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通用8篇)
当前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1
浙江嘉兴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曹小明
(载《当代社科视野》2012.10)
内容摘要
企业文化与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本文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对嘉兴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归纳,提出了推动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
词
民营企业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和企业员工在生产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群体意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众多研究和大量实践表明,企业文化与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嘉兴市民营企业众多,民营经济在全市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强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民营企业对企业文化基本问题的认识,摸清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现实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我们通过座谈会、重点走访、相关资料及有代表的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进行个案分析等形式,对嘉兴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基本情况进行了初步调研。
一、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特点
1、企业文化建设受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随着《关于开展嘉兴市企业职工文化建设示范工程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的出台,宣传、工会等部门对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和具体指导力度的逐步加大,企业文化建设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不断提高。有的企业建立了专管企业文化建设的机构或部门。如金郑家具有限公司设立了专门的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和企业文化建设推进办公室,并于2008年出台了《金郑家具有限公司2008-2010企业文化发展规划》;还有的企业把文化建设或纳入企业工会组织进行管理、或纳入公司党委宣传部的工作职责,如巨石集团等;大多数企业则通过规范人事制度、劳动制度和奖惩制度等规章制度以及对员工进行质量等的管理培训,规范职工的行为,以制度文化的形成,促进企业行为文化的发展。
2、企业文化建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有的企业致力于塑造一种企业精神,使员工明白企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并将企业精神渗透于员工的理念,使员工和企业在思想上达到认同和统一。如浙江皮意纺织有限公司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步确立了“爱国、创业、务实、奉献”的企业精神,“诚信、责任、创新、奉献”企业价值观和“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向导,以创新技术为主体,以质量求生存,以诚信求发展,坚持不懈、认真务实”的企业经营理念,通过倡导“抓生产经营从思想入手,抓思想从生产经营出发”的皮意特色文化,使企业文化与经营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相互促 1 进、相互提高,通过一系列活动和有效载体,使全体员工认真领会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定位和要求,理解、认同和践行企业核心价值理念,并植根到头脑里,落实到行动上,有力地推动了皮意纺织迈上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有的企业将文化建设融入到以人为本的管理之中,着眼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如雪豹集团公司提倡人文化管理,注重人文关怀,让员工生活更美好。鼓励员工对“雪豹”理念进行丰富和延伸,员工之间形成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雪豹”人文环境。浙江万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围绕“责任、快乐”的企业文化,尽心为公司员工创造良好的环境,让每位员工的才华得到施展,实现员工和企业同步发展,使企业不断焕发出生机。
此外,不少企业还有意识地把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通过结合实际,在员工中开展人生观、财富观和富而思进教育,培育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还有一些企业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给员工派生日礼物、捐助困难员工、组织岗位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来宣传和推广企业文化,都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3、以党建塑造企业文化成为一些规模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在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尝试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等工作,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在实践中构建有自身特色的企业价值观念、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企业行为规范和思想方法,充分发挥企业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战斗力,推动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以天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为例,他们以精神文明系列评创活动为载体,开展“三、五、十、百、千”系列评创活动(即:争创“三星级”文明员工、“五星级”党支部和部门、“十佳”党员、“百名”党员创新示范、“千名”员工劳动竞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的“天通人”。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业已形成以企业党建文化为引领的企业理念文化、学习教育文化、文明创建文化、节日系列文化、人才工程文化以及社会示范文化等彰显我国当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天通公司特色企业文化体系。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效 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内强企业素质,外塑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和谐统一,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和谐统一,企业文化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和谐统一,为民营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如:
天通公司的系列评创活动,弘扬了正气、凝聚了人心、激励了先进、助推了发展,使企业顺利度过了2008年秋冬至2009年春那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并取得了良好的企业效益。2010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27880万元,利税总额13388万元,均创企业历史新高。2011年,公司被命名为嘉兴市“发展强、党建强”先进企业和浙江省非公有制企业“双强百佳”党组织。
鸿翔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近年来一直驶在快车道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业内树立了良好声誉,先后获得全国民营企业500强、浙江省文明单位、浙江省先进建筑业企业、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省3A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浙江省抗震救灾集体一等功、嘉兴市“走出去”发展建筑业先进企业、嘉兴市建筑业龙头企业、嘉兴市建筑业重点企业、“书香名企、人文浙商”、文明标化工地等多项殊荣,承接的多项工程获得了省级钱江杯等多项荣誉,得到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肯定。
浙江海利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从公司成立初期的粗放式管理,到如今作为国际化上市企业的规范运作,趋向注重形象、文化、品牌的管理,实现了企业管理总体水平的提升。
二、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合分析调研结果,可以发现,嘉兴民营企业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出现了 2 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从总体上看,仍然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不少共性问题。
1、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企业文化本质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有的企业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仅局限在口号、标语等形象文化上;有的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文化的理解,认识上存在较大的反差;少部份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不深,将企业文化口号化,立足于硬性规定、钢性管理,强调贡献,淡化关心,缺乏理性和人性化,难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也达不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影响了企业的持续发展;有的企业的文化建设缺乏严格的制度保证,口号多于制度,理论多于实践,企业文化针对性、操作性不强;有的企业管理政策和企业文化相脱节,管理政策往往与企业文化的内涵和要求不一致,造成员工对企业文化产生怀疑和不信任感;多数企业没有制订企业文化发展规划,没有专项经费投入,未将企业文化建设列为企业经营者的主要工作等。
2、一些企业文化管理随意性、自发性现象比较突出 对于多数民营企业来说,现有的企业经营价值理念中,不少是在长期经营中自发积累形成的,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零碎而不稳定。
有的企业虽然提出了经营理念、经营使命、经营价值观等内容,但往往带有较明显的模仿性,甚至生搬硬套,结合自己的特色进行创新不够,造成内容上空洞化,表述上的趋同化,缺乏个性和适应性,难以实行。虽然作为一种新兴的科学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企业文化有共性,但任何优秀的企业文化都是有鲜明个性的,这是需要一些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特别关注的。
3、部分企业文化建设存在形式化和个人化的倾向
一些企业将企业文化建设等同于企业文化活动或等同于企业形象工程,他们只注重企业文化的外在形式,忽视企业文化的内涵。
