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问题

2024-05-22

通货膨胀问题(精选12篇)

通货膨胀问题 篇1

一、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 流动性过剩

按照传统经济理论, 通货膨胀成因有很多类型, 包括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结构型和货币型通货膨胀等。无论成因如何, 通货膨胀问题都与货币供给有关。我国目前发生的通货膨胀也是如此, 尽管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寻求原因, 但其根本原因仍然是经济中货币流通量过多, 即所谓的流动性过剩。

一般货币供应量 (也称为货币存量) 是指全社会的货币存量, 即全社会在某一时点承担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总额。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信息表明, 2008年1月份货币供应量增长18.94%。2008年1月末, 广义货币供应量 (M2) 余额为41.78万亿元, 同比增长18.94%, 增幅比上年末提高2.20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 (M1) 余额为15.49万亿元, 同比增长20.72%, 增幅比上年末低0.33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 (M0) 余额为3.67万亿元, 同比增长31.21%。货币供应量的增加, 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同时, 由于我国持续的国际收支双顺差, 外汇储备一直在增加, 2006年4月,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首次超过日本, 成为世界第一储备大国。截至2007年12月末, 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53万亿美元, 同比增长43.32%。这么多的外汇储备一方面增加了货币供给的压力, 另一方面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由于人民币的升值, 国际上的热钱大量流入, 更进一步加大了我国的货币供给压力, 使得流动性增加, 刺激了通货膨胀率的提高。

(二) 经济增长速度过快, 固定投资过热

自2003年以来, 我国GDP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10%以上, 而且呈逐年递增的趋势。2007年上半年, 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11.5%。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通过固定投资的高速增长实现的。近几年, 我国经济发展一直存在局部过热现象, 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上半年, 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46 077.82亿元, 同比增长26.7%。从行业来看, 煤炭、纺织业、电力行业的投资额分别增长14.6%、20.5%和14.3%, 全国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同比增长28.5%, 增幅同比提高4.3个百分点。

在经济高速增长、固定投资过热的同时, 投资与消费的比例结构和三大产业结构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改善, 而且日趋严重。在这样的状态下, 过高的经济增长和过快的投资增长会成为出现通货膨胀的动因。我国在1988~1989年、1993~1994年曾经出现的经济过热, 就是由于投资的过快增长导致了高通货膨胀的出现。

(三) 社会公众存在心理预期, 通货膨胀全面形成

在货币存量已过量累积的背景下, 由外生性冲击造成的轻微通胀是否会一发不可收拾, 这关键取决于人们对物价前景的预期。人们对于未来物价上涨的预期将增加人们的当期需求, 从而成为不断推动实际物价水平螺旋式攀升的内在动力。

(四) 国际市场上某些主要商品价格上涨影响通胀形成

影响最大的就是国际原油价格, 国际原油价格不仅由供求关系决定, 很大程度上高油价是一个金融问题。因为原油交易以美元结算, 这几年美元持续贬值, 油价中虚胖的成分很大。对中国而言, 本来可以通过本币升值来对冲损失, 比如油价从60美元一桶涨到90美元一桶, 涨幅50%, 但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如果从8∶1升值到6∶1, 那对中国而言油价就只涨了12.5%。问题在于, 中国经济要靠出口拉动, 本币弱势有利于出口, 因此人民币不能升值过快, 升值不到位, 就得承担美元贬值所带来的损失, 比如高油价。高油价向下游传导, 农机柴油、化肥、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也随之上涨, 增加了粮食的生产成本。

(五)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促进通货膨胀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 特别是近几年, 经济更是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 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但是, 经济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第一, 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顺差多年持续增加, 加大了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压力, 造成了市场上的流动性过剩。第二, 多年持续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顺差早已形成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2005年以前实行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 造成了人民币实际汇率偏低, 再加上国内资源价格改革滞后, 使国内出口厂商获得了价格上的优势, 造成了投资冲动, 国内投资比例过高, 顺差较大, 经济结构失衡。

二、应对通货膨胀政策建议

(一) 必须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货币控制的力度大体保持在去年的水平或稍微放松些较为适宜。从年度看, 仍以从紧为基调, 但在紧的技巧上要先重后轻为宜。

首先, 应控制基础货币的投入。鼓励居民积极参加储蓄, 促进货币回笼;分流货币量, 鼓励居民购买国库券和企业股票、债券, 减轻银行经营风险, 推迟购买力的实现;从紧控制财政赤字, 绝不允许超计划发行货币, 货币供应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例应加以控制, 从源头上确保社会总需求的合理增长。

其次, 严格执行“约法三章”, 继续控制贷款规模, 绝不允许擅自突破。信贷规模的分配要与投资结构的优化和对现有骨干项目的倾斜结合起来。从优先实现宏观政策目标、稳定物价的合理布局出发, 从有效防止投资规模的再度失控着眼, 必要时仍辅之于一定的行政措施。

再次, 增强利率的灵活性。要维持高的利率水平, 以强化利率杠杆在集中资金保证经济发展重点和优化企业结构方面的作用。目前, 最好的办法是给商业银行以利率浮动的权利, 由其具体确定新增贷款的利率水平。

最后, 政策性银行以及各部门办金融机构, 必须纳入央行管理的范畴, 防止新信用膨胀渠道的产生。

(二) 控制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

一是严格执行对企事业和行政服务单位的审计监督, 加强廉政建设, 限制集团购买消费、公款吃喝消费、购车消费等行为, 有效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的不合理增长;二是要清理城镇居民收入分配, 加强个人收入调节税的征收, 严厉打击各种偷漏税行为, 防止社会上发生各种暴利转为消费基金现象, 用经济手段调节个人收入的差距;三是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增长率要低于本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率, 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要低于本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机关、事业单位必须执行国家统一制定的公务员工资和津贴标准, 把工资增长水平严控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 通过审计监督等有效措施, 坚决制止企事业单位滥发奖金和津贴等现象;四是提倡节俭意识, 扩大居民投资渠道, 增强广大居民的投资兴趣, 将居民的一部分消费转化为投资;五是结合改革逐步减少国家对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性补贴照顾, 建立规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三)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减少价格过快上涨造成的不利影响

由于工资具有一定的粘性, 价格上涨会对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鉴于此, 笔者认为, 应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方式减少价格过快上涨对低收入群体造成的冲击, 采取提供 (或增加) 食品补贴、建立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与价格的联动机制等措施来增强低收入群体抵御通货膨胀压力的能力, 以减少价格上涨带来的冲击。

1. 将核心CPI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因为CPI容易受食品、燃料等不可控制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 我们认为货币政策等应把核心CPI作为调控目标, 把CPI作为参考目标。

2. 采取多种措施控制物价。

物价上涨受到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双重影响, 而货币政策主要用于调控总需求, 在产品相对过剩的情况下, 难以调控总供给, 特别难以调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的产品价格。所以要充分发挥财政、税收等政策作用, 发挥生产、销售、进出口等部门和企业的作用, 多管齐下地控制供给与需求的总量和结构。

3. 慎加息, 多对冲。

在具体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时, 笔者认为, 要谨慎使用加息手段, 因为这是一把“双刃剑”。加息固然可以控制总需求, 进而控制物价, 但另一方面, 在中美利率差距不断扩大的情况下, 加息必然加快国际游资的大量流入, 增加外汇储备和货币供应量, 加大物价上涨压力, 还有可能增加企业利息支出, 影响经济发展。因此, 笔者认为, 应该多运用对冲流动性工具, 如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行票据、开展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 减少市场流动性, 降低物价上涨压力。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方式, 减少价格过快上涨对低收入群体造成的冲击, 采取提供 (或增加) 食品补贴、建立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与价格的联动机制等措施来增强低收入群体抵御通货膨胀压力的能力, 以减少价格上涨带来的冲击。

4. 适时调整从紧货币政策力度。

考虑到国际经济影响的滞后性、货币政策作用的滞后性, 正确把握从紧货币政策的力度、节奏与重点, 特别是要着力调整信贷结构, 以增加产品短缺行业、企业的信贷供应,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物价普遍上涨问题日益显现。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全面的通货膨胀, 主要是由投资和出口需求过旺、货币的流动性过剩、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部分农产品主产国减产及世界生物燃料产业对粮食需求大幅增加等多种因素影响所造成的, 通货膨胀将扩大居民的收入差距、引发资本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和降低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效率等, 需要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关键词:通货膨胀,价格上涨,消费基金,货币政策

参考文献

[1]卜永祥.《流动性过剩的特征、成因及调控》[J].经济学动态, 2007, (5) .

[2]李一鸣, 罗永明.《宏观经济调控研究》,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4)

[3]徐传谌.《刘凌波.对当前价格变动与通货膨胀压力增加的几点认识》[J].财贸研究, 2007, (5) .

通货膨胀问题 篇2

关键词:通胀预期;中小企业;融资

一、通胀预期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我国中小企业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2002--20间,中小企业的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28%左右,远超过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中小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GDP、税收和进出口额均占全国50%以上,解决了75%以上的就业岗位,中小企业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其发展对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建立市场体制、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提供就业岗位的主渠道和技术创新的生力军。

通胀预期背景下人们防范通胀的措施会造成资产价格的上升,即对通胀的预期本身就会加快通胀的到来。这种预期导致的对产品和资产的需求会造成此类资产价格加速上涨。而这些产品或资产的价格一旦形成上涨趋势,会进一步加剧通胀预期,从而进一步加大购买需求,导致通胀的螺旋式上升。通胀预期发生后,中小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大量资金会涌入他们认为可以保值的农产品、原材料等市场,会使中小企业资金短缺加剧,资金链断裂趋势蔓延,使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资金短缺。融资困难,而且资金链有断裂及蔓延趋势。造成资金链紧张状况的原因是由于在通胀预期下央行通常会采取紧缩的信贷政策,银行贷款也变得更加谨慎,这样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更为突出。二是人工成本上升。自从《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中小企业的人工成本大幅提高,这直接缩小了企业的利润空间。而通胀预期加剧了这些成本的上升,或者说至少在短期内不会出现下降的可能,这使得企业长期维持在一个高成本的状态,企业生存的难度加大。三是原材料成本上升。通胀预期下各种原材料成本不断上升,直接导致企业的利润下降,长期下去就是迫使企业减产,甚至面临生存危机。

二、中小企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1.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过窄 。由于证券市场门槛高,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资本市场公开筹集资金,加上公司债券的发行又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规模由国家根据每年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决定并具体分配到各地、各部门,这些因素造成了中小企业很难通过资本市场筹集到资金,内部融资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

2.中小企业缺乏银行资金的支持。银行贷款虽然是中小企业最重要的外部融资渠道,但中小企业因资信等级低、缺乏可供抵押的资产、融资成本高等原因,难以得到银行资金支持。银行考核其客户往往采取“抓大放小” 的政策,对中小企业存在信用歧视,从而形成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在融资问题上不平等的局面。银行与企业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使银行贷款面临着企业逃债的道德风险,银行获得企业信息状况就成为选择贷款对象的一个标准。 银行发放的流动贷款基本上都投向了大型和重点中型企业。即使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贷款,也多是短期流动资金,很少提供长期信贷,致使中小企业的融资规模有限。

