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精选12篇)
我国企业国际市场营销 篇1
世界经济一体化不仅给我国带来了广阔的世界市场, 但是对于本国中小企业来说, 这是机遇但是也是挑战, 激烈的外企竞争让中小企业在市场环境中显出诸多发展不足之处, 其中尤为关键的是缺乏专业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传统的企业营销方式已经明显滞后, 不能适应全球大环境的发展趋势, 因此也让企业的发展陷入困境。
一、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中小企业逐年增多, 约占据企业总数9成, 不仅促进了国内经济的迅速增长, 也缓解了国内就业压力, 为地方财政增收做出的贡献, 同时也对工业结构起到优化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市场在进入WTO后对全球开放, 致使众多外资企业涌入, 对国内中小企业来说, 将面临着国内外双重的市场激烈竞争。国内的中小企业在进入全球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下, 面对不断涌现的机遇与挑战, 中小企业在创新力方面有着显著优势, 因此在新经济的发展进程中有着自我发展的优势, 其成本控制比大型企业而言更低, 有利于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存活。但是也存在生命周期短, 技术发展水平低, 员工业务培训意识差等多方面问题。
二、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环境下的发展优势与劣势
(一) 发展优势
在国际化发展的背景下, 我国中小企业的优势可以归纳为四点:第一, 产业集群。在掌握了先进技术的情况下, 中小企业大部门会聚集成产业群落现象, 在尖端产业链中处于主导性位置, 企业间的相互关联形成的集群, 为企业发展带来更好的前景。第二, 速度快。我国中小企业对市场环境的适应能力强, 能够快速更新产品和调整内部运营状况, 有效地利用新技术与新信息, 及时对经营策略做最合适于市场状况的调整, 对市场机遇的发现较为敏锐, 能够快速地抓住机会, 抢先获得收益。第三, 技术。由于中小企业对市场的感知和适应性强, 因此在紧密贴合市场的情况下, 可灵活地根据市场真实需要来制定出与其他企业差异性的产品策略, 可以生产与大型企业产品不同的特色产品, 从而满足市场的小众需要、多样化和快速变化的需求形势。第四, 国家政策支持。由于国家认识到中小企业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因此在各种政策的制定过程中, 尤为重视中小企业走入国际市场的意义, 不断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的国际化战略, 给予众多的政策支持。
(二) 发展劣势
虽然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环境下拥有自身的生产发展优势, 但是对于劣势也不可忽略。第一, 由于较晚进入国际化市场环境, 对于国际化的观念和风险性认识较少。普通的中小企业大多在创业上易于满足, 发展止步不前, 缺乏真正国际化和全球化的经营视野和意识, 安于现状是其停滞不前的重大意识障碍。第二, 缺乏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发展经验。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的领导者缺乏在国际上发展的广阔视野, 全球化的发展思维并未全面形成, 没有系统的经营管理系统做支撑, 也缺乏足够的国际化市场经营经验。第三, 人才缺乏。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中由于能力与财力有限, 因此无法得到充分的人才资源来帮助企业的发展, 无法提供更大规模的生产与服务。第四, 管理制度的滞后限制了整个企业的长远发展, 更多的采用的是传统家族式的经营管理模式, 让经营的决策缺乏科学和适应市场的能力。
三、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市场营销策略
(一) 产品策略
由于中小企业没有大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庞大组织负担, 因此在产品的策略上可以结合自身灵活多变的特性, 生产出有别于大型企业的传统大众化产品, 走差异化小批量的特色产品路线, 以短频快的方式让自身产品满足市场客户多样化的需求, 从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出发, 将产品的概念和国际化品牌包装作为产品营销策略的重点。其主要就是依照自身技术和管理形式的特点优势来针对目标市场群制作有针对性的产品, 避开与大型企业主流产品竞争的战场。同时也要在技术上不断创新来提升企业竞争核心力。技术创新, 同时尽可能多的开发出产品的高附加值, 生产拥有自身知识产权的独立产品, 提升科研水平和技术创新, 从而让产品有更高的利润空间和销售渠道。同时政府也可以鼓励中小企业间的合并, 从而对资源和资产进行优化配置, 发挥出企业更旺盛的市场竞争力。重视产业链和技术在创新中的作用, 推动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 促进特色产品出口, 提升产品在市场竞争环境的地位。
(二) 价格策略
国内的劳动力低廉, 强大的生产加工能力是我国中小企业产品与国际产品在市场环境中竞争的显著优势。近年来,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大量涌现出价格战风暴, 并且发展成为了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因此, 中小企业在营销竞争环境中一定要发挥自身竞争活力, 避免内部之间的恶性竞争形成。在产品的价格上, 要根据消费群的消费能力, 对同质化产品进行不损害市场环境和自身利益的良性价格标准, 避免无序化的价格竞争发生, 不要做价格竞争的推波助澜者。通过稳定的价格筛选出属于自己的消费群体。
(三) 国际市场渠道策略
出口国国内销售渠道、进口国的进口商与出口国的出口商、进口国国内的销售渠道, 全部组成了一套完整的销售渠道。但是渠道存在太长的长度, 因而导致中小企业无法完全把控渠道, 无法全面了解消费者的反馈信息, 因此, 在国外的市场环境中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在目前环境下, 我国的中小企业应该以自身情况出发, 在保证渠道利润的基础之上, 主要以出口为主导, 而后合并合同经营的投资发展模式, 这样可以降低贸易摩擦, 避开税务壁垒。
(四) 促销策略
国际化的市场营销中, 促销手段主要是国际性广告、国际人员的推销、国际影业的推广等, 但是由于中小企业的资金实力有限, 因此主要以促销人员或者国外经销商的方式来完成促销目的, 从而让顾客了解和信任我方产品。同时为了达到迅速扩大产品知名度的目的, 还会运用拉销和推销的营销策略。
(五) 提升融资能力
中小企业相比大型企业而言, 其融资能力较弱是普遍性问题, 不仅局限在我国出现如此情况, 即便是发达国家的企业也会出现相同问题。因此国家应该尽快地建立对于中小企业发展有利的基金或金融机构, 从而解决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的融资难问题。建立信用担保体制, 为企业的信用进行担保做保障。提供融资渠道, 或建立扶持性的政策性银行, 对中小企业的中小项目进行支持, 也可以建立企业的贷款担保单位, 为中小企业的市场开拓做好基础的经济保障。
(六) 强调信息化的进入方式
进入国际市场时, 需要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进入方式, 走出属于自身特色性的电子商务发展路径。要积极开展网络工作的建设, 培养优秀的电子商务人才, 依靠优质人才来引导企业的电子商务开拓前进。尽快地融入到经济一体化的全球经济环境中, 建立自身的企业经营模式与手段。特别是信息化时代背景下, 信息传递速度加快, 交易效率提升, 因此信息化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一种有力的国际化市场发展方式。
结论
国际化市场环境中, 虽然我国的中小企业并没有在人力、资金和经验等方面占据优势, 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负担小, 经营灵活多变, 较快地适应经济市场环境, 同时有政府的支持, 在喜忧参半的生存环境下, 也可以得到自身发展的路径。而其国际化市场营销策略方面, 就需要将上述优劣势充分的掌握, 并且尽可能地利用自身优势来打开市场发展渠道, 切勿以自身劣势与大型实力企业进行博弈, 需要扬长避短, 另辟蹊径。中小企业之间也应该互相协作, 将各自优势进行互补, 达到互相促进的效果, 从而在国际化市场环境中赢得自身发展的一份天地。
参考文献
[1]张伟.浅析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营销模式[J].中国外资, 2013 (7)
[2]张卿.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问题和对策[J].华东经济管理, 2013 (3)
[3]张亚薇.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对策分析[J].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学术研究, 2012 (10)
我国企业国际市场营销 篇2
——以企业国际化营销中的商务英语提升为例
王景
【专题名称】企业家信息
【专 题 号】X8
【复印期号】2013年09期
【作者简介】王景,浙江越秀外国语国际学院
我国顺利加入到世贸组织中,企业的市场竞争已然跨越了国界,进入到了国际化竞争中。因此,我国企业必须进行国际化营销。而国际化营销中又离不开商务英语的作用与应用。但是,当前,我国企业国际化营销中的商务英语应用现状不容乐观,还缺乏综合型商务英语人才,从而使得我国企业在国际化营销中面临着较为复杂的局势和困境。
我国企业在改革开放以后就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机遇,很多企业都开始谋求国际化市场份额。事实上,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我国企业不可避免的要加入到国际化营销大军中去。应该来说,国际化营销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让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在国际化背景下,获得一定的发展空间,并对自身的不足做出及时的纠正和调整。但是,国际化营销中必然遭遇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这将直接影响到国际化营销的成功与否。这就是说要涉及到商务英语的应用。目前来说,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化贸易中的商务英语应用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有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毕竟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时间并不长,英语在我国作为外语教学,其英语使用氛围并不是很浓,因此,导致了我国商务英语人才少之又少,尤其是能够真正参与到国际化营销中去的综合型商务英语人才较为匮乏。我们必须尽快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快速提升企业国际化营销中商务英语的作用与应用,从而切实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化营销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一、我国企业国际化营销现状及其特征
我国企业经历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过程,并在这种体制转型的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积极参与到国际化贸易中去,涉及的领域有资源开发、生产加工、交通运输等多个领域。根据投资主体来区分的话,我国目前参与到国际化营销中去的企业主要有:外贸专业公司和大型外贸集团,大型生产性企业或企业集团,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中小企业。其中,第一种类型的企业是我国参与到国际化营销中去的主力军和先锋力量。第二种类型的企业则是国际化营销中有较为成熟的生产技术和研发能力,产品价格性能比有着较为显著的竞争优势,但是,这中类型的企业起步较晚,然而,发展速度却相对较快。第三种类型的企业则是我国企业中的大部分力量,数量众多,但是,投资规模偏小,产品经营较为单一,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弱。如果从投资方式来看的话,我国企业参与到国际化营销中去的方式主要就是进行境外贸易,每年,我国企业境外经营投资的总额都呈现出明显的增长态势。但是,我国企业国际化营销的规模与方式与我国当前整体的经济实力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化营销的力度仍然不够。
事实上,企业国际化营销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之
一。因此,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就没有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反过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又可以推动企业国际化发展进程。由此可见,企业国际化发展与全球经济一体化之间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辩证发展关系。当前来说,我国企业国际化营销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征,即企业的国际化是企业经营理念的国际主义化,企业国际化标志着生产实体的国际化,企业国际化就是企业实施无国界的经营发展战略,企业国际化还体现在品牌发展战略上,打造国际知名品牌为目标,企业国际化是企业员工多国籍化组合的特色,企业国际化要求企业制度规范与国际经济规范接轨化,企业国际化另一
个重要特征是企业集大学、科研院所、工厂、经销商连成一体的集团化智能性大公司,企业国际化还在于有一批具有世界级的创新思维的企业领袖。因此,企业国际化营销对于任何一个体制的国家来说,都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当今国际范围内,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无论大国还是小国,都不可避免的置身于国际化的经济商圈中去了,各国企业必须适时的加入到国际化市场中去,从而使得这些企业必须渗透到国际经济各个领域中去,从而让其营销活动也必然会走上国际化发展道路。那么,在企业参与到国际化营销中,就必然会遭遇不同的语言文化困扰,因为每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风俗习惯有着千差万别的差异性,从而使得国际化营销变得更为复杂和多变,充满了更多的潜在的风险。应该来说,企业参与到国际化营销中去,一定要全面了解并认真分析各个国家不同的经济、人口、社会文化和政治法律等营销环境因素,根据不同的情况和市场情况来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国际化营销方针和策略。
二、商务英语的内涵及其特征分析
既然企业国际化营销中必然离不开商务英语的作用。事实上,企业参与到国际化的市场营销活动中去,就必然会遭遇当地文化的差异性,它是否适应当地语言文化,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成败。因此,我们要认清楚国际市场营销中的各种社会文化环境的差异性。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语言文字。作为人类交际的重要产物的语言文字,它是人类实现交际的必要工具,也是不同文化的外衣。在国际化营销中,企业员工必须掌握一国语言,才能够真正了解该国的文化,打开交流与合作的阀门。国际化营销中,企业必须克服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企业必须加强对于商务英语的认识,增强企业全球化营销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树立“全球”营销意识,了解国际化营销的发展历程,重视跨国营销战略的渐进性和创新性,国际投资战略与跨国兼并的结合。
那么,商务英语到底是什么内涵呢?一般来说,商务英语就是指人们在进行商务活动的过程中所应用到的英语,在英语中往往表达为Business English。但是,在当今这个新时期,商务英语已经有了一种新的内涵和外延,并不仅仅指的是我国企业在进行对外贸易时所使用的英语类型,它还涉及到我国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的外交活动中所涵盖到的现代商务英语类型,从而使得传统的商务英语内涵有了新的含义。因此,商务英语一般就是指人类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所使用的交流性语言工具,一般包含了商务交际技能、商务背景知识、商务背景中所使用的语言等三个方面的主要因素。从本质上来看,商务英语与普通意义上的英语有着一定的区别。普通英语一般是作为教育部门和政府部门服务的语言工具,而商务英语的专业知识性更强,内容涵盖了经贸、金融等多个相关领域的知识,是以普通英语作为基础,然后与专业商业知识背景相结合的一种语言工具。它有着独特的语言格式,是一种固定模式的语言文体形式,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在国际贸易中使用,是当今国际贸易中不可或缺的语言形式。此外,由于英语是当今国际商业活动中的通用语言,其在国际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将有利于不同国家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那么,商务英语的特征有哪些呢?具体来说,商务英语一般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专业性较强。商务英语涉及的面广,既有国际贸易,又有国际营销,还有相关的法律体系等。这些商务英语都必须有专业术语进行表达,一般人是无法理解和使用的。这些专业词汇和术语在普通英语中的含义有着较大的区别,不是普通英语里面的含义了。比如说普通英语中的“drug”一词,其原意是“麻醉药品”或“毒品”,这显然在国际贸易中是不可能销售的。因此,在商务英语中,它的含义是“滞销品”。
