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金融形势思考(精选10篇)
当前经济金融形势思考 篇1
在后危机时代, 国际国内环境处在深刻复杂变化之中, 中国经济的走势令全球关注。中国在金融危机中显示出了强大的抵御能力, 经济总体回升向好, 但回升的基础不牢固, 国内经济运行中的新老矛盾相互交织, 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中国要化危为机、加快发展, 关键在于准确认识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 认清中国当前的国情和特点, 抓住稍纵即逝的历史机遇, 找到正确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以符合国情的金融形态和方法支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国际经济复苏前景错综复杂, 经济金融格局面临深刻调整
1、债务危机风险凸显, 延缓了经济复苏步伐
今年以来, 葡萄牙、意大利、希腊、西班牙 (PIGS) 等欧洲国家相继爆发主权债务危机, 美国、日本也面临巨大的债务风险, 全球金融市场再次出现大幅震荡。这次债务危机与次贷危机的相似之处在于, 两者都是消费信用的过度透支;不同之处在于, 债务危机是政府为了支撑养老、医疗等社会消费导致政府信用透支造成的。而次贷危机是在土地升值的预期下, 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为住房消费过度融资, 造成个人和金融机构信用透支造成的, 消费特征更加直接和突出。为了应对债务危机, 欧元区各国联手开展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最大规模的金融救助计划。同时, 美欧日各国不同程度地推行增税和削减公共开支等财政紧缩政策。这些政策措施势必会导致消费紧缩, 使经济复苏进程更为艰难漫长。
2、经济复苏冷热不均, 世界经济向多极化发展
整体来看, 与发达国家的消费不足、经济低迷相比, 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势头总体良好, 成为经济复苏的积极力量, 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这当中, “中国生产、美国消费”成为当前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人们也纷纷用G2来描述这一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具体来看:
一是美国的霸主地位进一步削弱。长期以来, 美国通过华尔街资本市场把美国消费所产生的债务, 做成泡沫化的各种金融工具卖到全世界, 为美国的高消费筹资。但这次金融危机宣告了这种依赖虚拟资产财富效应支持负债消费的发展模式的破产, 也宣告了华尔街神话的破灭。尽管美国仍将长期是世界头号大国, 但其下行的趋势已不可逆转, 世界各国对美国的信任度也开始严重下降, 不再盲从。
二是欧盟和欧元面临挑战。欧盟的成立和欧元的发行把欧洲分散的力量整合起来, 在经济金融领域直接对美国和美元构成竞争。但债务危机暴露了欧盟和欧元的短板, 也是制约欧盟进一步发展的两个突出问题:一个是欧盟内部的经济失衡与成员国各自为政的矛盾。欧元只是货币的统一, 但财政没有统一, 成员国间又缺乏协调, 使欧盟内部经济发展失衡的问题被放大;另一个是社会高福利和人口老龄化, 导致发展包袱沉重、动力不足。这两个问题解决不好, 将长期拖累欧盟的发展, 影响欧元的作为。
三是日本长期深陷衰退, 发展有限。日本经济在出口拉动和城市化升级的带动下, 自1960年起经历了30年的快速发展期。但日本对美国言听计从, 最终使自己陷入被动。先是在美国的压力下通过“广场协议”使日元升值。之后, 又实施低利率等错误的经济政策, 造成金融资产的吸引力下降, 而房地产的吸引力上升, 地价飙升, 最终导致房地产泡沫破裂, 宣告了日本这一轮城市化的完成, 使日本失去了发展的空间、目标和动力, 出现了自1995年以来经济的持续衰退。
四是中国正在崛起, 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力量。这次金融危机爆发后, 与发达国家国内市场已经饱和、需求小于供给、失去了经济增长动力的情况不同, 中国在13亿人口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 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内生动力, 并在4万亿的刺激经济措施的配合下, 最大程度抵消了出口减速的拖累, 使中国经济率先实现复苏。同时, 中国抓住机遇努力在国际经济金融格局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比如中国推动东盟建立了1200亿美元的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 与亚洲、拉美国家签署了总额高达650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 向IMF注资500亿美元。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影响力的增强, 开始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肯定, 今年初世行将中国投票权从2.77%调增到4.42%就是证明。
五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有很大潜力, 表现出明显的“中国化拉动”特征。中国与发展中国家普遍有着高度的政治互信, 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 使这些国家在治国和发展理念上, 都高度认同中国的发展模式, 开始形成高度的经济互信, 并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加深合作。同时, 这些发展中国家在合作中受益于中国的广大市场, 分享中国发展的成果, 扩展了自身的发展空间。比如亚洲其他国家有1/4的贸易是与中国开展的, 而与美国的贸易比重则从上世纪90年代的35%下降到18%。
3、国际金融格局将从美元垄断向多种主要货币相互制衡演变
美元依靠世界货币的地位, 以不断贬值来应对债台高筑, 不仅加剧了美元信任危机, 也对全球形成了持续的通货膨胀压力;欧元、英镑汇价也出现大幅下滑。现在, 很多国家提出了要改革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要求:欧洲呼吁建立一个新布雷顿森林体系, 亚洲及拉美一些国家正在积极推动区域性货币合作, 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逐步扩大在世行中的份额, 这都显示出国际经济金融体系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此外, 气候、环境、贸易争端等问题, 也都增添了全球经济复苏和稳定增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二、中国现阶段的国情和发展任务
1、中国正在并将长期处于建设阶段
纵观各国经济发展, 一般要经历建设、产业、消费三大阶段。首先是建设阶段, 这是发展的初级阶段, 特征是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艰巨, 建设拉动产业和消费。第二是产业阶段。特征是产业发展对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这些社会资源具有较强的调动力, 拉动城市化建设和消费, 对经济贡献最大。当前, 发达国家大多处于产业发展的中后期。第三是消费阶段。这个阶段有形的物质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开始逐步降低, 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量逐步减少, 服务业成为经济主体, 个人消费开始展现出巨大的生命力。特征是经济高度的消费化, 建设和产业都由消费拉动。如美国就是消费阶段最典型的代表。美国进入消费阶段后, 消费信贷迅速发展, 消费增长长期超过投资增长, 住房、信息、文化、医疗等与消费、民生相关的领域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建设、产业、消费三个阶段逐级演进, 不同时期各有侧重。从时间上看, 这三个阶段有先后关系, 是递进的过程, 不可人为跨越;从空间上看, 是可以并存的, 但不同时期侧重点有所不同, 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别, 不能机械划分。当前, 我国同时具备建设、产业和消费的特征, 东部沿海较发达地区已经开始走出建设阶段, 处于产业阶段的发展期, 但中国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建设阶段, 部分中西部地区还很贫困。所以, 中国建设仍占据主导, 也是主要矛盾, 决定了中国在整体上处于建设阶段。
2、城市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
城市化是建设阶段的重要特征和实质内容。它不是单纯的国土物理景观和人口构成的变化, 而是推动着两大根本变革:一是土地变资产, 二是农民变市民。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所描述的, 欧洲由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大发展。但资本主义的城市化是资本家追逐利润驱动的, 通过剥夺农民土地, 把农民变成无产者, 把地主变成资本家, 解决了资本和劳动力的来源。而中国的城市化是社会革命驱动的, 是建立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 以全民小康、构建和谐社会为使命的, 这是中国与西方城市化本质的不同。还有一个重大不同, 就是中国城市化的人口规模几乎是发达国家已实现城市化人口的两倍。这都决定了中国的城市化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 也是迄今为止历史上最伟大的一场社会革命。
一方面, 城市化将为中国经济实现稳定快速增长提供不竭动力。目前, 我国的城市化率是46%, 还处于较低水平, 但发展很快。估计2020年将达到58%, 2050年将达到75%~80%, 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这将为经济增长提供巨大的动力。据测算, 到2025年, 城市化发展带来的总投资需求将近150万亿元, 全国将有13座人口规模超过千万的巨型城市, 建筑面积需求近400亿平方米, 电力需求近9亿千瓦, 有多达170座城市要建立大规模交通系统, 需要铺设50亿平方米的公路和2.8万公里的地铁。城市化同时也会带来社会分工、消费结构的重大变化, 一方面, 农民变市民有利于带动消费;另一方面,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 居民消费结构也将升级。所以, 城市化是中国扩大内需的最根本动力。
另一方面, 我们需要统筹城乡建设、产业消费、区域协调、绿色低碳、社会和谐、科学发展等一系列问题, 任务非常艰巨。首先, 统筹考虑均衡发展问题。现在, 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凭借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先富起来, 但中西部地区的人民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 发展差距较大, 需要统筹现在13亿、将来15亿人的小康和福祉大体同步。其次, 统筹考虑就业、消费的平等和普惠问题。很多商品在发展初期通过赢利来加快发展, 等发展到一定规模, 商品的社会性开始凸显, 就要在经济规模效益下向消费者让利实现普惠, 不仅不能大幅涨价, 有的甚至会降价, 比如粮食、电信、医药等。再次, 增强城市和城镇的承载能力, 实现两者协调发展。要注重发挥城市群的重要载体作用, 延续以城市群为主体格局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增强城镇的承载能力, 实现城镇发展模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变。最后, 科学统筹协调土地变资产的过程。西方城市化把农民变成失地的无产者, 而中国把土地变资产中的一部分返还给农民, 使农民变成有资产的市民而不是城市贫民。同时, 政府在推动土地变资产中, 要看到土地是所有功能的共同载体, 不能以价格高低作为衡量土地价值的唯一标准, 还要兼顾社会功能, 直接为中低收入住房、医疗、教育和其他社会事业提供足够用地。
3、新型工业化为中国经济发展开辟了巨大空间
中国正处在工业化迅速推进的历史时期, 但工业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比如部分行业存在产能过剩、能耗较大、技术水平和产品附加值较低等问题, 特别是随着重化工业深入发展, 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等矛盾将进一步加剧。解决的出路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这将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更大空间。一方面要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注重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围绕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形成新的战略产业集群,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把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 努力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的发展模式。另外, 在大型工业项目迅速发展的同时, 要加快发展中小企业, 特别是通过形成或延伸产业链, 增强产业吸收就业的能力。
4、中美经济互动是影响中国国际化的主要因素
在“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互动发展格局下, 中国出口和贸易顺差大幅增长, 外汇储备迅速积累, 出口创汇在结售汇制度下转化成巨大的人民币货币扩容。由于这个货币扩容是以出口超过国内消费需求的剩余商品、有贸易实物为抵押, 而不是单纯的货币信用增长, 所以是一种低通胀、健康和可持续的流动性充裕, 使国际贸易、货币扩容与城市化、工业化形成了良性循环发展, 为我国经济增长创造了良好的资金和物质条件。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 我国目前在国际分工中还处在低端, 背负了许多强加的沉重包袱。一方面, 在国际资源市场中, 我国处于价格接受者的被动地位, 对于一些资源大国炒卖资源产品开出的天价, 我们只能被迫承受。另一方面, 中国发展的一部分红利, 通过美元贬值又补贴给美国。所以, 我们只有建立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体系, 依靠中国在金融和货币领域的努力和优势, 逐渐削弱和减少我们背负的不公平包袱, 使中国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取得所需能源资源, 这才是从国际化低端走向高端的必由之路。当前, 世界经济金融格局面临深刻调整, 这对我国金融机构和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难得机遇。我们应要抓住这一机遇, 通过加大“走出去”的力度, 加快金融国际化的步伐, 发挥金融先行作用, 为企业“走出去”铺路搭桥, 参与国际竞争, 增加在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 为城市化、工业化加快发展创造条件。
