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际周边安全环境形势

2024-12-08

我国国际周边安全环境形势(共9篇)

我国国际周边安全环境形势 篇1

结合当前国际战略环境,巩固和发展我国良好的周边安全环境

和平与发展是21世纪人类进步与发展的主旋律,但在新的形势下,各个国家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依然严峻。世界局势动荡加剧,地区间冲突不断升级,国界敏感问题日趋激化„新的矛盾酝酿着信的发展机遇,发展又必然与国家的安全形势密切相关。因此,世界各国间军事与安全斗争的重要性则日益彰显。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生存发展和不断进步与其周边和国内的环境密切相关。没有一个和平和稳定的环境,发展就无从谈起。我国是一个拥有着960平方公里面积的泱泱大国,也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所处的安全状况和面临的安全条件最复杂的战略主题。并且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尤其是周边各国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冲突的升级,矛盾也会不断加剧,因此 我国的周边安全状况不容乐观。

一、我国周边安全环境问题的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曾被迫进行过六次对外战争。先后面临着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遏制、中苏关系紧张恶化、东西方“霸权国”的威胁等。20世纪70年代,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与美国日本的关系相继缓和。紧张形势逐渐缓解,并开始与其他周边国家建立了外交往来。然而安全威胁并未完全消除,来自敌对势力的军事入侵危险始终存在。

二、我国周边安全的形势:纵观这几年的发展,我国的国际战略态势总体上继续朝着积极方向发展,与周边各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也呈现和平稳定发展之势,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和谐因素,不管是中美的“经济战”还有中日的“领土战”还是朝韩的战局中东战局,等等一些列问题都在影响着中国周边形势,他们的存在也就意味着中国的崛起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

三、威胁我国周边安全的因素:美国,当今世界的唯一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霸权主义国家。由于我们在社会体制和意识形态上存在着本质的差异,不断的插手中国事务,遏制中国发展。日本,在政治上一直积极谋求成为政治大国,意图成为常任理事国;军事战略上,拥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将我国列为其主要潜在对手。再加之在领土问题上,日本一直在暗中加强我国对钓鱼岛的控制和开发。印度,一直在积极谋求地区霸权,并在非法占领的中国领土上建立了军事体系,不断增加军费开支。朝核危机对我国安全存在着很大的威胁,该问题如不能解决,必将带来东亚核格局的转变,成为我国周边安全的严重威胁。南海诸国,由于南沙群岛有着宽广的面积和丰厚的自然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以菲律宾为首的南海诸国纷纷垂涎我国南沙领土,企图据为己有。再加上外界以为超级大国首的对我国的军事威胁论,不断插手中亚事务,更加促进了我国乃至亚洲的紧张气氛。台湾一次次的军售,日本自卫队的一次次扩展,印度军事的崛起,俄罗斯在亚洲的一系列作为,再加上亚洲地区多次的军演威慑,更加剧了亚洲局势的进一步紧张。而且亚洲地区遗留的一系列历史矛盾,更是印刻在各国民众的心里,各种激进的仇视心理自然也成为了催化剂。使得我国周边安全的形势面临着极大的威胁和众多的挑战。

四、维护我国周边安全的政策措施和应注意的问题:就我国而言,大国关系、周边关系、发展中国家关系和多边关系,构成了我国外交态势的全局。大国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重点,周边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要点,发展中国家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基点,多边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亮点,我国必须重视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发现有利益冲突就必须立刻加以干涉和沟通,从而取得缓和或解决矛盾的方法,我国不干涉别国内政,不干涉别国领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通过以磋商洽谈的手段,缓解矛盾的发生,把给国家带来的问题降到最低,要知道武力在任何时候都不是最佳的选择,一旦选择武力,那就意味着你要付出更多的代价,所以我国一直以一种更为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让国家间的利益达成一致,从而携手发展。

五、总结我国处在亚洲风暴的核心,一直以来都是以战略防御型的国防策略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本外交方针来面对他国,绝不主动挑起事端,绝不肆意挑衅,也从来不会主动用武力去解决问题。我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国以来已经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建立起了良好的外交关系,可以说我们拥有很多“朋友”。这种“朋友”关系的建立是出在某种共同利益之上的,所以共同利益是国家之间合作的基础,缺乏共同利益那么必定会产生摩擦。所以,就根本而言,缺乏共同利益是国家之间产生摩擦的重要因素,避免周边安全问题的产生,首要方式是磋商洽谈,彼此达成共识。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和“富邻” 周边外交政策的推动下,我国与周边国家政治互信不断增强,经济合作日益深化,合作形式更加多样,共同利益逐步扩大,我国的周边外交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当前,放眼亚洲,和平、发展、合作日益成为主流,亚洲正面临加强合作、共同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中国的睦邻友好外交,既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产物,又将为亚洲和平与合作增色。中国期盼的是与亚洲以及世界各国携起手来,加强合作,共同创造互惠共赢、和谐美好的未来。

我国国际周边安全环境形势 篇2

上世纪90年代,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冷战结束, 美国企图建立单极化世界政治格局的企图一直未能实现, 国际政治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 这对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极为有利的一面。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 由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 中国实力的不断壮大, 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的“力量差距”逐步缩小, 使一些国家, 特别是与中国具有利益冲突的国家感到不安。在亚太地区, 尤其是中国周边地区, 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安定因素, 这是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并提高警惕, 加以防范的。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 太平洋的西海岸, 在亚太地区邻国众多, 周边共有邻国二十多个, 其中陆上接壤15国, 隔海相望6国, 尤其是与多极世界中的多个大国为邻, 这一切都使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变得极其复杂。中国与许多周边国家在历史上有着疆界纠葛, 有的甚至发生过战争。以印度为例, 印度于上世纪90年代初调整国家安全战略, 明确提出在21世纪争当世界一流强国的目标, 为此, 军事战略由“区域有限威慑”向“区域全面威慑”的转变, 一直把中国作为其安全战略中的重点对象, 其几乎所有的主要外交活动都在围绕着中国展开。南沙问题是一个影响到国际安全形势的火药桶, 许多国家不择手段地开采使得南沙地区形势日趋紧张。钓鱼岛问题是影响到中国国际安全的又一重大隐患。日美同盟的存在和日本与中国关系的复杂性使我们的军事安全战略受到很大牵制, 日本军国主义日渐猖獗更为中日关系的发展蒙上了不祥的阴影。因此, 从长期来看, 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是需要高度注意的。而中国周边安全实际上在很大程度取决于我们同周边大国关系的处理上;在中国的这些亚太邻国中, 对中国国家安全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美、日、俄等大国。因此, 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好坏, 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

冷战后, 由于各自国家利益的需要, 亚太四大国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与中国关系比较友好和稳定的是俄罗斯。前苏联解体后, 俄罗斯在经历了最初的混乱与艰难后, 目前正处于经济持续恢复阶段。普京任总统期间, 加强集权、重振军备, 国力日渐发展。由于冷战后中俄两国在诸如维护《反导条约》、反对国际恐怖主义、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等重大国际问题的认识上有很大的公共点, 因此这些年来, 中俄两国关系发展也比较迅速。1996年中俄两国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2001年又签署“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进一步发展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友好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不仅对双方互利, 而且也有利于中国与中亚国家建立友好关系。1996年中俄两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共同建立上海五国元首会晤机制;在此基础上, 2001年加上乌兹别克斯坦, 共同签署宣言, 组建“上海合作组织”, 全面加强成员国之间的友好合作, 大大有利于该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中俄两国战略协作关系的形成与加强, 将进一步推动两国在政治、安全领域的友好合作, 并将其不断推广到经贸、科技与人文领域, 也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稳定, 从而有利于维护世界稳定与和平, 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

