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招标投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7-07

当前招标投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共10篇)

当前招标投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

当前招标投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我区的招投标监管工作的现状

我区招投标主要分成三个方面,一是100万以下的工程建设项目,二是政府采购目录中的货物采购,三是根据区长办公会议纪要对单一来源的工程进行询价,谈判。

我从2010年7月开始负责对招投标现场监管工作,一年多以来,基本上每天都有招标、采购或谈判发生,多的时候一天有7、8个项目。虽然在现场中也曾多次发现投标人的投标文件存在多处雷同情况,并制止了一些不规范行为,但发生在现场的违规问题毕竟很少,问题多发生在标前或标后。

二、根据会议纪要进行谈判中存在的问题

这一块的问题最严重,可以说基本上根据区长办公会议纪要进行的谈判都与现行的招投标法律法规相违背,根据会议纪要进行询价、谈判的,多是一些重点项目、大项目,资金额也基本在100万元以上,多的甚至达到上亿元,为赶时间,而不走正常的招投标程序,不进市大市场,而这一点也最经不起上级检查的地方。

1、政府投资项目监督管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越位”,我们不是在行使监督职能而是在行使谈判的职能,区长办公会议纪要中,不管是装饰装修、还是设计、绿化、工程建设都要求区政府投资项目监督管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共同参与谈判,我们有时都戏称自己为“全才”,专家只懂某个方面的内容,而我们什么都

懂。这样谈出来的价格又能有多少公信力呢?但根据会议纪要我们又必须去参加,不参加又不行。

2、工程先施工,后谈判。提请政府区长办公会议的不少项目,在谈判前己开始施工,或己施工完成,或材料己进场,在谈判中,如果我们对某种材料的单价有疑问,再谈时,建设方就会有“己建好”、“不信我把进货单给你看”等理由,甚至有时甲方也站在对方的立场,甚至会以“耽误工期责任由你们担”的理由反驳我们,迫使我们作出让步。

三、工程招标与货物采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招投标活动中,从参与的角度划分,可大致分为“四方主体”,分别是:招标人、投标人、评审专家和监督部门。这四方主体在招投标活动中有着各自不同的职能或利益,在当前的招投标活动中,这四方主体均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一)招标人方面存在的问题

1、招标人搞虚假招标,明招暗定。招标人在招标前与投标人私下谈妥低价条件,基本内容确定后才开始招标,并找来一些企业“陪标”;招标过程中,或利用招标条件设臵“门槛”,不根据工程实际要求提出若干不合理的投标入门条件;或在招标条件上暗做手脚,“量身”设立倾向性条款,为意向中投标单位开方便之门。更有甚者,个别招标人先行施工,在工程进行中或者完工后再提请区长办公会议讨论进行单一谈判。

2、故意或无意泄露标底,在现行的招标活动中,是由招标

人编制预算后,请报审计中介进行预审,审计中介预审后将预审价反馈招标人,然后再报区审计局进行核算,区审计局在很多情况下没有核减,招标人会在有意或无意的情况下将中介的预审价告之投标人,造成投标人的报价虚高不下。

3、故意拖延时间。招标人前期工作不主动,计划不周密,或故意拖延时间,造成招标时间紧,不够公告时间,往往以时间紧、任务重,便提交区长办公会要求单一来源谈判。

(二)投标人方面存在的问题

1、投标人与招标人串通,虚假招标。

2、投标人之间互相串通,损害招标人利益;一些投标企业之间相互串通,彼此达成协议,轮流坐庄中标或借用资质进行围标,损害招标人利益,使招标投标流于形式。

3、投标人不平衡报价,投标人在一些单项中故意报低价,一些单项故意报高价,将总价降低,中标后,串通招标人或以其它方式,变更工程量,对报低价的项目工程量进行削减,对报价高的工程量进行大量增加,最后决算审计时造成工程总价变大。部分投标企业恶意低价中标后,找各种理由拖延工期,手段、性质非常恶劣,以达到变更工程追加投资增大利润空间的目的。

(三)评审专家方面存在的问题

1、评审专家委员会的功能无法实现;现在招标项目众多,项目规模专业差异很大。对大部分项目而言,评标时间仅仅有几个小时,在这么短时间内要求评标专家拿出高质量评标成果不现

实,往往仅是履行法律上的程序而已。

2、评标专家丧失原则,定向评标;一是打极端分,故意抬高或压低某投标单位的评分。这种专家往往抵挡不住“红包”的诱惑,见利忘义,在评标中为特定的投标企业“保驾护航”,做出违反职业道德的事情。二按业主意向评标,不讲原则,丧失立场。这种专家以为评标委员会要向业主负责,应按照业主的意向进行评标并推荐中标候选人,导致评标过程中,不敢发表自己的真实意见,过多的考虑业主的想法,甚至主动去揣摩和询问,最终沦落为“暗箱操作”的工具。

(四)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

1、“多头监管”现象普遍;有关法规将招投标活动的监督管理划归各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这种行政监督主体的多元化格局导致招投标管理出现政出多门、政令不统一、管理边界不清,管理职责交叉、缺位越位和管办不分离等种种弊端的出现,降低了招投标管理制度监管功能。

2、监督力量薄弱;现在招标项目数量巨大,内容纷繁复杂,需要监督的内容众多,从公告的发布到招标文件的审查备案,从开评标现场到评标报告核准,从合同签订到项目实施,期间还要处理各类投诉,以现有的人员和设施根本无法完成,大部分监督都流于形式。

3、招标项目的后续监管存在盲区。行政监督部门注重对招投标过程的监管,而忽视了对中标工程的施工、验收和结算过程

监督,导致投标承诺与施工现场不一致,转包和分包工程,不合理地变更设计以及高价结算等现象发生,这些现象都需要严格后续监督和纠正。

四、解决当前招投标问题的一些思考

上述违法违规行为和不规范现象的产生,除了政府职能存在错位、越位、缺位,还与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及其招投标的体制设定存在缺陷有关,同时也与多年招投标活动中形成的社会“潜规则”有关。党中央,国务院对招标投标领域存在的问题非常重视,200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了当前招标投标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研究对策,加以解决。今年3月25日,在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重申要着力解决招投标方面的突出问题,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招投标有形市场,同时加强招投标活动和标后监督管理。对借用资质投标和出借资质收取费用、违法违规转包分包等问题进行专项治理。要解决当前招投标方面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现行的规章体系;例如法律规定的歧视性条款如何把握?如何认定串标、陪标、围标及虚假招标等违法行为?目前有的地区在这方面已经做了有益的尝试,河北省出台了《河北省建筑工程虚假招标投标行为认定和处理办法》,对当前招投标市场出现的的虚假招标、围标、串标及其他弄虚作假行为做出了

明确的认定标准,这样既规范了招标人、投标人、招标代理机构和评审专家的行为,也给行政监督部门工作提供了依据。

(二)创新招标投标监管体制,推进统一招投标平台建设;要进一步理顺招标投标监管体制;真正实行“管办分离,监管分离”,从根本上解决部门各自为政、自我监督等问题。将各行政监督部门的招标投标管理职责划归到一个部门统一管理,由该部门统一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监督招标投标活动的专业执法队伍。许多省、市都成立了招投标监督管理局(办),超越了现行部门界限,能够统一行使行政监督权,值得借鉴。

(三)加快推进电子评标,网络远程评标系统建设;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日趋成熟,电子招投标是一种建立在网络平台基础上的全新招标方式。在电子化招投标中,招标人、投标人、招标代理、评标专家、监管机构在同一个交易平台上,实现从网上报名到合同备案的全部过程,其中在计算机辅助评标过程中,减少了评标专家的工作量,规范了评标专家的评标程序和行为,规范了评标专家的自由裁量权,确保了计算统计的准确性,保证招投标过程能在有效的监督下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暗箱操作等虚假招投标现象,实现了办事的公开透明和高效廉洁,降低了招标投标成本,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有利于实现真正的“阳光交易”。

