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的周边分析形势与思考

2024-10-24

当前我国的周边分析形势与思考(共11篇)

当前我国的周边分析形势与思考 篇1

当前我国国际环境与关系分析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随着网络的发展,我们通过媒体等手段相比以前能够更加清楚知道国家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以及现在国际上发生的事情。让我们能够对国家的发展关系中有自己的想法跟判断。下面谈谈我对当前我国国际环境与关系的分析。

中国在世界的角色逐步由革命者转变为建设者。一个受压迫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由此产生的大国崛起效应,使得各种外部阻力也随之增加。而我国周边环境的安全形势特点是,我国不但与14个国家相邻其中包括朝鲜、俄罗斯、越南等国家,而且还与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隔海相望。而谈到中国的周边安全时不得不提的就是与我国相距很远却又对我国影响甚大的国家,美国。

我国国土辽阔,邻国众多,潜在的危险时时刻刻的存在着我们周围。虽然美国与我国不接壤,但从美国的战略目标、政策走向来看其实质都是企图延缓中国上升为世界强国地位的速度。为此美国对我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处处制造事端,鼓动、唆使我国周边国家与我国对抗,从而成为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中对我威胁最大的国家。政治上,加紧实施“西化”、“分化”,企图将我国纳入美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军事上,对我全面遏制和防范。美国利用其世界头号军事强国的绝对经济和军事优势,不断对我周边国家进行军事渗透,逐步缩小对我的军事包围圈。

日本作为美国的拥护者,一直以来都与美国一同不断地打压、攻击中国。在当时侵华战争中曾做出了屠杀三十万人的历史惨案——南京大屠杀。更令人不齿的是到了现在,日本政府还不敢承认其做出了这令人发聩的行为,修改教科书、首相带头参拜靖国神社„„这一切一切的行为都不断的激起了我们中国人的血性。到了近几年,日本在与我国争夺钓鱼岛的归属问题上,已经与我国在外交方面开始了好几场无硝烟的战争。登岛、派出驱逐舰、发表声明等,这几个热词早已霸占了许多新闻的头条。

朝鲜自新一任朝鲜的国家领导人金正恩上台后,一反他父亲的外交特点,向世界表示了“非要把核武器搞出来”的观点,令整个朝鲜风声鹤唳,人人自危。中日美韩俄各国一同向朝鲜施压,意图阻止他这危险的行为,但朝鲜还是不改变其研发核武器的决心,令各国的苦心毁于一旦。朝鲜半岛局势持续紧张,中国将面临复杂局面:中朝关系友好,需要维护;朝鲜核问题,又不能坐视不管;

和平与发展一直都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格局仍在不断的曲折发展中。总的来说,总体和平,局部纷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局面将是未来的一个基本形势。总之,近几十年,出现了“极不平静”的局面,而在以后的将来几年内恐怕也是动荡不安。因此中国更应捉住机遇,提升自我的综合国力,在未来的局面脱颖而出。

当前我国的周边分析形势与思考 篇2

1 目前我国茶叶贸易出口现状

虽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 茶叶的生产加工销售技术越来越成熟, 国内外专家学者等关注度极高, 但是我国茶叶出口份额近年来并没有大幅度的增长。我国出口的茶叶是低端级别的茶叶, 那就可能导致外国人没有仔细品赏的兴致。而且, 这些产业的技术含量很低, 利润也是微乎其微, 更增加了茶叶出口的艰难性。

茶叶被应用于各个行业, 产业链涵盖了第一二三产业。政府方面, 监督力度不足, 这就使得有些正当行业受不到法律的庇护, 一些茶农的正当利益受到损害。另一方便, 茶农会因为资金问题而无法扩大生产。这就影响了茶叶的产量和质量, 损害了茶行业的持续发展。所以, 政府方面要制定合适的方针政策对这些产业给予大力支持。政府也对茶的内部结构进行了整改, 加大了对茶叶研究的力度。注重可持续发展。在分析问题的同时, 积极的迎接面临的新的挑战, 进而争取在质量基础之上的利益最大化。

2 当前形势下影响我国茶叶出口因素分析

首先, 茶叶种类, 不同的茶品种需要不同的环境, 地理上的差异可能种出的茶的味道会有所不同, 这就是说, 我们要保持出口茶叶质量, 就必须考虑茶种类以及它所需的生长环境。

其次, 价格, 其始终是影响一个产品最主要、最关键的因素。在国际茶叶市场中, 具有了价格优势后才会更具有竞争力。这些传统的因素必然关联着出口数量。茶叶的价格又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比如供求影响, 代替饮品的出现等。茶叶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 对我国农业创新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 因此价格是一关键因素。

第三, 国际需求。当今世界有160多个国家饮用茶叶。当时, 有人预言, 21世纪将是以茶饮料为主的时代。我国出口茶叶的国家主要包括像是俄罗斯、英国那些不产茶叶的国家。我国茶叶种类多, 工艺成熟。茶叶也流传到世界各地, 成为人人熟知的饮品。但是世界各地的人们品茶的口味各不相同。英国、俄罗斯等国家的人们更偏向于红茶, 所需求的质量也比较高。视茶如粮的摩洛哥人民更喜欢绿茶, 这种需求关系就决定了我国的出口贸易状况。只有理论结合实际, 把握需要与供应的关系, 那么茶叶的出口份额会越来越稳定。

第四, 品牌知名度不够, 我国常常有一些地区性的品牌, 但是在国际上知名度并不高, 这样竞争力就不足以打败其他企业。品牌的建立是在企业的实力之下的, 这个企业的茶品质量是否过关, 资源是否丰富都是关键因素。文化宣传也非常重要, 恰到好处的背景, 独特的风味, 可能会给顾客带来一种新的体验。更能吸引大众, 更好的宣传了品牌文化。合理的措施与规划, 远远比没有方向的盲目前进更重要。

3 新时期我国茶叶出口贸易优化策略与措施

3.1 强化企业供应链建设, 增强自身竞争能力

我国茶叶经济受到以上各方面的影响, 因此, 我们需要针对这些问题对症下药。茶叶种类问题, 我们需要使茶产业更加行业化、规范化。不同的地区种植不同的茶叶, 培养茶叶培育技术的相关专业, 扶持茶叶的种植建设。

3.2 对价格方面, 我们要推进科技促进茶产业转化升级

一方面, 我们要加强研究, 植入新的技术。自主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实力。一些大企业可以加大投资力度, 政府可以制定一些扶持政策, 也能通过聘请各国知名专家来指导我们, 毕竟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另一方面, 该节省的部分要节省一些, 这样才能利润最大化。这样就能打造属于我们的产业链, 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品牌, 享誉于世界。这样我们就增加了自身的竞争力。茶叶出口的逐步稳定, 对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有着重大的影响。茶叶出口是农业产品出口的主要拉动力量, 为我国的市场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还有一些不发达国家的出口额很低, 这和他们的消费水平有关, 我们要更好地分析市场才能把握好这把双刃剑, 才能让我们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就越来越强。企业竞争力的增强, 实力不断壮大, 茶叶的内部组织结构也会随时得到调整, 这种结构也会更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 在竞争下更茁壮成长。

3.3 着力构建我国企业茶叶文化的品牌

要想改变我国当今茶叶出口尴尬的现状, 政府就要着力构建我国企业茶叶文化的品牌。在当今飞速发展社会, 品牌是一种识别标志、一种精神象征、一种价值理念, 是品质优异的核心体现。中国茶叶如果拥有了自己举世闻名的品牌, 那么这对于极大地改善我国茶叶出口的现状来说毫无疑问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的。那么具体的改善方案有以下三种措施:①政府首先要做到加大对企业茶叶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视力度, 重视了百姓也会重视, 那么对于该文化的发展将会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②企业所有者让消费者充分感受到企业的文化气息, 在产品包装、创新、推广、广告等各方面都要下大功夫;③品牌内容要保持和产品一致, 也就是说要提高我国出口茶叶的质量。当前我国国内茶产业竞争异常激烈, 企业想要从千万个品牌中脱颖而出, 努力做出自己的品牌, 要有自己的特色, 更应该注重自身企业文化的大力建设。

