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2当前经济问题(共8篇)
讲座2当前经济问题 篇1
讲座二题目:中国当前的经济问题及对策
现象:股市、房市的非理性涨跌。(黄光裕案)
实质:经济问题
分析:
一、宏观经济的基本原理:生产、流通、消费;货币
二、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自然经济、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丰富市场、调动积极性、遏制权力对市场的负面影响)及表现形式:股票(融资、分享成果)
四、当前市场的问题:物价(CPI)上涨,经济发展不平衡,市场不规范(无序)
五、原因:1经济全球化影响(伊拉克战争、美国自由经济过于投机本质、美国贫富差距---美国次贷危机---金融机构倒闭----货币贬值----人民币升值----转嫁危机)
2政治权力和金融寡头操控(信息不对称、期货市场中的石油价格等)3产业结构失衡(忽视农业、注重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业技术创新
落后)
对策:
1、全球化中金融秩序的重建(中国的2万亿外汇储备)
2、市场化中的宏观调控(货币政策、又好又快的协调发展)
3、市场经济的法治化(反腐败、政策法律规范市场、关注三农等)
讲座2当前经济问题 篇2
关键词:GDP,CPI,贫富差距,经济质量,民生福利
2010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中国经济划时代的一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成功举办,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财政收入再创新高,名列全球第二,GDP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今天的中国从亚欧首脑峰会到世界经济论坛,从APEC到G20,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大国,正以崭新的姿态活跃在世界经济和政治的舞台。回顾过去,我们欢欣鼓舞:GDP平均增长速度超过10%,达到5.2万亿美元左右;外贸进出口总额以15%的速度增长,达到2.9万亿美元;其中出口额,09年超过德国,名列世界第一。2010年外汇储备超过2.83万亿美元,连续5年名列世界第一,经济实力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同时,我们也该清醒的认识到我国GDP人均只有4000美元,处于世界100名左右,经济发展质量不高,还有1.5亿贫困人口没有达到国际标准贫困线。展望未来,“十二五”会带领人民实现怎样的美好愿景?2011年1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求是》杂志撰文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坚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胡锦涛总书记为我们指明了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达到此目的,结合“十二五”规划目标要求,应重新认识GDP,把治理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步伐,缩小贫富差距、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实现共同富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泥潭。
1 破除GDP迷信、调整考核指标
众所周知,GDP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简单说就是企业的工资+折旧+利税的总额。他的前提是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企业在此基础上持续经营,它是一个收入核算指标。自从上世纪90年代,GDP这一“舶来品”作为衡量地方政绩乃至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对我国经济发展功不可没。随着经济高速发展,GDP开始变得五彩斑斓,异化成进出口余额+投资+消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经济发展三驾马车,正常情况本无问题,收入指标转化成支出指标应该相等。但是如果不以盈利为目的,不以实体经济发展为基础,GDP作为经济考核唯一指标的弊病就会越来越明显。出口盈余在企业能够持续发展的情况下才是GDP,现在只要出口创汇,就是GDP。贱卖资产、贱卖稀土都成了GDP,于是人们看到一个怪现象,1994年人民币打幅度贬值,从此踏上出口导向型经济,GDP越来越大,国内经济实体利润却不断缩水,随着外资大量涌入,外资赚取了丰厚的利润。当外汇储备在2006年超过一万亿美元,实体经济就开始不景气,部分外资也纷纷撤离中国。由此可见,贸易盈余多,不等于企业利润多,更不等于国内企业利润多。在出口加工型企业,出口一台电脑价值1200元,计入我国GDP为1200元,但我们实际只赚了6.5元的加工费,悖论出现了:出口产品价格一降再降,国家出口补贴越来越多,前年出口退税6485亿,去年达到7328亿,企业创汇能力越强,经济转型越难,GDP越高,可能我们越穷,越落后。当大量的外汇储备越积越多的时候,在我国现行外汇管理体制下,意味着没有实物支撑的货币投放到国内市场,人民币对内贬值,引发通货膨胀,对外贸易摩擦频发,各国大打货币战,人民币被迫升值,仅此一项,外汇储备其损失将高达到数万人民币,一反一正,我国经济损失难以估量;GDP本质是一个收入指标,只能是增加收入,压缩支出。如果说投资能增加GDP,它有一个前提,投资款项必须是企业、政府、个人的收入,如果是负债筹集的,投资报酬必须高于筹资成本,不能赔本赚吆喝。政府投资的地铁建设,高铁建设,高速公路建设,从经济学的角度,何时收回成本谁也不知道,怎么办?要么银行核销坏账,要么高收费,其结果必然是以恶化了经济环境为代价。政府投资、消费屡创新高,居民消费不断下滑,导致内需不足,实行多年的扩大内需政策,收效甚微。同时GDP不考虑重复拆迁、假冒伪劣、收入差别、贪污腐败、民生幸福,甚至房地产泡沫、物价上涨、交通事故、战争、灾后重建都能产生GDP。真实的GDP告诉我们,实体经济产生GDP,虚拟资产,泡沫经济,只是财富转移手段,是贫富差距加大,两极分化的帮凶,只有科技含量高的附加值才真正GDP,低廉的资产、能源、劳动力价格实现的产品价值,得不偿失,无助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只能是短期增长模式,不可能持续。重新认识GDP,势在必行,盲目追求GDP、崇拜GDP是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是矿难频发的元凶;应当看到,GDP只是发达国家推行全球化的的障眼法,迷幻药,当真不得。有学者指出,鸦片战争前,大清朝GDP占世界35%,是现在的5倍,全面抗战时期,民国GDP是日本的2倍左右,能说那时中国强大吗?况且,现在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只要中国愿意升值,完全可以超过美国了,另外,扭曲的GDP已成为经济健康发展的杀手,黑色GDP、血色GDP人神共愤,重复建设、暴力拆迁触目惊心,高地价,高房价、高油价、高收费产生的虚假GDP,推高CPI,吞噬居民收入、民间财富面临缩水,GDP变成“注水猪肉”,破除GDP迷信,打破GDP“政绩枷锁”,制定合理有效的考核指标,成为摆在我们目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本质特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十二五规划”要求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人民是否满意作为经济改革、发展唯一标准,指明了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中国会更好,人们的生活会更加安康、幸福。
2 压缩通胀、改善民生
“涨声响起来”,引发人们热议。去年11月,CPI指数突破5%,通货膨胀预期增强。尽管全年物价指数不高,属于温和型通货膨胀,本不应大惊小怪。但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激流区”,经济发展面临转型,利益主体多元,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矛盾凸显。因此,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其本次通货膨胀的原因,众说纷纭,本文认为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货币超发。2.83万亿美元巨额外汇储备,投放19.5万亿的货币,应对金融危机投放近10万亿信贷,4万亿财政资金,加之经济多年快速发展,累计超发43万亿,成为世界第一大货币投放国。货币泛滥,导致人民币对外升值,2006年人民币汇率8.0705,2011年人民币汇率6.6216,以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计算,损失高达2.9万亿人民币;2.8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意味着20万亿的物资没有投放国内市场,造成国内物资短缺,超发的43万亿人民币,按照货币乘数原理,将稀释国内数百亿财产物资,如果不加大货币回收力度,就不是“注水猪肉”的问题,而是原来能买一斤猪肉,现在只能买一斤“肉汤了”,货币超发、滥发是通货膨胀根本原因。