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金融

2024-08-25

存款金融(精选11篇)

存款金融 篇1

我国今年1月份, 银行存款锐减9402亿元, 引起社会关注, 银行巨额存款去向成了各界关注焦点。文章称, 存款从银行流失, 除了是否注入经济发展最需要的地方、实现社会资金最优配置让人担忧之外, 其表现出更多的应是正向经济激励效应。

一、央行垄断存款利率

长期以来, 存款利率由央行定价, 利率没有真实反映资金市场价格;银行凭借准垄断地位, 长期占用企业和民众低成本资金去赚取高额利润, 而民众只能无奈接受存款资金贬值和财富缩水之苦;互联网金融、小额贷款公司及民间各类融资性公司因其快捷、灵活、高回报等服务优势正日益加速银行存款分流, 这实质给银行敲响了经营警钟, “一家独大”、靠高息差“躺着赚钱”的日子一去不返, 将倒逼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提高存款利率等手段来稳住存款资金, 这实质上把银行巨额利润分了一部分给企业和广大民众, 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企业和民众财富贬值, 使企业和民众经济利益不致受到更大损害。

银行服务收费项目多、标准乱成了久治不愈的顽症, 广大消费者深受其苦。而互联网等新兴金融业态出现, 不仅服务效率高, 收费低廉, 把更多方便和实惠带给了广大金融消费者, 也日益赢得广大民众的信赖和积极参与, 把大量结余资金转入其中, 这实质给银行多收费项目、高收费标准以当头一棒, 银行为稳住存款并保持存款竞争优势, 不得不认真落实《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 服务收费行为更加规范, 减少存贷款业务办理中的不必要收费, 这样可降低总体服务收费水平, 使民众能从中受益。尤其是商业银行会从存款锐减中感受到传统存贷款业务经营巨大压力, 从而化为加快经营转型的动力, 加大研发中间业务产品力度, 为企业和民众提供更多物有所值、灵活多样的中间业务服务产品, 既能让民众分享金融改革发展成果, 也能进一步提高银行服务便捷性、灵活性, 增强吸引客户资金能力。

二、利率市场化为银行提出新挑战

随着贷款利率放开和存款利率即将全面市场化, 为资金向高利率流动提供了金融环境, 资金从银行涌出流向收益高的产业领域, 已是大势所趋, 任何行政人为力量都无法阻止。有专家担心存款流出银行后不会注入实体经济而加剧金融风险, 这种担忧其实是多余的;社会资金都蓄积在银行, 反而会促使银行把更多资金投向房地产、产能过剩等产业, 更加大产业泡沫风险和金融风险。而且, 也可预见银行资金流失在今后将成常态, 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面对如此存款流动趋势, 存款利率不全面放开都是不可能的了。同时, 由于存款利率全面市场化可能会引发金融行业的重新洗牌和动荡, 为确保金融稳健, 不发生风险, 《存款保险制度》和《银行破产制度》的推出已呼之欲出, 刻不容缓!

三、互联网金融改变存款市场分布格局

据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2014年1月份金融统计报告, 当月全国人民币存款减少9402亿元, 同比少增2.05万亿元。随着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开始蓬勃发展, 金融机构的一般性存款向金融同业存款的转化更为便捷, 而这可能是1月份“存款去哪儿了”的主要走向。进一步说, 在互联网金融影响下, 我国银行一般性存款增长将会明显放缓。

理论上, 在特定时期内, 有以下恒等式:新增人民币各项存款=新增人民币各项贷款-现金净投放-一般性存款转化。恒等式的经济含义是, 贷款派生相同数量的存款, 现金投放是存款的净下降, 而一般性存款转化, 实际上是转化为同业存款。将等式进行变换可以得到:一般性存款转化=新增人民币各项贷款-净现金投放-新增人民币各项存款。将1月份的数据代入可以得到:一般性存款转化=1.32万亿元-1.79万亿元- (-9402亿元) 。由此可以知道, 1月当月全国一般性存款转化大约为4700亿元。据专业人士分析, 在1月30日除夕前夕, 余额宝存款规模已经突破3500亿。两者数据大致吻合。其内在机理是, 一般性存款转入“余额宝”成为天弘增利宝基金在银行体系内的“同业存款”。按照现行金融统计制度, 同业存款计入M2, 但不计入各项存款。从1月份货币供应量情况看, 当月M2增长13.2%, 高出人民币各项存款增速1.9个百分点。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存款并不会凭空消失, 只不过是转变为其他的统计口径。

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我国一般性存款增长将会放缓。在存款利率上限管制下, 银行一般性存款收益较同业存款收益率明显偏低。而基于网络代销基金模式的互联网金融的兴起, 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存款市场的分布格局。过去几年, 理财产品的蓬勃发展, 使得一般性存款的波动更加频繁。为吸收存款, 增加资金来源, 商业银行往往将理财产品的发行设计在月末或季末。由于理财产品发行期将对资金冻结, 冻结期间的存款仍在一般性存款范畴内统计, 使得商业银行具备了调节月末和季末存款的手段。而“余额宝”可实现即时转换, 不存在资金冻结期, 且“余额宝”相对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具备收益率优势, 未来一般性存款向类“余额宝”账户转化的趋势将进一步确立。在这样情况下, 可以合理预期未来我国银行体系的一般性存款增长将会放缓。

由此将带来两个问题:商业银行资金成本将会明显上升, 存贷比对信贷规模扩张的约束作用将会增强。事实上, 商业银行已经感受到资金成本上升的压力。为应对“余额宝”的挑战, 工行日前在浙江地区试点推出“天天益”理财产品, 近一周年化收益率为6.131%, 1元起购, 整元购买;支持24小时购买和赎回, 赎回资金实时到账。平安银行推出“天天盈”、广发银行推出“智能金”, 也属于同类产品, 主要与“余额宝”争夺活期存款。此外, 一般性存款的减少, 将会提高商业银行的存贷比。目前, 监管当局仍以一般性存款计算存贷比, 还没有根据新情况变化将同业存款纳入存贷比的计算范畴。由此不难推论, 随着一般性存款增长的放缓,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增长空间也将明显缩小。

需要注意的是,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兴起, 具备鲜明普惠金融的特点。在我国银行体系里, 拥有高额存款的人群比例较少, 相当部分人群的存款金额小, 且仍以活期存款形式存放银行, 难以享受商业银行针对高端客户推出的高收益理财服务。而“余额宝”已经彻底打破这一体制, 弱势群体借助互联网金融平台一样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率。不仅如此, 互联网金融也是利率市场化的大预演。无论是工商银行等大型系统性银行, 还是普通的农信社、地方金融机构, 都已经感受到利率上升的压力。可以说, 互联网金融发展所形成的冲击, 为货币当局观察利率市场化后金融机构行为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平台, 为金融体制改革提供了倒逼机制。一个多元化公平竞争的新态势和利率市场化的新导向马上会既成事实!

存款金融 篇2

近二十多年来,在部分国家,如英国、加拿大,出现存款准备金率下降为零、存款准备金制度弱化的现象;但是在其他很多国家,如美国、日本、欧元区国家和众多发展中国家,存款准备金制度仍然是一项基本的货币政策制度,在货币信贷数量控制、货币市场流动性和利率调节,以及促进金融机构稳健经营、限制货币替代和资本流出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借鉴诸多市场经济国家经验,关注国际趋势,并根据我国实际不断改进和发展。

一、存款准备金制度概要和发展趋势

从目前各国存款准备金制度运作实际来看,存款准备金发挥着货币政策工具、清算资金和一定的支付保证职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内容也主要是围绕这些职能设计和规定的。

(一)存款准备金制度适用的范围

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是影响货币乘数,即影响中央银行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之间函数关系的重要因素。当中央银行降低或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金融机构可用于贷款的资金会相对增加或减少,促使社会贷款总量相对增加或减少,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货币供应状况。存款准备金制度的适用范围,与货币政策调控方式、传导方式、控制的有效性和公平性密切相关。

从存款准备金制度适用的金融机构范围来看,能够影响货币供应的金融机构,特别是存款货币银行(传统中的商业银行)是存款准备金制度适用的主要机构。20世纪80年代,许多西方国家尽可能扩大了准备金制度适用的金融机构范围。如美国1980年的《存款机构放松管理和货币控制法案》规定,所有存款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外国银行的分支机构以及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和信用协会)等机构,都需按照联邦储备银行的规定交纳的存款准备金。与美国相似,日本要求所有经营本币或外汇的银行,韩国要求所有存款机构,马来西亚要求商业银行、金融公司和商人银行,都必须遵循存款准备金规定。80年代,各国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发展迅速,扩大存款准备金制度适用范围,有利于防止新设金融机构逃避准备金管理,增强存款准备金制度约束货币信贷总量的有效性,同时也避免造成金融机构经营上的不公平。