通货膨胀问题 篇3

【关键词】通货膨胀 货币总量 经济结构

1. 通货膨胀的经济学涵义

通货膨胀(Inflation)一般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全面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通货膨胀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所引起的物价持续的全面上涨的现象。货币学派为认为通货膨胀纯粹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发生在货币增加的速度超过产品增加的速度时,每单位产品所包含的货币量增加的逾快,通货膨胀律也就逾高。

对通货膨胀的测度一般以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批发物价指数(wholesale price index)、GDP平减指数(GDP?deflator)来定。

2.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通货膨胀成因的若干观点(1)

2.1中国的需求拉上说。在中国,比较传统的是从需求拉上的角度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较有代表性的思路曾有两种:一种思路是把货币供给增长过快归因于财政赤字过大,财政赤字又由投资,特别是基本建设投资过大引起。这种思路的形成是与改革开放前财政分配居于国民收入分配的核心地位相联系的。另一种是将通货膨胀直接归结为信用膨胀的结果。这种思路的形成是以改革开放后信贷分配货币资金的比重急剧增大为背景的。

2.2中国的成本推动说。重视成本推动因素作用的,也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重点强调工资因素的关键作用:另一种观点则是强调应综合考虑原材料或资源类产品涨价对企业造成的成本超支压力和工资增长速度过快这两者的作用。

2.3结构说。中国的结构性通货膨胀说的基本论点是:在供给与需求总量平衡的前提下,如果某些关键产品的供求出现失衡,同样会引发通货膨胀。具体的分析是,初级产品的短线制约是结构性通货膨胀的主要促成因素。

2.4体制说。相当一部分人倾向于从体制上寻找中国通货膨胀的终极原因。

2.5摩擦说。摩擦性的通货膨胀是指在现今特定的所有制关系和特定的经济运行体制下,计划着需要的经济结构与劳动者所需的经济结构不相适应所引起的经济摩擦所造成的通货膨胀。

2.6混合类型说。有人认为,中国通货膨胀的形成机理是十分复杂的,应该将导致通货膨胀的因素分成三类,即体制性因素、政策性因素和一般因素。

结合近年的情况,在轮机混合型通胀时,不少人还通过“流动性过剩现象”,探究了我国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这一深层次诱因,认为引发通货膨胀的“流动性过剩”这一直接原因背后,除了确有国际流动性过剩因素影响外,主要还是国内体制、政策方面的缺陷使然。

3.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3.1流动性过剩、货币超发是通货膨胀形成的主因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中国通胀风险增大。IMF报告通过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New Keynesian Phillips curve)和贝叶斯VAR模型(Bayesian VAR)两种方法对1996年以来中国通胀成因进行推导,结果表明,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国内需求对通货膨胀的拉动作用有限,而国外需求对通胀拉动作用十分明显。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与中国一直以来外向型主导,国内消费需求有限密切相关。

经济危机以后,中国更加对于经济结构的反思。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促进经济增长由外向型经济转向内需拉动是“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强劲内需带动下,通胀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近几年,中国货币数量激增,为通胀埋下隐忧。货币数量论者认为,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而物价水平的高低是由一国的货币数量所决定的,由于MV= PT(价格乘以交易量等于货币供应量乘以货币流通速率),而交易量与货币流通速率表现相对稳定,货币供应量增长将直接导致价格的按比例提高。从中国历史通胀来分析,每次通胀前都伴随着货币投放量的增加。如今中国的货币流动性已经超过以往,通胀风险岂不更令人担心。

历史上通胀与货币供应的关系(2)

(1)2009年和2010年,M1、M2均位于20%以上,M2占GDP比重接近200%,均为历史最高水平。

(2)2009年以来,中国的M2与名义GDP之差一直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从国际经验来看,一般货币供应量增长和GDP名义增长率的之差较高,则通胀风险积聚。

(3)M1-M2增速剪刀差在2010年1月份扩大到12.87,是历史最高水平。从理论上来说,M1-M2剪刀差反映预期变化,M1是由M0加上活期存款构成;M2是M1加上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构成,如果通胀预期上升,货币持有人会将货币活期化,M1增速就会加快;如果相反,那么,M1的增速就会减慢,M2增速就会加快。

(4)新增贷款。2010年11月份,新增贷款达到5640亿元,至此前11月的贷款增长已达7.44万亿元,接近全年的货币投放目标。因此2010年信贷目標已由7.5万亿上调至7.8万亿,全年贷款非常宽松。

尽管从历史上看,货币供应量与通胀之间的传导具有时滞亦非稳定,但由于长期货币供应量已经造成流动性宽松,未来通胀压力仍然不容小视。

3.2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使美元的持续贬值是我国通货膨胀的外在因素

从历史数据来看,中国的通胀周期一贯与全球商品价格走势紧密联系。2007-2008年那轮通胀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传导到国内而引起的。当时美元指数一路走低,最低时曾降到71.66(2008年3月)。美元大贬促进了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IMF初级商品价格指数显示,截止到2008年7月,能源价格较2007初上涨了230%,食品价格指数上涨了150%,金属价格指数上涨108%,各

分类指数普遍翻倍。可以说,当时的通胀压力是全球性的。

此外,还有巨额外汇储备、要素成本上升、内外游资助推资本市场形成泡沫等因素造成了我国前一阶段的通货膨胀,并使之长期存在,直到存量货币被消化。

4. 我国应对通货膨胀实施的货币政策

我国在2010年及2011年实施的货币政策主要有上调银行存贷款利息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过提高存贷款利率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收紧,缩小社会融资规模,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减少基础货币的供应,从而应对流动性过剩问题。

央行在2010年至2011年进行的货币政策调控(4):

2010年

1月12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月12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5月2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6月19日,央行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的新闻稿。这意味着央行开始重启2005年7月至2008年6月的汇改进程。人民币汇率不再“紧盯”单一美元,而是重新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

10月19日,央行宣布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11月10日,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11月19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12月10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12月25日,央行宣布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2011年

1月14日,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月8日,央行宣布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

2月18日,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3月25日,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4月5日,央行宣布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

4月17日,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5月12日,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6月14日,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经过一系列加息与加准政策后,稳健货币政策成效逐步显现,货币信贷增长向常态水平回归,与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相适应。2011 年9 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 余额为78.7 万亿元,同比增长13.0%。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9%,比年初增加5.68 万亿元,同比少增5977 亿元。CPI及PPI稳步回落。

5. 运用货币总量调节“治标不治本”

中国货币当局在两年内所实施的频繁的货币政策看似已有效稳定了物价,抑制了通货膨胀,但并为解决通货膨胀引发的深层次问题,如收入分配差距的加大。而且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如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加大,催生出民间“高利贷”,导致失業率提高,对资本市场冲击过大等。

总结

“货币超发不一定会带来通货膨胀,但通货膨胀一定是由货币超发引起的。”所以,在应对通货膨胀时我们首要想到的是回笼货币、减少流动性过剩,但是如果只侧重于通过实施货币政策来治理通货膨胀在长期看来并不能达到理想目标,不能有效解决通货膨胀引发的社会深层次内部冲突。所以,既要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社会融资总量合理增长。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加大对结构调整特别是农业、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又要使财政政策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应针对通货膨胀引发的结构性失衡,从结构上进行调整。

(1)缩小收入分配。政府应在两个“转移”上面加强用力,即“转移收入”和“转移支出”。 “转移收入”方面,政府应该加快社会福利建设,增大社会保障范围和力度,在医疗、养老、教育、住房等民生方面增加补助,把国家的财税收入转化为更多的国民收入,更好地改变当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的不和谐状况。“转移支出”上面,国家应该有效地调节事关公众的税费、水、电、煤气、公共交通等民生支出。政府应尽快清理和减少普通老百姓头上的一些税费,在水、电、煤气、公共交通等民生支出上不要片面强调“市场化”、什么都与“国际接轨”。政府可推行财政直补(可对公众,也可直补公共部门),这样既解民生之困,亦纾公共部门成本上升之难。此外,政府在关注弱势阶层和提高低收入者收入的同时,“控高”工作更需加紧和落实,特别是规范公务员、国有企业高管的薪酬,财政税收的收缴和杠杆作用也必须加强。

(2)加大城镇化建设。从统计数据上看,中国2009城镇化率达到46.6%。但是,中国的城镇化率实际上被大大高估了。因为在目前统计的6亿城镇人口中,包括1.5亿农民工在内,至少有2亿人并没有享受市民的权利。目前,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中国每年有数百万亩的耕地转为建设用地。但是,与“土地的城市化”相比,“人口的城市化”却进展缓慢。主要的标志是数以亿计的农民工无法享有市民的权利。城镇化建设是中国最大的内需市场,如果这个市场能够有效地被开发,能够帮助解决货币流动性过剩问题。所以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刻不容缓。

(3)扶持中小企业。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更大程度上依靠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吸纳了近80%的就业人口,所以目前通货膨胀率下降带来的失业率上升的状况下,为稳定就业率,更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我们可以借鉴一下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解决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有:第一、完善中小企业法律制度体系。如美国的《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小企业法》、等,日本的《中小企业基本法》、《中小企业金融公库法》等;第二、建立专门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如美国政府的联邦小企业管理局(SBA),主要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第三、健全直接融资渠道。各国政府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包括从贷款担保、贷款抵押、贷款贴息等方面扶持中小企业;第四、完善资金扶持政策体系。主要有税收优惠政策、补助金政策等。

注释:

(1)黄达著,《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2)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CEIC,瑞穗证券。

(3)资料来源:CEIC、瑞穗证券

(4)数据来源:人民网。

参考文献:

[1]黄达著,《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

[2]沈建光,《结构性通胀还是全面通胀的开始?》,2010.12.14.

[3]张爱群、吴春蕾,“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时代金融》2011.9.

[4]《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5]中国经济网.

[6]人民网.

[7]瑞穗证券.