2.文化差异性较为明显。在国际化营销中,企业必然会遇到不同文化背景差异带来的问题和冲突,甚至有时会导致国际贸易的失败,严重影响到国际贸易双方的关系建立和矛盾解决,从而使得国际化营销产生较大的阻碍。这是因为国际化背景下,各个地方和国家的文化背景不一样,生产力水平也不一,各种语言文化千差万别等。在进行国际贸易活动的时候,商务英语必然会有一定的语言文化差异性带来的问题。比如说,在中国语言文化中,“龙”是一种吉祥之物,然而,在英语中,它却是表示恶魔的化身。一旦在国际贸易中不了解这些语言文化差异,将会造成极大的问题。
3.语言简单且缩略词多。企业国际化营销中使用的商务英语正趋向于多个缩略词,这显然符合著名的语言学家提出的语言经济原则。根据这位法国语言学家马丁内的语言经济原则,商务英语中只要能完成语言交际功能就可以了,不需要花费人们交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可以大大提高人们的生产和工作效率。比如说商务英语中,“外汇”常用“forex”,从而避免了使用过分复杂的词汇,使得商务英语在具体使用
中显得简单易懂,有利于不同国家人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成效提高。
4.语言规范且正式。商务英语中的书面用语是较为规范而正式的,比如说在涉及到一些商务传真、合同等非常重要的文件的时候,这些商务英语的用语是非常讲究的,必须做到准确无误,它是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一旦语言使用不当,简单的情况是造成误解,严重的情况下还会造成国际贸易的失败甚至巨额赔偿。因此,在商务英语中,我们往往会使用“purchase”来表示购买的意思,并不会使用口语化更浓的单词“buy”,以此来显示出商务英语的语言规范且正式的特征。
三、企业国际化营销中商务英语的作用及其提升策略
现阶段,我国企业国际化营销中商务英语的作用是非常巨大且关键的。主要有这么一些方面的作用:商务英语是贸易合作的前提条件之一,获取贸易信息的手段,贸易进行的工具,可以有效提升从事贸易人员的形象,是企业生存的技能,也是宣传企业的有效手段之一。它可以加快国际营销工作的效率和降低成本,利于挖掘与联系新客户,正确使用商务英语可避免贸易摩擦,利用商务英语可快速获取新的商业知识,使用商务英语可增强商务人员跨文化的适应能力,利用商务英语电传形式的促销等。因此,我们说,在企业国际化营销中,商务英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当前企业国际化营销正在成为一个迅猛发展的行业的同时,我们必须尽快开放贸易市场,加大开放传统领域,突破性开放新兴领域,并让商务英语能够广泛应用到各种领域中去,可以应用于商务谈判中,应用于商务翻译中,比如说书面翻译、口语翻译,还可以应用到商务英语函电中。但是,无论对商务英语进行何种应用,企业国际化营销中都必须重视避免贸易冲突与矛盾,尽可能的通过商务英语来化解潜在的贸易风险。事实上,企业国际化营销过程中,对商务英语的具体应用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即背景知识、语言决策、交际技巧等。因此,我们必须掌握好这些影响因素,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积极应对各种商务英语应用过程中的挑战与问题,从而推动企业国际化营销工作的顺利开展。那么,具体的提升策略如下:
首先,企业必须切实强化商务英语的口语表达能力。在企业参与到国际化营销活动过程中去的时候,其首要条件就是要有一个明晰且准确的商务英语表达能力作为基础,它是商务英语在国际化营销中产生积极作用的有效渠道之一。这就需要我们企业有意识的加强对于员工的商务英语口语表达训练,这是因为商务英语仍然属于语言工具的范畴,人们学习它的最终目标就是用来交流,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要表达流利且地道。因此,企业应该多给员工创造机会,让他们多训练商务英语口语,掌握商务英语的基本功以及在各种场所所需要的英语表达,进行听力训练来增强口语的语感,并注重培养自己的英语思维,从而让自己的商务英语口语显得更为地道化。
其次,企业应该提高商务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企业国际化营销活动过程中,除了要使用一定的口语表达形式以外,还需要使用一些书面的表达方式,尤其在一些非常正式的合同和订单中,都需要使用商务英语书面语表达。而且,这些书面语都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应,不能随意出错。因此,企业应该适当的增强员工商务英语的词汇量和阅读量,让他们更好的掌握商务英语书面表达和一些必要的商务知识,尤其是要紧紧抓住一些跟贸易有关的英语词汇,正确理解商务英语中的含义,并提高商务英语写作水平,这与平时不断的通过阅读量增加来扩充自己的词汇量也是有很大关联的。事实上,商务英语写作也是一种沟通方式,是通过书面表达形式来完成的贸易交易过程,有时一些环节和函电就是交易的有效凭证。
再次,企业应该重视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对于参与到国际化市场竞争中去的企业来说,其真想要做好国际化营销活动,就必须采取务实的态度,严格遵守各项贸易规则和法律法规,把贸易知识和英语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处理一些国际贸易的时候,应该采取高效且富有弹性的方式,让商务英语为国际化营销做最为有效的服务。这其中,必然要学会尊重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语言文化差异性,在进行国际化营销过程中,一定要求同存异,尽可能的使得文化差异性变得最小化,尤其是要解决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间交流与理解的问题,增强国际贸易交易双方的语言文化沟通有效性,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突破一定的语言文化限制性,从而促进国际化营销的顺利进行。
总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企业进行国际化营销活动,就应该尽可能的缩小语言文化差异性。这就需要企业更好的利用商务英语工具,缩短不同人们之间的沟通距离,破除相关的语言文化障碍,进一步
我国企业国际市场营销 篇3
[关键词] 我国中小企业 国际市场进入方式 委托生产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中小企业是一个基于规模差异的相对概念,它是指相对于大企业来说资产、人员与经营规模比较小的单位。中小企业具有这样一些特征:规模较小,经济活动过程简单,企业生命周期短;经营灵活,形式多样,量大面广;融资能力差,资本、技术有机构成低;管理效率低,人才缺乏,竞争力较弱,抗风险能力差。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与变迁的缩影,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迅猛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分布的地域和行业极其广泛,存在形式多种多样,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统计资料表明,全国工商注册企业中,中小企业占了99%,其产值和利润分别约占60%和40%;而且,中小企业还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在2005年1500亿美元的出口总额中中小企业占有约60%的份额;此外,中小企业在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培养企业家、进行技术创新、参与专业协作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我国的中小企业来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特别是我国已经成为WTO的成员国,更多的国外企业进入了我国市场,国内市场将不断国际化,我国的中小企业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这种机遇与挑战,进入国际市场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现实選择:委托生产
委托生产是指品牌拥有者不直接生产产品,而是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关键的核心技术,负责设计和开发新产品,并控制销售渠道,具体的加工任务则交给别的企业去做。从全球的趋势来看,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接受跨国公司订单,实施委托生产战略成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战略的重要选择。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已经融入到这一国际经济发展的大潮当中。我国的委托生产,一开始主要从广东、福建沿海的一些中小型纺织企业通过委托方式使产品走向国际市场。近年来,国内委托方式迅速发展,涉及的行业日趋广泛,除纺织服装外,化妆品、鞋帽、箱包、玩具、家电、通讯设备、计算机及汽车配件等行业也占有较大份额。
我国中小企业选择委托生产作为其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具有的重要意义:首先,采用委托生产战略有利于我国中小企业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我国中小企业的比较优势,保证企业稳步发展。为跨国公司进行委托生产的特点,就是技术在外、资本在外、市场在外,只有生产在内,而这样的特点恰恰与我国中小企业的资源条件和现实能力互补,可以使中小企业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其次,委托生产有利于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快速进入国际市场,推进和加速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进程。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尚没有建立起本企业的品牌知名度,若采用本企业的品牌去占领国际市场,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与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其次,进行委托生产可以有效地绕开各种贸易壁垒。因此,对于我国的中小企业而言为跨国公司进行委托生产,是实现“走出去”战略的一种比较现实的选择。再次,委托生产有利于我国中小企业规避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进行委托生产,我国中小企业不涉及市场开拓,也不用承担产品不适销的风险。第四,实施委托生产有利于我国中小企业向跨国公司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干中学”模式,是我国中小企业迅速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并为企业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最后,实施委托生产,与跨国公司进行合作,既可以巧妙地避开与跨国公司的直接竞争,从而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找到企业生产机遇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又有利于消除潜在竞争对手。
当然,实施委托生产方式也存在一些局限:我国中小企业往往无法通过委托生产战略获得核心技术;委托生产方式有严重的依赖性,我国中小企业有可能失去独立生存的能力;委托生产促进了外资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加强,使我国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但是对于我国中小企业总的来说还是利大于弊。
既然委托生产自身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那么不同的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所生产产品的特性及针对不同的市场灵活地选择适宜的委托生产战略。首先,技术成熟、产能严重过剩的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可着力实施委托生产。我国的服装、鞋帽、玩具等行业的中小企业,由于这些行业的国内市场已经趋近饱和,生产能力严重过剩,技术上已经非常成熟,面对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企业应该通过实施委托生产战略,利用国外厂商的品牌与国际销售网络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一方面可以获得比较利益;另一方面有助于避开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第二,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以及处于国际化经营初期的中小企业更应以委托生产为主。这类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得以生存发展并走向国际市场,采取委托生产方式依附于国外著名企业,可以把市场风险降到最低,从中逐步积累资金、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第三,中小企业应针对不同的消费市场实施灵活的国际化经营策略。我国中小企业可以针对发达国家市场采取委托为主,而在发展中国家市场则可利用成本优势,积极培育自己的品牌,逐渐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品牌的知名度。第四,委托生产与创牌战略相结合。国际经验表明,那些通过委托生产成功发展起来的企业,均是实行两条腿走路,即在从事委托生产的同时努力创建自己的品牌,如日本的松下、日立等公司。第五,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尽快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结语
我国企业国际营销现状及对策浅探 篇4
使更多的企业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从根本上改变企业对人力资本的传统观念, 尤其是知识密集型企业。其次是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人力资本计量方法, 使知识密集型企业能够摆脱传统的计量模式, 更真实地反映知识密集型企业拥有的资源。但是仅仅改变观念是不够的, 因为人力资源会计与传统的财务会计相比, 它的计量与核算方法更为复杂、技术性更强。尤其在非货币计量上, 要使结果更趋近于科学, 要求会计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会计理论基础, 还要掌握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电脑模拟分析等相关知识。这就需要培育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使他们不但具有获取知识的学习技能, 更要使他们具有转化知识的创新技能, 并使之运用于实践, 从而做好人力资源会计管理工作。
3、完善法规, 规范资本市场
对于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产”要用法律法规加以确认, 对人力“资产”进行核算和披露, 国家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支持和规范, 使企业逐步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体系, 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本, 以对该企业的考核更趋近于真实。此外还要规范资本市场, 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 投资者对一些特殊的信息有越来越多的需要, 因而应修改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 如规定必须把人力资源信息如实地在对外财务报表中披露等, 使人们更全面地认识企业拥有的资源, 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建立人力资源会计体系迫在眉睫, 但这是一项系统工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应把知识密集型企业作为试点, 循序渐进地向其他企业推广。相信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人力资源会计必将得到很好地发展, 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为我国经济向纵深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晓玲:制约人力资源会计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8 (3) .