还有一些企业误将企业家文化等同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中企业家个人意志烙印明显。突出表现在有的企业仅把企业家个人创业时的事迹作为典范在职工中提倡,没有把企业创业初期的成功经历上升为企业文化。企业家文化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其价值观往往表现为家长意志,这种企业文化虽有存在的基础,但缺乏团队精神,传播能力弱,而且不能产生激励作用,因而会对企业的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4、企业文化建设不平衡性比较明显 总体而言,大中型企业文化建设搞得比较好,基础比较扎实,比较常态化;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和发展方面相对比较薄弱,部分企业虽然已经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到了管理层的议事日程,但大多积极性不是很高,企业文化建设上认识不到位,企业文化建设缺少相应的规划、机构、经费、阵地和活动,企业间的文化建设与发展不平衡现象还比较突出。
(二)原因分析
1、内部原因
一是民营企业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境界。如果企业主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不到位,对企业文化工作认识模糊,把企业目标等同于盈利,把企业存在的目的等同于实现利润的最大化,那么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就难以被广泛认同。二是企业高层对企业文化的认识水平。企业高层是企业文化的塑造者,如果企业高层在塑造企业文化过程中既没有把企业文化中核心、本质的一面很好的传播给企业每一位员工,也没有教导员工如何去理解和认识企业文化真正的内涵,那么企业文化建设势必难以正常开展。三是企业内部小团体不良作用的发挥。在一些企业中,正是由于出现了一些由小团体的主观因素形成的一些消极或异样的团体文化,影响了整个企业文化核心精神的传播。四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机构是否健全、企业文化内容是否明确、企业文化建设方法是否恰当等。
2、外部原因
一是对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宣传指导力度不够。一些企业在文化建设中出现的目标不明,思路不清,措施不力等问题,不同程度的与此相关。二是缺乏民营企业文化宣传与交流的平台。虽然宣传部、总工会等部门也不时地开展一些诸如企业文化征文、评比之类的活动,但目前本市专门为企业之间开展企业文化的学习、借鉴和交流的平台的确相当有限,对一些企业文化建设中好的做法与成功经验的宣传、展示、推广力度不够,这也是一些民营企业即使有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愿望,但难以有效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民营企业文化的升级与发展
(一)不断加强企业文化的变革与重塑
企业文化属于企业经营中深层层面范畴,对企业表层的改革发展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企业的物质层次与企业的文化层次的差距越大,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的反作用力就越大,当这种反作用力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对企业的运营产生破坏。不但影响到企业的改革发展,甚至企业的正常运营也将受到威胁。
因此,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自身的不断发展,企业文化需要随之进行调整、升级,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企业战略、不同的员工队伍、不同的产品结构,都需要不同的企业文化与之相适应。同时,在进行企业文化的变革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目前的企业文化格局,应该随着体制与制度的改革,不断地加强企业文化的变革与重塑,尤其要注重企业经营深层次的改革。
(二)学习借鉴国外企业文化管理的积极成果 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深受西方经验的影响,但目前西方的企业文化相对早期也已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由关注企业组织行为转变到关注社会文化,由注意企业成员个体转变为注意企业成员整体,对人的看法由简单、片面、粗浅到复杂、全面、深刻,以用企业形象受单一的商品影响转变为整体的人文形象,管理从硬性方法转变为研究软硬结合的艺术等等。因此,民营企业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必须注意学习借鉴国外企业文化管理的积极成果,培养和形成积极向上的企业价值观,改变经济改革之初民营企业片面追求利润和扩大规模的企业价值观导向,代之以社会价值为导向,努力追求企业结构的物质层面与企业文化的精神层面的和谐统一,实现企业目标与手段的匹配互补。
(三)及时调整民营企业文化管理的内容
1、妥善应对自发产生的企业文化,择善而从,理性选择。把民营企业的非理性文化理念,转变为现代企业的理性文化理念。
2、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以员工为本、顾客为本和社会公众为本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考虑企业在三者之间的位置。
3、注重企业文化发展的长期目标,改变企业文化塑造过程中的短视行为。任何企业要推行企业文化管理,都必须把企业文化的培育过程作为企业的长期战略,精心设计,长期坚持,使企业文化成为保持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动力。
四、深化、提升嘉兴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引导民营企业提高对企业文化内涵的认识和把握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管理者倡导的在员工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行为模式、企业形象等的总和,包括价值观、行为取向、道德规范、心理状态、厂风厂貌、规章制度以及企业精神、企业目标等诸多方面,是企业的群体精神、文化素质、文化行为、人际关系等文化现象的综合反映。只有深刻认识和把握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才能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建设的独特效能,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准确定位企业文化建设目标
企业文化建设的科学化,必须找准其在市场中的定位,充分反映其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品牌文化,充分体现出具体鲜明的时代特点。但任何企业都处在一定的内外环境中,所以,企业应正确分析所处的环境条件。通过分析外部环境的现在,科学预测未来;通过分析内部环境的现状,预测可能的发展趋势。在正确分析企业内外环境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特点和环境的特点,选择适当的定位类型,以保证定位的长远性、稳定性和全局性,避免鼠目寸光、急功近利。
(三)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家的综合素质
民营企业家不仅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塑造者、推动者和率先垂范者,也是企业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家有没有文化战略眼光,能否引导和创造文化,推动企业文化的构建、强化和变革,是民营企业能否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决定性因素。
1、企业家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地开展理念革命,为民营企业从思想层面确立“企业文化”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准备。
2、企业家要努力学习企业管理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使自己成为真正的具有渊博知识、辩证思维、敏锐洞察力的领导者,从而为推动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层次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注重企业文化的持续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民营企业将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展开竞争。这种竞争不仅表现在企业生产作业、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等物质层、制度层面,更表现在企业文化等精神层面的全方位的竞争。这就要求广大民营企业不断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把企业文化建设向纵深推进,以适应全球化时代多元化竞争的市场要求。因此,民营企业要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注重企业文化的持续创新,以企业文化的创新,带动职业价值理念的创新,进而推动企业制度和经营战略的创新。
(五)打造一批宣传、交流企业文化的内外平台
企业文化建设的本质在于企业经营理念的具体化和抽象化的无限互动,它必须经过从上到下的灌输过程或由下而上的生成过程。将企业文化及其引发的一切消息动态及时传达给每一名员工,每一个企业,这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基本前提。同时,创造一个信息畅通,有求必应,求而有获的友好环境也是民营企业之间学习交流、共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企业传播文化、建设文化的必要途径。
五、结束语
目前,民营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市场的竞争,同时还要面对世界市场的竞争,民营企业能否应对这场竞争,关键是企业的整体素质水平,尤其是企业文化状况。企业文化建设不仅是民营企业赢得竞争的内在需要,也是民营企业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薛伟江.加强党的建设是塑造有中国特色的民营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理论动态》第1898期第27页,2011年9月10日
2、朱向东.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研究,《财会研究》2009年第10期第61页
3、黄志广.合肥市民营科技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及趋势分析,《华东经济管理》2006年第2期第91页
4、邵建华.稳定的职工队伍是成功的“秘密武器”,《走读企业看文化》第148页
当前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2
一、当前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
一是优势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围绕发展现代农业, 各地把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内容, 加快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二是农民收入大幅提高。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新突破。近年来, 通过相继实施的“村村通工程”、“万村千乡工程”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 村容村貌得到进一步改善。四是富民保障进程加快, 新型农民培训不断深入人心。全市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超过100万人次, 多措并举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五是农村社会事业发生可喜变化。九年制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普及;六是村容村貌文明风尚呈现新变化。全市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结合实施“城乡清洁工程”, 着力开展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改圈等“五改”活动, 让农民“走平坦路, 喝干净水, 用清洁灶, 上卫生厕, 住整洁房”;七是基层组织民主建设不断得到巩固。全市深入开展和实施“三级联创”等活动和工程,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了加强, 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八是初步建立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通过农村特困救助、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等新机制的建立, 有效的改善了农村教育、卫生等状况。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二、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 目标不明确的问题。一是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二是对新农村建设存在理解上的误区。
