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的合作智道

2024-05-09

民营企业的合作智道(通用8篇)

民营企业的合作智道 篇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全球性技术竞争的不断加剧,跨组织的创新合作网络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过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合作创新能够帮助企业快速掌握前沿技术信息,有利于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和控制创新风险,从而有效提升企业的创新产出。在合作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主要形式的国际趋势下,企业面临着加入技术创新网络、获取新知识、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战略机遇。

网络位置特性会影响合作技术创新网络中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占据优越的网络位置的企业能够更容易获取网络内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源[1]。除了网络位置,企业同合作伙伴的技术距离( 即两家企业在技术空间上的差异程度) 也会影响创新网络的技术溢出机制,进而影响企业的合作创新绩效[2]。学者们已对网络位置特性和技术距离与企业创新的关系分别进行了一些独立的研究,但目前关于企业合作创新的网络位置和技术距离如何共同作用于企业创新产出的研究仍十分有限。因此,研究网络位置和技术距离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对于企业选择技术创新合作伙伴和构建技术创新网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通过对我国电子信息、电力以及装备制造行业的189家企业在2003 - 2013年期间合作专利数据的分析,深入探讨了网络位置和技术距离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合作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1理论与假设

1. 1网络结构与企业合作创新产出

( 1) 网络中心性与企业合作创新产出

网络中心性高的企业由于拥有更为丰富的信息渠道和信息来源,企业可以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形成独特新颖的知识[3]。从组织学习理论的角度看, 企业接触和获取到的新信息越多,越能够增强企业甄别和学习的能力,从而保证企业能够更容易地获取准确的有价值信息,并将获取的外部信息与现有知识进行整合、内化和吸收,形成新的知识,进一步提高企业创新绩效[4]。因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1a: 企业的网络中心性对其合作创新产出具有正影响。

( 2) 结构洞与企业合作创新产出

根据结构洞理论,群体间的观念和行为相比群体内部的观念和行为来说具有异质性,由此跨越多个群体的个体能更快获取到另一个群体的想法和行为[5]。占据结构洞的企业在网络中相当于中介人, 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中介作用,负责将彼此没有联结的企业联系起来,处在一个多个群体信息汇聚的战略位置,是网络中信息流动的关键路径,因此该企业能够控制和支配各种关键信息和关键资源,并有可能一定程度上控制网络中信息与资源及其流动的方式,享受结构洞位置带来的控制收益[6]。据此, 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1b: 企业占据的结构洞位置对其合作创新产出具有正影响。

1. 2技术距离与企业合作创新产出

Gilsing等人认为技术距离对于合作创新网络中企业的吸收能力具有负效应,但是对于企业的信息价值具有正效应[7]。因此,当技术距离很小时,随着技术距离的逐步增大,合作创新绩效逐渐提高, 当技术距离超过某个点后,随着技术距离的增加, 合作创新网络中的企业不能有效地吸收知识,会导致技术创新绩效逐步下滑。相互理解是建立合作技术创新关系的基础,但是企业相互间太过熟悉与了解可能就无法获取异质信息,则不利于技术创新。 因此,企业会去寻找一个并不是十分熟悉的合作伙伴以学习新知识,但是太大的技术距离又难以建立相互理解的合作关系。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 技术距离与企业间合作技术创新绩效具有倒U型关系。

1. 3网络结构与技术距离的交互作用

占据优越的网络位置有利于企业获取更有价值的信息、更加方便快捷地搜索网络内的资源,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条件。而技术距离是主体间发生知识溢出效应的前提条件,因此,网络位置和技术距离之间的交互作用决定了企业的合作创新绩效[7]。

在网络中心性方面,网络中心性低的企业居于网络的边缘位置,与其建立直接合作关系的企业较少,能够接触的新信息机会有限,相对比较缺乏异质知识流,因此可以通过选择具有较大技术距离的合作伙伴来丰富企业的技术知识,更新企业技术知识池,所以网络中心性和技术距离存在替代效应。 企业处于结构洞的位置,在密集网络之间发挥重要的桥梁作用和中介作用,如果能够选择具有较大技术距离的合作伙伴,将进一步促进异质技术知识在网络中的流动,享受更高的新知识获取收益和新知识控制收益,因此企业占据结构洞和技术距离存在互补效应。据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3a: 技术距离与网络中心性的交互作用对企业的合作技术创新绩效具有负向影响。

假设3b: 技术距离与结构洞的交互作用对企业的合作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

基于上面概念模型的理论研究,本文提出了相关的研究假设,最终得到了如图1所示的研究模型及相关假设:

2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

2. 1数据收集

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包括: ( 1)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平台,该平台涵盖了全国八个重点产业专利申请和授权的详细信息; ( 2) 各省及地市的工商行政管理局网站,这些网站可获取各个企业的注册资本、注册时间、企业类型等基本信息。本研究采用滚雪球的方法收集样本数据,首先选择2013年中国电子信息行业百强企业榜单上的100家企业作为样本作为合作技术创新网络的核心层企业; 然后以这些企业为基础识别出其合作申请发明专利的企业; 最后通过分析所有样本企业的合作专利数据, 识别出企业间的技术合作关系。通过三次滚雪球的方式和执行上述筛选标准后,本文的企业间合作技术创新网络由189家企业构成,主要来自于电子信息、电力和装备制造业等三个行业,这些企业在2003 - 2013年间共合作申请了294项专利。

2. 2因变量的测量

本研究的因变量为企业的合作创新产出,采用一家企业与其他所有联合申请专利的企业在2003 - 2013年间获得批准的合作专利总数作为企业合作创新产出的测量指标。

2. 3自变量的测度

( 1) 网络中心性度数中心性是测量网络的单个行动者获取外部信息和知识能力的最合适指标[8]。 本研究采用度数中心性作为企业网络中心性的测度指标。

( 2) 结构洞限制度是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测量结构洞的指标[9 - 11],它代表结构洞的匮乏程度。本研究采用1与限制度的差值作为结构洞数量的测量值。

( 3) 技术距离本研究采用Bar等人提出的企业专利组合的相关系数法来测量企业间的技术距离, 可以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其中,TDij表示企业i和企业j之间的技术距离, pik和pjk表示企业i和企业j在某时间段内在第K类专利下发明专利数量[12]。如果该数值越接近于1, 表明两个企业间技术距离越小,如果该数值越接近于0,表明两个企业间的技术距离越大。本文将采用1 - TDij作为技术距离的测量值,企业与其所有合作伙伴的平均技术距离作为节点企业的技术距离测量指标。

2. 4控制变量

本研究选择的控制变量包括企业规模、企业年龄和企业类型。本研究采用企业注册资本代表企业规模,企业年龄为企业从注册日期起至本研究数据采集日期所经历的年数。本研究将企业类型分为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 民营企业及其它,对于这五种企业类型设置了4个哑变量来进行控制。

3实证分析结果与讨论

本文借助UCINET6. 0社会网络分析软件构建企业间合作创新网络,并计算网络位置的参数值,并运用Stata 11. 0软件,采用层级回归法,对上面提出的假设进行了检验。

表1列出了所有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由表1可知,网络中心性、结构洞与合作创新产出在p < 0. 1% 的水平下显著正相关。

注: * 、**、***表示p < 0. 1、p < 0. 05、p < 0. 01,单尾检验( 下同)

表2列出了网络结构、技术距离对企业合作创新关系的回归分析结果,数据结果可以看出,模型1到模型5在统计上都是显著的( p < 0. 001) 。仅考虑控制变量的模型1拟合优度统计量Pseudo R2为0. 0551,说明控制变量对合作技术创新绩效的解释度比较低。

在模型2中,网络中心性对合作技术创新绩效的回归系数为0. 303且在1% 水平下显著,说明网络中心性对合作技术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即越处于网络中心位置,企业的合作创新绩效越高, 验证了假设H1a。

从模型3可知,结构洞对合作技术创新绩效的回归系数为1. 671且在1% 水平下显著,说明结构洞对合作技术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即企业越占据富含结构洞的网络位置,企业的合作创新绩效越高,假设H1b通过验证。

从模型4可知,技术距离的回归系数是0. 603且在1% 水平下显著,技术距离的平方项的回归系数是- 0. 872且在1% 水平下显著,说明技术距离与企业合作技术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企业间技术距离过大或者过小都不利于企业的合作技术创新活动,存在一个最优值,假设2通过验证。

