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共9篇)
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1
当前中国社保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会保障总体目标确定后,缺乏具体目标及长期规划 □政府、企业、个人的权利与责任边界不清晰 □对历史遗留问题的逃避形成制度性缺陷 □统筹层次过低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不同社会群体的保障待遇不公平■大势观察■冯冰
社会保障总体目标确定后,缺乏具体目标及长期规划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建立起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权利和义务相适应、管理和服务社会化的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十四届三中全会还提出“社会保障水平要与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但到目前,具体目标还是不明确。
一是缺少对不同保障层次的目标设定。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保障与保险混在一起。作为公民究竟有哪些权利,社会保障到底保障了人们的哪些权利,基本上是混乱的。哪些方面是应该由政府保障的,哪些方面应该由个人保障,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这样就导致应该被保障部分的权利没有被保障,不该由社会保障的却花费了大量财力物力来保障。
二是缺少不同阶段的目标设定。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与快速发展时期,什么样的社会保障水平与什么样的经济生活发展阶段相适应,以及如何适应,有关方面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更没有长期规划和总体部署。这样,经济社会出现什么问题,就赶紧出台相关政策,难免形成“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局面,临时性政策多,长期性政策少,制度设计越来越复杂,执行成本越来越高,而政策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甚至导致不满。政府、企业、个人的权利与责任边界不清晰
我国社会保障改革是以减轻政府和国有企业的责任为起点的。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责任界定依然模糊不清。全国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由1998年的5.5%增长到2005年的11.2%,年均增长29.8%。仅中央财政用于“两个确保”和“低保”的资金投入就从1998年的96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804亿元,年均增长35.5%。各级地方政府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但是,与此同时,企业和个人都普遍感觉到缴纳社会保障金的负担越来越重。个人的基本养老金缴费比例由开始的3%逐年增加至8%,而且缴费基数也在逐年增加。人们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满意程度也在增加。造成这种各方都不满意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各方责任的界定不明确。政府的钱花在哪里,老百姓并不十分清楚;企业与个人缴费有多少回报率,也没有明确的预期。因此,政府的责任在哪些方面,应承担多大程度;企业与个人的责任在哪些方面,趋于何种水平,都应该进一步明确,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责任共担的机制。对历史遗留问题的逃避形成制度性缺陷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两个基本的现实条件:一是人口老龄化问题;一是历史债务问题。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增高的趋势。21世纪,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程度正在加剧,养老保险基金负担系数逐渐提高,养老保险金支付将进入高峰期。在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的同时,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资金短缺的现象日益突出,养老保险基金进入紧张运行状态,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基金赤字运转的局面。再加上企业改制实行提前退休,使这一问题更加严重,直接影响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及作用发挥。历史隐性债务是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方面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此前退休的人员没有缴纳过养老金,也就没有个人账户,此前参加工作的人员个人账户由开始缴纳养老金时算起,个人账户不完整。因此这些人的退休费用就只能由正在工作中的人员来承担。在历史债务压力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部分基金积累模式在大部分地区因为个人账户空账运行而名存实亡。一旦我国经济进入平稳发展时期,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当期收取的养老金是不可能支付得起退休人员的退休费用的。如果不能采取多种措施化解由于新旧养老制度转型而形成的对中老年职工的历史欠账,未来终将会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产生重大冲击。
目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存在巨额缺口,支付压力逐年增大,支付风险日益凸显。统筹层次过低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统筹层次过低问题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一个严重缺陷,它引起了其他一系列问题。一是各地方之间的社会保障制度不统一。多年来社会保障改革由地区决策,各地区分别制定仅适用于本地区的政策、标准、措施,形成各地区之间缴纳水平、管理方式不相同的现象。二是区际转移的困难。由于各地保障制度不统一,就使得社会保障在区际之间的转移阻碍重重,不但省际之间很难转移,就是省内地区之间都难以转移。这与市场经济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要求是完全相悖的。在我国人力资源流动性不断加强的现实情况下,区际转移的困难对社会保障资金的征缴和发放都形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是各种社会保障政策缺乏统一标准。社会保障政策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最低社会保障等多个险种,不同险种往往由不同部门制定。然而社会保障覆盖对象既有针对性,又存在交叉性,各种政策的出台往往是为了解决现实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不可能经过长时间酝酿,所以出现了各种制度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根据不同的政策可以实施不同的救助或保障标准,新出台的政策会影响以前政策的实施。
四是基金管理的困难。根据我国当前的政策,省及省以下的社会保障基金只能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而一段时期以来,我国银行和国债利率都较低,目前银行利率已经低于通货膨胀率。在实际利率为负的情况下,社会保障资金事实上正在贬值。这使我国本来就严峻的社保资金形势更加严峻。另一方面,省及省以下的社保基金管理机构进行投资的话,安全性也难以保障。因此,要想实现基金的保值升值,必须提高社会保障基金的统筹层次,由中央一级进行统筹管理。
不同社会群体的保障待遇不公平
一是各地区之间的社会保障待遇不公平。中西部不发达地区是劳动力的输出地,输出的劳动力在发达地区打工并缴纳社会保障金。但是在社会保障统筹层次难以提高、区际转移难以推行的现实情况下,他们缴纳的资金只能留在发达地区,而不能带回去。这也是造成东部发达地区社会保障资金充裕,中西部不发达地区资金匮乏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而形成“以贫养富”的奇怪现象,使原本就不平衡的区域发展更加不平衡。
二是企业与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人员之间的社会保障待遇不公平。一直以来,企业与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人员之间的社会保障双轨运行、调整机制不同,既造成了企业和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在职人员之间不同的社会保障负担,又扩大了企业和事业单位政府机关退休人员的待遇差距,造成不公平现象,已经引发社会不满。
三是不同所有制企业以及不同就业形式人员之间的社会保障待遇不公平。目前,离基本养老保险金覆盖的目标还有不小差距,为数不少的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进城农民工、被征地农民还游离在养老保险体系之外,已经参保的人员实际缴费率不高,缴费年限时断时续。失业保险方面,工作最不稳定的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等职工实际上没有失业保障。工伤保险方面,当前我国面临高风险行业事故率高的现实情况,2006年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112822人。职业病发病率在增长,2006年全国累计报告职业病676562例。农民工受到职业伤害的问题十分突出。进入城市工作的农民工大多在高风险行业工作,受到职业危害的风险大大高于其他行业从业人员,而他们又常常没有参加工伤保险。