在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影响因素中, 中日关系一直是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的。日本在历史上曾数次侵略过我国, 迄今为止, 日本国内仍有人拒绝承认这段历史, 甚至国家首脑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冷战结束后, 日本国内右倾势力抬头, 在否认侵略行径的同时, 鼓吹修改和平宪法, 增加军费, 扩大日本自卫队作战功能与区域。为此, 日本加快重新武装步伐。1999年的“周边事态法”将中国大陆、南海和台湾等纳入防卫视野;2000年, 决定组建对付“中国海军舰艇的活动”的“护岛部队”;2004年确认中国为“安全威胁”, 实现了安全战略从“防御型”向“进攻型”的转变。这些都对中国周边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目前中日关系中存在的对中国周边安全有影响的主要问题有:钓鱼岛的主权争端、日本在台湾问题上的暧昧态度等。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 中日是近邻, 两国关系友好发展对双方都有利。尽管日本潜在的军国主义对中国国家安全会有不利影响, 但日本国内和平力量以及赞同中日友好交往的力量仍然占主流, 而国际社会对日本军国主义也始终保持警惕, 这些都有利于中日两国的友好交往, 也有利于东南亚的和平与稳定。

在中国周边国家中, 对我国安全环境影响最大的恐怕就是美国了。由于美国在当今世界拥有的超强实力, 以及在亚太地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而引起的联动效应, 中美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 美国在中国周边地区就构筑了新月形包围圈, 使中国安全环境极为险恶。90年代以来, 中美关系有所缓和, 1997年中美两国决定“共同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进入21世纪, 美国日益重视其在亚太地区的利益, 企图建立由其领导的亚太多边安全机制, 逐渐增加它在这一地区部署的军事力量, 并把遏制中国、防范中国崛起作为重要目标。克林顿对华实行“遏制”和“接触”政策。小布什上台不久, 便否认了克林顿政府与我国建立的“面向21世纪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他认为中美不可能存在协作关系, 只是战略竞争对手。 在美国看来, 中国的日益强大和在国际社会尤其是亚太地区地位的迅速上升, 会削弱其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因而近年来美国的亚太战略带有明显的防范中国的意图。美国全面加强同日本的安全防卫合作, 扩大日本军力的活动范围, 甚至试图借助日本的力量, 增加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威慑力, 矛头直指中国。同时不顾中国政府强烈反对, 多次对台军售, 企图利用台湾问题遏制中国, 使得我国统一的难度不断加大。与此同时, 美国势力近年强行进入中亚, 使我国首次在陆地直接面对美军事力量。“9·11”事件使美国借阿富汗战争, 率领北约插入了欧亚大陆的心脏, 这一切都是中国周边安全潜在的不利因素。

当然, 我们也应该看到, 美国从长远利益上将中国看作潜在的战略竞争对手, 但也不排除在某些特定时刻和领域同中国开展战略合作。由于中美两国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社会发展方式上有着许多差别, 因此美国始终对中国怀有戒心, 将中国看成其称霸世界的重要障碍, 把防范甚至遏制中国发展作为始终不变的战略目标。但在当今国际社会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下, 美国在诸如打击国际恐怖主义、防止核武器扩散、化解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等重大问题上需要中国的支持与合作, 因此现在和未来很多场合, 美国对华政策也存在缓和和改善的可能, 从而使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向有利于我们的方面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 国际安全形势正发生着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一方面,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要安全、求合作、促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不懈追求。但另一方面, 世界总体和平与局部战争、总体缓和与局部紧张、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相伴相生, 国际安全形势更加错综复杂, 各种不确定因素有增无减, 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 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正确认识我们所面临的周边安全环境。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我国邻国众多, 各国社会制度不同, 发展水平各异, 各种文化、民族和宗教聚集在我国周围, 不少国家与我国交往很深, 接触很广, 历史上的一些恩怨现在仍有影响。因此, 在中国周边地区, 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和不安定因素。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 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 国际社会的竞争将主要集中在以经济为主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在中国所拥有的经济利益, 使他们也不愿意和中国搞得太僵, 这一点将有力地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因此我们要抓住时机, 积极开展周边外交, 通过发展与亚太大国的经贸合作, 在互相信任基础上建立多边磋商机制, 发展和巩固伙伴关系, 从而抵制美国的单边主义倾向, 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一个稳定而安全的周边环境。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2]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9.

[3]唐世平.塑造中国的理想安全环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4]孙建社.世界格局与中国安全环境[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我国国际周边安全环境形势 篇3

[关键词]国际形势;国家安全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时对国际安全形势的严峻考验。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透视追问国际形势趋向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审时度势积极应对,确保我国安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

一、认清国际安全形势,不被浮云遮望眼

纵观国际安全形势,尽管和平发展仍是时代主流,但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领域危险交织,传统冲突趋缓而冲突根源并未消除,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各种新危险新挑战不断涌现,切不可因误判国际安全形势,而毁损我国安全发展战略。

传统安全威胁世界和平。局部冲突与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乌克兰危机、中东乱局、东海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朝鲜半岛问题等,尤其是这些热点问题都发生在国际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敏感地带,直接或间接牵动世界主要国家在这些地区的战略利益,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更增添了大国关系中的隐患和变数。各国的国防开支逐年增长,特别是亚太地区,俄罗斯、日本、越南、韩国、菲律宾等国家2015年的国防预算超出以往任何一年。美国2015年国防预算虽然比上一财年减少480亿美元,但美国的国防预算始终名列全球之首,并且美国继续推行“亚太再平衡”的战略没有变,美国增兵亚太,并继续在2020年前完成将海、空军60%兵力部署在亚太地区的计划没有变。这使得各国不得不大搞军备竞赛,仍然把军事发展作为保障自身安全的重要因素,国家之间发生战争的威胁依然存在。主要核大国进一步加强战略力量,全球核武扩散问题依然严重,对世界安全构成了极大隐患。

非传统安全威胁超过战争。国际恐怖主义依然猖獗,2010年以来,恐怖主义活动出现新的反弹,恐怖活动呈现蔓延态势“全球化”、生存方式“本土化”、策划手段“高端化”、袭击形态“独狼化”等特征,国际反恐斗争中的双重标准使得国际反恐阵线有破裂的倾向。环境安全继续恶化,引发世人对环境安全的极大担忧,尤其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候灾害频发,极端天气给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多毁灭性的灾难。金融安全不可小觑,2008年金融危机不仅重创发达国家,也严重打击了新兴市场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其引发的诸多社会及政治问题至今尚未完全消除,新的金融危机又悄然逼近,这将会使全球经济雪上加霜。更多非传统安全隐患不断。诸如贩毒走私愈演愈烈、传染性疾病严重扩散、海盗活动肆无忌惮、非法移民日益严重,这些问题都对国际安全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新兴大国各自以积极的外交为解决国际热点问题发挥独特的影响力,尽管就当前形势看,这种结构性变化仅限于经济领域,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新兴大国的经济实力和地位的上升必然会逐步延伸到安全领域,尤其是非传统安全领域,这些新趋势构成的世界政治多极化将深度影响国际安全形势。

二、正视我国安全环境,不被漩涡困航程

受国际安全形势影响,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复杂,深处国际安全形势的“漩涡地带”,中国不在惊涛骇浪中前行,就会在漩涡中沉覆。只有正视周边安全形势,才能理性应对周边形势,冲破围堵遏制扬帆远航。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风险加剧。一些邻国军费开支增长迅速。日本年年提升国防预算,2015年高达490亿美元,比2014年增加3.5%;印度2014-2015年国防预算提高了10%,其中装备采购预算就提高了3.3%;菲律宾2015年国防预算增至26亿美元,大涨29%;越南过去三年军费暴涨90%。这些国家不仅提高军费,加速本国军事战略调整,还与美国等其他国家大搞联合军演,提高武器和人员的作战水平,这对我国的安全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我国地缘环境复杂。当今世界超过1亿人口的大国总共11个,其中七个在我国周边;世界有25支最强大的军队,其中8支在我国周边;世界公开宣布有核武器的国家有8个,其中4个在我国周边。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公认全球有七大潜在热点冲突地区,其中六个在我国周边,与周边多国存在领土与领海争端,加上域外势力的强势介入,尤其在南海问题上,域外国家在舆论和行动上为周边与我有海洋争端的国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增加了南海擦枪走火的风险,使我国周边安全形势越发显得复杂高危。

