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传导机制

2024-10-15

通货膨胀传导机制(共4篇)

通货膨胀传导机制 篇1

一、人民币汇率与我国通货膨胀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汇率体制也处于不断的改革和完善中。自1994年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市场调剂汇率并轨以来, 名义汇率保持基本稳定, 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化很大程度通过物价调整来表现。WTO过渡期后, 汇率对国内物价的影响日益增加。2005年7月21日我国改为盯住一揽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以来, 人民币汇率变动趋于增强。2008年至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幅度高达6.13%, 并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区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人民币汇率加速升值加之其波动幅度的扩大, 使得我们不得不考虑汇率变动对国内通货膨胀的传导程度和速度以及人民币升值对通货膨胀产生的影响。

全球范围内, 美元加速贬值的趋势仍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以美元标价的国际原油等大宗国际商品的价格节节攀升, 加之我国的食品价格上涨带来的双重供给冲击, 使得近期我国潜在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大, 并仍会维持在高位水平。2008年1-5月的CPI同比上涨百分比均保持在7%以上, 而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水平继续攀升 (见表1) 。通货膨胀往往是经济不均衡的综合表现。由于我国近年出现的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过热、外汇储备激增、货币供应量偏多等现象, 都导致了市场的不均衡。汇率是一国货币的对外价值的表现, 而通货膨胀是一国货币对内的价值表现。我国当前正经历着人民币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的不均衡。调整不均衡的渠道主要有2个:一是通过国内价格水平的调整, 包括生产要素和资产价格的上涨;二是通过对外价格的调整, 即汇率的调整, 人民币升值。随着我国通货膨胀水平和资产价格的提高, 国内价格已得到较充分的调整。随着汇率形成机制和利率市场化程度的逐步完善, 汇率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之一对市场不均衡以及国内通胀水平的调整效应也会不断增强。

数据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网

二、汇率传导机制

(一) 汇率传导机制的定义

汇率的波动性要高于宏观经济冲击以及其他内生的宏观经济变量, 并且汇率的变化会逐渐传递到国内物价水平上。汇率传递最初是指进口国与出口国之间汇率变化1%时, 引起本国货币表示的进口价格产生多大的变化 (Goldberg&Knetter, 1997) 。通常, 汇率传导机制 (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 是指名义汇率变动对一国贸易品的进出口价格和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程度。汇率的贬值与升值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渠道影响国内价格。直接渠道:汇率变化通过影响进口最终消费品和中间品的价格影响国内价格;间接渠道:汇率变动影响净出口, 进而影响总需求, 形成价格上升或下降的压力。汇率传递效应的程度和时滞还依赖于许多因素, 包括通货膨胀环境、市场结构、定价策略、贸易与非贸易品的构成比例以及价格指数中进口商品的相对份额等。

(二) 汇率变动对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

汇率对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主要体现在对进、出口商品价格和货币币值2个方向上。首先, 从进口商品价格看, 本币汇率上升, 以本币计价的进口商品价格下降, 如果进口品需求弹性较小, 且占GDP比重较大或近似的替代品较少, 进口价格下降带动国内总体消费物价水平下降, 有利于抑制输入型通胀。从出口商品价格看, 本币汇率上升, 以外币计价的出口商品价格上升, 国外对我国出口品的需求弹性较大, 本国出口商品价格竞争力下降, 出口会减少, 外贸企业产能过剩导致商品供过于求, 部分商品只能通过国内市场消化。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 造成通货紧缩。其次, 从货币币值上看, 本币汇率上升, 以外币计价的出口商品价格上升, 本国出口商品价格竞争力下降, 出口减少, 而以本币计价的进口品价格下降, 进口增加。外贸顺差=出口总额-进口总额, 外贸顺差减小, 从而减少基础货币投放, 如果之前流动性过剩, 本币升值有利于减轻这种状况, 缓解通胀压力。本币汇率下降时情况相反。本文主要从汇率传导的程度和速度上研究传导机制。

关于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物价的影响, 已经存在比较丰富的研究。尤其是我国现在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Mussa (1986) 研究了浮动汇率制对汇率传导过程的影响, 其结论表明浮动汇率制会系统地造成汇率在短期内偏离购买力平价的程度扩大和频率增加, 并且持续的汇率波动会导致汇率传递的时滞变长。Phylaktis (2001) 研究中国汇率时发现, 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加造成物价上涨, 物价上涨带来人民币汇率贬值的预期, 从而导致黑市汇率贬值, 进而加剧国内物价上涨和人民币黑市汇率的下跌。Scheibe (2005) 在研究中国通货膨胀时得出以贸易额为权重的名义有效汇率波动是影响国内通胀的重要因素, 名义有效汇率贬值1%, 导致国内物价上升0.3%。

(三) 汇率传导的不完全性

传统的汇率传递理论是建立在绝对购买力平价的“一价定律”理论之上的, “一价定律”是指假定同一种商品价格用同一种货币来表示,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价格是相等的。也就是说, 汇率变动对进出口价格的影响方式是:一国货币贬值将同比例地提高进口商品的价格 (用本国货币P表示) , 与此同时, 也将同比例地降低出口商品的价格 (用外国货币表示Pf) 这时, 汇率传递系数等于1。此时汇率传导是完全的, 当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时, 一国可以通过变动汇率贬值来刺激出口抑制进口, 从而达到改善国际收支的目的。实际上, 大量实证分析表明, 汇率变动所引起的进出口价格的变动往往是不完全的, 即汇率传递系数通常是大于0小于1。