模型5的Pseudo R2为0. 1643,不仅比模型4的Pseudo R2( 0. 1571) 高,而且是所有模型中最高的,说明技术距离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因此模型5对因变量的解释程度最好。对比模型5和模型4的结果可知,网络中心性技术距离在5% 水平下显著, 且回归系数为- 0. 304,说明技术距离在网络中心性对合作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中起到负向的调节作用, 即当技术距离越大,网络中心性对合作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越小。结构洞技术距离在1% 水平下显著, 回归系数为0. 347,说明技术距离在结构洞对合作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中起到正向的调节作用,即当技术距离越大,企业处于结构洞的网络位置对合作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越大。假设3a和假设3b通过了回归分析的验证。

4结论与启示

4.1研究结论

根据实证分析结果的整理和分析,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 1) 占据网络中心位置和结构洞位置都能对企业合作创新产出有正向的影响。当企业越处于网络的中心位置时,越容易搜索网络中的资源,获取到更有价值的信息,以识别出最合适的有互补技能的合作伙伴,从而促进合作创新。而企业占据着结构洞位置,意味着企业起到了桥梁的作用,由于能够控制和支配各种关键信息和关键资源,可以更快地获知新的市场机会和潜在危险,提高合作创新活动的成功率,促进了合作创新产出。

( 2) 技术距离与合作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呈倒U型关系。技术距离通过吸收能力和信息价值两个因素影响企业的合作创新绩效,技术距离越大,企业提供的信息流越丰富,价值越高,有利于合作创新活动,但是企业有效地吸收技术知识并转化为创新产出的能力却与技术距离是负相关的。

( 3) 技术距离与网络中心性的交互作用对企业合作技术创新绩效有负向影响。对于技术距离比较高的企业,网络中心性对合作技术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比较微弱,而对于技术距离比较低的企业,网络中心性对合作技术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比较强烈。 这说明当企业与其他合作伙伴的技术距离越大时, 企业通过技术距离带来的丰富信息资源能够替代企业在合作网络中的中心位置获取的信息资源,从而降低了网络中心位置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而当企业之间的技术距离比较小时,需要通过在网络中占据优势的中心位置获取信息资源收益,从而提升合作创新绩效。

( 4) 技术距离与结构洞的交互作用对企业合作技术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当企业与其合作企业的技术差异比较大时,结构洞对合作技术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比较强烈,反之则比较微弱。这说明如果企业只与技术非常临近的企业建立技术合作关系, 即使企业处于结构洞位置,网络为企业提供新颖信息的潜力也是十分有限的,并不能有效地把网络位置优势转化为技术创新产出。

4. 2管理启示

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得出的研究结论,本研究对国内外企业的管理实践具有以下几点启示:

( 1) 占据网络中心位置和结构洞位置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合作技术创新绩效。因此,企业应该要有意识并积极地扩大潜在的合作伙伴,同时努力维系现有的合作企业,构建一个广泛的企业间合作网络, 争取提升自身在网络中的中心位置,从而获取到网络中更多创新资源,提升合作创新能力。同时,企业要积极地与不同类型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努力充当不同合作群体的联结桥梁,广泛吸收异质性技术知识,从而占据有利于合作创新绩效的结构洞位置。

( 2) 企业之间的技术距离过大或者过小都不利于企业合作技术创新绩效,存在一个最优的技术距离使得企业合作技术创新绩效达到最大值。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企业的研发战略和选择合作伙伴的策略: 当企业处于成熟阶段,在某个技术领域已经处于一定的领先水平,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技术知识吸收能力,企业可以选择技术差异较大的企业建立技术合作关系,接触更多其他领域的技术知识,积极拓展企业的技术领域,搜寻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所需的外部资源,追求更有价值的突变式产品创新,进而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 当企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的技术水平还比较低时, 企业可以选择与技术差异比较小的企业建立技术合作关系,更多的去学习和吸收企业外部的新技术、 新知识,积极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逐步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努力追赶市场上的行业领头羊。

( 3) 技术距离负向调节网络中心性与合作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正向调节结构洞与合作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当企业并非处于网络中心位置时,企业从网络中获取的信息资源是有限的,企业可以适当地选择技术差异较大的企业建立技术合作关系,以弥补企业在网络位置中的劣势,积极从合作企业获取新知识以促进企业的技术发展; 当企业处于结构洞位置时,企业能够获取更为丰富的异质知识,并控制异质知识在网络中的传播,如果企业选择与技术差异较大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这种信息价值和控制收益将进一步放大。因此,本文给企业构建合作技术创新网络、选择企业在网络中的位置以及如何筛选合作伙伴提供了指导意义。

尽管本文的研究能为企业构建技术创新网络和选择网络位置和合作伙伴提供理论指导,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如由于样本数据收集的限制,本研究只构建了有189个结点的企业合作网络,网络相对不够大,只从整体网的角度出发构建了企业合作创新的静态网络。因此,未来的研究可考虑构建一个更加庞大的企业合作网络,考察企业在局部网络中的网络位置对企业合作创新的影响,并可采集面板数据作进一步的动态检验。

软件企业的竞争与合作 篇2

原始软件产业生态:同行是冤家?

有同行无同利。这种适用于各种产业的商业生态, 其实谁都不喜欢, 但人人又都在创造这种生态, 为这种生态添砖加瓦。结果总是得者侥幸, 失者唏嘘。在中国国内的软件公司之间, 真是应了一句古语:同行是冤家。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惨烈的市场竞争, 而不是合作, 甚至连分工式的合作都很不情愿。为什么呢?

企业的境界还没有达到某个层次, 还仅仅处在技术层面, 甚至是低级技术层面。还是匠人的层次, 没有产业和市场的观念和高度。这就如同传统产业在车间里的竞争, 还是加一把柴、添一把火的竞争, 根本就谈不上设计、管理、市场。至于说大市场、价值链、分工协作, 压根儿就没有想过。不就是编程么?你会Java, 我也会;你研发得出来, 我也能。实在不行, 就搞一个过来, 研究一下, 仿造一个出来。更何况还有很多开放源代码的产品可以“改造”呢!结果是各软件企业恨不得“你有我有全都有”, “你没我没谁也没”。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在中国软件企业中几乎属于稀缺资源, 至于说长期在某一领域或方面领先的软件公司就更是凤毛麟角。

在技术和产品上是同质化的, 在市场价值链上又是处于相同的价值环节上, 于是竞争就变成了简单的直接对抗。价格战、贿赂用户, 互吐口水争相揭短, 竞相推出新词儿压制对手, 甚至刺刀见红的情况也有。许多网站论坛都成了竞争对手间“开战”的舞台, 就连支点网之类并不很普及的信息化论坛一时间也成了枪手之间对决的战场。让人都难以想象的是, 像锐眼竞争情报网 (现已关闭) 这样的竞争情报社区都成了CIS软件厂商“斗口”地方。其实, 这些在营销人眼里都还是正常的、可接受的, 觉得理所当然, 甚至不时露出会心的微笑, 为之拍案叫绝的场景也不鲜见。

汉王科技:竞争使人进步

做企业的人多半都明白这个道理, 竞争使人进步。但是人们多半又不喜欢竞争, 因为无论是主动竞争还是被动竞争, 都存在胜负、得失的风险。这一点无可厚非, 避免风险是人的本性。也正因为如此, 我们的社会大力提倡竞争精神。在中国改革开放转向市场经济之后, 冒险精神、竞争精神被倡导, 企业竞争力也因此得到了很大提高。

我们的许多软件企业就是在竞争, 甚至是与跨国软件巨头的激烈竞争中成长进步的。而有些软件企业则原本在市场上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 并没有什么竞争对手出现, 可是却在市场发生转变的过程中逐步被淘汰。他们不是被竞争对手打败的, 而是被市场淘汰的。这就是所谓的“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汉王科技公司就是软件公司中因竞争而进步的一个典范。

汉王是从事智能识别软件开发的技术型公司。一开始, 它的产品仅限于联机手写汉字识别输入系统, 后来拓展到手写识别、印刷体字符识别、车牌识别、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智能识别领域, 并成为行业内的领导厂商。