作者信息:吴婷(1990—),女,汉族,浙江桐庐人,浙江工业大学09级本科生,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与贸易。

浅谈我国通货膨胀问题 篇4

一、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分析

西方国家经济学者对通货膨胀的成因理论形成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论调, 分别为需求拉上说、成本推动说和结构失调说。而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 其形成因素也不断演变, 由单一到多样, 由简单到复杂。但致使我国通货膨胀形成的最根本原因还是社会需求的膨胀。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 引起社会需求膨胀的原因不同。在建国初期, 由内战拉动需求膨胀。在经济建设期, 由投资拉动需求膨胀。在经济体制改革后, 引起社会需求膨胀的因素就更加复杂了。将各个阶段的因素总结起来, 我国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大致可分为投资膨胀、消费膨胀、成本推动和结构失调。

投资膨胀不仅仅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也同时映射出我国投资机制的不健全。许多单位、个人随着投资浪潮盲目进行投资, 未考虑成本效益以及风险的大小, 使投资变相成为一味的资金供给。政府财政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投资往往持支持的态度, 政府财政赤字、银行加大贷款额度, 所以使得货币的供给量过多, 造成通货膨胀。消费膨胀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后, 工资增长幅度远远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 个人消费欲望强烈, 加之集体消费也不断增长, 通货膨胀由此产生。成本推动是指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经济体制改革以来, 一方面工资薪酬等人工成本的提高, 另一方面原材料价格的增长, 促使供给方成本的上涨。并且需求膨胀与成本推动之间又会产生相互刺激的作用。结构失调在我国主要表现在社会供给与社会需求的不对称发展。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社会需求日益增多, 而社会供给受限于生产技术等各方面的原因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各类产业之间不均衡的发展, 也导致供需不均衡。

二、治理我国通货膨胀的措施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历了多次较大的通货膨胀。首次通货膨胀开始于1983年, 于1985年达到最高峰。1988~1989年由于多年投资膨胀、消费膨胀和结构失调等问题的积累, 我国再度进入通货膨胀时期。1993年开始, 我国进入第3个通货膨胀时期。紧接着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 连续3年的物价持续上涨、货币贬值。2008年的金融危机, 给我国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于2010开始, 我国又进入新的通货膨胀时期。据研究, 一些专家认为2014年我国也将面临通货膨胀压力。

纵观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历次通货膨胀, 其中既有经济体制改革的因素, 也有市场机制内部的原因, 还掺杂着国外输入等。可以看到我国通货膨胀引发因素比较复杂。结合我国的国情可知, 仅仅通过利率与货币手段不能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那么, 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 应当采取下列措施。第一, 财政金融紧缩政策。通货膨胀通常是与货币的过量供应、需求的过分膨胀相联系, 所以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抑制需求是必要的。一方面政府财政部门削减支出、减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 另一方面增加单位和个人的税收负担, 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膨胀。在运用财政政策的同时, 也要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 缩小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和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量。货币政策通常有三种惯用手段, 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再贴现率和运用公开市场业务。第二, 管制工资和物价水平, 但是这种手法一般是用于紧急情况。第三, 以新的币制代替旧的币制。由于在旧的币制下产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混乱局面, 所以干脆就建立起一种新的币制。但仅仅改革币制是不够的, 仍需配套采取相应的稳定措施。第四, 加强对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会出现不定期的投资热潮, 一旦投资膨胀, 相应的各种原材料价格便会疯长。所以应当调整我国的投资机制, 防止过度投资。第五, 续完善市场定价机制。我国仍存在部分行业、企业的垄断现象, 其掌握着行业的定价权, 会给其下游各企业产生价格上的压力。所以, 应当进一步开放市场, 完善市场定价机制。

三、结束语

什么叫通货膨胀 篇5

通货膨胀是指国家生产的货币过多,导致货币降低本来的价值,使得物价上涨。如白菜本来2。2元一斤,后因货币过多而涨价为4。4元。客观来说指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纸币、含金量低的铸币、信用货币,过度发行都会导致通胀。

通胀后果:

它是指货币流通中出现的这样一种状况:投入流通中的货币,主要是纸币发行量过多,大大超过流通实际需要的数量,以致引起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对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的影响:

(1)实际收入水平下降

(2)价格上涨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导致福利减少

(3)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具体表现为:低收入者(拥有较少禀赋者)福利受损,高收入者(拥有较多禀赋者)却能够获益;以工资和租金、利息为收入者,在通货膨胀中会遭受损害;而以利润为主要收入者,却可能获利。

总结精选(2):

通货膨胀,一般定义为: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在一段给定的时间内,给定经济体中的物价水平普遍持续增长,从而造成货币购买力的持续下降。

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其产生原因为经济体中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变化导致物价水平的移动。而在货币主义经济学中,其产生原因为:当市场上货币流通量增加,人民的货币所得增加,购买力上升,影响物价之上涨,造成通货膨胀。该理论被总结为一个十分著名的方程:MV=PT。

与货币贬值不一样,整体通货膨胀为特定经济体内之货币价值的下降,而货币贬值为货币在经济体间之相对价值的降低。前者影响此货币在使用国内的`价值,而后者影响此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值。两者之相关性为经济学上的争议之一。

通货膨胀问题 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试验检测;混凝土外加剂;限制膨胀率

自2010年3月1日起,《混凝土膨胀剂》GB23439-2009代替原行业标准《混凝土膨胀剂》JC476-2001,作为新的混凝土膨胀剂产品标准。限制膨胀率是新标准中的唯一强制性检测项目。采用千分表对水中养护7d及空气中养护21d的时间长度进行测量,计算不同养护条件下的膨胀率(数值为负时,也叫干缩率)。由于影响因素的多样性,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重现性均比较差。笔者根据最近几年从事膨胀剂检测的经历,就几个对试验结果影响较大的因素做了梳理,其中包括:环境相对湿度与避风、脱模时间的确定、纵向限制器的重复使用以及怎样保证长度测量值的稳定性。

1.试验及说明

1.1恒温恒湿环境中的相对湿度与避风

限制膨胀率试件在水中养护7d后需放置在(20±2)℃、(60±5)%RH恒温恒湿环境中继续养护21d,在此环境条件下,试件将发生干缩变形,干缩变形量与试件的失水程度密切相关,而环境湿度和试件表面风速是试件失水程度的外部决定因素。

1.1.1环境相对湿度

首先要准确地测量环境的相对湿度;其次要能够保证试件在养护期间,环境相对湿度稳定。

目前,多数用于测量湿度的仪器是干湿球湿度计,养护环境湿度的准确测定取决于干湿球湿度计的正确使用及选择合适的校准方式。要正确的使用干湿球湿度计,首先要了解其测湿原理:用两只相同的温度计,其中一只球部缠有湿润的纱布称为湿球温度计,另一只用来测量空气温度称为干球湿度计,由于湿球纱布上的水分不断蒸发吸热使湿球温度下降,结果干、湿球温度示值就出现了一个差值。这个差值的大小,取决于水分蒸发的快慢程度,而蒸发的快慢又取决于空气的湿度大小和当时的风速。由测试原理可知,测定空气湿度的准确度除与干球、湿球温度计精度有关外,与湿球温度示值是否准确也有很大关系,而影响湿球表面良好蒸发的因素都将影响湿球示值。

湿度(60±5)%RH是非常重要的,试件在水中7d后,进入恒温恒湿环境养护21d。在这21d中,试件的干缩率完全取决于试件的失水情况。较差的湿度准确性和稳定性会导致试验结果的较大偏差。

1.1.2避风

保证恒温恒湿室温、湿度的均匀性,对试验结果的准确性作用明显。当采用恒温恒湿室来养护试件时,一般需要配制空调、抽湿机、加湿器等设施保证室内环境条件。由于在恒温恒湿室中,冷、热及干、湿的往复交替,整个恒温恒湿室内的空气是不断流动的。也就是说,试件其实是在一个有风的环境中静置了21d。根据目前对多家膨胀剂产品的检测情况,其21d空气中限制膨胀率测量结束后,试件仍表现出继续收缩特征,说明变形还在继续,由此可知,养护期间的“风”可能在21d内对干缩值产生较大影响。同时对纵向限制器的重复使用产生影响。

1.2脱模时间的确定

根据现行标准《混凝土膨胀剂》GB23439-2009对脱模时间的要求:脱模时间以水泥胶砂配合比试体的抗压强度达到(10±2)MPa时的时间确定。

脱模时间的不同会导致试体初长测值的变化,将会直接影响膨胀率的检测结果。

表1.2不同脱模时间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及增减趋势

根据表1.1.3不同的脱模时间中,14小时、16小时和18小时都符合现行标准要求的脱模时间,随着脱模时间的递增(现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试体的初长L也是递增的,根据各龄期限制膨胀率计算公式:

ε=×100

ε—所测龄期的限制膨胀率,%;

L—所测龄期的试体长度测量值,单位为毫米(mm);

L—试体的初始长度测量值,单位为毫米(mm);

L0—试体的基准长度,140mm。

在同龄期试体长度相同的情况下,脱模时间越早,试体的初长L数值越小,其他各龄期的限制膨胀率越大。

1.3纵向限制器的重复使用

根据现行标准《混凝土膨胀剂》GB23439-2009对纵向限制器使用次数的要求:生产检验使用次数不应超过5次,仲裁检验不应超过一次。

在长期试验过程中,笔者发现纵向限制器重复使用次数时受以下几方面影响较大:

(1)前次试验结束后,因脱模过程中受力而形成的形变很难复原。

(2)前次试验中,空气中21d试体养护处于不避风状态(从而影响到试体局部干缩进度明显加快,使钢丝变形)。

(3)前次试验中,空气中21d试体养护处于相对湿度变动幅度较大的状态。

(4)纵向限制器自身钢丝与钢板间焊点开裂。

根据经验,如果纵向限制器因第一种情况而导致变形,通常会对下一次试验结果产生较大影响,不会继续使用。如果是第二、三种情况导致变形,可根据变形严重程度,变形不明显的纵向限制器可再使用1-2次(通常我们会以为对纵向限制器的形变反向施加作用力可以把变形程度降低,事实是那样做只会适得其反)。如果是第四种情况(焊点开裂),这种情况通常是整批出现问题,请尽早重新购置一批纵向限制器,以免延误试验进度。

1.4保证长度测量值稳定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在长度测量时,通常采用一组试件重复测量的方式,以检验测量的稳定性。根据经验,正常情况下,同一试件重复测量时,千分表示值变化应在0.003mm以内。但经常遇到测量值重现性差的情况,出现这一问题可检查以下几方面:(1)千分表端部侧头链接松动。千分表的端部侧头与连杆为螺纹连接,长久使用可能出现连接松动;(2)纵向限制器具测头不够光圆或中间钢丝出现形变。观察测头表面状态和手指触摸基本可以检查出测头是否光圆,对于中间杆变形检查可用卡尺测量纵向限制器两端钢板间距,即两端钢板四角间的4个测量值是否有较大偏差;(3)长度测量过程中试件的保湿。对于刚脱模的试件及水中取出的试件应立即用湿毛巾包裹,除测量读书外,均应有效包裹,测试区应避免正对空调出风口;(4)检测人员应在一定测试经验基础上保持相同测试手法。

2.结语

对于膨胀剂的相关试验,很多内容只是笔者几年来的试验心得,其中大部分来自于失败的试验。笔者发现,试验过程(下转第277页)(上接第253页)中对限制膨胀率影响较大的因素,除环境相对温度湿度、避风、脱模时间以及纵向限制器之外,使用不同龄期的基准水泥(基准水泥的保质期为六个月),也会对试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由于受条件制约且笔者资历尚浅,暂时无法测出有效的数据。

【参考文献】

[1]《混凝土膨胀剂》GB23439-2009.

