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存款保险模式选择

2024-07-15

中国存款保险模式选择(共6篇)

中国存款保险模式选择 篇1

存款保险制度自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来, 越来越受到金融界的普遍关注。在我国, 由于资本市场处于发展初期, 金融改革也刚刚起始, 存款保险制度在我国还是个新生事物。但是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暴发虽然对我国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的影响有限, 还不足以令存款保险制度直接发挥作用, 但是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面临的破产危机已经给我们足够的警示:我国要发展和完善金融, 必须正视存款保险制度, 将这一制度逐步列入金融改革的范畴。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为存款类金融机构建立专门的保险机构, 投保成员机构定期向保险机构缴纳保费, 当投保成员机构面临危机或倒闭时, 由专门保险机构向其提供流动性资助或者代替倒闭机构在一定限度内对存款人予以赔付的制度。作为保险的一个特殊品种, 这一制度包括投保形式、赔付方式、融资方式等多个内容。作为我国金融新领域, 我们有必要在这些方面逐个分析。

一、我国存款保险投保形式选择

存款保险的投保形式有两种:强制性与自愿性。强制性存款保险方案的优点在于它使所有存款人都可获得一定金额的保护, 所以比其他保险方案更能够保护公众的利益;但是它剥夺了银行自由选择是否投保的权力, 同时存款人不能自由选择投保的数量。在两种方案的取舍上, 首要考虑的是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目标, 由于自愿性方案不是所有的银行都参加保险, 使得那些偏好风险因而风险更大的银行更愿意参保, 而且为了避免其他银行“搭便车”, 投保银行总是有动力增大资产风险, 这种逆向选择反而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 不利于保护存款人利益, 因此, 在我国, 采取强制性的存款保险方案更为妥当。

二、我国存款保险的融资方式选择

存款保险制度的资金来源一般有两方面:一是政府或央行建立的风险准备金, 二是存款保险机构收取的保费收入。关于保费收入的收取方式有两种:

第一, 设立存款保险基金, 采用存款保险基金方式, 需要通过保险费率来计算保费。要求投保银行按规定缴纳一定的保费以备索赔之需, 保费通过保险费率来计算。保险费率的设计有固定费率和差别费率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固定费率操作简便, 而且避免了实行差别费率可能产生的金融机构间“存款大搬家”, 因为对一个金融机构收取高费率就在向金融市场传递其经营管理不善、存在安全隐患的信息, 但这种模式漠视了各家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水平、资本实力、风险程度等方而的差异, 是一种欠公平制度安排, 会助长经营较差的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而差别费率方式避免这种弊端的出现, 但差别费率向市场传递的金融机构的管理质量、风险程度等信息, 存款人可能会因此而转移存款, 造成社会转账成本增加。

第二, 采取非基金方式, 即只有小额的初始资金, 当有银行倒闭后需要额外资金时, 各成员共同支付。这种方式由于其实行事后核算和资金融通的方式, 融资成本可能会随着金融机构的破产而导致融资困难, 最终将风险转嫁给政府。这一模式将逐渐被淘汰。总体上看, 存款保险机构通过收取保费方法实行事前融资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结合我国具体情况, 在存款保险制度成立之初, 由财政或人民银行再贷款建立金融危机准备基金形成存款保险机构的创始资金是必不可少的。在保险机构设立后, 由保险机构再通过设立存款保险基金的方式向各吸收存款金融机构收取保费作为机构日常经营费用和保障基金。在保费收取方式上, 应在选用差别费率的基础上, 进行适当的修正。因为我国大型国有银行管理水平和资本充足率大大高于民营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 以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 而后者恰恰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弱者, 需要国家政府的扶持, 因此, 在保费收取方式上不可采用一刀切的方式, 而在采用差别费率的基础上, 对后者要有适当的补贴或政策上的扶持, 即采用修正的差别费率方式。

三、我国存款保险赔付方式选择

理论上讲, 存款保险机构对存款人的赔偿方式有全额赔偿和部分赔偿两种。但是由于实行全额赔偿不但需要筹措大额资金, 由于风险几乎全部由存款保险机构承担, 存款机构由此会降低风险控制而产生严重的道德风险, 反而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 因此这种赔付方式已逐渐被淘汰。

部分赔偿金额的确定有两种方式:一是规定一定的限额, 只对限额以下的存款予以赔付;二是对全部存款人进行赔付, 但每个存款人只能得到一定比例的赔付。这两种方法前者在于保护小额存款人, 因为它们基于信息不对称无法或很难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督, 而大额存款人则相对具有实施监督的能力和条件, 应该发挥其应有的市场监督作用。因此, 后者比前者更能充分调动市场的功能, 直到促进金融市场稳定的作用, 因此, 在我国宜选用第一种赔付方式。

综上所述, 存款保险制度在我国金融领域作为一个新生事物, 是我国金融领域稳定发展的必要机制, 在制度设计上, 我们必须本着稳定市场、保护广大存款人利益的宗旨, 选择这一保险制度不同方面的内容和方式, 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存款保险制度在我国的设计目标, 推动我国金融改革朝正确的方向改革。

摘要:存款保险制度作为我国金融领域的一个新生事物, 随着金融风暴的来临受到我国金融界的关注, 在未来的金融改革过程中, 必将成为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的设立必须考虑中国国情, 在投保形式、赔付方式和融资方式等方面做出正确的选择。

关键词:存款保险,投保形式,融资方式,赔付方式

中国存款保险模式选择 篇2

与银行公司治理和存款人保护法律关系的协调问题:相对一般公司的债权人而言,存款人在银行中地位更重要,债权风险更高,其利益保护更应该得到高度重视。而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下,缺乏对银行的经营管理人员的特别约束,银行经营管理人员不对银行经营失败承担个人民事责任。因此,有必要在《存款保险条例》中,确立存款保险公司参与投保银行公司治理的权利。同时,存款保险制度还需要与直接保护存款人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和最后贷款人制度相协调。出台存款保险制度后,在投保银行增加存款保险费用的支出后,法定存款准备金缴纳比例可相应调减。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应该明确存款保险理赔与中央银行再贷款的范围,划清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与村拨款保险制度出资救助的时间和顺序,处理好两者在解救银行危机时的关系,并明确再贷款不能纳入存款保险理赔的范围,以防止政府和中央银行子向存款保险机构转移风险。

与金融监管法律体系的协调问题:第一,要理顺存款保险公司与人民银行的关系。一是要确定存款保险公司独立于人民银行设立;二是要确立二者的协调关系,避免职能交叉和加重银行接受监管的负担。第二,存款保险公司的职能还应与银监会进行区分。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业审慎监管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可能引致监管者的道德风险,需要赋予存款保险公司一定的监管职能,与银监会的银行监管职能相协调应相互制约。而对于监督存款保险公司,需要以法律规定对存款保险公司的透明性要求和刚性的问责制度,存款保险公司的财务报表必须接受独立审计并定期向政府和公众报告,存款保险公司及其负责人应对运营失误承担责任。存款保险公司治理的核心在于其董事会,应通过立法确保存款保险公司董事会成员具有广泛的公共利益代表性和高度的专业性。

与问题银行处理和银行市场退出法律体系的协调问题:存款保险制度的主要功能,是对问题银行进行处理和安排问题银行退出市场。我国应通过立法将金融机构退出市场的方式进行统一规定,赋予存款保险公司在解决银行退出市场过程中的相关权限,在《存款保险条例》中应详细规定存款保险公司在权限内具体处理问题银行的职责。

存款保险制度的主要作用:

1.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提高社会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如果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当实行该制度的银行资金周转不灵或破产倒闭而不能支付存款人的存款时,按照保险合同条款,投保银行可从存款保险机构那里获取赔偿或取得资金援助,或被接收,兼并,存款人的存款损失就会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有效保护了存款人的利益。存款保险制度虽然是一种事后补救措施,但它的作用却在事前也有体现,当公众知道银行已实行了该制度,即使银行真的出现问题时,也会得到相应的赔偿,这从心理上给了他们以安全感,从而可有效降低那种极富传染性的恐慌感,进而减少了对银行体系的挤兑。

2.可有效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维持正常的金融秩序。由于存款保险机构负有对有问题银行承担保证支付的责任,它必然会对投保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一定的监督,管理,从中发现隐患所在,及时提出建议和警告,以确保各银行都会稳健经营,这实际上增加了一道金融安全网。同时由于这一制度对公众心理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也可有效防止银行挤兑风潮的发生和蔓延,从而促进了金融体系的稳定。

