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症的超声诊断

2024-08-25

子宫腺肌症的超声诊断(共8篇)

子宫腺肌症的超声诊断 篇1

子宫腺肌症是由子宫内膜的腺体与间质侵入子宫肌层生长所引起的一种良性疾病。过去曾称之为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也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病, 据报道在手术切除的子宫标本中, 6%~40%有子宫腺肌症。患者多为35~45岁的中年妇女。临床常表现为痛经、经量增多、不孕、子宫增大。

子宫腺肌症可分为弥漫型与局限型两种类型, 弥漫型的子宫呈均匀增大, 质较硬。通常子宫增大不超过3个月妊娠大小, 过大者常合并子宫肌瘤。局限型者, 子宫内膜在肌层内呈灶性浸润生长, 形成结节, 但无包膜, 故不能将结节从肌壁中剥出。

超声波检查应用于妇产科临床30多年来, 已使妇产科诊疗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因其简捷、直观、多角度、反复操作的优点而深受广大医患欢迎。特别是对子宫腺肌症的诊断, 亦日趋成熟起来, 使本病诊断的准确性明显提高。笔者对鸡西矿业总医院医疗集团麻山医院2003年12月至2009年12月门诊及住院96例子宫腺肌症患者进行B超检查,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96例均经临床明确诊断, 年龄27~49岁, 平均38.2岁。87例为经产妇, 9例为未婚女性。仪器使用日本东芝SSA-240型B超诊断仪及韩国麦迪逊SA-7700型彩超仪, 探头频率3.5MHz, 按Donald 1936年首次提出的充盈膀胱法, 即检查前饮水300~500mL。待有明显尿意时进行检查。患者取仰卧位, 行下腹部多方位扫查。仔细观察子宫形态、内膜及肌层回声及合并症。

2 结果

单纯性子宫腺肌症41例。超声表现:子宫均匀性增大。形态规则, 呈不规则性实质性低回声区、强回声区及小无回声区 (行经期) , 子宫内膜线移位, 多向前移位。CDFI:病变区血流信号无异常改变。

子宫腺肌症合并子宫肌瘤55例。超声表现:子宫增大, 形态失常, 子宫内出现圆形低回声区, 可见假包膜, 子宫肌层回声不均匀性增强或减低。后壁回声呈片状增强, 内膜线前移。CDFI:肌瘤周围可见环绕血流信号。

3 讨论

超声波应用于妇产科日趋受到重视, 正如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妇产科教授Hobbins多次指出, 近年来妇产科的进展第一是超声波, 第二是超声波, 第三还是超声波。当子宫内膜侵入肌层时, 称之为子宫腺肌症或内在性子官内膜异位症, 即子宫肌层内子宫内膜异位症。它是由于子宫内膜组织于子宫腔以外生长所引起, 其主要病理变化为异位内膜周期性出血及周围组织纤维化。临床表现为痛经、不孕、月经不调及巧克力囊肿形成等。本病多发于中年经产妇, 未婚女性少见, 约有半数患者并发子宫肌瘤, 本文为57.3%。异位的子宫内膜以后壁较为多见 (经本文96例检查发现) , 且有半数多合并子宫肌瘤, 但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本病主要症状为患者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渐剧性痛经。B超表现为子宫增大, 肌层回声不均匀, 出现不规则强回声区、低回声区及行经期出现小无回声区, 此小无回声区与临床症状呈正相关, 即症状重者无回声区面积增大。后壁回声呈片状增强, 内膜线前移。如果并发肌瘤可出现子宫非对称性增大, 形态失常, 出现局限性回声异常区, 有假包膜。本文并发子宫肌瘤55例中有51例手术后经病理证实为本病。通过本文观察, 目前认为超声对于宫腺肌症的诊断具有较大优势, 使该病的诊断准确率有了较大提高, 具有较强可行性。

综上所述, 因超声检查能显示与子宫腺肌症病理改变相称的子宫肌壁间声像图特点, 故可以及时准确了解子宫肌壁间的病变, 在本病的诊断上具有重要依据。

摘要:目的评价B超在子宫腺肌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仪器使用日本东芝SSA-240B超诊断仪及韩国麦迪逊SA-7700型彩超仪, 在充盈膀胱后对96例子宫腺肌症患者子宫进行多方位扫查。结果单纯性子宫腺肌症, 超声表现为子宫均匀性增大, 形态规则。呈不规则性实质性低回声区、强回声区及行经期小无回声区, 子宫内膜线移位, 多向前移位。子宫腺肌症合并子宫肌瘤。超声表现为子宫增大、形态失常, 子宫内出现圆形回声异常区, 可见假包膜, 子宫肌层回声不均匀性增强或减低。后壁回声呈片状增强, 内膜线前移。结论B超检查对子宫腺肌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B超,子宫腺肌症

参考文献

[1]周永昌, 郭万学.超声医学[M].2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4.

[2]曹海根, 王金锐.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M].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123-126.

