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通货紧缩研究

2024-05-26

当前通货紧缩研究(精选7篇)

当前通货紧缩研究 篇1

一、通货膨胀问题的提出

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 我国也未能幸免。幸运的是,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果断决策下, 我国迅速实施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 从而使我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复苏。然而, 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从09年下半年开始至今, 我们承受着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尽管政府出台各种措施, 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本文查阅2009年1月到2011年3月的CPI数据并根据经济学理论知识在遴选出可能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 建立了静态回归模型来试图对各个因素的影响作用进行定量研究, 并提供一定的政策建议。

二、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

(一) 通货膨胀定义

当一个经济体内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普遍、持续的上升时, 宏观经济学称这个经济体经历着通货膨胀。通常, 我们利用GDP折算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和生产者价格指数 (PPI) 描述通货膨胀, 而由于CPI与人们消费息息相关, 所以CPI应用最为普遍。

(二) 近期通货膨胀特征描述

2009年1月以来, 我国CPI经历了从正转为负, 并在2009年11月再次转为正并且一直持续至今的过程。2010年下半年以来, 特别是进入10月份后我国CPI一直在5%左右的高位运行。如表1所示:

从数据特征来看, 我国CPI数据经历了大概三个阶段:第一, 从2009年2月到2009年10月, 这一阶段由于金融危机的时滞作用我国CPI为负, 经济面临着通货紧缩的影响;第二, 从2009年11月到2010年9月, 这一阶段由于我国迅速实施经济刺激计划, 经济开始复苏, 物价上升, CPI数据由负转为正, 并且迅速增长;第三, 从2010年10月至今, 由于担心经济下行而实施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市场流动性充裕, CPI在5%左右的高位徘徊, 居民和政府越来越关注通货膨胀。

(三) 计量模型分析

根据经济学理论, 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有货币、经济需求、成本、预期因素。因此我将狭义货币供应量 (M1) 、工业增加值 (GYZJZ) 、粮食价格food_price、物价预期指数 (ex_price) 作为各因素的对应指标。并辅之以外汇储备增长率 (foreign_reserve) 、汇率 (exchange_rate) 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income) , 原材料能源价格指数增长率 (RPI) 等指标, 力求做到科学合理的解释通货膨胀。各项数据图表2所示。

4.汇率 (exchange_rate) 为人民币对美元, “-”号表示人民币升值。

拟合结果如图2所示

方程式1 说明:

*预期物价指数、粮食价格, 外汇储备, 狭义货币以及原材料价格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都有影响。其中, 预期物价指数增加1个百分点, CPI会相应增加0.0614百分点;粮食价格指数增加1个百分点, CPI会相应增加0.2598个百分点;外汇储备增加1个百分点, CPI会相应增加0.0428个百分点;原材料价格指数, 增加1个百分点CPI会相应增加0.1120个百分点。

*方程显示, 狭义货币增加1个百分点, CPI则会减少0.0563个百分点;这与经济理论不相吻合, 我们要以经济理论为首先选择, 其次才是计量模型。

*作为代表需求因素的工业增加值对CPI几乎没有影响, 工资因素和汇率水平对CPI的影响也很小。

*因此, 我国的通货膨胀是成本推动型特别是粮食等基础原材料成本推动型, 以及预期型通货膨胀, 要治理通货膨胀首先要解决粮食等基础产品价格增长问题, 还要注意管理居民的通货膨胀预期。

根据解释变量拟合得到的CPI与真实的CPI以及两者之间的残差由图3表示。

三、政策建议

第一点, 目前的通货膨胀与居民的通胀预期有很大的关系。一旦居民形成通胀预期, 则会要求提高工资, 并尽量提前消费, 从而使得通胀预期成为现实。而通胀预期的实现进一步加强了居民的通胀的预期, 形成了通胀预期-通实现胀-通胀再预期的恶性循环。温总理多次强调管理通胀预期的重要性, 并且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4%的通胀目标都是为了降低人们对通胀的预期。此外, 央行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高层的不断讲话也有助于降低人们的通胀预期。然而, 08年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 银行将近10万亿的天量信贷, 美日等发达国家宽松的货币政策都使得居民形成合理的通胀预期。笔者认为央行应该加快提高存贷款利率从而改变实际负利率的情况, 正的实际利率一方面体现了央行治理通货膨胀的决心, 另一方面有利于减少游资对于价格的推动。

第二点, 粮食以及原材料的价格对通胀也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国际国内投机者利用近年自然灾害频繁的概念, 大肆炒作, 使得粮食价格等原材料急剧攀升。工业生产上游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必然会导致工业产成品价格的上涨, 推动通货膨胀。在粮食问题上, 尤其要加强信息的透明度, 减少信息的不对称, 击碎谣言, 并在价格出现较大波动时利用国家粮食储备进行价格干预。在石油, 铁矿石等基础原材料方面, 笔者认为国家可以利用巨额的外汇储备去购买石油, 铁矿石形成充足的基础原材料储备, 此外, 应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去海外收购矿业公司。

第三点, 外汇储备和货币发行。在模型中外汇储备对CPI的作用为正, 而M1为负。后者与我们所熟知的理论我不吻合。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外汇储备与M1的紧密联系对后者造成了影响, 也可能是该模型还不够完善。从理论上来说, 外汇储备通过央行发行本币购买外汇使得本币超发从而造成通货膨胀。要缓解这种局面, 笔者认为:短期中我们应该加快与西方发达国家谈判, 购买国外先进的技术和产品;长期中, 我们要改变依靠投资-出口-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扩大内需。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伴随人民币渐进的可控的升值步伐。此外, 笔者还建议建立一个国内的集中的外汇交易场所, 通过这个交易所, 央行、银行、企业、居民可以进行直接的货币兑换, 央行增加了一种宏观调控的手段, 也化解了巨额外汇储备的风险。

综上所述, 我认为在国际宽松货币政策的情况下我国对抗通胀仍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努力做到信息的公开透明, 增加基础原材料的价格话语权, 适当的提高汇率, 平衡进出口, 从而打消人们的通胀预期和人民币升值预期, 来控制通货膨胀。

参考文献

[1]高鸿业:《宏观经济学》,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

[2]易纲:《中国的货币供求与通货膨胀》, 经济研究, 1995年第5期。

[3]陈彦斌:《中国当前通货膨胀形成原因经验研究:2003-2007年》,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8年第2期。

[4]刘金全, 谢卫东:《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动态相关性》, 世界经济, 2003年第6期。

[5]田益祥, 刘光中:《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 经济数学, 1995年12月第12卷第2期。