3.促进银行业适度竞争,为公众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大银行由于其规模和实力往往在吸收存款方面处于优势,而中小银行则处于劣势地位,这就容易形成大银行垄断经营的局面。而垄断是不利于消费者利益的,社会公

众获得的利益就会小于完全竞争状态下的利益。存款保险制度是保护中小银行,促进公平竞争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可使存款者形成一种共识,将存款无论存入大银行还是小银行,该制度对其保护程度都是相同的,因此提供服务的优劣,将成为客户选择存款银行的主要因素。

4.存款保险机构可通过对有问题银行提供担保、补贴或融资支持等方式对其进行挽救,或促使其被实力较强的银行兼并,减少社会震荡,有助于社会的安定。

存款保险制度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稳定一国金融体系。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频频发生金融**。如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5年的英国巴林银行倒闭事件,1996年的日本阪和银行倒闭事件,1997年席卷东南亚和日韩的亚洲金融风暴,以及日本保险公司的频频破产等等,不仅严重影响了本国经济的正常运转和社会安定,还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这些国家为解决这些金融问题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国虽然没有发生大规模系统性的金融**,但随着金融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金融创新产品逐渐增多,中小型商业银行的纷纷成立,在商业银行内控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银行自身风险在逐渐增加。要防范风险,稳定金融,只能“防患于未然”,国际经验表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不失为防范金融风险的可行选择之一。

2.有利于保护广大存户利益,总体上增强银行信用。作为信用中介的银行,其基本特征是高风险性和不稳定性,即银行大部分资金是以负债的形式吸收的机构和个人存款,自有资金只占全部资本的小部分,在经营管理不善或其他因素作用下导致不能按时清偿债务时,就易引起银行信用危机。我国金融业的现状是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尚未完全转变,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风险抵御能力较差,在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善、金融监管手段和方法落伍的背景下,实行强制性存款保险实际上也是对银行业发展的一种强制性保护。

3.有利于革新传统观念,提高了公众风险意识。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下,我国的银行储蓄存款不仅没有风险,而且收益可观,一直是人们投资的首选渠道。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破产不仅在理论上已被公众接受,而且在实践中已实施,因此作为经营货币这一特殊商品的商业银行所潜在的风险也应为公众所接受。

4.有利于加强中央银行的监管力度,减轻中央银行的负担。存款保险的目的,一方面是在必要的情况下,执行赔偿的职责,另一方面,更为主要的是为了保障整金融体系的稳定。这就要求存款保险机构要对日常的银行经营活动进行监督,而且要定期对银行的财务状况进行检查,审查其上报的统计报表和账目。当银行管理不善或经营非法、风险较大的业务时,存款保险机构可以提出警告,勒令整改,帮助银行渡过难关,或促成其它银行的并购,从而实现中央银行的监管意图。

存款保险制度的消极影响:

1.存款保险制度其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它可能诱发道德风险。一方面,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使得存款者风险意识下降,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实现以后,他们就可能不顾银行经营风险,将钱存到愿意支付最高存款利息的银行;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风险约束机制也会弱化,在经营活动中就可能为追求高额利润而过度投机。此外,在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还有特殊问题:主要是四大国有银行有政府为其做后盾,无偿享受政府提供的保险,为了节省运行成本,显然不愿加入存款保险体系。如果不把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纳入这一体系,那么由于保险基金数额小、范围狭窄,就很难保证银行资金发生大量损失的时候对储户进行赔付。

2.鼓励银行铤而走险。也就是说,存款保险制度刺激银行承受更多的风险,鼓励银行的冒险行为。因为银行知道,一旦遇到麻烦,存款保险机构会挽救它们。特别是当一家银行出现危机而又没被关闭时,所有者便用存款保险机构的钱孤注一掷,因为这时全部的风险由承保人承担。这样那些资金实力弱、风险程度高的金融机构会得到实际的好处,而经营稳健的银行会在竞争中受到损害,从而给整个金融体系注入了不稳定因素并增大了银行体系的经营风险。这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本来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3.存款保险制度还产生了逆向选择的问题。在存在存款保险制度的情形下,由于风险锁定存款保险,存款人更敢于冒险选择能提供非正常高回报的高风险银行,从而损害经济资源和市场约束的效率。在资源参加保险和存款保险费率统一的情形下,经营好的银行将会推出存款保险体系,经营不好的银行也要缴纳更高的保险费用,从而威胁到存款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银行体系性风险也将扩大。

4.存款保险制度本身也并非没有成本。对银行而言,缴纳保险费用将会增加其运营成本,减少利润。对存款人而言,银行会将存款保险的费用间接转移到储户身上。对存款保险机构来说,其也存在自身的运营成本,也有自己的利益,有可能将自身利益置于存款人和纳税人的利益之上,这样处理问题是就会产生利益倾向,从而出现问题。

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现实性

所谓存款保险制度是指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持金融业的稳定,维持信用秩序,防止金融危机,通过法律形式建立的存款强制保险制度。它要求吸收存款的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参加存款保险,并服从于存款保险制度的管理。如英国的存款保护委员会和美国的联邦款保险公司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宗旨是:(1)保护存款者的利益;(2)监督并促使银行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经营活动;(3)防止金融风险,以树立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存款保险制度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为无力退还存款的金融机构的储户支付保险金;二是对合并破产的金融机构和需要支持的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援助。存款保险制度,既是维护存款人利益的存款保障制度,也是对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监督检查制度;同时,又是维护金融正常秩序、防止金融系统动荡,进而保证国民经济整体运行秩序的制度。

1、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改革总格局,对存款保险制度提出了体制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银行只是处于出纳地位,银行既没有自己的物质利益,也对存款、贷款不承担任何最终经济责任;同时,企业与银行都是国家所有,其一切行为都受国家强计划的支配,由国家最终承担经济责任,所以,存款是有保障的,存款保险机构及保险制度是根本不需要的。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特别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企业和银行都是具有相对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银行对其所经营的存款、贷款要承担经济责任,不仅有经营风险,而且还存在例闭和破产的可能,存款人利益有可能被损害,金融危机有可能产生。这就从体制上提出了如何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从制度上保障存款人利益、防止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的问题。

2、我国正进行企业制度改革,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的经营风险有可能转化为金融风险,从而有必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我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正随着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而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化,企业将成为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同时,企业也将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包括经营风险、意外风险、决策风险、以及其它风险,亏损、破产、倒闭将成为可能。而作为企业最大债权的银行,也将由于企业的破产而受

到损失,从而引起银行由于支付困难而发生信用危机,造成储户的存款损失,引起金融混乱。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就能最大限度的保障存款人的利益,防止由于个别银行倒闭而诱发金融危机。

3、从我国金融体制看,我国金融体制正由计划金融体制向市场金融体制转化,国有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化,银行也将成为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银行破产、倒闭将成为可能。在市场金融体制下,银行与企业都是企业,都是具有独立经济利益、并承担经济责任的经济实体,所不同的是,银行由于其所经营商品的特殊性而有所特殊,但正因为其经营的商品具有特殊性,其经营风险更大:一方面,银行放款的对象(企业)的经营风险,有可能通过贷款这一经济链条而冲击银行,企业破产可能导致银行的大量信贷资产流失,从而使银行由于无力消化这一损失而破产;另一方面,银行自已也有可能由于经营不善、决策失误造成损失,甚至发生头寸不足、支付困难,诱发金融危机。存款保险机构将通过监督银行行为,减少银行经营损失,同时通过对支付困难的银行进行有限支付,把金融风险限制在最小的范围,有利于金融业的稳定。

4、从金融危机的后果看。货币作为商品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血液”作用,而金融则是国民经济的“心脏”,金融一旦发生危机,必然造成金融业的混乱,导致资金运行秩序的混乱,进而导致国民经济处于无序状态,最终引发全面的经济危机。一方面,金融危机将导致结算秩序混乱,使国经济的资金运行循环过程中断,国民经济无法正常运营;同时,金融危机不仅使企业不能及时得到银行的资金支持以扩大生产规模或维持简单再生产,而且还有可能导致企业的一部分已有资金损失,使企业的生产和流通停滞。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将造成银行资产损失,从而使民众失去对金融业的信心,最终导致全面的经济危机,而这种经济危机由于民众对金融业的信心恢复较慢而具有破坏性和持久性。所以对金融危机更应加以防范。