王加维教授治疗子宫腺肌症的经验 篇2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02-0003-02

王加维教授是湖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武汉市中医院妇科主任,从医30载,善于运用中医药治疗月经病、不孕症、围绝经期综合征等妇科病症,笔者有幸跟师临诊,受益颇深,现将老师治疗子宫腺肌症经验简介绍如下。

子宫腺肌症(简称腺肌症)是由子宫内膜的腺体与间质侵入子宫基层生长所引起的一种良性疾病。现代医学认为多次分娩、人工流产刮宫术及宫腔感染等,可破坏局部基层的防御能力,使基底层宫内膜得以入侵基层生长[1]。本证主要表现为痛经(常呈进行性加重趋势)、经量增多、不孕、子宫增大等。妇检子宫呈均匀增大或有局限性结节隆起,质硬且有压痛,经期压痛更甚。中医文献中并无此病名,根据其主要的临床表现,当属中医“痛经”、“症瘕”、“不孕”范畴,为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

临床各家对于子宫腺肌症以“瘀血阻滞胞宫、冲任”为基本病机,治疗上坚持活血化瘀为主要方法[2]。王师在多年临证中,总结本病患者多表现为小腹冷痛,得温痛减、痛剧时腹冷汗出、部分患者伴呕吐,肛门坠胀,手足不温等阳虚症状,且痛经常于经前一周开始至月经结束,病机特点以肾虚为发病基础,寒凝血瘀气滞是致病关键,气血不和是外在表现。治疗大法以补肾为基础,活血化瘀、散寒温胞、软坚散结相结合,兼以理气止痛。

1补肾培本为基础,贯穿治疗始终

此病好发于35~45岁中年妇女,多有人流刮宫、多次分娩及宫腔感染等病史,王师认为肾藏精,主生殖,为冲任之本而系胞;“经水出诸肾”,调经以补肾为主,房劳多产必耗精伤肾;另外瘀血久积,化经乏源,亦可成肾虚血瘀,阻滞冲任胞宫,日久渐成症瘕;再逐瘀过猛,易伤正气,故治疗本病需以补肾培本为基础,贯穿治疗始终,临证根据患者情况予以补肾填精,补肾益气,补肾健脾,温阳补肾等补肾之法。

2活血化瘀、散寒暖胞、软坚散结不同阶段治有侧重

月经病的治疗主要分为行经期和平时,而腺肌症的治疗重在平时。经期(月经周期第1~4日)此期子宫藏而不泄,排出经血,血室正开,宜温经化瘀止血法,切不可用化瘀攻破药。基本方药以生化汤合失笑散,佐以少量行气药。未行经期的治疗王师提出应结合月经周期和子宫内膜周期分3个阶段,以补肾为基础,活血化瘀、散寒温胞、软坚散结相结合,兼以理气止痛。而在此3个阶段合理调配活血化瘀药、温经散寒药、软坚散结药之间的用量及用药时机是治疗关键。

2.1经后1周(月经周期第5~14日)即子宫内膜增值期,在雌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细胞呈增值状态。次期血海空虚,属于肾气作用下逐渐蓄积经血之期,宜加大活血化瘀药比重,佐以少量温经散寒药。选用活血化瘀基本方:生蒲黄,五灵脂,当归,川芎,三棱,莪术,鸡血藤,三七,川牛膝等。

2.2排卵后1周(月经周期第15~23日)即子宫内膜分泌早,中期,此期子宫内膜继续增厚。次期为重阴转化期,重阴转阳,冲任气血活动显著,应加大化瘀攻破之力疏通冲任血气,结合软坚散结治疗效佳。具体选用活血化瘀基本方加乳香,没药,穿山甲,水蛭。软坚散结药选用山慈菇,黄药子,鸡内金,浙贝,瓦楞子,鳖甲等2~3味即可。

2.3经前1周(月经周期第24~28日)即子宫内膜分泌晚期,此期为月经来潮前期,相当于黄体退化阶段,内膜腺体开口面向宫腔,间质更疏松,水肿。次期为阳长期,阴充阳长,气血下注冲任,子宫气血更加壅滞,“不通则痛”。治疗以散寒暖胞为主,配伍少量行气止痛药。忌用攻伐,次期子宫肌层病灶充血出血,刺激平滑肌产生痉挛性收缩,若用攻伐则活血愈甚疼痛愈甚,改大量化瘀攻破药为化瘀止痛药。可用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之肉桂,附子;小茴香,乌药散寒行气止痛,细辛搜剔深伏之寒,桂枝温通心阳,以通脉痹。化瘀止痛药多用生化汤合当归、川芎,将水蛭易为血竭,去穿山甲,加元胡索。

3典型病例

付某,女,37岁,于2010年4月12日初诊。主诉:经前经行腹部胀痛3 a,进行性加重。患者月经13岁初潮,无痛经。近3年无明显诱因出现行经前1周即月经期腹痛,并且进行性加重,需服用止痛药治疗。患者月经周期正常,月经量大,色暗淡,肛门坠胀不适伴腿软,恶心,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偶便溏,舌淡胖边尖有瘀点,苔白,脉细涩。末次月经:2010年4月7日。有多次人流清宫病史。妇科检查:子宫呈均匀性增大,可触及上壁局限性结节隆起,质硬有压痛。彩色阴式超声:子宫宫体:6.3 cm×6.2 cm×7.0 cm,子宫内膜厚0.7 cm。子宫前壁子宫腺肌瘤可能,2.1 cm×2.3 cm。彩超提示:子宫腺肌症合并腺肌瘤可能。血清CA125值123.82 μg/L。西医诊断:子宫腺肌症合并腺肌瘤。中医诊断:1痛经2症瘕。辨证:气虚血瘀证。

