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保险调研报告(精选9篇)
存款保险调研报告 篇1
调研报告
根据XX精神及金融稳定科工作安排,作为地方法人投保机构,我行积极配合上级监管部门的调研工作,努力搜集、如实汇报存款保险制度实施“两周年”对我行的影响并形成报告。现将调研情况反馈如下:
一、存款保险制度对我行防风险、经营管理、成本核算等方面的存在一定的影响。一是短期内,对XX造成一定压力。存款保险制度规定保险费率实行差别费率制。经营风险越高,保费费率越高。为了控制运营成本,就必须保证相对保守的经营方式。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银行的存贷款业务利差必然会有所收紧、信贷增速可能面临放缓的趋势,基于此,从短期中小银行自身的盈利水平必将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二是从长期来讲,对XX更是一种发展机遇。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有利于促进XX与大银行间的公平竞争。在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公众对XX这样规模较小、成立时间短的新兴银行的信心,有利于为XX提供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并激励XX不断在管理成本、风险防控与服务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从而为XX提升自身竞争力提供了一项很好的发展机遇。
二、大部分储户对存款保险制度表示支持与赞成,认为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为储户资金安全性的提高起到了“舔砖加瓦”的积极作用。但是部分存款数额超出50万赔付标准的大额储户,则担心超出部分存在一定的风险。还有一部分文化相对落后的储户并未知晓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为此,作为地方法人机构,我行积极主动向储户宣传存款保险制度,在储户群体中普及存款保险制度的相关知识,力保储户知情权。
三、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对我行存款、存款结构等方面未产出明显影响,可能是由于我行成立不久,存量客户较少,客户存款规模较小,数据波动变化不明显。
四、存款保险制度实施以来,XX对该制度表示认同与支持。该制度的出台为XX的发展、竞争力的提升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促进XX优化经营结构,创新经营产品,主动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2、促进XX不断提高经营过程中的风险意识,在稳健经营的道路上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3、促进XX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通过优质文明的服务提升竞争力,维护存量客户,吸引新客户,为XX的发展续航。
存款保险调研报告 篇2
存款保险制度一种金融保障制度, 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 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 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 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 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 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 维护银行信用, 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
真正意义上的存款保险制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美国1/3的银行破产, 倒闭商业银行超过9000家, 严重影响了金融体系和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基于这一背景, 美国国会于1933年通过《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和《国家住宅法》, 设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FDIC) 和联邦储蓄贷款保险公司 (ES LIC) , 标志着现代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此后, 许多国家引入了这一制度。加拿大于1967年设立了存款保险公司;日本于1971年颁布了《存款保险法》, 并于同年成立存款保险公司;联邦德国于1976年、英国于1982年比分引入了存款保险制度。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 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也设立了这种制度。目前, 已有7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
二、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研究
中国作为经济转轨中的国家, 创建存款保险制度的风险要比市场经济国家大得多。之前我国政府一直对存款实行的是隐性全额担保, 而创建存款保险制度则是从全额担保转变为限额担保, 可能会出现存款转移或因公众对银行信任度下降而引发的挤兑风波, 这将加大个别银行的风险, 甚至会对整个银行体系造成冲击。另外, 由于中国公众的投资渠道相对较少,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还需要提高存款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对风险的识别能力。而市场经济国家则是从没有担保转为限额担保, 其道德风险要大一些。因此, 在存款保险制度设计上, 在如何防范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提高存款人风险识别能力和保护存款人利益方面应有中国自身的特点。到目前为止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也在学术上得到一定的共识。
目前, 中国存款保险制度处于最后设计和论证过程中, 还没有形成最终定论, 但从目前达成的初步共识看, 基本的制度框架应包括:
(一) 强制存款保险方式
中国的存款类金融机构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金融机构在其经营管理、资产规模、风险防范以及资本充足率等方面, 都有着显著的不同。这样, 在创建存款保险制度的时候, 就必须特别的防范“逆向选择”问题的出现, 实现公平竞争。因此所有的在中国境内经营存款的金融机构都应当参加存款保险制度。
(二) 差别费率
