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2012年展望

2024-11-06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2012年展望(共8篇)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2012年展望 篇1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2012年展望

2010年我国经济运行已成功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开始进入常规增长轨道,物价涨幅趋稳。预计全年经济增长10%左右,2012年全年经济增长可保持在9%左右。全年物价涨幅有望控制在4%以内。展望2012年,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应逐步实现由应对危机型向常规型的平稳过渡,并保持相对稳定,要重新认识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积极推进相关领域改革。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2012年展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

2012年以来,随着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物价涨幅趋稳,资产泡沫化风险降低,经济增长逐季回调,但仍处于高位,经济运行开始回归正常增长轨道。2012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外部发展环境总体上略好于今年,国内投资、消费有望实现较快增长,预计一季度以后经济增长将企稳回升,全年达到9%左右。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相对稳定的同时,应积极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中长期经济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经济运行开始回归正常增长轨道

2012年以来,内需增长从政策推动向市场驱动转变,投资增长动力实现市场接替,消费增长依然强劲,出口恢复快速增长,物价涨幅趋稳,资产价格泡沫化风险降低。

与应对金融危机初期相比,2012年以来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形成了市场驱动的投资、消费和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良好格局。同时,物价涨幅出现趋稳迹象,资产泡沫化风险降低,经济运行从应对危机的特殊状态向正常增长轨道的转变有了重要进展。

(一)内需增长从政策推动向市场驱动转变

投资增长动力实现市场接替。2009年我国经济能迅速扭转增速下滑势头,主要得益于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其中,政府主导的投资快速扩张发挥了关键作用。自2009年四季度以来,政府主导的投资增长逐步下降,市场驱动的投资成为增长的主要动力。在2012年1~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中,政府预算内资金和国有企业投资仅增长11.5%和20.33%,而2009年同期则高达82.7%和49.72%;内资企业中非国有企业投资增长29.63%,仅略低于2009年同期水平(30.5%);主要依靠市场驱动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6.7%,远远高于2009年同期12.5%的增速。2012年前8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8%,主要来源于房地产开发投资和民间投资的高速增长。

消费增长依然强劲。在应对危机过程中,我国政府实施的诸多刺激消费的政策效果显著。在汽车、家电、家具、旅游等消费热点的带动下,2009年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额剔除商品零售价格因素之后实际增长16.9%,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12年以来,政策刺激力度和效应有所减弱,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性财政支出增速同比降幅较大,消费实际增长有所回落,但居民自主消费动力依然较强。2月份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稳定在15.2%左右的较高水平。

(二)出口恢复快速增长,占全球比重进一步提高

在世界经济复苏、外部需求恢复较快增长的拉动下,2012年以来我国出口增长超出预期。2012年2月份以后单月出口值达到1100亿美元,2012年前8个月累计出口9897亿美元,同比增长35.45%,高出金融危机发生前的2008年同期504亿美元。我国出口占全球比重不断提高。2008年我国出口占比为8.9%。2009年出口受到严重冲击,但降幅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占比不降反升,达到9.7%。2012年有望突破10%,接近德国、日本曾经占全球出口比重的峰值。

我国出口恢复高速增长、出口规模占全球比重进一步提高。主要原因,一是占我国出

口市场50%以上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小,经济复苏较快,进口增速高于发达经济体;二是民营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提升明显,2012年以来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其他性质企业出口增速显著高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三是我国政府采取的上调出口退税率、增加出口信贷、为出口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等多种政策措施,减轻了金融危机对外向型企业生产能力的冲击,多数企业生产恢复迅速,部分订单转移到我国。

(三)物价涨幅趋稳,资产价格泡沫化风险降低

受倒春寒、洪涝灾害等特殊天气和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2012年前8个月居民消费价格呈波动上升趋势,8月份达到3.5%,但目前已出现趋稳迹象。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放缓,大宗商品价格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输入型通胀压力有所减轻。从国内看,2012年粮食产量较去年略有减产,但储备充裕、调控能力强,部分农产品价格已接近或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粮价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2012年6月以来猪肉价格在淡季出现止跌回升,猪粮比达到盈亏平衡点以上。四季度猪肉价格虽看张,但对居民消费价格的拉动应不会超过翘尾因素的减小幅度。

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效果初步显现,房价过快上涨的局面得到抑制。目前部分城市成交量和房价出现一定幅度回升,但2012年5月份以来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持续负增长,部分开发商资金链趋紧,库存明显增加,预计年底前后房价水平可能松动,有一定幅度回调。此外,货币信贷已回归适度增长区间,信贷投放节奏较为均匀,经济过热和通 胀预期下降,资产价格泡沫化风险降低。

综合看,2012年以来,内需增长动力从政策推动转向市场驱动,出口恢复快速增长,显示我国经济运行已成功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开始进入常规增长轨道。增长速度高位回调有内在要求,也受到政策主动调整的影响。鉴于房地产投资增幅呈现下降趋势,将带动整体投资增长出现一定幅度回落;出口增速受世界主要经济体复苏步伐减缓的影响,5月份以后已逐月下降,三、四季度我国经济增长将呈现逐季、小幅回调趋势。预计全年经济增长10%左右。

二、2012年经济增长将企稳回升,通胀压力趋于增强

2012年,全球经济持续温和复苏,中国出口将保持较快增长,消费实际增长稳中有降,投资增长动力依然强劲,下半年通胀压力加大,各季度GDP增速也将呈前低后高走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景气监测指数显示,虽然2012年8月份部分指标小幅逆转,但宏观经济先行指数和同步指数仍在下降,经济运行将延续短期下行态势。同时,先行扩散指数已经连续4个月反弹,先行指数降幅缩小,筑底迹象比较明显。根据历史经验和全球经济走势综合判断,本轮短期调整的底部有望出现在2012年一季度。在经济增长企稳回升的同时,通胀压力趋于增强。

(一)全球经济继续温和复苏,我国出口将保持较快增长

从2009年三季度到2012年上半年,美、欧、日等经济体已实现连续四个季度环比正增长,按照传统经济学定义,发达经济体经济衰退已经结束,并进入复苏状态。但是,多数发达国家实体经济恢复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者信心不足,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完全消化危机冲击尚需时日。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发生以后,部分欧洲国家开始降低公务员工资和政府福利支出等,以削减财政赤字、化解债务风险,加上刺激性政策的力度和效果明显减弱,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仍存在反复的可能。根据历次重大危机后各国经济复苏的一般特点,结合近期美、欧、日等经济指标的表现和政策取向,综合判断2012年发达经济体将保持温和复苏状态,出现二次探底或恢复快速增长的可能性均较小。2012年以来,新兴经济体彼此之间经贸合作加强,对发达经济体依赖程度下降,经济复苏势头明显好于发达经济体。预计2012年下半年和2012年新兴经济体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局面。

总体上看,2012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略好于2012年。伴随着全球经济的温和

复苏,2012年5月份以后我国主要贸易伙伴进口增速持续回落的趋势逐步止跌回稳,预计2012年进口增长将维持在1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 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在重启人民币汇率弹性机制以后升值压力不减,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出口增长产生冲击。同时,2012年全年出口达到30%左右的高增长,是在上年基数较低的情况下实现的。预计2012年我国出口增长将有一定幅度回落,月度出口增速呈前低后高走势,全年出口增长15%~20%。

(二)消费实际增长稳中有降,投资增长动力依然强劲

2003年以来,我国居民实际收入保持较高增长,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教育、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性财政支出快速扩张,消费预期改善,消费实际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扣除商品零售价格因素)达到较高水平。2009年下半年以来,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速有所回调,消费刺激政策效应减弱,民生性财政支出增速回落,消费实际增速也开始下降。2012年上半年,城镇居民收入仅增长7.5%,对下半年和2012年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将形成硬约束。去年5月份以来民生性财政支出增长有所加快,但仍明显低于2007年以来的平均水平。受此影响,2012年三季度以后消费实际增速将稳中有降,预计2012年消费实际增长略低于2012年。

2012年以来,投资增长回落,但降幅不大,全年仍将达到24%左右。2012年,出口和消费实际增长水平可能有所降低,但仍处于正常、合理水平,为制造业投资增长提供了一定的需求基础。同时,2012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各地重大规划项目陆续开工建设,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空间较大,对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将形成重要支撑。影响2012年投资增长的最大不确定因素在于房地产投资。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的逐步落实,投资性需求明显回落,房价过快上涨和资产泡沫化倾向得到有效遏止,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但房地产成交量的持续负增长,意味着开发商从市场销售中获得的资金减少,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打击房地产开发企业囤地行为和严格控制开、竣工时间,又会刺激房地产开发企业加快开发进度。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也会部分弥补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收缩对房地产投资增长的负面影响。综合看,2012年房地产投资增长将有所回落,但不会出现深度滑坡。预计2012年投资增长将呈现前低后高走势,全年投资增长将达到20%以上。

