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资源及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10-05

当前我国资源及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选8篇)

当前我国资源及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

当前我国资源及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资源与资源保护,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为此,必须改变认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

作 者:吴利群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学院,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8刊 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SCIENCE & TECHNOLOGY AND ECONOMY年,卷(期):“”(1)分类号:F205关键词:自然资源 资源保护

当前我国资源及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2

人力资源开发是以人力资本为前提的, 因此, 要探讨人力资源的有关问题, 必须从理解人力资源的概念入手。

在学术领域, 不同的学者对人力资源进行了不同的定义, 从能力的角度来理解, 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 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智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总称[1]。从广义的角度理解, 人力资源包括现实的人力资源和潜在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 并能够通过支配其他资源从而创造巨大的价值, 因此, 人力资源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资源。

根据上述对人力资源概念的阐述, 我们可以将农村人力资源理解为农村范围内, 经过一定时间和教育之后, 能够将体能和智能发挥出来, 并进行生产和服务的适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它是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 其包含农村范围内构成劳动力的那部分人口数量和农村人力资源所具有的体质水平和文化水平等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特征。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指在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之上, 通过调控数量、提升质量和优化结构, 使其发挥最大效用的过程。

2 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概述

目前, 我国农村拥有数量庞大的人力资源, 甚至存在劳动力资源剩余的资源闲置状况。中国每年新增的1300万左右的人口绝大部分产生于农村, 这意味着每年农村净增600-700万左右的剩余劳动力, 农村人口基数大, 增长快, 但是, 同时老龄化趋势也非常明显, 这给农民就业和农业生产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农村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并未同步发展, 我国农村劳动力中的小学和初中以下的毕业生占农业总人数的绝大部分, 由于小学教育中涉及的农业技术知识内容很少, 职业教育的落后, 农民的自学和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弱。加上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 市场经济意识薄弱, 信息的接受和处理以及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较差, 不了解农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 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仍长期处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低素质阶段。

面对以上问题,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 在20多年内制定了大量有针对性的政策, 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努力下,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 成绩属于过去, 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过去, 展望未来。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 虽然我国农村教育培训初见成效,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 但是远未满足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需求, 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尤其是农村人力资源的文化素质地区分布不平衡现象严重, 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的水平普遍高于落后地区。此外, 近年来, 农村劳动力转移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但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农民的自主开发意识逐步增强, 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引导, 导致资源不能有效配置, 造成高素质人才所干非所学, 资源浪费现象突出。综上所述, 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城市化进程的突飞猛进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发展, 要求我们加大力度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 以适应城市和乡村一体化发展的要求。

3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成因分析

我国农村目前人力资源开发问题重重的现状是历史、经济、政策和人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要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效能必须找到阻碍其开发的症结, 然后对症下药方能事半功倍。

第一, 农村人均收入低直接限制了人力资本的投资。在经济状况落后的状况下, 衣食等基本生活资料耗费了农民的大部分收入, 从而不得不减少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人力资本投资。这直接导致广大农村民众受教育和培训程度低, 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

第二, 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人力资源开发成本高且收益低的现状让多数收入有限的农民无奈选择放弃对孩子进行高等教育的投资。

第三, 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 在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体制的情况下, 农村老年人养老成为众多青壮年的沉重负担, 迫使他们选择进一步削减人力资本的投入。

第四、农村教育资源短缺, 条件落后。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关键要素, 长期以来, 在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下, 大量教育资源向城市倾斜, 我国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城市来说非常薄弱, 表现在教育投入不足, 教师工资和待遇得不到保障等诸多方面。部分地区对农村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尤其忽视职业和成人教育。农村大多数地方比较重视小学和初中基础教育, 而忽视了提高劳动者技能最为直接的途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这导致农村虽然人口数量多, 但却无法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 这也是当前我国是人口大国, 而非人口强国的原因所在。以上因素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也直接造成了农村人力资源素质低下的现状。

4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研究

长期以来, 在城乡二元结构和管理体制下, 我国形成了城市和乡村两个社会和经济系统, 导致两者在经济、文化上缺少沟通和互补, 反映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巨大差别, 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平, 不利于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战略的顺利实施。因此, 大力推动农村人力资源有效开发不仅是解决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的核心举措, 更是消除不平等, 重建社会公平机制, 创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第一, 要打破城乡二元化结构, 促进资源的自由流动, 加大投资力度,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构建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 尤其要重视成人和职业教育, 培养从业人口技能素质。拓宽农业高等教育, 对考入大学的农村困难学生继续推行学费减免和生活补助政策。通过以上措施多角度, 全方位改变农村文教事业落后以及就业困难的状况。

第二, 要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和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 提高农民身体素质, 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以土地的市场价值为依据, 实行公平补偿, 使农村居民老有所依, 老有所养, 为其解除后顾之忧, 从而转变生育观念, 促进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和人力资本的个人投入的增加, 有利于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

第三, 加强农村组织建设, 发挥集体资源优势, 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农民组织主要包括经济性农民组织、政治性农民组织、基层自治性农民组织和社会性农民组织。这些基层民主机构由农民自发组织而成, 在各自范围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有效克服单个农民在变化无常的市场面前的脆弱性, 可有效利用集体智慧和资源优势, 改变过去农产品经济交易中的不利地位, 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农村基层文化和政治建设。

第四, 利用信息科学技术, 为人力资源的高效流通和利用创造信息互动和专家咨询平台。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信息化逐步向农业和农村渗透, 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通过运用信息技术, 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来源, 提高农民对于市场变动的应变能力, 及时补充新知识, 强化自身的素质。

5 结论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解决“三农”问题对于巩固发展成果, 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解决社会矛盾, 创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有效解决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 则必须改革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 实现“并轨”, 要打破城市和农村长期存在的经济隔阂, 使两个曾经互不相干的经济体和社会体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统一整体, 首先必须解决农村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建设与农村的生产生活的适应性问题, 毕竟新农村建设不是城市建设, 不能盲目而武断地“向城市看齐”, 解决“三农”问题要有新思路, 必须根据农业、农民和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模式、社会结构等特点, 制定科学的指导方针, 采用“农民自治”的政策, 大兴农村文教事业, 选贤任能, 培养大批农村骨干, 发挥农村民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从实际出发, 建设富有农村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摘要:“三农”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 更是一个关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问题。要彻底解决当前我国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 必须改变过去“授人以鱼”的单一济贫政策, 而要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入手, “授人以渔”,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主体, 以技术促进生产, 以科学引导生活, 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缩小城乡差距, 从而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步伐。文章在概述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现状的基础上, 深入探讨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提出改进和提高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杨金深.城乡经济统筹理论与策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当前我国资源及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3