实行强制存款保险方式之后, 根据目前国际上经验来看, 实行差别费率才能够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现象发生, 即好的银行不愿意参加保险, 而风险较大的银行却热衷于参加保险。对于强制存款保险方式所可能产生的“劫富济贫”现象, 即风险规避型银行所缴纳的保费用于弥补风险偏好型银行, 将通过对各投保金融机构采用风险差别费率征收保费的办法来加以规避, 差别费率也是存款保险制度最为核心的内容。因此,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在创建存款保险制度之初将实行简单的差别费率即根据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和资本充足率情况确定费率等级。对高风险机构实行高费率, 低风险机构实行低费率, 以利于形成正向激励机制, 起到辅助监管作用。然而, 从长远看应实行风险挂钩的差别保险费率, 促进金融机构之间公平竞争, 也就是最终实现根据单个银行的风险评级实行差别费率。存款保险机构依据相应法律规定对不同风险等级的投保金融机构确立不同的存款保险费率档次, 从而有效激励投保金融机构积极改善自身的资产质量, 降低保费成本, 提高经营效益。
(三) 理赔标准
保险理赔的方式有全额赔偿和限额赔偿。综合目前各国情况, 有四种理赔方式:一是限额赔偿, 如美国;二是简单比例赔偿, 如德国;三是分段比例递减赔偿, 如意大利;四是比例与限额赔偿, 如英国。而这些都是属于非全额赔偿。鉴于中国国情, 央行等监管机构在之前的研究显示, 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理赔大的框架是有限赔付, 但在一定的过渡期内对个人存款全额理赔, 过渡期后对存款人的存款统一实行限额赔偿。
赔付的限额的厘定同样也面临着中国国情的特殊性, 首先需要区分财政存款、企事业单位存款以及个人存款的不同而有相应的区别。而就个人存款赔付, 从国际经验来看, 保险赔付的最高标准一般按照一国人均GDP的比数来决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荐的标准为3倍;另外国际上常用的也比较认同的偿付标准是存款人存款的90%。如果按照GDP的3倍, 根据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我国人均GDP:29940元, 那么理赔的限额则大概应定为9万元左右。参考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对北京银行存款账户现状的调查以及横向对比北京、上海两地的数据, 94.98%的账户密集于10万元以下。10万元以下账户存款余额占全部个人存款的33.7%, 20万-50万元的账户余额占22.6%, 100万以上账户存款余额占比14%, 总体看呈相对均匀的梯级分布。因此, 有提议称个人存款的额赔付限额定为10万元或12万元, 对应相应人行的调研数据, 此标准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四) 存款保险机构
从目前已经实行该制度的国家来看, 主要有三种组织形式: (1) 由政府出面建立, 如美国、英国、加拿大; (2) 由政府与银行界共同建立, 如日本、比利时、荷兰; (3) 在政府支持下由银行同业联合建立, 如德国。而根据中国目前金融改革和金融监管情况, 作为稳定金融的重要工具之一, 中国的存款保险机构不仅仅是“pay-box” (付款箱) , 它应是一个在具备基本“付款箱”功能的基础上, 考虑“成本最小原则”和“风险最小化”的风险管理机制。也就是说存款保险机构从维护基金安全的角度出发应有一定的监管职权, 这将对中国目前金融监管不足形成必要的补充。
三、资产管理公司纳入存款保险机构
1999年, IMF发布了一份关于存款保险具体制度的最佳实践报告 (Garcia, 1999) , 该报告通过对世界各国存款保险制度理论和时间的总结研究, 以及对各国存款保险计划优劣的比较分析, 构建了一套存款保险制度的最佳实践准则。最佳实践准则中明确指出, 监管当局须确保迅速处置倒闭的金融机构, 以保证金融秩序的快速恢复。因此, 由存款保险机构内设专门的资产处置组织, 充当问题金融机构的清算人, 才能确保金融机构资产处置的迅速和高效。因此, 中国存款保险机构不仅要引入监管职权, 同时其职能除收取保费、对存款人进行赔付、对存款保险基金进行管理和运用外, 还必须担当投保存款机构市场退出的清算人。而资产管理公司所拥有的成熟丰富的经验, 是存款保险机构的资产处置的最好选择。
首先, 资产管理公司纳入存款保险机构将极大地提高不良资产的处置效率, 资产管理公司凭借资源优势以及成熟的模式, 在清算问题金融机构的资产时能够保证高效, 高的资产回收率对于存款保险机构再赔付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其次, 资产管理公司纳入存款保险机构有利于存款机构自身的发展。资产管理公司纳入存款保险机构不仅提高了行业集中度, 实现规模经济, 也使人才等资源得到了良好的整合, 这对中国正式实行存款保险制度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帮助作用。
综上所述, 将资产管理公司纳入存款保险机构, 组成相应的资产处置组织是构建健康高效的存款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问题金融机构资产处置的速度和效率, 还能有效降低处置成本, 减少保险基金的损失, 使得存款保险机构能更充分地发挥其稳定银行体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元涛.显性存款保险制度、隐形存款保险制度与中国的选择[J].经济学动态, 2005, (6)
[2]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北京地区银行存款账户现状调查[J].中国金融, 2007, (23)
[3]王国刚.实施存款保险制度不宜操之过急[J].国际金融研究, 2007, (7)
存款保险调研报告 篇3
关键词: 道德风险;存款保险;防范机制;设计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6)03-0039-05
八十多年前,为了挽救在经济危机下几近崩溃的银行体系,美国开启了世界上存款保险制度的先河。美国存款保险制度随着金融的发展不断完善,尤其在金融风险及监管检查方面卓有成效。20世纪60年代,金融国际化和自由化使得金融风险剧增,大多数西方国家也建立起本国的存款保险制度。我国的《存款保险条例》的实施,迈出了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第一步。国外存款保险制度发展与改革的得失给我国提供了启示和借鉴意义。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重点应围绕防范道德风险,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既要结合我国的特殊国情,又不能流于形式僵化死板,要边摸索边改善,根据金融的发展和创新,对存款保险制度进行动态、弹性的调整。
一、存款保险道德风险
(一)存款保险道德风险的界定与释义
存款保险制度是当银行无法满足其对存款人的(付款)义务时,保护存款人其受保存款不受损失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制度。存款保险制度有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和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之分。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以法律明文规定的形式,对受保金融机构特定种类的存款进行保护,且正式建立存款保险机构的制度。我国2015年起施行的《存款保险条例》,标志着我国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初现雏形。因此,下文所提“存款保险制度”均指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道德风险是指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交易的一方无法监督另一方的行动时,或者监督的成本过高,一方行为的变化而致使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而在存款保险制度语境下的道德风险是指存款人、投保银行以及监管机构等不同主体,出于各自不同动机,为追求自身最大的利益而承担过度风险,并且不惜损害他方,从而可能致使银行业出现危机。