一诊:按经后1周治疗:益气温阳,活血化瘀。方药:黄芪30 g,枳壳10 g,川断20 g,杜仲20 g,三棱10 g,莪术10 g,鸡血藤30 g,三七10 g,当归10 g,川芎10 g,川牛膝6 g,桂枝10 g,乌药10 g,炙甘草6 g。二诊:患者自觉神情,精神可,偶便溏,拟第2阶段治疗,宜在上方基础上加破血逐瘀,软坚散结药物,配伍健脾益气药。方药:川断20 g,杜仲20 g,桑寄生20 g,三棱10 g,莪术10 g,鸡血藤30 g,三七10 g,当归10 g,川芎10 g,川牛膝6 g,桂枝10 g,乌药10 g,炙甘草6 g,生蒲黄10 g,五灵脂10 g,水蛭5 g,穿山甲6 g,山慈姑20 g,黄药子15 g,炒白术30 g,云茯苓10 g。三诊:患者腹部隐痛,面部色暗。治应防痛防经量多,治当补肾温经,化瘀止痛为主,兼以理气。方药:川断20 g,杜仲20 g,桑寄生20 g,肉桂5,附片10 g,小茴10 g,乌药10 g,阿胶10 g,生蒲黄10 g,五灵脂10 g,当归10 g,川芎10 g,柴胡6 g,苏梗10 g,竹茹10 g,陈皮6 g,血竭粉3 g,甘草10 g。四诊:患者月经5月6号来潮,痛经程度和时间明显缓解,恶心,肛门坠胀未作。予龙血竭片,加味生化颗粒,经行服用。经后彩超示子宫体:7.0 cm×5.1 cm×5.4 cm,较前略缩小。本案后期依旧据周期分阶段治疗并根据便结,肛坠,佐通腑气,收效较前阶段显著。

该法在治疗上打破了既往以活血化瘀为基本方法贯穿于治疗过程始终的治法。临证中在治疗大法基础上灵活辨证分型,对于腺肌症最明显的症状痛经,为立竿见影的效果,要完全消除瘀血病灶,需坚持治疗。

参考文献:

[1]张惜阴.实用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750.

[2]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31~135.

(收稿日期:2011-11-26)作者简介:许冰(1984~),女,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

子宫腺肌症的超声诊断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近5年来, 在我院诊断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症的135例患者, 年龄为24~58岁, 平均41.2岁, 全部病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

1.2 方法

采用仪器为ASU-OIC彩色多普勒显像仪, 腹部凸阵探头频率为3.5MHz, 阴道探头频率为5~9MHz, 所有病例均分别先后作腹部超声和阴道超声检查。经腹部超声检查 (TAS) 的患者:患者适度充盈膀胱后取仰卧位, 常规于耻骨联合上方对子宫行纵、横、斜多方面扫查。观察子宫大小、形态, 内部回声、内膜或者有无移位等。

2 结果与分析

肌瘤90例, B超诊断符合85例 (诊断率94.4%) , 误诊6例 (6.7%) , 分别为:4例误诊为子宫腺肌症, 漏诊2例 (2.2%) ;子宫腺肌症25例, B超诊断符合14例 (诊断率56%) , 误诊9例 (36%) , 均误诊为肌瘤, 漏诊2例 (8%) ;肌瘤合并腺肌症20例, B超诊断符合3例 (15%) , 诊断为肌瘤11例 (55%) 、腺肌症5例 (25%) , 漏诊1例 (5%) 。

3 讨论

3.1 如果具备典型的超声图像特点, 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症都是容易诊断的, 要注意不典型图像二者之间的鉴别。

弥漫性子宫腺肌症易鉴别, 而局限性子宫腺肌症不易与子宫肌瘤鉴别, 易误诊。子宫肌瘤超声图像:子宫增大或局限性隆起, 肿块内回声均质或不均质, 呈旋涡状低回声, 周围可见假包膜形成的低回声晕圈。子宫腺肌症超声图像:子宫体饱满或增大, 大多子宫后壁增厚明显, 增厚区回声不均, 不均区域与子宫肌壁分界不清, 如出现积血小囊时, 不均质区内可见不规则无回声区, 部分局灶性子宫腺肌症, 图像可呈瘤样结节, 边界可清晰, 但周边无假包膜回声。但二者在发病年龄、临床症状及超声图像等方面易混淆, 因此, 要特别重视二者的鉴别。

肌瘤和腺肌症最有价值的鉴别是假包膜, 假包膜是肌瘤周边暗淡光环, 多数肌瘤患者可显示假包膜或假包膜形成的低回声晕[1]。积血小囊、宫壁增厚、内部结构较疏松, 散在强光点、强光斑是腺肌症特征性图像。积血小囊, 虽是腺肌症的特征性图像, 但显示率较低。文献报道[2]为13.3%。

3.2 误诊漏诊原因

(1) 对子宫腺肌症超声图像特征认识不足, 诊断时忽略了异常回声区与子宫肌壁间界限的关系, 90例子宫肌瘤中有9例为局灶性子宫腺肌症, 图像上酷似子宫肌瘤, 但异常回声区无球体感, 周边无假包膜, 界限不清。 (2) 操作者满足单一诊断, 25例子宫腺肌症中有8例伴子宫肌瘤病例漏诊, 多数操作者图像上显示子宫肌瘤, 就忽略了其他子宫肌壁有子宫腺肌症的图像改变, 或确定子宫腺肌症后, 就不再仔细查找还有子宫肌瘤的同时存在, 这也是误诊漏诊的原因。文献记载[3]约有10%的肌瘤可合并子宫腺肌症, 15%患者合并有附件部子宫内膜异位症, 这就增加了鉴别上的困难。 (3) 没有很好地询问病史和结合临床症状, 也没有注意观察月经前后子宫肌层回声的变化, 没注意随访。

综上所述, 我们要加深对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症超声图像特点的认识, 工作中仔细扫查, 注意询问病史, (子宫腺肌症的患者多有痛经及月经过多) , 注意随访, (月经前后子宫肌层不均质区内夹杂不规则无回声区的变化) , 以提高本病诊断准确率, 降低误诊率, 也为临床医师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摘要:子宫腺肌症、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疾病, 近年来随着这两种疾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 正确诊断本病以便早期治疗, 为临床医师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日益引起临床上的重视。由于超声检查具有无创性, 可重复性, 并可动态观察等优点, 已被大家公认为是检查子宫腺肌症及子宫肌瘤的较好方法。因此, 探讨子宫腺肌症及子宫肌瘤超声检查的诊断价值是极为重要的, 二者在临床上和B超图像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 常发生相互误诊及漏诊现象, 本文就我院近5年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的135例B超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不断提高诊断率, 减少误漏诊率。

关键词: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超声图像

参考文献

[1]郭莉萍.彩色多普勒影像鉴别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症[J].中国基层医药, 2002, 9 (1) :60.