刚一开始汉王做手写识别时, 虽然做得不错, 但市场一直打不开, 是一个弹丸小市场的“孤独大王”。作为以技术为主导的厂商, 虽然不怕在技术上有竞争对手的挑战, 但对于市场上的竞争对手还是非常不愿意看到的。说实话, 是一场几乎决定其生死的市场竞争之后, 汉王才改变了对竞争的认知。

原来, 在这样一个弹丸小市场里, 突然进来一个跨国IT巨头摩托罗拉, 向市场推出了与汉王相同的产品——慧笔手写汉字识别输入系统。当时汉王公司高层惊呼“狼来了”。也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 就像众多的汉字操作系统一样, 在微软的汉字操作系统推出之后, 统统会被淘汰, 汉王在手写识别软件领域即便不被彻底淘汰, 至少也会被迫让出领导地位。但是几年的竞争下来, 汉王并没有败下阵来, 倒是摩托罗拉最终宣布退出了市场。

中国软件公司战胜了跨国IT巨头, 其实并不值得大惊小怪。我这里强调的是, 竞争让汉王知道了一个事实:在激烈的竞争面前, 汉王经历了一段最具有技术创新力的高速发展阶段。在那一段时间里, 汉王完成的技术创新是前所未有的, 汉王开展的市场拓展也是前所未有的。甚至这个市场也在强大的竞争对手的共同作用下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陡然间, 这个市场的蛋糕被做大了。这件事情之后, 汉王老总刘迎建感慨地说, 是竞争对手帮助了我们。可以这样认为, 在激烈的竞争中, 汉王在技术、市场、服务等方面的创造力被发挥到了极致。

杀毒软件:竞争使人疯狂

当然, 竞争不仅使人进步, 而且也会使人疯狂。知名杀毒软件公司瑞星封杀竞争对手的行为就让人震惊。

刘旭是著名的反计算机病毒专家, 也是瑞星杀毒软件的原设计者和发明人, 在辞去北京瑞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兼总工程师两年后, 创办了北京东方微点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带领科研人员开始了以防新病毒和未知病毒为主要功能的新一代反病毒产品的自主研发, 并在国际反病毒领域率先创立“监控并举、动态防护”主动防御体系, 成功研制了以程序行为监控、程序行为自动分析、程序行为自动诊断为技术特征, 与杀毒软件思路完全不同的反病毒产品——微点主动防御软件。

微点主动防御软件研制成功的消息, 特别是业界关于微点主动防御软件可能带来反病毒市场格局变化的评价, 引起了杀毒厂商尤其是中国最大杀毒厂商北京瑞星公司的极大不安。瑞星公司非常担心瑞星杀毒软件的市场前景, 而恐慌的背后, 便是要想法阻止微点主动防御软件上市销售。但是, 瑞星公司深知用正常的商业竞争手段无法阻止微点软件上市。在获悉微点主动防御软件研制成功的消息后, 瑞星紧急找到了时任北京市公安局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处处长于兵, 共同商量了一个通过制造假案阻止微点主动防御软件上市的对策。于是, 在2005年7月5日, 微点公司莫名其妙地被网监处调查。网监处先是以“反病毒公司资质调查”为由, 后又以“未采取安全防范措施”的案件调查为名, 对微点公司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检查”, 频繁传唤包括专家刘旭在内的公司管理、研发人员。同年7月21日, 办案人员将扣押的装有微点核心技术的计算机送到瑞星公司。于兵还通过办案人员给刘旭“指明”两条出路, “一是把公司卖给像瑞星这样有实力、有背景的公司, 二是不要在北京设立公司, 搬回原籍福建”。随后, 网监处以涉嫌“故意传播计算机病毒”为由, 将微点公司副总田亚葵刑事拘留, 以微点公司涉案为由, 给全国唯一防病毒产品检测机构———国家计算机病毒防治产品检验中心发公函, 要求其对微点主动防御软件不予检测, 达到了阻止微点主动防御软件上市的目的。

几年后, 虽然这场恶性竞争事件的结果是瑞星副总裁赵四章被捕, 原北京市公安局网监处处长于兵被立案调查, 但我们关心的并不只是这个案子的最终结果如何, 而是竞争让某些企业疯狂了, 如果这就是竞争的话, 我们宁可不要也罢。其实, 竞争的方式有很多种, 对抗性的竞争背面是另一种竞争方式——竞合。这才是市场竞争的和谐方式。

软件企业:合作是更大的进步

软件企业之间是最容易合作的, 因为软件这种以信息为载体、为对象、为结果的生产方式, 无论是同一个生产运营环节上的横向合作, 还是产业价值链上的纵向合作, 都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

我们考察一下IBM、微软、甲骨文、谷歌这些巨型软件企业, 看看他们是如何把众多竞争对手的技术、产品、市场等“竞合”到自己手中的, 我们就会明白, 竞争完全可以以非对抗的形式进行。

现在, 软件企业们终于认识到, 软件不是一个产品, 也不是一个企业就能够解决问题的。软件是一个产业, 在这个产业链中的生活恰恰应了热播电视剧的一句台词——生也容易, 活也容易, 生活不容易!这是一个高速变化的产业, 甚至是一个迅速进化的产业。迅速进化就是生生死死的爆发性进行, 物竞天择、大浪淘沙。你死我活, 追逃避打, 竞争异常激烈。

企业如何凝聚员工的团队合作能力 篇3

在复杂多变的客户销售过程中,我们是否常面临以下困惑?

1.为什么我不能在短时间内获得顾客信任?

2.为什么不能把握顾客心理变化使销售成功往前推进?

3.为什么难以了解和洞察顾客的真实想法,难以查觉顾客真正需求?

4.如何使客户成为终身客户、忠诚客户?

5.如何在销售过程中自我突破

6.如何厘清压力的源头与压力共舞?

如何解决这些困惑,理清这些困惑。那么为何不利用团队的思维来取胜呢? 在心智系统中,户外游戏培训更能锻炼一个团队的凝聚力。

团队合作往往可以成为一种催化剂,激发员工的挑战热情和内在潜能,游戏自然成为培训游戏中惯常使用方式。

1.手牵手

团队每一给人手牵手,听教练的命令,一起向前,一起向后,保证每一个人不断链子;听教练的命令,打乱再解开“绳子”,失败则惩罚。

2.模拟销售

每一队派3名员工,现场根据问题,进行模拟销售。

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命令,就可以调动员工参与气氛、激发进取精神的游戏,只要团队齐心合力、不断尝试,顺利完成任务。

通过游戏,往往不仅凝聚了团队的合作力,更是锻炼了员工的综合素质,我们是不是会更明白一些道理:

1.掌握客户的内心各时期的变化,从而深入挖掘客户真正的需求。

2.掌握洞察他人,了解他人内心真正需求的实用工具。

3.有效读心,掌握客户的心智模式。

4.有效建立客户的信任。

5.看穿客户行为背后的秘密,顺势而为,及时采取应对策略。

民营企业的合作智道 篇4

一、主要合作类型

一般来说, 企业间的合作有3种主要形式:

第一种是基于市场的外部交易关系、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来实现的合作;第二种形式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 如基于合作协议的动态联盟, 在保持相对独立性的条件下, 建立各种期限不同的合作关系——合作企业间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市场交易关系, 也存在着各种非市场的联系;第三种是完全一体化的内部组织关系, 通过行政命令来实现合作。

对于轨交企业来说, 主要业务包括客运服务的组织与实现, 运营设备的维护与保障两大方面。其中, 前者为核心业务, 后者则更多的交由社会与市场, 通过企业间合作来完成。参照企业间的3种主要合作形式, 轨交企业与社会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大致分为三类:市场合作、合资合作、长期战略合作。

二、基于市场竞争的供需合作

对于用量大、市场供应充分的通用性产品, 轨交企业可通过聘请专业的投资监理, 来协助内部员工对于采购行为制定预算;通过公开的采购方式, 从供应商之间的市场竞争中充分获益;通过建立完善的采购平台和管理体系, 确保采购过程的公平、公正;通过严格的监察、后审制度, 杜绝采购过程中的腐败行为。

