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特点(共12篇)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特点 篇1
近年来, 随着世界多极化及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国际形势正在发生着比较明显的变化, 呈现出了诸多前所未有的新特点。虽然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发展主题, 但是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也同时受到了来自不同方面的挑战。中国在这样大的国际形势发展背景下面对众多新的挑战, 所以必须要顺应时代潮流, 通过不断加强合作和协调来积极推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同时尽力为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努力, 以便能不但促进整个世界的和平繁荣, 而且还可以确保我国在整个世界发展过程中的平等发展的权利。
一、当前国际形势发展的新特点
(一) 当前国际局势多极化发展明显, 总体来讲是稳定中有动荡。
当前的国际局势发展是逐步走向多极化, 虽然美国称霸一方的局面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但是世界上很多其他的国际政治力量也逐步发展成为了世界多极中的一极, 比如有迅速崛起的中国, 国力得到大大恢复的俄罗斯及不断壮大崛起的印度及欧盟等等。可以说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日趋明朗。另外, 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大趋势中, 我们可以断定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发展的主流趋势, 但是国际局势还是呈现出了稳定中有动荡的局面, 尤其是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还是不断出现, 甚至说很多地域性的动荡和不稳定还在有所加剧, 这样的国际局势也严重影响到了世界和平与发展。
(二) 国际恐怖主义有所抬头, 国际间反恐斗争仍然面临重大压力。
当前国际恐怖主义势力有所抬头, 世界恐怖主义袭击事件频繁发生, 但是发生恐怖主义袭击的地域还是相对集中的, 比如主要集中在中东、东南亚及中亚等地区, 特别是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等国家的边界地区, 国际间反恐合作斗争形势更加复杂, 反恐斗争面临更加复杂和更加艰巨的任务。另外, 我们必须要看到, 近年来国际恐怖主义也威胁到了中国, 特别是在新疆及内蒙等边远地区, 为此, 我们必须要严厉打击三股势力, 一是严厉打击极端宗教主义, 二是压力打击民族分裂主义, 三是严厉打击恐怖主义,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维护国家的安宁稳定, 才能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 世界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合作化深入发展。
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及生物技术等高科技的日益突破, 各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当前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有效配置和优化, 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合作化也得以深入发展, 这将会为各国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机遇。另外, 经济区域合作化也不但对于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自身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且还非常有利于促进全球经济的多元化及多极化发展。当然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的合作化也给世界各国增加了风险和挑战, 同时还加剧了部分国家内部的贫富差别, 甚至因此还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冲突。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一贯强调文明对话的重要性, 主张各国在面对冲突或问题的时候都能相互了解和友好合作, 都能通过谈话来解决争端。
(四) 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国际地位也得以稳步提升。
中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 我国的经济得以持续稳定发展, 这对整个世界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非常大的拉动作用, 同时这也为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因此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是越来越大, 国际地位也得以稳步提升。另外, 处于深刻变化和多极化发展格局下的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综合国力, 目的就是在后来的国际秩序中能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也不例外, 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很大的挑战。在今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里, 中国始终都会以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为目标, 积极构建平等互利及和睦友好的周边环境, 最终为能在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国际形势发展对我国带来的影响分析
当前国际形势发展的新趋势也直接对我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最为直接的有二个方面。首先就是当前国际形势的新发展使得我国面临的经济竞争越来越大。随着经济全球化及区域合作化的深入发展, 中国的经济发展面临机遇的同时也更面临很多的挑战。特别是在过去时间不久的世界经济危机浪潮中, 中国的经济虽然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 但是中国的经济还是实现了高速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 很多的国家就开始把中国当成了自己的强劲竞争对手, 因此中国的经济发展就面临了很大的压力, 面临的经济竞争也是日趋激烈和残酷。其次, 当前国际形势的新发展使得我国的国际安全环境受到了威胁。一方面就是世界军事强国, 特别是美国及其盟国都在进一步对军事进行扩张, 增加军费开支, 这使得世界和平与安全受到了很大的潜在的威胁。另外一方面从局部地区来看, 跨国性质的犯罪问题, 尤其是国际恐怖主义的恐怖活动频繁都对我国的国际安全环境产生了威胁。
三、面对当前国际形势发展形势及其对中国带来的影响, 中国应当采取的应对策略
从当前的国际形势发展来看, 世界正逐步进入到了经济动荡和格局不断调整革新的新阶段。并且我们还要看到整个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是总体稳定, 但是局部动荡和挑战也日益增多, 对于中国来说必须要采取相对应的策略来应对。
(一) 中国必须要正确把握国际形
势的新发展趋势和特点, 积极做到趋利避害, 以应对国际经济挑战。首先, 在日趋复杂的国际局势中找准我们国家的身份定位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清醒认识到虽然说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和国际政治体系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 但是我们要看到整个世界的政治及经济秩序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很多新兴的国家和地区正处于不断成长的时期。还要认识到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中不能轻视西方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力实力, 要看到西方发达国际至少在目前还有很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我们要认识到中国的发展道路和中国的发展模式是在不断完善和调整中发展起来的, 并且整个发展过程也是非常复杂多变的。其次,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认识, 中国必须做到趋利避害, 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可能面临的发展困境, 从而积极推动新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重新构建, 最终达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我们国家的国际地位的目的。具体来讲, 中国必须要积极参与到需要中国参与和帮助的各种国际救援中, 从而树立起良好的国际形象和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另外, 中国对外来讲还必须要主动参与到众多的国际新规则制定过程中来, 对内来讲仍然必须要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 这样可以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来为我国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 在世界依然动荡不安的大背
景下, 中国必须要审时度势, 抓住重点进行国际对外关系布局。当今的国际形势可以说仍然还是处于动荡和不安中, 国际恐怖主义及局部战争和骚乱还是此起彼伏, 所以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那么对于我国来说必须要审时度势, 必须要做到顺应潮流, 能尽力和充分利用我们当前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和资源来发展自己。为此, 中国首先要必须要做到能不断盘活我国外交资源, 从而全面推进和妥善处理中国对外关系中的各方关系, 要不断深化中国同世界各类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利益交融, 要不断增进同新兴大国的战略互信合作关系, 要不断加强同世界多级势力的合作与交流。其次, 中国必须要通过巩固同周边国家的战略依托关系来有效提高处理涉主权争端的能力, 尽力减少同周边国家在地区战略上存在的分歧, 从而不断夯实中国在外交全局中的中的战略根基。最后就是中国要在处理国际关系过程中努力向国际社会展示清楚中国的未来发展目标和趋势, 消除国际对我们国家发展的敌意, 减少很多周边国家对我国快速增长的实力的恐惧感, 这对于中国在当前的国际形势发展趋势中能顺利得以快速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 中国要抓住发展的机遇期,
同时要尽力化解各方面的矛盾, 从而使我国的发展顺利度过当前的利益碰撞期。当前的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促使了很多的发展中国家正迅速崛起, 使得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兴起, 国际经济和政治格局也日益走向多极化。这不但对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非常有利, 而且也非常有利于保持世界的多样性。从我们国家的发展角度来看, 我国可以获得一个相对良好和稳定的外部发展环境, 有利于我国通过独立自主的方式来处理本国事务。但是另外, 我们还要看到, 目前的国际形势发展也使得各国都面临一个非常严峻的利益碰撞期, 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也不例外, 新兴大国的及周边国家对我国的防范意识和态度使得我国发展面临一个非常敏感的矛盾期, 为此中国必须要始终坚持共产党领导, 同时努力化解来自各个方面的矛盾。比如要积极化解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西方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的矛盾, 要积极化解中国崛起同西方遏制之间的矛盾, 要积极化解中国发展同新兴大国关系利益调适磨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等等。
(四) 中国必须要大力实施科技兴
国的战略, 努力提升本国的科技水平, 从而为我国的发展提供科技保障。从一定程度上来讲, 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水平就决定了其在国际中的实际地位, 虽然说我国的科技发展自从改革开放后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 也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 但是我国的科技发展在当前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还是显得有所不足, 所以我国必须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努力提升我国的科技竞争力水平。为此, 首先我国可以成立由我国著名的战略科学家和经济专家组成的专家组来对我国的科技政策和重大科技计划进行决策和监督实施, 从而不断加强宏观调控, 强化科技投入。其次, 中国必须要扩大优惠政策来吸引国际著名专家和学者, 以便能解决掉我国当前技术人员缺乏的问题。最后就是中国必须要积极建设和创新科技发展体系, 以便能有效应对知识经济发展及技术创新带来的挑战。总之, 通过大力实施科技兴国的战略不但可以大大提升我国在发展过程中的综合竞争力及实力, 而且还可以为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科技保障。
参考文献
[1]丁原洪:《国际形势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国际问题研究》, 2006年1期。
[2]赵晓春:《2010年国际形势回顾与特点分析》,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1年1期。
[3]陈向阳:《当前国际形势特征与中国外交》,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1年4期。
[4]叶小青:《和平发展视阈中的中国文化软实力构建》, 《长白学刊》, 2009年3期。
[5]金灿荣:《发展中的国际形势新特征》, 《现代国际关系》, 2007年12期。
[6]庞仁芝:《国际形势演进中的当代资本主义》,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特点 篇2
我认真学习了温家宝详阐当前经济几大问题的讲话资料,温总理强调:我们要准确把握形势。现将自己的学习收获汇报如下:
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经济形势,阐述了明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具体部署了明年经济工作。
一、全面准确把握当前的经济形势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运行,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投资、消费、出口稳定增长,内需支撑作用增强;工业平稳增长,农业生产形势向好;财政收支增长较快,货币信贷平稳回调,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逐步从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就业和居民收入继续增加,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通过学习,我知道这些情况说明,中央关于今年经济工作的决策和部署是正确的、有成效的。我们要正确认识取得的成绩,看到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进一步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