5、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尤为必要。我国正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金融体制正在由计划金融体制向市场金融体制过渡,在这一时期,金融危机的风险更大,建立防范制度和保障制度是顺利转制之必需。一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效益不佳,这些企业的负债在80%以上,绝大部分是银行贷款,而其亏损面在40%以上,1985年到1993年已累计亏损近2000亿元,有些企业已到了靠银行贷款发工资的地步,在这种状况下,企业制度改革必然使一部分企业倒闭、破产,其所承担的银行贷款将形成损失,银行将无力消化这么庞大的债权损失,从而可能使一部分银行发生经营危机和支付危机。二是在我国目前企业转制过程中,企业逃债、赖债现象严重,有的地方政府甚至把逃避银行债务作为搞活企业的有效方法,导致银行不良债务增加,呆帐、呆滞越来越多,据估计,目前企业不良贷款的比例在30%以上,西安市工商银行不良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例1993年为21%,1994年达到30%以上,不良贷款旧银行信贷基金的3到4倍,有关人士测算,目前银行收不回的呆帐、死帐大致占整个贷款的20%以上,那么,就以20%而论,企业制度改革将使这部分信贷资产由隐性损失化为实实在在的损失,数千亿元资产损失银行是没有能力用准备金自行消化的。但银行的存款却是必须要支付本息的,这必然造成受损失较多的银行发生经营困难。三是我国银行业的自我防范能力不足,一旦经济稍有动荡,将很可能发生支付危机。目前,我国的四大专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很低,没有一家达到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的最低要求,在国内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开始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之时,面对20%以上的不良贷款比例,显然难以抵抗经营风险。四是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体制的建立,金融市场体系的发展,金融衍生业务将得到很大发展,而金融衍生业务在给金融业带来巨大的市场运作空间和巨额利润的同时,也会造成巨大的风险,而且是银行难以抵御的风险。因此,在我国现阶段,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存款保险理论简述

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在流动性上具有天生的不对称性。为了满足存款人随时提现的要求,银行必须将吸收的存款投放到低收益、低风险、流动性高的资产上,而为了获取更高的收益,银行又必须进行风险较大的投资。由于银行不得不在二者之间进行权衡,所以,它极易遭受挤兑冲击并产生传染效应,从而给整个经济带来系统性风险(乔治,1999)。许多经济学家指出,对存款者进行某种程度的保护,对于增强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并保持金融稳定,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1963年弗里德曼和施瓦茨在《美国货币史》中总结到:“银行存款的联邦保险,是对1933年恐慌结果最重要的银行体系的结构性变化,这种变化是南北战争后各州银行券绝迹以来最有助于货币稳定的事情。”1983年Diamond和Dybvig(1983)提出了经典的银行挤兑模型,首次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提供了确切的理论依据。Diamond—Dybvig模型弥补了以前理论分析中没有对银行契约为何比其它类型的金融契约更不稳定做出很好解释的缺陷,指出信息不对称是银行挤兑的根源,而存款保险则是解决银行面临“自我实现”的存款人挤兑威胁的最优政策。之后,Gibbons(1992)对Diamond-Dybvig模型进行了简化,运用信息完全但不完美情况下的动态博弈分析,证明类似于囚徒困境,银行挤兑完全有可能作为纯粹纳什均衡的情况出现。

然而,无论是Diamond-Dybvig模型还是Gibbons的解释,都只是将存款保险制度作为改变人们预期和决策的一种方式,并以此避免银行发生挤兑,促进金融系统的稳定。但是,存款保险制度容易使存款者放松对银行经营的监督,这损害了市场纪律,并会引发银行的道德风险问题,故不一定能够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这也一直是人们反对存款保险制度的最主要理由。Martin(2001)就证明,存款保险的政策安排在抵御银行挤兑风险时,确实引发了道德风险问题。Diamond和Dybvig(1983)在文章最后也承认,“若没有同时伴随着某种形式的银行监管,政府存款保险方式似乎是不可行的”。

由此可见,从纯粹的理论出发,存款保险制度本身是否能够实现促进金融系统稳定的目标,是没有明确结论的,这至少还需要其它的条件,如有效的金融监管。由于理论上的含义十分模糊,对有关存款保险制度和金融系统稳定之间的关系的实证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

Demirguc-Kunt和Detragiache(2000)在这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他们以1980年至1997年间61个国家的情况作为样本,研究结果大出人们意料:正式的存款保险制度严重危害了银行系统的稳定,尤其是在刚刚取消利率管制和制度环境欠佳的国家和地区更是如此;保险的额度越大、担保对象范围越广,存款保险对银行稳定的负面作用就越明显;而可靠的基本制度保障(如健全的法律体系、标准的会计制度和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等等)和有效的金融监管则可以抵消存款保险对市场纪律的削蚀。

之后,Gropp和Vesala(2001)选择了欧盟国家作为其研究的样本,通过时间序列分析,认为存款保险制度确实能够降低银行的风险行为并促进金融稳定。

这似乎与Demirguc-Kunt和Detragiache的结论相左,但是正如Gropp和Vesala指出的,这很可能是由于他们对样本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于金融体系发育不健全、基本制度保障欠佳的发展中国家,其结论并不一定适用,这类国家在设计金融安全网时往往更需小心谨慎。由此可见,无论是理论分析,还是实证检验都表明,存款保险制度本身并不一定能够促进金融系统的稳定。

至于存款保险制度对缺乏经验的中小存款者的保护,人们大都不持异议,因为要求中小存款者对银行经营状况进行监督不符合成本有效性原则。然而,也有学者指出,美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并非是出于保护存款人的目的,而是为了恢复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Flood,1996),只是后来人们在建立和运行存款保险过程中才逐渐强调了存款保险对存款人保护的功能并将其作为首要目标(Goodhart,1995)。Demirguc-Kunt和

Kane(2001)指出,现代金融市场的发展并不见得非要用存款保险手段来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例如欧洲的储蓄银行通过投资于安全的金融工具(如政府债券)来保证资金的流动性;在美国,近年来也提出了类似的“窄银行”(NarrowBank)的概念。

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架构

通过以上讨论不难看出,明示性的存款保险制度的兴起有其合理内核,中国建立该制度也和其金融转轨密切相关。其实早在1993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金融机构经营不善,允许破产,要建立存款保险基金,保障社会公众的利益等等。在1995年颁布的《商业银行法》中也明确规定:“商业银行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经中国人民银行同意,由人民法院依法宣告其破产。”可见实现存款保险制度从隐含向明确的渐进转轨并不存在政策障碍。结合中国金融实践,一个市场化的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架构应包含哪些基本内容?

第一,中国存款保险制度是集保险、银行监管和破产处置为一体的制度。

央行、银监会和存款保险公司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央行专司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并对有流动性困难的银行系统以最后贷款人的姿态补充流动性。银监会负责银行系统的准入和监管。而存款保险的重点在于保护存款人而不是银行,在于保障银行的有序破产而不是其存续,因此它扮演的是银行体系的“有序退出”角色。存款保险机构对银行体系的监管是该制度演化近70年来逐步形成的,其本意是恢复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但它的确在银行监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美国为例,目前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美联储、货币监理署等共同构成了管理美国银行业的三大机构,存款保险机构独特的监管职能体现在,当金融机构倒闭时,FIDC常被美联储或者货币监理署指定为接管人,对金融机构进行破产处置,并创造和完善了一系列处理手段,像收购与接管交易、过渡银行、不歇业银行援助、收入维持协议等等。使美联储和货币监理署摆脱了复杂的处置程序,分别专司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而HDC因专司破产银行处置,也形成了高度专业化水平,使得存款保险在保护存款人利益的同时增进了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林维义,1999)。在中国,强调存款保险机制不是为了保护银行而是为了保护存款人,不是为了避免银行破产而是为了促其有序破产,这决定了存款保险制度本身的定位。

第二,中国存款保险制度是渐进、多层次和明示的制度。

(1)所谓渐进,是指国家隐含担保并不能全部迅速撤除,毕竟公众认为其在国有银行中的存款天然地享有国家担保,要立即对中国银行系统的全部存款实施明示存款保险不仅可能导致银行体系的振荡,对公众也欠缺公正性。目前可将国有和非国有银行区分开来,继续维持政府对国有银行的存款保险,而以对非国有银行系统建立存款保险为突破口,等待公众对存款保险有涉外认知之后,再维持对国有银行存款存量部分的国家隐含担保,而对增量部分实施明确的存款保险。最终随着国有银行商业化和非国有银行的发展,实施对整个银行体系的明示存款保险。

