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形势(精选8篇)
当前经济形势 篇1
欧美债务危机和当前经济形势
——欧美债务危机的形成和影响初探
专业班级:8888888 学号:888888888 姓名:Longer 【摘要】今年以来,以欧美为主的债务危机持续发酵,给世界经济复苏增添了新的变数。特别以欧美为主的主权债务危机对世界经济前进的影响尤为突出!主权债务风险的积累是有原因的,全球金融危机只是加剧了其暴露与爆发的过程。欧美主权债务危机加大了世界经济复苏的难度、制约着还贷方国内消费需求的复苏、影响国际投资环境并且损害国际经济基础。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纷纷出台规模空前的经济刺激计划,人为拉动经济快速步入复苏通道,然而非常规救助计划是依靠国家财政赤字、举借内外债来实现的,所以导致了主权债务危机的发生,由此陷入“危机——救助——更大的危机”经济刺激计划的陷阱。因此,正视财政风险,建立可持续财政体系,是防患于未然的正确道路。
【关键词】:欧美债务危机 主权债务 形成和影响
今年以来,以欧美为主的债务危机持续发酵,给世界经济复苏增添了新的变数。2011年,人们对世界经济复苏抱以厚望;但现实并不尽如人意,2011年已过去大半,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并非如此前多数国际金融机构预测的那么乐观,前景仍然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尤其以欧美为主的主权债务危机对世界经济前进的影响尤为突出!
主权债务(sovereign debt)是指一国以自己的主权为担保向外,不管是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是向世界银行,还是向其他国家借来的债务。主权债务危机,不仅是财政收入(含发债收入)无法维持一般性支出和债务本息偿还的平衡,而且更是国家财政信誉的破产。
国家财政崩盘的负面影响是综合性的。首先意味着一大批债权人投资无法兑现,其次意味着社会福利支出失去来源,这样就会对经济实体产生冲击,导致大批企业倒闭和人员失业,进而全面引发社会问题。在规避这一风险方面,美欧等发达国家普遍采取了“饮鸠止渴”的办法,不断扩大借债规模;但无节制的借债,突破实体经济增长可能导致国家财政预期增收目标无法实现,债务危机也就不可避免。这种做法与后果,本质上就是制度性危机。
人们普遍认为,欧美主权债务危机是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延伸。但是主权债务风险的积累是有原因的,全球金融危机只是加剧了其暴露与爆发的过程。
第一,非常态经济刺激计划导致主权国家过度举债。金融危机以来,各国不断出台规模空前的经济刺激计划,动辄上千亿美元的救市资金不断增加国家的财政赤字,在财政投入无法支撑所需开支后,政府不得不大量对外举债,导致了财政赤字与主权债务风险伴随经济复苏而来。
第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经济缺乏“生产性”而使虚拟经济破坏了实体经济。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大量投入的货币并没有创造实际价值。大量投入到市场中的货币并没有在实体经济中流动,并没有创造新的产业,不能参入到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因此欧美的就业率就一直无法提高,而大量的流动性依然被国际投行和对冲基金等所掌握,他们引导市场高度投机,高度投机的浪潮彻底破坏了稳定的市场价格,严重地破坏了贸易往来,严重地阻碍了实体经济发展,所以即使市场再次投入大量的流动性,其实质都是在推升投机和通胀,世界经济的根本问题得不到解决。因此虚拟经济已经成为吸血鬼,不断吸食实体经济的血液,造成实体经济贫血,实体经济的贫血就决定了欧美经济从根本上无法摆脱困境。而且欧美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经济失去了“生产性”,即失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是有其历史、体制和自身的原因。以冰岛为例,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冰岛就效仿英美等国的金融体系,制定了高利率和低管制的开放金融政策,导致国内虚拟经济严重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而急剧膨胀,一旦信贷市场出现流动性紧缩,高额负债形成支付危机必然引起金融系统的崩溃。
第三,没有量入为出,超偿付能力的过度依赖外资。在遭受债务危机的国家中,大部分国家实体经济基础薄弱,缺乏生产力,导致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对外资过度依赖。这决定了其在经济受到冲击时,外资突然撤出,政府却没有足够的偿付能力来维持经济正常运转,进而陷入危机。
第四,过度消费是欧美经济的顽疾。虽然欧美加强了银行业监管,也只不过是对过度投机略有限制,即使欧美的银行业务被分拆,投机风潮依然无法扭转,这是各国间的经济博弈所造成的结果,从债务问题形成的主因上来说,债务继续放大这个关键问题欧美无法解决,究其原因就是他们的经济模式是过度的超前消费。欧美经济是消费未来,举个例子来说:就是一个人不断消费未来,老的始终花小的钱,上一代人不断在花下一代人的钱,甚至是花下几代人的钱,由此债务越累积越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欧美的债务危机终有一天还是会彻底爆发,而欧美的银行业所推崇的超前消费观在欧美国家根深蒂固,无法改变,所以欧美未来发展的结局也就一目了然。欧美债务危机可能进一步加剧,继续影响着世界经济!
当然,欧美主权债务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加大了世界经济复苏的难度。在债务危机下,政府不得不采取缩减支出、增加税收的政策,这样不仅会增大经济复苏的难度,而且很可能会引发社会动荡。
二是制约还贷方国内消费需求的复苏。在经济衰退和复苏阶段,政府为改善预算收支状况所做的努力,不管是削减开支,还是增加税赋,必然要以抑制消费为代价。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国内消费难以有效复苏,投资和内需就会受到制约,经济的复苏就会受到影响。反过来,如果经济增长不能恢复到合理水平,就业状况就难以好转,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国内消费需求必然疲软。这可能会使消费持续疲软,经济增长在较长时间内低于潜在增长水平。
三是影响投资环境。主权债务危机会导致汇率波动,利润下降,融资成本上升,市场和投资环境急剧恶化,给国际市场增加不确定性及风险,将冲击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对外投资决策与现有经济政策。
四是损害经济基础。主权债务危机对经济的影响将是长期的,可能会严重损害经济的基础。债务重组和消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经济衰退和复苏阶段,政府赤字仍会处于一个较高水平;而当经济进入扩张阶段后,巨额的债务负担必然制约经济扩张的速度。
欧美主权债务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显著的。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纷纷出台规模空前的经济刺激计划,人为拉动经济快速步入复苏通道,然而非常规救助计划是依靠国家财政赤字、举借内外债来实现的。在欧洲债务问题出现以后,欧盟采用了很多方案试图化解债务危机,出台7500亿欧元的救助方案,寻求IMF、美国与中国的援助以及德国提出消减开支、加强对冲基金监管、防止“裸卖空”等等,从实质上讲这些都不是解决主权债务问题的根本方案,针对目前的欧洲债务危机,世界最多只能找出防止其进一步恶化的方案,却没有找出有效的彻底解决方案,找不出解决根本问题的手段,那么中长期来看欧洲债务问题就必然还要扩大化,危机也就势所必然。从欧洲央行开始购买主权债务以及日本又于近日投放110多亿美元的流动性来看,一些重要的经济体解决债务危机的暂时手段就是印钞票,从实际效果上来讲,虽然印钞票可以缓解暂时的危机,却会带来更大的灾难。
由此可见,当一国财政支付一再超出警戒线,长期与其收入不匹配,致使到期主权债务不能及时偿付,财政风险导致的主权债务危机便发生了,由此陷入“危机——救助——更大的危机”经济刺激计划的陷阱。事实证明,过度依靠对外举债和赤字消费来促进经济增长是不健康的经济发展模式,特别是在危机背景下,应对危机出台一系列非常态的财政刺激计划,进一步加大了财政风险,而财政刺激计划运用不当,很容易陷入刺激计划的陷阱,产生“金融风险——财政风险——国家风险”的怪圈。救急性的财政赤字刺激政策不可持续,一旦经济好转要及时退出。无论如何,正视财政风险,建立可持续财政体系,是防患于未然的正确道路。
参考文献:【1】《上海证券报》-2012年02月23日
【2】《经济日报》-2012年01月19日
【3】《重庆日报》-2012年01月16日
当前经济形势 篇2
但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我国的消费内需还不足。近10 年来,我国的投资率由35% 上升到40% 以上,消费率由62% 下降到48% ,投资增加,消费下行,消费内需不足。投资快速增加的同时,投资效益明显下降,过去投1 块钱产出3 块钱,而现在投1 块钱只产出1 块5。第二个问题是产能过剩。过剩到什么程度? 我国35 个行业有21 个行业产能利用率低于75% 。我国的太阳能产品产量占世界的80% ; 多晶硅的世界产能是20 万吨,我国就占9 万吨; 我国的钢铁产能是9. 7 亿吨,市场的需求是6. 7 亿吨,过剩3 亿吨; 水泥全世界的产量我国占了60% ,30 亿吨。世界的警戒线是人均1 吨,我国是人均2. 3 吨。总体而言,我国产能严重过剩。三是政府债务严重。债务总量现在还有争议,有的说20 万亿元,专家研究说28 万亿元,不管20 万亿还是28 万亿,有一个数字是可靠的,有3 个省、99 个市、145 个县、3400 个镇债务已经达到甚至超过100% 。这些问题怎么解决? 小打小闹不行,必须得改革,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我国长期发展积累的这些问题。
谈到改革,这是全世界比较热的一个话题,国外的大智库、政府组织专门的专家来研究我国的三中全会决定。我国三中全会的决定在全世界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波。那么怎么来理解? 我觉得和我国蓬勃向上的发展、欣欣向荣的国力有直接联系。因为国外研究和我们的不一样,它是研究你怎么垮台,而不是研究你怎么有活力。美国、日本不是研究你怎么有活力,而是研究你这个决定最后产生什么负面作用。我们研究这个决定,是研究怎么产生正能量。为什么说这个决定很重要? 就是因为全世界的改革就中国成功了。邓小平说社会主义不改革就死路一条,事实证明这句话是正确的。但是你改错了是死路一条,不改革也是死路一条,所以必须得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
那么对三中全会决定怎么概括和理解? 第一个是三中全会决定主题鲜明。全面改革是主题,层次清楚,六个紧紧围绕。另外保障有力,一是组织保障,成立中央改革领导小组; 二是安全保障,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国际国内要有一个安全的环境; 三是时间保证,2020 年在重要领域、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另外,外国认为决定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总目标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明确。不仅要实现四个现代化,还要实现第五个现代化,即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二个是方向明确。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动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的专利,坚持这个方向不动摇。第三个是出发点、落脚点明确。增强人民福祉,体现了以民为本,这个外国予以高度评价。
第一,经济改革。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我国经济方面的改革取得重大成功,要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公有制和非公有制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两个都重要,一个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两个毫不动摇,对公有制经济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壮大,对非公有制经济要毫不动摇地鼓励、引导。两个神圣不可侵犯,公有制经济神圣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也神圣不可侵犯。那么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要打破垄断,鼓励形成混合所有制。过去讲,国家控股的混合所有制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十八届三中全会有了突破,无论是国有企业控股的混合所有制,还是民营企业控股的混合所有制,都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这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到国有企业的发展中,互相参股,可以国有企业控股,也可以民营企业控股,这为多种所有制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这是基本经济制度。