(四)建立和完善电子监控系统。重点加强对招投标全过程的电子监控。通过监控系统对招投标全过程进行录像和录音;设

立指纹门监督系统,对进出评标区域的评标专家、工作人员和监控人员等人员用指纹进行确认;对整个评标区实施通讯屏蔽,以确保评标过程的保密等。通过这些手段着力规范和约束招标人、代理机构、评标专家、监督人员以及招标投标参与者的行为,提高其自律意识,减少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五)纪检监察机关正确行使监督职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到位而不“越位”,履职不“缺位”,监督不“错位”。不能过分强调监察机关的监督,而弱化职能主管部门的监督。监察机关负责对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履行监督执法职责情况的行政监察,调查处理行政主管部门越权履职、行政不作为及乱作为等行为,严肃查处非法干预和插手招投标活动的国家行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

(六)对100万元以下的小工程实行明标明投,公开摇号。小工程在发布招标公告之前事先请中介公司进行造价预审,由区审计局根据预审价确定发包价格,并将发包价格在招标公告中予以公开。投标人也不需再自行制定本公司的投标价。从而达到避免出现“低价低质”的现象。在通过预审的投标人中,进行公开摇号确定第一、第二中标人,减少招标方和相关工作人员在评标过程中的人为影响。

当前招标投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2

招投标活动在控制工程成本、保证项目质量、降低项目风险、防治行业腐败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目前已经成为土木行业的主要交易方式。土木工程以大宗性和复杂性为特点,对招投标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具有竞争性质的招投标模式也让土建等项目工程的成本控制和质量控制获得最优化的实施方案。本文主要分析了招投标环境中存在的几点问题以及相应的改进措施。

2 当前招投标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2.1 招投标监管机制混乱导致招标行为不规范、效率低下

土木工程与招投标模式结合,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监管问题。就目前存在的几种监管方式而言,行业内部监督多为“自己来监督自己”,失去了监督的意义。土木工程的专业性也限制了纪检部门监督力度,监管效用不显著。政府行政的监督多有不连续性和滞后性,无法发挥出监管的预先效果,而舆论监督又因为其信息的不透明基本无法实行。

缺乏有力的监管制度导致招投标活动中的不规范行为,一般有以下几类:不按法律确定的规模和方式承发包工程,对于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不招标,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化整为零规避招标;排斥潜在投标人,存在违反规定的压价行为或歧视行为;一些建设部门搞假招标,表面上是招标其实已经定好了中标单位;不按招标文件中载明的评标规则公平公正地选择中标人;招标人向他人透露已获取招标文件的潜在投标人的名称和数量,或泄露标底,影响公平竞争;不按规定在公开的媒体发布资格预审公告或招标公告,不在招标文件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公开开标,虚假招标,暗地里签订阴阳合同;投标人相互串通投标恶意抬高标价,以向招标人或者评标委员会成员行贿的手段或以他人名义,弄虚作假,骗取中标。招投标环节涉及到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业主、设计方、承包方,以及有关咨询机构等多方配合。尽管各方地位、利益、角度有所不同,但都必须遵守相关制度和行业规范,规范自己的行为,接受监督。

2.2 市场关系不平衡导致投标人处于弱势地位

我国建筑市场上存在着供求关系严重失衡的矛盾,既表现在总量上的供大于求,又表现在结构供求上的不平衡。招投标双方本身具有一定的博弈关系,而博弈双方应具有同等的地位,拥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面对同等的环境,接受同等的待遇。

在失衡的市场关系的大前提下,招标方的权利与义务严重不对等,招标方选择的主动性和投标方选择的被动性;招标方不具备投标方所面临的竞争环境;招标方主导,投标方配合;单单从招投标的实施过程中来看,招标人对招标文件有着不可挑战的权威解释权和话语权,对于选择中标文件或者招标无效等事宜却不需要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和经济赔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投标人则需对所提交的投标文件承担所有的法律责任。另外招标文件中所列出的合同条件都假设投标人(承包商)具有丰富经验,能胜任投标工作,这本身就把投标人放在了十分不利的位置。而实际上,由于时间原因和现实情况的限制,在投标期间投标人不可能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去做详细的环境调查和实施计划,一经投标或签订合同,则表示他已自动承认了上述条件,也就是承认了自己的不利地位。基本上就是这一份以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为基本形式的应邀合同,就已经反映出买方市场的绝对优势,对于投标方而言是很不利的。

2.3 工程的盈利模式导致招投标双方对风险管理和全过程管理不够重视

招投标作为整个工程从项目构思到报废拆除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是联系各方的枢纽,也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1)对比实际过于理想化,不重视项目的风险管理。风险分为两种,一种是对实际环境的未知,另一种则是人为因素的影响。工程工期较长,市场价格起伏,环境气候不定,相关政策改变等都会带来一定风险,这些都是可以预见的,在合同双方有相关的责任划分,但对于人为因素的影响就更加复杂难以估计,责任划分也不甚明了,导致相关纠纷时常发生。

忽视项目前期工作的重要性导致招标文件不够严谨;招标人过分依赖清单,忽视施工图纸与实际施工的区别;投标方是否能够保证参与施工的劳动力素质,是否压低总价提高单价;评标过程是否太过注重投标报价而忽略其他重要因素。由于问题的具体情况不可预测,深度无法衡量,在招投标时往往不考虑对此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

(2)侧重局部利益最大化,忽略全过程造价的考虑。在整个的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从利益方面考虑,招标方追求的是投资收益最大化,即最高质和最低价,投标方则追求的是工程报价与实际成本的最大差值,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两方相互矛盾,却必然最终统一。招标方由于利益的时效性或资金周转等原因,较为注重短期收益,降低了对全过程造价的标准;投标方由于本身不存在全过程参与,更加忽视了全过程管理的问题。但无论从工程本身还是工程背景和环境来考虑,不注重全过程造价都不算是招投标的最佳方案。

3 招投标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通观发达国家在招投标方面的几个特点:政府的间接调控,多渠道的工程信息,通用的合同文本,完善的信用机制,重视风险评估,考虑市场动态性。针对我国目前实际情况的考虑,提出以下几项措施方案。

3.1 建立行业数据库增强信息交流和行业透明化

从项目的决策阶段到项目的交付使用阶段,涉及到行业发展及多个企业功能组合,集中了多个政府部门权力的行使。无论是政府部门、企业信息或者市场动态,如果都融汇在一个共同的数据库中并且及时更新,信息流通性和行业透明化将会有很大改善。

招标方企业的已开发完成项目运营情况,资金流转情况和支付能力,相关管理人员的具体认证信息;企业及专家的资质证明文件及材料,相关劳动人员的劳动素质证明;代理机构的基本信息和已完成项目的具体情况;专家的个人信息和资质证明及参与评标的工程情况及最终结果评价;市场价格的实时信息更新。并且按照一定的要求和不同层次进行相关的等级分类,实现全国网络化覆盖消除地域问题。制定相关的信用机制,根据企业或专家的实际能力与资质,模拟电子商务中的商品评价模式,两者结合形成相应的等级和荣誉竞争体系。

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将规范制度、行业信息、资质信用等等数据化,能够有效的减弱人为因素对招投标环节的不良影响,电子招投标方式可以利用权限设置和回避模式,净化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有效规避腐败的滋生,也可以加快双方合作沟通的脚步,将有限的时间和资源进行合理分配。

