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海洋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2024-06-06

浅析我国海洋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通用8篇)

浅析我国海洋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篇1

浅析我国海洋资源现状管理及存在问题

尹文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环境科学)

摘要:海洋资源是自然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自然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本文在阐述当前我国对海洋资源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存在的问题。

关键字:海洋资源海洋管理现状问题

海洋是地球蓝色的“血液”,是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海洋资源是自然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自然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陆地资源的不断短缺和人类对海洋科学的不断深入,人们渐渐认识到了海洋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也逐步增大了海洋资源开发的规模和力度。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日益扩大,技术水平、管理方针亦不断提升;但海洋资源无序、过度开发利用和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均不同程度的浮现出来。

一.海洋资源及我国海洋资源现状概述

1.海洋资源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的71%,覆盖着南半球4/5和北半球3/5的面积,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海洋资源的概念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海洋资源是指生存于海水中的生物,溶解于海水中的化学元素和淡水、海水运动(如:波浪、潮汐、海流等)所产生的能量,海水中贮藏的热量,深海底蕴藏的矿物资源,以及在深层海水中形成的压力差和海水与淡水之间的浓度差等等。总之,指的是与海水水体本身有着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广义海洋资源出去狭义海洋资源所指的物质和能量之外,还把海洋上空的风,海底的地热,海上航运能力与景观以及各种海上设施功能等等都包括在内【1】。

2.我国海洋资源现状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域,海岸带纵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3个气候带【2】;大陆海岸线长达1.84万千米,加上岛屿海岸线共3.2万千米;拥有内水和领海的海域面积37万平方千米,享有主权和管辖权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3】。人均海洋国土面积0.0027平方公里,相当于世界人均海洋国土面积的1/10;海陆面积比值为0.31:1,在世界沿海国家中列第108位。海洋资源种类繁多,包括海洋生物、石油天然气、海底固体矿产、海洋动力资源和滨海旅游等资源。资源不但丰富,而且可开发利用的潜力巨大。我国有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和渔业水域。四大海域有海洋生物超过3000种,其中可捕捞、养殖的鱼类约有1700种,经济价值较大的有150多种。辽阔的海域面积和丰富的海洋资源为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据统计,1980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产值仅为80亿元;1990年为438亿元;1995年已达到2460亿元;1996年又增到2855亿元;1997年3104亿元;90年代以来,海洋产业年均增长率为

20%,大体上每10年翻两番【4】。日前我国海洋产业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2000年我国海洋产业的总产值达到4000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5】。在2l世纪,海洋将成为决定我国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的极其重要的因素。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海洋产业的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无论在思想意识上、技术装备上、经济效益上还是在管理上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和不足,已经成为阻碍我国海洋产业进步发展的不利因素。

我国沿海省份主要优势海洋资源【6】

The advantageous marine resources of coastal provinces of China

优势海洋资源

辽宁水产、港口、油气、旅游

河北港口、盐业、滩涂、旅游

天津港口、旅游、滨海砂矿

山东港口、水产、旅游、油气

江苏港口、盐业、滩涂

上海港口

浙江港口、水产、旅游、海洋

福建水产、港口、油气、旅游

广东水产、港口、油气、旅游

二.我国海洋资源管理

我国有辽阔的海域,丰富的海洋资源;这片富饶的“蓝色国土”是中华民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财富,是我国食品、能源、水资源、原材料和生产、生活空间的战略性开发基地。不仅品种多、储量大,而且具有利用上的诸多优势,具备建设强大海洋经济、发展海洋事业的物质资源基础【7】。中国的海洋资源管理工作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到目前为止已基本形成了围绕资源开发与保护为核心的海洋资源管理体制。我国的海洋资源管理主要是根据有关政策、法律法规按行业和部门为主进行。涉及的管理领域主要包括:

1.渔业资源管理。我国海域分布着许多鱼获量很高的渔场,如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海沿岸渔场、北部湾渔场、吕泗、大沙、闽南等渔场,前四者被称为我国的四大渔场。据估算,我国海域目前最佳渔业捕获量为280~330万吨,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渔业在世界渔业中地位迅速上升,在世界的排位从1978年的第4位逐年前移,1989年起至今,总产量一直居世界首位【8】。但从70年代以来,由于我国海洋渔业捕捞强度越来越大,有时甚至酷渔滥捕,加上海洋污染日趋严重,导致我国沿岸近海渔业资源不同程度地受到损害或破坏而呈现技术衰退趋势。目前,我国渔业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是:(1)通过国家以及与国际组织合作,调查评估国家管辖海域和相关公海区域的渔业资源分布、数量、质量与变动状况,为资源的养护、持久利用和控制调节等管理活动提供科学依据。(2)制定并实施保障海洋渔业及所有海洋生物资源持久利用的战略。(3)按照国家立法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要求,确定各海区适宜捕捞量,再由渔政部门向生产单位或个人分配下达捕捞数量指标.发放捕捞许可证与艰墙捕捞许可证井负责进行监督,检查。(4)依据有关法律法规通过控制使用渔船渔具标准和规定捕捞对象技术标准,维护海洋渔业种资源的生态平衡,避免资源的严重破坏。(5)制定并采取积极政策与措施.大力鼓励近海海水养殖业和增殖渔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资

源利用效益。(6)严禁严重破坏资源的捕捞方法,如炸鱼、毒鱼等;施行禁鱼区和伏季休鱼制度。

2.海洋矿物资源管理。我国海域海底有着储量丰富、种类繁多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和天然气、海滨矿砂,铜、金、煤以及沉积于海底的其他多种金属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约占社会需求的自然资源总量的70%,为工业提供了95%的能源和90%的原料【9】,其中石油是我国海底矿产中最重要的资源。对海洋矿产资源的主导思想是对开发活动进行合理、科学的控制,提高资源使用效益水平,达到综合开采、综合利用、开源节流的目的。各级主管部门根据开采者的申请报告依法进行审批,经批准的项目,由相应的矿管部门颁发采矿许可证,并对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和保护工作进行监督管理。组织实施对海洋矿产资源持续利用的评价工作,统一管理海洋矿产资源的调查、勘探、资源储量、评价结论等资料。

3.海洋空间资源管理。我国海洋空间资源管理主要集中在港口资源、海上交通运输和海岸带管理方面。我国港口资源比较丰富,其中可供建设中级泊位的港址有160多处.可供建设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港址有30~40处。沿海已经开发建设的港口有135个,属大中型的有30多个,能接纳万吨级以上的船舶有21个【10】。我国大陆海岸线北自鸭绿江口起,南到北仑河口,长达18000多公里,海岸带区域辽阔。我国的海上交通运输业也很发达。在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我国对海洋空间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有:(1)根据《国家海域使用管理法》的要求和我国海域功能区划,审批海洋空间资源的使用。(2)管理海洋空间资源利用的合理布局,如海港建设、海上机场建设在项目选址、论证、评价等管理工作。

(3)进行海域使用的协调管理,如对开发项目使用区域的重叠与交叉矛盾、开发项目对其他海洋资源的消极影响矛盾,不同主管部门对空间资源利用意见矛盾等问题的处理和协调等。

4.海洋旅游资源管理。我国海岸线漫长而曲折,岬湾相间,岛屿众多,气候类型多样,风光旖旎,因而有着良好的海洋旅游资源开发基础。目前,海洋旅游资源的管理工作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开展海洋旅游资源分布、类型、数量的普查和价值登记评定,以全面掌握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并按照国家或地方制定的标准划分出资源等级,作为开发和管理的依据。(2)进一步研究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的海洋旅游资源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率。(3)对我国海洋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并进行开发秩序的管理。