[6]周宏山, 李琪:《中国通货膨胀率及其波动关系分析》, 经济问题, 2006年第12期。

[7]万世平, 舒元:《中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1年1月第1期。

关于当前我国通货膨胀问题的研究 篇2

(一) 研究背景

1. 中国又经历了一次通货膨胀。

从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一共经历了六次通货膨胀, 按年限划分为:1980年、1984-1985年、1988年、1993-1997年、2007年-2008年。从2009年底以来, CPI呈现一路上升趋势, 在2010年5月超过3%, 此后出现连续24个月的高于3%的同比增幅, 尤其是2011年7月增幅高达6.5%, 说明这段时期我国经历着新一轮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2. 央行采取多种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

中国人民银行从1984年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专司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以来, 频繁运用了多种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 包括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等, 对经济的正常平稳运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 研究意义

随着通货膨胀现象的交替出现, 我国经济也在冷热交替, 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双重目标难以兼顾, 货币政策在治理通货膨胀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六次通货膨胀进行研究, 提出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公开市场操作三大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合理可行的建议, 同时丰富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

二、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有效性的对策与建议

(一) 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

1. 继续完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

目前, 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实行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区别对待的政策, 大型金融机构往往要比小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略高。这是因为对于不同的金融机构, 其资本充足率和风险程度等指标是不同的, 因此需要实施差别准备金率, 以使整体金融机构系统的运作效率得以提高, 整体抗风险能力得以增强。对存款准备金制度需要完善的是,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评测, 尽量采用多层次的差别准备金率, 对不良贷款率较高、资本充足率较低的金融机构, 采用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反之, 对不良贷款比率越低、资本充足率越高的金融机构, 采用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

2. 调整存款准备金的利息率。

央行实行存款准备金率政策, 目的在于通过增加商业银行存在央行的准备金, 达到减少商业银行货币供给量、信贷规模的目的, 是缩紧银根有效而常用的货币政策。但是, 对于存入央行的准备金, 商业银行是可以取得利息的, 也就是说, 存款准备金有一定的利息率。当商业银行拥有大量闲置的资金时, 会以超额准备金的形式存入人民银行, 这样可以得到无风险的固定收益。这与货币政策缩紧银根的初衷是相悖的, 因此, 为了减少货币政策成本,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效果, 央行应当对准备金利息率进行调整甚至取消。但需要注意的是, 在改革过程中, 应当不超过商业银行的承受力。

(二) 大力发展公开市场业务

1. 扩展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目标。

目前, 我国公开市场操作业务主要是以回笼货币、控制货币数量为目标, 而不是通过利率渠道在更广范围内调控市场。但是, 随着债券、货币市场的快速发展, 中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目标应当逐步转化为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主要目标上。目前我国货币市场不够发达, 且仍存在存贷款利率管制, 对公开市场业务的利率传导目标, 有一定的制约。

2. 加强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创新。

公开市场操作业务的方向是实施公开市场操作的目标, 而公开市场操作品种的配置、操作频率的安排以及操作决策的制定才是政策实施的主要环节, 其中品种的配置是保证操作目标完成的基本条件。因此, 选择怎样的操作品种、如何控制和增加操作频率、如何调整票据交易时间等方面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央行在实际经济情况下, 加强公开市场业务的创新, 从而提高公开市场操作的效率。

3. 建设完善货币市场体系。

第一, 建设完善国债市场, 优化国债结构, 加大国债的发行规模。不仅要建立不同期限相结合的国债品种, 而且要健全并完善国库券发行制度。

第二, 加大金融机构的参与度。建设完善货币市场, 加大各个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参与度, 增加央行的资产以及商业银行持有的份额。

第三, 加快证券市场区域性建设。在目前证券集中交易市场发展的基础上, 加快建设证券区域性市场, 通过这个市场, 将国债集中交易辐射到全国范围, 从而推动国债统一市场的形成。

第四, 积极发展国债场外交易。不仅要建立覆盖面广的国债柜台交易网点, 而且要不断完善国债柜台交易, 形成一个发达的债券市场, 在这个市场中, 市场主体有效竞争、债券的发行交易按照市场化规范运作。

(三)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1. 坚持适度的利率水平。

我国经济正处在飞速发展的起飞阶段, 在这个背景下, 坚持适度的正利率水平显得尤为必要。制定合理的正利率政策, 进而引导资金系流向高效领域, 从而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经济效率。

在保持合理的正利率水平基础上, 我国应当对利率品种进行调整, 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新的利率结构。在这种利率结构下, 除了政策性贷款依然执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之外, 其他所有项目均按市场规定运行, 避免出现违反市场规律的情况。

2. 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

一直以来, 我国实行央行直接管制利率的政策, 但同时也在摸索着市场化改革之路, 并取得了有效进展。从1996年我国放开同业拆借市场利率起, 正式开启了利率市场化改革;2004-2008年, 我国数次扩大贷款利率上下限, 对一些特殊的债券和票据, 予以不受基准利率限制的特殊规定;在2012年6月和7月, 央行对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以及浮动区间连续两次进行调整, 重要的是, 在这次利率调整中, 央行允许存款利率上浮至基准利率的1.1倍, 这个举措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一大突破, 因为世界许多国家利率市场化的完成就是以存款利率放开上限为标志的。

利率市场化需要充分竞争的公平开放的资金市场, 需要理性的资金市场参与者, 我国虽然已经取得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很大进步, 但距离真正利率市场化还有一段路程要走。

摘要:通货膨胀是一个复杂的, 也是宏观经济运行中常见的经济现象。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历次通货膨胀成因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 以提出提高货币政策效果方面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通货膨胀,研究

参考文献

[1]安玉侠.解析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J].金融经济, 2007 (8) .

[2]潘石, 吕伟.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典型特征、生成原因及治理对策[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 (5) .

当前通货紧缩研究 篇3

第一, 货币超发是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自2008年以来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虽然2010年、2011年我国对货币政策进行了微调而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但由于我国央行独立性较差, 货币政策一直从属于财政政策, 导致货币供应量一直处于超发状态。从2008年1月到2011年12月, 我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 (M2) 余额从41.78万亿元, 已经增长到了85.16万亿元。根据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理论来看, 钱多了总归是要爆发出来的, 可能通过CPI爆发, 也可能通过资产泡沫爆发出来。

第二, 国内成本上升推动了CPI的走高。近年来, 国内各种初级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 加上劳动力、土地、服务费用等成本的上升, 使得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一直居高不下。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经济蓝皮书》, 2003-2010年农民工年均工资平均增长10.2%, 近三年涨幅明显加快到17%左右。土地成本也出现趋势性上涨, 特别是农业生产成本上涨明显, 以2005年12月为基期, 到2011年3月, 牲畜产品上涨70%, 农业服务费用上涨50%以上, 农业生产资料上涨40%。在国内成本上升的压力下, 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剧增, 通过价格机制的传导作用, 进一步推动下游各种成品价格的上涨。

