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存款保险(共5篇)
隐性存款保险 篇1
一、引言
在中国即将准备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时, 道德风险问题引起了大家的担心。Dianmond和Dibvig (1983) 认为存款保险制度决策必须考虑到道德风险。曹元涛 (2005) 指出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和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 均能达到稳定公众信心、防止挤兑风潮发生的目的。张正平 (2006) 认为我国已经具备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前提条件。张强、佘桂荣 (2009) 指出存款保险所产生的严重道德风险不仅削弱存款人市场监控的有效激励, 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银行管理层市场影响的积极效应。
二、两种制度中的道德风险分析
无论是显性存款保险还是隐性存款保险制度都存在着道德风险。
对于存款人,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下, 市场对银行的约束淡化, 银行存款被多种政策和相关部门的保护, 那么存款人在这种情况下就会降低对银行的监督, 引发存款人的道德风险。若银行的风险很高, 超出了存款人的承受范围, 存款人便会要求提前支付, 若存款人都这样要求, 对银行则是致命的打击。而一旦建立起存款保险制度, 该制度本身的设计使得对存款人的保护更加可靠, 尤其是在当银行无法足额支付存款人的债务时, 由存款保险机构负责代为银行支付债务, 这样就使得存款人的监督角色转换给了存款保险公司, 这就导致存款人忽视银行的经营业绩, 甚至在极端情况下, 存款人对破产银行的支付债务的要求也忽视了, 使得市场对银行的约束功能淡化。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 由于有政府作为银行的后盾, 大多数存款人认为银行是不会倒闭的。另一方面存款人在存钱时, 银行并未对可能发生的支付风险做相关提示, 在这种情况下, 存款人对银行信息披露是否及时准确、财务状况是否良好, 存款银行的债务风险大小并不十分关注, 而且存款人的风险意识也非常淡薄。因而在有国家信用担保的情况下, 存款人对银行的经营状况是漠不关心的, 也即产生道德风险。
对于银行,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下, 银行风险防控功能会减弱。银行为了追求更高的利益, 会投资风险更高的商业活动, 以致减少流动性的储备, 就会造成银行运行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那些资金并不充足, 风险较高的金融机构便得到实际的好处。相反, 如果投机失败, 则会让一部分稍弱的金融机构可能产生崩盘。在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 政府充当着保护的角色, 银行依然是有投向高风险业务的倾向, 而且银行业的不良资产率也远远的超过其他的行业, 这种隐形担保存在的情况下, 道德风险十分严重。
对于监管结构, 会可能造成对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过分依靠, 使得在金融监管中产生道德风险。有了这个依靠, 监管部门会放松监管, 主要体现为对银行风险检查的疏漏、对银行存在过度的纵容行为。监管部门的这种失职监查会增加道德风险。在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 有了政府作为后盾, 认为银行不会倒闭, 同样会造成监管部门的放松, 也即同样的存在着道德风险。
三、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相对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会降低道德风险
虽然二者都存在着道德风险, 但是只要合理设计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各个环节, 同时改造存款保险制度所面临的环境, 就会很大的弱化道德风险的冲击。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提供一个淘汰机制, 允许经营不善的银行破产, 此时银行之间就会相互竞争, 银行为了不被淘汰会随时关注自己的经营情况, 自己的绩效, 虽然有保险公司的“兜底“, 在面对高风险的业务时也会慎重经营, 这就降低了道德风险。而在隐形存款保险制度下, 银行之间不能形成有效的竞争, 小银行根本不能与大银行竞争, 导致大银行倾向于高风险、高收益的业务, 不能降低道德风险。
另外, 银行可以破产也会增加存款人对银行的监督。存款人会随时关注银行的动态, 当发现银行投资一些高风险的项目时, 或者要求提高利率, 或者发生挤兑。而在隐形存款保险制度下, 存款人总是认为银行是国家的, 对自己存在银行的资金很放心, 根本不关心银行的经营情况, 仅仅追求便利性, 导致银行少了一层监管, 即公众的资金也多了一份风险。
保险费率实行差别费率, 根据各个银行的风险水平来制定不同的保险费率。这样就避免了低风险的银行补贴高风险的银行, 从而降低了道德风险。而在隐形存款保险制度中没有一个可行的方案来降低道德风险。
实行强制保险。如果采用自愿投保, 高风险的银行就更愿意参加投保, 有了保险公司的兜底, 会更倾向于高风险的业务, 从而增加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当所有银行都参加保险, 那么业绩好的银行就会去监督业绩不好的银行, 这种相互监督的约束机制就会降低道德风险。而在隐形存款保险制度下, 银行之间不能进行相互监督, 自然道德风险会高于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下的道德风险。
实行限额保险, 这也就意味着一旦银行经营失败, 存款人的资金将不能得到全额的赔偿, 为了减少自己的损失, 会刺激存款人监督银行, 关注银行的动态, 从而降低道德风险。而在隐形存款保险制度中, 实际上是全额保险, 存款人自然就不会积极的去监督银行的行为。
存款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投保金融机构缴纳的存款保险费, 也可允许私人参与, 因为这一方面增加了存款保险准备金, 另外也增加了一方的监管, 防止存款保险基金给与那些一味增加盈利, 而不控制风险的银行, 造成需救助的银行得不到资金, 导致系统性风险增加。
四、结论
综合以上的分析, 我们知道, 长期以来, 中国实行隐形的存款保险制度, 对保护居民的存款、维护社会金融的安全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 隐形存款保险制度中的道德风险并没有降低, 因此应该积极的推出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形成更加合理的存款金融机构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志坚.中国隐形存款保险分析[J].思维战线, 2011, (4) .