5.海盐资源管理。海盐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从事化工生产的重要原料。沿海宜盐土地和滩涂资源0.84万平方千米,其中黄海、渤海沿岸最多,占全国的82%;东海沿岸较少;南海沿岸最少,仅占3%【11】。另外,渤海湾、莱州湾等沿岸的海滨平原中还分布着大量高浓度的地下卤水,总净储量为74亿立方米,含盐量为6.46亿吨,含氯化钾为0.15亿吨。这些卤水资源储层浅,易开发,是制盐及盐化工业的理想原料。我国从辽东半岛到海南岛,沿海12个省、市、自治区有30多座盐区(场),从北至南算起,我国有六大海盐区(场)集中了50%以上的海盐资源【12】。当前,我国对海盐资源的管理主要是:(1)进一步组织海盐资源调查、评价和区划。(2)协调盐业资源开发中出现的矛盾。(3)根据《盐业管理条例》开展盐资源的保护工作。(4)加强对盐资源开发的技术管理工作,努力提高开发效益。

三.我国海洋资源管理问题分析

联合国秘书长在2001年海洋和海洋法报告的开头中引述海洋污染科学问题专家联合组(GESAMP)的观点,开门见山的指出:“世界海洋的状况正在恶化。绝大多数多年前认定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而且许多问题更加严重”【13】。

1.我国海洋资源管理现状:从建国至今,随着祖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我国的海洋资源管理工作已经取得相应的成就,也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我国现行海洋资源管理体制可以概括为“产权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中央与地方相结合,行业管理与综合管理相结合”的三结合”资源管理体制【14】。但从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来看,还仍存在些许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海洋生物资源开发过度,致使部分海域生物资源出现衰退甚至枯竭的现象;②海岸及其近海海域环境污染加重,水域环境质量急剧下降,因污染引发的灾害(如赤潮)大量增加;③海底挖砂和海岸工程建设等活动导致大量海岸侵蚀现象出现;④围填海造地等活动对海岸带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尤其对红树林、珊瑚礁及河口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破坏最为严重;⑤海洋资源多头管理和争抢资源的现象严重,导致海洋资源管理效率下降【15】。与发达国家相比,其海洋管理方面起步比较早,第一步是陆地行政管理部门向海洋延伸,第二步为解决行业间矛盾,成立协调组织,最终是针对当前协调组织权威性不足的现实,强化协调组织,成立固定性权威机构,同时伴随

【16】着成立海洋执法机构。而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在思想意识、技术装备、经济效益和科学管理等方面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和不足,这已经成为我国海洋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的阻碍,因此,加强对海洋资源的科学化管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2.我国海洋资源存在问题分析;

(1)缺乏总体规划和统一政策:自《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全球海洋的 1/3已经成为世界各沿海国和岛屿国家的管辖海域,深海大洋的竞争非常激烈。迈入新世纪以来,美国海洋政策委员会发布了美国《21世纪海洋蓝图》,公布了《美国海洋行动计划》,全面修订了海洋政策目标,制定了新海洋政策的指导原则和行动建议【17】。其他海洋大国也都纷纷修改和制定本国的海洋政策和开发战略,力争在海洋经济、科技和管理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十分重视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尤其高度关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先后制定和颁布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等一系列海洋资源开发规划,尤其是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实施海洋开发”战略方针,国务院发布《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则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的目标,将海洋经济视为中国经济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领导层越发重视海洋的战略位【18】。但是,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缺乏统一、完整、清晰的可指导海洋事业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国家海洋总体政策,缺乏从整体上对我国海洋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的能力。

(2)海洋资源管理立法缺乏系统性:我国的海洋立法,尤其是专项海洋法规已 取得了巨大成就,先后制定了一批有关海洋资源保护的法律,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19】。海洋资源管理的法制建设对海洋资源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它是保证海洋资源管理体系形成、巩固和完善的条件,也是保证海洋资源有效开发利用、海洋生态环境有力保护和海洋综合效益显著提高的基本保障。但因不同法律法规的制定背景和目标不同,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发生冲突,同时各海洋部门因管理出发点不同,在管理中也易发生冲突,从而增大海洋管理部门的管理难度。

(3)海洋资源管理尚未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政府定位不准确:长期以来,我国海洋资源管理主要采取由政府多个部门同时负责,缺乏强有力的综合管理部门,实践中对海洋资源的综合管理协调难度很大,极易导致各管理部门仅以局部利益为中心,当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失去有效配置资源的能力时,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一开始发挥功效。然而,我国同其他国家不同,长期以来政府既 是“政治实体”又是“经济实体”,即使已经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了市场经济体制,但仍旧有着计划经济体制的色彩【20】。当资源开发和管理法规发生矛盾时往往以牺牲资源管理来服从资源开发,不能充分发挥好管理部门的职能,严重影响着资源管理工作正常有效地开展,甚至可能造成对海洋资源管理失控。面对海洋资源行政管理体制存在交叉和空白,亟须认真研究,努力建立科学合理的海洋资源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叶文虎,张勇编著.环境管理学(第2版)[U].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32-233.【2】方平,王玉梅,孙昭宁,徐竹青.我国海洋资源现状与管理对策[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27(5):32-33.【3】安晓宁.我国海洋资源环境现状及其可持续利用[J].生态农业研究,1999,7(2):1-5.

【4】鞠德峰.我国海洋资源管理的现状与问题[J].经济观察,2002:,10:58-59.【5】董学清.经济视野[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5.【6】楼东,谷数忠,钟赛香.中国海洋资源现状及海洋产业发展趋势分析[J].资源科学,2005,27(5):20-21.【7】王永生.WTO与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4,1:82-83.【8】杨正勇.海洋渔业资源管理中ITQ制度交易成年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4:1-2.【9】陈学雷编著.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B].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34-35.【10】马春生,潘红,周洪英,陈文宾,林艳,马卫兴,高峥.海洋资源管理现状及其克持续发展[J].科技资讯,2010,1:232-233.【11】沈顺根,钱秀贞编著.资源海洋[B].北京:海潮出版社,2004:24-25.【12】胡光曲.我国的海盐资源概况[J].和谐海洋─海洋开发.2011,6.【13】Oceans and the law of the sea report of Secretary—General[F].9 March 2001 P.9.【14】宋增华.关于我国海洋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建议[J].114-115.【15】王淼,贺义雄.完善我国现行海洋政策的对策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25(5):33—37.

【16】王曙光.论中国海洋管理[B].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289-290.【17】伍业锋,赵明利,施平.美国海洋政策的最新动向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海洋信息.2005,186(4)27-30.【18】蒋平.我国海洋资源管理现状及完善[J].海洋管理.2006,2:9-10.【19】陈莉莉.完善我国海域使用管理制度的法律思考[J].管理观察,2009(15):239—241.

【20】王琪,李杨.浅析海洋环境管理中政府与企业的关系[D].山东:中国海洋大学,34-35.