5、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更加紧迫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党的十七大明确的战略任务,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这个任务更加迫切。中央指出, 这次金融危机从表面上看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 实际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 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比如, 经济发展高度依赖出口和投资, 这种模式极易受到经济波动的影响。去年, 驱动我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出现“两快一慢”的格局, 投资和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分别为92.3%和52.5%, 而净出口的贡献率为-44.8%。此外, 主要依靠物质投入的传统发展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是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 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2009年, 我国石油、铁矿石、铝土矿对外依存度超过50%, 铜和钾更超过70%, 铬90%以上依靠进口。按照目前GDP增速测算, 我国45种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到2010年仅剩24种, 到2020年仅剩6种, 其中铁、铜、铝等重要矿产资源将基本枯竭。单纯拼资源、高投入、高能耗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必须加以转变。
总之, 加快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国际化以及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已经成为中国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和任务, 这也对金融支持经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长期处于建设阶段的国情特征, 决定了我们面临着长期艰巨的开发性任务, 中长期建设资金的需求十分旺盛。根据测算, 未来“十二五”和“十三五”两个五年规划期间投资增速将分别为16.7%和14.7%, 投资总额分别为205万亿元和362万亿元, 中长期投融资需求将长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在现阶段财政资金有限、资本市场不够发达的情况下, 需要发挥我国高储蓄率的优势, 通过专门机构把分散小额短期的居民储蓄和社会资金, 转化为集中大额长期资金, 满足大规模建设、开发的需要, 同时防范集中大额长期风险, 而这些正是开发性金融的独特优势和历史使命。
三、开发性金融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方法
1、开发性业务需要开发性金融
开发性金融是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宗旨, 以中长期投融资为手段, 把国家信用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 促进市场建设、制度建设、信用建设, 为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 维护国家金融稳定、增强经济竞争力而出现的一种金融形态和金融方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开发性金融都是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存在着大量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但没人做、不愿做的开发性业务, 表现为发展中的瓶颈领域、薄弱环节, 以及国家战略性、政策导向性的业务。这些业务往往需要集中、大额、长期的资金支持, 具有建设周期长、风险控制难等特征, 为财政力所不及、商业性金融普遍不做或不愿做、资本市场也无法覆盖, 这就需要发挥开发性金融的独特作用, 一方面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一方面用开发性方法弥补信用和市场的空白缺损。
2、开发性金融在中国的实践
中国的开发性金融起步较晚, 但发展很快, 国家开发银行是这一探索实践的先行者。开行通过把国情与国际先进金融原理相结合, 把政府的组织协调优势与金融的融资优势相结合, 把服务国家战略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 探索了以开发性金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方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政府重视。这是开发性金融实践的重要出发点。与西方国家不同, 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有党的领导优势、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政府组织优势、传统文化优势, 集中各方资源形成合力, 就能够提高经济运行的整体效率和协调性, 使制约各地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迎刃而解。比如, 开行融资支持和配合辽宁省委省政府, 解决了困扰辽宁几十年的棚户区难题, 不仅使上百万人改善居住条件, 同时拆除棚户区释放出大量土地, 建成了巨大的工业园区, 成为当地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是市场建设。这是开发性金融实践的关键环节。西方经济学认为,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 但这是建立在市场发育成熟的基础上的。在我国市场空白、制度缺损的情况下, 必须主动建设市场, 使市场建设跨越投资、消费和出口, 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四动力。开行对每一笔融资都注入市场建设的要求, 把完善制度和信用作为贷款发放的条件, 积极推进企业完善治理结构、法人、现金流和信用等四项建设, 使借款主体最终成为健康合格的市场主体。
三是规划先行。这是开发性金融实践的重要方法。科学的规划可以大大增强发展的全局性、前瞻性和主动性, 最大限度地减少直至消除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在实践中, 开行把规划作为与各方合作的切入点, 推动各方做好区域、社会、产业、市场发展以及富民的长远规划, 使开发性金融合作建立在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和财力增长趋势、有融资规划保证的基础之上, 促进各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四是融资推动。这是开发性金融实践的重要载体。融资推动的传统概念是指资金支持下的一种信贷活动, 但开行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融资推动的内涵。开行通过发行金融债券, 高效率地筹集集中大额长期资金, 投向国家急需发展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 避免了一般商业金融“短借长贷”的期限错配风险。同时, 在融资推动中融入了市场建设的理念和要求, 既促进形成健康市场主体、有效降低风险, 也在一定程度上培育了金融理念和文化。
五是社会共建。这是开发性金融实践的组织基础。社会化、组织化程度高是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特点, 能够形成推动发展的巨大力量。在实践中, 开行提出金融社会化和社会金融化的理念, 一方面, 主动帮助解决政府、社会、企业的热点难点问题, 使金融服务成为人人平等的、社会化的发展工具;另一方面, 把政府的组织协调增信、群众组织增信、群众道德观念、社会平辈压力等整合为一个社会体系, 构建公众受益、公众参与、公众监督的社会化机制, 形成“支持发展、防范风险”的系统合力。
六是抓好党建, 办好银行。社会主义国家办好国有银行, 必须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把党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转化为办好银行、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开行坚持把抓好党建的实际效果落实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上, 落实到推动市场、信用和制度建设上, 落实到办好银行、支持发展的目标上, 使党建成为办好银行的重要支柱、强大动力和坚强保证。
3、开发性金融的主要成效
一是为实现国家战略和政府意图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从成立之初集中资金支持“两基一支”重点项目建设, 到1998—2003年配合扩大内需和投资拉动, 2003—2008年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再到2008年11月以来落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 开行始终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和国情出发, 只要是经济社会发展急需, 符合国家战略目标和政策, 都敢为人先, 以开发性金融的方法大力支持。特别是在经济下行期, 主动担当国家宏观政策的中长期工具, 积极发挥“逆境托举市”的作用, 为平抑经济周期性波动贡献力量。
二是支持国家重点领域建设。在“两基一支”方面, 开行80%以上的贷款投向煤电油运、农林水、通讯和公共基础设施等领域, 60%的贷款投向中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 先后支持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一大批国家重大项目, 以及国家重点区域发展、重点产业调整振兴等。在社会民生方面, 开行加大对中小企业、医疗卫生、新农村建设、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教育等项目的支持力度, 连续4年获得人民网颁发的人民社会责任奖。在国际业务方面, 开行积极服务于国家“走出去”战略和经济外交安全, 成功运作了中俄石油、中巴石油、中委基金、中土天然气合作等一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 使我国每年可获得大量原油和天然气保障, 数量分别相当于2009年进口总量的39%和45%。今年二季度末, 开行外汇贷款余额达到1142亿美元, 成为我国最大的对外投融资合作银行。
三是发挥债券银行的优势和作用。开行是我国最大的金融债券发行体, 也是仅次于财政部的第二大债券发行体。截至2009年底, 开行金融债发行量突破5万亿元, 市场存量达3.2万亿元, 是全球发行债券余额最大的银行。通过发债, 开行把社会零散资金转化为大额长期资金, 支持国家重点领域发展。同时, 开行积极开展创新, 创造市场上的多个率先, 促进了我国债券市场的创新发展, 也为其他商业银行配置资产、改善经营业绩提供了重要工具。
四是建立独特的中长期风险防控机制, 实现国家利益和融资安全的有机统一。在内部, 开行严控贷款投向, 严格贷款评审, 运用先进的金融工具, 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在外部, 以社会化方式防控风险, 加强与地方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合作, 建立健全社会化联合监督机制, 打造“阳光工程”。同时, 开行还在财务上实施审慎的风险拨备制度, 近年来风险拨备覆盖率都在300%左右, 高于零售银行150%的平均水平, 能够覆盖不同经济周期波动的风险。
五是取得并保持优良的市场业绩。截至2010年6月末, 开行的资产余额4.78万亿元, 超过世行和亚行的资产之和。不良贷款率由1997年的42.65%降至目前的0.79%, 连续5年保持在1%以内, 累计本息回收率99.61%, 连续10年保持国际先进水平。穆迪、标普、惠誉等评级机构对开行的评级均与中国主权相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普华连续9年对开行全面审计, 认为与国际领先金融机构相比, 开行是经营效率最高的银行之一。
总之, 世情、国情都在不断变化, 发展的道路也充满曲折和变数, 但我们只要认识到发展的规律、环境、方向和任务, 特别是找到切合实际、符合发展要求的办法, 那么发展的道路就会成为通途, 也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下一步, 开发银行将在改革发展的进程中, 继续从中国的国情和发展需要出发, 紧紧围绕城市化建设的主线, 坚持开发性金融实践探索, 服务国民经济重大战略目标, 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责任编辑:胡冬梅)
当前经济金融形势思考 篇2
一、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文软实力
也有明显提高,在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我国文化的发展和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必须遵循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借鉴世界文化强国的经验。(借鉴于《时事报告》p4-p12)
二、经济入点问题。经济问题定调“稳中求进”。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证策基
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就。(借鉴于《时事报告》p13-p20)
三、兴农、益农、惠农。“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容不得半点闪失。因此,中央确定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借鉴与《时事报告》p21-p28)
美国战略重心东移。2011年,美国领导人密集出访亚太。力推跨越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首次参加东亚峰会,增兵澳大利亚。(借鉴与《时事报告》p45-p52)
世界能源形势。世界能源消费继续强劲增加,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大部分能四、五、源仍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借鉴与《时事报告》p62)
通过对《时事报告》的学习和网上了解,我有一下感想:
一、经济政策“稳中求进”。
1、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不变是是政策大方向的不作调整,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而在实际政策操作中,根据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调整。
2、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稳增长,就是坚持扩大内需、稳定外需,努力克服国内外的各种不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3、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2012年,尽管控制物价不是第一要务,但任然要积极应对,需继续采取综合措施,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4、保持社会大局基本稳定。稳社会,就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积极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隐患,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物价还会上演“过山车”吗?