(三)通胀压力趋于增强

2012年物价涨幅在达到一个高点后将趋稳,并有所回落。2012年,抑制和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同时存在,物价走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从抑制物价上涨的因素看:消费实际增速回调、货币供给回归适度增长区间,需求拉动因素趋于弱化;2012年粮食、蔬菜、水果价格涨幅较高,部分农产品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2012年再度大幅度上涨的空间不大;为未来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输入型通胀压力。

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前期积累的大量流动性的消化仍需一个过程;二是目前肉、蛋产品价格已呈恢复性上涨,2012年有可能继续保持上涨态势,成为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动力量;三是国内投机资金已介入部分农副产品炒作,会推动部分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四是工资上涨将逐步从制造业向服务业传导,以及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等,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压力加大;五是全球经济温和复苏,美元等主要货币汇率存在贬值的可能,将推动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再度上涨,输入型通胀因素不可忽视。总体看,2012年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较多,特别是一季度以后经济增长企稳回升,物价上涨压力可能加大。综合上述分析,2012年出口、投资和消费实际增速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全年经济增长将略低于今年。从出口和投资增长可能呈前低后高走势判断,2012年各季度GDP增速也将呈前低后高走势。预计2012年全年经济增长可保持在9%左右,2011年下半年通胀压力加大,全年物价涨幅有望控制在4%以内。

三、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稳定,积极推进相关领域改革

2012年应重新认识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加快价格改革步伐,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改革和完善投资项目审批制度,建立房地产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机制。

2012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经济运行基本回归正常增长轨道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十分艰巨。在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关系发生重要转变的情况下,宏观经济政策为保就业而保增长的压力将有所减轻。因此,2012年财政、货币政策应逐步实现由应对危机型向常规型的平稳过渡,并保持相对稳定,把更大精力放到加快推进相关领域的改革上,力争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重新认识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

经过3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面”正在发生变化。从经济增长动力看,从过度依赖出口、投资转变到更多依靠消费扩张,从工业制造业的快速扩张转变到更多依靠服务业的发展,必然会对经济增长速度产生影响,潜在增长率逐步下降难以避免。从劳动力供给格局看,近年来城镇就业年均增长接近4%,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与新增城乡劳动力供给大体相当,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的压力明显缓解。上述变化意味着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关系的重 要转变。宏观经济政策为保就业而保增长的压力将有所减轻,政策目标在保持必要增长速度的同时,应更加注重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积极应对增长速度放缓和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而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着力培育和提升企业的赢利能力和水平。

(二)加快价格改革步伐,依靠市场机制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资源和要素价格扭曲,未能充分反映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障碍。应择机推进利率、汇率、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目前我国实际存款利率为负,存、贷款利差较大,且普遍存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可考虑适度提高存款利率,积极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扩大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在进一步加强差别化出口退税和出口关税的基础上,可适当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更多地发挥汇率在优化调整出口结构等方面的综合调节作用。进一步理顺煤、电价格,完善天然气、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逐步提高非农用水价格。

(三)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扩大消费

推进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是扩大消费的有效途径。可选择的政策包括:认真执行劳动合同法,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宅基地流转、置换方式创新,让农户合理分享土地升值收益;积极推进房产税征收试点,加大对高收入群体存量财产的税收调节力度;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和民生性转移支付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将政府支出重点更多地转移到向全体公民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上来。

(四)加快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

“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取得了重要成就,也初步形成了促进节能减排的机制,但还需进一步完善。近期出现的一些情况表明,节能减排对行政管理的依赖程度依然过高,依靠行政命令、实行“一刀切”的管理办法控制能源消耗,已产生一定负面效果,而且难以持续,也容易对一些地区的发展形成不当限制。应该以市场为基础,针对各地区资源条件、产业结构和发展阶段的差异,更加公平合理分配指标,积极探索有利于结构优化、技术进步、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逐步降低的实现机制,不断巩固和提高节能减排成效。可参考国际不同行业能耗、排放标准,逐步建立我国各行业鼓励先进、淘汰落后的节能减排制度;改变偏重依靠行政手段的方法,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排放权交易试点。

(五)改革和完善投资项目审批制度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2012年展望 篇2

2012年以来CPI波动呈现出CPI涨幅短期有所反弹,总体仍呈回落态势、拉动食品价格进而CPI上涨的主要动力发生转换、CPI涨价面依然较宽,部分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上涨的带动作用明显、CPI翘尾因素占比较大,新涨价因素影响先扬后稳等主要特点。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一)CPI涨幅短期有所反弹,总体仍呈回落态势

2012年1~5月,CPI同比上涨3.5%,涨幅比2011年全年和去年同期分别回落1.9和1.7个百分点。从月度情况来看,1月份CPI同比上涨4.5%,环比上涨1%,较去年12月份明显扩大,在经历短暂回调后,3月份CPI同比和环比涨幅又出现小幅反弹,5月份CPI同比涨幅在上月收窄的基础上进一步回落至3.0%,创23个月以来新低,环比也下降0.3%。(见图1)

(二)拉动食品价格使CPI上涨的主要动力发生转换

2012年前5个月,食品价格同比涨幅达7.5%,对CPI上涨的拉动作用最为显著。在CPI上涨的3.5个百分点中,由食品价格上涨拉动了近2.4个百分点,占CPI涨幅的67.8%。

在猪肉价格同比涨幅持续缩小且开始出现负增长的同时,鲜菜价格同比涨幅先跌后涨,对CPI上涨的拉动作用已连续3个月超过前者。截至5月份,鲜菜涨价直接拉动CPI上涨近0.8个百分点,而猪肉价格回落拉动CPI下降-0.02个百分点。(见图2)

(三)CPI涨价面依然较宽,部分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上涨的带动作用明显

除食品价格外,前5个月其他各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同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1~5月,衣着价格同比上涨3.5%,涨幅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7个百分点,拉动CPI上涨约0.3个百分点,占CPI涨幅的8.4%,成为影响CPI上行的新的重要因素。同时,1~5月份居住价格同比上涨1.9%,影响CPI上涨约0.4个百分点,占CPI涨幅的10.4%,其中租房价格同比涨幅尽管与去年相比已有明显回落,但环比仍保持着正增长。另外,部分劳动用工密集型的服务项目价格涨幅较高,特别是家庭服务及加工维修服务自去年6月以来同比涨幅一直在9%以上,并且今年4月份还出现小幅反弹。

(四)CPI翘尾因素占比较大,新涨价因素影响先扬后稳

在前五个月CPI3.5%的上涨幅度中,去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超过1.5个百分点,占总涨幅的43.4%。从月度情况看,受季节性因素的短期扰动以及异常气候造成的供给冲击,新涨价因素占比在3月份达到47.2%的峰值后逐步趋稳,5月份为43.3%。(见图3)

二、影响CPI上涨的主要因素分析

2012年CPI波动的主要因素一是需求增长与部分消费品、服务供给相对不足拉动CPI上行;二是劳动力成本和生产资料价格提高对CPI上涨形成推力;三是货币条件稳中略紧及通胀预期的减弱推动了CPI涨幅的回落;四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较大波动对CPI产生输入性影响。

(一)需求增长与部分消费品、服务供给相对不足拉动CPI上行

供求总量及其结构的变化是决定价格波动的基本因素。2012年1~5月,消费需求增长的放缓是拉动CPI逐渐回稳的重要原因。从总量上看,随着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际增速的中长期发展趋势的提高,CPI的中长期发展趋势也不断提高,反之亦然。但是,两者的波动并不同步,一般情况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际增速的中长期波动比CPI的中长期波动超前23个月左右(见图4)。据此判断,2012年前5个月CPI同比涨幅有所回落与2010年以后消费需求增速不断放缓有着直接联系。

从结构上看,2012年部分地区遭遇严重春旱和持续低温寒潮天气,露地蔬菜、设施农业产量与生长周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尤其是随着冬储菜的退市,新季蔬菜尚未大量上市,导致一季度部分蔬菜品种供应偏紧,价格出现大幅上涨。二是居民购房意愿低迷、新增就业增加等因素进一步放大了租房市场需求,使得租房价格上涨压力明显增大。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注:中长期波动曲线是进行HP滤波处理后得到。

注:单位劳动力机会成本=(总产值-物质费用-土地成本-成本外支出)/用工数量资料来源:《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11》。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

资料来源:IMF、国研网。

(二)劳动力成本和生产资料价格提高对CPI上涨形成推力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27%,并且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为74.4%,出现2002年以来的首次下降。人口结构的显著变化进一步凸显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紧缺,导致劳动力成本增加。更重要的是,农业比较效益长期偏低,务农的机会成本持续上升。以粮食生产为例,2006-2010年劳动力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重变化幅度不大,约为40%左右,而单位劳动力机会成本则由35.1元/日大幅提高到65.4元/日,年均递增16.8%(见图5)。加之各地上调最低工资和社保标准,都对价格上行构成长期压力。