对我国当前通货膨胀问题的思考 篇7

一、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

1. 我国国际收支长期双顺差, 外汇储备不断增加

在结售汇制度下, 随着国际收支顺差的逐年增加, 我国的外汇占款也逐年递增。由于对应于外汇储备而发行的人民币也将参与国内商品的购买和投资, 导致了相对于国内商品 (资产) 而言, 货币供过于求, 流动性过剩, 物价上涨。

2. 居民储蓄率过高, 银行信贷扩张

我国居民的高储蓄通过信用创造化为投资, 易导致市场需求增加, 造成资源的相对短缺和供给的相对不足, 出现价格上涨, 引发通货膨胀压力。

我国信贷自2005年以来再次呈现持续扩张态势。信贷规模过大, 一方面会导致银行的资金利用率成超负荷状态, 使得资金补充率下降, 此时银行有更大的货币派生动机, 迫使货币供给增加;另一方面, 由于信贷规模过大, 盲目投资和资金的低利用率现象会有所抬头, 同样会导致市场需求增加、资源相对短缺和供给相对不足, 引发通货膨胀压力。

3. 人民币升值预期和跨境资本流入

由于人民币升值加快和升值预期强烈, 国际资本源源不断地以外贸顺差、直接投资或国际游资的形式进入中国, 热钱带来的货币供给形成投机需求, 引起境内资产价格泡沫, 造成国内流动性泛滥。

4. 资产市场财富效应带来影响, 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不平衡

房地产和股票市场一度的上涨行情, 使得投资股票和房地产给国内外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效应, 获利丰厚的参与者消费能力空前提高, 增加了对社会总产品的需求。与此同时, 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财富膨胀效应也使得各个领域的资金向房地产和股市集中, 影响了实业领域的投资, 抑制了部分产品的有效供给。

5. 要素成本的推动

我国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等要素的价格过低, 且未计入环保成本等, 要素市场高度扭曲, 降低了整个经济的生产成本, 高额的投资超预期回报导致全球资本向中国涌入。从整个宏观面来讲, 目前我国正在进入一个生产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的阶段。

6. 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

通货膨胀预期会影响居民和企业对工资和产品价格定价, 还是消费者信心的主要决定因素, 高的通胀预期可能影响私人消费, 不仅影响总体价格指数, 还影响价格指数的构成。例如如果消费者感觉一些商品的价格高于其他商品, 那么就会减少购买这些商品, 从而影响消费者价格中各项目的权重;当绝大多数居民预料到物价水平将会持续高涨时, 他们必然会进入这种商品的抢购过程。

7. 全球化带来影响

随着我国国际化程度的日益提高, 全球市场价格的波动对我国的影响日益增大。全球化可通过贸易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价格对通货膨胀产生直接影响, 也可通过加剧竞争和引起劳动力市场变化对通货膨胀产生间接影响。

二、解决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政策建议

1. 短期政策

(1) 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加大央行货币政策力度。

其一, 提高加息力度和频率。应保持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 改变公众对资产价格涨幅仍将高于工资收入的预期, 停止人们对资产的抢购热潮。收紧货币供应、减少银行信贷、遏制大量的银行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及股市, 压制资产价格, 减少热钱冲动。尽量吸收并防止过剩流动性。

其二,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控制流动性。

其三, 推进人民币升值。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不应该以汇率稳定为目标。当与通货膨胀目标相抵触时, 汇率稳定目标应为通货膨胀目标让路。

(2)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

政府可以对低收入消费者提供财政补贴, 以缓解短期内食品价格大幅上涨对低收入者的影响。可取消能源和粮食等出口退税政策, 进行出口征税, 加强粮食、肉类等商品的生产补贴, 提高和稳定粮食和畜牧业生产积极性, 保障供给, 同时也减少了国际收支盈余。应将税收政策同提高利率相结合, 控制投机资本流入, 控制房价过快上涨, 限制部分行业的盲目扩张, 调节缩小贫富差距。

(3) 可以考虑放开粮食等物资的进口, 以短时应对价格上涨。

2. 中长期政策

(1) 对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 实现经济的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一, 加速理顺扭曲的要素价格机制, 进行资源要素价格的市场化改革。中国资源要素价格的扭曲夸大了汇率升值的压力。必须改变在中国投资的超预期回报现状, 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国际资本流向, 改善中国的国际收支, 减少进入国内的热钱总量。

第二, 平衡经济结构, 使中国走上良性循环的科学发展之路。宏观经济层面当前的根本问题其实是净出口的快速增长、经常账户盈余的激增和国内消费的持续疲弱。应通过拉动内需来解决我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 从出口和投资转向公共和私人消费, 从庞大的经常账户盈余和巨额外汇储备积累转向更为平衡的对外格局。

第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由依靠要素低成本投入推动经济增长转到依靠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来促进经济发展。

第四, 建立相应的机制, 在央行三大法宝之外寻找更好的方法来控制流动性。热钱流入后, 应正确引导其进入我国亟待发展的产业和领域去, 而非将钱锁入钱箱, 如用于发展中西部地区, 进行对石油资源等实物的投资。

(2) 需要全面清理整顿中国存在严重缺陷的CPI等统计体系, 使这些指标真正反映实际经济生活的变化与趋势。此外还需加强对整个经济部门的监管力度等。

摘要:2007年以来, 随着物价上扬, 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日益加大。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可能原因, 探讨了应对对策。

关键词:通货膨胀,流动性过剩,经济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1]保罗·萨缪尔森 萧 琛:宏观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9

[2]史纹青:中国通货膨胀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0

[3]刘崇献:当前国内通货膨胀的特点及原因.价格与市场, 2008 (4)

关于我国当前通货膨胀问题的思考 篇8

关键词:通货膨胀,流动性过剩,货币政策

国家发改委决定自2009年11月10日零时起将汽、柴油价格每吨均提高480元。折合零售价格, 90#汽油和0#柴油每升分别提高0.38元和0.41元。此次油价调整后, 国内成品油零售价也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2009年以来, 国内成品油价一共经历了8次调整, 其中5次上调, 3次下调。其效果叠加相当于汽油价每升上涨1.33元, 上涨幅度近25%。11月9日, 美国的平均油价为2.66美元一加仑, 折合成人民币大概是4.8元每升。此次涨价后, 我国油价每升比美国高出1.86元人民币。至此, 中国油价现在已经远远高于美国的油价, 可以与欧洲消费高的法国、德国、英国相媲美。近期黄金期货价格不断攀升, 屡创新高。12月1日, 纽约黄金期货2月合约突破1200美元/盎司。油价的上涨, 黄金期货价格的不断攀升, 是否意味着通货膨胀将要发生?本文对未来的经济形势进行了详细探讨。

一、概述

通货膨胀 (Inflation) 一般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 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 导致货币贬值, 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通货膨胀是需求过度的一种表现, 在这种状态下, 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

通货膨胀直接使纸币贬值, 如果居民的收入没有变化, 生活水平就会下降, 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 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不过在一定时期内, 适度的通货膨胀又可以刺激消费, 扩大内需, 推动经济发展。

常见的度量通货膨胀的程度的标准是消费者物价指数 (CPI) 和生产者物价指数 (PPI) 。

二、我国1月到10月主要宏观经济数据分析

(一) 消费者物价指数与生产者物价指数分析

首先分析消费者物价指数 (CPI) 和生产者物价指数 (PPI) 的走势。

消费者物价指数 (consumer price index, CPI) 是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标准, 是对一个固定的消费品篮子价格的衡量, 主要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该指数可以观察和分析消费品的零售价格和服务价格变动对城乡居民实际生活费支出的影响程度。它是国际通用衡量一国通货膨胀水平的基础数据, 是宏观经济分析和决策的重要指标。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之为通货膨胀 (Inflation) ;而当CPI>5%的增幅时, 我们把他称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Serious Inflation) 。

中国构成该指标的主要商品由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娱乐教育文化、居住, 包括251个分类, 涵盖了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八大类产品在CPI中的权重不一样, 最高的是食品, 占34%, 其他的分别为: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4%、居住13%、交通通讯10%、医疗保健个人用品10%、衣着9%、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6%、烟酒及用品4%。

2009年1月到2月, 消费物价指数 (CPI) 由正转负, 2月到7月, CPI连续6个月呈现负增长, 7月到10月CPI同比降幅进一步收窄。通缩压力继续减轻。由于2008年四季度物价处于低谷, 2009年四季度CPI同比将肯定为正。但是前三季度CPI负增长比较多, 全年CPI很有可能是较小幅度的负增长。

生产者物价指数 (producer price index, PPI) , 生产者物价指数衡量的是企业购买的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费用。目前, 我国PPI的调查产品有4000多种 (含规格品9500多种) , 覆盖全部39个工业行业大类, 涉及调查种类186个。由于企业最终要把它们的费用以更高消费价格的形式转移给消费者, 所以, 通常认为生产者物价指数的变动在预测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变动中是有用的。PPI反映生产环节价格水平, CPI反映消费环节的价格水平。整体价格水平的波动一般首先出现在生产领域, 然后通过产业链向下游产业扩散, 最后波及消费品。产业链可以分为两条:一是以工业品为原材料的生产, 存在原材料→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传导。另一条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生产, 存在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食品的传导。在中国, 就以上两个传导路径来看, 目前第二条, 即农产品向食品的传导较为充分, 2006年以来粮价上涨是拉动CPI上涨的主要因素。但第一条, 即工业品向CPI的传导基本是失效的。但由于CPI不仅包括消费品价格, 还包括服务价格, CPI与PPI在统计口径上并非严格的对应关系, 因此CPI与PPI的变化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是可能的。CPI与PPI持续处于背离状态, 这不符合价格传导规律。价格传导出现断裂的主要原因在于工业品市场处于买方市场以及政府对公共产品价格的人为控制。

在不同市场条件下, 工业品价格向最终消费价格传导有两种可能情形:一是在卖方市场条件下, 成本上涨引起的工业品价格 (如电力、水、煤炭等能源、原材料价格) 上涨最终会顺利传导到消费品价格上;二是在买方市场条件下, 由于供大于求, 工业品价格很难传递到消费品价格上, 企业需要通过压缩利润对上涨的成本予以消化, 其结果表现为中下游产品价格稳定, 甚至可能继续走低, 企业盈利减少。对于部分难以消化成本上涨的企业, 可能会面临破产。可以顺利完成传导的工业品价格 (主要是电力、煤炭、水等能源原材料价格) 目前主要属于政府调价范围。在上游产品价格 (PPI) 持续走高的情况下, 企业无法顺利把上游成本转嫁出去, 使最终消费品价格 (CPI) 提高, 最终会导致企业利润的减少

