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通货紧缩问题浅析

2024-12-11

我国通货紧缩问题浅析(精选8篇)

我国通货紧缩问题浅析 篇1

我国通货紧缩问题浅析

199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经济增长及通货膨胀进入了正常区间.但自以后,中国经济却跌入通货紧缩的低谷:经济增长速度不断下滑,零售物价水平也出现负增长.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作 者:孙文蓉 SUN Wen-rong  作者单位: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安徽,芜湖,241001 刊 名: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HU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年,卷(期): 3(3) 分类号:F830 关键词:通货紧缩   需求不足   下滑   拉动  

 

我国通货紧缩问题浅析 篇2

(一) 流动性过剩

按照传统经济理论, 通货膨胀成因有很多类型, 包括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结构型和货币型通货膨胀等。无论成因如何, 通货膨胀问题都与货币供给有关。我国目前发生的通货膨胀也是如此, 尽管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寻求原因, 但其根本原因仍然是经济中货币流通量过多, 即所谓的流动性过剩。

一般货币供应量 (也称为货币存量) 是指全社会的货币存量, 即全社会在某一时点承担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总额。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信息表明, 2008年1月份货币供应量增长18.94%。2008年1月末, 广义货币供应量 (M2) 余额为41.78万亿元, 同比增长18.94%, 增幅比上年末提高2.20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 (M1) 余额为15.49万亿元, 同比增长20.72%, 增幅比上年末低0.33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 (M0) 余额为3.67万亿元, 同比增长31.21%。货币供应量的增加, 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同时, 由于我国持续的国际收支双顺差, 外汇储备一直在增加, 2006年4月,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首次超过日本, 成为世界第一储备大国。截至2007年12月末, 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53万亿美元, 同比增长43.32%。这么多的外汇储备一方面增加了货币供给的压力, 另一方面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由于人民币的升值, 国际上的热钱大量流入, 更进一步加大了我国的货币供给压力, 使得流动性增加, 刺激了通货膨胀率的提高。

(二) 经济增长速度过快, 固定投资过热

自2003年以来, 我国GDP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10%以上, 而且呈逐年递增的趋势。2007年上半年, 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11.5%。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通过固定投资的高速增长实现的。近几年, 我国经济发展一直存在局部过热现象, 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上半年, 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46 077.82亿元, 同比增长26.7%。从行业来看, 煤炭、纺织业、电力行业的投资额分别增长14.6%、20.5%和14.3%, 全国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同比增长28.5%, 增幅同比提高4.3个百分点。

在经济高速增长、固定投资过热的同时, 投资与消费的比例结构和三大产业结构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改善, 而且日趋严重。在这样的状态下, 过高的经济增长和过快的投资增长会成为出现通货膨胀的动因。我国在1988~1989年、1993~1994年曾经出现的经济过热, 就是由于投资的过快增长导致了高通货膨胀的出现。

(三) 社会公众存在心理预期, 通货膨胀全面形成

在货币存量已过量累积的背景下, 由外生性冲击造成的轻微通胀是否会一发不可收拾, 这关键取决于人们对物价前景的预期。人们对于未来物价上涨的预期将增加人们的当期需求, 从而成为不断推动实际物价水平螺旋式攀升的内在动力。

(四) 国际市场上某些主要商品价格上涨影响通胀形成

影响最大的就是国际原油价格, 国际原油价格不仅由供求关系决定, 很大程度上高油价是一个金融问题。因为原油交易以美元结算, 这几年美元持续贬值, 油价中虚胖的成分很大。对中国而言, 本来可以通过本币升值来对冲损失, 比如油价从60美元一桶涨到90美元一桶, 涨幅50%, 但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如果从8∶1升值到6∶1, 那对中国而言油价就只涨了12.5%。问题在于, 中国经济要靠出口拉动, 本币弱势有利于出口, 因此人民币不能升值过快, 升值不到位, 就得承担美元贬值所带来的损失, 比如高油价。高油价向下游传导, 农机柴油、化肥、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也随之上涨, 增加了粮食的生产成本。

(五)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促进通货膨胀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 特别是近几年, 经济更是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 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但是, 经济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第一, 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顺差多年持续增加, 加大了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压力, 造成了市场上的流动性过剩。第二, 多年持续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顺差早已形成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2005年以前实行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 造成了人民币实际汇率偏低, 再加上国内资源价格改革滞后, 使国内出口厂商获得了价格上的优势, 造成了投资冲动, 国内投资比例过高, 顺差较大, 经济结构失衡。

二、应对通货膨胀政策建议

(一) 必须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货币控制的力度大体保持在去年的水平或稍微放松些较为适宜。从年度看, 仍以从紧为基调, 但在紧的技巧上要先重后轻为宜。

首先, 应控制基础货币的投入。鼓励居民积极参加储蓄, 促进货币回笼;分流货币量, 鼓励居民购买国库券和企业股票、债券, 减轻银行经营风险, 推迟购买力的实现;从紧控制财政赤字, 绝不允许超计划发行货币, 货币供应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例应加以控制, 从源头上确保社会总需求的合理增长。

其次, 严格执行“约法三章”, 继续控制贷款规模, 绝不允许擅自突破。信贷规模的分配要与投资结构的优化和对现有骨干项目的倾斜结合起来。从优先实现宏观政策目标、稳定物价的合理布局出发, 从有效防止投资规模的再度失控着眼, 必要时仍辅之于一定的行政措施。

再次, 增强利率的灵活性。要维持高的利率水平, 以强化利率杠杆在集中资金保证经济发展重点和优化企业结构方面的作用。目前, 最好的办法是给商业银行以利率浮动的权利, 由其具体确定新增贷款的利率水平。

最后, 政策性银行以及各部门办金融机构, 必须纳入央行管理的范畴, 防止新信用膨胀渠道的产生。

(二) 控制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

一是严格执行对企事业和行政服务单位的审计监督, 加强廉政建设, 限制集团购买消费、公款吃喝消费、购车消费等行为, 有效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的不合理增长;二是要清理城镇居民收入分配, 加强个人收入调节税的征收, 严厉打击各种偷漏税行为, 防止社会上发生各种暴利转为消费基金现象, 用经济手段调节个人收入的差距;三是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增长率要低于本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率, 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要低于本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机关、事业单位必须执行国家统一制定的公务员工资和津贴标准, 把工资增长水平严控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 通过审计监督等有效措施, 坚决制止企事业单位滥发奖金和津贴等现象;四是提倡节俭意识, 扩大居民投资渠道, 增强广大居民的投资兴趣, 将居民的一部分消费转化为投资;五是结合改革逐步减少国家对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性补贴照顾, 建立规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三)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减少价格过快上涨造成的不利影响

由于工资具有一定的粘性, 价格上涨会对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鉴于此, 笔者认为, 应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方式减少价格过快上涨对低收入群体造成的冲击, 采取提供 (或增加) 食品补贴、建立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与价格的联动机制等措施来增强低收入群体抵御通货膨胀压力的能力, 以减少价格上涨带来的冲击。

1. 将核心CPI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因为CPI容易受食品、燃料等不可控制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 我们认为货币政策等应把核心CPI作为调控目标, 把CPI作为参考目标。

