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存款保险制度设立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与国际借鉴

2024-10-17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设立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与国际借鉴(通用8篇)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设立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与国际借鉴 篇1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设立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与国际借鉴

一、设立的必要性

1.1 能有效的保护广大存款人的利益

首先,从表面上看,他是一种被动的事后补救措施,而实质上却可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即主动通过减少金融机构的破产来保证存款人的利益。

其次,在金融机构真正无法经营、倒闭破产,无能力支付存款人的本息时,存款人可从存款保险公司得到一定限额内的赔偿,以实际行动保护存款人(特别是中小存款者)的利益。再次是通过使一般存款人增加对金融机构的信心,减少现金货币的提有,增加其投资储蓄获利的可能性。

1.2 保证银行业健康发展和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稳定

金融机构破产倒闭后,如果按《破产法》实施破产和清理,往往会使存款人的利益受到损害,严重的可能产生连锁反应,给经济、社会带来一系列的动荡,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4]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可以帮助濒临破产倒闭的银行摆脱自己和财务困境,有利于控制信用危机的范围,存款保险机构通过向有问题的金融机构提供自己或促进经营良好的其他银行收购兼并经营不善的银行,同时也发挥金融监督的职能,促使金融机构合法、规范经营,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

1.3 可以为金融机构退出市场提供有效和安全的途径

存款保险制度通过提供一种有效和安全的市场退出机制,起到防范风险,保护存款者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作用。通过想参加保险的金融机构收取一定数额的保险费,集中一笔巨额的保险基金,存款保险制度为保护金融业的稳定与发展架起两道防线:一是对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实施自己援救;二是可以动用保险基金进行及时、科学的现金赔偿,对存款人的损害被降到最低限度,从而保护市场退出的平稳性。

1.4 能够营造平等竞争的环境应对入世挑战

在金融竞争中,一些大银行由于其规模、地位和影响,往往处于优势。存款者认为他们的安全有保障。相比之下,那些小银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则可为小银行创造生存的条件,提高小银行参与竞争的能力。[4]从长远看,加入WTO后,尽早建立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使我国的商业银行获得与外资银行同等的信用支持,对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5 使中央银行从保护存款人利益中解脱出来

中央银行间接保护存款人利益的主要方式,是向有问题的商业银行提供额外的清偿,这部分额外的货币投放会使正常的货币无法流通遭破坏。另外,中央银行对有问题的商业银行的保护力无确定的标准,是否帮助取决与中央银行关于银行清偿能力的判断和稳定金融的考虑,对减轻保险对存款的保护是自动的,一旦投保银行倒闭,存款人就会得到赔偿,如同给存款人一剂定心丸,有助于金融稳定。

二、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可行性

2.1 金融体系保持稳健运行

自2003年以来,针对金融机构改革与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推进金融领域重点行业和机构改革的政策措施,夯实了防范金融风险的围观基础,有效地维护了金融体系的稳定。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改革迈出了重大步伐。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而且成效显著。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产权制度和内部机制改革稳步推进,历史包袱逐步化解,资产质量不断改善。一般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顺利完成财务重组。高风险证券公司重组和处置取得明显成效。保险业改革取得新进展,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稳步推进。通过多年的改革,我国金融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金融机构实力明显增强,偿债能力和赢利能力呈现良性循环,其内部控制体系、风险控制和市场约束机制正在不断加强,金融市场信心不断提升,金融体系稳定性与安全性大幅增强。这使得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有了较为充分的条件,同时也为存款保险制度的有效运行提供了一个较为良好的市场环境。

2.2 金融法制体系逐步完善

完善的金融法律法规是规范金融机构经营行为、实施金融监管、保障金融安全的法律依据,也是存款保险制度有效运作的基础。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我国金融法制化进程有了较大的发展,一批重要的金融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和修改。随着《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破产法》、《反洗钱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证券法》、《保险法》、《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监测和考核暂行办法》、《信托法》和《合同法》等一系列金融法规的颁布实施及进一步修改,使我国金融法制体系渐趋完善,金融监管有了规范的法律保障。目前,我国正进一步细化并完善规范金融业行为的相关法律法规,积极推动重要金融法规早日出台,这其中包括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相关的金融危机救助和处置法律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的金融法律体系为存款保险制度的发展构筑了良好的法律基础。

2.3 金融监管水平不断提升

存款保险制度的可持续运作需要有全方位的、较为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近年来,我国以银行、证券和保险为分业监管的金融体系逐步得到完善,而监管理念、监管手段的创新则进一步促进了金融监管水平的提高。对于银行业监管而言,银监会成立后,学习和借鉴了国际通行的监管制度、标准和技术,并结合我国实际,明确提出了“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和提高透明度”的监管新理念,积极改进监管方式和手段,确立并始终遵循“准确分类—充足拨备—做实利润—资本充足率达标”的持续监管思路,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实施以风险为本的审慎监管,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银行业监管框架,银行业监管有效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银行业监管水平的不断提升为存款保险机构的有效运作提供低成本的可持续发展环境。

2.3 银行业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

根据资产风险权重计算风险资产是一切确定评级标准、保费收入等技术性工作的基础,也是基于风险监管、防范和处置的存款保险制度的内在要求。中国银行业从2008年起全面实施新会计准则,使得银行业更加全面、系统地规范了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并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而银行业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也使得银行业金融机构执行的会计制度逐步趋同,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有用性,这不仅有利于分析和评价金融风险状况和财务成果,而且有利于开展各项银行监管工作。银行业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可以使得银行类金融机构会计信息更准确、更规范,信息披露更完全、更透明,从而能更真实地反应其经营状况和风险程度,这也为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存款保险制度的国际借鉴

从世界各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具体安排来看, 根本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存款保险制度模式, 不同国家的制度设计与基本运作过程各具特色, 但从整体上已出现了某些规律性的趋势:第一, 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已成为一种趋势, 更多国家的存款保险机构还承担了部分监管的职责;第二, 对单个存款人而不是存款账户实行限额保护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第三, 采用基于风险的差别费率已成为国际趋势。[5]不过, 考虑到我国与成熟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 因此, 在借鉴国外存款保险制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还应选择适宜我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的现实路径。

存款保险机构的设置

在存款保险机构的设置上, 可借鉴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做法,采取央行再贷款垫付资金、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或发行特别国债等设立存款保险基金, 以建成存款保险制度的基础性框架。在存款保险基金的运营管理上, 可设立存款保险基金理事会作为存款保险基金的最高决策机构, 并在其下设存款保险公司作为具体事务运作的执行机构。存款保险基金正式运营后, 央行再贷款、财政资金和特别国债可通过保费收入逐步偿还。

4.2 存款保险机构的职能

在存款保险机构的职能方面, 应秉承“成本最小化”原则和“风险最小化”原则, 负责存款保险基会的征收、赔付和运用, 拥有对投保金融机构缴纳保费、损失情况以及相应的风险状况进行管理的基本权利, 并参加问题金融机构的撤销、破产清算工作。