3.4 加强企业产销管理

一个企业的产销管理策略对任何一个企业的茶叶出口的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合理的产销策略对促进茶叶出口、企业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当前我国茶产业的现状同其他很多行业一样, 面临着“供大于求, 产大于销”的尴尬局面。如果我们一直保持着现有的产品、企业的营销模式没有进行实质性变革、创新、升级, 在未来要有大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 我们要合理化生产策略, 追求在精而不在多的目标, 从茶叶消费者入手, 从茶叶消费群体的分类等结构性分析入手是我们如何加强企业产销管理的突破点。此外, 在销售模式上我们企业也应该大力追求创新, 争取做到瞬间博得消费者眼球并深深抓住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推动茶文化全面、充分、快速的发展。

3.5 扩大国内茶叶需求, 鼓励茶叶出口企业“走出去”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下, 贸易越加自由化, 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更为激烈, 在这种国际大环境之下, 中国的茶产品出口行业面临着挑战。从2010年到2015年, 中国的茶产品出口量一直维持在一个上升的趋势, 但是上升的幅度是逐年递减的, 这说明经济全球化对中国茶产品的出口行业存在影响, 因此, 增强中国茶产品出口相关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也就是可持续性是十分必要的。在这里, 阐述三种方法:一、创新, 创新是第一生产力。中国的茶产品企业不仅要在茶叶的种类、烘焙方式上创新, 还需要在销售方法、销售策略上创新。好的产品没有好的包装, 在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 很容易被埋没;二、扩大茶叶内需。中国的国内茶叶市场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如果国内需求量较大, 对企业的抗击风险能力会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事实上,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对茶叶的品质有了要求, 这时, 相关企业应该看情况加大国内宣传力度, 从而扩大国内需求, 减少国际环境对茶叶贸易的影响。三、进行“走出去”战略计划。中国大多数茶产品企业的茶叶基地在中国, 但是, 考虑到一些国家, 比如亚洲地区的一些伊斯兰国家, 对茶叶的需求量较高, 并且市场还未饱和, 可以考虑在当地办厂, 将茶叶的加工、销售都放在同一个国家, 这样做, 能有效的降低成本。并且, 还可以根据当地居民的饮茶习惯、消费习惯, 制定相应的政策, 从而扩大市场。

3.6 逐步完善茶叶产业链管理, 提升茶叶出口企业利润空间

提升茶产品出口企业利润空间, 产业链管理是当务之急, 对于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有积极意义。完善茶叶产业链管理, 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改良茶叶质量。茶产品的质量是一个茶叶企业的根基。企业相关人员不仅要不断研究茶叶的品种质量, 同时在农药的使用, 种植地点的维护、种植茶叶期间的管理问题上都要进行合理的分析以及优化。只有科学的种植茶叶, 才能提升茶叶的种植利润;二、结合市场方向不断创新。市场有趋向性, 相关企业应该相对敏感, 结合市场方向, 去创新的功能茶产品, 如减肥茶, 这样, 能显著提高销量和利润。三、推广品牌文化。品牌是一个企业产品质量和营销策略的象征, 优秀的品牌形象可以吸引顾客。中国的茶叶品牌还未走向国际化, 如果在发达国家中, 有一个较好的品牌形象, 对于这个企业的好处不仅是有一些信贷方面优惠政策, 还有不断提高的利润空间。

4 结语

近年来, 我国茶叶出口面临着如下现状:我国国土辽阔, 地大物博, 茶叶种类丰富多彩, 是世界上重要的茶叶生产大国。虽然茶叶生产量大幅度上升, 但是茶叶出口量并没有随着生产量的增加而增长, 茶叶产业从根本上也并没有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从总体来讲, 存在着多种的因素阻碍了我国茶叶出口的发展。针对当前形势下影响我国茶叶出口因素分析, 本文提出了完善且合理的应对策略。总结来说, 最主要的还是要提高我国企业茶文化的软实力, 政府要提高对茶文化发展的重视力度, 以科技推动产品转型升级, 改善出口茶叶的质量, 不断提高我国茶产业在世界各国中的产品竞争力, 打破发达国家针对中国实行的贸易壁垒, 努力创新, 创造出专属于我们中国的举世闻名的品牌。

摘要:当今, 中国的茶叶市场已经广布全球。但是国际上的竞争也越来越大, 给我国进出口茶叶带来严峻的挑战。纵观全世界, 茶文化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传统。国际会议, 商务会议都会以茶作为饮品。这不仅体现了国家文化, 也代表了国家的软实力。我国出口茶叶有较大的优势, 但也有各种制约条件。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对进出口贸易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茶叶出口,应对策略,因素分析,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1]许林.中国茶叶企业竞争力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 (15) :25-26.

[2]刘义, 卢山.中国茶叶出口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3 (2) :7-12.

[3]李洋.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茶叶出口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商场现代化[J].2013 (22) :70-71

[4]任蕾.我国茶叶出口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中外企业文化[J].2014 (5) :23-24

当前我国的周边分析形势与思考 篇3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形势 原因 对策

自从本世纪初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愈来愈多的高校学子得到了进入高校学习与深造的机遇,对大学生群体的培养从精英化教育模式转化为大众化教育模式。但是,鉴于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直接引发了其后而来的大学毕业生人数猛增的状况,再加上前些年席卷全球的世界经济危机对我国造成的影响,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形势变得十分严峻,从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一、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

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这是显而易见的现实情况。每一年,由我国教育部所公布的数据均显示高校毕业的人数不断上升,而就业率却在持续下降,这就表示每年都有大量高校毕业生处于失业困境之中。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其个人,而且还是关系到各个家庭、高校以及社会建设等诸多关系是否和谐的热点话题。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表现为:一是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增加过快,每年都有数百万高校毕业生走进就业市场,由市场来配置大学生的就业,然而,就业市场却未能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如今,中国人才市场与毕业生就业市场尚不够完善,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供需通道不够畅通等大量问题。二是目前经济发展具有不确定性,随着产业、技术与政策等的持续变化与调整,导致高等院校学科专业建设较为滞后,教育方式、专业配置、教学内容等均缺乏对于就业市场以及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了解,导致一些大学生在毕业之后无法适应现代就业市场之需求。三是大学生及其家长对于大学生群体就业的期望值太高。如今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十分优厚,因而极度缺乏吃苦精神,大量毕业生在就业时只看到沿海发达地区的高收入行业,而不愿到贫困地区就业,导致了就业难状况的发生。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剖析

(一)大学生培养机制不够完善

鉴于就业制度的不断改进,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弊端也在逐步显现。因为受到以往长期封闭式办学的影响,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计划色彩太过浓郁,造成专业划分与设置过窄,一部分专业的设置脱离了现实社会需求,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内容离开了社会实际。

(二)大学生就业渠道不够畅通

如今,大量高校毕业生存在就业渠道不够畅通的状况。大学生们不仅会受到目前的户籍、人事档案、社会保险等方面的约束,而且从民营企业到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流动存在大量困难,造成大学毕业生不愿到非公企业就业。同时,广大基层尽管需要大量高等教育人才,但是因为配套政策与制度支持力度不够,大学生群体到基层就业的途径也不够畅通。

(三)大学生和用人单位间缺乏有效沟通

大学毕业生生于用人单位的选拔标准、岗位理解等和用人单位各项具体要求之间具有比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群体的薪酬期望大大高出用人单位的预期;大学生们更加倾向于从知识层面来提升自我,以求拥有更大的競争实力,而企业则十分关注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调整上;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对于就业应当具有的素质、能力上缺乏足够的沟通。

三、改善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几点对策

(一)引导大学生群体形成正确的成才观与择业观

要积极鼓励大学生们不断完善自我,引导其积极参与到动手实践之中,让其充分认识、把握与完善自我,从而提高个人素质及能力,并且针对不同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分别实施各不相同的教育。要通过对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用人单位用人需求趋向等进行的分析,切实帮助大学生们准确地估量自我、认识自我,从而降低就业的期望值。从大学生一入校起,高校就应明确要求其在发展综合能力上多大工夫,形成先就业、后择业或创业的成才观与就业,进而提升个人的就业竞争实力。

(二)积极提升大学生群体的创业意识

如今,一部分大学生依然沿用精英教育思想来看待自身的就业,因而出现了定位不准、期望值过高的状况,在进行择业时过于看重自身的经济待遇,却忽视了良好的人文环境;过于注重大城市、沿海发达地区,却忽视了富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城市;过于青睐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国企,却忽视了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有鉴于此,大学生们非常有必要提升自身的创业意识,走出一条创业之路。

(三)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现在的用人单位均十分注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与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各所大学均应积极为大学生们提供到用人单位实习的机会。通过安排大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切实提升其实际动手能力,并为供需双方提供彼此选择的好机会。随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能够切实提高大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其在毕业之后更快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高等院校就业机构应当提供经常性的招聘服务,通过举办高校校园现场招聘面试等各类活动,方便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和本校毕业生进行面谈,从而提升大学生群体的就业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应当引导其更加理性地看待当前就业形势,不应一味将眼光紧盯经济发达城市和高薪单位,而是应当将眼光放得更远,在基层地区或者欠发达地区寻找就业机会。同时,要帮助大学生们提高竞争意识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树立起找好工作的强大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李志霞,陶冶.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2]赵北平.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应该坚持标本兼治[J].教育与职业,2007(5).