其次,土地、房价、油价等价格上涨推动成本上升,引发需求型通货膨胀,进而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受金融危机影响,实体经济不景气、股市不景气及房市预期不确定,引发产业资本、股市外溢资本、房市获益资本同流合污,冲向奔向薄弱农产品领域,导致农副产品价格上扬,CPI走高,引发通货膨胀。其次,由于美元贬值,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产生输入性通货膨胀。最后,农业基础薄弱,干旱等自然灾害也是本次通货膨胀的一个因素。总之,本次通货膨胀,虽然“温和”,但治理难度高于以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难以奏效,必须正确引导经济发展走向,夯实试题经济,防止产生泡沫经济,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回收流动性货币,平衡贸易收支,压缩资产泡沫,遏制不合理收费,优化实体经济环境,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核心竞争力,统筹兼顾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关系,保就业,保民生,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实行收入倍增计划,科学合理分配收入,缩小贫富差距,让居民收入增长跟上CPI脚步,与经济增长同步,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通胀问题,避免踏入“中等收入陷阱”,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福祉。
3 完善分配、缩小差距
“十一五”期间,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的背后,收入分配失衡,贫富差距突显。过去5年,财政收入平均增长速度超过20%,增长400%,达8万亿,如果加上土地收入超过10万亿。与此同时,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2010年按前三个季度10.5%的增长速度计算,预估为18978元,仅增长80%。财政收入占GDP比例高达30%,劳动报酬占GDP比重却不断下滑,据全国总工会统计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比例连降22年,2005年广东省总工会调查显示,珠三角地区农民工月工资12年来只提高了68元,更为严重的是贫富差距扩大,基尼系数超过0.47,财政部的最新调查显示,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已经达到“高度不平等”状态,10%的富裕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财产的45%,而10%最低收入的家庭财产总额只占全部居民财产的1.4%。一方面,我国有1.5亿人没有达到国际人均1美元贫困线标准;另一方面,2009年我国千万富豪达87.5万人,亿万富豪达5.5万人,成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市场。贪污腐败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据媒体报道,山西一个科级煤炭局长郝鹏俊违法收入1.2亿,住房36套,被罚没资产3.24亿,超过当地全年财政收入;抚顺一个科级土地局长罗亚平被查获赃款高达1.45亿元,被人戏称为“土地奶奶”。因此,为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刻不容缓。
4 调整结构、注重质量
过去的5年,世界经济阴晴不定,中国这边风景独好,经济成就斐然。但也应当看到,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总体不高,经济效益差强人意。我国经济速度快,主要靠股市、财政、信贷支撑。高投入,高耗能,高排放、低产出,低效益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国企占大多数的上市公司,剥离不良资产2、3万亿,从A股、H股筹集资金就超过5万亿元,独占每年投放的7、8亿万元的90%,但其利润水平实在让人大跌眼镜。08年中石油业绩显示其净利润只有埃克森石油公司的三分之一,去年是其80%,而职工人数是其8倍。中石化“吊灯门”、“污染门”、“贱卖门”接连上演,出口赚外汇,进口赚补贴,按其出口油价计算年实现利润过万亿,却拿走国家补贴数百亿。工商银行一边乱收费,另一边年管理费用支出超千亿,是86个国家年GDP总和。如此这般,实在让国人心寒。许多实体产业不是在本行业做大做强,而是纷纷转战房地产,导致房价暴涨,民怨沸腾,去年地方政府一年的土地收入就高达2.7万亿,土地既不是黄金,也不是石油,泡沫破碎之时,终究还要百姓买单。凡此种种,已成经济发展毒瘤,完全与中央扩大内需,保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背道而驰。因此,必须严格按照党中央部署,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以此为战略拐点,实现经济发展华丽转身,调整经济结构,改变传统经济模式,坚持自我创新,提高核心科技含量,注重经济发展质量,造福黎民百姓,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总之,改善民生促发展,经济发展为人民,泡沫经济难持续。必须依靠科技力量,提高自我创新能力,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制定新的经济发展考核指标,控制通货膨胀,加快城镇化步伐,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缩小贫富差别,保障就业,加大民生福利投入力度。“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使全国人民充分分享经济发展成果,使得经济发展与民众福祉共同提升,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友好发展,构建和谐、美好社会。
参考文献
当前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点评 篇3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结构;通货膨胀;CPI指数;中国
中图分类号:F127;F0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39(2008)03—0001—02
当前中国经济的热点问题很多,这里主要讲两个问题:一是当前中国的经济增长,尤其是其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二是通货膨胀问题。
一、当前中国的经济增长
(一)GDP增长
中国2000-2007年的GDP增长率分别为8.4%、8.3%、9.1%、10%、10.1%、10.4、11.6%和11.9%。我们看到,从2003年以后连续5年经济增长达到10%及以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这种情况在全世界也仅有四次发生,其中在中国发生两次。
第一次发生在日本。20世纪60年代,日本召开了冬奥会,并实行了“经济倍增计划”,从而产生了连续5年经济增长达到10%以上的增长奇迹,为后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发生在新加坡。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经济增长连续5年达到10%以上,使其成为“亚洲四小龙”。以前的新坡的经济并不突出,新加坡成为独立的国家后,第一任政治领导人为李光耀,增长奇迹出现了。
第三次发生在中国。1992—1996年,中国连续5年经济增长达到10%以上,但是这段时间GDP的高增长率面临两个危险:高通货膨胀(1993和1994年达到24.1%)和经济增长呈现下降趋势。原因是国家为了控制经济过热实行了宏观调控。
第四次也发生在中国。2003--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均达到10%及以上,并且不存在上述1992—1996年高GDP增长率所面临的两种问题。因此,可以预测:如果不发生大范围的自然灾害、台海局势稳定、美国的次贷危机不对中国产生太大的影响,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达到10%,甚至10.5%以上,开创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新纪录。
(二)经济增长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现在通过三次产业年度增长的情况进行说明。从2000到2007年,第一产业的增长率依次为2.4%、2.8%、2.9%、2.5%、6.3%、5.2%、5.0%、3.7%;第二产业的增长率依次为9.4%、8.4%、9.8%、12.7%、11.1%、11.7%、12.5%、13.5%;第三产业的增长率依次为9.7%、10.2%、10.4%、9.5%、10%、10.5%、10.3%、11.2%。