2012年1~5月,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涨幅高位回落,累计上涨8.4%,与去年同期持平。其中,产品畜价格同比上涨20.2%,涨幅比去年同期回落6.3个百分点,化肥价格同比上涨9.7%,涨幅则比去年同期扩大0.5个百分点,造成种植养殖成本增加,最终传导至食品价格。据测算,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每提高1个百分点,会直接拉动食品价格上升0.4个百分点,由此推算,农业生产资料涨价推动前五个月食品价格上涨3.4个百分点左右,进而推高CPI约1.1个百分点。

(三)货币条件稳中略紧及通胀预期的减弱推动了CPI涨幅的回落

截至5月底,M1、M2和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分别比去年末低4.4、0.4和0.1个百分点,上述指标均已下降至历史较低水平,另外,通过外汇占款形成的流动性投放增长也明显放缓,这些都表明控制物价较快上涨的货币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根据M2增速与M1增速之差与CPI的领先关系,并综合产出缺口情况判断,2011年1月以来,M2与M1的增速差逐渐转负为正、波动上行(见图6),意味着充当资产储存的货币增长快于充当交易媒介的货币增长,即居民倾向于更少的持有货币,加之产出缺口去年9月份以来已呈现出由正转负的迹象,因此,即期有效需求的相对下降、通胀预期的减弱很大程度上缓解了CPI的上涨压力。

(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较大波动对CPI产生输入性影响

进入2012年,国际市场原油现货价格由1月份的106.9美元/桶快速攀升至3月份的117.8美元/桶,涨幅达10.2%。然而受伊朗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明显缓和等因素的影响,4月份开始国际油价缓慢回落,截至5月份,国际市场原油现货价格平均为104.2美元/桶,已经回落到去年底的水平(见图7)。国际油价的先扬后抑直接带动了国内成品油价格的相应调整,由此影响到CPI交通类的燃料价格、居住类的水电燃气价格的变动。

从国际市场来看,前5个月国际粮食市场行情整体相对平稳,但是受阿根廷、巴西等国严重干旱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大豆价格涨幅较为明显,直接带动我国进口大豆、豆油成本的上涨,一定程度上对国内粮油现货价格产生正向冲击。

三、2012年下半年CPI走势的判断和预测

基于上半年CPI波动及影响因素分析,我们认为,2012年下半年CPI的走势有以下特点:一是农产品价格稳中有升对CPI形成一定的上涨压力;二是猪肉价格降中趋稳有利于CPI抑制的大幅上行;三是货币政策总体稳健有利于抑制CPI走势的反弹;四是输入型通胀压力和资源价格改革对CPI上涨产生一定影响。

(一)农产品价格稳中有升对CPI形成一定的上涨压力

我国粮食生产已实现8年连增,市场供给形势大为改善。目前国有粮食企业原粮库存消费比远超过国际公认的安全线水平,有利于稳定国内粮价。与此同时,下半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涨幅将有望继续小幅收窄,预计全年累计涨幅为6.5%左右,将直接拉动食品价格提高2.6个百分点,进而影响CPI上升0.8个百分点。

从国际来看,下半年全球粮食市场总体处于稳中偏松的状态。其中,小麦、玉米的库存消费比较高,价格上涨的可能性不大,而大豆价格可能继续受到产需关系偏紧的支撑,价格将呈小幅上行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局部地区个别农产品品种出现的滞销、价格暴跌,极易挫伤农户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并且近期南方地区遭遇大范围强降雨,使得今年部分品种供不应求的风险较大,特别是近年来蔬菜价格周期波动的中值呈明显的上移趋势,由此推动CPI上行的可能性不容忽视。

(二)猪肉价格降中趋稳有利于CPI抑制的大幅上行

受去年猪肉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生猪养殖户加大了补栏力度,养殖规模明显扩大。截至今年4月底,全国千家规模以上养殖企业生猪存栏量环比增长0.4%,同比增长3.7%,猪粮比价已跌破6:1的盈亏平衡点。从存栏结构看,大猪(60公斤以上)存栏环比增加1.0%,仔猪存栏环比增加1.2%,中猪存栏则环比下降1.9%。根据生长周期判断,4月份中猪存栏量的下降,意味着2~3个月后待宰育肥猪潜在供应量将会小幅降低。但由于生猪供给总体上仍较为充足,在3季度猪肉消费旺季来临之前,猪肉价格很可能呈现降中趋稳的态势,从而对CPI继续回稳起到促进作用。

(三)货币政策总体稳健有利于抑制CPI走势的反弹

从先行指标来看,下半年经济增长可能会略好于上半年,货币政策将会保持总体稳健的调控基调,不支持CPI走势的反弹。与此同时,下半年外需形势仍不容乐观,国际收支顺差规模相对有所收缩,这也有利于减少以外汇占款形式投放的基础货币数量,一定程度上推动CPI涨幅的回落。

(四)输入型通胀压力和资源价格改革对CPI上涨产生一定影响

从国际范围来看,世界经济增长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美国经济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显著改善,欧债危机又显露出再度恶化的迹象。在中东地区地缘政治局势不发生新的不稳定因素的情况下,预计下半年国际油价高位宽幅震荡的可能性较大,由此直接影响到国内成品油价格,一定程度上缓解非食品价格的上涨压力。

从国内来看,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疏导公共事业领域累积的价格矛盾,各地将陆续出台成品油、阶梯电价、燃气价格等改革措施。预计水、电、油、天然气等价格将会出现一定幅度的提高,推动水电燃料价格进而居住价格的上涨。虽然其占CPI权重较小,直接影响有限,但价格改革在多个行业的波及效应对CPI产生的间接影响却不可小视。

综合以上分析并依据模型测算,在稳物价的宏观调控取向基本不变且没有明显气候灾害发生的条件下,下半年推高物价上涨因素和翘尾因素影响逐渐弱化,CPI将延续稳步回落的趋势,预计全年CPI同比上涨3%左右。

四、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和市场秩序规范;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的政策手段;稳妥推进资源价格改革与规范和加强价格调节基金管理。

(一)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和市场秩序规范

密切关注夏粮生产形势变化,建立和实施重要商品价格预警信号灯管理制度,加大监测覆盖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健全价格异常波动快速反应机制。与此同时,要注重将调控重点由价格干预转向维护市场和价格秩序,清理规范经营服务性收费,加大对恶意囤积、合谋涨价等不正当价格行为的监管和处罚。

(二)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的政策手段

着力促进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平台与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整合集成。进一步完善主要农畜产品储备制度,加强对生产、收储、加工、流通全链条的统筹调节,适时启动政府冻猪肉收储工作,强化储备猪肉的库存管理。稳定和提高大城市蔬菜自给能力,鼓励其与周边地区及优势产区协作建设“菜篮子”基地,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接向连锁超市、农贸市场、社区店配送农产品。完善物流行业“营改增”试点政策,进一步促进区域间和城市内部运输网络的优化和合理配载,推动运输工具的更新换代,不断提高物流效率。

(三)稳妥推进资源价格改革

目前来看,6月份开始CPI同比涨幅的翘尾影响大幅减弱,是进一步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有利时间窗口,但要充分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适时推进阶梯电价、阶梯水价改革,完善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避免因改革措施出台过于集中、力度过大,对居民的物价上涨预期产生负面影响。

(四)规范和加强价格调节基金管理

随着近年来各地价格调节基金征收规模的扩大以及在平抑农副食品价格、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亟需从国家层面加快价格调节基金立法,对基金征收渠道和使用管理作出明确规定。

摘要:2012年前5个月, CPI同比涨幅延续了2011年下半年之后高位逐步回落的态势, 通胀压力明显减缓。当前, 抑制物价上涨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逐渐增多, 特别是货币政策总体稳健以及通胀预期持续趋缓, 都促使CPI涨幅有望继续回稳, 预计全年CPI同比涨幅约为3%左右。宏观调控应处理好稳增长与稳物价之间的关系, 更加重视加快构建价格调控监管的长效机制。为此, 建议进一步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和市场秩序规范, 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的政策手段, 稳妥推进资源价格改革, 规范和加强价格调节基金管理。

关键词:CPI,继续回稳,长效机制,价格调节基金

参考文献

[1]刘涛.通胀预期管理仍需加强[N].中国经济时报, 2010-07-19.

[2]刘涛.当前我国价格上涨的影响因素及未来走势[J].宏观经济管理, 2011, (8) .

[3]范立夫, 张捷.货币增速剪刀差与CPI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 2011, (6) .

[4]李建伟.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影响因素及其贡献评估[J].经济学动态, 2011, (8) .