[关键词] 红色旅游 资源开发 问题与对策

红色旅游资源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以及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内涵,以现代旅游为基本形式,组织接待旅游者参观游览、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以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资源,是红色革命精神与现代旅游经济的结晶。笔者这里主要以江西省为例,分析当前我国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当前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红色景区趋同化现象严重。现在很多红色旅游景区基本上都是模仿当年的建筑,各景区之间的风格差异较小,这就使得一部分游客不禁发出了“红色景区咋都一个样”的疑问,进而产生了“游一当十”的心理,影响了红色旅游市场的良性发展。

2.有些红色景区基础配套设施跟不上。如江西红色旅游资源虽然遍布全省各地,但主要集中在井冈山、赣州瑞金等革命老区,而这些地方都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普遍存在着产业结构单一、资金短缺等问题,致使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红色旅游热潮时,在吃、住、行、娱、购、游等方面的综合配套服务设施落后的问题凸显了出来。

3.红色资源整合力度不够。许多红色景点未能很好地与当地自然资源、风土人情相结合,削弱了其经济利用价值。如有“英雄城”之美誉的南昌,所在红色旧址缺少秀丽的山水风景,影响了外地游客前来参观。另外,现行体制下造成的地域分割也增加了不同区域资源整合的难度,影响了红色旅游目的地的聚集效应。

4.资源开发单一,缺乏新意。一些红色旅游地在经营上还停留在遗址参观、简单的图片和物品展示阶段,如井冈山的旧址和“红都”瑞金、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等都是这样,展示的内容雷同,形式单调。旅游者在游览此类景点时均以参观为主,缺乏参与效应。

5.红色导游员和解说员素质偏低。红色旅游属于新兴产业,当前红色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一,良莠不齐,有些红色导游员和解说员所编解说词不能充分反映景区的红色文化内涵,泛泛而谈,缺少针对性,令人感到枯燥乏味。

6.红色旅游市场波动幅度较大,发展不稳定。红色旅游发展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整体上呈现为波浪式发展态势,其高潮主要集中在纪念日前后和黄金周期间。另外,由于政策导向的作用,红色旅游市场有时会大起大落,如2005年是红色旅游年,井冈山的接待量达到高潮,而2006年是乡村旅游年,井冈山的接待量突然下降,这给红色旅游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进一步拓展红色旅游业、做好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及建议

1.强化品牌意识,打造红色旅游品牌。目前,包括北京、上海、陕西、贵州在内的全国许多省市都在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在这种激烈竞争的环境中,江西的红色旅游市场一定要在全国叫响“红色摇篮”这一品牌,并使之成为红色旅游中最具震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品牌。

2.提升旅游品位,打造红色旅游新亮点。近年来,江西各红色旅游基地大力推进红色旅游文化节事开发,提升旅游品位。如井冈山完成了“星火燎原——岁月井冈山”大型红色主题歌舞节目和“红色歌曲——唱响井冈山”大型红歌会。同时,江西正着力于高标准打造旅游新亮点,如红色文化研习游,革命摇篮体验游,红色故都寻访游等红色旅游新亮点。

3.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红色旅游配套设施。各红色旅游景点都要进一步改善景区的公路状况和相关配套设施,不断提高参观游览的安全性和舒适度。另外,在设施建设过程中,要大力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如利用声、光、电等把单调的资源陈列变得活灵活现,使人如临其境,印象深刻。

4.加强红色旅游区域间的合作,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各地要积极主动地搞好区域之间的协调、配合工作,在项目选择上统筹兼顾,形成合理分工和相互促进的格局,防止各自为政、争抢项目、自成体系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5.加强对红色导游员和解说员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其综合素质。相对于山水风光游,红色导游员和解说员的要求更高。他们不仅要通晓当地的革命史,还要了解整个区域乃至全国的革命发展脉络。因此,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定期培训,不断提高其服务质量。

6.稳定红色旅游市场,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发展红色旅游是加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红色旅游区所在地政府要建立健全综合协调机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进一步拓展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不断推进红色旅游的健康、持续、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燕萍:《“泛珠”背景下的江西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载《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年第9期

[2]余凤龙陆林:《红色旅游开发的问题诊断及对策——兼论井冈山红色旅游开发的启示》,载《旅游学刊》2005年第4期

当前我国资源及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4

我国的土地资源保护存在问题及研究对策

班级:09级土资(1)班

姓名:吴成珠

学号 :3209005415

摘要土地资源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千百年来人们都是在探讨如何开

发利用和保护我们的土地资源。因为土地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随着

人类的不断发展,土地变得越来越珍贵。同时,对土地的利用和保护存在着许多

问题。现在,对当前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加强对农田保护,加强对

土地资源的生态环境保护等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我国;土地资源保护;存在问题;研究对策

我国的土地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1.大规模违规圈地,导致耕地资源数量迅速减少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速,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客观上需要为工

业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提供更多的土地资源保障;而主观上则由于

管理方面的原因,一些地方城市过度扩张、盲目设立开发区、乱批滥占耕地,在财政压力和政绩驱动下,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好大喜功,搞“形象工程”,乱占滥用土地,把土地资源作为地方上“原始积累”和政府消费的财源,通过土地

“农转非”这种土地使用形式转变过程中产生的巨大土地收益,大量获取土地资本

增值收益,用于其原始积累,造成我国目前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尤其是耕地保

护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

2.资源质量退化及生态破坏

(1)土地沙漠化。

我国现有沙漠及沙化土地面积达168.9万方公里,比建国初扩大了34.4%,占全部国土面积的 17.6%。据报道:我国土地沙化的扩展速度,20世纪50-60年

代为1560平方公里/年,70-80年代为2100平方公里/年,90年代为2400平方

公里/年。目前,这一速度己经上升到2460平方公里/年。

(2)水土流失是土地退化、地力减退的重要原因。滥砍滥伐、过度垦殖,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原因。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

国土面积的36.8%,建国以来修建的8.4万座水库中的总库容已淤积了40%,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 100亿元。