浅析我国海洋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篇2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1 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现状

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 其创立的宗旨是通过各种精神产品和各种形式的劳务提供公益服务, 帮助政府分忧解难, 被认为是社会公平的实践者。但是在财务管理方面还相对滞后, 例如组织多数规模比较小, 内部框架不够完善, 管理不严格;自主资源缺乏, 资金来源缺少稳定性和可发展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不健全;非营利组织的经营透明度低, 而人们的维权意识越来越高, 对组织的信赖度下降。

2 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制度漏洞和会计体制欠缺问题。目前我国的非营利组织自身并没有专门的适合财务管理制度, 各个岗位分工不明细, 时常出现会计岗位兼任的错误, 有的非营利组织甚至没有成形的管理制度, 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还有一些非营利组织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致使下级不受制度约束, 虽然有规章制度但不能够落实。

(二) 非营利组织财会人员水平偏低问题。我国非营利组织普遍管理制度和运营机制都不完善, 经营效益不佳, 薪酬少, 所以使得高端专业人才很少加入, 导致财务人员由非专业人员担任的现象普遍存在, 业务技能处于相当低的水平, 有的单位不按规定建立账册, 法律意识淡薄, 工作效率低下, 极易在工作中出现大大小小的错误, 不利于管理人员管理, 整体素质难以提升。

(三) 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落后问题。非营利组织涉及的领域多范围广, 对这么一个庞大的领域进行管理, 是一个非常巨大的社会工程, 没有财务信息化软件工具, 难以推行财务制度规范化应用。财务管理日常业务中, 传统的手工记账则是很大的工作量, 同时, 人的思维始终没有电脑程序严谨, 很容易出现错误。

(四) 非营利组织财务的社会监督、政府监督不足问题。由于非营利组织相对来讲缺少新闻热点, 很容易被忽视, 加上组织中的财务管理往往只被内部人掌控, 导致非营利组织曝光度低, 大众群体无法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力。捐助者不能确定自己钱的用途, 将大大影响资金捐助者的积极性, 政府有关部门并没有积极建立起能够对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有效监督机制。

3 解决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 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及会计体制

(1) 加强绩效评估制度。完善非营利组织绩效的评估制度, 通过每一项绩效考核指标评价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努力程度, 不单单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还可以大幅度的提高整个非营利组织的工作效率, 为组织营造优秀的工作氛围。

(2) 加强财务管理制度执行力。组织内的所有成员, 应该认真贯彻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 不再让规章制度只是墙上的一张纸, 用规章制度规范每一个人员的行为, 组织管理者严格按照制度进行, 对于不遵守规章制度的人员一律严惩不贷, 下级员工也可以起到监督上级领导工作的作用, 共同进步。

(二) 增强财务人员专业能力

(1) 专业培训。想要提升组织人员业务能力, 专业培训是有效的手段, 聘请专业能力优秀的老师集中讲解专业知识、职业道德、法律法规, 快速的提升人员的能力, 培训结束后, 必须安排考察考试, 对每个人的学习成果进行严格的考察。信息迅速更新换代的今天, 只有人员知识的不断丰富, 才能带来组织综合实力的日益增强, 同时, 每隔一段时期, 带领财务人员到其他组织进行交流学习, 互惠互利, 不断提升能力。

(2) 吸引人才。通过增加薪酬可以吸引人才, 增加薪酬前提是增加收入, 增加收入的方法有以下两点:一是扩大服务收入, 非营利组织通过丰富服务的多样性、扩充服务场所的规模来增加收入, 二是商业投资, 经过组织领导的商议, 将组织持有的部分闲置资金进行商业投资。

(三) 加快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信息化条件下的发展

(1) 建立内部信息服务平台。工作人员通过平台实时更新一些数据资料, 包括当日的资金收入数目、支出数目、确切时间和操作人员等详细信息, 确保每一条信息真实有效。在为内部工作人员提供做信息资源的同时, 为管理者的管理工作提供方便的管理途径。

(2) 建立外部信息服务平台。社会各界可以通过平台了解到组织的运营情况, 包括资金是否运用得当, 管理者是否有管理的能力和资格, 了解组织的一些新的动向, 为组织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 同时非营利组织也可以通过对其他组织的信息平台的查阅, 实现资源共享。

(四) 提高财务信息透明度和监督力度

(1) 加强财政部门的监管力度

会计工作的良好进行是财务管理管理的根本基础, 所以对组织的监督检查应该从会计人员的专业资格入手, 保证人员的业务专业性, 对财务部门的日常核算和管理要定期监督检查, 对部门负责人执行会计规章制度情况进行检查。

(2) 加强社会的监管力度

非营利组织按照要求定期公开经营情况, 真实的反应每一项收入来源、时间和资金的去向, 包括组织人员的福利待遇也应该公开透明, 组织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可以供社会各界方便的获取, 群众有权利也有义务监督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参考文献

浅析我国海洋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篇3

【关键词】 科考船;船员管理;归属感;船员培训

0 引 言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逐渐提高,海洋国际竞争形势对海洋调查的需求持续加强,国家不断加大对海洋科考的投入,由国家立项并投资建造的海洋科考船陆续建成。随着科考任务增加和先进的海洋科学考察仪器设备不断装备上船,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海洋科考船管理队伍和船员队伍,对确保科考任务顺利完成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分析海洋科考船管理单位在船员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1 我国海洋科考船船员管理工作中 存在的问题

1.1 船员队伍不稳定

(1)船员流动性较大 船员流动性大是个普遍存在的难题,海洋科考船也不例外。受事业单位编制数量有限制约,科考船管理单位通常不储备自有船员,必须依赖市场的劳务供给。科考船的船员班子,有的是完全外包给劳务公司,由劳务公司配备整套船员班子;有的班子中的船长、轮机长等高级船员被纳入单位事业编制,其他船员实行劳务派遣制。在实际运行中,外聘劳务船员稳定性差、流动性高,有些船员在合同期满后不再续签,有的甚至在合同期内违约离船,使得船员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难以保证,也不利于发展船舶队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2)船员工资相对偏低 待遇的相对下降是造成船员队伍不稳定的重要原因。随着工资待遇海陆差距的逐步缩小,船员对职业的忠诚度和热情在逐渐下降,以致部分船员产生消极和忧虑情绪,不愿意长期留在船上工作,一有机会就会转去认为条件更好的职业或岗位,缺乏岗位责任意识。

(3)船员归属感差 科考船管理单位在举办集体活动、教育培训时,没有把外聘船员考虑在内,对科考船船员的职业生涯和家庭情况也缺乏关心,使船员产生自己是单纯打工者的心理,缺乏归属感。

1.2 船员工作“岸化”严重

科考船上大多数船员是本地船员,在船舶停靠本地码头期间,船员按照岸上工作模式上下班,在船上只留少数值班人员,甚至存在船员相互替班连续休息数天的情况。这样就增加了船舶的不安全因素,一旦船舶出现紧急情况或接到临时任务,就不能很好地解决或执行,也不利于较好地开展船舶维护保养工作。

1.3 船员任职表现考核流于形式

科考船仅以海事部门要求的适任证书考试合格作为船员适任的标准,对船员的日常工作表现、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并没有专门的船员任职表现考核机制。船员平时的任职表现与工资、奖金、职务晋升、辞退等奖惩措施并不挂钩,尤其是某些具有事业编制的船员,更视工作岗位为“铁饭碗”,单位调度人员和人事管理部门难以处分他们的不当行为,容易在船员队伍中形成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想法。