[3]颜秉,尹延彦. 当代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其对策[J].企业导报,2010(9).

作者简介:

当前我国的周边分析形势与思考 篇4

谈中日钓鱼岛争端

内容摘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了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极格局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进入21世纪以后,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兴起,世界多极化进程不断加快。而近几年国际经济、政治形势错综复杂,新型大国在各个领域发挥影响,经济也在调整中缓慢复苏,国际安全形势复杂多变,不容乐观。近期的钓鱼岛等问题就给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增加了新的变数,从今年四月日本政府荒诞的“购岛”将钓鱼岛“国有化”的行为,以及日本右翼分子登岛,美日海军在钓鱼岛海域进行联合军演,到中方保钓人士在钓鱼岛附近被抓,中国解放军在东南沿海展开海陆空抢滩演习,以及在这期间几个月中国国内上演的各种反日游行,各种抵制日货的活动,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我国周边海上安全不稳定与不确定性的上升。

关键词:中国周边海上,钓鱼岛,安全问题 正文:

在上形势政策课时,有一节老师讲当前国际形势与我国周边海上问题,就讲到了钓鱼岛,可以说钓鱼岛事件的发展牵动着每个人的心。

今年我国与邻国频频发生领土争端,黄岩岛、钓鱼岛等词汇时常会出现在各大新闻和报纸上。中国为何与他国频繁发生领土争端呢?这是因为中国不仅陆上邻国多,海上邻国也多,因此出现领土争端的几率也就大,而且在中国周边地区正在形成一种多极的力量结构,这不是世界性的多极化趋势的产物,而是一种地区性的结构。与我国临海相望的日本由于地域狭小,自然资源有限,经济陷于停滞与低速发展,使得他与亚洲其他国家力量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在自然资源方面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急需自给自足,钓鱼岛就成了日本觊觎的对象。钓鱼列岛位于台湾的东北与日本冲绳的西南部之间的海域,不仅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其附近海域还蕴藏了大量的石油资源、丰富的渔业资源。这些对于资源消耗巨大的日本充满了诱惑力。今年4月,日本极右翼政客、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再次宣称,东京都政府开始发起为“购买”钓鱼岛的募捐活动,使得中日钓鱼岛争端愈演愈烈。钓鱼岛问题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中日民族矛盾由此激化。1972年中日建交,两国之间的交流增加,矛盾有所缓和,但却并没有消除。2012年中日建交40周年,在这本应该让中日关系更进一步的时候,却因钓鱼岛问题,使得中日关系又变得紧张起来。中日之间本就存在着极深的民族仇恨,但我国在处理中日关系上客观真诚,长期以来都是持友好、宽容的态度,日本非但不知悔改,还要得寸进尺。如果在钓鱼岛问题上得不到妥善处理,势必会加深民族之间的仇恨,给中日关系的缓和与发展带来隐患。

那为什么要保卫钓鱼岛呢?据史料记载,中国是最早发现并开发钓鱼岛的国家,可以说,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钓鱼岛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通过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割让给了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明确规定了日本的领土范围。1943年12月中、美、英《开罗宣言》规定,三国的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务使日本将所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归还中国,也就是说在当时日本就应该把钓鱼岛归还给中国。尽管1978年签订中日和平条约时,双方曾达成过“搁置争议”的共识,但日本却毫无信义,在实际占领的前提下,加速了钓鱼岛的国土化进程,并在1951年9月8日同美国签订了片面的《旧金山和约》,将钓鱼诸岛连同日本冲绳交由美国托管,这种单方面签订条约的行为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可以说,在造成中日钓鱼岛纷争这一问题上美国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美国和日本都应该正视历史,正视钓鱼岛是中国的这一不争的事实。对中国来说,保护钓鱼岛主权问题是一个国家的原则性问题,钓鱼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保卫领土完整的立场一步也不能退让。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与许多国家都有领土接壤,如果这些国家也觊觎这我国的领土,那么一旦钓鱼岛问题上中国妥协了,可想而知,接下来必然还会有更多的类似的问题发生,因此,主权问题不能妥协,中国也必定捍卫自己的主权。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经济地位迅速上升,日本东亚经济主导国的地位受到冲击。从发展趋势上看,似乎中国正在逐渐确立自身在东亚地区的主导地位。日本对这一前景并不是欣然接受,而是试图延缓这一进程,或者通过与其他国家联合的方式,制约中国影响力的上升。这就在一定时期内增大了双方发生摩擦的可能性,加之有美国从中挑拨,中日关系必然遇到挫折。

现代社会是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国和日本不仅在经济上存在着利益关系,在其他领域也同样存在着利益关系。因此,中日应友好相处,相互合作,共进共赢,继续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实现中日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

所以在看待中日关系上,我们应持客观理性的态度,对于日本的一系列侵权行为,我们也应该有序的进行维权活动,理性爱国。

当前我国的周边分析形势与思考 篇5

当今世界,尽管和平与发展已成世界主要的潮流和趋势,但在个别地区和国家仍然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不稳定因素,这些不稳定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影响着世界和平与稳定发展进程。

我国周边:在亚太地区就有朝鲜半岛、台湾海峡和南中国海主权争端等“热点”问题,特别是在少数国家坚持“冷战思维”阴影的作用和影响之下,海峡两岸间长达40多年之久的敌对状态至今仍然存在,从而导致两岸关系至今仍处于低迷的状态之中。这同时也与我国周边安全形势现状、台极力加强与我周边国家改善安全关系有直接的联系,并成为当前制约海峡两岸关系缓和与发展的症结之一。

更有如印度和巴基斯坦不顾国际舆论的反对发展核武器;美国在亚洲地区继续推行军事同盟政策,而且试图建立可能破坏地区军事力量平衡的TMD系统;亚洲国家出现了军备竞赛的苗头;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对一些国家正在构成严重挑战等等。

国际形势方面:大国关系继续以合作为主调并保持相对稳定。美欧、美俄之间矛盾有所缓和虽然双方之间深层次的矛盾和分歧并未消除;中美关系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但双方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仍在扩大,双边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中印政治与经济关系均保持积极态势,对促进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反映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转。

然而,当前国际形势亦有相当严峻的一面。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当今世界也很不太平,和平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愈加紧迫。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影响继续显现,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突出,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在国际金融危机以及众多全球性问题的影响下,世界加速进入经济大动荡,格局大调整,体系大变革,模式大发展的新阶段。此阶段对中国,对国际未来的发展走向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世界主要经济体基本探底企稳,但与此同时,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的负面作用也正在显现,大量的流动性资金流入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通胀压力,冰岛的巨额赤字导致政府下台,以及迪拜债务危机,这些都警示着后金融危机时代刺激政策的负面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还很不稳固,结构性问题仍然存在,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世界经济格局处于大调整时期,中国必须抓住机遇,深化市场经济改革,稳定人民币汇率,稳定国内金融秩序,同时带动世界经济的发展。对我国来说,对当前国际形势进行评估,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认识国际环境对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影响。这既涉及对当前形势的判断,也涉及到对当今世界长远变化大势中一些深层问题的认识。首先,从总体上看,当前国际形势对我国仍是机遇大于挑战,有利于我国继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特征、世界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革命新浪潮给我国发展提供的巨大动力和机遇,是长期性、可持续的。只要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这些机遇就会继续促进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其次,当前国际矛盾的特点、世界战略格局的调整方向、国际地缘政治的变化趋势、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仅没有弱化而且正在强化国家主权在国际关系中的基石地位和重要意义。要在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保持和争取比较有利的地位,对于国家主权在国家利益中的核心地位和基础价值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矛盾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必须坚持和倡导在相互尊重主权的前提下,积极寻求存异基础上的求同,多元基础上的共识,共赢基础上的合作。