2009年1月到7月, 工业品出厂价格 (PPI) 连续7个月负增长。2009年7月到10月, PPI同比降幅进一步收窄。工业品出厂价格 (PPI) 与居民消费品价格 (CPI) 走势一致, 符合价格传导规律。

(二) 货币供给分析

2009年1月到10月, 广义货币供应量 (M2) 持续增长。2009年10月末, 广义货币供应量 (M2) 余额为58.62万亿元 (见表2.1) , 同比增长29.42%, 增幅比上年末高11.60个百分点, 比上月末高0.12个百分点。10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530亿元, 相较9月信贷大幅减少51%, 很可能成为年内的最低点。但是M2依旧保持了较高的增长, 说明市场中的流动性一如既往地充裕, 刺激经济增长的资金支持作用还在持续体现。

从根本上来说, 通货膨胀始终是一种货币现象, 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在很长一段时间持续快速增长, 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持续的贸易顺差, 迫使中央银行投放大量基础货币, 是我国目前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由于特殊的结售汇制度, 近年来我国广义货币M2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速。2003年至2006年我国M2年增长率平均高出GDP增长率5.4%。按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的著名货币数量论, 提高货币流通速度, 实际上也增大了货币供应量。如果以M2/GDP的比例来衡量货币流通速度的话, 2007年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为163.4%, 而2002到2005年平均流通速度高达180%以上, 明显处于过高的水平。2009年三季度GDP增幅为8.9%, 而货币供应量 (M2) 同比增长29.31%。2009年前第三季度GDP的增长率为7.7%, M2, 1月到9月的增长率为17.99%, M2/GDP的比例为233.7%。货币供给增长和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关系最为密切, 当然二者存在着一定的时滞。从前三季度M2/GDP的比值可以看出, 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很快, 扩大了本来就已经十分充足的货币供给量, 这些都表明价格总水平将在未来上涨。如果信贷继续过快增长, 超出实体经济的需求, 会加重资产泡沫风险, 并使贷款质量出现问题。

但是对于现在中国经济中信贷量过大的问题从经济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更为合理。首先应弄清在银行的信贷中有多少进入了实体经济, 多少进入了虚拟经济。如果进入虚拟经济的资金达到一定比例, 应当进行调控, 否则只能助长股市、楼市的泡沫。第二, 银行信贷中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比例较小, 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3000人以下的为中小企业, 中国90%以上的企业为中小企业。而实际放贷中, 大多数贷款都给了中等偏上的企业。真正的小企业并没有得到贷款。中国中小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没有解决, 所以紧缩信贷量不解决问题。第三, 信贷资金中有多少进入了产能过剩的行业, 多少进入了短板行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如果产能过剩的行业得到较多的贷款, 而短板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没有得到, 那么紧缩信贷量也无法解决问题。紧缩信贷量只对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有效果, 而对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结构型性的通货膨胀、输入型的通货膨胀没有作用。根据当前中国信贷量偏大是由于信贷资金结构不合理造成的, 应该采取货币政策结构性调整的措施, 对于应该进入实体经济却进入虚拟经济的贷款, 银行应收回贷款。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可以多建一些中小银行。而对于产能过剩企业的贷款, 应严格执行国家的产业政策不予贷款。

综上所述,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应发生转向。在四季度, 央行将力图保持流动性的合理适度, 增强贷款投放的节奏管理, 在保持贷款可持续性增长的同时, 加强与产业政策的协调力度, 突出优化信贷结构。若第五批中央投资项目在近期下达, 随后两个月的信贷投放量很可能出现反弹, 但考虑到上年同期基数较高的因素, 货币供应量M2的增速将迎来下降“拐点”。

三、其他数据分析

采购经理指数 (Purchase Management Index, PMI) , PMI是一套月度发布的、综合性的经济监测指标体系, 分为制造业PMI、服务业PMI, 也有一些国家建立了建筑业PMI。目前, 全球已有20多个国家建立了PMI体系, 世界制造业和服务业PMI已经建立。PMI是通过对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汇总出来的指数, 反映了经济的变化趋势。PMI指数体系无论对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投资公司, 还是企业来说, 在经济预测和商业分析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PMI (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最新发布的中国10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 (PMI) 为55.2%, 比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 升幅较9月份提升了0.6个百分点, 升势有所加快, 并创下18个月来的新高。这表明制造业活动持续强劲增长, 由于国内需求保持强劲增长加之外部需求得到进一步恢复, 可以预计中国经济在2009年第四季度将继续增长。

工业增加值, 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 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是衡量GDP增长的重要数据。工业增加值从2009年4月到10月持续增长, 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1%, 增速比上年同月增加7.6百分点。前三季度, 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 工业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明朗。

10月份, 固定资产投资则同比增长33.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2%。主要行业生产稳定、出口的持续好转和基数效应 (上年同期基数相对较低) , 这些都构成10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数据继续强劲回升的主要因素。同时, 10月经历了国庆长假与中秋假期, 8天的长假大大刺激了居民消费的增长。根据以往的经验, 双节期间, 家电、金银珠宝、秋冬服装、主副食品、汽车等呈现旺销态势。而以往的数据亦显示, 除2008年外, 历年10月消费增速均高于9月。其次, 2009年国庆、中秋连在一起更长的假期, 使居民较往年更多回乡省亲和出门旅游, 这些因素都使得零售数据走高。来自政策刺激的作用也被认为是拉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政府一揽子计划中多项政策着重启动住房、汽车等消费热点, 取得很好的政策效果。从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来看, 除了政府投资的拉动效应外, 来自房地产行业投资的快速增长成为了投资数据的新亮点, 房地产和汽车销售的持续升温将带动下游关联产业的增长。目前真实利率为负并继续降低, 同时企业对经济的预期普遍转好, 这些都扩大了投资需求。由于固定资产投资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继续增长, 进入四季度中国经济将继续快速运行。

FDI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的缩写) 是指国际直接投资或实际使用外资, 是一国的投资者 (自然人或法人) 跨国境投入资本或其他生产要素, 以获取或控制相应的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 以获得利润或稀缺生产要素为目的的投资活动。从2009年1月到7月, 全国实际使用外资 (FDI) 持续负增长, 8月首次出现正增长, 8月和9月连续2个月回升。2009年1月到10月出口均为负值, 但同比降幅收窄, 环比增幅较大。受益于海外经济体的复苏, 以及国内经济强劲反弹的拉动, 10月出口降幅继续收窄, 中国经济的复苏未来得以持续, 进口将强劲回升, 有望在4季度走出负增长。

2009年1月到3月, 房价增幅持续下降, 3月到10月增幅持续上涨。人们预期房贷优惠政策即将在年底结束, 促进了住房的销售, 造成近期供求偏紧, 推高了房价。未来一段时间, 房价将进入高位盘整期, 大幅震荡的现象很难出现。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 从2008年第一季度 (10.6%) 开始一路下滑到2009年的第一季度的6.1%, 2009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持续上升。我国经济运行在第一季度已经触底, 第二季度、第三季度连续回升。但是现在中国经济回暖的基础还不稳固, 目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宜改变。原因如下: (1) 经济回升主要依靠投资带动, 消费及出口在经济回升中的作用较小。投资所创造的需求是中间需求, 消费和出口创造的是最终需求。 (2) 现在的投资主要是政府的投资, 但政府投资还没有起到带动民间投资的杠杆作用。并且在某些地区和领域, 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有挤出效应, 有些地方政府对民间投资设置障碍, 这是造成当前中国经济回升基础不稳固的证据。 (3) 政府投资主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如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对中国长期经济发展的领域。扩大就业是促进消费需求增长的有效途径, 而投资基础设施对扩大就业的效用不大。在中国, 扩大就业必须发展民营经济, 扶植中小企业的发展, 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成品油价与其他社会消费品价格之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上调油价对于CPI的影响是错综复杂的, 高油价无疑将在今后一个阶段影响到CPI的走势。随着大量信贷资金和财政投资注入实体经济, 客观上来说, 通货膨胀的压力已不是捕风捉影。作为现代经济血脉的物流业, 一旦把油价上涨的成本转嫁出去, 将推倒一串多米诺骨牌, 农产品、工业品都不得不以涨价来消化上涨的油价。数据显示, 三季度, CPI同比下降1.1%, 9月当月CPI为-0.8%, 按照发改委的说法, 油价直接拉升CPI0.12个百分点, 再加之其对农产品、工业品、物流等的影响, 其对通胀的影响不可小觑。

货币因素是判断金价趋势的主要标准, 在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背景下, 利率低迷、货币数量明显增加、通货膨胀预期增强, 使得市场对美元信任度下滑, 导致美元贬值, 进而使得以美元标价的黄金价格节节攀升。美元疲软是对金价最有力的支撑, 11月4日除澳大利亚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外, 各主要国家央行都维持超低利率不变。这说明量化宽松的货币环境并没有改变, 市场对于未来加息的预期也减弱, 资金相对富余, 通胀忧虑加强, 促使金价走高。未来黄金价格将继续上涨, 通胀水平与黄金价格有着近似的正性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未来通货膨胀率会随着金价的走势而成上升的态势。

四、结论和对策

大宗商品中原油和有色金属价格的上涨, 黄金期货价格的上涨, 美元的贬值, 加之所有的大宗商品均以美元计价, 新一轮有色金属和大宗商品阶段性上涨又将展开。原材料价格的涨价压力加强了我国成本输入型通货膨胀的预期。从2009年第四季度开始, 我国水、电、煤、汽等资源品价格都在酝酿调整。全国非居民电价平均提高2.8分钱, 我国多个城市正准备上调水价和电价, 这些都将增强通货膨胀预期。尽管生产过剩会强烈压制制造业产品的涨价空间, 输入型通胀还是会推动PPI缓慢上升;尽管非食品价格上涨速度可能会比较慢, 但是在粮食和食品价格上涨推动下, CPI还是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回升。从2009年四季度直至明年全年, 物价将可能再现回升势头。

对于上半年的信贷投放, 有一部分资金实际上没有进入实体经济领域。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到2009年1、2月份票据发行量很大, 票据发行实际是一种短期的资金的融通, 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 通过出票据, 然后由其子公司贴现, 因此实质上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还有一种情况就是, 中央的财政补款、项目拨款下到地方, 但地方没有准备充分, 不能马上开始运用, 这个钱有可能拿去炒股、炒房, 这就造成了股市和房市的局部上涨, 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有形成泡沫的危险。

