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周边形势与政策(通用8篇)
我国周边形势与政策 篇1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
众所周知,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海洋300多万平方公里,东西相隔5500公里,时差4个多小时,南北相距5500公里,跨越5个温度带,居世界第三。中国地大物博,自古以来便是各国眼中的宝地,上至夏商,下至今时,总是处于危机之中。无论何时,外国总是打着中国的主意。而今,中国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自强不息,增强了自己的实力,有了相当高的抵御能力,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处于和平时代,相反我们应该警惕这潜在的危机,古人云,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我们刚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时刻注意我国周边环境形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领土方面,自新中国以来,先后缅甸、尼泊尔、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和朝鲜圆满地解决了边界问题,签定了新的边界条约,并划界立碑,但是我国仍与印度等国家有5000多公里边界尚未完全划定,争议地区16万多平方公里。与日本等海上邻国争议面积多达200多万平方公里。这些领土的争议是格局形势潜在的危机。目前我顾主要丢失的领土有韩国占有的几个礁岛,日本侵占东海气琉球群岛和钓鱼岛。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周边各国的蠢蠢欲动,小动作纷纷。
在西方开始收敛的时候,中国周边的国家却活跃起来。越南,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纷纷针对我国南海主权动作不断直接向中国发起挑战。其中菲律宾国会通过将中沙群岛的黄岩岛划为其国土,马来西亚总理登陆南沙群岛几处岛屿宣称拥有主权,其海军司令甚至宣称,如果发现中国渔船入侵,将被长期驻扎在那里的海军驱逐舰驱逐,越南则任命了一个管理西沙群岛的政府机构主席,一宣称对改道拥有主权。日本首相有不失时机的挑起钓鱼岛事件。这个时候中国的西方邻居印度也不甘示弱,居然大幅增兵藏南。对已经挫败强大西方势力的中国来说,解决这些国家的挑战不是问题,但奇怪的是,与高调回应西方相反的是,中国政府这次相当低调,对之冷眼旁观,不采取措施。
或许这种选择于中国来说对外界不失为一种对抗、一种有力的回击,但是在这个社会,尤其是西方,将忍让看着一种懦弱,一种无能。中国要想在世界永远占有一席之地,光靠忍让和中国传统的礼仪是不可能的,要让世界尤其是美国、欧盟等国家信服,就必须有霸气,因此对待这些对我国领土打着歪主意的小国家我们不能坐视不管,拿出点威风和霸气。在这里绝不是以大欺小,而是维护自己正当的利益。中国这个大国如果连这点利益都不能争取,别人会以为我们好欺负,这实际上在无形中助长美国等国家的嚣张气焰。中国不能忍让。
周边环境形势在军事方面尤为紧张,总体来说东亚、东南亚、东盟、中亚、南亚地区对中国呈现包围形式。经过多年的发展,日本不愧为一流强国,拥有世界第一的扫雷能力和世界第二的防潜能力,军事费用世界第二。便面上日本与中国和睦相处,但实际上是表面上一套暗地里又是一套。其军事防御已由“固守北方”变为“防御西南”,此举意味着什么,我想不言而喻。在一则调查中显示,人们普遍认为对中国最为危险的国家即最容易与中国发生军事冲突的国家就是日本,而目前日本的种种举动也正应证着这一趋势。炙手可热的朝鲜核问题,也是一大热点,联合国采取了一系列制裁措施。朝鲜核问题处理不得当势必引起朝、韩、美、日四国的军事冲突。由于当年中国的抗美援朝战争,一旦四国的战争爆发,势必影响到美日韩与中国的关系,很有可能美日会趁机打击中国。因此我想在朝鲜核问题上,中国应该谨慎,考虑全面,在外交方面应尽可能的避免冲突,保持中立原则。
于此同时,印度也将中国列为潜在的威胁。印度兵力强大,海陆空在世界排名靠前,是中国有力外患之一,而且印度长期以来占领着藏南地区,态度强硬,轻言撤退是不可能的,为有武力。同时印度也将印度洋列为其势力范围,恶意炒作中国与印度洋各国正常的经济来往甚至借用马尔代夫的甘岛作为其空军基地,毫无掩饰的暴露出印度的野心。中国不得不防。
台湾问题是我们一直关心的问题。从明朝开始,就明确的规定台湾属于中国。从邓小平主席的“一国两制”到陈水扁的“台独”,我们看到的是台湾领导团队想方设法的对抗,视祖国各族人民于不顾,甚至请求美国的援助。中国曾今帮助马英九登上台湾领导人的位子,而曾将他口中的台湾回归如今已经烟消云散,大力购置军事防务,其动机之明,不言而喻,美国更是添油加醋。藏独也是中国头疼之事,“**”集团藏独的野心也迎合了美国的愿望。奥巴马白宫见**更是对中国政府公然的宣战。我们岂能坐视不管?中国政府不能忍让,应该快刀斩乱麻,将这些不法分子除之而后快。
对如今的中国来说,美国可能是我们最强大最具危险性的国家。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外军事基地群,遍布世界各地。这些基地主要为美国收集情报资料,拥有先进的科技,最强大的军事武器,一旦战争爆发,可以迅速的调兵遣将,尤其在欧洲,能够迅速的调集兵力进攻中国边疆。而且2010年中美关系即将发生更加微妙的变化。如果美国挑起中国敏感的三大危机——贸易争端、对台军售、会见**,中国将应接不暇。
由此观来,中国周边环境局势确实岌岌可危,首先我们应当建立起忧患意识,加强军事和经济的发展,加强边疆尤其是西藏等地区的军事力量,防范于未然,加强渔歌国之间的军事、经济竞争,努力学习国外先进科技。同时和俄罗斯等同盟国搞好关系,共同御敌。其次,中国人民应该团结,和睦相处,万众一心。最后应该做好积极应战的准备,制定详细的应对策略和今后的发展计划及目标,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迨。
我国周边形势与政策 篇2
一、近期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房地产政策导向
1. 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形势出现较大变化,并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中国经济近5年的持续下行告一段落,经济底部已显现。本轮经济下滑开始于2010年,当时GDP增幅高点为12.2%,到目前已经下行持续五六年;到今年一季度,GDP增长达到6.7%且降幅减缓,经济长周期见底,L型拐点已至,中国经济开始进入L型的下半场。
二是中国经济将在较长时期处于底部运行,投资与传统行业对经济稳定作用依然重大。从今年上半年形势看,GDP保持6.7%的增长,与固定资产投资继续较快增长有很大关系。尤其是在多数地区产能过剩、库存高企、成本较高、经济下行压力大,以及“新动力还挑不起大梁”等背景下,短期经济稳定还要靠投资、靠已有传统行业的继续支撑。
三是大规模货币宽松已经结束,但货币紧缩的可能性也比较小。目前,我国与主要经济体在货币政策方面已开始“同步”,美国加息放缓,欧、日放松暂停,中国也开始由宽松期进入观察期。现阶段,我国通胀大幅上行或重新通缩的可能性都很小,在中国经济明显回暖或过热之前,通胀难以大幅上行,货币政策也难以实质性收紧;而在供给侧改革为重点的时期,经济下行风险并未消除,政府通过紧缩货币去产能、去杠杆的可能性也很小。
鉴于以上经济形势的变化,今年以来,中央多次提出要加快“供给侧改革”,尤其是要抛弃试图通过宽松货币加码来加快经济增长的幻想,避免用“大水漫灌”的扩张办法给经济打强心针。
2. 新形势下的房地产业政策导向
随着宏观经济L型走势的出现,此轮经济“周期归来”也有了新内涵,过去那种靠投资扩张刺激经济增长的老路难以持续,而供给侧改革则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动力。本人认为,在新形势下的“周期归来”,对房地产业同样更加强调“供给侧改革”的任务,而不是靠加杠杆去库存。关于如何库存,过去一直存在争议。去库存的关键是创造需求,一种是通过居民加杠杆,一种是通过人的城镇化。去年,央行某高层表示:中国个人住房贷款占银行总贷款中的比重相对偏低,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比较安全有发展的机会。尽管其并未明确要通过个人加杠杆去库存,但其表态不免产生误导。近期,中央政治局会议否定了“房地产加杠杆去库存”的做法。其原因估计如下:一是从国际经验看,美国次贷危机本质就是房地产加杠杆,无论哪个领域加杠杆都存在巨大的泡沫风险;二是2015年以来对房地产刺激力度偏大,导致一线、热点二线城市房价涨幅过快,存在泡沫风险;三是政府不应释放加杠杆信号,一旦政府引导,则整体经济将失去理性。2015年的股市波动与相关部门有意无意的错误引导有关。如果房地产再出现类似情况,则对实体经济的危害更大。因此,今后我国房地产投资扩张只能适度、不能过度,需求刺激也应告一段落,需求侧管理将起着为解决主要矛盾营造环境的作用,房地产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将重新成为房地产业发展的重点。
二、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及存在的问题
今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4.66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6.1%,投资增幅比去年全年1%明显好转;住宅新开工面积大幅增长,增幅为14.9%,市场明显景气;商品房销售大幅增长,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27.9%,销售额增长42.1%,市场需求明显增长。总体来看,今年上半年全国楼市的回暖,不仅有利于楼市去库存,也对全国经济形势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在全国楼市整体向好的趋势下,市场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关注。
1. 市场成交量增幅逐步放缓,下半年面临市场回落
从中国指数研究院50个一、二、三线代表城市成交情况看,一季度,在宽松的政策环境、货币信贷环境下,市场预期向好,成交稳步提升,代表城市商品住宅月均成交面积同比大幅增长50.1%。二季度以来,沪深限购加码,且前期市场成交活跃已透支部分需求,加之苏州、东莞等热点城市价格高企,市场观望情绪渐浓,导致需求增速有所回落,代表城市商品住宅月均成交同比增长27.4%,较一季度收窄22.7个百分点。
从一、二、三线城市分别表现来看,上半年各类城市成交量同比虽然增加但增速放缓。上半年,一线城市月均成交量同比增长9.3%,较一季度显著收窄33.9个百分点;二线代表城市月均成交量同比增长41.2%,增速较一季度收窄5.9个百分点;三线代表城市月均成交量同比增长37.8%,增速较一季度收窄22.1个百分点。
从市场整体走势看,一季度受政策利好影响,刚需、改善性需求乃至部分投资性需求积极入市,新房、二手房市场热度较高。二季度以来,二手房市场回落并传导至新房市场,成交增速回调。预计下半年,一线城市和南京、苏州、合肥等热点二线城市在政策收紧预期影响下,市场成交会有下行的压力;重庆、天津、武汉、成都等城市会延续当前市场走势,平稳放量;但库存压力比较大的三四线城市尽管有去库存政策的刺激,但成交量难以继续上升。
2. 上半年房价持续上涨,下半年面临调整压力
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对100个城市的调查数据显示,自2015年8月百城住宅价格同比止跌转涨以来,已连续11个月上涨,今年6月涨幅扩大至11.18%。但二季度以来,随着各地楼市调控的加强,不同城市房价上涨分化。具体来看,一线城市受2015下半年持续宽松政策的影响,率先掀起涨价潮,深圳、上海涨幅尤为明显,这种趋势逐渐蔓延到东莞、惠州等周边城市及南京、苏州等热点二线城市。3月以来,为稳定房价,深圳、上海、苏州、惠州等城市相继出台收紧政策且初见成效,二季度这类城市房价涨幅已明显放缓。5-6月,厦门、合肥涨幅仍显著,但在严控房价过快上涨的政策影响下,热点城市涨幅均有所缓和。此外,除临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热点城市群城市,如惠州、无锡、廊坊等城市出现量价齐涨外,多数三、四线城市量虽涨、价不升,一些城市还在高库存状态挣扎,与一线和二线热点城市形成鲜明反差。
下半年,预计不同城市价格走势将持续分化。近期,一线城市中,北京、上海涨幅趋缓,深圳近两月二手房价格已转为下跌,未来也将影响到新房市场预期(7月份新房均价已环比上月下降8.2%);南京、苏州等强二线城市上半年房价过快上涨,价格水平已在一定程度上超出购买力,且市场杠杆率较高,价格变化对信贷政策敏感度高,政策收紧下可能出现价格调整;东莞、惠州、廊坊等一线周边城市受大城市需求辐射影响,未来发展预期乐观,房价仍有上涨动力;二线城市中的成都、重庆楼市供应充足,房价上涨动力相对较弱;其他三四线城市房价上涨动力仍较弱,且面临下行趋势。此外,根据本人预测,预计2016年下半年到2017年,全国房地产市场可能会进入一个深度调整期;随着货币政策对房地产的刺激作用减弱和各地调控的加强,全国房地产市场将从“少数城市热、多数城市冷”的局面转向全面下行。