再次,台湾问题对中国保持和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构成的不利影响呈增大趋势,已成为中国在本世纪国家安全面临的最大隐患。涉台外交在维护中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应对“台独”分裂势力在两岸关系中制造种种突发性事件的任务与日俱增。美军积极调整在亚太的军事部署虽然是为其全球战略服务的,但客观上使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环境更加复杂。面对挑战,中国必须不断发展自己,提高包括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使我军建设更加适应未来战争的要求。

当前我国的周边分析形势与思考 篇6

当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一些西方大国还未从中脱身,中国已然取代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GDP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不断上升,政治影响力不断增强,军事实力不断提高,多边外交日趋活跃,软实力不断加强,中国成为具世界影响力的大国已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然而纵观目前国

际局势及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我国切不可放松警惕,麻痹大意,仍需坚持我国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致力于维护国家的独立和 主权以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当前国际形势虽说整体太平,局部**可谓险恶。中东问题永远是个问题,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发端于突尼斯的中东乱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直到2月11日卡扎菲被枪杀事件才告一段落,可难民潮,宗教势力发展又接踵而至,随后引起的多米诺效应让局势变得更乱了,而一些大国对中东问题的表态和干预

让大国关系更加紧张。在这件事情上我国始终坚持着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保 持不干涉态度,避免搅入这场乱局,无疑是非常明智的。而面对着中东这场汹 涌的动荡大波,美国又更新了战略调整的发展方向,更加加重了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的投入力度,其独霸的意愿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其内部对

于各大国的外交政策以及博弈手段肯定也是一贯的表面一套,背地一套,对我 们中国,在关键时刻往往连表面都不做。自从911之后,美国的眼里再也揉不进沙子,恨不能将全世界都掌控起来,飞速发展的中国让其可谓忧心忡忡,它 的太平洋海舰队从地图上一看,简直就是对中国的包围,怕留了空隙,还美曰 其名维护第三世界和平地专门在非洲建立了军事基地。被一直以主动防御而著

称的美国如此在乎可不是件好事。再看我国周边的安全环境,可谓东核西恐, 北患南忧,海急陆缓,而内部东邪西独,其中意味大家自能领会。

现在我国表面相较世界局势而言已是太平,可是还有很多问题都是处在一个未解决,还缓着的阶段,各个国家都在加紧发展实力以加重自身砝码,以达到

当前我国的周边分析形势与思考 篇7

(一)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配套改革进程相对滞后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 我们一直在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 在选人用人制度、职称管理制度、人才流动制度、搞活分配制度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从总体上看, 事业单位内部体系比较复杂, 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人员管理“机关化”, 事业单位人员“公务员化”, 冗员过多、人浮于事、没有科学管理体制。

(二)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考核机制不完善

近些年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 主要集中在“建立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和“以聘用制为基础的用人制度”这两大人事环节, 以破除报酬分配平均主义和干部身份终身制的旧制度坚冰。但对配套问题缺乏认知, 在推进聘用、岗位管理、分配等改革项目过程中, 考核、工资等级、奖惩等其它环节及单项制度的配套改革没有整体跟进。突出表现在考核工作存在局限性, 考核结果不佳。

(三)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不完善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在推行全员聘用制的过程中, 必定会不间断地遇到富余人员的“出口”问题, 这个问题解决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改革的进度和质量, 对于富余人员要求以单位内部解决为主, 但是由于目前一些地方财政困难社会就业压力大, 社会保障制度又不完善, 致使分流人员出口不畅, 人员安置困难。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加大人员分流难度。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规避风险的有效机制, 是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中人员“出口”通畅的重要保障, 也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很不健全, 有的地方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制度也没有建立起来, 致使分流人员的改革无法平稳实施。保障体系的社会化程度较低, 部分得到保障的内容也处于初级水平, 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机构改革的需要。

二、完善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一) 建立符合事业单位性质和工作特点的岗位管理制度

对行政领导岗位, 实行聘任、选任、委任等多种形式的任用制度, 要建立体现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业务能力、工作业绩、资格经历、岗位需要的等级序列, 推行职员制度。对专业技术岗位, 强化完善岗位职务聘任制度, 推行职业资格制度, 建立在政府指导下的社会化评价制度, 坚持按照岗位要求择优聘用, 逐步实现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与岗位聘用的统一。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 按照国际惯例, 对责任重大、社会通用性强、事关公共利益、具备一定专业技术才能胜任的岗位, 逐步建立执业资格注册管理制度, 实行执业准入控制。通过深化职称改革, 强化并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 建立政府宏观指导下的个人申请、社会化评价的机制, 把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权交给用人单位。对工勤岗位, 建立和完善工勤人员岗位等级规范和招聘与合同管理制度, 建立岗位等级规范, 规范工勤人员“进、管、出”等环节的管理办法。

(二) 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

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 对于加强岗位管理, 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 形成激励竞争机制有十分重要意义。根据岗位职责、完成任务的情况, 进行考核, 不能简单以聘用合同代替聘后管理, 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 实行领导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核, 考核工作实绩与考核工作态度相统一的方法, 把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增资、晋级、奖惩等的依据。首先要结合本单位工作性质实际, 要建立分类考核的办法, 根据各类人员的工作方式、内容进行分类制定考核办法, 体现不同层次人员的工作内容和要求;第二要结合岗位管理, 根据岗位职责, 按不同考核标准, 严格考核;第三要体现考核结果, 把考核结果同职称评定、工资晋升、津贴发放相结合, 在定性和定量方面制订可操作的考核办法。第四要把考核的方法制度化, 在广泛征求意见、职代会讨论基础上制定规章制度, 让每一个职工了解, 使考核有章可循, 在聘后管理上下功夫, 真正实行岗位管理, 严格按聘用合同管人用人, 切忌把聘用合同作为一纸空文, 将聘用制改革演变成为走过场。

(三)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要在事业单位全面推行养老、失业保险, 加快实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切实解决事业单位人员流动、转岗的后顾之忧。要重点做好事业单位改企转制人员的社会保障工作, 原单位按企业标准一次性缴纳基本养老、医疗保险费用的职工, 还可以由个人按事业单位的缴纳基数、缴费比例补足差额后, 按事业单位办法计发养老金并享受事业单位医疗保险待遇。要高度重视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中的社会保障工作, 把职工的“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住房公积金”放在头等重要位置, 并努力寻求多方筹集资金的办法, 切实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各项事业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客观形势的需要。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现状, 并提出了完善措施。

关键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思考

参考文献

[1]朱红利:《当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人才资源开发》, 2007年第4期。

[2]黄恒学:《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0年。

当前我国的周边分析形势与思考 篇8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改革;思考;分析

一、前言

在我国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初中体育教育在一定的基础上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由于改革阶段起步较晚,还处于探索与尝试阶段,因此,就导致了初中体育改革的成果不是很明显,没有能够得到重大的突破。导致这些因素主要原因来源于初中体育教学的改革目标没有明确,对于整体的发展观没有得到确定,从而导致了改革方式还没有脱离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能够真正的将教学的质量提升,也就无法给初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研究

相关调查表明,我国目前的初中体育课程设置通常是每个学期,学时大概为48节课左右, 其体育教材通常都是参考教材根据学校的体育教材进行。显然这本身是有缺陷性存在,因为初中体育教育和普通的职业院校的体育教育是有一定差異性,然而,在现实的教学阶段中初中体育教学的改革没有能够获得自身“个性”这就导致到教学改革缺乏针对性、特色性、有效性。具体体现内容如下:

(一)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模式陈旧

人性化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依然是当前我国初中体育教学的方式,但是,在贯彻体育改革阶段中,受到外界影响因素众多,这就导致了教学方式的单一化、简单化,没有能够有效的将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与效果体现出来。

(二)受能力限制,无法体现教学发展实际需求

当前形势下,众多的老师文化程度程度不够高,在随着学生不断的增加,就导致了老师的教学量的加大,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格外的辛苦,与此同时,在工作中初中老师往往忽略了综合素质的增强剂提升,他们的教学观念在长时间封闭的状态下,想要得到改进与更新显得非常苦难,因此,很难顺应新时代的改革发展趋势。