汇率的不完全传递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 如Menon (1995) 根据国外出口供给等于国内进口需求, 推导出一国进口品价格对汇率变动的弹性为:

其中, Pb、R、ξxb、ηMa分别代表进口品的本币价格、汇率、外国对本国进口的供给弹性和本国对进口品的需求弹性。可见, 当ηMa→0或ξxb→∞时, 。即当本国对进口品的需求弹性趋近于0时, 或者外国对本国进口品的供给弹性无穷大时, 本国是价格接收者, 进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不变, 本币价格与汇率变动幅度几乎相同, 从而汇率对进口品价格的传导效果为1, 汇率传递效应是完全的。一般情况下, ηMa≠0, 本币升值会导致本币表示的进口品价格下降, 但下降幅度小于汇率升值幅度, 从而出现不完全汇率传导。

有许多学者对发达国家的汇率传递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克鲁格曼 (Krugman, 1987) 提出“看市定价”, 出口厂商为实现最大利润, 针对不同进口市场制定出口商品价格, 即实行价格歧视, 从而影响汇率的传递。Jonathan McCarthy (2000) 借助向量自回归 (VAR) 模型, 发现大多数工业国家在1976-1998年中, 汇率对消费价格的传递是适中的。 (Gagnon and Ihrig2004) 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估算了1971-2002年里大多数工业国家的汇率传导对消费物价的影响。汇率传导系数为0.2, 也就是说长期名义汇率贬值10%, 消费物价指数上涨2%。

三、汇率传递对通货膨胀影响的计量分析

(一) 模型建立

一般来讲, 汇率变动先影响进出口价格, 然后影响国内生产价格, 最后才影响到国内消费价格。Jonathan McCarthy (2000) 、Menon (1995) 、Goldberg和Campa (2002) 、Eleanor Doyle (2004) 等研究了不同环节的汇率传递系数。本文应用开放的宏观经济模型Choudhri and Hakura (2001) , 意在检测汇率传递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模型使用工具是Eviews5.1。

其中, Pt表示我国国内CPI, St和P*t分别表示名义有效汇率和外国的CPI (这里我们以美国的CPI替代) , ξt表示在t时期内的误差项。我们把在t时期内的汇率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表示为名义有效汇率log值得变动一单位对国内CPI的log值的影响。由于实际汇率数列变动是非平稳的, 传递方程 (2) 中的随机误差项也是非平稳的序列, 我们采用一阶差分形式来消除序列的非平稳性, 得到以下方程:

(二) 数据选择与处理

本文的考察期间为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 数据为月度数据。通货膨胀率采用月度国内CPI数据,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 我们将每月的CPI根据每月的通胀率处理为增幅数据。美国物价也采用月度数据, 由美国CPI来表示同样也选取增幅数据, 数据来源于美国劳工部网站。我们选用2003-2007年的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 (NEER) 月度数据表示St, 我们并选取2003年1月作为基期。该数据来源于国际清算银行。

(三) 实证结果分析

1、回归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 时间t这个变量检验不显著, 无法拒绝零假设。随着检验期数的增加, 时间变量将越不显著。我们将时间变量从等式中剔除, 可得到如下回归结果 (见表3) :LOG (P) =3.67+1.03*LOG (P (-1) ) -0.41*LOG (PF (-1) ) -0.25*LOG (E) 。

P (-1) 表示变量P的滞后一期, 其经济学含义表示pt-1, 前一期的物价会影响后一期的物价水平pt, 因为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下, 消费者会形成通货膨胀预期。根据预期通货膨胀率πe和实际通货膨胀率π的关系式:π=πe-ε (u-u*) , 当人们预期价格上涨而调整工资时, 失业率u就会趋于自然失业率u*, 预期的通货膨胀会成为实际的通货膨胀。回归系数为1.03, 表明pt-1变动1%, pt会同方向变动1.03%。这也反映了我国CPI居高不下的现状。我国汇率变量的系数是-0.25说明通货膨胀与汇率的变动方向相反。汇率每上涨1个百分点, 通货膨胀率下降0.25个百分点, 针对我国目前人民币汇率升值, 应对我国通货膨胀率产生下压的作用。一般来说, 本币汇率低, 则通货膨胀率高;本币汇率高, 则通货膨胀率低。但是, 不能片面地认为, 本币对外升值是抑制通货膨胀的唯一途径和主要方式。事实上, 通货膨胀的产生或消失, 都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尤其是我国现期通货膨胀成因比较复杂, 主要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带动物价持续上涨。研究汇率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际意义在于在没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 低汇率可能是通货膨胀的诱因之一, 在已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 高汇率是遏制通货膨胀的手段之一, 但并不能消除通货膨胀。从回归的系数也可以看出人民币汇率升值只能对抑制CPI上涨起到一部分作用, 而不能完全解释CPI变动。回归结果也显示, 国外价格因素系数为-0.41, 这主要源于数据取自美国2003-2007年的CPI, 尤其是美国始于2006年的次级贷危机使得美国的经济陷入低谷, 其物价走势与正处在经济快速上升阶段的我国的CPI走势恰好相反。