(二)存款保险道德风险的形成机制
存款保险制度实质上是一系列复杂的合约。涉及存款人、投保机构和监管机构等相互之间多重委托代理关系。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势必产生各方冒险逐利、转嫁风险的道德风险。因而,下文将从上述不同行为主体出发来探讨道德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形成的原因。
1.存款人的道德风险
存款保险制度弱化了存款人对银行体系的市场约束机制,使得存款人自我保护激励不足。若不存在没有任何存款保护制度,银行便会有破产之虞,因而存款人有较强的动机自发地监督银行。如果银行承担了过高的风险,存款人要么会要求其提高存款利率,要么会“用脚投票”,将存款转移到更稳健的金融机构或其他更安全的地方。而存款保险赔付制度下,即使银行破产,存款人的存款全部或大部分都能够得到赔付。因而,存款人甚至可能去选择冒险经营,但许诺给他们高额利率的银行,进而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选择”。
2.投保银行的道德风险
对投保银行高风险经营的激励是存款保险制度中最主要的道德风险。由于存款保险制度降低了存款人挤兑的可能性,银行发生流动性危机的可能性也随之下降。银行的股东和管理层会放松对银行的监督和管理。同时,来自存款人市场约束也被弱化,使得存款人不再密切监督银行,银行不用为其增加的风险付出高利率的代价。因而,银行更倾向于通过承担高风险来获取更高收益的投资活动。而银行高风险经营是导致其破产甚至产生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造成了银行间激烈的恶性竞争,不利于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3.监管机构的道德风险
从存款保险机构来看,监管宽容是其最主要的道德风险。存款保险机构为了减少保险基金损失,对有问题的投保银行,往往吝于立即救助,而是期待其通过整改自行好转,如果通过整改得以改善,则存款保险机构就免去了一笔救助费用。但如果由于存款保险机构怠于救助,问题银行错过了最佳救助时机而变得更糟糕时,将会给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带来危机。这种监管宽容的道德风险同样蔓延至金融安全网的其他两大支柱——最后贷款人和金融审慎监管机构。当银行出现暂时流动性困难而产生挤兑时,由于存款保险制度作为最后一道防线兜底,中央银行更倾向认定为清偿性不足或不存在系统性风险而拒绝提供最后贷款。而金融审慎监管机构由于存款保险制度降低了因挤兑而导致银行破产的可能性,而对金融安全盲目乐观,放松监管。
二、基于道德风险防范的存款保险制度设计
诚然,存款保险制度催生了道德风险,带来了诸多危害。但如果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一旦银行出现信心危机问题,将会迅速扩散至整个金融体系,带来深重灾难。实践证明,经过精心设计的约束机制是可以防范道德风险的,许多针对道德风险的制度设计已经运用到各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实践中,并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效。
(一)保持存款保险机构的独立性
确保存款保险机构独立地位,排除政治压力的干预和参保银行的影响。单独设置存款保险机构,有助于相互制衡、各司其职,让存款保险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特有职能和履行应有职责而不受不当干扰,也避免与其他金融安全网成员之间因地位不平等带来的信息共享困难,或推诿责任的道德风险。
在实践方面也显示,独立设置存款保险机构符合存款保险制度的发展趋势。根据国际存款保险协会(IADI)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实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中,独立设置的存款保险机构在2000年时共有15个,占23%;2010年为36个,占38%;2011年底为54个,占65%。[1]鉴于不少刚刚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将存款保险机构置于其他监管机构之下的做法视为过渡期内的权宜之计,这一比重将会继续扩大。
(二)采取风险差别费率方式
在1991年美国颁布《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促进法》之前,参保银行均基于统一的标准费率来缴纳保费。风险较高、经营不善的“坏银行”并不需要支付更高的成本;而稳健经营,无破产之虞的“好银行”所支付的成本竟然要与那些“坏银行”同样高。事实上形成了稳健银行对问题银行的补贴,这是一种“扶劣损优”的不公平现象。美国在实践中注意到这一问题,因此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促进法》中采取了依风险确定保险费率。要求存款机构按照自身承担的风险水平缴纳保费。Merton的期权定价模型理论也表明了在固定费率制度下,容易引发道德风险问题。[2]银行会通过增加资产风险和减少资本将风险从自身转移至存款保险机构、将利润转移给自己,而在风险差别费率的情况下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相比单一费率制度,风险差别费率能够有效地降低存款保险的道德风险问题,因此,许多国家开始效仿美国选择风险差别费率代替统一费率,这将是未来存款保险制度发展的主要趋势。
(三)确立限额保险方式
Alovsat Mulumov对土耳其银行系统的存款保险和道德风险的案例研究表明,在全额赔付的制度下,商业银行存在从事过度风险行为的倾向。[3]因此,大多数国家选择实行限额存款保险方式,而保护限额的设定关系到道德风险的控制和政策目标之间的平衡。若保险额定得太高,存款人的风险意识下降,容易滋生过度的道德风险;若保险额定得太低则难以实现存款保险制度的两大主要目标——保护小额存款人和金融市场的稳定。[4]
国际上保险限额的界定方法有两种,一种做法是将本国人均GDP作为存款保险限额的参考,另一种是使全额赔付能够覆盖90%的存款人。实践中,各国采取“广覆盖”原则,一般按人均GDP的3-5倍设定存款保险限额,使大多数存款人的存款受到明确的保护。
但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存款保险限额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各国在危机期间提高了存款保险的限额。存款保险上限的提高是各国在面对危机时,存款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之一。在金融危机的特殊时期,这一措施能够起到使存款人重拾信心,减少银行挤兑及稳定金融市场的效果。
(四)赋予存款保险机构适当的监管权
存款保险机构作为保险人和赔付方,有最大的动力阻止各方的道德风险,保护存款保险基金不受损失。因此,应当赋予存款保险机构适当的权力来限制参保银行的道德风险。《多德-弗兰克法案》便加强了联邦存款保险机构(FDIC)对参保金融机构的监管权,增加其备份检查权、执行权和有序清算权等。《有效存款保险体系核心原则》(2014年版)也要求明确存款保险机构享有检查和提前介入问题银行等权力,以及在银行恢复与处置过程中的相应职责等。