[2]梁清泉:论人力资源会计体系在我国的构建[J].广西大学学
[3]郎云辉:知识密集型企业人力资源会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责任编辑:胡婉君)
○杨军 (扬州大学管理学院
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中国已加入W T O, 我国经济将更多地融入世界, 企业将更直接地参与国际竞争, 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 国际市场对产品的多方面需求促进我国企业积极开展国际营销, 市场导向也已成为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中心。我国部分企业将受到激励, 以其自身实力走向国际市场。激励企业进行国际营销、拓宽国外市场, 不仅可以挣得外汇, 而且可以吸引外资, 还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 生产与流通日趋国际化, 国际营销对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对外贸易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许多企业在立足国内发展的同时, 纷纷走向国际市场, 但企业在国际营销活动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我国企业国际营销的现状
1、国际营销观念尚未建立
一些陈旧观念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企业的发展。我国企业受几千年传统文化和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的深刻影响, 国际营销意识淡薄, 具体表现在缺乏主动的开拓精神。企业开展营销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拥有客户和销售渠道, 这需要企业主动去争取。在长期传统文化的熏陶下, 主动出击常被认为是侵略、不友好的象征,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 这种保守思想必将被市场经济所淘汰。
2、对市场调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 我国企业不重视市场调查, 主要原因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产品从投产到销售完全由政府主管部门负责, 市场调查对失去自主权的企业来说已毫无意义。改革开放以来, 许多企业虽然花了很大的精力进行广告宣传, 但对市场调查仍重视不足。如果把现代企业营销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经济链条, 市场调查就是其最基本一环, 它直接影响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甚至售后服务, 不了解市场行情就不可能建立的合理、顺畅的营销体系, 更为严重的是产品积压, 不仅影响企业资金周转、影响企业经济效益, 而且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
3、出口渠道不畅, 出口产品竞争力不强
目前在我国出口产品中附加值低、加工程度浅、技术含量
际营销
对策浅探
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占较大比重, 加上我国产品向来是一流的质量、三流的包装, 这将严重影响我国出口产品的形象。我国企业的产品出口很大一部分是通过专业外贸公司收购, 然后通过转售给香港等地的中间商实现的, 这是一种典型的产销分离渠道。专业外贸公司没有实体相依托, 生产企业又缺乏必要的销售渠道, 两者的作用均受到限制, 加上国家对工贸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缺乏协调, 常导致工贸间矛盾激化。外贸公司为垄断出口常封锁信息, 这对生产企业不利, 进而对外贸公司自身造成更大影响, 严重影响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4、缺乏科学的产品质量观
产品竞争力最终取决于产品的质量, 我国企业缺乏科学的产品质量观。科学的产品质量应包括核心产品的优质化、形式产品的高质量和多样化、优质的服务, 企业往往以生产技术质量标准作为产品的代用质量标准, 常导致核心产品质量下降。我国企业出口产品的质量问题突出反映在忽视后两方面的质量内容。比如, 作为我国出口强项的机电产品, 由于售后服务未跟上而直接影响到该类产品的出口。除了以上两大方面问题外, 我国企业在国际营销中还存在着诸如异国文化的适应性较差, 企业间开展国际营销活动时缺乏支持、配合等问题。
二、完善我国企业国际营销的对策
我国企业在国际营销中存在的问题是体制上、观念上等多方面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要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采取相应的对策。
1、树立全球化营销观念
观念创新是企业营销的先导, 我国企业不能仅满足于树立市场营销观念, 而应追求与环境相适应的新的营销观念。一些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早已把全球市场置于自己的营销范围内, 以一种全球营销观念来指导公司的营销活动。如可口可乐公司在世界几十个国家布有生产据点, 在100多个国家拥有市场, 成为一个总部设在美国的全球公司。
2、加强产品创新, 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提高产品竞争力主要是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获利能力, 从我国出口产品状况分析即要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确立整体产品观、提高产品质量、加强产品创新是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产品创新应从产品整体概念出发, 包括产品标准创新, 产品品种、花色、样式创新, 产品包装创新, 产品品牌创新, 产品服务创新等。狠抓产品质量, 确保核心产品优质化。另外, 企业应不断吐故纳新, 确保产品形式的多样化, 其重点是做好产品包装工作。要结合我国实际, 切实做好包装、装潢的标准化、多样化。加强出口产品的售后服务工作, 不断改进和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不断推出新的服务项目和服务措施, 力图让消费者得到最大的满足。
3、加强市场创新, 扩大市场发展空间
随着我国买方市场的出现, 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步入商界的战争时代, 面对愈演愈烈的营销战争, 企业是拼力争夺已有的市场, 还是去寻找消费者的需求尚未得到满足的潜在市场, 或创造一种新的需求市场呢?有的企业面对强大的竞争压力, 采用让利不让市的低价位策略苦苦支撑已有的市场, 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 而高明的企业则把视野投向新的市场。以洗衣机为例, 城市洗衣机市场饱和了, 海尔就拓展农村洗衣机市场, 当海尔总裁获知四川等地农民用洗衣机洗地瓜、土豆时, 立即组织研发力量开发出能洗地瓜、土豆的洗衣机, 备受当地消费者的青睐。另外要增强品牌意识, 制定名牌发展战略。企业应增强品牌意识, 重视商标的地域性, 注意商标注册工作, 并制定以质取胜、以科技为基础的名牌发展战略。
4、政府深化外贸体制改革
政府应从单纯的被动管理向积极服务的方向转变, 从宏观上为我国企业开展国际营销创造条件。首先, 政府要进一步深化外贸体制改革, 鼓励企业特别是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外向型道路, 充分放权, 提高企业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一些符合条件的企业允许进出口自营。其次, 政府应从法规、政策方面加以引导, 促使企业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 促进企业进行集约化经营, 推动有条件企业向国际化、集团化、综合商社发展。
5、增加出口渠道, 做好促销工作
国际营销中的促销手段很多, 针对我国企业的具体情况, 首先应做好企业宣传工作, 主要是提高企业知名度, 企业可通过广告进入国际互联网等手段来宣传自己。其次, 企业可利用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实行官方促销。我国企业应从目前的工贸分离逐步走向工贸一体化, 使工贸有机结合, 推行代理制, 逐步完善外贸领域价格体系, 消除工贸之间利益分配不合理, 允许生产者根据供求关系自由定价, 并根据市场价格安排生产规模。
总之, 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各方面支持, 但主要还在于企业本身。我国企业开展国际营销的时间不长, 存在一些问题在所难免, 只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 下决心去解决, 国际营销活动一定会迅速地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张哲:国际营销中的文化策略[J].商场现代化, 2007 (8) .
[2]牛志强:论服务企业国际营销的本土化[J].生产力研究, 2006 (9) .
[3]吴汉嵩:论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的发展与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6 (2) .
[4]张锐:品牌国际化营销的N条渠道[J].市场营销导刊, 2006 (6) .
我国企业国际市场营销 篇5
一、实践目的经济快速发展促使房地产开发企业越发炙手可热,其带动房地产销售收益越来越可观。即使在《房屋教育税费改革》促使近年来房地产行业售价价格有所下降,但是从宏观层面上来看,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空间依然十分广阔。因此,房地产销售行业还拥有十分良好的发展机遇,正适合扩大自身规模。
本次实习选取海南国利房地产营销策划有限公司的市场营销部门,其目的在于了解市场营销部门的工作流程,认知市场营销部门的工作特征,望借助深入了解增加自身阅历,确保未来选择工作中有更多的可能性。
在选择本次实习岗位时,本人进行了充分的思考,最终决定选择市场营销部门,其实习意义具体有二:其一,若未来本人从事工商管理工作,对企业内部各个岗位的工作要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实习上选择市场营销,将可收集相关的实习经验,对以后工作有益处;其二,若无法充实对口专业岗位,市场营销需求大,挑战性大,选择市场营销工作可促使我更好的了解市场结构,并掌握营销知识,为我今后从事此类职业有很大帮助。基于以上两点原因,我选择了房地产公司的市场营销部门进行实习。
二、实践单位及岗位介绍
海南国利房地产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9 年,其内聚集着一批长期战斗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一线的职业地产人。该公司自成立以来不断发展壮大,与海南房地产运营商资源重组后创办了专业地产综合服务机构。该服务机构服务范围涉及北京、上海、成都、海南、深圳、江西、西安等一线房地产市场。通过重组,海南国利房地产营销策划有限公司的智力资源和金融资源高效整合,以知本经济与货币经济综合运作为基础,形成一个高级专业智力群。该公司的核心成员长期活跃在中国房地产舞台上,近十年亲身操盘经验,凝聚了近百名的地产专家支持团队,见证了中国房地产的起步、发展、飞跃的全过程。公司综合了国内外先进的地产顾问服务、营销策划理念、专业操作技术和资源整合模式的成功经验,潜心研究中国房地产市场,结合国内开发商的现状,创新出切实可行的全程营销服务。有效的产业整合和服务方式升级,公司在行业的影响力持续扩大。
三、实践内容及过程
1.实践内容
在实习期间,本人的实习内容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
(1)接受企业培训 在此,本人非常荣幸被学校分配到海南国利房地产营销策划有限公司销售部门展开实习任务,这是一次很好的磨练自己的机会,我在此受益匪浅。海南国利房地产营销策划有限公司销售部门为了使我们可以很好的从学生身份转换到员工身份,所以在刚刚抵达企业之时,为我们进行了相应的培训计划。在培训期间我了解到国际市场营销具有很多自有的特点:①以消费者为出发点进行国际市场营销;②全面了解消费者的基础上对其信息全记录;③重点任务是加强与消费者的联系,形成正确的市场销售和交易观;④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对企业的产品和相关服务细致了解;⑤结合多种方式进行营销,以能够将所有的关于企业的信息和产品资料进行传播,让消费者更加了解和全面掌握;⑤与网络等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第一时间掌握消费市场的运行状况,使得营销过程具有移动性和高效性。由此,我对于如何应用所学知识,更好的在客户沟通过程中运用知识,正确引导客户有了更为具体的认知。