1.4 船员缺少相应的培训

船员培训是船舶管理中的重要环节,通过高质量的培训,可以减少海上事故的发生。如今的海洋综合科考船,尤其是深远海科考船均配备了完善的调查设备,如温盐深仪(CTD)、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声呐、拖网、船载气象站、卫星通信等设备及甲板机械设备、吊车绞车等平台,可进行海洋物理、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地质等的综合调查。由于科考船船员有许多是从商船转到科考船或是第一次上船的新船员,他们对船舶设备及船载调查设备缺乏了解。目前,科考船上许多科考设备是从国外进口的,其操作界面及说明书均是外文,这对外语水平较低的船员来说,要顺利正确掌握科考设备的使用方法会有很大困难。缺乏专业培训的船员在配合科考人员执行设备操作时或在维修、维护设备时会无从下手。

2 对 策

2.1 建立人性化的船员管理机制

(1)加强队伍建设和队伍选拔 目前,外聘劳务船员和自有船员与劳务船员混合配置是科考船最常用的两种用工模式。科考船管理单位应加强对科考船部门长(大副、轮机长)、管事、大厨队伍的建设,增强对科考船关键岗位的配置和管理,提高队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1];科考船管理单位在选择船员劳务派遣公司时要选择规模大、实力强、具备从事科考船派员服务经验和资质的劳务派遣公司,且公司培养及派遣的船员都是在科考船之间流动的、工作性质和知识水平相对连续的船员。

(2)制订船员收入减免税政策和相关制度,从而提高船员待遇 目前,瑞典、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完全免征船员个人所得税,而我国对船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标准还是十几年前制定的,虽然给予了一定的优惠,但起征点仍然较低,税率较高,船员在船期间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占全部收入的比例相当高,税收成了影响国内船员收入的一大因素;因此,迫切需要我国对船员个人所得税征收规定与国际接轨,减免船员个人收入所得税,从而增强船员的职业优越感,提高职业的吸引力。

(3)关心船员,增加船员归属感 科考船管理单位应转变观念,以船员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为船员着想,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尽力满足船员各种合理要求,措施为:改善船员与家人的通信条件,增加船员与亲人联系的频率,减轻船员的心理压力,保证船员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为船员开通信息渠道,使其及时了解单位现状,参与有关船舶安全营运的交流讨论,体现出他们对单位的价值,提高他们对单位的归属感和责任心;发挥科考船党支部的力量,定期开展组织生活,让船员从思想上、生活上、工作上感受到组织的关爱。

2.2 扭转船员地域片面化的局面

“岸化”的管理模式对科考船的日常保养、值守和应急工作有百害无一利。招聘科考船船员时,应注意船员地域的多元化,尽量避免一套船员班子里招收的全都是本地船员。

2.3 严格考核机制

建立船舶调度管理部门、人事部门、船舶使用单位、船员劳务派遣公司共同参与的科考船船员任职考核机制,以船员综合素质评判船员是否适任,并将考核与工资、奖金、职务晋升、辞退等奖惩措施挂钩。只有严格而完善的考核机制,才能激励船员履行职责,认真钻研业务,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心。

2.4 加强船员培训

船舶管理单位应将船员培训工作列为重中之重,每年对船员进行培训和跟踪考核,提供包括单位管理体系及管理制度、新公约履行、船舶设备及船载调查设备操作与维护等项目在内的培训,安排船员参加设备厂商为科考技术人员举办的设备操作和保养培训。此外,还要注重对船员良好职业道德、团队精神的培养,每年为船员开展拓展训练。

3 结 语

建立高素质的科考船管理队伍和科考船船员队伍是科考船管理单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管理单位应在完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建立船员管理激励机制,减少优秀船员的无序流动,保持船员队伍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浅析我国海洋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篇4

[摘要]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本文在充分地了解我国交通运输市场的基础上对我国的交通运输管理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对于我国交通道路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交通运输、道路管理、解决措施

前言

交通运输部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是关乎民生的基础设施,承担着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担,服务着村镇和城市之间的建设,负责着服务群众出行的重要任务,交通运输管理是线代综合运输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时刻了解国家关于交通运输管理的宏观方向,进一步解放思想,促进我国交通运输又好又快发展。

一、公路运输行业(市场)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分析

目前我国的交通运输道路管理中主要出现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交通运输当中挂靠经营现象比较普遍,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在交通登记从事交通运输经营的车辆中证件齐全的车辆不足市场上存在车辆的百分之二十五,很多的车辆都是挂靠企业的名义从事铁路运输活动,而实际经营行为的主体缺失业务主体本身。

运输行业内存在非常严重的不合理竞争,这种市场上的无序竞争非常激烈,就整个运输行业的市场而言,很多经营者为了能够排挤对手而多接业务,采取了很多不正当的方式进行竞争,有的采取向货源单位受贿,或者低于成本价进行无序杀价,虚假宣传自身水平和服务质量,这就使得整个市场竞争秩序混乱,从而影响了运输经营秩序,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

二、公路运输管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分析

市场上收费项目冗杂且混乱,目前交通运输的经营者不仅要依法向税务部门 1

依法纳税,更要向工商部门缴纳税费,同时还要向有关机构的派生机构缴纳如驾驶员协会会费和运输行业协会会费等等,除此之外还因为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安部门的安全检测信息不能相互相同,这就造成了经营车型的安全性检测费用的双倍付出,增加了交通运营成本,家中了交通运输的经营者负担。

三、解决公路运输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交通道路运输机构负担着一个区域的道路网络市场,而交通运输管理相关部门要通过发展规划、市场准入、信息服务和监督管理以及安全保障等工作职责,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好总要的作用。因此要在交通运输管理中做好工作就要找准定位切实履行好行业管理的职能,不断地促进和提高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速度和管理能力。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交通事业主要管理职责是:公开、公平和合理地进行客运资源的配置,以提高道路运输的综合能力,维护合法经营者和广大旅客的合法权益,积极引导和塑造社会的信誉度,通过强化交通部门的安全感和企业的服务文化,以此提供法制完备、竞争有序的良好的市场环境。

加快交通运输管理编制改革,在我国部分地区交通管理部门工作已经纳入了公务员工作的工作范围内,主要通过积极主动地争取各级政府机关和相关单位对于交通运输的支持,将交通网络建设纳入公务员管理范围之内,对于这部分工作的人事调动要采取积极的编制清理政策,严格控制编制内的人事调动,经费控制等一系列相关措施的推进和政策改革。其次要通过增加录用管理工作人员提出从严控制的原则,以年为时间单位增加新的工作人员。加大有关部门的管理力度,从而使得市场能够真正发挥看不见的手的稳定和调节功能。在交通管理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统一领导之下采取积极的措施以应对市场上出现的变化,维护交通市场的稳定。进一步加强对运输市场特别是出租车领域的监督和管理工作。要对整个交通行业市场进行彻底的清理,通过整顿不符合规范的交通运输车辆以规范交通运输的整体市场秩序,为出租车的良好发展市场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探索和研究各类运输主体的特点和进入以及推出的日常监管机制和办法,将 x出租车行业推向市场化。首先就要将出租车的特许经营权下放,从而使得经营权真正成为市场上的商品,这样做不仅有效地减少了政府硬性给派指标的情况,合理地转变了政府的职能,充分利用了市场的调节机制。同时要在出租车行业内部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进行奖优罚劣。无照经营十分猖獗。据我国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在交管部门办理许可证同时领取运输证而从事货物运输的车辆只占了很少的一部分,大多数的运输单位一般都没有取得许可证或者运输证,甚至没有营业执照,长期进行无照经营,采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方式来逃避相关部门的惩处。这就给人们的日常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明确好市场中的全责关系,充分发挥好各个地区和各级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能。在有关部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一般是以全责一致的原则明确管理权限,明确各个级别的运管权利和责任,落实审批管理负责机制,杜绝工作过程中的推诿扯皮和无人负责等情况的发生。其次要明确好运行机构份内的职责,至于这样才能有序地地进行地方交通管理规划和建设。同时要尽最大可能进行标示上的统一,维护好监管部门的权威,避免在监督过程中产生的误解和破坏运营管理部门的形象。