为此, 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申通公司) 建设了在线采购平台来管理与供应商之间的市场合作。供应商在采购平台注册成功后, 即被视为与申通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 可在申通公司公开发布的各类采购信息中, 有选择地参与竞争。同时, 申通公司为这种合作方式提供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手段, 包括全程处于音视频监控下的、强制所有采购项目使用的开、评标室等, 有效保障了采购过程的公平和公正。2015年, 申通公司下属运营单位, 通过采购平台发布公开竞争性采购项目达400多个, 涉及金额共约3亿元。

三、基于特定业务的长期合作

除了车辆、信号等关键系统设备的制造和维修外, 轨交企业对多专业的技术服务、劳动力服务和物资供给有着长期、大量的需求。其中部分产品和服务的影响力和价值相对较大, 如设施、设备的日常维护、维修, 各种生产、办公用物资的供应等。在与供应商合作基础良好、自身需求长期稳定的前提下, 轨交企业可选择部分供应商, 将合作关系从一般的基于市场竞争的合作, 升级为特定领域、特定业务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长期战略合作的方式在于, 轨交企业承诺一定时间或数量的采购需求, 在采购和支付流程上定制优惠政策、开辟快捷通道, 在不损害自身企业利益、甚至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的前提下, 吸引优质供应商主动与轨交企业进行利益捆绑, 协助做好轨交运营管理工作。在这种合作中, 合作企业将享受长期订单带来的稳定收益。为使收益最大化, 合作企业需在企业管理、业务重心、员工培养等各方面向轨交企业倾斜和靠近, 以获得后续合作甚至深入合作的机会。对于轨交企业来说, 长期稳定的供给将带来间接采购成本的降低、设施设备运行可靠性的提升。

一般来说, 轨交企业与社会企业间的长期合作, 可以分为物资供应型和技术、劳务服务型两种。

1. 物资供应合作

对于车用车钩、轮对、制动装置等专业物资来说, 长期战略合作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长期订单稳定生产商的持续生产, 通过准确的年度使用预期以降低供应商的供货周期, 并获得更好的质量保证和配套技术服务。

对于各类通用物资来说, 长期战略合作的侧重点是寻求简便的订货流程、透明的供货价格、快捷的物流服务以及灵活的结算机制等。以申通公司正积极推进的一项与京东商城的长期战略合作为例, 网络购物的采购模式可降低采购活动中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公开的采购价格可降低采购岗位的职务风险;京东的专业物流服务可解决申通公司各单位办公地点极度分散的配送问题。而申通公司在本单位采购平台设置了京东商城入口, 间接为其向访问该平台的供应商以及其他城市轨交运营企业做了宣传和推广, 可谓双赢。

2. 技术、劳务服务合作

一是可降低成本。城市轨道交通在运营期间, 供电系统需要不间断地为列车、车站供应能源, 信号设备需要不间断地指导列车安全运行, 通风设备需要不间断地为车站输送新鲜空气等。各类设备都需要在发生故障时得以迅速修复, 而充分的备品备件储备, 是迅速修复设备、再次投入使用的重要条件。在由供应商提供备品备件的合作项目中, 备品备件将占用其大量资金, 只有通过多年的长期合作才能摊薄资金成本, 降低供应商提供服务的价格。此外, 供应商在长期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逐渐掌握设备的特性, 准确预测零部件的损坏、更换周期, 从而合理安排备品备件的存量, 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

二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服务提供商的人员需对轨交企业的现场环境、工作流程、质量标准、规章制度等有所掌握, 对于维护、维修人员来说, 还需了解设施、设备的工作状况、技术参数等。如地铁AFC (自动售检票) 系统及设备的维护、维修人员, 需在上岗前参加各种基础培训。培训合格后, 即可长期从事相关工作, 一次投入、持久产出。随着不断积累工作经验, 服务提供商还可以反过来协助轨交企业进行持续改进, 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四、基于优势整合的合资合作

对于市场竞争优势非常明显的重要产品, 轨交企业可通过与供应商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 引进关键技术, 提高自身话语权, 实现行政命令体系的合作。

近年来轨道交通行业集中了大量的高科技设备, 但是车辆与机电设备的十大系统中很多核心技术, 仍然掌握在少数国外制造商手中。因此, 轨交企业可以寻求与现有制造商以及潜在制造商之间的深度合作, 以创办合资企业的形式将各方利益紧密结合, 以广阔的市场空间换取和维系行业的稳定发展、可靠的产品与服务, 支持国内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 最终实现规模与技术双双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以上海轨交行业为例, 截至2015年底, 申通公司拥有各类列车639列 (不含磁悬浮, 下同) , 车厢数共3 780节。根据维修规程, 车厢满5年需进行架修, 满10年需进行大修。以单节车架修费用105万~110万元、大修费用243万~257万元计 (根据车型有所不同) , 申通公司平均每年需支付13亿~14亿元的架修、大修费用。因此, 申通公司选择与国内外有能力提供架修、大修的供应商进行合资合作, 已成立的合资公司有:申通北车 (上海) 轨道交通车辆维修有限公司、申通南车 (上海) 轨道交通车辆维修有限公司、申通庞巴迪 (上海) 轨道交通车辆维修有限公司。各合资公司对合作双方的优势资源进行了充分的整合利用, 对申通公司的需求清晰明确, 沟通渠道通畅, 提高了地铁列车架修、大修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并对其进行过架修、大修的列车提供全周期的质量保障服务。

五、结语

民营企业的合作智道 篇5

企业间的合作创新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趋势,但是,企业合作创新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诸如企业文化等带来的创新效率问题、信息不对称性问题、机会主义等(陈夏生等,2009[1];易余胤等,2005[2])。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将积极合作创新收益、消极合作创新收益、消极创新成本等因子引入动态博弈模型中,探讨合作创新中积极创新与消极创新的博弈演化机理,结合创新、政策、协同性、环境等因素分析其影响原因,并探讨如何避免投机主义等消极行为,促进企业积极合作创新。

1 合作创新与相关研究

合作创新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党兴华和刘兰剑(2006)从产业技术生命周期与企业资源两个视角探索了跨组织技术创新合作的动因[3]。陈坑等(2007)得出在技术溢出较为普遍的情况下,若合作企业处于同一产业或者高度相关产业部门内,则共同研发的合作创新模式比独立创新更有利[4]。Arranz等(2008)基于资源,发展了一个用来预测企业和不同类型企业合作创新相对效率的理论框架[5]。Owen等(2008)提出了管理创新联盟的ABCs框架,论述了通过对合作创新中企业结盟、边界和承诺的管理来提升合作创新的成功率[6]。

对于合作创新中的不确定性或者机会主义,Gamal Atallah(2002)提出信息共享是企业研发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7],Lucia(2000)在研究中提出研发合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研发支出协调、信息共享以及合作风险的稳定性[8]。同时有学者通过研究提出,机会主义是影响企业合作创新持续性的重要方式(Guttman,2000[9];Rajiv,2003[10])。Ananish(2002)则研究了一个具有不同信任度和不同互惠程度的重复囚徒困境博弈,并试图说明具有不同特性的人合作时会表现出不同的信任程度和互惠程度[11]。孟卫东等(2009)认为降低投机风险,提高研发联盟成员的资源投入量,是决定研发联盟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12]。我国学者在研究协同创新时提出,对于技术的高需求往往会促进协作的开展,但同时技术在集群中的扩散也为合作企业带来了投机的机会,因此企业合作中往往存在动态博弈的过程(许庆瑞等,2004[13];刘友金等,2002[14])。

2 动态博弈模型假设及建立

2.1 有限理性和进化稳定策略

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各个参与主体之间通常是有差别的,即各参与方的学习能力、所处环境及过去经验等均不同,故而很难满足“参与各方均是完全理性”的条件。因此,本文基于有限理性的前提对合作创新进行动态博弈分析。

有限理性即意味着参与博弈的各方往往不会一开始就找到最优策略,而是会在博弈过程中学习,通过试错寻找较好的策略,进化稳定策略则是指该策略不仅是一种均衡状态,而且对少量偏离的扰动具有稳健性:即若有博弈方还会“犯错误”,最优反映动态仍会使博弈方的策略很快回到原状态。