(2)上岗工作 在接受了相应的培训之后,本人被安排在海南国利房地产营销策划有限公司销售部之中进行相应的销售工作。在上岗工作当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总结工作经验获得了很多知识,国际市场营销是一种较为有效且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利益的营销手段,在具体的营销过程中,首先,应树立企业的营销新理念。有了科学的营销理念,才能帮助企业制定出良好的营销策略,这种营销理念应形成一个体系,较为全面和完整,同时结合时代变化和科技更新,采用先进的理念帮助企业有效营销;其次,企业应对自身的企业体制和产品的方向加以重视。企业需要摒弃原有的企业营销制度,制定先进的营销制度,这种改革和建立包括对企业的利润收入、策略制定、积极性机制、制约制度等很多,还包含了经营基础设施的建设;再次,将企业的各个营销环节以及不同的营销方式统一。企业加强对内外部环境的建设和管理,对营销的管理、经过、方法、制度等很多方面进行企业品牌形象建设,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保证产品的运输、合作商、信息传播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最后,结合成功案例和现有经验。企业应及时对成功的案例和现有的经验进行学习和借鉴,并汲取不同区域所在的不同国家的营销观念和方法,在原有的营销手段的基础上,加强对企业营销的管理,并提高服务质量,在此过程中还要结合不同国
家的不同文化来制定可行的营销对策。在此期间,我逐渐适应了销售部分的实习环境,并且也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客户群体。在与其沟通的过程之中,我了解到销售知识的运用与语言技巧的运用相结合,可以更好的对工作起到良好的帮助。在此期间,我的沟通能力与知识的巩固程度也有较好的长进,并且对人的耐心程度与亲和力也有了显著提高。在独立处理事情方面,我也懂得了胆大心思思维灵活的重要性,这对于我今后的工作与生活都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
(3)每周的总结学习在这 10 周的实习过程中,有别于学校教学,快速变化的周遭环境,每天面对的不同面孔,使本人在工作之余,得到了更多生活体验与人生经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国际市场营销的策略主要有:①注重国际市场。这种营销方式主要是加大对不同区域消费者的需求的重视,将企业的全部资源加以采用,以完成企业营销体系的建立。其涵盖了对企业的产品包装、运输和信息传播过程,通过对方法、管理和整个过程和环节进行国际,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营销;②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国际市场营销作为对企业资源的利用和组合,形成企业自身的优点。企业通常会将内部的各个部门和工作人员进、以及其每个分公司进行统一管理和行动,以组成整体的营销系统;③将营销和谐化。企业在进行国际市场营销时,会充分调动企业各个部门的积极性,将内外环境相统一,并制定统一的预期目标,使得营销更加规范和有计划性;④结合时代特点和新需求。国际市场营销需要加强对企业的经营范围的重视,在合理组合营销资源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的利润和收入。其应吸取现今社会的新需求和时代特点,使得管理和营销观念富有现代意义和时代感,避免过于传统和守旧。由此,每到周末,在书写一周工作实习报告的同时,本人也对于自身的成长进行审视并且梳理,从而发觉自身的不足,并且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巩固,由此可以更好地面对今后的挑战与实践。
2.实践过程
实习第一周:在学校与海南国利房地产营销策划有限公司的沟通与安排下,本人被安排到海南国利房地产营销策划有限公司销售部门。为确保新晋人员尽快适应公司环境,公司旗下销售部门将对新晋人员进行为期一周的统一培训,在该培训中主要包括:公司企业历史与企业文化、销售模式与管理模式、销售话术与销售注意事项等。
实习第二周始:经过岗前系列培训,新晋职员将被分配至各自实习指导老师旗下,利用优秀营销业务员的亲身指导示范来教育销售人员了解销售知识,学习销售技巧。
实习第七周始:经历了长达五周的观摩教学后,指导老师将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氛围,令学生有机会与客户进行一度一谈话,在此过程中指导教师会从旁协助,观摩实习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
实习第九周时:实习指导教师将为学员安排一位准客户,为学员安排一次实际的成功经验,就此促成实习人员更好的认知实习内容,并就此建立信心。
实习最后一周:实习人员利用一周的时间自行总结本次实习情况,并将其编就成实习报告,明确自身发展方向。
四、实践总结及体会 1.实习总结
在本次实习过程中,本文充分体会到房地产营销中存在着较为重大的问题,该项为对房地产营销发展构成了较大的瓶颈。可以说,本次的实习体会令我受益匪浅,我收获了宝贵的个人经验,同时也掌握了现阶段房地产销售潜在的问题,这无疑是我本次实习的最大收获。
(1)本次实习的个人收获 在本次实习过程中,本人率先接触到海南国利房地产营销策划有限公司良好的公司氛围及企业文化,并在其岗前培训中进一步强化了身为销售人员的责任,令我觉得受益匪浅。作为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社会人,拥有良好的担当是个人完善自我的关键,通过本公司的相关培训,我深化了对工作岗位的责任心与责任意识,坚定了自己做一个负责人,有担当的和各社会人的决心。
其次,在本次实习过程中,我的指导老师为我的实习经验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作为一个市场营销的佼佼者,不仅拥有良好的专业技能,还拥有一颗孜孜不倦的心灵,对人和善,为人慷慨,还时刻指导我的专业与实际技能,是我在本次实习中可突飞猛进的关键。人的一生能拥有如此一位良师益友,我感到非常荣幸,在她的指导下,我不断精进自身专业知识,并且有幸参与销售工作,令我十分感激。
最后,本次实习中我获得的最大收获便是“成功的喜悦”,第一次推销成功迅速充实了我的信心。指导老师的帮助,企业提供的支持都令我非常敢接,也奠定了我在今后工作中的自信。
(2)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现阶段海南国利房地产营销策划有限公司在市场营销中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就
长期发展中还存在稍微的不足,具体不足内容如下:
其一,营销管理缺乏科学性,缺少内涵与创意。房产企业因为物力,人力与财力这些因素,对于地产产品营销策划,单纯为注重平面广告的设计,缺少后期效果调查,跟踪及反馈。很多创意好的产品,因为细节原因,没有办法实现预期目标。房产企业营销内容主要为项目环境,产品环境与企业信誉等。诸多房产企业营销过程当中,违反营运规范与市场规则,容易让社会大众失去信心。
其二,市场调研较少,定位不够准确。国内诸多房产企业对市场调研不够重视,忽视前期市场调研,虽然做了一定市场调研,也只为走走形式,没有深度了解调研结果与掌握市场信息。至迈进市场销售的环节,才感觉到自己开发项目有较多问题存在。知识项目市场的反应比较慢,没有第一时间对营销策略进行调整,对整个项目开发和销售都有非常不利的影响。
其三,房产产品质量亟待提升。房产产品质量指的是住宅整体质量,包含两方面内涵:其一为功能质量,其二为建筑质量。部分房产企业为追逐自身利益,在售项目楼群距离,绿化,空间排列,配套基础设施等具有不合理特点,满足不了消费者综合需求。
2.实习体会
(1)个人学习体会与心得 在本次海南国利房地产营销策划有限公司营销部实习过程中,本人收获了见闻的同时,对我个人的思想建设与认知打造也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此,本人总结如下:
其一、营销及营销手段的开拓并非公司经营者一人决策。在本次实习过程中,通过与指导老师的共同营销,本人发现到营销手法的灵活与变通,时刻以人为本的营销理念促使了营销手法的多样化,不教条、不刻板才是一个成功的营销人员的专业态度。
其二、营销是服务,并非强买强卖。通常人们对营销人员的态度往往不够亲和,认为其在用自己所能欺骗消费者,只注重售前服务,不看中售后回访。但是我与指导老师的相处时间里,我充分发现到营销人员真正提供的为何,不仅对售前服务做到尽善尽美,在售后的回访中,指导老师还收集了众多人的反馈意见,并将其内化成为自己全新的知识,这样的专业精神感染着我,从而教会了我一个优秀的营销人员应该如何营销自己的服务。
其三、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跟随指导老师开展营销工作时本人发现,无论是线下联系,还是线上沟通,在面对客户时,指导老师永远都保持良好的营销态度,词句运用
得体,态度谦和有礼,甚至面对客户的刁难也会以客户心理为出发点,急客户所急,想客户所想。在其如此兢兢业业的营销工作中,收获好评率达到百分百,几乎从未受到过客户的投诉,借由客户的关系网获得更多客户源的几率也十分可观。
综合而论,在本次实习中我真切认识到一名合格的营销人员应如何面对客户,如何开展工作,才能真正的实现营销价值,促进企业的科学发展。
(2)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针对本次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本人借助现阶段的知识及相关实习经验感受,总结出以下几点发展方向 其一,优化营销管理,保障企业营销科学性,增加营销宣传的内涵与创意,大力迎合现阶段社会需求。针对房地产需求群体人员心理、侧重点及对服务的需求,积极打造科学的广告,从“人本思想”出发,促进社会大众更多关注相关营销楼市,认可并肯定售房服务,愿意购买相应的房屋。
其二,认真调研房屋需求市场,精准定位客户房屋需求。针对现阶段众多国内房产企业对市场调研不够重视的现象进行反思,打造属于自己的市场调研团队,时刻认知“人本思想”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打造科学的现代销售环节,注重市场调研科学精准,反馈问题凸显人需,所得结果扶持销售,促进营销服务精准到位,从而为营销奠定良好基础,保证营销开展科学精准。
我国企业国际市场营销 篇6
近年来,除我国中成药出口的传统市场--港台和东南亚外,美欧等西方国家也随着其国内中药产品的增多,开始关注我国产中草药和中成药。这对于我国扩大中药出口无疑是利好消息,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由关注到接受还有一个过程,过程的长短有赖于双方的沟通和努力。
出于用药安全和保护人类生命健康的考虑,进口方必将陆续出台相关技术法规,对中药的进口、销售和使用等加以规范。我国的生产和出口企业应对此保持适度敏感,关注规则,及时调整,做好进入对方市场的准备,保持和扩大市场份额。
英国拟禁“千柏鼻炎片”引发评议
2004年初,英国推出拟对含千里光属(植物)内服药实施禁令的法规草案。
英方指出:在英国市场销售的中国产“千柏鼻炎片”,由于含有千里光 ,引起了(英国)药品和保健品管理机构(MHRA)的注意。MHRA称:千里光属的各类植物均含有不饱和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PAs),会对肝脏造成严重损害,引起人类肝小静脉闭塞症。不饱和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对动物也显现致癌性、诱导有机体突变和生殖毒性。
据此,MHRA写信给相关团体,强调该种类植物的毒性并要求自愿召回所有未经当局许可的可能含千里光属植物的药品。但在MHRA随后收到的报告中显示:未经主管当局许可的含千里光属(植物)的草药仍在向公众供应。
考虑到可能对公众健康造成的严重危害,各部和MHRA建议制定法令,禁止任何未经当局许可的由千里光属(植物)组成或含有千里光属(植物)的内服药品在英国销售、供应或进口。
鉴于英国是我中成药主要出口目的国之一(据海关统计:2003年,我中成药出口英国182.8万美元),其禁令草案涉及我国产千柏鼻炎片等中成药,英方此一举措可能引起其他国际市场和/或对其他中成药的连锁反应,中国WTO/TBT国家通报咨询中心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决定对英方通报的禁令草案的合理性组织评议,行使WTO/TBT协定赋予的评议权。
四条理由回应英国禁令
专家指出:
英方禁令草案未充分注意千里光属(Senecio)植物间的差异
全世界千里光属植物共有1500余种,因产地及种与种之间等的差异,其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pyrrolizidine alkaloids (PAs))含量差距较大。我药典77版中仅收录了一种“千里光(Senecio scandens Buch.-Ham)”,作为国家标准允许入药的药材。因此,用欧洲、美洲等地产的Senecio属植物的不良反应或毒理学数据推断中国药用千里光具有相同的毒性,并作为禁用中国含千里光的中成药的理由缺乏科学依据。
英方禁令草案中推断中国含千里光的中成药具有肝毒性等内容逻辑推理依据不足
PAs类化学成分具有肝毒性已有文献报道,但这并不能说明含有千里光的中成药(如:千柏鼻炎片等)也具有相同的毒性。
英方禁令草案未考虑到中成药制剂的特点
中药复方传统制备工艺多用水提取。千柏鼻炎片等中成药也系经水提取制备而成。而PAs作为脂溶性成分难溶于水。
迄今未见中国含千里光的中成药的肝毒性、遗传毒性和致癌性报道
中国千里光的临床药用历史长达1200多年,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通过中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的乌普沙拉监测中心均未检索到有关中国含千里光的中成药的肝毒性、遗传毒性和致癌性的报告。相反,有文献报道中国药用的千里光对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据此,中国WTO/TBT国家通报咨询中心向英方提交了评议意见。经沟通,欧共体代表英国对中方评议给予了中期回复:英方目前正对所有相关评议进行慎重考虑。并向两个独立咨询机构(药品安全委员会和药品委员会)征求意见,该机构将于今年秋就此议题进行讨论。届时,英方将特别提请顾问团注意中方所提评议,以便顾问团就此给出建议意见。随后,英方将给出对中方评议的全面回复。
预计该禁令草案的实施日期将推迟至2004年12月。英方同意:如实施该禁令后,出现新的支持千里光使用安全的重要数据,任何时候都可对该禁令重做审议。