为招投标提供一个信息透明且流动性强的运行环境,改善了监管制度的实施情况,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电子招投标平台的建立有效地弱化了人为因素在招投标过程中的不良影响,避免不必要的成本消耗,提高了招投标的效率。

3.2 规范行业发展、平衡双方市场关系

实行良好的招投标模式,从某种方面来讲也是平衡招标人、招标代理机构、投保人及相关权力机构的有效手段,明确各方责任,使其工作期间不存在复杂的掣肘关系;招投标阶段影响着招投标双方的企业发展方向和路径,简化双方之间的雇佣关系,净化第三方与招投标双方的利益关系,对此进行了两种设想。

(1)整合中小型企业资源,无论是专家资质还是劳动力素质,做过相关整合工作之后,合理评估实际能力并进行等级划分,招投标过程中进行相应等级的匹配,减少不必要的畸形竞争,使市场关系达到平衡,减弱甲乙双方的博弈性质,增加共同利益点,减小招投标双方的权利义务差距,做到真正的公正公平公开。

(2)改变招投标制度的时间位置和双方的合作关系,例如甲方的开发方案和乙方的施工方案组合竞标,尝试在电子招投标模式中利用拆分组和的方式,有针对性的完成既定目标。从项目角度考虑,就是将目前的一对多模式赶紧成多对多模式,打破强烈的雇佣关系,加强行业协会或者政府部门的功能,让利益关系最弱化的角色把握项目总体局面,而开发商和承包商都变成中间的竞争人员。

3.3 重视风险管理,实践全过程造价

3.3.1 加强风险管理,防治措施做在前面

对于项目来说,它具有明确的既定目标和长远的影响,其实施的不可逆性和环境的约束性都表现出风险管理的重要程度,如何在项目招投标阶段对项目立项产生的风险和自身环节产生的风险予以消除,预见性地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使我们不可忽略的一大课题。

首先需要重视且正视风险管理问题,面对不同项目,识别风险因素:是社会环境风险还是据测风险,是道德风险还是认知风险;分析风险背景:是招标文件发布还是投标文件的编制,是评标环节还是业主决策;制定风险管理措施:是选择风险自留还是风险转移,或者风险规避直接舍弃。风险管理应该成为招投标文件编制、评标环节的重要考量条件,一个良好的风险管理团队将会带来出乎意料的理想效果。

3.3.2 协调各方利益,做到全过程造价管理

由于各方的角度和利益不同,大家所追求的利益都具有一定局限性,但是让所有人都从全局出发考虑问题显然不符合现实情况,所以我们需要的是协调。协调获利者之间的关系,使其达到统一,或者相互权衡下的各退一步,达到真正1+1>2的共赢局面。招标方需要考虑项目后期的运营维修成本和拆除重建成本;投标方也要考虑后期合作和企业信誉等隐形条件。我们共生在同一个行业背景和环境中,个人利益最大化永远不会是最佳选择。

4 结语

招投标模式需要按照标准统一、互联互通、公开透明、安全高效的原则以及市场化、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建设和运营。这和我们的行业发展目标不谋而合,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互相依存,互相进步,互相完善才是我们最应该做的。

摘要:分析了目前招投标的相关环节,指出了招投标模式目前存在监管不力、行为不规范、招投标双方信息不对称、市场关系失衡等问题,结合行业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和电子招投标平台的发展情况,提出了通过平衡市场关系来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招投标,风险管理,电子招投标,数据库

参考文献

[1]冯乐乐,王峰.我国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的研究[J].山西建筑,2014(30):243~244.

[2]杨二辉.浅析国有企业招投标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J].管理观察,2013(33):49~50.

[3]魏青.国际工程投标中风险分析及措施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4]刘建中.信息化建设在工程建设招标投标管理中的应用研究[C]∥中国土木学会.让阳光照耀建筑市场——贯彻《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金润杯”征文大赛优秀论文集.北京:中国土木学会,2012:7.

当前招标投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3

一、我国建筑工程招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地方保护主义。不少招投标活动中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主办单位设下道道难关,卡死外来企业。有些采取抬高进入门槛的办法对外地、外行业企业加以限制,有的通过在招标文件中规定保护性或奖励性条款给本地、本企业以优惠。从大型基础设施和国有资产投资的建设项目的招投标情况来看,不管是邀请招标,还是公开招标,总可以看到与建设项目有关的地区或行业的施工单位的身影,有的实力明显不如众多的投标单位,但还是要特别保留一些标段,或强制别的中标单位把一部分工程分包给指定的单位或要求外来企业降级投标,以扶持、保护本地区、本行业企业,大型工程如此,中小型工程就更不用说,有的通过领导的干预最后中标,有的综合评分名次在后还先中标,有的跑了标经过处理又中了标等等现象,都说明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业保护主义。

2、资格预审条件存在倾向性或排拆性。由于建筑市场“僧多粥少”的局面,采用公开招标的工程的潜在投标人常常多达数十家,为减少专家的评审工作,招标人一般采用资格预审的方法,但由于种种原因,招标人的资格预审条件中往往有意或无意带有倾向性或排拆潜在投标人的内容,如项目等级为三级的工程,除要求项目经理为一级资质外,近两年内负责的工程须获得过鲁班奖。由于获得鲁班奖工程的数量相当有限,使得符合资格预审条件的投标人具有相当的确定性,资格预审条件也由于存在倾向性或排拆性而遭到其他投标人的质疑甚至投诉。

3、专家评标时间过短。据调查,目前中、小型工程的评标时间约为半天至一天。专家对每个投标人的投标文件的评审时间不超过1小时;大型工程的评标时间为2天左右,专家对每家投标单位的投标文件的评审时间不足2小时。而一般情况下,投标单位仅施工组织设计就长达数十页乃至于超过百页,临时通知专家的做法使专家事前对拟参加评审的工程几乎一无所知,而只能在评标开始前听取招标单位的简单介绍,因此,在如此仓促的时间内,专家很难对各家的投标文件做出全面的评审,因而很难实现招标工作中所要求的择优选择中标人的原则。

4、保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设工程的复杂性决定了招标人必须组织进行工程项目的现场踏勘和答疑工作。目前。部分招标人安排集中进行现场踏勘及答疑工作,这种做法虽然带来了组织工作的便利,但“集中”导致的投标人间身份的泄密将严重干扰正常投标人投标策略的制定。同时,又给不法投标人提供了相互串通投标的可乘之机,从而损害了招标单位的利益,并违反了招投标法中关于“招标人不得向他人透露已获取招标文件的潜在投标人的名称、数量”的规定。对投标人而言,评标委员会成员的意见影响着中标人的确定,可以说他们掌握着投标人的“生杀大权”,为确保评标工作的公正性,招投标法做出了“评标委员会成员的名单在中标结果确定前应当保密”的规定。

二、解决对策

1、加强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投标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强化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投标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大招标投标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宣传力度。尤其是建筑施工企业的负责人,要组织他们进行这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的教育,以预防为主,对触犯相关法律法规者给予严惩。另外。在全社会宣传招标投标法律法规颁布的意义。

2、要积极探索深化建设体制改革的有效途径,进行政府投资工程管理方式改革,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并符合中国国情的建筑市场运行机制。一些发达国家都是由政府主管部门担任政府投资工程在建设期间的业主,直接负责组织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的建设工作,建成后再交有关使用部门管理。这种建管分离的做法无疑很值得我们借鉴。目前我国政府投资工程管理方式,是谁使用,谁建设。这不仅给业主单位掌握建设程序、法规和相关技术规则带来难度,而且对分散的业主,建筑主管部门也难以进行专业指导、培训甚至监督。