存款保险机构除具备保险赔付和紧急援助等传统“支付箱”职能之外,还应当配合其他金融监管机构对投保机构进行监督管理。通过现场与非现场的检查权、拒绝与终止承保权、早期干预与处置权、处罚与建议处罚权等监管权的合理安排,存款保险机构能够有效降低道德风险问题。但为了避免出现监管重合和监管真空的现象,存款保险机构与其他金融监管机构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金融监管机构主要通过金融机构实施全面合规性监管来达到目标,偏重化解和纠正。而存款保险机构的监管应侧重保护存款人资金安全,对投保银行进行过程中的风险监控,强化存款保险制度事前和事中的风险发现和防范功能。[5]
三、中国存款保险道德风险防治困境及建议
我国的《存款保险条例》基本参照了国际存款保险机构协会(IADI)发布的《有效存款保险体系核心原则》的指引原则制定,但由于我国自身特殊的国情,如居民有着较高的储蓄偏好,银行业存在国有垄断程度较高的局面等等,使得我国引入存款保险制度存在特有的道德风险困境,不能照搬国际经验。
(一)起步阶段难以设立独立的存款保险机构
《存款保险条例》中规定了我国现行存款保险机构是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6]而该基金由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管理。这样隶属于人民银行的安排存在着目标冲突,存款保险机构的主要目标是保护存款人,而中央银行的主要目标是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如果中央银行同时代替存款保险机构行使风险处置与金融机构救助的职能,使“最后贷款人”变为“最先贷款人”,将影响其货币政策职能,甚至引发通货膨胀。只有设立独立的存款保险机构才能够避免与中央银行和审慎监管机构存在目标冲突。但考虑到眼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设立独立机构将花费大量资金。保费尚未充分积累就有很多成本支出,社会上就会有意见,如果此时发生一定数量的银行倒闭,存款保险赔付资金不够用,就会对设立机构的成本支出提出强烈的批评。[7]
现阶段将存款保险基金置于人民银行之下的做法,笔者建议只能作为过渡时期的权宜之计。一旦条件成熟,应设立独立的存款保险机构,且给予其与中央银行和审慎监管机构同等的地位。如使之共同直属于国务院,三者相互间地位平等但同时都对国务院负责。这样的安排可以使得三者既能相互制衡,又能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协调合作,及时共享信息和资源。
(二)高储蓄率难以设定合理的偿付限额
根据《存款保险条例》,我国存款保险的最高偿付限额为50万元,为2015年人均GDP的10倍左右,能够为99.63%的存款人提供全额保护。[8]而国际上一般为人均GDP的2至5倍。过高的保护容易引发道德风险,银行危机的频率是随着保险赔付额度与人均GDP的比例的增加而增加的。如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的美国存贷危机中,有经济学家通过测算认为,若当时美国的存款保险赔付额度是人均GDP的1.5倍的话,美国发生银行危机的可能性将降低43%。[9]与此同时,我国又存在着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特殊国情:我国居民存款意愿强烈,储蓄率为世界第一,存在着大量的中小存款人。且民众投资渠道狭小,银行存款是其主要投资方式。社会保障体系远未健全,其储蓄承担着教育、医疗、养老等多种社会功能。如果保护不足,易损害普通民众的利益,难以达到保护存款人利益和防止挤兑以维护金融稳定的两大目标。因此如何找到维护金融稳定和约束市场纪律之间的平衡是我国确立赔付上限的难点。
建议对最高赔付限额进行动态、弹性地调整。从国际经验来看,在金融危机发生时,为提升存款人对银行系统和金融体系的信心,在制度安排之外进行的额外保障也是非常多见的。[9]最近各国存款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普遍提高赔付上限。美国大幅提高最高保护限额水平,德国甚至放弃限额保护改采全额担保。但这种非常措施长期化将助长道德风险。考虑到我国大量的中小存款人储蓄意愿强烈,且其储蓄承担着社会保障功能,关乎国家的稳定。相较其他国家,应当给予较多的保护。但不应超过人均GDP的10倍。当我国建成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时,要适时降低最高保护限额水平。在发生金融危机时,应提高赔付上限;而在危机过后,及时调整回合适的限额。根据我国的经济现状和金融风险状况等进行动态地调整,保险限额定期进行评估修改。另外,注重加强公众在存款保险制度方面的知识教育,树立其风险意识。使其了解存款保险制度及其保障范围和限制也有助于防范道德风险,确立合理的赔付限额。
(三)存款保险机构监管权难以落实
由《存款保险条例》可知我国存款保险机构不是单纯的“付款箱”功能,虽然给予了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非现场检查权,但没有明确规定是否有现场检查权。仅仅要求投保机构报送资料难以对投保银行的道德风险进行有针对性的监控。但给予其现场检查权又要注意与其他保持协调合作,避免多头监管导致监管真空,权利(力)、职责不清晰。[10]
因而,笔者建议首先应细化金融监督管理协调机制,《存款保险条例》中关于金融机构间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的规定实为前瞻性的借鉴,但遗憾的是仍停留在原则性框架层面,缺乏正式的、刚性的制度保障。建议参考美国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官协会的做法,由各金融监管机构轮流出任协会主席,轮流检查、结果共享,或者联合检查但各有分工的方式对银行进行监管。[10]这样既可行使存款保险机构必要的现场检查权,又可避免超越职权、重复检查。再者,存款保险机构主要职责是维护存款人利益以此维护金融稳定,赋予一定的处罚权是必要的,但仅限于督促收取保费等保护存款人和存款基金的必要,不宜过多,也不宜将手伸的过长,以免混淆与金融审慎监管机构的职能。因此,在存款保险机构认为应当处罚但又属于其他监管机构职责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设置必要的建议处罚权,提高监管效率,避免重复处罚。这种建议处罚权不能是原则性规定,流于形式,要明确监管机构对建议处罚回应的形式、期限、内容以及其他责任等等,若监管机构对存款保险机构的处罚建议有异议,提交共同上级解决。
参考文献:
[1]魏加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EB/OL].
[2016-09-01]. http://www.drc.gov.cn/xscg/20130510/
182-473-2874917.htm.
[2]Merton Robert C,An Analytic Derivation of the Cost of Deposit Insurance Loan Guarantees: An Application of Modern Option Pricing Theory[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1977(1):3-11.
[3]Ensar Yilmaz & Alovsat Muslumov, Deposit Insurance and The Moral Hazard Problem:The Case of the Turkisn Banking System[J].AppliedEconomics,2008,40(16):2147-2163.
[4]张圣翠.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与道德风险的防治[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6(3):73.