2012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展望 篇3

周边安全形势一览

说起中国周边安全,不能不提及美国重心东移的新战略。近年来,美国表现出了重返亚洲的强烈紧迫感。除了被欧元区挤压的因素外,还有对东亚地区快速整合的担心。在目前世界经济体系中,亚太地区是美元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东亚地区的国家为美国提供制成品和净储蓄,而美国提供市场和投资等金融服务,形成了以美元为核心的“美元湖”。2010年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开始启动,货币互换也提上日程;中日韩亦开始自贸区和货币互换谈判。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也使日本的一些政治家萌生了“脱美入亚”的念头,韩国也提出减少驻韩美军和美方交出作战指挥权的要求。这种类似在欧洲被边缘化的前兆,使美国有了对东亚合作可能导致“美元湖”破局的担心。

通过两年的观察,可以把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归纳为“操控危机,主导整合”八个字,即通过在亚太地区制造危机、维持可控的紧张,掌控亚太地区的走势。其中最明显的事例,就是在朝鲜半岛制造紧张局势,诱发和利用天安号、延坪岛事件,以安全威胁使韩国、日本重新靠拢自己;此外,就是至今还在发酵的南海议题。有关南海问题争议早就存在,一直没有成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障碍。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渲染提出南海议题,在东盟一些国家和中国之间打下了某种楔子,意在离间彼此关系,影响经济和地区安全合作。从中不难看出美国操控危机的技巧。看清楚了世界力量重心从大西洋向太平洋地区转移的历史大趋势,就知道美国的重返,实质上是其实力波动的体现,可视为一种无可奈何的收缩和调整,甚至有想借亚太发展之势延长霸权的心机。

2011年,中俄关系又有新内涵,高层交往频繁,双方决定将两国关系提升为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制定了未来10年两国关系发展规划。在中国全方位的开放中,还应该更加重视发展同俄关系。

2012年的中日关系也值得关注。外交从其功能层次而言,大致可分为解决问题、确保不出问题、实现共赢与关系升级。去年9月钓鱼岛撞船事件之后的中日关系,是解决问题的阶段。日本希望双方构建海上危机管理机制,则表达了日方对中日关系较稳定发展的希望。但这两个阶段,只是为了尽量减少外交的负面因素,正面因素的提升则需要双方构建互信,提高关系层次。当前的中日关系,正处于从前两个阶段向第三个阶段艰难爬升的十字路口。对于日本领导层而言,是否有意愿巩固双方的互信,对于未来中长期的中日关系有着关键性的影响。

2012年被称为“大选年”,这将推升国际政治、经济的敏感度。主要国家大选“扎堆”,相关国家主要精力在“拼选举”、不择手段“打选战”与选后“新人新气象”,都将深刻影响2012年及今后的国际氛围。以周边国家为例,俄罗斯普京执政团队继续执政前景明朗;日本野田内阁及民主党政权面临众议院改选考验;韩国李明博总统届满,执政的大国家党与在野的民主党围绕选举将激烈竞争;美国奥巴马总统谋求连任遭遇经济乏力、失业严重、债台高筑、国会掣肘与共和党挑战,选情不会平静。经济安全与就业民生也恐将成为一些国家的竞选主轴,这些国家的主要精力会“内向”,不排除有的国家为转移视线与转嫁危机,蓄意将经济问题政治化,致使某些双边关系格外敏感、易生摩擦。而一些国家新领导人上台后在内外战略上可能出现的调整,将使大国互动进入新一轮磨合期。美国对俄杜马选举指手画脚,美俄关系降温在所难免;美国选战激烈,可能拿中国“说事”,增加维护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的难度。

“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方针不变

面对全球重大战略迭出、周边复杂因素增加的新情况,“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始终是中国坚定奉行的周边外交方针。从整体看,中国与周边国家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形势相对稳定,这是中国和四邻共同努力的结果。

——中国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坚持通過对话协商解决争端和分歧。中国已先后同有关国家签订19个边界条约、协定和22个勘界、联检议定书,划定勘定约2万公里的边界线,彻底解决了与绝大多数邻国问历史遗留的陆地边界问题。

——中国倡导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积极参与解决地区热点问题。中国同有关各方就朝鲜半岛、阿富汗等地区热点问题保持密切沟通,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中国2011年与东盟国家就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指导方针达成一致,启动《宣言》框架下的务实合作,设立中国一东盟海上合作基金:中国与越南签署《关于指导解决中越海上问题基本原则协议》,与印尼成立海上合作委员会和海上合作基金,等等。

——中国与各方共同努力,构建开放、透明、平等的亚太安全架构,为区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中方倡建了六方会谈和上海合作组织,为维护本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中方是东盟地区论坛、东盟防长扩大会、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香格里拉对话会等机制的重要成员和积极推动者。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中国除自身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外,还秉持团结协作、互利共赢的精神,与周边国家积极展开合作,推动四邻携手并进。中国保持亚洲国家第一大出口市场地位,已经成为日本、韩国、俄罗斯、印度、朝鲜、蒙古国、越南等11个周边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同周边的自贸区建设顺利推进,对周边国家的投资迅速增长,经贸合作水平不断提高。韩国学者文兴镐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给周边国家和亚太地区国家带来了积极的作用,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对于世界经济的稳定至关重要。日本PHP综合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前田宏一说:“在亚洲,中国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当我们思考亚洲问题时,如果不与中国合作,那亚洲的诸多问题就都很难解决。”

周边外交“稳中求进"

2011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12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在外交领域亦应如此。

周边外交应是2012年外交领域的“优先重点”。其实,这一苗头在2011年底就已出现,中国领导人密集出访周边,周边国家政要也接连访华,周边外交掀起了一个小高潮。与此同时,周边一些重要地缘方向又出现了新情况与新变数。应对这一新局面,要在三个方面加以高度重视:一是刚柔并济,合作为主、斗争为辅,以“有理、有利、有节”的实际行动树立威信,塑造“言必行、行必果”与受人敬重的国家形象。二是稳妥应对地区热点,促其降温、防其升温、避免失控。我们积极同包括朝鲜在内的有关各方沟通交流,支持朝鲜稳定发展,坚持维护半岛稳定的立场;积极参与阿富汗“重建”进程,重点帮助巴基斯坦稳定与发展。三是自信与冷静应对美国重返亚太,拓展中美在亚太的互利合作。

有的放矢开展“大选年”外交,防止大选冲击双边关系。对某些西方大国在“战略困境”之中的复杂敏感心态与要强逞能心理,应有充分认识。鉴于美国总统“选战”导致美对华政策趋硬与中美摩擦趋增的可能,宜冷静应对,强调“艺术”,注重技巧,加强沟通,增加互信,主动引导,力争中美关系平稳过渡。

平衡而有重点地发展与两大“集群”的战略关系。平衡处理好与世界各国关系。对与发达国家的关系强调“稳”,稳步推进中美、中欧、中日关系:对与新兴大国的关系强调“进”,增强“共同发展”与“共同命运”的“战略共识”,加强团结,强化“金砖国家”机制,拓展中国一东盟经贸合作,共同抵制发达国家转嫁金融危机的企图。妥善统筹新兴大国之间的关系,争取良性竞争,防止被发达国家利用矛盾与分化。

而在涉及中国主权统一与领土完整的问题上,则应有效反对和抵制外部势力插手与侵犯中国主权。

(作者系新华社记者)

责编/木艮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2012年展望 篇4

我认为2011年中国经济运行趋于正常增长轨道,但同时还应积极推进相关领域改革,以保障中国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膨胀的双重打击下保持较稳定的增长。

自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随着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物价涨幅趋稳,资产泡沫化风险降低,经济增长逐季回调,但仍处于高位,经济运行开始回归正常增长轨道。2011 年又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外部发展环境总体上略好于去年,国内投资、消费有望实现较快增长。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相对稳定的同时,应积极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中长期经济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与应对金融危机初期相比,从2010年以来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形成了市场驱动的投资、消费和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良好格局。同时,物价涨幅出现趋稳迹象,资产泡沫化风险降低,经济运行从应对危机的特殊状态向正常增长轨道的转变有了重要进展。

从09年三季度到10年上半年,美、欧、日等经济体已实现连续四个季度环比正增长,按照传统经济学定义,发达经济体经济衰退已经结束,并进入复苏状态。但是,多数发达国家实体经济恢复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者信心不足,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完全消化危机冲击尚需时日。根据历次重大危机后各国经济复苏的一般特点,结合近期美、欧、日等经济指标的表现和政策取向,综合判断2011 年发达经济体将保持温和复苏状态,出现二次探底或恢复快速增长的可能性均较小。自10年以来,新兴经济体彼此之间经贸合作加强、对发达经济体依赖程度下降,经济复苏势头明显好于发达经济体。