美国新政策影响部分中成药出口
“9·11”事件后,美国国会以应对生化恐怖袭击为由,出台《2002年公共卫生安全和生物恐怖防范应对法》(即《生物反恐法》)。为执行该法,2003年10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正式发布了《食品企业注册法规》(以下简称《注册法》)和《进口食品提前通报法规》(以下简称《提前通报法》)。由于我中成药主要以营养补充剂和保健食品的名义出口美国,该法规同样适用于我中成药出口。根据《注册法》,美国本土和对美出口的食品及饲料企业,必须就生产、加工、包装、仓储、运输及外贸、出口供货等方面在FDA进行注册,未注册者其货品将被扣留在入境港。外国企业如要成功实现在美注册,还必须指定代表该外国企业的“美国代理人”。根据《提前通报法》,企业必须在货物到达港口的5天之内,并且在海运到达前8小时,空运、铁路运输到达前4小时,陆路运输到达前2小时进行“提前通报”。如果企业不按规定提前通报,其货品将被扣留在入境港。此外,FDA还决定发布《食品企业记录建立和保持法规》和《可疑货物行政扣留法规》,以进一步保证出口企业的可追溯性。
欧盟修订指令为中药企业带来契机
2004年,欧盟通过了《欧洲传统植物药(草药)注册程序指令》(欧洲议会和理事会指令2004/24/EC),对欧共体人用药品2001/83/EC指令中关于传统草药产品部分进行了修订,其所修订的主要内容如下:扩展了注册程序的适用范围,将适用注册程序的传统植物药的成分,从单纯植物药活性成分扩展到也可以含有维生素、矿物质和其他非生物成分;放宽了植物药注册的传统应用年限;修改了标识上的歧视性文字,即:将原来必须在药品标签、说明书和广告上注明的“该植物药的效力未经临床证明”,改为“产品的安全性和功效仅依赖于长期的应用和经验所获得的信息”等较为客观的说明。
专家认为:中药如果能在欧盟取得药品“身份”,从长期看有很大好处:一旦有中药在欧盟成功注册为“传统植物药”,与原先作为食品和医药原料相比,价格可成倍增加,经济效益不可同日而语;中药在欧盟市场获得药品“身份”,其要满足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检验检疫标准有所放宽,相对降低了进入欧洲市场的“门槛”;成功注册为“传统植物药”的中药,将有资格进入欧盟各国的医疗保险体系,由此带来的商机,要比作为食品和医药原料等大得多。
专家并指出:欧盟承认中药的药品“身份”,将对美国等其他尚未承认中药药品“身份”的国家产生“示范”效应,并有利于提升我中药的国际市场地位。
苦练“内功”以利出口
为适应国际市场变化,扩大我中成药出口,提高出口效益,建议我生产企业尽快改进生产工艺,提高技术水平,逐步从家庭作坊式的生产进入产业化生产,形成规模经济,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建议国内有关部门尽快制定与国际接轨的中成药质量标准,在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量、有效成份标识等方面,确立明确的监控指标,便于企业掌握规则,满足技术要求,为成功出口奠定质量基础;另外,提请各有关方面注意,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保护我国中成药的知识产权。
文化差异下我国企业的国际营销 篇7
关键词:文化差异,国际营销,文化敏感性
全球化是21世纪对营销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 它从生产和市场两个角度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在生产方面, 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链的布局和分工, 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在市场方面, 消费者偏好的趋同和市场范围的扩大使得规模经济的效应得以实现。不论是从哪个角度看, 都意味着参与其中的企业站在一个全球化的舞台上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进行竞争和协作, 打破了原有的地域限制, 于是能不能适应由此带来的文化差异就成为企业国际营销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
跨国公司要适应国外市场, 就要正确理解各种因素对其营销活动的影响和作用。一个全球性公司进入一个相对陌生的海外市场时, 它面临的主要困难是文化差异、法律差异、语言和沟通问题等, 而地缘文化的差异又往往决定了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成败。
一、文化差异性与国际营销间的关系
国际营销活动成功的一个主要障碍是公司在决策过程中的自我参照标准 (SRC) , 民族中心主义, 即无意识地参照本国文化的价值观、经验和知识, 作为决策的依据, 而蔑视来自其他国度的文化, 妨碍了真实评价国外市场的能力, 使之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国际营销成功的关键就在于适应不同市场环境之间的差异, , 努力预测国内外文化环境对营销活动的影响, 调整方案使其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当企业在另一种文化环境中经营时, 只有意识到这种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才能避免在国际营销活动中造成的许多错误与损失。
1. 国家文化、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
文化是一种沟通体系, 是生活方式的总和, 是某区域内人们的价值观、特性或行为的特征表现。营销概念上的文化被定义为指导一个群体日常生活的普遍的共享的信念准则和价值观。
从文化的层次来讲, 存在着国家文化、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目前在文化差异方面, 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国家文化, 它最为明显也最为容易解释, 任何从事跨文化商务活动的人都会面临由此带来的文化碰撞、摩擦甚至文化冲突, 并由此形成自己的理解和处理方式;日常经营管理中关注更多的则是企业文化, 因为发展历程、组织结构、战略目标、甚至领导人偏好的差异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每个企业独特的文化, 由此形成企业在价值理念、决策思维、行为方式的差异;行业文化所受到的关注比较少, 但是在全球化的经营中, 要求不同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 尤其是同一价值链上不同环节的分工配合。
但是需要认识到的是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跨文化风险并不能完全归因于国家文化差异, 其实跨国营销活动的风险是在国家文化、行业文化和公司文化三者的重叠中产生。
2. 文化差异对产品设计的影响
差异化战略为企业在竞争中广泛采用, 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而又往往围绕产品策略进行。中国因为悠久的历史和多民族组成的原因, 近代以来又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性。这种文化多样性和独特性在设计领域有着可观的应用潜力, 尤其是在目前全球市场上大多数产品正在由于其功能和形式上的相似性而失去特点, 具有本地特征的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的时候。文化因素作为产品独有的特征, 可以用于在国际市场上增强识别性, 也可以提高消费者的体验。国人对于本地文化发展的不断重视, 并且在不断做出许多尝试, 从李小龙到成龙, 再到李安的《卧虎藏龙》, 武术电影从一个侧面也让台湾文化在国际上得到了认可。
通过在设计中使用本地因素而在国际市场上创造产品个性, 设计师已经注意到了让产品同文化因素相关联从而提高产品价值的重要性。现在工业设计可以促进将文化因素整合到产品中这一过程, 并且将会对在充满竞争的国际产品市场中提高文化价值发挥重要作用。因此, 我们可以认为设计具有本地因素的产品以提高其文化价值已经在设计过程中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
文化在设计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并且跨文化设计将会成为未来对设计的评估中一个关键点。在产品中贯穿文化因素的设计将成为国际市场中的设计趋势。显然, 我们需要对跨文化交流更好的理解, 不仅是为了在国际市场中站住脚跟, 同时也是为了发展本土设计。在产品设计中的跨文化设计在全球经济中变得重要的同时, 设计和文化的交叉成为了本土设计和全球市场值得深入研究的关键原因。同时技术设计的各个方面的研究都不断彰显了文化研究的重要性
3. 文化差异对促销活动的影响
促销在国际营销中受文化因素的影响更大, 国际促销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适应当地的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下, 顾客的接近方式和相处方式不同, 人员推销和销售管理比国内复杂。
广告是应用最广泛的促销手段。广告标准化可以降低广告成本, 保持世界一致的广告形象, 还会带来学习效应, 但标准化广告漠视了目标顾客群对广告意义的不同解读, 它是以同质化顾客为假定前提。
另外, 文化对于沟通和信息的反应方式是不同的, 在奉行集体主义的地区, 其广告比奉行个人主义地区的广告含有更多的团体导向;高权力维度的地区比低权力维度的地区有更多带有地位不平等角色的广告;亚洲文化能比欧洲文化从情景说明中得到更多信息。同时, 低情景文化和高情景文化对同一广告的反应也不同;对时间持有非线性观念的文化会提供分散的信息, 且没有清晰的结论, 更易符号化, 而对时间持线性观念的文化更趋向于直接指出观察者的可靠信息来源, 并提供合理的论据和可视化信息;非语言和可视化的广告最有可能满足某个公司全球化营销的要求。
文化的因素有时即便是长期身处其中的人也很难恰到好处地把握, 更不用说作为外来者的跨文化营销者。2010年意大利冰淇淋品牌Antonio Federici, 在英国推出的新季形象广告, 广告中一个修女和一个牧师上演激情情欲戏, 还有怀孕的修女在吃冰淇淋以及男同性恋牧师的形象。广告希望传达的意图是, Antonio Federici冰淇淋就像情欲一样, 让修女和牧师都难以抵挡诱惑。广告播出后不久即收到官方禁令, 因为引起了公众抗议。
二、如何开展跨文化下的国际营销活动
所有的跨国企业都要培养对其他文化的敏感性, 发现和关注文化的细微之处, 在文化敏感和文化相容的基础上, 建立合理的跨文化管理策略, 才能在国际营销中取得成功。
1. 本土化策略。
要本着“思维全球化和行动当地化”的原则来进行跨文化的管理。在海外投资时, 必须雇用相当一部分的当地职员。这是因为当地雇员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市场动态以及政府方面的各项法规, 而且和当地的消费者容易达成共识, 方便了跨国企业在当地拓展市场、站稳脚跟;在产品设计中, 要充分考虑目标市场的审美、价值观、收入水平和消费偏好等特征, 使最终产品适应当地市场的要求, 尽力在标准化和差异化之间寻求一个平衡;在促销时, 要充分考虑目标国市场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以及消费者获得消费信息的渠道, 尤其要注重人们的沟通方式, 用恰当的方式将信息准确地传递给公众, 克服跨文化沟通的障碍, 提高促销的效率。本土化”有利于跨国公司降低海外派遣人员和跨国经营的高昂费用、与当地社会文化融合, 有利于适应不同市场的需求。
2. 文化创新策略。
在企业管理上, 文化创新策略即母公司的企业文化与国外分公司当地的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 通过各种渠道促进不同的文化相互了解、适应、融合, 从而在母公司和当地文化基础之上构建一种新型的国外分公司企业文化, 以这种新型文化作为国外分公司的管理基础;在具体的营销活动中, 要注重将本国文化与当地文化的结合, 发挥本国文化的长处, 现在的全球化, 更多的是西方强势文化主导下的全球化。在这样的背景中要培养本国企业的竞争优势, 紧紧依靠学习和模仿西方文化显然是不够的, 要充分挖掘本国文化中有价值的元素, 并反映在产品的设计和促销活动中, 以此来赢得国外消费者的认可。只有将两种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才能既含有母国文化内涵, 又能适应国外文化环境, 从而体现跨国企业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菲利普.凯特奥拉.国际市场营销学.机械工业出版社
我国企业国际市场营销 篇8
关键词:绿色壁垒,绿色营销,绿色认证
一、绿色壁垒的基本内涵
(一) 绿色壁垒的定义
贸易壁垒分为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 而绿色壁垒是贸易壁垒的非关税壁垒中的一种。绿色壁垒, 又称环境壁垒, 它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 一些国家凭借其科技优势, 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目的, 通过立法或制订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法规, 对国外商品进行准入限制的贸易壁垒。
(二) 绿色壁垒的成因
1.全球自然资源匮乏和生态环境恶化, 是绿色壁垒产生的历史背景。面对不断恶化的生存环境, 人类的环保意识开始觉醒, 绿色观念逐渐日益深刻地影响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 为绿色壁垒的出现提供了契机。