事实上,按照当前的制度,越是需要社会保障的弱势群体反而越因为负担不起社会保障而无法享受到社会保障。以灵活就业与失业人员为例,没有人替他们缴纳企业应缴纳部分,而缴费基数却要以当地社会平均工资为准,因此有很大一部分低收入群体根本缴不起各类社会保障金,成为社会保障的长期欠缴费群体,从而无法享受社会保障。
四是城乡之间的不公平。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然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至今尚未形成。虽然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一个“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大多数地方的农村养老保险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制度模式,各地的发展也极不均衡。制度设计与管理的技术性问题
随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深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得越来越复杂,管理成本越来越高。整个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具有明显的应急特征,某项保障制度受重视的程度随着不同社会群体政治呼声的大小、部门势力的大小或者个人影响的大小而发生变化。非制度化特征十分明显,法制化水平不高,即使已有法规也严重缺乏执法力度,部门之间、制度之间、上下级之间缺乏沟通、缺乏协调,越位和缺位现象时有发生。社会保障资金筹措不规范,对资金的管理水平有限,对社会保障资金的监督有待改善。电子化管理水平也有待提高。(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
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2
1物流发展管理体制不顺
一个国家的物流发展是一盘棋,物流发展要有统一的规划和布局,要有系统思考和整体安排,这就需要运行良好的发展管理体制。中国宏观物流管理目前仍存在严重的发展管理体制不顺问题,这种体制的不顺已经成为物流业发展的严重掣肘。物流发展管理体制不顺主要表现在: 一是管理权限存在严重部门分割现象。物流业发展管理权限目前涉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交通部、公安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工商总局、税务总局、海关总署、邮政局、工信部、民航总局、建设部等,在地方上还涉及公路、城管等部门,政府序列中至今还没有物流业发展专业主管部门。二是物流业发展存在严重地区中心主义。各个地区发展物流大都以本地区为中心进行物流基础建设、物流网络建设和物流节点建设,本位主义严重,物流市场封锁、垄断、分割问题突出,重复建设问题突出,物流业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内在要求相矛盾。三是政府在物流业发展中的角色还存在严重缺位现象。政府部门物流业发展的总体思路还不够明晰, 对物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发展模式、发展重点、 产业体系等重要问题认识不够深入,对物流发展的公共平台建设投入和支持力度不够,还存在对国有物流企业 “父爱” 情结。要建设统一开放、公平有序、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现代物流市场和产业发展体系,必须尽快理顺和完善物流发展管理体制,通过全面深化体制改革释放物流业发展的改革红利。
2物流资源整合程度不高
物流业的核心价值就在于整合,这也是现代物流业区别于传统的运输、仓储行业的主要特征。目前中国社会有大量存量物流资源,但物流资源利用效率低,物流产业竞争力低,社会对物流服务满意度低,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物流资源整合程度不高。这种整合程度不高表现在: 物流社会化程度低,企业自营物流现象还很突出; 物流企业合作发展程度低,很多物流企业之间只有竞争关系,没有合作关系,物流网络化发展速度慢; 物流企业数量大但规模小,物流资源高度分散,物流行业兼并重组进程缓慢,以物流大企业为核心的物流企业体系尚未形成; 物流系统化程度低,物流共同化乏力,物流功能缺乏有效整合,物流接口不平滑; 物流公共平台建设滞后,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海关、 检验检疫等信息资源整合程度低,企业自搭信息平台利用效果差; 物流业和制造业、商贸业、金融服务业等产业联动发展水平低,行业之间缺乏合作和整合; 物流发展存在部门间和地区间的分割和封锁,统一、开放、有效的物流市场体系尚未形成; 第三方物流发展水平低,第四方物流等新型整合物流资源发展的物流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物流供应链整合管理发展滞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 “新常态”和整个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物流集约化发展、整合发展势在必行, 物流业发展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社会物流资源整合发展。
3物流接口衔接不平滑
物流活动具有地域的大空间性、时间的可延迟性、对象的复杂性、渠道的广泛性、环节的众多性、载体的多样性、 信息的海量性等特征,物流要顺畅、要便捷、要高效、要安全,物流活动的大量接口需要衔接平滑。目前物流活动接口在很多方面还不能实现平滑衔接: 一些物流标准陈旧落后。 物流技术、信息、服务、运输、货代、仓储、粮食等农产品及加工食品、医药、汽车、家电、电子商务、邮政 ( 含快递) 、冷链、应急等物流标准急需修订; 一些物流标准存在空缺。钢铁、机械、煤炭、铁矿石、石油石化、建材、棉花等大宗产品物流标准需要制订; 一些物流标准交叉重叠。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 《2014版物流标准手册》 中, 统计在册的各类物流标准数量多达794项,但其中标准交叉重叠现象严重,大部分使用率过低,适合企业与 “合适的” 标准不多; 一些物流设施设备标准化建设步伐太慢。仓储和转运设施、运输工具、停靠和卸货站点的标准化建设需要加强,托盘、集装箱、集装袋等标准化设施设备需要推广; 一些物流标准没有与国际很好接轨; 一些企业缺乏实施物流标准化的动力; 一些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较弱; 一些运输方式难以进行合理分工和有效衔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一些物流地方保护、部门封锁比较严重, “关卡”重重; 一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衔接与协调; 一些物流服务缺乏基本标准; 一些物流管理软件缺乏接口标准; 一些商流、物流、资金流的通道没有实现互联互通。接口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标准问题,要解决物流接口衔接不够平滑问题,首要解决的是如何尽快建立适合物流发展的现代标准化体系。目前,中国应该致力于建设一种全面的、系统的、先进的、平滑的、高效的现代物流标准化体系。
4物流技术水平不高
技术是载体、是手段、是方法,是物流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高质量开展物流活动的基础。目前中国物流技术整体水平还不高: 物流核心技术和装备研发、关键技术装备产业化、物流企业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采用的力度还很不够; 食品冷链、医药、烟草、机械、汽车、干散货、危险化学品等专业物流装备的研发进度缓慢; 标准化、厢式化、专业化的公路货运车辆运用还比较少,栏板式货车还在广泛使用; 集装技术、单元化装载技术、托盘化单元装载、大吨位厢式货车、甩挂运输、网络化运输等运输技术和方式还未得到有效推广和实施; 货物跟踪定位、无线射频识别、可视化技术、移动信息服务、智能交通和位置服务等关键技术有待攻关; 条码和智能标签等标识技术、自动识别技术以及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应用不广泛; 物流信息编码、物流信息采集、物流载体跟踪、自动化控制、管理决策支持、信息交换与共享等领域的物流信息技术有待推广; 全球定位系统 ( GPS) 、地理信息系统 ( GIS) 、道路交通信息通信系统 ( VICS) 、不停车自动交费系统 ( ETC) 、 智能交通系统 ( ITS) 等运输领域新技术有待开发和利用; 北斗导航、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在产品可追溯、在线调度管理、全自动物流配送、智能配货等领域的应用有待推广; 物流业企业创新动力不强,研发投入低,商业模式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滞后,尚未进入以创新引领的发展阶段。物流技术大多具有较强的公共产品性质,仅仅依靠市场是很难得到发展和提高的,需要政府利用公共资源进行介入,加大对这些物流共性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的支持力度。
5物流环境问题突出
物流活动需要消耗一定的资源,需要消耗大量能源,需要大量工具和载体。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人口大国、地理大国,物流活动规模庞大,2014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213. 5万亿元。中国日益扩张的物流活动已经对环境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例如: 物流活动带来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和能源消耗。根据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有25% 来自交通运输业。目前,中国道路货运业有60多万运输企业,600多万运输业户,1400多万货车驾驶员,道路货运量占货运总量大约75% ,道路运输业所耗成品油占全国成品油消耗总量的30% 以上。中国道路货运业 “多、小、 散”,运输方式、运输工具比较落后,造成了大量的空气污染和能源消耗; 物流活动还带来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中国包装物、废旧电器电子产品等生活废弃物和报废工程机械、农作物秸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等有使用价值废弃物的回收物流发展严重不足。城市生活垃圾里有超过1 /3是包装性垃圾,包装废弃物体积占固体废弃物的50% ,每年废弃价值达4000亿元。可以说,物流活动环境灾难问题日益突出。未来一二十年,中国物流能源消耗仍处于快速增长期。由于能源、劳动力、土地价格持续上涨,人们对清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物流业发展依赖 “高投入、高消耗、 高排放、低产出、低效益、低科技含量” 的传统物流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当前,必须大力推进物流业清洁化、低耗化、绿色化、生态化发展,这也是解决物流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6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