目前看来,2011 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略好于10年。伴随着全球经济的温和复苏,10年5 月份以来我国主要贸易伙伴进口增速持续回落的趋势也将逐步止跌回稳,预计今年其进口增长将维持在1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在重启人民币汇率弹性机制以后升值压力不减,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出口增长产生冲击。同时,2010 年全年出口达到30%左右的高增长,是在上年基数较低的情况下实现的。预计今年我国出口增长将有一定幅度回落,月度出口增速呈前低后高走势,全年出口增长15%—20%。

2003 年以来,我国居民实际收入保持较高增长,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教育、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性财政支出快速扩张,消费预期改善,消费实际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扣除商品零售价格因素)达到较高

水平。2009 年下半年以来,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速有所回调,消费刺激政策效应减弱,民生性财政支出增速回落,消费实际增速也开始下降。预计今年消费实际增长略低于去年。

2011 年,出口和消费实际增长水平同比可能有所降低,但仍处于正常、合理水平,为制造业投资增长提供了一定的需求基础。同时,2011 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各地重大规划项目陆续开工建设,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空间较大,对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将形成重要支撑。影响2011 年投资增长的最大不确定因素在于房地产投资。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的逐步落实,投资性需求明显回落,房价过快上涨和资产泡沫化倾向得到有效遏制,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2011 年,抑制和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同时存在,物价走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从抑制物价上涨的因素看:消费实际增速回调、货币供给回归适度增长区间,需求拉动因素趋于弱化;今年粮食、蔬菜、水果价格涨幅较高,部分农产品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明年再度大幅度上涨的空间不大;未来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输入型通胀压力。但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仍然存在:一是前期积累的大量流动性的消化仍需一个过程;二是目前肉、蛋产品价格已呈恢复性上涨,今年有可能继续保持上涨态势,成为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动力量;三是国内投机资金已介入部分农副产品炒作,会推动部分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四是工资上涨将逐步从制造业向服务业传导,以及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等,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压力加大;五是全球经济温和复苏,美元等主要货币汇率存在贬值的可能,将推动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再度上涨,输入型通胀因素不可忽视。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2012年展望 篇5

主讲:宏皓

时长:3-6课时

第一讲2013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1.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发展面临的瓶颈

2.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分析

(1)全球经济仍处于调整后期

(2)全球经济未来新的增长点

3.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整体形势分析

(1)2012年的经济数据回顾

(2)经济回落的核心原因

(3)经济运行机制出现新变化

(4)经济潜在增长率存在下降趋势

(5)直面现实对2013年经济的整体研判

(6)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从优化投资结构入手

4.基础设施投资的现状和政策调控的方向

5.促进民间投资安全稳定发展的举措

6.“十八大”战略目标解读:新机遇、新挑战、新任务 第二讲未来中国全行业发展导向——转型升级

1.地方融资平台作用和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

2.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升级目标的实现需要金融创新

3.汽车、钢铁产业如何走出当前发展的困境

4.现代农业发展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5.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

6.房地产市场如何实现下一个“黄金十年”

7.医疗产业的深远发展要运用产业基金

8.建材行业突围需借力城镇化的发展

9.工程机械行业未来10年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10.把握食品卫生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机遇

专家简介

宏皓:著名金融学家﹑融资专家,北京交通大学客座教授、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金融智库首席金融学家、历任多家五百强企业金融上市顾问,政府机构金融顾问。中经产业基金理事会秘书长,央视网财经评论员。经过20多年金融投资理论的研究及资本运作的实战,创建了中国人自己的金融投资理论。并为上千家企业解决投融资难题。被社会广泛誉为:中国当代“金融韩信”、中国私募基金之父。

常受邀在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中国经济网、央视网、人民网等国家级媒体担任特约专家嘉宾。

近10年来著有《融资决定成败》等20多部著作。是目前国内在金融投资领域出版著作贡献最多,受众面最广的金融投资专家。

宏皓教授利用2012年共53个周末,共出席知名高校EMBA班、博士班,培训机构总裁班,政府机构大型论坛,融资机构论坛51场共计80天,培训课程遍及中国30多个城市。在社科院﹑北京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浙江大学MBA、EMBA、总裁班等多次讲授《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私募股权与金融投资》、《产业园区金融创新》、《资本市场与风险投资》、《房地产行业转型升级与投融资管理》、《企业资产管理》、《企业融资策略》、《企业战略转型》、《公司理财》、《公司治理》、《资本运作与投融资管理》、《私人银行财富管理》、《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与创新》、《村镇银行的金融创新与发展实务》、《十八大宏观经济政策解读与银行创新发展》等课程。并撰写2012年中国农业银行总行私人银行《中国财富市场调研报告》,以及为中国中硅提出解决问题方案并加以实施。

2012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 篇6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经济形势异常复杂的一年。从国际上来看,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各类风险明显增,欧债危机不断加剧、美国经济复苏乏力。从国内来看,政府实施“稳经济、调结构、控通胀 ”的经济发展思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国内经济总体保持稳健增长的态势。国内CPI快速上涨势头得到有效抑制,CPI 从7月份的6.5%下降到11月份的4.2%;房地产价格上涨趋势得到有效控制,房价开始回落,11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显示,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下降的城市有49个,持平的城市有16个,仅有5个城市环比涨价;经济总体表现良好。但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隐忧,温州、鄂尔多斯等地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的现象,三季度以来经济增长出现下滑态势。

201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12年经济工作思路,2012年经济总基调是“稳中求进”,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2012年国内外经济形势愈加复杂,2012年将是中国经济“在持续回落中逐步趋稳”的一年,也是十分复杂的一年。美国、日本经济复苏乏力、欧洲债务危机不断,市场信心下降,世界经济可能将在较长时期内持续低迷。

国际投行对中国2012年经济发展走势的看法,存在分歧。以8%的GDP增长为分界线,高盛、汇丰相对悲观,认为中国GDP增长将在8%以下;大摩、小摩认为GDP增长在8%以上。但投行普遍认为,中国经济还不会有“硬着陆”产生。

虽然我国经济增速预计可以保持在比较合理的的增长,物价涨幅也将逐步回落,但我国经济发展依然面临众多挑战,经济发展还有很多不确定性。

第一,房地产泡沫破裂风险

经过限购、紧缩货币等一些列的房地产调控,房地产价格终于出现了拐点,但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来看,央行公布的房地产领域的贷款占新增贷款的20%左右,国内银行50多万亿元的贷款中,有30%以上的贷款是流向基础建设和房地产领域。如果房地产泡沫破裂的话,会对银行体系产生重大冲击,因此房地产调控的最理想的结果是实现房地产的软着陆。中国社科院学术委员、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教授在2012《社会蓝皮书》暨社会形势报告会上表示:“整个房地产业若出现崩盘情况,会对经济造成致命的影响,如何处理新形势下这一“两难”问题成为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阶段。”。

第二,关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

2008年、2009年发放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银行贷款集中到期,同时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减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还款来源减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应当值得关注。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2012年展望 篇7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内经济形势分析与跟踪课题组近日发布《2014年经济形势分析与2015年展望》报告。该研究报告显示, 2014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基本平稳, 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 经济运行中出现一些积极变化与亮点。但投资增长后劲不足、融资瓶颈约束明显、企业经营困难等问题突出, 经济下行压力和风险依然较大。

展望2015年, 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复苏态势, 国内基本面和改革因素仍可支撑经济中高速增长, 但一些短期、结构性与长期性因素将会对经济增长造成冲击和制约。要把2015年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 要继续实施和完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发挥好改革和各类政策的合力。

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变化与亮点

一是经济结构继续优化。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均出现积极变化。在产业结构方面, 2014年前3季度, 第三产业增速高出第二产业0.5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6.7%, 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 服务业中现代服务业保持较高增速, 比重不断提高。且服务业增长对工业增长的依赖减弱, 独立增长能力增强。工业中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快于工业整体增速。在需求结构方面,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5%, 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6个百分点, 也比同期投资的贡献率高7.2个百分点, 是经济增长的首要拉动因素。

二是就业与居民收入增长较快。2014年前3季度, 尽管经济减速, 但与改善民生密切相关的就业与居民收入指标表现良好,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呈现出向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倾斜的态势。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0.5%, 实际增长8.2%, 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0.8个百分点, 高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近2个百分点。

三是消费热点继续保持热度。网络零售保持旺盛, 通讯器材销售加快、绿色消费增长显著。2014年前3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增长49.9%, 其中, 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增长54.8%。在4G网络建设及新产品更新加快的带动下, 限额以上企业通讯器材销售额同比增长31.8%, 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近8个百分点。

四是化解产能过剩和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在化解产能过剩方面, 通过扩大国内市场等方式, 一度严重过剩的光伏等行业供需已趋正常。钢铁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也在有序推进, 如河北省削减钢铁产能达数千万吨。在节能减排方面, 2014年前3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4.6%, 高于预定目标。