1.政府的对策。

第一, 为了实现经济复苏, 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般治理通货膨胀最根本的措施是发展生产, 增加有效供给, 同时要采取控制货币供应量, 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等措施。虽然要警惕通货膨胀的危险, 但是在目前来说, 还得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因为全球采取低利率, 维持流动性, 如果中国一家把利率抬高了, 必然造成大量热钱流入国内, 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不利。欧美一些国家近期明确了货币政策, 和我们预料的一样, 在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牢固的前提下, 各方都不敢贸然采用货币紧缩政策, 只能继续维持低利率格局。当然, 也不可能像上半年那样宽松。另外, 当货币供应增加后, 如果金融资产吸收了过剩的货币, 那么传导到实体经济则不会导致物价很快上涨。2007年, 国内也是流动性过剩, 但房市上涨明显, 所以通货膨胀不明显。2007年四季度, 股市房市不好了, 2008年通货膨胀就马上浮出了水面。尽管当前CPI仍然为负, 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通胀风险。2009年以来信贷呈现天量, 理论上担心通胀、管理通胀预期肯定是政策重点考虑的内容。如果社会上这方面批评多, 央行采取了超前的政策, 将来天量信贷引发通胀和信贷质量恶化的可能性就会减小。

第二, 高度关注农产品价格, 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粮价是百价之首, 我国的物价问题, 说到底还是粮食问题。食品价格在我国CPI中的权重是最高的, 占34%。因此, 我国粮食、猪肉等农产品减产、涨价问题不可小视。由于季节性因素、雨雪天气因素、油价上涨等的影响, 导致蔬菜价格小幅上涨。

第三, 逐步完善中国存在缺陷的CPI等统计体系。通过比较中国的CPI构成与美国的CPI构成。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对比美国CPI, 中国CPI中没有两个重要指标:住宅和教育指标。中国CPI中的居住包括建房及装修材料、房租、自有住房以及水、电、燃气等与居住有关的项目, 以上并没有包括最重要的商品房的价格指标。美国CPI中住宅占到了42%, 15%是食品, 中国CPI中食品占到了34%。中国CPI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 数据构成有其不合理性。

2.企业的对策。

目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了企业的筹资成本。

第一, 当物价水平上升时, 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的价值也随之上涨。企业持有一定数量的现金, 主要是为了满足三个方面的需要:交易性需要、预防性需要和投机性需要。企业应该与客户签订长期购货合同, 以减少物价上涨造成的损失。

第二, 在通货膨胀期, 应收账款属于货币性资产, 会带来购买力的损失, 而且由于企业间的资金紧张, 应收账款发生坏账的可能性增大。因此, 企业应该制定更严格的信用标准和缩短信用期间, 要设立专人负责催收账款, 让应收账款尽快转换为现金, 以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第三, 长期投资需要充分考虑通货膨胀。

第四, 减少税赋的对策。为了减少当期的税赋, 企业可以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费或是缩短固定资产的折旧期限, 对存货可采用后进先出法, 对非专利技术、商誉等无期限的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对应收账款计提更多的坏账准备等方法。由于在纳税范围和应纳税额的界定上, 法律都赋予税务机关一定的职业判断, 企业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 应该及时与税务部门联系与沟通, 使得税务局认可企业在通货膨胀下的这种变更, 从而达到减少税赋的目的。

第五, 企业可以利用套期保值应对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和汇兑损失。

3.居民的对策。

我们抵抗通货膨胀的目的主要是保值。应该多持有资产, 这比持有现金更为合算。所谓的资产, 指的是一切既不是本国货币、同时又具备保值功能的东西, 不一定是实物资产。例如, 土地、房产、私人股权、股票、艺术品以及外币都是资产。并非所有资产都会有超过通货膨胀的升值幅度。既然资产升值的通货膨胀过程中, 消费品的涨价幅度可以低于通货膨胀率, 那么, 有些资本品的涨价幅度同样有可能低于通货膨胀率。不是所有资产都会赚钱, 要慎重选择投资品种和时机。从长远看, 股票和房地产是最适合对抗通货膨胀的资产。对于居民来说, 固定资产投资, 黄金交易及证券投资都可以跑赢通货膨胀。

参考文献

[1].陈彦斌.中国当前通货膨胀形成原因经验研究:2003——2007.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8 (2)

[2].厉以宁.从当前信贷问题看货币流量分析局限性.中国经济学家年度论坛, 2009.11.22

[3].周其仁.毫不含糊的反对通货膨胀[J].金融博览, 2008 (2)

通货膨胀问题 篇9

关键词:通货膨胀会计,会计模式选择,历史成本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2011年5月份, 居民消费价格 (CPI) 同比上涨5.5%, 创年内新高。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 (PPI) 同比上涨6.8%。传统会计是在物价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提出了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的一系列假设、原则、方法, 包括以货币为计量单位, 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 以持续经营为假设条件, 遵循配比原则, 以交易发生时的历史成本来计量企业资产的价值, 以所耗用生产要素的历史成本与现实物价水平下的营业收入相比较来计量收益, 从而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实际附带了币值不变假设, 也就是以名义货币为计量单位, 然而, 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 以历史成本计量基础和币值稳定假设为前提的传统财务会计, 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也不能客观的反映通货膨胀, 依据传统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做出的各项决策无疑会带来损失。面对通货膨胀带来的冲击, 企业会计工作必然要做出适度调整, 借鉴各国通货膨胀会计的研究成果, 尽力消除通货膨胀的不利影响或如实反映通货膨胀的影响, 才能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通货膨胀会计是在通货膨胀条件下, 利用一定的物价变动资料, 将传统历史成本会计加以调整, 借以反映和消除物价上涨因素对传统会计报表的影响, 或彻底改变某些传统历史成本会计原则, 从而更真实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

二、通货膨胀会计的基本模式

传统财务会计通常采用名义货币作为计量单位, 也就是不考虑购买力变动的货币单位。而与此相对应的是等值货币或稳值货币购买力, 也就是具有相同购买力的货币单位。计量属性通常是指被计量对象的特征或外在表现形式, 可以采用历史成本或现行成本。将两种计量单位和两种计量属性相结合, 就组成了四种不同的会计模式:历史成本会计, 一般物价水平会计, 现行成本会计, 现行成本/不变币值会计。其中, 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是以名义货币为计量单位, 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 这种会计模式就是我们常用的传统会计模式, 因此, 通货膨胀会计模式就由后面三种会计模式所组成

(1) 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模式。它是以传统历史成本会计编制的会计报表为基础, 采用币值 (购买力) 相等的货币单位, 即通过一般物价指数将按各年度不同币值货币编制的历史成本会计报表数据, 统一调整为按本期期末或本期平均币值货币反映的会计数据, 作为传统财务会计报表的补充报表, 借以反映和消除一般物价水平变动对传统会计报表影响的会计模式

(2) 现行成本会计模式。现行成本会计模式即现时成本/名义货币会计模式或重置成本会计模式, 该模式以现行成本为基础, 对企业持有的资产进行重新计价, 从而反映和消除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个别物价变动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它是以现行成本为计量属性, 以名义货币为计量单位

(3) 现行成本不变币值会计模式。这种会计模式是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模式和现行成本会计模式相结合的产物, 前者消除一般物价水平变动对会计的影响, 后者消除个别物价水平变动对会计的影响, 而这两种物价变动往往是同时存在的。现行成本/不变币值会计模式则完全改变了传统财务会计, 在计量属性上, 现行成本取代了历史成本, 在计量单位上, 稳值货币取代了名义货币。

三、通货膨胀模式的比较

这三种会计方法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是: (1) 理论基础相同, 依据的都是资产保全理论。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模式着眼于财务资产保全;现行成本会计模式着眼于实物资产保全;现行成本不变币值会计模式着眼于全部资产保全。 (2) 都与下列理论相关联。A、计量选择理论。物价变动会计的核心问题是改善会计计量。会计计量应当根据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同时期会计信息用户的需要, 选择适当的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来进行。会计计量的选择, 应允许以某一模式为主, 添加或删除某些措施为辅。B、合理配比理论。在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模式中, 若按年平均物价指数调整资产价值, 则成本费用也按年平均物价指数调整。在现行成本法中, 用现行成本来计量企业的资产及其耗费, 计量的结果能真实反映资产的价值和企业的实际收益。

区别: (1) 计量基础不同。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模式是将名义货币改变为不变币值货币, 现行成本会计模式是以现行成本为基础的, 现行成本不变币值会计模式则完全摒弃了传统会计, 以稳值货币和现行成本为计量基础。 (2) 损益处理不同。在一般物价水平会计中, 在购买力发生变动时只计算货币性项目的购买力损益, 期末不需要按物价指数调整货币性项目金额。而在现行成本会计模式下, 计算的是资产的持有损益, 包括已实现的和未实现的资产持有损益。

四、通货膨胀会计模式在推行中存在的问题

(1) 通货膨胀会计理论界基础研究薄弱。没有相关的会计准则。尽管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提到了在严重通货膨胀下的会计处理程序, 但我国依然没有关于通货膨胀会计的专门规定。同美国、英国等一些国家相比, 我国通货膨胀会计的核算准则明显滞后。

(2) 通货膨胀会计实施外部环境不健全。国家财政难以接受。通货膨胀条件下传统财务会计核算出的利润是虚增的, 采用通货膨胀会计会造成当年可分配利润的减少, 相应地减少国家税收收入, 使国家财政收支平衡受到影响。资产评估质量低。我国资产评估的技术含量还很低, 评估人员缺乏专业训练, 素质较低, 资产评估体制还不健全, 导致我国资产评估的质量不高, 影响资产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可信性。

(3) 企业微观层面重视程度较低。首先, 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低。我国现阶段会计人员素质较低, 绝大多数还没有接触过通货膨胀会计模式, 更不会实际运用, 要胜任新会计模式绝非短期可以解决。其次, 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通货膨胀会计模式大多复杂, 需要不断地搜集物价变动的资料, 取得众多资产现行成本的资料并据以不断调整等等。这些做法必然要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 增加企业的核算费用。若花费的成本不能抵偿它能带来的收益, 那么企业不会愿意变革原有的会计模式。

五、通货膨胀会计模式的选择

(1) 按谨慎性原则对历史成本计价方法有限度的修改

1、改进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并对资产价值定期重估。首先, 现行会计实务中, 固定资产折旧一般采用直线法, 这种方法在物价上涨和技术进步的影响下会造成成本补偿不足, 固定资产实物更新困难。针对这种情况, 可以考虑采用依经济寿命计算的加速折旧法, 以保证所耗资产的价值及早得到补偿, 加速回收资本, 以及减少物价上涨造成的影响, 也使生产经营能力得以保持。其次, 要对固定资产定期进行重新估价, 以反映其现行价值, 并使折旧代表当期成本, 这样一方面资产负债表上固定资产是以现行成本列报, 另一方面收益表中与当期营业收入进行配比的折旧费用也是当期成本。

2、存货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 在现行会计实务中, 绝大多数企业采用先进先出法或加权平均法进行存货流动的计价。在物价变动较为剧烈的情况下, 如果存货流动速度很快, 上述方法基本上能与存货流动的实际情形取得一致。但是, 如果存货流动速度较慢, 物价迅速上涨, 便会发生用以前较低的存货成本与当前较高的销售收入相配比的情况, 导致虚增收益。因此, 采用后进先出法能够使近期成本与现行收入相配比,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