(二)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 存在急于求成、简单粗糙的倾向。一是投入资金分散, 难以有效整合资金。二是时间紧、任务重, 准备工作不够。三是统一政府投入标准, 工作方法简单。无论是平原、山区, 不分贫富, 通村道路、改水改电、沼气池等建设项目的专项补助资金标准都是一个样, 致使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建设质量参差不齐, 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负担苦乐不均。
(三) 新农村建设项目专项补助资金不足, 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负担重。
(四) “重建设、轻管理”,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没有规范性的维护管理措施。通过新农村建设, 建成了一大批村级道路、小型农田水利、人畜饮水等公共基础设施。我们在调研时发现, 一边是热火朝天的修通村道路, 一边是竣工水泥道路路面出现了破损、坑洼、翻沙等现象。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迫切需要规范性的维护管理措施, 不然一定会出现有新村没村貌, 建的起养不起的情况。
(五) 建设主体不明确的问题。建设新农村一是依靠农民的辛勤劳动, 二是国家政策扶持, 三是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村民和村干部对新农村建设反映最多就是目前村里一无钱财, 二无资源, 三是支部缺乏号召力, 以致对新农村建设抱的希望不大, 只求上级能多拨些资金把村里的路修好、沟渠修通、村部修缮就比较满足了。
(六) 发展生产的门路不广。新农村建设关键是生产发展, 农民富裕。乡村缺少生产发展的思路, 办法不多, 大部分主要还是依靠传统农业和常规生产, 缺乏增收途径。
(七) 人才上严重缺乏的问题。一是培训农民的专业人员严重缺乏, 农业技术人才和农业科技转化能力严重不足。二是农村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农村经济其实就是能人经济, 农民差的不是干部, 而是会带头经营的村级班子。
(八) 乡镇和村级组织的行政经费缺口问题。乡镇机构改革及免征农业税后, 村级收入来源主要是农业税取消后的农业税附加转移支付。乡镇政权和村级组织履行服务农民和管理农村社会的行政职能所需的行政经费缺口大。镇村两级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 难做无米之炊。
三、加快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措施如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1.进一步宣传发动, 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重点宣传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意义、科学内涵、主要内容、目标要求及各地新农村建设的好典型、好做法, 消除干部群众的认识误区和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切实激发广大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发挥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同时, 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
2.加大“三农”投入。
主要是加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加大对农村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 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信贷投放。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鼓励农民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带动金融、民间、企业、外资等社会资金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投资, 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的多元化新农村建设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3.立足优势产业, 健全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
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发展思路, 推进农业产业化, 农村工业化。主要是本着抓龙头带基地连农户的原则, 集中推进农产品的市场化、农业的标准化和农民的组织化, 促进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同时要加大农村招商引资力度, 借助外力, 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
4.推进乡村城镇化。
本着规划先行的原则, 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引导城市投入、集中社会投入、吸引外地投入、用好农民投入等多种途径, 搞好新农村建设, 展现农村发展的新景象、新风貌。要按照布局合理、突出特色、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 科学制定新村建设规划。在搞好调查研究, 摸清农村现状的基础上, 以经济发展为中心, 以加强脏乱差的综合整治为突破口, 加强对新村建设的分类指导。要积极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 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为农民生活生命提供保障。通过农村发展条件的根本改善、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尽快缩小城乡差别, 促进农民的市民化。
5.加强农民培训, 提高农民素质。
要进一步从科技培训、转移就业培训、社会公德教育三个层次上推进。一是农业科技培训。整合农口、科技、教育、卫生等力量, 根据不同农时, 组织农民培训, 使其掌握农业技术。二是转移就业培训。以实施“阳光工程”为契机, 整合培训资源, 瞄准市场需求, 充实培训内容, 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劳动技能培训, 促进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由季节性短期输出向长年稳定性输出转变。三是社会公德教育。开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教育, 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6.不断深化农村改革, 壮大集体经济。
一方面要在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 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探索土地入股或者出租方式。积极引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协会等组织发挥各自优势并提供社会化服务。另一方面要把发展集体经济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 通过盘活集体资产、开发荒地、招商引资和发展产业化经营及兴办各种经营性、服务性实体, 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增强统一服务功能。
7.突出增加农民收入。
要从本地实际出发, 寻找出一条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好路子, 千方百计壮大集体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一要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优化资源配置和升级, 发挥资源优势, 提高产品质量。二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要因地制宜, 继续推进以工业化的思维办农业, 使广大农村既有大规模的加工业, 又有地方特色的小企业, 让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农村的指导产业。三要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城市转移, 鼓励农民进城经商, 外出务工,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形成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8.以人为本突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要结合落实“为民办实事”, 从各村的具体实际出发, 结合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等项目, 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重点是 “路水电医学”等基础建设项目, 抓好村村通油路、通自来水、通客车、通有线电视、通广播以及科技信息村村通、农资连锁超市村村通。同时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 组织农民群众搞好以“四改” (改水、改厕、改厨、改圈) 、“五化” (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 , 推进清洁水源、清洁村庄、清洁生产, 建设整洁、舒适、文明的生活环境。
9.培育良好村风。
要从各村的实际出发, 有针对性地开展争创文明个人、文明家庭、文明村组等不同形式的文明创建活动, 大力倡导遵纪守法、和睦邻里、尊老爱幼、忠厚诚信、勤劳致富、朴实节俭等良好村风, 引导农民崇尚科学, 抵制迷信, 远离黄赌毒, 远离封建迷信。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特点, 突出抓好党的基本路线、农村政策和“八荣八耻”思想教育, 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形成科学文明、勤俭持家、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农村风貌。
10.强化村级班子, 规范村级管理。
当前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3
关键词:企业实践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企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生产为导向的专业教育体系,定位于实践应用,面向地方经济社会生产实际,以培养实践能力为重点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其办学定位,决定了职业院校教育过程,必须突出职业技能教育,侧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教学,构建起与理论教学体系紧密联系的实践性教学体系。不难想象,对于职业院校来讲,实践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职业院校重视实践教学的根本原因,在于实践教学是学生能接触真实环境,深入生产实际,从真实工作任务中学习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是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促进学生职业素质与技能养成的重要环节。没有实践教学过程,就不能实现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缺少实践教学环节,就称不上是职业教育。目前企业实践教学这一块,大多数学校仅作为毕业实习或综合实训进行,以把学生安排到企业为主要目的。由于缺少内容计划、实施方案以及评价管理的规范性指导,难免使企业实践教学不能有效地实施。因此,就目前企业实践教学状况做些考察分析,提出一些改进对策,很有必要。
二、当前企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企业实践教学是职业院校整个实践教学的一部分,尽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企业实践教学高度重视,但现实中,由于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整体模式还没有完全建立和完善,企业实践教学也就自然受到影响。