2、单位根检验 (ADF)

由于大多数时间序列是不平稳的, 有时候时间序列的高度相关仅仅是因为二者同时随时间有向上或向下变动的趋势, 并没有真正的联系。这种情况就称为“伪回归” (Spurious Regression) 。在进行Granger因果分析前, 须检验序列的平稳性。常用的检验方法为ADF检验。首先通过单位根检验确定这些变量的单整阶数。在滞后期数的选择上, 参照施瓦茨准则SC (Schwarz criterion) , 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从检验结果可知, 上面这3个数据序列的水平值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都不是平稳的, 但其一阶差分序列平稳, 说明它们都是I (1) 序列。如果时间序列是不平稳的话存在伪回归, 那么一切检验都没有任何意义的。

Granger因果检验主要是检验2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一种长期的稳定或均衡关系。如果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的话, 我们就称时间序列是协整的 (Cointegrated) 。通过对各个变量做一阶差分, 然后做格兰杰检验得出如下结果 (见表5) 。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DLPF (国外价格对数值得变动) 和DLP (国内价格对数值得变动) 存在双项因果关系, 这表明国内外物价水平互为影响。国外价格的变动可以通过进出口贸易传导至国内物价。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DLPF和DLPP (国内物价前一期价格对数值的变动) 互为因果关系。这表明我国前期价格也会受到国外价格的影响。DLE (汇率对数值得变动) 对DLP (价格对数值的变动) , 表明汇率的变动会影响到物价和通货膨胀率, 汇率变动是通货膨胀率变动的一个原因。

四、结论

首先, 从长期来看, 汇率变动与通货膨胀率呈负相关, 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虽能一定程度上抑制我国通货膨胀, 但从数据的回归结果来看, 汇率传导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有限。我国通货膨胀率的变动只有较小一部分是由汇率传导来解释的。汇率传导在我国是不完全的, 传递系数小于1。当前我国CPI居高不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国内供给缺口 (粮食价格上涨、原材料供给价格上涨) , 以及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和原材料市场供给价格不断抬升, 都会导致我国物价走高。

其次, 相比汇率来说国内前一期价格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较大, 物价受到前期价格水平的影响程度要远大于受到汇率的影响。因为消费者和生产者会对物价变动产生通货膨胀心理预期, 从而使预期的通货膨胀率等于下一期的实际通货膨胀率, 较大的回归系数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再次, 我国通货膨胀率会受到国外价格的影响, 同时也会影响国外价格。随着我国经济与国际接轨, 国内CPI势必会受到外部价格冲击, 该过程通过进出口贸易传递到国内从而引起国内CPI的变动。国际市场价格是影响我国CPI变动的一个因素。我国CPI受到外部冲击影响的同时反过来也会影响国外价格, 正如表5中格兰杰因果检验所示, 其结果表明我国的物价指数确实影响了国外物价。由于我们所取的数据源于美国的CPI, 而在2003-2007年这5年间, 我国和美国处于不同的经济周期, 特别是美国爆发次级贷危机经济疲软时, 我国经济的年增长率却越过了10%, 所以两国的物价指数是反向关系。

总体来说, 人民币汇率对我国国内价格水平存在影响, 但影响较弱。以汇率稳定和国内物价稳定为支点的货币政策可以将重心集中于稳定国内物价, 这也为我国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提供一定的空间。目前我国CPI居高不下, 存在通货膨胀隐患, 虽然人民币升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通货膨胀压力, 但由于传递效应较低, 通过人民币升值来缓解通货膨胀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摘要:文章主要讨论了在我国较高通货膨胀率和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的环境下, 汇率传导机制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文章通过设立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后得出结论:我国存在汇率传导的不完全性, 人民币升值是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 我国的通货膨胀率的变动不能完全由汇率变动来解释。

关键词:通货膨胀,汇率传导机制

参考文献

[1]、Frederic S.Mishkin.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 and Monetary Policy[D].NBER Working Paper13889, 2008 (4) .

[2]、Gagnon.J.E.&Ihrig.J.Monetary Policy and 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nomics, 2004 (9) .

[3]、毕玉江, 朱钟棣.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价格传递效应——基于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 2006 (7) .

[4]、袁宜.通货膨胀压力与人民币汇率趋势困境[J].上海金融, 2004 (1) .