我国面临反恐形势越发严峻。中亚和北高加索地区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的渗透、“基地”组织等境外敌对势力的支持、西方国家在反恐问题上的双重标准等因素,助推了恐怖主义在我国新疆地区的蔓延。“三股势力”在90年代是潜在威胁,今天已成为重大现实威胁。2008年3.14拉萨骚乱,2009年新疆的7.5事件,2013年10.28天安门暴恐事件,2014年昆明火车站的3.01砍杀事件等,都是三股势力在我国新疆西藏等地区犯下的滔天罪行。当前,伊斯兰国也要向中国西北渗透,谋划将中国新疆西藏纳入其版图,部分中国人遭怂恿偷渡越南、马来西亚参与“圣战”。还有一些青年在接受了恐怖组织系统培训后回国,匿迹人海,侍机实施爆恐活动……使得我国安全形势更加严峻。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加剧了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恶化。自冷战结束以后,特别是世纪转换以来,随着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美国已经对它的全球战略和亚太战略作出了大幅调整,重心越来越往东转移。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其全球战略重心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特别是向我们所在的西太平洋地区转移,目前正在巩固加强两个岛链,力图把关岛建设成为它在远东最大的军事枢纽和兵力投放中心;二是其亚太战略重心开始由中东西亚向中国周边转移,比如反恐,原先集中在伊拉克,后来改为以阿富汗——巴基斯坦为重点,与此同时,还在我国东部和南部地区加强了美日、美韩军事同盟,开展了与印度、菲律宾、越南、澳大利亚等国的军事合作。虽然美国这样做的目的和动机是多方面的,不完全针对中国一国,但是,无论从主观上讲还是从客观上看,又都有针对中国的一面。因此,从长远考虑,我国东部和南部地区的安全形势越来越严峻。

三、坚持安全发展战略,不被螳臂所阻滞

尽管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我国安全发展面临困难,但世界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变,国际力量对比有利于世界形势总体稳定的大环境没有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达到前所未有地程度。习主席正是深刻把握国际战略形势和国家安危环境的发展变化,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第一次提出了“总体安全观”的新理念,为我国安全发展,把握战略机遇期指明了方向。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国家安全发展道路,构建一体化国家安全发展体系,推进国家安全综合保障能力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刘慧.中国国家安全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5.

[2]张世平.盛世战略[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1:2.

我国国际周边安全环境形势 篇4

当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一些西方大国还未从中脱身,中国已然取代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GDP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不断上升,政治影响力不断增强,军事实力不断提高,多边外交日趋活跃,软实力不断加强,中国成为具世界影响力的大国已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然而纵观目前国

际局势及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我国切不可放松警惕,麻痹大意,仍需坚持我国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致力于维护国家的独立和 主权以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当前国际形势虽说整体太平,局部**可谓险恶。中东问题永远是个问题,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发端于突尼斯的中东乱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直到2月11日卡扎菲被枪杀事件才告一段落,可难民潮,宗教势力发展又接踵而至,随后引起的多米诺效应让局势变得更乱了,而一些大国对中东问题的表态和干预

让大国关系更加紧张。在这件事情上我国始终坚持着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保 持不干涉态度,避免搅入这场乱局,无疑是非常明智的。而面对着中东这场汹 涌的动荡大波,美国又更新了战略调整的发展方向,更加加重了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的投入力度,其独霸的意愿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其内部对

于各大国的外交政策以及博弈手段肯定也是一贯的表面一套,背地一套,对我 们中国,在关键时刻往往连表面都不做。自从911之后,美国的眼里再也揉不进沙子,恨不能将全世界都掌控起来,飞速发展的中国让其可谓忧心忡忡,它 的太平洋海舰队从地图上一看,简直就是对中国的包围,怕留了空隙,还美曰 其名维护第三世界和平地专门在非洲建立了军事基地。被一直以主动防御而著

称的美国如此在乎可不是件好事。再看我国周边的安全环境,可谓东核西恐, 北患南忧,海急陆缓,而内部东邪西独,其中意味大家自能领会。

现在我国表面相较世界局势而言已是太平,可是还有很多问题都是处在一个未解决,还缓着的阶段,各个国家都在加紧发展实力以加重自身砝码,以达到

论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形势 篇5

要想深入了解,剖析问题,最重要的理解词组概念。何为周边安全环境?周边安全环境是指国家周边是否有危险以及受到威胁的情况及条件,是一个国家对其周边国家或集团在一定时期内对自己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是否构成威胁,有无军事入侵,渗透颠覆等情况的综合分析和评估。简单来说就是国家周边地区对国家安全产生影响的外部及内部条件的总和。

如今时代的主题的和平与发展,中国很幸运抓住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的形势。下面将从以下三方面谈一谈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基本情况,中国周边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应对周边安全形势的相关措施。

第一个方面: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基本情况

1)我国疆域辽阔,陆地和海洋邻国众多,安全环境受周边国家影响大

我国的陆上邻国有14个,其中以这两个国家为代表。北面俄罗斯最强大,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南面印度最强大,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其中以这两个国家为代表。印度尼西亚在穆斯林国家中有重大影响,同时控制着太平洋上是三个重要的战略通道。日本科技发达,且今年来日本政府企图修改宪法,增加军事装备。

这些周边国家的形势变动,都可能影响到中国。中国作为邻国最多的国家,很容易与其他国家在领土,领海,凌空等权益上产生矛盾。

2)我国边界漫长,海域辽阔,海洋权益纠纷多

我国海洋面积约为300万平方米,海防边界长1.8万千米,海盗约6000多个,海上安全成为我国周边安全形势紧张的重要来源。古代中国就有着“重陆轻海”的观念,以至于在清末时期,中国不重视海洋,逐渐丧失了制海权。海权重要性由此可见。现在中国与周边国家也存在海洋权益纠纷,但是如今的中国不同以往,逐渐重视海权

3)中国周边国家政治制度及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民族宗教矛盾交织,安全环境复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所以他们的外交政策和国家安全策略,民族信仰,文化传统等都有不同,久而久之,这些矛盾所导致的冲突将不可避免地对我国产生消极的影响。

第二方面:中国周边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外部形势

(1)美国重返亚太地区,剑锋直指中国。美国想要扩大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力量,一直以来鼓吹“中国威胁论”企图打压中国

(2)日本企图修改宪法,军国主义有复苏现象。日本始终歪曲历史,美化侵略,推卸战争罪责。并且将安全政策从单纯的“专守防卫”转变为极具进攻性的“主动先制”战略。

(3)朝核问题难以达成共识,局势紧张

朝鲜拥有核武器,并且进行核试验,使得周围局势很紧张(4)印度军事向中国南海拓展。印度一直谋求南亚地区的主导权和印度洋的控制权,并且与美国及其同盟国围堵中国战略。

(5)俄罗斯扩大军事。俄罗斯面对欧美的经济制裁,希望通过军事来扩大影响力 2)内部形势

(1)台独势力抬头,台海局势复杂。明进党将台湾“独立”写入党纲,明进党执政必然会使“台独势力”进一步抬头,再加上反华势力的干涉,使形势更加严峻

(2)民族和地区分裂势力活动猖獗,国内安全与统一面临挑战。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这三股势力是疆独和藏独的势力主体。港独势力以“占中”事件为主。这些都是分裂国家的行为,已经触碰了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底线。