1如何保持农业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是当前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发现第二产业增长速度最快,第三产业居中,第一产业最低。仔细观察,我们又发现农业增长率在2003和2004年有一个很大的跳跃,从2.5%直升为6.3%。2003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最特殊的一年。这一年上半年全国部分地区爆发“非典”疫情,下半年出现投资增长过猛引起某些部门增长过快的经济过热现象。2003年经济过热的第一个信号是北京街头的烧饼涨价,也就意味着粮食和食品涨价了。究其原因,是粮食产量与需求之间的缺口过大,导致粮食的供求紧张,从而引起食品价格上涨。中央开始意识到不应该忽视农业,认识到宏观调控的着力点应该是加强农业生产。因而中央出台了三个农业政策来刺激农业生产:(1)取消农业税;(2)设立粮食最低收购保护价;(3)对种粮农民给予直接经济补贴。这些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导致2003年和2004年农业的高跨度增长。但是,自2004年以后,农业增长却又呈现下降趋势,说明政策激励的空间是有限的。
2008年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讨论2008年的粮食增产问题。会议提出:进一步提高粮食的最低收购保护价;种粮直接补贴扩大范围,从粮食的主产区扩大到非主产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很多,但最严重、最迫切需要解决,也是最难解决的一点还是如何实现农业持续增长、农民持续增收。
2工业增长速度比服务业快的问题
目前,工业增长速度比服务业快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其中突出的是使我们的产业结构升级出现问题。2008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三年,其中的一些定量指标实现比较困难。而关于节能减排,当前只认识到两个指标:单位GDP能耗下降20%和主要污染物的排放下降10%;忽略了另一个重要指标:增加服务业比重(即提高服务业占GDP的比重3个百分点,提高服务业就业劳动力占总就业劳动力的比重4个百分点)。这一标准与现代社会的产业结构升级密切相关。发达国家的服务业所占比重为60%以上,甚至超过80%;中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但要实现“十一五”规划中的服务业增长这个目标也很难。因为它要求服务业增长速度不能低于工业,而过去中国一直是工业增长速度高于服务业,从而中国服务业比重不是增长,反而是下降了1.3个百分点。关于节能减排的前两个指标,我们的方向是对的,但是力度不够,需要加强力度;而关于增加服务业比重,我们甚至连发展方向都还没有找到,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二、通货膨胀问题
2000-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依次为0.4、0.7、0.8、1.2、3.9、1.8、1.5和4.8。2007年CPI指数过高并不是猪瘟(蓝耳病)造成的,主要是因为以前积累的价格上涨因素。因此,2007年CPI指数过高有一定的必然性。
经济学中讲到通货膨胀主要有两种: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和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2007年高CPI的原因有五个:(1)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包括原材料成本、资金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原材料价格明显上涨;资金价格,即利率持续增长;关于劳动力成本,其典型案例是广东发生“民工荒”,因为接受低工资的民工越来越少了,即劳动力成本提高了。(2)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其中最典型的是流动性过剩,表现为居民收入增长大于工业品出厂价格增长。(3)经济增长速度,特别是投资增长速度过快。(4)节能减排任务的落实,当期增加的一些节能设备也会导致价格上涨。(5)国际市场上的一些重要商品价格上涨,比如:石油、铁矿石、粮食、牛奶等。
可以预测,2008年及未来几年价格将保持相对稳定的趋势,但仍保持较高的水平,因为有四个问
题不能在短期内解决:
1农业问题。农业增长速度连续四年减慢,未来所面临的粮食压力将更大。
2劳动力成本问题。过去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可以不用考虑,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劳动力成本在逐年上升。而当前由于投资与消费的比例过大,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提高劳动人民的收入以刺激消费。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工资的提高受劳动生产率的限制。若工资的提高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必然导致通货膨胀,这是当前建设和谐社会和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过程,也是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3国际市场对我们的影响。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中国已无法与世界经济隔离,所以必然受到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价格影响。比如:美国的石油只探不采,石油储备不用;而在国际上石油是以美元计价,美元贬值必然导致全球性的石油价格上涨。
4流动性过剩问题。流动性过剩的产生,究其根源是国际收支存在问题,包括进出口差额和外汇储备。一方面,我国多数年份都是贸易顺差,2007年甚至超过2600亿,对内说明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并且由于外贸依存度过大而面临更大的风险;对外将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贸易摩擦,并且面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过快,2007年达到16000亿美元,改革开放30年以来增长了10000倍。由于人民币升值,外汇储备贬值很快,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因此,以上问题的存在将导致2008年中国CPI不可能回复到以前,仍将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08年为4%到8%之间,根据目前的情况最多将达到6%。经济学中对通货膨胀的分类是:3%为正常的波动(欧洲是2%),5%为温和的价格上涨,超过5%为需要密切关注的通货膨胀,超过10%则是恶性的通货膨胀。因此,中国2007年仍处于温和的价格上涨之列;2008年如果为6%,甚至更高,也顶多处于需要密切关注的范围之内。而当前中央对此非常重视,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社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社会不公平元素增加,从而使通货膨胀产生更严重的问题。比如,猪肉价格的上涨对各个不同阶层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容易引起社会不稳定,因而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讲座2当前经济问题 篇4
转载▼
标签:分类: 思想教育
杂谈
为了让同学们更加深入的了解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管理与经济学院团委学习实践部于11月7日在龙子湖校区6216教室举办了MMD系列讲座。管理与经济学院张梅教授,管理与经济学院10级MMD学习研究会全体会员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中,张梅教授对中国人的社会心态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他主要讲了五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张梅教授追根溯源,为在场的同学讲述了中国人社会心态的产生和发展。中国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也发生了显著的嬗变。经过三十年的社会转型,现时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呈现出鲜明的‘‘边际’’特征:即传统与现实的抗衡、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城市与乡村的对峙、东方与西方的冲突。但从总体上说,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变得越来越理智和成熟、越来越开放和多元、越来越主动和积极,也越来越具有全球意义。但目前中国处于转型的时期,当代中国人的社会心态还存在一些问题。接着张梅教授为我们简述了这些问题,中国人群体性的焦虑感、弱势化心态在社会各个阶层滋生蔓延、不公平感增强、社会诚信缺失、社会群体对官二代,富二代等的怨恨、浮躁等社会心态问题。