1、2011年物价如同“过山车”一般,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从年初4.9%的月度同比涨幅一路上涨,进入5月后,cpi涨幅迭创新高,7月份同比涨幅达到6.5%创下37个月的新高。
2、2012年物价上涨水平将较上年有所放缓。经过2012年的宏观调控,我国物价上涨的因素放生了变化。
3、尽管仍然会存在个别食品价格涨幅较大的可能性,但就整体居民消费价格而言,涨幅会较上年更平稳。
三、理解房价合理回归。
1、目前,房地产调控正朝着调控的方向行走。限购政策和上海、重庆房产税试点,使房地产投资需求得到抑制,限购城市房价涨幅有所减慢。
当前经济金融形势思考 篇3
关键词:金融体系;实体经济;关系思考
在谈到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以前,先要看到一个现象:当发生金融危机的时候,实体经济会迅速倒退;实体经济的不平衡会带来金融危机。这一现象是很多经济学家已经看到的现象,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是众多经济学家一直在研究的问题。
一、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关系的分析
(一)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实例
为了说明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现用一则典型的实例来说明。在一段时间以内,我国的房地产业迅速发展。在金融股票市场中,投资者发现投资实体经济难以迅速赚到钱,而投资房地产业一定会获得收益,于是投资者应用各种金融渠道将资金投入到房地业中。渐渐的,社会各行各业都知道做房地产业一定会赚到钱,而做实体经济可能会亏本或积累资金较慢,于是做实体经济的老板不愿意再开展实体经济的经营活动,他们尝试把资金投入到房地产业中,先获得一笔足够的资金,再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运营被忽视,市场上大量的工作人员找不到工作,民众购买力下降,国家整体的经济实力下降。相关的部门为了种种原因,不得不推高房地产业的价格,或让房地产的价格缓步增长或持平,于是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分散投资的资金。大量的商户屯积房地产,而由于实体经济衰退,占比例最多的中低收入民众买不起房产,型成“住商倒挂”的现象。当实体经济渐渐萎缩,不能再支撑起房地产业发展时,以房地产业发展起来的泡沫经济便会迅速崩溃,形成金融危机。
(二)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共容性分析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到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存在“攫取性”与“共容性”两种。所谓的“攫取性”是指金融体系与实体金经济形成一种不协调的关系,金融体系为了向前发展,只投资给能获得最多经济利润的产业,而不投资给实体经济,造成金融体系在投资的过程中攫取了实体经济创造的利润,却不能给实体经济发展必要的支持。当实体经济创造的利润被不断攫取,却不可持续发展以后,金融体系亦不可再维系,金融体系崩溃形成金融危机。所谓的“共容性”是指金融部门作好了长远的经的规划,一边投资实体经济,一边扶植其它的经济产业,令各产业有序的、均衡的发展,在该种状态下,金融体系获得利润的速度貌似较慢,却能持续的发展。
(三)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不同的要点分析
必须看到,在“攫取性”与“共容性”并非一个为褒义词,一个为贬义词,它只是金融体系的两个选择。金融体系要持续发展,便需做好均衡的选择,与实体经济共同的发展,这便是它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金融体系如何才能做好均衡的选择,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问题的要点。
二、金融体系与虚拟经济关系的运作下的表现形式
(一)金融体系运作的虚拟性
目前对虚拟经济一词,国内没有一个统一的、严格的概念。《资本论》上只提到过虚拟成本的问题,它是指信用经济和可资本化的东西,本身就是一种成本,它能催生出更多的资本,而没有这种资本的人很难获取这种资本。本次研究提出虚拟经济的概念,是由于金融体系的资本运作具有三个虚拟条件:第一,金融体系本身不创造出实体经济,它只是投放资本催生资本,比如金融业投资给实体经济,会促使实体经济的发展;第二,金融体系应用的工具具有虚拟性,比如目前金融机构推出的股票、基金等,投资人员并非直接将资金投资给某一项产业,而是购买金融业推出的虚拟产品,间接的推动其它产业的发展;第三,金融体系的
发展正向虚拟空间发殿,比如部分金融业在网络上投放产品,只要用户在网络上购买了该项产品,便能享受到银行提供的一系列金融服务,,银行的服务能能间接的推动各项产业发展。
(二)金融体系服务的虚拟性
在我国,金融业有很强的服务性质。比如在计划经济的年代,我国金融体系承担着宏观调控的任务。“商业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名字均说明了他们的服务对象。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摈弃了计划经济的发展方式,应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式,我国的金融体系貌似要自负盈亏、自由竞争,实则依然承担着宏观调控的任务。比如我国目前银行信贷占社会信贷 90% 以上的比例。为了扶持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然而该政策若无可行性,口号只能沦为口号。必须看到目前我国的实体经济低迷,若要让实体经济向前发展,需要相关的部门投入巨额资金。单靠金融体系的扶植,金融体系不仅可能不能完成这一政策目标,还要让金融行业运作面临着极大的风险。金融体系必须在自我发展、减少风险的前提下,才能为实体经济持续提供服务。
(三)金融体系调控的虚拟性
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扶植常常并非用直接投资的方式进行扶植,而是应用宏观调控的方法进行扶植。以金融体系扶植第三产业的发展为例,金融行业可用以下的几种方法扶植服务业:为开展旅游业、文化业、消费品提供信贷资金,加快服务业经济的流动;为服务业创设小额资金、大额资金、长期资金、短期资金等融资产品,帮助服务业吸收社会资金;为服务业企业提供企业,帮助服务业企业转移风险。
三、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协调与发展
(一)遵循金融规律开展金融活动
金融活动必然会带来风险性。部分企业、部分民众谈到金融产业的风险性,往往感到非常排斥,他们不愿意承受金融活动带来的风险性,然而在正常的金融规律下,金融活动必须会带来风险性。正如案例所提到的,当金融行业、其襁的行业都认为房地产行业是必然会盈利,绝无风险的行业时,便会带来投资失衡的问题。金融行业要应用宏观调控的方法纠偏该种投资的行为,利用投资分散、风险分散的策略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到实体经济中去,促使实体经济正常发展。
(二)应用配套策略开展金融活动
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着两个最大的问题。第一个问题为民间资金很多,然而民间投资却很难,部分投资者在无正规投资的渠道下,应用高利贷等违法方式开展投资,该种方法对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危害;第二个问题为中小企业信贷难的问题,中小企业积累信用较为困难、抗风险能力较弱、需要足够的资金扶持,而金融行业为了降低投资风险,往往只愿意贷款给大型企业而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
(三)加快完善市场经济金融体系
我国的金融体系目前为半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金融体系,它体现在金融体系需要承担的政治任务太多,不能自由的开展市场经济竞争的现状上,令我国的金融行业普遍的缺少竞争力。目前我国的政府已经看到这一问题,应用数次下调利率的方法,给予金融行业发展的时间,将来,金融行业将面临着多元化的市场竞争,然后应用优胜劣汰的方式保留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金融企业,淘汰掉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企业。
四、结束语
当前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这既是我们从西方发达国家爆发金融危机中吸取的教训,也是出于对自身经济发展需要的考虑。当前国内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尤其是农村地区、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更为迫切,这更需要金融业把握好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原则。前一段发生的温州、浙江的中小企业主跑路和放假歇业以及洛阳、平顶山等地区的民间融资事件就是前车之鉴。当今,经济、金融快速发展,金融脱离实体经济而运行虚拟化的趋势日渐加强,金融虚拟性不但对实体经济产生了新的影响,而且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金融自身的运行特点。而金融虚拟性所具有的负面效应对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如何适度限制这种虚拟性对经济的不利影响就成为我们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参考方献:
[1]安德鲁 · 霍尔丹,瓦西利斯 · 马德拉斯,张晓朴,朱太辉.当前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反思 [J].新金融,2013(01).
[2]瞿强,王磊.由金融危机反思货币信用理论[J].金融研究,2012(12).