(2)所谓多层次,是指中国在银行业改革进程中,可以区别对待大银行和中小银行。对于大型国有银行,在不良资产和政策性负担难以真正缓解之前,目前要立即建立一个覆盖国有、外资和民营银行的存款保险制度的确过于昂贵。对于外资银行,作为东道国的中国央行应和外资银行总行所在的母国央行就在华分行是否应该纳入中国存款保险系统,以及两国央行如何分摊对该分行的共同监管和救助职能达成协议。对于中小银行,尤其是民营

银行,目前可先行设立专门针对中小存款性机构的存款保险。专门为中小银行设立存款保险机构并不奇怪。在美国,实际上储蓄性机构的存款保险分两部分,一部分是银行业保险基金(BankingInsuranceFund,BIF),另一部分是储蓄性金融机构协会保险基金(SavingsAssociationInsuranceFund,SAIF),SAIF创建在1989年,主要为中小存款性机构提供存款保险,都由FDIC来管理。毕竟目前中国银行失败的风险集中在中小银行而非大银行,在全国强制性存款保险制度确立之前,对区域性、互助性的存款保险也可持扶持和引导的态度。

中国存款保险机制应以明示性的存款保险为目标,国家隐含担保可渐次退出。目前以明确的存款保险制度取代隐含的存款保险制度已成为全球新的发展趋势。2000年,已有67个国家采用明确的存款保险模式。当然全世界存款保险机构有不同的管理方式。有些机构由政府官方管理;有些则由投保机构成员组成的私人协会管理;还有的由银行代表和政府官方共同管理。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的调查表明,有37个国家由政府管理,12个由私人管理,16个是共同管理。在中国,鉴于社会信用的发展水平、央行和监管当局所享有的银行信息优势以及中国银行业转轨的巨大风险,存款保险仍宜以政府管理为主。至于存款保险机构是集中还是分散,尽管有学者建议可考虑建立一个或几个银行存款保险公司,或者按照中央银行的几个大区分别建立几个银行存款保险公司,以在存款保险公司之间引入竞争机制,但其可行性仍有待深入研究(徐滇庆,2002)。

第三,中国存款保险机制是充分考虑市场化因素的。

(1)中国存款保险必须充分注重已有的教训和经验,保证存款保险费用收取的公平性。以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为例,在1991年之前,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对每个银行都收取同样的保费,造成稳健的银行补贴冒险银行的实质。1991年之后,《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改进法》得以通过,结果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就转向考虑资本充足率和银行CAMEL评级这两个因素的所谓“风险调整保险费率方式”(Risk-RelatedPremiumSystem)。这个新制度矫枉过正,好的银行几乎不需要支付保险费。结果次一等的存款性机构承担了全部保费。例如,在1999年底只有7%的银行支付保险费。在中国,存款保险费用的收取必须非常谨慎地进行设计,以免造成存款性机构之间的苦乐不均。

(2)中国存款保险费率的收取必须考虑银行转轨之需,除了对四大国有银行目前已有的存款存量部分沿用国家隐含担保外,对非国有银行的全部存款和国有银行的存款增量部分,建议央行可允许银行进行两种差别对待:一种存款完全由政府经营的储蓄存款保险系统来保险;另一种则不受此保护。存款人可以选择未被保险的存款,担负风险以获得较高的存款利率;或者不冒风险获得较低利率。存款人也可以转换两种存款,但需耍支付两种存款的利率差异部分。这样,存款保险就具有了高度市场化因素。

(3)对于中国银行系统而言,这样分别设置受保险和不受保险的存款,顺应了利率市场化之需,银行则通过利率差别化争取存款,这样持有较多保险存款的银行将支付较高的存款保险费用,每家银行支付的存款保险费,不仅取决于保险存款的规模,还取决于保险存款和非保险存款的利率分布,银行无论是否参与存款保险,费用分摊都相当公平。

(4)中国银行在监管银行系统时,可将监管力度和资本充足率与保险存款比率联系起来。银行应持有超过通常标准的额外资本,其规模取决于其存款的利率分布、安全星级以及保险存款的比重,对利率分布偏高、安全等级不高、保险存款比重较低的银行必须保有较多的额外资本。同时央行还应当要求银行及时充分地披露其存款中保险存款的比重和规模,以及银行监管机构对它们的评定等级(或安全星级),以便存款人自主选择存款银行。

鉴于中国存款保险制度应以保护中小储户的利益为重点,故存款实名制应予落实,否则未来存款保险公司即便规定对每个存款性机构的单个账户提供的存款保险限额,这个限额也容易通过多头开户来回避,保护中小额存款人的利益就成为一句空话。

第四,中国存款保险机制应考虑存款保险公司广泛地参与到银行监管中来。

存款保险定价模型与中国模式选择 篇3

在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深化的过程中,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的缺陷也日益显现。尽快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构建立体的金融安全网,是防范存款类金融机构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建立完善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的有效手段。随着存款保险制度引进条件的日趋完善,中国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存款保险制度呼之欲出。关于存款保险费率的讨论也是存款保险体系设计过程中讨论最多的问题。

与世界各国经济体对存款保险制度实践的普遍认同相反,理论界关于存款保险制度的争论从来没有平息过,这些争论大致集中在下面几个问题。

1.存款保险制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支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观点(Diamond(1984),Dibvig(1993),Friedman (1963),Fama(1980))认为,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使得存款保险至关重要,因为银行业区别于其他行业的独特性在于其运用流动性负债为流动性资产融资,同时部分准备金制度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此外银行挤兑还具有传染性,严重的金融恐慌往往使得好的金融机构与坏的金融机构一起倒闭,存款保险制度可以保护中小存款者避免成为银行破产的牺牲者。对建立存款保险的置疑主要基于以下三种思路:一是存款保险制度本身存在一定缺陷,限制了其成效的发挥;二是存款保险并不是解决银行挤兑问题的唯一措施,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暂停支付也是较为常见的救助手段。三是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可以使银行在保护存款者和投资收益之间找到最优均衡,政府支付的存款保险只能弱化银行的竞争能力并使其更容易失败。

2.存款保险定价的研究。

以Merton(1977)为代表的Ronn,Verma(1986),Marcus 和 Shaked(1984),George Pennacchi(1987),Allen 和 Saunders(1992)等人研究了基于期权理论的存款保险定价模型,并发展成为为存款保险定价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方法。Yoram & Jacob(1994)从社会福利的角度,在考虑整个社会的成本的基础上研究了存款保险定价问题。国际存款保险机构协会(IADI)的《存款保险差别费率制度综合指引》则提出了在实务中基于定量和定性混合方法度量风险的存款保险定价方法,并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国的存款保险实践中得到成功的应用。

3.存款保险制度设计和成效的研究。

对存款保险设计问题的完整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Mas和Talley(1990)构建了一个创建和监管显性存款计划的模型,他们所提出的关于存款保险计划安排的建议,被包括MacDonald(1996),Ketcha(1999), Lee和 Kwok (2000),Garcia(2000)等在内的后续研究人员不断拓展和深入。金融稳定论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存款保险机构协会等国际机构也为成员构建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提出具体的建议与指引。出人意料的是,有些实证分析得出了存款保险制度成效不佳的结论。其中的代表性研究有:Demirguc & Detragiache(2002),Cooper& Ross(2002),Bruno Amable(2002),Cull(1998)等。

4.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和定价的研究。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前,国内极少见公开发表的存款保险的研究文献,大多属于简要介绍性质。以苏宁的《存款保险制度设计-国际经验与中国选择》为标志,我国在存款保险的制度目标,参保方式和资格、保费缴纳与保险费率、基金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取得了重大进展。沈福喜的博士论文《存款保险制度研究》(2001)是早期存款保险研究的代表作,潘修平的《存款保险法律制度的理论与实务》(2005)研究了与存款保险制度相关的法律和法学问题。近年来,李钢和赵武等,刘贵生和孙天琦,汤洪波,罗滢分别关于中国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和定价做了一定的工作。但总的来说,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与国际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没有做好付诸实践的理论和学术准备,也缺乏相应的存款保险费率参照数值。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在存款保险的期权定价模型和预期损失模型的基础上,并结合银行的综合评级真实测算了中国商业银行存款保险的费率;第二,在定性和定量混合方法的框架下,参照预期损失定价模型得到存款保险费率,进一步给出了中国商业银行存款保险的费率模式和参考费率。