2. 采取多种措施控制物价。

物价上涨受到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双重影响, 而货币政策主要用于调控总需求, 在产品相对过剩的情况下, 难以调控总供给, 特别难以调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的产品价格。所以要充分发挥财政、税收等政策作用, 发挥生产、销售、进出口等部门和企业的作用, 多管齐下地控制供给与需求的总量和结构。

3. 慎加息, 多对冲。

在具体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时, 笔者认为, 要谨慎使用加息手段, 因为这是一把“双刃剑”。加息固然可以控制总需求, 进而控制物价, 但另一方面, 在中美利率差距不断扩大的情况下, 加息必然加快国际游资的大量流入, 增加外汇储备和货币供应量, 加大物价上涨压力, 还有可能增加企业利息支出, 影响经济发展。因此, 笔者认为, 应该多运用对冲流动性工具, 如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行票据、开展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 减少市场流动性, 降低物价上涨压力。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方式, 减少价格过快上涨对低收入群体造成的冲击, 采取提供 (或增加) 食品补贴、建立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与价格的联动机制等措施来增强低收入群体抵御通货膨胀压力的能力, 以减少价格上涨带来的冲击。

4. 适时调整从紧货币政策力度。

考虑到国际经济影响的滞后性、货币政策作用的滞后性, 正确把握从紧货币政策的力度、节奏与重点, 特别是要着力调整信贷结构, 以增加产品短缺行业、企业的信贷供应,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物价普遍上涨问题日益显现。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全面的通货膨胀, 主要是由投资和出口需求过旺、货币的流动性过剩、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部分农产品主产国减产及世界生物燃料产业对粮食需求大幅增加等多种因素影响所造成的, 通货膨胀将扩大居民的收入差距、引发资本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和降低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效率等, 需要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关键词:通货膨胀,价格上涨,消费基金,货币政策

参考文献

[1]卜永祥.《流动性过剩的特征、成因及调控》[J].经济学动态, 2007, (5) .

[2]李一鸣, 罗永明.《宏观经济调控研究》,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4)

浅析我国的通货膨胀会计 篇3

【关键词】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会计 计量模式

1. 我国通货膨胀会计提出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或由于市场经济改革或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我国先后经历了四次大的通货膨胀。通胀膨胀情况下,物价上涨率超过5%,经济中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和货币购买力的持续下降,使得以历史成本反应的资产和资本不能客观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消耗的资产得不到补偿,最终财务信息的失真使得相关人士难以据此作出正确的决策。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及38项具体准则,并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上述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一起构成了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该体系通过明确会计要素的定义,突出强调资产负债表项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与此同时,在坚持历史成本计量原则的前提下,为了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使财务信息更加可靠,又提出“采用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现值、重置成本等进行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可以取得并可靠计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在会计计量中,考虑了通过膨胀对财务信息的影响,引入了通货膨胀会计。

2. 通货膨胀会计产生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通货膨胀会计即是在通货膨胀条件下,采用一定方法,对会计传统历史成本计量方法加以调整,借以反映和消除物价上涨因素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从而更真实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通货膨胀会计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在传统会计中采用适当方法消除通货膨胀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1) 发出存货采用后进先出法(这在我国存货计价原则中明确禁用);

(2) 固定资产加速折价方法(我国体现在可以使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

(3) 固定资产定期重置估价法(我国未采用);

(4) 固定资产不提折旧法(我国仅对按照固定资产核算的土地等特殊资产适用)。

(5) 按一般物价水平变动即物价指数调整财务会计信息,反映和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通常叫做不变币值会计;

(6) 按现时成本反映企业资产在通货膨胀中的变动,向报表使用者提供个别物价水平变动对传统财务会计影响的会计信息,也叫做现行价值会计。

可以看到,第一阶段只是对传统会计进行的微调,无法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在我国会计实践中也未得到明显体现。第二个阶段,不变币值会计模式,采用一个既定的物价指数对会计报表进行调整,可以让财务信息大致的消除物价上涨的影响,使得财务信息具有可比性,但是不同的行业不同企业资产购置不一样,统一用一个物价指数进行调整不符合企业的实际,并且物价指数的确定也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难题;第三个阶段,现行价值会计模式,按照现行成本反映企业个别资产物价水平的变动,可以较好的对每类资产和负债的现实价值进行调整,但是工作量大,并且现实成本还面临不可获得性,很可能由于主观估计使得会计信息更加失真。

会计理论界综合不变币值会计模式忽略个别物价的过快上涨和现行价值会计模式计算的繁琐性,提出扬长避短将二者相结合,在我国会计准则中引入不变币值的现行价值会计模式。即在对财务信息采用物价指数进行普遍调整的情况下,再针对个别涨幅过快或过慢的资产进行个别调整。

3. 不变币值的现行价值会计模式在我国的适用性

当前,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并非完全采用历史成本计价模式,在部分资产和交易的处理过程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如对存货要求按照谨慎性原则采用历史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由于其价格波动较大,并且企业以获取投机收益为目的,要求按照现行价值反映其变动。可以说我国现行的会计计量模式属于准现时成本阶段,只对部分价格变化剧烈的资产实施。

但是鉴于通货膨胀的持续发生,首先应该采用一般物价指数对财务信息进行普遍调整。在中国国家统计局官方公布的数据中,中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即使在物价上涨较快的2010年也没有达到通货膨胀的界定标准5%。原因在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中有部分消费品如食品物价上升很快,但是所占比重不大;而住房租金占比一定却没有明显上升。基于此,对于物价指数的选择,企业首先应该考虑的是选择工业产品物价指数。

其次,在进行物价指数普遍调节的基础上,还应该根据不同行业进行不同的现时成本调整。如对金融行业,由于实体资产较少,可以考虑仅采用物价指数进行调整;对于工业企业,实体资产占比较重,则应该对交易活跃的存货、交易性金融资产等直接按照公允价值计价,对固定资产等按照现行价值定期进行评估重新调整确认其价值。

4. 不变币值的现行价值会计模式在我国实施的条件

如上所述,我国现行价值会计模式的实施仍然属于探索阶段,不变币值的现行价值模式还没有推行,因此,要能有效的实施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4.1建立健全的通货膨胀会计体系

通货膨胀会计体系的建立需要政府、企业共同努力,首先政府应加强统计部门的数据管理,选择合理的参考物,构建合理的物价指数,并针对不同行业提供不同的物价指数参考标准。

其次,企业一方面应该从自身和相关者利益出发,选择合理的物价指数,另一方面应加强会计人员对经济形势的把握培训。

4.2建立透明的物价变动信息体系

企业在运用物价指数进行普遍调节的基础上需要进行个别调节,调节的前提需要有现行价值的参考,这就需要政府协助构建一个透明的物价变动信息体系,企业再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

4.3加强法律的规范

一旦通货膨胀会计全面实施,人为因素可能加重,很多企业可能会基于各种考虑肆意虚增或降低企业业绩,这需要从法律上进行强制规范,对于投机舞弊者进行严厉打击。

参考文献:

[1] 《推行通货膨胀会计的必要性》,符静,《中国经贸导刊》,2010(13).