3. 宏观经济对房地产业的依赖较大,经济发展基础不稳定
今年上半年,我国GDP总量达到34.06万亿元,同比增长6.7%,高于6.5%的预期,经济增长总体稳定。从固定资产投资看,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5.84万亿元,同比增长9.0%,投资继续快速增长。此外,据相关测算,房地产业与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大,两者合计对经济增长的综合贡献达到30%以上,房地产与“铁公基”仍然是撬动当前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上半年,宏观经济形势虽比较稳定,但我国经济结构仍存在比较大的问题,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比较大,调结构、促转型,以及供给侧改革仍需要较长的周期。上半年,我国投资率(即投资占GDP的比例)已达到76%,远高于发达国家30%以内的比例,也远远超过50%的投资率警戒线;在GDP增量中,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90%以上,宏观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而一旦房地产投资、“铁公基”等投资难以持续,宏观经济势必出现下滑。
综上所述,上半年我国经济的回暖,主要是投资拉动政策在发力,本质上仍然是需求侧政策。目前来看,通过加大信贷投放、扩大基础设施投资、以加杠杆方式刺激房地产市场以及多种预期管理手段,也确实对上半年经济增长超预期有明显作用。同时,由于人民币汇率面临持续贬值压力、实体经济不景气、全球贸易放缓下进出口短期内难以改善等压力,中国经济的发展基础仍不稳定,短期仍需要借助房地产及“铁公基”投资对经济“稳增长”的推动。但是,供给侧改革已迫在眉睫,且不能因为经济有所改善就放松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贻误改革的机会窗口。尤其是房地产领域,必须即刻改变“加杠杆”“去库存”,以及由此导致的房地产泡沫化,而要通过加快城镇化,通过满足城镇合理住房需求,保持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发挥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合理支撑作用。
三、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现状
目前,中国房地产经济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房地产市场潜在供应能力远远大于现实需求,多数城市库存高企,除非大规模的城镇化带来新增需求,否则供应过剩不仅是今年,也将是“十三五”期间制约房地产经济发展、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构成中国房地产70%以上的城镇居民住房需求历史峰值是1200到1300万套住房,这个数值2012年底已经达到了。达到这个总量后,城镇现有居民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达到33平方米、现有居民家庭住房套户比已超过1:1,房地产市场总的供求关系已经平衡。未来,若城镇人口没有大规模增加,若继续大规模进行房地产开发建设,则必然出现房地产供应持续过剩和库存增加,房地产市场也将面临全面下行的拐点。
过去相当长的时间,我国房地产投资的增长速度是20%-30%,2014年是10.5%,原来估计2015年仍可能保持10%左右,但是2015年实际上是1%。今年上半年,在一系列刺激政策的作用下,投资有所回升,但仍保持6.1%的低位增幅。如果今后城镇人口未出现大的增长,楼市将难以有后继需求接盘,房地产销售规模将难以继续上升,房地产开发投资也难以继续增长,对宏观经济“稳增长”以及房地产市场“去库存”将带来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当前如果利用好新型城镇化政策,加快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则有利于改变房地产市场可能出现的下行拐点;如果新型城镇化工作推进不力,则在城镇现有人口基础上难以进一步扩大住房需求,即使有新的刺激需求政策出台,也只会增加住房投资和投机,重新回到“加杠杆”去库存的老路。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尤其是在房地产领域通过“人的城镇化”去库存,是增加城镇合理住房需求,进而支撑“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路径。此外,在经济转型发展期,由于新增长动力需要培育,投资和传统行业对于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意义仍然重大;作为对上下游40多个相关产业具有带动作用的房地产投资的增长,以及各种类型的住房消费,将对我国明年乃至“十三五”期间宏观经济稳增长,新型城镇化的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具有重大而积极的作用。
四、“十三五”期间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动力
根据本人主持开展的相关课题研究,“十三五”期间,全国城镇住房市场需求主要分为三部分:分别为城镇化带来的新增需求、棚户区改造带来的引致需求和现有城镇居民的改善性需求。从新增住房需求看,随着二孩政策、农业人口落户政策等的实施,到2020年城镇人口及城镇化率均有可能大幅提升,届时全国城镇将新增住房需求34.2亿平方米。从引致性住房需求看,随着2020年全国城镇棚户区改造任务的完成,全国约1亿人居住条件明显改善,5年内将带来棚户区改造引致性需求21.2亿平方米。从改善性需求看,随着城镇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现有城镇存量人口人均住房面积将提升至36平方米,5年将带来改善性需求17.52亿平方米。
综上分析,“十三五”期间,全国城镇住房总需求为73亿平方米,减去目前过剩库存量,未来包括棚户区改造的城镇住房新增供应目标为61亿平方米。按此测算,未来5年,我国城镇商品住房年销售规模仍将保持10亿平方米以上,房地产市场面临良好的发展趋势。未来5年,通过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尤其是适应人口向大城市快速流入和产业向中小城市转移的规律化特征,加大大城市土地和住房供应,加快大城市产业向城市群或都市圈中小城市转移的步伐,满足城镇人口合理的住房需求(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促进大、中、小城市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从而合理“去库存”,并发挥房地产业对宏观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防风险”的积极作用。
五、未来房地产市场发展政策建议
房地产去库存,取决于市场销售和楼市本身供给的规模和速度。结合前述分析,在中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框架下,要化解楼市过剩的库存,必然要从满足合理需求、增加合理供给两方面发力:一方面要按照中央“人的城镇化”要求,促进合理住房消费,避免加杠杆去库存;另一方面要结合各地实际,以促进楼市供求平衡、结构合理、价格稳定为原则,“因城施策”地把握楼市供应规模和节奏,促进市场健康发展。为此,本人对未来房地产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是加快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一亿左右的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地区落户,使他们形成在就业地买房或长期租房的预期和需求。二是完善城镇化配套法规和政策,促进落户城镇的原农村居民对其原有农宅、宅基地的流转、抵押,提高他们在落户城市的住房消费能力。三是改进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配套设施,适应人口向大城市快速集聚,通过加快大城市地铁等交通设施建设,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的建设,住房等生活设施建设,满足人口快速集聚大城市的各类需求。四是加快产业向中小城市转移,加快制定产业向中小城市转移的投资倾斜政策,引导中小城市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其就业吸纳能力,激励更多农民工在小城镇购房和永久性迁徙。五是促进城市群在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一体化发展,发挥中心城市产业外移和住房需求外溢对周边中小城市的带动作用,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城市建设一体化等方面的规划和政策实施,通过建立高层次的区域发展一体化协调机制,在即有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带动下,促进周边广大中小城市城镇化进程。
2. 支持居民刚性和改善性购房需求,控制住房投机需求
城镇化带来的新增需求和现有住房资源配置不均衡隐含的改善性需求仍然旺盛。为此,一方面要贯彻落实国家各项住房首付、信贷、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居民合理住房需求,加快建立政策住房银行和政策性担保机构,专司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和棚户区居民的住房抵押贷款和抵押担保;另一方面要针对不同城市市场分化现状,继续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政策和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特别是对目前处于过热发展的大城市,要实施好差别化信贷政策,适时采取其他调控政策,防止“高杠杆”带来的金融风险和房地产泡沫。例如,若楼市持续升温,可以提高贷款首付比例,严格2套及以上住房贷款认定标准,甚至可以出台政策限制外来炒家购房。当然,若市场过冷,则可降低贷款首付比例,放宽购房限制,提高普通住房标准范围以减少收费成本等措施。
3. 完善公共住房制度,推进棚户区改造
一是加强住房制度创新。未来5年,我国农村人口和中小城市人口有可能会优先向大城市转移,一线城市尤其是二线城市房价有可能加速上涨甚至出现翻番。针对大城市房价上涨、居民住房支付能力下降等现实,当前迫切需要创新大城市公共住房政策,针对居民收入与房价的差异,建立面向高收入、中等收入、低收入各类群体的差异化住房供应体系,建立支持“夹心层群体”、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公共住房体系,在发展商品房市场的同时,建立和完善面向城市“夹心层群体”的安居住房制度和面向“低收入群体”基本住房保障制度。二是促进中小城市住房市场发展。针对中小城市房价比较合理、市场仍需培育等现实,减少甚至停止中小城市新批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更多运用发放租赁补贴方式实施保障,地方政府可以尝试公开采购方式,从库存住房中筹集公共租赁住房房源。三是加大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力度,结合部分城市住房库存较大、空置较多的现实,进一步加大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的力度,充分释放住房消费需求,持续改善市场供求关系,不断改善老旧住区居民居住条件。
4. 发展住房租赁市场
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建立购租并举、梯度消费的住房供应与消费模式。鼓励自然人和各类机构投资者购买库存商品房,成为租赁市场的房源提供者,并给予税收优惠和信贷支持;保护租户利益,在子女入学及其他公共服务领域给予租户与产权人同等待遇。
5. 实行差异化的土地供应机制,促进住房供求基本平衡