2.各国在技术水平、环保标准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差异是绿色壁垒存在的直接原因。各国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实力的差异, 必然导致其对环保的资金投入和技术要求的不同。于是, 各国纷纷根据本国的情况制定有利于本国企业却不利于外国企业的环保标准, 形成事实上的歧视, 直接构成绿色壁垒。
3.发达国家实施贸易保护, 谋取经济利益是绿色壁垒产生的根本原因。随着市场矛盾的日益尖锐和贸易自由化的进一步加深, 关税和传统的非关税措施再难以成为保护本国市场的有效手段。于是, 在环保和开放的双重压力下, 通过制定系列复杂苛刻的环保制度和标准限制他国进口的绿色壁垒就成为发达国家贸易保护的有效手段。
(三) 绿色壁垒的特点
1.名义合理。
随着人们的环保与绿色消费观念的逐步增强, 对相关的环境保护措施也日趋认同。绿色壁垒正是抓住大家的这种心理, 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 给贸易保护披上合理外衣。
2.形式合法。
WTO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中规定:“任何国家都可以在其认为适当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环境, 只要这些措施不致认为在具有同等条件的国家之间造成任何不合理的歧视, 或成为对国际贸易产生隐蔽限制的一种手段。”这就意味着绿色壁垒的设置具有很大的合法性。它突出强调了各会员国的环保特权, 若对行使此种权利缺乏明确有效的约束性规范, 结果必然为贸易保护主义所盗用。
3.方式隐蔽。
一是绿色壁垒措施在理论上对所有国家一视同仁, 从而避免了诸多贸易纠纷;二是绿色壁垒措施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形式多变, 使出口商难以适应;三是绿色壁垒措施广泛地利用安全、卫生及环境标准来限制进口, 转移人们视线, 具有更大的隐蔽性。
4.内容广泛。
绿色壁垒不仅对产品本身提出“绿色”要求, 而且对产品的加工过程、加工方法以及包装也提出了限制。
5.歧视性。
有些国家根据自身与其他国的具体贸易状况而采取不同的手段, 使国民待遇原则受到扭曲。
二、我国企业绿色营销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绿色营销是企业满足消费者绿色需求的有效手段, 是企业迫于环保法律政策压力而做出的理性而明智的选择, 是企业突破绿色壁垒、拓展市场的需要。中国企业只有积极开展绿色营销, 才能冲破绿色壁垒, 在“绿色市场”竞争中争得主动、赢得优势。
(一) 绿色营销现状
以绿色产品开发为中心, 我国企业纷纷展开了绿色营销活动。绿色营销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理念, 已在我国企业中得到广泛认同和发展, 绿色营销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具体表现在:
1.绿色营销意识逐步形成。随着消费者绿色观念的形成和绿色需求的增加, 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 部分企业开始意识到只有积极开展绿色营销活动, 才能适应环境变化, 提升企业形象, 增强市场竞争力。
2.一些企业按照环境标准进行清洁生产。近年来, 许多企业逐渐按照环境标准化推行清洁生产, 有的已取得较好效果。例如中国石油集团于2002年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施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开展清洁生产, 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有效地保持生态环境, 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二) 我国企业绿色营销实践中现存的主要问题
实施绿色营销是企业适应外界环境变化、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和结果, 而且, 我国企业绿色营销已取得了良好的开端。但是, 我国作为世界绿色大潮中的后起者, 无论是经济基础、科技发展水平, 还是公众的整体环境意识, 都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由于我国相当多的企业缺乏绿色营销战略意识和战略眼光, 消费者的绿色需求相对不足, 以及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不健全、环保技术标准落后、执法不力、监督不严等原因, 致使我国企业绿色营销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
1.企业生产方式落后, 绿色产品质量低、数量少
绿色生产是绿色营销的基础和关键, 其实质是追求最高限度地利用资源和最低限度地生产废弃物。但我国大部分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落后, 投入高、产出低, 不仅浪费大量能源, 同时还产生大量的工业“三废”, 对环境造成巨大污染。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 导致大部分企业无法生产出绿色产品, 即便生产出来, 其质量也多数存在问题。
2.未能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绿色营销策略
许多企业对绿色营销的认识仅停留在肤浅的表面, 不注重探究绿色营销的实质内涵与运用策略。不少企业以为只要能生产出绿色产品就胜券在握, 忽视绿色营销策略的良好组合和调配。
在产品方面, 许多企业只在绿色产品的选材、加工方面下功夫, 缺乏对产品使用、报废过程的深入挖掘。尤其是在产品的包装上, 依然求大、求精、求豪华, 既提高了产品成本, 又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
在定价方面, 企业也未能有效根据企业预期利润收益, 结合市场对绿色产品的需求量和绿色产品的成本费用, 制定出具有竞争力的绿色产品价格。
在选择分销渠道方面, 企业很少能够充分考虑产品的环保特性, 做到尽量简化分销环节, 以防止绿色产品在分销过程中的二次污染。
在开展绿色促销时, 许多企业也仍局限于传统方式, 如热衷于“明星效应”, 竞相以“折扣”、“抽奖”吸引顾客等, 很少承担起作为绿色信息传播者、宣传者正确引导绿色消费的责任。
3.绿色认证制度尚未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
绿色认证包括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中国环境标志认证等。企业如果获得绿色认证, 不仅能够提高其在本国市场的竞争力, 还能为其突破绿色壁垒、进入国际市场取得有效“通行证”。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企业或者还没有意识到绿色认证的重要作用, 或者因为资金、人力的限制还没有开展这项工作。
截至2001年6月30日, 全球共有30181家企业获得ISO14000认证。其中认证企业数量居前五位的国家分别为:日本、英国、德国、瑞典和美国, 我国位于第十四位, 我国获得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共749家, 仅为日本的11.27%, 全球的2.48%。可见, 我国企业ISO14000认证在数量上与发达国家有着较大的差距, 企业实施ISO14000认证力度的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我国企业绿色营销策略
企业是绿色营销的实施主体, 以满足目标市场的绿色需求, 并最终达成自身的经济目标。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应该采取的策略主要有:
(一) 加强绿色营销信息管理
信息情报是企业进行科学决策的依据, 能够帮助企业有效参与市场竞争。企业加强绿色营销信息管理, 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1.加强绿色信息的搜集工作。企业应建立有效、快捷的信息网络, 及时准确地搜集影响绿色营销战略决策的各种信息。一般而言, 企业可以通过相关行业协会、社会调查机构以及企业员工等多种渠道来获得以下信息:一是相关法律法规的最新规定;二是关于消费者绿色需求的最新信息;三是关于市场趋势的最新信息;四是其他相关信息, 如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对环境问题的政策、立法和态度, 有关环保技术和研究成果的信息, 供应商、经销商对环境问题的态度、参与程度和采取的措施等等。
2.加强信息的整理、分析和预测工作。企业应将收集来的大量确切有效的绿色信息进行整理综合, 以便分析市场、环境的变化动向, 预测绿色消费的变化趋势, 为绿色营销战略决策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 灵活运用绿色营销策略组合
1.积极开发绿色产品。
绿色产品的开发, 是企业履行环保义务的关键, 也是绿色营销的支撑点。开发绿色产品应重点抓住三个环节:一是设计。绿色产品的研发和设计应强调有效利用资源、不污染环境以及废弃物的有效处理等。同时, 我国企业要突破绿色壁垒, 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 必须致力于提高绿色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二是生产。绿色产品的生产应做到清洁生产, 使产品的生产过程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三是包装。发展绿色包装一方面要开发和使用无公害性包装材料, 另一方面要研制和生产经济型的绿色包装。
2.合理制定绿色产品价格。
企业在制定绿色产品的价格时, 应根据“污染者付费”和“环境有偿使用”的现代观念, 将生产开发绿色产品过程的环境成本内在化, 在价格上反映资源和环境的价值。同时, 注意绿色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利用人们求新、求异、崇尚自然的心理, 合理定价, 提高经济效益。
3.建立健全绿色渠道。
绿色分销渠道的建立要遵循经济、控制和适应原则, 以保证分销的充满活力和有效畅通。企业首先要根据自身的实力, 精简中间商, 缩短销售环节, 建立有效的短渠道, 充分利用渠道资源, 降低费用。其次要选择有信誉、对绿色产品有较好认知的代理商、批发零售商, 借助其信誉、形象推出绿色产品。此外, 企业还可以直接使用绿色标志设立绿色专卖店或绿色专柜, 推出系列绿色产品, 以产生群体效应, 便于消费者识别和购买。
4.有效开展绿色促销。
绿色产品应利用促销宣传, 建立与消费者之间的良好沟通, 赢得顾客信赖。绿色促销要让消费者了解企业的绿色定位, 认可企业的绿色形象, 并营造良好的绿色消费氛围, 因而企业的广告、人员销售、推销及公关都要切实体现“绿色”二字。在具体做法上, 企业可以通过举办绿色产品展销会、洽谈会, 扩大绿色产品与消费者的接触面;利用传媒和公关活动, 广泛宣传绿色产品所带来的社会、环境效益以及企业在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参与社会大型环保活动和环保宣传并给予赞助;在销售地点以回归自然的装饰招徕顾客等等, 从而扩大企业的影响面, 使企业的绿色形象得以有效传播。
(三) 加快绿色认证工作
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突破绿色壁垒进入国际市场, 关键的一步就是要获得“绿色通行证”, 即ISO14000认证和绿色标志认证。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已经为企业申请认证提供了初步条件, 企业应主动了解有关绿色认证方面的信息, 根据企业自身行业特点、国际化程度、企业规模等具体情况采取行动, 条件成熟时要积极申请认证, 条件不成熟时也要积极为申请认证做准备。
参考文献
[1]魏玉芝.浅谈我国企业的绿色营销战略[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 (1) .
[2]刘世刚.实施绿色营销促进经济持续发展[J].商场现代化, 2006 (34) .
[3]武永春.绿色营销促成机制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
[4]谷祖莎.绿色屏障: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与中国的选择[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5]魏锋.绿色壁垒攻略[M].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5.
[6]李静江.企业绿色经营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变革[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2 (1) .
[7]万后芬等.绿色营销[M].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
[8]陈启杰.绿色营销与可持续发展[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1999 (10) .
[9]沈根荣.绿色营销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
[10]罗国民等, 绿色营销[M].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7.
[11]舒辉.ISO14000: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绿色通行证[J].国际贸易问题, 2003 (12) .