[2] 《论我国通货膨胀会计准则的构建》,王桢、王培,《财会通讯》,2011年第7期(下).

通货膨胀下的我国经济形势 篇4

从当前国内外的经济情况来看,明年我国宏观调控的难度可能要比今年大。一方面,外部经济环境的恶化,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超预期下降将会使调控政策重新回到“保增长”上来;另一方面,全球主要央行为了应对欧洲债务危机而相继采取了降息政策,新一轮全球量化宽松已经开启,这势必会推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并加大我国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因而货币政策在保增长的同时必须兼顾“防通胀”。

经济发展须摆脱两个依赖。最近几年,我国始终没有摆脱放松货币刺激经济增长,继而引发通货膨胀;收紧货币则使物价平稳回落,却又引致经济较快下降甚至出现衰退的怪圈。究其背后的根源,笔者认为在于我国经济增长存在对投资和出口的过度依赖。

多年来,固定资产投资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许多年份超过50%。今年以来,在政策刺激力度减弱以及总体货币环境一再趋紧的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仍然保持了较快增长。前10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9%,增速比上半年下降0.7个百分点,略低于2000-2010年历史同期平均值1.09个百分点。预计投资对今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整体来看,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现逐季回落的运行态势,尤其是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速已出现显著放缓,这预示着明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将增长乏力。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和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将影响未来地方投资的资金来源,地方政府融资能力不足将制约明年投资增长。另外,从房地产投资增长情况来看,由于受限购、限贷等一系列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今年以来,房地产投资与销售连续下降,房地产开发企业来源于信贷资金的增速持续回落,个人购房贷款增速也出现下降。在房地产调控政策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受资金短缺的约束,预计明年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或将继续下降。

从外贸出口情况来看,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出口依存度和贸易依存度均大幅度提高,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有所回落,但仍然在50%以上,远远高于美国、日本、英国等经济发达国家,也高于大多数以出口为导向的新兴市场国家。最近几年,净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成为决定经济增长水平的重要因素,经济增长较快的也是外贸出口增速较快、贸易顺差较大的年份,反之亦然。从今年外贸出口情况来看,我国的外贸出口同比增速从一季度26.4%,下降到二季度22.1%,三季度的20.6%,10月份则进一步下降至15.9%,预计11月份继续下降到12%。在欧洲债务危机不断扩散,明年全球经济可能重现低迷的情况下,预计我国的出口增长将会下降到个位数。出口难以达到过去10年的平均水平,今明两年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可能会由正转负,并长期处在较低水平。

我国通货紧缩问题浅析 篇5

关键词:通胀预期,通货膨胀,资产价格,货币政策

通胀预期是指人们已经估计到通货膨胀即将到来,预先打算做好避免通胀给自己造成损害,然而防范通胀的措施本身就会造成资产价格的上升,对通胀的预期就会加快通货膨胀的到来。从一定意义上讲,通胀预期是一种心理预期,不是真正的通胀,但它却能影响人们的行为。因为消费者和投资者一旦形成强烈的通胀预期,就会改变消费和投资行为,造成通胀螺旋式上升,推动形成实际通胀,进而影响经济和社会稳定。所以,国家对通胀预期的管理决不能麻痹和松懈。

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要求,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普遍上涨的现象。通货膨胀的实质就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纸币、含金量低的铸币、信用货币过度发行都会导致通货膨胀,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国家财政赤字的增加。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为了挽救经济危机或弥补庞大的财政赤字,不顾商品流通的实际需要滥发纸币。同时,通货膨胀也是资产阶级加强对工人、农民、教师等广大劳动人民剥削和掠夺的重要手段。通货膨胀首先给工人、农民带来灾难,由于物价不断上涨,使工人的工资购买力急剧下降,生活日益贫困。农民与小生产者则因生活资料在物价上涨的过程中,工农产品“剪刀差”的扩大,不得已高价购买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低价卖出自己的农产品和手工产品,因此,生活更加贫困。通货膨胀也严重影响公职人员与知识分子的生活,使他们的薪酬不能按物价上涨的程度而相应增长。通货膨胀只给垄断资产阶级带来利益,他们利用实际工资下降,用贬了值的货币偿还债务,然后利用物价上涨进行囤积居奇,在通胀过后高价卖出,以此获得更大利益。

资产价格是指资产转换为货币的比例,也就是一单位资产可以转变多少货币的问题。资产定价理论模型有许多变种,但资产价格的最终表达式则基本类似,即资产价格是所有将来预取收益的折现值。在这种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影响资产价格的有关因素是利率、通胀率、将来的股息、消费效用偏好、以及影响人们预期等。资产价格的波动对货币政策分析能起到一定作用,因为资产价格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它在同样的经济环境下有时会停留在高价位,有时会停留在低价位,有时又会在不同的价位之间跳动。资产价格的波动,尤其是股市(其他资产市场,如房地产市场),大跌后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投资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会“谈股色变”,远离股市,造成市场疲软,有行无市的现象。长期下来,往往会导致以证券交易费为主要收入的证券服务业元气大伤。通常情况下,资产价格短期波动对总体消费水平影响不大。但当资产价格波动很大时,往往超出大部分资产定价理论所能解释的范围时,就成为令经济领域里学者们长期困惑的难题了。因此,随着资产市场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断加强,资产价格与国家货币政策的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一、通胀预期、通货膨胀与资产价格之间的联系

通胀预期是导致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一旦消费者和投资者形成强烈的通胀预期,就会改变其消费和投资行为,从而加剧通货膨胀,并可能造成螺旋式的上升。如果消费者和投资者认为某种产品和资产(地产、股票、大宗商品等)价格会上升,而且上升的速度快于存款利率,就会从银行提款来购买这些商品和资产,目的是达到保值或对冲通胀。这种预期导致的对产品和资产的要求又会导致价格飞速上涨。而这些产品、资产的价格上涨会更加加剧通货膨胀,从而引起消费者、投资者进一步购买需求,导致了通货膨胀的螺旋式上升。

资产价格与通胀预期、通货膨胀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资产价格的上升,能够提高预期的未来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膨胀水平,引起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波动影响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最终目标。在各国央行将稳定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的背景下,资产价格的波动会扰乱货币与物价及产出之间原来存在的稳定关系。众所周知,资产价格的膨胀会导致未来商品与服务价格上涨的预期,资产价格上涨又会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因此,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考虑资产价格波动因素,对改善通胀预期,治理通货膨胀是非常有益的,他们将资产价格的波动作为管理通胀预期,减少通胀压力的重要显示器之一,并将其作为经济市场关注的焦点问题。

二、加强通胀预期的管理

当前,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国内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信心不断加强。但是,我国也面临物价上行的压力,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2月消费价格的价格指数(CPI)较上年同期增长4.9%,工业生产出厂价格指数(CPI)较上年同期增长7.2%,创两年半以来新高。据经济学家预测:未来CPI仍面临上升压力。因此,中央强调要管理好通胀预期,平稳物价总水平,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