当前国内外环境仍然极为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还不少。从国际看,主要经济体经济恢复增长,但失业率仍然处于高位,一些国家财政赤字高企,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隐患仍然没有消除;主要货币汇率波动加剧,国际市场粮食、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通胀压力正在从新兴经济体扩大到发达经济体。世界经济还没有走上正常增长的轨道,目前又出现了两个变数。一是西亚、北非政局动荡,推动能源价格持续攀升,对世界经济增长和通胀形成双重冲击;二是 日本地震、海啸和核辐射灾害,短期内将严重影响日本经济,不可避免要影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从国内看,虽然发展的有利条件较多,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很高,但面临的挑战也不少,除了一些体制性、结构性等长期存在的问题外,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没有明显缓解,主要是物价上涨比较快、通胀预期增强,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多数城市房价还在上涨,宏观调控仍然面临较大压力。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充分估计面临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冷静观察,沉着应对,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准备,坚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进一步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确保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二、切实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要决策,是宏观调控必须坚持的方向,关键是要把握好调控的力度和节奏。
一是银行间市场利率保持在低位,银行体系流动性与正常水平和合理需求相比仍然充裕。二是结售汇顺差处于较高水平,造成基础货币大量被动投放,加上二季度到期央票和回购规模较大,仍存在对冲流动性压力。三是输入性通胀压力和通胀预期仍然较强。
因此,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一是处理好控制货币总量和改善结构的关系。把好流动性总闸门,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综合运用好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多种价格和数量工具,进一步完善人民 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消除通货膨胀的货币条件。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挥好股票、债券、产业基金等融资工具的作用,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投融资需求。二是处理好促进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的关系。当前,增长速度和就业都处在合理水平,稳定物价和管好通胀预期是关键,是第一位的。当然要充分估计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避免政策叠加对下一阶段实体经济产生过大的负面影响。
三、千方百计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这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也是最为紧迫的任务。去年我们及时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把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3%,在经济较快增长的基础上,保持了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是很不容易的。从一季度情况看,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
目前我国物价总水平仍然处于可控区间。新涨价因素中也主要是食品和居住类价格,总的来说还是一种结构性上涨。我国粮食连续7年增产、库存充裕,当前小麦苗情长势较好,夏粮有望获得丰收,主要工业品总体供大于求,进口增速较快,稳定物价具备不少有利条件,我们要增强做好价格工作的信心。
我国政府要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对价格走势的影响,及时发现导致价格波动的异常因素,采取多种措施,把物价涨幅控制在可承受的限度内,坚决防止物价过快上涨。
当前最重要的是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毫不放松地抓好农业和粮食生产。二是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 币政策,不给物价上涨提供货币条件。三是全面加强价格调控和监管。
四、巩固和扩大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效
房地产市场调控,除了抑制不合理需求外,还要努力增加市场供应。一方面,要切实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今年全国要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中央财政为此拿出1030亿元,但光靠中央财政是不够的。各级政府都要切实负起责任,多渠道筹措资金,切实加大投入,并优先保证用地供应。另一方面,要努力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供应,加快普通商品住房的土地投放,督促开发商严格按照国家规定,保证住房建设进度,如期推出全部房源并明码标价上市销售,对违反规定的要严肃查处。
房地产调控要真正见到成效,关键要抓落实。各级政府都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确定的各项政策,强化责任,确保调控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要将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分解落实情况,以及项目开工建设、竣工计划等安排公之于众,以便群众监督。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督察。要坚持调控方向不动摇、调控力度不放松。
五、促进对外贸易平稳健康发展
今年以来,进出口贸易保持快速增长势头,表明我国对外贸易已经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步入正常发展轨道。当然,这种因贸易条件恶化所带来的顺差减少,也不是我们所希望的。
在进出口趋于平衡的情况下,我们的工作着力点要放在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和优化进出口结构上来。一方面,要保持外贸政策的基本稳定,继续用好出口信用保险、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行之有效的 政策,充分发挥“引进来”和“走出去”对扩大出口的带动作用,特别注重改善中小外贸企业的融资条件,为对外贸易稳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坚持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积极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发展研发设计、自主品牌和境外营销渠道,争创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新优势,全面提升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
六、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今年是开局之年,我们要按照中央的决策和部署,认真做好一些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
一要狠抓节能减排工作不放松。
二要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这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要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全面提升制造业的水平和竞争力。抓紧制定标准,细化具体扶持政策,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切实完善政策措施,推动服务业大发展,进一步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三要抓紧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随着部分刺激消费政策到期,今年一季度名义和实际消费增速都有所放缓,但仍保持了较高增长速度。关键是要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改善民生,改善消费环境,从根本上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四要正确处理内需外需关系。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着力拓展内需增长新空间,培育内需增长新动力,促进我国经济均衡发展。继续用好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通过国际市场加快自身发展,带动国内技术进步,增强产业和产品竞争力,缩小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
通过认真学习,我提高了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的认识,我们要不怕艰辛,努力学习和工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万众一心,振奋精神,锐意进取,团结协作,全面做好明年经济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的崛起。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特点 篇3
【关键词】国际格局 外部环境 中国外交
【作者简介】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
2010年是新世纪头十年国际局势大震荡、大调整、大变革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年份,具有国际秩序加速变革过程中鲜明的阶段性和过渡性特征。国际力量格局的多极化、均衡化势头不减,但总体上仍属于美国一超之下的三元(美国、欧盟、新兴大国)基本格局。国际体系的深度变革以及全球治理需求加大与国际治理机制供应不足之间的矛盾仍是当前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在上述基本格局和主要矛盾的推动下,当前国际局势呈现特有的复杂、多变、胶着的态势,国际关系中的一系列矛盾凸显,反映了国际体系大变革时代的众多格局性和趋势性重要变化。
一、影响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三大变量
首先,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仍在持续,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和经济结构的加速调整,新一轮全球经济复苏态势和增长模式将成为影响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国际局势的关键因素。
一方面,世界经济大体从2009年第三季度起结束衰退,并于2010年基本确立了全面的复苏态势;发展中国家引领全球经济复苏,其2010年的经济增长率达到7%左右,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以上。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活动已经恢复或者超过了危机前的水平,而且其进口增速超过了出口,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的复苏对于发达国家的增长具有积极意义。相对而言,主要发达国家受国际金融危机后遗症的影响,家庭“去债务化”进程尚未完成,与以往的经济复苏相比,复苏的强度仍然较弱。世界经济“双速”复苏成为2010年全球经济最显著特征。
另一方面,世界经济的复苏正从迅速反弹的阶段转向速度放缓的阶段,尽管世界经济在2011年“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新兴市场经济体引领世界复苏的势头没有变化,但与发达国家增长率的差异会缩小。原因是新兴经济体已经面临经济过热的压力,需要尽快退出经济刺激政策;美国实施的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延长减税政策将促进短期内的经济增幅加快;欧洲债务危机与紧缩财政政策会降低欧元区经济增速;日本经济也将因外需下降而减速。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预测,2011年世界经济的增幅将降至4.2%,其中发达国家总体由2010年2.7%的增幅降至2.2%;而发展中国家也由2010年7.1%的增幅将至2011年的6.4%。 其他一些国内外权威机构也都相应调低了对2011年经济增幅的预测,尽管具体数据不尽相同。
世界经济保持“双速”和“温和”的复苏态势,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体继续引领全球经济复苏,预示着国际经济格局的三个深刻而复杂的变化:第一,国际经济力量对比继续呈现新兴市场经济体力量不断攀升的态势,从而助推了国际力量格局朝着多极化、均衡化的势头发展。根据美国经济局的统计数据,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占世界经济比重年均增长近一个百分点,目前达到世界总产出30%以上,其中“金砖国家”(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的占比就接近15%。 同时应该看到,总体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经济力量对比变化仍处于“量变”阶段,发达国家仍处于整体发展水平的高端,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占据优势和主导地位。
第二,世界经济结构处于深刻的调整阶段,创新和产业转型仍处于孕育期。经历了近百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以及二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后,经济复苏的产业基础尚未真正建立,由新产业周期本身带动的固定资产更新和投资尚未大规模启动,消费也尚未重新进入扩张期。总体上世界经济复苏的实体基础在短期内仍处于休养生息过程,且世界经济正在进入第六个康德拉基耶夫长周期的下降期,将经历10-15年左右的低速增长阶段,全球仍在为2025年前后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大发展积蓄能量、奠定物质基础。各国因此纷纷加紧自身的经济结构调整。例如,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加快了平衡消费、投资和出口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美国似乎也在告别依靠过度信贷促进消费和依靠消费促进增长的模式。同样,各主要经济体的经济结构调整的共性之一就是寻求新的产业增长点,力争在新一轮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中占得先机,保持领导地位。
第三,世界经济短中期内面临三大风险并与世界经济长周期相互交织,增加了主要经济体之间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难度。一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以及欧盟财政政策的收缩,将加剧国际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而欧洲一旦出现更大规模的信心危机,势必对全球世界经济复苏产生“蝶振”效应。二是发达国家长期存在的大量产能利用不足和失业率居高不下,使其在继续实行财政刺激计划与担心公共债务难以为继之间进退两难。特别是美国严重的财政赤字与继续刺激经济计划的矛盾突出,已成为中期内世界经济面临的最严峻挑战。 三是发达国家的低利率可能引发大量资本流入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美国重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改变国际资本的流动方向,推高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的汇率,并加剧这些经济体的通胀压力,对经济增长和减贫造成严重负面后果。 总之,随着经济复苏步伐放缓和不平衡的持续,在经济政策方面,不仅是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的政策分歧加大,发达国家之间的政策分歧也在拉大,各国在平衡国内发展议程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方面的困难增加。特别是全球经济再平衡过程中各种形态的贸易保护主义思潮及行动对世界经济复苏产生了实质性损害,从而进一步拖累了世界经济复苏步伐。 国际经济和贸易体系何去何从进入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