建立和完善交通运营的准入、监管和退出制度,以此规范好客运市场的综合管理,在市场准入机制的设计上要继续深化客运航线的管理改革,全面推行客运路线的招投标工作,通过公正、公平和公开的投标方式进行经营者的选择,在交通项目管理中实行公司化管理的经营模式,从客源上规范好客运经营活动,提高客运过程中的安全系数和整体服务质量。在市场的质量监督过程中,要进行严格的质量和信誉方面的考核机制,同时对客运企业的行为和服务质量进行阶段性的考核,根据考核的结果进行综合性管理。对于违法经营活动或者公司故意制造不稳定事件的要坚决予以打击,绝不姑息手软。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客运服务质量合同制,客运企业对新增车辆的路线以及服务质量做出承诺,在市场上的退出车辆要积极进行事后检查。

废除原有的客运路线终身制度,运营部门要根据客运线路的实际流量和投入运量的实际价格决定客运路线的经营期限,当经营期满之后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要根据经营者在规定的经营期间之内的经营管理质量决定经营者是否能够继续经营,真正解决客运市场中易进难出的现象,做到整个行业内的有进有出才能实现客运行业的有序发展。

在进行交通运输管理的过程中要使得一些交通运输企业树立自身的企业品牌。通过加强管理者自身的品牌意识,一个交通运输单位如果没有自身的品牌意识就无法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因此交通运输管理者要加强自身的品牌意识,注重品牌意识的培养和品牌的创作,落实品牌的创建,强化品牌的管理和维护工

作。在品牌培育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员工的培训教育,任何一个品牌的创建都离不开企业员工的努力,交通道路运输企业的品牌创建就给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交通道路运输企业通过对员工进行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业务技能和整体素质,通过企业内部持之以恒的教育和考核制度增强员工的服务意识,逐步形成自身的管理品牌。最后要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交通运输的安全管理工作室运输企业的重中之重,只有通过不断完善交通部门的安全管理制度,通过各种先进的电子科学技术和设备加强安全管理和检查,提高运行车辆的资质管理,提高安全管理的工作人员素质,全面进行安全隐患地整改,大力弘扬交通安全文化,努力营造好交通管理中的安全氛围。只有通过进行合理的交通运输管理,才能提高我国交通运输的整体发展质量和水平,真正做到能够保障人们日常的出行安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通过上述方式对我国的交通运输进行管理,才能使得道路交通运输体系得到快速的发展。交通运输也将以自身机动灵活的特点逐渐成为最基础的基础设施。随着交通运输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交通运输结构地不断优化,我国的交通运输事业将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我国核桃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 篇5

发布: 2008-7-15 13:21 | 作者: 陆承志 | 来源: 水果邦。

我国核桃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 发布时间:[2003-06-21]来源:[河南林业信息网]生产现状

核桃是我国栽培历史悠久,种质资源非常丰富的古老果树树种之一。全国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有核桃栽培。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核桃(包括铁核桃和山核桃)栽培面积约1 000万亩,1.2亿株,其中结果树约6 000万株,年产量2.6亿千克左右。根据我国统计年鉴资料,年产核桃600万千克以上的省(市、自治区)共10个(表1)。表1

各主产省(市、自治区)1996~1998年核桃产量统计表万千克地区 全国总产 云南 山西 河北 陕西 四川 甘肃 河南 山东 新疆 北京

1996(年)2391.2 5544.8 3423.6 2174.2 3043.3 2772 2030 1354.4 824.4 669.5 651.8

1997(年)24838.3 5870.9 3737.6 2790.5 2622.2 2340.9 1766.9 1289.8 1152.1 708.8 644

1998(年)26920.3 5716.9 4036.5 4249 3251.4 2871.1 1818.9 1224.8 1040.3 836.5 891.9

以上10个省的核桃产量占全国核桃总产量90%以上。但是,这些核桃大都产自20世纪80年代以前种植的大树。全国除云南省的大理、楚雄等地历史上采用嫁接方法繁殖形成泡核桃等品种外,其他产区几乎

全部采用实生繁殖,生产中没有形成稳定的栽培品种。到80年代后,全国范围的核桃良种选育与嫁接技术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各核桃产区都先后评选出一批优良株系和优良品种,并开始在生产中较大规模采用高接换冠的方法,推广良种和应用良种嫁接苗小规模建园。这种变实生繁殖为无性繁殖,是我国核桃栽培技术进步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核桃实现品种化栽培的良好开端。到90年代后,除各主产省(市、自治区)选出大批良种外,还评选出了第一批国家级良种,同时也从国外引进了部分良种,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核桃品种资源。由于嫁接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为良种核桃的繁殖推广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在河南、河北、山西、辽宁、陕西等省的一些专业育苗单位,核桃嫁接的成活率达90%以上,每年培育合格的良种核桃嫁接苗数量可达几十万株。有了大批量的良种苗木来源,良种核桃的规模栽培也出现了新的局面。河北省建立的万亩优质核桃基地如今已开始结果,辽宁、贵州、甘肃、河南等省制定了发展10万亩以上优质核桃生产规划,陕西省批准建立渭北核桃产业带,发展优质核桃100万亩的生产规划。目前,这些规划虽然都还处于实施过程中,全面实现规划目标还需要时间,需要做大量工作。但是,就从这些行动可以看出我国发展优质核桃生产确实引起了产区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初步展现了我国优质核桃生产的光辉前景。

2.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从近几年优质核桃生产发展情况看,领导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广大果农对发展优质核桃的认识不断深化,生产积极性高,优质核桃生产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以下方面:

(1)发展速度缓慢主要原因是良种接穗和嫁接苗的数量不足、价格较高,受经济条件限制而发展缓慢。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依据发展任务首先抓好良种采穗圃的建立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达到良种接穗足量供给,在嫁接成活率较高的情况下,促进优质核桃的快速发展。另外,根据我国核桃生产的现实情况,实生繁殖的大树数量太多,发展优质核桃又不可能把现有大树大量毁掉。实践证明采用新栽幼树和大树改造相结合的方法,是一种很好的办法。根据各地大量调查,在现有实生资源中真正性状优良的植株仅占1/3左右,其余2/3左右的植株包括衰老树、未结果幼龄树、适龄不结果或少结果及果实品质低劣的树。对树龄在30年生以下不结果或少结果或品质低劣的树采取高接换优的办法进行改造,是发展优质核桃的有效途径。这种方法的好处:一是高接成活后枝条生长量很大,通过整形修剪可以获取大量良种接穗,故高接园可以作为临时性采穗圃;二是,高接换冠由于利用了原树体骨架,树冠恢复快,产量上升快,能使经营者在较短时间内见到实效;三是,高接换优是一种不增加种植面积而起到改变实生核桃与优质核桃结构比例的有效措施。

(2)品种选用出现新的混乱造成的原因是对品种特性了解不多,识别能力差;没有建立正规的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及相应的组织管理办法,苗木繁育及经营市场混乱,纯度与质量不能保证;种植前计划不周,主栽品种不明确,到了种植季节采取无选择性购苗(条)。要改变这种现象,首先应采用多种方式大力宣传普及良种核桃知识,提高对品种的识别能力;其次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尽快建立良种核桃繁殖体系并制定可行的组织管理办法,使良种苗木(种穗)的纯度与质量得到保证。再次是业务主管部门要积极主动指导生产。