笔者长期在金融战线上工作,经常关注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并同业内同行互通信息,探讨经济领域的资产价格与通胀预期、通货膨胀不断变化的情况。笔者认为影响我国物价上涨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内在原因,也有外在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世界经济复苏之路不平衡。在经历了严重的国际经济危机后,一些主要的经济发达体经济增长缓慢,所以继续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而新兴市场经济实体发展势头强劲,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化,政策差异和资本逐利的本性使新兴市场经济体系面临较大流入压力。二是突发事件和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升,给我国带来输入性通胀压力。三是全球自然灾害引发的供需矛盾,再加上投机资金的“为虎作伥”,导致世界范围内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而农产品价格上涨又最能促动民众的敏感神经。

这就可以看出,物价上涨反映出我国经济运行中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相互交织,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问题相互交叉,再加上国外因素的影响,这种复杂性增强了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怎样加强对通胀预期的管理呢?笔者认为:加强通胀预期管理必须从多方面进行。(1)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减少通胀体制性因素。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要加强宏观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及相互约束,密切关注地方投资的扩张,增强区域政府融资的透明度,有效预防金融风险。引导地方政府把着力点放在改善民生和强化社会管理上来。(2)增强经济发展,增加农产品供给。地方政府要大力扶持粮食、生猪、奶业、禽业、油料的生产,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管好市场,制止哄抬价格,串通涨价、散布涨价谣言的违法行为,加强农产品流通的管理,保持市场正常秩序和消费者的理性决策。(3)作为金融主体的银行业要积极促进融资结构调整,密切关注融资总量增长。为了完善宏观调控机制,积极推进我国经济资本化和利率市场的改革发展,银行业要继续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检测和管理,建立更加审慎的金融管理制度,调节和防范风险,防止短期资本的冲击,积极推动金融改革和金融转型。

三、积极治理通货膨胀

由于劳动力工资上升,资产泡沫表现异常,资源价格面临上调压力,通货膨胀又有一些抬头。只有积极治理通货膨胀,才能应对目前市场经济变化。在治理与应对通货膨胀这一问题上,我国政府采取了十分积极的态度。我国政府采取了紧缩货币,积极应对的措施,2008年,为了防止经济增长偏快过热、价格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我国宏观政策基调转为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在2007—2008两年中,央行15次上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6次提高存贷款利息率。同时,还采取了严格控制工业用粮和粮食出口。大力发展生产,加快健全储备体系,加强市场价格管理和监管力度,完善和落实对低收入群众的补助等方法、措施。为了应对本轮的通货膨胀,我国政府也及早采取行动。央行在2010年已5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并加息一次。国务院也出台了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稳定农副产品供应,降低农副产品和流通成本,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建立市场价格调控部门及联席会议制度,出台社会救助保障标准等多项政策。我国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十分得当,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于防止物价上涨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笔者认为,治理通货膨胀应进一步采用加息这一价格型工具,这才是解决通货膨胀问题的关键。

首先,我国财政部应采取“紧货币,宽财政”的政策。这个政策将对宏观经济、企业运行、资产价格平稳产生重大影响。伴随着岁末传统消费旺季的来临,未来消费势头将仍然强劲,采取“宽财政”政策,能确保经济平稳增长。

其次,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整顿流通秩序,加强市场管理,稳定市场价格。一方面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物价调控体系,刹住乱涨价的歪风,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市价的炒作行为,保障市场供应;另一方面,及时调查通货膨胀环境下不同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情况,研究并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工资水平、低保家庭生活补贴、失业保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有效保障中低收入群体的基本利益,以维护社会稳定。

再次,探索长效机制,坚持标本兼治。笔者建议:银行业等金融体系应引导投资者将富余资金投资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行业之中,以调节流动性泛滥引起的不合理投资。银行业还要探索如何利用高额的外汇储备支持国内企业向国外拓展,以实现“藏汇于国”到“藏汇于民”再到“藏汇于企”的转变,降低外汇占款上涨所带来的流动性过剩风险。更要努力拓宽民间投资渠道,以促进社会资本和新增信贷向实体经济流动。

四、处理好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只有做好理论、实践研究,吸收各国的操作经验,才能将这一复杂关系处理得更加妥当。因为,处理好资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的关系对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的运行及稳定社会秩序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作为金融机构主体的银行业怎样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运作:

(1)正确分析资产价格波动的原因。如果资产价格波动是由经济本质要素引起的,则原则上应顺其自然,货币政策可以不加干预。如果资产价格波动背离经济本质变量或波动力度较大,货币政策则可以从长期角度出发,必须进行干预。银行业可根据货币政策的调控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

(2)正确区分临时性资产价格波动与长期性资产价格波动。因为,资产价格的短期财富效应与长期财富效应有根本的区别。这时,国家也会采取不同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银行业必须根据国家宏观调控的货币政策及时调整自己的管理方法,推出新的金融品牌,并在管理机制上不断发展创新,抓住机遇提高经济效益。

(3)正确分析市场预期不确定性的类型。比如,资产价格突然下滑,有可能是市场上出现不确定因素,导致资产价格的波动,也可能是由于以前的不确定因素变得明朗化了。前者是真正的不确定性,而后者则是用预期的明确性来描述。因为,市场的心理预期对资本市场价格影响很大,所以,银行业很有必要把握好市场预期的不同类型,对症下药、灵活调整自己的经营管理策略。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经济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结束语

抗通货膨胀的号角已经吹响,管理好通胀预期是抗通货膨胀的有力武器,已被国家纳入宏观调控的重点。笔者希望银行业的同行以勤奋努力的工作态度推动经济和金融改革、创新,不断激活和扩大民间投资,加快金融市场开放,以缓解资产价格波动与通货膨胀带来的压力,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全社会的信任和支持。

参考资料:

1.沈建光.如何应对通胀周期.财新网,2010,12

2.马峻.如何应对通胀预期.南方周末报,2009,11

浅析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篇6

摘要: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整体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如今,城市环境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好的重视,但农村的环境保护与治理却相对来说是一个非常薄弱环节,农村环境也正日趋恶化。本文综合分析了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探究了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根源,提出了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环境治理

随着我国社会主业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乡镇、农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惯了苦日子的中国贫苦农民,紧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凭借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如今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但是由于一味的追求经济的增长而忽视了农村的环境保护,我国农村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农业环境污染,势必会对农村的发展、安全、稳定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治理农村污染对加快农村经济建设步伐,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篇文章从我国农村污染现状着手,探讨了农村环境污染的根源,并提出环境污染问题的相应对策,希望可以为改善农村环境,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参考。

一、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农村环境污染,就是指由于农村社会成员的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工商业经营中的不当行为,导致农村环境质量下降,对农村生态环境、农民生活等造成不 利影响[1]。目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面源污染。农村面源污染(ANPSP)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田中的泥沙、营养盐、农药及其它污染物,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壤中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进入水体而形成的面源污染。[2]包括比较常见的禽畜粪便流失、化肥和农药的污染、秸秆污染,还包括未经收集处理的生活垃圾、未能纳管的生活污水和农田水土流失等造成的水体污染,以及增加河流、湖泊的污染物的负荷,甚至出现水体富营养化等难以控制的问题[3]。