3、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制定招投标管理规程。一是要明确划分招投标各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互相监督,各负其责;二是要规范编标、发标、投标、评标、开标的方法和程序,首先要做到公开招标,及时发布招标信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的规定,邀请有关法人或其他组织投标,提前向有关行政监督部门报告备案,才有可能做到竞争公平公正,监督有的放矢。招标人一方面可在招标文件中要求投标人针对工程的难点和重点在投标文件中明确相应的措施,以利于专家有针对地进行评审;另一方面,适当延长专家的评审时间。对中、小型复杂程度低的工程,保证专家对各投标文件的评审时间不少于3~4小时;而对大型复杂工程,其评审时间不少于6-8小时。毋容置疑,当选取了一家最优的投标单位时,工程实施过程中给业主在缩短工期和减少投资等方面带来的收益可远远抵消招标单位在专家评审费及评审时间上的投入。

4、资质审查及业绩考核。检验投标单位相关证明文件,考察投标单位信誉程度、施工经历及工艺、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相关业绩及代表性建筑作品等,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

招投标全过程全方位监督。由管理部门、主管部门、监督部门共同介入建筑工程招投标工作,加大管理力度,实行全程监督。

当前招标投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4

编者按:自2012年我局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以来,市县(区)局设立了纳税评估专门机构,建立了纳税评估指标模型,做了一些工作,但多是停留在嘴上,落实在墙上,缺乏实际的行动和效果,全市纳税评估工作水平离省局的要求和兄弟单位的进展还有很大差距。

近日,市局徐林章局长在《当前纳税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调研文章上批示,要求全系统“重新认识纳税评估工作的重要意义,研究纳税评估工作的方法和举措,以本篇调研文章为例,全面开展纳税评估学习讨论活动,查找本单位纳税评估工作的瓶颈和问题,探究继续深化纳税评估工作的办法和途径,以提高认识,改进方法,扎实推进,务求实效,尽快使这项工作步入正轨”。

如果说税源专业化管理是新形势下税收征管的核心,那么纳税评估就是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核心。纳税评估工作成败对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直接影响全年税收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希望各单位认真学习贯彻徐局长批示精神,按照“规范管理、转变作风、真抓实干、提高效率”的要求,高度重视评估工作,不断提升评估水平,在学习、讨论、调研、完善中把纳税评估工作和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工作干好、干实、干出成绩,用实际行动助力“中国梦”,实现“地税梦”,建设“幸福地税”。

当前纳税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李榆川

纳税评估作为税收征管的必经程序与核心环节,弥补了现行征管程序的缺失,是明晰征纳双方重要的法律界限,既是征管程序也是风险应对方法。我市自开展纳税评估这项工作以来,在提高税源管理水平,增加税收收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距离理想的纳税评估工作状态还相差很大,在税源专业化的模式下如何更好地开展纳税评估工作,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纳税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观念未转变。(1)、作为单位决策者的观念没有转变。认为纳税评估无非是以前的税务检查的另外一种叫法,换汤不换药,不需要成立专门的机构,还是由原来的税收管理员按照原有的管理范围实施管理和行使评估即可,换汤不换药;或者以无人可用、无人能用为借口无法成立,目前仅仅榆阳、神木两个单位有专业纳税评估机构,其余15个单位都未成立。形成专业评估任务无机构应对,无人应对的局面。(2)、税收管理员对纳税评估的重视不够,不能从税源管理的角度认识纳税评估的重要性,大多数,税收管理员不愿意从事纳税评估工作,不愿转到纳税评估岗工作。目前我市纳税评估岗位人员共有180名,其中日常评估岗135人,专业评估岗45人,只占到基层税收管理人员的32%,而且大多数人员是兼岗,这与省局规定的从事纳税评估人员要达到基层税收管理人员的50%以上的要求相差很大。(3)、风险管理意识淡薄,没有真正把纳税评估作为执法风险防范的有效手段引入工作中,不能利用纳税评估来防范风险,规避执法风险,提高管理水平。

2、纳税评估工作流于形式,评估质效不高。按照省局风险管理系统设置,各个基层税务所的所长及日常评估岗负责每月风险管理系统推送的日常评估任务,但是从工作形式、程序和结果上看,很多人把这项工作当做了额外的负担,认为评估工作只是整理一些形式上的资料,仅仅完成评估面,不讲求质量和效果,我市2013年一季度系统推送日常评估任务3190户,仅有9户评估有异常,评估税款仅为5.8万元,工作被动应付,风险管理系统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对税源管理的应有作用。

3、人员素质不能适应纳税评估工作技术要求,有待提高。纳税评估是一种现代化的税收征管手段,对评估人员的财会知识、税收工作经验、分析判断能力以及计算机操作水平等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对目前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考验和更深的要求,业务知识不全面或者工作停留在表面就不能很好地开展评估工作。同时,我市人员年龄结构偏大,干部的政治素养、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心不强,也制约着纳税评估工作的有效展开。阻碍了纳税评估工作取得预期目的和效果。

4、第三方信息渠道不畅,严重影响纳税评估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纳税评估是应用数据信息比对的方法,对纳税人申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判断,进而发现问题,并对税源管理提出建议的一种有效管理手段。在纳税评估过程中要运用大量的数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定性分析,并进行相关的指标测算。没有数据资料,纳税评估工作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目前税务机关通过纳税人报送的申报资料所获取的信息非常有限,而且其真实度不高,不能为纳税评估提供确实的依据,并且缺乏其他方面的信息印证。我市地税系统还没有足够的渠道获取企业相关信息,第三方信息采集有困难,渠道不畅,信息来源单一,影响评估人员的准确判断,也影响了纳税评估的深度和广度。

5、现有运行的征管系统和风险管理系统功能不完善,衔接不畅。如:在实施评估过程中出现补税无法补办发票;评估结果处理选择错误后无法返回修正;需要移交稽查的案件无法与稽查系统对接;对未缴纳评估税款和未完成财务信息采集的纳税人无提醒或限制申报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制约着纳税评估工作顺畅有序开展。

6、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职能界限不清。在风险管理的流程下,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的对象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换,因此就形成了评估向稽查移交案件的条件。按照风险管理工作流程,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同为风险应对的手段,两者的职能划分主要以风险的等级高低来确定,对于中低风险的纳税人推送纳税评估部门应对;对于高风险的纳税人推送稽查部门应对,作为税务稽查的直接案源。但目前为止,从总局到省局都没有高、中、低等级的具体划分标准,纳税评估的案件在什么时间移交稽查,在哪一个标准时移交稽查都没有明确标准,这就形成了纳税评估中的最大执法风险,评估与稽查也不能形成有效的合力来达到促进税源管理水平的提升。

7、现行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制约着纳税评估的质量。现行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确定的行业税负、各项财务指标比对平均值,实际上是企业真实纳税和财务核算的一种假设,将这种假设的测算指标与被评估对象的实际执行税法的结果进行比较,根据偏差程度来判断评估对象的申报是否正常的方法。现在我们运用的指标是省局风险管理系统设定的105项通用指标,标准值是根据全省的同一行业的平均值与方差形成的普遍数据。但因我省南北中的经济发展情况不同、消费水平不同、成本计价水平不同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系统内生成的指标数据对某一个地区的实际指导意义究竟有多大还需进一步验证。尽管系统给各市留有接口可以对本地区的数据进行修订和维护,但是因水平有限、数据采集困难等原因,我们有代表性的行业指标迟迟不能出台,也影响着纳税评估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改进纳税评估工作的对策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完善机构,充分认识纳税评估工作的重要性。要在全员中学习税收征管改革的精神,特别是各单位的决策者,要认识到纳税评估是此次征管改革的重中之重,树立风险管理理念,要明白今后一段时期基层税务机关征收管理的大部分力量和精力都要集中到纳税评估中去,要通过纳税评估促进税收征管,让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不断提高。各个单位要设置专门的纳税评估机构,应对专业评估任务,充实纳税评估人员队伍,特别是要把业务熟,责任心强的业务骨干安排在纳税评估部门,凸显纳税评估的作用,真正做到以评促管,以评促收。