其次,大国关系加速调整,起伏前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影响全球治理发展和地区局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各主要力量加速各自对外战略调整,力争形成有利的战略环境。美国“奥巴马主义”的对外战略进入了战略重点转移和战略实施阶段,力争维护美国对国际事务的领导权和影响力。美国在中东和南亚以反恐为核心的战略处于收缩期;在欧洲以稳固北约、重启对俄关系为中心的战略处于巩固期;美国恢复和加强其亚太影响的战略调整尤其引人注目,以应对中国崛起为中心的亚太战略正处于成型期。 日本政治在2010年孕育着新的动荡。民主党执政后推行的“亲美入亚”路线受到美国打压,菅直人团队对鸠山时期的外交政策作了大幅度调整,日本的外交格局再次出现“亲美疏中”的失衡状态。俄罗斯积极调整对外政策,打造世界范围的“现代化联盟”,试图与欧洲国家建立“现代化伙伴关系”,与美国建立“创新合作战略伙伴关系”,与亚太和新兴市场国家建立“技术伙伴关系”。总体上俄罗斯已经走出2008年俄格冲突后被西方孤立的战略困境,突出务实外交。 德、法、英等欧洲大国在继续推进欧盟一体化进程中,也日益强化对外关系中的本国利益和本国立场,在对外关系中重视多元化,对欧盟一体化进程产生复杂影响。 巴西、印度、南非等国积极投入全球化进程,日益呈现出新兴大国从地区走向国际、实行多元化外交的新格局。特别是在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新兴大国不同程度地加快了通过机制化合作来共同应对外部压力、推进各自利益的步伐。“金砖国家”、 “基础四国”、“发展中五国”等合作机制成为当前全球多边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nlc202309020840
大国关系合作与竞争的两重性同步上升的现象日益突出。一方面,包括金融危机、核不扩散、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等全球问题日益严峻,强化了主要大国之间相互依存的利益纽带,提高了大国合作应对的紧迫感,大国合作应对各种复杂的全球挑战已经成为各大国领导人在各种双边、多边场合不断宣示的中心思想。但另一方面,合作协调议题大多停留在口惠层面,实质性层面进展有限。与此同时,大国间围绕地区影响力、货币利益、贸易优势等重大问题展开的争夺日益明显,并有扩散到政治安全领域的趋势,相互视为威胁的可能性上升。两重性反映了大国关系中固有的规律,这不但出现在中美之间,在其他大国之间也都有程度不同的体现,反映了在国际体系行将发生改变之际,大国维护重大/核心利益的决心明显强化,争夺利益、巩固和强化自身地位的态势在上升,发展中大国的合作团结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增加了大国相互之间的合作、互谅、让步和维护共同利益的难度。
大国关系的调整对于国际治理机制的改革和构建产生了复杂影响。以联合国安理会为核心的国际政治安全机制改革虽已进入谈判阶段,但主要大国的利益差距和立场分歧将使得谈判异常艰巨。以二十国集团(G2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为代表的国际经济机制改革在金融危机的催生下加快了步伐。但随着传统大国走出危机后让步的意愿明显衰退,新兴大国在危机期间获得突破性机遇后进入了更加艰难的常态博弈期。国际社会也从金融和经济议题上的“讨论活跃期”进入了“协商疲劳期”。围绕全球治理的风险、成本的分担、利益的分享、发展空间的分配等问题,大国之间的矛盾和分歧仍非常激烈。 以G20峰会为例,在以应对危机为主题的伦敦峰会和匹茨堡峰会取得巨大成功后,随着危机的高危期过去,G20多伦多峰会和首尔峰会上成员的利益分化、分歧增加的矛盾开始显现,也预示G20开始从一个危机应对机制向协调世界经济重大问题的管理机制艰苦转型。 在北强南弱和美国主导地位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形下,国际经济体系改革将经历一个缓慢、曲折甚至反复的过程。
第三,中国因素/中国问题日益成为影响当前国际关系、国际格局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变量之一。改革开放头三十年,中国大体解决了融入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的问题。随着中国发展速度和国际影响力的大幅提升,超出外界和中国自身的预期,中国与主要大国和周边地区之间重新定位和相互调试的矛盾又凸现出来,中国与国际社会其他成员之间围绕身份定位、利益结构、行为准则、责、权、利关系等都提前进入新一轮调整的敏感期和摩擦期。譬如当前亚太秩序正经历的二战后第三次重建就主要围绕着中国而展开,中国的战略和政策将成为影响该地区秩序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中国外交新形势下面临的三大新挑战
2010年也是中国新世纪20年机遇期头十年的最后一年和新十年的承上启下的年份。中国头十年成功地抓住和利用了国际环境的有利态势,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总体环境仍然对中国有利。 同时,中国外交也面临着空前机遇和空前挑战并存的局面,两者互动、转化的频率和可能性增强,从而对我们的战略规划、环境塑造以及机遇创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换言之,中国外交正从以往以利用机遇为主向主动创造机遇为主转移,需要从“乘势”向“做势”转变。
首先,中国面临外部环境的挑战叠加、内外矛盾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一是传统问题和非传统问题的叠加,中国不但面临两岸统一、领土和海洋争夺等传统主权问题,同时还面临着非传统安全问题激增甚至向中国聚焦的压力。二是国内矛盾和国际矛盾的叠加,在面临国际压力的同时,国内矛盾多发而敏感,涉及各个领域,政治体制面临改革攻坚,经济结构需要调整转型,社会上的贫富差距日益拉大,军事上面临如何保卫和拓展国家利益的问题,文化上面临着如何确立核心价值观,等等。上述国内矛盾又与世界经济可能步入中长期低速增长期、全球范围内民粹思潮涌动、民族主义上升重叠。三是我周边环境的热点问题和我与大国战略关系矛盾的叠加,特别是美国从对我放软身段求合作向强化战略防范方向发展,战略重点东移;我周边重点次区域(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的许多国家面临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转型以及新一轮力量组合,增加了地区的不确定性;地区热点问题趋于活跃和某些邻国动荡对我周边和谐构成重大挑战。我周边环境在赢得十年机遇期后可能面临未来十年的挑战期。因此,如何预防、削弱各种内外挑战的叠加、积聚乃至倍增的负面效应,防止局部性的挑战破坏整体的外部环境,将是我未来外交工作的重点之一。
其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如何相互定位和相互调适的矛盾再度凸现。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开始从融入现存国际体系的适应、学习为主的阶段向改革、重塑、创制国际机制的混合阶段转变,而且随着中国影响力的持续上升,后者的比重将不断上升。这一过程容易在国际社会中被放大为所谓“全球问题中国化”的舆论效应,也易凸显中国“被大国化/被强国化”后国际国内对中国责任期待大幅上升与中国实际能力及意愿之间的反差。此外,它还容易加剧中国与全球和地区战略力量之间磨合调整的时间压力:原先可以更加从容调试的利益关系、相互认知被提前或被压缩,容易使关系调试因缺乏精细操作或误判而出现矛盾的累积、动荡。最后,随着中国实力的快速增长,继续坚持韬光养晦的难度也大大加大。但就其实质而言,中国在构建新一轮与外部世界和国际体系互动关系中的目标、手段,包括中国构建国际体系的核心价值和理念,将是决定中国与世界互动关系性质的关键。
第三,进入新十年后,中国对外战略实施过程中将遇到的主要矛盾仍是整个国际体系重组和转型的新要求与中国主动的对外战略规划能力、国际制度的建设能力、国际议题的设计能力、矛盾、危机的处理机制和政策疏导能力以及外部良好舆论环境的塑造能力之间的差距。中国外交所面临的身份多重、参与主体多元、利益协调机制相对滞后的压力会持续上升。因此,如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意识,提高能力仍然任重道远。目前,中国对外战略的主动塑造意识仍然落后于我快速增长的国际影响的现实需要。一是中国面临的外交形势日趋复杂,越来越需要我增强制定全球战略的意识。二是中国内部存在一定程度的乐观主义、“示强”倾向,危机意识有所欠缺。三是中国外交仍处于被动应对居多,主动塑造不足。因此,加强培育大国乃至强国的战略意识和国民气度,多方位确立我大国外交战略的紧迫性在不断上升。
三、如何适应外部环境新变化的几点思考
首先,要把提升中国与世界关系重新调适和相互建构过程中的国际话语权能力建设置于突出地位。在国内要加强全球化、多极化背景下中国“新兴发展中国家”定位、国家利益和国际责任问题的外交理论探讨,推动形成新时期我外交战略目标、理念传播、手段运用、机制建设等方面新的国内共识。在国际层面上则要在维护中国“发展中国家”基本定位的前提下,主动把握“国际责任”的国际话语权。在承担“国际责任”中统筹考虑中国的外交原则、利益边界、国际地位、能力范畴以及对具体领域问题的影响力,平衡把握“共同责任”与“区别责任”,在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议题上应积极回应国际关切,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地营造有利于我的国际环境。在涉及中国根本利益的问题上应坚持原则,旗帜鲜明地捍卫主权、安全和发展权。在不涉中国直接利益的情况下,也不能置身事外,应积极提出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加大力度培育国内民间力量参与地区和全球问题的能力和机制建设,扩大中国的影响力,把解决国际冲突的能力作为培育强化大国意识的重要环节。
其次,多方位确立中国的大国外交战略,当前的重点是稳定和发展中美关系,管理好中日关系,积极发展中欧关系以及我与其他新兴和地区大国的关系。一是要从以往较单一的经济外交为主转向多元的政治、经济、安全、人文外交的同步努力,营造好中国与主要大国总体稳定、平衡及合作的关系。二是要通过在新一轮国际秩序重构中扩大中国与主要力量之间的利益交汇面,有效管控相互之间的利益分歧和矛盾,同时大力增进中国与主要大国和有影响的地区力量在国际秩序共建方面的共享理念,推动与其他大国在全球治理过程中选择优先领域,制订行动计划,逐步推动中国与主要大国之间利益共同体的建设。三是在周边地区安全架构重构过程中,加紧与美国探讨在亚太发展“包容性的安全框架”,努力破解今年以来“中美和亚太邻国”三边互动中与中国不利的地缘战略态势。总之,在实施我大国外交中应不断突出“议题”的引领、关注合作中“权益”的互利、重视对各国政策的实际“效应”。
第三,升级地区战略,在新一轮亚太秩序的构建中发挥强有力的塑造和引导作用。在经贸领域,中国应乘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规模尚小、影响有限之际,通过中国的地缘经济优势推动中韩自贸区的谈判,通过中韩自贸区推动中日自贸区直至中日韩自贸区的实现,继续加快10+3合作的机制建设,同时积极探索10+3与TPP之间以及与整个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互动的阶段性目标和行动方案。在安全领域,要坚持“以非传统促传统”的路径,加强和地区各国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军事合作来促进和相关国家的国防和防卫合作,从而提高相互之间的战略互信水平。中国要努力把树立“互联互通”是“共赢互利”的共识作为加强周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环节,加强与各国官方和民间的协调,使其成为地区共同的事业。在解决海洋、陆地等争端的时候,中国要探索新的思路,有机结合中国长远利益和国际海洋权益的一般发展态势,把构建中国的海洋战略与中国的发展战略相统一。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特点 篇4
一、全球经济增长呈放缓趋势, 中国经济面临转型压力
(一) 国际经济形势
1、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结构调整的步伐。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 世界经济结构进行重大深刻的调整, 发达国家被迫改变负债消费, 开始积极地反思调整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 通过扩大投资, 加快新兴产业拉动经济增长, 加强竞争优势, 保持在世界经济当中的主导地位。发达国家纷纷将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等绿色经济, 作为新一轮发展的重点。
2、新兴经济体开始调整过渡依赖出口经济增长的模式。新兴经济体也在改变自己, 更加重视发展的均衡性和协调性, 更多转向扩大内需培育经济所谓内生动力。世界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型, 金融危机使得国际分工和合作也面临着调整, 发达国家提出再平衡和再工业化。
3、世界经济治理机制调整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国际经济合作、国际管理、经济全球化,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都在进行着深刻的变化。改革世界经济治理机制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扩大新兴大国话语权为特征的新一轮国际体系改革已经开始启动。
4、贸易保护主义日趋严重。
(二) 国内经济形势
金融危机之后, 我们很快走上可持续增长道路, 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这是我们发展非常宝贵的优势。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实施, 经济增长制约因素也更加突出。
1、能源和资源问题。“十二五”规划所讲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人均耕地我国不足1.5亩, 人均水资源是世界的1/4, 大宗资源对外依存度都在50%以上。
2、技术问题。我们的产业技术水平总体和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很大差距,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比较弱, 许多关键技术和装备长期依靠进口, 这是制约发展非常突出的问题。
3、要素成本问题。受人民币升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多种因素影响, 我国各种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涨, 要素成本快速上升。
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民族主义盛行, 全球进入贸易摩擦高发期
国际局势用两个字来概括:复杂。贸易保护主义是形形色色的, 其中主要的是频繁使用或者说滥用WTO规则允许的贸易救济措施。产品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原来主要是服装、家具等这些传统的商品, 现在已经扩大到轮胎和机械产品等工业制成品。连续多年我国成为反补贴首要的目标国, 同时我们的出口还受到绿色壁垒限制。所谓绿色壁垒是通过贸易和技术壁垒, 比如安全标准、卫生标准、包装标识、信息技术标识、环境标准、劳工安全标准等, 提高出口门槛。
三、灵活运用国际通行规则, 维护国内产业安全
我国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 也是重要的转型时期,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 怎样使产业和企业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实力?从长远或者根本上来讲, 企业提高竞争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技术水平, 需要政府创造好的政策环境、法律环境和市场环境。我们的企业和产业对政策、规则及运用手段要加强了解, 以保护自身权益。
一是一定要对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形势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一定要跟踪和了解国内国际形势和环境, 认清方向。
二是一定要学习和熟悉规则。现在都是规则博弈时代, 我们从不了解规则到了解规则, 从没有话语权到有话语权, 在多哈回合当中也比较多地参加谈判, 不断增加话语权和参与度。作为地方政府也是一样的, 要想让企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必须让主管工作的同志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三是各级政府部门一定要深入企业。要加强与重点企业的联系, 通过预警、跟踪、调查等, 有效帮助企业既解决问题, 又促进其发展。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 篇5
金融危机这几年,世界经济低迷、动荡不已。金融危机带来经济的萧条使国际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是二百多年以来少见的。这种政治经济的动荡,带来了全球整个大格局的变化,使人们在思考二百多年以欧美国家为主体构建的经济秩序、政治秩序是不是有些问题?人类按照这个发展方式还能不能走下去?