当前经济金融形势思考 篇4
房地产金融创新是房地产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对促进房地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其重要价值, 房地产金融创新在许多国家受到积极支持, 并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但是, 房地产金融创新也会产生风险, 次贷危机的爆发生动而深刻地展示了房地产金融创新的现实风险, 引起了金融界关于加强监管的反思。
一、从金融创新角度分析次贷危机
美国新世纪以来的房地产景气周期中住房金融创新层出不穷, 一方面推动了美国房地产经济发展, 分散了投资风险;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信息不完全, 助长了道德风险, 直接导致次贷危机爆发。中国有句古话: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美国次贷危机之所以发生并不是偶然的, 而是由多种因素合力作用形成。就金融创新而言, 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 为追求更多利润, 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对风险把控的不足放大了次贷危机
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 放贷机构加快创新推出了多种多样的高风险次级抵押贷款产品, 这些贷款的共同特点是, 在还款的开头几年, 每月按揭支付很低且固定、这使得一些本不具备相应经济实力的中低收入者纷纷贷款购房, 但在几年之后, 借款人的每月还款负担陡然加重, 从而留下了借款人日后可能无力还款的隐患。不仅如此, 受美国经济增长及人们普遍预期房地产市场向好的影响, 作为一种创新的贷款品种, 不仅次级抵押贷款本身的风险被忽视, 而且在追求更多利益驱使下, 美国金融机构又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 创新推出了品种繁多的次贷衍生产品, 新的复杂金融工具和交易模式的引进, 交易环节的增加, 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传递损失的增加, 信息不完全程度的加深会引入新的内生风险。缺乏谨慎原则制衡的资产证券化技术被滥用, 杠杆交易被过度使用, 都会放大风险。在次贷危机中, 用于转移信用风险的金融工具创新风险最为突出。使次贷机构、次级房贷者、保险公司、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对冲基金等次级房贷利益链条主体捆绑在一起, 从而使次贷危机一旦爆发就呈几何级扩展。
(二) 受技术的限制和利益趋使, 资产评级机构不能客观进行信用及其创新产品的评级
正是由于全球投资者信赖穆迪、标普、惠誉等知名评级机构对次级抵押债券的高质量信用评级, 才放心大规模购买此类证券, 但事实证明, 评级机构给出的信用评级并没有真实的反映这证券所存在的风险, 这里面也许有技术层面的原因, 但实际上, 穆迪、标普、惠誉等权威评级机构自始至终都是美国次贷市场的参与者、推动者和直接受益者。数据显示, 与传统的公司债评级业务相比较, 评定同等价值的次级债券, 评级公司所得到的费用是前者的两倍。受利益驱使、技术制约等因素影响, 使评级公司不能客观对次级抵押贷款证券风险做出评价, 使得以高风险的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立品能以低风险产品的“外壳”进入资本市场。由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 这种美国发明的、风险严重低估的证券化产品, 从美国金融体系传导或转嫁到国际资本市场。
(三) 金融组织的创新与监管者的失职加剧了次贷危机的形成
如果说次级抵押贷款及其证券化过程的参与者是受利益驱使而忽视风险的话, 那么美国金融部门没有予以及时监管则是巨大的失职。在美国目标机构监管模式下, 为了回避监管以开展房地产金融业务, 新的金融机构不断涌现, 如资产支持商业票据渠道公司和结构性投资工具公司。这两种SPV通常由银行发起设立, 用来剥离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表内风险。他们并不是像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那样的真正独立的市场参与者。这些新的市场参与者受到的监管较少。他们发行中短期债券融资, 但却购买结构化产品中期限较长的那类分级产品。如果他们面临流动性困境, 将会把问题转移给发起银行。同时新机构的快速成长及其高杠杆比例特性使有效监管难度加大。受制于不干预市场的传统, 尽管美联储等金融监管部门就已经开始注意到贷款标准的放松, 但美联储并没有及时规范金融机构的某些行为, 错失了防范危机产生的好时机。而且美联储还在一边不断加息的同时, 另一边却继续鼓励贷款机构开发并销售多品种次级房贷, 部分房地产金融机构风险内部控制不足。
二、次贷危机对我国房地产金融创新启示
次贷风波对中国这样处于金融深化初级阶段的新兴市场国家来说, 危害也非常深远。这种危害不是直接对金融机构带来的资产损失, 而是一种发展方向与路径的迷失。换句话说, 在内外因素作用下, 2006年以来中国金融深化速度开始加快, 然而, 次贷风波如同一瓢冷水, 使我们难以把握金融深化的速度, 也迷惑于金融创新究竟是一把怎样的“双刃剑”。
必须明确的是, 以创新战略来推动建立一个与国际接轨的现代金融体系, 是当前中国经济改革的重中之重。只有促进金融深化, 才能使实体经济增长获得新的动力。推进金融深化、促进金融创新, 应该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 不能由于作为样板的美国金融出了问题, 就使我们的金融腾飞之路停滞不前。房地产行业的金融创新也不例外。。鉴于房地产金融创新的重要意义, 在危机爆发后, 重新认识房地产金融创新的功能和局限, 探讨如何继续推进房地产金融创新, 同时防范风险显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现代房地产金融具有高杠杆率、高关联度、高不对称性的特性, 内部原因或者外部市场的变化都可能引起风险, 需要遵循谨慎原则, 增强体系透明度, 防范风险。
三、对中国房地产金融创新的建议
相对于欧美的发达房地产金融体系, 中国房地产金融体系还很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房地产金融产品较少, 主要为开发和消费信贷;二是房地产金融组织不发达, 严重依赖商业银行, 结构单一;三是监管方式有待改进, 金融活力不足与风险隐患并存。但是, 中国的房地产业却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 急需房地产金融业支持。因此, 大力推进房地产金融创新, 将是中国较长时间内的必然选择。同时, 我们也要借鉴国际房地产金融发展的经验, 吸取教训, 继续改进金融监管, 同时完善房地产金融风险防范体系。
(一) 要继续推进房地产金融业务创新, 稳步推出REITs
这次美国由于房地产市场调整引发的次贷危机, 并迅速爆发为世界金融危机, 有制度性的原因, 也有监管的因素, 特别是美国比较发达的房地产金融衍生证券的滥发, 受到舆论的普遍谴责。对于房地产金融创新, 我们要有客观的判断, 不能因为美国出现了金融危机, 就全面否定金融创新。房地产金融创新可以有效解决房地产贷款机构的资金问题, 也为购房者提供了融资便利, 这种创新如果过度, 特别是保障其安全运营的监管和评估体系出现问题, 房地产金融衍生品就出遭到滥发, 并引发严重的后果。作为一个金融创新不足的国家, 我们不应只看到后者, 而是既预防房地产金融产品创新过度, 也要积极适当地开发相关产品, 度的把握非常重要。
众所周知, 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非常狭窄, 主要途径就是银行贷款、建筑企业垫款和销售回款等。其中, 民营房地产企业的融资环境更加恶劣。这也造成了很多民营企业冒着巨大的财务风险和国际投行机构做“对赌协议”, 以此换取国际投行的融资支持。一旦市场风险来临, 这些企业很可能就输在“对赌协议”上, 失去控股权。企业的这种行为似乎很难理解, 但实际情况他们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没有足够的、公平的、可靠的融资手段, 房地产企业要活下去就只能铤而走险。
因此, 我国应该继续加紧开拓新的房地产融资渠道, 加快推进REITs的实践操作, 有步骤地放开信托融资方式, 切实加大银行信贷对房地产企业的支持。同时, 要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国有房企和民营房企在融资问题上的份额, 以市场为导向, 而不是以身份为导向, 促进房地产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 要持续推动房地产金融监管创新
科学有效的金融监管是促进房地产金融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中国房地产金融业的快速发展, 房地产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越来越丰富, 房地产金融业综合经营、混业经营趋势日益加快。房地产金融风险的产生和传递呈现出了新的特征。这对中国房地产金融监管能力和监管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 要积极推进房地产金融监管创新, 借鉴国际经验与教训, 确立新的监管理念、方式、目标及评价标准, 应该建立统一的监管体系专门负责我国房地产金融体系的统一管理和协调。逐步建立起高效、全方位的房地产金融监管体制, 不断完善房地产金融监管措施和手段, 更好地体现房地产金融监管的动态效率和灵活性, 确保房地产金融体系稳健运行。中国房地产金融从目前的情形来看, 应该是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发改委、城乡建设和住房保障部等监管部门建立稳定的联系机制, 以保证监管政策的统一, 以保证房地产金融系统内资金流动的规模、结构与实际经济运行状况的一致性, 同时实时衡量、监控、预测房地产金融的系统风险, 并及时发出预警, 有效识别、防范和化解房地产金融的系统风险, 保持房地产金融系统的长期稳定性。
监管的主要内容可包括: (1) 房地产金融市场准入管理, 既对在各类金融机构进入房地产金融系统从事房地产金融业务时进行严格审查;也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进入金融市场筹措资金进行严格审查。 (2) 房地产金融风险监管, 建立一整套可操作的、灵敏的风险监督技术手段和方法, 有效衡量、检测和评估各种风险, 及时防范、识别、分散和化解房地产金融的系统风险。监管机构之间应该加强合作和信息共享, 以避免出现监管盲区和监管漏洞。监管当局应加强对各自行业风险监控体系的整合, 增添房地产金融风险监控识别预警系统, 加强房地产金融实时监督和跟踪管理。为了适应混业经营发展和房地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需要, 中国房地产金融监管体制必须与其经济金融的发展与开放的阶段相适应, 逐步从机构目标监管向行为功能监管转变。
(三) 房地产金融产品的创新应依托与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有效结合
房地产业与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具有天然的联系, 房地产是天生的信用担保品, 房地产业与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有效结合, 在促进这些产业发展的同时, 将带动房地产金融保险业的发展。在金融全球化的推动下, 中国金融业的开放, 海外金融机构的进入, 促使先进金融技术的引进, 推进金融产品创新, 增强金融业的竞争力, 迅速提高金融业的服务质量。这将有效地拓展房地产金融保险业的市场空间, 促进房地产证券化, 并刺激房地产市场的需求, 促使更多的居民通过向银行按揭贷款实现住宅的超前消费和房地产投资。而且房地产证券化的发展, 使居民可以拥有更多的金融产品和投资工具, 便于理财和投资组合, 大大拓展房地产投资和房地产金融投资的渠道。
对于房地产金融创新, 我们应正确认识其价值和局限, 全面协调推进创新, 有效防范风险。要从中国实际出发, 借鉴国际房地产金融创新的经验和教训, 继续推进创新, 改善监管, 完善风险防范体系。
摘要:本文从房地产金融创新角度分析了美国的次贷危机的愿因, 以及次贷对我国房地产金融创新的启示, 同时提出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房地产金融创新的建议, 进一步深入的指出继续推进房地产金融创新, 同时防范风险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房地产金融,次贷危机,创新,风险,监管
参考文献
【1】易宪容《房地产与金融市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5
【2】刘明康从美国次级房贷的教训看我国金融创新和开放[J]金融与保险20085
当前经济金融形势思考 篇5
借贷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
苏高法审委[2009]45号
各市中级人民法院、各基层人民法院、本院各部门:
为了积极应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非金融机构借贷合同纠纷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的若干意见》和《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司法应对措施》的规定精神,更好地发挥人民法院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的职能作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我院审判委员会于2009年8月21日第20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了《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依法妥善审理非金融机构借贷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现予印发,供全省各级人民法院参照执行。执行中如有问题,请及时向我院反映。
二○○九年十二月四日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依法妥善审理
非金融机构借贷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2009年8月21日[09]第20次全体会议讨论
通过)
为深入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的若干意见》和《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司法应对措施》的规定精神,更好地发挥人民法院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的职能作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依法妥善审理非金融机构借贷合同纠纷案件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如下意见:
一、当前形势下审理借贷合同纠纷案件的原则
1、保护合法借贷行为,畅通融资渠道。人民法院在审理借贷合同纠纷案件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保护合理合法的民间借贷和企业融资行为,依法支持金融创新,维护债权人合法权益,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2、制裁非法借贷行为,维护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人民法院在审理借贷合同纠纷案件过程中,要积极履行维护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司法职责,注意甄别以各种合法形式掩盖的非法金融活动,防止少数企业或个人利用当前中小企业急需资金的机会规避金融监管、牟取非法利益,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二、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审理