2.2 博弈假设

(1)假设企业A与企业B是独立经营的两家对称企业。

(2)企业A与企业B对合作创新的策略集均为:{积极创新,消极创新}。其中“积极创新”是指双方按照合约共同创新,资源、信息与技术合理共享,共同承担风险,积极完成合作创新;“消极创新”则是指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存在投机行为,即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一方面保护自己的技术不愿意分享,另一方面学习对方技术,抱着“搭便车”的心态以较少的投入坐享双方的合作成果。

(3)博弈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其中R1表示二者均积极合作时,可以获得的正常收益;C1表示积极合作时所需成本;R2表示当企业一方选择积极合作,而另一方选择消极创新时,积极一方所获收益,R3则是指消极一方所获收益;C0表示选择消极创新时,所需成本;R0表示当双方都选择“消极合作”时,可获收益(其中:R1>R2,R3>R0;C1>C0)。

(4)本文考虑两人对称博弈,设在合作创新中积极合作的比例为x,则选择“消极合作”的比例为1-x,其中0≤x≤1。

基于以上假设,可得到2阶对称企业合作创新的博弈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

2.3 进化博弈模型的建立

根据博弈支付矩阵,设选择积极合作的企业的比例为x,不合作的比例为1-x。则选择积极合作的博弈方的期望收益为:

表1 合作创新博弈支付矩阵

选择消极合作的博弈方的期望收益为:

因此,群体的平均期望收益为:

所以,复制动态方程为:

令,当F(x)=0,可以求出其三个不动点,即博弈动态模型可能的稳定状态点,其值分别为:

根据进化稳定策略的性质可以知道,一个稳定状态必须对微小扰动具有稳健性才能被称为进化稳定策略(ESS),即F(x)的导数F'(x)必须小于0。

当R2-C1>R0-C0时:

(1)若R1-R2-R3+R0>0,可推出R1-C1>R3-C0,则x3=(R0-R2+C1-C0)/(R1-R2-R3+R0)<0,因此该动态博弈模型仅有两个有效的不动点。根据F'(x)<0,仅存在一个进化稳定策略,即x=1。此时的复制动态方程的相位图如图1所示。

图1 合作创新博弈复制动态相位图1

(2)若R1-C1>R3-C0,则x3>1,不符合0<x3<1,模型仅有两个不动点根据F'(x)<0,仅存在一个进化稳定策略,即x=1。此时的复制动态方程的相位图与第一种情况下相同,如图1所示。

(3)若R1-C1<R3-C0,可推出R1-R2-R3+R0<0,0<x3<1,因此模型有三个有效不动点。仅F'(x3)<0,根据F'(x)<0,即模型仅存在一个进化稳定策略:x3=((R0-C0)-(R2-C1))/(R1-R2-R3+R0)。此时的复制动态方程相位图如图2所示。

图2 合作创新博弈复制动态相位图2

当R2-C1<R0-C0时:

(1)若R1-R2-R3+R0<0,则x3=(R0-R2+C1-C0)/(R1-R2-R3+R0)<0,不符合0<x3<1,模型仅有两个不动点。根据F'(x)<0,模型仅存在一个进化稳定策略,即x=0。此时的复制动态方程相位图如图3所示。

图3 合作创新博弈复制动态相位图3

(2)若R1-C1<R3-C0,则x3=(R0-R2+C1-C0)/(R1-R2-R3+R0)>1,不符合x3<1,模型仅有两个不动点。根据F'(x)<0,模型仅存在一个进化稳定策略,即x=0。此时的复制动态方程相位图与上一种情况相同,相位图如图3所示。

(3)R1-C1>R3-C0,则可以推出R1-R2-R3+R0>0,0<x3<1,模型存在三个有效的不动点。根据F'(x)<0,模型存在两个进化稳定策略,即x=0,x=1。此时的复制动态方程相位图如图4所示。

图4 合作创新博弈复制动态相位图4

2.4 合作创新动态博弈模型分析

综合以上分析以及相位图,可知共有如图5所示的四种相位图。

在(a)中,当R2-C1>R0-C0且R1-C1>R3-C0时,无论一方企业选择积极创新还是消极创新,另一方企业积极创新的收益均大于其消极合作,此时博弈仅有一个进化稳定策略,即x=1,所有的企业都积极合作。其现实意义是,由于企业在合作创新时,能够充分利用合作资源,发挥互补优势,同时,由于有效的政策或者完善的监督机制和惩戒措施,企业投机的成本较大,故而,“积极创新”的策略将成为有限理性企业的最佳选择。

其演化过程为:企业在最初情况下会出于保护产权或对合作不确定性的担忧,选择消极合作。但随着有企业开始积极合作,并带来R1的增加以及C1的减少,可以刺激和推动企业减少投机行为,因此,更多企业开始改变策略,x从0→1。

图5 集群内企业合作创新复制动态相位图

在(b)中,R2-C1<R0-C0且R1-C1<R3-C0时,无论一方企业选择何种创新,另一方投机带来的收益均大于其积极合作,此时进化稳定策略为x=0,所有的企业都选择消极创新。其现实意义是,合作创新的企业协同性较差,合作成本较高收益却不高,同时,由于创新中缺乏完善合理的监督惩戒措施,企业核心技术容易被模仿,背叛行为付出的成本较低,因此,“消极创新”将成为有限理性企业的选择。

演化过程,最初企业会选择积极创新,但随着投机行为的高收益低惩罚以及合作创新的低收益高成本,一些企业开始选择消极创新,造成x从1→0。

在(c)中,R2-C1<R0-C0,R1-C1>R3-C0时,即当一方采取积极合作时,另一方积极合作所带来的收益更大,反之类似。其现实意义是,企业合作创新最终会走向两个极端,企业均积极或消极创新。系统的演化受到初始状态的影响,阀值为x3=(R0-R2+C1-C0)/(R1-R2-R3+R0)。当x<x3时,积极合作创新的企业较少,多数企业存在搭便车的行为和投机的态度x→0,即当x>x3时,积极创新的企业较多,会产生较好的集体效应,在群体氛围的影响下,x从初始x0发展为1。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策略选择受到了群体中大多数企业的影响,即群体的整体协同性和企业所处的创新环境对于企业的合作创新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整体协同性较好时,创新环境氛围强烈时,集群内的企业对彼此的信任较强,企业间的创新习惯良好,并有完善的合作与监督机制,因此,更多的企业选择积极创新,集体的协同效应会不断加强,推动合作创新更好的发展。

在(d)中,R2-C1>R0-C0,R1-C1<Ra-C0时,唯一的稳定进化策略的值为x3=(R0-R2+C1-C0)/(R1-R2-R3+R0)。即无论集群中的初始状态如何,最终集群中积极合作创新的企业比例稳定在x3,即同时存在一部分企业选择积极和消极创新。这在现实中同样是合理存在,当有一方积极开展合作时,另一方可以选择搭便车的行为,其所获收益虽然小于积极创新所带来的收益,但由于消极创新时较低的成本,因此会使其总体收益较高。

在长期的发展中,随着创新收益和成本的改变,此种情况可能会向a或者b发展,若企业间可以增强协同性,发挥集体效应和协同效应,提高R1-C1,降低R3-C0,将会带动和激励更多的企业选择积极创新,在理想情况下,将会促使演化方向发展为a。

3 结论和展望

在合作创新中,关于积极创新和投机行为等消极创新一直是创新持续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对合作创新中积极合作与消极合作的演化机制做了分析,并探讨了影响合作创新的因素,得出如下结论。

(1)企业合作创新是一个不断学习、模仿的过程,其演化存在复杂性,结果存在多样性,在极端状态下,会演化出x=0或者1的结果,在目前的合作创新中,通常较多存在的是x=x3的结果。

(2)企业合作创新的发展和演化受到合作收益、合作成本、监管机制、政策支持,以及群体中的创新环境和企业协同的影响。在群体中,良好的创新氛围有利于企业进行高效率低成本的合作创新,另外,有力的政策支持,以及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相互配合,对群体内创新氛围的影响会改善群体中创新的习惯模式和效率;同时,企业应该加强彼此间的合作,增强信任,增强企业协同性,有效地提高合作收益、降低合作成本;另一方面,还应该建立完善的合作监督机制,对投机行为采取有效的惩戒措施,并有效的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提高投机成本。