当今的世界形成了三个共识:第一是全球长期的经济萧条已成定局。我们面临的是全球经济危机,这是非常严重的国际局势,长期的经济低水平运行就业就有问题,就业一有问题就要发生**,形成失业与社会动荡的连锁反应。第二是现行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制度必须改革,资本主义必须改革,世界要变,不变不行的。第三是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和平发展已成了无法回避的事实。中国人一雪百年之耻辱,中华民族终于站起来了,作为中国人应该为今天的发展感到自豪。中华民族百年奋斗之理想今天终得以实现,这不是谁恩赐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这是中华民族百年努力的结果。
面对这些变化,大家要记住两句话,这是我研究学习国内外形势所形成的判断。
第一句话叫做“一个时代的结束”。什么叫一个时代的结束?二百多年来,欧洲文艺复兴带来思想解放运动,提倡科学、提倡思想解放,人类迎来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和现代化国家的构建。二百多年来,人类在科技文明、物质文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辉煌,人类大量运用科技手段开发自然,在人类历史长河不到0.6%的时间里创造了98%的财富。这种急剧的科技和物质文明发展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认为二百多年来人类被四种思潮左右:一种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看今天激烈的竞争确实带来效率的提高,但是也使人感到高度紧张;第二种是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消费促进生产,整个人类社会尤其是美国高消费、超前消费、负债消费,用债台高筑维持了今天发达国家的繁荣,这种方式终有一天走不下去,欠的帐是要还的,还不了就要崩溃,这就是历史,以消费刺激生产的理论使人类穷凶极恶地开发地球资源,人类社会已经没法承受这种掠夺性的开发,资源的破坏和污染使人类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人类已经走到发展的十字路口;第三种思潮就是弗洛伊德心理学,今天人们在发达的科技文明和物质文明面前并没有得到一种心安,反而被物质的引导走到一条偏颇的路上,加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虚拟的环境笼罩着人类社会,人类面临巨大的精神危机;第四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讲共产主义社会两个基本条件,一个就是物质的极大的丰富,还有一个人们精神世界的提高。西方国家的物质丰富了,但是人的精神没有提高,人都去享受生活,都不干活,能不落后吗?所以是错误的发展观导致了以欧美政治、经济制度为代表的这个时代的结束。
第二句话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新时代的开始以中国的崛起为主要特征。人类社会在二百多年当中发生过三次国家转型,第一次是欧洲国家的工业革命带来欧洲现代国家的崛起,英、法、德国都是;第二次是以美日为代表的上亿人口的现代化国家的转型;这次是在中国,十亿人口的大国转型,国家的面积相当于欧洲的面积总和,在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文化源远流长的国家实现转型是不容易的,我称现今的中国发展是文明型国家的转型,既有古老的文明又有现代国家的元素,这种转型中国经历了一百多年。文明型国家的转型有几个特
征:第一个特征是面积巨大,东、西部差别巨大,东西差别是矛盾但同时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给我们留下梯次性发展的可能;第二,人口众多,人口众多是一个包袱,但当实现了教育发展和国家经济水平提高之后,又能形成巨大的市场和人力资源;第三,两千多年的历史没有中断,人类历史几大文明古国,两河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到印度文明,只有中国具有两千年以上无中断的历史,这种历史的传承、巨大的智慧财富使后人可以找到适应于自己国家、民族的发展方式;第四,充满智慧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最伟大之处在于两点,第一点是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人类的发展需要人类社会的和谐、与自己的和谐、与生命的和谐,这是人生的至理,是很了不起的智慧;第二点是包容,中国历史两千多年形成了今天以儒释道三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传承,其中佛法来自印度,中国文化的包容使任何民族和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大海当中融为一体,它是今天人类社会能够跟中国文化结合在一起的最重要机缘。
中华民族的崛起是历史的必然,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它不仅给人类的物质贡献,还有精神文化的贡献,我认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人类的智慧与瑰宝。今天中国提出和谐自然、和谐社会、和谐生命的和谐文化,使人类找到发展的新的重要思想基础,人类必须走与自然和谐之路,必须建立和而不同的国家与民族关系,必须找到心灵有所依的精神境界。
T+0 解决方案 2011-2-17 20:03阅读(16)
一.做T的目的:
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二.选择股票:
选股很关键决定的收益的大小。选择中线成长好的股票,本热点板块中的一只股票,2011年选择高铁或水利股即可。选择振幅大的股票,因为做T振幅越大你收益越高。
三.熟悉这只股票走势
要了解这个股票的走势,庄家操作手法,比如这个股票的最高价格出现在上午还是下午,具体出现在几点的几率比较大,这个股票喜欢早盘高开还是低开。这个股票振幅多大,这个一定要了解,比如这个股票80%振幅在5%那么你根据开盘价格和开盘后3分钟价格基本可以判断当天最高位在哪里,决定卖点。
四.根据佣金判断做T的每笔数量
比如你的佣金是万分之五,做T股票股价在18元,你每笔交易就是600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18*600=10800元,如果小于1W元你也要交给券商5元手续费。
五.不要贪婪
当前国际形势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篇6
当今的国际形势,对我国的影响很大,而中国的发展对国际形势也有很大影响。我认为今后若干年,国际形势中有四个特点需要我们企业界注意并加以参考。
美国对外安全战略的影响
首先,美国对外安全战略的影响。
我们在研究国际形势、研究对外投资、吸引外资的策略方针时,必须要考虑到美国这个因素。美国今后至少两年(也许会更长),对外的安全战略主要还是反恐、防核扩散、遏制伊斯兰的极端主义势力,这会是他作为全球安全策略的主要目标。同时,他也会努力改善和欧洲盟国的关系,并加强同日本的同盟关系。从总体上看,中美关系还是比较平稳的,但是他还会继续采取遏制和防范的举措。
虽然美国对俄罗斯加强了战略上的挤压,但他的战略重点还是在中东。我认为,国际上有三大热点对美国的全球安全战略的遏制、制约比较严重。
第一,伊拉克的局势非常不稳,安全局势得不到改善。从美国方面讲,他现在也很困难,每天伤亡人数在上升,每年还要继续花费大量的资金,来维持在伊拉克的战事。同时,国内的反对声音也在上升,所以这对布什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麻烦。
第二,就是伊朗的核问题。由于伊朗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生产国,石油储量排世界第五,天然气储量仅次于俄罗斯,美国想控制住伊朗,但又担心伊朗进行核武器开发。因此,美国进行全球扩张的目标受到了越来越大的阻力。
另外,伊朗政府对黎巴嫩真主党很支持,而且每年给其大量的援助;再者,就是伊朗跟叙利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还有就是伊朗对伊拉克的什叶派地区的渗透非常厉害。`
总之,美国的安全战略主要还是反恐、防核扩散、防止伊斯兰的极端主义。同时,在亚太地区和独联体地区,他也在加紧扩大自己的影响,其手段也是从以往的单边手段转向综合应用多种手段。
中国国际关系的影响在上升
第二个特点,就是中国国际关系的影响在上升。
我国内外环境的最大变化是,我们与世界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紧密,国内与世界形势的互动性日益增强。在全球化的形势下,我们的政府官员、企业家只有培养世界眼光、战略眼光,才能适应全球化的趋势。
目前,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外汇储备都居世界前几位,外国企业的投资也越来越多。前些天我跟日本软银集团和美国耶鲁基金的老总聊天时,他们表示:一方面是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影响在增长,另一方面是中国是世界上吸引外资最成功的国家。
可以说,中国的商品价格、消费能力在影响着全世界商品的价格和通货膨胀率。可以说,中国目前还是亚洲第一进口市场,并将继续成为拉动地区和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记得在一次拉美的APEC会议上,本来是一个随意的午宴,智利总统提出来(那时智利与我国的五矿集团签署了一个大项目),希望可以由胡锦涛主席给大家介绍一些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面临的困难,大家对中国发展非常关注。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胡主席非常详细和到位地介绍了中国的情况。当时,智利总统激动地说:我们来之前都受到中国经济崩溃论和中国经济威胁论的影响,但听了胡主席的介绍,我们可以放心地回家了。因为中国经济还会持续、稳定地发展,这对我们是一件大好事。同时,日本前首相小泉,以及其他领导人,都普遍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对各国都是一个机遇。
在今后的若干年,许多国家、国际联盟和组织都致力于与中国进行经贸关系拓展,随着亚洲合作会议、中阿论坛、中拉论坛以及中非合作论坛的举办,随着与八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东盟以及周边国家(日本、韩国)合作的开展,都是希望同中国加强各个领域的合作关系。
我国的政治号召力在提升
我国在政治上的号召力也在提高,包括朝核问题,包括安理会改革问题等等,我们在这些会议上的号召力是很强的。像苏丹、利比亚等这类国家,他们虽然在国际上影响力不高,但是他们对我们支持很大,甚至政府都下指示要毫无保留的支持中国。有位国家领导甚至表示:海外的国家有哪些需要做工作的,你把名单给我,我给你们做工作。我把名单给他两三个礼拜后,他就告诉我哪个国家已经没有问题了,哪些国家还需要你们继续做工作。这说明中国的号召力是很大的。
同时,中国公民到境外的人很多,每年是2000~3000万左右,这说明我们中国公民走出去已经成为趋势,旅游、经商、探亲、留学的人越来越多。
同时应该看到,我国的政治影响力、经济影响力和外交辐射面在持续扩展,对国际关系,特别是利益格局的形成产生了冲击,我国与一些国家的摩擦和矛盾在上升。比如:我国与部分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加大(不仅仅是和发达国家),包括巴基斯坦、突尼斯这种纺织品大国,他们反复强调希望中国纺织品企业不要同他们的企业进行合资,他们认为我们已经在砸他们的饭碗了。
的确,我们发展经贸关系、在走出去的同时,确实需要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友好的发展中国家的心理问题,我们要有实现双赢或多赢的意识。
在企业走出去的商务谈判之前,我建议要把政治因素作为一个重要因素来考虑。同时我们要看到,和西方大国在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矛盾和斗争还会存在,中国的周边环境是非常复杂的。
另外,尽管现在我们经济发展非常快,国内综合国力在上升,但我们也要非常客观地分析我国的情况:目前中国制造主要是零配件组装,在尖端技术市场上没有树立权威;我们的研发能力、创新能力总体来说相对还较弱;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还有品牌的保护意识、境外的注册商标相对比较低,这是我们要清楚的现状。
大国关系互动在增强
第三个特点,就是大国关系互动增强。
我说的互动增强主要是良性的互动。比如:美国谋求霸权主义的战略变化,对主导国际事务的能力在下降;欧盟一体化进程受挫,正在反思以图调整;俄罗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抗衡美国力度增强;日本经济复苏,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野心膨胀;印度迅速发展,受到各方面的注意。
同时,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影响也在上升,大国之间合作、竞争、抗衡之势同时增强,但是大国之间发生对抗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各方着眼于未来格局,积极谋求在地区、国际权益方面的分配与游戏规则的制定中抢占有利地位。
经济全球化对国家关系的影响凸显
第四大特点,经济全球化对国家关系的影响进一步凸显。
现在世界经济进一步保持持续增长,但是不平衡点突出。这主要强调两点:一个是国际资源、能源竞争加剧,能源外交十分活跃。还有一点就是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世界贸易摩擦进入高发期。今后若干年,东亚和拉美的经济增长会持续领先,所以欧洲、日本、美国、俄罗斯非常重视东亚经济合作,在这个经济互动中会形成新的竞争。所以,在全球化情况下,各种跨国性问题会增多。
综上所述,从以上国际形势的四大特点可以看出:
第一,国际环境还是很复杂,但是争取较长时间和平的外部环境是可能的;
第二,我国在国际事务中不处于矛盾和斗争的焦点,所以我们不会卷入大规模的或者是局部的战争中;
第三,随着中国国力的提高,我国经济还会持续地上升,其他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从我国的发展中获得的实惠增多,需要与我国合作成为大多数国家的政治取向;
第四,中国在区域合作里面的作用和分量将会越来越受到关注。
所以,我们要抓住对国际关系发展变化具有长期和深远影响的矛盾,从战略高度关注这个矛盾的发展,延长我们的战略机遇期,增强我们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这也是为我们企业走出去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本文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特点 篇7
(一) 贸易保护主义的方式具有多样性
当前各式各样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已成为目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个新特征。世界各国出台种类繁杂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如安全标准、卫生标准、包装标识标准、信息技术标准、环境标准、劳工安全标准和福利标准等, 对我国产品的出口造成极大的障碍。此外, 发达国家借由全球气候变暖, 在世界范围推行低碳经济, 欲对碳排放量高的产品征收碳关税。“碳关税”的征收将会增加我国部分行业产品的出口成本, 从而削弱相关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二) 从单纯的贸易领域渗透到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
目前世界经济前景依然不明朗, 经济复苏时有反复, 欧洲债务危机不断升级, 且主要发达国家的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美国和欧元区失业率虽较2010年的10%有所下降, 但仍然处于高位, 这已经成为目前美欧政府焦虑不安的一大问题。就业状况的低迷, 将直接打击普通民众的消费信心, 发达经济体缺少国内消费的拉动, 经济恢复的基础也很不牢固。在这种形势下, 普通民众和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情绪会明显抬头。在发达国家民主政治体制下, 其贸易保护的政治意义、社会意义一般要远超出它的经济意义。
二、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
(一) 国际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数量不断增加, 严重影响我国出口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各国为了走出经济低谷, 从本国的经济利益出发, 除了出台一系列经济刺激方案外, 还纷纷采取各种各样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由于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出口国, 世界各国便把矛头纷纷对准我国。据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统计, 中国已经连续18年成为遭受贸易救济调查最多的国家, 已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2010年, 国外对华共启动119起贸易救济案件, 其中反倾销76起, 反补贴13起, 涉华保障措施23起, 特别保障措施7起, 涉案金额达126亿美元。国外对华的贸易救济措施几乎涉及所有的出口行业, 严重影响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声誉、竞争力及出口规模, 使我国生存日益艰难的外向型中小企业雪上加霜。
(二) 削弱我国传统出口商品的竞争优势, 使出口企业生存日益困难
受科技发展水平、劳动力素质低等因素的制约, 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水平较低, 并且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迅速改善。欧美发达国家及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贸易中往往制定较高的技术质量标准来限制我国商品的出口, 以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和生产企业的目的。我国出口企业为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制定的技术环境质量等标准, 在生产以及运输过程中, 必须办理有关环境标准的检验、测试、认证和鉴定等手续, 从而增加了相关费用。此外, 在产品的外部包装、出口检验检疫等方面也将大幅度增加投入, 从而导致我国出口产品成本大幅上升, 削弱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据统计, 因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 我国每年的直接贸易损失超过400亿美元。
三、我国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策略思考
(一)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地位, 维护国内企业正当利益
针对日益频繁的贸易摩擦, 我国政府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利用WTO双边及多边贸易纠纷的协商机制, 帮助国内企业维护正当权益。政府有关部门应不断加强对国外贸易保护政策、法规的研究, 及时向相关企业通报信息, 积极有效引导企业规避贸易壁垒。同时要认真总结国内外企业突破贸易保护的经验和教训, 建立相应的国内外贸易保护信息数据库, 及时向相关企业通报并发布预警信息, 帮助和指导国内企业突破国外贸易壁垒。要充分利用我国贸易大国的形象和地位, 并利用各种对话机制, 积极联合世界各国进行有效沟通, 坚决反对各种不合理的贸易保护主义, 从而维护国内企业的正当利益。
(二)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我国企业要注重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和新产品的开发, 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产品质量认证标准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按照国际标准组织安排生产, 力争达到发达国家的质量要求, 从而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同时企业还应全力提高管理水平和营销能力, 强化竞争意识, 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要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 并着力打造自己的品牌, 跳出仅仅依靠价格竞争的恶性循环, 依靠技术创新增强企业的出口竞争力。