我国企业国际市场营销 篇9
我国是服装生产大国, 服装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 现有服装企业超过8万家, 年生产能力约为600亿件, 服装出口占世界纺织品贸易的13%, 占我国出口总额的23%。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劳动力和原材料价格上涨, 人民币的大幅度升值, 特别是在欧洲经济继续衰退、美国经济继续疲软的情况下, 我国服装出口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据海关统计, 2012年1-4月份, 我国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402.70亿美元, 同比增长1.77%, 出口数量为81.48亿件, 同比下降5.28%。出口减少的同时, 外贸服装企业利润率也在不断下降。1998年, 外贸服装企业利润率超过20%, 2002年缩减到12%-15%, 2008年次贷风暴来袭, 利润下降到3%, 2011年, 众多企业开始出现零利润, 甚至亏损闭潮。因此, 开拓国际市场是我国服装企业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服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 产品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服装行业中小企业多, 规模企业少, 传统技术人员多, 高层次创新人才和研发机构少, 企业开拓新的发展领域力度不大, 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偏低, 这些都导致我国服装产品缺少核心竞争力。我国50%以上的服装出口是来料加工, 30%以上是进口国提供商标、款式、纸样稿来进行加工, 自主品牌服装仅占10%左右, 且设计开发水平不高, 产品缺乏差异化、个性化。
(二) 缺乏自主品牌
尽管世界各国市场标有“MADE IN CHINA”字样的服装比比皆是, 但至今还没有真正中国制造的国际品牌。多年来, 我国服装出口依然以定牌、贴牌加工为主, 自主品牌的服装市场占有率较小。国内现有服装企业的自身品牌策划乏力、品牌定位同质化、文化内涵缺乏;再加上培育自主品牌周期长, 对企业资金及国际营销能力要求较高, 制约着服装企业进军国际市场。
(三) 进入模式单一, 处于产业链低端
虽然目我国纺织服装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但企业国际营销水平普遍较低。目前, 我国服装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多以出口为主, 出口流程仅限于“签约—备货—储运—交货—结算”, 处于整个产业链的低端, 只能获得大约10%的利润。而产品设计、分销、物流、零售、售后服务、品牌推广等增值环节, 我国企业基本无法介入, 只能将大部分利润拱手让给国外的中间商、进口商。例如, 在美国零售市场卖出一件化纤混纺毛衣80美元, 其进货成本为30美元, 而中国出口价仅为10美元左右;扣除配额、面料、辅料、包装等费用后, 工厂实际只拿到2美元左右的加工费;再扣除工资、折旧、水、电、银行贷款利息及出口代理费等等, 工厂的净利仅0.20美元;而与此同时美国的进口商或中间商的直接进货成本约为14美元, 毛利16美元, 扣除各项费用后, 净利高达5美元, 盈利率是中国生产企业的20倍以上。
三、我国服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对策
(一) 实施品牌化策略
服装企业要想打入国际市场, 必须创建自己的品牌, 树立品牌意识, 制定完整的“品牌战略”。现有贴牌生产企业在条件成熟时, 应逐步创立自主品牌产品, 在品牌创立之初, 应实行单一的品牌战略, 当品牌建设成一定规模后, 应根据各企业的特点选择综合性品牌战略或多品牌战略。
综合性品牌战略是指企业为了充分发挥品牌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号召力, 把品牌用于系列产品或多类产品上的战略。如一个品牌既有西服, 又有衬衫、休闲服、皮带、领带、皮鞋等产品。同一品牌的产品越多, 该品牌出现的频率就会提高, 从而增加了品牌的知名度;但综合性品牌战略不能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多品牌战略是企业用多个品牌去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差异性需求, 用不同品牌所特有的个性、文化、风格和气质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如范思哲公司的主品牌Versance, 将意大利的性感、狂野、华丽、时尚、奢华集于一身, 是无数艺术届明星追捧的品牌;其副品牌Versus, 是年轻系列, 沿袭热烈性感的设计路线, 风格狂放不羁中略带奢靡邪恶的气息。
无论采用哪种品牌战略, 我们都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有准确的品牌定位, 找出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可能差别, 并且有效地向目标市场说明它与竞争对手之间的不同。二是要有丰厚的品牌文化内涵, 品牌价值的核心是文化, 品牌拓展的空间也在于文化。一个优秀的服装品牌, 应该是一种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 一个区域经济与文化风情的体现, 应该是一个时代时尚文化的缩影。
(二) 加大技术投入和研发,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 提高品牌的技术附加值是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的关键。注重面料研发, 积极实施面料等新品种和新颖外观的设计, 努力实现原料多元化、环保化和高科技化, 形成地方产业特色;注重服装设计, 引进国内外优秀、著名设计师, 与国内外专业服装设计公司合作, 加快款式推陈出新, 提升服装产品的附加值, 提高企业创新水平;注重节能减排, 积极研发以节能减排为目标的新型设备及工艺技术, 加快陈旧设备改造工作, 使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的设备与工艺技术早日更新换代。
(三) 拓宽销售渠道, 向产业链高端发展
我国服装企业应该到目标市场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 采取加盟专卖店、建立直销点、设立市场调研部、分公司等方式, 融入国际供应链, 向产业链高端发展;利用电子商务, 上网开拓海外销售市场;利用终端销售培养消费群体, 以获得海外更大的销售渠道及市场机会;采用信息化管理系统, 快速、准确了解市场动态, 及时与国内企业就销售数量、品种、价格、当地消费者和业界的反映等信息进行沟通, 捕捉市场机会, 有针对性地进行市场开发活动, 以适应服装产品生命周期短、生产效率高和需求个性化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李璜, 我国服装外贸企业出口的现在及发展对策, 企业技术开发, 2011年12月
[2]张红艳, 饶美娇, 阙细春, 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的问题与对策,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09年12月
我国企业国际市场营销 篇10
由于联想一直在产品的品质与成本上保持低价优势, 联想采用的方法是“随时降价”策略。这一销售策略是借鉴了宏基的优点在一定范围内缩短调整价格的时间, 慢慢地下调价格, 使消费者从中获益。这样可以使联想比其他大公司占据更大的主动地位。
联想作为跨国公司, 其价格的制定很少地受到其它公司的影响。联想把高品质名牌产品作为自己的产品定位, 在价格营销策略的制定上采用的是高品质高价格, 其高品质产品价格都在一万元上下。联想的定价策略是最大市场撇脂与质量领跑市场两者的结合联想的产品超过行业中平均质量水平, 其定价也高于平均水平。联想的产品价格一般均高于市场中其他国内品牌。在推出一款新产品时, 联想一般采取撇脂定价策略, 定价比较高往往是定到产品流通到市场上的最高支付能力为准, 以此从部分消费者中那赢得利润。例如, 对家用PC的新产品定价联想常采用此定价方式, 从较高的价格开始, 获得高利润。首先攻克消费者当中对价格最不敏感的一类随着这一细分市场的缩小, 为了维持销量, 再进行降价销售。对于低价位产品, 联想一般不采用直接降价的方法, 而是采取升级产品不加价的变相降价法。高价位无疑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撑起联想高品质产品的品牌形象。
二、差异化营销策略
联想对PC的价格采用带零头定价方式, 如10999元, 8999元等给消费者带来一种价格比较便宜的感受。
在欧美市场上, 由于当地企业有较为先进的技术, 竞争对手实力较强, 联想不能在技术和产品上取得很大的优势。此时一个良好的市场策略显得尤为重要。联想针对欧美较为成熟的市场, 特别是对采取大客户差异化的营销策略, 设计适合大客户的营销策略和产品规划。针对不同的人群, 联想有不同的差异化策略, 例如, 笔记本市场里的迷你笔记本是较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 联想采用创新营销模式, 其Idea Pad S9/S10主要销售于大学生和年轻白领, 提供了有线、Wi Fi、“蓝牙”和移动上网等4种网络连接方式, 可轻松实现“永远在线”。通过差异化的营销策略群体, 联想逐步争取到了海外市场的份额, 并向国际化更迈进了一步。
三、渠道营销策略
(一) 细分市场
联想对销售渠道进行市场细分, 对家用和商用电脑分别采用两套不同的销售渠道。家用电脑与商用电脑的分销商、经销商分别专门做专用家用电脑和商用电脑。由于其目标客户和消费群体军有所不同, 细分市场可以充分发挥分销商和经销商各自的专长和优势, 通过对目标客户和消费群体的深入了解和调查研究, 可以与不同的客户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和销售往来, 有利于增加市场份额, 同时可以减少的避免恶性竞争。
(二) 商用电脑销售渠道主要采用集成分销方式
商用电脑销售渠道策略主要是对行业用户而言的。在这种策略下, 由分销商负责较为全面的后勤工作, 给联想充足的空间与客户进行直接的沟通和交流, 而整体解决方案的考虑和筹划是由联想和分销商共同完成。联想确定的集成分销策略是和戴尔直销相互抗衡的一个主要手段。面对网络时代的不断深化, 目标客户不再是仅仅一次性购买几十台、几百台电脑, 而更多的是需要构建大量的网络工程即更大范围的增值服务, 这给增值代理商提供了平台。而戴尔作为生产厂商直接来完成客户网络工程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
(三) 加强对代理商的培训和建设指导
联想专门成立“大联想学院, , 的专门机构来保障培训的到位, 像规划自己员工的培训计划一样规划代理商, 实行分级分层分类的培训和指导;还有一些相应的政策, 专门为了加强代理商的形象建设, 包括门窗装修、企业宣传, 引入ERP等高科技管理手段, 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 不同的区域市场要以客户为中心
在区域市场方面, 联想坚持以客户为中心, 向服务型方向转变。一方面, 在各区域范围内建立客户经理制;另一方面, 进一步客户公关导向。由单方面的以PC产品为主体的投标转向以企业需求为方向。在此基础上, 要更加做深做透区域市场, 增加不同的细分区域, 通过在不同区域设立办事处, 更好地了解不同区域用户的需求;并提供相应的产品、销售服务, 以此使联想在区域市场发挥更好的作用。
(五) 特许经营渠道
在PC行业中, 联想是最先进行专卖形式的厂商, 开展专卖规模最大的厂商。专卖这一形式的发展源于新的产品需求的引领和导向, 取决于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水平和居民良好的消费能力, 并以便捷的交通为保障;专卖店是其中的一种手段, 良好的专卖店彰显企业的实力, 突出品牌效应;专卖店还体现了一种从接单式销售到专业性销售最后到顾问式销售的转变。
因此特许经营渠道也是企业开展国际营销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 企业应很好地去运用。
摘要:在2012年发布的中国企业国际化指数暨新型跨国公司50强排行榜中, 联想集团跻身前三名行列, 其又是IT制造行业的冠军。联想是最具全球运营架构的中国公司, 正全力应对“后PC时代”的挑战。文章通过以联想公司为例, 主要对联想的价格营销策略、差异化策略和渠道策略等几个重点角度进行阐述, 以此对正在进行和即将开展国际营销的我国其他企业关注和学习。
关键词:联想,国际营销,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1]徐华.我国IT行业的发展前景及战略方向[J].企业研究, 2011 (4) :14-15.[1]徐华.我国IT行业的发展前景及战略方向[J].企业研究, 2011 (4) :14-15.
我国企业国际市场营销 篇11
在全球贸易体系中,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和俄罗斯有共性的一面,也有差异的一面。同样作为世贸“圈子”的后进者,一方面要加入之前西方国家制定的游戏规则中与之交流、合作、博弈、竞争,而另一方面,中俄两国也要体现出各自不尽相同的利益诉求。因此中俄双方在这方面如果有所共鸣,都以后进者的身份,在学习和运用规则的过程中共同维护自己的利益,这样的话力量就更强一些。
俄罗斯入世促进中俄发展
对于中俄具体的经贸关系,短期内我认为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因为中俄两国的经贸发展特别具有互补性,这些年的发展主要是靠这种互补性创造的商业机会。而发展中的问题也是存在的,比如说中国一直努力克服的是部分企业因产品质量不高而影响了中国产品的整体形象;而俄罗斯过去这些年来制度不健全、执法不严,导致的灰色清关等。对于解决这两方面问题而言,俄罗斯的入世的确是一个重要推进,但也不能够寄予过高期望。实际上,上述问题并不是靠俄罗斯“入世”就一定能完全得到解决的。无论俄“入世”与否,这样的问题都会存在,两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必然一一对应关系。当然“入世”以后按照实际的游戏规则来讲,双方克服这些问题将会有一个很好的平台,仅此而已。而在这个平台怎么唱好戏,还取决于中俄两国政府之间、企业之间在俄罗斯的后入世时期双方如何进行磨合。
长期而言,俄罗斯入世将给中俄两国发展创造一个更广阔的空间。而对中国企业的影响,从全球贸易竞争力比较这一宏观方面来看是将形成挑战的。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贸易国家,出口居世界第一位,在低端产业上依靠较低劳动力成本而形成的价格优势仍然存在。未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不能够仅仅满足于贸易大国的地位,更要向贸易强国的目标迈进。从这个意义上讲,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打造过硬的自主品牌刻不容缓。相比之下,俄罗斯的轻工产品等长期依赖进口,因此短期内在低端产业上暂不会与中国企业产生竞争。然而俄罗斯自身也存在较大的优势,一个是能源产品,另一个就是具有很大潜力的高科技产品。由于俄罗斯军工产业奠定了雄厚“底子”,俄罗斯的科学技术比较发达,加之重工业基础牢固,入世之前是有技术、有制造能力,没有得到发挥的空间。入世之后,俄罗斯这些优势和实力一旦发挥出来,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在国际市场上寻找到其自身的站位。
挑战与机遇并存
从当今国际分工与国际市场格局来看,传统欧美国家的技术也高,但产品比较贵,而俄罗斯入世后,将享受一些市场准入的好处,产品可以做到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具较高的性价比,综合竞争力会比较强。我们由此可以预见,俄罗斯未来在中高端产业领域的发展,可能会与正谋求产业链转型升级的中国形成竞争,甚至起到“挡道”作用。由于以价取胜的路子不可长期持续,近些年来,中国努力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俄罗斯入世后,未来尤其在高新技术产品、在我们转型升级的领域将成为中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对这一点我们应该有所预判,出口企业也需站在全球贸易这个点上去看待这一问题。
对于俄罗斯入世带来的这一挑战,我们该如何应对?还是那句老话,挑战和机遇并存。随着俄罗斯加入国际新的产业链和平台,也可能增加中俄之间的互补性机会,尤其在高端产业形成互补,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双方联合制造出一些产品。对于企业而言,一要扬长避短,发挥我们自身的长项;二是争取开拓一些可以搞合作的领域,找到更多双方优势互补的机遇;三是更重要的一点,要在竞合中,加强自己的技术研发、加快产业链的整合,通过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不断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在与俄罗斯共同拓展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尽可能地赢得我们的有利站位。
俄罗斯入世进程
俄罗斯8月22日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第156个成员,意味着世贸组织将最后一个重要经济体纳入国际贸易规则之内。世贸组织也由此覆盖98%的国际贸易。
俄罗斯1993年6月11日正式申请加入世贸组织前身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此后开始漫长而又曲折的入世谈判。
在双边谈判上,中国与俄罗斯于2004年9月24日结束关于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谈判。2006年11月19日,俄罗斯与美国签署了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双边协议,并于2010年10月1日结束双边谈判。2010年12月7日,欧盟与俄罗斯正式签署协议,支持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格鲁吉亚2008年8月和俄罗斯发生冲突后与俄断绝外交关系。在瑞士斡旋下,2011年11月9日,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在日内瓦签署有关俄入世协议。
2011年11月10日,世贸组织俄罗斯入世工作组通过俄罗斯入世协议最终文本。12月16日,世贸组织第八次部长级会议在日内瓦正式批准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俄罗斯入世历程由此画上句号。
我国企业国际市场营销 篇12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在积累社会财富、丰富市场、解决就业、技术的创新等方面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 中小企业也面临着不少发展困境, 其中广大中小企业反映最多的问题就是融资难的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之一就是利用利率政策进行合理、适度调控。我国贷款利率市场化从1986年开始, 己经走过20多年。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贷款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 从2004年央行决定放开贷款利率上限到2013年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 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 从此银行可以根据风险定价更合理地进行贷款定价, 企业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选择贷款, 而中小企业是否能够借着这一系列举措获得好处呢?本文通过分析一些国家和地区利率市场化改革中中小企业融资的有关情况, 探讨这些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对我国放开存贷款利率后中小企业的融资有何启示。