物流基础设施是物流活动的平台、载体、工具,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物流活动很难便捷、高效、低成本进行。中国目前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表现在: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滞后,物流基础设施布局不合理,综合运输通道和交通枢纽节点布局不完善; 航空货运网络布局不合理,国内航空货运转运中心、连接国际重要航空货运中心的大型货运枢纽建设进展慢; “一路一带”、煤炭外运、 “北粮南运”、粮食仓储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存在运输 “卡脖子”问题; 现代化仓储、多式联运转运等设施仍显不足; 物流园区在规划布点、投资渠道、园区管理等方面混乱,全国还没有形成多少成型的、影响较大的、功能完善的物流园区; 一些面向全社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无人投资,只能由企业自己运作, 作用发挥有限; 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大型中心农产品批发市场、电子商务与网购市场建设滞后; 政府对涉及国家储备与市场调节储备、涉及粮食与蔬菜基地建设、涉及城市配送与城际配送、涉及运输体系建设与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基础建设投入严重不足。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政府首先要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系统规划,让基础设施点、线布局合理,也就是让物流网络、物流节点布局合理。其次,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的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一些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影响面大、公益性强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支持力度。
7物流政策法规不完善
物流活动是服务类活动,物流主体复杂多样,物流活动牵涉面广,其中有着大量可能产生利益和责任纷争的环节, 因此,物流有序开展需要完善的法律政策体系,需要规范的市场秩序。但目前中国物流政策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对物流产业发展形成了掣肘。例如: 政府与物流市场主体组织管理权限不够明细; 涉及各部门的专业法律虽然很多,但尚未有推动和保证物流业发展的综合性统一法律; 许多物流管理部门在执法中存在很多不规范、不文明的现象; 仓储、配送和货运代理等环节与运输环节营业税税率不统一; 物流 “关卡”重重,收费种种,一些地方针对物流企业的乱收费、乱罚款问题突出; 车辆改装、超载现象严重,物流安全事故频发; 车辆使用缺乏严格的环保标准,一些车辆尾气排放量大,噪声污染大;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市场不规范, 一方面存在土地粗放使用,另一方面一些重点物流项目用地得不到保障; 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物流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物流中介组织,由于没有法律性规定的职权范围,难以实现对物流业的中介服务; 已经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落实。当前中国要完善物流政策法规体系,一是要健全物流政策法规体系,让种类繁多、规模庞大的物流活动在制度框架体系下有序进行; 二是要让已经出台的物流政策法规能得到有效贯彻执行,要真正落实到物流实践活动中去。
8物流企业竞争力不强
一个国家物流发展水平、物流竞争力最终都是由企业来体现和承载的。在经济一体化、物流全球化的今天,如果没有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的、有竞争力的物流企业,一个国家物流发展水平不可能是高的。目前中国物流企业影响力弱, 竞争力不强。一是规模偏小,集中度不高,物流市场存在 “小、散、弱、低”等特征。2014年,中国前50强物流企业的主营总收入8233亿元,仅占同期中国500强企业排名前50强企业的3% ,仅占同期全社会物流总费用的8% 。二是附加价值低。物流企业物流业务中,运输、仓储等基础物流服务占比超过80% ,专业一体化和供应链等行业高端增值服务比重过低。国际物流经营中,以中间商为特点的国际货代所占比重过大,海外网络缺失使得真正能提供全程物流服务的企业凤毛麟角。三是创新能力弱。物流业企业创新动力不强,研发投入低,商业模式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滞后,尚未进入以创新引领物流的发展阶段。中国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多年来徘徊在18% 左右,下降缓慢。物流企业平均利润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仓储企业为3% ~ 5% ,运输企业为2% ~ 3% ,货代和一般物流服务的利润率仅为2% 左右。提高物流企业竞争力,首先要做大做强物流企业,推动物流企业兼并重组,形成合理的行业企业结构,培育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物流企业。 同时,要大力推进物流行业经营和技术创新,支持物流企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支持有利于物流企业发展的各种高端平台建设,切实提高物流服务附加价值。
摘要:中国宏观物流管理目前总体水平不高,实践中还存在管理体制不顺、资源整合不力、物流通道不畅等一系列突出问题。提高中国宏观物流管理总体水平,必须下大力气解决这些问题。
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3
关键词:官兵关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E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8-0030-02
随着社会环境、价值追求和兵员结构的不断变化,部队内部关系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不团结不和谐的问题时有显现,不仅影响和制约了部队建设发展,削弱了部队凝聚力战斗力,有的甚至还背离了我军性质宗旨,损害了形象。
一、当前官兵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相对和平安逸的环境,弱化了干部骨干的群众观点和官兵生死与共的战友情谊。战争年代,面对强大的敌人和残酷的环境,离开群众,军队就不能生存;离开士兵,部队就无法打仗。官兵之间情同手足、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帮助,一双草鞋让着穿,一块干粮分着吃,一壶清水轮着喝。打仗时,干部掩护战士,战士保护干部。但是,随着社会环境和各方面条件的发展变化,我们官兵一致的原则坚持得不如以前那么好了。有这么几种现象值得我们警醒:一是有的干部骨干存在“高人一等”的思想,对战士关心不够,不能平等待人,遇到一些苦活累活时,站在边上当指挥员,不愿躬身当实践者。有的战士反映说:现在的干部骨干,喊“给我上的”多了,喊“跟我上的”少了。这些话语其实表达了战士心中的不满。二是有的存在离兵现象,不愿和战友打成一片,日常兴趣缺少交汇点,谈话交流缺少共鸣点,不能深层次地相互了解,官兵关系显然难以融洽。从部队反映的情况看,少数基层干部一有空就关起门玩电脑、玩手机,而不是带着战士打打球,开展群众性活动。我们检查测问一些基层干部骨干,有的对战士的家庭情况、兴趣爱好、出生时间等基本情况还不能做到“一口清”。三是少数人利用战士入党、考学、选改士官、学习技术、探亲休假等机会,索要战士礼物,侵占士兵利益。有的战士形象地说:“一条烟,多七天;两瓶酒,立即走”。四是有的干部淡化了军民关系,淡忘了我们的性质宗旨。比如,前几年,有几名干部到地方接兵,索要征招青年两千元,还当着人家面数了数,后来这几名干部受到了纪律处分。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究其原因,就是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没有直接面对生死考验,容易淡化同甘共苦的革命友谊。这说明,越是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下,越要高度重视密切官兵关系、构建和谐氛围。