(三) 同行业企业应协同作战, 积极应诉
同行业出口厂商在国际贸易中应相互团结, 充分发挥各行业协会的作用, 避免同行业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竞相杀价、恶性竞争, 针对不公平的贸易救济措施勇于积极应诉, 争取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前我国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仍然是单兵作战, 在遭受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时, 只有少部分企业勇于应诉, 虽然应诉率逐年递增, 但相比其他国家和地区仍存在很大差距, 此时更需要行业协会、企业以及政府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全力配合。2010年2月6日, 美国商务部公布对华窄幅织带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倾销部分的初裁结果, 两家强制应诉企业中, 厦门姚明织带饰品有限公司倾销幅度为0, 另一家由于未应诉, 被裁定为231.40%的惩罚性税率。13家获得平均税率资格的企业被裁定为115.70%的税率, 其他未应诉企业的全国统一税率为231.40%。所以, 我国同行业企业在面对国际贸易救济调查时应积极应对, 团结一致, 切实维护我国企业的利益。
(四) 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构建和谐的国际经贸关系
我国应充分利用作为亚太经合组织的重要成员国和东盟的主要对话国的身份以及在全球经济发展中不断增强的话语权, 积极发展同成员国之间的经贸关系, 以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在国际谈判中的地位。与此同时, 我国应最大限度地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 利用有效的方式和途径, 积极开展互利的贸易活动。由于当前国际经贸环境非常复杂, 各种贸易摩擦不断涌现, 近几年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本国利益也开始频频对我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因此, 我国政府应努力与各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建立良好的双边及多边经贸关系, 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贸易摩擦或冲突, 为我国出口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出口环境。
参考文献
[1]李伟, 阮炜峰.我国应以何种措施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J].商场现代化, 2011 (4) :66-70.
当前经济犯罪的特点及防范对策 篇8
关键词:经济犯罪,特点,对策
去年3月公安部启动了严厉打击经济犯罪案件的破案会战, 会战开展以后查处的涉及到经济方面的案件数量大幅度地增加, 经济犯罪不仅影响到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也会侵犯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对经济犯罪问题的关注是十分必要的。
一、当前经济犯罪的特点
(一) 领域不断扩展, 犯案金额增加
当前经济犯罪涉及到的领域不断扩大, 从商贸、证券、金融向其他一些领域:如医药卫生、旅游、文化、农业等方向拓展, 涉案的金额也在不断地增多, 如果是涉众型经济犯罪, 涉案的金额更为巨大:动辄上亿元, 甚至几十亿元。经济犯罪案件影响人数众多, 涉及范围很广, 以非法集资为例, 社会上一些不法人员利用民众投资的需求, 编造各种理由骗取大量的资金, 非法集资的行为一旦出现异常的情况比如资金链的断裂, 将引起一系列不良的反应, 极有可能导致群体事件的发生, 影响社会的稳定。
(二) 手段不断翻新, 侦破难度加大
近些年, 随着科学技术地快速发展, 经济犯罪隐蔽化、智能化的程度也在不断地提高, 一些科技手段为人民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 但与此同时, 涉及到这方面的经济犯罪也日益增多:伪造金融票据, 窃取商业秘密, 利用经营活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虚开增值税发票骗取国家税款, 信用卡与网上购物诈骗等行为屡屡出现, 这些犯罪案件主体的组织化、规模化的趋势十分明显, 犯罪人员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 精通金融、证劵、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作案的手段极为隐蔽, 这些因素的存在也为当前我国经济案件的侦破工作带来非常大的难度。
(三) 地域不断扩大, 涉外案件增多
因地域的差异经济犯罪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案发率较高, 作案手段新, 涉案金额大, 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案发率相对低, 涉案金额小, 作案手段较为传统。经济犯罪案发的数量、方式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民众的个人文化素质有密切的关系。近些年,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国际间的交往越来越便利, 涉及到经济领域的犯罪数量上升趋势明显:因涉外经济法律制度规定的不完善, 法律执行力度不到位, 一些国内人员与国外的不法分子共同实施走私、洗钱、诈骗等跨国经济犯罪, 并将所得的赃款大量转移到国外。
二、打击经济犯罪的对策建议
(一) 加强法制建设, 为打击经济犯罪提供有力保障
打击经济犯罪需要完善的法制建设:1、应完善相关立法。对原有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经济方面的法律条款进行修改和补充, 建立健全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经济调控以及涉外经济方面的法律规定, 为有效打击经济犯罪提供法律依据。2、应坚持严格执法。在打击经济犯罪的过程中公安系统设有专门的机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 这样的机构拥有对经济犯罪案件立案、侦查;决定、执行强制措施的权利, 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依照法律不应当追究责任的可以不予立案;对违法但没有达到刑事处罚标准的人员可以给予行政处理, 对侦查终结需要追究刑责的案件移交人民检察院审查处理。为了降低移交到检察机关案件的退查比例, 公安执法部门应注重搜集有力证据, 提高办案质量, 执法过程应严格、客观、理性。3、应坚持公正司法。对司法实践中经济犯罪定性问题应有明确的规定, 以便于人民法院公正地审理此类案件, 为了减轻国家和公民财产的损失, 在经济犯罪的判决中建议重视财产刑的使用, 并加大财产刑的执行力度;检察院应承担起法律监督的职能, 提高经济犯罪案件的监督的力度。
(二) 建立协作机制, 形成打击经济犯罪的合力
经济犯罪会涉及到多个部门, 建立相关的协作机制是打击经济犯罪的有效措施:1、针对金融领域经济犯罪的多发, 经侦机关应把防控的重点放在银行业和证劵公司, 与银监会和证监会加强合作, 实现信息共享, 做好金融领域经济犯罪的防控工作。2、针对国内企业、中外合资企业、跨国企业等其他主体涉嫌的经济犯罪, 工商、税务、银行、财政、监察、审计、海关、外汇管理等部门对于企业的经济行为应有一定的监管, 因为日常工作的需要, 这些部门对企业违法经济行为应有一定的掌握, 经侦机关与这些部门加强合作, 形成沟通顺畅、防范得当的协作体系对于打击经济犯罪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加强素质培训, 提高打击经济犯罪的力度
当前经济犯罪呈现智能化、隐蔽化、国际化等特点, 这对专门从事经侦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需要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 还应通晓一定的金融、会计、国际贸易等经济领域与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知识, 掌握经济犯罪的一般规律和基本特点, 注重新知识与业务技能的培训, 在普遍提高经侦工作人员业务水平的基础上把一些热爱经侦工作, 并且是财税、审计、外语、刑侦等方面的专家调入工作队伍中, 保持队伍的稳定性。加强经侦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培训不仅能提高该项工作的效率, 而且也能加大打击经济犯罪工作的力度。
参考文献
[1]周农.市场经条件下遏制经济犯罪的法律对策[M].北京:人民公安出版社, 2000
[2]张景华.探索建立现代警务机制的总体构想[J].公安学刊, 2004, (4)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特点 篇9
1 代表性的我国宏观经济短期模型简介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处在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2]。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已经低于10%, 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非常接近。这决定了, 当前及今后较短时间内, 工业生产在我国的重要地位不会改变, 但是工业内部结构将不断调整, 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将不断提升。根据小岛清的“雁阵理论”, 较低技术含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逐渐转移出国内, 腾出的空间将接受中等发达国家的外迁产业。
国内很多研究机构独立建立了自己的宏观经济短期模型, 它们充分考虑了我国宏观经济的各类影响因素。
国网能源研究院出于研究电力需求创建了《宏观经济月度模型》, 它将宏观经济划分为财政预算、工业、外贸、货币、价格、投资、居民收入、国民经济核算八大模块[3], 选定了82个变量。外生变量有汇率、存款准备金率、预算结构、税率、关税、名义贷款利率、存款利率、出口商品价格、进口商品价格、外商直接投资、世界GDP增长率。内生变量则主要涉及存款、居民消费价格、出口、进口、固定资产投资、外汇储备、政府财政收入、政府财政支出、GDP指数、M0、M1、M2、工业增加值等。
出于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政治研究所建立的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 (China_QEM) 则将宏观经济分为金融、消费、投资、收入、政府财政、对外贸易、价格七大部分[4], 选定17个外生变量和70个内生变量。外生变量有经济活动人口、期内新发行国债、折旧率、二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例、人民币汇率、10国GDP (中国的主要贸易国) 合计、进口价格指数、固定自查投资价格指数、总人口、一年期存款利率、一年期贷款利率、税率、失业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出口价格指数。内生变量主要有收入、进出口额、政府投资、消费、M1、国内非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储蓄等。之后, 出于对开放经济下世界经济和中国的互动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开放的多国 (地区) 宏观经济季度模型 (MCM_QEM) 将中国的经济分为收入、居民消费、投资、政府、贸易、金融、价格、人口与就业八个部分[5], 包含的变量基本相同。
中国人民银行为货币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并建立了季度计量经济模型, 于2001年投入使用, 它将经济氛围总需求、总供给、货币、物价、劳动力、政策规则六部分包含的变量与前述模型相近。此外, 还有中国厦门大学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际大学联合开发的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 (CQMM) 将M2外生, 对宏观经济的分类方式和包含的变量与前几个模型类似。
从上述模型中可以看出, 当前, 我国的宏观经济主要短期影响因素有国际贸易、投资、消费、产业结构。
2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影响因素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2.1 国际贸易特点及原因分析
从近三年的数据看, 我国国际贸易呈现如下特点:受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的加深, 国内经济波动受世界经济变化高度一致, 导致进出口总额、进口、出口贸易同比增速高度相关;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增速的减缓和人民币升值影响, 进出口、进口、出口同比增速均缓慢减缓, 在2013年5、6月趋稳, 7月出现回升态势;受美国制造业回归政策、欧盟经济增长缓慢、中日磨蹭不断等因素影响, 我国与其贸易增速不断下滑, 同时受到国内人力成本增加、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 上述国家与我国的加工贸易占比不断下滑, 传统的“三来一补”类加工贸易, 同比增速比同期出口增速下行更为明显, 其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更是呈现出稳定下行;在我国积极扩大与香港、台湾、东南亚国家联盟的贸易努力下, 出口增速快于平均水平, 出口额占比也不断增加, 中国对香港和欧盟的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在不断增加。
2.2 资本形成特点及原因分析
随着国内外经济增速放缓, 我国产能过剩问题逐渐呈现,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放缓, 我国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近两年来温和下行, 但是产业间变化趋势差异明显。受金融危机之后国内经济刺激政策的影响, 第二产业产能过剩严重, 产业结构不合理。在国内“调结构”政策的指导下,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发生变化, 鼓励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抑制第二产业中高污染、高能耗、产能过剩的行业的投资, 最终使二产产业投资增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从2011年年初的41.4%降到2013年五月份的15.3%, 呈现出波动下行趋势, 在今年前几个月逐渐趋稳。同期的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则呈现出“U”形态势, 2011年年初28.6%, 至2012年年中触底到16.8%, 在今年上半年上升趋稳, 前5月累计增速在26.6%。
2.3 消费特点及原因分析
受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持续关注和支持, 未来农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会持续快速增加, 以2012年为分界点, 之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农村低于城镇, 之后, 多数时间, 农村高于城市, 但是受人口比例减少的影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与城市差距可能会缩小。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大约是农村的3倍, 导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市远高于农村,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城市远大于农村, 当前约是6.5倍。
2.4 产业结构特点及原因分析
刘志杰 (2009) 运用时间序列计量技术对我国1978~2007年的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得出我国的产业结构转变加快, 但经济增长并不与其完全一致, 以及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相对变化对实际经济总产出的增长率变化的影响程度不一样[6]。王展祥 (2009) 以1978~2004年中国面板数据为样本, 研究得出普遍存在的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倒“U”型曲线在中国并不成立, 说明中国结构变化滞后于经济增长[7]。
当前, 中央要求经济增长要“调结构”, 既要在产业之间, 如二三产业的比例, 又要在产业内部, 如电子、信息等低能耗、高附加值的行业与电解铝等高能耗、低附加值产业的比例。受国外经济增速放缓、国内投资增速下降、消费增长放缓影响, 二三产业增加值累计增速和国内生产总值累计增速下降;自2010年开始, 增加值累计增速及生产总值累计增速整体呈下降趋势;同时受到国内“调结构”政策影响, 投资向第三产业倾斜, 使国内二三产业增加值累计增速在2012年后呈差异化变化, 第二产业增加值累计增速延续了下降趋势, 第三产业增加值累计增速缓慢增加, 两者形成交叉形态。
2.5 自然资源因素
能源、环境等自然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 在经济由农业转向工业或者重工业化的过程中, 如果发展不足将限制经济增长, 其充分发展则有助于该国形成比较优势, 促进经济增长。但一个国家进入后工业经济时代, 或者电力供给充足的阶段, 经济的发展将带动电力需求和发展。如果二者处于均衡协调发展阶段, 二者存在互相的促进作用[8]。
国内学者对自然资源与我国经济增长的机制探讨非常丰富。张孝宇等 (2011) 依据我国35个大中城市1998~2007年的样本, 基于C-D模型得出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三要素对我国35个大中城市二三产业发展的弹性系数, 表明建设用地面积每增加1%,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可拉动二三产业产值增长0.41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劳动力要素每增加1%可分别拉动二三产业产值增长0.520%和0.114%[9]。杨冕、傅素英等 (2010) 分别运用不同的数据样本证明了GDP和能源消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10]。
我国现阶段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 经济增长与能源需求关联度高, 在能源供给能力过剩的背景下, 随着经济增速的下降, 用能需求也呈下降趋势, 表现为电力和粗钢生产量都经历了先降后升的“L”形变化, 并呈现出相关度较高。
3 结语
宏观经济具有复杂大系统的特点, 发展经济必须要多管其下, 也要分清主次, 抓住重点, 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看, 可以采取下属措施: (1) 贸易结构多元化, 包括贸易伙伴和贸易产品结构。 (2) 资本投资应该走市场化道路, 提高资本利用效率, 破除二元弊病。 (3) 消费要走合理化道路, 提高消费品消费, 降低大额消费价格。 (4) 产业结构不仅要在产业间调整, 更要在产业内部实现再低端到高端的转变。 (5) 自然资源要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策略, 在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开采利用。
摘要:受国际宏观经济形势的波动和国内调结构、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双重因素的叠加影响, 中国经济呈现出贸易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投资减速等重要特征。在此背景下, 本文分析短期影响因素有利于短期宏观政策的制定, 维护经济平稳增长。