对于库存压力较大的城市,适度控制住房建设用地供应节奏,对已出让的住房用地,应在土地开发期限、土地用途调整、土地使用权转让交易等方面给予市场更多的自主权,扶持企业去库存,提高已供土地的利用效率。对于库存过小、市场供应紧张的城市,要加大年度土地供应规模,并鼓励土地资源紧张的城市,通过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调整城市用地功能,提高居住用地容积率,加大城市旧改的力度,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一体化、协调化发展,积极拓展住房发展空间、盘活存量,持续增加房地产市场供应量。
6. 加快房地产行业转型发展
一是加快跨界发展,通过推进工业、商务、养老、旅游、文化、休闲等嵌入式跨界地产发展,引导开发商由单纯住宅开发向城市综合服务商发展,并积极推进产城融合,加快中小城市发展。二是加大行业出清力度,促进其他行业企业回归本业,鼓励市场兼并重组,提高房地产行业产业集中度。三是鼓励行业创新,鼓励发展以住房租赁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化企业,加快推进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并制定完善相关规则和配套政策。四是引导企业调整经营策略,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顺应市场规律,通过降价等营销手段,快速释放潜在需求,政府也应当进一步推进房地产税费改革,减少房地产建设和交易环节税费,降低企业住房建设和个人住房消费成本。
参考文献
[1].王锋李宇嘉.深圳住房政策实践与住房制度创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年
[2] .李佐军.供给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3] .王锋.2015年深圳及全国房地产市场形势及2016年走势(发表于《深圳经济发展报告2016年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4] .陈杰马克·斯蒂芬斯满燕云.公共住房的未来——东西方的现状与趋势.中信出版社.2015
我国周边形势与政策 篇3
一、近期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房地产政策导向
1.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形势出现较大变化,并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中国经济近5年的持续下行告一段落,经济底部已显现。本轮经济下滑开始于2010年,当时GDP增幅高点为12.2%,到目前已经下行持续五六年;到今年一季度,GDP增长达到6.7%且降幅减缓,经济长周期见底,L型拐点已至,中国经济开始进入L型的下半场。
二是中国经济将在较长时期处于底部运行,投资与传统行业对经济稳定作用依然重大。从今年上半年形势看,GDP保持6.7%的增长,与固定资产投资继续较快增长有很大关系。尤其是在多数地区产能过剩、库存高企、成本较高、经济下行压力大,以及“新动力还挑不起大梁”等背景下,短期经济稳定还要靠投资、靠已有传统行业的继续支撑。
三是大规模货币宽松已经结束,但货币紧缩的可能性也比较小。目前,我国与主要经济体在货币政策方面已开始“同步”,美国加息放缓,欧、日放松暂停,中国也开始由宽松期进入观察期。现阶段,我国通胀大幅上行或重新通缩的可能性都很小,在中国经济明显回暖或过热之前,通胀难以大幅上行,货币政策也难以实质性收紧;而在供给侧改革为重点的时期,经济下行风险并未消除,政府通过紧缩货币去产能、去杠杆的可能性也很小。
鉴于以上经济形势的变化,今年以来,中央多次提出要加快“供给侧改革”,尤其是要抛弃试图通过宽松货币加码来加快经济增长的幻想,避免用“大水漫灌”的扩张办法给经济打强心针。
2.新形势下的房地产业政策导向
随着宏观经济L型走势的出现,此轮经济“周期归来”也有了新内涵,过去那种靠投资扩张刺激经济增长的老路难以持续,而供给侧改革则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动力。本人认为,在新形势下的“周期归来”,对房地产业同样更加强调“供给侧改革”的任务,而不是靠加杠杆去库存。关于如何库存,过去一直存在争议。去库存的关键是创造需求,一种是通过居民加杠杆,一种是通过人的城镇化。去年,央行某高层表示:中国个人住房贷款占银行总贷款中的比重相对偏低,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比较安全有发展的机会。尽管其并未明确要通过个人加杠杆去库存,但其表态不免产生误导。近期,中央政治局会议否定了“房地产加杠杆去库存”的做法。其原因估计如下:一是从国际经验看,美国次贷危机本质就是房地产加杠杆,无论哪个领域加杠杆都存在巨大的泡沫风险;二是2015年以来对房地产刺激力度偏大,导致一线、热点二线城市房价涨幅过快,存在泡沫风险;三是政府不应释放加杠杆信号,一旦政府引导,则整体经济将失去理性。2015年的股市波动与相关部门有意无意的错误引导有关。如果房地产再出现类似情况,则对实体经济的危害更大。因此,今后我国房地产投资扩张只能适度、不能过度,需求刺激也应告一段落,需求侧管理将起着为解决主要矛盾营造环境的作用,房地产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将重新成为房地产业发展的重点。
二、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及存在的问题
今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4.66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6.1%,投资增幅比去年全年1%明显好转;住宅新开工面积大幅增长,增幅为14.9%,市场明显景气;商品房销售大幅增长,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27.9%,销售额增长42.1%,市场需求明显增长。总体来看,今年上半年全国楼市的回暖,不仅有利于楼市去库存,也对全国经济形势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在全国楼市整体向好的趋势下,市场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关注。
1.市场成交量增幅逐步放缓,下半年面临市场回落
从中国指数研究院50个一、二、三线代表城市成交情况看,一季度,在宽松的政策环境、货币信贷环境下,市场预期向好,成交稳步提升,代表城市商品住宅月均成交面积同比大幅增长50.1%。二季度以来,沪深限购加码,且前期市场成交活跃已透支部分需求,加之苏州、东莞等热点城市价格高企,市场观望情绪渐浓,导致需求增速有所回落,代表城市商品住宅月均成交同比增长27.4%,较一季度收窄22.7个百分点。
从一、二、三线城市分别表现来看,上半年各类城市成交量同比虽然增加但增速放缓。上半年,一线城市月均成交量同比增长9.3%,较一季度显著收窄33.9个百分点;二线代表城市月均成交量同比增长41.2%,增速较一季度收窄5.9个百分点;三线代表城市月均成交量同比增长37.8%,增速较一季度收窄22.1个百分点。
从市场整体走势看,一季度受政策利好影响,刚需、改善性需求乃至部分投资性需求积极入市,新房、二手房市场热度较高。二季度以来,二手房市场回落并传导至新房市场,成交增速回调。预计下半年,一线城市和南京、苏州、合肥等热点二线城市在政策收紧预期影响下,市场成交会有下行的压力;重庆、天津、武汉、成都等城市会延续当前市场走势,平稳放量;但库存压力比较大的三四线城市尽管有去库存政策的刺激,但成交量难以继续上升。
2.上半年房价持续上涨,下半年面临调整压力
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对100个城市的调查数据显示,自2015年8月百城住宅价格同比止跌转涨以来,已连续11个月上涨,今年6月涨幅扩大至11.18%。但二季度以来,随着各地楼市调控的加强,不同城市房价上涨分化。具体来看,一线城市受2015下半年持续宽松政策的影响,率先掀起涨价潮,深圳、上海涨幅尤为明显,这种趋势逐渐蔓延到东莞、惠州等周边城市及南京、苏州等热点二线城市。3月以来,为稳定房价,深圳、上海、苏州、惠州等城市相继出台收紧政策且初见成效,二季度这类城市房价涨幅已明显放缓。5-6月,厦门、合肥涨幅仍显著,但在严控房价过快上涨的政策影响下,热点城市涨幅均有所缓和。此外,除临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热点城市群城市,如惠州、无锡、廊坊等城市出现量价齐涨外,多数三、四线城市量虽涨、价不升,一些城市还在高库存状态挣扎,与一线和二线热点城市形成鲜明反差。
下半年,预计不同城市价格走势将持续分化。近期,一线城市中,北京、上海涨幅趋缓,深圳近两月二手房价格已转为下跌,未来也将影响到新房市场预期(7月份新房均价已环比上月下降8.2%);南京、苏州等强二线城市上半年房价过快上涨,价格水平已在一定程度上超出购买力,且市场杠杆率较高,价格变化对信贷政策敏感度高,政策收紧下可能出现价格调整;东莞、惠州、廊坊等一线周边城市受大城市需求辐射影响,未来发展预期乐观,房价仍有上涨动力;二线城市中的成都、重庆楼市供应充足,房价上涨动力相对较弱;其他三四线城市房价上涨动力仍较弱,且面临下行趋势。此外,根据本人预测,预计2016年下半年到2017年,全国房地产市场可能会进入一个深度调整期;随着货币政策对房地产的刺激作用减弱和各地调控的加强,全国房地产市场将从“少数城市热、多数城市冷”的局面转向全面下行。
3.宏观经济对房地产业的依赖较大,经济发展基础不稳定
今年上半年,我国GDP总量达到34.06万亿元,同比增长6.7%,高于6.5%的预期,经济增长总体稳定。从固定资产投资看,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5.84万亿元,同比增长9.0%,投资继续快速增长。此外,据相关测算,房地产业与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大,两者合计对经济增长的综合贡献达到30%以上,房地产与“铁公基”仍然是撬动当前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上半年,宏观经济形势虽比较稳定,但我国经济结构仍存在比较大的问题,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比较大,调结构、促转型,以及供给侧改革仍需要较长的周期。上半年,我国投资率(即投资占GDP的比例)已达到76%,远高于发达国家30%以内的比例,也远远超过50%的投资率警戒线;在GDP增量中,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90%以上,宏观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而一旦房地产投资、“铁公基”等投资难以持续,宏观经济势必出现下滑。
综上所述,上半年我国经济的回暖,主要是投资拉动政策在发力,本质上仍然是需求侧政策。目前来看,通过加大信贷投放、扩大基础设施投资、以加杠杆方式刺激房地产市场以及多种预期管理手段,也确实对上半年经济增长超预期有明显作用。同时,由于人民币汇率面临持续贬值压力、实体经济不景气、全球贸易放缓下进出口短期内难以改善等压力,中国经济的发展基础仍不稳定,短期仍需要借助房地产及“铁公基”投资对经济“稳增长”的推动。但是,供给侧改革已迫在眉睫,且不能因为经济有所改善就放松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贻误改革的机会窗口。尤其是房地产领域,必须即刻改变“加杠杆”“去库存”,以及由此导致的房地产泡沫化,而要通过加快城镇化,通过满足城镇合理住房需求,保持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发挥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合理支撑作用。
三、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现状
目前,中国房地产经济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房地产市场潜在供应能力远远大于现实需求,多数城市库存高企,除非大规模的城镇化带来新增需求,否则供应过剩不仅是今年,也将是“十三五”期间制约房地产经济发展、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构成中国房地产70%以上的城镇居民住房需求历史峰值是1200到1300万套住房,这个数值2012年底已经达到了。达到这个总量后,城镇现有居民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达到33平方米、现有居民家庭住房套户比已超过1:1,房地产市场总的供求关系已经平衡。未来,若城镇人口没有大规模增加,若继续大规模进行房地产开发建设,则必然出现房地产供应持续过剩和库存增加,房地产市场也将面临全面下行的拐点。