2.受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影响,滋生了官兵交往中的功利色彩和内部关系庸俗化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不断发展,部队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巨大成就,有利于广大官兵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有利于改善部队物质文化生活,有利于借助社会优势资源开展工作。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驱动、等价交换原则等,对官兵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金钱观、交往观等也影响巨大,比如,有的官兵功利色彩越来越浓厚,存在重互利、轻互助,重实惠、轻精神,重人情、轻原则现象。某部干休所原正营职助理员卢某,因住房纠纷为了多要3万元钱,竟然花2万元雇凶,把亲姐夫伤害致死。这种要金钱不要道德、要物质不要人情的行为,不仅没有党性,而且丧失了人性。还比如,有的官兵越来越注重个人现实利益。有些官兵反映,干部普遍关注升职、房子、车子、孩子和家属工作等,年轻战士普遍关注考学、学技术、工资、娱乐等方面问题。军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关注个人利益也是人之常情,但必须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如果一味地追求个人利益,就背离了革命军人的理想信念。再比如,有些官兵热衷于搞庸俗关系,存在狭隘的老乡观念,以地域分亲疏,以乡音定远近,用老乡观念代替原则;有的讲哥们义气,不分是非曲直,不顾党纪军规。这些庸俗化的内部关系,既不利于单位的团结统一,也不利于部队工作的正常进行。
3.官兵成分的显著变化,淡化了对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的切身感悟和深刻体会。“80后、“90后”已经成为基层部队主体。他们中有的对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缺乏深入系统学习,对官兵一致的重要法宝知之不多、感悟不深。调查发现,48%的官兵认为谈理想讲传统,就是“画饼充饥”,认为理想信念是虚的,物质利益才是实的;一些战士热衷于武侠、穿越、言情、鬼怪等影视书籍,对理想、励志、军事、名著等却不感兴趣;有的干部反映,以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激励过一代代年轻人,成为当时的年轻干部战士必读的两本书。现在部分战士也有两本书:一本是《流氓是怎样炼成的》,一本是《混也是一种活法》。同时,兵员成分日趋复杂,不少战士入伍前经过商、打过工,民主意识、维权意识、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但政治意识、纪律意识、集体意识却比较薄弱。如何适应形势,把连队管好,把兵带好,对干部的品德操守、能力素质、作风形象、情感情商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这种形势,一些单位对我军优良传统教育抓得不力,对正确处理内部关系思考研究不深。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有深刻认识,积极主动作为,真正把部队建设成团结友爱、和谐纯洁的坚强集体。
二、解决当前官兵关系存在主要问题的对策
组织开展密切官兵关系学习教育,是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重要指示的具体举措,是着眼搞好部队风气建设的实际行动,也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化。我们要切实提高认识,真正统一思想,通过上下共同努力,使部队官兵关系得到明显改善。
1.要严格落实制度,纠治不良倾向。一要抓好制度落实。要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军委“六个严禁”、总政“八个不准”、《内务条令》的“双六条”,要把官兵关系状况作为各级讲评干部的重要内容,作为考核单位的重要尺度,作为评选先进的重要标准,严格奖惩,严肃纪律,一以贯之、常抓不懈。二要注重自查反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总要求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群众路线对于我们部队来讲,就是官兵关系问题。在自查反省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有敢于解剖自己的决心勇气,对照革命先辈照一照,对照条令法规照一照,对照官兵需求照一照,对照使命任务照一照,切实把差距不足照出来。三要克服不良积习。我们要对官兵关系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来一次大扫除、大清理,特别是针对总政指出的官兵关系庸俗化、处事不公、收受财物、侵占士兵利益和侵犯官兵合法权益四个方面问题,持续抓好综合整治,逐个问题加以解决。对那些官兵反映强烈的问题,要真抓真改、立说立行,突出阶段重点,逐一搞好清查,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接受官兵监督。对那些容易纠而复生、禁而不止的老大难问题,要出重拳、下猛药,以抓铁留痕、踏石留印的狠劲韧劲,不达目的不罢休。
2.要坚持干部带头,自觉知兵爱兵。干部带头,是密切官兵关系的关键因素。基层政工干部“八有”能力中,第一条要求就是爱兵知兵有心,就是要研究内外情况,熟知基本情况,掌握真实思想,观察细微变化。一个是,知兵要细。过去老首长们总结的“四个知道、一个跟上”、“四个报告、一个依靠”,都是优良传统。“四个知道、一个跟上”,就是上级对下级、班长对战士要随时知道他在那里、他在干什么、他在想什么、他需要什么,经常性思想工作和管理工作要跟上;“四个报告、一个依靠”,就是下级对上级、战士对班长要随时报告我在哪里、我在干什么、我在想什么、我需要什么,有了困难和问题依靠组织渠道解决。这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双四一”带兵方法。如果大家真按照“双四一”要求去做,官兵关系自然就融洽了,连队就好带了。另一个是,待兵要诚。处理官兵关系,干部是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没有哪个战士不愿意与干部搞好关系。干部要自觉强化爱兵观念,端正对待战士的根本态度,积极主动地密切官兵关系。干部对战士要做到:当战士进步时为之“高兴”,当战士遇到困难问题时为之“着急”,当战士犯了错误时为之“痛心”,这“三种心情、六个字”,既是带兵方法,更是我们干部应有的宽广胸怀。三是爱兵要真。把士兵当作自己的亲兄弟,真心实意地关心和爱护他们,不能把爱兵当作差事来应付,当作任务来完成,更不能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进行所谓的“感情投资”。只要我们带兵人真心实意的爱着战士,战士就会打心眼里信任我们,尽管有时言辞激烈点,战士们也能理解。反之,如果我们虚情假意,说得再好听,战士们也不会信。我们在带兵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有形的,更要注意无形的关怀体贴,特别是要和战士进行平等的思想感情交流;不仅要关心他们的现实利益,更要关心他们的成长进步。只有这样,我们的基层才会有凝聚力战斗力。
3.要激发军心士气,践行强军目标。强军目标的提出,给部队各项建设明确了新的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内涵。要实现这一目标,有很多工作要做,就密切官兵关系而言:一要端正态度、依靠官兵。中央强调,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基层官兵是强军兴军的主体,是智慧力量的源泉,如果我们疏远了基层官兵,淡漠了官兵关系,就必然干不成事业;如果有了强有力的内部团结,不管是一个班、一个排、一个连,都会有排山倒海的力量。二要鲜明导向、引领官兵。要让官兵始终凝聚在强军目标的旗帜下,让每名官兵都成为有梦人、追梦人、圆梦人,为了强军梦这个伟大目标而不懈努力。营造这种鲜明导向,确保官兵立足本职矢志奉献,对我们干部来说,就是要把官兵入党考学、立功受奖、晋升使用等敏感问题处理好,把官兵学习、训练、工作和生活的条件改善好,让他们在火热的军营生活中,共同享有成长成才的平台,共同享有展示才华的舞台,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遇。在平时工作中,我们要扑下身子、融入官兵,发自内心地与官兵谈心交心,让官兵敞开心扉、献计献策,为我们加强改进工作提供决策依据,为实现强军目标积聚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智慧力量。
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4
当前对外经济合作财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发布时间:07月23日
对外经济合作在短短二十年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成绩并不能掩盖问题,对外经济合作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对外经济合作的市场不够稳定,结构过于单一。一方面表现在市场不够稳定,新签合同额117732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7%,落后于的增长幅度6.8个百分点,呈放慢趋势;另一方面市场结构单一,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如亚洲、北非等地区,效益普遍不高,而发达国家如欧美日等国家的经济合作由于技术要求较高,其市场难以打入。
2、投资管理不力,效益不够理想。对外经济合作企业“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应该说这是一种好的经营战略,但是现在有些公司随意投资,到处撒钱,变成以多种经营为主,主业为辅的局面。由于多头投资,资金分散,而且投资可行性研究不够,致使大量资金沉淀,投资效益很不理想,甚至投资都难于收回。境外投资缺乏制约,管理混乱,也是效益不好的一个原因。个别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出现了巨额亏损。近几年,外经企业营业额每年递增都在10%以上,而当年利润增长幅度都大大低于营业额增长幅度。甚至是负增长。外经企业19同相比,资金投入增长了40%,但同期利润不仅没有增长,反而下降了。重规模、重速度、轻效益、轻管理的思想是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有的外经企业由于一味追求经营规模的扩大,不考虑自己的资金实力和管理水平,多头投资,造成资金愈发紧张和管理上的失控,导致发生项目巨额亏损。
3、资金问题制约着外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当今国际承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业主条件越来越苛刻,带资承包项目非常普遍,能为业主解决项目资金往往成为夺标的关键。目前外经企业资产负债率已达近73%。由于资金匮乏,导致外经企业不得不放弃许多很好的项目。外经企业资金紧张,从自身因素来分析,那就是有的企业内部资金调度不合理,占用不合理,导致资金周转缓慢,甚至呆滞。