2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践:全球视角
20世纪70年代前, 世界各国和地区大都对利率实施管制, 利率管制虽然有效避免了金融系统过度竞争情况的发生, 保护了中小金融机构, 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 但也引发了效率低下、金融脱媒等问题。因此, 不少国家都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
2.1美国的利率市场化
美国实行利率市场化酝酿和实施的时间比较漫长, 改革历时16年, 其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是围绕着废黜《1933年银行法》当中的Q条款展开的。它从1970年开始讨论和研究利率管制的不良效果和产生的问题, 并提出解除利率管制的问题。在这期间, 美联储根据当时的经济发展情况、银行业的经营情况及资金的供求情况, 先对大额可转让存单的利率 (90天以内、10万美元以上) 放松管制, 接下来对所有大额存单的利率放松管制;后又取消定期存款利率 (期限5年以上、1000万美元以上) 上限, 以缓和利率管制的程度。1980年3月, 美国国会通过了《对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及货币控制法案》, 正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决定自1980年3月31日起, 分6年逐步取消对定期存款利率的最高限, 即取消Q条例。1983年10月, 所有定期存款的利率上限取消。并于1986年1月, 取消了所有存款形式对最小余额的要求, 同时取消了支付性存款的利率限制。1986年4月, 取消了存折储蓄账户的利率上限。对于贷款利率, 除住宅贷款、汽车贷款等极少数例外, 也一律不加限制。于是Q条例完全终结, 利率市场化得以全面实现。
2.2日本的利率市场化
二战后, 日本政府实行了严格的利率管制政策。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国际上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发展, 日本的金融自由化压力增大。一般认为, 日本真正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始于1978年。在这一年间, 政府以招标形式发行中期国债, 并且开始允许银行间拆借利率弹性化, 允许银行间票据买卖利率自由化, 这成为日本利率市场化的先导事件。1984年日本大藏省发表了《金融自由化及日元国际化的现状和展望》, 真正拉开了日本全面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序幕。当时的大藏省采取了首先放开大额存款利率再放开小额存款利率的方式, 首先将CD的发行单位下降到1亿日元, 并扩大其发行规模, 由此, 推动了日本存款利率的市场化。1989年日本银行采取以银行平均融资利率决定短期优惠贷款利率, 改变以前在官定利率上加一个小幅利差形成贷款利率的做法, 而改为在筹集资金的基础利率之上加百分之一形成贷款利率的做法。筹资的基础利率是在银行四种资金来源基础上加权平均而得, 这四种资金来源是:流动性存款、定期存款、可转让存款和银行间市场拆借资金。由于后两种是自由市场利率资金, 所以, 贷款资金利率部分实现自由化。1991年, 以银行平均融资成本决定长期优惠贷款利率, 同时日本央行停止了“窗口指导”的实施, 大额定期存款利率开始市场化操作;1993年, 小额定期存款利率和流动性存款利率实现自由化;1994年末日本存贷款利率完全放开, 至此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
2.3韩国的利率市场化
进入20世纪80年代, 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和开放政策的需要, 韩国政府确定了金融产业自由化的政策, 对其利率体制进行改革。韩国利率改革经历了从放开到重新管制又再放开的过程。
1980年初, 实行利率市场化、缩小银行一般贷款利率和优惠贷款利率之差, 银行可以在规定的幅度内浮动贷款利率, 取消了对利率上限的规定。1982年, 开始取消对重点部门的优惠贷款利率, 使之与一般贷款利率相一致。1984年取消了商业银行贷款优惠利率制度。1988年, 开始允许商业银行和地方银行参照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自行决定利率水平, 从而向利率市场化迈出了更大的一步。但由于1989年韩国出现经济恶化的情况, 中央银行不得不对已放开的存贷款利率通过窗口指导进行再管制。1991年韩国重新宣布实行新的利率自由化四阶段计划, 基本遵循了从非银行机构到银行机构, 从贷款到存款, 从长期到短期, 从大额到小额的顺序, 逐步扩大市场化利率的比重, 1997年又放松了对活期存款利率的管制, 逐步实现了全部利率的市场化。
3利率市场化对中小企业融资影响的国际比较
3.1美国利率市场化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伴随着美国的利率市场化, 金融工具的种类越来越多, 流动性增强, 中小企业可以利用先进的金融工具将自己的资产转变为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 出售而获得资金。此外, 美国一直施行的扩张的货币政策也为资本市场注入强大的流动性, 中小企业更易在市场上获得资金, 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在美国, 由于单一制的历史原因, 每个州银行和联邦银行只能设置一个办事处, 为中小银行提供了生存空间。利率市场化后, 美国银行分级设置方式多样化, 经济发展的自由化允许了非本地银行的存在, 中小银行趋于合并, 大型商业银行越来越多。中小银行和中小企业的长期稳定关系破裂, 但这不意味着中小企业融资受到约束, 相反, 随着银行规模的增大、银行业的兼并, 大银行也开始选择为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在美国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后, 金融非中介化趋势强烈, 直接融资由于资本市场的完善成为主力, 间接融资即以银行为中介融资在资金市场上份额逐渐下降。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 包括信托、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这些非银行机构很大程度上帮助了中小企业缓解融资难问题。
3.2日本利率市场化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战后初期, 在日本经济恢复过程中, 把经济资源重点投入基础产业部门是其经济政策的中心, 这样就使大企业得到发展。由于投入不足, 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恶劣, 若想持续经营, 无法单单依靠经营者持有资金, 中小企业必须转向对外融资, 而此时, 日本采取严格的利率管制手段, 金融支持体系严重向大型企业倾斜, 中小企业从普通银行获得贷款的能力十分有限。即使可以获得贷款往往还要承担30%-40%的补偿性存款, 中小企业可用资金极度缺乏, 与大企业的差距逐渐拉大。为了消除这种双重结构矛盾, 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重视支持中小企业。20世纪50年代制定了中小企业的个别法规, 1963年正式颁布《中小企业基本法》。在政府积极干预下, 日本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有所改善。
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 日本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改革, 日本企业融资模式由此发生了巨大的变更。政府向市场放权, 普通银行成为中小企业获得资金的主要来源。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 关于融资的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方式的增多导致大企业对普通银行间接融资的依赖性减弱。普通银行为了争取新的客户群, 只得将目光转向一直被轻视的中小企业, 这样一来就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问题。
3.3韩国利率市场化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从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企业融资模式影响方面来看, 改革促使大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降低, 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融资的机会增加。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 韩国在经济发展中侧重对关键行业大型企业的资金支持, 而广大中小企业获得融资的渠道和规模非常有限。
伴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 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逐渐增多。在韩国政府的要求下, 韩国主要银行都相继设立了专门负责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部门, 通过政策性贷款重点支持技术密集型企业。为保护和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中央银行规定了中小企业贷款在全国性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及外国银行分行贷款增量中的比重。1961年, 韩国建立了信用担保基金, 为向金融机构贷款而缺乏担保品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服务门类齐全、独具特色、庞大而完善的现代化金融机构给各国投资者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同时也为韩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金融环境和广泛的融资渠道。
4中小企业融资的国际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4.1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
4.1.1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才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并且, 扩大直接融资还可以化解企业融资单一依赖银行造成的风险。要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继续壮大中小企业板市场, 积极发展创业板市场, 完善中小企业上市育成机制;完善创业投资扶持政策, 稳妥推进和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扩大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发行规模, 探索发展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特点的债务融资等创新产品。
除了中小板和创业板的继续扩容之外, “新三板”的扩容也非常重要, 它是探索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场外市场的建设模式, 探索利用资本市场支持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具体途径。“新三板”作为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 其扩容对于解决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将是一个长期有效的方式。
发展债券融资也是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首先, 大企业积极发展直接融资, 这样信贷机构就更致力于中小企业的融资;其次, 降低债券发行的标准, 使中小企业能够参与到债券融资中来。美国债券的发行是我国的4倍, 我国的债券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 发行企业债势在必行, 在遵守市场调节以及遵循信用评判等级的前提下, 制定出使得发行者和投资者均满意的筹资利率。在此基础上, 大力发展金融创新, 创新融资产品, 丰富融资方式, 使得融资效果更富有效率和更加平衡。
4.1.2完善中小企业间接融资体系
要支持中小企业, 不仅要强化国有大型银行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而且还要依靠民营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中小金融机构。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有着区域上的优势, 对中小企业有更清楚的了解, 规模上的匹配使之有更适合小企业的贷款产品。某些中小金融机构的不良经营记录不可否定整个中小金融机构团体。政府应该鼓励中小金融机构的建立, 给予区域性中小金融机构正确的市场导向, 建立以中小型银行为主体的区域金融体系。
4.1.3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及融资担保制度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源在于中小企业信用不足。因此, 最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将集中于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虽然信用担保在我国已经有所发展, 但还不够完善。因此, 相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应进一步加大对担保机构的投入, 增强担保机构实力, 扩大覆盖面, 提高担保倍数, 有效缓解企业与银行间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银行不愿意向中小企业贷款的问题。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进行划分, 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督促中小企业提高自身信用等级。我国应借鉴美国和日本的相关经验, 努力开辟适合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建立并完善企业信用信息系统, 设立产权交易中心, 设立“及时服务”中心等。同时还应该在提供信用担保、融资等“硬”服务的同时, 大力发展技术指导、信用咨询, 管理诊断等“软”服务。加快建立以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经营者为主体, 以信用登记、信用征集、信用评估和信用发布为主要内容的信用制度以及以政府为主体的融资担保体系。
4.2加快商业银行转型
据了解, 尽管大型银行在大企业的争夺上具有巨大的优势, 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向深入推进, 不得不将目光转向中小企业业务。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无疑让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鹬蚌相争”所上演的戏码将会愈演愈烈。
我国可以充分借鉴美国商业银行的经验, 美国通过设立社区银行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运营、主要服务中小企业和个体商户的中小银行。术业有专攻, 能够较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商业银行应该转变传统经营理念, 结合中小企业对融资需求的“急、短、频、散”特点, 有针对性的建立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机制, 适当放宽审批权, 提高信贷灵活度。与此同时, 商业银行应该努力创新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创新金融服务产品。通过设立经营权、知识产权、专利、联保等无形资产为新型的抵押品, 还有综合银行票据、贴现等业务, 以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
4.3相关部门出台精细化政策
从政府层面来讲, 要尽快建立银行同业拆借市场, 放开了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放开债券市场利率, 实现市场化。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权。要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建立社区性中小型银行, 政府应鼓励城市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服务, 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鼓励民间资本参股地方区域性中小企业金融机构, 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发展, 发展民营中小银行。适度降低准入门槛, 扩大民营资本在金融机构的投资比例, 规范制度, 降低风险。
摘要: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个全球普遍性问题, 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尤为突出。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不断加速, 贷款利率已经全面放开了管制, 从国际上已经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家来看, 对于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主要发达国家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通过分析世界其他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经验以及其中小企业融资制度和体系建设情况, 对主要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进行了总结, 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完善中小企业融资制度、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国际经验,中小企业融资
参考文献
[1]林毅夫.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 2001, (1) .
[2]朱坤林.中小企业融资理论综述[J].商业研究, 2011, (5) .
[3]庄道鹤, 赵慧.美国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浙江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0, (2) .
[4]施东卫.日本中小企业政策特点及发展方向[J].工业企业管理, 2002, (2) .
[5]汪宗俊.日本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及启示[J].经济纵横, 1998, (9) .
[6]寿玉琴.利率市场化对中国企业融资影响的若干探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宄, 2002,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