(三)没能规范化教学改革,一些教学场地有不足存在

对于当前教学改革很多初中学校不能够落实到位,因此,导致了当前初中体育教学改革具备较强的随意性,没有能够控制其规范性。另外,一些学生在体育课上没有能拥有足够的锻炼场地,也就是说,学校对于教学建设不够重视,没有能够有力进行体育教学开发,一些学校的场地与体育器材的匹配严重不足,对于学生的锻炼不重视,那么在一定的基础上磨灭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与意愿,因此,也就不能够有效的保证教学效果能够与计划相符。

(四)安全“因素”因噎废食

由于安全的原因,有很多内容教师不敢上,学校不让上。除考试内容外一律不上。这与体育教学的目标背道而驰。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很难改变。

(五)体育在考试升学中占比例太小

虽说体育在教育系统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但是往往在实际的升学考试过程中,体育考试一直以来没有得到重视,体育科目在初中教学而言,在高考中占据的比重太少,没有能够与其他科目平行一致。

(六)体育评价机制不健全

近年来,虽说各地对政策的落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都能够有力的促进学校体育改革,但是就整体角度来看,体育教学仍然是教学阶段中的薄弱环节,体育没有能够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评价机制不够完善,这些因素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健康水平的提升。

三、改革具体策略

当前,教学改革正在处于过度阶段,正在有传统模式改变为现代化教学模式,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问题存在。因此,必须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关的策略进解决,从而能够让学生各得其所,能够有所发展。具体的措施有以下几点内容:

(一)改革过程中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当前,初中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往往比较缺乏教学目标的确定,很多的教学目标不是很清晰,在体育教学阶段中缺少必要的层次,因此,导致了初中体育教学没有能够发挥出就有的教学作用。所以,应该重新将教学目标确定,需要结合不同的教学性质让学生能够得到不同的教学知识以及实践经验,从而能够让体育教学能够在一定的基础上能够符合教学目标,能够让体育教学的目标更加的具体化、明确化。

(二)改革需要重视重建全新的教材体系与结构

所谓的教材体系与结构,其主要是指不同的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以形成的一个整体。因此,初中体育教学应该快速的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进,不断的去将教材体系进行更新,重行对其结构进行确定,从而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方式与基本,将一两种运动项目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出来,开展专业的教材结合,从而能够有效的将体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以此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满足不同学生的各种需求。

(三)改变教学方式

在进行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将传统的教学方式打破,使用先进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当前,我国的初中体育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乏味,因此,初中体育教学必须要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针对新情况的发现以及新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方式改进,需要将现代化教学模式融入教学过程中,同时,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特点进行全面改革,以及使用相应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教学效率。

(四)提升体育升学考试

相关的主管部门需要重视体育在升学中的作用,需要对体育课程进行不断的改革,要做好体育的教学宣传,从而能够争取将体育科目纳入升学的体制当中。

(五)完善评价机制

对于评价机制而言,各个主管部门需要意识到体育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与紧迫性,需要将评价机制不断完善,从而能够将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提升,需要将评价机制放在首要文章,纳入重点管理内容,从而能够跟好的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四、结语

总而言之,新形势下,我国的初中体育教学改革还是有着众多的压力与动力的。因此,作者认为,我们必须要加快推进初中体育教学的改革速度。要加强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力度,式健身能够与文化相互结合,从而能够将体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进行紧密结合,使初中体育教学改革能够得到更多的成就。

我国周边形势安全分析 篇9

我国的发展,与我国的周边安全形势密不可分。中国目前的周边安全形势十分复杂。以下,是我的分析:

北方的威胁莫过于俄罗斯,但是由于90年代苏联解体以及现在的北约东扩,已经让俄罗斯意识到能与之为伍的国家已经为数不多了。而作为同是5个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的中国则更是重中之中,当今的俄罗斯若与中国交恶,那他们将万劫不复。因此北方的威胁对目前的中国来说,已经不像以前那么严重了,使中国可以抽出兵力镇压东南。

西南的威胁莫过于印度,这个被国人称之为阿三的国家,他们有着仅次于中国人口基数,并且也有着称霸南亚即而成为世界大国的野心。他们与中国有边界纷争,也有因败于过中国而耿耿于怀的复仇之心。因此造成这个国家与中国短期内不太可能成为真正的好邻居,但是因为中国内地与之有着青藏高原的阻隔,并且还有巴基斯坦这个中国的忠实盟友夹在其中,因此印度与中国发生大规模的地面战争的可能性也非常小。

韩国及东南亚各国:首先说韩国,因朝鲜战争,中韩之间还是有一定的恩怨的,但是中韩的一些有共识文化传统以及同对日本的愤慨又造就了中韩之间并非有很大的矛盾,再说还有朝鲜夹在当中。即使有美国的蛊惑,韩国应该也不会公然与中国作对。而那些东南亚的小国,我国时常以老大哥的身份多慰问慰问也就应该可以摆平了。

东海的威胁,也可以说日本的威胁:客观的说日本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国家,一个加起来不过中国的一个省大的岛国,有着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经济规模,并且他们依靠他们的经济和民族的忧患意识,把他们的国家和为数不多的军队都发展的非常先进。在他们的骨子里,始终都有走出岛屿,踏上大陆的意识!但他们也不是无懈可击,比如:与周边国家的不和,而自身的区域狭小没有战略纵深,没有核武器,因此他们还离不开美国这座靠山。

海上第一岛链的元凶台湾的威胁:中国要发展,就必须走出大陆,才能屹立在世界强国的舞台。冲出第一岛链的封锁是重中之重,而台湾则是第一岛琏封锁的咽喉,解决台湾问题是国家的生存大计,不能有任何闪失,一旦失败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要稳、准、狠!

幕后的黑手:美国,这个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自苏联解体后,美国为了不使自己的军工力量因没有挑战而萎靡荒废,因此不断的寻找战争的理由和借口,中东战争,海湾战争...使南联盟、伊拉克等国家成了美国的武器试验场,为美国的武器出口及石油等资源的来源做出了贡献。中国作为一个有可能成为超级大国的国家,自然也被美国作为对手来算计着:台湾问题、朝鲜问题、伊朗问题....都和美国密切相关。

新的世纪即将到来,在祈祷和平的新千年钟声敲响之前,冷静地观察中国周边的国际形势,审慎地预期周边国际环境变化,对我国在未来一个时段内维护地区和平,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我国周边地区出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事态。如印度和巴基斯坦不顾国际舆论的反对发展核武器;美国在亚洲地区继续推行军事同盟政策,而且试图建立可能破坏地区军事力量平衡的TMD系统;亚洲国家出现了军备竞赛的苗头;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对一些国家正在构成严重挑战;等等。在意识到这些对和平与安全的威胁的同时,我们还必须从更全面的角度来观察周边国际力量关系的分布情况,观察各国对国家利益的确认与实现方式是否发生变化,以此对下一世纪的周边环境作出判断。

国际环境的新变化之一是,在中国周边地区正在形成一种多极的力量结构。这不是世界性的多极化趋势的产物,它只是一种地区性的结构。日本由于经济陷于停滞与低速发展,它与亚洲其他力量的差距在缩小。在此同时,日本在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作用的意愿更强烈了。俄罗斯的经济经过严重的衰退后已经稳定下来,加上普金的当选,它的综合力量进入了恢复期。东盟的一体化进程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没有受到根本的打击,东盟国家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合作仍在加强与扩大。印度的经济状况因新经济的出现而得到改进,拥有核武器使它的军事威慑力在继续增加,印度在亚洲扮演大国角色的愿望已明显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在继续增加,它在地区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有所加强。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这一地位支撑了美国在亚洲的优势地位。但美国是一个非亚洲国家,而且力量分散于全球,它在亚洲的力量分布受到这两个因素限制。

我国周边地区国际安全形势分析 篇10

肖菁 200911014916 教育技术师范

摘要

周边安全形势继续向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的方向发展,本文是结合当今国际形势对中国周边格局进行分析与思考。了解国际发展形势,从而强化当代大学生主人翁意识,担负起国家发展的责任和使命。