然后张梅教授科学的分析和看待当前的社会心态,主要是经济上的不公平,文化上的迷茫和空虚,政治上的无望和无助,还有生活压力加大与社会支持不足、安全焦虑与风险漠视的矛盾,社会信任困境,经济增长与幸福感提升不同步,底层认同可能导致群体极化与社会矛盾和冲突解决渠道低效等因素造成了当代中国人社会心态存在着那些问题。接下来张梅教授讲解了如何养心和引导正确的社会心态,我们应该给群众宣传什么是健康的心态,全社会也需要一个养心的过程。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和平、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最后张梅教授告诉在场同学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正确的社会心态,最终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在这个深秋里,张梅教授的演讲如一场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灵,给我们心灵一次洗涤,让我们明白了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脚踏实地的去做好每一件事情,做到用正确的思想和正确的社会心态去学习,工作,生活。张梅教授的讲话符合实际又幽默诙谐,让在场同学受益匪浅,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
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正在进入更加关键也更为艰难的历史阶段。最近几年,社会问题、群体矛盾、恶性事件的不时发生都向我们透露出社会心态方面存在的问题,提示我们把脉社会心态的基本走向,探究社会心态的内在动因,寻求社会心态的疏导模式,构建社会心态的优化渠道,是维护和保证改革开放健康前行的重要命题。
一、当前几种社会心态问题的主要表现
社会心态即人们的社会心理状态,反映的是特定时空环境中人们的利益要求并对社会生活产生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社会心态通常通过社会情绪、社会态度或社会舆论得以表现。社会心态问题反映的是社会心态方面一些消极、负面或不良倾向。当前,几种主要的社会心态问题在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领域各有体现。
1、经济生活中的心理失衡。30年的经济建设,人民生活获得了的极大提高,与改革开放前相比,没有人否认生活水平的改善与市场经济的丰富。但在生活条件改善的同时,人们的心理感受却失衡了。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原因形成的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了明显的贫富差距,有些地区富豪成群,有些地区民怨载道;有些行业一夜暴富,有些行业杯水车薪;有些人挥金如土,有些人惜金如命。2000年,我国的基尼系数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2009年已经接近0.5,逼近社会容忍度的临界点。巨大的的收入落差导致相当一部分人出现心理失衡,产生强烈的被剥夺感,挫败感,伴随而生的是仇富心理、怨恨心理、攻击心理乃至破坏心理。
2、政治生活中的心理无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参政议政的制度保障,但从现行人民代表的选举和组成来看,政治精英、经济精英与知识精英占据绝大比例。改革开放30年中十届人大代表的职业结构分布为:领导干部33.17%,企业家13.85%,教授、科研人员11.35%,农民和工人分别是2.22%、3.22%。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农民缺少参政议政机会,利益诉求渠道不通畅。令人担忧的是,政治、经济与知识精英的联盟与同构,普通百姓渴望向上流动的通道遭遇阻塞。广大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健康、资源等诸多领域面临的缺失、不平等与无奈,造成他们强烈的心理无助感。
3、文化生活中的心理空虚。文化繁荣、开放与多元是改革开放以来文化领域的喜人景象,但在这一景象的背后也隐藏着令人担忧的局面。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丰富多彩、良莠杂陈的西方文化相遇,传统文化的根基遭到撼动,纯粹的西方文化表现出一定的“水土不服”,适应新时代、新经济的当代文化还未成型。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呈现出空虚、盲目、模糊、杂乱等表征。缺乏主流价值体系的支撑,缺乏生命境界与人生意义的求索,缺乏稳定理性的精神生活,拜金主义、诚信缺失、道德滑坡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当代中国人文化生活的空虚与茫然。
4、社会生活中的心理焦虑。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建设”的命题,表明我们党承认并开始重视社会建设的紧迫。社会建设的滞后反映在诸多方面,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问题日益突出,基本公共服务缺口很大,社会保障体系欠账太多,造成众多民众住房难,就医难,上学难,养老难。这些基本民生问题挡在面前,导致人们担心未来,顾虑现在;上为老
人担心,下为孩子纠结;加之社会竞争激烈,求职就业艰难,职场压力重重,全社会弥漫的焦虑、不安情绪不容忽视。
二、当前社会心态问题的心理实质
我们从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生活四个角度描述了当前社会心态问题的基本表现,同时还试图探究这些问题与现象内部的心理本质,因为“社会心态问题,归根结底是公众心理需求与社会发展状况双向互动的产物”,上述分析侧重了社会发展状况的角度,接下来探寻公众的内在心理需求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我们认为心理失衡、心理无助、心理空虚和心理焦虑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不安全感。不安全感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不稳定、不安心的感觉。安全感是心理需要的第一要素,是人格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成分。当这种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受到威胁的时候,人会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心理问题。当代中国民众的不安全感源于2个内在原因:存在焦虑与信任缺失。
存在焦虑是一种植根于心灵深处的对于不确定性的恐惧,不确定性是恐惧的根源,这与生命初期婴儿的生命感有关。如果母亲给婴儿的慈爱是经常的、持续的、稳定的,婴儿就感到舒适和满足,产生最初的安全感,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与接纳。这种基本信任的获得是生命的第一个社会成就,是婴儿自我同一性的奠基。存在感是关乎生命存亡的根本问题,当个体的存在感受到威胁时,焦虑感随之发生。存在感还体现在价值论层面,即个体的基本价值受到质疑或否定时,也会产生焦虑。信任是以确定性为前提的承诺与认同,分为“当面承诺”与“非当面承诺”。前者是指共同在场的情况下,人际之间体现与维持的信任关系,后者是指从象征标志与专家系统等抽象体系中获得的信任关系,分别表现为对人的信任与对抽象系统的信任。
“人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本体性安全与信任感,而这种感受得以实现的基本机制是人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惯例。” 说到底,当人们生活的稳定性、持续性、一贯性被打乱之时,个体心理上就体验到不安、焦虑或担心。计划经济体制下,国人习惯于一切依计划行事,按部就班,四平八稳,僵化保守,相安无事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格调。改革开放以来,打破僵化,唾弃保守,鼓励创新,弘扬开拓,生活日新月异,社会突飞猛进,不确定性成为社会的基本状态。由改革创新带来的不确定性是导致社会个体不安全感的社会背景,从积极的意义说,这是国人超越现状,自我更新,开创新境界的必要阶段。当然,以必要的社会机制将不确定性限定在一定范围内,或通过制度创新,消解不确定性带来的震荡,也是改革开放的应有举措。
三、化解社会心态问题的政策建议
1、利益分配上让利于民。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国力日益增强。让全体国人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深化改革,凝聚人心,赢得民心的当务之急。优化分配体制,完善税收机制,遏制贫富差距过大的不良状态。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打破城乡二元格局,保证农民享有平等的国民待遇。充分开发就业岗位,努力拓宽就业渠道,保证有劳动能
力的人劳有所得,不仅有利于调整利益分配,也是使人获得尊重,体现价值的必经之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住房、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解决人民的后顾之忧。