.3 存款保险机构的监管

在存款保险机构的监管方面, 考虑到我国银行业正处于转轨时期,金融秩序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 因此, 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不仅要保护存款人利益, 更要配合以审慎的金融监管以发挥市场纪律(Market Discipline)和监管纪律(Regulation Discipline)两种机制的作用, 强化市场约束, 促使存款人、银行所有者和经营者以及监管当局都来关心银行的风险防范。同时, 还应加强相关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如制定存款保险条例等, 使存款保险制度的设立和执行有法可依。

4.4 存款保险的投保原则

在存款保险的投保方面, 应当采取强制性原则, 即采取国家为主导、银行类金融机构全部参与的方式。因为如果采取自愿投保方式, 通常会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 即低风险的机构嫌保费过高不愿加入, 而高风险的机构即使加入, 一旦发生非谨慎经营导致支付危机, 国家仍将不得不对其进行救助。存款保险的费率确定

在存款保险的费率方面, 可以通过向各投保金融机构征收差别保费的办法来规避, 即在初期依据投保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及资本充足率实行简单的差别费率, 以利于形成正向激励机制, 待条件成熟后, 再逐步过渡到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风险评级差别费率。

4.6 存款保险的范围确定

在存款保险的范围方面, 应侧重于居民储蓄和企业存款。目前, 我国居民储蓄和企业存款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比重高达90%以上, 如果这部分存款有了保障, 银行压力就将大为减轻。同时, 根据巴塞尔协议, 对越来越多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本外币业务也应纳入存款保险的范围之内。

4.7 存款保险的赔付原则

在存款保险的赔付方面, 考虑到全额保险不仅会增加国家的经济负担, 而且会弱化投资者的风险意识。为充分保护绝大多数中小存款人利益、促进存款增长和稳定金融市场的原则, 保险理赔最高额可暂定为10万元, 在这一额度内给予100%的赔偿。因为根据央行2005 年的调查显示, 存款在10 万元以下的存款账户数占全部存款账户比例为98.32%。超过这一标准的增加额按递减比例赔偿。这种全额赔偿和部分赔偿相结合的方式, 可以促使存款者谨慎选择银行, 同时督促银行业加强内部控制与管理, 增强银行竞争力, 促使其稳健经营。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设立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与国际借鉴 篇2

存款保险制度,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合法利益, 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 在金融体系中设立存款保险机构, 强制或自愿地要求投保银行缴纳保险费建立保险基金, 当投保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危机、破产倒闭或者其他经营危机时, 由特定的保险机构通过资金援助、赔偿保险金等方式, 保证其清偿能力。它是一国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1829年美国纽约州首次实施存款保险制度。1929-1933世界经济危机期间, 大批银行倒闭, 美国金融管理当局开始认识到仅靠银行的存款准备金, 不足以避免银行的倒闭危机。根据1933年6月通过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 (Glass-Steagall Act, 也称作“1933年银行法”) ,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FDIC) , 作为一家为银行存款保险的政府机构, 于1934年成立并开始实行存款保险, 以避免挤兑, 保障银行体系的稳定。20世纪六七十年代, 欧美其他国家开始认识到存款保险制度的重要性, 纷纷建立自己的存款保险制度。目前, 全球共有9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这一制度, 此外还有20多个国家正在研究、计划或准备实施之中。

二、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

西方国家的存款保险制度始创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至今已有七十余年的历史, 形成了完善的体系,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 投保银行的报告制度

为了维护存款人利益, 维护金融稳定秩序, 西方发达国家的存款保险制度要求投保银行必须按存款保险营运主体的要求上交各种经营报告和统计, 并随时准备接受存款保险营运主体对经营风险的检查或调查。

(二) 存款保险资格的取消

美国法律规定,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有权取消它认为经营不好的银行的保险资格, 并通报全国。被取消保险资格的银行, 必须将这一消息告知它所有的存款人。同时, 为了避免引起挤兑或金融恐慌,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对被取消投保资格的银行的原有存款仍实行为期两年的存款保险, 在此期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仍有检查、监督其业务经营的权力。

(三) 对濒临破产或破产银行的处理

为保护存款人利益, 西方国家对出现临时困难但经营完善的银行, 或帮助其调整经营方向、组织资金运用, 或直接通过贷款方式进行资金援助。对那些不适于采取挽救措施或采取挽救措施无效的银行, 由存款保险机构通过法院宣告其破产, 并具体负责破产财产的清算和债务清偿, 同时应对其存款进行赔付。

三、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存款保险制度设计的关键是, 既要保护存款人的利益, 又不会使投保银行滥用该制度而过度冒险经营, 将银行经营失败的社会成本降低到最小限度。参考西方国家的相关经验, 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 对投保银行的管理

存款保险公司不仅有赔偿存款人损失的责任, 更具有事前检查和监督的职责。加强存款保险公司的管理工作, 不仅可防止和减少银行倒闭, 还可以减少存款保险公司自身的损失。

存款保险公司应通过阅读投保银行的财务报表和不定期的进行检查了解投保银行的经营状况, 资产的规模和结构, 资本充足率, 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等。通过这些工作, 存款保险公司会较清楚地掌握受保银行的经营状况, 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 提出意见和建议。

保险处理通常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1) 资金援助。存款保险公司通过对受保银行发放贷款, 购买受保银行的资产, 暂时接管经营濒临倒闭的银行, 帮助银行渡过难关。 (2) 组织协助经营良好的银行并购已破产的银行。 (3) 组织存款理赔。当采取补救措施仍无法挽救濒临破产的银行时, 存款保险公司则让其倒闭, 在最高限额内对每一存款户赔偿, 或代原有存款户将存款转存于其他银行。如果存款保险公司保险基金不足时, 允许其向财政限额借款。

(二) 银行危机的应对

一般理赔事件的发生通常是随机的、分散的, 而银行的倒闭与这完全不同。银行的倒闭往往具有多米若骨牌效应, 一家银行的倒闭常常会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式反应, 大量的存款赔付会集中在一起发生。这常常会使得存款保险公司难以应对。如果政府具有足够的税收收入, 它的援助可以减缓银行危机, 避免金融体系的崩溃。因此, 必须建立一种机制以便能随时补充存款保险制度的基金。

(三) 赔偿方式的选择

当投保银行陷入危机, 存款人利益受到损害时, 存款保险机构可采取以下方式对存款人进行赔偿: (1) 由保险机构直接以现金支付存款人的应得金额; (2) 由其他家银行代保险机构支付, 或现金形式, 或以该代理行存款形式; (3) 在保险机构主持下由另外的机构 (银行或非银行) 兼并或收购倒闭的银行, 所有负债由并购机构承担。由于这一赔偿方式能够使倒闭银行存款人的存款得到近乎全额的赔偿, 我们认为我国可采取这一方式对存款人进行赔偿, 这符合稳妥破产、鼓励并购的原则。

(四) 确保保险体系的独立性

存款保险机构是整个保险体系的核心和关键。要使存款保险制度能够得以有效运作, 就必须赋予存款保险相应的权利保证其能够正常开展工作, 如制定和颁布相应的规章制度、对投保机构进行监管、在必要时关闭问题银行等。而且, 这种权利应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政府、中央银行、金融监管机构等相关部门可以对存款保险机构的工作进行指导、协调, 但应在法律许可范围之内, 不应利用自身权利干预其正常运作。