4、财务人员财务管理意识淡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经济效益的好坏是企业业务部门的事,与财务部门无关,财务部门只负责记帐算帐,这种思想导致了重业务轻财务轻管理。个别企业财务管理混乱,一些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会计核算不实,成本费用控制不严,资金周转慢,资产流失严重。
5、对外经济合作的科技含量尚待提高。一般而言,对外经济合作业务中,对外承包工程等业务体力劳动的成分较大,因此科技含量相对较低;而设计咨询业务脑力劳动成分较大,需要的知识水平较高、科技含量相对较高。19我国科技含量较低的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和完成营业额所占比重最大,均占到76%以上,说明我国的对外经济合作的.科技含量尚处于较低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今后外经企业发展的方向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运用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提高竞争能力,更好地与国际经济互接互补”,不仅肯定了外经企业的发展成就,同时也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后外经企业发展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克服上述出现的问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并努力实现速度和效益的统一。
1、稳定老市场,努力开拓新市场,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早在90年代初,我国有关部门就提出市场多元化战略,但是到目前为止,由于国内外、主客观等种种原因,市场多元化战略落实尚不够到位,收效也不大。市场问题是对外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压倒一切的问题,对外经济合作首先必须巩固住已占有的亚洲、非洲市场,没有巩固就谈不上发展;其次,国家要大力支持新市场的开拓,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和深度拓展美欧日等市场。
同时,国家可以给予对外经济合作企业优惠的财税政策、建立市场开发风险基金或帮助培训市场开发人员等措施,加速实现市场多元化。
2
当前机关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5
当前机关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成因与对策
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建立健全机关党建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这是加强和改进机关党建工作的关键。抓好机关党建工作,体制是关键,制度是保证。要完善机关工委统一领导、部门党组(党委)对本部门党的建设负总责、机关党组织具体负责的工作体制。机关工委作为党委的派出机构,是机关党的工作的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组织谋划、督促指导和协调各方面关系的作用,创造性地把机关党建工作引向深入。部门党组(党委)是部门的领导核心,对本单位机关党的工作负总责。各部门、各单位机关党组织对本部门机关党的工作负有领导责任,直接担负着把党的建设各项任务落实到基层的重要任务。机关工委要加强与各个单位的党组(党委)的联系与沟通,及时指导协调解决机关党的建设中的问题,各部门、各单位党组织要主动加强与机关工委的沟通和联系,定期向工委报告工作,加强工作协调和配合,共同推动机关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同时,还要健全工作运行机制。一是责任机制。各部门党组(党委)要把机关党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机关整体工作,统筹安排,做到党务工作和业务工作一起部署、一起督查、一起考核、一起总结;认真落实机关党建工作责任制,形成党组(党委)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协同抓的生动局面。要全面实行“一岗双责”制,即各总支、支部书记由单位党员领导干部(正职)担任。在此基础上建立党建工作追究责任制,使“一岗双职”和“一岗双责”都能得到很好的落实。二是目标机制。根据机关党组织的工作任务,按照“细化、量化、科学化”的要求,合理确定工作目标,把“软任务”变成“硬指标”。通过定期考核,表彰先进,鞭策后进,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局面。三是运转机制。要明确上下级机关工委的指导关系,建立和完善机关党的工作会议制度和机关党建联席会议制度。通过每年一次的机关党建工作会议制度,明确工作思路,制定工作目标,部署工作任务。进一步加强党建理论研究,探索新时期机关党建工作的内在规律,使机关党建工作计划有序、运转有度、配合有力,力争上一个新的台阶。
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6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了全国人口总数的大部分。近期,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今年1月,中央1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特别提出要“加强农村消防工作”。现就农村消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探讨如下:
一、当前农村消防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农民消防意识淡薄。
目前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程度相对还比较低,对应有的消防法规知识和消防应急常识了解甚少。消防“四进”工作仅仅还停留在点上,没有人力、物力去解决面上面的问题。提到消防工作上也仅仅知道可以用水来灭火,许多农民没有接触过灭火器等常见的灭火工具,甚至“119”报警电话都不清楚。一但家用的液化气瓶发生火灾,只能等待消防队来扑救,有可能造成更大的灾害损失。
(二)、建筑物的耐火等级低
农村建筑受传统影响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多为三级耐火建筑,经济状况落后地区甚至还保留着四级耐火建筑。加之有农家小院内四处堆放有木质杂物或生活取暖使用的木柴。由于农村建设大多缺乏统一规划,基本上仍延续旧宅基地,家家相连,没有足够的防火间距。“火烧连营”就有可能在农村经常发生。
(三)、安全用火用电常识缺乏
农村火源较多,诸如用木柴生火做饭、取暖,小孩玩火,节日期间燃放烟花爆竹等。有一些地方烧香拜佛现象也存在,也是造成农村火灾的隐患。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家用电器逐步走进了农家。农村家用电器线路普遍没有经过正式电工安装,无保险丝,电线老化,乱接乱拉等现象严重。
(四)、发生火灾消防扑救困难
农村因分布广远离城市,一但发生火灾,消防队到现场时间迟,甚至消防队还在赶赴火场的路上,火已烧完了。加上部分农村山高寨深,交通不便,水源不足,消防队根本无法到达,消防装备无法派上用场,只能靠人力去拼。特别是在青壮年外出务工期间,老弱病残,妇女儿童更是成为火灾的牺牲品。
二、加强农村消防工作的对策:
(一)落实消防工作责任制
强化镇级政府对农村消防工作的领导,定期研究解决本地突出的消防问题,同时要求在农业收获季节和火灾多发期对各村组织消防安全检查。基层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单位要真正把消防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不能仅仅局限于挂横幅、贴标语、签订责任状等形式层面上。
(二)强化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职能
根据《消防法》和《消防监督检查规定》等有关规定,大力改进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工作,赋予基层派出所更多的消防监督管理职能,投入更多的警力推动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向农村个私企业及村、组、户延伸,加大农村消防管理力度,减少失控漏管。
(三)加强农村消防宣传教育
消防部门定期派人对派出所专兼职消防民警、乡镇专兼职防火员进行消防培训,使之成为农村消防培训宣传教员,由他们去培训村和村企业的防火员,最后由村和村企业的防火员对企业和村民实施培训教育。通过层层培训,使消防宣传真正覆盖全市广大农村地区。
(四)成立群众自救组织
消防部门及基层派出所应当积极号召并组织青壮年农民,进行火灾扑救常识培训,并组织建立农民消防队,配备简单常用的灭火装备,以保证火灾初起时能及时扑救。
(五)推行燃料、电气线路改造
当前农村养牛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7
1 存在的问题
当前, 农村养牛大多仍沿用传统粗放的管理模式, 养殖水平低, 经济效益不高。制约农村养牛经济效益的因素很多,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品种太差
许多农户长期习惯饲养土杂牛, 这样容易增加饲料消耗, 影响养牛效益。
1.2 饲料单一
饲料配方不合理或原料不齐, 缺少必要的蛋白质饲料或其它营养成分, 造成饲料报酬降低, 料肉比提高。
1.3 喂养不当
许多农户养牛在投料的时间、次数、数量以及饲料的搭配和投料顺序等方面是不科学的。
1.4 牛舍简陋
栏舍是牛生长的必须场所。许多农户利用四边 (厨房边、厕所边、坑边、屋檐边) 建栏养牛, 其布局朝向极不合理, 栏舍的结构也不科学。有的牛舍阴暗潮湿, 采光通风条件差, 冬冷夏热。有的牛舍地面长期积水积尿, 牛关在栏中等于坐水牢, 臭气熏天, 牛不能健康成长。
1.5 不重防疫
养牛者抱着侥幸心理, 不愿在预防上花钱, 甚至连重大疫病也不愿接种疫苗。虽然有些农户对一些死亡率高、造成经济损失大的传染病重视, 但对一些死亡率较低、临床症状较轻微的疾病往往有所忽视。殊不知一些慢性病虽不引起死亡, 但会影响牛对饲料的吸收利用, 抑制其生长发育。
1.6 忽视驱虫
牛经常接触地面, 加上喂用青料、生料, 极易感染蛔虫等寄生虫病。尤其是蛔虫寄生在牛的小肠内会引起蛔虫性肺炎、肠炎、肠道阻塞、胆道蛔虫等疾病, 轻则使牛发育不良、生长受阻或形成僵牛, 其增重率比正常牛低30%, 重者会引起死亡。
2 主要对策