3、运用会计报表及附注反映部分通货膨胀的影响。通货膨胀降低了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和有用性, 为了提高会计报表的质量, 可以采用一些补充方法 (如括号、附注等) 部分反映通货膨胀的影响。如存货和固定资产项目, 可以在按历史成本编制的报表中, 以括号的形式注明其重置成本, 而报表附注中可以包括本年度物价变动幅度;扣除价格上涨因素, 对本企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税收有何影响;对比出不考虑价格变动和考虑价格变动两种情况下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些都可以在附注中反映物价变动的一般情况以及对具体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造成的影响。

(2) 根据行业特点选择不同的会计模式。通过对通货膨胀基本会计模式的比较分析, 可知当出现较高的通货膨胀时,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行业特点选用不同的会计模式:

1、金融性企业可实行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模式。这是因为一般物价水平会计直接影响的是货币性项目, 年末要求计算货币性项目的购买力损益, 而金融性企业的货币性项目占资产、负债份额比重较大, 且受货币购买力变动影响也较大, 所以采用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模式更适合, 更能够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大型资本密集型企业可实行现行成本会计模式。这是因为资本密集型企业的机器设备占总资产的比重较大, 且物价上涨时资产账面价值严重低于其实际价值, 这些设备一经投入使用, 就很少有拆除变卖的可能。因此, 对这类企业, 按现行成本, 即对企业的资产进行重估较为恰当, 以便更好的维护企业的资本和实际生产能力。

3、大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可实行现行成本/不变币值会计模式。这是因为大型劳动密集型企业资产结构的特点与资本密集型企业差别很大, 其资产总额中, 固定资产比重较小, 主要是房屋建筑物, 而存货等流动资产比重却很大, 且存货资产重置的可能性大, 比较容易在市场上找到相同或类似的产品。因此大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多采用现行成本/不变币值会计模式。

而对于其它企业可以结合本企业资产结构的特点, 依据成本效益原则, 谨慎性原则以及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真实性原则, 选择适当的通货膨胀会计模式。

最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通货膨胀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 国外对通货膨胀会计模式的选择研究与运用已经较为成熟, 而我国目前对通货膨胀会计的研究仅限于理论, 还未付诸实践。本文旨在抛砖引玉, 关于通货膨胀会计模式的研究还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葛家澍, 曲晓辉.物价变动会计[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174

[2].汤云为.重置成本会计论[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7, (46) :19~24

[3].黎志刚.新准则视角的物价变动会计模式[J].决策与信息.2007, (6) :50~51

[4].林柳笑. 论我国物价变动会计的应用[J].中国商界.2009, (172) :38~39

通货膨胀问题 篇10

(一) 研究背景

2008年以来, 次贷危机影响迅速扩大, 己经从金融行业蔓延到实体经济领域, 升级为国际金融危机。由于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市场、发展中国家经济复苏的不同步, 这就导致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洪水源源不断冲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 使得这些国家面临着经济增速减缓、物价水平上升、热钱冲击与汇率升值等多重风险。作为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 中国当然不能幸免于难。

从国内来看, 处在转型期的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城乡二元结构破解、劳动力成本上升等诸多压力。因此, 未来一段时期内, 我国仍有可能面临不确定性的通货膨胀风险。

(二) 研究意义及目的

经济增长与价格稳定一直被认为是经济学的两大核心问题, 本文正是要深入探究次贷危机以来, 我国通货膨胀问题的产生原因, 为当前乃至未来我国防范通货膨胀风险、管理通货膨胀水平提供借鉴。次贷危机后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 既有外部冲击的不利影响, 也有内部自身宽松政策的助推。因此, 本文将研究内部冲击、外部冲击对次贷危机后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对于内部冲击, 本文将主要分析我国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较宽松的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对于外部冲击, 本文将重点考察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通货膨胀的溢出效应以及国际油价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我国通货膨胀的输入性冲击。

(三) 国内文献评述

当前国内学者对次贷危机后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研究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货币超发引致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输入性通货膨胀、制度性通货膨胀。目前, 国内学者对于次贷危机发生后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的研究己经很深入, 视角几乎涵盖了理论上导致通货膨胀发生的所有可能原因。通过研究国内学者相关文献, 主要是运用统计方法对通货膨胀的实证研究。实证研究主要有两种思路: (1) 利用国外学者的通货膨胀理论模型, 代入中国数据, 进行实证研究; (2) 通过使用计量经济学的向量自回归、误差修正、面板数据向量自回归、差分广义矩等模型, 代入相关影响变量数据, 直接对我国通货膨胀率进行实证研究。数据选取上, 多以月度、季度的同比时间序列数据为主。但从研究结论上看, 对于次贷危机后我国通货膨胀问题的成因, 不同分析框架的分析结果不尽相同。这些都为本文留下研究空间, 本研究是基于前人研究基础上, 对次贷危机后我国通货膨胀成因问题的一次深入探索。

1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研究

关于通货膨胀本质上是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 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

关于通货膨胀的形成机理, 不同经济学派的理论之间差别较大, 主要包括需求拉动、成本推动、货币主义、结构主义、理性预期、供给学派、输入性等通货膨胀理论。

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和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之间的经济效应是不同的。如果通货膨胀率被所有人预期到, 则所有的合同都将在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率基础上重新签订, 人们也将不得不根据通货膨胀率重新制定经济资源的价格, 导致菜单成本的产生。根据费雪方程式, 通货膨胀率上升将导致名义利率上升, 即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将增加, 因此个人持有的货币量将下降, 个人去银行取现的次数增加, 导致鞋底成本产生。未被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具有以下两种经济效应:一是再分配效应, 未被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将会影响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川和实际收入水平;二是产出效应, 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实际上是建立在货币幻觉基础上的。由超额总需求引起的温和的通货膨胀将使产品价格增长幅度超过工资增长幅度, 企业利润增加, 刺激企业扩大生产, 进而社会总产出增加、失业率下降, 此时通货膨胀具有促进产出效应。

2内外部冲击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事实

(一) 内部冲击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事实

从内部冲击来看, 主要是我国为应对次贷危机、刺激经济增长, 推出的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从2009年开始, 我国GDP增速开始触底反弹, 甚至在2010年1季度实现12.1%的GDP增速。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同时也拉动钢筋、水泥等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 致使PPI高企, 导致CPI上升压力加大, 从这些年新增人民币贷款数据图中我们可以看到, 从2010年开始, PPI开始超过5%并持续走高, CPI也在这一年的四季度开始再次跨过4%。此外, 为保证4万亿投资资金到位、缓解地方政府的财政赤字压力, 商业银行新增贷款开始显著增加, 大量新增的银行贷款也导致货币供给量增速过快, 大大超过社会总产出增长速度, 其结果就是引发通货膨胀。

(二) 外部冲击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事实

外部冲击主要包括由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性通货膨胀和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外部溢出效应:即热钱涌入、人民币相对升值, 进而导致央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 引发通货膨胀。

次贷危机发生后, 在全球经济低迷和主要货币持续走低的情况下,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如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开始上涨。

3计量分析

(1) 计量模型选择

本文计量模型选取Gordon (1996) 提出的三角模型, 该模型是对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形, 从通胀预期、需求拉动、供给冲击三方面研究通货膨胀。

(2) 数据选取:所有变量都选择从2007年1月到2014年12月的月度数据。

(3) VAR分析

VAR模型由Sims在1980年提出, 是描述变量之间动态关系的非结构化模型。VAR模型不以经济理论为基础, 采用联立方程的形式, 将每一个内生变量对模型的全部内生变量的滞后值进行回归, 从而估计出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

(4) 次贷危机前通货膨胀对比实证研究

为研究模型中各变量在次贷危机之前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 并与次贷危机之后形成对比分析, 本文选取上述变量从2001年1月到2006年12月的月度数据, 用相同的实证方法进行实证检验, 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输出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1) 本期给CPI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 其对自身的正向扰动将持续3个月时间。 (2) 固定资产投资对CPI的正向冲击作用主要发生在前4个月。 (3) 国内M2对CPI的正向冲击作用主要发生在前3个月。 (4) 美国M2对我国CPI的正向冲击作用从第1个月开始, 持续4个月左右时间。 (5)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对CPI具有负向冲击作用, 且作用时间持续较长, 但前半年的影响作用更大。 (6) WTI对CPI的作用比较微弱。

(5) 实证结果总结

根据上述变量在次贷危机发生前后的计量分析结果, 本文给出以下三方面结论:通胀预期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十分显著, 次贷危机发生后通胀预期对我国通货膨胀影响程度虽然有了很大程度下降, 但其对CPl的贡献度仍超过50%;内部冲击是导致我国通货膨胀的决定性因素。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对我国通货膨胀的贡献度最大, 相比次贷危机之前, 其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增加了近1.5倍, 正向冲击作用推迟2个月发生, 并且仅发生在前6个月;不考虑通胀预期, 外部冲击对c Pl的贡献度可以达到36%, 说明外部冲击是导致我国通货膨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4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 结论:通过上文分析, 笔者发现次贷危机后我国先后发生的两轮通货膨胀, 既与国内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较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关, 也有外部冲击的不利影响。首先, 实证结果显示通胀预期对我国通货膨胀的贡献度最大, 次贷危机之后其对我国通货膨胀的贡献度达到55%。此外, 与次贷危机之前相比, 通胀预期对通货膨胀的贡献度大幅度降低, 说明次贷危机后国内外冲击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冲击作用在增强。因此,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相对平稳的货币政策对降低民众的通胀预期十分重要。

(二) 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建议

(1) 财政政策建议

按照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林毅夫的观点“经济发展是持续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多样化以及结构变化的过程。”我国经济在经历了30多年的粗放式的高速发展后, 资源环境瓶颈凸显, 制约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同时, 我国经济正处在从中低收入到中高收入转变的转型时期, 经济转型升级己势在必行。第一, 政府要继续转变经济发展观念, 破除地方政府唯GDP的发展观念, 坚定不移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合理调整国民经济发展结构;第二, 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时, 要坚持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思维、摒弃经济发展的短视思维, 不能为经济一时增长而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投入刺激方案;第三, 降低经济对投资的依赖不是要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 合理有序地对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领域进行投资对改善经济增长瓶颈、增强经济增长长期动力仍是必要的。

(2) 货币政策建议

次贷危机发生后, 为应对经济增速减缓和随后的通货膨胀压力, 我国货币政策出现了较大波动, 本文实证结果也表明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作用迅速且持续时间较长, 据此, 笔者给出以下三点货币政策建议。第一、要实行相对平稳的货币政策, 政府不能过度依赖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第二、确定货币政策时要警惕美国等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的溢出效应;第三、加快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进程, 逐渐放宽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浮动范围。