摘要:运用进化博弈理论,考虑积极创新和消极创新两个决策,将积极创新收益、消极创新成本等符合现实条件的影响因子考虑其中,探讨企业在开展合作创新时积极创新与消极创新的博弈以及演化机理,并结合现实情况对博弈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合作创新中积极与消极创新的博弈存在复杂与多样性,并受到创新收益与成本等创新效率因子、创新监管机制(对违约成本产生影响)、政策支持(对合作创新收益产生影响)以及企业协同性、集群中创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石油企业对外合作人才的培养 篇6

一、石油企业对外合作人才培养的现状

随着与国际经济的接轨和国际化公司建设的发展, 石油企业近年来也相应的加强了对外合作人才的培养,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受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影响, 石油企业在对外合作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仍然没有确立科学的对外合作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缺乏科学合理的对外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等等。

1. 对外合作人才培养理念落后。

认识不到位, 没有认识到对外合作人才的培养是一种可以获得丰厚回报的投资。有些企业领导尽管知道对外合作人才培训的重要性但在惧怕因人才流动使企业培训变为“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思想指导下而不愿给予足够重视。

缺乏科学地引进对外合作人才的理念。仍然把对外合作人才人力资源仅仅视作是成本, 并且把减少人力投资作为降低成本的重要举措之一, 没有一个科学地引进人才理念做指导。

缺乏科学的对外合作人才使用理念。在对对外合作人员的管理上有时过分强调人适应工作, 重事不重人, 在一定程度上把人看成被管理和控制的工具, 对对外合作人员的管理多为事中和事后的被动反应型管理, 表现为一个操作式的管理模式。把对对外合作人员的培训、考核、调动、退休等人为隔开, 孤立的进行管理, 造成各环节相脱节,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外合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 缺乏科学合理的对外合作人才培养机制。

目前, 石油企业缺乏科学合理的对外合作人力资源考核机制。许多企业对对外合作人员培训既无科学、系统的计划, 又缺乏针对性的培训方式内容, 随意性大, 故难以取得理想的培训和开发效果。企业没有长远的人才培训规划, 因此或即使开展了培训开发工作, 也往往因为缺乏系统规划, 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与前瞻性, 形式单一陈旧, 难以使员工获得完整的知识结构和工作技能。另外相对于对外合作业务的快速发展, 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人才总量不足, 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 素质还不能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需要;对外合作人才的不合理流动和流失比较严重, 部分经过培训又具有实践经验的对外合作人才不是流向其他工作岗位就是国外石油公司;对外合作人才管理工作力量分散, 科学的人才工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对对外合作人才工作的投入偏低;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 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 等等。因此, 在日趋激烈的全球性人才竞争中, 我国石油企业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二、石油企业对外合作人才培养的方法

1. 转变石油企业对外合作人才培养的理念。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 我国实现了持续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 同样我国石油企业在这30年里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用一代人的时间, 完成了别国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完成的增长, 为了保障这种发展势头、保证可持续发展, 加强对外合作人才的培养是关键。石油企业进行对外合作人才管理创新的关键在于思想的创新。制定长远的对外合作人才培训规划。

从事石油资源勘探开发的石油企业, 是资金、人才和技术密集型企业, 要保证其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破除“一日成才, 终身受用”的观念, 在技术人才的教育培训中确立持续培训、终身培训的观念。

第一, 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 牢固树立人的主体地位。打破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约束, 不再把人当成任何形式的工具或手段, 而是当作有价值的特殊资源来刻意挖掘, 为他们提供、创造各种条件, 使其主观能动性和自身的劳动潜力得以充分地发挥。第二, 树立科学的人才使用和成长理念, 合理使用和培养企业人才。优秀的人才不一定是最合适的人才。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 不仅要看其学历、职称, 更要考察其思想品德, 为油田引进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应建立油田企业内部公平竞争机制, 创造竞争上岗的机制环境。确立人才衡量标准体系, 在人才的招录、使用、培养、考评、奖惩、淘汰等方面建立一套科学的、量化的制度和标准。在具体使用人员时, 还要考虑油田生产一线工作环境艰苦、劳动强度大等因素, 使用人才上不光要注意人才的个体差异, 也要注意岗位的差异, 因人录用, 知人善任, 让职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 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使职工个体努力目标都得到实现。此外, 还要重视人才培养, 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满足人才成长、发展的需要。

2. 明确石油企业对外合作人才培养

的目的。石油企业人力资源主管部门要在分析预测企业内外环境变化趋向的基础上, 预测对外合作人才队伍在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等方面的需求走向, 依据各类人才在不同时期的成长特点, 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规划, 并采取单位与个人相结合的方法形成终身培训计划。企业要大力宣传持续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性, 利用继续教育培训的高回报性和“双赢”的特点, 逐步营造学习型企业的良好氛围。以满足生产需要开展对外合作人员培训。石油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 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有区别的。在制定继续教育培训计划时要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 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适时安排人员培训相关知识, 确保按需培训以提高针对性。

在油田勘探开发程度提高且寻找新石油储量难度加大的时期, 要选派关键岗位的技术骨干进行复合专业知识培训, 选送他们到石油院校或地质矿产院校进行地质复合物探、采油复合地质、钻井复合地质和测井复合物探等知识培训以拓宽其专业知识覆盖面、促进思维创新和技术进步。还要组织他们学习国际商务和国际石油市场惯例方面的知识, 组织强化外语培训, 为企业跨出国门参与国外石油勘探开发提供人才保证。

3. 实施石油企业对外合作人才培养的方法。

石油企业技术人才是在生产科研实践中锻炼成长的, 其成才过程有一定的规律性, 因此要在分析研究人才队伍现状、弄清各层次人员培训需求的基础上, 实行分层次培训。

对第一层次的技术工人来说, 他们是引进设备的直接使用者, 他们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引进设备的使用及引进的技术消化和吸收。对员工众多的第一层次, 培养目标是学用一致, 结合企业实际需要开展教学、培训工作。可由企业内部的继续教育机构承担, 教师可以在内部找, 也可以从外面请, 还可以和高校联合办班。

对第二层次的技术干部来说, 他们在企业中起的作用主要是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对引进的设备和技术消化、吸收、总结, 为企业的技术自主开发打下基础。对他们的培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 参加行业学会举办的一些短训班、研究班, 加强与同行业的技术交流。第二, 由于生产和跨学科发展的需要, 技术人员经常需要增补跨学科的知识, 此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安排。如果是对某一专业领域出现的新技术、新知识而组织的培训, 可以在企业内部安排一周或数周的短训班。如果企业要进行从一个技术领域转到另一个技术领域, 可以安排长期进修, 时间三个月至一年、两年, 在选定的大学和较大的培训中心进行。如果技术干部因需担任更高一级职务而需要补充知识, 可以参加普及培训, 时间为一、两年, 主要是按企业需要委托大学代培。

对第三层次研究开发人员来说, 他们在企业中承担的主要任务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制和开发, 工作目标就是尽快将进口的外国石油石化产品国有化。他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进口石油石化产品国有化进程。对他们的创新培训可以采用两种方法:

第一, 和国内一流高校及科研机构密切合作, 将企业研究开发人员派到高校及科研机构集中学习工作一段时间。第二, 将国内一流高校和一流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请到企业研究机构来, 和企业的研究开发人员一起工作。这样有助于企业获得技术创新的有关信息, 有助于整体提高研究开发人员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

对第四层次前瞻性人才来说, 他们在企业的主要作用是跟踪本行业的世界先进水平, 对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预测, 研制出世界一流的技术, 使我国的石油行业彻底摆脱受制于人的境地, 能够真正在国际市场上与国外同行竞争, 抢占国际市场份额, 最终占领行业未来技术的制高点。对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 可以采用在国外设立研究机构的方法, 聘请世界一流的研究专家, 让前瞻性人才与他们一起工作;还可以送他们去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去学习工作。