第二,金融改革。我国金融改革是相当重的一个任务,上海自贸区提出可以把资本项目放开,可以办民营银行,所以金融改革力度很大。我国金融体系、金融市场是在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它的重大缺陷就是剥夺了企业和居民的金融权利。企业和居民有什么金融权利?企业和居民形成的金融买方市场,这种权利在计划经济下被剥夺了。居民存款要选择利率最高的银行,那么我们利率都是一致的,没有高低,是固定的。企业贷款要选择贷款利率最低的银行,我们贷款利率也是固定的,贷款利率、存款利率不是随着市场信号而浮动的。市场信号不发挥作用,银行之间的竞争不是说市场信号利率的变化而是在存款规模的总量、贷款规模的总量变化,国有银行之间的竞争不是买方市场说了算而是卖方市场说了算,你爱存不存,爱贷不贷。改革就是要恢复居民和企业的金融权利,要打破国有银行的垄断,允许民间资本办银行。利率要随市场浮动,居民和企业有选择的权利。那么你经营不好,国有银行利率不发生变化,利率低,储户不去你那儿存款,你没有存款就没有贷款,就没有存贷差,就没有效益,那你就破产。改革要允许银行经营不善,要有破产退出机制,银行破产后居民存款怎么办? 要建立存款保险机制。经营不善的银行要破产,要形成买方金融市场。我国金融改革要朝这个方向努力。
股票不是圈钱的,要变成投资者盈利的平台,现在的股票都赔钱,87% 是赔钱的,赚钱的只是13% 。所以说要改变股市成为圈钱的机器,要变成投资者盈利的平台,特别是社会的散户,对违规的、披露虚假信息、搞老鼠仓的要严厉打击。另外将审批制改为备案注册制。
要发展债券市场,我国债券总量占GDP的比重是45% ,美国是174% ,英国是114% ,所以说我国债券市场发展很落后,要鼓励其发展。
也要发展保险,我国保险金额占GDP比重是3. 7% ,美国是14% ,要发展各类的保险机构,推出更多的保险产品。
还要发展期货,我国GDP总量相当于美国1993 年的水平,美国1993 年有78 个期货品种,我国现在才26个,相当于美国1958 年的水平,印度还有60 个期货品种,因此应鼓励发展期货。
另外要推出更多的金融衍生工具、金融产品,美国大量印钞票,为什么不通货膨胀? 它有2000 个金融衍生品,把印的钞票除了转移到国外的部分,国内的金融衍生品给吸收了,给居民的投资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可见,我国的金融市场、资本市场上的金融衍生工具和产品过少。
进一步推进资本项目利率、汇率的市场化。美国是先利率、汇率市场化,然后资本项目放开; 日本是先资本项目放开,然后利率、汇率市场化; 英国是先汇率放开,然后是资本项目放开,最后是利率放开; 法国是先利率放开,然后资本项目放开,最后是汇率放开。这四种模式完全不一样,没有可比性和借鉴性,所以说资本项目放开、利率放开、汇率放开,完全根据自己的国情来决定,没有先后顺序,不像我们国内有些专家还讲出个顺序来。所以利率、汇率市场化,资本项目放开、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改革要紧密结合。
第三,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要拉动内需、扩大消费,若手中没有货币,有效需求不足怎么能够消费? 扩大消费要解决收入的问题。收入的增长要跟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的提高要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改革开放35 年,我国人均收入增长7. 4% ,GDP年均增长9. 8% ,GDP的增长高于人均收入增长2. 4 个百分点。近10 年来,城市居民收入增长1. 8 倍,GDP增长3. 6 倍,财政收入增长4. 5 倍,就是说居民收入的增长低于GDP增长,低于财政收入增长。可见,国富、民富不同步,增长幅度不协调。前10 年城乡收入的差距是1: 2. 2,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1: 3. 3。邓小平同志讲如果不能控制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改革就是失败,所以说收入分配差距要缩小。一是提高初次分配劳动收入的比重,在初次分配中我国劳动收入的比重占40% ,国外占60% 。二是在二次分配中,通过税收,然后交给财政,财政转移支付提供公共服务,增加居民的福利,间接增加居民收入。我国工薪所得税收入最高个税税率是45% ,财产收入最高税率是20% ,说明那些富翁、土豪财产收入的税率太低,要提高。三是收入要透明化,要建立收入透明的社会信息网,官员财产要申报。四是要有财产收入,不仅富豪有财产收入,普通的居民也要增加财产收入。在我国有财产收入的人群只占10% ,财产收入占个人收入的比重仅为2% ,而国外财产收入占个人收入的比重是40% ,有财产收入的人群比重高达90% ,所以要鼓励居民有财产性收入,包括股票、债券、理财、存款。要增加财产收入,包括农民也应有财产收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房产贷款抵押、入股分红等。那么当农民有财产收入时再进城就不是无产者,而是以有产者身份进入城市的。社会主义要研究怎么把无产者变成有产者,实现邓小平提出的共同富裕。邓小平有个经典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什么叫共同富裕? 既有劳动收入,又有财产收入,都变成有产者,在共同富裕的大道上向新社会目标前进,社会主义得到巩固,共产主义得到实现。
除了居民的收入,还有城乡一体化。当前,世界有两大亮点,一个是美国的高科技,一个是中国的城镇化。他说中国经济出现问题,他没有看到城镇化,而西方国家就说,世界两大亮点,中国城镇化还没有完成。我国城镇化率为52. 57% ,离70% ~ 80% 的目标还很远,所以说要大力推进中国的城镇化。那么中国城镇化的目标是什么?归根结底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关于城镇化会议,公安部有一个解释,户籍制度改革要和三中全会决定吻合。为什么要吻合? 三中全会决定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包括什么?包括生产资料、货币资本、劳动力流动,户籍制度改革本身没有体现这个精神,还是那套老话,小城镇放开、中等城市适度放开、大城市限制、特大城市禁止。现在还这么讲,说明没有跟上形势,城镇化不是让户籍制度搞得越来越神秘、越来越严格,根据市场配置资源发挥决定性作用,户籍制度的改革目标是取消户籍制度,要市场还要户籍制度干什么? 户籍制度越严格,市场就不能发挥作用。市场要发挥决定性作用,户籍制度就要取消,要实行身份证制度,身份证制度就是在城市工作这段时间内要享受这个城市改革发展的成果,享受这个城市的福利待遇,不是根据户口而是根据工作的时间长短。现在改革户籍制度方案和三中全会之前的说法没什么两样,其实是在三中全会决定之前就已形成的文件,所以没有解放思想。
劳动力流动还有一个新的说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就是根据你的身份证,你在这儿工作半年以上时间,就应该享受这个城市的福利,而不是根据有没有户籍制度。户籍制度出现不是根据市场经济发展产生的,户籍制度本身就阻碍了劳动力流动,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没有体现以人为本,没有体现社会公平。外国的城镇化没有户籍制度,就是身份证。那么在身份证制度下,怎么做好城市的管理,这是要研究的内容。李克强总理和中央领导都讲了,我国的城镇化是要搞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所以说要根据三中全会的要求调整,不能停留在原来的想法上。劳动力的流动要根据市场配置资源发挥决定性作用来设定改革方案,不能脱离三中全会的决定。
另一个,农民要进城,要有住房,保障性住房怎么解决? 工作怎么安排? 子女上学,学校能不能容纳? 生病之后,医院能不能给安排? 这是一连串的问题,这些问题正是要考虑的,不是说小城市放开、中等城市适度放开、大城市禁止、特大城市不允许,这几句话太旧了,没有跟上形势。
再就是房价问题。我国房价在70 个城市中有69 个价格往上涨,一个往下降,就是温州。房价上涨什么原因? 要找到原因。商品房价格应该谁管? 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应该由市场管。政府管什么?政府要管公益性住房,包括保障性住房、廉租房。商品的价格由市场决定,政府非要在那儿限价,那能行吗? 市场价格政府是限制不住的。政府应该把公益性的廉租房、保障性住房管好,带有政府补贴性质。商品房要按市场价格,政府要管可以,但不是通过行政命令,而要通过经济手段,通过税收,比如给你规定两套房子,你说消费不够,要扩大消费,买第三套,收你消费税。你买完之后,一看房价上涨,你说我要发财,可以,你可以卖,收你增值税。你买了第三套房子,也不消费,也不出售,在那儿闲置,收你浪费资源税,三种税就解决了。很简单的问题,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就解决了。那么政府管什么? 就是管廉租房、保障性住房。廉租房、保障性住房要保证收入分配透明化,收入多少钱、什么标准,收入低的住廉租房,收入提高后要把房子退出来还给政府,给下一个排队的。但这种廉租房的退出机制、收入分配的透明机制,收入提高以后不退房的检查机制目前我国仍不完善。我国自有产权房比重是80% ,美国自有产权房的比重是69% ,德国、法国是60% ,日本是55% 。一个奇怪的现象,我国人均收入比发达国家低,为什么自有产权房的比重又比发达国家高,这就是我国房价为什么上涨的主要原因。为什么? 就是因为虽然年轻人大学毕业后收入低,但是为什么能够买得起房? 就是因为双方父母老人的支持。老张家能够买商品房结婚,老王家绝不示弱,双方老人倾尽终生积蓄,支持子女买商品房。个人收入低,是整个家族来买这个房子,这就产生了刚需。所以这种刚需的出现,以四个老人的全部积蓄支持子女购房,这种特有的形式在外国不具备。中国就一个子女,双方老人支持,所以收入低没有影响购房。所以我国自有产权房的比重超过美国。所以有一个导向,不鼓励年轻人买新房,可以买二手房、租房子,收入提高以后,再买商品房,不要啃老,把老人啃光。我国房地产的发展,还有一个怎么发展二手房市场、怎么合理导向的问题。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特点 篇3
(一)世界经济迅速增长,美国、欧元区国家、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使世界经济得以继续维持较高增速,发展中国家经济呈相互带动、梯次发展的态势。
2007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近4%的增速。美国经济稳中有落,2006年美出口额被德超越,信息化指标不及北欧,次贷危机使美经济优势不断被侵蚀和分解,其负面影响还在扩大。主要西方国家面临工业化以来最强烈的外部竞争。欧亚大陆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舞台。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欧亚大陆经济总量占全球的62%,累积财富总量是美国的一倍,2006年“新欧洲”国家国内生产总值较2003年增加近一倍。同时。占世界人口80%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进入较快增长期,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得到加强。对世界经济影响力进一步增大,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格局。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占全球的20%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30%。
(二)随着金融创新,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和推广,金融一体化程度提高,全球金融业呈“爆炸式增长”。
巨额国际资本的无序流动和投机,不仅给发展中国家经济造成很大损害,发达国家也难独善其身。据美国麦肯锡公司的最新报告,全球金融业的核心资产总额已达140万亿美元。资本市场进一步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主体。银行资产占全球金融资产总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42%下降到2005年的27%,金融资产进一步向发达国家集中。发达国家的金融资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目前已平均跃升至330%。“经济金融化”趋势一方面促进了全球资源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投机性和风险性。
(三)国际资本市场和劳动市场流动性增强,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形成全球市场。
国际资本市场更加成熟,资本流动形式也在增多。全球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日益提高。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未来10年,发展中国家将有7亿人口进入全球劳工市场。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和资源配置中合理及不合理的部分进一步显现,不均衡的全球增长模式正在塑造新全球经济格局。从总体看,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市场的自由化进程使生产要素流动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最佳配置”。从国别看,全球化的收益分配和社会成本分布严重失衡,穷国与富国的差距在扩大,输家与赢家的两极分化加剧。资本回报连创新高,劳动回报则越来越低,导致国家间不平等。发达国家主导当前的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和国际分工体系,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3/4,经济总量只占1/4。黑非洲至少要到2047年才能成功脱贫。在北方阵营,美欧日是国际经济三大支柱,但由于美国奉行经济单边主义。企图垄断国际经济决策,三方经济利益摩擦时有发生。南方阵营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对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诉求和利益关注点发生重大分化,多元化现象明显,南南合作呈现高度复杂性。