二、存款保险的期权定价模型

存款保险的期权定价模型的基础是期权定价中的B-S公式。R.C.Merton(1977)提出,通过实施一种以风险为基础的存款保险定价规则,可以有效解决道德风险的难题。他建议运用套期定价方法来发现基于风险的存款保险定价策略,但其前提是,存在一个信息完全的金融市场,具有完全的信息对称性,从而能使用一系列可交易的证券所构成的资产组合来模拟出存款保险的定价合同。

具体说来,在Merton模型中,将存款保险和卖出期权联系在一起。由于保险人担保了银行的债务,本质上保险人便对银行的资产发行了一份看跌期权。这个看跌期权的标的物是银行的资产V,其执行价格是银行的到期负债B。如果存款保险到期后银行的资产价值大于它所承担的债务,则保险公司支付的赔偿费为零。反之,银行的资产价值和到期负债的差额部分(即储户的损失)将由保险公司进行支付。显然存款保险机构到期的赔付是期末银行资产价值V(T)的函数:

G(T)=max{0,B-V(T)} (1)

从上式中可以看出,存款保险的支付结构和卖出期权相同。式(1)中银行承诺的对存款的支付B对应于期权的施行价格,银行的资产V对应的是期权交易的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

除了沿用前面期权定价公式的假设条件外,Merton模型需要进一步的假定,即银行的资产价格V服从如下几何布朗运动:d ln V=μdt+σdz。其中μ为银行资产的瞬间收益,σ为资产收益的波动率,z为遵循标准维纳过程,t为时间坐标。在初始时刻,保险合同到期时刻,利用对冲的技巧可以构造一个由期权和原生资产组合的无风险投资组合,从而得到描述期权价格变化的偏微分方程:

undefined

对看跌期权来说,这个偏微分方程的边界条件即为(1)式。求解这个偏微分方程的定解,便得到了看跌期权的定价公式,也就得到了期初存款的保险保费:

G=Be-rTN(x2)-V0N(x1) (3)

其中undefined为标准正态分布函数,r为年度连续无风险利率,V0为期初商业银行的资产价值,T为存款保险合同的期限。

对于存款的本金和利息都已被担保的存款保险而言,被保险的存款D是无风险的,其现值可以被表示为D=BerT。设g表示每元被保险的存款需要承担的保费,即undefined。则由(3)式,每元的的保费为:

undefined

其中undefined。这里d的意义为存款对资产的比率,σ2T的意义为在存款的期限内银行资产收益率的方差。

根据期权定价理论,当期权费(存款保险费)一定时,期权的价值是潜在资产(银行的资产组合)风险的增函数,因此,银行资产组合的风险越大,对银行就越有利。为了应用Merton模型,需对两个无法观测的变量赋值:银行资产V和资产收益波动率σ。这样就可以通过两个识别约束建立了这两个未知量的估计值。第一个约束来源于将银行直接可观测的股权价值视为银行资产的一份买入期权来建模、实施价格等于银行债务值:

undefined

其中undefined。

买入估值隐含的股权与资产波动行之间的关系成为第二个约束:

undefined

这里是σE股权回报的标准差。因为股权的市场价值能够得到,且股权波动性可以估计,就用两个非线性约束代替去识别两个未知变量。这样联立(5)(6)式可以计算出银行价值V和资产回报的波动参数σ,进而得到(4)式中的保险费率g。

进一步对Merton模型做出推广的还有Marcus & Shaked(1984)和Pennacchi(1987)等人。

三、预期损失定价模型

由于金融体系的稳定程度不同,各国存款保险费率水平高低不同。一般来说,金融体系越稳定,费率越低,反之则费率越高。从目前的存款保险实践来看,在国际上已经建立起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和地区中,主要有两种类型的的保险费率模式:单一费率模式和基于风险调整的差别费率模式。预期损失定价模型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差别费率定量方法。

(一)预期损失定价模型

预期损失定价模型的原理是通过求得存款预期损失来得到存款保险的费率,即保费收入大于等于预期损失即可。其公式可用下式表示:

预期损失=风险敞口额×预期违约率×违约损失率 (7)

其中,等号右端三个量的含义分别是:(1)风险敞口指的是已投保的存款。在中国,对不同的银行和投保机构可以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如对“太大而不能倒”的四大国有银行,风险敞口可以取该银行的全部存款额;对另外一些投保机构的取值可由实际的赔付限额决定。(2)预期违约率是银行或投保金融机构的违约概率,即不能支付存款发生流动性危机的可能性。它是基于历史因素和预期因素决定的,历史信息在国外的实践主要是穆迪和标准普尔提供的过去若干年的平均违约率。 (3)违约损失率是一个基于历史经验得到的百分数,即一旦某一家银行倒闭时给存款保险机构带来的估计损失。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IDC对该值的定义是:过去每年银行业总体损失占总保险存款的比例。

(二)预期损失定价模型的计算

预期损失定价模型的计算,实际上就是要确定(1)式等号右端的三个量。首先,风险敞口额是不难确定的。下面讨论预期违约率和违约损失率。

1.预期违约率。

预期损失率的计算通常可以考虑基本面分析、信用机构的评级分析和资本市场分析三种办法。

基本面分析可以概括为财务报表分析加上财务报表以外信息的分析,然后将其分析得到的结果打分评级,再根据历史经验,把评级和违约率建立联系。表1说明了CAMELS评级和违约率的对应关系。

信用机构的评级分析通常使用诸如穆迪(Moody)、标准普尔(Standard and Poor,S&P)等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按照Riskmetrics Group的《CreditMetrics Technical Manual》的说明,违约率和评级级别的关系如表2。

资本市场分析方法估计违约率是基于无套利原则和投资者风险中性假定。用r*表示无风险债务的利率,r为风险债务的利率,p为期望违约率。无套利和风险中性假定意味着将投资于无风险债务的收益应等于投资于风险债务的期望收益,即1+r*=(1-p)(1+r)。期望违约率便可估计为undefined,这里的风险债务(资产)可以是资本市场中的优先债券、次级债、信用衍生工具、股票等任何一个市场工具。

2.违约损失率的计算方法。

每个银行破产的原因和损失程度各不相同,因此从理论上并不能给出破产损失的具体计算公式(这里,我们认为违约意味着破产)。从而对破产(违约)损失率的估计只有统计方法。违约损失率的算法通常有历史数据回归分析法、市场数据隐含分析法、清收数据贴现法。其中历史数据回归分析法的应用代表是穆迪和标准普尔的高级商业软件LossStats 。国际上对银行破产清偿率的经验研究表明其平均值大致为75%。表3节选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贷款清偿率的研究成果,其来源是Jens Grunert。

如果在中国使用预期损失定价模型,由于我国处理破产银行经验数据的缺失,故相对准确的经验违约损失率目前较难得到。如果引用国际经验数据,即选定贷款清偿率是75%,则得到违约损失率为1-75%=25%。再结合银行的信用评级,可以估算出各家银行保险费率。例如,中国建设银行本币(人民币)长期信用评级(穆迪)为A1,对应预期违约率为0.02%,故其保险费率可估算为0.02%*25%=0.005%。

作为预期损失定价模型的进一步讨论,我们提出公式(7)的一个扩展形式:

预期损失=风险敞口额×预期违约率×违约损失率+/-定性调整 (8)

这里的定性调整是一种管理机制,是基于对整个行业和会员机构特殊情况的判断或是调整计算的结果。这种计算主要是为了将那些不能在计算中反映的风险因素考虑进去。定性调整的考虑因素可以有:内部会员风险评估报告、违约趋势分析、评级机构概览、监管信息和经济概览等。

此外,预期损失的计算可以再细分为两类,一类关注类准备金,针对一些有潜在破产风险的机构;另一类是一般准备金,针对非关注类会员机构。当然,对这两类预期损失的估计方法至少在定性调整方面是不同的。

四、中国商业银行存款保险费率模式

(一) 中国存款保险费率基本模式

在讨论中国存款保险费率模式之前,必须慎重到位的分析中国金融机构的情况。近年来,银行业资产质量持续改善,拨备基础显著增强。但2009年超常规的巨量信贷投放,特别是新增贷款中接近半数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等中长期贷款,导致信贷结构失衡加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行业集中度风险上升,从而使资产质量风险隐患加大,尤其是房地产调控措施对房地产行业带来的波动给银行资产质量造成的压力。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隐藏的最大风险是系统性风险。另外,从实施风险调整差别费率所需要的外部制度环境来看,当前中国仍然缺乏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和资产风险评估体系,当前金融监管制度尚待健全和完善。