1.1化肥、农药和地膜污染

我国是人多地少的农业国,土地资源的利用基本已到极限,如今各种各样农作物的增产主要依靠逐年增加的化肥和农药的大量投入,而且也加大了对除草剂、生长激素的使用。

我国是世界上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最大的国家,同时也是化肥和农药利用效率较低的国家。为了追求高产而不断加大化肥的使用,这种不合理的化肥使用不仅未明显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反而容易土壤板结、肥力降低、地力下降、农作物减产。没有被吸收的营养元素进入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而对于农药而言,虽然可以起到控制病虫害的作用,但是我国农药新品开发缓慢,科技水平落后,农药释放效果较差,农药的单一重复使用现象严重,导致农药害虫抗药性增强,农药残留在农作物、土壤中,造成土壤污染。经过雨水洗刷,大量的农药流失到河流、湖泊和海洋里,污染水资源,给人体健康造成危害。1.2焚烧秸秆导致的污染

我国的秸秆主要包括麦秸、稻秸、玉米秸等,秸秆焚烧带来的污染已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重大问题。虽然国家在秸秆焚烧的政策方面方面制定了很多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也很大,但是仍然没有收获到特别好的效果,秸秆焚烧在农村还是很常见。焚烧秸秆不仅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还会形成大量的烟雾。如果秸秆不能完全燃烧,还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破坏土壤和微生物,影响周边人们的生活。

1.3 畜禽粪便污染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畜禽产品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规模化的畜禽养殖迅速发展起来。如今的畜禽养殖场遍布城市周边和村镇,这些畜禽养殖场每天排放的大量粪便和有机废水,由于排污净化的措施并不普及,这些粪便和有机废水严重污染着周边的环境,其中的病原菌更威胁着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生活垃圾污染

生活垃圾污染是农村污染非常重要的方面,主要来源于农村自己内部产生的的垃圾污染和城市垃圾向农村转嫁导致的污染。

2.1 农村生活垃圾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人口数量上升的同时,农民生活垃圾的数量也在不断提高。由于农村人思想的局限性,再加上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也还不允许在农村建设很多大型的垃圾处理厂,现有的农村垃圾处理厂数量少、设备简陋、处理能力差,无法保障农民的生活垃圾得到及时而有效的处理,农村现存的垃圾清理工具如装垃圾的拖拉机等,也是既落后也不充足。再加上农民本身长期以来养成的各种不良生活习惯,生活垃圾、污水废水,随意丢弃、随意倾倒,在农村经常会有随处可见小型的“垃圾场”。这些垃圾污染着村庄、农田、河流和湖泊,直接对农民生活、农业和渔业造成着损害。

2.2 城市生活垃圾向农村转嫁

自从改革开放以后,大城市的发展像坐上了高速列车一样迅速,全国城市化建设也逐渐变得如火如荼。虽然城市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反观农村的不受重视,导致发展却相对来说非常缓慢,再加上城市发展速递太快,城市的生活垃圾来不及清理,只得运往附近农村填埋和堆放,这些垃圾中的废旧电池、难降解的塑料制品、有毒废物、废水都给农村带来了严重的土壤、河流、湖泊和大气的污染。农村工业污染

农村工业污染主要包括城市工业向农村转嫁的污染,以及乡镇企业带来的污染,其深层原因是因为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我国的二元结构,造成了我国农民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不利地位,再加上自古以来农民就是弱势群体,特别是在自然资源利用、环境权利与生态利益分配与分享等方面均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而且,中国农村工业化污染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安全和经济损失,已使得农村的工业化进程在突飞猛进的同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4] 3.1 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转嫁

相较城市生活垃圾转移农村来说,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的转嫁则带来了更为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城市农村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差别很大,近些年来的污染转移现象正逐渐成为进一步拉大这一差距,并制约农村发展的诱因。大城市的发展自然有政府环保力度的大投入,为了保证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他们将城市污染重、能耗大的企业,纷纷被迁到农村,这些“大”企业排放的废物导致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等,给农村带来环境负担。而对于全国的大城市来说,基本都实行者“污染下乡”这样的政策。[4] 3.2 乡镇企业的污染

自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为我国乡镇、特别是农村地区落后的经济发展,以及我国整个农村市场的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性都有很大的贡献。乡镇企业已经发展成包括几十个大行业、几百个小行业的中小型工业体系,但是很多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管理和技术落后、设备简单、没有防止污染的措施、又无力承担治理污染的费用。这些乡镇企业对资源不合理利用是造成乡镇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对资源利用率低,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增加废物排放,加重环境污染。除此之外,某些乡镇企业的运作还导致河水污染、水流断流、扰乱农民正常生活、工业废物侵占农民田地从而土壤生产力下降等。[5]

二、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根源 1.农民思想认识不到位,环保意识薄弱

我国农村经济相对发展落后,农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农民自身素质和文化水平受到限制,对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知识了解不足。而且在长期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中,环保意识和知识的欠缺,再加上没有长远的眼光而只看重眼前利益,无节制地使用农药化肥,焚烧秸秆,乱泼污水,乱倒垃圾等等。这种淡薄和落后的环保意识在农民身上根深蒂固,难以根治,所以农村环境污染现象十分普遍。[6]

2.农村环境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

一些乡镇政府一味追求农村的经济发展,但是没有进行长远的科学规划,走着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不能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加上乡镇政府大力支持发展经济,强调发展工农业和第三产业,无意识的牺牲了环境和生态。

还有一些是农业技术和认识不到位。很多农村发展的仍然是单一的经济模式,传统的养殖业与种植业不分离,规模相对也较小,畜禽粪便就大部分形成了农家肥,对环境污染较轻。但是随着农村养殖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这种产业的污染总量便大幅增加,而且呈相对集中趋势。形成了一些较大的“污染源”。

而且在农村种植业中,农民只觉得使用化肥和农药简单、方便,就不再过多 使用畜禽粪便作农田肥料,导致养殖业与种植业严重分离。当地农业部门缺乏学习研究和推广普及,不能对农民的生产活动缺乏指导性,导致大量的农村土地、河流、湖泊的污染。

3.政府对农村环保投入力度不足

目前我国的环保投入主要限于对城市的环保投入,集中于工业和城市污染的治理,以牺牲农村环境来换取城市环境的改善。然而我国农村与城市相比,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环保投入力度的不足,导致多数生活污水都是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入河流、水塘、沟渠,大部分垃圾无法处理而被随意抛掷、堆放。这些都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

4.地方政府环境监管不力,农村环境保护法律缺失

目前我国县一级的环境保护机构是环保系统中最为基层的机构,只有少数乡镇设置有环保办公室、环保员、环保助理等环保机构。我国环境保护部门还缺乏基层的环保工作人员,而且普遍存在管理能力差等问题,加上落后的环境检测设备,根本无法应对重大的环境问题。在对于环境的监督方面,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经济发展和政绩而忽视环保,不愿意在环境保护上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于一些环境污染也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不顾环境的污染而引进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

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作为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主要侧重于工业污染的防治和城市环境的保护,在农村环境保护的规定方面则比较薄弱。而且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独立的针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法律,而是分散在不同的法律法规中。国家缺乏针对乡镇企业出现污染的特点而制定的法律。部分环境法律原则性过强、过于抽象、缺乏可操作性,也没有考虑这些法律在农村的具体适用,导致法律与实际脱节。[6]