2、加强人员培训力度,打造高素质的评估队伍。鼓励干部参加“三师”考试,对取得“三师”资格的人员重奖;开展每年一次的纳税评估能手的评选,对成为能手的人员重用;开展有针对性的业务技能培训,每年将评估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急需提高的行业、税种等作为培训重点,做到有的放矢,培训见实效;推行团队化和“主辅评”制的

评估模式。要在各个单位树立几个纳税评估标兵,以点带面,以强带弱,共同提高。市局应适时将个单位的评估标兵组织起来实行跨区域的企业专业纳税评估,逐步打造一支技能全面,业务娴熟的纳税评估人才队伍。

3、强化考核机制,提高评估质效。针对目前评估质效不高的现象,要用考核的办法来制约,对责任心不强、敬业精神不强的现象用完善的机制来限制。对无异常结果处理的评估户要进行定期的复评复查,如复评复查结果与原结果不同,要对单位在目标责任考核中扣分,对评估相关责任人进行经济处罚。真正把风险管理的理念树立起来,把风险管理系统的作用发挥出来。

4、尽快建立第三方平台,实现信息共享。积极请示政府,通过政府协调将财政、工商、金融、技术监督、煤炭、住建、统计等部门的数据纳入税务分析系统,形成信息共享的联动机制,充分掌握纳税人相关信息,为纳税评估的高等级、精细化分析提高强大的支撑,真正做到信息数据的无缝隙联网。

5、建立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互动机制。在风险管理的流程下,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的对象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换,因此确立纳税评估和稽查案件移交原则是建立互动机制的关键。要厘清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的职能界限,中等级风险的纳税人由评估部门进行应对,对经过纳税评估分析、约谈、核查后发现的有严重违法行为的纳税人,评估部门要移交给稽查部门;高风险的纳税人推送稽查部门应对,作为稽查部门的直接案源。要充分发挥两大职能部门的作用,要通过纳税评估促进征收管理,让纳税人不能不遵从;要通过稽查查办大案、打击威慑、防范重大税收流失的职能作用,让纳税人不敢不遵从。通过总局或者省局出台相关的案件移送标准,既不能淡化纳税人的违法责任,同时也规范评估工作行为,降低评估工作风险。

当前招标投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5

“巡视发现问题目的是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不解决,比不巡视的效果还要坏”。巡察是巡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层全面从严治党的一柄利剑,其最终目的是解决群众身边的作风和腐败问题,而巡察整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换环节,巡察整改做不好,就会使巡察监督的作用大打折扣。近期,笔者围绕做好巡察“后半篇文章”做了一些调研,认为巡察整改工作仍然存在短板,如何补齐短板,解决巡察整改中的问题,将是我们巡察干部亟待思考的课题。

一、当前巡察整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巡察机构问题及原因。

1、思想认识和工作布局有误区。巡察是一个发现问题、报告问题、反馈移交问题、整改问题的整体,但在实际巡察中,巡察办和巡察组把精力部署多用在巡察了解发现问题上,无论是巡察规划、巡察计划,还是巡察方式方法上,都有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做法,发现问题的深度广度和质量不断提高,而对于巡察反馈移交后的整改办理工则较少顾忌,把巡察反馈移交看作是巡察的终点,巡察整改成了盲区。另一方面,巡察组反馈移交后就意味着解散,特别是异地交叉的巡察组,更是不见踪影,由巡察组审核整改落实情况报告的制度规定不能得到落实,难免会形成无人负责巡察整改的局面。

2、反馈移交问题质量不够高。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巡察组组成成员素质不大适应巡察工作,巡察定位不够准确,对问题和问题线索的理解有偏差,发现问题的精准度不高,表述问题也不明确,使得巡察报告质量存在一些不足,反馈的问题和移交给被巡擦单位的问题线索不够明确具体,对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政策和法律规定模糊的问题把握不准确,甚至反馈移交对象明显不合适。上述情况,使得被巡察单位不容易核查整改,出现巡察整改难点。

3、制度和机制不健全,整改监督责任不够明确。巡察工作制度对巡察组工作人员发现问题、巡察工作报告和巡察意见反馈作了明确的要求,“发现不了问题是失职,发现问题不如实报告是渎职”的刚性问责机制,更是突出了巡察工作人员发现问题的主体作用,而对被巡察单位巡察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情况则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和统一可操作性强的评判标准,也没有形成一整套的责任追究机制,责任追究难以落到实处,出现拖延应付整改现象,一些问题被高高拿起轻轻放下。目前,有关规定明确了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部门是监督整改落实的主体,但在具体整改中,这一规定没有能够实际操作。

(二)被巡察党组织的问题及原因。

1、整改主体责任树得不牢。被巡察单位往往对巡察的重视程度较高,配合支持巡察的主动性较强,巡察组一旦撤出,就感到巡察已经结束,巡察时绷紧的弦就会放松,在反馈意见时也会心跳一阵子,至于如何整改,则很容易护短掩丑,得过且过。这就导致制定的整改方案不务实,缺乏实际操作性,缺乏针对性,整改措施不具体,空话套话多,真招实招少。整改中以新的制度规定覆盖原有的制度规定,以教育活动掩盖问题的整改,问题线索处理上能推就推,能轻就轻,能解释说明不依规处理。

2、责任担当意识不够强。一些党组织抱有观望情绪,怕触及矛盾,怕揭丑亮短,认为处理了违规违纪人员会损害集体荣誉,掩盖单位政绩,只想开门谈成绩,关门说问题,把违规违纪的人员袒护起来,把失职失察的责任包装起来,不敢动真碰硬。有的党组织习惯于把落实整改的责任推给纪检部门,不直接面对矛盾,隔岸观火,达不到应有的整改效果。

二、破解巡察整改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规范化巡察队伍。

进一步建立健全巡察机构,落实专职巡察人员行政编制,组建相对稳定的巡察组。理顺巡察队伍的管理体制,建立规范的巡察整改机制,把巡察组撤出巡察的终点明确到巡察整改公开环节。规定巡察办体现巡察工作领导小组意志的领导地位,明确巡察办的整改监督职权。

(二)进一步压实整改主体责任。

以制度规定的形式把“整改不落实,就是对党不忠诚”的理念传导到各级党组织中,树牢党组织履行整改主体责任的意识,形成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直接抓整改的机制。加强整改台账式管理,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措施及时间清单,使整改可跟踪、可评价、可问责。在此基础上,巡察办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动态跟踪督办检查,并建立督办事项档案,对督办事项实行统一管理,对整改不及时、不到位的责任人,有权通报约谈,维护巡察的严肃性、权威性,确保整改落实取得实效。

(三)灵活运用整改方法。

在整改中,被巡察党组织可区分共性和个性问题,对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共性问题,及时开展专项治理,迅速整改落实,促进举一反三,找出病灶,推进标本兼治;对违规违纪人员,采取个别约谈、通报批评、诫勉谈话、警示教育以及警告等方式进行处理问责,做到处理个别人,警醒大多数。巡察办可采取电话督办、发函催办、听取汇报、实地查看和组织群众检验整改效果的方式,使整改工作落到实处。