3、本意见所称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与自然人之间、自然人与非金融企业之间的借款行为。
4、下列民间借贷行为无效:
(1)以“标会”等形式向不特定多数人非法筹集资金的行为;
(2)以向他人出借资金牟利为业的“地下钱庄”等从事的借贷行为;
(3)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借贷行为。
民间借贷行为涉嫌集资诈骗、非法设立金融机构等犯罪行为的,按照《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和非法金融机构取缔办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依法惩处非法集资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规定处理。
5、非金融企业开展的下列借贷行为有效:
(1)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募集资金的;
(2)为企业的生产经营需要向特定的自然人进行的临时性小额借款;
(3)企业非以获取高额利息为目的,临时向自然人提供的小额借款。
6、借贷合同当事人既约定借款利息又约定违约金的,人民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的规定进行调整后的违约金与利息之和不得超过按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四倍计算的利息。
7、借贷合同虽然约定应当支付利息,但未约定利息标准或约定不明的,按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计算利息。仅约定借款期限内利息而未约定逾期利息的,如约定的借款利息低于或等于同期银行逾期利息计算标准,根据出借人的主张,可按同期银行逾期利息标准计算逾期利息;如约定的借款利息高于同期银行逾期利息计算标准,且没有超过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四倍的,则按照约定的借款利息标准计算逾期利息。
8、出借人与借款人约定的借款利息计算标准超过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四倍的“高利贷”行为,对超过部分的利息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借款人已经偿还的款项中包含超过按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四倍计算的利息的,根据借款人的主张,超过部分可冲抵本金。
9、借贷合同中约定分期还款,当事人在还款时明确是偿还利息或本金的,应按其还款意思认定;在还款时没有明确的,应先冲抵利息,后冲抵本金。
三、经批准开展借贷业务的非金融企业所涉借贷合同纠纷案件的审理
10、依法设立的典当企业依据《典当管理办法》签订的以房地产、财产权利、动产为其向债务人出借款项设定质押、抵押担保的典当合同,应当认定为借贷合同性质。
11、典当企业出借款项未依法设定抵押或者质押的,其性质属于违反《典当管理办法》关于典当企业“不得从事信用贷款”规定的非法金融活动,借贷合同应当
认定无效,借款人应当返还借款本金和孳息,孳息按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计算。但因抵押登记机构未及时办理登记、城市建设规划调整等非因当事人过错原因导致典当企业未依法取得抵押权、质押权的除外。
借款人仅向典当企业提供保证担保的,借贷合同和保证合同均应当认定无效。
12、典当企业主张典当合同约定的利息及综合费的,应予保护,但超过《典当管理办法》规定范围的除外。典当企业主张借款期限届满后的利息及综合费的,对于两项合计数额超过按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四倍计算的利息的部分不予保护。典当企业主张合同违约金,借款人请求调整违约金的,人民法院应依据相关法律及司法解释处理。
13、经依法批准开展借贷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等具有一定金融性质的非金融企业在批准的范围内签订的借贷合同应认定有效。由此产生的纠纷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处理,没有相应规定的,参照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有关法律、司法解释规定处理。
四、企业之间借贷合同纠纷案件的审理
14、企业将自有资金出借给其他企业帮助其解决生产经营所急需资金的,孳息按照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计算。
15、企业将从金融机构获取的信贷资金出借给其他企业以及存在其他违反国家金融监管法律法规行为的,人民法院应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法(经)发[1990]27号《关于审理联营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四条第二项的有关规定处理。
16、未经依法批准从事借贷活动的投资公司、担保公司等非金融企业签订的借贷合同,人民法院应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法(经)发[1990]27号《关于审理联营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四条第二项的有关规定处理。
17、企业之间或其关联企业之间签订买卖合同,约定“买方”向“卖方”交付“货款”,合同履行期限届满后再由“卖方”向“买方”购回同一标的物,双方无交付与接受标的物的意思表示和行为的,应当认定为企业之间的借贷行为并认定合同无效,根据具体情况分别按照本意见第14、15条的规定处理。
五、借贷合同纠纷案件中的证据判断
18、人民法院审查借据本金数额的真实性应综合全案证据和事实进行分析判断。主要包括:借据记载的借款数额包含利息的做法是否是当地民间借贷市场的普遍习惯;债权人能否合理说明借款发生的具体情况;陈述内容是否存在矛盾;债权人是否曾有类似的交易前例;庭审言辞辩论的情况是否导致对债权人陈述的合理怀疑等。
19、出借人以借据主张债权,借款人抗辩称借据载明的借款金额包含利息或仅为利息,且提供的证据足以使法官对借据载明的本金数额产生合理怀疑的,可以确定由出借人就借据本金数额的真实性承担举证责任。
六、借贷合同纠纷涉嫌刑事犯罪案件的处理
20、在借贷合同纠纷案件审理过程中,双方或一方当事人以案件涉嫌集资诈骗或者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为由提出抗辩,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抗辩理由不足或缺乏依据,而当事人坚持其抗辩主张的,应当告知当事人向侦查机关报案;侦查机关立案受理的,人民法院应裁定驳回民事案件的起诉并将案件移送侦查机关;侦查机关不予立案侦查的,借贷合同纠纷案件继续审理。
21、人民法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发现案件涉嫌集资诈骗或者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的,应当向侦查机关移送案件。侦查机关立案侦查的,应裁定驳回民事案件的起诉;侦查机关不予立案侦查的,借贷合同纠纷案件继续审理。
22、借贷合同纠纷案件审结后发现涉嫌犯罪且公安机关已经立案侦查的,应当中止执行,等待刑事犯罪案件侦查与追赃结果。生效判决中包括不应当保护的非法高息的,应当依法按照审判监督程序予以纠正。
23、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过程中,发现破产企业存在非法集资行为的,对涉嫌非法集资部分移送有关机关处理。有关机关最终认定的非法集资金额,应当根据《非法金融机构与非法金融活动取缔办法》等法规和司法解释的规定,在进入破产财产分配阶段时列入第三顺序清偿。
七、附则
再析当前美国金融危机形势(下) 篇6
全球救市行动已解决三大问题
迄今美、欧、日出台的一系列救市举措大体可归类为八大方面:直接向金融机构注资以增加金融市场流动性;降息以促进投资和消费;国有化或接管金融机构;为金融机构债务提供担保;向企业提供融资或贷款担保;援助房贷借款人;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以及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新兴经济体和受危机影响严重的中小国家提供援助或贷款等。
这八大措施力度之大、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对延缓金融危机的蔓延恶化起到了显著作用。也有助于一些突出矛盾的解决:一是避免了对商业银行的挤兑,稳定了公众情绪,维持了社会基本稳定。二是用政府信用支撑起了金融机构即将断裂的现金流,暂时缓解了濒临倒闭的金融机构的压力,也避免了因此而可能产生的系统性风险。三是就全球联合行动初步达成了共识,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危机向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扩散。
全球救市行动尚未解决引发金融危机的深层次问题
然而,各国政府在危机的压力下入市,主要目标为短期救市,引发金融危机的深层次根源尚未彻底解决,一些救市措施本身更蕴含可能引发金融动荡的新因素,体现在:
(一)房价下跌并未得到遏制,还会继续引发金融市场的动荡。
美摩根斯坦利、高盛等多个金融机构认为,美房地产价格是经过10年积累起来的大泡沫,严重脱离基本面,以历史调整经验、房价收入比和房价租金比等多种标准来衡量,美房价尚有10%-15%的下跌空间。只要房价未触底,就随时会引发新的房贷违约,降低以美国房地产资产为抵押的债券质量。
(二)不良资产清理困难重重,金融机构稳定性堪忧。
美房地产次贷涉及的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种类之多,堪称史无前例。次贷及其衍生品作为欧美金融机构广泛持有的结构性资产,已形成盘根错节的债权债务关系,甚至有许多隐藏在资产负债表外,其清理远比清理单向的债权债务关系困难,也更需时日。同时,由于次贷及其衍生产品在全球金融机构中的分布不透明,造成的总损失也有一定隐蔽性,这就决定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短缺将有续发性,也决定了危机将以无序的骨牌效应方式,令金融市场处于捉摸不定之中,甚至会不时受到难以预料因素的冲击。
(三)救市资金的来源尚难解决。
目前美政府承诺的救市资金已高达2万亿美元(包括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美联储8000亿美元刺激消费计划等),最终实际开支不会是小数字。要支付如此庞大的开支,只有四个基本方法:一是增加税收,在经济陷入严重衰退的情况下,这不符合美刺激经济的大方向;二是向国际市场发行国债,让外国机构购买,但目前全球外国政府持有美政府债券已达约1.5万亿美元,要在如此庞大的规模之外再增持,已影响了外国投资者对美国债的信心;三是开展股权融资,允许外国主权财富基金成为美金融机构的主要所有者,这是美极不情愿的;四是利用美元的国际货币特殊地位大规模增发美元,但这又会引起通胀压力上升和美元持续贬值,使美元资产持有者蒙受损失,削弱美元霸权地位。一旦外国投资者大量抛售美元资产,美元将会崩盘,美将陷入恶性通胀和经济混乱,世界经济也会陷入无法想象的衰退。
(四)全球金融管理体系的改革仍缺乏清晰架构,更无实施路线图。
当前经济金融形势思考 篇7
2013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但在第三季度增速明显, 达到了7.7%。通常来讲, 7%~8%的经济增长率是高增长率, 增速过快容易超出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范围, 不利于可持续发展。5%左右的经济增长率则被认为偏慢, 加之我国经济总体上还处于发展中阶段, 增速过慢有碍宏观战略的实现。好比骑自行车, 骑得过快容易发生事故, 骑得过慢车会晃且容易倒。因此, 我国保持7%~8%的经济增长率是科学且符合实际的。
二、把调整结构放在首要位置
经济总量固然重要, 但经济结构重要性更甚。关于这点, 从1840年鸦片战争时中国与英国在GDP结构及人力资源结构的对比上就可看出。在GDP结构方面, 英国在进行了长达70年的工业革命后, 工业已经取代农业成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机器生产逐渐替代了手工劳动。而中国尽管国民经济总量大, 但在结构上主要是农产品和手工制品, 手工劳动仍然是最主要的生产方式。在人力资源结构方面, 英国当时已普及了小学教育, 并建立了大量中学, 兴办了许多大学, 每年都会培养大量的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工程师、经济金融专业人员。中国人口虽多, 但绝大多数是农民, 少数的读书人读的是四书五经, 懂得近代科学技术及经济金融知识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因此, 尽管当时中国的GDP总量及劳动力数量都比英国多很多, 但由于结构不同, 经济发展水平大大落后于英国。
笔者认为,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应是调整结构, 而不是通过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 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 若经济结构不改变, 仍有可能造成产能过剩, 甚至引发更加严重的后果。其次, 目前我国扩大内需主要依靠投资需求而不是消费需求, 资源配置不合理, 而调整结构正是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目前, 我们应加大三方面的投资:一是与技术创新有关的投资。二是降低准入门槛, 大量引入民营资本, 使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三是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 为长远发展做好准备。当投资与消费可共同拉动经济增长并持续一段时间以后, 才有可能过渡到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
三、技术创新是提升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基本途径
当前西方国家的技术创新有两个趋势:一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二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相融合, 特别是与现代服务业相融合。我们一定要跟上这两个新的发展变化趋势, 否则就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并最终被淘汰。制造业在一国产业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现在我国的制造业缺乏世界知名品牌。我们应加大力度发展制造业, 特别是应重视民营企业在振兴我国制造业发展、创造世界知名品牌中的重要作用。
四、国企改革和民企转型的成果将是双赢、共盈