[2]谢汉波.子宫腺肌症的声像图征象与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1991, 7 (1) :61.

胆囊腺肌症的超声诊断价值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1年1月至2009年1月术前超声检查,术后病理确诊的33例作为分析对象,男性14例,女性例19,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38岁。20例合并胆囊结石,其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右上腹闷胀不适,疼痛,时有绞痛,食欲不振等,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加重。单纯性胆囊腺肌症13例,表现为饭后上腹不适6例,无明显症状到我院体检4例。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胆囊腺肌增生。

1.2 仪器

采用日本ALOKA3500型超声诊断仪,美国GE公司LOGIQ-α200型黑白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7.0MHz。

1.3 方法

患者仰卧位或左侧卧位,肋下及肋间多切面扫查,单纯性胆囊底部局限性胆囊腺肌增生症患者同时采用高频探头配合检查。仔细观察胆囊大小,形态,囊壁厚度,增厚范围,囊壁回声,胆囊腔及胆囊壁内有无结石。所有怀疑胆囊腺肌症病人均加脂餐试验,进一步观察胆囊大小,胆囊形态及胆囊壁情况。

2 结果

超声诊断胆囊腺肌增生与术后结果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33例确诊病例中术前超声诊断27例,误诊6例,超声诊断准确率81.8%。单纯胆囊腺肌增生11例,准确率84.6%,合并胆囊结石16例,准确率80%。对于单纯胆囊腺肌增生症,超声诊断准确率更高。

3 讨论

3.1 病理

胆囊腺肌增生症属于胆囊增生性疾病,其病理组织学主要特点为:胆囊的粘膜上皮不同程度的增生,增生的黏膜伸入肌层或接近浆膜层形成许多细小窦状结构,即罗-阿氏窦,位置较深或窦口出现狭窄的罗-阿氏窦容易伴有胆汁淤积、胆固醇结晶,继发炎症,罗-阿氏窦周围环绕数量不等的增生平滑肌组织,肌层明显增厚、结构紊乱或被增生的腺体分隔。部分学者认为胆囊腺肌增生有癌变倾向[1~2]。目前此病发病机理尚不明确。有学者认为胆囊腺肌增生症与胚胎期胆囊芽囊化不全有关[3],但也有研究者认为其7与胆囊动力学障碍致胆囊内压力增高,使黏膜伸入下层和肌层而形成罗一阿氏窦有关[4]。胆囊腺肌增生症根据病变范围不同可分为弥漫型、节段型及局限型。

3.2 超声声像图特点

弥漫型胆囊腺肌增生超声表现为胆囊壁弥漫型增厚,内壁不平整,壁内可见小囊状无回声,即扩张的罗-阿氏窦(图1),仔细观察增厚的壁内看见细小强回声部分伴“彗星尾”征,若合并胆囊结石时可见胆囊内强光团伴声影;节段型胆囊腺肌增生超声表现为胆囊壁局部增厚,向胆囊腔内突入形成所谓“三角征”致胆囊腔变窄;局限性胆囊腺肌增生超声表现为胆囊壁局限性中低回声结节,改用高频探头仔细观察可见胆囊内外壁光滑连续,所谓结节为胆囊壁局限性增厚,呈圆锥帽状改变(图2)。其中以底部局限型多见,超声也最容易探查。

3.3 鉴别诊断

弥漫型胆囊腺肌增生与慢性胆囊炎的鉴别:增厚的胆囊壁内查见小囊状无回声可以确诊胆囊腺肌增生,此外脂餐试验后胆囊腔明显收缩,胆囊内胆汁暗区消逝也是胆囊腺肌增生诊断的有力证据之一;胆囊息肉、腺瘤等隆起性病变与局限性腺肌增生的鉴别点主要为胆囊腺肌增生胆囊内外壁光滑连续,而隆起性病变可见与胆囊壁附着的蒂,及突向腔内的中等或稍强回声,胆囊癌则表现为胆囊壁连续性中断,胆囊壁或腔内的团块,团块边界不清楚,形态不规则,团块向腔外扩展与相邻肝脏分界不清。

3.4 误诊分析

4 例胆囊结石合并腺肌增生患者,误诊为慢性结石性胆囊炎3

例,误诊为胆囊结石合并胆囊占位病变1例,主要原因在于胆囊充满型结石,胆囊内无胆汁透声,胆囊壁显示欠满意所致;2例局灶型胆囊腺肌增生患者误诊为胆囊实性肿物,这可能于检查者诊断思维及工作经验有关。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在诊断胆囊腺肌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1年1月至2009年1月胆囊腺肌症手术患者33例进行术前超声检查与术后结果对照。结果术前超声确诊27例,误诊6例,超声诊断准确率为81.8%。结论对胆囊腺肌症超声可作为一种无创、安全、经济和可重复的检查手段,应用多切面的检查方法,仔细观察,可有效减少胆囊腺肌症的误诊。

关键词:胆囊,腺肌增生,超声检查

参考文献

[1]石景森,周连锁.胆囊癌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7,9:522.