(四)新兴市场经济体日益具体,加快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活力。
一大批新兴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体系日趋成熟,东亚、拉美、独联体国家经济全面提速,非洲、中东地区国家经济开始起飞。这些国家的国内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对外资的依赖明显下降,对自身能源、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意识强化,一些出口导向型发展中国家逐步实现贸易结构多元化。“金砖四国”、“新钻11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继续引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成为未来最为强劲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影响全球化的发展。按汇率计算,今年。印度、俄罗斯、巴西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均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晋升世界经济12强。2001年~2007年,中、俄、印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出口、引资、外汇储备和股市总值排行榜上的名次平均跃升四个位次。亚洲国家对美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已从1993年的25.5%减少到目前的16.5%。
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持续增大。发展中国家相互投资迅速增长,主要表现在亚洲内部以及亚洲对非洲的投资。目前,世界外汇储备总额高达5.4万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掌握在发展中国家手中。近来,发展中国家开始将部分外汇储备以“主权财富基金”的形式对外投资,金额可能高达1.5万亿美元,投资的主要方向是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和跨国并购,有关动向将对国际资本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五)南北国家有关发展模式的交融与交叉增多,经济领域多边协调渐成趋势,新兴大国加速崛起,经济力量加速“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互利用,南北关系呈繁芜交织的状态。俄罗斯迅速复兴和印度加快振兴,打破了冷战后中国一枝独秀的局面,初步形成了新兴大国崛起的第一梯队。一批发展中国家迈入或走近经济次大国行列,对维护世界经济体系的稳定及贸易自由化的需要不断增强,与发达国家的共同利益有所增多,双方相互依存有所加深,在经济、金融等领域开展对话与合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日增。“G8(八国集团)+5”成为促进南北对话的重要高端平台。G20(20国集团)涵盖当前世界上最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强的“南北”代表性,近年来在协调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应对金融危机、促进世界经济金融稳定发展等的立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加拿大倡议在G20框架内成立“全球首脑论坛”,进一步反映出国际社会加强多边对话协调的趋势。
(六)各种区域或双边自由贸易安排发展迅速,国际贸易、跨国投资重趋活跃,自贸区谈判方兴未艾。通过自贸协定等形式。新兴力置与传统大国结成经济联盟成为时尚。
区域经济合作既是各国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产物,也是有关国家以区域发展为依托,为减缓经济全球化无序冲击而采取的合理选择。区域经济合作、区域集团化趋势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并行不悖。这种总体上良性的经贸互动推动了政治上的良性发展。大国重启战争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东亚、拉美、非洲等地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区域合作蓬勃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之间区域合作势头加强,成为联系不同地区之间合作网络的重要纽带。巴西、印度、南非已建立三国合作框架,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拉美。拉美与中东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各国均试图通过强强联合、强弱互补的模式加快区域集团建设,实现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谋求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美国全面推动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欧盟借东扩之机加快区内金融、服务一体化进程,拉美两大经济组织南方共同市场和安第斯共同体宣布加快自由贸易谈判,东亚10+3和上海合作组织作为亚洲两个支柱性机制深入发展。未来国际经济关系将逐渐由国家之间的较量和竞争转向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角逐,围绕全球经贸政策、金融体制的斗争与协调将主要在经济集团之间展开。
(七)国际能源、资源价格大幅上涨,国际能源格局调整步伐加快。对能源等战略资源的争夺成为影响国际经济关系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篇4
二、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准确把握2011年下半年经济工作的目标和要求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各类自然灾害和各种重大挑战,中央科学判断、沉着应对,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目前,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农业生产形势良好,价格调控总体有效,市场供应得到较好保障,社会需求基本稳定,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同时应看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矛盾仍然突出,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经济形势,一是既要正确认识取得的成绩,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好势头;又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充分看到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潜在风险,做好应对准备,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对工作的总体部署上来。二是要准确把握今年下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稳定物价总水平,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三是要全面把握下半年经济工作的十大重点任务,即坚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全力夺取全年农业丰收;坚持不懈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着力促进内需平稳较快增长;下大力气加快推进结构调整;毫不放松地抓好节能减排;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化医药卫生、资源环境、财税金融、农村、文化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和创业,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变化,合作与竞争同步发展
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新兴发展中大国率先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利用“二十国集团”和“金砖五国”等多边峰会外交平台,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在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使得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全球经济均衡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新兴大国倡导以平等、互利、共赢为基础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在相互借重、协调共进、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同时,都注重维持同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伙伴关系。
美国受金融危机和伊拉克、阿富汗两场战争后遗症的拖累,操控国际事务的难度加大。奥巴马政府继续实施内外“变革”,力求进一步摆脱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反恐战争和金融危机的困扰,新世纪头10年美以反恐、防扩散为重点的对外战略调整渐露端倪,逐步从过度倾注于反恐转向更多投入大国地缘战略角逐,应对崛起大国,同时强调多伙伴合作关系。奥巴马访欧强调美欧同盟关系的重要性,但“大西洋联盟”在双方安全战略中的核心地位有所弱化;美介入亚太地区的积极性不减,美日同盟关系得到进一步强化;美俄关系“重启”产生积极效果,但双方在反导和俄加入世贸组织等问题上仍龃龉不断;美国继续按计划实施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计划,对西亚北非局势实行有限和有选择的干预政策。
如何看当前经济形势 篇5
一、我国经济的运行情况
(一)2009–2010年的中国经济
2009年是最困难的一年。受金融危机冲击,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大批外向型中小企业关门倒闭,失业农民工被迫纷纷返乡。
2009年,任务非常明确––应对危机的冲击,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2008年底中央出台两年4万亿元的刺激经济方案,经济增长逐步恢复到正常轨道,并对世界经济复苏起到重要作用。
2010年是国内外环境最复杂的一年。上半年希腊遭遇主权债务危机,接着国内房地产价格非常不正常地快速上涨,再就是夏末秋初物价明显上涨,最后是美国第二次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2010年我国经济企稳回升,不仅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而且基本上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奠定了基础。
(二)做好经济工作的有利条件
1、我国经济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我国上一轮经济周期是从2000年至2009年,走出了一个“8+2”的良好轨迹,即8年的上升期,2年的回落期。从上升期看,2000–2007年,GDP增长率连续8年处于8%~14%的上升通道内。从回落期看,2008年,在国内经济调整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叠加作用下,GDP增长率从200714.2%下降到9.6%,回落势头较猛。2009年下降到9.1%,2010年回升到10.3%,从而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