(3)土地污染

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在给农业带来了巨大效益的同时也对环境和生态平衡造成严

重的破坏,成为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障碍之一。①农药的使用导致抗药性虫害的出现。一种杀虫剂对某种害虫长期使用,害虫对农药就会产生抗药性,使得人类

施药次数和使用量不得不增加,从而加剧了环境污染。②农药的使用导致农业生

态体系中生物群落发生变化。多数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死了大量的益虫,中毒的昆虫被啄食,又害死鸟类,使害虫的天敌大量死亡,而天敌的繁殖能力远

不如害虫,结果反而有利于害虫的迅速繁殖,破坏了天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化肥的使用也是如此。现代农业是以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率、可持续发展

为特征,而与此密切相关的肥料更是现代农业生产和发展的极其重要的物质基

础。在肥料、种子和水等粮食增产三大可控制要素中,化肥的作用率己达

30%-40%。但是肥料在我国的使用仍旧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首先,肥料对粮食增

长率的作用不断下降,即肥料利用率在我国尚处较低水准。而且,肥料的大量施

用还带来环境污染等影响,这是肥料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土地资源的研究对策: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

(1)调整产业政策,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

策等。经济较发达的特大城市的产业一般都处在“二、三、一”的阶段,产业结构

调整的方向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产业结构调整为“三、二、一”的结构,这是

因为,就土地利用集约度和效益而言,一般是第三产业的利用集约度大于第二产

业,而第二产业又大于第一产业。

产业技术政策与产业布局政策的调整应是由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资源集约

型的产业转化,促进技术结构的升级和布局的集中。在农业内部进行调整时,也

应该向土地集约利用性的农业耕作方式和种植方式转化,鼓励发展各种土地节约

型技术和项目。

(2)正确引导城市化进程,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度。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时刻受到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的约束,所以在城市化过程

中,土地利用应注意以下问题:

a.确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导地位。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质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对土地资源进行再分配,应着眼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其基本核心是如何处理“吃饭”和“建设”的关系,规

划方法应以“供”定“需”,并考虑当地的实际需求。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处

于主导地位。

b.控制建设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合理投入劳动、资本和技术,充分挖掘土地潜力,以获

得土地最佳的综合利用效益。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要达到城市化水平的稳步提

高和耕地数量压力缓解的双赢,其唯一的途径是土地集约化利用。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采取“高度”内涵式和“合理”外延式相结合的发展方式,严格控制城市空间的“摊大饼式”外延扩展,采用

组团式发展。

c.挖掘城市土地潜力,提高利用率与产出率。

确定以内涵为主的城市发展方针,充分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潜力,加强城市

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容积率、产出率。不断调整区域城市结构、城市用地结

构和用地布局,考虑城市、集镇相互协作,取消重复设置,减少城市化过程中不

必要的耕地浪费。.2.加强对土地使用方式的管理,保护耕地资源的数量稳定

(1)以基本农田保护为重点,实施弹性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

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是中央政府在我国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的情况

下,出于国际和国内粮食安全考虑做出的正确决策,目的是保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一直以来,中央

以及各地政府在各种规定中着重于耕地的数量保护,对新开垦土地的质量标准要

求模糊,更没有考虑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以及区域人地关系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政策的实施效果。因此,应当以这样的耕地总量指标作为实

现动态平衡的目标,实施有弹性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

(2)严把用地审批关。

根据动态规划严把用地审批关,对改变用途的耕地加强批后实施监管,坚决

纠正、收回各种违规、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用地。对不切实际的“形象工

程”项目,一律不批准用地。对重点地区、重点城市、重点项目组织检查,强化

建设用地批后实施的监督管理,全面落实建设用地备案和批后核查制度,建立土

地利用信用评价机。

(3)全面实施国土资源管理听证制度

拟定或修改基准地价、编制或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拟定或修改区域性征

地补偿标准和安置方案、拟定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方案的,应当告知当事人要

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听证,为今后国

土资源主管部门践行执政为民、全面推进国土资源管理依法行政,加速国土资源

管理部门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创新提供较为完善的实体和程序保障。

3.加强对土地资源质量保护,减少因质量下降而导致的资源流失

(1)实行以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以及休耕为主的农地保护措施,保护土地

质量。

实行农地保护可以减少土壤的侵蚀量,减轻水土流失。退耕还林、退耕还

草、休耕就是将容易发生侵蚀的地区的耕地转化利用方式为林地、草地或者休耕,用于更好的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从长远看,通过农地保护措施,可以维持

和稳定粮食以及一些重要经济作物的生产能力。按照经济学家和农业专家的相关

分析,农业有其自身的生产周期和生产规律,在这个生产周期中,土地资源的利

用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2)以中低产田改造为中心,提高土地生产力。

我国的耕地面积持续下降趋势明显,为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要、保障生态

退耕的顺利进行、有效遏制耕地质量的进一步下降,必须集约利用土地,提高耕

地生产力,以中低产田上改造为中心,大力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我国中低产田土

比例大,投入增产效益明显,改造中低产田较开垦荒地、土地复垦投入少,用工

省、见效快、效益高。因此,挖掘耕地生产能力应该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中心,荒

地开垦和废弃地复垦要进行经济性研究。

4.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生态环境保护

因为土地资源 的生态环境是脆弱的,所以加强农业生产中的环境保护,在农药

和化肥方面应该实施科学施用的原则。一方面,化学肥料的开发、生产和施用等

诸多方面都应予以重视;另一方面,要科学施用化学农药,将农药对土壤生态环

境的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刘吉平.我国土地持续利用亟待研究的几个问题[J].地理学与国土研

究,1999,(3)

[2]陈美球等.土地健康与土地保护[J].中国土地科学,1998,(4).