从存款准备金制度适用的负债范围来看,货币供应量口径对应的负债一般是存款准备金制度适用的范围。1980年代,随着各国货币中介目标逐渐由狭义货币供应量向广义货币供应量转变,存款准备金制度适用的负债范围也相应扩大。准备金制度不仅适用于一般存款,也适用于所有符合货币供应量口径的负债。美国存款准备金要求适用于交易存款、储蓄存款、非个人定期存款和某些欧洲货币负债。日本存款准备金要求适用于金融机构的存款、银行向非金融企业以及公众发行的债券、居民和非居民外币负债以及海外汇入等。在德国,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商业银行发行了大量无记名债券代替定期存款,削弱了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基础。1985年德意志联邦银行决定,原到期日期不足两年的无记名债券适用于存款准备金制度,以尽可能有效地实现货币政策调控。

(二)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制度对一国货币供应状况、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机构资产管理有重要影响,确定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是其中关键。准备金率的提高或降低,一方面会相对收缩或扩张货币供应量,另一方面也会增加或降低金融机构经营的机会成本。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在扩大准备金制度适用范围的同时,不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美国从1983年开始多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对5400万美元以上的交易存款由12%下调到10%(法律权限为8—14%),对420万至5400万美元的交易存款准备金率下调至3%,以降低存款机构的资金成本和方便其进入金融市场。日本1986年和1991年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下调至1%左右(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1998,第52页)。

1990年代以来,资本充足制度和存款保险制度要求不断强化,促进了金融机构稳健经营,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金融机构经营成本。中央银行等金融当局在通过其他手段促进金融机构审慎经营的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逐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有利于从整体上安排金融制度,更充分地发挥市场机制和机构自主约束的作用。同时,国际银行之间业务往来趋于密切,资本在各国之间流动增强,金融机构和金融中心之间竞争也不断加剧,为避免使本国金融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许多国家倾向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发展中国家的存款准备金率变动相对复杂,一方面类似发达国家趋于下降,另一方面也可能在下降之后反转提高。例如,马来西亚在1959年中央银行成立时,存款准备金率为2.5%,为抑制出口剧增带来的货币供应量增加,1969年提高至5%,后来逐步提高到10%;1975年后通货膨胀缓解,存款准备金率逐渐下降,1986年降到2.5%;1989年至1996年,通货膨胀加剧,存款准备金率被连续上调10次,达到13.5%。发展中国家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后转而提高,一般与货币供应量增加、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有关。同时也由于在发展中国家资本充足制度建立和实施较晚,主要靠存款准备金制度约束银行贷款扩张。历史上东南亚国家为对冲外汇流入过快相应增加的货币供应量,也采取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手段。

(三)准备金资产、账户与考核

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都被认可为合格的准备金资产,其库存现金在发达国家多被认可为准备金资产,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却不被认可。国债等资产一般不被认可为准备金资产,主要是因为债券资产不属于基础货币,如果将债券资产认可为准备金资产,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存款准备金制度不能发挥控制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作用,不利于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美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资产包括在联储的存款和库存现金。德国与美国类似,区别是金融机构库存现金只可充当不超过25%的准备金资产,主要原因是促使金融机构提高现金使用效率,避免保存太多的库存现金。发展中国家中央银行受统计信息技术限制,大多没有将金融机构库存现金列为准备金资产。

一般地,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都开设存款账户,按照账户的性质可以划分为准备金账户和清算账户两大类。在发达国家,两类账户合二为一,准备金账户可用于清算,账户余额即为准备金余额;在发展中国家,两类账户有的是分开的,并对准备金账户头寸的变动存在不同程度限制,金融机构在央行开设有单独的备付金账户用于清算。近年来随着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将两类账户合并。

存款准备金考核包括计算和维持两方面。计算是确定金融机构缴存准备金标准的过程和基础,维持是指按计算出的准备金标准考核金融机构实际缴存准备金的情况,维持期一般要滞后于计算期。例如,美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计算周期从星期二到十四天后的星期一,按金融机构应缴准备金负债的平均余额计算应缴准备金额。维持周期从星期四到十四天后的星期三,比计算周期滞后两天,按实缴准备金的日平均余额考核,该滞后期在国际上是很短的。

准备金计算期和维持期的长短,以及二者之间的时滞,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不同。计算期或维持期长短一方面取决于准备金管理技术,一方面取决于各国央行对准备金弹性和货币政策调控之间的把握。如果准备金维持期较长,则日准备金余额可以有较大幅度的变化,将有利于稳定市场利率,但是不利于稳定货币总量;反之反是。

二、近年来存款准备金在货币政策调控中作用的变化

(一)存款准备金由货币政策调控工具转变为调控基础

存款准备金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存在局限性:一是准备金率调整对金融机构经营震动较大,准备金率变化需要银行重新调整资产组合,但是金融机构在短时间内难以完成,如果市场发育不完善,超额准备金在金融机构间分配不平衡时,这种震动会更大。二是较高的准备金率会降低金融机构通过市场渠道运用资金的比例。并且,如果法定准备金调整频繁,银行会倾向保持较高超额准备金,进一步降低可用资金比例。三是由于多数国家对准备金存款不付息,准备金作为一种税收,容易引发金融机构及市场融资同行为逃避金融监管的现象,甚至形成脱媒。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工业国家中央银行陆续将利率指标确定为货币政策调控的中介目标,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调控基准利率,基准利率水平的变动,通过利率风险结构、期限结构等机制影响金融市场各种利率变化,从而对金融运行和经济运行产生影响。随着货币政策调控趋向以价格调控为主,强调预调和微调的精细化操作,单纯依靠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进行货币政策调控的方式使用越来越少,存款准备金制度以及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变化,更多是从配合其他金融制度实施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角度出发,存款准备金制度逐步演变为约束货币供应增长、增强公开市场操作和利率调整有效性和灵敏性的基础性制度。

采取利率调控的国家中央银行多是将货币市场同业拆借利率作为基准利率,其货币政策操作是确定和维护基准利率目标水平。为此中央银行必须对银行准备金供给及短期同业资金进行严格控制,并且对银行准备金的需求及同业资金有合理的预见性,然后才能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整流动性和市场利率。保持稳定和可预计的法定准备金有利于保证公开市场操作顺利进行和避免货币市场急剧波动,使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资金需求存在结构性缺口,以增强中央银行调节货币市场利率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要规定适度的最低存款准备金率。由于存款准备金用于满足准备金要求和支付双重需要,一般只有将准备金要求保持在足够水平上,使法定准备金要求超过清算准备金要求,才会形成可预测的流动性缺口。否则,如果清算需求经常超过准备金要求,准备金需求将会变动不定,增加预测准备金需求的难度和政策实施的复杂性。

(二)准备金存款利率变化及影响

存款准备金是法律强制商业银行存在中央银行的资产,存款准备金制度适用范围、存款准备金率水平以及是否对准备金存款支付利息,会影响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

一些国家对准备金存款支付利息,例如,欧洲中央银行对法定准备金存款支付利息,其利率水平低于市场利率。很多国家对准备金存款不付息,其原因:一是认为对准备金存款支付利息,成本会比较高;二是认为支付的利息会增加货币供应,似乎与存款准备金限制货币供应的目的有悖。

但是对准备金存款不付利息也会产生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准备金的机会成本,银行大都以高息贷款或低息存款转嫁给了顾客,会促使资金融出融入者尽力避开银行体系,金融机构创新产品避开准备金要求,这将不利于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竞争,也不利于数量型货币政策调控效率。长期以来,一些国家的中央银行包括美联储都在考虑对法定准备金存款支付利息,但是由于涉及部门多,至今尚无进展。

绝大多数国家对超额准备金存款不支付利息,否则商业银行可能会主动在中央银行存有超额准备金,使基础货币供求变得难以预测,不利于中央银行准确地调控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在对超额准备金存款支付利息的国家,降低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将有利于促进货币市场交易,增强金融机构对货币政策操作的敏感性。

三、外汇存款准备金制度

外汇存款准备金管理与本币存款准备金管理思路有所区别。从货币信贷总量调控来看,当外币在一国境内不能起支付作用时,外汇贷款在境内不会派生存款,也不会在境内形成购买力,外汇存款准备金在控制信贷总量上意义有限。

但是当本外币存款可以互相替代时,如墨西哥、智利在1990年代遇到的情况,将外币纳入法定准备金基数会直接有助于稳定货币乘数或对同业资金的需求。此外,外汇存款准备金管理与控制资本流动有关。资本流入较多,外币兑换的本币会增加货币供应量。在货币替代高或资本流出入较大的情况下,将外汇存款计入货币供应量,将外汇存款准备金率计入货币乘数,有助于货币规划和信贷控制。