(一)开展实践教学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政府对于学校与社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的政策引导还不够,缺乏制度和机制保障。实践教学还不能有效地予以实施。企业是培养实践技能的重要基地和场所,但企业以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帷幕的,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并不给企业带来多大收益,参不参与教育,企业同样可以获得人才,消极对待参与教育过程。因此,大多数情况是学校方对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积极性高,而单方面努力也难以实现应有的目标。
(二)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教育职能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有接近社会实际的机会,学到那些非到企业不可才能获得的技能。但目前不少学校的表现令人不解。一些企业与学校合作就是双方相互挂挂牌子,停留在形式上。对合作开展实践教学要利用企业哪些条件,做哪些教学活动,如何进行这些活动,要达到什么目的,都缺乏深入系统的探讨和拿出实际有效的行动。学校仍然执行的与传统大学教育类似的人才培养方案,没有把实践教学环节具体落实到位,大多只是为学生找到毕业实习地点。
(三)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还没有系统制定和明确
实践教学目的是培养技能,每个专业知识、技能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内容体系。但目前为止各专业到底要培养哪些专业技能,运用什么教学方式、教学平台,在什么时间、场所训练这些技能等问题,都还没有明确,也缺乏深入的调研。对实践教学的课程内容、要求、标准、实施计划,都还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做出系统的规划、设计。教学内容是教师和学生教与学活动的依据,教学内容不确定,实践教学也就难以系统有序地开展。
(四)管理模式不适应开展实践教学的要求
开展实践教学是应用性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一项新的教育教学工作,尤其是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必须改变传统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建立覆盖实践教学管理指导,与理论教学协调统一的常规教学管理体系,在与企业合作制定教学计划的前提下,进行日常教学运行管理。而现在实际上,以传统的学校和教室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模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学校主体突出,企业主体缺失。实践教学管理机构人员配备没到位,职能没有明确。实践教学的质量监管、评价还不到位,教学评价标准没有确立,相关的管理制度也不健全。
(五)缺乏实践教学的各项必要条件
教学活动依赖于教师、场所平台以及一定的教学方式来完成。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教学场所设施是开展实践教学,学生能接触实际,进行做中学、学中做的必要条件;实践教学方式是利用教学资源,师生开展互动,进行技能训练的活动方式,是体现技能学习特点的教学模式。而目前高校教师来源基本上是从大学毕业,又进大学当教师,自身缺乏实践经验和相应技能,教师基本不适应实践教学要求。教学基地场所建设也存在不足,教学方式也没有充分开发利用。实践教学任务基本上未能全面落实。
三、完善企业实践教学功能的主要对策
由于实践教学是全新的教育工作,所以,尽管经过多年的探索,其整体教学方案或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和成熟,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全面确立实践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教学地位
应用型本科和高等职业院校,都是以培养社会生产实践所需的实用性、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高等院校,既是高等教育,又是职业教育。教育部对应用型高校办学模式改革提出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要求。既有传统高等教育的理论知识教育,又要求有实用技能知识教育。职业技能培养作为职业院校特有的教育任务,虽然具有特殊的功能,但要把这样一个实践教学体系建立起来,首先要从观念上真正确立其在职业教育模式中的地位,才能从教育过程的各个具体方面落实实践教学工作,包括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技能培养课程开发,探讨技能教育方式或途径等。
(二)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的确立是落实技能培养任务的具体内容之一,是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合格人才培养标准评价的要求。要全面落实职业技能教育目标,必须制定完善的专业技能培养内容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制是内容是相互关联的,实践过程就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过程。将理论付诸实践,从而能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操作问题,技术问题。因此,依据大学知识结构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与公共通识课程相关的技能培养内容,与专业基础课程相关的技能培养内容,与专业方向课程相关的专业技能培养内容,以及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拓展性技能内容等。技能培养的内容体系完善了,实践教学任务才能系统的实施。
(三)创造和完善实践教学必要的各项教学条件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高校培养实用人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职业教育培养过程中的一项新的教学任务。为有效完成这一教学工作,应用型高校必须要为之创造相应的教学条件,依赖传统高等教育方式,是无法实现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首先,需要一批能适应职业技能教学需要的教师。职业教师队伍要求技能进行理论教学,也有生产实践经验,能从事技能教学训练,专职教师与企业的兼职教师共同完成实践教学。这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其次,要搭建开展实践教学的平台。提供各项技能学习所需的校内、校外的各种教学场所和设施。其三,要创建一套适应于职业技能训练学习要求的教学方式方法。技能的教学具有操作性,技巧性,不同的技能要有不同的教法,不同于理论教学,靠灌输方式就可解决问题。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保证技能教育效果。
(四)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实践教学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应于学校管理层面,应当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和人员,来组织实施实践教学计划,监督、评价管理实践教学活动。传统高校各项教学任务的实施从校级层面到中层部门,再到具体实施的系部专业以及教研室等一系列机构保证了教学工作的运转。实践教学活动也是一个包含多方面工作的教育体系,组织管理职能也不可或缺。否则难以保证实践教学方方面面工作得到落实或有效执行。首先,实践教学一系列制度规范要有人来制定;其次,实践教学各项训练任务教学大纲、计划、指导书也要人来做。对实践教学过程及质量考评也要进行管理与监控,企业实践教学涉及与企业之间的很多联系、协调等工作也要相应的部门和人员来做。没有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实践教学工作就难以有效地实施到位。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
[2]李景宝.实践教学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地位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2(20).
[3]陈西府,周海.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J].高校理科研究,2007(34).
当前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4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师本人是学校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效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确实,良好的师德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榜样导向作用,特别是对于善于模仿、可塑性大的中小学生来说,这种导向作用更大,影响更长远。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教师是关键。然而,由于受社会各种思想的影响,当前学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学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整体水平是好的,大多数教师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是高的,他们能够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在平凡的岗位上,以默默无闻的辛勤耕耘,赢得了社会舆论的赞誉和学生家长的敬重。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社会改革的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影响,一些教师在师德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主要表现在:
1、事业心不强,敬业奉献精神不足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一些中小学教师的心态也产生了变化。有的教师价值取向的功利性呈上升趋势,过分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物质利益的索取,在教学中投入精力不足,热衷于利用第二职业挣钱,消极应付本职工作,缺乏敬业精神。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仅仅认为是一种职业和谋生的手段。不认真备课, 不钻研教材, 不更新知识,不研究教学法, 上课内容空洞,照本
宣科,教学信息量少,深度不够,没有把本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动态及时补充到讲课内容中去,对教学敷衍了事。
2、为人师表意识淡薄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为人师表的职业,社会对教师的道德、人格乃至为人处事的要求比对一般人的要求要高,这一点对我们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光荣,有的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师的角色,不注重自身修养,不注重为人师表的形象塑造和表率作用,缺乏自尊自爱。不能用教师应具有的基本道德原则规范去影响教育学生。有的教师不遵守教学纪律,随意变更教学时间,课堂上信口开河,甚至随意接听手机。甚至借一些个人成见和怨气任意发牢骚或表露不满情绪,极个别教师物欲膨胀,以“教”谋私,以“分”谋私,严重影响和损害了教师的高尚形象。我们每一位人民教师,都应牢记自己的身份和责任,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以自身的模范行为维护教师队伍的群体形象。
3、缺乏上进心,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是人类知识和文明的传播者,必须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全面的能力素质。然而,目前很多中小学教师仍然抱着一种“学习----工作----退休”的旧的学习观念,从走上工作岗位后,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不再学习,不再去锻炼和提高自身的能力,一本教材、一套教法用一辈子。
例如,目前在我县推行的“新课改”教学改革中,有些教师仍然
没有积极参与,还是照着以前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我们教师也必须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4、教书育人意识不足,重智育,轻德育。
学校教育不仅要教学生学知识,更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但有不少的教师却不能自觉地将党的教育方针,教育思想,积极贯穿和渗透教育教学全过程,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只要把书本知识教了,就是完成任务,就是育人了。这些教师平时只是教书上课,对学生的政治思想与道德品质一概置之不理,不热爱和尊重学生,从不与学生谈心,不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对学生的成长毫不关心。