[2]任晓, 周小川.择机出台存款保险制度[N].中国证券报, 2012.
[3]杨坤.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问题研究.国际金融, 2013 (12) .
隐性存款保险 篇2
经过多年的酝酿和准备,并在充分吸取国际金融危机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基础上,我国《存款保险条例》(下称《条例》)于5月1日正式施行。在制度出台过程中,社会各界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支持。目前看,《条例》施行三年多来,各方面反应积极正面,制度运行平稳,功能不断拓展,存款保险制度在保障存款人权益、增强公众信心、强化风险约束、促进银行审慎经营和健康发展等方面的作用逐步显现。从各地持续监测情况看,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秩序正常,并未出现制度出台前担心的“存款搬家”或者存款从小银行向大银行集中等情况。
当前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存款人全额保障水平持续保持高位,有效维护了银行体系稳定。截至末,50万元存款保险保护限额能够为全部投保机构99.6%的存款人提供全额保护,这与《条例》出台时的保障水平相比保持稳定。其中:城市商业银行的全额保护覆盖率为99.4%,农村商业银行为99.7%,农村合作银行为99.7%,农村信用社为99.8%,村镇银行为99.2%,民营银行为99.9%。总体上看,我国存款保险的保障水平较高,可以对存款人给予充分保护。
第二,我国存款保险在防范和应对银行挤兑、增强银行体系稳健性方面已经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当前,我国部分金融生态脆弱地区处于风险易发高发期,一有“风吹草动”很容易引发存款人恐慌和挤兑。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后,存款人权益有了制度化的法律保障,大大增强了公众信心,提升银行体系稳健性。例如,208月,某省一家中小银行由于谣传其储户资金无法兑付,导致周边的几家乡镇支行发生挤兑。事件发生后,人民银行和银监部门等有关方面迅速行动,共同采取应对措施,特别是加大存款保险宣传力度,通过张贴存款保险声明、发放存款保险宣传折页、在银行网点电子屏滚动播放存款保险宣传标语等方式,向公众宣传该行所吸收的本外币存款依照《条例》受到保护。从事后分析看,存款保险宣传对稳定公众情绪和信心起到了积极成效,对缓解挤兑压力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第三,存款格局总体保持稳定,中小银行存款市场份额稳中有升。从各国经验看,存款保险是中小银行发展的重要有利条件,客观上可以增强中小银行的信用,有利于为之创造一个与大银行公平竞争的金融市场环境,促进包括大、中、小银行在内的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均衡健康发展。从监测情况看,《条例》施行以来,大、中、小银行存款格局保持稳定,中小银行的市场份额稳中有升。截至年末,中小银行存款余额比《条例》出台时增长37.3%,存款市场份额比《条例》出台时上升2.1个百分点。
隐性存款保险 篇3
存款需要搬家?
已退休的周女士原本把钱都放在国有银行里,一部分活期,一部分用作定期存款。而近些年一些中小银行宣称具有更高的存款利率,心动之下也转移了一部分存款到这些银行。在她看来,国有大行比中小银行更安全,于是周女士考虑是否需要将存款转移到国有大行?
