企业发展的几个问题06-19
各类民营企业经营发展的案例研究10-04
民营企业发展对策09-29
民营企业发展影响05-24
民营快递企业发展分析07-18
民营企业营销策略发展06-28
民营船舶修造企业发展07-25
浅议企业文化与民营企业发展10-09
民营企业发展历程及其前景08-03
深圳市民营及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