关键词:宏观经济,产业结构,国际贸易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宏观经济[EB/OL].百度公司, 2013.
[2]陈佳贵.领导干部决策大参考——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3]胡兆光.2010中国电力需求展望[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0.
[4]何新华, 吴海英, 曹永福, 等.中国宏观经济模型China_QEM[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5]何新华.多国 (地区) 宏观经济季度模型MCM_QEM[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0.
[6]刘志杰.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测算及其评价[J].统计与决策, 2009 (23) .
[7]王展祥.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1978~2004——基于中国Panel-Data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9 (08) .
[8]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9]杨冕, 杨福霞, 陈兴鹏.中国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研究——基于VEC模型的实证检验[J].资源科学, 2011 (01) .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特点 篇10
(一)
今年以来, 我国经济增长总体平稳, 物价涨幅总体可控, 结构调整积极推进, 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
第一, 经济增长总体平稳。上半年经济增速虽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缓, 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内需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民间投资保持较高增幅,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位回稳。经济增速适度放缓, 既有全球经济减速的影响, 也是我国主动调控和市场需求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 总体上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
第二, 物价涨幅总体可控。虽然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 但物价涨幅趋于收敛, 价格上涨势头得到初步控制。
第三, 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从需求结构看, 在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的同时, 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从生产结构看, 农业生产投入增加,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 现代物流、软件、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从收入结构看,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 财政对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卫生投入大幅增加, 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明显增加。
总体上看, 未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控制物价上涨势头的有利条件较多, 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 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受水利等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资增长、产业转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因素的拉动, 投资增速依然会保持在高位;最终消费在就业状况改善、工资持续上升、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提高的情况下, 将保持较快增速;出口增速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会有所回落, 但仍将回归正常水平, 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随着稳健的货币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 社会总需求增速放缓, 加之粮食和主要工业品供应较为充裕, 翘尾因素逐步减弱, 以及稳定物价措施逐步落实到位, 今后几个月物价涨幅将有所回落。
(二)
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 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条件相对较为有利, 但面临的矛盾仍然较多, 突出表现在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方面。
第一, 物价高位运行。由于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短期内难以根本消除, 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 劳动工资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今后一个时期抑制物价上涨的任务仍很艰巨。
第二, 经济增速放缓。从投资需求看, 今年以来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幅明显回落。从最终消费看, 受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降温的影响, 加之部分刺激消费的政策到期退出,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将有所减弱。从外部需求看, 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与出口企业生产、资金、汇率成本提高等因素叠加, 使得出口增速呈现放缓态势。
第三, 结构调整压力增大。从需求结构看, 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低于投资的贡献率。从生产结构看, 部分高耗能行业生产增长较快, 局部地区电力供需偏紧, 节能减排任务十分严峻。从收入结构来看, 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长仍明显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结构失衡使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 总量平衡和结构矛盾交互叠加, 加大了宏观调控难度。
与此同时, 受融资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上涨、汇率上升等因素的影响, 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大, 经济效益下降。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 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 但大部分城市房价依然处于高位, 买卖双方博弈使市场陷入僵持状态。
(三)
当前, 应从两方面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
一是要处理好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与增强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的关系。当前, 稳定物价总水平仍然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宏观调控的取向不能变。
与此同时, 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 必须增强宏观经济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一方面, 要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使货币信贷增速逐步降下来, 为稳定价格总水平创造条件;另一方面, 又要充分考虑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实体经济的影响, 以及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 增强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二是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在控物价、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找到“平衡点”, 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 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
当前我们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 采取有效措施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好势头。
第一, 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努力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当前, 要继续采取综合措施, 抑制物价过快上涨, 力争使物价涨幅在后几个月降得多一些, 为今后一个时期稳定物价创造条件。
第二,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增强内需的拉动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是增加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经济增长速度既不能过高, 也不能过低。要着力扩大内需, 增强经济自主增长力量, 完善促进消费政策, 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增收, 鼓励发展新兴消费领域和消费业态, 促进民间投资持续较快增长。同时, 要高度重视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采取措施稳定外需, 避免出口大幅回落对工业生产、就业和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第三, 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力求取得更大进展。调整经济结构, 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先决条件。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 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要有针对性地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等突出困难, 改善小企业发展环境。要遏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发展, 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特点 篇11
关键词:国际油价效应影响选择
0引言
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基础离不开能源,原油作为重要的能源物资,密切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国家能源的安全。国际原油价格的波动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命脉,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各种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本文对当前国际油价下降情势下的我国经济与战略应对选择进行探讨。
1国际油价对国民经济波及效应分析
1.1实际余额效应。“实际余额效应”是最早用来解释油价上涨对经济的负面影响的。油价的上涨导致货币需求的提高,如果不能增加货币供应量,就会提高利率,抑制投资需求,降低产出。另一方面,油价的上涨会带动其他商品的上涨,如果货币供应量保持不变,会降低经济体的实际余额,导致消费支出的减少,也会引起经济出现衰退o
1.2供給冲击效应。“供给冲击效应”是从总供给方面来解释油价波动对经济的影响的。石油作为生产要素,油价上涨将增加石油投入成本,导致石油投入量的减少,造成总产出与劳动生产率下降。劳动生产率降低就应该减少实际工资,但由于名义工资具有向下粘性,导致厂商不得不减少劳动需求,这就造成产出的进一步减少。
1.3收入转移效应。油价的上涨导致购买力从石油净进口国向石油净出口国转移,石油净进口国对本国产品的消费需求减少了,会使石油净进口国的经济衰退。由此看来,我国由于大量进口石油,油价上涨将导致我国的外汇流逝。
1.4部门转移效应。石油价格变动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影响是不同的。当油价上涨时,对于能源密集型部门,将会减少劳动和资本需求;而对于能源开采部门,将增加劳动资本需求,但由于短期内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动非常困难,将不可避免导致劳动力浪费,进而导致经济增长迟缓。
1.5微观效应。石油价格变动不但对宏观经济有直接影响,而且还可以通过影响微观个体的决策对经济产生直接影响。当油价上涨时,追求利润最大化化的厂商应该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资本产出比,这就必须改变资本存量。同时,油价的不确定会推迟人们对耗油的耐用消费品(如汽车)的消费,从而导致需求低迷、经济衰退。
2当前国际原油价格下降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2.1有利于改善中国油价倒挂现象。中国国内的成品油价格,在国际成品油价格中处于一个中低的水平。当然,相对于沙特、伊拉克等产油国还是比较高的。比美国的价格也相对会高一些。但是,我国的成品油价格比较于日本、欧洲等原油消费国比较起来,还是属于一个低油价。所以在低油价的状态下,中国的油价倒挂现象已经基本上不存在了。有利于理顺价格体系和产业结构。
2.2为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带来机遇。国务院在2008年年底发布报告:2009年1月1日起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取消了原来在成品油价格之外再征收的公路养路费、航道养路费、公路运输管理费、公路客货运附加费、水路运输管理费、水运客货运附加费等六项收费,并逐步有序的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同时,将价内征收的汽油消费税单位税额每升提高0.8元,即由每升0.2元提高到1元;柴油消费税单位税额每升提高0.7元,即由每升0.1元提高到0.8元(其他成品油消费税单位税额相应提高)。由于消费税在价内征收,征收时不再提高成品油价格(7)。国务院同时也决定完善市场成品油的价格机制,对国内成品油的定价做一个系统的规定。国内成品油价格加强控制,实行与国际原油市场原油价格有控制的间接接轨。
2.3可以提高中国的原油战略储备量。能源安全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起到很大的重要性。为了应对突发事件,中国正在逐步的建立与完善原油战略储备制度。在油价处于较低水平的时期,可以加快启动原油的战略储备速度。
2.4缓解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随着原油价格的大幅度下跌,世界经济面临的通胀压力正在不断减少。对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巨大的中国经济无疑是个有利信号。数据显示近几个月来中国的CPI和PPl同比都在不断的下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月份CPI指数和PPI指数出现了双下降。报告显示:2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1 6%。其中城市下降了1.9%,农村下降0.8%,食品价格下降1.9%,非食品价格下降1-2%,消费品价格下降1.5%,服务项目价格下降1.8%。2月份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4.5%。其中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4.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了7.1%。
3我国应对国际油价波动的战略选择
由于国际原油价格长期处于高位水平、许多国家的政府调整提高了其国内成品油价格。但目前中国国内的成品油价格仍然维持在较低的价格,这会给国内的行业市场带来较大的压力。适时性的调整迫在眉睫。在当今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如此之大的情况,应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加以应对。
3.1确保成品油市场供应稳定。我国经济运行主管部门要与原油生产、炼油企业以及经销商建立起有效的产供销协调机制,以便有序调拨油品,规范原油市场,保证成品油的稳定供应。同时加强对成品油市场的动态监控,认真分析市场形势,做好成品油市场的统计监测,并及时准确地掌握各种(如价格)变化的情况。同时也要制定出应对在成品油的供应出现问题时的紧急预案,部分重要部门还需要构建自己的成品油储备体系,以保证在市场的成品油供应出现异常波动时仍然能够有序供油。最后要进一步加大对成品油流通领域的监管力度,要确保成品油的质量,同时净化成品油的经营环境,防止不法商贩利用不稳定时期进行囤积,确保市场的整体稳定供应。
3.2适当补助部分受高油价冲击较大行业和群体。首先是对社会公共服务性行业的用油,政府应当给予适当补贴。其次是对社会的基础行业(如农业)采取适当政策补贴。再次是对社会中受影响较大的生活负担较为重的群体给予适当政策上补贴。
3.3密切监视物价变化,谨防出现油价上涨引起的成本推动型通胀。国家有关部门应重视物价的走势,调整好宏观政策的力度,加强对市场价格的监管,维护整体价格的稳定,谨防经济出现“滞胀”的局血。
3.4努力做好开源节流工作,积极开发新能源。首先要加强节能意识的宣传,降低能源浪费。目前我国国内的单位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水平要比发达国家高出1到2倍,因此节能降耗还是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掘。要积极借鉴国外的低能耗模式的先进经验,调节、改进原油产品的消费。如对企业节能降耗技术的改造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促进部分合适的企业实施“油改气”,并且鼓励低排量的经济型轿车、鼓励发展节油效果较好的柴油动力车、大力发展天然气公交车等新型社会公交系统来降低成品油的消耗。其次要不断改善能源结构,大力开发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并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以逐步降低原油在能源消耗结构中的比重。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特点 篇12
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成效和当前国际会计趋同形势