(四)强化整改问责追责。

明确要求被巡察党组织对问题线索逐项核查。不但要核查事实,还要对照纪律规定确定问题性质和处理依据。对巡察意见整改不到位、敷衍整改、虚假整改、拒不整改的,巡察办不等不靠,及时向巡察工作领导小组报告,提请约谈问责。对不依规依纪追究责任人的责任,不采取教育警示措施,避重就轻,小而化之等的失职渎职行为,依据《纪律处分条例》有关规定追究责任。对因问题没有核查处理而造成恶劣影响或重大损失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五)健全巡察整改制度。

规定巡察组长是巡察反馈意见监督整改的第一责任人,审签整改情况报告,巡察办负有督促整改监督的责任,进一步细化巡察机构督促检查整改的责任分工,强化督促检查,活用督查措施,真正做到问题整改的责任主体受监督,不作为或慢作为的受到追究,有效解决责任主体和整改目标不明确、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不落实和整改工作虚脱的问题。被巡察单位接受反馈意见和问题线索后,在认真研究制定整改方案的同时,拉出问题线索清单,建立整改台账,核查一个,整改一个,销号一个。对违纪违法问题以惩处促教育震慑,对作风建设问题以整治促纠正转变,最终使整改内容、目标、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同时,以签订责任书的形式,明确被巡察单位党组(党委)主要负责人是落实整改的第一责任人,从政治高度抓实抓好巡察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工作。

当前招标投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6

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部门成立以来,认真履行法律赋于的监督职责,成功办理了一大批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在保证法律的正确实施,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但是由于法律规定的局限性和人们主观上认识的问题,民行检察监督工作仍存在着诸多困难和不足,影响了民行检察监督机制的顺畅运行。对此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分析,以进一步拓展民行检察工作的发展空间。

一、当前民行检察监督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当前困扰民行检察监督工作的最主要的问题是法律规定局限性。《民事诉讼法》第14条、第185条至188条对民事抗诉制度作了有一定具体内容的规定,但是却相当的原则和简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困难重重,影响监督的效果。

1抗诉权的不完整。民行抗诉是按照审判监督程序的抗诉,与刑事诉讼中的抗诉比较缺少上诉程序上的抗诉权。这就意味着只能对生效的裁判进行抗诉,而且抗诉至法院裁定再审期间不停止裁定判决的执行。在实践中往往出现检察机关在抗诉期间,申诉人的财产已经被执行,等到法院裁定再审时被申诉人早已不知去向或已不能执行回转,造成了申诉人花

费了大量的时间赢了诉讼却输了钱的结果,直接影响了监督的效果。2抗诉主体的缺陷。《民事诉讼法》第185条第二款规定基层检察院只有提请抗诉权而无抗诉权,在实践中出现越是上级院办案任务越重的现象,使上级院民行部门疲于办案,而对应有的领导和指导作用却无瑕顾及;另一方面这种规定导致办案时间冗长,手续复杂,当事人久受诉讼拖累。

3办理抗诉案件程序的缺陷。在民行检察监督工作中,借卷的方式与时间、法院受理抗诉后裁定再审的时间、出席再审案件中检察人员的方式等等程序上一直没有具体统一规定,在实践中只有检察系统内部的规定,对法院而言无约束力,而这与些程序与抗诉有着重要的关系,民行检察人员只好花费大量的精力与法院协调,往往协调好这这件事却协调不好那件事,协调好这个人却协调不好那个人,让民行检察人员头痛不已。

(二)、困扰民行检察监督工作的另一个主要的问题是主观认识上存在的问题

1检察机关的认识。在检察机关承担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监督的职能中,民行检察监督承担了两个方面,但从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却远远比不上刑事诉讼监督,如队伍素质、办案环境、领导重视等等,与民行检察监督职能不相匹配,直接制约了民行检察工作的发展。

2法院认识。长期经来法院相当一部分人对民行检察监督存在错误认识,认为是找毛病,干涉了法院的审判权,从而表现为对民行检察监督不配合,甚至对此项工人作设置障碍。3当事人认识。因为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当事人的处分原则,这实际上与民行检察监督发生冲突。作为民行检察监督部门,发现法院审判错误,应当抗诉,但抗诉的风险大、时间长,当事人更愿意选择息诉服判或提起上诉的方式行使自己的权利。在实践中造成民行检察办理的案件范围逐渐限于二审的案件和出于某种原因当事人没有行使上诉权的标的大的案件。

二、相关对策

(一)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提请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相关法律,或由高检院与最高人民法院联合下发相关规定,重点在监督工作的具体操作程序上和法检两院需要配合的问题上,如:民行抗诉的地位,抗诉案件办理的程序,抗诉主体的扩大,抗诉案件再审中检察人员的地位等。在相关法律制定之前,民行检察人员仍需加强与法院的协调,处理好相关事项。

(二)对于主观的认识需要民行检察人员花力气克服

1提高认识。民行检察干警应清醒的认识到民行检察工作是推进依法治国、维护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的重要内容,尽管法律规定尚不完善,工作有一定难度,这对民行干警而言是一个压力也是一个机遇,可以充分发挥民行检察干警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开展民行检察工作。

2加强协调。民行检察干警需要加强与法院联系,沟通思想,统一认识,争取法院对民行检察监督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民行检察监督工作的操作规程,使民行检察监督工作逐步走向规范有序的轨道,使民行检察监督工作与民行审判工作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监督;另一方面争取党委与人大的支持,使党委与人大成为检察机关依法履行民行检察监督的坚强后盾,从而使民行检察监督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当前招标投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7

1 当前动物检疫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私屠乱宰的现象依然存在

很多猪肉销售商仍然采用单打独斗的经营方式, 自行购猪、自行屠宰、自行销售, 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利益, 不习惯进行定点屠宰, 对定点屠宰心存猜疑。对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知之甚浅, 也不愿意提高成本送到屠宰企业进行屠宰, 制约了基层动检工作的顺利开展。

1.2 定点屠宰企业自身的局限性

在城市, 由于具有交通发达、居民对肉类的需求量大等特点, 定点屠宰企业的建设地点对屠宰、检疫的影响不大。在农村, 特别是交通不便的山区, 定点屠宰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主要原因是农村肉类消费量较小, 如果定点屠宰企业的数量较少, 那么送猪、售肉的运费成本较高, 在利益的驱动下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私屠乱宰现象;如果定点屠宰企业数量较多, 必然导致企业设备闲置、企业利润较低, 从而挫伤企业的积极性。

1.3 各相关方的矛盾

1.3.1 屠宰企业与猪肉销售商之间的矛盾。

由于利益的原因, 屠宰企业一般希望自行购猪屠宰、统一发肉, 但由于生猪价格经常波动, 销售商往往自购生猪由屠宰企业代宰, 甚至私屠乱宰, 给检疫工作带来了不便。

1.3.2 管理部门之间的矛盾。

尽管国务院提出定点屠宰由农业部门监管, 但到目前为止, 很多地方的基层, 这一职能并未划分到位, 商管部门和农业部门都依然有责任对定点屠宰厂进行监管, 相互依赖和推诿的现象不可避免地在很多地方存在, 由此产生的问题也长时间得不到解决。

1.3.3 屠宰企业、销售商与监管部门之间的矛盾。

屠宰企业、销售商均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 他们之间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时往往转移到监管部门, 认为这是监管部门工作不力所造成的结果。最主要表现在:受利益的驱使, 加上检疫执法的困难, 很难杜绝销售商的私屠乱宰现象, 而屠宰企业认为是管理部门打击私屠乱宰现象不力, 在缴纳相关费用等方面常常扯皮。