第三方面: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形势的相关应对措施

首先:树立高度的安全防范意识,树立新安全观。我国的新安全观主要包括:以相互安全为前提,以国家安全为主体,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政治基础,以综合安全为安全维护的内容,以合作安全为主要的主要实现途径。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积极融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其次:改善与发展其他国家关系。我国进行社会建设需要长期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为此我们同周边国家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作为基本国策。

然后:要有发展战略,要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政策要做调整。2010年,我国提出了要“塑造周边”

我国周边形势安全分析 篇6

我国的发展,与我国的周边安全形势密不可分。中国目前的周边安全形势十分复杂。以下,是我的分析:

北方的威胁莫过于俄罗斯,但是由于90年代苏联解体以及现在的北约东扩,已经让俄罗斯意识到能与之为伍的国家已经为数不多了。而作为同是5个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的中国则更是重中之中,当今的俄罗斯若与中国交恶,那他们将万劫不复。因此北方的威胁对目前的中国来说,已经不像以前那么严重了,使中国可以抽出兵力镇压东南。

西南的威胁莫过于印度,这个被国人称之为阿三的国家,他们有着仅次于中国人口基数,并且也有着称霸南亚即而成为世界大国的野心。他们与中国有边界纷争,也有因败于过中国而耿耿于怀的复仇之心。因此造成这个国家与中国短期内不太可能成为真正的好邻居,但是因为中国内地与之有着青藏高原的阻隔,并且还有巴基斯坦这个中国的忠实盟友夹在其中,因此印度与中国发生大规模的地面战争的可能性也非常小。

韩国及东南亚各国:首先说韩国,因朝鲜战争,中韩之间还是有一定的恩怨的,但是中韩的一些有共识文化传统以及同对日本的愤慨又造就了中韩之间并非有很大的矛盾,再说还有朝鲜夹在当中。即使有美国的蛊惑,韩国应该也不会公然与中国作对。而那些东南亚的小国,我国时常以老大哥的身份多慰问慰问也就应该可以摆平了。

东海的威胁,也可以说日本的威胁:客观的说日本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国家,一个加起来不过中国的一个省大的岛国,有着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经济规模,并且他们依靠他们的经济和民族的忧患意识,把他们的国家和为数不多的军队都发展的非常先进。在他们的骨子里,始终都有走出岛屿,踏上大陆的意识!但他们也不是无懈可击,比如:与周边国家的不和,而自身的区域狭小没有战略纵深,没有核武器,因此他们还离不开美国这座靠山。

海上第一岛链的元凶台湾的威胁:中国要发展,就必须走出大陆,才能屹立在世界强国的舞台。冲出第一岛链的封锁是重中之重,而台湾则是第一岛琏封锁的咽喉,解决台湾问题是国家的生存大计,不能有任何闪失,一旦失败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要稳、准、狠!

幕后的黑手:美国,这个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自苏联解体后,美国为了不使自己的军工力量因没有挑战而萎靡荒废,因此不断的寻找战争的理由和借口,中东战争,海湾战争...使南联盟、伊拉克等国家成了美国的武器试验场,为美国的武器出口及石油等资源的来源做出了贡献。中国作为一个有可能成为超级大国的国家,自然也被美国作为对手来算计着:台湾问题、朝鲜问题、伊朗问题....都和美国密切相关。

新的世纪即将到来,在祈祷和平的新千年钟声敲响之前,冷静地观察中国周边的国际形势,审慎地预期周边国际环境变化,对我国在未来一个时段内维护地区和平,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我国周边地区出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事态。如印度和巴基斯坦不顾国际舆论的反对发展核武器;美国在亚洲地区继续推行军事同盟政策,而且试图建立可能破坏地区军事力量平衡的TMD系统;亚洲国家出现了军备竞赛的苗头;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对一些国家正在构成严重挑战;等等。在意识到这些对和平与安全的威胁的同时,我们还必须从更全面的角度来观察周边国际力量关系的分布情况,观察各国对国家利益的确认与实现方式是否发生变化,以此对下一世纪的周边环境作出判断。

国际环境的新变化之一是,在中国周边地区正在形成一种多极的力量结构。这不是世界性的多极化趋势的产物,它只是一种地区性的结构。日本由于经济陷于停滞与低速发展,它与亚洲其他力量的差距在缩小。在此同时,日本在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作用的意愿更强烈了。俄罗斯的经济经过严重的衰退后已经稳定下来,加上普金的当选,它的综合力量进入了恢复期。东盟的一体化进程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没有受到根本的打击,东盟国家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合作仍在加强与扩大。印度的经济状况因新经济的出现而得到改进,拥有核武器使它的军事威慑力在继续增加,印度在亚洲扮演大国角色的愿望已明显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在继续增加,它在地区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有所加强。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这一地位支撑了美国在亚洲的优势地位。但美国是一个非亚洲国家,而且力量分散于全球,它在亚洲的力量分布受到这两个因素限制。

我国国际周边安全环境形势 篇7

查戈斯案背后的国际司法干涉倾向

查戈斯案始于2010年。它之所以引起关注,是因为毛里求斯将其与英国之间围绕查戈斯群岛的领土主权争议“包装”成了海洋管辖权问题,仲裁庭如何裁决,关乎英、毛两国的利益,关乎仲裁庭如何看待自身的权力界限,也预示着国际仲裁庭未来如何对待类似案件。

查戈斯群岛是英国在印度洋上的领地,位于印度洋中部,最早由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在15世纪发现,18世纪初被法国占领,1810年被英国占领。1814年,该群岛被法国根据《维也纳和约》正式割让给英国,成为英属毛里求斯的一部分。1965年,作为获得独立的附加条件,毛里求斯“同意”该群岛从英属毛里求斯的领土中分离出去成为英属印度洋领地,英国则承诺毛里求斯仍可在该海域享有捕鱼权,当该群岛不再具备军事作用时,英国将向毛里求斯归还该群岛。

毛里求斯独立后,一直通过各种渠道催促英国归还该群岛,英国不仅置若罔闻,还驱逐了岛上原住民以建设军事基地。2010年4月,英国外交部宣布,在查戈斯群岛建立世界最大的海洋保护区,范围覆盖自该群岛向外200海里的全部海域,禁止商业捕鱼、深海采矿等行为。毛里求斯对此表示“愤怒”,2010年12月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就英国设立海洋保护区合法性问题提起国际仲裁。在诉讼请求中,毛里求斯不仅要求仲裁庭裁定英国设立海洋保护区的行为侵犯了毛里求斯的合法权利,还要求裁决英国不是有关海域“沿岸国”,无权划设海洋保护区。

不可否认,英国在殖民主义时代所推行的政策——诸如随意分裂殖民地国家固有领土,极大伤害了第三世界国家的主权权益。在非殖民化及国际关系民主化之后,英国依然凭借其在国力等诸多方面的优势,在关乎其重大国家利益的事项上拖延履行国际义务。但这些问题并不是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设立的仲裁庭能够加以评判的。仲裁庭只能审议并裁决《公约》所规定的事项,即各缔约国对海域的管辖权及其在海上活动的权利义务,对超越上述范围的事项均不能行使管辖权。

在审理查戈斯案过程中,五位仲裁员对此产生了分歧。部分仲裁员宣称,仲裁庭不仅在判断查戈斯群岛主权归属的问题上不超越权限,而且还应该对非殖民化时代英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所作所为的合法性加以判断。如果按照美国法学家凯尔森的说法,“国际司法机构是具有法庭性质的国际机构”,那么,部分仲裁员的观点不仅漠视了仲裁庭“国际机构”的特点,而且模糊了其“法庭性质”。实际上,持这种立场是危险的。

首先,国际机构不是“世界政府”。国际机构在国际法上的地位是与主权国家平等的,它们的职权范围是各个成员国通过缔结“组织协定”的方式确定的。如果这些机构超越“组织协定”规定的权限,就违背了成员国组建该机构的目的,其权力扩张必将破坏既有秩序的和谐稳定。