关键字:中国周边形势 安全环境分析 影响因素 责任使命

前言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周边政治格局依然呈现出“陆缓海紧”的态势。周边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总体上是稳定的。周边地区是我国对外战略的重要依托,也是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一环。周边形势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国的安全利益,事关国家和平发展和战略机遇期的实现。而我国的国际战略环境,除了大国的关系因素之外,周边形势及相关国家的战略选择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分析

新的世纪即将到来,在祈祷和平的新千年钟声敲响之前,冷静地分析中国周边的国际形势,审慎地预期周边国际环境变化,对我国在未来一个时段内维护地区和平,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是非常重要的。

*1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受多种复杂因素影响,走势不容乐观。军国主义复活,中日历史性的、发展性的冲突没有消除,日本是我潜在的、地区性的战略对手。大国梦想未泯,走向不确定,俄罗斯对中国既接近又提防的复杂心态更加明显,两国战略关系不稳定。中亚、西亚各国坦然面对中国崛起,战略地位重要,但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活跃,得失之间不容小觑。印度、巴基斯坦两国争端不断,南亚次大陆内部制衡,于我战略安全大有裨益。东南亚区域整合中,世界大国争夺激烈,对我战略环境影响甚大。我国首要安全威胁仍将来自美国

美国利用台湾问题,处处对我国实行政治胁迫。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始终扮演着中国台湾问题的干涉者、两岸统一的阻挠者的不光彩角色。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美国仍将继续充当这个角色。今天的台湾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处于美国的间接控制之下,被美国视为其势力范围。美国决不会轻易放弃这块长期苦心经营的能给其带来多方面重大利益的地盘。在美国统治者心目中,台湾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和西太平洋岛屿锁链中心的独特地理位置,赋予它具有持久的地缘战略价值。把台湾置于美国控制之下,阻碍其与大陆实现统一,可使台湾成为美国为主宰亚太而构筑的西太平洋防线的关键环节,成为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成为美国在国际大棋局中阻遏中国迅速崛起、维护其“一超”独尊地位的一颗无可替代的“棋子”。

除了在台湾海峡地区的直接军事介入以及中国大陆地区重要战略目标的有限打击外,还会有在政治上孤立中国、经济上封锁中国、军事上挑衅中国等等。日本形势走向将直接牵涉到我国的东部安全

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目前正处于转型过程。而近几年日本在对外政策上加快谋求政治大国或“正常国家”的步伐,强化日美同盟,防范和牵制中国的行动不断升级,使日中关系陷入低谷。特别是小泉政府时代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强硬态度,严重影响地区的稳定,在历史问题上的错误态度也引起众多亚洲国家的不满,钓鱼岛问题也激化了中日两国在东海问题上的矛盾。虽然中国政府从大局出发,采取了理性和负责任的态度,但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日关系重新定位的过程中,矛盾和摩擦不可避免。即使在鸠山由纪夫政府对华政策有所缓和的状态下,中日关系的友好发展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日美安全,同盟的重新定位、美日联合研制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将导致亚太尤其是东北亚地区战略力量的严重失衡,成为影响未来地区安全的重要不稳定因素。另外进入21世纪后,日本不断突破向海外派兵的限制,扩大对美军事支援的范围。日本实施海外军事干预意志和能力的增强将成为东亚地区的潜在威胁和中日冲突的隐患。朝鲜半岛的局势发展始终牵动着大国利害关系

朝鲜半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缘意义,是各大国利益的交汇点,半岛两国的战略选择,将与大国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虽然朝鲜和韩国都在竭力谋求统一,但是双方存在的理念与利益冲突,造成了一种一致谋求统一却又坚持对抗的局面。近些年来,虽然朝韩关系受到各种阻力,但两国关系的发展已成大势所趋。另外朝核问题也是影响半岛局势的重要因素,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危机的爆发。

新时期的朝鲜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如今美国逐渐明白举行多边商谈,才是寻求问题一揽子解决的最佳途径。而中国在六方会谈中扮演者重要角色,且在会谈过程中显示了发展壮大的中国能够给地区带来和平稳定。如今在朝鲜核问题陷入僵局的情况下,中国不但说服朝鲜重返六方会谈,也说服美国放弃对朝敌对政策,使朝鲜核问题的解决出现了曙光。东南亚诸国的对外战略对于大国关系重要

首先体现在其地理位置上,东南亚国家对外战略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依托于一个地区性的同盟。受到政局动荡和恐怖主义的影响,东盟各国的经济受到打击,海外市场缩小,外资流入减少,旅游业衰退,如何实现国内政治的稳定和经济复苏成了东盟国家目前面临的重大问题。东盟可以说是中国崛起的一个战略支点,中国在金融危机中的负责任的表现,促进了东盟国家与中国关系的新进展。在印度洋海啸灾难中,中国伸出援助之手,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和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以及2010年即将建成中国—东盟自贸区,使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和政治互信达到了新的水平。虽然中国与一些东盟国家之间存在南海“海权”争端,但总体形势是平稳和可控的。双方在经济上有竞争,在政治上有共同的战略利益,两方的关系必将在过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密切,无论是合作的内容还是合作的层次,都将上一个新的台阶。中国与俄罗斯的睦邻友好关系处于良好状态

中国北部地缘方向仅有俄罗斯和蒙古两个邻国。近年来,俄远东地区和蒙古的形势相对稳定,不存在重大现实热点和安全隐患,在近期内不会发生动摇。因此,该地区的政治格局是比较稳定的,而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自普京、梅德韦杰夫上台之后,俄罗斯的国家实力有了明显的提升,经济上得到较快增长,军事复兴的步伐加快。俄在对外政策上,其作为欧亚大国的地缘政治决定其外交政策的平衡性,实施欧亚并举的双头鹰外交。西部,把外交重点放在独联体地区,对欧盟签署“通往未来路线图协议”。对美,虽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和分歧,但短期之内不会发生直接的冲突与对抗。在东方,则加强与中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全方位关系,同时积极参与朝鲜核问题。中俄关系也在往纵深发展,不但解决了领土纷争,还在经济、能源、电力等方面有重大合作。两国的联合军事演习也表明两国的军事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是两国政治走向合作的体现,为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奠定了基础。南亚和中亚综合问题

印度洋是中国与中东、波斯湾、地中海、东非等地联系的海上必经这路,印度控制了印度洋,就等于控制了中国的通往这些地区的海上通道威胁中国的石油安全。而印度和马基斯坦的冲突直接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重要隐患。印巴冲突是包括领土、民族、宗教和军奋之争的综合性、长期性矛盾与争端。

*2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来,双方三次大规模战争有两次都与克什米尔地区有关,该地区的领土争端始终是双方争论的焦点。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尤其在拥有核武器之后,印度已经把自己当成一个真正的世界大国。

中亚地区曾面临着颜色革命的冲击,国家政局动荡不安。中亚地区毗邻中国西部边境,自古以来就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亚地区作为苏联解体后出现的国家,地理上位于大陆心脏地带,是大国政治势力和地区政治势力缓冲区和交汇区。在经济上,其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文化上,中亚是伊斯兰文明,基督教文明和儒教文明的结合。虽然美国在中亚的影响和军事力量在不断加强,但还不足以挑战俄罗斯的主导地位。中国和中亚各国是长期睦邻友好的关系,并应继续保持良好的关系,成为长期的政治、经济贸易伙伴,以保证边疆地区的稳定。*3我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等核心利益仍将面临严重威胁 1台湾问题制约全局,解决起来困难重重

2南海海洋权益受到侵犯,如何处置事关生存发展 3钓鱼岛争端影响我未来战略地位

国际形势的思考

由于我国邻国众多,地缘矛盾自然也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并且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不是一个国家所能应付和抓住的,因此,地区集团化和边际化伴随着这一进程。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圈和东盟都体现了地区集团化这一趋势,而一些非洲及其它发展较慢的地区则面临着边缘化的危险。

*4那么我们在过渡时期,第一个特点比较长。第二个特点就是可预见的将来,看不见世界大战的影子。小平同志的讲话非常容易懂,但是非常的准确,他说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就是美苏两家,现在苏联垮掉了,但是放眼全球,没有一个国家有政治意愿和实力跟美国世界大战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在整个过渡时期当中,国际关系处在一个变化过程之中。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也处在一个变化的过程当中,没有定局。这个看法我认为是重要的。现在对国际问题的议论很多,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国家冷战初期对中国的态度还不错,但是现在随着中国的崛起,他对华政策定调子了,不能容忍中国的崛起。