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

一是投资增长后劲不足。投资增长乏力是拖累当前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 也是未来一段时间经济下行风险的主要来源。各主要投资领域和投资主体都面临着一些困难与问题。一是受制造业持续产能过剩、需求不足影响, 民间投资意愿减弱, 2014年1至10月民间投资增长18%, 虽高于整体投资增速, 但比2013年同期低了5.4个百分点, 降幅大于整体投资。二是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带动房地产投资持续下行, 2014年1至10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2.4%, 比2013年末回落了7.6个百分点。三是税收和土地出让收入减少, 偿债进入高峰期, 地方政府投资能力受限, 基础设施投资增长难度加大, 与2013年同期相比, 2014年1至10月中央投资项目增速提高了2.3个百分点, 而地方投资项目增速下降了4.6个百分点。四是受预期以及其他各种因素影响, 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外商企业投资步伐放慢。五是新开工项目减少, 目前新开工项目增速低于近10年20%左右的平均水平约5个百分点。部分地区在建项目和储备项目接续不好, 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开工投产后, 项目的补充跟进出现了较严重的“断档”, 将直接影响投资增长的可持续性。

二是融资瓶颈约束凸显。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信贷大幅回落, 凸显资金面紧张。尤其是7至10月份社会融资总量共计3.03万亿元, 仅为去年同期的60%。除了普遍存在的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和贷款利率上浮等问题外, 由于企业盈利能力减弱, 银行基于违约风险考虑, 惜贷、限贷现象增加, 甚至还进行抽贷, 加剧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目前, 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有所增多, 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净额和比例也呈上升之势。

三是企业经营依然困难。一方面, 由于主要工业品价格下降影响, 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持续回升且大幅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幅, 同时库存周转率下降, 企业去库存压力加大, 经营效益普遍下降。另一方面, 除了传统的资金、用工、土地、运输成本上升外, 当前企业在结构调整升级如环保、技改和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投入明显增加, 在一些财政增收压力较大的地方还存在着收过头税等加重企业负担的现象。此外, 一些企业出于业绩考核和融资的需要, 有意人为调高利润, 因而企业实际的经营困难程度比数据反映的还要严重。

主要政策建议

2015年尚无重大因素出现改变经济平缓下滑的局面, 预计2015年全年经济将可保持在7.0%以上, 略低于2014年的增长水平;全年CPI涨幅将在2.2%左右, 远低于调控目标。

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 2015年的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 狠抓改革攻坚, 突出创新驱动, 强化风险防控, 加强民生保障, 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加快落实已出台的各类政策, 及早发挥政策效力。对已出台的各项政策, 特别是棚户区改造、西部地区铁路建设、城市管网、新能源环保和信息消费等重点建设领域尽快制订工作方案, 做好投资规模测算和分解, 制订切实可行的融资方案, 使政策能够落在实处, 要尽量集中资金完成在建续建项目, 早建成早见效。同时, 要以破解制约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为导向, 强化政策的协调配套, 加快出台更具针对性、操作性和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及细则。

积极财政政策应发挥更大作用, 更有作为。一是适当扩大中央财政支出与赤字规模, 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中央财政应承担更大的支出责任, 加大对结构调整、节能环保和改善民生的支持, 建议2015年中央政府预算赤字率扩大至2.5%。二是通过改革加快盘活国有资产存量, 置换资源用于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 具体措施有加快推进国有资产退出竞争性领域、完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策体系等。三是实现地方政府债务与融资体制平稳转换, 避免出现政策空窗期, 以保障地方公共服务的合理投入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稳定。

适时适度微调货币金融政策, 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根据形势发展需要, 在坚持稳健货币政策取向的同时, 要及时微调预调货币政策, 稳定市场预期和信心, 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适时扩大定向降准范围或实施全面降准, 运用各类创新性货币政策工具, 提高金融机构的放贷能力, 适度扩大抵押物范围和放宽标准, 满足实体经济的信贷需求。综合考虑国内外因素适时调整基准利率水平, 尽快形成新的贷款利率引导机制, 指导商业银行适当降低各类贷款利率, 有效缓解融资贵这一突出问题。

适当扩大公共投资, 防止投资大幅滑坡。加大重大项目建设力度, 围绕中西部铁路、城市基础设施、通用航空机场、水利工程环保等方面, 实施和统筹推进一批重大项目计划;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重点产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及“两化融合”项目,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开发性金融支持棚户区改造政策落实, 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进度, 在房地产下滑严重城市可以考虑政府收购商品房作为保障性用房, 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基本正常运行。再推出一批重大改善民生项目。

挖掘消费增长潜力, 促进消费平稳增长。结合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尽快出台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实施细则, 加快建立合理的公务员工资增长机制, 加快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 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适度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加大对首次购房者的信贷与税收优惠, 适当放宽二套房贷款政策, 促进合理的住房消费;降低部分消费品进口关税, 缩小高档消费品境内外价差, 促进海外奢侈消费品消费回流国内市场;以支持鼓励创新为重点, 加快推动电子信息消费、农村服务消费、绿色循环消费等新型消费的推广。

完善政策体系, 更为有效地化解产能过剩。在化解产能过剩问题上, 政府要履行好自身应有的职责, 同时要尽量避免和减少直接行政干预。一是要规范好市场经济秩序, 严厉打击偷税漏税、制售假冒伪劣等行为, 切实改变钢铁等行业“劣币驱逐良币”的不正常现象。二是改进需求市场, 如提升建筑质量标准、推广钢结构替代钢混结构等。三是尽快建立污染物排放总量限制与排放配额交易制度。

协调推进各项改革, 尽快释放改革红利。统筹行政体制、财税体制、金融和国企等多方面的改革, 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活力和动力。一是继续推进下放和取消行政审批事项, 扩大负面清单管理的实施范围;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 疏导审批通道, 全面简化流程、提高效率和加强服务。加快建立政府激励约束机制, 提高公务员工作积极性和规范性。二是把推进改革和盘活存量有机结合起来,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三是深化土地、资源和金融等重要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和社会领域的改革, 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提高要素生产效率, 挖掘增长潜力。

2015年经济运行环境与条件分析

2015年我国经济运行的国际环境总体趋好, 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复苏态势, 但国外政策调整、地缘政治冲突等也带来了一些风险和不确定性。国内基本面和改革因素仍可支撑经济中高速增长, 但一些短期、结构性与长期性因素将会对经济增长造成冲击和制约, 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增长仍面临很多挑战。

有利因素与条件在于:

世界经济将持续复苏但难以有大的改善。2014年下半年以来发达经济体持续复苏, 虽然欧元区和日本经济有所回落, 但是美国经济增长强劲。各机构普遍预计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将继续保持复苏态势, 增速有所提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预测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3.8%, 较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但同时也要看到, 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总体仍较为疲软, 短期内难以真正走出低谷, 一些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 供给方面的制约因素和金融条件的收紧对经济增长造成的不利影响可能持续更长时间, 因而2015年世界经济仍只是边际上的改善。

政策效应逐步释放。一方面, 为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 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定向调控政策措施。内容涵盖定向降准、结构性减税、棚户区改造、中西部铁路建设、稳定外贸、扩大信息体育消费, 以及在近期实施的全面降息和基础设施领域推出一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项目 (PPP) 等。这些政策多需跨年度操作, 政策效应将继续释放。另一方面, 在我国当前的财政状况和通胀形势下, 2015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还具备较大的运用空间, 政府可能继续围绕促进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加强公共 (基础) 设施建设等方面出台力度更大的新政策, 政策效应也将会集中体现为通过扩大内需进而拉动经济增长。

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依然较好。我国经济的基本面仍然良好, 内需增长具备有利条件。供给方面, 虽然我国面临劳动力人口绝对量减少、储蓄率下降等趋势性变化, 但是人力资本、资本存量等要素供给的质量在提高, 一些新的增长拉动因素正在形成。消费方面, 目前就业形势良好, 居民收入增速超过了经济增速, 为消费持续增长和提升消费占比创造了有利条件。投资方面, “十二五”规划即将收官, 一些规划尚未完工的在建工程和尚未动工的大项目, 建设进度将有所加快, 出口回暖也将带动相关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这些都有利于促进2015年投资增长。

改革红利将逐步显现。2014年政府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 包括加大简政放权的力度, 允许民间资本创办金融机构, 放宽市场主体准入, 以及以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为核心的价格改革等, 2015年还将实施一批重大改革。这些改革对经济增长潜力的提高作用将在未来一段时期逐步显现出来, 对2015年的经济增长具有正面作用。

不利因素和风险隐患在于:

一是世界经济中的风险性不确定性因素仍较多。首先, 全球经济总体未恢复到危机前增长水平,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以及由于土地、劳动力等综合成本上升造成我国出口国际竞争力有所下降, 这些因素仍持续对我国外贸出口造成不利影响。其次, 主要发达经济体宏观政策分化和转换带来的冲击。第三, 地缘政治形势更加动荡。

二是房地产市场短期难以出现强劲回升。2014年以来房地产市场景气度不断下降, 虽然已出台了解除限购、放宽首套房贷款认定标准和降息等政策, 这些政策可能在边际上改善房地产市场形势, 但受房地产市场阶段性过剩严重、房价下行预期强等因素影响难以很快扭转低迷态势。房地产行业前后向产业关联度高, 与钢铁、建材、家电、装饰材料等多个行业紧密相关, 且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四分之一, 房地产市场低迷将严重掣肘投资及相关行业的增长。

三是环保指标造成的强约束。“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显示, 环保指标完成进度滞后, 规划中4个节能环保的约束性指标都未能达标。为了确保节能环保指标在“十二五”后两年达标, 国家将“实施最严格的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 有些地方为完成环保指标, 可能会采取强制措施。

四是供给因素约束不断加强。劳动力、土地、资本等供给因素进一步趋紧, 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不断加强。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2012年展望 篇8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就业形势较好,消费品市场活跃,居民收入增长加快,企业利润较高,财政增收较多。但国民经济仍在高位运行,宏观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缓解,主要表现在:工业增长速度持续高位运行;固定资产投资及对外贸易快速增长;财政税收高速增长;消费品价格上涨明显;房地产等资产价格高位持续攀升。

(一)工业增长速度持续高位运行

今年以来,工业增长速度持续高位运行,显著高于去年。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5%,比上年同期加快1.6个百分点。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5623亿元,同比增长37.0%。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06.56,比去年同期提高21.57点。

(二)固定资产投资及对外贸易快速增长

今年1—10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88953亿元,同比增长26.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完成投资38800亿元,增长16.6%;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9192亿元,增长31.4%。从项目隶属关系看,中央项目投资8830亿元,同比增长13.8%;地方项目投资80123亿元,增长28.6%。从产业看,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1070亿元、39048亿元和488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9%、29.6%和24.7%。其中10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同期增长30.7%,增速较2006年10月加快13.9个百分点,10月份当月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年内最高,且远高于9月份的24.8%,显示投资反弹压力巨大。

贸易顺差过大是近两年才出现的新问题,2004年我国的贸易顺差只有320亿美元,而2005年和2006年分别达到1019亿美元和1775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218%和453%。今年1—10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1759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5%,进出口规模接近去年全年水平;其中出口9858亿美元,增长26.5%;进口7734亿美元,增长19.8%。1—10月贸易顺差为2123亿美元,增长59%。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14336亿美元,同比增长45.1%。贸易顺差过大,使贸易摩擦大量增加,资源环境更趋紧张,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

(三)财政税收高速增长

2006年,我国财政收入达到39300亿元。2007年前三季度,全国税收收入(不包括关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未扣减出口退税)累计完成37161亿元,已经接近2006年全年收入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30.8%;增收8741亿元,已接近1998年的全年收入额,增幅是1994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其中,国内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海关代征进口税等主要税种收入增幅在20%以上。证券交易印花税完成1436亿元,增长11.7倍。财政税收持续高速增长与经济增长速度过快、物价水平较高等因素密切相关。预计今年全年财政增收将超过1万亿元,超收5000亿元以上。

(四)消费品价格上涨明显

今年以来,我国的消费品价格呈现出较快上涨的趋势,前10个月累计,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4.4%,8—10月份分别上涨了6.5%、6.2%和6.5%,其中食品类及居住类价格上涨较多。尽管当前我国的核心CPI(即CPI数据中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部分)上涨并不高,7月和8月份均为0.8%,但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恩格尔系数较高,比如2006年我国农村恩格尔系数为43%,因此,近期物价的快速上涨对低收入阶层和困难群众生活的影响较大。

(五)房地产等资产价格高位持续攀升

除了CPI之外,当前我国股市和楼市等资产市场价格也在高位上持续攀升。特别是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过高,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居民住房,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今年以来,包括近几年来,全国住房价格一直在呈现上升的态势,可以说今年以来又逐渐有所加快。1—3季度,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累计平均上涨6.7%,其中一季度上涨5.6%,二季度上涨6.3%,三季度上涨8.2%。三季度中7月份同比上涨7.5%,8月份同比上涨8.2%,9月份同比上涨达8.9%。10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了9.5%,达到了新高。在流动性过剩和负利率背景下,资金推动容易引发资产泡沫风险。去年以来股市、楼市价格涨幅双双增加,表明泡沫成分在加大,值得高度重视。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主要有:经济增长速度过快,投资反弹压力较大;消费品和资产价格持续上涨,不利于宏观经济稳定和社会和谐;资源要素价格偏低,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收入分配及民生问题较为突出。

(一)经济增长速度过快,投资反弹压力较大

近几年我国GDP的增长速度一直比较快,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今年前三季度达到11.5%,上升趋势进一步增强。预计今年全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超过前四年的水平。

从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看,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仍将延续投资主导型增长模式。自改革开放以来,相对经济增长和消费增长来说,除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一段时期之外,投资增长一直存在过快的问题。除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对投资的客观需要之外,存在这一问题的根源,与我们现行的财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干部管理体制密切相关。此外,目前宏观经济环境中还存在着一些使投资反弹成为可能的条件,主要表现在相对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投放较多,企业利润和自有资金较多,为投资反弹提供了宽裕的资金支持条件。

2008年是政府换届年,由于造成投资冲动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投资反弹的压力仍将很大。经济增长速度特别是投资增长过快,给经济结构调整、能源资源的合理开采利用和环境保护都带来了许多困难。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产生不良贷款的体制机制因素尚未根本消除,不良贷款反弹压力依然较大。

(二)消费品和资产价格持续上涨,不利于宏观经济稳定和社会和谐

今年以来,我国的消费品价格呈现出加速上涨的趋势。受投资需求较高、国内流动性偏多、资源要素改革及国际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的价格上涨还将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第一,投资需求较高的因素。2003年全社会投资增长率是27.7%;2004—2006年分别比2003年降低了1.1、1.7和3.7个百分点,虽然增长速度逐年有所降低,但仍在20%以上。今年1—10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88953亿元,同比增长26.9%。从施工和新开工项目情况看,截止到10月底,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66704亿元,同比增长26.5%。由于造成投资冲动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投资反弹的压力仍较大,预计2008年投资增长仍然将明显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和消费增长速度。投资需求持续多年的高位运行将加大未来价格上涨的压力。

第二,国内流动性偏多的因素。在现有利率和汇率框架下,货币供应量增长偏快,央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难度在加大,流动性过多推高了消费品价格和资产价格。近几年,由于我国劳动力的相对过剩及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阻碍了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向下游产品价格上涨的传导。今年以来,一方面我国劳动力的成本开始逐步有所上升,另一方面企业依靠加强管理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潜力在下降。这两个因素将促使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向一部分下游产品价格上涨的传导,在货币供应持续偏高、流动性持续偏多的条件下,消费品及资产价格上涨的压力将加大。

第三,资源要素改革的因素。我国许多重要资源或者资源性产品价格低于市场价格,资源税税率偏低。资源价格偏低是我国经济内外失衡、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的诱因之一。理顺资源价格是扭转经济内外失衡、推进节能减排的必然要求。但资源价格改革将加大短期内价格上行的压力。

第四,国际价格上涨的输入因素。其一,全球化所带来的工业快速增长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和大宗商品紧张,在美元贬值的情况下,价格持续上扬。今年以来,国际油价在波动中持续走高。当前,我国原油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国际油价的大幅上涨,将带动国内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其二,受全球气候因素等导致的产量下降和需求强劲的影响,近期国际粮食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并持续在高位运行。国际粮食市场的价格波动也会波及到我国的粮食市场。近年来,我国粮食呈现出净进口格局,尽管今年全国粮食继续丰收,但某些品种受国际粮食价格的影响仍然较为显著。国际市场粮价高企的持续,将使国内粮食价格处于相对的高价位。

除了CPI之外,当前我国股市和楼市等资产市场价格也在高位上持续攀升。自2006年初以来,我国股市持续繁荣,已经上涨了四倍多。我国目前由于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流动性过剩问题短期内难以有效解决,货币供给充沛,同时又在较长时期内维持低利率、负利率,使人们持有的货币贬值,加之民间投资渠道匮乏,民间资金进一步倾向于流入楼市和股市。这些预期,人为放大了房地产投资需求,推高了股市价格,加剧了资产价格的进一步膨胀。