其次,国际司法和仲裁机构不是一般的国际机构,应在行使职权过程中承担更多的谨慎义务,即“司法节制”原则。这是因为,司法具有被动性的特点,司法机构不能主动寻找社会纠纷进行裁判,不能像行政机关那样“路见不平就出手”,只能根据当事方的请求受理案件,案件的审理也必须遵循严格程序。即使有权对案件作出裁判,还要考虑案件是否适于通过司法判决加以解决。国际司法机构在传统上都倾向于拒绝审理那些由严重政治矛盾或军事对立引发的争端。

最终,审理查戈斯案的仲裁员以3比2的投票结果拒绝受理可能对群岛领土主权作出裁定的诉讼请求,也没有对英国在非殖民化过程中相关主权行为的合法性问题作出评判。这一结果总体符合“司法节制”的原则,但由于仲裁庭在该案法律论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对群岛领土地位的看法及英国在20世纪60年代向毛里求斯所作承诺的性质,也就赋予了毛里求斯一些对其未来领土主权主张有利的司法实践依据。从这个角度看,仲裁庭已在很大程度上扩张了自身权力,只不过并未明确声称其拥有审议领土问题的权力罢了。所以,对这一裁决结果,英国保持沉默,毛里求斯表示“欢迎”。

咨询意见案反映的法庭权力异化

相较于仲裁庭处理查戈斯案的总体谨慎,国际海洋法法庭在咨询意见案上要激进得多。20余位不同国籍的法官一致认为法庭具备所谓“咨询管辖权”。

咨询管辖权是与诉讼管辖权并列的国际法庭的基本权能。顾名思义,它的存在并非是为了审理争端当事方的诉讼,而是就国际机构所提出的“法律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以便各国和国际组织能“依法办事”。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司法机构都具备诉讼管辖权,但只有少部分司法机构,根据“组织协定”的明确授权,才具备咨询管辖权。这是因为,咨询管辖权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容易突破“国家同意原则”,成为一国不经另一国同意就将它们之间的争端交由法庭裁判的“简便工具”。故而,必须由各成员国在缔结条约时明确约定,法庭方可行使这一权力。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没有任何条款赋予法庭行使咨询管辖权的权力(海底争端分庭除外),然而法庭出人意料地于1997年在自己制定的《法庭程序规则》中指出其拥有该权力。自此之后,十多年来并未有国家主动触碰这一“敏感神经”,直至2013年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西非国际组织“次区域渔业委员会”向法庭递交了首例咨询案,要求法庭对如下问题作出判断:若悬挂某一国旗帜的船只在另一国专属经济区内从事非法捕鱼行为,该船所属国家应承担何种义务和责任。

这并不是一个限于西非渔业组织的问题,而是牵涉全世界所有沿海国和船旗国权益的一般国际法问题。一旦法庭确认自身具备咨询权能,并对本案行使管辖权,也就意味着法庭权力运行突破了缔约国的授权范围,预示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失去“安全感”。

因此,次区域渔业委员会的诉讼请求引起众多国家警觉,美国、中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均明确反对法庭行使咨询管辖权。但法庭仍在最后发表的咨询意见中确认其具备咨询管辖权,给出的理由却很难令各国信服。在对法庭权力界限存在严重分歧的情况下,即使作出判决也无法很好地执行,最终损害的将是法庭公信力。

国际争端解决机构往往以解决争议为形式,同时承载着实现正义的职能,也就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称的“矫正正义”。但“主持正义”的前提必须是以特定社会条件下社会成员所能接受为限度。近代国际法体系确立以来,国际司法和仲裁作为一种正式的争端解决方式,被明确载入《联合国宪章》,并被大量国际多边条约确立为可资利用的争端解决途径。一些拥有众多缔约国的国际公约,比如《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解决投资争端国际公约》,以及前述两个案件所涉及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均是如此。根据这些公约组建的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以及国际海洋法法庭和国际仲裁庭等自成立至今已审理了数十乃至数百起案件,成功解决了当事国之间的不少争议,对促进世界和平、维护国际关系稳定产生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特别是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上,任何法律与道德可能都是脆弱的,正如美国社会生物学开创者威尔逊所言“没有什么道德义务比生存本能更加优先”。在国际司法和仲裁的历史上,部分涉及领土问题的案件宣判后很难得到执行,甚至争端继续扩大。再如,尽管美国自18世纪起就大量利用国际司法和仲裁途径解决与他国的争端,但当上世纪80年代尼加拉瓜以美国对其军事渗透违反国际法为由将美国告上国际法院、而国际法院坚持审理此案并作出对美国不利的判决后,美国收回了其同意将管辖权授予国际法院的概括性承诺。

就国家而言,决定是否选择国际司法和仲裁的方式来解决争端,除了案件获胜之外,参与条约时的承诺、国际信誉、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合作的利益等,都是考虑因素。而国际法官们所应考虑的,则是在既定法律框架和政治秩序下,如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对具体纠纷进行裁判,实现个案公正。如果法官们过多地考虑政治问题,甚至主动谋划国际政治格局,在当前的国际社会结构条件下注定要掀起波澜。

“两案”对我国处理周边海洋权益争端的启示

就咨询意见案而言,中国政府一直反对国际海洋法法庭单方面行使咨询管辖权,形成这样的立场主要是担心周边国家有可能将南海或东海争议提交咨询,这显然与中国坚持的由直接当事国谈判解决争端的主张相抵触。

查戈斯案对我国具有更加直接和现实的意义。菲律宾于2013年单方面将南海争议提交国际仲裁,本质上就是把中菲之间的南海岛礁主权争议“包装”成海洋管辖权问题,对此中国政府一直反对仲裁庭行使管辖权。值得注意的是,南海仲裁案菲方代理律师——来自美国的保罗·莱克勒正是查戈斯案毛里求斯一方的代理律师。而在中菲南海仲裁案中,菲方指派德国籍的鲁迪格·沃尔夫卢姆法官为仲裁员,此人正是查戈斯案仲裁庭成员,致力于推动仲裁庭权力的扩张。

一段时间来,中国通过庭外法律斗争的方式应对南海仲裁案,取得了一定成效,仲裁庭决定2015年7月开庭先行审理对案件的管辖权问题。如果仲裁庭能够尊重查戈斯案判决的先例,理应裁决不对菲律宾提交的诉讼请求行使管辖权。但本案也有不容乐观的一面。除了菲律宾的法律顾问团队会从查戈斯案吸取教训、沃尔夫卢姆法官可能更加强势外,我国目前的处境也不可与当年的英国同日而语:作为运用国际法进行国际斗争最富经验的国家,英国出庭参加了仲裁程序并提交了大量书面抗辩。

长远来看,应当考虑多种途径化解国际司法和仲裁机构因权力扩张而对我形成的司法干涉风险。首先,在外交层面,尽可能与一些国家特别是大国形成“统一战线”,对国际司法机构权力界限问题达成共识,在国际组织中采取必要外交手段限制国际司法机构权力扩张。其次,适当加大参与国际司法和仲裁机构的力度,推动相关机构《规约》和《程序规则》的修订完善。作为政治大国,中国在重要国际司法机构中一直选派有法官。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些国际机构中,中国籍国际职员的数量严重不足,阻碍了中国法律和政治文化在相应国际机构中显示影响。另外,也要加强对国际诉讼和仲裁制度以及英美普通法制度和文化的学习研究。国际司法和仲裁在实践中借鉴了大量英美法制度。如果中国在积极参与全球化的道路上不想被排除在这一领域以外,不想背负“败诉”的巨大风险,那么主动学习研究、敢于亲身实践终将是必不可少的。

浅论当前我国周边安全形势 篇8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开始了伟大民族复兴之旅。但不幸的是,近年来,我国周边环境不断恶化,领土、海洋争端不断凸显,周边国家政局动荡,恐怖势力蔓延。稳定的周边环境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周边形势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国的国家安全,影响国家和平发展和战略机遇的实现。