建议:储户不妨将存款分散,在国有大行和中小型银行中都开设账户,况且在存款保险制度下,即使是中小银行也有50万元的最高偿付金额,所以无需太担心。而对于存款超过50万元的土豪们,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存款分散存到几家不同的银行,或者把存款分散存在家庭不同成员的账户下。按照征求意见稿规定,并不意味着当银行出问题时50万元以上的部分就得不到赔付。当个别小存款银行发生了被接管、被撤销的情况,通常会有其他合格的金融机构进行“接盘”,这样存款人的存款将转移到其他银行,继续得到全面保障。
理财产品不在保险范围内
在征求意见稿中,银行理财产品并不在存款保险范围内,这也引起不少储户的担忧。
市民刘女士表示,为了获得更高收益,目前她的银行存款已经转换成了不同时限的银行理财产品。她有60万元的存款,其中40万元都用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
建议:在存款保险制度推出后,投资者通过银行理财时,就需要考虑该银行的经营状况、资产质量、承受风险的能力等,而不是盲目地相信银行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自身投资理财知识的积累,不要盲从,而是主动研究后选择适合自己、在自己风险承受范围以内的理财产品。
隐性存款保险 篇4
存款保险制度一种金融保障制度, 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 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 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 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 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 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 维护银行信用, 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
真正意义上的存款保险制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美国1/3的银行破产, 倒闭商业银行超过9000家, 严重影响了金融体系和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基于这一背景, 美国国会于1933年通过《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和《国家住宅法》, 设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FDIC) 和联邦储蓄贷款保险公司 (ES LIC) , 标志着现代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此后, 许多国家引入了这一制度。加拿大于1967年设立了存款保险公司;日本于1971年颁布了《存款保险法》, 并于同年成立存款保险公司;联邦德国于1976年、英国于1982年比分引入了存款保险制度。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 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也设立了这种制度。目前, 已有7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
二、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研究
中国作为经济转轨中的国家, 创建存款保险制度的风险要比市场经济国家大得多。之前我国政府一直对存款实行的是隐性全额担保, 而创建存款保险制度则是从全额担保转变为限额担保, 可能会出现存款转移或因公众对银行信任度下降而引发的挤兑风波, 这将加大个别银行的风险, 甚至会对整个银行体系造成冲击。另外, 由于中国公众的投资渠道相对较少,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还需要提高存款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对风险的识别能力。而市场经济国家则是从没有担保转为限额担保, 其道德风险要大一些。因此, 在存款保险制度设计上, 在如何防范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提高存款人风险识别能力和保护存款人利益方面应有中国自身的特点。到目前为止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也在学术上得到一定的共识。
目前, 中国存款保险制度处于最后设计和论证过程中, 还没有形成最终定论, 但从目前达成的初步共识看, 基本的制度框架应包括:
(一) 强制存款保险方式
中国的存款类金融机构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金融机构在其经营管理、资产规模、风险防范以及资本充足率等方面, 都有着显著的不同。这样, 在创建存款保险制度的时候, 就必须特别的防范“逆向选择”问题的出现, 实现公平竞争。因此所有的在中国境内经营存款的金融机构都应当参加存款保险制度。
(二) 差别费率