[2]周孝思.胆囊癌与胆囊良性疾病的关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9:524.

[3]Hwang JI,Chou YH,Tsay SH,et a1.Radiologic and pathologic cor-relation of adenomyomatosis of the gallbladder[J].Abdom Imaging,1998,23(1):73~77.

子宫腺肌症的超声诊断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0例子宫腺肌症患者, 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及超声、增强盆腔核磁共振成像等检查确诊为子宫腺肌症。主要临床表现:经期延长;痛经渐进性加重;月经出血量增加;CA125在36~130 U/ml之间;腰酸;腹痛, 腹部坠胀。60例患者中, 23例重度痛经, 37例轻中度痛经。其中, 年龄在37~50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2.5±0.5) 岁, 病程在3~21年之间, 平均病程为 (12.0±0.5) 年。

1.2 治疗方法

予以所有患者JC型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 (重庆海扶技术有限公司) 治疗, 直径为20 cm换能器为聚焦超声治疗焦点能量来源, 频率是0.9 MHz, 焦距是13.3 cm, 首次治疗功率是50~400 w之间。使用超声实施监控治疗过程, 超声实时监控设备是HIFU-CE68型B超 (百盛公司) , 频率是2.0~5.0 MHz之间, 将超声探头放置在聚焦超声换能器的中间, 以便观察与监控实时治疗情况。予以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5T磁共振成像系统 (西门子 (中国) 有限公司) 检查, 图像序列:T1和T2加权像的平扫;T1加权像增强的3个期。患者在检查时, 应适度充盈膀胱, 取俯卧位, 将脱气水涂抹于患者腹壁。另外, 将推挤水囊放置于换能器和腹壁之间, 进行准确定位。予以患者相应的镇痛、镇静处理。治疗过程中, 通过超声显示患者矢状位图像, 点扫描时, 治疗层面之间的间隔以5 mm为佳, 扫描过程中按照从点到线、线到面、面到体的顺序进行由深到浅的逐层覆盖式扫描病灶区域。治疗结束后, 将膀胱排空, 并将冰生理盐水注入膀胱, 让患者保持30 min仰卧位, 进行治疗区降温。

1.3 疗效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后3个月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子宫和腺肌病灶体积大小的变化。

其中, 疗效判断标准[3]为: (1) 无效为临床症状无任何变化, 痛经及月经量无改善, 病灶无缩小, 甚至部分体积增大; (2) 有效为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痛经有所减轻, 月经量有所减少, 病灶体积缩小于50%; (3) 显效为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基本消失, 痛经明显缓解或消失, 月经量明显减少, 病灶体积缩小大于50%。

1.4 统计方法

通过运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4]将所得数据进行分析与统计, 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各组间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 (%) 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后3个月疗效

60例患者治疗后3个月, 34例显效 (56.67%) , 23例有效 (38.33%) , 3例无效 (5.00%) , 总有效率为95.00%。

2.2 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子宫和腺肌病灶大小对比

治疗后3个月子宫和腺肌病灶体积与治疗前相比, 缩小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3 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治疗过程中60例患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腹部疼痛, 20例患者出现下骶尾部胀痛、腹股沟区疼痛及下肢轻微抽搐等症状, 通过予以调整治疗部位和参数后上述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另外, 60例患者中出现18例 (30.00%) 少量阴道出血, 予以对症治疗后均得以治愈, 无任何严重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子宫腺肌症是由于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入侵子宫肌层内, 在激素的作用下导致周期性出血的妇科疾病。该疾病同时会出现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从而形成局限性病变或弥漫性病变。子宫腺肌症好发于中年女性, 以经期延长、月经量增多及痛经为典型临床表现, 病情严重者, 会发生不同程度贫血[5]。当前, 临床上主要采用药物、介入及手术治疗子宫腺肌症, 药物治疗时间较长, 容易对患者正常激素分泌产生干扰, 导致较多副作用发生;手术治疗通常采用子宫切除术, 这种术式创伤较大, 同时会导致子宫内分泌功能丧失;而介入栓塞治疗同样具有一定的创伤性, 同时潜在风险较高。由此可见, 寻找一种积极有效且无创治疗方法是关键[6]。

高强度聚焦超声是一种新兴的肿瘤无创技术, 主要通过聚焦体外低能量在生物体内形成高能量超声焦域, 联合超声波多种效应作用达到组织瞬间凝固性坏死作用[7]。该技术在形成焦域时, 可以使局部组织立即达到65℃~100℃之间的高温, 而联合超声波多种效应包括热效应、机械效应、空化效应及免疫效应等[8]。主要应用在组织器官良性、恶性实体肿瘤治疗中。该文实验结果中, 60例患者疗效达到95.00%。另外, 与治疗前相比, 治疗后3个月子宫和腺肌病灶体积缩小明显, 这与王玉玲[9]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可见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腺肌症具有较好的效果。这一研究成果也再次证实了具有无创性、无放射性以及安全有效等特点。分析原因, 高强度聚焦超声应用在子宫腺肌症治疗中, 可以将坏死组织清除干净, 并有效缩小子宫和腺肌病灶体积, 从而恢复患者月经周期和月经量, 同时可以缓解和消除患者的痛经症状[10]。因此, 高强度聚焦超声不为是治疗子宫腺肌症的首选, 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该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0例子宫腺肌症患者, 予以所有患者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 观察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经治疗后, 总有效率为95.00%;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子宫及腺肌病灶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60例患者中出现18例少量阴道出血, 予以对症治疗后均得以治愈, 无明显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临床效果明显, 且其疗效由异位病灶区消融范围大小决定。

关键词:高强度聚焦超声,子宫腺肌症,疗效,分析

参考文献

[1]陈敏, 李铁军, 陈强, 等.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子宫腺肌症的临床剂量学研究[J].重庆医学, 2013, 42 (20) :2369-2375.