2、“十一五”为“十二五”奠定了良好基础。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粮食连续七年增产,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3、内需驱动增长的模式得到进一步强化,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持续增强。我国投资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内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民间投资渐趋活跃。课后阅读资料:民间资本游资化,反映民间投资创业环境存在问题,也说明社会浮躁,寻求一夜暴富的心理相当普遍。炒作一旦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形态,任何产品的价格都可能上涨。
对付价格上涨,仅仅靠紧缩货币恐怕行不通了。如何将民间游资引导到实体经济领域去,遏制民间资金游资化的倾向,这是更为根本的问题。–––刘尚希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公报中,强调2011年的宏观政策基调是:积极稳健,灵活审慎。仅从字面看似有矛盾之处,既然要稳健,为何还要积极呢?既然基调是审慎,为何还强调灵活?这表明对2011年的宏观政策基调,在年内还可能有明显变化的可能性。–––巴曙松 紧缩过度带来滞涨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10%,怎么能说滞涨呢?全世界都没有过这样的滞涨。–––吴晓求
如果货币政策不出现大的失误,我国不会出现长期通胀。–––诸建芳
4、从外需看,2011年世界经济继续缓慢回升,出口将保持一定增长,外需有可能实现对经济增长的正拉动。中国-东盟自贸区成立一周年来,云南对东盟的贸易额不断攀升。
5、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积累了在复杂环境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宝贵经验,增强了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优势的认识。
(三)当前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1、从国际看,世界经济虽然有望继续恢复增长,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如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还在蔓延;美国再次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必然会给世界经济带来通货膨胀等负面影响;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在复苏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通货膨胀问题。
2、从国内看,经济结构升级的约束增多,前进中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强化,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两难的问题增多,如调房价稳民心与影响经济增速,提高劳动报酬比重与削弱企业竞争力,改革资源能源价格与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等。
3、世界经济呈现新的特点:世界经济结构处于调整期,世界经济治理机制处于变革期,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新兴市场国家力量处于上升期。
二、如何开好局起好步
(一)深入贯彻落实区域规划和政策性文件,加强督查和评估
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全面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各地要按照国家的总体部署,建立落实机制,明确责任和分工;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的督促检查以及评估工作,完善政策配套支持体系。
加快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贯彻落实工作,研究制定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财政、产业、人口、投资等政策,明确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国家支持的重点投资领域和产业准入标准。各省要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加快制定本省的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实施方案和进度安排,研究制定分类配套政策,推进省域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
(二)加快调整投资结构,积极引导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中央确定的“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战略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在促进区域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投资对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继续加大政府投资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的力度,加快民间投资跟进的步伐,着力扩大中小企业投资意愿和规模。正确处理扩大投资用于在建项目和新建项目的关系,确保一批重大在建项目继续推进尽快完工,严格控制低水平、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的新建项目开工建设。东部地区要围绕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重点培育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能力。中部地区要扎实推进“三个基地、一个枢纽”重大项目建设,加快“三农”、保障性住房、卫生教育、基础设施、节能环保、自主创新与技术改造等重大项目的实施。西部地区应继续加大民生领域、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建设的投资力度,积极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技术改造。东北地区应加快重点产业振兴,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并购重组,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三)进一步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
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调整的重大机遇,推进中西部地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完善各项配套措施,有序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和平台,吸引产业链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在中西部地区着力培育和壮大一批承载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经济实力雄厚的重点经济区(带),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中西部各地要完善基础设施保障,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破地区封锁,消除地方保护,为承接产业转移营造良好的环境。鼓励中西部地区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与东部沿海地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支持中西部毗邻城市之间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加快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在中西部条件较好的地方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四)加快解决城乡统筹突出矛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针对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的客观实际和特有国情,未雨绸缪,超前研究解决人口红利逐步消失、过亿农民工进城、农村空心凋敝等城乡统筹的重大问题,分步制定综合配套政策措施加以应对防范。重点解决目前我国城镇化的盲目发展和不协调发展问题,抓住城镇发展的“贪大求快求新求洋”、农民工市民化进展缓慢、劳动力转移不畅等突出矛盾,加快研究解决办法,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加快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和城市规划管理,促进城镇化集约、特色发展。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以优先解决中小城市和县城的农民工落户定居为切入点,由点及面,逐步推进,出台有关促进农民工进城就业、工资增长、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子女就学、落户等相关政策,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和失业救济制度,建立工资保证金制度,推进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险异地接续问题,将农民工住房纳入城市住房保障体系,继续落实国务院相关文件推进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得到切实解决,实行更加宽松的落户政策,等等。整合资源,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建立区域联网的农民工就业信息收集和发布机制,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五)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健全政策体系,提高扶贫开发效益
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财政性投资力度,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完善扶贫机制。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强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着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整合政府扶贫资金,扩大以工代赈规模。创新扶贫工作方式,提高扶贫效率。积极探索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新机制,继续鼓励引导对口扶贫和援助。积极组织实施贫困地区人才援助计划,支持贫困县(市)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实用人才,鼓励各类人才到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创业发展。
对具备生存条件的贫困地区,继续实行开发式扶贫,改善贫困人口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对生存条件恶劣的贫困地区,实行易地扶贫,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库区、行滞洪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培训扶贫、技术扶贫和劳务输出扶贫,增强劳动技术和增收能力。对不具备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实行救济扶贫。加强对贫困人口下一代的教育扶助,防止贫困代际传递。采取社会救助、设立专项贷款和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措施,防止因灾因病因学返贫。
三、热点问题如何看
A 经济增速
全年增长8%不成问题 上行风险大于下行风险
吴晓求:具体季度同比增速目前不好预测,全年来看经济增长达到8%是不成问题的,这也是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
巴曙松:2011年宏观经济将进入平稳、温和的趋势性增长。与2010年不同季度的环比波动过大相比,2011年GDP增速波幅将比较温和。总体上,前三季度温和上升,三季度可能是全年同比的高点,略超10%,四季度呈现小幅回落,市场预期GDP增速都将保持在9%-10%左右的窄幅区间内波动。