对国有企业而言, 目前重在体制改革。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分两个层次:较高层次是指国有资本体制改革, 较低层次才是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就国有资本体制改革而言,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中央所属企业的监管机关, 应优化国有资本的配置效率。20世纪30年代以前, “效率”主要是指生产效率, 即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在同等投入条件下, 产出越多, 则效率越高。20世纪30年代以后, “效率”有了新的内涵——资本配置效率, 在同等投入条件下, 以A方式配置资源产出为N, 以B方式配置资源产出为N+1, 这即是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一概念对经济生活至少有以下两方面重要影响:一是资产兼并重组受到重视, 因为这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方式。二是过去经常把从事人事、宣传、行政工作的人看作非生产人员, 理由是他们不在生产第一线, 与生产效率没有直接关系。“资源配置效率”概念提出来后, 情况发生了改变。因为人事工作可使人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宣传工作可调动人的积极性, 行政工作可把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更好地结合起来, 这些工作都有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笔者认为, 可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之下设立综合性或行业性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哪个领域缺少资金支持, 可加大投资;哪个领域产能过剩, 可减少或撤出投资。总之, 应把国有资本投资到最有价值的领域, 优化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就国有企业体制改革而言, 现在大多数国有企业都是股份有限公司, 不少还是上市公司, 表面上看拥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但很多名不副实。要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经营主体, 就应该严格按照法人治理结构对国有企业进行治理, 并通过股东大会对其进行制约。只有这样, 国企与民企才能谈得上公平竞争与互助合作。
对民营企业而言, 目前重在转型。转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发展方式的转型, 既应重视生产数量, 也应重视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并树立品牌意识。二是营销方式的转型, 不仅应重视生产环节, 还应重视产前产后服务环节, 这样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与市场。三是管理体制的转型, 家长制、家族制管理在民营企业发展初期往往具有积极作用, 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 这种管理方式却会阻碍生产效率的提高。应按照现代企业管理体制, 把家族成员持有的股权与企业经营权区分开。同时完善用人制度, 用人唯才而不是唯亲。四是管理理念的转型。民营企业的传统管理观念往往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但在实际经营过程中, 与其他企业开展互助合作, “肥水流入外人田”, 有利于实现双赢, 也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
五、社会和谐红利是最大的制度红利和改革红利
社会和谐红利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而显现出来的, 它是我国体制优越性的体现。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来提高红利, 其他国家同样可以做到, 但社会和谐的红利却是我国独有的。进一步提高社会和谐红利, 需要一些必要的改革措施。为此, 我们应扫清改革路上的障碍、扫清阻碍社会和谐的障碍。社会的和谐要靠每个人从自身做起, 从每个家庭做起。
六、收入分配改革的重点是初次分配改革
收入分配分为初次分配与二次分配, 收入分配改革的重点应是初次分配改革。初次分配改革可从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 赋予农民产权。十八大以后, 笔者曾于2012年11月, 同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调研组到浙江考察, 适逢嘉兴土地确权取得了很大进展。我们看到当地农民情绪很高涨, 因为土地确权使农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宅基地上的使用权、宅基地房子的房产权实现了三权三证。这使得种植业、养殖业可以得到进一步发展, 外出务工的农民可以进行土地流转或把宅基地上的房子租出去, 这些都增加了农民收入。嘉兴市在土地确权以前城市人均收入与农村人均收入比是3.1:1, 土地确权以后变成了1.9:1。
第二, 促进劳动力市场上供求双方力量对等化。目前的劳动力市场, 供求双方地位不平等, 劳动者作为供方处于弱势地位, 企业作为需求方处于强势地位。再加上我国的工会对企业的约束作用十分有限, 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而农民工没有加入任何工会, 权益更易受到侵害。所以应改革完善我国的工会制度, 推动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地位平等。
第三, 实现农产品销售市场上供求双方力量对等化。当前的农产品销售市场上, 农户作为供方处于弱势地位, 采购商作为需方处于强势地位。为调节供需双方的不平等地位, 国外有势力较大的农业合作社及联社。笔者在丹麦、荷兰考察之时, 看到一些联社有自己的车队、船队、仓库、冷藏库和码头。而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在兴起阶段, 规模较小, 今后应努力朝国外的联社方向发展。
第四, 改革教育制度。当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 城市与农村人均教育经费相差悬殊。农村学校校舍差、教学设备差、师资差, 受此影响, 农村学生读高中的比例较低, 读大学的比例更低, 这就导致一种怪像——“职业世袭化”, 农民工的子女还是农民工。所以在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资源配置方面还应下大功夫。
当然, 二次分配同样不容忽视。西方国家有句俗话:“一次分配不足, 二次分配来补。”意为初次分配形成了收入差距, 二次分配就进行弥补。而在我国情况却大有不同, 初次分配本就形成了差距, 二次分配反而扩大了差距。比如城市职工经初次分配所取得的收入本就比农民工高, 而城市职工的社会保障机制比农民工要健全得多, 这就通过二次分配扩大了城市职工与农民工的收入差距。因此, 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应着重推动社会保障的城乡一体化。至于其他方面的调整, 笔者认为倒不是特别紧迫。比如遗产税的征收, 它应以完善的个人财产登记制度为前提, 不然就没有明确的纳税主体及征税对象。同时, 征税门槛应适度, 税率应合理, 以防止为少缴或不缴遗产税而挥霍或转移财产的现象发生。
七、坚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
有关统计显示, 当前中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0%以上, 超过很多人的预期, 主要是因为这个统计把在城市居住了半年以上的农民工都算做了城市人口。如果按拥有城市户口的人数计算, 中国的城镇化率只有30%多, 与欧美发达国家80%左右的城镇化率相去甚远。按照发达国家这个比例计算, 假定再过一二十年中国人口达到15亿, 就需要有12亿人住在城镇, 即在当前6亿多人口生活在城市的基础上还需增加5亿多人进城, 届时城市恐将不堪重负, 城市生活水平恐将大幅下降。因此中国不能照搬西方城镇化模式, 一定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
笔者认为, 中国的城镇化模式应该是“老城区+新城区+新社区”。其中新社区是中国城镇化的最大特色。老城区应进行改造, 如改造棚户区、城中村等, 变成商业区、文化区、服务区以及宜居区。在试验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新城区, 应大力发展商业, 吸引民众定居, 不能到了夜晚就成空城。新社区建设作为中国城镇化建设的重点, 首先应建设新农村, 这需要将村的建制改为社区自治, 还需要到位的公共服务以及城乡社会保障趋向一体化, 这又涉及到户籍制度。将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合二为一, 并非一朝一夕的事, “积分制”与“分区推进制”可双管齐下。大城市实行“积分制” (例如上海) 。将教育背景、专业技术职称和技能等级等作为积分项, 积分达到要求即可解决户口。在新社区 (包括部分新城区) , 条件成熟时可实行“分区推进”, 即一个地区一个地区地解决户口问题。
八、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
美国《华盛顿邮报》曾于2011年9月刊登一则长篇通讯, 标题是“美国究竟应该害怕中国什么?”文章指出, 美国应真正害怕的, 不是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 也不是中美不断缩小的GDP差距, 而是中国不断涌现的创新人才。该报记者在北京中关村一家咖啡店调查后发现, 该咖啡店几乎每天都坐满了来自名牌大学的博士、博士后, 还有一些研究机构的年轻研究人员以及民营企业家。他们整天在那里谈创意、创新、创业等问题。这恰如30年前, 比尔·盖茨和乔布斯等都是美国大学城咖啡店的座上客。或许再过二三十年, 中国大量的创新人才就会从这些人里出现。在我国当前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下, 各市场主体应有敬业精神和创业精神;并通过产权激励等各种制度鼓励创新, 这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方法, 也是国家增强竞争力的途径。
在鼓励创新的同时, 西方福利国家出现的“福利病”是我们应当吸取的经验教训。关于“福利病”, 比较有名的事件是英国取消为中学生免费供牛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被封锁, 处于孤岛状态, 食物供给有限, 一律实行配给制度。二战结束后, 英国政府考虑到战争时期青年人营养不良, 实施了一项福利措施, 给中学生课间免费供应一杯牛奶。而到了1967年, 英国家庭营养情况早已改观, 所以政府取消了这一福利, 结果导致游行示威、罢工, 甚至迫使政府改组;南欧一些国家也遇到了类似问题。所以, 中国在社会福利方面应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摘要:2013年我国第三季度经济增速明显, 稳中有升。建议今后应把调整结构放在首要位置, 提出技术创新是提升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基本途径。对国有企业而言, 目前重在体制改革;对民营企业而言, 目前重在转型。认为社会和谐红利是最大的制度红利和改革红利, 收入分配改革的重点应是初次分配改革, 应坚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 激发全民族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调整结构,技术创新,体制改革,社会和谐红利,收入分配改革,城镇化道路
参考文献
[1]厉以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国有企业的发展战略[J].中国市场, 2011 (3) .
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和思考 篇8
(一) 全球经济复苏态势形成,但结构不平衡
全球经济复苏的方向基本上不会发生变化。从图1来看,世界经济,包括各主要经济体都告别了2009年的经济谷底,经济增长率逐步回升。但是,全球经济复苏的结构不平衡。从图1来看,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地区的经济复苏程度明显好于发达经济体。美国的复苏进程缓慢,失业率仍然维持在9%以上的高位(见图2);欧元区整体的复苏态势并不平稳,边缘区域债务危机不断,复苏程度偏低;日本在遭遇这一次大地震和大海啸之后,复苏进程是否会被打断有待进一步观察。因此,本轮的经济复苏是由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强劲增长所主导的,但是发达经济体相对缓慢、低效的复苏进程导致全球经济复苏缺乏坚实的基础。
(二)大宗商品趋势性上涨,新兴经济体的通胀压力陡升。
从图3可见,能源、金属、农产品等各类大宗商品基本上从2009年2月触底以来持续攀升,黄金价格和铜价均创出历史新高,基本形成了趋势性上涨的态势。这一趋势在未来可能继续保持,原因是:首先,美国高失业率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的,美联储在2011年可能仍将继续保持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弱势美元格局难以发生根本改变,从而间接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高构成重要的支撑因素;其次,全球经济复苏态势基本形成,尤其是新兴经济强劲的经济复苏,导致需求稳定回升,从而进一步推动商品市场行情的看涨;第三,中东地区的动荡局面、近两年偏多的自然灾害等限制了大宗商品供给的增长。
而对于新兴经济体而言,国内强劲的经济复苏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导致对大宗商品需求持续扩张,输入性通胀的影响不断扩大,逐步扩散到国内下游产业,通胀压力快速上升,如图4所示,亚洲发展中国家的CPI增长率自2009年触底之后迅速反弹,目前处于6%左右的相对高位,新兴经济体的代表中国,通胀率也在危机之后持续攀升,处于5%左右的高位。而发达国家因为国内经济复苏力度偏弱,通胀压力目前并没有完全显现,如图4所示,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经济体的通胀率处于2%以下,但是,大宗商品价格如果持续上涨,可能会导致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比如美国最近的CPI增长率已经突破2%。
(三)日本大地震带来的可能影响
这次突如其来的日本大地震势必将对全球经济形成冲击,而具体的影响程度可能要取决于核电危机的解决情况。如果日本能够较为顺利的解决当前核危机,我们认为,这一次地震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冲击并不会很大。本次地震影响最大的东北地区并不是日本主要制造业和出口产业的分布区域,这不同于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即使后者,重灾区生产能力的复苏也只用了半年。因此,这次地震可能在短期内因为生产线破坏、电力不足等原因造成实体经济的停滞,也因为核辐射等问题引发各种心理危机,不利于实体经济恢复。但是在中长期内,因为震后重建等投入将促进就业问题的解决,为本国企业带来新的商业机会。尽管地震初期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一定程度下滑,但是,我们认为,日本大量救市资金的投入和能源、食品等重要商品短缺的相互作用,将进一步拉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并导致在日本出现通胀水平提高的情况。此外,本次地震爆发的核泄露危机引发人们对核电站的质疑,从而在新能源发展水平短期内难以大幅度提高的情形下,传统能源产品的需求可能进一步扩张,从而在近期内对石油、煤炭的价格上升起到推动作用。
数据来源:IMF。
数据来源:IFS。
(四)小结
综上所述,世界经济复苏态势已经形成,但是复苏的基础依然薄弱。从世界经济危机史来看,在每一次重大经济危机之后,往往会崛起新的战略性产业主导全球经济的增长,而这一次由发展中国家主导的复苏似乎难以完成这一任务。如果发达国家不能进一步增强其复苏力度,那么,在高企的大宗商品价格冲击下,形成滞胀的风险较大,而这对率先复苏的新兴市场经济体而言,也不是一个好消息!