二、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持之以恒,加强学习,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既包括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业务素质,也包括教师队伍整体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这个综合素质上去了,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也就上去了。首先应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学习,使教师能够树立起全新的教育观、人才质量观,自觉地把师德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为培养高素质人才而努力。其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不可以抓一阵放松一阵,必须持之以恒,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纳入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去,立足现实,着眼长远,重在治本,切实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搞好。
2、要充分发挥领导的表率作用。
在调查中有69.7%的教师认为“领导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用自身的表率作用影响和带动教师”是最有效的途径。事实上,领导不带头,要想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是做不到的。领导在这个问题上可以发挥作用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严格要求自己,带头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教师的表率;二是严格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各项方针政策,转变教育观念,不因为眼前利益或小团体利益而默许、放纵教师中任何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
3、制定规章制度,把师德建设落到实处
加强师德建设,除了教师自身的自觉性和良好的素质外,明确师德的规范对于提高师德建设水平、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也是很重要的。《中华人民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中共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都对师德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基本上形成了教师道德规范体系。我们还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各自的具体情况制订教师的师德规范和各项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并在完善制度、规范师德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使广大教师真正将制度规范融入道德理念。
4、优化环境,营造良好的师德氛围
当前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5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特点
(1)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专门性。指教师职业道德对教育善恶的专门体现性和对教育的专门适用(2)教师职业道德体现教书和育人要求的一致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师:“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3)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全面性。它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规范、职业良心、职业作风、职业情操等。(4)教师职业道德功能的多样性。它包括职业工作的精神动力、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的调节、言行示范的自觉性。(5)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典型性。(6)教师职业道德影响的广泛性和深远性。
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献身教育,忠于职守。只有真正献身教育、忠于职守的教师,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人民教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热爱学生。是否热爱学生是衡量一名教师称职与否的重要标志。教师具有热爱学生的情感,是搞好教育的出发点。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自己首先不去做。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积极上进,互相帮助,勤奋学习,不断钻研业务,力求精益求精,活到老,学到老,这是教师应有的又一种美德。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还必须注意自己的仪表美。
二.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而产生的物质利益原则、竞争机制也逐渐引入教育活动,带来了教育活动中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必然带来教育活动重要主体----教师职业道德观念变化。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教师的“师能”素质得到了迅速提高。但是,教师的师德问题行为愈显突出,主要表现在:
1、少数教师敬业意识淡薄。目前大多数教师都能够恪尽职守,安贫乐教。但也确有部分教师,他们对选择“教书匠”的职业感到无奈,把从事教育仅仅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厌倦和轻视本职工作。授课照本宣科,工作满足出勤,学习敷衍了事。
2、少数教师为人师而无表率作用。教师的魅力来自于教师自身所具有的广博的学问,卓越的见识,非凡的组织才能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但少数教师因缺乏完善的师德修养在工作作风和言谈举止上,随心所欲,个性张扬,缺乏自我约束和控制,难以发挥表率作用。主要表现为言行不一,说的一套,行的又是另一套。
3、少数教师奉献意识淡薄。学校的考核和奖励制度被少数人曲解,导致了部分教师把荣誉和利益看得过高过重,有了竞争没有了合作,重结果不重过程。影响了教师间的团结协作。对学校安排的工作先看是否对自己有利,无利可图。有的教师为个人业绩,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减少了学生活动时间,对违纪学生采取过激的教育手段等等,从而导致了师生关系的紧张,背离了素质教育原则。部分教师受庸俗社会关系的影响,利用和要求家长为自己办私事谋私利,败坏了教师队伍的形象。
4、少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交流少,缺乏爱心,育人意识淡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人,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做事能力,更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这一任务的完成主要靠的是教师。但在教育实践中,有的教师只满足于课堂教学,只顾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问之甚少,对学生的不良现象视而不见,不批评教育。只注重传授知识,不注意思想道德教育,片面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没有把育人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育人意识淡薄。认为对于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身心素质培养,是学校领导和党务政工干部的事,抱着与己无关的态度。
目前造成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原因一般为(1)社会大环境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冲击着社会道德规范,诱导畸化人们的思维。(2)学校内部的因素对教师职业道德失衡的影响。对教师重使用、轻培训,重素质、轻政治,重业务能力的提高、轻职业道德的培养,以及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师德评价、考核、激励机制等。(3)社会利益分配问题的影响,虽说提高了教师的待遇,但是,教师的物质待遇、尤其是待遇的落实仍是不尽人意。工资、住房等一些实际问题困扰着教师的生活,付出和回报的不成正比,以及不同学科、不同学校教师实际收入的差距等,都严重影响了他们对事业的追求和对工作的负责。
三.加强当前师德建设的对策
1、将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制度化,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人们总觉得道德是“软”的,是“虚”的,没有办法进行衡量和评价,因此,要使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真正发挥作用,在目前来看,必须将其制度化,也就是将其渗透到日常的行政性规章制度中,使其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从而使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变“硬”变“实”。
2、教研活动渗透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研活动是教师交流经验、互相探讨、共同提高的重要方式。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要渗透在教研活动中,注意从那些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的教师身上挖掘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内涵,从师德与师能相互融合的角度开展教育。这种无形的教育,其作用往往要比有意识来开展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效果会更明显。
3、开展师德培训和教育。把师德教育列入全校教师培训总体计划,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五个专题对全校教师进行师德教育培训,让师德规范入脑入心。
4、坚持正面典型带动,倡树师德新风。“教师的个人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取代的最有用的阳光。”要善于发现和运用教师队伍中的先进典型,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楷模,让广大师生员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
5、注重心理疏通,保持教师健康心态。近年来,教育行业的职称评定、教师聘任、学历及科研成果等要求提高,社会、家长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等等导致教师的工作负担越来越重。每位教师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许多教师产生了焦虑情绪,甚至心理障碍。学校要积极发挥工会、团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关注教师的生活和遇到的困难,努力实施好“送温暖工程”。积极组织开展教职工的各项文体活动,活跃教师业余生活,让教师保持健康的身体和愉悦的心理状态。
6、不断总结,逐步提高,把师德建设工作引向深入。师德建设要紧密和形势要求相结合;领导重视程度是提高师德建设水平的关键;解决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要学会打持久战;要抓制度落实,要深入开展工作。
7、提高自身素养,塑造自身形象。不断丰富自我,提高业务水平;树立忠诚教育事业,教书育人的信念;要热爱学生,持之以恒;提高人格魅力。
师德建设专题研究
全球通希望小学
2012.4