[5]刘仁伍.存款保险制度道德风险:理论与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35.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60号.存款保险条例[EB/OL].[2016-09-01].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
/2015-03/31/content_9562.htm.
[7]周小川.周小川详解存保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EB/OL].[2016-09-01]. http://finance.ifeng.
com/a/20150428/13668821_0.shtml.
[8]国务院法制办、中国人民银行负责人就《存款保险条例》答记者问[EB/OL].[2016-09-01]. http://www.gov.cn/
xinwen/2015-03/31/content_2840896.htm.
[9]朱耀.存款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3.
[10]朱大旗,李慈强.存款保险新机制下的银行监管权[J].保险法,2013(5):35.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Based on the Prevention of Moral Hazard:
Plight in Designing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in China
TANG Li
(School of Law,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moral hazard has always been a controversial issue in the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The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can reduce the risk of bank runs and stabilize financial system. However, it also weakens the market discipline and creates moral hazard.The root cause of moral hazard is information asymmetry, which is almost inevitable in modern society. It does not only exist in the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but also in other fields. Moral hazard is by no means the reason to abandon the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but it should be controlled and prevented by establishing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properly.The moral hazard in China's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because of our particular situation. Based on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this article tries to find a way to design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which is suitable for the realistic situation of China and can prevent moral hazard.
存款保险制度 篇4
意味着国家对银行业的管理越来越市场化,换句话说:中国的银行以后“有资格死亡”了。
中国银行业正面临三个新情况:一是利率市场化,二是对民营资本开放,三是互联网金融的搅局。
银行业将出现三大变化:第一,银行数量急剧增长,中小银行越来越多;第二,行业竞争将空前激烈,利差越来越小,资金成本越来越高;第三,中小银行经营风险越来越大,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将成为可能。也就是说,银行破产的几率大增。
民营资本的中小银行如果出现经营风险,国家不可能全部兜底。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建立一整套制度,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也就是说,国家需要为银行业建立一套“丧葬制度”。
所谓“生前遗嘱”,就是银行在没有遇到危机的时候,就需要制定一套预案,交代清楚,如果出现破产风险的时候,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步骤救助,按照怎样的方案来清理其资产。遗嘱中一般会包括:激励性薪酬怎么样回吐,红利回拨或限制分红制度,业务的分割与恢复,机构的处置与处理。
仅有“生前遗嘱”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很难给储户带来更为可靠的利益保护。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相当于给中小储户系上一条安全带。
目前存款的注意事项:
慎重选择在中小银行存款。很多中小银行,特别是金融风险、房地产风险比较高的地区的农村合作银行、小型民营银行,轻易不要将资金放进去。这些银行是最脆弱的,一笔大的贷款出现问题就可能翻船。所以,轻易不要被人情或者高息所左右,把钱存入不靠谱的小银行。
如果存款量大,最好分散到多家银行。根据媒体的报道,将来存款保险保障的上限,大概是每人50万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如果银行破产,50万以下的储户可以在保险的帮助下全额拿回存款。超过50万的部分就很难说了,也许都拿不回来,也许只能拿回来一定比例。
银行出现问题的时候,50万元以下存款是有绝对保障的,但理财产品不属于存款,不在存款保险保护范围,所以以后理财产品还是要慎重选择,银行的理财产品利率都比较低,如果再不受保护,那还真不如网贷平台来的放心。
(全国2-14)205月,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正式实施。按照存款保险制度规定,成员银行缴纳保费形成保险基金,当成员银行破产清算时,使用银行保险基金按规定对存款人进行偿付。这一制度对银行业发展的积极意义在于
①防范金融风险,稳定金融秩序
②增强银行信用,推动银行平等竞争
③促进利率市场化,增加银行收益
④降低银行经营风险,提高其竞争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答《存款保险条例》 篇5
问:为什么要制定条例?
答:存款保险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存款人利益的重要措施,是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存款保险,是指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统称投保机构)交纳保费形成存款保险基金,当投保机构经营出现问题时,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依照规定使用存款保险基金对存款人进行及时偿付,并采取必要措施维护存款以及存款保险基金安全的制度。目前,世界上已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以来,有关国家和地区不断完善存款保险相关制度,在保护存款人权益,及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完善我国金融安全网,更好地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护金融市场和公众对我国银行体系的信心,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深化金融改革,维护金融稳定,促进我国金融体系健康发展。早在1993年,国务院就提出建立存款保险基金,保障社会公众利益。中国人民银行[微博]会同有关部门作了长时间系统研究,充分征求了各方面意见建议。目前,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制定条例,目的是为建立和规范存款保险制度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
问:存款保险的保障范围是什么?
答:为有效保障存款人的利益,保证存款保险制度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促进银行业公平竞争,条例规定的存款保险具有强制性。在我国境内设立的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含外商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都应当参加存款保险。同时,参照国际惯例,规定外国银行在中国的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分支机构以及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存款原则上不纳入存款保险,但我国与其他国家或者地区之间对存款保险制度另有安排的除外。
从存款保险覆盖的范围看,既包括人民币(6.6782, -0.0018, -0.03%)存款,也包括外币存款;既包括个人储蓄存款,也包括企业及其他单位存款;本金和利息都属于被保险存款的范围。但金融机构同业存款、投保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在本机构的存款,不在被保险范围之内,这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约束作用,防范道德风险。这也是国际通行做法。
问:存款保险的保费谁来交,按什么标准交?
答:存款保险的保费由投保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交纳,存款人不需要交纳。存款保险实行基准费率与风险差别费率相结合的制度。费率标准由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根据经济金融发展状况、存款结构情况以及存款保险基金的累积水平等因素制定和调整,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各投保机构的适用费率,则由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根据投保机构的经营管理状况和风险状况等因素确定。实行基准费率和风险差别费率相结合的费率制度,有利于促进公平竞争,形成正向激励,强化对投保机构的市场约束,促使其审慎经营,健康发展。综合考虑国际经验、金融机构承受能力和风险处置需要等因素,我国存款保险费率水平将低于绝大多数国家存款保险制度起步时的水平以及现行水平。
问:50万元的最高偿付限额是怎么确定的,偿付限额以上的存款是不是就没有安全保障了?