[2]张凌云.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腺肌症76例疗效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 2011, 32 (9) :161-162.

[3]吴莺, 高悦, 王燕, 等.高强度聚焦超声单次整体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3, 29 (10) :918-922.

[4]姚永涛, 冯志红, 郑雪莲.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腺肌病的初步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6) :74.

[5]魏佑荣.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病临床研究[J].滨州医学院学报, 2010, 33 (5) :362-264.

[6]罗志芬.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瘤的超声诊断价值比较[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1, 25 (4) :345-346.

[7]李金凤, 杜霞, 雷丽霞, 等.高强度聚焦超声无创治疗子宫肌瘤198例临床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 2010, 18 (5) :22-23.

[8]王志舟.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 12 (15) :109-110.

[9]王玉玲, 杨红英.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在子宫腺肌症治疗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 2013, 34 (30) :6320.

子宫腺肌症的超声诊断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2月-2014年9月收治的100例子宫腺肌症患者, 其中年龄31~58岁, 平均 (44.2±5.4) 岁, 在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 两组患者年龄、体质指数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文100例患者均经常规和实验室检查疑似子宫腺肌症, 且经术后病理诊断进行确诊。临床表现:痛经呈进行性加重, 经期延长或者伴有不规则阴道出血。排除标准:妊娠哺乳期、剖宫产史、子宫畸形者、血液系统疾病者、严重心、肾、肝功能障碍者、精神疾病者予以排除。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3 d内均接受超声检查, 观察组经阴道超声 (探头频率为5~9 MHz) 检查, 对照组经腹部超声检查 (探头频率为2~5 MHz) 检查, 在采取腹部超声检查前, 要使膀胱充盈, 卧位取仰卧位, 在下腹部纵横切观察患者子宫的位置、大小、轮廓、子宫内膜线偏移程度、宫前壁和后壁的厚度及宫壁回声。对未检出子宫腺肌症或有疑问的患者择期再行阴式超声检查。在采取阴超检查前, 嘱患者先排空膀胱, 卧位取膀胱截石位, 在阴道探头的外套上加入适量耦合剂的消毒避孕套, 再将阴道探头轻揉缓慢的插入阴道内, 依次观察宫底、宫体的浆膜层、肌层、内膜的回声特征, 测量宫体大小、内膜厚度及肌壁厚度。

1.3 判定标准和评定指标

判断标准以手术及病理诊断为主, 比较分析腹部超声和阴道超声对子宫腺肌症的临床诊断价值。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腹式超声和阴式超声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经阴道超声检查后诊断为子宫腺肌症患者 (结果呈阳性) 45例, 占90.00%, 漏诊5例, 占10.00%;对照组患者采取腹部超声检查后诊断为子宫腺肌症患者 (结果呈阳性) 37例, 占74.00%, 漏诊13例, 占26.00%, 两组患者的阳性率及漏诊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子宫腺肌症二维声像图特征

(1) 局限型:声像图表现为子宫不均匀的增大, 呈现不规则的结节状, 大多发生在宫体后壁, 肌层内见局限性回声增强区, 或强弱不等回声区。与正常子宫无显著的分界, 有时局部呈瘤样, 很难与子宫肌瘤鉴别, 病灶边界不清晰, 无包膜。其后方无声衰减, 内有小的无回声区, 病灶周围也无环形或半环形血流信号包绕, 内部多呈星点闪烁状彩色血流信号, 见图1所示。 (2) 弥漫型:子宫呈弥漫、且均匀增大。肌层增厚, 回声不均匀, 宫体圆顿, 宫颈短粗, 部分内膜线前移, 以后壁较为多见, 前后壁厚度比例为1∶2.5, 肌层可见小点状强回声, 病灶无显著的边界, 内膜晕环增宽, 连续性中断, 病灶内均可见条状、稀疏点状彩色血流型号, 见图2所示; (3) 腺肌瘤:子宫大于与孕2个月子宫, 在肌层内可见较低的回声团, 周边具有半环形或环形的血流信号。

3 讨论

子宫腺肌症发生机制被认为是因宫内膜基层细胞向肌层生长进而形成的。主要的发病年龄一般在30~50岁, 多次刮宫或经产妇患者较多[1,2,3]。但根据相关文献表明, 子宫腺肌症具有年轻化的趋势, 王虹云[4]研究结果中表明30~40岁患病的患者占全部患者的33.5%, 原因可能与多次刮宫、反复流产相关。此外, 痛经也是该病的主要症状, 同时也可作为该病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具有痛经史的患者其所占比例已高达73.6%, 有的患者没有痛经史, 在超声诊断时往往被忽视, 进而造成该病的误诊和漏诊[5]。子宫腺肌症超声声像图显示子宫呈球样增大, 圆顿、肌壁回声粗糙, 瘤体边缘不是很清晰, 内部回声不均匀, 有时可见肌壁散在分布的小无回声区, 以后壁较多, 病灶无边界, 同时也无彩色血流信号。