第三, 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国际贸易因素对通货膨胀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著。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不断提高, 目前我国外贸依存度已超过60%。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 国内采购价格势必进一步攀升, 从而进一步助推工业品出厂价格的上升。受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为挽救欧债危机而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的影响, 全球流动性泛滥, 由于人民币不是国际可兑换货币, 我国也一直饱受国外转嫁通胀之苦。

二、应对当前通货膨胀的对策分析

第一, 转变政府职能, 把发展经济的主角交给企业。当前, 我国政府被赋予了太多职能, 而发展经济本应由企业唱主角, 现实却是由政府越俎代庖。政府在发展经济中, 本身就有一种不断加大货币发行量的冲动。近年来,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增长, 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推出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政府相继投入数万亿资金用于投资, 而如此大规模的信贷资金注入必然导致市场中货币供应量过多。发展经济本来就不是政府的强项, 政府应该转变职能, 致力于为企业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 解决信息不对称和垄断, 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把发展经济的主角交给企业扮演。

第二,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经济结构转型。要从过去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扩张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到集约型、内涵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上来。首先, 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的关系, 逐步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转移到以消费为主, 投资、出口协调发展的路子上来。其次, 优化产业结构调整, 对传统制造业进行升级改造, 鼓励支持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新能源开发和现代服务业。最后, 加快国内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 尤其是对居民消费价格影响较大的成品油、天然气、水、电等价格机制的调整, 消除价格倒挂现象, 避免将输入型通胀压力长期化、机制化。

第三, 推进汇率制度改革, 加大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短期来看, 适当加大人民币升值速度, 可以提高人民币在国际上的购买力, 对冲进口价格上涨, 减少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当前, 为应对国际国内经济环境, 我们应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采取更为灵活和富有弹性的汇率制度, 借助于汇率的上下波动来调节我国的进出口需求, 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起到维护国内经济平衡发展和物价稳定的作用。另外, 我国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子上已做了较多尝试, 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有效控制外汇储备的增长, 降低企业承担的外汇风险, 化解由于储备货币贬值带来的通胀压力, 我国应加大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 逐步使人民币真正国际化。

第四,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增强居民抗通胀能力。近年来,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大, 并且有进一步扩大趋势。贫富差距的拉大, 弱化了中低收入群体特别是工薪阶层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改革开放之初, 我们实行的是“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原则, 资金、技术短缺导致在初次分配中占有较大份额。如今我国经济发展已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我们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在初次分配中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 在二次分配中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补贴。同时, 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增强居民抗通胀能力。

第五, 综合运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政策手段, 有效管理通胀预期。预期在通货膨胀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此, 我们要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整顿流通市场秩序, 稳定市场物价, 加强市场监管, 特别是对基础农产品和生活必需品价格的管理,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物价调控体系, 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炒作行为, 保障市场供给。同时, 充分利用网络、新闻媒体等社会舆论工具, 通过加大对治理通货膨胀方面信息的报道和宣传, 提高政府公信力, 合理引导居民的通货膨胀预期, 坚定市场信心, 避免物价螺旋式高涨而引起经济大起大落和居民心理恐慌。

对我国当前通货紧缩压力的分析 篇4

宏观经济数据持续走弱往往会引发市场对于经济是否面临通货紧缩压力的争论, 相应的政策建议也是众说纷纭, 主要原因在于对通货紧缩概念的理解不同, 因此要判断我国未来短期经济趋势, 首先要对通货紧缩的概念进行界定。本文采取最严格的三因素论即“两个特征, 一个伴随”———即通货紧缩会引致物价的持续下降, 且与货币的流通量有关, 一般还伴随着经济衰退的出现———来全面分析判断目前的经济形势,

二、通货状况的判断依据

1.从价格指数看:CPI持续走低, PPI连续49个月为负, 存在通货紧缩压力物价的普遍、持续下跌是通货紧缩的最终判断标准。

我们分别从物价的下降程度和物价下降的持续时间上来分析我国的通货状况。

首先从下降程度来看,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逐渐回落, 2015年GDP同比增幅15年来首次跌破7%, 只有6.9%。生产者物价指数 (PPI) 、消费者物价指数 (CPI) 等持续走低, 尤其是PPI截止到2016年4月同比增幅已连续49个月为负值, 2015年PPI增幅-5.9%是2001年来最低值。CPI同比增幅在2015年1月到达最低值0.8后呈现逐渐上升趋势, 到2016年4月回升到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也从2010年18.5%下跌至2016年3月的10.5%。国内一般认为CPI连续3个月增长率低于1%即为通货紧缩, 照此看法, 从CPI上看我国现在处于“1”和“2”的低通胀时代, 但2015年1月CPI同比仅增长0.8%, 出现了低于1%的情况, 因此不能认为没有通缩的压力。

其次从物价下跌持续时间上来看, 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设定的临界点为:物价水平连续两年下降即为通货紧缩。由于PPI的变化更能敏感地反映经济景气趋势, 因此相比CPI, 我们更要警惕PPI的持续下跌上。我国PPI已连续49个月为负值, PPI同比增幅在2015年回落5.9%, 创2001年以来最低值。由于国内结构调整、产能过剩、需求疲软、债务负担以及国际上面临的较大通货紧缩压力, 预计较长时间内中国CPI和PPI会处于较低水平。加之CPI同比增幅还没有转变为负值, 而低于1%的时间也只有1个月。因此从持续时间来看, 我国通货紧缩还没有实际发生, 但CPI和PPI的持续回落, 让我们不得不注意到通货紧缩压力的存在。

2.从货币供应量看:M2供应量同比增长率小幅下降, M1/GDP逐年下降, 货币供给并不充足

弗里德曼和施瓦茨《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一书中所考察的美国6次严重的经济紧缩时期都伴随着货币存量的下降。可见判断经济中是否面临通货紧缩的风险, 必须考量经济中的货币量。2010年—2015年我国广义货币M2供给量以13%左右的速度在增长, 但由此判断我国货币供应充足、没有通货紧缩的压力是不准确的, 因为我国货币市场中储蓄存款占M2的比例很高, 导致货币供应的流动性较低。因此为了更有效的研究真实的货币供给量, 本文从以下两个相对量方面加以研究。

自2009年起我国M2供应量的同比增长率呈下降态势, 自2011年年末起表现为小幅下降趋势。为更好的反映货币供应量是否过多必须再结合经济的增速:我国金融市场以间接融资为主, 而世界上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中大部分M2/GDP约150%, 我国在2014年是193%, 远超同类型国家。如果根据这一方法, 目前中国并不存在通货紧缩问题。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数据与一个国家的融资结构、居民储蓄偏好等有很大关系, 且M2中有相当一部分形成了资本, 直接影响经济现实循环的交易支付货币应是狭义货币 (M1) , 它直接反映当期消费物价水平。因此, 本文考察了2007年至2014年我国的M1/GDP指数, 发现从2010年开始, M1/GDP逐年下降, 到2014年只有0.54。