师德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长期以来,广大教师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涌现了大批先进人物,当前教师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但是,由于当今社会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受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在少数教师身上出现了一些有悖于教师职业道德的不正之风。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忽视自我修养的提高。有的教师只注重提高学历,只满足于教学设计、语言表达、教学手段的运用,不注重以良好的师德熏陶学生,把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降到最低层面,变成了典型的“教书匠”;有的教师从走上工作岗位就一直照本宣科,一本教案用到老,不注重进修专业知识和提高业务水平,教学水平长期低下;有的教师只重视职称的提高,不重视人格道德的提高,忽视道德修养在教书育人中的重要作用;甚至有的教师只图安逸,不思进取,以文凭、职称掩盖自己道德水平的低下。
二是不尊重学生人格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教师对学生不是报以满腔热情,在班级管理和教学管理中家长制作风严重。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不是循循善诱,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而是给予心理压力、呵斥和责骂。有的教师还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甚至漫骂。这些行为不仅严重地损害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还失去了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导致有些教师除了以强制性手段让学生听课、维护课堂秩序外,根本无法把学生的心拴在课堂上。
三是变相体罚和体罚时有发生。有些教师因为学生表现不好,而对学生动辄罚作业、罚劳动、罚站,午餐时不让吃饭,到放学时间不让学生回家,以致一些本来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如劳动、作业等失去了它本身应有的教育功能,成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可谓得不偿失。极少数教师素质低下,不注重师德修养,甚至打骂学生。这些行为严重违反了《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给学生的身心留下创伤。
四是“乱收”、“乱拿”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地存在。有的教师在物质享受诱惑下,采取各种方式向家长、学生伸手。一些教师不在课堂上下功夫,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而是用“补课”、开展“课外活动”等形式做“挡箭牌”,收取学生费用,拒不执行中央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规定。极少数教师不仅收受学生财物,甚至明确地向家长开口要钱、要物,家长迫于压力,不得不拿。这些行为在社会上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出现上述师德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管理工作者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上还存在“几轻几重”的情况:
一是在教师培训中,重业务培训,轻师德培训。从历年的教师培训来看,我们主要重视对教师的业务培训、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忽视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培训和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考核在过去还只是限于对学校的考核和评论,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考核标准。
二是学校在考察引进教师工作中,重教学能力和水平的考察,轻师德情况的了解。
三是导向奖励中,重教学工作奖励,轻职业道德奖励。从现行奖励机制看,学校重视对合格率、优生率等量化教师教学成绩的表彰奖励。教师为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所做的转变后进生等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被分数所掩盖。学校忽略了师德水平和教学成绩之间的必然联系,教学成绩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衡量教师工作的重要标尺。这样的激励机制导致“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难以落到实处。四是教育教学研究中,重学科教学研究,轻师德方面的研究。从当前情况看,德育工作与教学工作的研究课题相比,数量是非常少的。据了解,我县几乎每所小学都有自己的科研课题,但是多数是关于教学方面的研究,德育工作、师德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开展得很少。
五是学校管理工作中,重视教学管理,轻视师德管理。部分学校领导在学校管理中,重教学质量的管理与提高,轻师德建设的加强。在领导班子议事中,教学专题研究得多,师德建设专题研究得少。不少学校是平常对师德教育不抓,上级号召时抓一抓,出现严重体罚、变相体罚等问题时才重点抓。很多学校没有形成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抓师德建设的良好氛围。
学校作为培养祖国未来主人的主体,落实“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就是要切实做到“以德治校”,搞好学生的思想道德工作。教师作为学生品德养成的主要指导者,教师的道德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水平的发展。因此,狠抓师德建设,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是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提高的十分重要的一环。
以我们双庙一中为例,今秋开学后,学校把加强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提出了“建设一支思想道德素质好、业务素质精、基本功扎实的教师队伍”的工作目标,并采取了以下对策和措施,加强师德建设。
(一)以德治师,加强教育。
一 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提高师德水平的关键在于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对师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开学前,学校加强了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宣传学习,还认真组织教师学习了《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知识,使教师知法、懂法。
二是召开了“师德师风”自查自纠民主生活会,梳理了本校在师德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制定了整改措施,要求班子成员和教师在思想上克服“学校教育软弱论”的倾向,树立“在影响学生成长诸因素中,学校教育占有主导地位”的信心。
三是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的过程管理。今后,学校将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工作作风教育,开展“树典型、铸师魄”系列活动,把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上,做到经常地开展师德教育,并对师德建设实行动态管理,持之以恒。
(二)建立机制,严格考核。
一是将师德建设列入学校工作计划,作为一级工作目标,成立强有力的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作为学校第一责任人对师德建设负总责,制定加强师德建设和考核的若干规定。
二 是学校对班子成员、教师个人考核,严格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学校若发生一起或多起在校内有重大影响的师德事件,经核实属校方负主要责任的,校长和分管领导考核为不合格。学校把师德测评结果作为对教师进行奖惩、聘任以及教师评优评先、职务晋升、工资晋升等的重要依据,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
三是对于在考核中出现问题的班子成员和教师个人均严格限期要求整改,并将处理结果和整改意见交学校党支部备案。
(三)加强监督,依法治教。
当前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6
随着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不断深化,美学教学在大学教学中的地位得到了明显改善,不仅原来的哲学、中文、艺术类专业的基础课地位得到了巩固,而且逐渐成为其他各类专业人文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公共选修课。但是,目前我国美学原理教学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及时加以解决,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美学教学的质量,进而对各类学生的学习带来诸多不利因素。
一、当前我国美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美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目的方面。美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它究竟要达到哪些目的`?到底为什么服务?这些问题都是美学教学的核心问题,它引导着美学教学的基本方向。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美学教学就不可能步入正规的渠道,美学教学的意义和价值也就很难表现出来。而恰恰就是这些问题,我国当前的美学教学并没有完全解决。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未能很好地贯彻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科学精神,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手法均显得刻板、机械、陈旧、俗套,缺乏灵性和创新性。例如有些教材虽然坚持了唯物论的表述倾向,但却不能将其活学活用,对人的审美心理做了过于简单的反映论表述,这不仅与当今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不符,而且也有违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发展精神。二是偏重于西方美学观念的介绍和发掘,而对我国优良的审美文化传统重视不够。并且多数美学教材还较多地沿用了原苏联模式,未能反映出我国民族审美意识的特色。三是美学教学未能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没有很好地贯彻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要“三个面向”的精神,使美学教学为现实服务的目标不够明确。
其次是美学教学的内容方面。教学内容是教学的主体,教学内容的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美学教学也不例外。总体而言,当前我国美学教学在内容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一是偏执于某家某派。由于我国的美学研究并不成熟,门派之争一度极为明显,而许多教材不是兼容各家各派的观点,而是偏执于一家之言,这样就不能充分反映出美学研究的各种综合成果,使教学内容偏颇失衡,不利于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和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容易使学生囿于一家之言,从而严重影响了美学研究成果的全面转化。二是缺乏逻辑线索。无论从实际的教学内容,还是从几种常见的教科书的特点来看,美学教学内容的安排都有较大的随意性,有的完全可以看出是依据教材编写者或施教者个人的好恶来取舍,根本没有照顾到教学内容各部分之间应有的逻辑秩序,显得杂乱无序、随心所欲。由此,就自然导致教学内容各部分之间比例失衡、残缺不全、东拼西凑等种种现象。三是对美学最新研究成果吸收不够充分。美学教学应当关注和充分吸收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美学教学始终紧跟时代步伐,建立起与当代社会的实际联系。并能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课堂内容。但实际上,许多高校在这方面做得都不充分,许多教材观点陈旧,内容缺乏时代性和现时性,而教师又不善于把当前的最新研究成果总结出来传授给学生,这势必使美学教学的内容显得单调、乏味。