摘要:存款保险制度对于保护存款人利益、保证金融体系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是一国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存款保险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七十余年的历史, 期间形成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如投保银行的报告制度、存款保险资格的取消以及对濒临破产或破产银行的处理等。这些对于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 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介绍。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金融稳定,启示

参考文献

【1】陈国进日本存款保险制度的演变及其借鉴意义[J]国际金融研究2002 (5)

【2】谢平王素珍闫伟存款保险的理论研究与国际比较[J]金融研究2001 (5)

【3】曹晓晶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启示[N]中国经济周刊2005 (5)

【4】陈庆海存款保险制度的国际比较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4

【5】王斌存款保险制度的理论研究与国际比较[J]北方经贸2005 (2)

【6】许峰从国际比较探讨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D]北京首都经贸大学2006

【7】朱春红陈柳钦存款保险制度的效应及国际经验比较[J]经济纵横2005 (11)

【8】周文存款保险的国际经验与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J]现代管理科学2007 (6)

【9】周平日本存款保险中的存款偿付制度解禁及其启示[J]济南金融2005 (1)

【10】陆军陈志毅各国存款保险制度安排的比较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2 (05)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设立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与国际借鉴 篇3

[关键词] 存款保险制度 美国 必要性 制度设计

存款保险制度,即存款保护制度,是指为了维护存款人的利益,基于自愿或强制要求,符合条件的存款式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在其经营活动中除缴足法定准备金,留足备付金外,还需要向存款保险机构缴纳一定比例的存款保险金,作为存款保险的支付保证基金,存款保险机构对其吸收的合格存款给予保险,当成员机构面临危机或倒闭破产时,保险机构向其提供流动性支持,或代替破产机构在一定限度内对社会公众存款进行支付的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同金融监管当局的审慎监管,以及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功能被称为金融安全网的三大基本要素。几乎在所有国家,金融安全网被认为是金融基础结构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且对于增强体系的信心,促进金融系统的稳定是十分必要的。存款保险制度在这个金融安全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防止个别银行的危机扩散到其他银行从而引起银行恐慌和金融危机,另外,它在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方面也有着独特的功能。因此,从1933年美国正式确立这一制度之后,世界其他各国也以美国为蓝本,结合各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具体情况,逐步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我国尚未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但关于该制度的讨论近些年来一直在进行,央行高层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要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存款保险体系。2005年9月,央行还在大连举办了“存款保险国际论坛”,请来了美、加、日等十几个国家的存款保险机构、中央银行和台湾及香港地区存款保险机构的负责人,该论坛的目的是为中国存款保险制度出谋划策。目前《存款保险条例》已列入国务院立法计划,中国人民银行会同财政部、银监会、国务院法制办、发改委成立的《存款保险条例》起草工作小组,正在抓紧进行存款保险制度的论证和设计工作。

一、存款保险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存款保险制度的雏形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中国的票号钱庄就已有同业间互助性的安全基金制度。1829年,美国纽约州的“纽约安全基金制度”通过有关各方以缴纳股金的方式聚集一笔安全基金,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银行倒闭,从而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其他各州也相继采取这一制度,但是这种基金的规模太小,到20世纪初归于失败。存款保险制度的真正发展是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和金融大危机之中,当时美国银行业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濒临瘫痪,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国会于1933年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Glass—Steagall Act),根据该法案第八项的规定,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 FDIC),这标志着美国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正式建立。20世纪60年代后,许多国家先后参照美国的制度模式,建立起具有各自特色的存款保险制度。目前,全世界已经有70多个国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可以说,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已成为目前各国金融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对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完善金融公共安全网,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促进银行间的公平竞争,稳定货币供应量,加强金融管理等方面起着很大作用。美国是所有施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中建立最早也是运行机制最为完善的国家,其他国家的存款保险制度大都受到了美国的影响,因此,探讨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对我国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美国从1933年通过了《1933年银行法》即《格拉斯—斯蒂格尔法》(Glass—Steagall Act)正式确立了存款保险制度,该法与1935年的《联邦存款保险法》一起有效的抑制了银行间的恶性竞争,从外部加强了对银行的管制,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在此之后美国监管开始松动,到了80年代,美国的银行开始出现破产高峰,使得FDIC耗费了大量的资金,为了防范金融危机,199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改进法》(The 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oration Improvement Act),该法实行了风险差别费率、赋予FDIC“迅速采取纠正行动”的权利、还改革了赔偿方法。《2002年联邦存款保险改革法》和《2002年存款保险安全和公平法》又进一步的为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有利于维护银行体系的安全和稳健。

1.美国的存款保险机构

美国存款保险机构除了根据《1933年银行法》设置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之外,还有根据1933年《国民住房放款法》成立的联邦储蓄信贷保险公司(FSLIC),专门为储蓄信贷协会提供保险,20世纪80年代,储蓄信贷协会的普遍困境最终导致了联邦储蓄信贷保险公司(FSLIC)资不抵债,1987年被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接管。此外,1970年美国成立全国信用合作社保险基金,为信用合作社提供存款担保,与FDIC一起构成美国存款保险体系。

FDIC是一家独立的联邦机构。它的董事会由总统任命的五个董事组成,任期每届六年,任命需得到参议院的同意。它的成员之一是通货监理官总长,另一位是储蓄监管办公室的董事。剩下的3名成员中有1名是由总统任命的主席,任期为5年。FDIC对所保险的银行负有管理和监督职责。为了避免和审计局、美联储的职责重合,它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州立受保银行,这些银行不是联储系统成员。

2.参保机构的范围和条件

美国存款保险采取自愿与强制结合的方式,FDIC除了向本国商业银行、储蓄银行、储蓄贷款协会及其他从事存款业务的金融机构提供存款保险服务外,还向外国银行在美国的分支机构提供存款保险服务。一家银行提出申请后,FDIC對其进行综合考察,决定是否接纳其为成员银行。考察主要在以下方面:(1)银行的历史与现状;(2)银行资本结构与充足程度;(3)未来盈利前景;(4)管理方面的特色;(5)银行为社会服务的必要性及质量;(6)银行执行存款保险法的态度。

3.保险对象和投保方式

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保险对象实行的是属地原则,FDIC除了向本国的商业银行及其他从事存款业务的金融机构提供存款保险服务之外,还向外国银行在美国的分支机构提供存款保险服务。在投保方式上,美国存款保险制度实行的是强制与自愿投保相结合的方式。

4.最高赔偿额和保险费率

美国保险存款赔付最高数额,1934年规定的每个银行账户最高赔偿标准为2500美元,1980年赔偿限额提高到10万美元。假如某存款人在一家银行开有几个账户,甚至用不同名字开设数个账户,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在计算保险赔偿时必须将同一存款人的所有存款余额相加,即该存款人的存款额相加之后的保险总额不超过10万美元。

美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之初,实行的是同一的保险费率,保险费用和风险并没有挂钩,这种做法因为诱发了道德风险而受到批判。1991年美国的《FDIC改进法案》(the FDIC Improvement ACT,FDICIA)对存款保险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其中之一就是要求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在不晚于1994年1月1日之前转变到以风险为基础的保险费用体系。FDIC在1993年1月1日推行了这种保险费用。费率定价根据FDICIA制定的CAMEL评级即骆驼等级制基础来确定,CAMEL评级是对银行的资本充足度、支持指令、管理、盈利和流动性(capital adequacy, asset quality, management, earnings, liquidity)的评级,每一方面的评级又分为五等,1代表着最高评价,5意味着不良运转。