阴式超声和腹式超声两者相比较, 阴式超声其探头频率较高, 分辨力较好, 能够观察比较细微的结构, 明显优于腹部超声检查, 大大提高了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率。近年来, 阴式超声在妇科检查中的应用, 并行阴道穹隆部纵横及半环形全面扫查, 与腹式超声相比较, 其频率更加高, 分辨力也更加强[6]。因此, 在对患者进行阴式超声检查时, 声像图能够更加清晰, 且更加容易的表现出不同疾病的特征和回声。子宫腺肌症经阴式超声检查的声像图的直接特征为: (1) 子宫呈非均匀性或均匀性增大, 但一般不会超过36个月妊娠子宫的大小; (2) 肌层散在暗区, 呈现细小光点且回声增强;子宫腺肌症经阴式超声检查的声像图的间接特征为: (1) 肌层回声不规则或低回声或两者混合回声; (2) 子宫内膜发生变化, 子宫腺肌症患者子宫后壁增厚, 内膜变形或前移。由于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症两者能够并存, 因此会操作误诊、漏诊, 因此临床上仔细判断患者的疾病类型, 以免漏诊、误诊, 使患者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7]。对患者的确诊应满足以下几点: (1) 满足以上直接特征; (2) 满足直接特征且严重痛经的患者; (3) 满足直接特征中的某一项或几项或间接特征中的某一项或几项。符合以上几点标准的患者便可确诊为子宫腺肌症, 由此说明, 阴式超声对诊断子宫腺肌症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马晓霞.超声检查在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诊断中的价值[J].现代实用医学, 2013, 25 (9) :1019-1020.

[2]王珍.阴道和腹部超声在子宫腺肌症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 24 (1) :155-157.

[3]李元成, 许映斌, 丁莹.单纯经腹部超声检查与联合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4, 18 (5) :738-740.

[4]王虹云.腹部超声在子宫腺肌症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吉林医学, 2014, 56 (27) :6048-6049.

[5]于红梅.探讨阴道和腹部两种超声在子宫腺肌症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1 (21) :170-171.

[6]陈亚莲.超声检查在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对比[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 22 (2) :307-308.

子宫腺肌症的超声诊断 篇7

关键词:子宫动脉,栓塞术,子宫腺肌症,临床价值

子宫腺肌症以子宫增大、月经增多、不孕、进行性加重性痛经和贫血为主要表现, 主要发生机制是子宫内膜向基层弥漫性生长导致子宫基层出现异位腺体, 并伴有周围组织的增生和肥大[1]。子宫腺肌症的传统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激素疗法和手术治疗, 激素疗法易引起男性性征的改变和骨质疏松;手术治疗可能导致内分泌失调、围绝期综合征提前和不孕。子宫动脉栓塞术是在X线下将导管插到子宫动脉, 使用栓塞药品对妇科疾病进行微创治疗。本文通过对我院就诊的46例子宫腺肌症患者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症的患者46例, 年龄25~50 (32.3±2.9) 岁;已生育43例, 未生育3例。入选标准:根据《妇产科学》对于子宫腺肌症的诊断标准确诊, 经超声检查显示子宫增大, 结合具体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月经量增多、贫血和痛经等诊断子宫腺肌症的患者。适应证为患者有生育要求主观不愿接受手术治疗和激素疗法;有盆腔手术史或盆腔粘连, 造成再次手术困难;激素或药物治疗无效, 副作用大导致身体无法耐受时;患者合并子宫肌瘤[2]。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感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妊娠或可疑妊娠、恶性肿瘤、肾脏的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外伤及其他妇科疾病者。

1.2 方法

术前进行常规检查, 血常规、凝血功能和肝肾功能以及乙型肝炎、艾滋等, 筛查宫颈病变采用宫颈液基细胞检查及宫腔镜检查。所有患者进行右侧股动脉穿刺, 使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采用Seldinger技术, 待穿刺成功后使用4F猪尾巴导管将尖端放入股主动脉分叉处上2cm左右, 进行双侧髂总动脉及分支的影像[3]。当显示双侧子宫动脉时撤去4F猪尾巴导管时将导管插入左侧子宫动脉, 造影显示子宫动脉的形状, 一般显示为增粗、迂回和末梢血管增多、紊乱。最后将栓塞剂和造影剂注入末梢血管, 直至将末梢血管栓塞到不显影为止, 再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子宫动脉的主干。使用同法栓塞右侧子宫动脉。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手术前、手术后1个月和3个月后的月经量, 用电子称称重计算月经量, 超声测定子宫的大小、血红蛋白水平及评估患者的疼痛分级[4], 采用国际通用的慢性疼痛分级问卷评分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月经量减少, 手术后疼痛程度下降, 手术后子宫体积明显小于手术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结论

子宫腺肌症是由于多次妊娠和人工流产导致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肌层弥漫性侵入子宫肌层, 异位的子宫内膜通过子宫动脉供血, 并受雌激素水平影响。异位的子宫内膜可能引起痛经, 而异位的子宫内膜对于缺血缺氧较敏感。子宫的血供主要由双侧子宫动脉, 还有其他多条血管供应。子宫内膜具有较完善的交通血管网, 当子宫动脉能正常血供时交通血管网不开放或仅有少部分开放, 子宫动脉栓塞后子宫内膜的交通血管网马上恢复供血。动脉栓塞子宫动脉的临床价值较显著, 子宫腺肌症目前临床上的主要治疗方法为切除子宫[5]。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年青女性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还容易引起内分泌失调, 骨质疏松和围绝经期综合征提前等并发症。还可使用激素治疗和部分剥离术治疗初期的子宫腺肌症, 不良反应是骨质疏松和男性特征的出现。本文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术阻碍子宫和病灶部分的血供, 导致异位子宫内膜缺血缺氧局部坏死及肌层细胞和结缔组织发生坏死、溶解消失。肌层组织病灶减小使子宫体积减少, 同时使子宫收缩和导致痛经的前列腺类物质释放降低, 痛经的发生程度降低。月经量减少主要是由于子宫的体积明显降低, 病灶减小导致子宫变软, 子宫宫腔面减小使月经量少于手术前;同时由于异位的子宫内膜坏死使体内雌激素水平和雄激素受体下降, 消除子宫腺肌症的病因从而减少月经量。异位的子宫内膜缺乏基底膜的支持, 坏死后是不可逆的。当栓塞的血管复通或侧枝循环建立后缺血缺氧状态改善, 已坏死的内膜组织不能重新生长, 保证了临床效果的稳定性而不易复发。本文使用新鲜的明胶海绵颗粒和PVA颗粒, 不但可栓塞中、小动脉还能栓塞微小动脉。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子宫动脉上行支可使子宫短期内缺血, 栓塞3周左右就可溶解吸收而再通。