我们应当认清形势,把握主流,营造单元、多极周边态势。世界多极化趋势有利于平衡大国力量,但周边多元化恶化国家环境。外交上主动出击,促进并主导区域整合。运用综合国力强化文化优势,中心辐射构建单元周边。

其次端正观念,调整比例,建设全面发展的强国。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建设与大国地位相称的国防力量。合理分配陆海空力量,建设一支可以维护国家权益的强大的军队。中国的发展已经得到了世界的认可,适时展示实力,表达善意而不是表现软弱。

再者,未雨绸缪,多方出击,构建国家能源战略。

优化经济结构也很重要,国家的发展与强大离不开经济的支撑。掌握核心技术,加强宏观调控,平衡发展国民经济是重中之重。结语

在高速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国家周边形势安全问题。我们只有与周边和睦相处,才能共同繁荣发展,只有贯彻“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才能有长期稳定与和平。但我们还应注意到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和矛盾所激化的隐患,扫除和平发展的一切障碍,积极参与亚洲多边及双边机制适用本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发挥地区大国的作用,尽而实现中国的崛起。

参考文献

1、张国策:“我国周边地区形势分析”,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形势与政策分析论文

2、张喆:“周边变局呼唤中国亚洲战略”,载《东方早报》,2010-09-27

3、匿名:“我国周边地区国际形势分析”,网络文档

当前我国的周边分析形势与思考 篇11

关键词:中国经济;经济发展;经济形势;宏观经济政策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1)03-0037-05

2010年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之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一年来,经济增长高位回调,宏观经济保持了回稳向好的基本态势,经济运行整体上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但这并不等同于中国经济已根本好转,特别是2010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物价水平开始上涨,资产泡沫化风险与日俱增,通货膨胀压力日益加大。这就使中国2011年的宏观经济运行面临许多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全年的经济工作、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实施“十二五”规划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要全面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正确认识和把握宏观经济运行中面临的风险和压力,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在防泡沫、抑通胀的基础上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逐步实现经济政策由应对危机型向常规型的平稳过渡,争取“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实现开门红。

一、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

总的来看,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在高位回调后逐步趋于平稳,宏观经济保持了回稳向好的基本态势,经济运行正在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一)经济增长持续回调,内在增长逐步趋于平稳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经济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到严重影响,实体经济增长明显下滑。从国内生产总值季度增长率来看,2008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尚处在略高于10%的位势,而到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则分别下降到9%和6.8%,到2009年第一季度更下降到6.2%的谷底。但从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扭转了下滑趋势并逐季回升,第二、三、四季度分别增长7.9%、9.1%和10.7%。2010年以来,经济增长继续走高,第一季度达到11.9%的高位,之后开始持续回落,第二、三、四季度分别增长10.3%、9.6%和9.8%,全年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前高后低态势,但仍达10.3%的较高增长水平(见图1)。

从季度调整GDP环比增长率来看,2010年第三季度增长率为9.1%,显著高于第二季度7.8%的增长率,这也改变了GDP环比增长5个季度连续下滑的局面。从2009年第二季度到2010年第二季度,GDP环比增长率从14.1%降至7.8%。第三季度的环比增长率止降回升虽然不能准确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走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经济运行开始出现了趋势性变化。从2011年来看,短期内经济增长虽然可能出现小幅波动,但全年经济运行将进一步趋于平稳,经济增长率预计可保持在9.5%左右,较去年略有回调,但仍处于稳定增长水平。这一增长率水平也与中国目前潜在增长水平基本相适应。

(二)消费持续增长,投资、出口增长放缓,三大需求趋向协调

如图2所示,2010年,消费增长保持稳定,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 554亿元,比上年增长1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8%。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3 689亿元,增长18.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0 865亿元,增长16.1%。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8 140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增速比上年回落6.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5%。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41 415亿元,增长24.5%,回落5.9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36 725亿元,增长19.7%,回落7.6个百分点。全年进出口总额29 7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7%。其中,出口15 779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 948亿美元,增长38.7%。进出口相抵,顺差为1 83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4%。

从2010年全年来看,需求结构与上年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投资贡献率较上年大幅下降;出口的贡献率则由负转正,对2010年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消费的贡献率较为稳定,比上年略有下降。中国经济增长正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三)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在应对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以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为重点的50个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正在抓紧进行,一大批重大装备、核心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制成功,科技对经济发展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

二、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管理通货膨胀的任务艰巨

2008年底开始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导致2009年9.6万亿元和2010年前9个月6.3万亿元的新增贷款,使M1、M2增速大大高于GDP增速和CPI上涨率,形成了相当强的通胀压力,突出表现在房地产价格的飚升上,2009年房价上涨率达25.1%,2010年以来同比上涨也一直在两位数或接近两位数。与此同时,CPI涨幅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逐月提高,7月份上涨3.3%后,8月份上涨3.5%,9月份上涨3.6%,10月份上涨4.4%,11月份上涨5.1%,12月份上涨4.6%(见图3)。预计2011年上半年仍可能维持在5%左右的高位。尽管这还属于温和通货膨胀的范围,但因当前居民收入差距很大,3%以上的CPI上涨率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比过去会更大,因此反应会比以前强烈得多。

这轮物价上涨和过去一样,主要是由食品类价格上涨推动的,当然也同劳动力工资成本上升、能源资源产品在改革过程中价格上涨有关,而这些都是在今后一段时期一直会起作用的因素。另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通货膨胀的发展势头也会受到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重大影响。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预计2011年中国仍将面临着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抑制通货膨胀的任务相当艰巨。

(二)就业形势依然面临较大压力

2010年,中国就业形势逐步向好,岗位供求回升明显,但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受总量和结构因素的影响,预计2011年就业形势将在总体向好的同时,结构性矛盾愈发突出,“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现象将继续存在。一是新增就业岗位的压力将继续加大。“十一五”时期已经开始凸显的城市化加速、产业转型等因素,将会在2011年表现得更加突出。依据现有生产力水平估算,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存量还有1.2亿人需要转移就业,城市化建设的加快会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出来。按照中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吸纳1 000万农村劳动力,现有存量转移出来还需12年时间。同时,人口的城市化并不等于城镇就业的充分与稳定,2011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目前,中国约有60%的新增就业岗位由非规范性就业领域提供,很不稳定,2011年新增就业岗位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二是就业结构性问题将更加突出。由于相当数量的劳动者职业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不同地区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春季农民工招工难与秋季大学生就业难、部分企业“招工难”与求职者“就业难”并存的现象仍将继续存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出现的新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将会加剧,解决的难度将进一步增大。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

目前,中国已有近20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却很少;在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尚不到10%。由于中国出口产品中的相当部分是贴牌产品,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很低,导致利润大量流失。据统计,在中国出口的通讯、半导体、生物医药和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品中,外国公司获得授权的专利数高达90%以上。目前,中国还仅是“制造大国”而远非“制造强国”,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尚需付出巨大努力。与此同时,中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比较严重,而淘汰落后产能和兼并重组又面临就业压力大、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制约。据悉,目前中国24个工业行业中已有21个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其中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等6个行业是重点。不仅一些传统产业仍在盲目扩张,而且一些新兴产业也出现重复建设倾向。