5.FDIC对问题银行处理的四种方式

(1)存款清算(deposit payoff),FDIC可以关闭并清算问题银行,存款者在法定最大限度内被保险的存款可以得到全额偿付,超过这一数量的存款按照银行资产变卖后的剩余量按比例支付。(2)购买并承担(purchase and assumption或P&A),FDIC帮助另一家现存的或新的被保险的银行兼并问题银行。通过拍卖,FDIC将倒闭的银行的资产出售给出价最高的竞价者,赢了的银行购买部分或全部倒闭银行的资产,并承担这家银行被保险的或更多的存款负债。(3)存款转移(deposit transfer),如果认为倒闭银行的优良资产相对于它的存款较小或者如果有关这家银行的潜在价值的不确定性很大,FDIC也许会将被保险的存款转移到另一家附近的银行。它也许会给接受银行提供等量现金并将倒闭银行的资产出售,或者将倒闭银行的优良资产转移到接受行。用收益对未被保险的存款进行支付是按比例进行的。(4)公开的银行帮助(open bank assistance或者OBA),如果这家银行的服务对该社区很重要,FDIC会直接对这家有倒闭威胁的银行提供帮助,或组织一个暂时性的过度银行(bridge bank)。它也许会对这家银行贷款,购买这家银行的股份,甚至会提供暂时性管理。

三、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和制度设计

1.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中国加入WTO之后,要逐步开放金融市场,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协议,2006年底外资银行将获准在中国金融市场上经营人民币零售业务,地域和客户限制将取消,我国银行业将全方位的开放。外资银行的进入将大大增强中国金融市场的竞争,建立中国存款保险法律制度是促进中国金融业与国际接轨、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需要。

基于WTO规则达成的中美双边协议,中国承诺银行业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是:逐步取消对外资银行的限制,使外资银行获得充分的市场准入,包括:(1)正式加入时,取消外资银行办理外汇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外资银行可以对中资企业和中国居民开办外汇业务;(2)逐步取消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在加入后5年内,取消所有地域限制;(3)逐步取消人民币业务客户对象限制,在加入后2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向中国企业办理人民币业务,在加入后5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向所有中国客户提供服务;(4)加入时,允许已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经过审批可向其他已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地区的客户办理人民币业务;(5)发放经营许可证坚持审慎原则,加入后5年内,取消所有现存的对外资银行所有权、经营和设立形式,包括对分支机构和许可证发放进行限制的非审慎性措施;(6)在汽车消费信贷方面,允许设立外资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消费信贷业务,并可享受中资同类金融机构的同等待遇;外资银行在加入后5年内向中国居民个人提供汽车信贷业务。因此,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银行业竞争的加剧,中国市场上的金融机构也必将会面临着破产的威胁,所以,建立存款保险法律制度对于保护存款者的利益,维护金融系统的安全和稳定在这种大环境下就显现的尤为必要。

2.构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制度设计

虽然存款保险具有许多优点,但是,设计不好的存款保险制度却会加大发生银行危机的可能性,美国上世纪80年代大量储贷协会的倒闭就是最好的例证。借鉴美国成熟的经验,按照公平与效率统一的规则,建立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需要在法律制度、组织架构、融资机制、覆盖范围、监管协调等方面做好准备,主要包括:

第一,制定完备的存款保险法律制度。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往往是一项争议较大且需要权衡有关方面利益的改革,只有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在法律中确立有关方面的利益,才能有效约束有关方面的行为。这几乎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事实上,制定存款保险法律的过程,也能让社会公众对存款保险制度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以创造存款保险必要的社会氛围。

第二,明确存款保险机构的性质。不同国家存款保险机构的性质不尽相同,大多数存款保险机构是政府机构或半政府机构,但是,存款保险机构出现市场化趋势。不仅瑞士、德国、阿根廷、巴西等采取私有化的存款保险机构,而且一些起初采取公有化存款保险机构的国家,逐步实行存款保险的私有化。其主要目的在于,防范存款保险机构可能提供广泛的担保,防范道德风险。

第三,设计合理的融资来源。采用事前安排的方式,在存款保险基金的资金来源除保费收入外,国家财政可先对建立的存款保险机构投入一定数额的资本金。当资金出现困难时,可向财政部、中央银行申请批准特别融资。或者像投保银行收取保费,或者由存款保险机构在资本市场上发行债券获得融资,主要有机构投资者认购,再由中央银行购买。

第四,实行强制性存款保险。如果对存款保险采取强制性准入办法,就有助于形成一致性动机,防止发生逆向选择问题。大多数国家都对所有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实行强制性保险,主要目的在于防止逆向選择,否则,即会导致文件爱女银行退出存款保险体系,而让脆弱的银行留在存款保险体系内部。

建立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应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实行强制性存款保险。如果采取自愿保险,便会使稳健银行排除在存款保险体系之外,只有那些脆弱银行留在存款保险制度以内,而且,这些留在存款保险体制内的银行机构需要支付更高的保险费率。

第五,费率缴纳。在我国,由于各银行之间风险程度、经营管理水平、资产规模和资产质量有较大的区别,因此应当采取差别费率促使高风险银行自我降低风险以降低保险成本,从而更好地发挥存款保险制度的激励机制。

第六,保险限额。确定赔偿的最高限额和一个赔偿比例,在最高限额内,给予全额赔偿,超过的部分按递减比例赔偿。最高限额与赔偿比例应该与一国的经济发展程度和水平相对应做到适时调整。否则难以发挥有效存款保险制度的功效。例如美国在1980年不恰当的将赔付标准由4万美元提高到10万美元,相当于当时美国人均GDP的9倍,成为80年代末联邦储备协会存款保险公司破产的原因之一。在国际上,目前确定赔付上限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按人均GDP的倍数来确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议各成员国在设计存款保险制度时,将赔付标准设定为人均GDP的2倍左右。另一个在国际上比较认同的赔付标准是使90%的存款人得到全额的赔付,这部分人的存款大约占全部投保存款的40%左右。如果参照国际上的赔付上限标准即人均GDP的平均的3倍左右来计算,我国的赔付上限应在2万~3万元人民币之间。但考虑到我国居民的高储蓄率且居民 金融资产以银行存款为绝对主导的现状,按上述比例确定的赔付上限显得偏低,保护的面上显得不够广。因此,第二种方式比较合适。

第七,存款保险机构的保险对象。实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和地区,大多实行属地原则确定投保机构。我国投保的金融机构范围应当包括所有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具体来说,应该包括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及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我国境内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与中外合资银行。这些机构必须无条件投保,即所有在境内开展吸收居民储蓄存款业务的金融机构,都必须加入存款保险体系。

对于将外资银行纳入存款保险系统,是因为中国加入WTO后,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开展使其融入国内金融风险传导机制。但对外国银行分行不纳入存款保险对象,这是由于外国银行分行的风险具有较大的不可控性,受总行影响大,为维护国内存款保险机构的稳定性,不宜将外国银行分行作为投保人。