1.4 基层检疫队伍保障机制不健全

1.4.1 缺少激励机制。

基层动检工作的特点是:一要赶早, 不管风霜雨雪每天天不亮就要去进行检疫;二无休息日, 除过年, 天天都有检疫任务, 三要随时待命, 畜禽交易常常是随机的, 检疫人员不得不随时准备着去进行产地检疫。这些特点决定了检疫工作的困难性, 然而, 现行的制度, 却对这些困难没有适当的补偿, 挫伤了检疫人员的积极性。

1.4.2 双重管理机制让基层检疫人员无法专职。

当前, 很多地方的基层检疫人员受县农业局和当地乡镇的双重领导, 双方对他们都有约束力, 可双方的工作内容则有很大的差别, 基层检疫工作人员很难做到专职检疫。

1.5 法律法规的威慑力不够

主要是处罚力度较低。《动物卫生防疫法》规定相关处罚是按照销售数量来决定的, 在农村, 销售商的销售量一般很低, 违法所受到的处罚金额很少, 走司法程序往往得不偿失;而进行现场处罚, 由于农村中的法律意识都比较淡薄, 销售商们常常对现场执法人员恶语相向甚至暴力抗法, 给检疫执法工作带来了难度。

2 建议

2.1 加强队伍建设

要做好检疫工作, 必须有一支素质过硬、人员稳定的检疫队伍。加强队伍建设, 首先要稳定一线检疫人员的思想, 提高他们的基本待遇, 配备必要的相关设施。其次要加强业务培训, 提高检疫人员的业务水平。

2.2 加大宣传力度

要通过诸如送科技下乡、网络宣传等多种渠道, 对广大消费者、销售商以及屠宰企业进行经常性的广泛宣传, 普及检疫的必要性和严肃性。

2.3 加大处罚力度

当前招标投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8

一、城建监察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加强和改进城建监察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来改造人们的主观世界,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 。主要体现在政治坚定,能够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与诱惑;目标明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践行执法为民的理念,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当前城建监察队伍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经济分配方式、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呈现出多样化,加之城建监察队伍的年龄层次、思想素质、人员结构、知识层次、生活背景等差异,城建监察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

一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当前,城建监察队伍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业务的开展和职能的履行上,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甚至有的同志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务虚”的,是“软任务”,可有可无,城建管理业务工作才是“硬指标”。同时城建监察队伍管理范围大、点多面广、任务繁重、工作强度高,也给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在实践中往往只注重以行政手段代替思想政治工作,而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致使工作不深入,不细致,粗线条,简单化。

二是政工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着“先天不足”。城建监察队伍配备专职的政工干部,但相当一部分政工过去没有从事过思想政治工作,也未曾接受过专门的政工培训,缺乏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在实践中难以针对行政执法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拿出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办法,只好顺其自然,思想政治工作的力量显得非常薄弱。

三是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已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在一些队员心目中就是上政治课、讲空话、套话、大话,是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这种思想政工作方式有诸多不足,热情难以调动,气氛难以形成,效果难以保证,当前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导致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样化。人的思想更加活跃,观念不断更新,民主法治意识、人身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且复杂多样。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只能表现为在说教过程中缺乏感动人心的让人心灵为之震憾的经典案例,结果往往是理论精神难以得到好的精神回应。

四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不健全。思想工作没有形成制度化、经常化,对如何进一步抓好思想政治工作没有新思路,缺少新方法,对抓好思想政治工作上信心不足,缺少激情,有厌倦懈怠情绪。大都是在出现事情之后做思想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置后了。

三、加强城建监察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建议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是一门系统工程。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必须要坚持思想引导与管理制度相结合,必须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机制创新相结合。因而思想政治工作要研究问题,化解矛盾,促进团结,提高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一是建立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党工团齐抓共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仅是政工干部的事,还要发挥各组织、部门的作用。关键是要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做到目标明确、权责分明、全面考核、制度保证。形成党组织、工会、共青团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思想政治工作体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制订相应的考核标准,纳入单位的绩效管理考核体系,并与收入分配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工作同业务工作、质量管理等方面一同考核,分配上体现奖惩,防止业务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两张皮”,“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

二是找准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体现时代特色。当前,我们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和社会生活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高科技和信息化的发展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课题和全新的要求与任务。在这样的现实状况下,缺乏现实生活基础和时代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但不能激发受教育者的共鸣,反而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抵触。因此,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应坚持运用“小载体”,宣讲“大道理”,力求思想政治工作贴近现实生活,把大道理讲实、小道理讲深。把大道理讲实,就是把国家利益、单位利益与个人利益联系起来讲,引导执法队员把个人追求融入城市建设管理事业之中,自觉把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个人追求与远大理想一致起来,在实现个人理想的同时,努力为单位、为社会多作贡献。

三是选准思想政治工作结合点,保证教育实效。把握城建监察队员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的内在需要,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所在。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深入了解每名队员的知识层次、家庭背景、生活状况以及个人的喜好追求、理想信念等等,每名队员都有自己的判断力、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他们的需求是实实在在的,这种需求有的来自物质,也有的可能来自精神的,所以我们的制定政策或实行措施的时候,多得倾听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积极鼓励和引导他们,切不可一厢情愿,伤害了他们的感情,动摇了他们的理想信念。

当前招标投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9

在当前工程建设招投标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招标投标的法定时间难以保证。由于对招标投标法规定的法定时间意识淡薄,或者为了限制投标人参与、规避监督,个别招标项目公告时间不够,自招标文件开始发出之日起至招标提交投标文件截止之日止,不得少于20日的招标时间难以保证。比如:某旗县电业局兴建电力调度中心大楼,在国家采购与招标网上只公告了3天,报名时间不足5天,使得一些潜在投标人没有机会参与,报名只有3家企业,后来经监察部门予以纠正,报名企业达到10多家,从而保证了有效竞争。

(二)围标、串标或招标单位内定中标人现象普遍。在建设工程招投标监察过程中发现,一些投标企业相互串通,对潜在投标人进行排挤,使得个别招标工程仅仅有三家单位投标;招标人收受投标人的好处,内定中标单位,一些建设项目上级暗中指定施工单位,由下级运作招标投标程序,还有开发商自己开发,自行施工的工程找人陪标等现象。

(三)专家库人才缺乏,评标专家素质急需提高。目前存在的专家库人才匮乏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招投标工作,特别是县(市)级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少(每个行业只有1至2名),外聘专家费用较大,开展招投标工作在专家方面有一定难度。以某旗建立的评标专家库为例,具有高级专业职称,能够参与评标工作的专家仅有39人,但是分布在近20个行业部门中。2009年6月,该旗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旅游公路招标评标,从毗邻三个旗县才聘请到4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参与评标委员会。

(四)地方保护依然存在,多头管理导致招标投标不规范。有的地方招商引资来的项目,不进入有形建设市场公开交易,而是自行确定队伍,扰乱招标投标秩序;在公共建设工程方面,政府采购部门、建设部门都有权组织招投标,这样,由于管理权限相互交叉,使招投标工作难以规范实施。据不完全统计,在旗县(市)级有农牧业、水利、林业、土地等近十个部门对30多个项目和工程自行招标,由于这些部门的招标业务水平有限,致使招标工作很不规范。

(五)不按中标价签定合同以及“小合同、大结算”。建设工程中,个别投标企业为了中标,压低投标价格进行投标,中标以后再串通发包人不按照中标价签订合同,私自变更设计,提高工程造价。

(六)工程项目的后续监管存在盲区。行政监督部门注重对招投标过程的监管,而忽视了对中标工程的施工、验收和结算过程监督,导致投标承诺与施工现场不一致,转包和分包工程,不合理地变更设计以及高价结算等现象发生,这些现象都需要严格后续监督和纠正。