2、政治制度上取信于民。保证国人共享改革成果需要政治制度的保驾护航。改革各级政府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新分配代表比例,使基层民众、弱势群体、农民群体发出声音。真正落实人民参政议政的途径与渠道,在法律修订、政策出台、选举任命等事关人民重大利益的关键问题上,必须坚持公开、公正、透明,通过听证、公示、列席等具体举措,取信于民。切实惩治腐败,使那些以权谋私、丧失党性、坑害百姓的不良官员受到应有的惩处。
3、工作实践中服务于民。一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改革,通过管理创新还人民一个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管理的本质是服务,现代国家制度完全不同于封建王朝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现代国家,人民是纳税人,各级政府,各级官员都是人民聘用服务者,建立服务型政府,强化服务意识,服务于民是一切政府赢得民心的必然选择。理解民众疾苦,体察百姓需要,回应公众呼声,解决实际问题,是体现人民政府服务为民的具体举措。
讲座2当前经济问题 篇5
及下步工作建议
――区工业经济座谈会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我区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但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有所下降。
1-4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70.38亿元,同比增长43.1%;销售收入168.51亿元,同比增长49.4%;实现利税14.6亿元,同比增长34.1%;实现利润7.7亿元,同比增长20.2%。
5月16日,我委按照区政府要求,组织我区主要行业中的15家重点工业企业召开座谈会。各企业对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发展趋势及存在困难和问题等发表了意见,现将主要问题梳理如下:
一、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1、工业经济下行风险继续加大。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与增长的前景尚不明朗,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较多。同时,国内需求疲软,经济增速正在放缓,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此次座谈中,除永鹏科技等个别
1企业产销两旺外,绝大部分企业运行艰难,广大企业主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存在诸多担忧,并认为今年上半年将会延续低迷的运行状态,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较多企业将希望寄托于下半年或十八大后国家经济政策是否有所调整。
2、钢铁、建材等部分主要产品价量齐跌。当前,经济运行质量快速下降,尤其是房地产调控政策力度不减,直接影响到我区钢铁、水泥等行业的运行与发展。当前,由于需求不足,虽然部分行业原材料价格呈下趋势,但由于竞争激烈,产成品价格下降的幅度远远大于原材料价格下降幅度,因此,我区电力、钢铁、化工、纺织等行业中的部分企业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全区工业经济运行整体速度有所放缓。
3、企业运行压力不断加大。一是生产成本刚性增加。煤电油运等主要生产要素价格不断提高。二是用工成本增加。近年来,我区企业工人工资每年都以10-20%的速度增长,同时技术工、熟练工紧缺现象依然比较突出,直接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三是融资成本增加。企业融资仍然艰难,企业资金匮乏程度持续加大,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企业挖潜余地越来越小,成本控制已达极限。
4、增长点培育速度放缓。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项目建设融资难度加大,我区部分新建项目建设速度放缓。当前,我区徐轮二期、中联二期、宝丰二期等项目虽已达到生产条件,但因市场行情不好,企业等待观望,项目仍未投产,另外我区部分前期项目落地推迟,在建项目工期拉长。
5、经济运行环境仍不宽松。在当前工业经济下行的压力下,企业运行质量明显下降,同时,我区部分部门在道路、环保、执法及税费收缴等方面缺少灵活性与宽松性,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6、其它问题。一是外地人才落户难。当前,我区很多企业雇佣了不少的外地高层次人才,很大一部分有在贾汪落户、买房、安家的愿望,但因户口不好办理而迟迟不能得到实现。二是希望政府给予用电支持。夏季为部分企业的生产旺季,同时又恰逢用电高峰期,希望政府对我区大型骨干和龙头企业进行支持,在用电方面予以适当倾斜,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
二、下一步工作建议
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的下行压力,上半年,我区工业经济发展形势依然严峻。因此,我们要坚定信心,提升服务,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我区工业经济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讲座2当前经济问题 篇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
■编者按
在2011年全国政策咨询工作会议上,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的李伟同志代表中心作了总结发言。他就房地产调控、中国城市化、控制通货膨胀、社会管理创新等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谈了几点意见,现择要刊发。■解决中国房地产问题需要重点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关系问题,二是地方财权和事权的问题。这是解决中国房地产问题的关键所在。
■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应与我们现阶段的管理能力、资源水平相适应,不能太快。
■随着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中国对通胀的控制不是短时间能见效的,甚至不是一年、两年能见效的。
■现阶段把广义的社会管理提高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层面是非常必要的,意义重大。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4个问题
中国经济社会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家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非常关心,结合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思考,我就四个方面的问题谈一些看法。
第一个方面:房地产调控问题
中国房地产问题不是单纯的价格问题,而主要是结构问题。——李伟房地产调控问题虽然如媒体所说的那样“八年七调”,但自去年“两会”以来,房地产调控仍是当前最为集中的热点问题。我认为,中国房地产问题不是单纯的价格问题,而主要是结构问题。解决中国房地产问题需要重点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关系问题,二是地方财权和事权的问题。这是解决中国房地产问题的关键所在。
如果说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走过了西方国家一百多年所走过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那么在住宅建设方面,如果要求中国用几年的时间就走完西 1
方发达国家二百多年还未走完的历程,这是很不现实的。这就是我要讲的住房结构问题。
英国、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其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都把社会保障性用房和廉租房作为住宅建设的重要内容,并规定所占比例。新加坡在二十世纪60年代建国时就规定,90%的建设住房为政府廉租住房。上世纪90年代我陪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朱镕基同志到新加坡考察时发现,尽管当时新加坡的廉租住房需求已下降,但他们仍在执行这项规定,直到上世纪末,这一规定才被取消,因为那时绝大部分新加坡公民都已得到政府租屋。英国在二十世纪40年代到1959年保持了70%的社会保障房、廉租房建设比例,1960—1979年期间保持了60%的建设比例,直到目前还保持着约20%的建设比例。香港现在则保持着50%的廉租房建设比例。美国现在每年建设350万套保障性住房,并规定只有收入低于17万美元的家庭才有资格购买社会保障性用房。奥巴马有一个很得力的非洲裔议员朋友,去年下台了,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购买了不该买的两套社会保障性用房。