本人作为一线科技工作者, 依据多年的实践经验认为, 搞好养牛生产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2.1 牛场建设
(1) 牛场应建在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利于防疫的地方。场址用地应符合当地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牛场周围3km无屠宰场、畜产品加工厂、大型化工厂及其它污染源, 距离交通干线、城镇居民区和公共场所1km以上。场地选择在居民区常年主导风的下风或侧风向处。
(2) 牛场总占地面积按年出栏一头育肥牛不超过2.5~4.0m2计算。栏舍内通风良好, 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含量应符合无公害畜禽生产要求。
(3) 场区要求净道和污道分开, 互不交叉。牛场周围有围墙或防疫沟, 并建有绿化隔离带。
2.2 疫病防治
(1) 搞好饲养管理, 尽量减少疾病的发生, 减少药物的使用量。
(2) 建立合理的免疫程序, 进行科学免疫。
(3) 推荐使用国家兽药典收载的兽用中药材、中药成方制剂。
(4) 兽药使用应在临床兽医的指导下进行, 严格掌握兽药的用法、用量和停药期。
(5) 禁止使用麻醉药、镇痛药、镇静药、中枢兴奋药、化学保定药及骨骼肌松弛药。禁止使用未经农业部批准或已被淘汰的兽药。
2.3 重视营养与免疫
营养与疾病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动物的营养状况影响着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对疾病的抵抗力, 机体的健康状况又影响着动物的营养需要模式。
对牛免疫功能有重要影响的营养素主要有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
(1) 蛋白质在临床和试验方面, 有关蛋白质营养与免疫的研究很广泛, 得到较为一致的结论。蛋白质缺乏将会降低机体抗感染能力和淋巴器官发育;降低细胞免疫功能;降低体液免疫功能;降低巨噬细胞的数量与活性。
(2) 氨基酸氨基酸与免疫功能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赖氨酸、含硫氨基酸、苏氨酸和支链氨基酸等几种必需氨基酸和谷氨酰胺。
(3) 维生素所有维生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免疫过程, 研究较深入的维生素主要有:维生素A、β-胡萝卜素、维生素E、维生素D、维生素C。
(4) 微量元素研究比较深入的是锌、硒, 其次是铜、铁、锰等。这五种元素的共同特点是起着生物抗氧化的作用。
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8
关键词:煤矿安全培训;问题;误区;建设性意义
我国的煤炭是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能源结构对煤的依赖大,从我国能源结构看,煤炭将长期是主要能源。特别是随着近几年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的紧缺,导致煤炭开采的异常迅猛,煤矿事故的频发,安全培训被国家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自从国家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将安全培训法律化以来,并要求全国煤矿经营单位加强煤矿安全技术培训的力度,以实现全员培训,全国安全培训工作如火如荼,但是煤矿安全培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安全培训的现状
(一)把培训机构视为安置单位
有相当多的矿井,甚至一些集团的培训机构,并没有将其列为煤矿企业的业务保安单位,而是将其视为地面一般性的服务单位,不但对设施的投入十分轻视,甚至配备的人员也是与矿井业务无关的女工,很多根本谈不上什么专业对口,就是将那些老弱病残的调到培训单位,培训单位实际上已经成为为企业“解决问题”的“安置性”单位,导致培训业务力不从心,甚至仅仅成为虚设的“装置”。表面上看有这么个单位,实际上只起到应付作用。这样的培训机构,看上去存在,实际上作用不大,根本无法起到打造“本质安全人”的作用。
(二)安全培训投入明显不足
在煤矿生产的历史上,煤炭市场长期低迷,煤炭企业效益低下,很难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投入到安全基础设施的装备上,安全投入欠账越来越多,加上人员素质低下,生产技术和设备的落后,安全培训工作被置于世人遗忘的角落。 而2001年以后,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对煤炭的需要十分旺盛,煤价上涨很快。但是煤矿人员素质,生产技术和设备的更新远远不能满足煤矿产量的高速发展,导致仍然存在人海战术的误区。而新投入的人员素质与发达行业相比依旧低下。
(三)安全培训的意识不强
煤矿历史上安全培训欠帐较多,尽管这几年加大了投入,仍然远远不够。另外某些领导由于短期思维的束缚,在投入和产出方面,依旧倾向于生产,而不是安全培训。
作为隐性成本的安全培训投入,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很难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有时甚至感觉不到它们的好处,忽视了显效期较长的“培训”投资,使得好多煤矿企业都不愿意在安全方面予以足够的投入。
更多的煤矿企业认为培训是一种成本,降低成本才能提高企业的利润,因此,能省则省,在企业培训方面投入的资金甚少,而不是象高明的领导者所认为的“培训付出很多,不培训付出更多”。
(四)安全培训与企业长期发展脱节
安全培训的首要目的应该是满足企业长期发展的需要,然而某些煤矿企业的领导对培训认识不清,认为安全培训只要讲目前需要的技术,无需与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联系起来。
另一方面,企业领导没有将安全培训放在组织战略的高度来考虑,在经费紧张时首先削减培训经费。与此相应,许多员工也就认为安全培训就是离开工作做短期休息,培训没有与企业发展目标相联系;企业的安全培训由这种旧的观念引导,没有将安全培训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仅仅着眼于企业的短期需求,没有长远的目光,显然跟不上企业的发展步伐。将培训与企业长期发展目标相结合,让培训项目为企业发展提供知识帮助,才能够真正实现企业领导花钱实施培训的目的。
(五)安全培训设置不科学
许多企业的安全培训教师,是在企业中成长起来,有足够的实践经验,但是在理论和教学方法上却火候不足;而一些安全培训的老师,拥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却缺少实践。
在培训方法上,企业大多运用传统的模式授课,“培训员讲,学员听”,从而产生枯燥、效果不好的弊病,使员工失去对培训的兴趣。许多培训讲师根本没有分清培训与教育的界限,企业培训应该是以学习和掌握既有的知识和技能为中心,而关键在于改变学院的技能。我们还需要研究能够切实改变学员技能的培训方式和培训手段,国外探索出的讨论式、学习式、讲演式、游戏式、案例分析、模块培训等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六)培训方式过于简单
在培训方式上,许多企业都运用传统的模式进行。有些企业怕麻烦,往往采取“培训师讲,学员听”的方式。这种方式举办的少了还可以,时间长了,员工就会感到厌倦,提不起兴趣。还有些企业采取放录像的方式,认为这样做既降低了企业成本,又可以灵活掌握培训内容,使员工认为“培训就是放录像”。这些方式都很容易使员工对培训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使培训效果和培训效益大打折扣。国外探索出的讨论式、学习式、讲演式、游戏式、案例分析、模块培训、拓展训练等方法值得我国企业借鉴。结合企业实际,将多种培训方式有机结合,会使培训效果更好。?
二、安全培训的误区
(一)管理人员不需要培训
某些煤矿企业的主要领导人错误地认为:培训只是针对基层的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的,而高层管理人员不需要培训。其理由是:他们都很忙,他们经验丰富,他们本来就是人才。 显然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应该说,一个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最大,因而高层管理人员更需更新知识,改变观念。国外许多知名企业就作出这样的规定:越是高层管理者,参加的培训就越多,有的甚至把培训作为一项福利按职级进行分配。
(二)安全培训的投入是竹篮打水
由于煤矿企业是高危行业,一线工作条件异常艰苦,所以人员的流动性很大。特别是在生产最艰苦,最危险的采掘工人。令煤矿企业头疼的是:不培训,职工素质跟不上,影响企业效益;培训后,职工带着技术和证书,跳槽到别的单位。结果是“铁打的企业,流水的职工”对待这个问题,很多煤矿企业无奈地选择了这样的做法:只培训眼前必须的内容。
每个行业都有其经营成本,人员流动是企业的经营成本之一,没有办法回避的。把注意力集中在消极面的人,感受到的总是压力;把注意力集中在积极面的人,感受到的就是动力了。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一方面要充分分析员工跳槽的原因,一方面要不断改变自己的认识,因为许多时候就是因为管理者的失误才造成了员工的离职!管理者多从自身寻找原因,并切实改善,相信会减少员工的流失。管理者一定要明白,培训并不是造成员工流失的原因。
(三)不需要发展信息化
煤矿由于历史的原因,安全培训的教学手段与全日制的教学相比差距较大。煤矿培训机构面对日新月异的教学现代化浪潮,存在观念陈旧落后、理论准备不足、惰性意识影响、实践条件欠缺和整体发展失衡等问题。好多单位对安全培训的信息化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实施不力、利用率低,甚至是管理混乱等等。这些认识上的局限和使用管理上的高耗低效,严重制约了安全培训教学信息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有的信息化管理软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①各自为政,不同软件之间接口不好,数据不能互相倒入。②数据只能作为上报国家安全监察部门使用,不能作为培训机构管理使用。培训机构的下属单位不能通过信息化软件向培训机构保送数据,只能用其他原始的方面进行。③数据查询不方便。客户端只能向服务器查询,客户端之间不能互相。
2.不应过分强调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如一些不恰当的动画等,在使用中容易分散学员的注意力,结果达不到预期效果。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应以实现最终教学目的为宗旨,避免出现重形式轻内容的不良现象。