摘要:2007年以来, 我国经历了两轮通货膨胀, 给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严峻挑战, 科学地分析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对有效治理我国通货膨胀意义重大。本文先从理论层面对我国通货膨胀成因进行分析,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本文重点通过VARZ方法对变式的Gordon三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显示:通胀预期对通胀水平的影响最强, 我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较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导致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外部冲击虽然没有内部冲击影响程度大、但同样不容忽视。根据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 本文最后为我国治理通货膨胀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通货膨胀,内部冲击,外部冲击,通胀预期

参考文献

反通货膨胀 篇11

杨培新教授研究通货膨胀已有四十七年历史。在近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中,他始终高举反通货膨胀的大旗。在四十年代,他就利用新闻和专栏文章,公开揭露国民党政府蓄意制造通货膨胀、搜刮民脂民膏中饱私囊的罪恶行径。一九四七年他出版了《中国通货膨胀论》一书,根据事实和数据预测国民党的法币即将崩溃。一九六二年他写成《旧中国的通货膨胀》一书,以翔实的史料和犀利的笔锋,深刻地分析了旧中国通货膨胀的形成、发展和后果,真实地记载了旧中国通货膨胀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新中国成立后,杨培新教授在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南汉宸同志的领导下,参加了制止国民党遗留下来的通货膨胀的斗争,之后他在金融战线上工作了三十三年。一九五0年三月的统一财经工作、稳定币值,一九五五年的换发新人民币,六十年代的制止通货膨胀等,他都亲身经历并为之做出了贡献。一九七九年以来,杨培新教授作为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又满腔热情地投身于这场伟大的改革洪流之中。在改革与通货膨胀关系的问题上,十多年来,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一直困扰着中国。改革是不是必然带来通货膨胀,中国的发展是不是必须依靠通货膨胀成为理论界争论的两个焦点。在一个不算短的时期内,主张中国实行通货膨胀的观点曾很盛行,并且事实上一定程度地影响了高层领导的决策,特别是在一九八七年前后这种观点占了上风,导致了新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程度最深的一轮通货膨胀。杨培新教授以他渊博的学识和特有的制止通货膨胀斗争的经验,旗帜鲜明地投入了反对通货膨胀的斗争,对控制通货膨胀的蔓延,进行治理整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本书收录的文章就是他在这一过程中写成的。书中的篇章真实地记录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通货膨胀的起伏轨迹;生动地再现了在这场通货膨胀论战中各种观点和主张的交锋;坦诚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判断和政策建议,其中既有对通货膨胀现象的准确描述,也有对通货膨胀原因的深刻剖析,还有对各种政策措施实施效果的客观评价,更有切合时宜的对策建议。该书既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他在改革中反对通货膨胀的观点,又是这一时期理论界通货膨胀大论战中一面历史的镜子。

通读全书,收获甚丰,尤以下面几点启示为重。

1.通货膨胀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特有产物,社会主义国家对此必须高度警觉。长期以来,我们为了宣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而把通货膨胀看成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现象。杨培新教授这本书论著的一个基本结论就是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可能出现通货膨胀,社会主义必须过好通货膨胀关。实际上,通货膨胀是与货币信用制度相连,而不是由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的。不同的社会制度可以使通货膨胀的起因不同,例如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解其基本经济矛盾和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维持就业和需求水平,维护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有时有目的地实行通货膨胀政策;而社会主义国家则往往为了加快经济建设速度,急于求成的冲动再加上不负具体经济责任的体制,不自觉地发生通货膨胀。然而各国通货膨胀的危害却基本相同,首当其冲的受害者都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青年学生、机关干部等人民大众。通货膨胀最终必将破坏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诸领域的正常经济秩序,危及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打击储蓄、削弱供给,造成社会总供求在总量上和结构上的失衡。因此通货膨胀不能真正促进经济发展,而只能给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对通货膨胀保持高度警惕,主动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或蔓延,对于在信用货币制度下自觉地维护货币流通的正常秩序是很有必要的。

2.在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无论何时何因都不能采用通货膨胀政策。从各国的经验教训来看,通货膨胀只有在需求不足特别是投资需求不足时才有启动闲置生产要素,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即便如此,其作用也是短暂的,只有不断提高通货膨胀率才能维持其刺激性,其结果加剧了通货膨胀的烈度与长度,使其对经济的破坏力随之加大,最终演变为恶性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七十年代西方发生“滞胀”的重要原因即在于此。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生活在低收入水平上的广大人民对于通货膨胀的承受能力是很有限的,当价格体系不合理和市场机制不完善时,经济体系对于通货膨胀的消化能力大大下降,因此,通货膨胀不适合中国国情。我们在指导思想上应该坚决消除任何搞通货膨胀的念头,“温和的”“适度的”通货膨胀也不适宜于中国,特别是在没有彻底克服现有体制弊端和建立起强有力的内外约束机制时,通货膨胀往往具有加速度的惯性,一发而不可收拾。

3.通货膨胀不是改革的帮手,而是改革的大敌。在改革的进程中,各项措施的出台都有赖于稳定的货币环境,而通货膨账恰恰破坏了这一基本条件,使已经进行的改革不能取得预期效果,尚待实行的改革难以迈步。因此,我们必须端正指导思想,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在稳定中求发展,在稳定中搞改革。这样,我们的发展才能更有实效,我们的改革才能要加顺利。

4.治理通货膨胀既需要决心和勇气,也需要毅力和耐心。对于通货膨胀,首先应该防微杜渐,一旦出现通货膨胀的苗头就应该不失时机地加以制止,防止泛滥成恶性通货膨胀。治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不可能在一片歌舞升平中完成,往往需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由于传导过程的缓慢和调整的时滞效应,与通货膨胀的初发期的暂时繁荣正相反,制止通货膨胀的初始反应往往是短期衰退,这也许是治疗通货膨胀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副作用。对此,可以采用类似“软着陆”的方式尽量减轻损失,但却不能“心慈手软”,中止治疗而使前功尽弃,通货膨胀死灰复燃会造成更大的损失,还为将来的制止增大难度。治理通货膨胀是一项艰苦复杂的综合工程,单纯依靠收紧银根难以奏效,需要各方面措施协调配合,特别是金融体制、财政体制、投资体制、企业体制的改革必须配套。只要我们坚持稳定通货的政策,在搞活市场、搞活企业、搞活投资上下功夫,坚持改革,坚持调整,中国的经济必将甩掉通货膨胀的困扰,走上稳定发展的健康轨道。

通货膨胀问题 篇12

一、2011年以来通货膨胀的成因

2011年以来通货膨胀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成本推动, 还包括短期的自然灾害、市场投机等, 这增加了央行调控通货膨胀的难度, 对于选择数量型或是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 还对两种政策工具均衡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货币政策工具使用不当, 货币政策就会很难达到调控通胀的预期效果。

(一) 货币供应量过度

货币供应量M1、M2持续增长, 2013年第一季度M2总量达到103.6万亿, 货币供应量扩张增加了人们的购买力, 推动了物价上涨。加上央行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利率、信贷放款的货币政策, 流动性过剩, 推动了物价持续上涨。

(二) 国内自然灾害和市场投机的影响

2011年以来的通货膨胀主要表现在食品价格的上涨, 由于受自然灾害的影响, 农产品的产量下降, 供需矛盾加剧, 推动了物价水平的上涨, 加上在流通环节的投机炒作和流通费用的增加, 推动了通货膨胀。

(三)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进程加快, 我国开始出现老龄化现象, 所以以前劳动力供过于求的趋势有所回落。近几年, 全国各地劳动力价格普遍上涨。由于劳动力价格的较快上涨也推动了物价的上涨。

二、2011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性与效果

2011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通过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工具, 结合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 同时把货币信贷和流动性管理与宏观政策结合起来, 进一步把握好流动性总闸门。控制信贷总量, 优化信贷结构, 央行引导金融机构把资金更多地投向实体经济, 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以及三农等领域, 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继续深化金融企业改革, 推动金融产品的创新, 推进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及汇率机制的改革。

2011年, 各季度CPI同比上涨分别为5.1%、5.7%、6.3%和4.6%。下半年, 国内经济增长趋势有所稳定和实施的货币政策效果逐渐显现出来, CPI同比上涨5.4%, 比上年高2.1个百分点, 再加上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整体有所回落, 国内物价上涨的压力有所减小。进入年末, 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85.2万亿元, 比上一年增长13.6%, 增速有所回落, 比上年低6.1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7.47万亿元, 同比增长15.8%, 增速也是有所回落, 比上年低4.1个百分点, 总之, 货币信贷增速平稳回调, 这一年整个社会的融资规模为12.83万亿元, 债券融资数量明显增多。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总体提高, 年末非金融企业和其他部门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8.01%, 比年初上升1.82个百分点。

2012年, 中国人民银行仍然施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继2011年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综合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等价格以及数量工具进行宏观调控。通过货币政策工具优化货币信贷结构, 优化信贷资源的配置, 加大货币存量资产结构的调整力度, 促进社会融资规模的平稳增长。进一步提高金融体系配置效率, 完善金融调控机制。

2012年, 各季度的CPI同比涨幅分别为3.8%、2.9%、1.9%和2.1%。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低于上年, 涨幅比上年回落2.8个百分点, 12月份有所回升。总体来说, 国内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以及货币政策效果进一步显现出来, 最终物价涨幅得到有效的控制。2012年年末, M2余额为97.4万亿元, 同比增长13.8%。12月份人民币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8.2万亿元, 同比增长15.0%。货币信贷增长速度符合预期目标。这一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5.76万亿元, 融资增长速度较快, 社会融资的结构更趋于多元化。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整体呈下降趋势, 年末, 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78%, 比年初下降1.23个百分点, 利率下降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但是贷款结构仍需进一步完善。

2013年第一季度, 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对于外汇流入增多以及货币信贷增多的情况进行了预调微调。运用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来促进贷款平稳的增长。而且在全国范围内拓宽支农再贷款的使用范围, 发挥农村金融机构扩大“三农”信贷投放的功能, 促进金融机构支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继续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 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三、结论

近几年, 我国的货币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缓和了通货膨胀的发展, 控制了物价的不断上涨。但是控制通胀仍然是央行的重要目标, 央行仍然要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供给。同时国家应该严格控制哄抬物价的不法行为, 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稳定民心。

摘要:2011年新一轮通货膨胀, 货币供给量过度是主要原因。成本上升、自然灾害、市场投机等因素进一步推动通货膨胀的发展。国家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调控通货膨胀, 取得了一定成效。

关键词: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利率

参考文献

[1]潘永昕, 陈昊, 罗盼盼.我国通胀调控的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与效应[J].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01) .

[2]金成晓, 马丽娟.最优货币政策规则、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 (06) .

[3]陈亚雯.中国实践中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 2012 (04) .

[4]许云, 陈炳才.应对通货膨胀实行从紧货币政策[J].经济学动态, 2011 (05) .

上一篇:复合导电填充材料下一篇:制度变迁与循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