对于我国存款保险在参加保险的币种选择上,应明确只保人民币存款,因为本币存款是我国银行开办的主要存款种类,在数量上占主导地位,只要对本币存款承保,就可以增强存款人对金融体系的信心,并且,中国存款保险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承保业务不宜太复杂;还应该明确本币存款中,只承保居民个人储蓄存款,不承保财政性存款、企业存款、同业存款等其他各类存款。因为在通常情况下,较大的存款者特别是公司存款者,有能力监督和判断银行的经营状况,从而可以事先采取措施,避免由于银行经营不善可能造成的损失,居民等较小的存款者则没有此种能力。况且,居民储蓄存款代表着大多数存款者的利益,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就能减轻倒闭机构的压力,为银行清理及重建提供条件,从而间接保护了所有的存款者。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设立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与国际借鉴 篇4

内容概要:

现阶段在我国设立强制反诉,不仅可以更加平等的保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且可以有效避免人民法院就相互有密切联系的诉作出相互矛盾的判决。这样,不仅可以实现诉讼经济、维护司法权威,更重要的是可以最大限度的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同时,随着我国民事诉讼理论研究的成熟、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入以及相关制度的配套完善,使得在我国设立强制反诉不仅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也具备了一定的可行性。

关键词:强制反诉诉讼经济诉讼效益程序保障制度支撑

一、概述

(一)强制反诉与任意反诉

反诉与本诉的联系,有亲密疏松之分,基于此,学理上将反诉分为强制反诉与任意反诉。所谓强制反诉,是指本诉被告提出的反诉与原告提出的本诉基于同一交易、行为或事件,则本诉被告必须在本诉程序中提起反诉。如果被告不提起反诉,根据既判力的原则,他将丧失权利,产生失权效果,并且在原则上不得另案起诉。所谓任意反诉,是指本诉被告的反诉与原告的本诉不是基于同一交易、行为或事件,此种情况下,被告可依其意志自主决定是否提出反诉。如果被告不提出反诉,也不影响其另案起诉。另外从法院方面来看,对于强制反诉,法院必须受理并与本诉合并审理裁判;而对于任意反诉,法院是否受理并与本诉合并审理裁判,全凭法官自由裁量。

(二)美国的强制反诉

美国是实行强制反诉的典型代表。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将反诉(或反请求)划分为两种,即强制反诉或强制性反请求(CompulsoryCounterclaim)与任意反诉或任意性反请求(PermissiveCounterclaim)。其中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第13条a款规定:“答辩人对对方当事人所有的请求只要该请求是对方当事人的诉讼标的的法律行为或事件产生的,并且对其裁判不需要法院不能取得管辖权的第三人出庭时,应作为反诉提出。”该款的规定即属于强制反诉的范畴,对于强制反诉被告必须在原告的诉讼中主张权利,否则根据既判力的.原则他将丧失权利,并且在原则上不得另案起诉。按照美国判例,构成强制性反请求需具四个条件,即:①被告反请求的标的是从对方请求的标的或事件中产生的;②当被告提交反请求文件时,该反请求权是属于被告所有的已到履行期的债务;③反请求的判决不需要法院对他不能取得对当事人管辖权的第三人当事人的出庭;④该反请求在本诉开始时并不是另一系属中的诉讼的标的。[1]

(三)强制反诉的立法意图

反诉作为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的诉讼制度。从反诉的比较法角度看,平等地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避免产生相互矛盾的判决,实现诉讼经济等多元立法意图,在各国的立法中被肯定和采纳。[2]而反诉制度中的强制反诉可以说是此种立法意图的深刻反映。设立强制反诉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平衡反诉权与审判权,从制度上抑制法官依自由裁量权恣意处置反诉的行为。就特定的反诉,法院必须受理并与本诉合并审理裁判,从而协调两者之间的和谐运行;另一方面就特定反诉反诉权的行使附设了特定的条件。依处分原则,反诉是一项权利,当事人可依其意志自主决定是否提起反诉。但有些特定的反诉,如果不在本诉程序中提起而另行起诉,不但会浪费社会资源、增加诉讼成本,甚至还会使法院作出相互矛盾的判决,从而损害司法权威,破坏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总的来说,强制反诉是现代民事诉讼追求公正原则、效率原则、效益原则的具体体现。

二、我国设立强制反诉的现实意义。

(一)实现公正原则,平等的保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长期以来,重起诉轻反诉的观念在我国的司法领域内一直占主导地位。在民事诉讼中,起诉权与反诉权之间的关系在法官的观念中还远远没有实现平衡。对此,美国华盛顿特区联邦上诉法院的首席法官喻利・爱德华兹作为一个身处局外的内行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法官几乎总是考虑原告的利益、需要和权利,而且几乎都假定被起诉的人肯定做了什么错事,这一点令我震惊。[3]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就反诉制度规定得比较原则、简单,相关标准、条件、程序模糊不清,使得法官在决定是否受理反诉并与本诉合并审理裁判上拥有绝对的自由裁量权。加之我国法院系统内部对法官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设立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与国际借鉴 篇5

[摘 要]行政公益诉讼是指行政主体的违法行为或不作为对公共利益造成侵害或有侵害之虞时,法律容许无直接利害关系人为维护公共利益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制度。此制度在国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引入中国时应考察中国是否有现实需要,进而分析构建的可行性。

[关键词]行政公益诉讼;必要性;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1-0167-02

行政公益诉讼指当国家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损害了公共利益或有损害公共利益的危险时,法律赋予无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公益性社会团体或特定国家机关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权利,由法院对被诉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予以补救的制度。美国的私人检察总长制度、德国的公益代表人制度和日本的民众诉讼制度本质上就是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中国是否有构建此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呢?我国是否需要构建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行政公益诉讼在我国有很大针对性,最直接原因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期,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的变化引发了各种激烈的矛盾和冲突,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公益被侵犯却得不到司法救济的情况,尤以以下几种情况为常见。

第一,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得不到救济。国有资产流失的形式包括侵占、转移、损毁和灭失;流失的原因不仅由于行政机关疏于管理、不作为,更多是因行政机关的直接参与违法操作。“据估计20世纪80年代国有资产每年流失500亿元,90年代开始每年至少流失800亿~1000亿元,加之银行坏账、偷税漏税、公款消费和决策失误造成的浪费等,国有资产损失已是一个相当大的数目。”国有资产属于全体人民所有,人民有权直接动用司法手段对侵害国有资产的行为进行干预。但现行《行政诉讼法》将原告资格限于私益直接侵害的情形,使大部分国有资产被侵犯的行政案件难以进入司法程序。

第二,大规模环境污染和破坏无法进入诉讼程序。一方面,目前我国涉水管理的行政机关有水利、环保、土地、林业、农业、海事、渔业、海洋、交通等部门,这些部门之间权力分工不明晰、职能交叉,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由谁来代表国家和公众利益行使诉讼权利的情况下,各部门存在竞相推诿、毫无作为的现象,大量环境污染和破坏中的受损权利处于无司法保护状态。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部分企业为追求眼前经济利益,在生产中忽视环境因素,当地行政机关为了本地经济的发展,对破坏环境行为常常熟视无睹,致使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