3.不应重设备、轻教师,不能不分课程内容,过分依赖媒体技术。不应僵化地使用现代化媒体,忽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作用,甚至使教师成为现代媒体课件的播放员,学员成为缺乏活力的观众,课件成了简单的电子讲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员的主体性地位是不应丧失的。
(四)潜存着上岗后再培训的现象
由于煤炭形势的迅猛发展,一线职工来源紧张,加上这些人员中的临时工较多,素质明显比其他辅助人员较差,所以一线职工的培训应该是安全培训的重中之重。但是有些单位,为了充实生产一线,新工人匆忙培训几天,就仓促推向工作岗位,甚至有的一天都没培训,就让他们走上岗位。只有等到上面来检查,才应付性的培训了事。广大职工没学习到真正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技术,从而为安全生产的隐患埋下了定时炸弹。
要走出企业安全培训的误区,就必须从系统思考的角度重新审视企业培训。企业决策者切勿陷入误区。培训不是万能的,也不是任何情况都需要采取培训的方式解决。企业决策者必须改变观念,把培训当成一项系统工程,建立科学的培训理念和机制,使企业培训真正发挥促进企业发展的应有作用。
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9
按照国务院安委办和国家安监总局、煤监局的统一部署,从4月下旬至7月下旬,7个煤矿督查组利用三个多月的时间,对山西、黑龙江、湖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7个省、市的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共查出隐患和问题3989条,其中重大隐患640条;责令236处煤矿或采掘工作面进行停产整顿整改;经济处罚496.6万元。通过督查和调研,全面了解掌握了7个省、市的煤矿安全生产状况、经验做法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督促整改了一批重大安全隐患和问题,提出了加强和改进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推进和促进了地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
一、各督查组在督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1、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落实国家重大安全生产工作部署存在差距。一是部分地区领导干部不能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煤矿安全的关系,没有把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摆到应有高度,程度不同地存在着“重经济发展轻安全”的现象,对国家重大安全生产工作部署贯彻落实不力,存在层层衰减的现象,部分地区仅仅是转发了上级文件,没有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二是部分领导干部不能直面和正视安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满足于对当地安全成效的纵向比较,对于加强安全监管,快速提升本地安全生产水平的紧迫性认识不够。三是部分领导干部对本地煤矿安全生产实际情况不明确不清楚,盲目乐观,放松对相关部门的安全监管监察要求和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管。四是部分领导干部、安全监管人员、企业管理者、煤矿业主对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不掌握,对“隐患治理年”、“安全生产月”活动等重大工作部署任务不清、责任不明,充分说明了对安全生产工作的忽视和弱化。
2、“两个主体责任”落实不力,煤矿安全生产基础薄弱。
从政府监管主体责任落实来看,一是对安全监管监察工作重视不够,在机构建设、人员配置、行政许可、执法检查、隐患排查、责任追究等方面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四川省安监局人员编制、经费、装备等目前仍未落实。二是监管体制机制不顺,存在着安全监管和煤炭行业管理职能交叉、机构设置差异较大、执法主体资格不明等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安全监管
职能的发挥。三是基层安监机构相关装备、设备、资金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这在督查中反映较为普遍。四是存在着安监人员工作作风不扎实,不能从严履职、严格执法的现象。从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来看,一是煤矿生产系统不完善,安全生产水平亟待提高。特别是一通三防、提升运输、供电、排水等大系统存在的问题较为严重,存在着制度不完善、防范措施落实不好、安全监控系统运行不正常、设备淘汰更新慢等现象。二是瓦斯治理工作仍然比较薄弱。部分煤矿瓦斯抽放、“四位一体”防突措施不能完全落实;通风系统和巷道布置不合理;监测监控系统运行不正常,未能发挥应有作用等。三是煤矿井型小,基础条件差,技术装备水平落后。黑龙江省生产能力4-6万吨/年的矿井400余处。云南省有616个矿井未实现双回路供电;大理、红河两个州219个井工矿平均核定生产能力不足3万吨/年。重庆市大多数煤矿整合后能力才达到4万吨/年。四是小煤矿生产工艺落后,机械化程度低,有的仍在采用已被淘汰的生产、支护工艺,工人劳动强度大,安全可靠性差。云南省435个煤矿仍采用已明令禁止的非正规穿巷采煤法。重庆市80%的煤矿仍使用原始的手镐落煤,30%的矿井未实行壁式开采。湖南省壁式开采煤矿仅占21.2%,使用单体液压支柱煤矿仅占6.1%,仅有2个煤矿实行机械化开采。五是安全投入不足,历史欠账较为严重。截至2007年底,重庆市国有大矿安全欠账达27.6亿元,其中新增欠账16.9亿元。六是地方煤矿事故总量偏大,小煤矿事故比例高。2007年,黑龙江省地方煤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全省事故总量的72.7%和82.4%;重庆市小煤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全市事故总量的89.1%和89.2%。
3、资源整合进展慢难度大,整顿关闭有待加大推进力度。
一是部分地区对资源整合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把思想统一到全国煤矿整顿关闭工作的统一部署上来,存在观望思想和畏难情绪,责任不落实。二是部分地方领导干部对整顿关闭政策理解产生偏差,担心影响社会稳定和地方经济发展,重生产轻整合,加之部门之间协调不力、审批环节繁琐,导致资源整合工作进度较慢。截至目前,云南省各县(市、区)的煤矿资源整合方案尚未全部完成审批。湖南省计划今年底前完成整合技改煤矿571个,目前只有258个报批了整合设计和87个安全专篇。四川省1137处资源整合矿井只批复471处。三是资源整合过程中违法违规生产现象较为严重。有的整合主体矿井利用原有系统,不能满足整合提高的需要;有的矿井在新采矿许可证未办好、老证过期的情况下仍进行采掘活动;部分改扩建项目不按批准的方案施工,有的煤矿存在着边建设边生产现象;部分地区部分煤矿存在“三超”现象;部分地区小煤矿超层越界开采问题严重。山西省小煤矿长期存在超层越界开采问题;湖南省郴州市被督查的煤矿几乎都存在超层越界开采行为;黑龙江省鹤岗、鸡西市共有226个小煤矿在国有大矿上部井田范围内开采。四是整顿关闭不彻底,有的停而未关。湖南省公布关闭煤矿1136个,直接关闭的只有443个。
4、煤矿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地方安全监管技术力量薄弱。
这是全国煤炭管理、煤矿安全监察和煤矿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主体专业技术力量不足,造成安全技术管理工作非常薄弱,地方行业和监管部门在审批矿井采区设计、通风设计、验收瓦斯抽放系统等工作中难以严格把关;在实施安全监管监察上力度不大、深度不够,造成很多安全问题尤其是矿井主要生产系统中的隐患不能得到及时发现和整改,影响了安全监管监察效果;企业在实施科技兴安战略,推动技术进步,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稳定安全形势方面也受到影响和制约。重庆市奉节县煤管局100多人中有6名专业人员; 90%以上的小煤矿矿长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不具备国家规定的中专以上学历资质。云南省大理州、县143名煤矿安全监管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不足10%。贵州省小煤矿平均每矿专业技术人员不足2人。湖南全省70%的乡镇煤矿没有专职的专业技术人员,有的地区一个技术员为6-7个煤矿服务。
5、煤炭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煤矿安全生产造成一定影响,安全监管监察面临新的压力。
一是少数省份煤炭行业管理职能弱化,与推动煤炭工业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突出表现为煤炭行业管理机构不健全,职能不明确,管理人员不足,整体素质不高,行业指导乏力。二是当前煤炭市场需求旺盛、价格上涨,极大地刺激了能源企业尤其是煤矿企业生产,国有煤矿和私营小煤矿程度不同地存在“三超”冲动,少数煤矿甚至铤而走险,进行超层越界开采等非法违法生产活动,给安全生产带来了巨大压力。三是信息失真对政府和安监部门分析、决策产生一定误导,不利于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工作。主要表现为各地统计上报的煤炭产量数据受到包括煤炭行业在内的社会各界质疑,不同部门统计出来的数据不一致,有的相差甚远。失真信息不仅给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分析带来影响,也直接给高层对煤炭市场的供需分析判断和决策带来影响。山西省出台的少数煤矿安全监管政策,由于依据的信息基础存在问题,制定出台的政策也就缺乏可操作性,有些不符合实际。山西省规定所有煤矿必须做到“有掘必探”,刚性太强,许多煤矿为了应付检查虚造探放水记录。四是部分省份小煤矿数
量过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低下,安全管理基础薄弱,一直是安全监管的重点和难点。小煤矿事故多发,持续影响全国总体安全形势的稳定发展。
6、煤矿安全监管监察有待加强,执法效能需进一步提高。