过去相当长的时间,我国房地产投资的增长速度是20%-30%,2014年是10.5%,原来估计2015年仍可能保持10%左右,但是2015年实际上是1%。今年上半年,在一系列刺激政策的作用下,投资有所回升,但仍保持6.1%的低位增幅。如果今后城镇人口未出现大的增长,楼市将难以有后继需求接盘,房地产销售规模将难以继续上升,房地产开发投资也难以继续增长,对宏观经济“稳增长”以及房地产市场“去库存”将带来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当前如果利用好新型城镇化政策,加快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则有利于改变房地产市场可能出现的下行拐点;如果新型城镇化工作推进不力,则在城镇现有人口基础上难以进一步扩大住房需求,即使有新的刺激需求政策出台,也只会增加住房投资和投机,重新回到“加杠杆”去库存的老路。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尤其是在房地产领域通过“人的城镇化”去库存,是增加城镇合理住房需求,进而支撑“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路径。此外,在经济转型发展期,由于新增长动力需要培育,投资和传统行业对于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意义仍然重大;作为对上下游40多个相关产业具有带动作用的房地产投资的增长,以及各种类型的住房消费,将对我国明年乃至“十三五”期间宏观经济稳增长,新型城镇化的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具有重大而积极的作用。
四、“十三五”期间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动力
根据本人主持开展的相关课题研究,“十三五”期间,全国城镇住房市场需求主要分为三部分:分别为城镇化带来的新增需求、棚户区改造带来的引致需求和现有城镇居民的改善性需求。从新增住房需求看,随着二孩政策、农业人口落户政策等的实施,到2020年城镇人口及城镇化率均有可能大幅提升,届时全国城镇将新增住房需求34.2亿平方米。从引致性住房需求看,随着2020年全国城镇棚户区改造任务的完成,全国约1亿人居住条件明显改善,5年内将带来棚户区改造引致性需求21.2亿平方米。从改善性需求看,随着城镇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现有城镇存量人口人均住房面积将提升至36平方米,5年将带来改善性需求17.52亿平方米。
综上分析,“十三五”期间,全国城镇住房总需求为73亿平方米,减去目前过剩库存量,未来包括棚户区改造的城镇住房新增供应目标为61亿平方米。按此测算,未来5年,我国城镇商品住房年销售规模仍将保持10亿平方米以上,房地产市场面临良好的发展趋势。未来5年,通过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尤其是适应人口向大城市快速流入和产业向中小城市转移的规律化特征,加大大城市土地和住房供应,加快大城市产业向城市群或都市圈中小城市转移的步伐,满足城镇人口合理的住房需求(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促进大、中、小城市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从而合理“去库存”,并发挥房地产业对宏观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防风险”的积极作用。
五、未来房地产市场发展政策建议
房地产去库存,取决于市场销售和楼市本身供给的规模和速度。结合前述分析,在中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框架下,要化解楼市过剩的库存,必然要从满足合理需求、增加合理供给两方面发力:一方面要按照中央“人的城镇化”要求,促进合理住房消费,避免加杠杆去库存;另一方面要结合各地实际,以促进楼市供求平衡、结构合理、价格稳定为原则,“因城施策”地把握楼市供应规模和节奏,促进市场健康发展。为此,本人对未来房地产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是加快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一亿左右的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地区落户,使他们形成在就业地买房或长期租房的预期和需求。二是完善城镇化配套法规和政策,促进落户城镇的原农村居民对其原有农宅、宅基地的流转、抵押,提高他们在落户城市的住房消费能力。三是改进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配套设施,适应人口向大城市快速集聚,通过加快大城市地铁等交通设施建设,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的建设,住房等生活设施建设,满足人口快速集聚大城市的各类需求。四是加快产业向中小城市转移,加快制定产业向中小城市转移的投资倾斜政策,引导中小城市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其就业吸纳能力,激励更多农民工在小城镇购房和永久性迁徙。五是促进城市群在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一体化发展,发挥中心城市产业外移和住房需求外溢对周边中小城市的带动作用,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城市建设一体化等方面的规划和政策实施,通过建立高层次的区域发展一体化协调机制,在即有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带动下,促进周边广大中小城市城镇化进程。
2.支持居民刚性和改善性购房需求,控制住房投机需求
城镇化带来的新增需求和现有住房资源配置不均衡隐含的改善性需求仍然旺盛。为此,一方面要贯彻落实国家各项住房首付、信贷、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居民合理住房需求,加快建立政策住房银行和政策性担保机构,专司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和棚户区居民的住房抵押贷款和抵押担保;另一方面要针对不同城市市场分化现状,继续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政策和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特别是对目前处于过热发展的大城市,要实施好差别化信贷政策,适时采取其他调控政策,防止“高杠杆”带来的金融风险和房地产泡沫。例如,若楼市持续升温,可以提高贷款首付比例,严格2套及以上住房贷款认定标准,甚至可以出台政策限制外来炒家购房。当然,若市场过冷,则可降低贷款首付比例,放宽购房限制,提高普通住房标准范围以减少收费成本等措施。
3.完善公共住房制度,推进棚户区改造
一是加强住房制度创新。未来5年,我国农村人口和中小城市人口有可能会优先向大城市转移,一线城市尤其是二线城市房价有可能加速上涨甚至出现翻番。针对大城市房价上涨、居民住房支付能力下降等现实,当前迫切需要创新大城市公共住房政策,针对居民收入与房价的差异,建立面向高收入、中等收入、低收入各类群体的差异化住房供应体系,建立支持“夹心层群体”、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公共住房体系,在发展商品房市场的同时,建立和完善面向城市“夹心层群体”的安居住房制度和面向“低收入群体”基本住房保障制度。二是促进中小城市住房市场发展。针对中小城市房价比较合理、市场仍需培育等现实,减少甚至停止中小城市新批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更多运用发放租赁补贴方式实施保障,地方政府可以尝试公开采购方式,从库存住房中筹集公共租赁住房房源。三是加大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力度,结合部分城市住房库存较大、空置较多的现实,进一步加大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的力度,充分释放住房消费需求,持续改善市场供求关系,不断改善老旧住区居民居住条件。
4.发展住房租赁市场
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建立购租并举、梯度消费的住房供应与消费模式。鼓励自然人和各类机构投资者购买库存商品房,成为租赁市场的房源提供者,并给予税收优惠和信贷支持;保护租户利益,在子女入学及其他公共服务领域给予租户与产权人同等待遇。
5.实行差异化的土地供应机制,促进住房供求基本平衡
对于库存压力较大的城市,适度控制住房建设用地供应节奏,对已出让的住房用地,应在土地开发期限、土地用途调整、土地使用权转让交易等方面给予市场更多的自主权,扶持企业去库存,提高已供土地的利用效率。对于库存过小、市场供应紧张的城市,要加大年度土地供应规模,并鼓励土地资源紧张的城市,通过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调整城市用地功能,提高居住用地容积率,加大城市旧改的力度,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一体化、协调化发展,积极拓展住房发展空间、盘活存量,持续增加房地产市场供应量。
6.加快房地产行业转型发展
一是加快跨界发展,通过推进工业、商务、养老、旅游、文化、休闲等嵌入式跨界地产发展,引导开发商由单纯住宅开发向城市综合服务商发展,并积极推进产城融合,加快中小城市发展。二是加大行业出清力度,促进其他行业企业回归本业,鼓励市场兼并重组,提高房地产行业产业集中度。三是鼓励行业创新,鼓励发展以住房租赁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化企业,加快推进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并制定完善相关规则和配套政策。四是引导企业调整经营策略,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顺应市场规律,通过降价等营销手段,快速释放潜在需求,政府也应当进一步推进房地产税费改革,减少房地产建设和交易环节税费,降低企业住房建设和个人住房消费成本。
参考文献:
1.王锋 李宇嘉.深圳住房政策实践与住房制度创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年
2.李佐军.供给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3.王锋.2015年深圳及全国房地产市场形势及2016年走势(发表于《深圳经济发展报告2016年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4.陈杰 马克·斯蒂芬斯 满燕云.公共住房的未来——东西方的现状与趋势.中信出版社.2015
5.连平.未来房地产市场何去何从.中国房地产.2016.06
我国周边形势与政策 篇4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分析
摘要:目前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总体稳定,但是存在不稳定因素。本文就此从台海问题、领土问题、极端势力等非传统威胁三个方面对这些因素进行剖析。关键词:周边,安全,不稳定因素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是指中国在其国土周围面临的安全条件和所处的安全状况,也即中国周边地区的安全形势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安全领域的利害关系。总体来说,目前周边安全环境总体稳定,比如中俄边界线正式划定,中越陆地边界线的划定,中日关系改善,中日韩首脑会晤实现机制化等等,可以说是处在以说正处于历史上周边安全比较好的时期。此外,在共同应对金融危机、能源合作、东南亚次区域合作等方面,也都取得了进展。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仍然存在不稳定因素。如朝鲜半岛、台湾海峡和南中国海主权争端等“热点”问题。具体来说有以下一些不稳定因素。
一、台海问题