第三,土地开发过程中不合理利用土地无法规制。行政机关违反土地管理法规和保护国土资源的国家政策,违法占地、批地,大搞开发区等形象工程,造成大量土地闲置和资源浪费。但我国公民不享有土地所有权,并且往往也与被占土地没有直接利害关系,依诉讼法对行政机关非法占地等行为无法提起诉讼进行维权。

此外,政府在公共工程的审批和招标、发包过程中违法操作,导致豆腐渣工程屡见不鲜,使国家遭受重大损失。但依现行法律无法进入司法救济程序。而行业垄断使服务价格随意调高,行政机关对此听之任之,公众虽有怨言亦诉之无路。可见我国需要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我国构建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可行性

虽有需求,仍然应在谨慎考察我国社会环境基础上判断行政公益诉讼制度能否在我国建立并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首先,公民民主法治意识的不断增强。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使社会进入一个权利最受关注和尊重的时代;民主法制进程的加速,也使权利意识日益深入人心。新时期下公民法律意识空前提高,参政意识和对国家机关的监督意识不断增强,这为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不再凌空、不再是无源之水。

其次,行政职责的社会化趋势不可逆转。虽然现实中行政权不断扩张,但随着社会事务的日趋繁重,政府的管理不可能面面俱到,使得行政职责社会化成为必要。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是行政相对人超越自身利益,维护公益的诉讼机制,它发挥着影响的方式在于民众通过法院敦促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将存在于宪法、法律中的各项权利实质化。从这个角度说,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确立了“以诉讼推进民治、以民治实现公益”的模式,拓展了民众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有力的工具,最终实现了权力与权力、权利与权力的相互促进。

再次,我国司法解释扩大了行政诉讼原告的范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补充规定:“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该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这条规定中没有强调原告必须与被诉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有“直接的利害关系”,“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不再解释为“权利义务的增减、得失”,只要某个行政行为对某个人或组织的权利义务产生了实际影响,原则上该个人或组织就具有了原告资格。原告资格的放宽为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奠定了基础,不致使制度的出现过于突兀甚至与现行制度相冲突。

最后,法官素质逐渐提高和司法审判经验的逐步积累。法官在审查公益案件的过程中,往往是进行一种价值的衡量与判断,需要运用自由裁量权在公共利益和行政效率之间进行取舍,因此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必然要求高素质的法官队伍。我国目前的司法改革进程中,各地都在进行法官的职业化、精英化建设,法院不断吸纳高学历的法律专业毕业生,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法院内部职业法律群体的形成。同时,实践中表明,律师作为公益诉讼的主力军在行政公益诉讼案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法官的素质提出挑战,促进了我国司法经验的积累,间接推动了法官职业素养的提高。从历史宏观角度上看,行政诉讼制度自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颁布以来,有近20年的发展历史,行政审判经验无可辩驳地达到了一定的积累程度,这也为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提供了现实基础。

因此,在我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并非不具有可操作性。

综上,我国法治现状对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提出要求,且中国法制环境也验证了在中国实行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是合理的,完善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对我国法治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都有重大意义。至于具体如何构建,意见纷纷:扩大原告资格、明确受案范围、合理分配举证责任和承担诉讼费用。此外,政府信息公开的透明度的增强,落实公众对行政机关的监督亦应予以考虑。但无论何者,都应立足于中国法制环境,在必要性和可行性框架下合理统一规范。

参考文献: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设立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与国际借鉴 篇6

王有龙

近日,国务院公布《存款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从2015年5月1日起施行。同时,国务院明确批复,由人民银行履行存款保险职能,负责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和存款保险基金有关管理工作。作为金融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制度安排,存款保险制度和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宏观审慎监管一起,共同构成金融安全网的组成部分。该制度的建立,是对我国现有金融安全网的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建立维护金融稳定的长效机制,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存款人的权益,进一步提升我国金融安全网的整体效能,改善我国银行业结构布局,促进银行业健康稳定运行,进一步提高银行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水平,深化利率市场化等金融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存款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一)存款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经过多年研究论证,广泛征求了各方面意见建议,既体现了国际最佳实践与基本准则,又立足于我国现实国情。《条例》主要就存款保险制度覆盖的范围、保险偿付最高限额、保险费率、保险基金来源和运用、基金管理以及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职责等方面内容作了制度安排。其核心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存款保险保障范围。为全面充分保障存款人的利益,保证存款保险制度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促进银行业公平竞争,条例规定的存款保险具有强制性。《条例》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含外商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下统称投保机构),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投保存款保险。从存款保险覆盖的范围看,既包括人民币存款,也包括外币存款;既包括个人储蓄存款,也包括企业及其他单位存款;本金和利息都属于被保险存款的范围。但金融机构同业存款、投保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在本机构的存款,不在被保险范围之内,这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约束作用,防范道德风险。这也是国际通行做法。二是存款保险最高偿付限额。存款保险实行最高偿付限额,最高偿付限额为50万元。实行最高偿付限额既要充分保护存款人利益,又要有效防范道德风险。从国际上看,一般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 1 2至5倍。《条例》规定的最高偿付限额,是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方面根据我国的存款规模、结构等因素,并考虑我国居民储蓄意愿较强、储蓄存款承担一定社会保障功能的实际情况,经反复测算后提出的,这一数字约为2013年我国人均GDP的12倍,高于世界多数国家的保障水平,能够为99.63%的存款人全部存款提供保险。三是存款保险费率。投保机构需要交纳保险费,存款保险实行基准费率与风险差别费率相结合的制度。费率标准由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根据经济金融发展状况、存款结构情况以及存款保险基金的累积水平等因素制定和调整,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各投保机构的适用费率,则由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根据投保机构的经营管理状况和风险状况等因素确定。《条例》中没有明确具体的费率标准。根据一般预测,大型商业银行费率大概在万分之五左右,股份制等中型银行费率大概在万分之八左右,农村商业银行等小型银行费率大概在万分之十左右。

(二)存款保险制度的主要特征

从我国的的存款保险制度分析来看,我国的存款保险有以下特征:一是存款保险的范围广。《条例》规定我国存款保险的范围是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而且本外币存款均在保险范围之内。外商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应该也在存款保险范围之内(外国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分支机构不在范围之内)。吸收存款但不属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集团财务公司存款不在保险范围。二是参保具有强制性。为全面充分保障存款人的利益,保证存款保险制度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促进银行业公平竞争,条例规定的存款保险具有强制性。《条例》明确要求属于保险范围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都要参加保险。《条例》施行前已开业的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在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规定的期限内办理投保手续。《条例》施行后开业的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营业执照之日起6个月内,按照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规定办理投保手续。三是保障水平高。我国存款保险最高偿付限额为50万元,按人均收入6万元计算的保障比(偿付限额/人均收入)为8倍,高于从际上最高偿付限额一般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至5倍。四是保险费率低。综合考虑国际经验、金融机构承受能力和风险处置需要等因素,我国存款保险费率水平将低于绝大多数国家存款保险制度起步时的水平以及现行水平。

实施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金融机构的影响

商业银行是我国存款保险的投保主体,《条例》实施对于商业银行的影响主要 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商业银行财务成本增加,利润减少