而中国则过早地把社会保障性用房和廉租房的比例要求取消了。前几年,我们的社会保障性用房和廉租房占建设住宅的实际比例约为3%—5%,这个比例太低了。1998年党中央提出,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增长点,要建设以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为主体的中国房地产体系,比例是70%—80%;但后来发了一个促进中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文件,使情况发生变化,地方上当年就出现土地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的情况,2002年全国土地财政收入约为2400亿元,2003年涨到5400亿元,涨幅高达125%,到2009年为16000亿元,去年为27000亿元。因此,这就出现了一方面地方政府出让土地热情高涨,但另一方面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设比例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极不相适应的局面。举例说明,比如现在的高档奢侈品,一个包可以卖到十几万元,一件衬衫可以卖到3000—4000元,还有高档天价皮鞋、服装等等,老百姓对此没有多少意见,正是因为有几十元的包、一二十元的衬衫、不到100元的皮鞋、几十元的外衣„„,他们的基本需求能够得到满足。衣食住行是老百姓最基本的需求,其中,衣食住更重要、更迫切。如果按照其收入水平,老百姓能够买得起经济适用房或租得起廉租房,那作为高档的商品化住宅卖到天价也无妨,老百姓还会有现在这种程度的不满吗?但是现在解决住房结构问题确实很难,最大的难点就是,上面提到2010年的土地批租收入达27000亿元,如果房价降到与我国人均GDP4000美元相适应的水平,将会使土地批租收入大幅度下降,地方政府建保障性用房和廉租房的资金缺口将大增,这对我国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产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关于地方事权和财权的划分问题。现在许多项目都要求地方财政配套,这使本就不宽裕的地方财政不堪重负。我认为,房地产调控问题将在比较长一段时间内是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短期内很难解决。它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所以应该对这个问题做更深入更长久的研究。我国的房地产价格确实已经形成泡沫了,和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完全不一致。据美国房地产协会2009年统计数据显示,美国的中价房平均是177900美元,按美国每套住房约180到200平方米计算,每平方米约为5700元人民币,由此对比,我们目前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是显而易见的。是泡沫早晚会破,美国房地产2008年的溃市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香港房地产近50%的暴跌都很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
房地产的基本功能也可以说是首要功能,应是住房功能,而不是投资功能。尤其是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必须尽快扭转从房地产产业获取巨额利润的市场扭曲状况。
第二个方面:中国城市化问题
人口盲目急剧膨胀将带来很大、很长远的问题,怎么解决需要我们很好地研究。——李伟
我非常赞同去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个提法:中国城市化速度与质量严重不平衡。截止到201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达到了47.5%,但实际上城市户籍人口的比重则相对较低。我这里有两个数据,一个是27%,一个是36%,均与城市化率相差10%还多。“十一五”期间我国城市化率相较之前提高了4个百分点,“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城市化率目标是51.5%,又提高了4个百分点,我的观点是可能发展太快了。数量叠加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在人口1000万基础上增加500万和在人口2000万基础上增加500万,给社会管理、城市承受及产业所带来的压力是不一样的。
我们现在城市化有不平衡性,最突出的是城市出现量化结构问题和城市贫困群体多元化问题,包括农民工、流动人口、退休职工、农二代等,而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跟不上人口发展的速度。教育部近期的一个报告说,幼儿园的入学率50%都不到。
北京的人口规模按2000年的规划到2020年是1800万,但2009年就已达到1972万,加上流动人口1000万,已达3000万。据报道,上海常住人口达到2300多万,一年增加300多万,再加上流动人口至少还有1000万。这些世界级的超大都市,无不产生出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比如北京一年产生的生活垃圾达672万吨,日均1.84万吨,但北京的日处理能力只有1.27万吨。大批的垃圾都是送到郊区去填埋,按照现在这个填埋速度,四到五年,北京大部分填埋场将填满,所以到2020年,北京至少需要3200亩的垃圾填埋场,相当于6个晋祠这么大的土地庄园,这还是仅仅用于生活垃圾填埋,据报道每年还产生1000多万吨的建筑垃圾,处理它们占用土地更多。其它还有水资源,中国是个最缺水的国家,现在北京每年可利用水资源只有26亿立方米,但水资源每年消耗36亿立方米。仅2000—2007年,地下水超采达56亿立方米。
所以,人口盲目急剧膨胀将带来很大、很长远的问题,怎么解决需要我们很好地研究。比如如何确定城市的功能定位,如果一个城市既要建经济中心,又要建文化中心、金融中心等五六个中心,什么人都要到这儿来,当然人口不好控制。我的基本观点是,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应与我们现阶段的管理能力、资源水平相适应,不能太快。特别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个很大问题,大拆大建现象严重,对社会资源浪费极大,欧洲国家的建筑使用寿命是70年到80年,我们的使用寿命只有25年到30年,这在我国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有报道甚至将这种大拆大建式的城市发展称为“灾难”。
第三个方面:控制通货膨胀问题
随着通胀预期的增加,抑制通货膨胀将成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李伟
控制通胀是仅次于房地产调控的热点问题,随着通胀预期的增加,抑制通货膨胀将成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大家知道,现在通胀有三种,输入性通胀、成本推动性通胀和流动性通胀。
我认为,随着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中国对通胀的控制不是短时间能见效的,甚至不是一年、两年能见效的。因为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很难在短时间内发生变化,形成通胀的内在要素也很难有大的变化。比如目前输入性通胀的成因,一方面是资源类大宗产品的输入价格高,另一方面是美国所采取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我认为后者的直接影响不是太大,主要影响是前一个因素。我对输入性通胀
问题的认识是,与其说是输入性不如说最终根源是吸入性;表面上是输入性,实际上是吸入性。中国这些年的高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矿产、资源、能源需求。大量的需求,必然要推高国际市场的价格,以至于买什么涨什么。去年一年我们花了1万多亿元的代价进口石油2.39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55%左右;铁矿石进口了6.18亿吨,对外依存度2009年达到了62%。这几天,中东、北非问题是一个不小的冲击,三天时间石油价格从103美元涨到114.23美元,而我们之前刚刚调高了成品油价格,现在涨了这么多,又面临是否调价的问题,可马上调价会进一步增加我们的通胀预期,不调又不符合经济规律。所以,大家认识到,中国的通胀问题源自于极大的高速发展需求,短时间内是难以改变的。成本因素的通胀,主要是工资成本上涨。对此我的观点是,人工成本的上涨是必然的、必需的,而且是迫切的。拿2005年和2009年举例,两年最低工资和平均工资的比值,国际上有个相对标准,即40%—60%;我们2005年社会最低工资的高档占平均工资的31.6%,最低档占平均工资的29%;2009年高档占26%,最低档占20%。这充分说明不论从企业的角度还是从政府的角度而言,分配收入差距的拉大已经十分严重了,因此人工成本的上涨是个必然趋势。流动性方面,这么多年这么大的流动性投入,说到底通胀问题就是货币现象。综上所述,我认为近两三年通胀问题将是我国经济发展当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政策咨询研究机构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四个方面:社会管理创新问题