实行强制存款保险方式之后, 根据目前国际上经验来看, 实行差别费率才能够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现象发生, 即好的银行不愿意参加保险, 而风险较大的银行却热衷于参加保险。对于强制存款保险方式所可能产生的“劫富济贫”现象, 即风险规避型银行所缴纳的保费用于弥补风险偏好型银行, 将通过对各投保金融机构采用风险差别费率征收保费的办法来加以规避, 差别费率也是存款保险制度最为核心的内容。因此,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在创建存款保险制度之初将实行简单的差别费率即根据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和资本充足率情况确定费率等级。对高风险机构实行高费率, 低风险机构实行低费率, 以利于形成正向激励机制, 起到辅助监管作用。然而, 从长远看应实行风险挂钩的差别保险费率, 促进金融机构之间公平竞争, 也就是最终实现根据单个银行的风险评级实行差别费率。存款保险机构依据相应法律规定对不同风险等级的投保金融机构确立不同的存款保险费率档次, 从而有效激励投保金融机构积极改善自身的资产质量, 降低保费成本, 提高经营效益。
(三) 理赔标准
保险理赔的方式有全额赔偿和限额赔偿。综合目前各国情况, 有四种理赔方式:一是限额赔偿, 如美国;二是简单比例赔偿, 如德国;三是分段比例递减赔偿, 如意大利;四是比例与限额赔偿, 如英国。而这些都是属于非全额赔偿。鉴于中国国情, 央行等监管机构在之前的研究显示, 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理赔大的框架是有限赔付, 但在一定的过渡期内对个人存款全额理赔, 过渡期后对存款人的存款统一实行限额赔偿。
赔付的限额的厘定同样也面临着中国国情的特殊性, 首先需要区分财政存款、企事业单位存款以及个人存款的不同而有相应的区别。而就个人存款赔付, 从国际经验来看, 保险赔付的最高标准一般按照一国人均GDP的比数来决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荐的标准为3倍;另外国际上常用的也比较认同的偿付标准是存款人存款的90%。如果按照GDP的3倍, 根据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我国人均GDP:29940元, 那么理赔的限额则大概应定为9万元左右。参考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对北京银行存款账户现状的调查以及横向对比北京、上海两地的数据, 94.98%的账户密集于10万元以下。10万元以下账户存款余额占全部个人存款的33.7%, 20万-50万元的账户余额占22.6%, 100万以上账户存款余额占比14%, 总体看呈相对均匀的梯级分布。因此, 有提议称个人存款的额赔付限额定为10万元或12万元, 对应相应人行的调研数据, 此标准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四) 存款保险机构
从目前已经实行该制度的国家来看, 主要有三种组织形式: (1) 由政府出面建立, 如美国、英国、加拿大; (2) 由政府与银行界共同建立, 如日本、比利时、荷兰; (3) 在政府支持下由银行同业联合建立, 如德国。而根据中国目前金融改革和金融监管情况, 作为稳定金融的重要工具之一, 中国的存款保险机构不仅仅是“pay-box” (付款箱) , 它应是一个在具备基本“付款箱”功能的基础上, 考虑“成本最小原则”和“风险最小化”的风险管理机制。也就是说存款保险机构从维护基金安全的角度出发应有一定的监管职权, 这将对中国目前金融监管不足形成必要的补充。
三、资产管理公司纳入存款保险机构
1999年, IMF发布了一份关于存款保险具体制度的最佳实践报告 (Garcia, 1999) , 该报告通过对世界各国存款保险制度理论和时间的总结研究, 以及对各国存款保险计划优劣的比较分析, 构建了一套存款保险制度的最佳实践准则。最佳实践准则中明确指出, 监管当局须确保迅速处置倒闭的金融机构, 以保证金融秩序的快速恢复。因此, 由存款保险机构内设专门的资产处置组织, 充当问题金融机构的清算人, 才能确保金融机构资产处置的迅速和高效。因此, 中国存款保险机构不仅要引入监管职权, 同时其职能除收取保费、对存款人进行赔付、对存款保险基金进行管理和运用外, 还必须担当投保存款机构市场退出的清算人。而资产管理公司所拥有的成熟丰富的经验, 是存款保险机构的资产处置的最好选择。
首先, 资产管理公司纳入存款保险机构将极大地提高不良资产的处置效率, 资产管理公司凭借资源优势以及成熟的模式, 在清算问题金融机构的资产时能够保证高效, 高的资产回收率对于存款保险机构再赔付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其次, 资产管理公司纳入存款保险机构有利于存款机构自身的发展。资产管理公司纳入存款保险机构不仅提高了行业集中度, 实现规模经济, 也使人才等资源得到了良好的整合, 这对中国正式实行存款保险制度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帮助作用。
综上所述, 将资产管理公司纳入存款保险机构, 组成相应的资产处置组织是构建健康高效的存款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问题金融机构资产处置的速度和效率, 还能有效降低处置成本, 减少保险基金的损失, 使得存款保险机构能更充分地发挥其稳定银行体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元涛.显性存款保险制度、隐形存款保险制度与中国的选择[J].经济学动态, 2005, (6)
[2]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北京地区银行存款账户现状调查[J].中国金融, 2007, (23)
[3]王国刚.实施存款保险制度不宜操之过急[J].国际金融研究, 2007, (7)
解答《存款保险条例》 篇5
问:为什么要制定条例?