但需要注意的是,从目前的趋势看,2011年的经济增长上行风险大于下行风险。基于2010年四季度强劲的增长态势,2011年经济在特定季度过热的可能性不容忽视。其中一个动力就是因为2011年是“十一五”和“十二五”的衔接之年,从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看,通常存在很强的政治周期扩张冲动;其次是外部经济如美国的复苏可能会超乎当前的预期,这对国内经济有一定带动作用;第三则是到目前为止的紧缩措施力度有限,实际上滞后于物价走势,紧缩力度和节奏都稍显滞后,宏观政策在进行紧缩时持十分谨慎的态度。
刘尚希:国家发改委提出2011年的经济增速在8%左右,这代表了政府对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综合各种因素进行判断,实际增速落在7%-9%区间的概率较大,按此增速的话,2011年就根本不存在“保”增长的问题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来“稳增长”,而不是延续2009年以来的“保增长”,就意味着经济增速不是明年宏观政策的核心目标,甚至可以说只是实现核心目标的一个条件。
诸建芳:2011年控制通胀会牺牲部分经济增长,预计全年经济增速将从2010年的10.2%回落至9.5%左右。在反通胀的压力下,上半年经济增长将受到一定抑制,GDP增长将呈现前低后高走势。分季度看,预计2011年一至四季度,GDP同比增速分别为8.7%、9.1%、9.8%和10.02%。
2011年经济增长的动力将主要来自内需增长。由于2011年全球经济增长将比2010年有所降低,中国出口增速将有所下降,故出口对经济的贡献也将下降,尽管还存在较大规模顺差,但增长的贡献将转为负的。由于通胀压力比较大,货币信贷政策将有所收紧,因此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将下降。由于鼓励消费的政策和消费潜能释放,消费增长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相对稳定。B 通胀总体可控 CPI预计略高于4%
巴曙松:中央给出的这一目标数字是4%。虽然各种预测表明,2011年的CPI会略高于4%,中位数可能在4.5%左右,但决策者为什么还把2011年的CPI目标定在4%?站在政策研究的角度换位思考,将有助于理解2011年的宏观政策导向。
首先,如果把目标定在5%或者更高的水平,本身也没有太大问题,毕竟在过去5年中,政策制定的通胀目标有三年是3%、一年4%、一年5%,即使定在5%,也没有超过过去5年的最高值;其次,从市场角度分析,一个十分重要的政策意图,在于合理引导通胀预期。客观评价,2010年下半年物价短期内迅速冲高的一个重要机制就在于通胀预期及其推动的物价上扬。
再者,实现2011年4%的CPI目标,政策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腾挪空间。大致测算,今年的翘尾因素约为2个百分点,如果新涨价因素能够控制在1.5个点,尚可能预留0.5个增长空间用于资源价格调整以及外部可能带来的输入型通胀压力。
吴晓求:现在一般的看法认为全年CPI在4%左右,应该不会超过4%。同比的增速跟基数有关系,去年基数比较低,环比增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诸建芳:短期看,通胀压力依然较大,但是在政策加强调控的情况下,物价上升的压力在春节后将有所减缓。我们预计2010年全年CPI上升3.3%,2011年CPI上升3.8%,其中上半年CPI在4%以上,下半年通胀压力将有转折性变化,年底回落至3%左右。2011年各季度CPI预测分别为4.5%、4.2%、3.8%和2.9%。PPI方面,2010年为5.5%,2011年预计为4.6%。
“十二五”期间通胀上升可能涉及的主要因素包括:工资上升带来的成本推动因素,资源环境成本推动的物价上升以及公共产品调价带来的通胀上升。有些观点据此认为“十二五”我国将经历高通胀,我们认为,如果货币政策不出现大的失误,我国不会出现长期通胀。
巴曙松:2011年的通胀仍然处于可控范围。
通过与历史经验进行对比,本轮物价上涨的直接导火索是2010年10月、11月份蔬菜价格的大幅上涨,但从中国的粮食和蔬菜价格波动历史看,蔬菜和食品价格带动的CPI上涨及其供应的回复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因此,这轮物价上涨将逐步在供应恢复之后稳定下来。
所以,整体上判断,2011年的通胀仍然处于大致可控的范围。目前通胀在很大程度体现的是一种可能性的风险、尚未形成全面的高通胀的现实,且当前的通胀主要集中在农产品、蔬菜和粮食领域,尚未全面扩散,只要及时采取紧缩措施并加大供应,且2011年上半年不再出现大规模的农业灾害,则通胀压力应当不会高于2007-2008年的水平。C 货币政策 年内可能加息两次 一季度或将“三率齐发”
巴曙松:今年一季度或将成为“三率齐发”的政策密集出台期。首先,4%的CPI既定目标意味着一季度的调整压力会非常大,上半年的部分月份CPI很容易会达到5%,甚至会接近6%,这种物价走势会形成较强的政策调整压力。其次,基于今年物价“前高后低”的基本判断,一季度也会是政策调整与出台的密集时期。政策出台节奏会呈现一个标准式的动作,我们称之为“三率齐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利率与汇率。不仅如此,对部分投机性较强的产品的物价行政管制,以及适度的资本管制(特别是在加息和升值时配套使用)也将成为辅助性工具。实际上,从2010年年底的宏观政策紧缩节奏看,与实体经济的强劲复苏以及较强的物价上升压力看,实际紧缩力度是偏松的。这使得市场可能会猜测,宏观紧缩力度会滞后于实体经济的波动以及物价的走势。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上半年的物价高点接连出现之后,开始全面启动严厉的政策紧缩。采取两种不同的政策操作节奏,对资本市场的冲击存在很大差异。吴晓求:通胀与经济增长之间要取得相对平衡,因此货币政策要相对有节奏,不能节奏太快。去年四季度以来货币政策的调整节奏就偏快了一点。但是说紧缩过度带来滞涨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10%,怎么能说滞涨呢?全世界都没有过这样的滞涨。2010年GDP季度同比增速递减是正常的,递减与基数有关,因为2009年12月份的GDP比2009年1月份的GDP高得多。
巴曙松:整体上外部的低利率水平一直是制约国内政策工具选择的核心因素之一,而且这种因素短期内也难以改变。在低利率条件尚未改变的情形下,政策组合的备选工具中,优先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最高,央票的运用以及贷款投放的窗口指导等都是常用的数量型工具。相应的,利率工具的使用仍会非常谨慎,即使加息,次数也会相对有限。
刘尚希:未来继续加息的可能性,与决策者对经济的形势判断密切相关。如果货币当局认为主要矛盾是国内因素引起的货币供应量,持续加息是必然的。如果认为只是当前这种宏观环境下不能让流动性过分宽松,为控制物价创造条件,那加息的次数很有限,不会一直加下去,更不存在所谓的“加息通道”。
诸建芳:今年政策组合变化最明显的是货币政策由原来适度宽松转向稳健,数量型和价格型政策工具都将作出调整。首先未来货币增速将有所回落,我们预期广义货币(M2)增长为15-16%,信贷增长15-16%,即新增贷款7万-7.5万亿。其次,预计利率需要继续上调2次。D 汇率
人民币或升值5%
巴曙松: 把扩大进口当做平衡国际收支、平抑物价的一大措施,这预计是2011年国际贸易领域的一个值得关注的亮点。为了更好地平衡国际收支,在原材料等尽快加大、物价压力增强的上半年,人民币升值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政策变量,总体升值幅度会超出2010年。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可以使铁矿砂和原油等原材料的进口价格降低,有助于减少输入性通胀,其次可以迫使纺织品等行业进一步提高附加值。
总体上,在内部物价压力上升、外部贸易平衡压力也比较大、利率在外部低利率环境约束下难以大幅调整的时期,汇率调整的回旋余地较大,预计调整的力度会比市场预期的要大。
吴晓求:人民币升值趋势还是存在的,但是2011年的升值不会像2010年那么大。如果加息持续,人民币有保持升值趋势,无疑吸引更多热钱入境,这是一对矛盾。要平衡的话比较麻烦,需要加强跨境资本的管制。加息要慎重,加息与跨境资本的管制同时进行,热钱就进不来了。诸建芳:未来人民币升值速度主要考虑国内的产业承受能力,以及生产要素从出口部门转向内需部门的速度,因此,人民币汇率不会出现大幅度的调整,预计2011年仍将升值5%左右,即到2011年底,美元兑人民币达到6.30的水平。刘尚希:从中长期角度讲,随着一国经济实力增强货币升值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升值趋势不代表币值一直是上升的,这里面也有升升降降的波动,跟股市是一个道理。所以,虽然升值是一种趋势,但币值的具体变动情况并非客观的,这里与相关经济政策及其他方面的经济活动有关,也与国内外的心理预期有关。从政策预期的角度来讲,2011年不应让人民币有过多的升值预期,而应保持币值稳定,甚至不排除在某种情况下让人民币贬值一下,否则在美国货币“放水”、其他经济体不乐观的大背景下,全世界的热钱都要跑到中国来了,这意味着我们在替他国分担风险成本,有损国家利益。E 房地产调控
见不到效果多少轮调控都没用
刘尚希:国家一而再再而三地调控房价,但房价还是不停地在涨,甚至继续出现“日光盘”。这是为什么?这里关键问题不在于政策调控,而在于房价的社会心理预期管理。
第一轮调控的时候,百姓对调控抱有很大希望,但调控结果下来房价还是在涨,于是国家再调控,但房价依然继续涨,这样政策的可信度就越来越低,政策对社会心理预期的影响就越来越小。所以调控不能只是试着看,必须立马见到一些效果才行,见不到效果就无法改变预期,再来多少轮调控都没用。
全面辩证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篇6
科学判断形势、利用趋势、发挥优势、引领态势,是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对经济发展预期管理至关重要。
今年*月份以来,复杂演变的国际局势和跌宕反复的新冠肺炎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叠加,给恢复势头良好的中国经济带来不小冲击,下行压力备受关注。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形势和经济工作时,立足全局,把握大势,强调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坚持办好自己的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强大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其中,既蕴含着发展观,也强调了方法论,对我们科学判断形势,全面把握大局,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善谋者行远,实干者乃成。我们既要科学理性地认清当前经济形势,把握和应对好短期波动的冲击影响,正视和解决好困难压力,还要从较长周期认识中国经济的内在规律和大趋势,把握中国经济的潜力、韧性、底气、后劲,从而保持定力、积极应对,沉稳从容地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全面开放,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千磨万击韧性依旧
外资是个风向标。近年来,尽管受疫情冲击、地缘政治等影响,部分外资企业开始多元化布局,但对华投资步伐并没有放慢。继2021年实际使用外资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后,我国吸引外资继续攀升,今年*—*月实际使用外资****.*亿元,同比增长**.*%。中国德国商会、中国美国商会的报告显示,超七成的德资企业、超六成的美资企业计划增加在华投资,多家知名跨国公司围绕低碳业务加大在华布局。
成熟投资往往寻求长期稳定的回报。中国市场于外资而言,“长期”体现在,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为全球提供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的意愿也不会变;“稳定”体现在,我国完备的产业体系、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超大规模市场等优势,依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外资“加码”,是对中国市场潜力和经济前景实打实的“点赞”。透过外资窗口,我们看到了中长期的预期和信心,也要正视眼下的压力和困难。
观形取势,需要将今年*—*月份稳步恢复向好的国民经济运行与*月份以来的情况分开看,否则就可能干扰我们对经济运行真实状况、变化趋势、机遇挑战的判断把握。
今年前两个月,我国工业生产加快,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势良好;服务业保持恢复,生产指数同比增长*.*%,比去年**月份加快*.*个百分点;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万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同比增长*.*%,比去年**月份加快*.*个百分点;投资作用突出,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同比增长**.*%,比2021年全年加快*.*个百分点;外贸稳定增长,货物进出口总额*****亿元,同比增长**.*%经济恢复向好势头,为一季度开好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月份以来特别是*月份,部分经济指标转弱,这是疫情冲击带来的短期变化,是受外在影响的阶段性波动。但面对新的下行压力、更严峻挑战,我国经济依然显示出强大韧性。