[3]黎明.土地资源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4]鲍荣华等.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0,(4)土地

当前我国资源及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5

【摘 要】现代企业的竞争己经从对市场的竞争转变为对人才的竞争,谁拥有

了人才,谁就能赢得市场。随着入世及改革开放的深入,外资外企纷纷进入中国国内市场,使竞争更加激烈、盈利空间减小,这给国内企业提出了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竞争能力的要求。重视并积极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成为国内企业的必行之路。据统计,目前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已超过4200万家,占国内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总产值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己超过60%,就业人数占职工总数的70%,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尽管如此,国内很多中小企业频繁出现经营管理失败的现象。鉴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领域非常广泛,而在中国现有的经济环境下,我国的中小企业有着不同于大型企业和外国企业的特点,找到一条真正适应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发展之路,尚需深入探索。本文先后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改善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对策和建议,希望这些对策能够帮助一些企业走出人力资源管理的误区和困境,给它们以更多的启示。

【关键词】我国中小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对策

1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观念缺乏长远的规划性

由于我国多年来实行的是物力资本优先的规划,对“人”的重视不够。许多中小企业仍然停滞于一种人力资源的成本的状态,对于员工的创新活动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处理解决高技术含量工作等有关定性问题不够重视。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只集中在与企业的经济目标步调是否同步的程度,大多数中小企业因为把企业目标锁定在短时间的销售成绩和营业收益上,因而对企业员工的开发只限于短期内给企业创造利润,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目标缺乏长远性和部署性。

此外,目前许多中小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全面、科学、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体

系,往往注重招聘、考勤、绩效、薪酬、调动等与员工有关的事项,却没有关注与企业经营战略、市场环境相一致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或者仅重视其中某些制度模块的建设,而一旦制度模块之间出现矛盾,就会陷入无休无止的调整期,最终难以有效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功能。

1.2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严重缺乏,人才资源流失严峻

很多中小企业认为企业的目的就是赚钱,花钱搞培训完全没有必要,而且会增加企业成本。认为现在高校每年毕业生很多,人才市场供过于求,用人完全可以到市场招聘,用不着掏腰包去搞培训费用。据一项抽样调查表明,仅有5%以下的中小企业加速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费用人均在1030元之间;30%的中小企业只是形式性投入教育培训费,其它中小企业几乎基本停止了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由于资源的有限性、行业的竞争力以及中小企业所处的行业及发展势头,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难以提供高薪、高福利来吸引人才。中小企业一方面缺乏人才,难以招到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另一方面又留不住人才,大量的优秀人才流入外资企业,人才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1.3缺乏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

中小企业由于管理基础比较薄弱,制定的薪酬福利政策不完善,绩效评估标准及过程不合理,无法满足不同员工的需要。有的企业对激励的理解十分简单,把激励等同于“奖励加惩罚”,激励手段过于简单。在激励中偏重传统的物质激励,忽视非物质激励,对员工真正要求的成长和发展的激励因素置若罔闻,并且随意性较大,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优秀的人员在工作中难以满足自己价值实现的心里需求,进而影响发挥其才能,造成企业人才能力的浪费,给企业的发展带来隐患。中小企业未能建立包括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等在内的激励机制,所以在执行人员培训等过程中缺少科学依据而显得杂乱无章。

1.4中小企业管理者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且企业文化停滞于表面形式

企业的管理经营者本身素质不高。大多中小企业家自身受教育程度不够高,(专科以下水平占59.2%)缺乏系统的管理理论教育和培训。他们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正确认识,认识不到企业成长中人才的重要性,对人才缺乏信心,既担心投人人力、物力无法收回又担心人才不能长期为企业服务。所以他们把员工与企业的关系视为员工与自己的简单劳务和雇佣关系。把员工之间的合作、员工积

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以及员工的情感世界都看成是企业之外的事情,从而难以形成团队合作,企业也很难发展壮大。由于领导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很多企业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建设,使得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从战略高度与企业决策和有效开展活动缺乏组织保障。

由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历史短,企业文化的各要素不规范、不健全、不完善,大部分没有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加之大多数中小企业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致使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强,企业凝聚力迅速下降,个人的价值观念与企业的理念错位,从而无法用企业文化来吸引和留住人才。由于一些中小企业未把企业文化纳入人力资源管理,致使企业文化所具有的动力,导向力,凝聚力和方向性等功能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未被作为经济发展本身的一种科学规律加以重视和应用,职工的责任感和忠诚度轮空。

2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对策

2.1中小企业需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观念决定行动。企业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能否在人才竞争中赢得主动,关键看思想观念能否尽快由传统人事管理理念转变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管理者必须树立全员人力资源观,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在人才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一个组织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队伍整体的情况,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打造人力资源的优势,进而维持组织的竞争优势,是组织持续成长的重要法宝。因此,企业要始终将员工放在核心的位置,把员工当作企业的主体,确立员工在企业中的主导地位,把企业所有成员都看作待开发的资源,挖掘人的潜力。

树立“第一资源”的人才观念,形成适合本企业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企业领导者要从根本上认识到人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能力导向和业绩导向,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惟学历、不惟职称、不惟资力、不惟身份,把人才作为最重要、最稀缺、最宝贵的资源来对待。按照“吸引、甄选、任用、考评、引导、培育、激励、保障、留住”人才的职能模块,共享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库,贯彻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体现人力资源管理各职能模块的内在联系,从而确定符合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在新经济时代,中小企业要认识到人力是能够创造更多价值的资源而不是

成本,要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开发人才、合理使用人才、有效管理人才的工作上,要挖掘人的潜能,使人力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更大的收益。

2.2中小企业需要加大人力资源投资力度,全面提高人才素质

在谈及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源的优势和特点时,万万不可忽视人力资源的投资,特别要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得到保值或者增值。尤其是像中小企业目前所处的这种状况,对员工进行培训,培养学习型组织是非常必要的。中小企业应重点加强企业领导的领导能力培训、员工技能培训、企业团队的合作能力培训。加强员工的培训,重视员工的个体成长和系统开发管理,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人才引进、培育和利用机制中小企业应注意对员工的人力资源投入,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为知识型员工提供受教育和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的学习机会,从而使其具备一种终身就业的能力;其次,建立培训与使用相结合的制度,对培训过的员工,要给予报酬上的激励和职位升迁的机会。

给人才以提升的空间,不遗余力培养并留住核心人才。核心人才是企业发展最必需的,企业的经营者必须确定哪些人最适合自己的企业,一方面其能力要达到企业的要求,另一方面员工要有提高能力的愿望,再就是员工要有上进的潜力和学习的能力。经营者要给员工锻炼的机会,通过多样化岗位培养,使员工获得各种不同的体验和经验。经营者对年富力强的员工可以通过授权的方式,让他们承担更多的责任,帮助承担起经营管理的职责,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发展壮大经营者的企业,免除经营者事必亲躬的劳顿。