台湾问题是中国对外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成为中国周边的一个热点问题。2008年5月20日,台湾地区新当选领导人马英九正式宣誓就职。这意味着台海关系走进一个新纪元,台湾正式开启马英九时代。马英九主张一中,不支持法理台独,在两岸关系上主张理性务实开放,这比陈水扁时代的“急独”有了一些进步,目前两岸关系正在稳步发展,因此马英九提出一系列关于两岸经贸往来的开放政策主张。在经济领域,两岸已经达成某些成果,诸如周末两岸包机及定期班机、开放大陆民众赴台旅游、开放人民币在岛内兑换、放宽台商赴大陆投资限制、开放陆资进岛等等,营造出开放与自信的氛围。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马英九政府并没有放弃武力据统的想法,仍然还在向美国购买先进的武器。而且由于台湾地区政府政策的连贯性也值得怀疑。另外,在国际上,美日等国不会放弃这个遏制中国崛起的机会,会在台海问题上频频制造麻烦。所以我国的对台战略首先要坚持以政治手段促统一,应在和平统一的旗帜下,继续推进两岸政治谈判,拓展两岸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维护“一个中国” 的国际共识。同时要以军事手段反
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
台独,中国政府努力谋求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要使美日及台独分子得到明白无误的信息:统一台湾是中国最根本的地缘战略利益所在,迫不得已时,中国将毫不含糊地使用武力。因为中国有决心、有能力、有责任维护台海稳定,并实现两岸统一。
二、领土问题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土问题就像一条“V形热点线”,呈放射状特点,在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东南部都存在着不安全因素。V型线的左端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大陆线,有中亚五国问题、阿富汗战争、印巴之争、中印争端、柬埔寨问题等等;V型线的右端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海洋线,有日俄北方领土之争、日韩的竹岛(独岛)之争、朝核问题、中日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之争以及南中国海之争等。这两条线都*近中国的陆域和海域,而且一部分争端直接涉及中国的安全。
在这些领土问题中,中日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之争,南中国海之争,中印争端可谓是我国是我国目前的棘手问题。日本处心积虑,已经为划界已准备了数十年。2008年11月12日,日本就向联合国提交了划界申请,要求获得包括与我国存在争议的冲之鸟礁在内的74万平方公里外大陆架。据说,日本已为此准备了20多年的时间。东盟各国为了非法占有我国的南沙群岛,已经如火如荼地进行各种准备。在越南,军方力挺海洋调查。在越南军方的支持下,越南外交部、自然资源和环境部、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院等机构,顺利完成了南海群岛的海洋调查,最近又从俄罗斯最近一口气购入6艘基洛级潜艇,准备武力抗拒我国收复南沙群岛。菲律宾于2009年3月10日由其总统签署《领海基线法》,将中国的南沙部分岛礁和黄岩岛划入菲领土,并做好了长期占据的准备。中印争端历史悠久,最近印度在其实际控制线一方频频制造事端,对中国进行挑衅。我国对待这些国家无赖行径的策略可以为,一方面,继续奉行睦邻友好,和谐外交政策。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不轻启战端。另一方面,在时刻准备着用武力来保护我国的神圣领土,我们不希望打仗,但也不怕打仗。尤其是现在周边局势复杂,我们更加不能沉浸在和平的环境中而丧失打狼的本领。
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
此外,印巴之争、阿富汗战争、朝核问题等问题,我国发挥了劝和促谈的重要作用,有关立场和主张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和好评。特别是朝核问题中,我国促成中美朝三方会谈和中美朝韩俄 日六方会谈,为地区的和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未来应该保持这种态势,并不断发展。
三、极端势力等非传统威胁
历来,亚洲都不是恐怖主义的禁区,抛开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反恐战争不谈,早东南亚,南亚,恐怖袭击此起彼伏。在我国周边,存在着很多不安定因素。2008年印度的孟买恐怖袭击案,巴基斯坦的多起自杀式袭击,这些极端势力,如民族分裂主义、国际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不仅给领国带来了危害,而且还将其带入我国境内,如境外极端势力中的“基地”组织对中国边睡地区的渗透和支持境内“东突”组织的破坏活动。另外,一些非传统国土安全威胁,如海盗、毒品交易、跨国犯罪等,使得我国不得不面临新的安全挑战。如制贩毒品、非法走私等。由于与“金三角”、“金新月”等境外毒源地接壤,中国的毒品走私屡禁不绝。索马里海盗现在更是猖獗。
面对这些威胁,我国可以一方面加强国家间的对话与协作,建立防范和解决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国际安全新体系。由于许多非传统安全问题具有扩展性和跨国性特点,很难说单是针对某一个国家的,是对全人类的威胁和挑战。应对这样的威胁单*一个国际的力量是难以奏效的,没有国际社会的通力合作是不行的。因此加强国家间的对话与协作,并使其机制化、规范化,建立防范和解决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国际安全新体系,是国际社会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念,构建中国非传统安全新战略。即以往以军事为主的国家安全战略正悄然转向以经济、科技、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国家综合安全战略。既要考虑历史因素,也要考虑现实因素;既要考虑国内因素,更要考虑国外因素;这既是中国的内政,也是中国外交的重要部分。
综上所述,目前是建国以来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比较好的时期。但也应看到,目前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在未来,我们需密切注视未来我国周边
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
安全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做到防患于未然。参考文献:
我国周边形势与政策 篇5
摘要: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所处安全状况和面临的安全条件最复杂的战略主体,维护中国的利益,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消除危及国家安全隐患,加强对战略安全的研究,为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创造条件。
关键字:中国、周边安全、周边外交、睦邻友好、形势、政策、民族崛起、增强综合国力。
作为一名普通大学生,我们有责任去维护国家的名誉,领土的完整。虽然我的力量很微弱,但如果中国十三亿人都有这样的信念,那汇在一起那将是一堵无坚不摧的城墙,任它暴风雨打,永远都会屹立不倒。虽然我们现在身处于和平年代,但我们不能被这暂时的安逸所迷惑。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利益膨胀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危机意识做好全方位的准备。应对未来国际战略的变化。
古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故事。现如今,我们要从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讲到中国周边外交政策。
一、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
中国作为邻国最多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而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宗教权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领土纠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安全问题就像一条“v形热点线”,呈放射状特点,在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东南部都存在着不安全因素。v型线的左端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大陆线,有中亚五国问题,阿富汗冲突、印巴冲突、印中争端等问题;v型线右端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海洋线,有日俄北方四岛之争,日韩的竹岛(独岛)之争、朝鲜半岛之争、中朝黄海大陆架之争、中日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之争以及南中海之争等。
(一)中亚五国与中国安全
中亚五国独立后,由于中亚显要的地缘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世界各国势力在中亚的角逐使中亚的政治局势更加不稳,另一方面也使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环境复杂化。
冷战结束后,中亚地区出现的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和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的影响不断扩大,已经给中国的西北边疆带来了巨大压力,中亚某些国家公开号召境外民族回归“历史祖国”。在此背景下,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新疆地区的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分子,与境外(包括中亚国家)的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分子相结合,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动,使得中国的国家安全面临恐怖威胁。
中亚国家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作为中国的邻居,中国在中亚的经济利益是显而易见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将日趋增加,进入21世纪,中国同中亚国家加强了经济合作,扩大了在中亚国家影响力,间接损害了俄罗斯的传统利益。而美国、俄罗斯在中亚角逐加剧,以获得经济利益。
(二)俄罗斯与中国的安全
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从沙俄时期到至今,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和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地缘政治上,中俄之间有漫长的边疆线,从综合国力上看,俄罗斯仍是世界性大国,并有可能再度成为“世界超级大国”,而复兴后的俄罗斯所奉行的对外战略是否会一如从前的咄咄通人。作为俄罗斯的邻居,中国尤为关心,俄罗斯拥有雄厚的军事技术实力的丰富的石油气资源,是中国实现国防现代化可以借助的力量,尽管俄罗斯处于经济持续恢复阶段,但对华能源战略已透露出俄罗斯未来的战略运筹信息。
强大的邻国就像一把双刃剑,假如它对你友好并能给你带来利益,就会由于它是你的邻居而使这样利益倍增,这个邻居越强大,你所获得的利益可能越大,反之亦然。所以说,复兴后强大的俄罗斯对中国安全的影响是中国周边国家无法无拟的。
(三)朝鲜半岛与中国安全
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发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新时期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一方而,促进和解、推动谈判、制约战争的内外因素继续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六方会谈”进程的继续为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重要机遇,半岛和平进程有可能在曲折中前进;另一方面,朝鲜与美国、朝国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各自的国家利益和政策目标大相径庭,半岛局势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不排除出现武力对抗和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没有半岛的安全,就无中国“和平崛起”的最终实现③。