通货膨胀传导机制 篇2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 中央政府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 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 同时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逐渐复苏, 我国的外汇储备也持续攀升。随之而来的是, 国内的通胀问题也越来越严重。2 0 1 0年, 我国的外汇储备达到了28473.38亿美元, 连续居世界首位。同时还伴随着对外贸易“双顺差”现象, 中央银行被迫投放了大量的基础货币, 使得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一路高升。与此同时, 我国物价水平也一路上扬, 这意味着我国通货膨胀现象越来越明显。

鉴于以上现象, 为了进一步解释当前通货膨胀主要原因, 本文主要从外汇储备、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传导机制入手, 在结合有关学者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实证分析的手段, 试图解释当前外汇储备增加的背景下, 我国通货膨胀的产生机制, 为更好的应对当前的通胀提供参考。

二、研究综述

对于通货膨胀问题, 传统的货币数量论观点认为通货膨胀是一个货币现象, 即由于经济体系中的货币供应量过多而导致了物价水平的上升。而对于货币供应量增加的原因, 一般认为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 国际资产净值以及国内信贷规模是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因素。而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则会带来物价上涨的压力。具体的传导机制为:外汇储备增加—信贷规模扩大—货币供应量增加—物价上涨

中国通货膨胀问题, 一直是国内学者关注的重点。在这方面有大量的成果。首先在通胀的原因上有不同的观点:桑白川 (2008) 认为我国已经步入了以成本推动型为主的全面通货膨胀时期, 左大培 (2010) 从货币学派的观点出发, 认为当前的通货膨胀不是所谓的“结构性”通胀, 引发当前通胀的本质原因是当前的货币总需求超过了当前的生产潜力, 信贷膨胀、外汇储备膨胀导致广义货币量即M2增长过快而引起的。

同样, 从货币数量论出发解释当前通胀问题, 也有不同的观点:郭其有、陈银忠、易小丽 (2011) 从人民币汇率变动、流动性过剩对通胀的影响机理出发, 利用空间状态分析法得出流动性过剩对通货膨胀的直接推动作用有限的结论;周景彤、辛本胜 (2011) 通过对近年来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关系的研究进行回顾, 认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 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相当高的联系。

而在外汇储备与货币供应量之间关系研究中, 大部分学者都得出了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岳意定、张璇 (2007) 通过研究表明外汇储备每变动一个百分点, 基础货币就同方向变动0.44个百分点。

以上学者的研究和结论对本文的研究具有启发性的意义。本文将在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上, 结合经济危机前后中国的相关数据来进行进一步分析, 试图通过探究“外汇储备—货币流通量—通货膨胀”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来解释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的货币原因。

三、开放条件下经验分析

从2001年以来, 我国的货币发行量一直大幅增加, 尤其是经济危机以来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其直接结果是导致我国的GDP的增长超过潜在GDP的增长速度, 使得当前我国的面临着相当大的通胀压力。与此同时, 我国外汇储备也水涨船高。连续多年超过日本, 居世界第一位。尤其是面临着对挖贸易“双顺差”, 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越来越大。

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使得人民银行不得不在外汇市场上回购本币, 从而将引起基础货币的增加。通过乘数效应, 货币供给也就成倍的增加。图1是2007年1月以来, 我国外汇储备、M2以及CPI的月度变动。可以看到外汇储备的变动大的时期内, M2的变动也较大, M2变动较大的时期内, CPI的变动也较大。根据货币学派的观点, 通胀出现, 意味着经济体系中存在着过多的货币。而外汇储备的变动和商业贷款的变动趋势非常一致, 这是因为:外汇储备的增加会形成大量的外汇占款, 央行需要票据来冲销, 这也就意味着商业银行信贷的大量增加。从而使得货币供给大量增加。

四、理论模型

一般来说, 货币的供给总量由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决定, 货币供给的基本模式为:Ms=K·Mb (1)

其中MS表示货币供给总量, Mb为基础货币, K为货币乘数。Mb可以认为来自于两个部分即国内的提供的基础货币和国外的基础货币, 因而, 又可以改为:

其中Md表示国内基础货币量, Mf表示国外基础货币量, 这里主要以外汇储备为代表。

货币学派强调货币在经济运行中的核心地位。费雪提出货币数量恒等式

其中M为货币供给量, V为货币流通速度, P为物价指数, Y为国民收入总额。 (费雪, 1911)

弗里德曼在对其进行微分后得到微分方程:

其中, g表示增长率。由此可以知道

上式表明, 通货膨胀率与货币数量的增长率、产出的增加率以及货币流通速度的增长率都存在着线性的关系。货币学派理论指出, 在多数情况下, 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的。因此当货币数量改变时, 就引起了名义产量价值同比例的变动。特别的, 由于货币是中性的, 所以货币不影响产量, 所以货币数量的变动直接反映在了物价的变动上。因此, 当货币供给迅速增加时, 高通胀往往发生。

五、实证检验

(一) 数据来源及说明

理论上讲, GDP、货币供应量、市场利率等都是影响CPI的重要因素, 然而, 实证结果表明加入GDP后存在着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且我国利率并没有实现利率市场化, 因而利率难以反映货币市场的供求。故本文将其剔除。

为了更好的分析经济危机来我国外汇储备 (x) 、货币流通量 (y) 以及通货膨胀 (z) 之间的传导关系, 本文选取2007年1月到2011年3月的51组数据。其中外汇储备和货币流通量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月度数据为准。而通货膨胀则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月度CPI为准。CPI以2006年12月的数据为基期, 得到定基比数据。然后将上述月度时间序列数据用X12方法进行季节调整, 以消除季节性的影响, 然后取自然对数。