2.3中小企业应该建立丰富灵活的激励手段

激励的形应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要本着效率优先,绩效挂钩,拉开距离,充分激励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薪酬分配体系。中小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对人力资源进行准确定位,包括个人素质、能力、业绩以及对企业的贡献等方面。全面、科学的考核和公正的评价,一方面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企业中形成一种公平竞争的氛围,激励员工奋发图强;另一方面能及时的发现企业的优秀人才。此外,要结合使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而不能过分强调某一方。不可否认,薪酬和福利仍是每位员工参加工作的第一需要。但他们绝不是完全为了这些而工作,而更多的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和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公司应提供在同行业中有竞争力的薪资和福利,完善多重激励机制。除了工资外,可以提供住宿、保险、年终奖金等,过年过节发放福利,环境比较恶劣的车间工人可以给予适当的环境补贴。根据员工在该公司的工龄及学历、拥有职业技能证书等的不同,在同级员工的工资上也应有所区别。其次,建立合理的晋升机制。工作表现突出,各方面都优秀的员工可以提拔做主管或是部门经理,工厂里较基层的管理岗位,可以采用由员工轮流担任的方式进行,并且在工资上也应有所体现。

2.4企业管理者需营造和谐的企业文化

中小企业应努力构建知识共享体系,打造学习型组织。现代企业不再是一个终身雇佣的组织,而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组织”。中小企业应该首先营造良好的重视学习和善于学习的制度和文化环境,逐步建立学习型组织,形成知识共享体系。要建立“人人都可能成为知识的提供者、知识的加工者、知识的使用者”的企业制度和文化氛围。相对于其他社会培训机构和高校。大型企业在大学申办的课程一般更注重实践,更加注重问题解决能力。

企业必须树立现代“共赢”的价值观,兼顾所有者利益和社会利益和员工利益,并以此作为指导企业经营与发展的宗旨。对于所有者而言,只有树立“双赢”的价值观念,才能摒弃不适应时代不适应经营不适应发展的落后,陈旧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方式,自觉接受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现代管理方法,自觉地了解,尊重和满足员工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保障员工的权利和权益;建立优秀企业文化,建立人性化的管理氛围。培养员工的献身精神和忠诚感是企业取胜的法宝。

3结束语

中小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只有包括公司高层管理者在内的全体成员行动起来,认真组织实施企业制定的各项人力资源政策与措施,把选人、育人、评人、用人、留人等工作做好,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总之,只有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实际,采取积极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策略,以优秀的人力资源配置为企业发展服务,中小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StephenP.Robbins&Mary Coulter(Seventh Edition),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Gary Dessle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8th ed.Copyright 2000 By The

Prentice Hall,Inc.【3】 Lado,A.A.,Wilson,M.C.,Human Resource system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a competency–based perspective [M].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4.【4】 雷蒙德·A·诺伊、约翰·霍伦拜克、拜雷·格哈特、帕特雷克·莱特著,刘昕译,《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5】 林泽炎等.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J].人力资源开发,2004,(6).

当前我国资源及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6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一系列过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给企业带来效益。美国的企业,尤其是成功的大型跨国公司,其人事管理已发展成为全方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的人事部门已转变为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战略性角色。但在我国企业中人事部门及其管理仍存在很不适应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有四点:

一、重管理、轻开发的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从开发利用方面来看,我们国家的劳动力资源数量众多,但是整体素质不高。一个人的潜质有赖开发,大量潜在人才有待开发。人只有开发好,讲管理才容易出效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实现由重管理轻开发走向开发导向,不再是仅仅关注企业的短期效益,而更多的是以长期目标为导向,把人力资源开发和发挥人的潜能当作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重点。企业管理者首先要成为育才型领导,培育下属成为领导者的第一职责。这就意味着管理者主要通过授权、指导等管理手段给与员工充分的成长空间,使其通过学习、创新和变革,不断超越自我,提高工作绩效,也就相应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绩效。许多跨国公司的老板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他们相信对人力资源的投资能产生成倍的经济效益,投入越多回报越大。然而,我们许多的企业却盲目地强调向管理要效益,而没有把员工的前期培训开发工作做好,结果许多工作没法进行,最后导致效益低下。

二、轻视后备人才储蓄

在人才培养观念方面,企业比较重视开发使用现有人才,对后备人才的储蓄不够重视。据有关人力资源网站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有90%的管理者认为自己的企业缺乏人才储备。过去,企业作为人才的主要买方市场,集聚了大量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并形成了一定的人才队伍。但是,伴随着国有企业改制、外资企业侵入、民营企业崛起,相对自主培养人才而言,他们的目光更多地盯在有经验的实用人才身上,企业人才开发往往是引进为主,自主培养为辅。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当前我国企业招聘员工的一个重要条件“有工作经验者优先”,成为阻挡大学毕业生的最大门槛。企业缺乏战略性人才储备,必然导致人才不能满足企业扩张的需要,企业发展缺乏发展后劲,失去竞争优势。

三、只强调对员工的开发而忽视对各级管理者素质的提高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的管理学教授约翰科特曾在《变革的力量一―领导与管理的差异》一书中指出,现代企业家应是集现代技术、现代管理、有国内外的经营经验、善于运用归纳思维和统计方法进行现实观察、分析和研究发展战略的能力的人才。“将帅无能,殃及三军”,一个好的企业肯定有一个好的领导。大量事实也证明,那些能使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的人都是高素质和高管理水平的。培养选拔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才是提高整个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和必要途径。

国外人力资源的开发,首先强调开发管理者,其次才是开发员工,我们现在的企业只强调开发员工而忽视管理者自身观念的改变和素质的提高。一般的,管理者占企业员工总数的5―10%,而他们的作用却远远超过过90%的员工在企业组织中的作用。所以,管理者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当官者”做的好,员工也会跟着去做,如果做的不好,很难去要求员工,据权威统计:1997年中国企业家创新的综合素质水平列世界46个主要国家的41位,能胜任高级管理人员及开发市场的素质能力列46位(最末一位)。由此可见,中国企业家的素质状况是较差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企业文化建设和工作人员综合工作能力的差距较为突出