(四)美日军事同盟和日本对外军事扩张
日本是中国的海上强邻,是当今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又是一个曾经对中国进行侵略并且其统治者至今对此没有清醒反省的国家,还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掌握核武器的国家,二战后,美国和日本结成军事同盟,90年中后期,日美安全同盟实现了冷战后的重新定义。其适用范围由日本本土及周围数百海里扩大到整个亚太地区;合作内容由“日本受到武力攻击”扩展到“日本周边地区发生事态时”,防卫态势由“对储威胁型”向“地区安保型”转变;主要防范对象由苏联转变为朝鲜和中国。日美安全,同盟的重新定位、美日联合研制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将导致亚太尤其是东北亚地区战略力量的严重失衡,成为影响未来地区安全的重要不稳定因素④。进入21世纪,日本决定建对付“中国海军舰艇活动”的“护岛部队”,2004年确认中国为“安全威胁”实现了安全战略从“防御”的“进攻型”的转变。
(五)南亚半岛和中国安全
在南亚的印度半岛,印度自称是一只大象,印度21世纪的宏观目标是控制南亚和印度洋。所以,印度大力发展本国经济,其21世纪军事战略是发展强大的军事力量,威慑巴基斯坦,制弱小邻国,遏制中国,拦阻地区外大国向南亚渗透,实现控制印度洋,跻身世界一流大国行列的目标。印度洋是中国与中东、波斯湾、地中海、东非等地联系的海上必经这路,印度控制了印度洋,就等于控制了中国的通往这些地区的海上通道威胁中国的石油安全。而印度和马基斯坦的冲突直接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重要隐患。印巴冲突是包括领土、民族、宗教和军奋之争的综合性、长期性矛盾与争端。近年来,两国在核军备和常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在克什米尔冲突时紧时缓,印巴冲突对南亚安全局势,和我国西部边境的安全有重大关系。
(六)中国南海海洋权益之争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必然向海洋型经济方向发展,中国的海洋权益日益重要,自近现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的冲突争议日益增多。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非法占领我南中国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中国和日本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七)影响中国安全环境最重要外部因素------美国
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对中国周边安全构成的威胁,在性质上具有根本性,在程度上具有严重性,在时效上具有长期性。冷战后,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是最有实力对中国安全构成威胁的国家。在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又与中国的安全利益存在重大冲突,美国将中国视为有能力挑战其全球利益的地区性大国和谐在对手。
美国在东亚的存在及中美战略结构性矛盾的深化,表明美国从战略上防范中国及对华施压的政策不会改变,在亚洲东面,美国依靠美日军事同盟联手遏制中国,在西亚,美国借反恐名义向西亚地区渗透,在东南亚地区,与东南亚地区国家加强军事合作,美国还靠多年与台湾形成默契,打“台湾牌”制约中国的崛起。
二、中国周边外交战略概述
进入21世纪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所以,我认为总书记强调周边问题对我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思考周边问题、开展周边外交要有立体、多元、跨越时空的视角。我国周边环境总体上是稳定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是周边国家对华关系的主流。我们要谋大势、讲战略、重运筹,把周边外交工作做得更好。我国周边外交的战略目标,就是服从和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努力使周边同我国政治关系更加友好、经济纽带更加牢固、安全合作更加深化、人文联系更加紧密,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周边环境,我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持原则,不失灵活。
(一)积极推进和谐世界的建设。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和合作的方针加强与世界各国及周边各国的关系,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主张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共对各种挑战,充分发挥中国的外交优势,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好评,日益被公认为解决国际重大问题不可或缺的力量。
(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稳定和发展了同各主要大国的关系,深化了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和团结协作,取得了全方位的外交成果。
(三)坚定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在事关我国核心利益的西藏、台湾等问题上,既毫不动摇地坚持原则,又在具体问题上体现灵活精神,坚定维护了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粉碎“藏独”势力制造国家分裂和破坏北京奥运会的图谋,对一些西方国家借西藏、人权等问题干涉我国内政的行为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对“台独”势力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并抓住机遇,积极推动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和发展,两岸交流与合作稳步展开,逐步开创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
(四)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发挥出中国负责任的大国作用。几年来,中国领导人多次参加有关重大事务的地区和全球性国际会议和对话,提出了许多富有价值的主张和倡议。近年来,中国还积极参与了朝鲜核问题、伊朗核问题、达尔富尔等热点问题的解决,积极参与了国际反恐斗争和国际维和行动。
(五)全面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在连续遭受严重冰雪灾害和四川汶川地震灾害的情况下,中国一方面全民动员大力救灾,一方面克服困难成功地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特奥会,随后又成功主办了第七届亚欧峰会,既展现出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也反映出中国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强有力的组织与工作能力。
三、结语
在当今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增强综合国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长久之计。中国需要制定妥善的战略,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强大的国防力量。科学技术创新,联合一切联合的国际力量削弱,周边环境中不利因素,同时与周边国家相处过程中,积极参与亚洲多边及双边机制适用本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发挥地区大国的作用,尽而实现中国的崛起。
我国周边形势与政策 篇6
班级:********
学号:***********
姓名:*******
论文摘要:在现阶段,我国周边的安全形势日益复杂,因此我国面对的安全威胁也日益严峻,南海局势的日益紧张,台海局势的复杂多变,朝鲜半岛的风云变幻,以及与印度的边界问题,都严重威胁着我国的安全。关键词:周边;安全;
一:南海局势
目前中国在南海只实际控制9个岛礁,其中包括台湾控制的太平岛。而越南占领了29个,菲律宾占领了10个,马来西亚占领了3个,印度尼西亚占领2个,文莱占领1个。中国南海主权遭到进一步蚕食。长期以来,中国政府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遭到了严峻挑战。重新调整和定位21世纪中国的南海战略,切实捍卫南海传统9段线内的国家主权权益,已经迫在眉睫。今年2月17日,菲律宾国会通过所谓“领海基线法”,擅自界定菲律宾自认的“专属经济海域”,宣称对位于其西部海域的中国南沙群岛和中沙群岛中的黄岩岛(菲称“斯普拉特利群岛”)拥有“主权”。3月11日,菲律宾总统阿罗约签署了这项“法律”,宣布“法律”生效,直接、公然并罔顾后果地违反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各国共同签署的«南海各方行动宣言»。
3月5日,即将离任的马来西亚总理巴达维,登陆“视察”中国南沙群岛的“弹丸礁”(马称“拉央拉央岛”),首次以总理身份宣称“弹丸礁主权归马来西亚”。巴达维的这次所谓“低调行动”,并未受到中国媒体的重视,因为当时巴达维只计划视察该国沙巴州的纳闽岛,而他“突访”弹丸礁的行程,是在3月4日深夜由马来西亚军方透露给官方通讯社«马新社»才披露出来的。
弹丸礁礁群位于中国的南中国海中央,马来西亚共占据了其中的5个岛礁,并坚持声称对其拥有主权。马国的这一非法宣称,一直遭中国政府和台湾方面的抗议,但马国从未就有关问题与中国政府认真磋商过,而是不断将事态升级。菲律宾与马来西亚的举动,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有计划、有目的、试图以“实际行为合法化”来侵吞中国领土、领海主权的行动。因此保卫南海迫在眉睫。
二:台海局势
台湾历史上遭受多国多次侵略,台湾长期和祖国大陆隔绝,台湾和香港、澳门的经济、政治、社会结构不同,实现统一的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目前维持现状仍是台海局势的平衡点。台湾回归祖国,将打乱西方以台制华的总体战略部署。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在国民党执政之良机,共产党宜下定决心,直指政治问题的核心。目下的探索阶段,讨论的问题是“统”的方法。统有二种,或改变国体,或改变政体。改变国体者,放弃人民民主专政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开放结社、开放言论,视台湾各党为合法政党,效台湾政治,在大中华领土范围内实行民主宪政。马英九在去年520演讲中说:“两岸问题最终解决的关键不在主权争议,而在生活方式与核心价值。我们真诚关心大陆十三亿同胞的福祉,由衷盼望中国大陆能继续走向自由、民主与均富的大道,为两岸关系的长远和平发展,创造双赢的历史条件。”现阶段大陆与台湾持续出现前所未有的全面互动,这种有利于两岸民众福祉和地区安全的正面互动,不仅积极推动了两岸关系朝更深层次的互动方向发展,而且也对平衡中国整体安全形势和全方位稳定安全结构,有着重要影响。两岸关系的稳定发展,还将有利于大陆充分利用安全资源、调整安全布局,并随时应对其他可能出现的安全挑战。在这样的良好局势下,党中央应抓住这个时机,完成祖国的光复大业。
三:朝鲜半岛