协调本外币存款准备金制度之间的安排十分重要。从限制货币替代的角度出发,应相对降低本币存款准备金率并对准备金存款付息;从限制外汇流入角度出发,应提高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特别是在外汇准备金不付息的情况下,这将有助于限制总需求,也有助于控制金融体系面临外汇流入形势突然逆转情况下的脆弱性。

关于外汇准备金存款的币种,从不同角度出发有不同的选择。在发达国家,如日本、德国、意大利,外汇存款准备金用本币缴纳。在90年代的东欧转轨国家,由于通货膨胀率高,曾经要求以本币缴纳外汇存款准备金,以减少本币头寸,控制货币供应量(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1995)。

一些长期存在货币替代的国家,如阿根廷,秘鲁,外汇存款比重高,外汇存款准备金率高,一般用外币缴纳外汇存款准备金。其目的一是控制金融体系应对外汇流出的脆弱性,二是增强中央银行调节外汇流动性的能力,三是使银行避免准备金的汇率风险。

总的来看,在汇率稳定、货币替代有限的情况下,用本币缴纳外汇存款准备金对于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来说都简单便利,并且有利于控制本币的流动性;在汇率不稳定的情况下,用外币缴纳外汇存款准备金则比较简单,有利于降低货币控制的风险,同时避免使准备金需求变得不稳定而难以预测,对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带来困难。

四、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演进和创新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20多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经历了七次调整(见下表)。

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情况

1998年前,准备金存款不能用于支付和清算,金融机构需要在人民银行开立备付金存款账户用于清算。1989年,人民银行规定金融机构备付金率应保持在5—7%。1998年,人民银行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将金融机构法定准备金存款和备付金存款两个账户合并为“准备金存款”账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13%下调到8%,准备金存款账户超额部分的总量及分布由金融机构自行确定。1999年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下调至6%,2003和2004年,为对冲外汇占款,适度控制金融机构信贷扩张,人民银行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达到7.5%。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适用一切吸收公众存款或负债并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和客户之间形成了债权债务关系而不是委托代理或投资的关系。近年来,金融机构产品创新加快,对哪些创新产品适用准备金要求关系到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和公平性。目前,在改进金融服务、鼓励直接融资和减轻间接融资压力的背景下,应鼓励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和产品创新,如发行金融债券、开办代理理财业务。但是从存款准备金管理来看,不能因为商业银行有关负债业务在名称上没有存款二字就不适用于存款准备金制度,对商业银行向公众发行的债券或其他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产品应考虑适用存款准备金制度。恰当地把握存款准备金适用范围,在当前我国金融机构改革、金融产品创新的形势下非常重要。这一方面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公平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规范地进行业务和产品创新,改进金融服务。

目前我国对法定准备金存款和超额准备金存款都支付利息,但是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趋于下降。如前所述,对超额准备金存款支付利息,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超额准备金存款调整吸收过多流动性,不利于中央银行预测货币市场流动性。降低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可以促使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强流动性管理,充分利率货币市场交易融通流动性余缺,增强对货币政策操作的敏感性。

2004年,人民银行开始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金融机构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与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挂钩。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越低、不良贷款比率越高,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就越高;反之越低。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综合了存款准备金制度、资本充足要求和存款保险制度的有关思想,体现了我国关于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综合考虑和安排。

从历史来看,存款准备金制度、存款保险制度、资本充足要求创建目的之一是防范金融风险。存款准备金最早用于保障银行支付,防范流动性风险,后来发展成为货币政策工具。资本充足要求以及存款保险制度根据金融机构评级收取差别保费的做法,都有约束金融机构信贷过度扩张的作用,促使金融机构本着质量、效益、市场的原则进行经营,有利于形成金融运行和货币政策调控的市场基础。

在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建立的时间最早,资本充足制度在90年代初引入,但是2000年后才真正逐步发挥作用,存款保险制度还在探索中。目前存款准备金制度一定程度上兼具资本充足和存款保险的职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进一步强化了货币政策调控与金融机构经营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实现金融调控、金融稳定和防范风险的综合效应。在我国金融市场扩张、开放的过程中,建立和完善资本充足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和存款准备金制度,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运作、维护金融平稳运行、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都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存款金融 篇3

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4月末,四川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1057.09亿元,比年初增加2935.04亿元,同比少增601.35亿元,同比增长13.15%。

贷款方面,截至4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2153.29亿元,比年初增加1733.46亿元,同比少增27.76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01%。(卢锦根)

服务县域经济>

通川区联社获五项大奖

近日,四川省达州市银行业非现场监管重点工作评奖揭晓,凭借在支持县域经济及小微企业等方面的突出成绩,通川区联社一举揽得达州市2013年度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工作先进集体、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先进单位、高管调研工作考核评比二等奖三项集体荣誉,区联社理事长付怀荣、主任朱光成分获2013年高管调研工作考核评比一、二等奖两项个人荣誉。

2013年,通川区联社始终坚持“普惠金融”理念,扎根县域经济不放松,深耕“三农”,聚焦“三城”,专注小微,紧紧围绕改革发展主线不偏移,坚持调查研究和改革发展两手抓、两手硬,将调研成果贯穿融通于决策部署当中,有力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快速健康发展。截至2014年3月末,通川区联社各项存款余额54.20亿元,较年初新增8.9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0.48亿元,较年初新增1.83亿元,存贷规模较年初新增10.73亿元,一举突破80亿元。 (何传浪 侯雷)

翠屏农商银行助农推信贷新品

四川省宜宾翠屏农商银行在深入农村市场深入调研并与区级涉农部门紧密协调后,完成了“生态旅游农家乐经营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互助会贷款”“家庭农场贷款”三款农贷产品的开发,为该行支农、惠农增添了“三件法宝”。

存款金融 篇4

1. 存款保险制度对金融业的积极影响。

存款保险制度是针对风险事故而构建的一种制度。为保证投保人免于风险事故, 在金融体系内成立专门的保险机构, 它定期向银行或者其他的金融机构收取保险费并将之用于保险准备金的建立上。如果投保人万一遭受了风险事故, 那么就由保险机构或者向投保人提供财务支持或者直接支付投保人全部或部分存款。首先, 存款保险制度能够有效地完善金融安全网。金融安全网由存款保险制度、最后贷款人制度和审慎监管构成, 审慎监管处于安全网的核心地位, 主要负责控制银行风险的形成和外化;最后贷款人制度主要预防银行的流动性危机转变为清偿性危机;存款保险制度直接服务于存款人, 具有强大的法定性和可预见性, 能够保证存款人的资金安全, 有效防止银行挤兑的出现。这三者互相协调, 共同为金融安全提供保障;其次, 存款保险制度能够完善市场的退出机制。金融监管虽然可以预防一些事情的发生, 但是它并不是万能的, 它要依据市场机制来进行适度监管, 保证银行之间的竞争和活力。对于个别经营不善的银行, 在不引发严重后果的基础上就应该让它破产。而存款保险制度就保证了这类信仰在退出市场时存款人的银行存款不受影响;最后, 促进银行公平竞争。

2. 存款保险制度对金融业的消极影响。

由于存款保险制度在银行破产或者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 极大地保护了存款人的利益, 使得存款人在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 只关心存款的利率是否能够让自己获得高收益, 对于银行的经营情况和安全措施则不甚在意。所以当银行发生风险的时候, 存款人并不着急将存款取出, 这就给了经营不善甚至资不抵债的银行以继续吸收存款的机会。这些银行为了抢占市场份额, 会采用低利率的形式, 在金融市场上进行不想竞争, 给整个金融体系埋下风险的种子。

二、存款保险制度的路径选择

由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知道存款保险制度是一把双刃剑, 既能促进金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又给金融体系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 盲目推进, 那效果可能不尽如人意。所以, 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可以按照如下路径选择:

1. 立法先行, 扩大范围和种类。

近年来, 因为金融行业不断暴露出各种各样的经营风险, 所以在法律基础上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我国在这方面的实践经验较少, 所以国际上先进的《存款保险条例》和法律框架可以给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提供借鉴。存款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应该扩大, 所有合法存款类的金融机构都应该参与其中。这是因为接受存款的金融机构常常会遭遇流动性资金无法按时清偿的问题, 对银行的正常经营形成阻碍。所以凡是境内的接受存款的金融机构在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的前提下, 都应该加入存款保险制度的管理体系。存款保险的种类一般只有定期储蓄和活期储蓄, 但是同时还存在着外币存款、内部人存款、同业存款等其他的种类。为了公平起见, 所有的存款种类都应该纳入存款保险的范围之内。

2. 建立强制性存款保险制度。

强制性保险是指凡是符合国家规定的、在法律规定范围之内的存款类金融机构都应该参加存款保险。在金融市场上, 风险越大的银行为了寻求损失最小化, 参与存款保险的积极性比较高。但是风险较小的银行则不愿意付出代价来参与存款保险制度, 因为存款保险制度对于他们的保障作用有限。在这种情况下, 存款保险制度应该强制所有的存款类银行都参与, 这样可以使得对抗风险能力较小的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公平的地位, 同时也可以增强公众对于银行取款的信心, 强化银行的竞争力, 促进银行的健康发展。

3. 实行单一费率模式。

在能够准确鉴别银行风险水平的前提下, 实行差别费率更能够体现金融市场的公平原则。但是在实践中, 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 金融机构的风险程度难以公正评价, 因此费率级差就难以确定。此外, 实行差别费率要考虑很多问题, 如差别费率在无意当中划分出了银行风险的等级, 如果公开, 就会引起公众对银行公信力的怀疑, 带来诸多不稳定的因素。此外, 在强制投保的要求下, 差别费率就显得不够公平合理。差别费率的成本计算也是一个问题。因为这些原因, 世界上各国存款保险改革的方向都是单一费率模式, 按照投保存款的额度和总额的固定比例来提取。世界上的多数国家的保险费率都低于千分之一, 如德国的保险费率为0.3‰, 英国的存款费率最高为存款总额的3%, 美国的存款费率较高, 在23‰到31‰之间。所以, 我国在参考国外费率的基础上, 还应该结合我过银行机构的破产概率, 来确定具体的费率水平。

参考文献

[1]葛红玲.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与金融监管体制的完善[J].管理世界, 2001.