我国企业人事部门未把企业文化纳入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在一个企业中所具有的动力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融合功能、约束功能都没有被很好地挖掘出来,没有被作为经济发展本身的一种科学规律加以总结和应用,职工的责任感成了一句空话。职工个人的价值取向与企业的管理理念、发展战略不易形成一致。这种情况下,必然使企业的奋斗目标和经营理意难以达成全员共识。企业精神缺乏鲜明特色,凝聚力明显不足。同时,我国企业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缺乏综合工作能力。人力资源是国际竞争、企业竞争的最主要的资源,这就使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管理方面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内容,人力资源部门也上升为战略部门。新时代的人力资源部门需要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来帮助企业提高经营效能,促进其成长和发展。这就要求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人员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给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带来了许多难得的机遇,我国的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都需要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这将给企业的各类人才尽情地施展才华,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在21世纪,技术创新水平和人才创新能力将是企业制胜的关键。来自外部强大的竞争压力将迫使中国企业把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提升到关系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继而转变观念、突破体制、营造机制,增强中国企业的忧患意识,更加激发起企业员工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我觉得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开发人力资源的潜在作用。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思想的影响,使管理者拥有以“权”为本的思维方式,反映在企业组织活动中就是争权夺利。而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则与之完全不同,其核心理念就是把人力资源看作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管理的重点是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让每个员工充分的发挥所长,做出更大的绩效。中国有句俗语:士为知已者死。如果当领导的对自己的下属和同事能平等相待,以诚相见,感情相通,心心相印,从思想和理解他们,从工作上信任他们,那么他们在心理上与精神上就会得到满足,从而焕发出高昂的工作热情。这就是当下所提倡的“柔性管理”,它注重的是内在驱动力,领导所做的就是组织的目标转变为员工主动、自发的行为,让内驱力发生作用,众志成城,达成目标。

二、提高人力资源整体素质,搞好全员培训

中国的企业在未来的时代里,能不能从容地走向世界,越来越取决于人的素质的提高。产品竞争的背后,是人的素质的较量,我们要尽快培养一批“外战内行”的外向型人才,未来的员工不仅知识面要宽,而且知识的融合度一定要高,掌握多种技能,既要提高人的智商,也就是做事的本领;又要提高人的情商,也就是做人的道德。努力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搞好全员培训,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在创新中求发展

针对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力求避免进入误区,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才能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一是努力形成企业全员创新意识。“企业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一个企业即使有先进设备,而掌握它们的人缺乏先进技术,墨守成规,企业终将步入死亡。所以企业必须努力培养创新意识,特别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二是建立以市场为最终导向的创新体制。需求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源泉,用户与市场是创新成功实现的最终落脚点。企业应积极建立面向市场的技术创新信息系统,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创新。三是建立完善的创新机制。首先是企业制度更新,包括企业产权制度、经营制度、管理制度等,建立一个有效的企业创新机制,保证创新顺利进行。四是增加技术创新投入,提高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企业经济实力直接决定着技术创新的规模强度。要增加技术创新投入,一方面企业应依靠自身的实力,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外界融资能力。五是加强和科研机构的联系,实行企业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联合。

四、全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企业精神

企业文化是以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带有本企业特征的企业经营哲学,即以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为核心所生成外化的企业经营规范、道德准则、风俗习惯和传统的有机统一。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一方面是由一些特定的与企业有关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所构成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带到企业里去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结果。企业文化是亚社会文化,企业的员工走进企业时他不是一个抽象的自然人,而是一个社会人,是一个具有一定意识、信仰、价值观念的人。以企业文化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把企业文化赖以形成的这两个方面更好的结合起来,营造一个更好的企业文化环境,从而有利于人力资源有效管理。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华为老总任正非就是一个以文化制胜的领导者。

任正非行武出身,却有着一般人难以匹敌的宣教领导力。他的宣教既不像枯燥乏味的思想教育,也不像按部就班的课堂教学,而是在朴实无华中闪烁着智慧、生动和乐趣。而且,他的宣教并非漫无目的的“才艺展示”,而是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战略思路进行解释,对公司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适度的矫正。

如果我们把华为比作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那《华为基本法》就可以视为任正非为这趟列车精心铺设的轨道。通过这个轨道,任正非巧妙地将一己之谋、一己之力,转化成了全公司八万多名员工共同奋斗的方向和目标。

现代企业间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一产品、服务或品牌的竞争,而是整条供应链的竞争。特别是对像华为这样处于激烈竞争环境下的高科技企业来说,流程管理水平的高低,就足以决定外部竞争能力的高下。

华为的发展速度很快,但任正非不希望是低效率的外延式的扩张,而是希望“人员的增长要低于产值和利润的增长”,希望是通过内部挖潜、提高效率来实现效益的增长,同时又“不能让雷锋吃亏”,那怎么办呢?“减人、增效、涨工资”三个精炼的词汇,就说明了任正非想要追求的一切。在前所未遇的困难面前,在重大变革推进的关键环节,人们总是习惯性地表现出畏惧、逃避甚至是抵制。每当遇到这种情况,任正非总是会在恰当的时机“跳”将出来,用生动的语言向大家解释,以美好的前景给大家打气。“烧不死的鸟是凤凰”便是一例,它被用来肯定一位在“内部集体大辞职”后被“发配”到山东,然后又忍辱负重、积极开拓并最终创造了辉煌业绩的市场部经理的感人事迹。多年来,任正非所提出的口号往往都很实在,因此常有人说是“灰色的”。但是,华为的员工们都觉得很亲切、很现实,于是就跟着做了起来。这些宣教的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沉淀与叠加,就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了员工的精神面貌,确保了华为的健康发展,并逐渐形成了华为的企业文化,而这正是任正非所想要的。

当前我国资源及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7

一、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后果

(一)沿海水域资源开发水平低、开发不合理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执行“重陆地轻海洋”的资源开发政策,因此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的规模比较小,同时受科技水平的限制开发水平也比较低,没有形成成熟的产业模式,利用效率低,导致海洋资源浪费严重。就目前的海盐及盐化工业来说,虽然海盐的利用速度加快,但仅局限于从卤水中提取氯化钠、氯化钾等元素,尚未开发利用经济价值较高的微量元素,如铀、碘等。同时我国海洋盐业一直采用手工扒盐的方式,并没实现高效率生产。虽然海洋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很少,据统计,在全国100多处的滨海旅游沙滩资源中,被开发利用作为海水浴场的只有30处。目前被我国开发利用的海洋动力资源只有潮汐能,而波浪能、海流能等其他能源却只处在试验和探索的阶段。开发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我国渔业大多都是过度开发的状态,导致部分鱼类资源开始衰退。同时一系列不合理的开发带来的灾害日益增多,据统计仅2012年,发生赤潮灾害73次,占我国主要海洋灾害的52. 89% ,损失占13% 。