(3)重发展轻管理核桃同其他果树一样,种植是基础,是核桃栽培中一项重要的生产环节。常言

浅析我国海洋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篇6

http://2009-11-5中国设备网文字选择:大中小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需的基本物质保障。我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大国,也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长期以来,我国电力供应主要依赖火电。“十五”期间,我国提出了调整能源结构战略,积极推进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供应,改变过渡依赖煤炭能源的局面。

金融危机下,新能源产业正孕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世界各国都希望通过发展新能源产业,引领本国走出经济低谷。近年来,我国政府对新能源开发的扶持、鼓励措施不断强化,风能作为最具商业潜力的新能源之一,备受各地政府和电力巨头追捧。

自2005年我国通过《可再生能源法》后,我国风电产业迎来了加速发展期。《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在“十一五”时期,全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约900万千瓦,到2010年,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同时,形成国内风电装备制造能力,整机生产能力达到年产500万千瓦,零部件配套生产能力达到年产800万千瓦,为2010年以后风电快速发展奠定装备基础。

2008年,我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达到624.6万千瓦,位列全球第二;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15.3万千瓦,成为全球第四大风电市场。预计,2009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还会翻番,届时在全球新增风电装机总量中的比重,将增至33%以上。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中国将一路赶超西班牙和德国,2010年风电装机容量有望达到3000万千瓦,跃居世界第二位。

目前,我国正在紧锣密鼓地制订新能源振兴规划。预计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总投资将达到3万亿元,其中用于风电的投资约为9000亿元。根据目前的发展速度,到2020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亿千瓦。届时,风电将成为火电、水电以外的中国第三大电力来源,而中国也将成为全球风能开发第一大国。设备制造行业现状

根据最新风能资源评价,全国陆地可利用风能资源3亿千瓦,加上近岸海域可利用风能资源,共计约10亿千瓦,发展潜力巨大。

为了合理有序的开发现有风能资源,首先需要进行的就是加强产业服务体系建设,扶持建立风能资源评价,风电场设计选址,产品标准,技术规范,设备检测与认证的专门机构。培育一批风电技术服务机构,建成较健全的风电产业服务体系。建设2~3座公共风电测试试验基地,为风电机组产品认证和国内自主研制风电设备提供试验检测条件。目前,工信部与国家能源局等相关管理部门目前正研究制定规范风电投资市场,完善风电设备产品标准及质量认证体系的相关政策,保证风电产品质量,促进成本降低。

风电产业的发展和进步不应盲目追求风电机组的装机容量,而应从我国各地区风场风资源的优劣、当地电力需求及电网输配电能力状况、风机性能及发展通盘规划,有序调控、全面协调、均衡平稳地发展。首先,把风电科研纳入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扶持。支持国内科研机构提高创新能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加快消化吸收,尽快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国产化比例规定较难落实,国产化质量提高和认同有个过程,风机制造企业仍需在自主创新上下功夫。

其次,建立一个统一的行业标准。由于目前没有对风电机组和风电场的入网标准和检测标准严格监管,绝大部分风电机组的功率曲线、电能质量、有功和无功调节性能、低电压穿越能力没有经过检测和认证,而且多不具备上述性能和能力,并网运行的风电机组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第三,加强科研投入和人才培养。目前我国缺少专门风电研究机构,风电场建设和装备制造中的关键技术、公用技术研究和检测认证体系建设等严重不足。

风电设备制造是一项集空气动力、机械制造、发电机、电力电子、自动控制和高可靠性设计为一体的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专业的风电技术研究开发机构,缺乏从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及运营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难以适应当前风电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在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大学设立风电技术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开展相关的风能资源、流体动力学、机械制造、电力电子、电力并网等方面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将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根据风电发展需要培养一批研究生等高级人才,选择一些高等学校和中专学校,设立风电专业课程,逐步建立起风电专业。同时,结合风电发展需要,定期举办风电技术培训班,解决目前风电人才紧缺的问题。

第四,改变整机进口免税、部件进口征税的办法。限制整机进口,对于国内尚不能生产的零部件或散件应给予进口免税,以此鼓励逐步国产化,促使外国公司将整机制造技术向国内转移,达到更好消化、吸收、创新的目的。通过与国外合作,快速消化创新,以便将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产业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

一、产能过剩、竞争激烈

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风机产业的发展。中国风能协会数据显示,在短短的几年内,中国风电整机制造企业从2004年的6家急剧扩张到了现在的70多家。此外,风电设备部件制造企业总数也已超过百家,仅叶片厂就有50多家。从企业产能计算,已经超过市场容量。

到2010年,目前的70多家企业按现有规模全部建成,产能完全释放后,风电设备产能将达到年产3500万至4000万千瓦。而今后十年,我国的风电场建设速度可能维持在年装机1500万至2000万千瓦之间。因此,风电机组制造企业面临不可避免的激烈竞争,风电设备市场也必将迎来残酷的买方市场。市场经济的法则决定了最终会淘汰一部分企业。有关方面预计,虽然现在国内有众多的风机企业,但最终可能大型企业会剩下三、五家,中型企业剩下十来家,其余的企业将很难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在目前风电特许权招标的模式下,竞争者不得不降低风机价格和扩大产量来获得竞争优势。市场上规模化程度最高的华锐风电、金风科技和东方电气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其他实力较强的制造型企业,如上海电气、湘电股份和天威保变,扩产速度也会加快。上述企业凭借其与五大电力集团的长期合作关系,都可以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其他生产规模不大的企业,生存环境会日趋艰难。

据统计,2008年内资(合资)企业新增装机容量排名前十位的依次是华锐、金风、东汽、运达、上海电气、明阳、航天安迅能、湘电、常牵新誉和北重。前三位华锐、金风和东汽的新增装机容量总和约为359万kW,占2008年新增装机比例为57.43%。

二、核心技术缺失

近年来,我国风电装备的技术能力有了较大提高,风机零部件方面,相比十年前我们什么都依赖进口,现在基本上什么都有能力国产了,一些主要零部件,由于性价比高,接到国外的订单也不少。然而,大部

分零部件实现了国产化并不等于风机就能实现国产化,在风机整机的研发和设计上,我们依然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我国规定风电场使用设备的国产化率要达到70%,但形势并不乐观,因为在这70%的设备中,绝大部分的技术引进于国外,知识产权仍在国外,而不是我国自己的技术。

因为核心技术缺失,关键零部件大多掌握在外方手中,所以产业扩张受制于人。轴承、电控系统等供应依然是行业发展的瓶颈,国内企业还无法大规模自主生产。因为供货时间、周期无法保障而影响生产进度,从而影响企业规模的扩张。

作为一个风能大国,要把风能产业做大做强,一定要建立一个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只有掌握引进技术、拥有自己的新技术才能避免受制于人,实现可持续发展。

另外,技术相对落后也导致了新能源不具备价格优势,成为新能源无法市场化、产业化的瓶颈。欧洲市场正在进行新一轮对风机技术的革新,对调压、调频、无功输出都有具体的要求,最终要求风电设备达到和其他火电一样的调节能力,这是最终的目标。