一是部分地方市、县政府及部门对安监机构下达的监察意见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落实、不反馈或整改不力现象,国家安监权威应进一步树立;二是部分监管部门对下达的执法行为缺乏必要的督促落实,违法违规采掘活动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制止;三是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和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指导;四是安全生产联合执法运行机制不协调,效果不理想。尤其是在查处超层越界、假密闭、非法用工、以包代管、假工作面以及火工品管理等关键上收效甚微,联合执法没有真正做到“职责明确,责任落实”。对一些比较重大、棘手的问题,有关部门不愿真正触及,甚至以“责任明确、牵头明确”为借口,敷衍塞责,绕道而行。
二、加强和改进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座谈会和全国煤矿瓦斯治理现场会精神,继续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深化隐患排查治理。按照国务院关于“隐患治理年”的总体部署和百日督查专项行动要求,立足于治大隐患、防大事故,将隐患排查治理作为一项长期性、经常性的工作,持之以恒地抓下去,确保抓出成效。督促各省继续保持对隐患治理的高压态势,进一步对所辖煤矿开展隐患排查、评估、会诊,健全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的的重大隐患分级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加强监管,督促落实,确保隐患整改到位、“隐患治理年”的各项工作要求落实到位。针对百日督查专项行动中出现的问题,指导和督促各省区市自行组织开展“回头看”活动,堵塞管理漏洞,实现安全生产。突出抓好国有重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切实把安全生产各项措施落到实处,防止出现事故反弹,防范重大事故发生,巩固百日督查成果。加强对重点地区、重大隐患和问题建档管理,加强重点监控、专项督查、跟踪督办,推动百日督查专项行动深入持久开展。认真总结、推广百日督查专项行动中相关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全面推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和安全生产管理上水平。继续深化瓦斯治理。督促指导各地研究编制煤矿瓦斯治理和利用“十一五”后三年规划,明确到2010年的煤矿瓦斯事故控制指标、瓦斯治理工作体系建设达标进度目标及瓦斯抽采利用指标;引导各地用足、用好国家鼓励瓦斯治理利用的优惠政策,提高瓦斯治理和利用水平。
2、继续加大煤矿整顿关闭力度,确保取得应有成效。
加强与国土资源部门沟通协调,建立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协调机制,加快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工作进度。规范和简化行政审批手续、程序,对煤矿整合项目审批建立部门联合审批机制或联合审批办公制度,加快推进整合项目顺利实施。尽快研究制定各地“十一五”后三年分关闭小煤矿计划,明确部门责任,完善配套政策,确保实现到2010年把小煤矿压减到1万处以内的总体目标。加强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管理,严格换发审查,把好小煤矿准入关。积极推动煤矿兼并重组,尽快制定出台国有重点煤矿兼并改造小煤矿相关配套政策,引导和支持国有大矿对小煤矿进行技术改造,提升煤矿整体安全生产水平。
3、认真做好煤矿科研和教育培训工作,提升安全监管监察和煤矿安全技术保障水平。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充分发挥科研机构、院校优势,实行产、学、研相结合,面向安全生产一线,围绕安全生产领域的重大问题,积极组织开展科研攻关,力争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提高科技保安能力。建立健全煤矿技术服务体系,努力为煤矿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专业培训、人才培养等服务,改善煤矿尤其是小煤矿安全基础薄弱状况。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针对目前地方安全监管队伍煤矿主体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的状况,采取选送培训和引进培训的方法,组织安全监管相关人员进行煤矿主体专业知识学习,提高业务技能,更好地适应安全监管监察工作需要。健全完善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体系,改进培训方法,对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特殊工种作业人员,实行分层次、分类型的强制培训,提高培训效果。加强小煤矿安全技术培训,确保管理和技术人员符合煤矿安全生产相关资质要求,使其逐步提高安全生产技术水平。加强煤矿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保护。建立煤矿各类专业人才培养、分配和使用机制,落实相关待遇,努力为各类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健全和完善相关政策,对报考涉煤专业并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在入学、就业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金鼓励。
4、切实理顺体制机制,提高安全监管监察效能。
进一步理顺煤矿安全监管体制。制定出台规范性文件,明确 “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相关职能,细化相关工作机构职责,确保煤矿安全监管监察工作有序、规范实施。督促地方政府落实安全监管人员编制、办公设施、经费及必要的装备,确保安全监管职责全面履行到位。科学合理地制定安全监察工作计划,建立监管监察工作事后跟踪倒查制度或机制,推进执法到位和“两个主体责任”的落实。有序整合地方煤矿安全监管资源。调整市(县)监管职能,把多头管理归口为单一部门实施规范的煤矿安全管理,消除职能不清、责任不明、协调不力、效率低下的状况,形成监管合力。试点建立安全技术总工程师负责制,设置专业技术职务,调配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煤矿安全、矿业秩序的监督管理工作,并建立安全监管与资源监管的互动联动机制,探索提高安全监管效能的新机制新途径。开展全国煤矿安全生产基本状况普查。适时组织采煤、通风、机电、地测等煤矿主体专业专家组,采取省际交叉互查的方式进行煤矿安全生产“专家会诊”,摸清煤矿底数,建立国家与地方煤矿安全生产基本状况、重大安全隐患、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对各类煤矿实施分级监控。建立对煤矿实行安全评估、分类监管的动态管理工作机制,根据煤矿安全程度不同进行分类挂牌管理并实行不同频次的检查方式。规范中介机构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资质管理,细化和明确日常监管、资格审核、责任追究等相关规定,规范中介机构的评价、检测等工作行为,更好地发挥服务安全生产、服务煤矿的作用。加强矿山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强化应急救援工作领导,依托优势企业,整合救援资源,坚持从体制、机制、法制入手,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建设骨干救援队伍,增强应急救援能力。
5、健全相关配套政策,完善煤矿安全监管监察制度体系。
做好安全法律法规和制度的修订完善。建立安全生产法规、标准、规范性文件定期修订和废除制度,避免监管监察过程中的政出多门、规定规章标准过散、文件“打架”、条文“撞车”等现象。积极落实煤矿优惠政策。对于开展瓦斯抽采利用的国有重点煤矿,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简化审批程序,尽快落实国家规定的财政补贴,发挥好瓦斯抽采与利用示范作用,推动瓦斯抽采与利用工作。完善小煤矿管理相关配套政策。针对加强和改善小煤矿管理,尽管研究制定小煤矿安全投入办法,逐步改善小煤矿安全基础条件;按照“提高门槛、严格准入、打击非法、淘汰落后”的原则,修订煤矿办矿标准,督促各地高标准办好小煤矿;制定安全事故关闭淘汰办法,建立较大事故和事故多发煤矿淘汰退出机制。
6、加强安全监管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
加强安全监管干部培养交流。积极探索建立总局、煤监局机关、省安监局、省煤监局、煤监分局各层次干部的纵向和横向交流机制,扩大交流面,增加交流量,促进安全监管监察干部队伍建设。采取强化培训、公开选拔等方式,调整充实安监干部队伍,改善年龄、知识和专业结构,逐步改进和提高安监队伍整体素质,更好地满足安全监管监察工作需要。努力在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安监干部,创造条件解除其后顾之忧,切实增强自身热爱安监事业、奉献安监事业的责任心和奋斗精神。积极开展安全监管监察理论研讨。紧紧围绕党中央
【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推荐阅读:
分析当前教学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09-04
当前组工干部作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2-16
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0-23
当前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08-24
当前行政效能投诉受理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和措施05-17
浅谈当前交通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预防对策10-08
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01-05
关于当前群众工作存在的问题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