经济发展并不能完全解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长治久安问题。——李伟
对这个问题我的认识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现阶段把广义的社会管理提高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层面是非常必要的,其重大意义不亚于“十五大”提出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其难度也不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小。我支持这个观点的论据也很明确:我们发展的目标不会变,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的原则也不会变。经济发展并不能完全解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长治久安问题。伊朗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白色革命”值得研究,尤其是东欧剧变,那时它们经济发展状况并不差,人均GDP都达到1万美元以上,我们所讲的政治、体制优势他们也存在,但这种优势可以转化。这次中东所发生的变化有很多方面原因,但共同点就是贫富差距拉大、政府腐败严重。这些社会问题在我们的发展阶段内也存在,所以我们要高度关注这些问题。
第一是法制建设问题。要以依法治国的理念强化社会管理,依据中央文件的提法,我国和西方国家的社会管理内涵和最终追求的目标在本质上是有差异的,但我认为在管理的基础目标上是相通的。一个管理好的国家必然是法治有序的国家,任何一个国家公民都必须遵纪守法。法治建设是第一位的,现在我们面临的情况和上世纪八十年代不一样,主要问题不是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而是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
第二是政策设计问题。我们以政策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的特点十分突出,这点我国和西方国家不一样。我们许多社会群体的很多利益问题,比如知识分子、退伍军人、退休人员、下岗职工等都是由政策来协调的。如果政策设计出现问题就会引发许多连锁效应,如政策“打架”引起的群访等。因此,制定合理、可行、有效的政策是我国强化社会管理的重要环节。
第三是党和政府及其各级领导的公信力问题。一个国家机器的管理效能,公信力是第一位的。现在不少地方党组织、政府机构负责人说话在社会上缺乏公信力,似乎只有党中央是可信的。老百姓逆反心理严重,尤其是当社会突发事件发生时,政府讲的话打折扣,以讹传讹却很有市场。
第四是管理事情的能力和效果问题,这是个突出问题。
第五是社会的思想教育、社会的公德水平问题。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提出要转变“信仰危机”的状况,现在看来,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但近年来,更令人担忧的是出现了社会的诚信危机。
第六是国家的信息化管理问题。应该思考社会管理的观念如何适应信息化的发展需求,并随之转变。
第七是对特殊群体的管理问题。特别是对城市和农村空巢家庭、流浪儿、鳏寡孤独等的管理,如对鳏寡孤独的救助问题在我国明朝时就列入了法律,如果不予救助则以监守自盗论处。对于特殊群体,我们必须要关注。与其用财政资金去做那些有GDP、无效率的投资,还不如用来解决此类社会问题。
讲座2当前经济问题 篇7
综合考虑国内外因素,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价格波动,可能引发部分企业和个人的财务风险;世界主要货币汇率波动加剧,人民币兑美元加速升值;美元进入新的降息周期,人民币基准利率上升,本外币利率倒挂,银行间市场利率波动性加大;次贷风险将进一步释放,美国等经济体下滑的可能性增加,全球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进一步加剧。与此同时,金融业市场化趋势加快,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渠道迅速扩大,金融脱媒日益加剧,商业银行面临业务转型的巨大压力。
(一)从紧货币政策
针对目前国内经济形势,央行将采取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制度、对贷款的窗口指导以及利率和汇率等综合手段,并进行最优组合,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将通胀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贷款规模的控制,导致部分企业可能出现融资困难,出现资金链问题,银行应密切关注企业资产负债结构以及现金流量的合理性,及时发现风险因素。
(二)严格环保政策
银监会在2007年12月28日表示,对被列为国家重点的“节能减排”项目,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须给予支持,对被国家环保部门列入“区域限批”或“流域限批”名单的地区,则应从严控制授信。国家实施更加严格的节能减排政策,将导致部分企业经营成本上升;行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部分企业将面临淘汰压力,对银行业信贷资产构成潜在风险。
(三)劳动保护法出台
新颁布的《劳动合同法》对企业最直接的影响是企业现行的管理模式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在劳动关系的建立环节。非上市公司的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上市公司中雇用大量临时工或者使用劳务派遣员工的资源开采型企业和建筑行业企业也受较大影响。商业银行须密切关注该类企业的经营管理变化。
(四)出口政策变化
为了进一步抑制外贸出口的过快增长,缓解我国外贸顺差过大带来的突出矛盾,我国贸易政策持续调整。政策的调整将对我国出口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我国外贸顺差的缩小甚至逆转不是短期能解决的,许多发达国家的外贸发展都经历过长期顺差的局面;另一方面,该政策短期内将对利润率本来就低的低端产业以及依赖出口的中小企业带来较大冲击,进一步加大进出口企业的优胜劣汰。商业银行须加强对外贸企业的研究,结合行业特征判断企业信用风险。
(五)雪灾的影响
截止到1月31日,因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经达到了537.9亿元。短期内,受雪灾影响最大的有航空、机场、高速公路、铁路、保险、酒店及旅游业。在一些企业受到严重经济影响的同时,相当一部分行业灾后重建或者扩建需要银行的资金帮助,无论是从自身收益还是社会责任感的角度去说,商业银行应该和企业共渡难关。
二、商业银行应对措施
经过20多年的金融机制改革,我国商业银行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离国际商业银行尚有较大差距。目前,应采用各种渠道,“走出去、引进来”,学习和借鉴国际大银行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推进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法人治理机制的完善。
(一)操作风险量化
我国银行对操作风险的关注较晚,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操作风险外延广泛,使遭受潜在经济损失的可能,是指由于客户、设计不当的控制体系、控制体系失灵及不可控事件导致的各类风险。损失可能来自内部或者外部事件、宏观趋势以及不能为公司决策机构和内部控制体系、信息系统、行政机构组织、道德标准或其他主要控制手段和标准所洞悉并组织的变动。对操作风险进行量化,并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是当今商业银行的一大课题。
(二)强化贷后管理
强化贷后管理工作,提升贷后风险判断的专业性和准确性,通过财务和非财务分析进行详细风险判断,提出优化压缩、清户退出或其他贷后策略,明确客户经理贷后管理工作方向,指导客户经理制定贷后管理具体措施和方案。要继续关注公司贷款的贷后管理状况。今明两年公司经营形势会随着国际国内宏观形势和市场变化而变化,企业盈利和财务状况会受到很大影响,贷后管理应采取及时应对措施予以关注。
(三)贷款规模控制
在央行紧缩政策的影响下,贷款的规模受到控制,派生业务也会受到影响,要用好用足规模,加大贷款周转速度,提高贷款利用率。同时,注意积极营销存款特别是个人存款业务。在当前经济形势变化多端的情况下,积极应对复杂经济环境,分析银行自身各项业务,细分市场、细分客户、整合产品、协调集制,发挥整体优势。与此同时,根据市场环境及时调整存量客户及目标客户群。
(四)建立起全面系统的信息渠道
全面收集市场信息和政府政策等,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和市场拓展的能力:
1、加强并密切与政府职能部门的沟通,以取得商业先机;
2、加强和人行、银监等关联部门的联系,作为执行管理职能的人行,具有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
3、加强与同业的横向联系,实现信息共享;
4、加强行内的纵向联系:在行内建立起数据系统,定期分析业务开展情况,结合宏观政策及时调整授信政策。
(五)深化行业研究