关键词:安全形势,地缘战略

正文:

翻开一幅世界地图,在地球的东方有一个古老的国度,历经五千年的文明教化如今依然散发着蓬勃生机。新中国建国六十余载,其间遭遇坎坷艰辛,但都坦然度过,付出了巨大代价,也收获了宝贵经验。自改革开放战略实施以来,中国这一块古老的土地上又一次迎来了新的活力,改革开放如今已实施三十余年,我国所取得的各项成就足以令世界为之瞩目,我国已经开始了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之旅。随着波澜壮阔的二十世纪的结束,世界开始了一个新的纪元,我国也怀着满腔的热情迈入二十一世纪,国富民强,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开始有了愈加清晰的轮廓。不可否认,我国现在处在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期,近三十年来,我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国家实力进一步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三十年间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众所周知,自70年代对越反击战后,我国基本处于和平状态,无明显对外战争,然而不幸的是,近年来我国的周边环境逐渐恶化,领土、海洋争端不断凸显,周边国家政局动荡,恐怖势力蔓延。而一国的周边环境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是我们寻求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周边形势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国家安全,影响着国家和平发展和战略机遇的实现。

我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我国疆域辽阔:东临太平洋,西接亚洲腹地,四周分别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相邻。回顾历史,冷战结束后,我国与周边国家之间已不存在现实的战争或武装冲突,我国在国土周围也不再面临重大的现实军事威胁。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周边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总体上是稳定的,有利于和平稳定的因素进一步增强,不利于和平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并时有激化,总体呈现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明显特征,而这些都促使我们必须加紧重视周边安全形势。

由于我国邻国最多,因此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安全问题就像一条“V形热点线”,呈放射状特点,在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东南部都存在着不安全因素。V型线的左端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大陆线,有中亚五国问题,阿富汗冲突、印巴冲突、印中争端等问题;V型线右端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海洋线,有日俄北方四岛之争,日韩的竹岛(独岛)之争、朝鲜半岛之争、中朝黄海大陆架之争、中日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之争以及南中国海之争等。无疑,这些不安全因素如果不能有效地解除或者处理,将会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造成重大的影响。下面我就中国周围安全形势做一个简单的概括性介绍:

一,朝鲜半岛与中国安全

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发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在东北亚地区,朝鲜半岛的局势发展始终牵动着大国利害关系,影响着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朝鲜半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缘意义,是各大国利益的交汇点,半岛两国的战略选择,将与大国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虽然朝鲜和韩国都在竭力谋求统一,但是双方存在的理念与利益冲突,造成了一种一致谋求统一却又坚持对抗的局面。新时期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一方而,促进和解、推动谈判、制约战争的内外因素继续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六方会谈”进程的继续为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重要机遇,半岛和平进程有可能在曲折中前进;另一方面,朝鲜与美国、韩国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各自的国家利益和政策目标大相径庭,半岛局势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不排除出现武力对抗和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没有半岛的安全,就无中国“和平崛起”的最终实现。特别是去年“天安”号事件后,朝韩两国关系一度吃紧,美日等国都借天安号事件谋算自己的把戏,向中国施压,进一步巩固了美日韩三国军事联盟关系,之后美日韩三国频繁在我国东部海域开展军事演习,美国甚至派核动力航母参与,这让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局势一度达到剑拔弩张的紧张态势,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安全。二,美日军事同盟和日本对外军事扩张

日本是中国的海上强邻,是当今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又是一个曾经对中国进行侵略并且其统治者至今对此没有清醒反省的国家,还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掌握核武器的国家,二战后,美国和日本结成军事同盟,90年中后期,日美安全同盟实现了冷战后的重新定义。其适用范围由日本本土及周围数百海里扩大到整个亚太地区;合作内容由“日本受到武力攻击”扩展到“日本周边地区发生事态时”,防卫态势由“对储威胁型”向“地区安保型”转变;主要防范对象由苏联转变为朝鲜和中国。日美安全,同盟的重新定位、美日联合研制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将导致亚太尤其是东北亚地区战略力量的严重失衡,成为影响未来地区安全的重要不稳定因素。进入21世纪,日本决定建对付“中国海军舰艇活动”的“护岛部队”,2004年确认中国为“安全威胁”实现了安全战略从“防御”的“进攻型”的转变。而近几年日本在对外政策上加快谋求政治大国或“正常国家”的步伐,强化日美同盟,防范和牵制我国的行动不断升级,使日中关系在发展中存在着许多隐患。又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日关系重新定位的过程中,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比如,钓鱼岛问题激化了中日两国在东海问题上的矛盾,2010年的钓鱼岛中日撞船事件后就让两国关系持续低迷,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三,南亚与中国安全

在南亚地区,印巴冲突由来已久,印巴冲突是包括领土、民族、宗教和军备之争的综合性、长期性矛盾与争端。印度和马基斯坦的冲突直接沦为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重要隐患。近年来,两国在核军备和常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在克什米尔冲突时紧时缓,印巴冲突对南亚安全局势,和我国西部边境的安全有重大关系。印度21世纪的宏观目标是控制南亚和印度洋。所以,印度大力发展本国经济,其21世纪军事战略是发展强大的军事力量,威慑巴基斯坦,制弱小邻国,遏制中国,拦阻地区外大国向南亚渗透,实现控制印度洋,跻身世界一流大国行列的目标。印度洋是中国与中东、波斯湾、地中海、东非等地联系的海上必经这路,印度控制了印度洋,就等于控制了中国通往这些地区的海上通道,严重威胁着中国的石油安全。近年来,印度自持经济增长迅速,大幅度提升国防实力,增加国防预算开支,购买巨额军火,处处都把中国视为最大竞争对手和最大威胁。特别是在美欧等国的有意支持下,印度的这种超越中国的野心愈加膨胀,特别是1959年中印边境战争中印度的惨败一直让印度心存芥蒂,成为他们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所以总想能够超越中国,遏制中国,从而一雪前耻。

四,中国南海海洋权益之争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必然向海洋型经济方向发展,中国的海洋权益日益重要。然而,海上安全已经成为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紧张的重要来源,中国的海洋战略已成为国际社会判断中国是否和平崛起的重要指标。中国的深海战略已经触及美国的亚太乃至全球利益,周边国家借美国重返亚太之势在海洋问题上结成利益共同体抗衡中国的潜力大大增强。因此,中国的海洋安全环境进一步恶化,中国深海战略面临的海上压力将常态化。自近现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的冲突争议日益增多。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非法占领我南中国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这里援引一些数据,南海自然海区面积达350万平方公里,属于我国司法管辖的海域就是所谓“九段线”或者U型线内的海域,面积约为200万平方公里,这是在1945年由当时的中国政府划定的,各国没有反对。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又重申了这一点,仍然没有任何国家反对。直到上世纪60年代,菲律宾、越南等国家开始向南海伸手,各国进入“九段线”内面积总计约154万平方公里,其中越南声称拥有117万平方公里,菲律宾是62万,马来西亚是17万,文莱是5万,印度尼西亚是3.5万,无争议面积只有44万平方公里。南海诸岛的岛、礁、沙洲、沙滩总计256个,被实际瓜分和控制的岛礁达50个之多。在已占领岛礁中,越南占了58%,马来西亚占了10%,菲律宾占了16%,而中国只占了16%,这种状况已经形成了,要改变现状非常困难。近期,越南、菲律宾等国与中国南海之争愈演愈烈,越南甚至摆出一副极为强硬的态势,即在南中国海领域进行实弹军演,这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表明东盟诸国想把南海问题搅得越浑越好,这样他们可以从中牟利,其用心无疑是险恶的。