(二)海洋生物资源破坏日益严重

由于我国对海域生态环境缺乏保护,现行的海洋管理体制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由于过度捕捞导致鱼类减少、传统的渔业资源衰退,与海洋资源相关的其他生物资源同样也遭到了破坏。据统计山东的胶州湾,1963年曾有141种生物,20世纪70年代还有30种,到20世纪80年代初只剩下17种。一些珍稀生物,如中华白海豚、儒艮、斑海豚、海龟、文昌鱼等数量骤减,濒临灭绝的危险。 不适当的拦河建坝工程、围海造田和一些海岸沿边工程等造成了部分河口、海湾及沿岸浅水区海水的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同时也严重破坏湿地等生态系统。

(三)近海严重污染

近海城市的陆源污染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船舶、 海上石油工程事故造成中国近海污染。进入东海的污水入海量最大,次为南海、渤海和黄海。石油是近海海水中最主要的污染物,污染范围较广,不仅使鱼、虾、贝类等海产品变味,严重时能产生毒性效应。因污染对鱼虾产卵、 繁殖及资源衰退等慢性影响造成的损失估计每年达数十亿元人民币。油污染还会使海滨风景游览区及海水浴场的环境质量恶化,影响游览和休闲活动。重金属的污染主要现于锦州湾、辽河口、珠江口等近岸海区。重金属易在底质中蓄积,不易降解,往往被生物富集,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的威胁。由于大量生活污水排入近海海域,使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形成“赤潮”灾害。沿海各部门之间争抢海洋资源现象也日益严重,渔业部门、港口部门、滨海旅游部门、石油工矿企业和政府建设等部门的资源滥用使得近海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据统计, 2012年我国四大海域的水质污染程度加剧,在四大海域中第二类水质的海域面积达到了46910平方公里,劣于第四类水质的海域面积达到了67880平方公里。

二、原因分析

(一)从理论层面看

外部效应理论认为当实践经济活动中,由于生产者或者消费者其中一方的活动对其他人产生非市场行为, 可以对其他的生产者或消费者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也可能造成消极或有害的影响。因为我国的海洋资源是准公共物品的属性,所以海洋资源具有外部效应,这就导致了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由于个别人的行为给其他人带来的非市场影响。

公共物品理论: 由于我国的海洋资源具有准公共物品的属性,任何中国公民都可以免费使用,产权归国家所有,不具有排他性。但是海洋资源的稀缺性就又导致了海洋资源具有竞争性的属性,一个人使用了海洋资源便会对其他人带来一定影响,从而导致了渔业的过度捕捞、 鱼类种类的减少甚至是灭绝。

“公地的悲剧”理论: 由于海洋资源的使用是不具有排他性的,同时海洋资源是外部的,每个人都会担心自己在没有利用海洋资源的时候别人已经把海洋资源占用, 这就会导致争抢利用海洋资源,造成了海洋资源的过度利用,海洋资源环境的污染。

(二)从政府层面看

1. 政府存在寻租行为。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 有关部门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会在相关海洋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与国家相关法律政策产生偏差,从而导致政府政策措施的失效和政府作用的减弱,产生寻租行为,出现了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

2. 相关法律政策不完善。我国对海洋资源实行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分级管理,分行业共同参与的综合管理体制。如,海洋环保部门负责海洋的污染防治工作, 海洋部门负责海洋环境的检测评价,海事部门负责船舶的污染问题,渔业部门负责渔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当这些部门遇到一些交叉性工作时,往往会产生矛盾,出现相互推诿现象,从而导致整个海洋管理体制运行效率低下和国家海洋资源的浪费。

3. 缺少海洋资源产权制度。根据科斯定理,对公共物品资源合理利用的最好办法就是明确产权。我国海洋资源的所有者是国家,但是在实际的海洋资源开发中,国家权利由各政府部门分别履行,产权关系混乱,管理责权不明确,缺乏一个清晰、完整的海洋资源产权及责权制度。

三、、加强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保护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法律制度

完善相关政策,建立海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行政策倾斜,调整行业利益格局。按照宪法规定,滩涂、浅海等资源除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部分外,其余都属于国家。推进海洋资源立法,建立海洋法规体系,加快制订 《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岛开发和保护管理法》《海岸带开发管理条例》等,形成完备的海洋综合管理法律体系,建立健全海洋资源法律制度,明确合理的奖赏惩罚制度,对于海洋污染者收取合理比例的排污费。

(二)注重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生态保护

我国在今后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应统筹海洋资源的整体性、协调性、高效性,更大程度上是对海洋资源的循环无污染的环保开发。可采取建立海洋自然环境保护区,并进行海洋资源的功能区划分,对于渔业的开采通过实习休渔期的规划管理合理捕鱼,采取高科技手段对海洋的生态系统开展修复工作。同时还要加强人们对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自觉地从每个人保护海洋资源,深入了解保护海洋资源与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三)提高海洋资源开发科技水平

长期以来,我国各地在海洋资源开发中大多仍采用传统技术,已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近年来,全球海洋经济的发展重点在于海洋新经济正在逐步崛起。海洋新经济是以高科技支撑的,而不是采取粗放型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仅仅是依赖于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海洋高科技已成为海洋开发竞争的核心,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发展海洋高新技术,深化海洋资源利用,推动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精细化工、海洋油气业、海洋医药产业、海洋农牧化、海洋生物深加工、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利用技术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只有按照海洋发展的科学规律进行海洋资源的开发,同时在海洋自身的环境承载范围内进行活动,才能获得海洋资源的最大效用,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四)不断调整和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目前我国海洋资源开发还主要停留在海洋第一产业,即主要从事海洋渔业及海水养殖业。但未来随着海洋高新开发技术的发展,海洋第一产业的作用将逐步弱化,而海洋油气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产业等第二产业将迅速崛起,在海洋的开发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滨海旅游、海洋生产性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也加快了发展步伐,成为海洋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和海洋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因此应重点发展海洋第三产业,减少过度捕捞,保护海洋资源,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安晓宁.我国海洋资源环境现状及其可持续利用[J].生态农业研究,1999,7(2):1-5.