2009年的安全形势挑战,最棘手的问题还是朝鲜半岛无核化问题。4月5宣布成功发射了一枚通讯卫星“光明星2号”,但美国、日本和韩国却坚持认为朝鲜是在进行导弹试验。西方媒体认为,朝鲜的所谓“卫星发射”虽然失败了,但是,它的“三级火箭推进技术”却大大改善了。因此,从导弹发射试验上看,朝鲜这次发射“是成功的”。目前,联合国安理会仍无法就“谴责或制裁”朝鲜达成一致,而中国、俄罗斯等反对对朝实行“制裁”。无论怎样,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复会依然面临极大困境,各方的态度、立场出现了很大分歧,特别是朝鲜发射卫星后,这种分歧也更加明显,恐怕在短期内也难以统一。就朝核问题本身来说,中国政府的态度、立场和原则是明确的,即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保障朝鲜半岛和整个东北亚地区的稳定与和平。但是,美国、日本和韩国有其自己的盘算。美国在朝鲜半岛还驻扎有军队。在3月9日至20日举行的“关键决心”韩美两军军事演习中,在演习的核心环节“模拟战争”结束后,据一名韩国军方人士透露:“韩美联军压制了朝方的挑衅,并首次进攻到了‘豆满江’(即‘图们江’)附近。”这一说法,立即在中国掀起强烈反响。舆论认为,美韩的军事意图已经很明确了,即首先打垮朝鲜,然后驻扎中朝边境,以缩短中国东北亚地区的“战略纵深”。在这样的一个战略框架下,显然已经对整个中国东北地区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当然,美韩不太会进攻中国,但“中国战略纵深”遭受压制,无疑导致中国领土安全遭遇挑战,这绝不仅仅是军事战略问题,而更为重要的是它直接关系到政治、经济、外交等多个层面,是极为复杂的“综合态势挑战”。面对这样的挑战,中国如何重新部署“反态势挑战”,似乎已经是时不待我了。
四:中印边界
中印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习惯上分为东、中、西三段,从未正式划定。1962年中印暴发边界战争,目前,中印边界争议地区的总面积为12.5万平方公里,其中东段约9万平方公里,中段约2000平方公里,西段约3.3万平方公里。争议地区中,西段现由中国控制,中段和东段由印度控制。解决中印边界问题,关键是如何解决争议地区。2005年9月,据凤凰卫视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员王宏纬表示,尽管中国和印度的边界纠纷很复杂,但从印方近年改变态度来看,解决问题的前景是乐观的。他认为,中印至今未能解决边界问题,与印度国内仍然存在不同声音有关。就中印边界纠纷而言,王宏纬说,目前双方最大争议之处是“麦克马洪线”东段的达旺。对于中方在东段问题上的立场,王宏纬揣测,这可能有三种看法:一是传统习惯线以北土地都是中方的,印度应该让出来;二是英国占领的不算,印度应该让出来;三是印度独立后占领的,必须让出来。他个人认为,第三种看法比较合理,但要印度完全符合要求,可能有一定的困难。不过,印方至少要把色拉山脉以北包括达旺地区让出来,这样的话,双方才可以重新划定边界。王宏纬说,从中方的角度看,印方必须在东段的达旺作出实质性让步。
参考文献:
我国周边形势与政策 篇7
重大政策环境变化
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政策环境,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
第一,经济新常态。我们对于经济新常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过程。最初是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到2014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新常态做出权威阐述,从九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定义。就智慧城市而言,多数是要由政府出资,目前我国财政收入转为中低速增长,智慧城市建设的融资方式将成为重要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财政部门出台了关于PPP的操作细则,以便指导各个地方采用PPP的方式开展公共服务类项目的建设,未来智慧城市项目都是需要考虑进去的。
第二,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习总书记上任之后,这一两年围绕着国内区域结构调整,区域发展战略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往我们谈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都是讲四个方面: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中部塌陷或者中部沦陷,西部是经济相对比较落后(但是资源丰富),然后是东北三省。近期,国家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重新布局,201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新的四大发展战略——京津冀东北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珠江—西江经济带。这与以往的思路是完全不同的,其中体现的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格局,令人耳目一新。在新的战略格局中,城市群将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信息化建设发生重大的变化。体现为五个方面:
首先,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日益主导信息化发展方向。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成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及信息化应用的重点,移动化成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阵地。
其次,信息化发展动力由外生向内生转变。电子政务对信息化的拉动作用开始减弱,电子商务成为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内容,社会对信息化已经不再陌生,更不再排斥,甚至将信息化看作是企业、单位生存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再次,平台经济成为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方向。无论是以前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系统还是近年来的电子商务网站、移动社交社区,统一共享成为平台竞争的终极结果。
另外,信息化管理体系发生变化。2014年,国家建立了中央网信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领导下的统一协调高效的信息化管理体制,当前,智慧城市与信息惠民、先进制造业等信息化工作各自为政、缺乏统筹的现象应该得到改善。
最后,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成为未来信息化发展重点。“互联网 +”作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受到全社会关注;互联网思维成为信息化的基本理念。
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
新的形势对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基本要求,可以总结为“五化”: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化。移动、宽带、智能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坚持的方向和原则。要坚持云的思维,避免根据项目、部门、小规模建制区域进行规划建设,同时适应移动智能化发展趋势,构建区域性大型(城市群)信息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
二是业务标准化和平台化。智慧城市一定要克服地方的传统部门或区域建制的思维模式。例如,很多地方政府发展电子商务,建设相关的网站,但最终销声匿迹。未来,开展智慧城市的项目建设时,一定要注意不要违背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要求,不能只按照自己的固有思维强行去推。
三是大数据化。其涉及对于基础数据的认识。电子政务的四大基础数据库,无论是对大数据还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都是至关重要的。大数据建设要与已建立的数据资源连接起来,根据当前的结构化数据,实现数据资源的标准化。同时,为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加强相关制度建设。
四是融资社会化。智慧城市建设中要明确业务类型,区分政务类、公益类与市场类业务项目,规定相应的建设管理运维规范。在统一规划前提下,积极引导社会资金进行PPP建设模式的探索。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的重点是运维和运营,让其发挥长效作用,因此PPP模式需要重点考虑这一因素。
五是产业发展同步化。智慧城市建设要与制造业信息化、互联网 + 等战略行动计划相协调、相促进,同时,与解决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目标挂钩,实现人的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统一。在产业发展中,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在促进信息化建设与产业发展方面的双重功能。
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选择
必须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新时期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具体抓手,不仅要强调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也要同时强调信息化(即智慧城市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规范当前智慧城市建设所出现的混乱局面。智慧城市建设应纳入区域发展的总体安排,基于五大城市圈来加强省级政府的交流,统筹整个区域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建设将成为融合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成为支撑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内需市场。但从政策层面来看,智慧城市建设尚未与我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实现有效衔接。为此,智慧城市规划建设应该与各地先进制造业规划(如“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 + 行动计划”加强统筹,给予更有力的政策支持,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融资方式是目前智慧城市建设相关政策制定需要破解的另一个重要课题。如果能正确认识智慧城市的作用、内容,创新投融资方式,智慧城市建设反而可以成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强劲动力。在政策倾斜中,尤其要重视发挥云计算的作用。基于城市群大范围地建设云数据中心,节能高效,而且能与信息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同步,让地方享受到新技术更新换代的成果。
我国周边形势与政策 篇8
一、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一)中国参与地区合作的原则与领域
与会学者指出,“包容性发展”是我国注入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原则。包容性发展就是要使全球化、地区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利益和好处,惠及所有国家,使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效益和财富惠及所有人群。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圣彼得堡峰会时提出的“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等一系列新理念,以及采取“负责任的宏观经济政策、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使之更加公平公正”三点建议,与“包容性发展”一道成为中国与地区国家发展关系的准则。