(二) ADF检验

为了进行Granger检验和建立脉冲响应函数, 首先需要对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进行单位根检验的方法有很多, 如DF法, ADF法等, 在这里采用ADF (Augmented Dickey-Fuller) 检验法对整个时间序列进行检验。由表1的结果可知, 各时间序列数据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都是2阶单整的, 其中外汇储备和货币流通量数据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是1阶单整的。

(三) Johansen协整检验

对于同阶单整的时间序列数据, 还要进行协整检验, 只有存在协整关系, 后面的建模才有意义。协整检验也有多种方法, 这里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表2表明,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外汇储备、货币流通量时间序列和居民消费指数时间序列存在着协整关系。

(四)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按照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方法, 建立lnx, lny与lnz的变量模型, 由于Granger因果检验对滞后的阶数非常敏感, 因此在变量同阶平稳且存在协整关系的前提下, 对零假设进行检验, 再对外汇储备与货币流通量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3表明了检验结果。

表3结果表明, 在95%的显著性水平下, 可以得到这样一组关系: (1) 外汇储备 (LNX) 与货币流通量 (LNY) 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单项因果关系, 能用很高的概率保证外汇储备 (LNX) 引起货币流通量 (LNY) 变动, 反之则不成立; (2) 货币流通量 (LNY) 与通货膨胀 (LNZ) 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因果关系, 其中以很大的概率保证了通货膨胀的变动由货币流通量引起, 而以较小的概率说明相反的结论。

(五) 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

从上面的协整检验可以知道, 外汇储备、货币流通量以及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 这表明这三者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用外汇储备及货币流通量以及货币流通量和通货膨胀率做为变量, 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外汇储备变化的冲击对货币流通量的响应函数。采用广义脉冲方法得到外汇储备冲击引起货币流通量的响应函数图。

从图2可以看出, 货币流通量对外汇储备的冲击的响应在整个分析期内呈现由负到正的影响。外汇储备对货币流通量的第一个标准差信息的冲击有不太明显的反应, 第一期的响应值为-0.001, 之后反应在第2期变为-0.002, 到第2达到负的最大值。此后负效应也逐渐减弱到0, 之后又逐渐增强, 到第10期之后响应稳定趋于0.0082。因此, 外汇储备的增长会对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 长期内有正的影响, 会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而且这一冲击具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和较长的持续效应。

在进行方差分解后 (如表4) 可以看到在货币流通量变动中长期大约有50%—80%的波动可以用外汇储备的变动来解释。因为影响货币流通量的因素除了外汇储备外还有诸如信贷规模、中央银行政策等一系列因素。总是外汇储备对货币流通量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在采取货币政策时需要注意到这一点。

从图3可以看出, 通货膨胀对货币流通量的冲击的响应在整个分析期内呈现由正到负再到正的影响。货币流通量对通货膨胀的第一个标准差信息的冲击的反应的响应值为0.03, 之后反应先迅速减弱至第三期末的负的最大值-0.002, 此后负效应也逐渐减弱到0, 之后又逐渐增强, 到第10期之后响应稳定趋于0.1。因此货币流通量的增长会对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 长期内有正的影响, 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增加。而且这一冲击具有较显著的促进作用和较长的持续效应。

从方差分解结果 (表5) 可以看出在通货膨胀的变动中大概有15%左右由货币流通量的变动引起。综合上述的分析, 可以知道, 货币流通量对通胀的影响在长期内是较为明显的。

六、结论

本文从“外汇储备—货币流通量—通货膨胀”传导机制出发, 先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来分析三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是否可以利用外汇储备、货币流通量来预测通货膨胀, 然后用脉冲响应函数来分析货币流通量对外汇储备以及通货膨胀对货币流通量的冲击的响应。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

(1) 我国外汇储备对货币流通量的传递效应是明显的, 并且传递效应较高。 (2) 货币流通量对通货膨胀的推动作用也较明显。 (3) 在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背景下, 通过分析外汇储备、货币流通量的状况可以预测通货膨胀。 (4) 长期来看, 无论是进而我国外汇储备在短期内对货币流通量的传递效应还是, 货币流通量对通货膨胀的推动作用也较强, 具有一定的影响。

由以上的基本结论, 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实施, 尤其是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大, 市场上已经出现流动性过剩, 加之热钱涌入, 由此产生各种游资炒作的行为, 这也成为我国通货膨胀的一个主因。因此, 不容否认, 货币增长与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有着高度的联系。

(2) 当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稳居世界第一, 人民币升值压力也越来越大, 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将上升, 故有必要加强对市场上各种投机行为的监控。在改革开放初期, 引进外资被作为一种缓解国内资金紧缺的有效方式。随着引进外资规模的不断增加, 物价水平也不断上升。而中国目前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外汇储备, 因此, 对中国来说不是缺乏资金。而是实体经济的发展缺乏良好的环境, 导致货币的投机性需求过大。

(3) 从长期看, 货币流通量对通货膨胀的作用也较明显。因此, 采用货币政策应对通胀时还应注意将带来的长期的影响, 做到防患于未然。

摘要:当前中国外汇储备的大幅增长, 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大量增加, 物价水平也随之上涨。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运用Granger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得出结论, 传统的“外汇储备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是明显的。针对所得结果建议通过加强政府调控、加强外资监管和控制信贷规模来应对当前通胀。

关键词:外汇储备,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Granger检验,脉冲响应函数

参考文献

[1]、桑百川, 我国步入成本推动型的全面通胀时代[J], 经济导刊, 2008年第一期

[2]、郭其有 陈银忠 易小丽, 汇率变动、流动性过剩与通货膨胀的动态研究[J], 经济学动态, 2011年第三期, 65—70页.