(四)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政风险不容忽视

经济决定财政,受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影响,2011年中国财政形势也比较复杂。与经济增长降中趋稳的基本态势相一致,预计2011年中国财政收入增长也将在继续回调中逐步趋于平稳,但财政支出将刚性增长,财政收支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从收入方面来看,由于2010年收入基数较高,加上外贸进出口形势严峻、车市将逐步降温等,对2010年财政增收贡献较大的税种收入增长会明显放缓。同时,实施个人所得税改革、调整增值税征收范围、继续对小型微利企业实施所得税优惠政策等,都会减少收入。因此,2011年财政收入增幅将有所回落。从支出方面来看,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完成在建项目,加强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保持一定的投资规模;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教育、医药卫生和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改革,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应对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补助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加之2010年财政支出基数较高,导致2011年财政支出压力依然很大,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同时,财政风险不容忽视。中国2009年财政赤字安排9 500亿元,已经接近3%的国际警戒线,国债发行余额占GDP的20%;2010年财政赤字预算安排为8 500亿元。另外,地方债务问题也不容忽视。2009年初,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简称“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拓宽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此文件一出台,各地的地方融资呈几何级数的爆发式增长。由于政府融资平台是政府为了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而发起设立的,所以贷款的偿还还需要依靠地方财政,即财政收入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偿还的关键。资料显示,2009年末的7.38万亿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总量中的50%有足额土地抵押,其余均为无抵押担保或资本金不足的项目。银监会最近披露,目前占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总额27%的约2万亿元的贷款项目,可以偿还本息;约占50%的4万亿元左右地方贷款存在第一还款源不足问题,属于可疑类贷款;占23%比重的地方负债存在严重风险隐患,简易匡算其风险敞口达1.76万亿元,即大约70%贷款需要土地开发权、地方政府财政安排等第二还款来源的安排。2009年底,有统计数据的31个省、市、自治区中,只有黑龙江、内蒙古、新疆、西藏、山西、河南、贵州、宁夏的平台贷款债务率低于60%,有10个省市超过了100%,一些地方高达150%,个别县市甚至超过400%。

(五)资源环境的约束进一步增强

在“十一五”高速发展后,目前各地普遍面临着建设用地不足、污染排放高、环境损害严重等资源环境屏障。预计从“十二五”开始,国家将实行更加严格的土地使用政策和污染排放标准,限制排放的污染物种也会增加。因此,一些地区的发展空间和排放空间将进一步受到压缩。

三、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一)改进和完善宏观调控首先要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完善宏观调控基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应该相辅相成。一方面,政府宏观调控不是为了替代市场机制,而是为市场机制有效运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宏观调控作用的充分发挥也依赖于市场化改革的深化。无论是政府公共投资还是政府公共消费,其政策设计着力点都应当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引导社会资本、民间消费的跟进,而不是“挤出”民间投资与民间消费。当前,中国之所以对直接的行政性调控倚重较深,主要是因为一些体制性障碍使得间接的市场化调控政策传导机制不畅所致:第一,由于微观经济基础改革不到位,仍以大量的国有企业为主,无法自觉接受政策信号的反馈;第二,由于商业银行改革滞后,无法完全自主决定贷款方向和价格来有效传导政策信号;第三,由于金融市场不发达,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从而无法采用更加市场化的政策工具,提供有效的政策信号。上述体制性障碍如果与行政性调控相互强化,可能使宏观调控长期锁定在低效率状态。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加快调整和完善宏观调控,始终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宏观调控的基础,特别是减弱经济增长与波动中的政府性驱动,降低对行政调控的依赖,更多发挥市场化调控的作用。要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对非公有制经济给予更多的发展机会,鼓励民营经济做大做强,慎防出现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之名不断扩大国有经济比重的趋势。

(二)宏观调控要从需求管理为主转变为供给管理为主,正确处理好总量与结构的关系

多年来,中国宏观调控一直面临着两难选择:是为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而牺牲结构调整的目标,还是为了未来增长的协调、可持续而宁愿容忍较低的经济增速。换句话说,是创造新的经济结构来适应较低的增长率,还是推高经济增长率来迁就不平衡的、扭曲的经济结构。面对两难所作的抉择,将最终决定未来宏观调控的方向。笔者认为,从可持续发展目标来看,结构调整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也应成为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宏观调控不变的主线。

从目前来看,中国结构性失衡问题非常突出,需求管理局限性已明显显现,亟需通过供给面的管理推进结构调整。例如,扩大内需仅仅依靠需求是不够的。扩大内需的核心是扩大消费需求,而如果收入分配结构不调整,产业结构与要素投入结构不转变,扩大消费需求的目标就很难实现。也就是说,扩大内需不单纯是需求管理,还要依靠供给管理。因此,政府应降低微观主体对需求扩张政策的严重依赖,积极发挥供给政策的激励,着眼于结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时下的重点是:第一,调整结构应该从优化投资结构入手,进而带动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的调整。第二,推进价格和财税改革,提供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激励机制。结构调整尽管需要政府的引导,但更重要的是依赖市场机制,特别是要素价格与财税改革,因为只有资源、能源价格合理了,资源税、环境税到位了,才真正有利于节能减排;只有劳动力、资金成本不再被压低,才会激励企业注重研发和技术创新;只有稳步提高直接税的比重,才会使地方彻底改变只注重规模扩张与工业发展的状况,从而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转移。第三,打破垄断,增加有效供给。当前经济运行中,一方面存在着大量的产能过剩,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供应短缺。因此,要彻底打破垄断,加强竞争,淘汰落后产能,增加有效供给。

(三)2011年宏观调控政策的着力点

1. 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稳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新增4万亿元“一揽子刺激计划”经过两年的实施2011年已接近尾声,在中国经济内在增长动力依然不强以及世界经济复苏较为缓慢的背景下,积极财政政策不宜一次性彻底退出,而应把握好退出的节奏和力度。根据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2011年积极财政政策仍要保持一定的刺激力度。一是继续加大对农田水利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以及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投资力度,特别是应重点增加对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型水利设施除险加固以及生态方面的投入。二是继续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特别是保障性住房、教育和医疗卫生、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投入,减轻城乡居民负担,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即期消费能力。三是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推动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支持节能减排,加快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四是改革和完善财税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增强其消费能力。

2. 加快财税改革步伐,推进自主创新,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当前,中国是以间接税(包括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在内的流转税)为主的税收结构。在城市化率将近50%时,税收结构调整是最为重要的改革举措,应积极向直接税、间接税共同发展的体制转变,通过增加直接税把居民纳税(个人所得税、不动产税等)与城市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支出相联系,而不能把所有的社会保障支出都压在企业身上。因此,要加快推进财税改革,增加直接税,对企业适当减税,为企业创新、节能减排、加速折旧和更新改造减轻负担,鼓励企业创新和激励企业向绿色方向发展。同时,要着眼于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一方面,减轻不合理的税费负担,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比例,加大对民生等经济社会薄弱环节支持力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逐步完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另一方面,加大对再分配领域调节力度,改革个人所得税,健全财产税体系,对不同收入群体实行差别化的消费政策,加大对公共服务和公共消费领域投入力度,完善流通体系,拓展消费实现渠道,培育以政府消费带动居民消费的良性循环机制。

3. 调整货币政策,激发经济活力,调节通胀预期。2011年,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稳健货币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的灵活操作调节货币流动性,适应经济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二是鉴于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依然比较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货币政策要积极发挥调控作用,在价格水平上升超出预期时,适时调整利率,以调节通胀预期,缓解价格上涨压力。三是在稳步推进原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化改革的同时,探索建立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如中小企业发展银行,以资金投入、政策引导等方式,切实发挥政府支持、帮助中小企业获取外源融资的作用,推动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陈佳贵,李扬.2010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李爽,顾严.2010年就业与居民收入形势分析及2011年预测[J]宏观经济管理,2010,(12).

[3]刘树成.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0,(3).

[4]欧明刚,高宾.全球财政干预政策退出战略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0,(6).

[5]王海峰,曲凤杰.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分析及2011年走势预测[J].宏观经济管理,2010,(11).

[6]王辉.世界银行专家展望未来全球经济走势[J].经济学动态,2010,(4).

[7]于长革.中国财政分权的演进与创新[J].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8]张平.关于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J]宏观经济管理,2010,(11).

[9]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宏观调控[J].经济研究,2010,(11).

责任编辑:王岩云

责任校对:马 斌

Analysis of China's Current Macroeconomic Situation and Policy Proposals

Yu Changge

Abstract: China's economic situation in 2011 will take on the typical "double-face" features. Though the economic growth in the short term may fluctuate at small ranges, the economy during the whole year will get more stable and the growth rate is expected to be at about 9.5%, a stable growth.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and conflicts in the macro-economic opera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adjust the macroeconomic policies. Firstly, the market reform has to be put forward so as to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for macro control. Secondly, the macro control shall shift from demand management to supply management so as to accelerate the structure adjustment. Finally, the financial policies need to maintain some stimulation and the focus of the monetary policy shall be on how to help enterprises to recover and enhance the productivity, bring about the economic vigor and guide the expected inflation.

上一篇:县司法局加强社区矫正工作侧记下一篇:西江月,西江月曹勋,西江月的意思,西江月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