三、对策与建议.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强化农民环保意识

意识可以带来行为的改变。其实农村的环境保护,重在全民参与,所以必须加强对农民保护环境的宣传,普及环境保护知识,让农民养成不乱丢垃圾、不乱倒废水的好习惯。政府要通过科普宣传和活动让农民了解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并教育乡镇干部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还要加强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负责人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应承担的环境保护义务和责任,正确处理企业利益和农村环境的关系。

2.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我国面积大,农村范围广,农村环境污染点多面广,只有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将农村污染治理纳入法制化轨道,才能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各地政府应结合本地实际,在建立农村环境保护防治法的基础上,制定农村污染防治的实施细则和办法,使农村环境管理走向法制化、标准化、长效化。同时,还要注重与现有法律文件的整合与完善,解决相互间的矛盾和冲突,提高法律的一致性和可操作性。

3.加大农村环保投入力度

增加环保投入是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各乡镇政府一方面改变思维观念,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绿色农业和绿色养殖业。另一方面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多元投资机制,让发展起来的工业反哺农业、反哺农村环境保护,包括增加污水和垃圾处理厂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增加相关科研的资金投入。

4.大力发展农业科技

4.1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首先要加强对化肥、农药的监督管理,禁止生产、销售、购买和使用假冒伪劣的农药、化肥。其次要推广合理的施肥方法,可以使用农家肥、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的办法。推广高效低毒的农药,还可以采用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

4.2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畜禽饲养。推广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和处理技术,还可以通过发展沼气、无害化畜禽粪便和生产有机肥等方式,治理规模化养殖 畜禽的污染。

4.3 开辟秸秆利用的新途径。首先还是要禁止焚烧秸秆,其次政府应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秸秆气化、秸秆发电和其他综合利用等措施,既让农民能够从中得到实惠 ,也减轻了环境的压力。

参考文献:

我国通货紧缩问题浅析 篇7

一、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现状

从2003年开始, 我国实现了连续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和持久的通货膨胀的理想组合, 经济发展质量并没有受到多大的质疑。然而, 我国的通货膨胀其实是被种种因素压抑着, 没有显现出来。2007年, 伴随着猪肉价格、粮价等物价的快速上涨, 当年下半年至2008年上半年经历了物价水平的总体上涨:从2007年3月开始, 单月CPI同比增长连续16个月超过3%, 而从2007年8月开始, CPI连续12个月在6%以上运行, 2008年2月达到了8.7%。虽然到了2008年下半年, 尤其进入11月份以后, 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 经济形势急转直下, 我国经济增长放缓, CPI大幅回落, PPI出现负增长。2009年7月, CPI和PPI降至低谷。但随后开始逐月提高, 并在11、12月份又变为正值。进入2010年后, 市场物价同比全面上涨, 食品价格涨幅较大。2010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3%, 其中城市上涨3.2%, 农村上涨3.6%。分类别看, 食品上涨7.2%, 烟酒及日用品上涨1.6%,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3.2%,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6%, 服装、家庭用品、医疗、交通、通信及居住上涨4.5%, 衣着下降1.0%, 交通和通信下降0.4%,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持平。图1反映了2008年1月至2011年2月我国CPI同比增长情况。

二、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

通货膨胀的成因, 从微观层面看是缘于需求拉动、成本推进和结构转变;从宏观层面看是缘于政府刺激经济过程中的政府负债过度、货币投放过多。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资源供给的瓶颈制约引起生产生活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

1、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供给的瓶颈, 导致相关领域价格迅速上涨。2003年以来, 我国GDP保持高速增长 (见图2) 。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通过固定投资的高速增长实现的。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 我国的经济发展存在局部过热现象, 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见图3) , 投资膨胀造成国内经济活动对于能源、原材料的需求量明显超过供给能力, 而能源、原材料和交通运输等受自然资源、资金投入和建设周期较长等因素的影响, 供给能力在短期内很难有较快增长。能源、重要原材料、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部门不堪重负, 形成了新的“瓶颈”制约, 从而导致价格急剧上涨。

2、粮食供求缺口逐年扩大导致粮食价格上涨。2010年以来, 我国部分粮食主产区长期干旱、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偏低, 这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恶劣的气候还给农产品的运输制造障碍, 生产渠道和运输渠道的不畅通直接影响农产品的供给。另一方面, 近几年因耕地面积的减少以及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粮食播种面积不断减少, 国内粮食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加上国际粮价节节走高, 也限制了我国从国际市场的大量进口。并且, 石油、煤炭等资源价格上涨造成农产品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都上升。加上一些游资先后对大蒜、绿豆等农产品进行炒作, 这类农产品的价格一度超过猪肉价格, 在其推动下, 农产品的价格开始普遍上涨。

注: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注: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注: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二) 体制因素和结构性因素造成需求过旺

一方面, 随着经济的逐步转轨, 我国的经济体制从高度集权转向不断分权。但由于中央政府将收入分配权部分地下放给地方政府的同时, 没有在现有的经济体制中形成对非国家主体的内在需求的约束机制, 也就是说, 各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与经济约束相脱离或不对称。这样就导致了作为另一经济主体的地方政府可以在缺乏有效的需求约束的情况下, 形成过度需求扩张。地方政府利益扩张的内在动因是本地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外在动因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从而使地方政府存在追求高速增长的倾向。而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客观上又形成了一种攀比机制, 加上按行政隶属关系来分配收入, 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这种攀比机制的作用。因此, 为加快本地区的发展, 地方政府的领导人会竭力争取扩大本地的投资, 这种争投资行为成为投资膨胀的主要推动力量, 进而带来了需求增加和供给不足, 引起物价上涨。

另一方面, 经济过快增长会使货币投放相对过多, 但并非过多的货币会平均式地同时流向各个行业导致各种商品的价格同时地等幅度地全面上涨, 而是过多的货币先流入强势部门或行业, 比如房地产, 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涨必然带动与房地产相关几十个行业的产品价格、工资及服务价格上涨。然后是股市价格的快速飚升。最后价格上涨才传到整个经济薄弱的环节农产品及食品的价格上。正如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罗斯巴德所说的, 一旦这些最弱势部门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 也就标志着全面的通货膨胀开始形成。因此说, 结构性问题不容忽视。

(三) 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是重要原因

1、信贷投放规模过大。

从数据分析, 中国货币供应量的增幅过大 (见图4) , 远远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并且储蓄存款量巨大。2010年12月末, 广义货币 (M2) 余额72.6万亿元, 比2009年末增长19.7%;狭义货币 (M1) 26.7万亿元, 增长21.2%;流通中货币 (M0) 4.5万亿元, 增长16.7%, 加快4.9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7.9万亿元, 比年初增加7.9万亿元;各项存款余额71.8万亿元, 比年初增加12.0万亿元。信贷规模过大, 会使得盲目投资和资金的低利用率现象有所抬头, 这样会导致市场的需求增加, 造成资源的相对短缺和供给的相对不足, 从而出现价格水平的上涨, 引发通货膨胀压力。