第三是美学教学方法方面。教学方法是美学教学的最关键环节之一,它直接影响到美学教学的实际效果。长期以来,我国的美学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理论灌输式教学是其一贯手法,没能切合美学教学的实际需要,开发出更多的、更加行之有效的、更加切合当前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美学教学实际水平的提高,挫伤了学生学习美学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在美学教学过程中,没能加入相应的实践内容,也没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技术的各种手段,如多媒体技术、幻灯和投影技
当前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7
一、现阶段我国光伏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8年, 中央政府出台了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 意欲保证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危机中平稳持续发展。2011-2015年期间, 政府通过使用上述资金以及税收减免向九个重点行业提供财政支持, 光伏产业位列其中。可以说, 光伏产业蓬勃发展的高潮得益于政策驱动, 而政策驱动的发展模式却也造成了诸多问题。
(一) 政府引导监督不力, 产业畸形发展
政府在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要起到应有的支撑作用和保护作用, 用完善的顶层设计、法制保障、政策保障来扶持新兴产业的发展, 给企业可预期的信心。而我国的光伏产业政策更像是补丁式政策, 一遇到问题, 就出台政策, 产业问题不断, 政策出台不断, 缺乏战略性和系统性, 明显没有起到战略引导和市场监督的作用。
1. 进口量庞大与严重过剩并存
近年来, 地方官员为了保住经济增长率, 绞尽脑汁寻找经济增长极, 而光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 符合政策风向, 被当作新的投资热点产业。于是地方政府给企业提供土地、资金、税收优惠, 大张旗鼓打造“新能源基地”。这种缺乏可行性论证的投资热潮, 很容易导致产能过剩, 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资源浪费, 最终不得不被市场淘汰。以多晶硅为例, 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 2013年全年累计进口多晶硅80653吨, 但是与庞大的进口量并存的情况是, 国内硅材料企业开工量严重低下, 到2013年底, 国内大约有13家多晶硅企业恢复生产, 产能利用率30%左右。
2. 以制造业为主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中国光伏产业承担了全球主要的制造工作, 而光伏应用市场主要在国外, 造成的局面就是低价的产品供给到了国外、生态问题留在了国内。根据2012年《中国光伏产业清洁生产研究报告》调查, 国家工信部发布的多晶硅行业准入名单中, 有20家企业符合《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 而当时全国有多晶硅企业70多家。由于设备和工艺的领先, 光伏产业链其他环节的环境污染问题少于多晶硅行业, 但部分规模以下企业仍然存在环境污染问题, 主要原因是:首先, 地方政府对企业监管不力、执法不严;其次, 企业为降低成本而不治理废气、废水、废渣;再次, 企业对化学品相关岗位人员培训不足导致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
(二) 出口依赖度高, 遭受贸易壁垒多
我国是光伏产品的重要生产国, 但大部分的光伏产品都是出口欧美日, 容易受到国外需求动摇以及汇率、贸易壁垒等影响。2012年11月, 美国和欧洲先后给予中国光伏产业严重贸易打击, 美国时间11月7日,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 (ITC) 作出终裁, 对从中国进口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做出双反终裁, 开始对中国光伏电池征收惩罚性关税;11月8日, 欧盟委员会正式发布公告, 称已对从中国光伏企业进口的硅片、电池、组件启动反补贴调查。欧盟目前是中国光伏企业最主要的出口市场, 出货量占到中国光伏企业的70%左右。欧盟此举涉及其从中国进口的价值210亿欧元的光伏产品, 并制造了全球金额最大的贸易摩擦案。
(三) 发明创新不足, 受国外技术牵制
据不完全统计, 国内光伏企业的总研发费用仅为美国光伏企业的1/3, 而销售收入约为美国光伏企业的4倍。在硅材料、光伏电池、光伏组件的生产中, 硅材料生产技术以及生产装备大多需要进口, 光伏电池和光伏组件的关键设备完全依赖进口。尽管从光伏产业的绝对专利数量来看, 我国已处于世界前列, 但我国光伏产业专利结构不合理, 大多属于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 缺乏高质量的创新发明专利。而美、日、欧盟诸国在中国的专利申请大多集中于高技术含量的发明专利。2013年, 我国光伏产业发明专利引用国外专利15971次, 引用国内专利仅为6363次, 可见国内很少有专利处于核心地位。
(四) 融资环境恶化, 企业缺乏金融支持
在“光伏寒冬”时期, 市场不景气、贸易摩擦、库存压力等诸多因素严重打击了各类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对光伏产业的信心, 造成光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银行对光伏企业加紧收回贷款、限制贷款, 证监会对光伏企业上市进行更为严厉的审核甚至暂停光伏企业上市, 机构投资者对光伏企业债券更是毫无信心, 无论是银行融资、股权融资还是债券融资都是难上加难。尽管国家对光伏产业依旧重视, 但融资渠道与政策态度严重脱节, 光伏产业的地位与金融支持力度极不相符。我国金融市场本身就存在问题, 当遇到处在快速增长、剧烈变化的光伏产业时, 两者所暴露出来的矛盾就更为复杂了。
二、推动我国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 转变政府的产业发展观念, 加强产业引导与监督作用
过去, 光伏产业被政府视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政绩的体现, 动用各种资源支持光伏产业发展, 没有考虑到大量资源投入可能带来的产能过剩问题, 同时也放松了产业监管, 造成了高能耗高污染的恶果。因此, 在未来的工作中政府应当将这种盲目的产业发展观念转变为积极推动新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塑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的观念。要立足于国家能源战略层面而非经济增长和政绩层面, 为光伏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平台。在这一过程中, 政府主要的作用是引导和监督:第一, 合理规划产业链产能布局, 避免某些环节产能过高、开工不足的问题;第二, 引导产业转型升级, 用市场机制淘汰落后生产方式, 向微笑曲线上端转型;第三, 提供配套公共服务, 建立光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加强对政策及市场的跟踪, 做好行业信息收集于分析, 处理好企业与政府关系;第四, 监督企业遵守市场经济秩序规范, 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二) 进一步拓展国内光伏应用市场, 降低国际市场依赖度
我国光伏发电应用市场具有起步晚、基数小、发展快的特点。从我国光伏发电装机量增长趋势来看, “金太阳计划”和“分布式光伏发电”等政策对国内光伏应用市场的推动作用是明显的。2011年我国光伏装机量只占全部发电装机量的2.2%, 2013年该比例增长到12%, 可见国内光伏应用市场发展是非常迅速的, 这也是我国光伏产业能够从低谷中强势恢复增长的主要原因。为了降低国际市场依赖度, 减少贸易摩擦案, 我们应该进一步拓展国内光伏应用市场。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光伏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更有利于国家能源安全和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将来几年, 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过程中, 各地因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拓宽光伏应用领域。主要有以下三个领域可供开发:第一, 进一步鼓励建设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安装, 采取“自身利用, 余量上网”的方式, 在各类大型场馆、商业办公楼、公共建筑物、居民住宅楼上推广应用;第二, 进一步建设公共场所光伏照明系统, 在广场、公园、园区、景区等安装光伏发电系统;第三, 高效利用国土资源和日照资源, 建设大型地面光伏电站。有了强大的国内市场根基, 我国光伏产业才能在世界市场保持竞争力, 帮助我国在能源革命中占得一席之地。
(三) 加大自主创新力度, 掌握核心技术
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内的发明创新、技术进步成果与巨大的产业规模极不相配。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保持持续国际竞争力, 唯有加大自主创新力度, 掌握核心技术。第一, 政府带头与企业、科研院所、高校成立科技创新领导小组, 主要任务是研究制定产业科技发展计划, 建立产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 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第二, 加大科研投入、促科研成果产出。一方面各级政府提供配套财政支持、专项基金和科技贷款, 用以支持企业的科技攻关;另一方面光伏企业也要认识到科研重要性, 提高科研投入与销售额比重, 加大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在创新力度。第三, 坚持人才战略, 做到引进高层次人才与培养人才储备并举。采用各种激励措施, 大力引进光伏领域高层次管理与研究人才;同时重视培养后备人才,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建立人才培养基地。第四, 制定科学、先进的技术标准体系, 淘汰落后生产技术、促使光伏企业提高生产技术, 缩短与光伏强国的技术水平差距。
(四) 改善融资环境, 提供金融支持
当前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8
关键词:高等 职业教育 问题 对策
一、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高等职业教育认识观念的偏差。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全社会包括教育界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并未达到应有的高度,鄙视职业教育的现象随处可见。由于在高校招生中,高职的录取在本科之后,招收的生源较差。有些学生和家长产生高职教育是“二流教育”和“落榜生教育”等错误认识,加上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使学生和家长认为上了高职前途无望。这种认识观念的偏差造成了真正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不愿办高职、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不愿读高职、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读不起高职的困境。
2.资金投入不到位,办学软硬件设施较差。经费投入不足限制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和进一步发展。要办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在资金的投入上,国家把资金主要投入到普通高等教育,而投入到高等职业教育的资金却有限。因此,高职教育只能处于维持阶段,而难以拿出大量资金投入软硬件建设。企业尽管是高职教育的受益者,但却没有认识到职业教育和他们密不可分的联系,不愿承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3.专业设置不尽合理,不能适应市场和职业岗位的需求。虽然各高等职业院校都在为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和设置专业,但是由于办学条件等各种原因的局限,其专业设置仍不能很好地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主要存在一下几个问题:一是专业结构不尽合理,部分学校在专业结构调整上缺乏科学的论证,设置随意性、盲目性较强,导致这些专业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二是有些专业的设置缺乏针对性,不考虑市场的需求,不考虑该专业的自身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是否具备,设置的专业人才市场需求面狭窄,社会需求不迫切,缺乏吸引力,导致招生数量不足,毕业生囤积。三是缺乏特色专业,有些学校缺乏考虑长远专业、品牌专业的建设,急功近利,重投资少、见效快、技术含量和层次低的专业,缺乏相对稳定的特色专业、骨干专业。