由于单一费率制度的缺陷以及基于风险的差别费率的相对复杂性,在我国存款保险体系建立初期,单纯这两种费率体系都不太适合中国的情况。国有四大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之间的风险等级也表现出层次性差异。因此,我们可以在尊重中国当前客观条件的前提下,吸收风险调整费率模式的优点,实行一种简化的风险调整的差别费率模式。具体来说,将合格的存款投保机构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国有中、工、农、建四大商业银行;第二层次,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和广东发展银行等股份制银行,以及部分评级状况良好的城市商业银行,比如上海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天津银行、宁波银行等;第三层次,城市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等。为此,可以设计中国存款保险简化分层费率如表4,其中费率的测算是基于预期损失模型。第一层次与第二、第三层次保险费率差别较大的原因是因为国有四大银行的性质、规模、影响与其它银行远远不同。

(二) 中国存款保险费率拓展模式

1.如果运用预期损失定价法,按照不同评级机构的评级,可以得到每个银行的保险费率。其中预期违约率取自表3,并取违约损失率为25%。表5是利用国内的中诚信信用评级(中国银行业展望(2010))计算出的存款保险费率。考虑到在中诚信评级中,综合财务评级实际上包含了包括隐性存款制度在内的政策等因素,故这里对预期违约率的估计采用的是个体财务评级。

2.如果借鉴美国的存款费率模式,即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混合方法,可以设计中国存款保险示意费率表6。表6中的“资本分类”和“监管评级”是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在存款保险定价时的依据。其中“监管评级”是根据“CAMELS”评级体系对六个方面的风险指标进行加权认定得到。“资本分类”的认定是按照总风险比率以及第一层风险资本利率的状况得到。表6中的费率数值是由作者在预期损失模型的基础上计算并调整得到。

五、评价与进一步讨论

在目前常用的存款保险定价模型中,Merton模型应该说是最精确,利用市场信息最充分,数学上最严格的。但是必须同时注意到Merton模型的必须基于市场指标,它的作用是有限的。相比Merton模型,期望损失定价模型则更具有一般性,通过运用基于会计的信息以及信用评级,因此对于处于非市场导向国家的银行也可适用,但由于历史数据的缺失有可能导致有些参数无法计算。美国和加拿大的在存款保险实践中所使用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混合方法也许是迄今为止找到的最成熟最可行的办法。相比之下,美国的费率办法显得层次较丰富,而加拿大显得单一。

作为存款保险定价的进一步考虑,我们注意到,存款保险基金的规模不能太大。国际上确定保险基金规模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投保机构长期以一个稳定的保险费率缴纳保费。第二种方式是,在进行基金设计时规定其维持一定的目标资金额度或范围。这种方法可以通过维持存款保险基金对于所有保险存款的一定比例随时进行设定或调整。原则上,这种目标基金规模应足以使基金破产的概率降到一个可接受的程度。这个概率的估计需要会员机构的特征值、历史经验、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以及最终的数学模拟。目前已建立显性存款保险体系的国家和地区中,对存款保险基金规模的设定多采用第二种方式。

在各国的实践中,有一种普遍使用的方式是将保险费率与存款保险基金储备相联系。在该机制下,当基金储备处于低储备区时,即出现赤字时,保险费率就调高到X%以尽快确保存款保险基金的恢复;当基金储备处在高储备区时,保险费率就调低到Y%以降低将来的基金储备。当基金处于高、低储备区之间时,保险费率就取介于Y% 与X%之间的某个值。这个值的具体数字并不是太重要,因为Y 和X的选择确保了在中期存款保险基金的平均积累处于正常储备区。

摘要:本文引进了存款保险定价的期权定价模型和预期损失模型,针对中国现阶段的商业银行经营状况,在预期损失模型的基础上,真实测算了存款保险费率,并建设性地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存款保险费率的基本模式和基于混合方法的拓展模式。最后评价了本文所涉及的存款保险定价模型,并基于实务的角度提出了存款保险费率确定机制。

关键词:存款保险,期权模型,预期损失方法,差别费率

参考文献

[1]苏宁.存款保险制度设计-国际经验与中国选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罗滢.存款保险: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OptionsPaper.Washington DC.2000.

[4]Jens Grunert.Recovery Rates of Bank Loans.Empirical Evidence for Germany[EB/OL].ht-tp://kreditwesen.uni-muenster.de/asset-types/simplePage/WS2005 JensGrunert.pdf.

中国存款保险模式选择 篇4

1. 存款保险制度对金融业的积极影响。

存款保险制度是针对风险事故而构建的一种制度。为保证投保人免于风险事故, 在金融体系内成立专门的保险机构, 它定期向银行或者其他的金融机构收取保险费并将之用于保险准备金的建立上。如果投保人万一遭受了风险事故, 那么就由保险机构或者向投保人提供财务支持或者直接支付投保人全部或部分存款。首先, 存款保险制度能够有效地完善金融安全网。金融安全网由存款保险制度、最后贷款人制度和审慎监管构成, 审慎监管处于安全网的核心地位, 主要负责控制银行风险的形成和外化;最后贷款人制度主要预防银行的流动性危机转变为清偿性危机;存款保险制度直接服务于存款人, 具有强大的法定性和可预见性, 能够保证存款人的资金安全, 有效防止银行挤兑的出现。这三者互相协调, 共同为金融安全提供保障;其次, 存款保险制度能够完善市场的退出机制。金融监管虽然可以预防一些事情的发生, 但是它并不是万能的, 它要依据市场机制来进行适度监管, 保证银行之间的竞争和活力。对于个别经营不善的银行, 在不引发严重后果的基础上就应该让它破产。而存款保险制度就保证了这类信仰在退出市场时存款人的银行存款不受影响;最后, 促进银行公平竞争。

2. 存款保险制度对金融业的消极影响。

由于存款保险制度在银行破产或者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 极大地保护了存款人的利益, 使得存款人在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 只关心存款的利率是否能够让自己获得高收益, 对于银行的经营情况和安全措施则不甚在意。所以当银行发生风险的时候, 存款人并不着急将存款取出, 这就给了经营不善甚至资不抵债的银行以继续吸收存款的机会。这些银行为了抢占市场份额, 会采用低利率的形式, 在金融市场上进行不想竞争, 给整个金融体系埋下风险的种子。

二、存款保险制度的路径选择

由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知道存款保险制度是一把双刃剑, 既能促进金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又给金融体系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 盲目推进, 那效果可能不尽如人意。所以, 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可以按照如下路径选择:

1. 立法先行, 扩大范围和种类。

近年来, 因为金融行业不断暴露出各种各样的经营风险, 所以在法律基础上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我国在这方面的实践经验较少, 所以国际上先进的《存款保险条例》和法律框架可以给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提供借鉴。存款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应该扩大, 所有合法存款类的金融机构都应该参与其中。这是因为接受存款的金融机构常常会遭遇流动性资金无法按时清偿的问题, 对银行的正常经营形成阻碍。所以凡是境内的接受存款的金融机构在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的前提下, 都应该加入存款保险制度的管理体系。存款保险的种类一般只有定期储蓄和活期储蓄, 但是同时还存在着外币存款、内部人存款、同业存款等其他的种类。为了公平起见, 所有的存款种类都应该纳入存款保险的范围之内。

2. 建立强制性存款保险制度。

强制性保险是指凡是符合国家规定的、在法律规定范围之内的存款类金融机构都应该参加存款保险。在金融市场上, 风险越大的银行为了寻求损失最小化, 参与存款保险的积极性比较高。但是风险较小的银行则不愿意付出代价来参与存款保险制度, 因为存款保险制度对于他们的保障作用有限。在这种情况下, 存款保险制度应该强制所有的存款类银行都参与, 这样可以使得对抗风险能力较小的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公平的地位, 同时也可以增强公众对于银行取款的信心, 强化银行的竞争力, 促进银行的健康发展。

3. 实行单一费率模式。

在能够准确鉴别银行风险水平的前提下, 实行差别费率更能够体现金融市场的公平原则。但是在实践中, 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 金融机构的风险程度难以公正评价, 因此费率级差就难以确定。此外, 实行差别费率要考虑很多问题, 如差别费率在无意当中划分出了银行风险的等级, 如果公开, 就会引起公众对银行公信力的怀疑, 带来诸多不稳定的因素。此外, 在强制投保的要求下, 差别费率就显得不够公平合理。差别费率的成本计算也是一个问题。因为这些原因, 世界上各国存款保险改革的方向都是单一费率模式, 按照投保存款的额度和总额的固定比例来提取。世界上的多数国家的保险费率都低于千分之一, 如德国的保险费率为0.3‰, 英国的存款费率最高为存款总额的3%, 美国的存款费率较高, 在23‰到31‰之间。所以, 我国在参考国外费率的基础上, 还应该结合我过银行机构的破产概率, 来确定具体的费率水平。