4. 创新石油企业对外合作人才培养

的机制。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核心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为此, 要加强对油田企业激励机制的创新, 首先, 要改革分配制度。目前油田企业引人才的关键还是薪金, 而现行的工资水平与企业的经济效益不能同升同降, 普遍缺乏市场竞争, 应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其次, 需要健全人才培训、考核、使用相结合并与待遇相联系的激励机制, 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参照的薪金标准。使员工的工资随经济效益的好坏上下浮动, 个人的岗效工资随个人的劳动贡献而变化, 从而打破了现行岗位技能工资“大锅饭”的分配现状, 体现了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监督和自主分配的现代企业收人分配制度的基本特征, 有利于调动单位和职工个人的积极性。再其次, 还要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鼓励经营者和员工持股, 采取技术入股、股权认购、奖励期股期权等方式, 以经济纽带把人才与油田结成利益命运共同体。最后, 重视对员工的培训激励。在开展员工培训时要做好培训需求分析、科学确定培训内容、根据培训内容确定培训方式以及培训效果反馈四个环节, 以确保培训工作有的放矢, 提高员工培训质量和效果。此外, 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 要结合员工技能鉴定和评价考核结果, 严格实行“三岗”制度, 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局面。并结合分配制度改革, 拉开简单劳动岗位与较高技术含量岗位分配差距, 让能力与岗位薪酬挂钩, 为用人和职工晋升提资提供依据, 加强员工培训的激励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之间的竞争, 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对人力资源的最大限度利用, 成为企业管理者提高管理水平, 实现企业目标的必然选择。加强对油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是实现油田企业长期发展, 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为此, 油田企业要努力树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创新企业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 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和创造力,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酒店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研究 篇7

酒店参与动机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公益动机

部分酒店参与校企合作是出于社会公益目的。这种情况在国外十分普遍。托马斯·贝利的研究告诉我们,在国外半数以上的企业将慈善原因作为其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要动机。在国内,这种情况还不普遍,目前主要出现在民营酒店,并且往往与酒店的经济实力、酒店最高管理者的素质、社会责任感密切相关。

2. 公共关系动机

“公共关系”在这里主要指酒店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总和。首先,通过与学校的合作,酒店有利于在学生和学生的亲朋好友心目中树立非常好的企业形象,有利于开发和培养潜在的消费者。研究表明,良好的公共关系对这些学生及其亲朋好友的酒店消费能够起到很大的导向作用。其次,通过与学校的合作,有利于在酒店行业内取得较高的声誉,比较容易得到消费者的青睐。第三,由于酒店社会责任感的增强,有利于其获得银行方面的各种资金支持。

3. 降低成本的动机

许多酒店把与学校合作看作是一个降低成本的好机会。这也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酒店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最主要的动机。首先,学生的实习工资比酒店从社会上招聘的员工待遇低。其次,通过与学校的合作,酒店可以节约一笔招聘费用,节省招聘时间。第三,实习学生的管理比社会人员的管理要方便且容易得多,学校指派专门的指导老师来协助,能节省一笔管理费用和管理时间。

4. 稳定酒店员工队伍的动机

酒店员工队伍的流失率与其他行业企业相比较是比较高的。造成流失率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就是员工认为酒店无法给予员工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缺乏职业成就感。通过与学校的合作,能推荐优秀的酒店员工为学校的技能教学服务。一方面为酒店的优秀员工开辟了一个新的职业平台;另一方面,让酒店优秀的员工在经济上也可获得更多的报酬;最后,这种推荐酒店内部员工在学校任教的做法,让酒店的其他员工也看到了职业发展的新希望,有利于酒店员工队伍的稳定,降低员工的流失率。

5. 储备人才,改良员工学历结构的动机

目前,酒店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并不合理,特别是高中或中专学历员工的比率过高,往往超过50%,已经严重制约了酒店服务质量的提高。特别是酒店一线员工的学历偏低,致使整体素质影响了服务质量,引起消费者对酒店服务的不满。通过与高职旅游院校的合作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由于大专生的整体素质较高,符合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必将大大提高酒店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

二、酒店参与校企合作的障碍剖析

1. 社会层面

(1)保险类法律规范的制约。目前,有关实习学生保险方面的规范还不完善。由于到酒店实习的学生,其身份还是在校学生,因此酒店方面没有办法为其办理劳工保险。但是,由于学生往往是比较容易发生劳工安全的一个群体,在没有保险可以购买的情况下,一旦实习学生出现劳动安全事故,如何既保障学生权利,又维护酒店利益就成为一个难题,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酒店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2)对参与校企合作的酒店缺乏配套的引导机制。西方发达国家,由国家制定相关法律规章为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提供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包括直接的经济补偿政策(如相关税收免除等)以及间接的支持性政策(如减少企业管理实习学生的责任等)。而目前我国对参与校企合作酒店的引导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比如,在确定酒店参与了校企合作的情况下是否可以减免一些税收或获得国家的某些经济补偿,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或机制,因此不可避免地制约着酒店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2. 酒店层面

(1)酒店高层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不到位。酒店是否参与校企合作、酒店参与校企合作的程度有多深等问题,与酒店高层对校企合作的认识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如果酒店高层对校企合作的相关内容、合作方式以及管理体制等不了解或有偏见,就会导致企业缺乏参与的兴趣。由于给予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酒店参与校企合作的进程受到极大的阻力,最后甚至无法开展校企合作。

(2)酒店内部员工的压力。酒店的正式员工往往对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学生有怨恨心理,认为这些学生的低工资以及所接受的培训机会会使他们受到威胁,成为他们晋升的“拦路虎”。鉴于这种认识,实习学生在酒店实习期间可能会受到来自正式员工的刁难,这种实习学生与正式员工之间的紧张气氛如果得不到缓解,轻则导致员工之间相互拆台,服务质量下降;严重的则会酿出员工之间的斗殴事件,直接影响员工队伍和经营秩序的稳定。

(3)酒店人力资源短缺的压力。校企合作可能需要酒店企业派管理人员和骨干员工参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派遣骨干员工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参与学校相关实训室的建设,还可能需要派遣骨干员工对学校的老师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上述情况,在酒店本身人力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就不可避免成为酒店的一项很大的负担。

3. 学校层面

(1)学校的学生培养现状。酒店在参与校企合作之前,往往会对所要参与合作学校的办学情况进行相关的考察和调研。如果发现学校培养的学生存在缺乏责任心,组织纪律较差,与人沟通较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问题,那么就会使酒店重新思考是否真的有必要参与校企合作。

(2)学校的准备工作以及合作诚意。学校针对校企合作项目,是否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和责任机构;是否有专人在负责这个项目;对要开展的具体活动有没有详尽的计划书;对企业和学校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有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有没有比较系统的实习生管理制度;学校有没有专人负责实习学生的安全和工作指导等等。这些情况都会影响酒店做出相应的决策。

三、酒店参与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构建探讨

1. 资格认定机制

所谓资格认定机制,就是给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一个资格确认,由政府授予校企合作标志牌,并通过媒体进行相应的宣传,从而提高酒店企业的知名度。首先,由学校向教育部门推荐校企合作单位;而后由教育部门通过明查和暗访的方式调研校企合作的情况;最后,教育部门根据调研获得的校企合作的情况,作出是否授予校企合作标志牌的认定。校企合作标志牌具备类似星级酒店标志牌的作用,可以起到引导消费者消费的作用。

2. 税收减免机制

目前,国内企业对参与校企合作缺乏积极性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得不到经济上的收益。通过建立税收减免机制,对获得教育部门授牌的校企合作单位给予必要的税收减免。比如,以每学年安排的实习学生数为标准:对一学年安排实习学生总数达15以上30人以下的(含30人),同时实习时间不少于3个月的,给予在原有的纳税比率上下降1个百分点的优惠;对于一学年安排实习学生30以上50人以下的(含50人),同时实习时间不少于3个月的,给予在原有的纳税比率上下降2个百分点的优惠;对于一学年安排实习学生50人以上的,同时实习时间不少于3个月的,给予在原有的纳税比率上下降3个百分点的优惠。

3. 舆论宣传机制

酒店参与校企合作,为学生、教师提供实习基地,为学校培养骨干教师、实训室建设提供帮助等等,是对学校、对社会的一种贡献。目前,在酒店参与校企合作方面,缺乏的恰恰是对这种贡献的认可。舆论宣传机制就是要宣传、表彰那些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积极为高职酒店专业做出贡献的酒店,由政府用专门的舆论宣传经费给予系列宣传报道,让全社会都关注和关心这些对高职酒店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企业和企业家们。