4.高职教材建设体系尚未形成。到目前为止,高职教材建设体系尚未形成,大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教材来源有三个途径:一是在过去中专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内容而成;二是直接借用本科同类教材;三是组织本校或几所学校教师联合编写教材。但这些教材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职业特征不够明显,基础理论分量太重,应用技能比例偏轻等问题,总的来说不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5.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手段陈旧、落后。教师受传统高等教育模式影响较深,没有跳出普通教育的框框,教学理念、教学改革滞后。一些高职学校还是采取的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知识教学模式,“满堂灌”现象严重,教师讲,学生听,缺乏必要的互动式的讨论。实践技能课也以课堂教学模式为主,很少采用现场教学、模拟上岗教学、案例教学等使学生真刀真枪动手的教学模式,现代化教学程度低,教师主导性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调动。
6.技能型和双师型教师缺乏。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不同于普通高校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水平,更需要具有过硬的实践能力。(简称“双师型”)目前,高职院校普遍缺少“双师型”教师,绝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缺乏实践经验,难以完全胜任高等职业教育对技能培训的要求,高职特色难以体现。而高校一刀切的教师职务晋升条件,注重学历和学术水平,轻视实践能力,明显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7.与行业、企业结合不紧密;据笔者对省内几所高职院校的调查,绝大多数职业院校不具备培养出技能型人才的实训条件,而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大多还是建立在靠“关系和信誉”基础上的浅层次、低水平的合作。多数高职院校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流于形式,学生实践教学难以按计划付诸实施,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亦都停留在教学设备捐助、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等的合作。这种合作,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相去甚远。
二、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1.培养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双元制”的精华在于,它的“一元”为学校,“一元”为企业。学校的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企业的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企业与学校”这一培训比例始终贯穿其中。“双元制”模式针对性较强,重能力,能充分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美国、加拿大为的cbe模式。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简称cbe。它的最主要特点是打破了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设计方式,以职业能力为基础,明确培训目标,并按照教学规律,将相同、相近的各项能力进行总结、归纳,构成教学模块,制定出教学大纲,,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评价。强调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保证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2.课程设计。目前,国外最典型的课程设计有德国模式和加拿大cbe课程设计模式。德国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是以职业活动的行为过程为导向,它强调学员的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将来职业岗位的需要,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注重实践、掌握技能”。加拿大cbe课程设计模式是把培养能力作为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把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科目;把职业能力图表中的专项技能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计划。
3.校企合作。德国的职业教育是典型的校企合作型。在德国,政府出面干预,使产学合作制度化,学生在企业环境中顶岗工作,以获取工作经验,态度,岗位技能为目标,学生真正实现了学有所用,这样,学校和企业相互支援、共同受益。而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更把企业的培训资源直接纳入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根据分工不同,企业与院校分别承担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任务,与院校教育一起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奠定国民教育的基础。在美国,为使大学与企业加强合作,企业与大学联合创办了“美国高校大学——企业关系委员会”引导企业管理者和技术专家进入大学课堂和实验室,大学则按企业要求培养人才。
三、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的建议及对策
1.大力宣传,把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积极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对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才培养、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宏伟目标的重要意义。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本着对国家、对民族高度负责的态度,从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的角度出发,对国家、省政府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划加以认真的考虑和研究,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利用各种场合、手段大力宣传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提高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改变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重学术,轻技艺;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的认识误区,营造适宜其发展的社会环境。同时,各高等职业院校也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全方位宣传自己,扩大影响。
2.加大政府对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与支持力度。要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政府要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尽快落实好生均拨款机制,使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拨款的水平逐步达到本科院校学生的水平。实施财政倾斜政策,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应拿出专项拨款投入职业教育,专门用于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和学校的实习场地建设。
3.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对专业设置、建设、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面向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灵活设置专业,是高职教育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前提。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紧随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动态设置专业,根据需求适时地进行调整优化组合,实现效益最大化。
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要以培养一线人才的岗位技能为中心,充分体现培养目标。知识和专业技能既要够用,又要有一定发展潜力,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并重、相互渗透的原则,适当增加实验和实训的比例。
教材改革应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倾斜,组织有关技术专家针对高职教育编写相应的教材,本着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总体思路,优化整合课程内容,突出高职特色。
3.深化教学体制改革,办出高职特色。高职院校的教学要体现职业特色、行业特色和专业特色。高等职业院校应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培养目标和办学特点,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努力办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
4.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学习经历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引导教师为企业和社区服务。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的继续教育,创造条件让教师走产、教、研相结合道路,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5.积极探索产学合作的办学之路,加强和社会、企业的合作。高职院校主要是为社会生产、管理第一线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走产学结合的道路,这是一些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能否真正办出高职特色的关键所在,实践证明,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不断满足社会特别是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霍晓光.校企合作产学互动订单培养[J].中国培训,2006,(2).
2.徐洪波.探析校企合作共建的双赢特征和发展思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
【当前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推荐阅读:
当前行政效能投诉受理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和措施05-17
浅谈当前交通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预防对策10-08
当前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16
当前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2-16
浅谈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10-16
当前审计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2-15
当前初中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8-23
当前基层部队士官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8-28
浅析当前基层税收征管的存在问题及对策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