消费品和资产价格的过快上涨,不利于宏观经济稳定和社会和谐。一是通货膨胀使消费者实际购买力削弱,影响了实际消费。消费者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会形成畸形的消费行为,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二是通货膨胀改变了原有的收入分配的比例和原有的财富占有比例。依靠固定收入的人群在整体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例变小了。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当实际存款利率为负时,会损害存款人的利益。存款者实质在变相补贴贷款者,会进一步扩大收入差距、也不利于控制投资增速过快的问题。三是资产价格脱离基础因素的过快上升,会给实际经济发出错误的信号,导致总供给与总需求的错位,引起宏观经济波动。

(三)资源要素价格偏低,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

“十一五”规划中制定了单位产值能耗减少20%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两个约束性指标。2006年全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的目标。2007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降低2.78%,单位GDP电耗同比上升3.64%,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3.87%;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263.4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0.88%;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691.3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0.24%。

我国许多重要资源或者资源性产品价格仍然实行政府定价,远远低于市场价格,既不反映要素稀缺程度,也不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税税率偏低而且征收不合理。在资源要素及环境成本低估的条件下,我国资源利用的效率低下,国内外市场需求被扭曲和放大,促使高耗能产业过度扩张,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四)收入分配及民生问题较为突出

近一段时期以来,随着政府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的大幅增加,企业存款和政府存款增长较多,在总储蓄中的比例不断上升。相比而言,居民存款在总储蓄中的比例不断下降,反映出我国收入分配结构不利于刺激居民消费和解决民生问题。

近几年,虽然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对“三农”和民生问题的投入不断增加,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发展,保障了社会稳定。近几年来,为了支持农业、教育、卫生等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财政支出额不断增加且幅度很大。但是,由于财政支出增幅更高,在这些民生领域的支出比重反而持续下降。

在农业投入方面,1996年用于农业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8.8%,2005年是7.2%。1991—2005年,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从9.6%下降到6.6%。

在教育投入方面,财政教育支出绝对量逐年增加,但占GDP的比重一直未能超过3%。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由1996年的21%下降到2005年的11.7%,不仅与世界平均水平有很大差距,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处于较低水平,政府教育投入不足导致居民教育支出增加,影响了居民的其他消费。

在公共卫生投入方面,公共卫生总费用绝对量也在逐年增加,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1996年为5.9%,2001年为4.2%,2005年下降为3%,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

三、政策建议

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2008年要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和改革的力度,采取组合性的政策,货币政策应适度从紧,财政政策应进一步加大对民生问题的支持力度。具体而言,要综合运用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防止固定资产投资反弹;严格控制消费品价格和资产价格的过快上涨;深化资源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大财政政策对民生问题的支持力度;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降低地方政府投资冲动。

(一)综合运用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防止固定资产投资反弹

根据开放经济下政策选择问题的“三元悖论”,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按照“三元悖论”理论,在半开放的资本管理体制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货币政策的效果受到一定的制约。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9月18日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即商业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由原来的5.25%降为4.75%,以应对次贷危机,这是美联储自2003年6月以来首次降息。美联储10月31日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再降0.25个百分点至4.50%,以应对信贷危机及可能产生的经济衰退后果。这是继9月份降息0.5个百分点后美联储再度降息。今后还可能进一步降息。美联储降息缩小了中美之间的利率差,加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增加了我国国内宏观调控的难度。

2008年是政府换届年,为防止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针对货币供应和信贷投放过多和流动性持续扩张的形势,应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产业政策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比如,应进一步提高银行存款和贷款的利率,逐步降低存贷款利差;逐步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强短期国际资本进出的监管等。

为了抑制某些行业过快增长,特别是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要控制新开工项目,严格执行市场准入标准,切实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建设项目的供地和贷款,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违规用地行为。

在市场准入方面,根据不同行业情况,要严格执行新建项目在土地、环保、节能、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准入标准,把好新项目的市场准入关,项目开工建设必须符合“六项必要条件”:第一,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和市场准入标准;第二,按规定完成投资项目的审批、核准或备案;第三,按规定开展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依法完成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并领取土地使用证;第四,按规定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第五,按规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第六,符合信贷、安全管理、城乡规划等规定和要求。

(二)严格控制消费品价格和资产价格的过快上涨

首先,要加强利率与汇率政策的协调配合。提高银行利率,逐步缩小银行的存款和贷款利差,避免出现长期负利率的局面;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供求的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逐步发挥国债对冲作用,进一步收缩流动性。

其次,要加大对农业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完善支农惠农政策,稳定粮食生产,增加肉禽、食用油供应。完善农产品预报机制,加大粮食市场监测力度;充分发挥国家储备调控功能,稳定农产品价格;完善粮食收购和进出口政策,稳定国内粮食供应;合理引导粮油加工业发展,改善农产品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方式,稳定农产品生产;加强粮食流通体系建设,提高粮食综合供给能力;丰富农产品期货品种,规避粮食价格风险。

再次,要努力加大中低价位住房的供给,研究实施物业税征管问题。各级政府应增加土地供给,保证有足够数量的新建住房投入市场;使用政府掌握的资源,切实为有需要的群众提供足够的经济适应房和廉租房,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最后,应将资产价格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目标。对于货币政策是否应该调控资产价格,在理论界尚存在不同意见。实际上货币政策对CPI的调控,必然也会以某种方式影响到资产价格。因此,当资产价格变化主要是因为资产组合调整或实际经济中其他非货币因素变化所引起的,货币政策就应该起到保障资产价格调整能够在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中进行;当资产价格波动主要是因为流动性和信贷膨胀所引起的,这时资产价格上涨会对通货膨胀推波助澜,货币政策就应该进行及时调整。当前抑制资产价格过高上涨是抑制通货膨胀压力的重要内容。要加强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完善市场结构和运行机制,稳步发展股票市场,加快发展债券市场;要阻止内幕交易和银行资金违规进入股市,加强人民币防火墙措施,阻止国际热钱非法流入,积极防范金融风险;同时要通过股市扩容、增加股票供给、加快发展债券市场、收缩流动性、提高利率等多项措施,防止资产价格泡沫的膨胀。

(三)深化资源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针对节能减排方面面临的严峻形势,要积极推进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使其能够反映要素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反映资源能源使用的全部成本。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借助环境税、资源税等价格机制,改变企业成本结构,规范初次分配秩序,压缩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利润空间,引导企业主动进行节能减排。

一是规范地方政府的减免和税收优惠行为,避免初次分配领域中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过度倾斜。

二是增加企业能耗成本。改革现行资源、环境的税费体系,借助环境税、资源税等价格机制,将资源勘探、环境损失、安全生产等成本统一纳入到资源价格中。

三是增加企业排污成本。一方面要提高企业排污收费和罚没标准;另一方面还要加大环保执法力度。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环保部门的执法地位,同时加强对执法部门自身的监督,从制度上对执法不严情况进行防范。

四是增加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资金成本。银行监管部门可以通过窗口指导的方式,引导商业银行实施有差别的信贷政策,对高能耗、高污染类企业适当提高贷款利息,增加其资金成本。

(四)加大财政政策对民生问题的支持力度

要抓住近几年财政状况比较好、增收较多的有利时机,调整改善财政支出结构,突出公共财政职能。要严格控制和节约一般性开支,控制基本建设支出,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公共产品和部分准公共产品的支持。加大解决农业基础薄弱和农村发展相对滞后问题的力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大对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廉租住房等事业发展,逐步提高农村、教育、公共卫生等财政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以此扩大消费需求,调整投资结构。同时应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近几年,财政增收较多。如果财政增收的部分大都用于当年的财政开支,财政政策将显得过于宽松。财政超收部分应主要用于一次性、特殊性、欠账性的支出,比如逐步偿还历史欠账,弥补赤字和社会保障缺口,财政建设投资支出要严格控制新上项目。

近几年,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超过了GDP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不断上升,对此应高度重视。

(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降低地方政府投资冲动

近几年来,中央财政收入与地方财政收入之比较高,中央政府的财权较大,配置资源的能力较强。中央与地方财权和事权不匹配,基层政府支出负担较重,但缺乏稳定的税源。特别是废除农业税以后,那些农业大省除了加快工业增长以外,难以摆脱财政困境。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县域经济还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扭转落后面貌,在现行税制下千方百计上项目,扩大投资,从而造成整个宏观经济上投资规模的膨胀。由于中央和地方分税比例与事权划分的不对称,土地转让收入成为了地方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从而推高了土地和房地产价格。

中央政府应该适当提高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事权,加大对地方教育、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以便适当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

当前,以流转税为主的税制存在鼓励规模扩大、忽视效益的缺陷,这种税制在客观上刺激了重化工业的发展。今后,要完善增值税制度,推进增值税转型,逐步建立起以流转税与所得税并重的税收制度,减弱地方政府投资冲动的动力。

上一篇:小学生六年级习作选刊下一篇:中线选股的三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