对商业银行来说,存款保险制度最直接影响是因缴纳保费而带来的成本增加,进而影响盈利。一般认为,大银行由于风险较小,费率相对较低,所受影响也相对较小。中小银行由于风险较大,费率较高,所受的影响相对较大。以临泽县农村合作银行为例,2014年存款余额27.8亿元,按照保险费率万分之十缴纳保费,需交纳278万元的保费,按照现行贷款利率8.4%获得利息233520元,按1年期存款利率3%支付利息83400元,共计增加支出316920元,给银行盈利和利润带来一定影响。

(二)对银行竞争格局带来一定的变化

从我国目前的银行格局来看,2014年全球千家大银行排名中中国银行业上报银行数由96家增至110家,特别是全球排名前20家的银行主要是工行、建行、中行、农行等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大型商业银行由于资金实力雄厚、市场知名度高、客户认为风险小等原因,将会获得较低的保险费率,对存款大户的吸引力也比较强。但大型银行中小存款客户的流失压力可能会加大,其原因主要是随着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将会加速利率市场化进程,存款利率上限在今年下半年取消的可能性很大,部分中小银行会提高存款利率上浮幅度来吸收存款,进而对大银行的存款形成分流。对小银行来说,尽管可以以更高的价格来吸收存款,但由此导致的成本上升会抬高风险水平,进而促进保险费率抬高。相对来说,以股份制为代表中型银行,由于经营效率相对较高、风险较低、对存款的依赖程度较低等因素,反而可能是最大的赢家。当然,存款保险制度取消了原来银行普遍享受国家隐形信用担保,一家银行能否在竞争中取胜,最主要的决定因素还是服务水平、经营效率、风险控制能力和盈利能力。

(三)银行存款被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分流的压力得以缓解

实施存款保险制度后,将会强化存款人的风险意识,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如:阿里巴巴的“余额宝”、百度的“百发”、“百赚”等)由于不在存款保险范围之内,其非保本风险将更加凸显,吸引力将会被削弱,预计可能对银行存款的分流将会减少,对商业银行的冲击有所减小。

实施存款保险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辖区内存贷款和流动性监测分析

要加强对辖区内存款类金融机构流动性状况的监测分析,特别是针对月末、季末和节假日等特殊时点银行资金调动较为频繁的情况,尤其要加强对大额资金异常流动、存贷款异常变化等情况的监测,对个别存款流出较多的、或者流动性比例较低的、或者大户存款占比较高的金融机构要有针对性的加强监测分析,必要时及时提示风险,督促辖区内存款类金融机构加强流动性管理。重点做好对辖区内高风险地区金融运行情况及高风险存款类金融机构风险状况的监测分析,要求其建立包括备付现金头寸在内的流动性监测日报制度。必要时及时向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提示风险,促请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防范化解风险。

(二)加强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存款保险制度实施以后,商业银行不再享受国家隐形信用担保,要想持续发展下去,必须依靠自身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一是要尽快建立更加精细化的存款管理机制。存款保险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存款并非越多越好的现代商业银行理念,银行应尽快摒弃之前存款多多益善的粗放经营理念,树立定贷到资产负债精细化管理的理念。二是密切关注同业交易对手的风险。多放研究表明,加入存款保险体系之后,银行的风险偏好有所增加,部分中小银行将会采取更加激进的经营策略,经营风险和金融风险都会有所上升。三是要更加重视对外部信用评级的管理,提升自身稳健性的市场形象。在存款保险制度实施以后,银行信用评级将会得到更多的关注,之前不关注的银行风险的存款客户、尤其是大额存款客户,将会更加关注银行的信用评级,因为这是存款客户识别银行风险程度的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因此,银行会比以前更加关注与呵护自己的外部信用评级。四是对于已经入选全球的大银行,由于本身已经被设置了更高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可以加大市场宣传的力度,增强存款人对自身安全性和稳定性的信息。五是积极争取优惠费率。要按照国家产业发展规划,围绕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在国家对“三农”、小微企业等民生领域定向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加大支持“三农”、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发展的力度,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向监管部门争取较低的费率,得到差别化费率优惠。

(三)加强培训,确保存款保险制度顺利实施

2015年是存款保险制度正式落地和组织实施的关键一年。各级人民银行要按照上级行安排扎实做好存款保险制度的各项工作。一是要加强存款保险履职能力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为适应存款保险履职需要,加强存款保险队伍建设,及时配备人员相对稳定、专业结构合理的专门工作团队。鼓励配备熟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风险评级、现场检查和风险处置等专业背景人员。做好知识储备、人才储备和技术储备。二是加强培训。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存款保险条例,通过举办存款保险培训班,对辖区内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和存款类金融机构开展存款保险有关业务培训,确保存款保险制度顺利实施。

地 址: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东关街711号 工作单位:中国人民银行临泽县支行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构想 篇7

中国存款保险制度应当在借鉴国外业己存在,并行之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研究制订,它应该既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又能监管银行经营,以确保金融机构不滥用存款保险制度去进行过度风险经营,把银行的信用风险降低到最小,促进银行业的稳定发展,保证整个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

(一)存款保险机构的设立

世界各国(或地区)存款保险制度的设立,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政府出资创办并管理;二是政府与银行共同出资创办与管理;三是由银行业出资创办行业性质的存款保险。由政府出资创办并管理的存款保险机构,其优点是便于财政部的领导,有很大的权威性,但政府独资建立存款保险机构会进一步加重国家财政压力,也不利于调动各大银行参与的积极性。如果存款保险机构完全由银行业自行出资创办,则有助于减轻国家财政负担,但不利于提高存款保险机构的信誉和宏观调控能力,并且不利于政府的介入。鉴于存款保险制度的重要性,采用政府出资组建的形式比较好。存款保险机构可以作为新成立的银监会的下属机构,其业务活动接受银监会的监督和控制。这样,可进一步完善银监会的金融监管工具,强化其监督能力。至于资金问题,则可以考虑通过增发特别国债来予以解决。

(二)存款保险的对象

实施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大多数是以典型的“领土论”为基

本原则,即保险对象的确定以其所在空间地域为原则。我们在上文也提到,大多数国家的存款保险的对象包括本国的金融机构和外国金融机构在本国的分支机构。因此按照这一原则,存款保险对象应包括本国领土内的全部存款金融机构以及合资、外资金融机构。区域性的商业银行、城市合作银行及信用合作社规模较小,经营风险十分巨大。因此,存款保险对象至少应包括上述金融机构。中外合资银行及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也应当成为存款保险机构的投保人。

(三)存款保险的范围

目前,居民储蓄是我国商业银行资金的主要来源。截止到2003年3月末,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共计102024亿元,占银行存款的52%(详见附表,下同),1988年、1993年的两次“挤兑”风潮已是对我国银行业的考验,因此,保险重点应是居民储蓄。其次是企业存款。我国企业存款65720亿元,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34%。这两部分存款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比重高达86%以上,这两部分存款有了保障,银行压力就将大为减轻。由于我国居民的金融风险意识尚不很强,在保险金额上不宜实行全额保险,而应采取比例与最高限额方式,促使储户对银行的经营进行监督。同时,要实行实名制储蓄,这既可以防止存款过分集中于大银行,又可对存款人的存款来源进行合法监督。