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管理规定 篇5

1.2004年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

2.银发〔2004〕252号

3.自2005年1月1日起实施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总 则 交 存 考核与调整 动 用 法律责任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外汇存款准备金的管理,充分发挥外汇存款准备金的作用,促进金融机构稳健经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吸收外汇存款的金融机构,包括: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合作)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外资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外资独资财务公司、中外合资财务公司和外国银行分行以及其他吸收外汇存款的金融机构。

第三条 外汇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按照规定将其吸收外汇存款的一定比例交存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

外汇存款准备金率是指金融机构交存中国人民银行的外汇存款准备金与其吸收外汇存款的比率。

第四条 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确定、调整外汇存款准备金率,检查监督金融机构执行外汇存款准备金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五条 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交存的外汇存款准备金不计付利息。

第二章 交 存

第六条 金融机构应交存外汇存款准备金的外汇存款范围包括:

(一)金融机构吸收的个人外汇储蓄存款、单位外汇存款、发行外币信用卡的备用金存款及其他中国人民银行核定的外汇存款或负债。

(二)金融机构的委托、代理外汇业务负债项目与资产项目轧减后的贷方余额。凡轧减后为借方余额的,视同该应交存的负债项目余额为零。不得以某项借方余额抵减其他应交存的外汇负债项目余额。

第七条 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货币政策调控需要,规定、调整金融机构应交存外汇存款准备金的外汇存款范围。

第八条 金融机构应交存外汇存款准备金的外汇存款范围所对应的会计科目,由中国人民银行或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其分支行确定。

(一)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合作)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应交存外汇存款准备金的外汇存款范围所对应的会计科目,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确定。

(二)外资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外资独资财务公司、中外合资财务公司和外国银行分行(以下统称外资金融机构)应交存外汇存款准备金的外汇存款范围所对应的会计科目,由其法人机构(或外国银行分行)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行根据总行规定的原则确定,报总行备案。

第九条 金融机构的外汇存款准备金,应交存到中国人民银行在境内中资商业银行开立的外汇准备金存款专用账户。

(一)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外汇存款准备金,由其总行统一交存到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在境内中资商业银行开立的外汇准备金存款专用账户。

(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合作)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外汇存款准备金,由其法人机构交存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国人民银行分行(营业管理部或省会城市中心支行)在境内中资商业银行开立的外汇准备金存款专用账户。

(三)法人外资金融机构的外汇存款准备金,由其法人机构交存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国人民银行分行、营业管理部或省会(首府)城市(以下简称省会城市)中心支行在境内中资商业银行开立的外汇准备金存款专用账户。外国银行分行的外汇存款准备金,由外国银行各家分行分别交存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国人民银行分行、营业管理部或省会城市中心支行在境内中资商业银行开立的外汇准备金存款专用账户。

第十条 美元、港币存款按原币种计算交存外汇存款准备金,其他币种的外汇存款折算成美元交存。各种货币之间的折算率按每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各种货币对美元折算率》计算。

第三章 考核与调整

第十一条 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按月考核。金融机构应在每月15日前将准备金存款划至中国人民银行指定的账户。当月15日至下月14日,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金融机构的外汇存款准备金余额与其上月末外汇存款余额之比,不得低于外汇存款准备金率。

第十二条 金融机构在每月5日前将汇总的交存凭证、月度会计报表和月末外汇存款余额表报送法人机构(外国银行分行)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

第十三条 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对金融机构上报的有关数据资料进行审核。

第十四条 金融机构按上月末外汇存款余额和外汇存款准备金率,计算当月应交存的外汇存款准备金。计算公式为:

当月外汇准备金存款余额=上月末外汇存款余额×外汇存款准备金率

第十五条 金融机构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外汇准备金存款大于其当月应交存外汇存款准备金的,中国人民银行在当月15日前,将多余资金划到该金融机构账户。

第四章 动 用

第十六条 金融机构出现严重支付困难申请动用外汇存款准备金,应当报经中国人民银行或中国人民银行授权的分支行批准。

第十七条 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可动用外汇存款准备金的金融机构,在批准期限内,其交存的外汇存款准备金应当扣除批准可动用的外汇存款准备金数额,计算公式为:

当月外汇准备金存款余额=上月末外汇存款余额×外汇存款准备金率-批准可动用的外汇存款准备金数额

第十八条 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可动用的外汇存款准备金应实行专户管理、专人负责。

第十九条 金融机构动用的外汇存款准备金,应按照规定使用,不得挪作他用。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条 中资商业银行未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比例交存外汇存款准备金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七十七条的规定处罚;违反本规定第十二条规定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八十条的规定处罚。中资财务公司未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比例交存外汇存款准备金和违反本规定第十二条规定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处罚。外资金融机构未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比例交存外汇存款准备金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五条的规定处罚;违反本规定第十二条规定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的规定处罚。

对于及时主动纠正其上述违法行为的金融机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五条和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可以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

第二十一条 中国人民银行有下列行为之一,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视情节依据有关法规给予行政处分:

(一)发现金融机构有违反本规定的违规行为,没有及时采取纠正和处罚措施的;

(二)擅自挪用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的;

(三)超越审批权限,擅自批准金融机构动用外汇存款准备金的;

(四)对金融机构动用外汇存款准备金监督不力的。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解释和修改。

存款金融 篇6

一个月之前,银行业许多讨论认为,应当把非银行(主要是货币基金)同业存款纳入存贷比考核。具体而言,就是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同业存款,纳入存贷比的分母。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主张?因为,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市场基金,它们把银行活期存款变成了同业存款,而过去银行活期存款在存贷比的分母上。客观上,减少了银行存贷比的分母,从而制约了银行存贷比分子(贷款)的扩张。因此,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同业存款重新纳入存贷比的分母,等于是修复存贷比的分母,使银行贷款获得正常增长的空间。

实际上,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金融市场上“钱多资少”的趋势十分明显。什么是“钱多资少”?就是整个金融市场上,货币市场利率很低,钱显得很多,但这些钱不愿意转化为资本(包括股市投资资本、信贷资本和债务资本),所以贷款很贵,股市下跌。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市场基金实际在充当“金融倒爷”,它们既不为实体经济服务,也不带来“有效的消费”,而是通过“金融空转”附着在实体经济身上、附着在全体国人身上“扒皮、吸血”。

这必然导致一个严重的后果:一方面,存贷比分母缩减而制约贷款增长;另一方面,“金融倒爷”在银行存贷款之间扒皮、吸血——吃利差,从而使贷款市场利率无法因货币市场利率降低而降低,严重干扰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正因如此,银行业内一直希望监管部门出台规定,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同业存款纳入存贷比的分母,从而解决以下两个问题:第一,迫使银行为这部分同业存款缴纳“法定存准”,而压低非银行同业存款收益率,并以压低货币基金收益率的方式逼迫资金回流信贷市场,进而降低贷款成本;第二,压缩金融空转规模和制度套利空间,遏制中国金融市场上这颗毒瘤的发育空间。

但很不幸,银监会6月30日公布的、被业界寄予厚望的“存贷比分子和分母的调整方案”,并未将同业存款、尤其是非银行同业存款纳入存贷比分母;而此前,央行在规范同业业务的规定中,也刻意将未来同业业务规模比例限制在与当下所差无几的程度。也就是说,并未做出压缩同业业务规模的动作。这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到底为什么?监管者没有给出解释,所以我们只能通过分析,来看一下监管者到底意欲何为。

银监会为何未压缩同业业务规模

笔者有几个方向的猜测:

第一,金融空转、制度套利犹如潘多拉的盒子,打开了就无法盖上。其实这正是各大利益集团作用,在互联网帮助下急速形成的利益格局,阻礙金融监管制度的约束。而无奈之下,监管者刻意留下这个“大窟窿”,等待利率市场化后自然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监管当局担心,将同业业务纳入存贷比考核,会打破现在已经趋于平衡的货币条件(或松或紧)。因为,互联网支撑下的货币基金,已经把大量必须上缴“法定存准”的活期存款转换成了不必缴纳“法定存准”的同业存款,尽管它从成本端推高了贷款成本,但实际也从“货币数量”端起到了“放宽”作用,这实际是降低货币政策效率,但由于央行已经按照“低效率条件”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货币,并使市场达成了平衡,所以再把非银行同业存款纳入存贷比分母计算,会同时产生一些不确定的因素。

首先,如今货币基金规模已经高达1.9万亿元,这其中90%以上的资金都是同业存款,即1.7万亿以上。如果突然将其纳入存贷比计算,势必使存贷比分母突然扩大,从而导致太大的货币派生效应。按照4倍货币乘数考虑,这1.7万亿元存款,将派生6.8万亿元的贷款,这显然有些过猛。当然,这只是简单计算,而实际应当扣除1.7万亿元已经生成的贷款规模。即便如此,是不是监管者依然认为“扩张太猛”?其次,把这1.9万亿元资金拉回存贷比分母,意味着这笔存款需要缴纳“法定存准”。把不缴“法定存准”的资金变成缴纳“法定存准”的资金,这又意味着货币收缩效应。

一松一紧之间,到底是“松多”还是“紧多”?管理者根本吃不准。或许正因如此,监管当局认为,只要有效压低货币市场利率,提高银行系统的流动性,货币基金的同业存款收益率也会随之降低,从而同样可以达到压低贷款利率的作用。

于是,一个更稳妥的折中方案就出台了。在不涉及非银行同业存款的前提下,存贷比分母加两项、分子减六项,同样可以释放一些银行信贷空间。但笔者可以肯定地说,银监会此举,是在“谁都不得罪”的前提下,把一项监管政策变成了货币政策,而并未体现出应尽的监管职责。

非银行同业存款的本质是“金融倒爷”、“金融空转”

上述猜测是否正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的做法,使得一些必须认清的“金融是非界线”已经被搞得模糊不清了。笔者坚决反对的是,有些人试图打着金融市场化的旗号,用极其复杂的手段,混淆是非,从而维护“制度套利者”的利益。

笔者认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尤其是一个金融体系,“制度套利”应当是被坚决杜绝的“恶疮”。因为它一定是全体国民身上的寄生虫,是在最大限度地吞噬国民利益。因此我们坚持呼唤,中国金融市场必须正本清源,股市如此、债市如此、货币市场同样如此。否则,我们无以监管。

非银行同业存款的本质是什么?它不断壮大的后果又是什么?这才是本质问题。笔者认为,非银行同业存款的本质是“金融倒爷”、是“金融空转”,它的发展壮大是中国金融结构的恶性扭曲。

我们必须承认,基本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率低至3.5%,那中国的贷款成本也会被推升,也会让实体经济为之付出代价,同时中央银行为了平抑贷款成本所投放的货币,就是货币政策被“金融倒爷”大打折扣而支付的货币代价。囤粮中有老鼠,我们谁都知道该“灭鼠”,但为什么监管机构见到“金融老鼠”,却显得如此宽宏?我们当然知道是粮仓必有老鼠,但这是不是可以作为拒绝“灭鼠”的理由?是不是可以作为容忍“老鼠”越来越多的理由?我们看到的事实是:今年4月至今,以同业存款为主要赢利手段的货币市场基金再增5000亿元。

无论哪个国家,不管怎样的市场化,毒品交易都是政府重点打击的对象。但在金融领域有个奇怪的现象,“金融毒品”可以变成堂而皇之的合法商品,比如“次贷抵押证券”是不是毒品?专司制度套利、吸食金融营养的“金融空转”是不是“金融毒品”?笔者认为,监管者对“金融毒品”的漠视才是对经济、对金融体系最大的威胁。它等于监管者容忍“投机豪客”通过绑架老百姓,而达到了绑架政府政策的目的;它等于监管者允许金融主权被“投机豪客”任意践踏和篡夺。

存款金融 篇7

一、存款保险制度的制度种类差异

存款保险制度在类型上, 可分为隐性 (implicit) 与显性 (explicit) 两种, 前者是指未经正式明文规定所形成的存款保障计划, 仅由政府所提出的声明或官方行为, 对于存款人及其它非存款债权人所提供的保障;后者乃指借助立法规范的方式, 将存款保障的相关事宜加以明定, 使存款人或其它相关人士得以预期保障内涵与程度的制度。根据国际存款保险机构协会 (IADI) 的统计, 单是亚洲地区, 就有十几个国家设置了存款保险制度, 并加入该会员。

一般而言, 隐性存保制度由于法规未明确规范保障程度与应对手段, 因此政府在处理问题金融机构时, 完全是基于行政上的干预, 而非本着法律规定的依法行政程序, 是以政策性目标为取向, 判断所欲采取措施的裁量手段。这种制度在处理问题金融机构时, 常会出现针对类似事由却有不同处理措施的现象, 这样不仅欠缺公平性更无助于金融体系的维系。另外, 这种制度的成本支出概由政府与纳税人负担, 而非归责金融机构本身, 此举也无法督责金融机构注意产业经营的风险。更有甚者, 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因缺乏明确的制度性设计, 往往仅能保障大型或有强烈政治关联 (Most Political Connected) 的金融机构与大额债权人, 这样一来, 反而无法降低存款人的存款偿付 (repayment) 风险, 也未能降低挤兑诱因, 并且容易使社会大众产生一旦金融机构发生不能支付的情况时, 政府绝对会提供财务援助的不当预期。虽然该类型的存款保险制度有上开缺点, 但也有认为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相较于显性者能够赋予政府较大的处理弹性, 得以应对系统性金融危机, 而非拘泥于固定的保障规范。相对地, 显性存保制度则是依据法律的规定, 对于存款保险制度运作的规则、程序、投保金融机构的资格、受保障的存款种类、最高保障额度、保险基金来源及金融机构停业时保险人得采取的措施等, 均有标准或规则可循。在这种制度下, 对于存款人的保障, 主要是依据存款保险法规所制定的最高保额以及保险人是否有权采取对保额以上存款人扩大保障的方式来处理问题金融机构。同时, 也允许政府就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理而向金融机构征收保费及其它相关费用, 以降低政府的财政曝险 (Fiscal Exposure) 。

二、存款保险制度对金融发展的影响

(一) 存款保险制度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所有制度的设计都有其宗旨, 而保障存款人的权益与协助处理问题金融机构, 就属于存款保险制度的规范目的。由于经济日益灵活, 金融活动已渐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民众对于金融机构的倚赖度也日益加重, 金融机构一方面提供资源以协助支付的进行, 另一方面则排除参与者的风险。然而, 挤兑常造成支付系统的破坏, 使社会大众对于采用存款货币作为清算的支付系统失去信心, 存款保险制度的实行, 正可消除这个方面的威胁, 并使支付系统的运作更加顺畅, 而支付工具的公共性也会更加显著。简而言之, 如果设置存款保险制度, 当存款人对于特定金融机构失去信心时, 通过该制度可降低挤兑程度, 同时可预防金融危机的扩散, 达到安定金融的目的。除此之外, 金融机构的挤兑除对货币供给与支付系统造成威胁外, 也会对于金融机构信用分配的角色产生干扰, 增加社会成本。但其中受害最深者, 则是于存款大众。基于于信息不对称 (Information Asymmetry) 地位的存款人, 并未具备足够的能力与信息, 能对金融机构的健全与否进行评估并作出选择, 因此所处地位相对弱势。存款保险制度会影响信息弱势者的保障程度, 而存款人的保障是否周全, 也将牵动整体金融秩序是否稳定, 进而影响金融运作的效率。因此, 存款保险制度的有无, 在现代金融发展过程中, 是不容忽视的关键点。

(二) 存款保险制度中存保角色的演变

在历经无数问题金融机构所生的风暴后, 国际间对于存款保险制度的定位, 也逐渐进行调整。该调整的趋势为, 存款保险制度已由处理问题金融机构的赔付者 (Pay Box) 逐渐转化为风险控管者 (Risk-Minimizer) 以及损失控管者 (Loss-Minimizer) 的角色。换而言之, 存款保险制度以往在金融机构发生问题时, 基于保险人的地位履行保险责任, 以赔付存款人损失的角色, 随着多年来问题金融机构所生金融危机的经验累积, 有必要将其角色转化为风险与损失的控管者, 以提前消除可能的问题产生, 同时建构预防性的监理模式。为有效发挥此等角色的功能, 发达国家多赋予存款保险机制独立的地位与应有职权, 例如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属于政府监理单位之一, 日本也在历经金融危机后, 多次修改存款保险法, 大幅调整并强化日本存款保险公司的职权, 其目的均在贯彻存款保险角色的演化, 朝向确保存款人权益并维护信用秩序的目标前进。