三、风电设备产品的质量还不稳定

由于风电设备制造业竞争激烈,有的企业为了尽早占领市场,把精力过多地放在产能发展上,没有严格按照产品研发的程序,从科研样机到产品样机之间给出足够的时间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而,目前国内风电制造企业的样机刚出来,运行试验周期不足一年,来不及反复试验和论证,就进入批量生产了。通常,风机产品要求交付之后的使用寿命要达到20年,并且在前两年,生产厂家要负责风机的维修和管理,一旦出现问题,还要赔偿风电场由于停机、停电造成的经济损失。

所以,国内风机厂家仍须保持冷静的头脑,稳扎稳打地走好每一步,一味追求订单却忽略产品质量风险,是一种盲目的乐观。

四、风电场建设和电网建设还没有做到和谐发展

目前,我国风电开发模式是“建设大基地、融入大电网”,而电网调节问题还没有达到规模化风电接入的要求。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已突破1215.3万千瓦,其中1000万千瓦风电机组已通过调试可以发电,但仅有894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并入电网。

目前在欧洲国家,风电装机容量的比例能达到10%~20%,甚至可以达到30%,之所以能够达到这么大的比例,除了欧洲的电网能力强外,还因为其拥有技术先进的风机设备,电网侧的变电站可以控制电机侧的风机,变电站通过网络可以对各个风机的发电量进行集中控制。但我国使用的风机都是用最大功率输出进行控制的,所以,按照目前的技术水平,一旦超过5%就会严重影响电网侧的正常运行。

所以,要想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增强电网对大规模风电接入的适应性,包括增强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加强电源侧和负荷侧的管理。目前,正在规划的智能电网建设是对风能利用方式很大的支撑。当然,我们在考虑接入大电网的同时,也要考虑分布式电源系统和区域间的调度问题。

浅析我国海洋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篇7

在我国城市建设以大规模物质形态建设为特征的时代背景下,城市设计作为一种跨学科的城市形态研究方法,目前已成为国内许多大城市控制、引导城市空间良性发展的重要手段。特别是针对城市核心区、城市新的发展中心区域、城市重要景观地带的城市设计工作,既有城市发展战略层面上的概念性设计,也有针对某一街区或节点的局部景观设计,不仅类型繁多,而且各种设计成果在研究内容和深度上都有长足进步。然而,在当前城市设计渐趋热门的前景下,以前许多被忽略的问题慢慢浮现出来,成为制约我国城市设计研究进一步深化、降低城市生活质量和开发控制效益的主要原因。

2 城市设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城市设计的操作主体存在分歧

一般认为,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城市设计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通过直接设计具体的城市建筑物及其外部空间,其主体是建筑师;二是通过拟定城市设计指导大纲对具体的空间设计提出建议或规定,其主体是规划师。如此的二元操作手法,不可避免地造成以下这样两个问题:(1)建筑师设计城市空间,如何克服专业自身的障碍,克服无系统性,使之不流于建筑空间的简单相加。(2)规划师拟定的城市设计指导大纲,如何才能在实践中得到相对具体的贯彻落实。

事实上,在具体实践中,不同的专业角度必然会使得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在从事城市设计研究中有着各自的相对局限性。对于建筑师而言,单纯从建筑角度出发设计城市空间,往往流于建筑空间本身的自然膨胀,各个建筑单体之间往往缺乏有机的联系,由此形成的城市空间,给人的感觉往往是切割的片段,而非有意识的主动创作。从而导致在实践中很容易将城市建筑化,使得城市设计的范围被硬性地缩小。另一方面,对规划师而言,相对广阔的知识背景让他们往往把城市看成是一个由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在空间的综合立体投影,从而能从一个相对宏观的角度来把握城市,作出的城市设计往往更能够在整体上突出城市空间,但有时这些又仅仅停留在虚空、形而上的层面上,细节的缺乏使得空间显得苍白无力,需要建筑形态层面上的具体化。于是我们常常会碰到,建筑师和规划师相互诉说对方的不是,前者说后者空对空,不着边际,后者则讥讽前者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2.2 城市设计的成果缺乏深入的调研基础和客观目标

城市设计成果虽然最终涉及城市建筑形态和公共空间环境的控制,但却是一系列政策管理、经济转型、土地开发等城市社会要素的综合反映,并与城市的长远发展目标密切相关,其核心是保持和创造城市自身的特色和活力。然而,在当前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城市建设与更新的过程中,急功近利的开发行为已造成许多城市原有文化和地域特征的丧失。反映到城市设计领域,就是在重视城市建筑形体、景观等表象性研究。有的城市设计方案过于强调建筑造型对城市景观和空间的表现作用,在城市公共空间塑造上追求不切实际的所谓“宏大”效果,缺乏对方案长期实施的构想和方法。

目前,国内许多城市设计往往缺乏深入细致的现场调研和资料收集,这是导致许多城市设计成果徒有“量”而无“质”的主要原因,也是许多城市设计偏重于形象设计的原因所在。特别是针对旧城改造的城市设计,除了从城市相关职能部门获取基础资料和宏观的经济数据外,还必须对现场实地考察和定期跟踪走访等来收集设计必须的数据和元素。然而,目前许多城市设计任务短,工作量大,为了保证设计进度而忽略或减少前期准备工作内容就成了一个不得已的选择。

与此同时,在一些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设计也沦为地方行政部门争夺城市资源,表现政绩的一种新手段。因此常出现行政意志扭曲城市设计基本原则的现象,从而造成城市设计成果缺乏从整个城市未来发展角度出发的前瞻性,缺乏对城市存在问题和所面临挑战的情形认识,也缺乏长期实施设计成果所需的愿望、手段和长效反馈机制。

有鉴于此,为了平衡好城市近期与远期、整体与局部的发展关系,可以参照我国城市规划的编制程序,将城市设计流程明确区分为概念性的总体城市设计和实施性的控制性城市设计的两个阶段。概念性城市设计成果在经过充分论证和综合各方面意见后,可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导引性附件,用以指导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工作。实施性的城市设计以具体地域的城市形态控制为目标,以熟悉当地情况的设计单位为主导,并设置长期性的常驻机构和建立与城市设计成果实施配套的研究、反馈机制,以保证对应城市规划的修编周期和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城市设计成果作周期性的调整。

2.3 缺乏对长期有效的城市设计控制手段的研究与实践

在城市设计管理过程中,对城市开发项目的管制是其中的主要部分,目前在我国的城市建设过程中,真正将城市设计成果纳入到整个城市管理控制体系中并发挥作用的实例还不多。因此,针对城市设计控制手段的研究和实践仍处于一个探索的过程中。

当前,许多城市设计成果往往直接转化为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控制城市空间形态的依据。然而城市设计作为一种长期行为,带有明显的研究性质,既需要不断根据新情况而调整、更新局部设计,也需要为不同城市开发主体和开发区段的建设行为提供指导性意见,同时还要协调不同城市管理机构的执法与监督工作。而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对城市建设的控制,更多的体现在具体的城市功能划分及土地开发强度指标上,缺乏依据变化的城市发展情况不断研究分析的机能。城市设计在整个城市发展控制体系中也还缺乏一个明确的法规地位,设计成果缺乏规范标准也是造成其实施难度的主要原因之一。

3 今后我国城市设计发展需要重视的因素

3.1 建构协调机构,实行公众听证

城市是各种利益的集合体,城市的发展必须要照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使城市居民、行政管理部门、开发企业都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受益。因此,在城市设计的实施过程中,有必要建构一个包含各行业的人才,以建筑与城市规划专业为核心,超越于各个利益团体之上的协调机构,统一对不同地段、不同开发目标的建设项目进行长期、有效的跟踪与反馈,以整合消解各种矛盾,保证城市设计成果实施的有效性和延续性。