答:存款保险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存款人利益的重要措施,是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存款保险,是指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统称投保机构)交纳保费形成存款保险基金,当投保机构经营出现问题时,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依照规定使用存款保险基金对存款人进行及时偿付,并采取必要措施维护存款以及存款保险基金安全的制度。目前,世界上已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以来,有关国家和地区不断完善存款保险相关制度,在保护存款人权益,及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完善我国金融安全网,更好地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护金融市场和公众对我国银行体系的信心,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深化金融改革,维护金融稳定,促进我国金融体系健康发展。早在1993年,国务院就提出建立存款保险基金,保障社会公众利益。中国人民银行[微博]会同有关部门作了长时间系统研究,充分征求了各方面意见建议。目前,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制定条例,目的是为建立和规范存款保险制度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
问:存款保险的保障范围是什么?
答:为有效保障存款人的利益,保证存款保险制度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促进银行业公平竞争,条例规定的存款保险具有强制性。在我国境内设立的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含外商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都应当参加存款保险。同时,参照国际惯例,规定外国银行在中国的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分支机构以及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存款原则上不纳入存款保险,但我国与其他国家或者地区之间对存款保险制度另有安排的除外。
从存款保险覆盖的范围看,既包括人民币(6.6782, -0.0018, -0.03%)存款,也包括外币存款;既包括个人储蓄存款,也包括企业及其他单位存款;本金和利息都属于被保险存款的范围。但金融机构同业存款、投保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在本机构的存款,不在被保险范围之内,这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约束作用,防范道德风险。这也是国际通行做法。
问:存款保险的保费谁来交,按什么标准交?
答:存款保险的保费由投保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交纳,存款人不需要交纳。存款保险实行基准费率与风险差别费率相结合的制度。费率标准由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根据经济金融发展状况、存款结构情况以及存款保险基金的累积水平等因素制定和调整,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各投保机构的适用费率,则由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根据投保机构的经营管理状况和风险状况等因素确定。实行基准费率和风险差别费率相结合的费率制度,有利于促进公平竞争,形成正向激励,强化对投保机构的市场约束,促使其审慎经营,健康发展。综合考虑国际经验、金融机构承受能力和风险处置需要等因素,我国存款保险费率水平将低于绝大多数国家存款保险制度起步时的水平以及现行水平。
问:50万元的最高偿付限额是怎么确定的,偿付限额以上的存款是不是就没有安全保障了?
答:确定存款保险的最高偿付限额,既要充分保护存款人利益,又要有效防范道德风险。从国际上看,最高偿付限额一般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至5倍。条例规定的50万元的最高偿付限额,是中国人民银行[微博]会同有关方面根据我国的存款规模、结构等因素,并考虑我国居民储蓄意愿较强、储蓄存款承担一定社会保障功能的实际情况,经反复测算后提出的,这一数字约为我国人均GDP的12倍,高于世界多数国家的保障水平,能够为99.63%的存款人提供全额保护。同时,这个限额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将根据经济发展、存款结构变化、金融风险状况等因素,经国务院批准后适时调整。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实行限额偿付,并不意味着限额以上存款就没有安全保障了。按照条例的规定,存款保险基金可以用于向存款人偿付被保险存款,也可以用于支持其他投保机构对有问题的投保机构进行收购或者风险处置。从已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看,多数情况下是先使用存款保险基金支持其他合格的投保机构对出现问题的投保机构进行“接盘”,收购或者承接其业务、资产、负债,使存款人的存款转移到其他合格的投保机构,继续得到全面保障。确实无法由其他投保机构收购、承接的,才按照最高偿付限额直接偿付被保险存款。此外,超过最高偿付限额的存款,还可以依法从投保机构清算财产中受偿。
问:在什么情况下存款人有权要求偿付被保险存款?
答:从法律制度上明确在什么情况下存款人有权要求偿付被保险存款,对于保障存款人利益非常重要,也是存款人十分关心的问题。为此,条例明确规定了存款人有权要求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使用存款保险基金偿付被保险存款的情形:一是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担任投保机构的接管组织;二是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实施被撤销投保机构的清算;三是人民法院裁定受理对投保机构的破产申请;四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其他情形。为了保障存款人及时获得偿付,条例还明确规定,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在上述情形发生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足额偿付存款。
问:如何保障存款保险基金的安全?
【隐性存款保险】推荐阅读:
存款保险11-15
存款保险条例08-19
《存款保险条例》全文10-26
中国存款保险模式选择07-15
存款保险制度利弊分析10-07
存款保险调研报告11-05
存款保险制度及其利弊分析11-03
浅谈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08-14
传中国将在年底前启动存款保险制度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