(三) 存款保险制度与金融安全网

由于存款保险制度是金融安全网的一环, 其本身的重要性虽无可取代, 但也应与金融安全网内其它成员 (如金融监理机关与中央银行) , 进行良好的互动与搭配, 以期发挥金融监理的综效。换而言之, 企盼金融安全网的功能能够有效发挥, 金融安全网成员间的关系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safety-net players) 相当重要, 尤其是信息分享、机构间的协调与权责划分等, 均有助于促使金融安全网的运作更加顺畅。例如, 监理机构对于金融机构的状况了解较少, 一旦金融机构发生问题时, 假使存款保险机构能够从监理机关处获取详细的信息, 则有助于实时协助处理问题金融机构。毕竟在处理过程中, 金融机构资产的价值将影响清算的时程, 因此若能及早了解资产的价值, 将有利于存款保险机构更好处理问题金融机构问题。有关信息的取得与保密, 可以通过立法、备忘录、协议或科学技术的合作来达成信息共享的目标。一般来说, 金融安全网的设计越复杂, 则各成员间的良好互动就越重要。

三、结语

本文认为, 存款保险制度的目的, 并非单纯消极地以赔付等方式保障存款人的权益, 其更肩负协助处理问题金融机构的职能能, 而积极地构筑出另一道预防性的监理防线。通过这两种机能的实践, 存款保险制度有助于保障金融知识欠缺的存款人, 并排除其因挤兑而产生的恐惧, 进而达成稳定金融秩序的目的。此外, 一旦金融机构发生问题, 在过往或许是由政府动用公共资金, 对问题金融机构的存款人提供全额保障, 这是基于国家整体金融安定及利益考虑的过渡性必要措施。这类对存款人提供全额保障的方式, 除了易衍生道德性风险 (如金融机构负责人借机掏空资产或从事高风险业务, 将风险转嫁给全民负担) 外, 也会导致存款人养成对于金融机构经营风险漠不关心的心态, 因而这类措施的施行期间不宜过长, 在问题处理完毕后, 仍应回归存款保险制度。伴随着金融环境变迁与金融创新发展, 金融机构的型态与经营模式与往昔已有所差异, 同时也提高了金融监理的难度。身为金融安全网一员的存款保险制度, 应如何应对这类转变, 以发挥保障存款人权益与协助处理问题金融机构的重要机能, 是当前及未来应予重视的议题。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世界各国的金融进一步开放, 银行所从事的业务种类也不断增多, 风险的来源和程度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存款保险制度是保护存款人权益、防范银行挤兑、降低银行经营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需要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稳定的银行体系和有效的金融监管。在这种背景下, 本文首先探讨了存款保险制度的制度种类差异, 进而从三个方面着手, 分析了存款保险制度对金融发展的影响, 最后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以求为更好的理解与应用存款保险制度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金融发展,影响

参考文献

[1]袁咏梅.存款保险制度的利弊及我国建立存款保障制度的必要性探讨[J].天府新论.2002 (06)

[2]黄燕, 刘益.存款保险制度及其在我国的展望[J].中原工学院学报.2002 (02)

[3]项卫星, 李宏瑾.中国是否应该引入存款保险制度[J].国际经济评论.2002 (05)

[4]宋清华, 管斌.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变革及其启示[J].经济学动态.2002 (04)

存款金融 篇8

1.1 存款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但应通过试点逐步推进

毋庸置疑,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 应该尽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维护金融稳定。《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确定“十二五”时期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基本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明确提出在年内建立存款保险制度。2014年4月24~25日, 射阳农村商业银行出现挤兑风潮,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呼声再起。

但是, 存款保险制度要遵循渐进式改革思路, 切不可盲目推进, 应该通过试点积累经验, 循序渐进地逐步推开, 为下一步全面推行存款保险制度打好坚实基础。理由有三:一是国内各地经济、金融环境差距明显, 金融机构良莠不齐, 不能全盘推行存款保险制度, 整体试错。二是虽然其他国家普遍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 因此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 但是毕竟国情差异太大。虽然我国存款保险制度也酝酿多年, 但是终究只是“纸上谈兵”, 缺乏实践经验。三是与之相配套的金融机构破产制度亦未建立。

1.2 选择农村金融机构先行先试存款保险制度

农村金融机构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肩负着解决农村资金来源、提供农业贷款、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社会责任, 为“三农”提供基础性的金融服务。一方面, 由于农业具有天然的弱质性, 导致农村金融风险相对较高。另一方面, 与国有商业银行, 甚至中小型商业银行相比, 农村金融机构势单力薄, 存在明显的资本充足率、盈利能力、风险管理技术劣势, 因而抵御风险能力较弱。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全面推进, 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农村金融机构经营风险不断加大, 甚至可能会难以吸收到足够的公众存款。因此, 亟需通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来提高公众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信心、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保护存款人利益、稳定金融秩序、守住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2 存款保险制度框架假设及保险费率设计

2.1 存款保险制度的框架假设

由于中国农业银行是“五大行”之一, 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又是政策性银行, 二者代表性不强。因此, 建议选取除此之外的农村金融机构进行试点, 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及村镇银行。成立政策性保险机构, 按照“强制性、全覆盖、广范围、限赔付、差别化”的原则, 建立农村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制度框架。具体内容如下:

“强制性”是针对参保方式而言, 要求所有农村金融机构必须参加存款保险计划, 而非自愿性。“全覆盖”每年按照投保机构的存款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保险费, 当出现支付危机或者破产清盘时, 存款保险机构通过提供贷款、紧急资金救助、存款赔付等方式保证农村金融机构的清偿能力。“广范围”指保险范围包括全部的居民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限赔付”即限额赔付原则, 即在参保机构被撤销或破产时, 存款人在该机构的存款在规定限额内可以得到赔付, 超出限额部分仍可从该机构清算资产中得到追偿。“差别化”指考虑到存款保险制度相关的道德风险及国际经验, 按照农村金融机构的规模、盈利、风险等级层次, 实行基于风险调整的差别化保费费率模式。

2.2 保险费率的基本设计

毋庸置疑, 基于风险调整的差别保费费率的确定是存款保险制度框架的核心。首先借鉴台湾模式, 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初步分类, 再根据资本充足率状况进行资本归类, 最后结合资本充足性 (Capital Adequacy) 、资产质量 (Asset Quality) 、管理水平 (Management) 、盈利状况 (Earnings) 、流动性 (Liquidity) ) 、市场风险敏感度 (Sensitivity 0f Market Risk) 现状, 按照骆驼评级法 (CAMELS Rating System) 的评级得分以及资本充足率指标加以确定。具体方案设计分别见表1、表2:

基于风险的差别化保险费率模式对于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风险控制、强化存款人的风险意识, 有着积极的作用。由于同一层次的农村金融机构在规模、盈利、风险等方面也还会有很大差异, 难以完全避免不公平现象, 因此, 待存款保险制度逐渐完善后, 再进一步借鉴国际经验, 丰富基于风险等级评定的指标内容, 建立风险评级体系, 通过一套科学严谨的评估指标, 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及变化趋势、资产质量、存款结构及偿付保证、盈利状况、流动性状况、市场风险敏感度、人力资源情况以及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客观、科学、公正的评价, 采取更具体、有效的差别保险费率模式。

3 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存款保险制度应注意的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 存款保险机构的“事后处置”应该与银监会的“事前预防”、人民银行的“事中应对”密切配合、相得益彰, 共建金融安全网。具体而言, “事后处置”在民营银行破产或倒闭后进行, 通过向存款人支付保险限额内的存款、对金融机构进行重组和清算, 保护存款人利益, 防止银行挤兑和风险蔓延。“事前预防”关注民营银行日常运行, 通过市场准入、现场监管与非现场监管, 防止机构违规, 限制风险状况, 维护金融秩序。“事中应对”是在民营银行陷入困境和危机时, 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责, 及时化解流动性危机, 帮助民营银行度过难关, 维护金融稳定。与此同时, 还要建立健全金融机构破产制度, 与存款保险制度相配套。

此外, 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同时, 赋予或加强早期纠正机制, 提高金融风险尤其是系统性金融风险处置的前瞻性和有效性, 防范风险的升级与扩散, 降低处置成本, 促进金融稳定。因为现代金融体系已经具有高度的相互依赖性, 不同类型金融机构通过各类金融产品相互渗透。金融风险能够通过宏微观的各种正反馈机制甚至金融市场参与者和社会公众的非理性情绪被快速扩散和传播而风险外溢。具体理由有三:首先, 问题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发展演变具有时滞性, 存款保险机构可以利用早期纠正机制提前介入, 配合监管部门以强化遏制风险的效能。当风险继续升级但又尚未恶化到需要处置时, 也有能力和时间进行干预, 确保处置成本最小化。其次, 在预期风险持续升级和扩散时期, 存款保险机构若能快速采取干预措施, 尽早处置, 有利于保持投资者和经营者理性, 遏制市场恐慌情绪的蔓延。最后, 根据已有经验, 在有存款保险兜底的情况下, 问题农村金融机构往往在高风险阶段时具有孤注一掷的道德风险, 导致风险及其损失进一步扩散, 但早期纠正机制的提前介入和严密看守, 可以明显降低这一概率。

摘要:存款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但应该遵循渐进式改革思路, 需要通过试点积累经验, 建议在农村金融机构先行先试。成立政策性保险机构, 按照“强制性、全覆盖、广范围、限赔付、差别化”的原则, 建立基本框架。此外, 赋予或加强早期纠正机制, 使存款保险机构的“事后处置”与银监会的“事前预防”、人民银行的“事中应对”密切配合, 共同守住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农村金融机构,差别化

参考文献

[1]安国俊, 曹超.存款保险制度的国际比较及我国的路径选择[J].农村金融研究, 2014 (4) :20-23.