[3]、周景彤、辛本胜, 货币增长是通货膨胀的主因吗[J], 经济学动态, 2011年第三期, 71—74页.

[4]、岳意定 张璇, 我国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影响的实证研究[J], 世界经济研究, 2007年第一期, 48—53页.

[5]、柳欣 张鹏, 我国外汇储备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J], 世界经济研究, 2009年第二期, 35—39页.

[6]、李树生, 冯瑞河, 金融学概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7第8版.

[7]、曼昆【美】, 经济学原理[M], 梁小民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年第2版

通货膨胀:货币决定与国际传导 篇3

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率直接影响近期变弱。图1给出2000年以来的货币供应量 (M2A) 和通货膨胀率变化情况 (M2A=M2+其他存款性公司对其他金融性公司负债未计入M2部分+存款型公司债券) , 蓝线表示货币供应量月同比增长率, 红线表示CPI的月同比增长率。2008年6月以前, 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率对通货膨胀率影响显著, 2000年1月到2008年6月, 按交叉相关系数的最大值算, 货币同比领先通胀7个月, 解释力达到70%~80%。然而, 2009年货币同比增长率最高水平发生在1季度, 到2010年4季度的高通胀有7个季度的时间差, 关系显著异于前期。

总需求和通货膨胀率对货币弹性近年显著减小。在20世纪90年代, 名义总需求对M2的弹性估计为1.7, 特别在1994年的高通胀转变为1999年的通缩过程中, 甚至通货膨胀率对M2增长率的弹性也大于1。总需求和通货膨胀对以货币数量变化为结果的宏观调控非常敏感, 可谓宏观调控“四两拨千斤”。2011年以来宏观调控似乎变成了“千斤拨四两”。货币猛烈紧缩, 总需求和通胀率变化相对比较小。1996年以来M2同比增长率最大值为2009年11月份的29.6%, 2008年下半年以来CPI同比增长率最大值为2011年7月份的6.5%, 即使高, 导致经调整的M2增长率甚至略高于M2, 所以调整货币供应量口径对于解释本轮通胀率作用微弱。

二、通货膨胀率表现出国际传导

国内通货膨胀率和进口价格涨幅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图2给出了2000年以来的工业品生产价格认为这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 通货膨胀率对货币增长率的弹性也显著小于历史水平。

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的调整也无助于提高货币供应量对本轮通胀的解释力。2007年由于部分进入了股市的资金没有计入M2统计范围, 所以直接用M2解释通胀效果不佳, 但调整之后的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率解释力有显著提升。而今年以来, 其他存款性公司负债未计入M2部分其实增长率更和进口价格月度同比增长率变化情况, 蓝色表示进口价格同比增长率, 红色表示工业品生产价格同比增长率。图中可以看出两者存在很强的相关性, 变化趋势一致。举例来说, 国际原油价格上涨, 国内的成品油价格也上涨, 铁矿石价格也如是。图3将消费者、生产者价格取均值, 与进口价格同比增长率情况比较, 结论和图2无区别。这两个物价指数与GDP平减指数的区别在于服务的计算, 而服务在进口中占的比例很小, 所以此处没有用GDP平减指数。

对这个相关性可能的一个解释是大国效应, 即国内货币供给和名义投资增加, 引起国内价格上升, 同时导致进口需求和进口量增加, 再引起进口价格上升。如果这个逻辑成立, 那么国内通胀和进口价格通胀都是由国内货币供给决定的。但这不能说明国内通胀和国际通胀之间有因果关系或者传导关系。甚至于即使进口价格变化领先于国内价格变化, 也不能说明两者的传导或因果关系, 只能说明“出口转内销”比“国内直销”的速度快。

从更多的数据分析来看, 中国货币供给是决定大宗商品国际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甚至主要因素。但世界其他经济的影响也很重要, 不能说国内通胀与进口价格通胀的关系完全是通胀的出口转内销, 即现象上的通胀国际传导是存在的。国际传导会使本国央行货币政策失去很大的独立性。

通胀国际传导的一个简单逻辑是, 按一价定律, 可贸易商品的国内外价格变化是接近一致的。在固定汇率情况下, 国内外通货膨胀应当接近一致。而在浮动汇率情况下, 有部分研究证实, 大的通胀传导可以被屏蔽掉。如20世纪80年代, 美国通胀率较低, 而拉美国家由于发行了过量货币承受恶性通货膨胀, 但拉美通胀不会传导到美国去。这是因为拉美通胀厉害后货币就贬值了。不过, 对于比较小的通胀, 浮动汇率也还是难以完全屏蔽的。