从日本上世纪90年代通货紧缩以来的经验看, 日本央行一直都在想尽办法增加货币供给, 但新增的货币大多没有流向支付和交易领域, 物价指数因而处于持续低迷状态。我国现在M2增速放缓, M1/GDP逐年下滑, 显示出货币供给并不充足。

3.从需求方面来看:消费需求虽然基本保持稳定, 但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增幅下降, 证实了通货紧缩的压力存在的可能性

(1) 消费需求

从近十来年的数据看, 中国的消费需求大体是比较稳定的。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拉动往往在5个百分点的水平上下, 与整个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的联系似乎并不明显, 消费需求的稳定很大程度上与一些深层次的经济体制等原因有关, 如社保、住房、医疗预防性储蓄动机甚至是文化传统等短期内难以发生大幅变化的经济变量, 这很可能是造成现阶段中国的消费需求保持基本稳定的原因。

(2) 投资需求

在消费需求相对稳定的现实情况下, 中国投资需求的波动显得较为剧烈。历史经验表明, 在各国的各个经济周期中, 通胀或通缩与投资需求的变化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而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从2009年的30%一路下降到2016年的10%, 我国近年来工业增加值的同比增长率总体也呈下降态势, 由2010年3月的18.1%降至2015年12月的5.9%。目前我国处于“三期叠加”的时期, 经济增速放缓, 工业生产增长率下降、企业利润率下降、工人下岗人数增加等实体经济现象迅速改变了国内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预期, 企业投资意愿减退, 企业家信心指数呈下降趋势、生产性投资减少, 投资品和消费品市场低迷, 私人部门债务危机等问题仍然难以解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减缓, 明确地反映出对未来的预期, 一定程度上证实了通货紧缩压力的存在。

(3) 出口需求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 境外需求的收缩是比较明显的。在发达国家中, 只有美国的复苏速度相对较为稳健, 而西欧诸国的复苏速度一直没有提升。作为中国出口贸易的主要对手, 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的速度难以提升的话, 中国的出口也难以提升。其次我国人口红利丧失, 长期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的制造业产品出口形势大不如前, 产品大量滞留国内。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走势来看, 大宗商品市场2014年下半年开始进入下跌周期。2015年以来, 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增长放缓, 全球投资活动低迷, 商品市场需求疲软, 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持续弱势。截至2015年11月, 全球初级产品价格指数 (IMF) 比上一年同期下跌34.3%, 比年初下跌15.1%。国际原材料和进口商品价格的连续、大幅度下降对我国物价水平构成很大冲击, 对货币市场造成很大的通货紧缩压力。

外需疲软、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弱势等原因, 最终导致我国出口总值同比增长幅度由2012年2月48.3%降到2016年1月的-25.4%, 出口需求大幅下降。因此, 就总需求方面来看, 消费需求虽然基本保持稳定, 但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增幅均出现大幅下降, 说明通货紧缩的压力有存在的可能性。

4.从供给方面:生产能力结构性过剩, 国内供需关系发生逆转

不同于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主要是因为货币供给下降或供给过剩, 又或二者共同作用。上文已论证过我国货币供给并不充足, 现在来分析供给过剩, 更准确地说为结构性过剩。

结构性过剩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三期叠加”阶段出现的一种特定现象。正处于转型期的我国, 前期的经济飞速发展、通货膨胀和国有经济的软预算结束, 导致盲目投资重复建设, 特别是传统产业过分扩张, 形成了大量过剩生产能力。

全国经济普查显示, 目前中国有近500种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 尤其在工业领域中设备闲置率更是高达40%-50%。这一方面致使产品过多、长期积压, 另一方面则造成部分企业产能闲置、开工不足。以钢铁行业为例, 根据《2016-2021年中国钢铁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2015年的我国钢铁产能近12亿, 而同年国内钢材市场需求量仅为7亿吨, 产能利用率不足67%。估计产能的严重过剩将以后钢铁行业的局面更加恶化。

如果未来的这些产能受到最终消费需求的约束, 初级和中间产品的价格上涨无法传导到最终产品, 供需失衡就会形成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 最终引发通货紧缩。可见, 内需不足、外需不振导致的产能过剩, 是我国面临通货紧缩风险的主要原因, 也是我们需要警惕的。

5.价格指数低迷, 供过于求的情况下, 企业利润下滑, 企业债务负担加重, 增加了通货紧缩的危险性

(1) 企业利润下滑

固定资产投资和外贸出口两大需求增长速度的大幅回落, 凸显了产能过剩的问题, 而且还导致了2015年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和产成品库存急剧增加。2015年末, 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比上年增长7.9%, 产成品存货增长3.3%。同时, 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利润同比增长均为负值;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比上年下降2.3%, 实现主营活动利润也比上年下降4.5%。2015年, 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 29个行业利润总额比上年增长, 12个行业下降。其中能源型等产能过剩部门的利润总额下降幅度最为严重,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利润下降74.5%。

(2) 企业负债率居高不下

在中国, 企业负债率居高不下是经济体系内生机制的外在表现, 在西方国家一般50%的负债率视为是否过度负债的标准线, 2015年, 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达56.2%。大多数国内外研究认为中国企业债务余额对GDP的比例在120%-150%之间, 排在世界第一位。

根据费雪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 企业过度负债会产生通货紧缩效应, 同时通货紧缩也会加重企业债务负担。值得注意的是, 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 需求不足, 制造业产能过剩的加剧, 各企业乃至实体经济债务累积的情况愈加严重, 而债务的不断累积反过来又再次放大产能过剩的情况, 进而加大了通货收缩的程度。

三、结论

我国GDP同比增幅15年来首次跌破7的大关, 已经步入“次高速”阶段。根据最严格的通货紧缩定义分析价格指数得出:我国通货紧缩虽然还没有实际发生, 但CPI和PPI的持续回落, 让我们不得不注意到通货紧缩压力的存在;同时就货币供应量来看, M1/GDP逐年下降, 显示出货币供给并不充足, 通货紧缩有发生的可能;然后通过总需求—总供给框架分析得出我国国内供需失衡的现状加剧了通货紧缩的风险;最后以债务—通货紧缩理论为依据, 认为企业利润下滑、企业负债率居高不下更增加了通货紧缩的危险性;结合当前世界各国面临通货紧缩的风险, 通货紧缩压力和经济下行压力都是比较大的。最终认为我国目前虽然未发生实质性的通货紧缩, 但面临较大的通货紧缩压力和风险, 预测我国未来短期可能会出现通货紧缩。

参考文献

[1]黄志凌.通货紧缩的争议与实证分析[J].全球化, 2015, (5) .

[2]宋开.就我国是否已经形成事实上通货紧缩的几点分析[J].财政金融, 2015, (7) 182.