2、国际收支顺差严重, 国内外汇储备过多。

目前, 我国贸易顺差严重。201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29728亿美元, 其中出口占15779亿美元, 进口占13948亿美元, 顺差1831亿美元。外汇的大量流入, 成为基础货币供应的主要渠道。外汇储备增加越多, 人民币的发放增长越快。这是因为在当前的外汇管理体制下, 中央银行为了维持汇率的相对稳定, 被动购入外汇形成外汇储备, 同时相应投放等值的基础货币, 通过货币乘数效应, 造成了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增长。当的货币数量超过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时, 形成“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的局面, 导致价格水平上涨。

3、人民币升值预期。

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大量国外投机性短期资本 (又称热钱、游资) 进入我国, 以期在人民币升值后从中获得巨额利差, 再将其兑换为外币撤离我国。根据我国现行汇率制度, 热钱涌入后央行要发放相应数额的基础货币进行兑换, 这无疑加大了货币供给量。且热钱在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同时, 趁机在其他市场如房地产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不断寻找套利机会, 导致资本市场价格飞涨。

三、通货膨胀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一) 通货膨胀的影响

对于通货膨胀的危害, 凯恩斯曾指出, 再没有什么比通过摧毁一国的货币来摧毁一个社会的基础更容易的事情了。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通货膨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物价上涨, 使价格已经不能在正常的范围内显示它本来所代表的价值量, 容易使劳动生产者陷入误区, 进行大规模的盲目生产, 造成产业链及产业结构发生不良变化, 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2、社会不安定因素产生。

通货膨胀具有明显“劫贫济富”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使得富者越富、穷者越穷。这无疑会加大低收入群体的心理压力, 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另外, 通货膨胀所带来的货币贬值会使得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 这也会导致社会不安定因素产生。

3、通胀预期过度会冲击资本市场。

2010年底, 我国银行存款余额高达71.8万亿元, 社会资金十分充足。在过度通胀预期下, 人们担心货币不断贬值, 会恐慌性地把钱投向资本市场, 引起股市、房市剧烈波动, 资本市场出现混乱。如果把资本市场搞乱, 那将是灾难性的影响。

注: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pbc.gov.cn/

4、通胀预期过度有可能引发“预期通胀”。

我国农产品和资源产品价格长期偏低, 在调整经济结构过程中, 这些产品价格会合理上涨。如果通胀预期过度, 农产品、和资源产品价格的合理上涨也会被人们误认为是通胀。又因为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大, 如果通胀预期过度, 人们会非理性地动用储蓄, 增加消费, 引起消费需求过旺, 形成“预期通胀”。

5、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通货膨胀虽然会使社会上的一部分人从中获得一些收益, 但是绝大部分人会因此经受损失, 特别是低收入群体以及领取固定工资的阶层。因为物价上涨的幅度远远超过工资上涨的幅度, 随着物价水平的不断提高, 民众的实际购买力大大降低, 从而导致了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下降。

6、阻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降低中国的国际竞争能力。

中国经济是外延型经济, 经济的技术含量不高, 在国际市场上主要靠价格低廉来赚取微薄的利润。通货膨胀会导致企业技术革新成本上升, 使企业不愿意或不能进行技术改造, 其结果必然影响技术进步, 阻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从而使得中国经济长期无法摆脱在国际分工中的低端地位, 甚至有可能使得中国在与其他劳动密集型经济在争夺国际市场份额的竞争中处于劣势。那么我国必然会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加重国家的负担。

(二) 应对通货膨胀的措施

本轮通胀既有成本推动又有需求拉动, 既有历史因素、又有当期因素, 而且存在潜在的全面通胀的压力, 并且是暂时不可控的输入性和内生性叠加出来的, 我们面临的压力也不仅仅是结构性的而是全面的通货膨胀, 通胀的压力也将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应付通胀的政策设计也不可能是单一的而必然是多项政策的组合。

1、理顺要素价格, 适度增加供给。

一方面, 加强引导能源合理消费,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推动建立节能社会, 增加对运输和电力建设的投入, 使铁路运力和电力供应能力适度超前增长;推出相关资源税改革措施, 调整资源性产品价格, 以着力缓解能源、原材料及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 抑制价格总水平的过快上涨。另一方面, 坚定不移地继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 立足国内解决粮食供给问题, 保持粮食价格的基本稳定。同时, 加强对垄断行业、公共服务部门价格的监管, 控制垄断行业价格上涨对价格总水平的推动程度。

2、有增有减, 有效引导需求。

对于需求过旺, 政府应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合理引导。对固定资产投资, 特别是房地产投资等进行严格控制, 逐步对固定资产投资热潮降温, 减少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出口方面, 应大力扶持科技创新, 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层次和竞争力, 减少高耗能高污染以及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在控制需求的同时, 还必须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 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 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比如推进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

3、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首先, 综合运用价格型和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来抑制通货膨胀, 即通过提高贴现率和再贴现率, 提高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来抑制货币需求量;同时, 通过控制货币投放和出售政府债券等措施控制货币供应量, 切实将实际通货膨胀率控制在较低的水平, 弱化通胀预期的基础。因为通胀预期其实根源于实际通胀, 而短期内通胀预期具有显著放大实际通胀水平的作用, 通货膨胀预期又是通货膨胀最大的危害。为此, 更需要通过对中性货币政策的坚定执行来预防通胀预期的不断强化和通货膨胀的自我实现。为了更好地实现货币当局对于公众通胀预期的引导作用, 除了努力普及社会公众的经济常识之外, 还要在不断提高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基础上, 借助于恰当的沟通策略, 充分运用各种媒体将当局控制通货膨胀的决心和信念传递给社会公众。

其次, 从财政政策上说, 应大力压缩财政支出,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同时, 努力增加财政收入, 坚持收支平衡, 不搞赤字财政。当然, 增加财政收入在税制上还要贯彻“整体增长, 结构有增有减”这一改革方针, 理顺企业成本利润机制。如资源税、环保税等应适时开征, 以确保企业成本显性化、内部化, 真正对高资源和高能源消耗的企业起到硬约束的作用。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来治理通货膨胀, 主要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消费过快增长, 以此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再次, 有效促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要有效促进利率市场化, 必需放宽利率管制。因为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 利率水平过低, 真实利率甚至为负的情况十分严重, 造成银行信贷需求无限放大;另外, 利率管制扩大了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水平, 从而使得国内商业银行从事信贷业务能大获其利, 这样, 国内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就得不到遏制。因此, 要提高国内银行的利率水平, 同时尽快缩小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利差水平, 使利率能真正调节市场上货币的供求量。同时, 改革中国外汇储备管理制度, 理清外汇储备的形成与货币政策的关系, 切断外汇储备增长与货币发行之间的连带关系;另外, 要有效促进汇率市场化, 对外要加大人民币汇率浮动的幅度, 充分发挥人民币汇率对我国国际贸易巨额顺差的调节作用, 改变人民币升值预期, 抑制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增长。

4、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 因为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 其中特别是工资的提高, 因而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为此, 必须采取抑制性的收入政策, 其形式有如下几种: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 以限制工资-物价的上升;对特定工资或物价进行“权威性劝说”;实行工资一物价管制;以税收政策对工资增长率进行调整。通过降低税率, 刺激储蓄和投资, 从而增加商品和服务, 消除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缺口。

四、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 本文认为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内部失衡引起的货币供求失衡、商品供应失衡和政府宏观调控不足所致。为应对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应综合利用产业政策、财政和货币政策进行治理。

参考文献

[1]、陈燕.通货膨胀理论分析及当前中国的对策[J].亚太经济, 2010 (7) .