同时,城市设计成果的相关控制原则和措施已具有强制实施的作用,已经具备了法规的约束特征,其制定过程应采用公众听证的方式,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公正和透明性。公众通过参与过程也进一步加深了对城市的了解。

3.2 城市设计既包括技术性因素,更包括制度性因素

作为技术方法的城市设计,其目标是缔造理想的城市空间,在设计过程中提取城市空间中的相关元素,有序地予以组织并制定适当的控制和引导条件。在实践中,城市设计的实施必须依赖于城市规划对城市开发进行公共干预,通过对城市开发执行开发控制及对各类设计执行设计控制来操作,实际上是设定有利于公共利益的开发预期并以此来约束城市开发,这些开发预期的设定必须以一定的制度作为保障。在我国的规划实施中,城市设计实际上已经基本实现了与控制性详细规划这个“法定”规划平台的衔接,但是关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定程序、法定效力仍然有待明确或强化。对城市设计来说,制度建设的内容既包括对城市设计的编制、审批及纳入法定控制条件的规范,也包括对依法定控制条件执行开发控制和设计控制的程序和实体的规范,以及对一系列的修改或上述程序的设定。因此,制度性因素是实施城市设计的基础,技术性因素通过制度性因素发挥作用,而制度性因素必须以技术性因素作为操作手段,二者共同构成城市设计可操作性的条件。

近几年来,国内有关城市设计的研究和实践,普遍主张加强城乡设计工作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配合作用,并依托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律地位,从技术和城市管理两方面提出城市形态控制的强制性指标和引导性图则。这种将城市设计成果作为非法律性控制依据的设想,既保持了我国现有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核心作用,又体现出充分的灵活性和弹性运作空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3.3 结合生态因素的城市设计的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环境生态已成为城市设计实践的重要议题之一。结合生态的城市设计旨在以生态学相关思想原则、原理方法为指导,深入研究和认识城市空间环境的各种特性和规律,从而针对实践问题制定具体对策,从设计和管理两方面处理好人工环境同自然环境的关系,为市民创造一个拥有良好自然生态条件、高质量的城市物质空间环境。其研究立足于城市设计学科的发展,同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城市的规划与设计等相关研究方向既有区别又联系。

结合生态的城市设计共有三种设计途径:适应性途径、保护性途径和补偿性途径。我们在针对具体的城市设计问题中,常常需要综合运用三种途径,寻找城市空间发展的合理模式来满足人和自然的要求。

4 结语

浅析我国海洋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篇8

【关键词】海洋经济;发展机遇;问题对策

一、引言

目前,海洋作为蓝色的国土,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中国拥有18000多公里的大陆岸线,4亿多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所以海洋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海洋经济发展的意义说起,浅析了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具体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二、发展我国海洋经济的重要意义

“十二五”规划把海洋经济纳入我国经济增长的重点,将山东半岛与浙江海洋纳入我国的试点区域,应该说我国的海洋经济迈向了新的起点,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海洋已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目前,海洋的天然气资源、石油资源、海洋水产品、海洋水淡化、围海等活动,缓解了我们日常衣食住行的压力,随着科技的发展,海底作业将成为国家重要的产业,所以海洋将成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

2.海洋促进了我国与世界经济的发展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已高达60%左右,其大部分运输是靠海洋,海洋是我国对外经济稳定的重要载体,所以开发与利用海洋是全球经济化的必然需求。

3.发展海洋经济是我国实力提升的象征

维护海洋是我们的权益,开发与利用海洋不仅发展了我国的经济,也体现了我国综合实力的强大,保护国土的完整、人民的安全也是我们的重要使命。

三、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海洋环境保护问题令人担忧

近几年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降雨量分配不均,自然灾害频繁,加之工业化工、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以及周边居民非法无序地对海洋进行开发,使海洋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另外过渡地非法捕捞也使海洋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导致许多鱼种濒临灭亡。这种缺乏高科技与高层次的破坏性开发破坏了沿海经济的平衡,也影响了我国未来整体资源的再利用。

2.沿海产业结构相同

我国近几年虽然对海洋管理出台了许多法律法规,各个沿海区域也加以整治与规划,但是还是产业结构重复现象十分严重。其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渔业养殖、宾馆服务、海洋运输三大产业上。另外在海水养殖中,品种单一、技术落后、规模不大,这样不但增加了经营的风险,还会形成“遍地开花,一片红”的产销失衡。

3.海洋技术转换成果有待于提高

前面我们说过,海洋环境受到污染,非法捕捞得不到有效控制,产业结构单一重复这些情况制约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摆在我们面前。另外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海洋技术成果转换率低,海洋科研技术有待于提高。目前我国在国防建设领域居世界前列,但是在海洋的开发与利用上还有待于加强。再有现在是市场经济,海洋的科研技术应该与企业、市场有机结合,目前这方面还不成熟,因此制约着我国海洋业的快速发展。

四、针对上述问题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1.抓好海洋区域的空间布局

针对海洋的特色资源,我国首先要抓好海洋区域的基础设施与周边的统筹安排。从陆海空一体化的角度安排海洋资源的空间整合,形成港城互补的经济中心,打造出特色的临海产业园区发展空间,并且加快海洋产业与临海空间的区域整合。这样可以形成后期的特色突出、优势互补海洋产业结构。

2.妥善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

应该说我国目前开发与保护一直是矛盾着的两个概念,其实开发与保护应该说是互补的,适当开发有利于资源的再生,有效保护促进资源的开发。所以我们要贯彻“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理念,做好开发的最佳时间与地点,避免盲目的非法捕捞,定期地观察与监督以及保护,并且对海洋进行污染的单位与个人要严格处置,绝没有商量。一定做到集中、治理、监督、开发、利用相统一。

3.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力度

这里的保护是在强大的监督力与执行力的前提下,首先加强海洋环境的监测,以整治海洋污染为重点,提高预警与全程监测的装备,尤其是对海洋区域周边的重大污染源如化工企业、重要的入海口要及时加以监测与查处,对污染企业一定要集中治理,以此切断污染源的源头。其次加大执法力度,做好依法执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另外推行目标责任制,号召沿海区域各级政府各负其责,责任到人。

4.依靠科技调整海洋产业结构

振兴海洋产业才能振兴海洋经济。振兴海洋产业要靠科技,不能只靠传统工艺来发展海洋业。因为目前的海洋业竞争已经发展到世界领域,所以我们只有加强海洋科技的投入,才能在资源以及产品的深加工上获得领先地位,最终整体提升我國的经济实力与科技能力。如要加大海洋生物、海洋石油、天然气、海水利用、海洋探测这方面的研究,并且还要积极地开展国际合作。总之要开展新的发展途径,提高我国整体海洋经济的利用率。

五、结语

总之,在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下,海洋经济已经被世界各个国家所重视,同时在各国已经兴起了深度开发海洋以及联合开发海洋经济的氛围。我国已全面着手开发与利用海洋经济势在必行。并且世界率先发起依海而发的国家经验告诉我们海洋的丰富资源已经逐步替代陆地资源枯萎的局面,所以我国一定要赶超世界潮流,在发展科技开发、合理保护海洋的前提下,捍卫我国海洋领土的完整。

参考文献:

[1] 耿颖,关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问题探讨及对策分析[J];消费电子;2014年12期

上一篇:多元智能理论与面向全体学生下一篇: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优秀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