当前通货紧缩研究 篇5

一、通货紧缩预期下国内经济形势的新特点

按照通缩的一般判断标准, 典型的通货紧缩需要具备“两个特征”和“一个伴随”。“两个特征”是物价持续下降2个季度以上, 以及信贷和货币供应量下降;“一个伴随”是指伴随经济衰退, 即GDP负增长。从对多个国家通缩的研究来看, 历史数据基本都支持这一判断标准。

从国际上看, 去年9月份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以后, 新一轮金融危机又在欧洲爆发, 其风险和危害更大, 有人认为类似于亚洲金融危机, 对我国的影响不容掉以轻心。从我国的情况来看, “两个特征”之一的物价连续下降已成不争的事实, 同时消费者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屡创新低;而通缩的另一个特征:信贷和货币供应量尽管增长较快, 但不能排除金融机构之间相互拆借, 人为放大信贷规模的情况, 而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仍然相当突出。至于“一个伴随”, 虽然经济负增长不大可能出现, 但遏制经济增长下滑主要靠政策拉动, 产业结构过度依赖出口、科技含量低等内在因素短期内难以消除, 今年实现8%的增长目标并非轻而易举。

二、通缩隐忧下我区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增大, 主要支柱产业受到较大冲击

2008年, 我区GDP增长速度虽然达到了17.2%, 高出全国8.2个百分点, 但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8个百分点, 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明显加大, 工业生产受到较大冲击。后两个月全区工业生产增长出现明显回落, 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更是下滑到了3.6%的低谷, 创下了2002年以来的新低。我区主要支柱产业普遍受到较大冲击, 发电量、电解铝、精甲醇、化肥、水泥、乳制品及羊绒衫等主要工业产品增速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暴露出我区产业结构抗风险能力不强的弱点, 而产业结构问题历来是造成通缩的内生性原因之一。

今年以来情况有所回暖, 一二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回升到了12.4%和19.6%。主要工业产品发电量环比速度缓慢攀升, 一二月份分别增长0.8和4.5%;原煤产量分别增长8.7%和34.9%;2月份钢材增长34.7%。由于这些产业是经济增长的先行指标, 表明国家和自治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拉动内需和振兴十大产业的规划等政策效应开始初步显现。但也应当看到, 主要产品产量增速与去年同期相比依然普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目前的经济运行状况受政策性因素影响较大, 由于国内外形势尚未出现根本好转, 后期走势如何尚待进一步观察。

(二) 物价水平较快回落, 居民收入和支出增长较上年下降

我区和全国一样, 去年9月份以来价格水平不断回落。12月份我区居民价格指数为100.4, 比年初回落8个百分点左右;食品价格指数为100.3, 比年初回落25个百分点左右。今年1月份CPI同比上涨0.2%, 比全国平均涨幅低0.8百分点;2月份CPI同比上涨-1%, 出现了多年以来未遇的负增长。1、2月份全区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1%和0.22%, 呈下降趋势。

在价格水平下滑的同时, 2008年居民收入和支出增长速度与上年相比均呈现明显回落。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较上年分别下降2.9和0.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增长速度则较上年分别下降4.4和6.4个百分点。

(三) 金融贷款增长速度缓中有升, 中小企业贷款依旧困难

从资金流动程度来看, 与2007年相比, 我区2008年金融机构月度贷款增长速度先降后升, 12月份增速高出上年水平5.7个百分点;今年2月份增长速度进一步上升到28.8%。但贷款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亟待解决。2008年, 在我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进一步完善的情况下, 自治区本级财政累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资本金2.1亿元, 带动盟市、旗县财政投入5.3亿元;开行软贷款1.7亿元, 累计为全区中小企业提供了116.8亿元的贷款担保;2008年当年新增担保16亿元, 在保责任余额25亿元。然而对于我区约13万家中小企业来说, 这些资金无异于杯水车薪。今年2月份, 私营企业及个体短期贷款余额为60.9亿元, 比上月减少了11.9亿元;其占全区短期贷款的比重仅为3.1%;乡镇企业贷款余额为2.5亿元, 占全区短期贷款的比重更是低到0.13%。由于地方财力有限, 民间资金不充裕, 信用补偿机制和社会服务体系相对欠缺, 农村牧区金融市场主体单一, 我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较发达地区更为严重, 制约了扩大再生产和消费的升级。

三、我区应对通货紧缩威胁的对策建议

(一)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优化产业结构。通过三产提速、二产增效, 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按照产业多元、产业延伸和产业升级的总体要求, 以增强优势特色产业竞争力为目标, 坚持高起点、大规模、长链条发展, 规划布局和实施一批深加工项目, 着力提高资源型产业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积极承接发达地区非资源型加工业的转移, 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劳动密集型产业园区, 集中引进非资源型加工项目。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环保产业,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构筑能够有效应对市场风险的产业体系。加快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建设, 提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加快服务业发展, 特别是加快新兴服务业发展, 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障碍, 增强服务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 发展以动漫产业为主的民族文化产业、服务外包产业、跑马产业等新兴服务行业;加快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服务业集聚区, 重点建设中央商务区、科技创业园、创意产业园、物流园区等集聚区和新型专业市场;推动城乡服务业互促共进, 增强城市辐射带动能力, 引导城市服务业向农村牧区延伸。

优化企业结构。抓住企业格局大调整的有利时期, 尽快研究企业的重组方案和实施措施, 积极推进煤炭、钢铁、有色、乳肉制品等行业企业兼并重组, 壮大企业实力, 增强企业竞争力。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兼并重组落后企业和困难企业, 鼓励关联企业、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

优化产品结构。以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为抓手, 大力推动产品结构向多元化、高端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 努力提升知名企业对经济的带动力和影响力。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加大自主知识产权的培育, 突出抓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研发。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坚决淘汰不搞深加工的硅铁、电石项目, 继续关闭年产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 改造或关闭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积极转变发展方式, 切实加强节能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完善节能监察监测体系, 加大节能执法力度, 促进节能减排。

加强产业安全保障。建立健全产业安全预警体系。对一些重点产业、敏感商品建立产业损害预警机制, 加大监管、预警力度, 加强人员管理、设备配套。建设自治区产业安全和预警数据网络, 实现全国联网, 为企业提供更好更快的服务。

(二) 着力稳定投资需求增长

拓宽资金来源。积极争取国家投资, 围绕国家新增投资确定的方向, 做好各级政府的资金配套工作, 坚持“快、稳、准”原则, 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抓住国家信贷政策放宽的机遇, 引导和鼓励金融部门主动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做好与重点项目的对接工作, 合理扩大信贷规模, 保证市场流动性的充分供应, 缓解建设项目资金紧张的困难。遵循“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 取消各类不合理的行政性收费, 为民间资本投资提供平等的待遇,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投入。