数据来源:World Bank。
二、中国的宏观经济问题
(一)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在2009年第一季度触底后,迅速实现V型反转,如图5所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快速有力的经济回升是世界经济复苏的有力支撑。具体而言,从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根据图6,固定资产投资在危机期间的增速很高,依然是推动中国经济回升的主导力量,但在2010年逐步下滑并趋于平稳;消费和出口的增速则于2009年底逐步回升,并成为稳定中国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
数据来源:IMF and World Bank。
对于中国而言,无论是近期的表现和出于中长期内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的考虑,保持相对高速的经济增长的前景是比较明朗的。实际上,现在的经济增长目标并不是10%以上的高速增长,而是重在调整经济发展方式,改变过去过度依赖投资、出口拉动的模式,实现国内消费与投资、出口并重的发展模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因此,为了实现这种转型的目标,牺牲一点经济增长率也是可行的,经济增长率只要保持在7~8%即可,因为,从已有的经验来看,中国的就业问题就凸显的阀值大约在经济增长率6%。
(二)中国的通胀问题
通货膨胀问题是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最为关注的焦点。
第一,中国的通胀水平较高,但还处于可控水平。从图7来看,8大类商品中,除了衣着、交通和通讯两大类商品之外,其他各大类商品价格均上涨,而且所有商品的同比价格指数均处于上升趋势,因此,本轮通胀呈现出物价普遍上涨的局面。相对而言,食品和居住的上涨幅度最为明显,这两类商品往往是生活成本的主要构成,从而导致居民对本轮通胀的更为敏感。而且,作为CPI的先行指标,依然高企的PPI意味着较高的通胀水平在短期内仍将延续。从通胀幅度来看,CPI整体水平并没有超过前期2008的高点,亦低于1990年代中期的通胀水平;中国目前的通胀水平虽然高于发达国家,但是,根据图8,仍低于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处于可控水平。
第二,中国当前的通胀是多种因素造成的。造成通货膨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类: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和国际输入。中国的通胀三种因素兼而有之,且相互强化。
首先,就需求拉动而言,面临突如其来的全球经济危机,2009年实行了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如图9所示,2009年金融机构贷款、M1发行量的同比增速很高,即使在2010年明显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货币供给过快增长的需求扩张政策在拉动经济的同时,也给物价水平的上涨提供了拉力。
其次,成本推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不容小觑,这也是本轮通胀区别于以往通胀的主要特征之一。近年来中国“民工荒”现象非常突出,中国各地政府的最低工资标准不断提高,从而推进工资成本上升;普遍的物价上涨导致生活成本上升明显,这将进一步推动工资成本的上升;根据图10,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也在2009年12月终结价格下滑的过程,出现较大幅度的提升。上述生产成本的上升将传导到消费产品价格上,引起一般物价的上涨。
第三,国际输入型通胀问题需要重视。国际输入型通胀主要有两个渠道。一个是资本流动渠道,国际热钱涌入加上我国的贸易顺差,导致大量外汇流入。从图9来看,我国外汇储备同比增速尽管在2010年中期开始有所下降,但仍基本上保持16%以上的增速。外汇储备额的不断上升意味着基础货币投放量不断上扬,从而形成流动性过剩的局面,进一步恶化需求拉动型的通胀。另一个是商品流通渠道,这主要是来自于国际能源、资源、粮食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如图3所示),特别是我国对外依赖程度较高的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在我国需求拉动下,价格飙升,将通过进口渠道推动国内相关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的涨价,从而加剧成本推进型的通胀。
数据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数据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利用X12做季节性调整。
根据上述分析,如何治理通胀成为目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焦点。自2010年以来,央行频繁提升存款准备率,到最近一次的调整,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20.50%;自2010年10月份以来,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连续加息4次,每次幅度为0.25个百分点。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央行的货币政策从非常宽松的形态回归到常态格局,亦表现出央行治理本轮通胀的决心。
不过,中国本轮通胀的成因是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单纯的央行货币紧缩政策未必能够起作用,尤其是对于成本推进型和国际输入型的通胀问题。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是供给层面造成的,那么货币政策层面的紧缩,利率的提升和信贷额度的缩减,都将增加企业的负担,反而会进一步恶化供给。一旦国际经济复苏进程曲折,那么,中国进入滞胀的风险也不是没有的。
三、中国应对之策
从当前的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来看,经济复苏的态势已经形成,但是基础依然薄弱,所以,对于中国而言,虽然经济回升幅度较大,但是面临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依然较大,如果为了治理通货膨胀而采取货币、财政双紧政策,并不可取,要综合使用需求管理、供给管理政策。
数据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数据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和IMF。
数据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一)需求管理政策
在需求管理政策方面,在目前的情况下,财政不宜实行紧缩政策。财政支出直接影响实体经济,特别是影响我国的就业。虽然接连出现民工荒,但当前的民工荒主要是一种结构性的问题,即熟练工和高级技工的短缺,另外也是长期低工资水平造成的,因此,在城镇化进程继续推进的背景下,就业问题依然是我国当前最重要的问题。从2008年底、2009年初的情况来看,经济增长率一旦低于7%,失业问题就凸显。因此,考虑到中国经济“刹车容易启动难”的特点,以及当前的通胀仍处于可控水平,特别是当前国际经济复苏态势的复杂性,我们仍应该采取相对宽松的财政政策。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同时,虽然不能绝对得把将物价现象等于货币现象,但是,对于当前仍为缓解的通胀问题而言,结束2009年以来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将货币政策回归常态是很有必要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央行“数量型”和“价格型”政策工具并重。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20.50%,也接连四次加息。与发达市场经济体不同,我国利率是管制的,没有市场化,因此货币供给和利率调整之间没有明确的内生关系。单纯提高利率,并不能减少货币供给,而只会导致企业减少投资,形成负向的供给冲击;同时,利率的提升将引发逆向激励,导致企业和个人将多余的货币会流向高风险的资产市场,追求高回报率的投机利润;而且我国的利率水平高于发达国家,继续提升可能会进一步吸引国际热钱涌入,在当前的外汇管理体制下,反而导致国内货币供应上升。因此,利率工具可能不是当前货币紧缩政策首选。对于量化工具而言,目前准备金率调整、公开市场操作的空间已经不大,M1、金融机构信贷的同比增长率目前已经回落到2004-2010年间的平均水平之下。在偏紧货币政策下,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往往是中小企业,而他们恰恰是解决中国主要就业问题的群体,失业可能会引发比通胀更为严重的社会稳定问题。所以,为了避免实体经济受到损害和稳定就业的需要,货币政策的紧缩空间也并不大。
(二)供给管理政策
扩张性的供给管理政策可能是应对当前复杂国内外经济形式的最佳宏观经济管理政策,尤其是对于治理成本推进型的通胀和避免滞胀的出现。与需求管理政策比较而言,供给管理的政策工具更为灵活,通过在产业、区域、人群层面的细化,可以对宏观经济进行精细化管理。
首先,考虑实施减税政策。实际上,分税制改革以后,我国税收收入的增长率基本上高于GDP增长率,政府税收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在当前企业人力、原料、能源成本不断攀升的情形下,通过减税来抵消成本上升对企业增加的负担,增加总供给。其次,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这包括行政、金融、劳动力等市场体系的改革和完善。通过改进政府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企业融资交易成本、促进劳动力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第三,考虑建立各主要大宗商品和农产品的商业化储备,以应对通胀预期,打击恶性价格炒作。第四,积极制定各项政策鼓励企业技术升级和改造,推动自主创新,实现生产率的提高,从根本上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第五,考虑适度稳步推进人民币升值,这将有助于降低我国对外依赖程度较高的能源、原材料的价格,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虽然,人民币上升也会对企业出口形成负向冲击,但是通过利弊权衡,小步升值更为有利。最后,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特别是我国对外依赖程度偏高的资源部门,保障国内能源、原材料供应安全,同时也能消化当前巨额外汇储备,从而降低货币供给扩张压力。上述政策都将使得中国的总供给曲线右移,从而在增加供给的同时抑制通胀,避免滞胀。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每一轮世界性经济危机都是由重要的新兴产业的发展来终结的,中国要抓住这一机遇,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从而真正承担起主导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的角色。
参考文献
[1]United Nations:World Economic Stiuation and Prospects2011, 2010.
[2]厉以宁.非均衡的中国经济[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
[3]厉以宁.厉以宁论文选 (2008-2010) [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1年。
[4]苏剑.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特点、成因及对策[J].经济学动态, 2011 (1) .
[5]孙立坚.日本经济不会轻易沉没.中国经营网http://opinion.cb.com.cn/12714523/20110317/192209.html.2011-3-17.