(七)招标代理机构工作不规范,有徇私舞弊现象。招标代理机构为了承揽业务,挂靠他人资质以及与投标人串通一气,帮助串标、围标;还有,签订代理合同不够规范,档案管理较为混乱等问题。

关于规范工程建设招投标的几点建议:

招标投标监督管理工作,要重点抓住招标投标监管这条主线。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加强招标过程中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的备案、管理和规范,重点开展对招投标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转包、分包以及围标、串标、虚假招标和规避招标等行为专项整治,不断创新招标投标方法,完善招标投标程序,根本上解决影响招标投标的问题。

(一)加强宣传教育,强化法律意识。围绕招标投标法、采购法、建筑法等法律法规的实施,结合本地实际,修改完善地方招投标管理规定,并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形成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规范招投标市场,使之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二)实行招标项目备案制,严格招标投标过程的监督。招标监察监督部门在招标投标过程中,要严格实施招标项目备案制度,对于规划没有批准投资、立项计划没有批复等工程,坚决不予办理招投标备案。备案过程中要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不得人为设置限制条件。

(三)整合评标专家资源,加强对评标专家的管理。补充评标专家库的短缺,开展就近县(市)之间的专家库联合,达到资源共享。加强评标专家的培训、考核、评价和档案管理;严明评标纪律,对评标专家在评标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严肃查处。

(四)强化工程预决算管理,积极推行工程量清单在招投标中的积极作用。应用工程量清单控制工程造价预算,提倡合理低价中标,借鉴价格依据,探讨合理价位指数,研究市场竞争商务标的作用,加强对工程造价决算的审计力度,防止决算价格虚高,严厉查处由于不合理价格造成的质量不合格以及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现象。

(五)完善信息网络,加强诚信建设。有形建筑市场和采购交易中心既是集中交易、集中监管的场所,也是统一的信息发布平台,完全有条件实现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的集中和权威发布;同时,建立和完善失信惩戒机制,将投标单位的信用状况与其投标工作挂钩,引导信用好的企业多中标,使不守信用的企业得到制裁。建设市场各项主体,应增强法制观念,提高诚信意识,规范自身行为,切实加强建设市场的诚信建设。

(六)开展监督检查,加强中标工程的后续监管。一是针对转包、分包、挂靠严重的问题,应当从严落实中标项目管理班子的职责,遏制投标承诺与施工现场两层皮的现象。二是针对施工过程中随意变更设计的问题,应当规范相关程序和手续,严格按规划设计控制工程建设投资。三是加强对工程造价中介机构的监管,解决国有资金投资工程的造价审查缺位的问题。四是针对恶性低价抢标的问题,应当设置合理的拦标价,对投标价明显低于工程成本的投标人坚决不予中标,对低价中标的项目实施重点监管,既不允许随意变更合同价格,又要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和文明施工,让那些扰乱市场、恶意竞争的投标人自食苦果。

当前招标投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0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权力过分集中于“一把手”个人手中,权力运作缺乏有效的制约。重大决策权相对集中,民主集中制往往形同虚

设。

二是权力的行使与承担的责任相脱节。我国政府及政府内部的组织管理实行的是行政首长负责制,党委系统实行的是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委员会集体领导制度。但往往出现了重大决策失误、失职渎职、用人不当等问题,却没有去追究有关领导人的责任。

三是一些“一把手”自律意识淡薄,不愿接受监督。有的过于自信,总以为自己不错,无可挑剔,用不着别人监督;有的认为接受监督会影响自己的权威;有的自视高人一等,自认为不受监督乃天经地义;甚至有个别的“一把手”个人私欲膨胀,讲关系不讲原则,讲私情不讲党性,工作中独断专行,听不进他人的意见,个人说了算,千方百计拒绝监督或

逃避监督。

四是对“一把手”重使用轻管理,疏于监督。往往只注重对“一把手”的工作实绩特别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的监督,忽视对其思想、作风,特别是廉洁自律情况的监督。对党政“一把手”存在的问题,总是遮遮掩掩,处理起来也是避重就轻。

五是同级班子成员碍于情面,不便监督。有的班子成员认为“提了没有用,还得罪人,不如不说”;有的担心被“一把手”误解自己有“野心”、想“篡权”,不敢监督;有的怕反对意见提多了会当成“闹不团结”,影响自己的前程,不愿监督。因此,往往出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一团和气的状况。

六是下级怕打击报复,不敢监督。有的同志认为自己职位卑微,上级“一把手”的态度可以决定自己的前途命运,担心打击报复,故宁可“多栽花少栽刺”,信奉“是非面前莫开口”的处世哲学,不敢挺直腰杆对上级领导进行监督。

七是群众不知情,无法开展监督。有的“一把手”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不经过群众讨论,重大决策不与群众商量,使群众很难真正有效地行使民主监督权。

八是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没法监督。目前,对一些“一把手”“八小时”以外的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导致监督管理工作缺乏预见性和针对性,收不到应有的实效。

二、采取对策:

一是强化自我监督。上级党组织要切实改变重选拔轻教育的倾向,加强对党政“一把手”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不断提高对自我监督重要性的认识,按照“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要求,经常反思自己的思想、工作和生活,警钟长

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二是强化上级监督。县委和组织人事部门要承担起对下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监督的主要责任。要建立健全上级党组织和组织部门负责同志,与下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定期谈心制度、谈话诫勉制度、函询回复制度,使上级对下级的监督经常化、制度化;要建立健全惩戒制度,对那些长期拉帮结伙、工作平庸、群众意见大的“一把手”,上级组织部门要及时发出诫勉通知,限期改正。对没有改正甚至出现新问题的,要进行组织处理。

三是界定权力范围。在建立权力制约机制上,除要认真贯彻落实已有的领导工作制度外,还应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建立严格限制一把手权力行使的相关制度。如,建立重大问题民主决策制度。在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审批和大额度资金使用上,都必须经集体讨论研究,班子成员包括“一把手”每人都只有一票的权力,任何个人都无权作出决定;建立领导干部分工负责制度。集体决策后必须按照分工由领导个人负责贯彻和落实,任何个人都不能越权插手他人负责的工作;建立决策失误追究制度等,以制度严

格制衡一把手权力行使。

四是强化党内监督。要把目前党内法规对罢免问题的原则规定具体化,制定操作性强的罢免程序,使罢免制度得以实施和发挥作用。还比如,要建立同级监督责任制,不仅要有实施同级监督的具体内容、尺度和责任,而且要有不接受监督和放弃监督如何处理的具体规定,做到监督有条例,操作有细则,从而使党内监督有章可循,提高党内监督的效能。

五是强化群众监督。首先,要实行党务、政务公开制度。把有关重大事项的决策原因、决策依据、决策执行过程和结果,通过一定的形式向干部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以公开保证公正。其次,要建立健全监督体系。包括信访举报和民意测验、民主评议为主的群众监督,人大和政法系统的法制监督,政协和群众团体的民主监督,报纸、电视、电台的新闻舆论监督等。第三,要让干部群众在领导干部的任免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要拓宽群众参与干部工作的渠道,扩大领导干部民意测验、民主推荐的范围,使越来越多的干部群众对“一把手”的升降去留拥有发言权。

六是强化财经监督。要把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进行监督的重要手段,对领导干部行使事权、财权进行监督和审计。一要逐步扩大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二要把审计的关口前移,变离任审计为主为任期内审计为主,由被动的事后审计改为主动地事前和事中审计。三要运用好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把审计结论作为考核、评价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上一篇:房产经纪人带客户看房的技巧范文下一篇:【儿童职业体验】我与交警零距离-小记者交警大队体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