优化投资结构。围绕国家新增投资确定的方向, 加大民生工程、粮食增产、保障性安居工程、生态环境建设、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投入。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规定, 结合自治区优势特点, 围绕特色优势产业优化升级、“补链、扩链和延链”及配套体系建设, 强化投资的全盘引导作用。加大新型产业、高科技产业投入, 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以承接配套产业集群转移为重点, 积极引进鞋帽、服装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和非资源型产业。继续加大特色优势产业引资力度, 积极推进建筑企业内引外联, 加快引进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和服务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急需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和旅游企业。抓住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 按照主体功能区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结合产业布局和城镇发展格局,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重点投向铁路、高速公路、煤运通道、口岸交通等一大批卡脖子工程。

加强项目管理。加强重大项目的策划、筛选、组织和储备, 加大重大项目的督导力度, 提高投资效率, 避免投资流向的结构性矛盾和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产生的矛盾和隐患。坚持分类指导、统筹推进的原则, 对在建项目, 倒排工期, 加快建设步伐, 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对拟开工项目, 抓紧做好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具备条件开工的项目要尽快开工建设, 能提前的尽量提前;已经开工、符合国家投向的规模较小的项目, 要积极争取扩大建设规模;对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 千方百计加紧推进前期审批进程, 争取早日落地。

(三) 着力扩大消费需求

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努力稳定企业现有就业率和工资水平, 加快现有优势产业发展, 重点扶持国有企业和有实力的民营企业, 加大现有劳动者技能的培训, 保持现有就业水平, 尽量做到工资水平不降低。引导企业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改进企业工资决定方式, 逐步建立劳动关系双方共同决定机制;构建价格上涨与居民收入补偿机制, 特别是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切实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 不断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增加农牧民实际收入特别是非农牧产业收入, 增强其有效购买能力。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抓紧实施全民创业工程, 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强化政府在财税、金融、基础设施及软环境建设方面对全民创业的支持, 加快形成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的“三位一体”工作机制, 鼓励更多的城乡劳动者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重点指导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 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融资、工商登记、税收等方面予以特殊优惠。利用现有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建设创业孵化基地, 为进入基地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有效的培训指导服务等一定期限的政策扶持。着力扩大农民工就业规模, 重点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 开辟绿色通道, 为拥有技能的农民公与用工企业牵线搭桥。加大对无一技之长的农民工的培训力度, 力求实现尽快就业。抓紧在呼市、包头、鄂尔多斯、乌海等停、限产企业较为集中的地区启动失业调控预案, 限制大型国有集团企业裁员, 鼓励非公有制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努力做到企业不裁员、不减薪、不欠薪,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城乡社会保险覆盖面, 积极开展城镇无收入老年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进一步提高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补贴标准, 使之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加快建设社会保障服务中心, 改变我区各级社会保障基础服务设施落后的状况。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牧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旗县级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机构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

加强农村牧区消费市场建设。加快农村牧区消费品市场、批发市场、物流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 强化农村牧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现代流通网络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 培养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 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切实做好“家电、手机、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 引导和鼓励下乡生产企业研发、生产适合我区农村牧区特点的家电、手机、汽车摩托车, 减少销售中间环节, 使下乡产品价格与农牧民的收入水平相适应。利用供销社系统的流通网络优势, 以现有专业社和村级服务社为基础, 投资改造和扩建农家店和农副产品交易市场。

改善消费环境。完善城乡商品商业网络, 丰富各种档次的商品和服务, 拓展新的消费领域与新的消费市场。形成各自发展空间的消费商品, 根据消费群体、市场定位、商品经营范围和商品组合, 决定卖点, 形成优势互补、不同消费档次的商品供给格局。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推动旅游、文化、健身等服务性消费健康有序发展;发挥连锁经营优势, 用新型业态改造传统商业, 大力扶持连锁经营企业;积极探索赊购赊销等新型消费方式, 鼓励发展旧货市场, 不断拓展消费领域。

(四) 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推进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建立协调沟通机制。鼓励和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开发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 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结算、财务咨询、投资管理等方面的服务。建立完善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方式, 优化贷款报批程序和流程, 扩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规模。增加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专项资金, 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基金对经过认证确有信用度的中小企业, 及时确定授信额度, 提供信用贷款。

推进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适时组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 为有效益、有市场、有订单、有信誉的中小企业及项目提供融资担保。支持有条件的中小企业自愿相互担保融资。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风险投资, 建设中小企业公共融资平台, 积极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强化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业务培训和辅导, 引导中小企业运用多种信用工具和多渠道融资方式建设多渠道、多层次的融资格局。

(五) 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我国当前通货膨胀问题 篇6

(一) 流动性过剩

按照传统经济理论, 通货膨胀成因有很多类型, 包括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结构型和货币型通货膨胀等。无论成因如何, 通货膨胀问题都与货币供给有关。我国目前发生的通货膨胀也是如此, 尽管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寻求原因, 但其根本原因仍然是经济中货币流通量过多, 即所谓的流动性过剩。

一般货币供应量 (也称为货币存量) 是指全社会的货币存量, 即全社会在某一时点承担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总额。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信息表明, 2008年1月份货币供应量增长18.94%。2008年1月末, 广义货币供应量 (M2) 余额为41.78万亿元, 同比增长18.94%, 增幅比上年末提高2.20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 (M1) 余额为15.49万亿元, 同比增长20.72%, 增幅比上年末低0.33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 (M0) 余额为3.67万亿元, 同比增长31.21%。货币供应量的增加, 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同时, 由于我国持续的国际收支双顺差, 外汇储备一直在增加, 2006年4月,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首次超过日本, 成为世界第一储备大国。截至2007年12月末, 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53万亿美元, 同比增长43.32%。这么多的外汇储备一方面增加了货币供给的压力, 另一方面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由于人民币的升值, 国际上的热钱大量流入, 更进一步加大了我国的货币供给压力, 使得流动性增加, 刺激了通货膨胀率的提高。

(二) 经济增长速度过快, 固定投资过热

自2003年以来, 我国GDP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10%以上, 而且呈逐年递增的趋势。2007年上半年, 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11.5%。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通过固定投资的高速增长实现的。近几年, 我国经济发展一直存在局部过热现象, 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上半年, 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46 077.82亿元, 同比增长26.7%。从行业来看, 煤炭、纺织业、电力行业的投资额分别增长14.6%、20.5%和14.3%, 全国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同比增长28.5%, 增幅同比提高4.3个百分点。

在经济高速增长、固定投资过热的同时, 投资与消费的比例结构和三大产业结构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改善, 而且日趋严重。在这样的状态下, 过高的经济增长和过快的投资增长会成为出现通货膨胀的动因。我国在1988~1989年、1993~1994年曾经出现的经济过热, 就是由于投资的过快增长导致了高通货膨胀的出现。