答:确定存款保险的最高偿付限额,既要充分保护存款人利益,又要有效防范道德风险。从国际上看,最高偿付限额一般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至5倍。条例规定的50万元的最高偿付限额,是中国人民银行[微博]会同有关方面根据我国的存款规模、结构等因素,并考虑我国居民储蓄意愿较强、储蓄存款承担一定社会保障功能的实际情况,经反复测算后提出的,这一数字约为我国人均GDP的12倍,高于世界多数国家的保障水平,能够为99.63%的存款人提供全额保护。同时,这个限额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将根据经济发展、存款结构变化、金融风险状况等因素,经国务院批准后适时调整。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实行限额偿付,并不意味着限额以上存款就没有安全保障了。按照条例的规定,存款保险基金可以用于向存款人偿付被保险存款,也可以用于支持其他投保机构对有问题的投保机构进行收购或者风险处置。从已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看,多数情况下是先使用存款保险基金支持其他合格的投保机构对出现问题的投保机构进行“接盘”,收购或者承接其业务、资产、负债,使存款人的存款转移到其他合格的投保机构,继续得到全面保障。确实无法由其他投保机构收购、承接的,才按照最高偿付限额直接偿付被保险存款。此外,超过最高偿付限额的存款,还可以依法从投保机构清算财产中受偿。
问:在什么情况下存款人有权要求偿付被保险存款?
答:从法律制度上明确在什么情况下存款人有权要求偿付被保险存款,对于保障存款人利益非常重要,也是存款人十分关心的问题。为此,条例明确规定了存款人有权要求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使用存款保险基金偿付被保险存款的情形:一是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担任投保机构的接管组织;二是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实施被撤销投保机构的清算;三是人民法院裁定受理对投保机构的破产申请;四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其他情形。为了保障存款人及时获得偿付,条例还明确规定,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在上述情形发生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足额偿付存款。
问:如何保障存款保险基金的安全?
浅析《存款保险条例》 篇6
2015年3月31日, 探讨研究了20多年的《存款保险条例》由国务院向外界公布, 并定于2015年5月1日开始实施。到底是什么促使了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形成?
(一) 居民存款数量快速增长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一直呈高速增长的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居民储蓄存款数量经历了几个阶段:最初的10年增长最快, 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30%以上;1998~2000年增长率开始下滑, 主要是因为股市的兴起使一部分资金从银行流向了股市;随后从2003年开始到2006年, 突破了10万亿和15万亿大关, 直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冲击了银行业, 增长速度才逐渐放缓, 从央行公布的数据来看, 近几年我国居民存款增速又恢复了正常。我国早已成为世界上的储蓄大国, 居民存款数量巨大, 因此存款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二) 为利率市场化做好准备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市场深化改革的重要项目, 但目前存款利率上浮区间仍未解禁, 利率市场化进程还差最后一步。当存款利率也实现市场化后, 银行间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存款保险条例》的先一步出台, 既保障了存款人的基本利益, 也为银行间充分竞争创造了条件, 即便出现个别银行破产, 《条例》的偿付机制也可以令大部分储户不受到损失。
二、细读《存款保险条例》
从全球范围来看, 存款保险制度早已广泛的在多国实行。此次《存款保险条例》的出台, 是对我国银行存款制度的完善, 也是中国银行业向世界先进制度靠近的一大步。《条例》着重说明了投保和偿付的对象、操作流程、存款偿付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以及新设机构———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职责。
《存款保险条例》的主要内容有:以保护存款人的合法权益, 及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为目的;投保机构仅限中国境内的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不适用于本国银行的境外分支机构以及外国银行的境内分支机构;实行限额偿付, 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 被保险存款包括人民币存款和外币存款, 事发7个工作日内可得到足额偿付;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制定保险费率标准, 并根据投保机构的经营管理状况和风险状况确定不同的适用费率, 保费由投保机构支付;此外,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还对银行有监督核查的职责。
三、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 为什么要定50万的偿付上限?是否有效
根据央行的测算, 50万的偿付范围涵盖了中国99.63%的存款人的全部存款, 因此可以保护绝大多数储户的合法权益。同时,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提出, 50万的偿付上限相当于我国人均GDP的12倍, 而国际水平通常为2~5倍, 由此看来, 这个限额是比较合理有效的, 不会过紧也不会过松。当然,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50万的限额标准也会不断调整。如:美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将存款保险额度由原定的10万美元提高到25万美元;日本在刚实施存款保险制度时的最高偿付上限为300万日元, 随着经济的增长, 1986年这一上限提高到了1000万日元。
(二) 《条例》的出台会不会导致大规模的分散存款
有人会质疑, 超出限额部分的存款受不到《条例》的保护, 是否会促使存款人进行分散存款, 导致一些银行的存款规模大幅缩小?事实上, 超过50万元的存款也不是完全无法得到保障的。当金融机构发生危险时, 往往采取转让、被接管等其他措施, 其资产和负债将会延续到新的机构。新设立的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就是这样一道“安全线”, 可以对投保机构进行接管和实施清算, 并且分散存款会让存款人失去一部分利息, 而希望通过存款生利息获得收益的储户占很大的比例, 因此存款大规模搬家的情况应该不会出现。
(三) 《条例》如何高效的实施
《条例》出台的最终目的是金融市场的良性运转。我们应当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和监管力度, 来推动《条例》实施。首先要通过媒体让人们熟知, 向大众宣传, 不能仅限于行业内, 避免储户因不了解具体规定而出现跟风行为影响银行的运营。其次, 管理机构要注重监管, 对不利因素进行早期纠正避免风险扩大, 风险出现时更要及时采取措施, 尽量把损失降到最低。
(四) 预测《条例》实施后银行间市场的新现象
《存款保险条例》实施后, 下一步存款利率上浮区间将会放开, 此时对于个人来说, 存款风险将变得更小, 而对于大中小银行来说, 银行间的竞争将会异常激烈, 因为《条例》为中小银行提高了信用, 帮助中小银行和大银行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的过程中允许竞争失败, 而不需要政府来兜底, 这对于中国银行业来说是一个大的进步。
四、结束语
《存款保险条例》为完成利率市场化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强制性投保避免了个别因素可能导致的风险, 在维护存款方面起了指导性的作用。相信未来我国银行业制度将会越来越完善, 在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向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存款保险条例.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3/31/content_9562.htm.