4. 实习学生安全责任减免机制

考虑到学生的身份,同时也考虑到酒店的实际情况,可以通过构建实习学生安全责任减免机制来消除酒店方的担心和顾虑。比如建立一个由政府、学校、酒店三方组成的实习学生安全责任工作委员会,由该委员会负责实习学生的安全责任问题,资金由政府和学校通过一定比例来筹集,以政府的专项资金为主,发生的安全责任事故,根据具体情况,对酒店方进行责任减免,涉及到的资金赔偿则由专项资金来解决。

5. 人力资源动态共享机制

人力资源动态共享机制是指在酒店员工人手不够的情况下,酒店方有权要求酒店专业的老师与学生动态地进入酒店进行一定期限的定岗实习或工作,酒店方将根据岗位的不同给予一定的经济报酬,校方要在最大程度上给予支持。该机制主要是考虑到旅游旺季或婚庆旺季,酒店往往会出现短期人手不够的情况。由于是短期的人手紧张,若酒店招聘正式员工的话,就会大大提高酒店运营的成本。而通过人力资源动态共享机制,酒店方就可以很便捷的获得校方的人力资源优势,从而度过旺季人手不够、服务质量下降的尴尬期。

酒店参与校企合作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酒店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还不高,部分酒店还持观望态度。鉴于这种情况,构建酒店参与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就显得非常重要。考虑到我国的国情,行业协会的力量相对较小,所以,“酒店参与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应以政府为主导。政府应该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在制定推动校企合作发展政策时,适当为酒店企业提供各种具体的政策优惠,同时保护酒店专业和学校在合作中获得更多的收益,使合作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摘要: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离不开酒店企业的参与。文章从酒店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机出发,对其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障碍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构建校企合作相关激励机制的思考。

关键词:酒店,校企合作,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利庠,杨希.基于和谐社会下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8).

[2]张恩祥,李春旺,黄标.高职校企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圈,2007,(21).

[3]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J].现代农业科学,2008,(2).

[4]张凤娟,陈龙根.美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机与障碍探析[J].高教论坛,2005,(1).

企业合作创新的多赢之道 篇8

一一、合作创新的模式

1.合同创新模式。指以合同形式确定的合作创新模式。通常由企业委托大专院校或科研机构从事技术或产品研究开发, 企业提供资金并规定创新目标, 大专院校或科研机构提供技术专家、必要的技术设备并具体实施创新过程, 实现创新目标。合同创新模式一般要以大专院校或科研机构为主成立临时性研发机构, 临时性研发机构的研发能力是影响合同创新成败的关键。企业通常派专人参加研发机构, 主要负责与大专院校或科研机构的联系和协调, 代表企业监督合同的执行。合同创新的意义在于能够利用创新的外部分工弥补企业内部技术资源不足或者技术资源的结构性缺陷。这一模式使企业不必参与创新的过程而能够得到创新成果, 利用自身优势加快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缺点是企业不能够分享创新过程的信息, 不利于培养自己的研发人员。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于非核心技术或通用技术的开发, 以及非关键产品的开发。

2.合作开发模式。合作开发指的是若干组织在一个具体项目上进行共同研究开发。合作开发的项目一般是企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尽快解决的技术难题, 或是企业认为有市场潜力的新产品开发。合作开发的优点是:企业之间可以互相利用对方的稀缺资源和技能, 完成竞争前的研究和标准的设定;而且无论是企业之间的合作或者是产学研的合作, 在研究开发过程中都可以共同分担风险和费用。合作开发的缺点则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管理起来比较复杂;由于合作各方存在机会主义倾向和道德风险, 合作过程中容易发生冲突。

3.战略技术联盟。战略技术联盟是是以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知识纽带, 它主要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在资金或技术力量方面相当的企业, 基于共同研究和开发高技术的目标而组成的一个互补性战略联盟。战略技术联盟通常具有以下特点:第一, 边界的模糊性。战略技术联盟打破了以往企业经营行为的地理界限, 变外部的竞争为内部的协调, 产生一种合作竞争;第二, 结成战略技术联盟的成员之间的关系是松散的, 因为他们是以自身的优势与专长部分通过契约结盟而成的, 并非独立的经济实体, 各企业仍然保留独立性;第三, 战略技术联盟的建立通常都伴随着重大技术的创新。第四, 战略技术联盟的行为非常灵活。因为联盟注重的是短期的机会, 因项目而结盟, 也因项目结束而解散;第五, 形成战略技术联盟企业之间的合作也是一种竞争形式。因为任何一方进行合作的目的都是追求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4.共建实体模式。共建实体是产学研合作最高级、最紧密的形式, 也是最有成效、最为成熟和最终希望建立的合作方式。主要包括联营企业 (工厂、公司) 、研究与开发机构 (研究开发中心、中试基地、开放性实验室、研究所等) 以及联办学院、共建工程研究中心等。共建实体的管理基本上都是参照合资企业、股份制企业的组织与管理模式。这种合作模式的优势在于:由于共建的实体是按照规范的股份制形式组建的, 合作各方责、权、利关系明确;责、权、利的统一促进了人、财、物的最佳组合, 增强了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能力。其缺点在于:由于合作各方可能在战略上的不一致和文化的不相融, 可能导致合作上的冲突。这种合作模式适用于长期的、系列的合作创新。

二二、合作创新的运作

在合作开发的过程中, 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合作创新要有明确的目标。明确的目标是合作创新的灵魂, 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 组织就不可能有统一的意志, 很难形成“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协同效应, 也不可能增强参与合作企业的竞争力。因此, 在建立合作创新组织之前, 应充分了解各成员对组织的期望和目标。各成员的期望和目标可能不同, 但组织目标要明确。二是慎重选择合作伙伴。要考察合作伙伴的信誉, 技术力量、设备、科研条件, 企业方面的经济效益情况, 企业领导和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之间能否相互信任、相互配合。三是避免合作风险。合作开发除存在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外, 还存在着合作的风险。为此, 合作开发各方都需有明确的认识, 在开发前期的人、财、物投入上合理分担风险责任, 实施过程中相互配合, 尽量避免或减少风险的发生, 一旦发生风险也按合同的约定, 主动承担, 防止推卸责任, 避免纠纷的发生, 以免合作开发的项目半途而废。四是合理的利益分配。合作创新利益分享的多少取决于合作双方的技术势差、技术新颖程度、投资的多少、市场前景和技术前景等因素, 要采取为合作各方均能接受的分配方式。合作开发技术成果的产权关系要明晰, 这是利益分配的关键。

企业技术联盟中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充分认识联盟的本质。联盟的实质是为竞争而合作, 合作中有竞争。因此, 在联盟过程中, 要时刻注意保护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确保在联盟中的地位。二是既要基于联盟各方的需要, 又要有协调一致的联盟目标, 还要有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和时间表。三是建立信任与承诺机制。一方面要建立对合作伙伴的信誉、风险偏好以及联盟性质和行为机制的评价体系;另一方面要建立一套约束机制, 用于防止欺骗和机会主义的产生。

三三、明确合作创新中的知识产权

合作创新过程中知识产权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知识外溢造成知识产权流失。知识外溢指知识在交流、使用和传播过程中, 即使其他使用者在主观上不主动窃取所有者的知识, 也会在客观上获得一部分知识内容。这是知识自身的本质特征之一。从技术联盟整体的利益看, 大量加速的知识外溢推动了合作的发展, 而从拥有此知识的联盟成员角度看, 尤其对于由大量投入才获得创新知识的所有者而言, 在未得到联盟的相应回报之前, 知识外溢带来的却是知识资产的流失、投入难以回收、竞争优势丧失等。所以, 为避免知识外溢的发生或控制其外溢的程度, 在合作中, 联盟成员一般会尽力保护自己的知识资产, 这必然与知识共享交流的联盟意愿发生冲突, 使得原本就缺乏的相互信任更因此而匮乏。 (2) 合作契约的不完备形成知识产权风险。由于合作创新的复杂性, 合作契约有时可能无法全面涵盖来来合作中可能发生的有关知识成果的矛盾和冲突, 合同条款很难明确和监督。合作契约的不完备降低了对合作各方的约束, 当出现新问题或面对利益争夺点时, 将可能出现一些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退出已加入的合作组织, 反而加入由原合作企业竞争对手组建的另一合作组织, 把原企业的重要商业机密和技术秘密等也带给核心企业的竞争对手。

上一篇:开放及微创下一篇:网络信息资源检索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