[2]、黄益平.中国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J].金融研究, 2010 (6) .

[3]、陈艳.我国外汇储备增加与通货膨胀关系研究[J].世界经济情况, 2010 (9) .

[4]、宋建江.我国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分析[J].上海金融, 2010 (10) .

[5]、徐燕.我国当前结构性通货膨胀分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2010 (5) .

[6]、邹红茹.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中国市场, 2010 (28) .

我国通货紧缩问题浅析 篇8

关键词:CPI 名义货币 需求 通货膨胀

前言

2009年的12月份,我还刚进入中央财经大学。那时候我经常去商店买早餐,总是买一个奶酪面包,价格是3元钱。两片面包片中间夹着足够多的奶酪,所以大家和我一样都很喜欢。一年过去了,我还是经常买奶酪面包,价格没有变化,但是奶酪已经变得很少。一个价格一样的面包,面包片和奶酪的分量较之于去年已经有了明显地减少。

花同样的钱,我去年能够吃饱,而今年却不能够享受美好的早餐。不禁要问,是谁动了我的奶酪?

答案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什么?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本文将给予阐述。

通货膨胀是什么

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通俗一点讲,通货膨胀即是指钱不值钱。去年的3元钱能够买到一个20g奶酪的面包,而今年的3元钱只能买到一个lOg奶酪的面包。

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

由于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主要衡量指标是CPI,所以本文先对我国CPI进行分析。

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Inflation,就是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它称为Serious Inflation,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今年10月相对于去年10月份,食品类的CPI达到了10%,这已经属于严重通货膨胀。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央财经大学商店去年的奶酪面包有20g奶酪,而今年只有10g了。

不过如果不管食品造成的影响,那么其他方面的C PI指数根本不能到3%。也就是说,如果不是由于食品价格近期飞速上涨,引起了国民的不满和抱怨,那么中国现在就不存在通货膨胀?那么中国依旧可以在高房价背景下高枕无忧?

国内居住类的权重在CPI里算得比较低,而且房价竟然不计人C PI的权重,而全世界各国房租和抵押贷款都算到CPI里面。我们和国际相比的话,美国居住类权重占到的比重是43%,加拿大是27%,国际控制值是30%,但是中国的居住类权重只占到CPI的13%,我们如果把权重从13%调到国际的30%,房屋租金以及房价上涨无疑会推动CPI大幅度的上涨。

因此對于食品这类价格基数较小的类别,国内CPI将其权重抬高到34%,无疑食品对于C P I的影响达到最大。这样,食品价格升高似乎成为了CPI升高的绝对因素。食品价格过高,表面上成为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这样也为某些专家提供了良好的借口,他们认为食品价格上涨是由于劳动力减少,供不应求造成的。因此依靠简单地行政手段,限制食品价格上涨,效果甚微。

正是由于CPI的畸形构成,大家就误认为,国内的通货膨胀就是因为食品价格上涨引起的。简单地说,就是将中财奶酪面包的分量降低归咎于:做面包的人少了,成本提高?抑或是咱们的面包低于国际价格,国人和外国人都抢中财面包?也就是说目前国内的通货膨胀是成本推动型和输入型通货膨胀?

这样的说法表面上给大众一个很完美的解释,将这些原因又追溯到“农村劳动力减少”、“城市发展过快”等社会原因。可以说,有关部门逃避地很巧妙。CPI数据貌似很具有说服力,实际上却是欺骗大众的一个幌子而已!

我想说明的是,中国是需求拉动型通胀。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理论把通货膨胀解释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中国的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原因造成的,它先由两大资产价格上涨(楼市与股市),然后传导到食品价格上涨并引致全面通货膨胀。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前10月我国新增贷款接近7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规模也已近70万亿元,超过美国位居全球首位。

为应对金融危机,两年来,我国银行累计投放贷款超过17万亿元,由此广义货币供应

(M2)增速在去年年中亦被推升至30%以上的历史高点。

可以说,在过去的20年的时间里,银行贷款和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从而使金融市场上货币泛滥。当金融市场上货币泛滥时,先是从房地产市场上寻找出路,推高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当股市开始发展与繁荣时,大量的资金又流向了股市,从而吹大股市的泡沫。在这时,中国式通货膨胀就开始了。

中国式的通货膨胀是由货币过多引起的,但并非过多的货币会平均式地同时流向各个行业导致各种商品的物价同时地等幅地全面的价格上涨,而是过多的货币先流入强势部门或行业(比如房地产),然后由这些行业去投资或消费来推高商品或服务的物价水平。于是,关联行业价格上涨,收入增加,从而使这些关联行业又增加投资或消费,再对这些行业需要的产品价格产生影响。

在这一条价格上涨链中,价格上涨时间与幅度往往是与接近权力的远近来区分的,离政府权力越近的行业或企业,其上涨时间越早及上涨幅度就越大;而离政府的权力越远的行业或企业,其上涨时间越晚及上涨幅度越小。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这一轮通货膨胀最早是由房地产市场开始,国内房地产价格不仅上涨时间早,而且上涨幅度大。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涨必然带动与房地产相关几十个行业的产品价格、工资及服务价格上涨。然后是股市价格的快速飚升,最后价格上涨才传到整个经济薄弱的环节农产品及食品的价格上。因为,农业不仅与通货膨胀的权力源最远,而且在整个社会经济利益格局中最容易受到伤害的部门。正如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罗斯巴德所说的,一旦这些最弱势部门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也就标志着全面的通货膨胀开始形成。

也就是说,当现阶段农产品价格急剧增长的时候,说明通货膨胀早就在某个周期之前的时间就开始了(也就是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股市的时候)。直到我发现我的早餐面包质量急剧下降,才开始思考,我们是否已经被数据欺骗了很久?我们还能乐观地认为中国物价飞涨只是由于“劳动力减少”造成的?居住所占的权重较低,那么如果将中国的居住权重增加到30%,将房价算入CPI居住类核算中,那么国内的CPI指数又会是多少呢?10%?20%?这样的CPI很恐怖,不过的确是完全有可能达到的。

只是从价格上涨最后一个环节人手,以此来控制食品价格上涨,甚至于从美国进口猪肉来平缓猪肉价格上涨。但是,正如上面指出的,通货膨胀表象是物价普遍上涨,但最根本的原因仍然是一种货币现象。如果政府仅是通过管制某种商品价格的方法来治理通货膨胀,那么其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根本上是不可能有效的。

结论

至此分析,也就能够说明为什么我的奶酪面包里的奶酪会减少了。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大,导致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推动了房地产行业服务价格,从而影响房地产周边几十个行业,这样一层一层,经过一段时间最终流入了养殖场。奶牛成本提高了,奶酪制造费用提高了,那么我的面包里的奶酪也就会因为其价格的升高而减少了。

上一篇:学校感恩励志演讲稿下一篇:秘书学概论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