[2]丁雁清.存款保险费率厘定的国际经验[J].中国金融, 2014 (2) :86-87.

[3]张卓.新形势下在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构建[J].现代商业.2014 (2) :29.

存款金融 篇9

一、构建银行存款保险制度背景分析

银行存款保险制度是制度安排,其针对银行设置,使用条件通常是存款机构失去清偿能力,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维护存款机构体系稳定,一是为了使存款人不丧失存款,保证存款人利益[2]。一般而言,存款保险制度是讲显性寻款保险制度。如果没有建立显性存款制度,往往存在以政府信用为担保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中主要有两个机构,一是对存款机构收入的存款实施保险服务,一是收入存款人的存款。由此而知,存款保险机构是保险方,存款机构为被保险方。显性存款保险制度运行思路为:身为被保险方,其以收入存款为基数,对保险方缴纳保费,构建存款保险基金。若被保险方面临重大财务危机或破产,保险方要向存款机构提供资金,帮助存款机构对存款人支付存款渡过难关。利用显性存款保险制度,能够保证储户利益,防止由于少数银行金融危机引起的大面积恐慌性挤兑,保证金融稳定和安全。

二、现行存款保险制度弊端

(一)政府承受了不应有的负担

我国现行制度中,若没有事先筹集存款保险基金,中途出现存款机构市场退出或者制度危机,政府职能出面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因此背负不应该的财务负担。政府救助资金的来源主要为财政收入和再贷款,实际上是通过通货膨胀或者税收形式源于纳税人。但存款机构不用因为此种隐形存款保险付出成本,相当于是自身存在的经营风险全部由纳税人和政府买单,明显是一种有失公允的行为。我国目前人民币存款余额达百万亿元,这是纳税人和政府难以承担的负债。

(二)监管机构难以难处理市场退出问题

我国目前法律法规中针对存款机构市场退出的相关主体的职责、补偿政策、标准等没有具体规定。《金融机构撤销条例》、《商业银行》等已经颁布的法律法规中对存款机构市场退出行为规范不够,难以明确相关操作细则。总之,是隐性存款保险制度自身问题。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中美政府无法明确承诺存款机构“兜底”,当出现金融危机时,却又不得不这么做。此项矛盾使监管部门无法顺利处理存款机构市场退出问题。一方面是难以协调各部门工作,一是补偿标准不统一影响社会稳定,此外也严重影响市场退出的处置效率。以1998年6月被关闭的某发展银行为例,直到今日也未完成清算,十几年清算过程耗费的时间、物力、人力成本相当大,明显影响了国有资产清理和回收。

(三)存款机构忽略经营风险

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中,政府针对存款机构实施的救助剥削了存款机构经营者的责任感和社会压力,容易导致其忙碌追求短期利润,从而进行高风险业务活动,存在道德风险。即便我国监管部门审慎监管这存款机构,但是由于缺少价格调节手段,存款机构通常有在政策边缘游走,逐利冲动较强烈。

三、构建银行存款保险制度思路

(一)构建“阶梯形”存款保险制度

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制度运行效率,在构建存款保险机构的同时,要采用阶梯设置原则。根据不同档次和类别的存款机构设置不同层次的存款保险制度,使全国存款保险制度为阶梯型。将存款保险制度设置为阶梯形有利于存款机构相互之间合理竞争,从而增强公众对存款机构的信心。

我国目前存款机构主要有邮政储蓄银行、国有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组成[4]。具体而言,在存款保险制度设置方面,可以将以上积累存款机构分为:一是由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组成的存款机构,一是由股份制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组成的成熟的、大型的存款机构。由于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发展尚未成熟,成分稍微复杂,可以针对此类银行设置针对性的存款保险基金。

(二)对保险基金的管理、运用及来源进行规范化管理

投保时存款机构根据一定标准对被保险方收取保费,是存款保险机构中一种常见的收取保费的方式,该种方式于事前收取保费,构建存款保险基金。同时由于存款保险基金只是存款机构中收入的存款的一定比例,所以需要经过长期积累,存款保险基金才具有风险承受能力,具备一定规模进行赔付。根据我国目前银行具体经营状况和资金情况而言,可靠稳定的存款保险基金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主要表现为被保险存款机构和现阶段存款保险基金该有政府作为出资方,定期对被保险存款机构收取保费[5],具体操作时,中央银行要从法定准备金中提取一部分来作为存款保险基金的一部分,此种行为是比较实际和可行的做法。

(三)抓住时机推出存款保险制度

不管从外在环境还是内在条件而言,此时是存款保险制度推出的良好时机,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银行业的改革被不断深入进行,特别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有关部门对金融业加强了管理及控制,在处理不良资产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提高了我国金融资产质量,其中各项衡量指标也不断优化。从银行内在条件看,在会计方面我国银行业已经采用国际公认会计准则,银行业针对会计信息披露方面更佳透明合理,有助于有关监管部门监督管理银行业。因此,我国在目前推出存款保险制度比较合适。

(四)开展公众存款保险和金融安全知识的普及活动

积极开展对公众的存款保险和金融安全的知识普及活动,在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过程中有辅助作用。从国际经验角度而言,该项工作应该全方位的及时开展,正确解读有关政策和法规,避免曲解和误读。

参考文献

[1]万伟.从金融安全视角谈构建我国银行存款保险制度[J].中国行政管理,2015,12(03):142-145.

[2]冯果,袁康.走向金融深化与金融包容: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金融法的使命自觉与制度回应[J].法学评论,2014,32(02):69-81.

[3]蒋旭峰.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际经验[J].银行家,2014,12(07):74-75.

[4]李恺宁.浅谈在金融危机下如何完善我国存款保险制度[J].中国商论,2016,21(03):90-92.

存款金融 篇10

一、存款保险机构的法律性质

存款保险制度是一项金融保障制度,具体是指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护金融制度的稳定,对商业银行等具有存款性金融机构吸收的存款进行保险缴纳,在投保机构出现经营困难或破产等问题时,存款保险机构予以赔偿或援助等制度的安排,从而确保存款人的利益,同时,也维护了银行的信誉。

1、国务院独资成立

国务院是我国最高行政机关,存款保险机构是由国务院单独出资所设立的,因此存款保险机构直属国务院,具备了独立行政管理职能。

第一,提供充足的信心、资金保障。我国银行金融机构质量良莠不齐,其中五大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的资产共占比例40%以上,资金多寡,反映了银行所存在的风险。我国具备较为浓厚的“官本位”气息,并且行政权一直处于较高的社会地位,使存款人信服。除此以外,我国政府所提供的资金保障也起到了较大的效果。

第二,与银监会和人民银行地位平等。我国银行监督管理重点是由银监会、人民银行实施,银监会、人民银行都是在国务院的领导下,行使不同职权的机构。银监会是国务院直属的事业单位,承担着审慎监管责任,而人民银行是国务院和国家金融行政管理机关的重要组成部门,对维护我国金融安全问题起到较大作用。

2、事业单位

依据立法的角度讲,存款保障机构是我国事业单位,有法律可以依据。事业单位主要指的是国家为社会公益目标,由国家机关运用国有资产举办,从事文化、教育、科技等社会服务的组织。存款保障机构目的具备公共性,完全符合社会公益目标。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独有的社会组织,在我国法律观念中,没有独立规则和公法人的机构,因此,在现行的体制下,事业单位的定位较为合适。

3、独立履行职责

存款保险工作具有专业性强等特点,为了确保存款保险无论在何时都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决策,需要存款保险机构具备独立性。为了确保存款机构能公平和公正地履行职责,应该在法律责任和职权范围等方面出具明文规定,从而减少政治力量的影响和权利的寻租。