五,中亚五国与中国安全

中亚五国独立后,由于中亚显要的地缘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世界各国势力在中亚的角逐使中亚的政治局势更加不稳,另一方面也使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环境复杂化。战后,推行霸权政策的美国在阿富汗建立亲美政权,以及在中亚个别国家建立军事基地,这不仅打通连结扩大了北约和强化了北约和美日安保同盟的战略通道,还可以以中亚为地缘战略支点,以北约组织和美日安保同盟为两翼,抑制俄罗斯的复兴,阻止伊斯兰原教有旨主义的扩展,遏制中国的崛起。2009年是我国与中亚国家建交17周年。17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成功解决边界问题,不断增进互信,共同建立“上海五国”机制和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已成为新型国家关系和区域合作的典范。中亚地区面临着颜色革命的冲击,国家政局动荡不安。中亚地区毗邻我国西部边境,自古以来就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亚国家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作为中国的邻居,中国在中亚的经济利益是显而易见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将日趋增加,进入21世纪,中国同中亚国家加强了经济合作,扩大了在中亚国家影响力,间接损害了俄罗斯的传统利益。而美国、俄罗斯在中亚角逐加剧,以获得经济利益。中亚五国在地理上位于大陆心脏地带,是大国政治势力和地区政治势力缓冲区和交汇区,我国和中亚各国是长期睦邻友好的关系,并应继续保持良好的关系,成为长期的政治、经济贸易伙伴,以保证边疆地区的稳定,这对于我国西部安全形势无疑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六,俄罗斯与中国安全

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从沙俄时期到至今,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和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地缘政治上,中俄之间有漫长的边疆线,从综合国力上看,俄罗斯仍是世界性大国,并有可能再度成为“世界超级大国”,而复兴后的俄罗斯所奉行的对外战略是否会一如从前的咄咄通人。作为俄罗斯的邻居,中国尤为关心,俄罗斯拥有雄厚的军事技术实力的丰富的石油气资源,是中国实现国防现代化可以借助的力量,尽管俄罗斯处于经济持续恢复阶段,但对华能源战略已透露出俄罗斯未来的战略运筹信息。强大的邻国就像一把双刃剑,假如它对你友好并能给你带来利益,就会由于它是你的邻居而使这样利益倍增,这个邻居越强大,你所获得的利益可能越大,反之亦然。所以说,复兴后强大的俄罗斯对中国安全的影响是中国周边国家无法无拟的。

七,中美间的多方博弈

我国国际周边安全环境形势 篇9

钓鱼岛——中日东海领土争端:

环球网记者王欢报道,据日本《产经新闻》6月1日消息称,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在6月1日举行的例行记者会上称,东京都政府为“购买”钓鱼岛设立的捐款专用账户资金总额已超过1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8084万元)。

报道称,截止日本时间6月1日正午(北京时间11点),东京都于4月27日在日本瑞穗银行设立的“购岛”专项捐款账户已收到7.333万笔捐款,资金总额达到10.105亿日元。针对日本极右翼势力代表石原慎太郎所主导的“买岛”闹剧,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为民5月31日强调,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日本一些政客的小动作改变不了这些岛屿属于中国的事实。中方将继续采取切实措施坚定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日本这些政客不负责任的言行不仅有损自身的信誉,也有损日本的国际形象。

针对日前东京都政府发起的全民捐款购买钓鱼岛活动,外交部发言人刘为民在昨天的例行记者会上指出,日本一些政客的小动作改变不了这些岛屿属于中国的事实。

刘为民说,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方将继续采取切实措施坚定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日本这些政客不负责任的言行不仅有损自身的信誉,也有损日本的国际形象。

外交部亚非司司长陈晓东谈到叙利亚问题时表示,中方不庇护包括叙政府在内的任何一方,支持叙人民自主选择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任何政治解决方案,只要符合叙人民的根本长远利益,中方都持积极和开放态度。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谷盈阳):中国《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今天(6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关于海洋观测预报活动管理的法律规范。媒体认为,该部条例对促进中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使中国对周边海洋及岛屿管理迈向法制化。

中国是世界上遭受海洋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年因各种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都超过100亿元人民币。为减轻海洋灾害带来的损失,中国逐步建立了自己的海洋预报系统。这部《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对海洋观测网的统一规划与建设、海洋观测资料汇交和共享、海洋预报警报信息发布等作了规定,使中国海洋观测预报体系更加规范。

中国国家海洋局海洋预报减灾司王峰司长介绍说:“为有效的减轻海洋灾害的损失,目前中国已经逐步建立了由岸站、浮标、船舶、卫星、飞机、雷达等手段组成的立体化海洋观测网以及统计和数值预报相结合的海洋预报系统。应该说查以覆盖整个中国海洋管辖海域。”

根据《条例》,中国将加强对海洋观测网的建设与完善,逐步建立起全天候立体化观测网,为渔业、远洋运输、海上作业、气象等部门提供可靠数据。条例指出,海洋观测站点及其设施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为更方便服务社会,中国的海洋观测资料将无偿取得。观测数据由中国海洋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中国国内相关部门如需要使用海洋观测资料,由海洋主管部门无偿提供。

目前,中国正不断完善海洋观测网,使观测数据更准确全面。中国国家海洋局海洋预报减灾司司长王峰说:“目前有一个中国海洋观测网规划,在原来规划的基础上,对中国所管辖的海域,观测的能力,包括他的加密,观测它的布局,都有所考虑。”

中国的海洋预报从1966年就开始了,当时预报的范围就包括了中国的近海,也就是中国管辖的海域以及西北太平洋。根据国家海洋局的解释,中国可以在53个鱼场设置海洋观测站或观测浮标,用以观测海潮和海水的盐分浓度等信息,钓鱼岛以及南海诸岛海域都在观测范围。现在,中国福建省气象局已经开始预报钓鱼岛及其周边海域的天气情况。海南省开始报道南海海域包括黄岩岛在内的3座岛礁的天气情况。对此,王锋说:“我们原来的预报范围已经包括了钓鱼岛和黄岩岛。在预报栏目中专门提到钓鱼岛和黄岩岛,是对原有预报的一种细化。”

这部条例还规定国际组织、外国的组织或个人在中方管辖海域从事海洋观测活动时,必须按照中国的相关规定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对外提供属于国家秘密的海洋观测资料和成果,而且还对搬走或者损毁中国设施和设备的行为制定了惩罚规则。

1971年,美国把琉球群岛的“管辖权”交给日本,冲绳议会首次提出有关钓鱼岛的“领土防卫”问题。中国发声明表示抗议。台湾爱国青年及海外华人发动了轰轰烈烈的“保钓”运动。

1990年,日本右翼团体“日本青年社”成员在钓鱼岛建灯塔,再次引发华人“保钓”风潮。

1996年7月14日,“日本青年社”成员在钓鱼岛新设置了灯塔。中国外交部表示对这一事件“严重关切”。海峡两岸都强烈抗议。

2003年8月25日,“日本青年社”成员登上钓鱼岛。中国外交部以及中国驻日本使馆分别奉命向日方进行了严正交涉,提出了强烈抗议。同年10月,一些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人士发起“保钓”行动,并前往钓鱼岛宣示主权。

2004年3月24日上午6时26分,从浙江乐清市黄华港出发的冯锦华、张立昆等7名中国大陆民间“保钓”人士登上钓鱼岛,随后被日本海上保安厅人员扣留。经中国政府反复严正交涉,7名中国公民于3月26日晚离开日本,安全归来。

2008年6月10日上午,日本海上保安厅船只在钓鱼岛近海域与一艘台湾渔船相撞,并导致该渔船沉没。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重申要求日方停止在钓鱼岛附近海域的非法行动,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2008年6月,日方不顾中方严正交涉和反对,放任部分国会议员前往钓鱼岛上空进行所谓“空中视察”,外交部亚洲司负责人奉命约见日本驻华使馆官员,提出抗议。2012年1月29日,日本政府已完成了暂命名,其中包括钓鱼岛周边4座附属岛屿的名称。钓鱼岛黄尾屿附近3座小岛分别定名为“西北小岛”、“北小岛”以及“东北小岛”。赤尾屿附近的一座岛屿被命名为“北小岛”。