参考文献

[1]葛红玲.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与金融监管体制的完善[J].管理世界, 2001.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模式选择 篇5

笔者认为短期内难以用一个统一的模式去规范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方向, 但长期来看“政府主导、商业保险公司代办”为中国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一、农业保险为政策性保险, 必须由政府主导

世界上有很多国家试办农业保险, 在其发展模式上分别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形成了五种主要的发展模式:美国、加拿大模式—政府主导模式、日本模式—政府支持下的相互会社模式、前苏联模式—政府垄断模式、西欧模式—民办公助模式、发展中国家模式—国家重点选择性扶持模式。对这些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发现:不管是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 还是发展中国家, 农业保险的长期发展实际上均是在政府主导下开展的, 或是直接对保费补贴, 或是直接赔付, 或是提供经营管理费用, 或是对农业保险业务免税等。

这一点从中国国内比较成功地农业保险发展模式中也可以看出。中国自1982年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恢复办理农业保险, 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农业保险发展进入高峰 (保费收入最高年1993年达到8.3亿元) 。之后, 形势一直不容乐观。这期间, 在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上, 比较成功的有人保上海分公司和新疆的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 其农业保险的发展从使至终都基本上是政府主导的, 这也是其得以成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农业保险由政府主导是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必由之路, 理由如下:

1. 农业保险经营的高费率

农业保险经营的高费率源于其高风险和高成本。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 自然灾害平均每年使中国6亿多亩作物和2亿人口受灾, 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在几百亿元。而农业生产目前仍然依赖于自然条件。因此, 中国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风险非常严重。这导致对因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农业进行赔偿的农业保险经营也面临高风险, 经营农业保险的利润率很低, 甚至亏损。同时, 中国的农业是在广泛的地域上进行小规模生产, 使得农业保险展业工作量非常大。加上农业生产季节性强, 理赔定损工作时间比较集中等, 这些因素都使得农业保险经营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成本相对非常高。

农业保险经营的高费率, 使得农业保险的纯商业经营失败, 商业保险公司不愿涉足农业保险, 更有“大干大赔, 小干小赔, 不干不赔”的说法。

2. 农业保险产品准公共物品属性

由于大部分农业保险产品具有效用上的不可分割性、生产经营具有一定规模 (这是经营农业保险的必然要求) 、取得方式上不存在竞争、成本和利益具有外部性、利益计算模糊和消费上具有排他性等属性, 农业保险产品属于准公共物品的范畴。而作为准公共物品, 农业保险只能由政府主导提供。

3. 农业保险是中国实施农业保护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农业的基础性和弱质性决定了国家必须对农业进行合理的保护, 这也是中国加入WTO的必然要求。在WTO农业协议规定中免于减让的农业国内支持的“绿箱政策”, 将是今后中国农业保护的主要方向。而在WTO农业协议中, 农业保险与自然灾害救济补贴一起被纳入“绿箱政策”, 其是政府合理实施农业保护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二、长期看, 商业保险公司代办农业保险是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必然选择

短期看,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 各地区之间经济与自然条件差别较大, 不可能走单一模式经营的道路, 必须有多种经营模式, 以适应不同地区的不同需求。但长期看, 由于商业保险公司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再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 资金使用效率和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必然使得农业保险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世界上农业保险试办较早, 也比较成功的美国自1938年颁布《联邦农作物保险法》农业保险60多年来, 其经营体制经历了从“单轨制”到“双轨制”, 再到“单轨制”的演进, 即从政府成立机构直接办理农作物保险业务, 到引进商业保险公司共同经营, 再到完全交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和代办的转变。

在政府主导下, 商业保险公司代办农业保险是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中国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具体原因如下:

1. 商业保险公司具有明晰的产权制度和适应市场规律的科学管

理制度, 拥有经营保险的技术、专业人才、组织机构, 其经营农业保险能大大节省制度建立和机构建立的成本;同时由于独立核算, 自主经营, 自我发展, 自负盈亏, 商业保险公司在经营农业保险过程中必然会想方设法加强管理和监控,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工作效率, 降低成本, 提高管理水平。在政府主导农业保险的情况下, 这些有利因素会使得商业保险公司在一段时间内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效且优于其它经营主体经营农业保险的操作办法, 促进农业保险业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 商业保险公司信誉好, 从制度到技术都比较规范, 容易获得

农民的信任, 从而增加农民参加农业保险的积极性, 加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 使得农业保险在满足“大数法则”的要求下从事业务经营。同时长期来看, 经营农业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之间开展业务竞争, 使得投保农民受益, 也使得整个社会受益。

3. 商业性保险公司有了政府政策性补贴, 无论补贴保险公司还

是补贴农民, 都使得保险公司能够避免亏本经营农业保险, 加上保险公司可以通过经营农业保险业务开拓农村财产和人身保险等优良险种获取利润, 使得其对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有很大的积极性。

4. 由商业保险公司代办农业保险, 政府可以集中精力抓好农业

保险制度建设和管理, 搞好监管工作, 提高效率;设计有利于调动商业保险公司、农民参与农业保险积极性的方案;进行必要的基础建设如建立农业保险信息的发布平台、进行农村保险人才培训等。

综上所述, “政府主导、商业保险公司代办”是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的长期选择。

三、发展中国农业保险的对策建议

1. 做好农业保险与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民合作社相结合的工作

把农业保险与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民合作社相结合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也是农业保险市场的发展趋势。同时, 保险公司与农业产业化组织或农民合作社签订保险协议, 不需要面对千家万户的农民, 越来越多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和农民合作社将会逐渐代替分散的农户, 可以解决组织化程度低的问题, 保险公司也好操作, 降低了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同时由于农民加入了农业产业化组织或农民合作社, 收入有了保证, 进一步增加了其参与农业保险的能力, 解决了农业保险参保率低的问题。随着中国农业发展的进步, 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组织和农民合作社的兴起, 对保险保障需求加大, 再加上农民投保意识的加强和投保能力的提高, 这些都将为发展农业保险带来新的机遇。

2. 将农业保险纳入农业发展总体规划, 加强农业保险立法工作

政府应高度重视农业保险的重要作用, 将其纳入农业发展总体规划中, 并制定相应的实施措施和办法。制定和颁布农业保险法或类似法规, 明确农业保险的性质和地位、参与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有关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的处理、经营农业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的条件及其组织机构、运行方式等, 以使农业保险操作过程中有法可依, 利于农业保险的长期健康发展。

3. 科学合理的制定农业保险的相关操作方案

政府和经营农业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要积极探索制定农业保险的相关操作方案, 设计的方案建立以提高农民、农业综合保障能力和整体救灾能力为出发点, 做到科学合理, 以利于农业保险能够被参与各方所接受, 促进农业保险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建立法定保险和自愿保险相结合的保险方式

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产品实行法定保险。这不仅有利于支持这些重要农产品的发展, 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而且能有效地避免农业保险中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在大范围内分散风险。除法定政策性农业保险外的其它项目均实行自愿投保, 允许商业保险公司之间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竞争, 并通过农村地区的其它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等业务弥补经营农业保险的亏损, 实现以险养险。

(2) 国家对农业保险进行补贴和给予税收等方面的优惠

几乎所有举办农业保险的国家, 都由政府负担全部或大部分经营管理费用。保险费由政府补贴也很普遍。国家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财政补贴办法, 以保证经营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财务收支基本均衡和农业保险费率降到普通农户可以承受的水平, 促进中国农业保险事业的发展。另外, 农业保险自身发展的难商业化, 需要国家对农业保险, 特别是种养业保险经营实行免税政策的优惠。

(3) 逐步建立农业保险专项基金和再保险机制

农业保险面临的是巨灾风险, 需要逐步建立起农业保险专项基金和再保险机制, 防范大规模灾害造成保险组织破产, 并保证其持续、健康地发展。农业保险专项基金的来源可以考虑从国际组织援助的资金、国家每年救灾救济费用、农业保险保费和结余积累、县乡 (镇) 以工补农资金等中的一部分或按适当比例提取。另外, 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分散农业风险, 要由政府或政府扶持的商业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等农业再保险机构为经营农业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商业保险公司本身也可以利用与国内国际众多的再保险公司的广泛联系, 进行农业保险的分保。