[2]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信贷收支统计.http://www.pbc.gov.cn/publish/diaochatongjisi/4303/index.html.
存款保险登陆中国? 篇7
11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在第十四届两岸金融学术研讨会上透露,中国存款保险制度设计方案已正式上报国务院,2009年有望推出。此消息一出,引起全国各界广泛讨论。那么什么是存款保险,它有什么作用,对普通储户和银行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中国此时推出该制度是否合适呢?
危机不代表失败
所谓存款保险,是指存款类金融机构,按照所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向特定机构缴纳一定保险金,当这些金融机构发生支付危机、破产倒闭或者其他经营危机时,由存款保险机构通过资金援助,赔偿保险金等方式,保证其清偿能力的一项制度。
作为一个国家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存款保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金融体系的稳定。作为信用中介的银行,它的风险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和传染效应,当一家银行出现支付危机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储户无法准确判断银行问题的严重性,使挤兑现象同时出现在“好”银行和“坏”银行,由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局部的金融问题很容易演变为全局性的金融危机。存款保险制度可以为储户提供心理上和实际上的保障,从而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
目前,人们对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存疑主要是因为最早建立该制度的美国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导致美国二十几家银行倒闭破产,且危机仍在持续蔓延,人们不仅怀疑这是否证明存款保险制度在美国的彻底失败?
宏源证券固定收益总部结构融资部总经理宋鸿兵告诉《小康·财智》记者:“在这么大的危机面前,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是没有太大作用的,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自有资金只有452亿美元,而它所担保的资产相当于它资产的100倍,救了几家大银行后,它自己就会资不抵债,需要国家来救助了。”
然而,部分学者认为,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在于保护存款者利益,而非挽救银行破产,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法与金融研究室主任胡滨在接受《小康·财智》记者采访时说:“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只是人们将关注焦点集中在了银行不断破产的层面,没有注意到储户利益层面。”他认为,存款保险制度的重要作用在于对存款者的救助,稳定投资者信心,在美国7000亿美元紧急救助法案中,将存款保险额度由之前的10万美元提高到25万美元的条款,正是它发挥作用的表现。另外,存款保险制度只是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制度中的一种,不可能仅靠这一种制度来挽救如此大规模的金融危机。
存款保险影响了谁
有关存款保险制度的具体方案设计也是争论的焦点之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利益平衡问题,包括存款者、各种银行以及政府监管部门。
对于存款者,该制度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在银行发生支付危机时保护存款者利益,确保储蓄安全,理当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中国的特殊国情造成了特殊问题。在中国,银行的退出风险一直都是由政府来隐形担保的,人们的市场意识相对薄弱,存款者更相信政府而非市场,因此,人们担心建立这项制度是否会使存款不保险。胡滨认为,中国建立这种制度是为了完善金融市场,促进市场化改革,但是如果出现了这种制度难以解决的问题,政府依旧可能承担最终的担保责任,这项制度使存款者的存款更安全了。
对于银行,成立该制度后,银行一方面需要交纳一定额度的保费,另一方面需要接受该制度的一些监督约束,都会增加运行管理成本。另外,由于存款保险制度为存款者储蓄提供担保,可能导致人们在选择银行存款时过度注重利率而忽视银行资质,加大银行之间的不公平竞争,从而加大银行经营难度和风险。
对金融监管部门来说,权力划分和协同监管的难度将会增加。胡滨说:“中国没有必要建立专门的存款保险机构,重在制度完善,不是机构建设。”由于该制度还涉及到金融监管、银行破产清算重组等问题,而中国实行的是分业监管制度,由“一行三会”共同管理,这必然需要进行权力划分,对监管部门的协调沟通提出更高的要求。
推出时机已成熟
公布中国存款保险制度设计方案上报国务院消息的时间是11月26日,而就在前一天,11月25日,美国第二大商业银行花旗银行的股价大幅下跌,截至当天,其股价累积下跌六成,市值缩水为210亿美元,不及其2006年年底时2740亿美元的1/10。正在全世界都在担心金融危机已经蔓延至储蓄银行的时候,中国加大推进存款保险制度的步伐,人们不免要问:时机成熟吗,是不是太过仓促了?