(三) 社会公众存在心理预期, 通货膨胀全面形成

在货币存量已过量累积的背景下, 由外生性冲击造成的轻微通胀是否会一发不可收拾, 这关键取决于人们对物价前景的预期。人们对于未来物价上涨的预期将增加人们的当期需求, 从而成为不断推动实际物价水平螺旋式攀升的内在动力。

(四) 国际市场上某些主要商品价格上涨影响通胀形成

影响最大的就是国际原油价格, 国际原油价格不仅由供求关系决定, 很大程度上高油价是一个金融问题。因为原油交易以美元结算, 这几年美元持续贬值, 油价中虚胖的成分很大。对中国而言, 本来可以通过本币升值来对冲损失, 比如油价从60美元一桶涨到90美元一桶, 涨幅50%, 但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如果从8∶1升值到6∶1, 那对中国而言油价就只涨了12.5%。问题在于, 中国经济要靠出口拉动, 本币弱势有利于出口, 因此人民币不能升值过快, 升值不到位, 就得承担美元贬值所带来的损失, 比如高油价。高油价向下游传导, 农机柴油、化肥、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也随之上涨, 增加了粮食的生产成本。

(五)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促进通货膨胀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 特别是近几年, 经济更是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 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但是, 经济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第一, 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顺差多年持续增加, 加大了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压力, 造成了市场上的流动性过剩。第二, 多年持续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顺差早已形成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2005年以前实行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 造成了人民币实际汇率偏低, 再加上国内资源价格改革滞后, 使国内出口厂商获得了价格上的优势, 造成了投资冲动, 国内投资比例过高, 顺差较大, 经济结构失衡。

二、应对通货膨胀政策建议

(一) 必须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货币控制的力度大体保持在去年的水平或稍微放松些较为适宜。从年度看, 仍以从紧为基调, 但在紧的技巧上要先重后轻为宜。

首先, 应控制基础货币的投入。鼓励居民积极参加储蓄, 促进货币回笼;分流货币量, 鼓励居民购买国库券和企业股票、债券, 减轻银行经营风险, 推迟购买力的实现;从紧控制财政赤字, 绝不允许超计划发行货币, 货币供应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例应加以控制, 从源头上确保社会总需求的合理增长。

其次, 严格执行“约法三章”, 继续控制贷款规模, 绝不允许擅自突破。信贷规模的分配要与投资结构的优化和对现有骨干项目的倾斜结合起来。从优先实现宏观政策目标、稳定物价的合理布局出发, 从有效防止投资规模的再度失控着眼, 必要时仍辅之于一定的行政措施。

再次, 增强利率的灵活性。要维持高的利率水平, 以强化利率杠杆在集中资金保证经济发展重点和优化企业结构方面的作用。目前, 最好的办法是给商业银行以利率浮动的权利, 由其具体确定新增贷款的利率水平。

最后, 政策性银行以及各部门办金融机构, 必须纳入央行管理的范畴, 防止新信用膨胀渠道的产生。

(二) 控制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

一是严格执行对企事业和行政服务单位的审计监督, 加强廉政建设, 限制集团购买消费、公款吃喝消费、购车消费等行为, 有效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的不合理增长;二是要清理城镇居民收入分配, 加强个人收入调节税的征收, 严厉打击各种偷漏税行为, 防止社会上发生各种暴利转为消费基金现象, 用经济手段调节个人收入的差距;三是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增长率要低于本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率, 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要低于本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机关、事业单位必须执行国家统一制定的公务员工资和津贴标准, 把工资增长水平严控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 通过审计监督等有效措施, 坚决制止企事业单位滥发奖金和津贴等现象;四是提倡节俭意识, 扩大居民投资渠道, 增强广大居民的投资兴趣, 将居民的一部分消费转化为投资;五是结合改革逐步减少国家对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性补贴照顾, 建立规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三)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减少价格过快上涨造成的不利影响

由于工资具有一定的粘性, 价格上涨会对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鉴于此, 笔者认为, 应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方式减少价格过快上涨对低收入群体造成的冲击, 采取提供 (或增加) 食品补贴、建立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与价格的联动机制等措施来增强低收入群体抵御通货膨胀压力的能力, 以减少价格上涨带来的冲击。

1. 将核心CPI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因为CPI容易受食品、燃料等不可控制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 我们认为货币政策等应把核心CPI作为调控目标, 把CPI作为参考目标。

2. 采取多种措施控制物价。

物价上涨受到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双重影响, 而货币政策主要用于调控总需求, 在产品相对过剩的情况下, 难以调控总供给, 特别难以调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的产品价格。所以要充分发挥财政、税收等政策作用, 发挥生产、销售、进出口等部门和企业的作用, 多管齐下地控制供给与需求的总量和结构。

3. 慎加息, 多对冲。

在具体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时, 笔者认为, 要谨慎使用加息手段, 因为这是一把“双刃剑”。加息固然可以控制总需求, 进而控制物价, 但另一方面, 在中美利率差距不断扩大的情况下, 加息必然加快国际游资的大量流入, 增加外汇储备和货币供应量, 加大物价上涨压力, 还有可能增加企业利息支出, 影响经济发展。因此, 笔者认为, 应该多运用对冲流动性工具, 如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行票据、开展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 减少市场流动性, 降低物价上涨压力。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方式, 减少价格过快上涨对低收入群体造成的冲击, 采取提供 (或增加) 食品补贴、建立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与价格的联动机制等措施来增强低收入群体抵御通货膨胀压力的能力, 以减少价格上涨带来的冲击。

4. 适时调整从紧货币政策力度。

考虑到国际经济影响的滞后性、货币政策作用的滞后性, 正确把握从紧货币政策的力度、节奏与重点, 特别是要着力调整信贷结构, 以增加产品短缺行业、企业的信贷供应,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物价普遍上涨问题日益显现。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全面的通货膨胀, 主要是由投资和出口需求过旺、货币的流动性过剩、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部分农产品主产国减产及世界生物燃料产业对粮食需求大幅增加等多种因素影响所造成的, 通货膨胀将扩大居民的收入差距、引发资本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和降低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效率等, 需要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关键词:通货膨胀,价格上涨,消费基金,货币政策

参考文献

[1]卜永祥.《流动性过剩的特征、成因及调控》[J].经济学动态, 2007, (5) .