此外, 政府还要进一步做好监管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 加强农村农业保险人才的培训, 加强农业保险的宣传等。

摘要:农业保险作为通用的最主要的非价格农业保护工具, 已成为世界各国实施农业保护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分别分析了中国农业保险的政府主导和商业保险公司代办的原因, 认为长期来看发展的模式必然选择为“政府主导、商业保险公司代办”, 并提出了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要与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民合作社相结合, 将农业保险纳入国家农业发展总体规划等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保险,发展模式,长期选择

参考文献

[1]刘振伟:关于农民合作社经济组织的法人地位, 宁波农经网, 2005

[2]龙驰: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迎接WTO的挑战, 农业经济, 2001.08

[3]龙文军:谁来拯救农业保险-农业保险行为主体互动研究,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4]上海:以合作社撬动农业保险, 领导决策信息, 2005-24

[5]庹国柱李军:农业保险,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6]庹国柱王国军:中国农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

[7]王锡桐黎已铭等:重庆市农业保险制度构建及对策研究,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8]邬云玲:发展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必要性及模式选择,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5.10

[9]姚海明赵锦城:合作保险:我国农业保险模式的理性选择, 农业经济问题, 2004.09

中国存款保险模式选择 篇6

存款保险制度一种金融保障制度, 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 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 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 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 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 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 维护银行信用, 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

真正意义上的存款保险制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美国1/3的银行破产, 倒闭商业银行超过9000家, 严重影响了金融体系和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基于这一背景, 美国国会于1933年通过《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和《国家住宅法》, 设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FDIC) 和联邦储蓄贷款保险公司 (ES LIC) , 标志着现代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此后, 许多国家引入了这一制度。加拿大于1967年设立了存款保险公司;日本于1971年颁布了《存款保险法》, 并于同年成立存款保险公司;联邦德国于1976年、英国于1982年比分引入了存款保险制度。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 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也设立了这种制度。目前, 已有7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

二、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研究

中国作为经济转轨中的国家, 创建存款保险制度的风险要比市场经济国家大得多。之前我国政府一直对存款实行的是隐性全额担保, 而创建存款保险制度则是从全额担保转变为限额担保, 可能会出现存款转移或因公众对银行信任度下降而引发的挤兑风波, 这将加大个别银行的风险, 甚至会对整个银行体系造成冲击。另外, 由于中国公众的投资渠道相对较少,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还需要提高存款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对风险的识别能力。而市场经济国家则是从没有担保转为限额担保, 其道德风险要大一些。因此, 在存款保险制度设计上, 在如何防范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提高存款人风险识别能力和保护存款人利益方面应有中国自身的特点。到目前为止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也在学术上得到一定的共识。

目前, 中国存款保险制度处于最后设计和论证过程中, 还没有形成最终定论, 但从目前达成的初步共识看, 基本的制度框架应包括:

(一) 强制存款保险方式

中国的存款类金融机构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金融机构在其经营管理、资产规模、风险防范以及资本充足率等方面, 都有着显著的不同。这样, 在创建存款保险制度的时候, 就必须特别的防范“逆向选择”问题的出现, 实现公平竞争。因此所有的在中国境内经营存款的金融机构都应当参加存款保险制度。

(二) 差别费率

实行强制存款保险方式之后, 根据目前国际上经验来看, 实行差别费率才能够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现象发生, 即好的银行不愿意参加保险, 而风险较大的银行却热衷于参加保险。对于强制存款保险方式所可能产生的“劫富济贫”现象, 即风险规避型银行所缴纳的保费用于弥补风险偏好型银行, 将通过对各投保金融机构采用风险差别费率征收保费的办法来加以规避, 差别费率也是存款保险制度最为核心的内容。因此,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在创建存款保险制度之初将实行简单的差别费率即根据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和资本充足率情况确定费率等级。对高风险机构实行高费率, 低风险机构实行低费率, 以利于形成正向激励机制, 起到辅助监管作用。然而, 从长远看应实行风险挂钩的差别保险费率, 促进金融机构之间公平竞争, 也就是最终实现根据单个银行的风险评级实行差别费率。存款保险机构依据相应法律规定对不同风险等级的投保金融机构确立不同的存款保险费率档次, 从而有效激励投保金融机构积极改善自身的资产质量, 降低保费成本, 提高经营效益。

(三) 理赔标准

保险理赔的方式有全额赔偿和限额赔偿。综合目前各国情况, 有四种理赔方式:一是限额赔偿, 如美国;二是简单比例赔偿, 如德国;三是分段比例递减赔偿, 如意大利;四是比例与限额赔偿, 如英国。而这些都是属于非全额赔偿。鉴于中国国情, 央行等监管机构在之前的研究显示, 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理赔大的框架是有限赔付, 但在一定的过渡期内对个人存款全额理赔, 过渡期后对存款人的存款统一实行限额赔偿。

赔付的限额的厘定同样也面临着中国国情的特殊性, 首先需要区分财政存款、企事业单位存款以及个人存款的不同而有相应的区别。而就个人存款赔付, 从国际经验来看, 保险赔付的最高标准一般按照一国人均GDP的比数来决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荐的标准为3倍;另外国际上常用的也比较认同的偿付标准是存款人存款的90%。如果按照GDP的3倍, 根据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我国人均GDP:29940元, 那么理赔的限额则大概应定为9万元左右。参考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对北京银行存款账户现状的调查以及横向对比北京、上海两地的数据, 94.98%的账户密集于10万元以下。10万元以下账户存款余额占全部个人存款的33.7%, 20万-50万元的账户余额占22.6%, 100万以上账户存款余额占比14%, 总体看呈相对均匀的梯级分布。因此, 有提议称个人存款的额赔付限额定为10万元或12万元, 对应相应人行的调研数据, 此标准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四) 存款保险机构

从目前已经实行该制度的国家来看, 主要有三种组织形式: (1) 由政府出面建立, 如美国、英国、加拿大; (2) 由政府与银行界共同建立, 如日本、比利时、荷兰; (3) 在政府支持下由银行同业联合建立, 如德国。而根据中国目前金融改革和金融监管情况, 作为稳定金融的重要工具之一, 中国的存款保险机构不仅仅是“pay-box” (付款箱) , 它应是一个在具备基本“付款箱”功能的基础上, 考虑“成本最小原则”和“风险最小化”的风险管理机制。也就是说存款保险机构从维护基金安全的角度出发应有一定的监管职权, 这将对中国目前金融监管不足形成必要的补充。

三、资产管理公司纳入存款保险机构

1999年, IMF发布了一份关于存款保险具体制度的最佳实践报告 (Garcia, 1999) , 该报告通过对世界各国存款保险制度理论和时间的总结研究, 以及对各国存款保险计划优劣的比较分析, 构建了一套存款保险制度的最佳实践准则。最佳实践准则中明确指出, 监管当局须确保迅速处置倒闭的金融机构, 以保证金融秩序的快速恢复。因此, 由存款保险机构内设专门的资产处置组织, 充当问题金融机构的清算人, 才能确保金融机构资产处置的迅速和高效。因此, 中国存款保险机构不仅要引入监管职权, 同时其职能除收取保费、对存款人进行赔付、对存款保险基金进行管理和运用外, 还必须担当投保存款机构市场退出的清算人。而资产管理公司所拥有的成熟丰富的经验, 是存款保险机构的资产处置的最好选择。

首先, 资产管理公司纳入存款保险机构将极大地提高不良资产的处置效率, 资产管理公司凭借资源优势以及成熟的模式, 在清算问题金融机构的资产时能够保证高效, 高的资产回收率对于存款保险机构再赔付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其次, 资产管理公司纳入存款保险机构有利于存款机构自身的发展。资产管理公司纳入存款保险机构不仅提高了行业集中度, 实现规模经济, 也使人才等资源得到了良好的整合, 这对中国正式实行存款保险制度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帮助作用。

综上所述, 将资产管理公司纳入存款保险机构, 组成相应的资产处置组织是构建健康高效的存款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问题金融机构资产处置的速度和效率, 还能有效降低处置成本, 减少保险基金的损失, 使得存款保险机构能更充分地发挥其稳定银行体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元涛.显性存款保险制度、隐形存款保险制度与中国的选择[J].经济学动态, 2005, (6)

[2]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北京地区银行存款账户现状调查[J].中国金融, 2007, (23)

[3]王国刚.实施存款保险制度不宜操之过急[J].国际金融研究, 2007, (7)

上一篇: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语文下一篇:英语课堂花样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