三、通货膨胀同时受货币供应量和国际传导影响

通货膨胀国际传导受本国货币供给影响。假设货币决定总需求, 那么给定总供给和货币, 即给定总供给和总需求, 进口价格的相对上升必然导致不可贸易商品和服务价格的相对下降。就是说给定企业和家庭的总支出, 一部分商品的价格上升了, 在价格弹性小的情况下, 这部分支出增加了, 购买其他商品的支出必然减小, 导致其他商品的价格下降, 即国际传导对通胀无影响, 通胀由当前货币量决定。例外的是, 对家庭而言, 如果进口商品的价格弹性很小, 可能导致支出的变化, 但这是由储蓄率变化实现的。在这个意义上, 即使给定总供给, 当前的货币不能决定当前的通胀。但在较长时期, 储蓄相对变化的空间小, 平均而言通货膨胀率还是由货币决定或者在很大程度上由货币决定。

通胀由货币供给和国际传导同时决定。考虑一个小国开放经济, 有两种产品, 一是国际交易成本为零的可贸易品, 二是国际交易成本为无穷大的不可贸易商品。该国汇率固定在低估本币的水平上, 同时关闭民间资本市场, 政府无限量收购外汇。假如国外通货膨胀率上升, 国内货币供给不变甚至减小, 由于国外的商品价高, 于是国内可贸易产品全部出口, 没有进口, 净出口增加, 国内产品供给减小。在这种情况下, 虽然政府实行紧缩政策, 但由于国内供给减小, 仍然可能产生通胀, 至少通胀对货币供给增长率的弹性小于1。通过这个渠道, 产生了通胀的国际传导, 但这传导是通过固定汇率和供给量的变化实现的。反之, 货币供给较大幅度增加, 伴随国外通货膨胀率降低, 也可以通过净出口减小带来国内供给量上升, 从而只导致较小幅度的通胀。

以我国为例来看货币供给和国际传导对通货膨胀的作用。我国汇率固定, 可以预期在国内通胀低于国际时, 顺差增大, 国内供给减少;国内通胀高于国际时, 顺差减小, 甚至产生逆差, 国内供给增加。图4给出了2000年以来货币供应量M3与国内供给量同比增长率的变化情况。其中国内供给等于GDP减去货物出口加上货物进口, 三者都按不变价计算, 货物进出口为海关口径贸易量。其中, 2000-2005年按2000年价格计算, 2006-2011年按2005年价格计算。

图4显示, 2004年下半年以前货币供应量对国内供给影响不大, 但之后的影响越来越强。可能是因为中国进出口占世界其他经济GDP比例近年来持续大幅度上升, 因此国际传导作用越来越强。具体来看, 2009年国内货币供给增加, 但由于外需严重下滑, 企业出口转内销, 增加了国内供给, 所以即使2009年货币量大幅增加, 也没有通胀显现。2011年, 国内货币政策紧缩, 即内需减少, 但外需走强, 贸易顺差导致国内商品供给大幅减少。图5中, 2011年2季度出口正常, 进口减小, 这个缺口就形成了国内供给的减少。因而虽然国内货币紧缩, 但依然出现了通货膨胀。

四、对经济形势分析和宏观政策的含义

通货膨胀受到货币供给和国际传导双重影响这一事实对我国当前经济分析和政策制定有重要意义。如果接下来外部经济相当疲软但不发生短期的猛烈衰退, 那么目前情况对中国非常有利, 甚至可能出现一波持续时间比较长的高增长。

外部经济的疲软首先有利于抑制商品价格, 改善或相对改善中国的贸易条件, 增加国内供给, 为内需的较快增长提供资源条件。2010年3季度从实行紧缩转向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 很快就引起了通胀上升, 被迫再次紧缩。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那时的外部经济还比较强, 美国还寄希望利用财政赤字迅速改变内需疲软的困难。而在全球经济较高增长的同时, 商品价格也随之迅速上升。当前情况和那时不同, 眼下外部经济比较弱, 如果中国实行和2010年3季度相当的政策, 并根据外部经济情况适时调整, 结果会大有不同。另外也由于农产品价格上升, 农业生产投入有所增加, 目前农产品价格已经开始趋于平稳。

如果外部经济发生了近似2008年那样的猛烈衰退, 中国可能出现一段时间的通货紧缩。这主要是由于现在对2009年的扩张政策有很多负面评价, 因此难以再像之前那样在短期内猛烈扩张银行信贷。对2009年政策比较负面的评价主要来自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大量贷款可能产生较多坏账的担心, 另外也有观点认为目前的通货膨胀在相当大程度上与当时的信贷扩张有关。不过后一点相对并不重要。因为, 如果出现了通货紧缩, 对通胀的担心很快就会减弱。

即使发生了一段时间的低增长和通货紧缩, 在总体上和从稍长时间来看对中国其实是好事情。2008年以来进口额与GDP的比例平均为23.3%, 进口价格跌10%意味着相当于GDP 2.3个百分点的净财富收入。2009年2季度的进口价格同比下跌了18.7%, 3季度出口价格同比下跌8.5%, 净得益是贸易条件改善约10%, 财富增加了相当于2.3个百分点的GDP。2009年GDP同比增长率最低为1季度的6.5%, 相对潜在增长损失约为2.5个百分点。但因为之前两年经济显著过热, 本就该减慢增长速度。按年度数据算, 2009年比上年贸易条件改善近10%, 由此带来的国民收入增加超过GDP2个百分点, 而GDP增长率减慢最多1个百分点。出现这个结果的原因是, GDP增长速度很快恢复而贸易条件恢复慢。从财富的角度看, 全球经济衰退对中国的好处更大。不过这是就社会总体而论的, 不同社会群体的得益损失并不一样, 而利润工资受到的影响差别就更大。