[2]李一鸣, 罗永明.《宏观经济调控研究》,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4)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及其对策 篇7

1.1 通货膨胀的概念

通货膨胀 (Inflation) 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 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 换句话说, 也就是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 导致货币贬值, 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供远小于求) 。

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一般有三个:CPI消费者价格指数, PPI生产者价格指数, 还有一个GDP deflator就是GDP平减指数。

1.2 通货膨胀的影响

通货膨胀有以下多个方面的影响:

①通货膨胀阻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降低中国的国际竞争能力。中国经济已经是一种外延型的经济, 技术的含量还不高, 在国际上主要靠价格低廉来赚取微薄的利润。通货膨胀会使得中国经济长期无法摆脱在国际分工中的低端地位, 甚至有可能使得中国在与其他劳动密集型经济在争夺国际市场份额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②通货膨胀给投资和消费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 一种商品价格的上涨, 并非是由于市场真正需求的上涨, 而只是由于生产者的投机冲动或者消费者对价格进一步上涨的恐慌造成的。由于并不是每一个生产者都能掌握市场的全面信息, 因此这种由不确定性带来的投机和恐慌很可能推动没有根据的进一步的投资冲动, 而此时的消费也变得更加混乱, 盲目消费, 抢购风随之而来。

③通货膨胀使得中国的收入分配结构更加不平等从而影响人们生活。土地、资本和其他财产所有者可以在轮番涨价的通货膨胀中通过提高土地和产品的价格来降低通货膨胀损失, 甚至在通货膨胀中获得一些收益。由于低收入民众只有工资收入, 工资上涨的幅度永远也比不上物价上涨的幅度。他们货币收入的实际购买力大大下降, 从而导致生活水平的下降。

2 中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过去30年中, 通货膨胀曾在我国出现多次, 最典型的是1985年、1988年、1993年和2003年。一般说来, 我国的通货膨胀存在需求拉上、成本推进以及结构不合理甚至体制方面等各种因素在内的综合成因, 是一种混合型的通货膨胀。

此次通胀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扩散性。即通胀并不像以往仅局限于食品价格上涨, 非食品领域价格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 领域较宽泛。

②与经济社会结构调整相伴, 存在价格调整的需要。不论是从农产品价格的恢复性上涨, 还是劳动力工资的加速上涨, 即使是资源型价格上涨, 都有局部的合理性, 是经济和社会转型在价格领域的表现。但相对价格的调整会伴随着整体价格水平的上升。

③通胀预期持续强烈, 缺乏应对通胀的手段, 消费保持强劲增长。虽然以CPI统计的通胀水平并不高, 但老百姓的通胀预期却始终较为强烈。与此同时, 国内缺乏应对通胀的手段, 老百姓不得不转向买房和消费。在买房需求受到行政手段控制后, 消费仍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④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不强, 通胀与通缩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壕沟。经济良性循环并没有很好的建立, 一旦金融因素消除, 可能会短时间内引起经济的巨大波动, 体现在价格上, 就是通胀、通缩可能会出现快速变换。

3 中国当前通货膨胀加剧的原因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①农产品供不应求。农产品涨价有部分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因素, 但是从蔬菜、养猪业、食用油赚取暴利的事实看, 农产品涨价后期主要是短缺所致。当产品供不应求时, 物价就会上涨, 这是很显浅的经济学中供求关系引起价格波动的道理。

②流动性过剩。因为通货膨胀说到底是一个货币现象。从表面上看通货膨胀是粮食价格上涨等因素推动的, 但从深层次看之所以存在通货膨胀, 根源还是在一个经济体内部流转中的货币太多。

③经济结构转型不成功。根据最近几年统计数据, 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变很不成功, 政府用了那么多政策调结构基本失败, 又把这些产业资本挤到了资产市场造成了泡沫, 造成了物价的上涨, 挤出了那么多产业资本, 造成了货币供给相对过剩, 带动所有价格上涨。

④我国国际收支长期双顺差, 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在结售汇制度下, 随着国际收支顺差的逐年增加, 我国的外汇占款也逐年递增。由于对应于外汇储备而发行的人民币也将参与国内商品的购买和投资, 导致了相对于国内商品而言, 货币供过于求, 流动性过剩。

4 应对通货膨胀的措施

4.1 我国应对通胀采取的货币政策与其目标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 长期以来奉行的是稳定币值和发展经济的双重货币政策目标。就理论上而言, 我国货币政策双重目标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统一关系。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两者又经常是矛盾的, 当经济发展的速度导致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 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物价的上涨和币值的下跌, 这种以牺牲币值的稳定而换取的经济增长显然是不可取的, 而且也是不可能持续增长的。当币值不稳, 物价上涨到整个社会无法承受的程度时, 就会被迫进行国民经济的调整:放慢经济发展速度、控制货币发行、减少贷款、压缩基本建设规模、加强现金管理和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等等, 从而使国民经济左右摇摆、大起大落, 时冷时热, 造成重大损失, 结果是欲速反而不达。

4.2 我国应对通胀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

①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 通过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来减少总需求, 降低物价水平;提高利率, 收缩信贷, 缩紧银根, 减少市场的流动性;提高贴现率提高准备金率和减少信贷总额;紧缩性货币政策有助于防止通胀的加速上涨, 但物价可能仍会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治理通胀和高房价, 需要标本兼治, 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不能仅从价格入手, 急功近利, 处理不好可能适得其反。

②实行汇率改革。现阶段人民币升值预期比较大, 热钱会想方设法进入中国, 如果热钱的流入只是套利, 损失的只是汇率, 那么对于货币需求没有影响。但是如果热钱涌向房地产等行业, 就会增加货币流通速度, 拉动货币需求。我国政府需继续加强资本管制, 防止热钱涌入;并且加快人民币汇率改革, 让其快速回归均衡汇率。否则, 货币政策会失效。与此同时我国汇率改革很重要, 这是中国未来金融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良好的汇率改革, 从结果上也将有助于抑制国内的通胀。

③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 调整经济结构。治理通货膨胀一方面要通过紧缩型政策减少总需求, 另一方面要增加总供给。主要措施有:减税以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意愿和劳动生产率, 增加企业的投资愿望, 从而带动总供给的增加;减少政府对企业的限制, 让企业更好地扩大商品供给;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 更新设备和调整产业结构。由于引起通货膨胀的一个原因是经济结构的失调, 所以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方案是调整经济结构, 各产业部门之间保持一定比例, 避免某些产品如粮食、原材料等供求因结构失调而推动物价上涨。

④保持经济低速增长。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往往伴随着通货膨胀, 近些年来, 各国政府面临两种选择;或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但同时保持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或降低经济增长速度, 甚至以经济的衰退来压低通货膨胀率。不少发达国家往往选择后者。

⑤加强金融特别是特定经济部门的监管。虽然在目前的金融自由化大趋势下, 各国提倡金融以及经济自由化, 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 经济中不稳定性因素多而复杂, 并且我国刚刚彻底的实现金融业的对外开放, 因此, 我国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 在取消一些不合理的金融、经济管制的同时, 也应该通过不断完善的法律以及通过体制的不断完善加强监管。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 (宏观部分) (第四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吴丹华.论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影响及对策[J].期刊门户—中国期刊网, 2010-1-15.

[3]李斌.加息能否抑制通胀[N].新浪财经, 2011-3-22.

上一篇: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下一篇:地塞米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