当前经济金融形势思考 篇9
1. 欧债危机的发生
2009年12月时, 希腊的债务危机爆发并逐渐席卷到世界其他各地, 而且在希腊本国的经济影响越来越严重。二〇一〇年后, 世界其它各国也逐渐受到这次危机的影响。德国等欧元区的龙头国家也都开始感受到了危机的影响, 当时欧元开始大幅的下跌, 股市也遭受了巨大影响, 波动幅度较平常来说太大。股市暴跌, 民众的入股风险空前加大, 利益收到了严重损害, 当时有很多专家甚至担心欧元区会因此而解体。当然, 现在看来, 这种担心是相当不必要的, 但是, 也从另一个程度上, 说明了但是这场欧债危机的影响有多剧烈, 2011年甚至有五个国家因此而更迭政府。
2. 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009年开始的这场欧洲债务危机, 也对中国的经济形势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1) 人民币升值, 出口减少
这次债务危机, 对我国的国民经济有非常大的影响, 比如, 人民币的升值, 就使得中国在对欧洲的出口商品中, 商品价格的竞争优势下降。因为目前各国在贸易方面的流通货币主要是美元和欧元。欧洲债务危机的发生, 使得人民币升值, 在相应的情况下, 欧洲各国就会增加对我国的出口, 在此环境下, 我国本国的生产领域就会遭到一定程度的挤压与竞争, 进而也影响企业的经济利润。
(2) 影响经济发展的进程
这场欧债债务危机的发生, 相较于世界其他国家来说, 中国所受的影响非常小。但是我们都知道蝴蝶效应的运作, 因此, 尽管这次债务危机对我国影响较小, 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也因此而适当的调整了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这次经济危机, 再一次说明了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而欧盟是我国目前的最大的贸易合作, 因此, 在这次危机中, 我国的出口贸易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经过这次最近时间内的债务危机, 我国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通过这次欧洲债务危机, 我对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有了新的认识与了解。
二、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
1. 人民币贬值
在最近的一月份底, 即一月二十六日至二十八日, 我国的人民币两次跌停。二十八日, 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再一次临近了2%的跌停线, 在目前三天之内, 人民币就两次接近了跌停。当时, 美元兑人民币是6.2475, 下跌了将近0.07%。这次的贬值幅度也更改了以前的记录。欧洲债务危机之后, 人民币一路升值, 并且在去年一月的时候, 人民币升值到了6.04, 这在人民币的升值历史上是最高的一次。但在此后, 就开始逆向贬值, 迄今为止, 我国的人民币累计贬值为3.5%。目前, 人民币的贬值幅度如果持续扩大的话, 政府就要采取相应的宏观调控措施, 避免阻碍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了。
2. 房地产泡沫严重
所谓泡沫, 实质上就是指, 一种资产在交易过程中的价格严重背离了其自身的实际价值, 导致现行的货币并不能实际上代表当前的物质财富总量。也就是一种虚假的繁荣。比如, 在上个世纪的1929年的经济危机中, 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就出现了泡沫现象, 当时, 房地产市场的投机现象愈演愈烈, 最终导致了美国华尔街的股市的全面崩盘, 也爆发了了目前为止全球最大范围的经济危机, 致使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给全球各国人民都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所以, 任何行业内的泡沫现象都应该在初期或是发展中期引起足够的重视, 否则, 会影响国家与社会的政治, 经济乃至各个方面。
目前, 我国的房地产事业日渐发展与繁荣, 但是, 我们应该知道, 一种商品的价格, 如果超出了客观的价值规律, 而一味的上涨, 但等到上涨到极限的时候, 就会发生暴跌。目前, 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中, 房地产投机行为没有全方位的禁止与消除, 也就导致了目前全国一些发达的城市诸如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房价日渐提高, 倘若市民要想在市中心购买一套体积适中的房产, 需要支付千万乃至上亿的资金。现在的情况就是, 房产的拥有者就是拥有绝大多数财富的富者。普通民众要终其一生的积蓄才能在二三线城市拥有属于自己的房产。
三、关于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建议
基于目前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 政府要综合运用经济手段, 法律手段, 以及行政手段等各种手段对我国的国民经济进行必要的调节。国家和政府要认真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 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 迎合全球化的趋势, 对我国的国民经济进行调控, 以此有效的促进社会进步, 以及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保障人民的的物质生活水平。
小结
当前经济金融形势思考 篇10
导致一房多卖现象的原因
在房地产交易过程中, 开发商一房二卖或多卖、先抵押再出售或先售房后抵押等现象严重损害了购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引发群体性纠纷等事件不时出现。此种情况在商品房预售阶段尤为突出, 产生了大量的纠纷和诉讼。多数情况下, 开发企业只是违规操作但尚有偿债能力, 消费者权益的损害尚可获得救济。但有的开发商将房屋重复出售后卷款而逃, 或者已将款项挥霍罄尽, 或者以其他方式转移财产无力偿债。剖析其成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违约成本过低
卖房人通过权衡发现“一房多卖”仅需承担解除合同、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 其代价远远低于转卖房屋所获得的利益, 高额回报是主要诱因。
(二) 买房者法律意识淡薄相对处于弱势地位
普通百姓的法律知识、风险防范意识相对缺乏, 加上房价不断上涨时急于购房的心理, 往往对房产公司过分信赖, 忽视了对房产信息的核实调查, 造成纠纷。
(三) 开发商过度牟利的原因
近年来房地产业几度升温, 使不少不法开发商更加看到该行业潜在的巨大经济利益, 在强烈的趋利心理支配下, 他们置法律不顾, 铤而走险, 以身试法。还有部分卖房者认为目前房地产市场“一房多卖”现象普遍, 涉及人员多, 法律无法对该行为制约和处罚, 自己不这样做就是“吃亏”。
(四) 法律法规的缺陷和监管部门的监管不力
目前, 买卖合同的生效与房屋所有权的取得之间存有一段时间差, 该时间差为“一房多卖”提供了客观条件。《物权法》第20条虽然规定了预告登记制度, 但规定的比较简单和笼统, 可操作性不强, 大部分房产商并未按规定去办理预告登记。一是对房产商的资质认证不严。有些房地产开发商根本不具备开发房地产应具有的资质条件, 却通过种种办法领取了资质证书, 公然运作大型的房地产开发工程, 可见政府管理部门在房地产开发行业的资质审查中, 仍应该加大力度。二是企业注册资金不实。不少房地产开发商在申办企业时, 搞虚假出资。房地产开发商利用这些虚报的注册资金大肆吹嘘其“实力”, 致使购房者对其实力雄厚的假象难辨真伪, 甚至深信不疑, 以至不少购房者不加思考就购买“楼花”, 最终上当受骗。
现实中关于商品房重复销售案件的处理
最高人民法院2003年5月7日公布、6月1日施行的《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以下简称《解释》) 对一房多卖现象作了一些特别规定并体现了不同于传统民法的精神。主要是对买方合法权益的倾斜式保护
(一) 在先买方可以请求在后合同无效
《解释》第十条规定:“买受人以出卖人与第三人恶意串通, 另行订立商品房买卖合同并将房屋交付使用, 导致其无法取得房屋为由, 请求确认出卖人与第三人订立的商品房买卖合同无效的, 应予支持。”这就明确赋予在先买方有请求确认在后合同无效的权利。在先买方并未获得房屋所有权, 因此是不能主张在后合同侵犯其权利的。但是该权利的实施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其一, 卖方与在后买方属恶意串通。也就是说, 在后买方明知该房是重复出售, 仍然坚持签订买卖合同并坚持按合同约定履行。其二, 必须是卖方已履行了在后的合同从而导致在先买方无法取得房屋。如果卖方尚未履行在后的合同, 房屋所有权还保留在卖方的手中, 在先买方完全可以按照一般的合同纠纷直接追究卖方的违约责任并要求卖方继续履行合同, 而无须主张在后合同无效。但是, 如果在后买方与卖方并无恶意串通情形的话, 比如在后买方是善意的并且房屋已过户给在后买方, 导致在先买方无法获得房屋, 在先买方只能依据第八条的规定行使惩罚性赔偿请求权, 而不能依据第十条的规定主张在后合同无效。例如, 刘某有一套房屋出售, 与王某进行洽谈后, 双方签订了一份房屋买卖合同, 合同签订后, 王某支付了一部分房款, 但双方没有办理房屋过户手续。后来刘某将这套房屋又卖给了李某, 并为李某办理了房屋过户手续。后王某找到李某, 称房子是先卖给他的, 房主刘某与李某签订的买卖合同应是无效的。此时, 王某只能要求刘某进行处罚性赔偿而若要要求合同无效则不会得到法院的支持。
(二) 在先买方可以请求卖方予以赔偿
根据《解释》第八条的规定:“商品房买卖合同订立后, 出卖人又将该房屋出卖给第三人”, “导致商品房买卖合同目的不能实现的, 无法取得房屋的买受人可以请求解除合同、返还已付购房款及利息、赔偿损失, 并可以请求出卖人承担不超过已付购房款一倍的赔偿责任”。但是, 如果在后买方与卖方恶意串通, 在先买方依据第十条规定主张在后合同无效, 则在先买方最终能够获得该房屋, 再依据第八条规定行使惩罚性赔偿请求权的, 法院不予以支持。
一房多卖现象的防范与对策
(一) 普及法律知识, 提高购房者的法律意识
随着房价的日益攀升以及购房人对房产的现实需求, 房地产交易日益火爆, 因为购房被骗的或因卖房人一房多卖造成买房者无法达到合同目的比比皆是。为了能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 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利用网络、电视等各种媒体加大普法宣传, 广大市民应多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在思想上提高警惕, 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促进市场交易的安全。
(二) 房屋买卖合同签订后及时办理产权变更手续
房屋买卖合同签订后, 买卖双方尤其是买方要按合同的约定及时履行合同, 并及时催促卖方按约办理相关手续。
(三) 加强房地产预售商品房的管理监督力度
政府管理部门要严格审查房地产企业的资质, 确保其完全具备房地产开发资质的实质要件。要加强对房屋销售的监督管理工作, 切实履行监督管理职责, 从源头上避免一房两卖现象的发生。
(四) 房产部门应建立房屋买卖查询系统
房地产管理部门应该花大力气理顺各级职能, 做到上下衔接, 同级权责范围明确, 避免多头管理、重复管理。要从方便群众、遏制欺诈的原则出发, 建立快捷有效的房地产权证、查封抵押登记电脑查询系统, 避免一房多卖、一房多抵的现象发生, 构筑房地产健康交易机制。
(五) 加重对“一房多卖”者的处罚力度
法官在处理此类案件时, 可在自由裁量权内加重卖房者的赔偿责任, 维护合同的诚信原则, 维护购房者的合法权益。同时, 一经发现卖房者存在合同诈骗行为的, 应立即将相关材料移送公安机关, 追究刑事责任。
【当前经济金融形势思考】推荐阅读:
当前经济形势08-30
当前经济形势06-02
怎么看当前经济形势06-17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特点08-17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要点11-05
当前世界经济总体形势05-26
如何看我国当前经济形势08-29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10-22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2012年展望11-06
浅析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的中国经济发展现状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