其实,早在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就开始了有关存款保险制度的研究论证,经过十年的努力,各相关部门也已达成共识,可以说在理论和认识上已经相当成熟。胡滨认为,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不仅在于发生危机时维护存款者的利益,它还肩负着金融监管和风险预警的责任,在中国金融尚未遭受此次金融危机实质性冲击时推出该制度,意在未雨绸缪。
应该说,中国十年来难以真正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根源在于中国金融市场的不完善。以前,国有银行占据绝对的垄断地位,有国家信用担保,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然而,经过多年金融改革开放,中国金融市场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建立起了包括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地方银行等在内的多层次金融体系。浙江省区域经济合作企业发展促进会金融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沈立刚对《小康·财智》记者说:“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政府应该把一些本应由市场来承担的责任剥离出去,由市场来承担这是一个发展方向。”国巨创业投资集团总裁孙飞在接受《小康·财智》记者采访时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银行应该自己承担风险,不可能依然由国家来为它们担保,尤其是外资银行,它在中国成立独立法人,它破产总不能让中国政府来买单,因此,目前成立存款保险制度已经是当务之急。
建中国特色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对于中国来讲,仍然是种新事物,在具体方案设计和规划方面仍需要借鉴国外经验教训,结合中国特殊国情,推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存款保险制彘目前,国际上已经几十多个国家实行了存款保险制度,其中最典型的是美国存款保险制度。
美国是世界上实行存款保险制度最早、也是运行机制最完善的国家。1929年经济大萧条造成全美先后9755家银行倒闭,存款者损失约14亿美元。为了应对危机,美国国会在1933年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其中包括成立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条款,并于同年7月正式成立FDIC。其主要职能包括:1、存款保险。为全美约97%的银行存款者的存款提供限额为25万美元的保险2、银行监管。直接监管着5600多家非美联储成员的州注册银行和储蓄信贷机构;3、处置倒闭存款机构。当存款机构资不抵债、不能支付到期债务或其资本充足率低于2%时,由该机构处置。
自该机构成立以来,曾多次进行改革,最近一次即为近期美国提出的7000亿美元紧急救助法案中保险额度的提高。该制度运行70多年来,经受住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比较成功地保证了银行体系的稳定,维护了公众对银行系统的信心。
存款保险宣传活动总结 篇8
该行为了让社会公众对存款保险制度有更好的认知,及时行动,大造声势,并组织全行员工认真学习了关于存款保险制度的有关知识,除印制了“存款保险问与答”宣传手册外,还设立专门的咨询柜台向客户及公众进行宣传和解释,使广大普通市民对该项制度有了更深的了解:未来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发展,金融行业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不排除会有个别银行经营出现问题。
一旦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自主定价,可能会存在一个银行利差急剧收窄的情况,那么这个时候有些银行经营就可能会出问题。
小议《存款保险条例》 篇9
美国在吸取了20世纪30年代初银行破产导致经济危机的教训后,并为应金融业务不断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十九世纪中期,先后推出《联邦存款保险法》和《银行控股公司法》,志在保护存款人的利益,规范银行控股公司行为,从而维护金融市场正常秩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经过近一个世纪在立法体制的不断完善,美国商业银行破产与存款保险制度在客观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一,在银行破产或其他原因处置清算时,对存款人及时进行赔付,保护存款人尤其是中小存款人的权益;其二,维持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防止出现恐慌性挤兑和系统性风险。
具体到我国而言,金融体制改革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中滞后,尤其表现在金融监管与法律规范的不健全,导致其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頸;同时,沉重的地方财政负担也成为拖慢经济整体发展进程的一大重要因素;加之在2014年年底发生的多城市小额信贷与地方银行的挤兑危机,民间信贷业务体制不够完善导致金融市场秩序混乱,严重挫伤了民众对金融体制和经济发展的信心。就目前而言,通过立法规范金融企业的行为,确定金融运行规则,是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措施。
二、《存款保险条例》是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题中之义
在美国,《联邦存款保险法》和《银行控股公司法》属于美国银行法律体系。其不仅是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制度的法律体现,具体规定了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组织、权力和运营,保险基金的来源和运用;同时也是是问题银行处置、银行机构市场退出的法律。由于美国银行普遍实行银行控股公司制,美国银行破产体制不同于普通公司的破产程序,具体规定于《银行控股公司法》中,强调银行破产在破产申请人、破产标准、清偿顺序、社会影响等方面具有不同于普通商事公司破产的特殊性。在《联邦存款保险法》中,又具体规定了在通常的破产法之外,由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主持银行清算的流程,包括资产清收、资产处置、清算程序和清偿债务的顺序。同时,随着立法的不断修正与发展,还囊括进了有关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对银行机构进行日常监管和风险处置的规定,已经相当完备。
相较之下,长期以来中国将普通商事主体破产程序纳入《破产法》范畴,没有对商业银行的破产单独立法;现行的《商业银行法》由于被划入经济法范畴,仅涉及对银行运营的监管与调控,并未涉及其退出金融市场的规定。在此背景下,《存款保险条例》的颁布对完善金融体制法律构架具有重要意义。这种用市场机制取代原有行政保护的措施,进一步明确了银行体系的权责架构,确立了一种可预期的、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即通过明确的事前承诺——公开声明储户利益不受银行破产的影响,结合可信的资金安排——确保存款保险基金的稳定的救助能力,在公众、银行和政府三方参与、共担成本的情况下,建立风险公担的公平机制。同时,由于长期以来我国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地方财政对中央政府造成了沉重的压力,《存款保险条例》的颁布有利于把政府的隐性担保显性化,用灵活、公平的市场机制替代僵硬的行政保护,全面推进金融体制市场化。可见,《存款保险条例》的颁布不仅是市场经济继续发展的关键一步,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
三、《存款保险条例》可能存在的问题
美国《联邦存款保险法》不仅确定了专门的管理与执行机构——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作为处置银行破产的主要政府部门,同时明确了其职权范围:首先,负责管理联邦存款保险基金;其次,负责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破产处置;最后,承担一部分的金融监管职能。
但这一次颁布的《存款保险条例》,将存款保险事宜一揽子划给央行是否合理、恰当,仍需要实践来检验。美国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成立之初,仅负责赔付,银行破产处置职能和银行监管职能是在成立之后的数十年间逐渐加强的。究竟要赋予央行什么样的职能,以及各项职权应该如何行使,在《存款保险条例》中未作明确规定,仍需进一步完善。
同时,此次通过的《存款保险条例》所规定的投保机构范围,不包括外国银行在华分支机构,是否会加大金融市场监管的难度和运营风险呢?加之缺乏与《存款保险条例》相适应的、完备的金融机构破产制度,对于诸如赔付的启动时点、存保机构的接入力度、代位求偿的实现途径等问题,在理论和现实中仍存在争议。
【存款保险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存款保险条例08-19
隐性存款保险11-02
《存款保险条例》全文10-26
中国存款保险模式选择07-15
存款保险制度利弊分析10-07
存款保险制度及其利弊分析11-03
浅谈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08-14
传中国将在年底前启动存款保险制度06-16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设立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与国际借鉴10-17
存款开展调研建议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