(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顺时应势,积极推进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和国际趋同工作,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尤其是2005年,在我国多年会计改革的坚实基础上,在财政部王军副部长关于“趋同是方向、趋同不等于等同、趋同是过程、趋同是互动和趋同是新的起点”的国际会计趋同五原则指引下,在广大会计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建成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近年来,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成效显著,举世瞩目。
1.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并建立了务实有效的持续趋同机制。中国是继欧盟各国、澳大利亚等之后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重要国家,走在了美国、日本、韩国、印度、巴西等国家或地区的前列。不仅如此,近年来中国企业会计准则还不断修改完善,发布了多个企业会计准则解释,修订了企业会计准则讲解,既保持与国际准则的持续趋同,又切实解决我国会计实际问题。例如,2009年底我国发布《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对国际准则中尚未明确的保险合同负债计量和混合保险合同分拆等会计处理问题进行了规范,不仅大幅提升了我国保险会计水平,领先于国际准则的相关规定,而且促进了保险行业业务转型和结构调整。
2.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进程做到了与国际准则的趋同互动,切实维护了我国利益。趋同不是让一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单方面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靠拢,而应是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与各国家或地区准则制定机构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借鉴,相互认可。在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过程中,我们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积极向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反馈意见,并得到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认可,最终促成有关准则按照我们的建议进行了修订。例如,在我国,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实际上均为独立法人,自负盈亏,如果彼此之间不存在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不应当被认定为关联企业。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根据我国反映的情况修订了《国际会计准则第24号——关联方披露》,规定“仅同受国家控制但不存在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等投资关系的企业,豁免按照关联方进行披露”,从而限定了国家控制企业被认定为关联方的范围,大大降低了我国企业的披露成本和披露风险。再如,我国为解决我国企业改制上市过程中因资产重估引发的会计计量问题,在多次向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反馈意见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修订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号——首次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允许首次公开发行的公司将改制上市过程中确定的重估价作为“认定成本”入账,中国改制上市的公司从此不需要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进行持续评估,显著降低了这些上市公司报表编制成本。
3.我国与国际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已经平稳有效实施四年多,实施范围也由上市公司扩大到几乎所有大中型企业,达到了预期的经济效果。财政部联合有关部门通过采用“逐日盯市、逐户分析”的方法,加强对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情况及其效果的监督检查和监管。上市公司年报分析报告表明,新企业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生效起已连续四年得到良好实施,有效地限制了企业的短期行为,支持了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为我国金融创新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由于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不仅全面提升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也满足了服务我国经济发展、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需要。
4.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及其实施的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世界银行于2009年10月在《中国会计审计评估报告》中充分肯定了我国会计准则改革的成就,并称“中国会计准则建设和实施的成功经验是可供其他国家仿效的良好典范”。欧盟高度评价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改革以及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进展,充分认可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称赞中国经验值得欧盟在会计准则建设过程中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前任主席戴维·泰迪爵士在2010年中国财政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高层会议上赞誉,“中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自2005年以来所作的一系列决定推动了亚洲与国际的趋同进程,并认为中国过去只是在学习,而现在走到了前沿,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全面修订准则时期已经能够提供良好建议,甚至达到了改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决定的水平”。2011年7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现任主席汉斯·胡戈沃斯特访问中国时表示,“在会计方面,中国取得了重大进步,在很短的时间内打造了一支专业队伍,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并得到诸多国际机构的赞赏,这些成就足以让中国引以为豪。”
5.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了与世界一些主要资本市场的等效认可,为降低我国企业海外上市融资成本、促进我国会计审计行业走出去创造了良好条件。2007年,中国内地与香港签署了联合声明,实现了两地会计准则的等效互认。在两地会计准则实现三年时间等效后,中国内地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于2010年12月获准可以采用内地审计准则为内地在港上市公司(H股企业)提供审计服务,H股“双重审计”政策被取消,进一步深化了内地与香港会计交流与合作。2008年11月,欧盟决定在2009年至2011年的三年过渡期内认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允许进入欧洲资本市场的中国企业可以使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不再要求我国企业编制调整财务报表,这大大降低了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的转换成本,促进了中欧贸易和资本流动。自2011年年初以来,中欧双方启动了中欧会计准则的最终等效评估,计划于2011年年底完成相关评估工作,并做出等效互认决议。2011年1月,中欧在会计准则等效互认的基础上实现了审计公共监管等效,避免了双方监管机构重复检查,节约了监管资源,对中欧双方会计和审计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造就了一批熟悉国际会计实务、具有国际视野、能够积极参与国际准则制定的国际化人才。自2005年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趋同以来,国内越来越多的会计人员开始接触并熟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同时也逐渐具备了运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相关业务进行会计处理的能力。此外,为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国内准则研究人员密切跟踪并认真研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各项修订和变动,分析其变动原因以及可能对我国实务产生的影响,为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发展建言献策。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虽然对我国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更为我国持续推进会计准则国际化造就了一批卓越的会计人才。
(二)当前国际会计趋同的形势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二十国集团(G20)和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倡议建立一套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要求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将会计准则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此,作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机构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积极响应该倡议,并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当前,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国际金融监管框架正在重新构建,国际会计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会计国际趋同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
1.国际金融监管框架正在重构,金融监管国际协调日益加强,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出更高要求。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全世界金融体系造成了重大冲击,导致世界经济出现了明显衰退。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对金融体系进行改革,以维护国际金融体系稳定和促进世界经济复苏。一方面,二十国集团和金融稳定理事会要求加强系统性风险的监管,强化国际合作,建立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预警机制和处理机制。另一方面,各监管机构力求制定一整套金融监管的新标准和有效的执行模式,对金融机构进行审慎监管。例如,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通过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加强风险管理,并协调流动性风险监管。
2.多年来美欧主导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的格局正在被打破,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影响力逐步扩大,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机构层面上,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力日益显现,如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22位受托人中来自新兴经济体的受托人共有4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15位理事中来自新兴经济体的理事也有4位,监督委员会中也将有可能新增4位新兴经济体代表,这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机构的治理结构以及具体会计准则项目的制定和修订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2011年7月,在中国的积极倡议和主导下,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成立新兴经济体工作组,新兴经济体工作组的成员包括二十国集团中的新兴经济体成员和马来西亚,新兴经济体工作组的联络办公室设在中国,由中国负责新兴经济体工作组的日常管理和联络工作。工作组重点研究探讨新兴经济体特有的、亟待解决的会计问题,进一步增强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中的参与度。在地区层面上,一些地区性组织的成立和崛起,如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AOSSG),增强了本地区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做出了表率。在国家层面上,中国等新兴经济体通过密切跟踪研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金融工具、保险合同、公允价值计量等项目,积极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修订工作,做到了国内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互动,促使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能更多地考虑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
3.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正积极推进治理结构改革,提升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全球公认性。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世界各地的权威公共部门对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受托责任和治理结构改革给予了更多关注。为提高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希望通过重新审议在当前环境下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目标的适当性、基金会的现行治理、监督委员会的受托责任及其成员构成等治理结构层面的问题,既推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制定高质量全球会计准则这一目标的实现,又维护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公共受托责任与独立性,进而提升全球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的认可度。
4.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金融工具、保险合同、收入确认、租赁等多项具体准则修订进入关键时期。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产生了较大影响。为进一步完善现行国际会计准则体系,提供更好的实务指南,提升财务报告透明度,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金融工具、保险合同、收入确认、租赁等十多项准则项目进行了大范围的修订。例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为降低金融工具准则的复杂性,从分类和计量、金融资产减值以及套期会计等多个方面对现行金融工具准则进行全面修订;为统一国际会计准则中有关公允价值的相关处理并对当前实务进行指导,单独制定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针对现行租赁会计准则中存在的问题全面修订租赁准则,拟对承租人和出租人分别进行会计处理,并取消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的划分等。除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2011年5月发布的公允价值计量等几项准则以外,金融工具、保险合同、收入确认、租赁等其他准则项目正在修订过程中,有些准则项目预计将于2011年底前或2012年上半年再次发布征求意见稿,而有些准则项目可能会被延后。
5.各国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采用或趋同策略不一,美日的表态需要积极关注。有些国家或地区要求或允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例如欧盟、澳大利亚、南非等;有些国家或地区表示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例如巴西、印度等;而还有一些国家或地区对于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态度尚不明朗,例如美国、日本等。根据美国和日本已经发布的路线图,这两个国家将分别于2011年和2012年决定是否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11年5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工作人员发布了《为美国发行人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纳入美国财务报告体系的工作计划》,探索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可行方案,但并未做出明确表态。随后,日本于6月宣布推迟引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由于美、日是世界两大主要经济体,对于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健康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而且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能否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之间协调一致,将关系到建立全球高质量会计准则目标的实现,为此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美、日两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权威部门的动向。