[2]王淼,贺义雄.完善我国现行海洋政策的对策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25(5):33-37.

当前我国资源及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8

【关键词】国土资源;保护

1.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1耕地资源数量迅速减少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大量农民除外打工,已经脱离土地进入其它非农产业,但他们不愿意无偿放弃原来承包的土地,造成当前我国农村许多土地荒芜。我国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主体目前还是以集体为主,国家对农村集体土地资源配置只能通过法律、政策和条例等手段进行宏观指导。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农村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事实上国家的法律、政策和条例不可能完全对农村土地资源配置进行有效的配置。而农民由于不是土地资源配置的主体,因此没有进行土地资源配置的权限,这种局面不利于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1.2村镇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

目前我国村庄规模小、数量多,建筑用地较多,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土地浪费严重。由于农民传统观念的影响,宁肯将旧的宅基地闲置,也不愿意返耕,致使农村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旧的宅基地闲置,而新的宅基地利用效率不高的现象,农村土地复垦工作难以顺利开展,从而影响了农村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而现有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缺乏深入地调查研究,也没有考虑农村经济、产业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发展变化的需要。

1.3农村土地资源保护的外部性

农村土地资源具有外部性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土地保护行为的外部性。比如,农村土地由农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发生巨额增值。这种增值并不是人为地追加额外投资而产生的,而是由社会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需求的增加带来的。这种增值中的一部分应该返还给国家或社会,而另一部分应用于补偿地方政府及农民因为失去农耕地而导致的经济损失。但事实上,农村土地的保护者并不能得到相应的补偿。这就导致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很难以耕地的低报酬和高机会成本为代价,来保护农村土地资源。土地的使用者——农民,也缺乏保护农村土地的动力。比如,由于暂时的农产品价格下跌而使农户的经营出现亏损,他们就会弃耕农田而进入城市寻求出路,即便是留在农村他们也会削减对农田的投入而更关注其它获利的机会。造成了了农村劳动力大量地流出农业,削弱了农业经营。其最终的结果就是完全放弃对农村土地的保护,长此发展将会危及我国的粮食安全基础和社会稳定基础。

1.4土地资源质量的退化及生态破坏

土地质量退化是指沙化、盐碱化、侵蚀、污染等原因造成土地质量下降。导致土地质量退化有自然因素,但主要是人为因素。土地资源的退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土地沙漠化。我国现有沙漠及沙化土地面积达168.9万平方公里,比建国初扩大了34.4%,在导致土地沙漠化的原因中,人为因素远比自然因素的破坏力更大。第二,水土流失。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6.8%。滥砍滥伐、过度垦殖,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原因。第三,土地污染。目前,我国三废排放量居世界之首,三废污染物经水渗入土壤,导致土壤中毒形成污染。

2.我国土地资源保护对策

2.1加强政府社会性管制

政府管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干预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具有法律地位的政府管制机构,依照一定的法律法规对被管制者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政府管制划分为经济性管制和社会性管制两种。社会性管制,是政府针对企业的行为造成的诸如产品质量、执业卫生和安全等负内部性和环境污染等负外部性的市场失灵而实施的管制。我国现阶段政府过多依赖行政命令手段,管理效率低。农民作为独立的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其生产经营行为、资金用于何种消费的行为是很少受到政府管理行为控制的。即使是通过法律约束,也至多只能是约束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的行为,而无法约束农用地利用上的短期行为,也难以促使农民提高地力和开发土地。

加强政府社会性管制首先要制定土地基本法,使土地资源保护有法可依。《土地法》的立法应该尽快纳入国家的立法规划中。第二,规范职能部门权责,明确土地执法监察职能部门的权限。明确土地执法监察部门强制执行法律程序的前提下,赋予土地执法监察部门强制执行权,包括对违法占地建设的拆除权。实现以土地执法监察部门为主、多部门协助的办案体系,既保证了土地执法监察部门行使职权的独立性,也形成土地执法监察大格局。第三,建立用地约束机制。.坚持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确保国家对土地的集中管理;树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权威,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审批和实施管理制度,加强对土地宏观管理的整体调控作用;改变原来土地收益全部或绝大部分归地方的分配机制,针对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合理分配。第四,严格控制非农用地,严把用地审批关。要控制城镇建设用地,减少城市化过程中不必要的耕地浪费;建立完善用地定额标准和集约利用机制,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和效率;要严把建设项目审核关,确保重点、重大项目建设,控制非重点工程和一般性工业项目立项。

2.2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生态环境保护

工业化给人类带来了各种福利,然而工业生产也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使得我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状况日趋恶化。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生态环境保护,应该科学合理的进行对作物的肥料和农药施用。加强农业生产中的环境保护,在农药和化肥方面应该实施科学施用的原则。应该对化学肥料的开发、生产和施用等诸多方面都应予以重视。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加速研究和生产适合多种土质、作物的肥料产品进入市场,还应结合科学施肥,充分提高肥料利用率,减轻污染,满足高效农业和生态农业的要求,在化肥的使用过程中,应以使用高效的复合肥、无生态污染的生物肥为主。科学施用化学农药,将农药对土壤生态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加速生物农药的研制与开发,应轮换用药,加快灭虫新方法的研究和推广,防治害虫耐药性的发生。

2.3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挖掘耕地生产能力

实行农地保护可以减少土壤的侵蚀量,减轻水土流失。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就是将容易发生侵蚀的地区的耕地,转化利用方式为林地、草地,用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树木、草地的生态价值对于个体农户来说几乎为零,需要用补贴的方式进行,因此,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在退耕还林等农地保护措施中,应该注意假退耕不换林,退耕地挪作它用的行为,一经发现,应给予严厉的制裁措施。

我国的耕地面积持续下降趋势明显,为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要、保障生态退耕的顺利进行、有效遏制耕地质量的进一步下降,必须集约利用土地,提高耕地生产力,以中低产田土改造为中心,大力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我国中低产田上比例大,投入增产效益明显,改造中低产田较开垦荒地、土地复垦投入少,效益高。因此,挖掘耕地生产能力应该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中心。 [科]

【参考文献】

[1]李德源,傅珂,袁美训.我国土地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协论坛,2009,11.

[2]邓蓉,黄漫红.论农村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J].现代化农业,2009,10.

上一篇:写梦想的力量的作文600字下一篇:2022年元宵节晚会主持词开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