——看保供,基础产业支撑有力。疫情冲击下,我国粮食和能源等基础工业保持增长,为抗击疫情、推动经济恢复提供有力支撑。从农业看,冬小麦苗情继续转好,春播备播进展顺利,进度快于去年同期,夏收陆续开镰,丰收在望。从能源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加值增长*.*%。这些都有利于保障生产生活正常运转。
——看稳价,基本生活类商品产销持续增长。*月份,规模以上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和*.*%;鲜冷藏肉、速冻食品产量分别增长**.*%和*.*%。这些都有利于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要。
——看结构,内需主引擎作用依然凸显。一方面,消费仍在恢复,尽管*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但电商、网上零售保持增长。*—*月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制造业投资增长**.*%,在全部投资中增长最快。同时,基础设施投资增长*.*%。这些都意味着投资还将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看新动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韧性彰显。*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好于全部工业。*—*月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好于全部投资。
数字和事实最有说服力。尽管经受了千磨万击,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坚固。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纽约时报》刊文称:“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中国的发展都是贸易和投资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改革开放**多年来,中国经济一直在各种困难、压力、问题、挑战中不断突破、加速成长、创造奇迹。
回顾党的十八大后的经济形势,外部是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内部是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经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不断累积,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跨越**个春秋,再看中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国内生产总值从近**万亿元到超过***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美元到超过*.*万美元,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非凡**年,贯穿其中的是“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打好三大攻坚战以稳定良好的经济环境为深化改革开放创造条件,又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了发展动能有序转换,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稳字当头,进中取势,成效斐然。20**年**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这是我们党对发展大势与客观规律的精准把握,是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经验的全新总结,彰显了战略定力和勇气智慧。
坚持稳中求进,无论是面对逆全球化的狂风骤雨,还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无论是解决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老问题,还是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这一要求都是总基调。依照这一方法论,我们保持定力、沉着应对、稳扎稳打,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昂首阔步迈向现代化新征程。“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悠悠吟唱穿越千年风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变成现实。
聚焦当下的经济工作,更需要我们秉持“稳中求进”的要求、掂出“稳字当头”的分量。这个分量在于,当前中国经济压力叠加——稳增长难度增大,稳就业形势严峻,稳物价压力上升。面对多种难题相互交织,发展如同逆水行舟,我们必须迎难而上、奋发有为,在稳经济和助企纾困上发挥更大政策效应。
这个分量还在于,“十四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高质量发展是宏观经济稳定性增强的发展,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宏观稳定成为稀缺而宝贵的资源。谁能持续稳住经济大盘,谁就能克服疫情影响,稳住民生底线,在新一轮增长中夺得先机。
顾大局,稳字当头;行大道,稳中求进。越是在复杂情况下,越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做强实力远近结合举大事,必有所资。
中国经济发展正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而一些新的不利因素又在增加、演变,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社会上难免出现焦虑情绪。对此,我们一方面要正视各种困难、压力和挑战,做到弄清症结、心中有数;另一方面,一定要看到大势大局大面,中国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回旋余地广,有超大规模市场,长期向好的硬底盘不会改变。尽管压力困难客观存在,但我们有“稳”的基础和实力,有“进”的动力和空间,更有抵御风险、战胜挑战的坚定信心和强大能力。
——一系列基础设施改造升级,蕴含巨大商机。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规模效应、空间配置效应、结构效应与社会福利效应不断显现的经济大国。
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之中,投资还有很大潜力。“十四五”规划***项重大工程建设正加快推进,分解出的****多个项目有序实施,各地已储备
*.*万个专项债项目,全年水利工程和项目可完成投资约****亿元这些工程项目有着巨大发展商机。
——超大规模市场释放的巨大消费能力,蕴含无限机遇。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人均GDP超*.*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超*亿人、市场主体总数超*.*亿户的经济大国。
受今春疫情多发影响,一些消费被抑制,但需求并未消失。传统消费转型升级、新型消费潜力释放、线上消费强势“补血”,作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中国仍是世界经济大循环的关键枢纽,市场机遇无限。“培育新型消费,发展信息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鼓励定制、体验、智能、时尚消费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这个大市场勾勒出诱人前景。
这样的大市场,谁都不想错过。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筹备工作正在顺利推进,参展企业签约面积超展区规划面积的**%,世界***强和行业龙头企业数量逾***家,药品、医疗器械、汽车等行业世界排名前**位企业大部分已签约参展。很多境外展商表示,希望继续深耕中国市场,并获得更大发展。
——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完备的产业链,蕴含强大的抗压耐冲击的韧性和优势。
今天的中国,工业体系门类齐全、独立完整,是工业经济规模跃居全球首位的经济大国。广袤的神州大地,从针头线脑等生活日用品,到航母、飞机等大国重器,都能生产。这一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尽管“从大到强”的难题待解,但它夯实了走向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在国家发展安全方面的意义更为显著。再者,这些年我们坚定不移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先进制造业稳步迈向中高端,各行业企业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在应对冲击、缓释压力时往往韧性很强,中国经济有更大的调整空间。
去年以来,一揽子政策组合拳精准发力、持续加码,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一批快速成长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重要基石。与此同时,围绕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新兴产业链布局也在进一步加强。稳定性和竞争力日益增强的产业链供应链,为守住“稳”的基本盘、创造“进”的新动能提供了重要支撑。
——人才资源大国的势能逐步彰显,为经济主战场竞争提供了坚实支撑。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有**亿多人口、*亿多劳动力、*.*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拥有技能的人才资源的经济大国。
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近年来,中央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有关部门、各省区市先后推出一系列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政策措施,推动了人才培养、评价、流动、引进、使用、分配、激励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高技能人才擦亮制造大国的智造名片,科技研发人才提升中国创造的价值水平,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人才积蓄支撑发展的澎湃动力。随着改革的深化、“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的推进,“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可期。
千行万业的汩汩活水汇流成中国经济的浩瀚大海。中国人民勠力同心,不惧任何风浪,拥有战胜一切困难、应对一切挑战的依傍和底气。
强基健体固本培元“稳”不是消极等待、无所作为,而是有底线、有静气、有张力;“进”也不是只管向前、不顾深浅,盲目进击往往欲速不达。“稳”与“进”,既需要有章法,也需要实干与担当的支撑。实现今年确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必须付出更大更艰苦的努力。对于短期的冲击波动,我们要对症下药、纾困解难;对于中长期的潜力释放,我们要强基健体、固本培元。
——纾企业之困,解就业之难。
就业稳,居民收入和民生才有保障,社会财富才能稳定增加,稳增长也才有支撑。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吸纳就业的大头,纾企业之困,就是解就业之难。今年以来,我们对受疫情严重冲击的行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施一揽子纾困帮扶政策,尤其是退税减税,全年总量将达到*.**万亿元。这是为市场主体下的“及时雨”、送的“雪中炭”。关键是各项政策要靠前发力,各项工作要加快节奏,无论是退税减税降费,还是专项债发行使用、重点项目开工建设、金融助力实体经济、支持企业稳岗等,已出台的政策要尽快落实到位,明确拟推出的要尽量提前,产生更大政策效应,确保上半年和全年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使经济较快回归正常轨道。与此同时,着力稳消费,综合施策释放消费潜力;挖掘有效投资,补上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的薄弱环节和短板,开辟更加广阔的投资空间。
——固市场之本,培创新之元。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经验。改革开放实践证明,哪个领域能够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哪个领域的发展就能充满创新活力、各类生产要素就能发挥出最大效能。公平公正是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保障,也是市场主体对政策满意度的一杆秤,政府就是公平公正竞争的守护者。这些年,我国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今后还要乘势而上,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在“放”上,规范行政权力,深化改革减繁去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在“管”上,抓紧明确透明稳定可预期的监管规则,对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公共利益的重点领域重点监管,对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严查重处;在“服”上,要更好担当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责任,用心用情做好民生工作。