摘要:本文主要从货币供应和国际传导两个角度解释本轮通胀。通过对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率、工业品生产者价格和进口价值、消费者、生产者平均价格和进口价格及消费者、生产者平均价格和进口价格的比较分析, 主要结论是货币供应不仅影响国内需求, 而且通过国际传导影响国内供给, 从而使得近年来通货膨胀对货币供给量的弹性远小于1。政策含义是接下去的货币政策制定需要预期国外的经济形势, 并重新估计货币政策对通胀的调控作用。

关键词:通货膨胀,货币供应,国际传导

参考文献

通货膨胀传导机制 篇4

中央银行确定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选择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等, 还只是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静态条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最总目标, 运用货币政策工具, 通过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和金融市场传导到企业和居民, 对其投资和消费等产生影响的过程。

一、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一) 利率传导渠道

利率是中国人民银行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工具之一, 利率渠道是中国最重要的货币传导渠道之一。具体而言, 利率要成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 必须具备三大功能:接收功能、传递功能与反馈功能。接受功能是作为货币政策的指示器, 利率必须简明而准确地反映货币政策意向。传递功能指作为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利率不仅要简明而准确地反映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向, 而却要将这一意向及时而明确传达给经济主体。反馈功能是指作为货币政策的指示器。

(二) 信贷传导渠道

资产负债表的渠道传导机制可这样表示:货币供应量下降——导致利率上升——导致企业净价值下降——导致外部融资成本上升——导致贷款下降——导致投资下降——导致总产出下降。

三、我国的信贷传导渠道

中国货币政策对信贷供给的影响手段主要有: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再贷款、公共市场业务。其作用机制可表达为: (1) 法定准备金政策。例如,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法定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信贷供给 (贷款) ↑→货币供给↑、 (2) 再贴现、再贷款政策。例如,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再贴现率、再贷款率↓→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从中央银行获得的流动资本↑→贴现借款↑→信贷供给 (贷款) ↑→货币供给↑。 (3) 公开市场业务。例如, 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购买国债↑→商业银行准备金↑→信贷供给 (贷款) ↑→货币供给↑。

四、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中央银行独立自主地制定货币政策的职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中央银行一开始就承担了稳定币值和资金分配的双重职能。这既使得社会资金不是由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决定, 而形成了人为的阻滞和资金的不合理分配, 如何发挥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和提供金融服务的职能, 充分发挥其在经济与金融中的调控作用, 是货币政策传导中的有待解决的问题。

(二) 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

近年来, 我国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较快, 但从主体上否定不了我国仍然是一个以利率管制为主的国家。我国中央银行在制定利率政策时不仅要考虑总体经济金融形势以及物价水平, 而且要考虑如何运用利率杠杆来改变存款人、借款人或债权人、债务人和金融机构的收入分配格局, 使之体现“公平”原则。

五、我国的信贷传导渠道影响因素分析

(一) 资本市场对信贷渠道的影响

影响在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发展中壮大, 企业削弱了信贷渠道的传导效应是因为减少了对间接融资的依赖。2006年之前, 金融机构给企业放的贷款的筹资额远大于其股票市场的筹资额。2006-2007年之间股市的发展加强了自己的调配资金的能力。然而在2008年, 股票市场发生了大幅的调整, 市场的融资功能再次受到限制。2008年股市筹资能力出现了低于2006年水平。这样, 在目前状况下, 中国股票市场在发挥功能稳定性方面应当提高, 企业将在一段时间内较大程度上依赖诸如银行等中介机构。

(二) 商业银行独立性调整对我国信贷渠道的影响

商业银行增强其独立性会减弱我国信贷传导渠道效应。商业银行受中央银行的影响能力主要表现于如下几方面:银行抵消准备金变动的能力是通过调整自身资产负债结构;银行自身风险控制能力;银行自身资本充足率水平。另一方面,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量控制采用下面两种手段: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以及控制存贷比的上限。

六、结论

在资本市场逐渐的发展和调整、推进其利率市场化、我国商业银行独立经营的当今, 中国的货币政策应加强对其他货币传导机制的拓展, 主要因为减弱了银行信贷传导渠道的作用。可是, 在短时期内, 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主要还是信贷渠道。我国货币政策应当对其进行保护, 同时应该加快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填补服务空白, 健全完善信贷担保体系。

摘要: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发展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独立性的增强、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我国信贷渠道的货币政策传导效应会逐渐弱化。从长期来看, 货币政策应积极拓展其他货币传导渠道, 但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仍以信贷渠道传导为主, 疏通信贷渠道是保证货币政策有效的关键。

关键词:货币政策,信贷渠道,资产负债

参考文献

[1]欧永生.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探讨.

[2]宋清华.论信贷市场在我国货币传导的作用[J].当代财经, 2002.11.

[3]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4]孙宝祥.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研究[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识字教学的有效性下一篇:低体重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