围绕钓鱼岛问题,中国政府曾多次阐明立场,即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然而日本当局却置若罔闻,屡屡通过一些非法行为试图“宣示”领土。日本媒体有消息称,当地时间2012年1月29日,日本政府已对钓鱼岛周边部分岛屿完成了暂命名,计划在年内最终决定正式名称,并在日本地图中进行标注。

针对日本通过命名离岛来扩张“专属经济区”面积的做法,中国外交学院亚太研究中心主任苏浩曾指出,日本为追求国家利益,通过确定名称、确定数目等做法,企图通过“国家管辖”的方式对外宣称对所有离岛实际占有,并趁机占有大陆架,扩大自己的专属经济区,这与《国际海洋法》的相关规定存在严重冲突。日本的做法只是其单方面的主张,其做法极其不友好且不负责任。

针对钓鱼岛问题,中国曾多次发表声明,强调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日方任何加强对该岛实际控制的举动都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侵犯,是非法和无效的。

2012年1月3日上午9时30分左右,日本第十一管区海上保安总部(那霸)的巡逻船发现冲绳县石垣市议员仲间均等3人登上了钓鱼岛。约20分钟后,石垣市议员仲岭忠师也登陆了该岛。4人于11时55分左右离开钓鱼岛,他们乘坐的渔船驶向石垣港。

外交部发言人洪磊于2012年1月3日在此间就日本右翼分子登上钓鱼岛一事表明严正立场。他指出,中国政府已就此向日方提出严正交涉和抗议。他说:“我愿重申,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国政府捍卫钓鱼岛领土主权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

南海领土争端

南沙群岛:http://baike.baidu.com/view/16187.htm#10

西沙群岛:暂时没有爆发出问题,但是迟早要解决——只是,是什么时候?

如果不出意外,由俄罗斯为印度翻修、改造的“维克拉玛蒂亚”号航母,最近几天将在白海进行处女航。只是,俄罗斯总统普京原定到场庆贺,目前却出现变化。由于天气原因,海试时间被俄方推迟到6月初,恰好赶上普京访华。

也许,对于翘首以待近10年的印度海军来说,普京是否到场似乎已不再重要。重要的 是首航必须成功,而且在今年12月4日航母正式交付之前,所有海试都不能出现大问题,否则,交付可能还得后延。迄今为止,俄方已拖延交付近4年,印度实在 等不及了。“维克拉玛蒂亚”号航母寄托了印度海军的强军之梦。为了实现东进太平洋乃至插手南海的目的,印度海军正在加速打造3个航母战斗群。目前,印度拥 有一艘现役航母,从俄罗斯采购的二手航母正在加紧收货,印度的国产航母也在加班加点地建造中。显然,印度想抢在中国前面确立航母优势。

简单的概述一下就是两点:一是遏制,二是分赃。

美国利用南海问题遏制中国的政策既是长期的,且从近期看,行动也是越来越明显。比如它的主要手段有:强调南海问题的国际化和所谓“公海”的“自由航行权”、增强在东亚(前沿地区)的军事力量、加强与南海周边国家的军事合作,共同防堵中国等等。

“分赃”则是基于南海的自然资源。美国是目前世界头号的能源消耗国,但随着近期中东局势动荡不安,南海巨大的油气储量日益凸显,美国自然是不会错过在这里“捞一笔”的机会。美国越来越多的油气公司加入到南海“共同开发”的意向也越来越明显。这就正如美国前国防部长盖茨的那句经典的“提醒”(其实相当于表明了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中国不能从小偷的手里夺回自己的东西,否则中国就不能在亚洲繁荣的经济中继续获益”。

东北亚问题东北亚,是指亚洲的东北部地区,按地理位置的分布,包括俄罗斯联邦的东部地区(萨哈林岛等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东北和华北地区,日本国,大韩民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以及蒙古国。

美日同盟

目前来看,日本通过一系列条约将自己的安全与美国利益捆绑到了一起,美日同盟在冷战结束后其基本战略价值并未消除,而是通过新的美日安全保障条约与安全合作防卫指针得以强化和充实,其功能是保障美国在东北亚的政治、经济与安全利益及日本 的政治安全,同时借以遏制来自东北亚的潜在竞争对手的战略性挑战。中、俄关系是除美日关系外较为稳定的一对,苏联解体后,困扰中国北部安全的大患消除,中、俄之间的经济互补强于任何时候。不过,中、俄之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结盟,两国也不可能联合起来形成所谓的“反霸同盟”,而失去与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科技水平最高的国家的友好关系。不过日、美同盟也并非铁板一块,经济上的竞争,以及日本要求成为“正常国家”、要求美国撤军的呼声,也使两国关系出现了裂 缝。但是考虑到两国的战略利益,两国都在努力的调整经济和安全方面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日美关系处于一种调整的平衡状态。美国在东北亚地区扮演隔岸平衡手的角色,一方面把日本拉入其同盟体系,为美国战略利益服务,另一方面也要把日本力量保持在可控范围之内,利用日本遏制中、俄,同时又利用中、俄维持在日本的军事存在。美国在处理同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方面采取的是一种接触政策,接触的本意是指用非武力的手段来消融崛起大国行为中的扩张性因素,在使中、俄两国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的同时,也是美国的影响力介入到两国的内部事务中,维持现存的东北亚政治、安全格局。

俄罗斯发展

俄国一直渴望重振其大国雄风,但是这必须先经历一个漫长的政治改革过程、同样漫长的民主稳定过程和更加漫长的社会经济现代化过程。再加上俄罗斯对欧洲和南部边界的严重安全关注,分散了他对东北亚地区的注意力,俄罗斯很可能在长期内只能维持它作为东北亚一极的态势。

中国如果能解决国内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的话,那中国的崛起就不是某个国家可以阻 挡的了。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撑的情况下,中国为了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必然要发展强大的军事实力,并积极用高科技武装国家机器。那时就有可能打破东北亚的 多极均势格局。美国将会重返东北亚,以维持该地区的均势格局。那时美中将可能爆发冲突。我们当然希望和平崛起,但是到目前为止,国际格局的变化,都是伴随 着世界或地区间的战争,没有一个国家肯自动放弃在某一地区的利益,我们寄希望于和平的崛起,但是不能排除战争的可能性。

朝核问题&金正恩上台对我国对外政策的影响

西北方向:西藏&新疆的独立势力 中亚:没啥问题

中亚即亚洲中部地区,狭义的中亚国家包括四国,即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四国,广义上还包括哈萨克斯坦的南部,中国新疆,阿富汗北部等地区。

初衷旨在增强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边境地区的军事信任,共同谋求边境和平。

五国间还就军事领域中的相互信任和交流达成了重要共识:五国相互承诺裁减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使其只具防御性;互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谋求单方面军事优势;交换边境地区的重要军事情况,彼此邀请观察实兵演习,预防危险军事活动,加强军方之间的友好交往。

经过近五年的努力,“上海五国”机制已发生重大变化,从当初如何解决五国边界分歧和加强军事互信两个主要议题,发展到五国在政治、安全、贸易和经济等方面的互利合作;从五国元首会晤机制,发展到五国政府安全、国防和外交部门高级官员会晤,形成多层次、多领域的会晤机制;由最初的双边合作发展成为多边合作机制。

在这里得提一下“上海五国”这个概念。“上海五国”初衷旨在增强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边境地区的军事信任,共同谋求边境和平。之后五国从当初如何解决五国边界分歧和加强军事互信两个主要议题,发展到五国在政治、安全、贸易和经济等方面的互利合作;从五国元首会晤机制,发展到五国政府安全、国防和外交部门高级官员会晤,形成多层次、多领域的会晤机制;由最初的双边合作发展成为多边合作机制。

上一篇:风电场转正申请书下一篇:买菜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