——强发展之基,健制度之体。
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以显著制度优势抵御一切风险挑战,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从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到日益丰富不同领域具有创新性、支撑性的重要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层次分明、系统完备,在国家治理中日益显现出巨大的制度效能。我们要看到,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一个动态过程,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可以预期,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必将在国际竞争中赢得更大的比较优势,展现出更为旺盛的生机活力。这也是我国发展进步可以凭依的战略性有利条件,是我们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重要保障。
政策工具箱已经打开,善策妙方纷纷显效,瞄准的都是一件事——自己的事。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要有“舍我其谁、责无旁贷”的担当精神。对各级领导干部而言,就是要有“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胸怀“国之大者”,善于把地区和部门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局,把政治经济、宏观微观、战略战术有机结合,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对每个人而言,就是要为了自己的梦想不断前行,用双手创造更美好的明天。有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航定向,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全国人民的团结奋斗,是中国经济破浪前行的最大底气,我们的未来就没有战胜不了的挑战、没有跨越不了的难关。
论当前的经济形势及应对措施 篇7
一、深层问题探析
(一) 经济增长模式
据专家分析, 我国目前还能维持“稳增长”的手段主要是依靠国家政府增加投资。这种任务性的投资虽然也能起到刺激经济的作用, 但是所能起到的效果十分有限。更令人担忧的是, 这种任务性的投资大多是劣质投资, 在房地产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 劣质投资的后果就是房地产泡沫的急剧增加, 居民无法“安居”, 建造出来的民居又大量闲置。
此外, 我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制造业而发展起来的。但受制于生产力水平, 制造业依旧局限在低层次的循环圈内, 难以打破体制经济的束缚, 实现产业升级。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主要是建立在大量原材料、能源和劳动力消耗的基础上。但是在全球能源危机的今天, 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生产成本大幅增加, 但是生产出来的产品算不上是高科技产品, 滞销的后果将使企业入不敷出。
但是在2009年那次经济危机中, 我国就是采取这种“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事实上也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因此, 经验使得我们再次习惯性地选择这种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那么, 经济短期下滑、长期低质量增长的结局不可避免。而且一旦锁定成型, 最终的结果将是经济急剧衰退。所以, 对于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经济, 除了转型, 无路可走。
(二) 经济结构失衡
经济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三个产业的比重失衡、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以及增长动力结构畸形。我国的第二产业远远超过发达国家, 比世界平均水平要高出十到二十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偏低, 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美国74%的水平, 也低于同期的俄罗斯63.3%。同时, 产业内部失衡亦较为突出。三农经济仍未发展完善, 主要还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工业大而不强, 制造业规模虽已位居世界第三, 但企业极度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与创新产品;服务业服务效率和附加值不高, 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 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占40%左右, 而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还不足30%。区域经济对比中, 城乡收入差距为3.3∶1, 并且有逐步扩大的趋势。此外, 城乡的社会保障机制、公共基础设施也相差甚远, 城镇的社会保障机制已经基本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但是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还刚刚起步, 只有少数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部分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城镇的科教文卫事业远比农村先进, 这也导致农村在近期内难以追上城镇经济的发展水平。
据统计, 我国的投资率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二十个百分点, 但是消费水平则低二十个百分点。本轮实施的一揽子计划仍然是采取大幅增加政府投资, 这又将进一步扩大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差距。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结构与发展方式势必会产生更大的历史性影响。
(三) 外部环境滞后
政府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我国经济的一大特色, 但是随之产生的弊端是, 政府精英们颁布的调控措施远不如市场变化来得快、来的有效率。同时, 少数精英人士做出的决策难免带有主观因素的决定。现实是地方政府这几年来急于出让土地以获得政府收入, 同时向商业银行贷款用作土地的前期开发。这一举措使得政府财政收入不仅依赖土地的出让, 而且对商业银行的依赖程度也日益加大, 这对于需要稳定运转的政府来说可不是什么有利的事。因为一旦银行方面出现危机, 政府就是立刻受到波及。为了避免被牵连, 政府不得不进一步颁布有利于银行的政策, 主动救助陷入危机的商业银行。即使商业银行方存在过错, 政府也不方面采取强硬的改革措施, 例如上调准备金率 (上调准备金率会影响银行的营业利润, 但是如果不上调的话, 通货膨胀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
另一方面, 法制环境的滞后也阻碍了市场经济的繁荣。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 法制不仅能很好地规范市场经济的发展, 而且能保障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但是我国法制环境的现状是重点打击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 但是在非犯罪层面给予的保障不够完善, 甚至在许多领域依然是原则性保障或者完全是空白。
一言以蔽之, 政策环境、法制环境等滞后, 使经济由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延伸的渠道不畅, 多元化的增长方式未能形成, 有形成低层次自循环圈的可能性。
二、应对措施
(一) 调整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两方面——产业机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前者是指三种产业之间相互协调, 共同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 使产生的效益实现最优化、最大化;后者是指产业机构升级, 即生产结构系统由低级形式变为高级形式。调整产业结构首先需要增加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 降低第一产业的比重。这就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 实现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向节约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具体说来就是, 发展高新科技产业, 发展对自然、社会温和的产业。其次, 需要调整需求结构。政府、企业、家庭或者个人对所需要产品或者服务的需求比例各不相同, 但是根据市场供给规律, 需求决定生产及产品价格。要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必须在需求结构优化的同时调整产业结构。最后, 引导资金的流向 (包括国内资金以及外资的流向) 。银行的资金流主要是从农村吸收储蓄存款, 将可流动资金应用于城镇的建设, 如贷款给房地产公司。由此可见, 国内资金流过于单一, 导致房地产等几个利润高的部门出现资金饱和、生产过热的现象, 最后的结果是房地产市场出现大量泡沫。因此, 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国内资金流也进行引导和调控。而外资的流向对于产业调整和地区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后, 我国对外资的政策是积极引导, 以促进我国国内经济的增长。该政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个, 但是其负面效用是外商无限制的进入, 使得地方对外商毫无选择, 有些甚至引进档次较低的技术, 或者是环境污染严重的外资项目。因此, 有必要积极、合理地引导外资的流向。
(二) 扩大内需
扩大内需是我国需要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因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 在经济萧条的时代, 扩大内需可以转移大量剩余劳动力, 加快程式化进程。在经济发展节奏放缓的同时, 可以保持一定数量的增长, 而且还能解决就业问题, 保障社会的稳定、有序。但是单纯依靠扩张性财政政策是不行的。因此, 还需要同步实行提高工资待遇。目前的工资水平难以保障正常生活的需要, 也进一步影响了消费市场。高积累、低消费反而会对经济发展的正常发展不利——国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会导致高收入者消费高档进口商品, 导致国内消费市场的萎靡。
通常的做法是维持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引导投资作用, 如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农村教科文卫设施的建设等。同时鼓励民间经营组织的发展, 实现多渠道融资的畅通, 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各个领域。
(三) 改善外部环境
法制环境对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必须尽快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律体系, 如投资法、信贷法、预算法等亟需完善。改善法制环境不仅依赖立法上的完善, 而且需更加注重法的实施效果。今后的重点应该是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在执法过程中, 加强执法力度, 凸显出法律对违法犯罪分子的威慑作用。同时要加强法制宣传, 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树立法律权威。
参考文献
[1]王保安.中国经济结构失衡、基本特征、深层原因与对策建议[J].财贸经济, 2010:8-13.