与会学者皆认为,中国转向内需拉动型经济发展是地区的发展机遇。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发展特别考验我们统筹“两个大局”的能力。能否顺利实现地区合作的目标取决于中国自身结构转型的进展,而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基础保障。在世界经济低速增长的背景下,中国与周边各国经济仍将保持中高速增长,尤其是中国力推结构性改革,刺激国内消费,确保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为全球市场增量贡献重大份额,中国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亦将因此继续提升,这将从根本上为中国与周边的经贸合作创造稳定的发展环境,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周边国家与中国在区域内贸易方面确实存在竞争,但丧失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和有实力的投资来源国绝不是周边国家所能承受的。地区合作具体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随着我国沿海地区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升级,制造业领域的投资向周边和内陆转移,中国有条件改变高消耗和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实现包容性发展。从产业发展来看,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仍将是重要形式。我国具有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多项优势,未来五年仍将成为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首选地,仍将在区域产业链中占据中枢位置,从而为巩固和深化我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关系继续注入活力。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及新兴产业的转移产生的包括环保、节能和新能源领域的更多商品,将成为我与周边国家贸易的新增长点。
第二,投资与贸易一起成为引导全球化的主流。中国不仅早已成为全球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而且伴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逐步成为对外直接投资大国。2012年全球投资活动萎缩,但中国对外投资却逆势上扬,当年流量高达87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7.6%,存量则突破5000亿美元,达5319.4亿美元,位居世界第13位。必须指出的是,中国吸引周边国家投资较多,但对周边国家投资较少,对东盟投资存量仅236亿美元,仅占对外投资存量5319.4亿美元的4.4%,中国对周边国家投资有很大的空间。
第三,加强跨境、跨国地方政府合作。内陆与沿边地区以新建城市为着力点拉动经济增长,但这并不必然推动开放。中国需注重在产业转移、承接过程中处理好内陆、沿边、周边之间的关系,完善次区域合作机制如上海合作组织、东盟“10+3”和“10+1”,既保证国内发展,又让利周边国家,促进共同发展。与区内发达国家地方政府之间开展节能技术、新能源开发、防灾减灾方面的合作,统筹解决能源、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四是金融合作。中日韩和东盟国家在“10+3”框架下于2000年5月启动了“清迈协议”。全球金融危机后,“清迈协议”从2009年12月起从双边货币互换机制升级为多边资金救助机制,建立了规模为1200亿美元的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2012年5月再次扩容至2400亿美元。全球经济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中国与周边国家加强产业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更多的金融业务支撑,如从单一的国际结算扩大到信贷类、代理类和股权投资类业务,以及加强区域金融监管协作,风险防范,等。
第五是基础设施建设。在全球经济低速增长的背景下,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被视为刺激有效需求的工具。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已成为周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掣肘,而这正是中国的比较优势所在。中国与周边国家在海陆路互联互通、农田水利、能源加工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将进一步深入。2013年8月29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东盟特别外长会议已就探讨建立亚洲互联互通投融资平台达成共识,以支持区域内特别是东盟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
第六是服务贸易。服务贸易将在未来五年中国与周边国家合作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并带动人民币“走出去”。目前人民币“走出去”主要体现在两个领域:一是边境贸易结算,和中国接壤的14个国家与中国边境贸易额相当部分是用人民币结算的;二是出境旅游消费,人民币银联卡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可以广泛使用,成为中国积极推进并参与周边货币合作的一大标志。
第七是全球经济治理。东盟、印度、韩国等,都希望利用中国与传统发达国家争夺话语权,谋求调整目前不合理的国际金融秩序,改变体系不对称劣势,这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方面展开合作的基础。
(二)中国参与地区经济合作机制建设
与会学者指出,中美双边投资协定(以下简称“BIT”)谈判是中国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机制的当务之急。同时,中国也应积极参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以下简称“RCEP”)和中日韩自贸区的建设。RCEP构想由东盟提出,最符合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利益,也最具可行性。若能在2015年如期建成,有可能成为未来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的雏形。经济合作是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未来的合作应抓住几个亟须解决的重点问题。第一是提高自贸区水平和企业对自贸区的利用率。第二是互联互通,不仅包括交通等硬件上的连通,更重要的是人员、信息、货币等软件的自由流通。第三,中国与东盟在国际产业链上都位于下游,应以推动东亚经济合作为抓手,共同促进本地区的产业升级。另外,美国选择跨太平洋伙伴关系(以下简称“TPP”)为重要抓手,推动投资准入和改革区内主要经济体国内制度,引领地区一体化。然而,TPP谈判牵扯利益面复杂,采取“一揽子”谈判方式,以“一刀切”的办法处理不同国家的诉求,与一国无关的议题可能成为利益交换的筹码,因此谈判的过程十分艰难。尽管如此,中国仍应抓住机遇参与规则制定,提升国内改革开放水平。
nlc202309040456
有学者指出,中国参与地区经济合作机制的特点在于先行先试。东盟国家由于政治体制、经济水平和文化发展等存在巨大差异,并未形成实质性的一体化。中国可积极寻求与个别国家先行先试,在建设产业园区、重点区域合作、企业间行业对接与产业合作等方面深化合作。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的建设即是能够突破地区机制建设困难的重要途径,中美BIT谈判的有关制度能够在实验区内边谈边试,而中美BIT谈判又能为中国正在或者计划开展的其他地区双边、多边自由贸易协议提供范本,扫清规则和机制障碍。
二、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亚洲地区战略态势发展
(一)大国关系与亚太格局
有学者指出,中美关系的发展将对未来的亚洲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推行,给中国带来军事安全和地区制度建设上的压力。美国一再容忍地区部分国家右翼势力的主张,通过海洋领土争端、网络安全牵制中国,特别是在岛屿归属和海洋划界方面对中国领土主权完整形成重大挑战。美国依靠在本地区另建一套机制,引导形势发展。中国作为大国全方位迅速发展。美国经过量化宽松、非传统能源革命、制造业回归、吸引对内投资、提升就业等一系列举措,稳步走出金融、经济危机,今年国民经济增长率预计可达2.2%。五年来,美国和中国均提出了一些中美关系战略理念,如“中美国”和“新型大国关系”。中美关系是互补性关系,双方有条件在亚太以中美关系为核心,亚太一体化为重点,以新思维和理论制度模式建构区域一体化。
也有学者指出,日本走向的不确定性造成地区风险上升。日本内债高筑,国家面临破产风险。当今日本与明治维新时期一脉相承,当时日本以战争为机遇改变国运。日本也在寻找机遇期,与中国不同的是,日本习惯于在大国对峙环境中发展,偏好冷战格局。而中国在全球化中成长,对全球共同发展的依赖高于其他国家,偏好是全球化,机遇在于和平发展。因此,中日之间是两种不同国家战略的较量。
(二)地区海洋战略态势及我应对
与会学者指出,建设和谐海洋,首先是要界定我国所处海洋社区属性,特别是明确周边海域及相应国家的不同特征;其次是要明确,中国是海洋地理相对不利国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保障海洋条件相对不利国家发展与周边临海国家关系的权益。在明确地理环境属性基础上,以历史和法律为基础逐渐明确外交措辞,增加填补型权利。例如,以“U型线”指代所谓“九段线”的说法,即我国在南海地区历史性水域的外部界限。在为我海洋权益“正名、正法”的同时,运用多种方式解决海洋争端,既可以采取双边谈判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调停、斡旋、民间智库交流等综合方式。
也有学者认为,我国在海洋和边境合作开发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果,如《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中外南海联合科考,与多国进行渔业、港口合作等,并成功在北冰洋航线试航。但中国的海洋和跨境合作受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重大冲击和破坏。地区国家主动利用和配合美国战略,伺机加大发展海洋战略和立法力度,以争端掩盖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实际上将争端国际化。尽管我国参与如联合国渔业协定等相关国际机制起步晚、空间有限,但仍应坚守法律原则,坚持合作开发,区分不同海域情况,条件成熟的按照国际法有关原则划界,在争议海域“争而不界,主动开发”,按照合理预期、协商一致、排除干扰、循序渐进的“四原则”开展南海行为准则的协商工作。加快与周边国家渔业协定谈判速度,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落实有关海洋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海洋型城市,领导地区的国际公约执法,率先举起海洋保护的旗帜,及时行使海洋保护的责任,服务亚太海洋社区利益。
【我国周边形势与政策】推荐阅读:
当前我国的周边分析形势与思考10-24
对中国周边形势的看法08-31
中国周边的安全形势论文10-18
形策6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教案-汪晓冰09-08
我国水资源状况形势严峻06-12
十八大后我国的反腐形势08-17
如何看我国当前经济形势08-29
域内闽语与周边闽语语音比较07-09
从发展角度看我国经济形势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