6.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希望世界各国和地区能够完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趋同层面上,以真正实现全球使用同一套会计准则的目标。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认为趋同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目的还是在于完全采用,各国家和地区只有完全采用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才能充分获得使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益处。为此,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希望各国家和地区能够克服文化、法律、政治方面的困难和障碍,最终完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建立一套高质量的全球会计准则。一旦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贯彻执行这样的政策,无疑会给那些尚未完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国家和地区带来较大压力。
二、世界各国家或地区目前应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主要策略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并正在转化为实际行动。据统计,世界上已有将近120个国家和地区要求或允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趋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国际影响力可见一斑。通过对这些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发现,目前各国或地区在应用国际财务报告的策略上总体可以分为“直接采用”模式、“趋同”模式和“认可”模式等三类。此外,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工作人员在2011年5月发布的《为美国发行人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纳入美国财务报告体系的工作计划》中提出了“趋同认可(condor semen t)”模式。对这四种模式的特点、影响和运用环境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科学探索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
(一)“直接采用”模式
在“直接采用”模式下,一国或地区的会计准则将一字不改地完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该国家或地区不再保留会计准则制定权。换句话说,该国家或地区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过程中不需履行任何审批或修订程序。目前世界上仅有极少数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准则建设采取直接采用由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模式。
(二)“趋同”模式
在“趋同”模式下,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准则制定机构不直接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纳入其会计准则体系中,而是保留了当地会计准则的准则制定权。采取“趋同”策略的国家或地区不会一字不改地完全照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而是在会计处理原则和方法上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保持一致,并保留一些具有本国特色的内容。印度是“趋同”模式下的典型代表之一。根据1956年印度《公司法》,印度会计准则应当由中央政府制定颁布。2011年1月,负责印度会计准则具体制定工作的印度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础上重新制定了本国会计准则,在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同时,还兼顾了印度国内法律和经济环境的需要。为了与印度的法律、监管和经济环境保持一致,印度会计准则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基础上根据印度特殊国情作了适当修改,例如,将准则的过渡日设定为当期、引入额外的披露要求、省略某些选择权或可选会计处理、并保留使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术语等。
(三)“认可”模式
在“认可”模式下,一国或地区决定采用某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前由法定机构先执行认可程序。在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认可的过程中,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法定机构有可能对拟采用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修订。欧盟和澳大利亚是采用这一策略的典型代表。欧盟在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颁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前,必须经过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认可,对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采用,或修改后采用。在澳大利亚,法律赋予澳大利亚财务报告委员会负责监督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制定过程的权力,并在澳大利亚会计准则理事会引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过程中给予直接的战略指导①。澳大利亚会计准则体系不仅包括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框架,还根据澳大利亚法律环境的特定要求,专门为非营利组织增加了一些内容。
(四)“趋同认可”模式
在“趋同认可”模式下,一国或地区将推动本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同时保留本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及其制定本国会计准则的权力,对现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逐项认可,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发布指南、解释或其他披露要求。2011年5月26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发布了有关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工作的工作人员草案——《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纳入美国财务报告体系的工作计划》,提出了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并入美国会计准则体系的一种全新模式——“趋同认可(condor semen t)”②。在该工作计划中,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工作人员强调,“趋同认可”的目标并不是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代替美国公认会计原则,而是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纳入美国财务报告体系,即不是“美国发行人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而是“采用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美国发行人编制的财务报表与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主体编制的财务报表是一致的”。
概括而言,从上述四种模式来看,一些国家或地区经过认可后所采用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完全一样,未做任何改动,而有些国家或地区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翻译为当地语言,还有些国家或地区则为解决国家特定问题而做出一定修改或为某些行业中存在的特定问题提供详细的指南。在“认可”模式下,如果最后认可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未做修改,“认可”模式的结果与“直接采用”模式的结果是完全一样的,即为全面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而美国提出的“趋同认可”模式,则是将“趋同”和“认可”两种模式进行了整合。为便于下文分析,我们将上述四种模式归类为两种类型,即“直接采用”和“趋同”模式。
三、结合国际国内形势选择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
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金融格局正在重构的背景下,尤其当美国对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态度尚不明朗、日本宣布推迟引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时,我们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恰当抉择,尽可能减小国际政治经济外力的干扰,审慎选择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既要体现我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责任和风范,又要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争取主动,灵活应对。“趋同”策略是我们在我国会计准则改革和建设过程中一贯坚持的方针政策。2010年4月2日,我国发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进一步明确中国未来企业会计准则的建设仍将采取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模式,而非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于对我国的法律环境、语言习惯、解决实务问题、会计准则的贯彻实施以及会计国际化发展的主动性与灵活性等因素的考量,坚持“趋同”策略是符合我国会计准则建设当前与未来发展需要的并且是务实有效的做法。
(一)采用“趋同”模式符合我国的法律环境
中国会计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并公布。”中国境内企业必须遵循由财政部制定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例如企业会计准则。从我国会计法的规定来看,“直接采用”策略缺乏法律依据,不符合我国会计法的要求,同时也将有可能使我国丧失独立的会计准则制定权。而在“趋同”模式下,企业会计准则仍是我国财政部门根据会计法制定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这一根本原则没有改变,但在会计处理原则、确认计量方法等方面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保持了一致。
(二)采用“趋同”模式与我国语言习惯相适应
英文和中文的语言习惯具有较大差别,法律语言的形式更是大相径庭,如果将英文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一字不改搬套翻译成中文,很有可能既没有完全表达准则的原义,又与中文语言习惯和中国法律行文格式相冲突。因此,“直接采用”策略不甚符合中国的法律语言习惯。例如,《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的英文名称“Employee Benefits”直译为“雇员福利”,在我国法律条文中使用的是“职工”,而非“雇员”,并且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福利”的范畴比较小,我们将其称为“职工薪酬”,不仅符合我们的法律用语和语言习惯,而且也使名称与该准则所规范的内容更加一致。再如,《国际会计第12号——所得税》中所举的所得税示例都是基于国外税法,在国内外税法规定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因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而引入的这些所得税示例既不符合我国税法的规定,也无助于指导我国会计人员的实务操作。毫无疑问,采用“趋同”模式来制定和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
(三)采用“趋同”模式便于及时有效解决中国会计实务问题
制定企业会计准则,推进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是我国会计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会计准则制定的根本出发点仍然是规范我国企业会计实务,解决我国会计实务问题。基于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采用“趋同”模式,而非“直接采用”模式,是务实、有效的举措。例如,在我国存在大量同一集团内的企业合并业务,这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尚未在这方面有明确的规范。假设我们采用了“直接采用”模式,则会出现会计规范的空白,导致会计实务无章可循,即使我们等着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为这些项目发布新准则或修订现有准则,也会因为立项、研究、征求意见、投票表决、准则发布等一系列应循程序而需要等待很长时间,从而不利于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和会计工作秩序的改善。
(四)采用“趋同,模式有助于企业会计准则的贯彻实施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是由概念框架开始,再一层层地深入展开,会计准则的规定也相当原则,这与我国广大会计人员目前所接受的教育和已有认知存在一定差距。如果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恐怕会使我国有关会计人员进行相关会计处理产生一定困难。例如,国际财务报告的报表格式过于笼统,而且也没有规定与财务报告相对应的具体会计科目,各个企业可以根据实际开展的业务自行设计其报表格式和确定会计科目名称,这使得即使是同一行业内的企业的财务报表也存在一些差异。而我国在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了统一的报表格式,根据报表项目设置了较为齐全的会计科目,有助于我国会计人员进行日常账务处理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工作。
(五)采用“趋同”模式有利于我国在国际会计格局调整中争取话语权
目前,美国、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采取“直接采用”或“趋同”模式的态度尚不明朗,而像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则采取了“趋同”模式。“趋同”模式将有利于我国通过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受托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咨询委员会及解释委员会中的席位直接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的治理结构和技术事务等发声进言,提升我国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过程中的话语权。同时,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新兴经济体工作组成功启动并顺利开展工作的基础上,中国采取“趋同”策略将更有利于协调各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利益诉求,更有助于我国利用这一平台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交流沟通,在新一轮的国际会计改革中争取主动权和话语权。
(六)采用“趋同”模式有利于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不断变化过程中保持一定灵活性
目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金融工具、保险合同、收入、租赁等项目还未发布最终准则,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协调正在进行中,并且欧盟对最新金融工具等准则也没有明确表态。为此,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最终决策及其影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采取“趋同”策略能够确保中国在面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不断变化时,审时度势,理性决策,灵活把握,以防止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变革对中国经济和企业发展产生不必要的冲击。
综上所述,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日益加深,美欧垄断的世界会计格局的逐步打破,会计国际趋同的新格局正在逐渐形成。这对我国会计改革和国际趋同工作既是挑战,更是机遇。“趋同”策略是我国在会计准则国际化道路上应对当前局势的较优选择,也是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理性决策。我们应当在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政策指引下立足国内实际情况,顺应会计国际趋同大势,深度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重要项目的制定和修改,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争取与更多的国家或地区实现会计准则等效,为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我国经济的开放和稳定、资本市场的繁荣和发展、国内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奠定良好基础,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维护我国国家和企业的利益。
注:
①澳大利亚法律没有特别规定澳大利亚会计准则理事会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转化为澳大利亚会计准则的机制。
②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工作人员提出“趋同认可”模式,并不表明美国将来就采用这种模式,而只是将其作为美国未来应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备选模式之一。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特点】推荐阅读:
当前国际形势论文09-16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10-22
当前国际国内安全形势08-29
形势与政策论文——当前国际安全形势08-24
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分析及对策05-16
当前国际形势调研报告08-01
当前大学生对目前国际形势的认识08-24
浅析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的中国经济发展现状11-10
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状况分析05-27
当前国际资本流动的新特征论文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