(四)存款保险的参与方式

现阶段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可以考虑采取强制与自愿相结

合的方式,要求所有除四大国有银行业机构参加人民币存款保险。这是因为在中国,行业自律比较差,加之我国居民及银行的风险意识不强,一旦采取自愿参加的形式,许多银行为了降低经营成本极有可能不参加存款保险,这样,存款保险制度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应当强制这些中小银行参加存款保险;而作为国有银行的四大商业银行,在老百姓中的信誉本来就很高,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对它们来说,意义不是很大,因此对加入存款保险并不热心,甚至有抵触情绪;另一方面,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历史原因背上了很重的包袱,提高资产质量的任务本已十分艰巨。如果再强制其参加存款保险,势必增加其经营成本,增加其提高资本质量的难度。这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也与我们设立存款保险的初衷相悖。因此,我国存保险制度应采取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保险方式,这样也可确保所有的银行业机构在同一水平上竞争,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五)存款保险的赔偿方式

关于存款保险的标的和金额,实行存款保险制度的不同国家(或地区)制定了不同的政策,但存款保险的赔偿基本上有两种方式:一是全额赔偿,二是部分赔偿。针对目前我国储蓄存款的规模、结构与自有资金较少的现状,遵循保护小额存款、促进存款增长、稳定金融市场的原则,规定保险理赔的最高额。根据上文提到的存款保险与人均GDP的关系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这一

最高理赔额可以暂定为10万元。在这一额度内给予100%的赔偿。超过最高点的增加额按递减比例赔偿。这种全额赔偿与部分赔偿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促使大额存款人谨慎选择银行,从外部督促银行加强安全性,促使其稳健经营。

(六)保险费率的确定

关于保险费率的确定,实行存款保险制度的不同国家(或地区),没有统一的标准,长期以来,西方各国均实行固定存款保险费率制度,保险金额取于存款总额,而与银行自身的经营与资产风险无关。固定存款保险费率虽然简便易行,但是在风险控制方面存在着天然缺陷。保险费率应当体现银行经营的风险,实行差别费率,经营好的银行和经营差的银行在保险费率上应该不一样,而且,实行差别保费费率可以促进银行加强自身业务和风险控制,提高资本充足比率,增强资产流动性,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浮动保险费率取代固定保险费率已成为存款保险公司费率的发展方向,为此,我国在确定保险费率时,应依银行经营的风险程度和存款类型的不同实行差别费率,这样还可以减少商业银行因参加存款保险而产生的道德风险。根据参加存款保险的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来确定不同的浮动保险费率,对风险程度较大的银行实行较高的保险费率,增加其经营成本,强化银行的风险意识,促使银行稳健运营。

总之,存款保险体系的建立对于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的建立将会有助于我国金融改革的进一步

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和利弊 篇8

1、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提高社会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如果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当实行该制度的银行资金周转不灵或破产倒闭而不能支付存款人的存款时,按照保险合同条款,投保银行可从存款保险机构那里获取赔偿或取得资金援助,或被接收,兼并,存款人的存款损失就会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有效保护了存款人的利益。存款保险制度虽然是一种事后补救措施,但它的作用却在事前也有体现,当公众知道银行已实行了该制度,即使银行真的出现问题时,也会得到相应的赔偿,这从心理上给了他们以安全感,从而可有效降低那种极富传染性的恐慌感,进面减少了对银行体系的挤兑。

2、可有效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维持正常的金融秩序。由于存款保险机构负有对有问题银行承担保证支付的责任,它必然会对投保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一定的监督,管理,从中发现隐患所在,及时提出建议和警告,以确保各银行都会稳健经营,这实际上增加了一道金融安全网。同时由于这一制度对公众心理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也可有效防止银行挤兑风潮的发生和蔓延,从而促进了金融体系的稳定。

3、促进银行业适度竞争,为公众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大银行由于其规模和实力往往在吸收存款方面处于优势,而中小银行则处于劣势地位,这就容易形成大银行垄断经营的局面。而垄断是不利于消费者利益的,社会公众获得的利益就会小于完全竞争状态下的利益。存款保险制度是保护中小银行,促进公平竞争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可使存款者形成一种共识,将存款无论存入大银行还是小银行,该制度对其保护程度都是相同的,因此提供服务的优劣,将成为客户选择存款银行的主要因素。

4、存款保险机构可通过对有问题银行提供担保,补贴或融资支持等方式对其进行挽救,或促使其被实力较强的银行兼并,减少社会震荡,有助于社会的安定。

存款保险制度的利弊

1、存款保险制度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稳定一国金融体系。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频频发生金融**。如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5年的英国巴林银行倒闭事件,1996年的日本阪和银行倒闭事件,1997年席卷东南亚和日韩的亚洲金融风暴,以及最近日本保险公司的频频破产等等,不仅严重影响了本国经济的正常运转和社会安定,还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这些国家为解决这些金融问题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国目前虽然没有发生大规模系统性的金融**,但随着金融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金融创新产品逐渐增多,中小型商业银行的纷纷成立,在商业银行内控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银行自身风险在逐渐增加。要防范风险,稳定金融,只能“防患于未然”,国际经验表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不失为防范金融风险的可行选择之一。

2)有利于保护广大存户利益,总体上增强银行信用。作为信用中介的银行,其基本特征是高风险性和不稳定性,即银行大部分资金是以负债的形式吸收的机构和个人存款,自有资金只占全部资本的小部分,在经营管理不善或其他因素作用下导致不能按时清偿债务时,就易引起银行信用危机。我国金融业目前的现状是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尚未完全转变,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风险抵御能力较差,在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善、金融监管手段和方法落伍的背景下,实行强制性存款保险实际上也是对银行业发展的一种强制性保护。

3)有利于革新传统观念,提高了公众风险意识。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下,我国的银行储蓄存款不仅没有风险,而且收益可观,一直是人们投资的首选渠道。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破产不仅在理论上已被公众接受,而且在实践中已实施,因此作为经营货币这一特殊商品的商业银行所潜在的风险也应为公众所接受。

4)有利于加强中央银行的监管力度,减轻中央银行的负担。存款保险的目的,一方面是在心要的情况下,执行赔偿的职责,另一方面,更为主要的是为了保障整金融体系的稳定。这就要求存款保险机构要对日常的银行经营活动进行监督,而且要定期对银行的财务状况进行检查,审查其上报的统计报表和账目。当银行管理不善或经营非法、风险较大的业务时,存款保险机构可以提出警告,勒令整改,帮助银行渡过难关,或促成其它银行的并购,从而实现中央银行的监管意图。

2、存款保险制度的消极影响

1)存款保险制度其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它可能诱发道德风险。一方面,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使得存款者风险意识下降,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实现以后,他们就可能不顾银行经营风险,将钱存到愿意支付最高存款利息的银行;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风险约束机制也会弱化,在经营活动中就可能为追求高额利润而过度投机。此外,在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还有特殊问题:主要是四大国有银行有政府为其做后盾,无偿享受政府提供的保险,为了节省运行成本,显然不愿加入存款保险体系。如果不把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纳入这一体系,那么由于保险基金数额小、范围狭窄,就很难保证银行资金发生大量损失的时候对储户进行赔付。

上一篇: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下一篇:暑假音乐培训心得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