二、存款保险在我国金融安全网中的法律定位

我国将存款保险纳入到保险范畴中,具体原因在于存款保险具有政策性,但是存款保险作为保险类型之一,运行本质仍创设在银行投保人“互助共济”方面上,以此来转移自身市场在经营中所面临的支付风险,与此同时,存款保险因自身特点,与一般商业保险有所区别。

1、存款保险具备政策性特点

存款保险制度是各个国家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近80年被适用以来,体现了存款保险制度政策性的特点,即诸多国家运用立法形式,给予存款保险较为独特的法律地位。在某种程度上,为体现一定的国家政策,政府会将国家财政作为后盾,开展一些非盈利的保险,由国家作为投资方,创设公司来经营,或由国家委托商业保险公司代办,因此,存款保险应归入到政策性保险类型。存款保险由于自身政策性特点,所以与一般的商业保险不同,存款保险盈利目的与商业保险盈利目的不同,但为了配合国家个别政策的需求,需办理此种保险业务。除此之外,地区政府设立诸多官方保险机构,以此来负责存款保险的运行,譬如:FDIC、JDIC、香港存款保障委员会等,并为此类官办存款保障机构赋予一定政府监管职能。譬如:FDIC是美国各州非联储成员银行参加存款保险银行、主监管者,行使下列监管职责:对破产银行的处理、对问题银行的处理,对投资银行的检查监督。

2、存款保险根据法律构成,应属于保证保险

存款保险的保障功能、保险内容与其他各类人身保险、财产保险有比较明显的区别,存款保险所涉及的不是法律责任和有形财产,也不是被保人的寿命,而是作为被保人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具体包括:合作银行、商业银行、邮政储蓄、信用合作社等,与存储的关系在于储蓄合同所形成的债权、债务,也可以理解为存款保险适用,应是对已存在的存款人、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3、运用银行之间“互助共济”,从而实现存款保险的社会保障功能,是存款保险的本质

保险是建立在“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助共济基础上,其原理在于聚合危险、分散损失。存款保险的运作方式,在于集合诸多银行的参保人交纳保险费,当某一银行出现付款困难等问题时,从参保人所交纳的保险费中,支出部分资金来履行保险责任。这种方式体现了存款保险的法律实质,主要是依靠保险人的专业化运作,为参保银行之间提供保险保障,从而实现存款人经济利益的保障作用。显而易见,存款保险具有社会公益性,我国金融市场将秩序稳定作为目标,运用专业的保险公司,对非盈利的专业经营,补偿存款人所损失的存款,从而创设一种社会稳定的平衡制度。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金融安全网构建过程中,由于缺少存款保险,导致金融安全网的构建未完成,因此,应借鉴各个国家在建设金融安全网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创设符合国情的存款保险,不断充实我国金融安全网,使其发挥出稳定我国金融市场秩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万伟.从金融安全视角谈构建我国银行存款保险制度[J].中国行政管理.2015(03)

[2]何平.存保制度与金融安全网[J].中国金融.2015(09)

[3]赖小民.存款保险制度框架下积极防控中小银行风险[J].中国银行业.2015(04)

[4]骆静.存款保险制度下银行道德风险的防范[J].市场研究.2015(08)

存款金融 篇11

截至2013年10月末, 榆树农商行资产总额619, 870万元, 其中, 贷款余额367, 332万元, 占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27.6%;负债总额564, 035万元, 其中, 各项存款555, 288万元, (储蓄存款483, 425万元, 占各项存款的87%。单位在款71, 857万元, 占各项存款的13%) , 占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35%;净利润3, 460万元。

2 保险限额及保险费率设定的依据

2.1 表一显示, 单一客户存款金额0-10万元区间, 各项存款客户数为539, 035个, 占各项存款客户数的97.73%;客户的存款余额为248, 857万元, 占各项存款的45%。如果使90%的存款人的存款能够得到全额保险与及时赔付, 保险限额应设定在10万元 (包含10万元) 。

(注:单一客户存款金额区间的上限含在该区间内, 以下同)

2.2 2012年榆树市全年GDP总量340亿元, 全辖总人口130万, 人均GDP26, 153元。根据IMF的统计, 亚洲国家平均保额相当于人均GDP的4倍, 以2012年榆树市人均GDP计算, 可以将保险最高赔付限额设定在10万元 (含10万元) 。

2.3 表三显示, 保险费率分别为0.01%、0.03%、0.10%时, 对农村信用社、农商行的利润影响不同。本着公平原则, 消除道德风险, 按照资产规模、资产质量等指标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实行差别保险费率。

3 实施限额保险制度的影响

3.1 理论上的影响

评估不同档次保险限额的影响。表二显示, 存款保险保护限额分别设定为10万元、20万元、30、50万元对农商行存款、贷款、经营状况的影响程度各不同。

3.1.1 当存款保险保护限额较小时, 可能形成的存款转移越多, 导致贷款下降。存贷款利息支出、利息收入同时减少。但由于存贷利差较大, 导致农村信用社利润下降, 可用资金减少, 影响其资金流和各项经营活动。

3.1.2 当存款保险保护限额较高时, 可能形成的存款转移越少, 贷款下降也较少, 对农村信用社利润、资金流及各项经营活动影响也较小。

3.2 评估保险费率不同时的影响。

表三显示, 当存款保险费率分别为0.01%、0.03%、0.10%时, 对农商行的利润影响不同。当存款保险费率较小时, 交纳的存款保险费也较少, 对利润影响有限;当存款保险费率Á较较高高时时, , 交交纳纳的的存存款款保保险险费费相相对对较较多多, , 对对利利润润影影响响相相对对较较大大。。

3.3 事实上的影响。

投资渠道单一, 不会引发存款大规模转移。由于农商行、农村信用社的存款主要以城镇居民和农户的储蓄存款为主, 如2012年末, 榆树市农商行储蓄存款余额431, 214万元, 占各项存款的86.9%。由于现阶段我国投资渠道较少, 农村居民对投资理财知识较少, 理财观念淡薄, 对他们来说, 存款还是最保险的。所以即使实施存款保险制度, 也不会动摇他们储蓄的信心。

有利于监督农商行、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由于农商行、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来源单一, 其资产负债比例较高, 如2012年榆树农商行资产负债比例为88%。如其经营管理不善, 出现大量不良贷款或经营效益不佳, 在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后, 会引发广大储户对其偿付能力的担心。为了个人资金安全, 他们会将储蓄存款转移到管理更好、效益更佳的金融机构。这在客观上督促农村信用社必须加强经营管理, 提高经营效益。

4 建议措施

4.1 实行强制性存款保险。

对农村信用社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 要实行强制性存款保险制度。通过实行这一制度, 既可转移风险, 提高自我抵御风险的能力, 促使其强化风险意识, 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开展经营活动, 又可保护广大存款户的合法利益, 避免金融风波而造成更大的破坏。

4.2 实行存款保险资格审查制度。

并不是所有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都能够加入存款保险, 必须强化存款保险准入机制, 重新资格审查。对于那些资产质量差, 经营状况濒危, 会给整个保险体系带来风险的机构, 政府应尽快督促其改善经营状况, 这样才能有效地遏制逆向选择的问题。

(注:表二以存款保险保护限额10万元为例计算对利润的影响)

4.3 正确界定存款保险范围。

由于县域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存款大都来自千家万户的农户、个体私营户和农村基层组织, 对他们的储蓄存款和单位存款应该一律给予保险。

4.4 存款保险费用要根据金融机构的经营规模、资产风险状况等挂钩, 采取差别收取的办法。

费率高低除了可以与资本充足率和监管评级挂钩外, 还可以与保险限额挂钩, 限额越高, 道德风险就会越强烈, 费率收取就应该提高。

4.5 存款保障比率要遵循保障大多数存款人的利益。

调查显示, 存款在10万元以下账户户数占全部存款账户的95%以上, 存款金额占全部调查存款账户金额的35%左右。所以, 存款保险保护限额应设定在10万元, 才能使90%以上的存款人都能得到全额赔付。

4.6 有效监管。

为了避免保险基金更大的损失, 对于多次施救无效, 运营出现问题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 要赋予存款保险机构强制关闭的权利。对于那些暂时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的金融机构, 存款保险机构除了给予及时的救助外, 还要严密关注其资产状况的变化, 防止出现不可挽回的风险损失。

摘要:存款保险制度是构建金融安全网的基本要素之一。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金融体系最为脆弱的环节。因此,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首先应考虑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适用性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文章以榆树市农商行为个案, 研究适用于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存款保险限额、费率设定等, 分析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可能产生的影响。同时, 提出实施存款保险制度的可行性措施与建议。

上一篇:子宫腺肌症的超声诊断下一篇:光电跟踪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