[2]刑杰.浅析当前的主要经济形势及其对策[J].商业文化, 2010:150-151.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要点 篇8
推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为投资、消费、外贸。对外贸易依存度的长期居高不下意味着什么?它至少意味着中国经济的环境与外部经济环境高度正相关。而目前世界又面临着怎样的情境呢?首先是美国经济已经陷入衰退,虽然对这一点,学界还存在着争论,但是当前美国经济的疲软,则是不存在争议的。一个起因是次贷危机,目前看到的情景,已经远超过最初最悲观的经济观察家的估计。继年初美林、花旗这些世界投行业大佬相继暴出巨亏予世界以极大震惊之后,3月份又暴出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因受次贷影响,濒临破产的消息,被大摩以2美元一股廉价收购。作为贝尔斯登的在册“准投资者”,中国的中信证券公司只是由于国内繁琐的监管手续,还没来得及掏出数以亿计的真金白银,贝尔斯登的大窟窿即已暴露,侥幸逃过一劫。目前美国的次贷危机正在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最后究竟能够达到怎样的程度,目前没有人能够估计,也没有人敢再估计了。但是次贷危机只是由美国所发出的对世界经济冲击的第一波。目前美国对冲基金等大量杠杆类投资工具又开始发出危险信号,业界估计有可能造成对世界经济的第二波冲击。随着美国次贷和对冲基金等大量利用金融杠杆进行投资或投机的机构陷入危境,可能出现的是美国大量投资者的破产、企业倒闭、国民失业,业界预计有可能造成对世界经济的第三波冲击,后果不堪设想。在两会结束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中国总理温家宝公开对外表示:对美国经济深感忧虑。中国人向来温和谦让,照顾朋友的面子和情绪,作为总理,如此对一个“外国朋友”的经济表达公开的忧虑,在中国的对外交往历史上,这恐怕还是第一次。可见中国高层对当前美国经济的忧虑之深。而作为接纳了中国对外出口四分之一以上的美国,其经济的疲软,甚至可能陷入衰退,对中国经济的巨大负面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这意味着中国的很多对外贸易企业,尤其是高度依赖出口、依赖美国市场的制造加工企业,如珠三角、长三角的大量中小企业,都有可能陷入困境,甚至倒闭。而这两大领域,也是目前国内汇聚创业者最多的领域之一,这可能同时意味着在这些领域创业、投资环境的恶化,相关人士必须对此保持高度警惕。
全面通胀一触即发
就国内来说,根据从两会传出的消息判断,当前通胀可能已经显著呈现朝恶性化发展的趋势,否则,防通货膨胀不可能成为两会的第一大议题,也不可能成为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焦点话题。毋庸讳言,国内通胀发展至今日局面,与中国的某些有关管理当局最初对形势的误判,甚至讳疾忌医,是不无关系的。就在去年7月份,当月公布的CPI已经攀上4%以上的涨幅高度时,国家统计局有关人士仍旧在中央电视台声明:通货膨胀离我们还远着呢!到去年10月份,CPI连月攀高,而且不见有丝毫可能回落的迹象,国家统计局的相关人士不得不承认通胀的现实,但依旧抛出一个“结构性通胀”的说法。这是一个在经典经济学教科书上前所未有的概念,也可算是中国特色之一。而其理由是,虽然CPI连月走高,但PPI仍旧保持相对稳定。作为基础,PPI上不去,CPI再攀高,其程度恐怕也有限。到去年12月,PPI也上来了,全面通胀的事实几乎已毋庸置疑,但有关管理当局却干脆不提通胀了,说法变成了“物价的结构性上涨”。有关管理当局这种讳疾忌医的态度,导致最佳调控时机一失再失,终于导致了今日难以收拾的局面。到今年3月的两会,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已经不再回避“通货膨胀”的提法,并且将进一步“防通胀”列为今年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首要任务,而“防经济由偏快转过热”已经退居其次。
防通胀贷币政策手段有限
目前来看,有关管理当局防通胀,尤其是要消除人们业已形成的通胀预期的手段十分有限。首先,从货币政策上看,目前可供采用的主要手段有:加息、提高准备金率、汇率调整、发行大额央票回收流动性。加息方面,由于中国采用与美元软挂钩的浮动汇率制,随着美联储为挽救国内资本市场、为国内金融机构债务减压而持续降息,中美利差已经呈现明显倒挂,并且差距不断扩大,为防备国际热钱的冲击,中国有关管理当局已经捉襟见肘,如果再加息,只会吸引国际热钱更加疯狂的涌入,随之而来的只能是国内资产价格的暴涨,使经济呈现更加严重的泡沫化,这是中国所承受不起的。所以,虽然央行行长周小川不断说,国内加息和提高准备金率都还有空间,但实际上,中国再加息的空间已十分有限。作为调控通胀水平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加息已在政策上被迫退居边缘。
提高准备金率,有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准备金率最高可以提升至20%,中国经济还能够承受。但是,却忘记了各商业银行的承受能力。尤其是自2007年以来,大量国内商业银行的改制上市,银行已经不再是由国家说了算,赚了是国家的,赔了也由国家兜底。现在商业银行除了要向社会、向国家负责,更要向股东负责。国内商业银行目前仍主要靠息差为生,中间业务很小,其他赢利手段基本缺乏。钱都被中央银行收了去,商业银行拿什么来放贷?没有贷款,就没有息差,靠中央银行的那点息差,恐怕连养活自己都不够,何谈回报股东。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已普遍出现了头寸紧缺的局面,而这些商业银行解困的办法就是:东部银行靠从中西部挖资金;靠“紧缩”民营企业的信贷空间挤出资金,再拿去投放给国有企业和政府性投资项目。如此一来,本来就资金紧缺,还需要靠国家政策吃“偏饭”的中西部更加雪上加霜,等于是“劫贫济富”;民营企业的融资途径本来就不多,现在也同样是雪上加霜。所以,准备金率的上调空间也同样有限。
汇率方面,目前海外有传说,中国有关当局正在“密谋”人民币重估,据说是有一步升值到位的想法,但已遭到中国有关方面明确的否认。一般以为,海外舆论并非空穴来风,中国一些高度“机密”的事情,往往是由海外先捅出来,然后才出口转内销,为国内民众所知。但这一次,事情恐怕不会这么简单。还是那个问题,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和幅度,必须考虑国内企业的承受能力,另外还要考虑高达一万五千亿美元的外储损失。本来美国实行弱势美元政策,就使中国的外储每天都在遭受贬值,被舆论指责为穷中国补贴富美国,人民币的升值,只能使中国手里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变得更加不值钱。再一个问题,还是国际热钱。人民币一步升值到位,热钱套利的目的快速兑现,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套现资金的集体流出,而国家在这方面目前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已经有学者指出,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可能会导致中国经济的崩溃。有关管理当局大概是不敢冒这个险的。所以,靠人民币升值去抵御通胀,空间也有限。目前来看,只有大额央票还有比较大的操作空间,但这要取决于市场的购买意愿。而市场对大额央票的购买意愿,又取决于资本和资产市场的状况,尤其是股市、楼市的状况。只有人们觉得国内股市、楼市彻底不行了,才可能将资金转向购买大额央票,以获取那点可怜的利息。但是政府能让、敢让股市、楼市彻底玩完吗?同样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财政政策不利于防通胀
财政政策方面,美国目前为刺激国内消费采取了大规模的减税政策,但中国有关当局的减税意愿明显不足。别的不说,国内股市从去年10月中旬以来,短短5个月,迄今已经暴跌了40%以上。国内各方都在呼喊政府救市,要求降低印花税或印花税单边征收,可曾见到有关部门的积极回应?加税可以“半夜鸡叫”,降税却需要不断“研究”,明显是在敷衍。另外从个人所得税的调整,也可以看出国内有关部门在减税问题上的消极态度。所以,这个近期基本是指望不上的。积极的消息是,从两会传出的信息看,今年国家虽然声明仍将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但可能会在某些领域实行一定程度的财政扩张,以保持经济一定程度的增长,主要是为解决就业问题。从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出国家将实行财政扩张的领域。但某种程度上,这对抑制投资、抑制通胀是个负面消息。
行政手段并不可靠
目前来看,惟一能够依赖的、具有较高可靠性的还是行政手段。以行政手段调控物价,大到对煤电油的限价,小到兰州一碗拉面的价格也进行限制,但这却是与市场化的经济改革取向背道而驰的,而且从长期来看,只会造成价格信号的失真,使市场更趋混乱,从而在长期损害国家经济的发展。而且“底下”好像也并不都是那么听话,比如近期中石油、中石化旗下的众多炼化厂又开始“检修设备”,停工不干了。真实原因却是,国家限价,内外油价倒挂,使炼油变得无钱可赚。俗话说,“杀头的买卖有人干,赔本的买卖无人干”,国家强制要求别人干赔本买卖,别人当然不愿意干。中石油、中石化去年就来过这么一手,最后结果是迫使国家上调油价,并对两大垄断公司拿出巨额资金,进行财政补贴。目前还有一个困难是,两大公司都是上市公司,而且同时是海内外几大市场的上市公司,国内对内资股东有办法,对外资股东,恐怕就得掂量掂量。很多人对中石油、中石化在关键时刻中断市场供应,对国家拿出巨额资金对中石油、中石化进行补贴,都颇有微词。岂不知企业固然有企业的困难,国家也有国家的苦衷。虽然造成这种局面,很大程度上是有关当局在最初决策时缺乏通盘考虑的结果,但现在木已成舟,只能承认现实。目前有人提出让国家回购两大公司的股权,将两大公司重新国有化,这一要看国家有没有这样的财力,二还要看相关股东愿意不愿意,恐怕都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依靠行政手段调控物价,看来也不完全可靠。现在还只是出现局部“油荒”,国家继续如此“调控”下去,会不会出现大规模的“电荒”(广东目前已经出现30年来最大的一次电荒)、“煤荒”、甚至“粮荒”,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物资“荒”,未来都是不可知的事情。
【当前经济形势】推荐阅读:
当前经济形势06-02
当前经济金融形势思考08-05
当前宏观经济10-29
怎么看当前经济形势06-17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特点08-17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要点11-05
当前世界经济总体形势05-26
讲座2当前经济问题11-05
如何看我国当前经济形势08-29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