商业银行应开展行业政策研究,加强对当地重点行业、新兴行业、支柱产业和重点项目的研究,为授信政策的制订提供支持;对新能源、新材料及新技术等细分领域开展前瞻性研究,为抓住和拓展新业务机会和有效进行授信管理提供指导。
摘要:在当前经济金融环境总体良好, 但不确定因素及潜在风险明显增加的形势下, 银行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增加。商业银行必须密切关注经济金融形势变化, 认真分析影响金融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和潜在风险, 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 妥善应对, 趋利避害, 提高授信资产经营能力。
讲座2当前经济问题 篇8
一、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观念尚未到位,认识尚未统一。尽管两办印发两个规定已有两年多,但有些部门、单位、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和作用的认识尚存在相当的差距。先离后审,计划安排过于密集,时间要求过紧,被审计对象本人及其所在单位、所在单位群众对审计配合不积极,需调查函证的其它单位也是消极应付等等,诸如此类都是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所引起的。当然我们还应看到在审计部门内部,有些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也尚未到位,有的审计人员片面强调审计在考察领导干部中的作用,认为审计是“第二组织部”、 “了不得”,而有的审计人员则又过于消极,认为“审了也白审”、 “例行公事走过场”。这些不正确的认识都给目前的经济责任审计带来许多消极的影响,不利于其正常运行,也就难以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2、经济责任审计法规不健全。现阶段,我国审计立法与审计实践不能够很好地协调。审计立法对审计领域出现的新问题缺乏规定,立法的步伐跟不上审汁实践的发展。另外,社会审计刚刚实行脱钩改制不到一年,立法落后,行政性影响还客观存在,审计业务争执问题比较突出,从而或多或少地导致不良竞争,恶化了审计环境,损害了审计的独立形象。
3、审计质量不高。现阶段,审计信息的不对称性存在使得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主要是指被审计单位)比较生疏,易被欺骗蒙蔽,降低了审计的质量。再就是经过体制改革,各级法人主体的地位发生变动,老上级与部下的关系有可能发生转变,人们的思想认识还不能适应这一情况,在实际的审计工作当中就会存在一定的压力和阻力,干扰了审计的独立性。再就是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在我国虽然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仍就以查错纠弊为主,没有发挥内审“防护性、验证性、促进性”的重大作用,内审只是企业的一个附属,甚至企业内审人员就是本企业财会部门的会计组成的,从而也就失去了内审应有的作用,自己审自己使内审形同虚没。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审计力度不够,质量低下。
4、 “先离后审”的滞后式审计仍然较为普遍。中办《暂行规定》第四条规定,领导干部任用期届满,或者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轮岗、辞职、退休等事项前,应当接受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明确了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往往是先离任后审计,这显然是不规范的,不仅丧失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功能,也给审计机关的工作增加了难度。
5、离任审计成果的运用不尽人意。因受双重领导体制的制约,审计监督会受到当地某些领导或多或少、或强或弱的干预,又由于是先离任后审计,使一些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重视和解决,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和组织考察意见,不能得到有机结合。
6、经济责任审计机构尚未设立,审计力量不足。一方面,社会公众对审计人员的期望越来越高,从而在客观上加大了审计责任,使许多人退出审计领域。为此,我国每年都有不少会计师事务所关门、改造。另一方面,我国进行机构改革、审计人员相对减少。每年我国虽然有新的几万名注册会计师加入审计队伍,但是这种供给仍旧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出现了“粥多僧少”的情况。
7、审计人员自身的问题。①审计队伍建设落后,知识层次结构参差不齐。有些审计人员忙于审计业务,对新知识的学习尤其是计算机方面的学习比较欠缺,知识更新不快,审计方法和手段固定。另外审计人员审计风险意识不强,在执行审计程序当中,具有相当大的敷衍性和随意性。②审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审计职业道德问题突出,严重损坏了审计行业的良好形象。审计队伍当中有些审计人员为了物质利益与被审单位串通起来。采取不正当手段来欺骗审计委托人和社会公众以从中渔利,这就形成了通常所说的审计合谋。
二、如何解决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1、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宣传力度。要使经济责任审计的思想真正深入人心,充分认识到其对干部管理和监督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必须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取得社会各界及有关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使经济责任审计得以全面有序地开展。
2、要加强法规制度建设,逐步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新的工作,政策性强、要求高、风险大,必须通过建立健全法规、制度,规范运行,才能确保审计质量。国家权力机关应把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写入《审计法》作为国家立法,明确其法律地位,使经济责任审计在法律上得到确认,上升为国家的意志,成为一种法律上的强制行为,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的严肃性。另外,应制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同时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统一指导全国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各地方也应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必要的配套性法规,如具体操作办法和协调性制度等。目前就是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建章立制,使经济责任审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效规范运行,利于经济责任审计实现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3、加强审计力量,建立机构,搞好经济责任审计培训,切实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干部素质。①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机构,配备业务骨干人员,使审计机关有一支经济责任审计的常备力量能随时投入工作。②将经济责任审计与日常财政财务收支审汁、同级预算执行审计及各专项审计相结合,以解决“任务重与时间紧、人员少”的矛盾。⑧加强经济责任审计资料的统计、汇总工作,运用现代化手段实现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数据库管理,为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随时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也为审计机关以后的经济责任审计提供基础资料。
各级政府要加快经济责任审计机构的建立和完善,充实经济责任审计专门人员,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干部队伍的现代化素质建设,以更好地担负起党和国家赋予审计部门经济责任审计光荣而艰巨的重任。
【讲座2当前经济问题】推荐阅读:
当前经济问题与国企改革思路05-27
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10-21
2如何看待当前反腐败形势05-11
当前经济形势08-30
当前经济形势06-02
当前宏观经济10-29
当前的问题08-29
当前经济金融形势思考08-05
怎么看当前经济形势06-17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特点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