综上所述, 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症可以使月经量减少, 子宫体积缩小, 病灶体积减少血供降低, 痛经有较大程度的改善。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并发症小和易被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法, 值得临床的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毅堂, 徐惟, 吴珂.子宫腺肌症介入治疗128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 2010, 15 (11) :154-157.

[2] 顾振鹏, 李吉昌.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对子宫腺肌病治疗中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0, 18 (8) :813-815.

[3] 夏恩兰, 段惠兰, 张梅.子宫内膜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症28例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0, 13 (1) :256-257.

[4] 刘萍, 陈春林.子宫腺肌症的血管介入治疗[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1, 22 (1) :12-13.

子宫腺肌症的中医药治疗体会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2011年妇科门诊患者23例, 年龄30~46岁, 中位年龄38岁;经妇检及B型超声检查确诊。均为已婚经产妇;病程1.5~3年, 23例患者都有多胎妊娠史, 其中2胎17例, 多胎6例, 有刮宫史11例, 有中期引产史3例。23例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寒凝血瘀型7例, 气滞血瘀型4例, 气虚血瘀型4例, 瘀热内阻型8例。

1.2 治疗方法

服桂枝茯苓丸加味, 药用:桂枝10g, 茯苓10g, 桃仁10g, 丹皮10g, 芍药10g, 三棱10g, 莪术10g, 川楝子10g, 延胡索10g, 丹参12g, 夏枯草15g, 紫草15g。加减: 属寒凝血瘀型加桂枝、小茴香、吴茱萸、艾叶等;气滞血瘀型加柴胡、月季花等;气虚血瘀型加黄芪、太子参、炒白术等;瘀热内阻型加丹参、赤芍、丹皮等。每日1剂, 水煎服, 分2 次服用, 1个月为1疗程, 治疗3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参照198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疗效标准。痊愈:痛经消失, 停药后连续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 妇科检查子宫大小基本正常, 质软, 无触痛, B型超声示子宫病变消失;显效:连续3个月经周期症状基本消失, 妇科检查子宫较用药前明显缩小, 触痛减轻;有效:痛经减轻, 能忍受妇科检查, 子宫体积未见增大或略缩小;无效:症状无任何改善, B型超声及妇科检查子宫病变无明显变化。

2 结 果

23例患者痊愈1例, 显效8例, 有效10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82.6% (19/23) 。

3 讨 论

目前西医治疗此病主要是以假孕疗法和假绝经疗法为基本治疗方案, 虽然可以改善临床症状, 但不良反应较大[1]。子宫腺肌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继发性逐渐加剧的进行性痛经、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 子宫呈均匀性增大或有局限性结节隆起, 质硬而有压痛。约30%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2]。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多见于已婚经产妇女, 尤其是多产妇女, 其中不少有宫腔手术操作史。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主要涉及甾体激素异常、基底内膜腺体内陷、免疫因素、血管形成增加、细胞凋亡等方面。

古代医籍中无“子宫腺肌病”这一病名的记载。中医认为, 子宫腺肌病是瘀阻冲任, 血不归经, 日久成瘕。属中医“癥瘕”、“痛经”、“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崩漏”、“不孕”等疾病范畴。《内经) 云:“阴虚阳搏谓之崩。”隋 (诸候源病论) 谓:“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 受风冷之气, 客于胞络…风冷与血气相击, 故令痛也。”。其病因病机为经期、产后生活不节, 感受六淫之邪, 或七情所伤;或多次分娩、小产;或医者手术不慎;或素体虚弱等因素均可导致冲任损伤及胞宫的藏泻功能异常。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机主要是瘀血留滞为患。经期产后生活不节, 感受六淫之邪, 内伤七情, 先天禀赋体质或手术损伤等原因导致机体脏腑功能失调, 气血运行失和, 血液不循常道, 形成“离经之血”, 即“瘀血”, 阻滞胞宫、冲任, “不通则痛”, 而经期血海充盈, 加重局部瘀血阻滞, 故而出现肛门坠痛、经期下腹疼痛。 每个月经周期均会加重离经之血的蓄积, 故而患者会出现痛经逐渐加重的趋势。

桂枝茯苓丸出自《金匮要略》, 为妇人妊娠有瘀血而设的化瘀之剂, 由桂枝、茯苓、牡丹皮、芍药、桃仁五味药组成, 其功用为活血化瘀, 缓解癥块。主药桂枝辛、甘、温, 入心、肺、膀胱经, 能宣通心阳, 温通膀胱, 辛散瘀滞;茯苓甘、淡, 入心、脾、膀胱经, 能健脾养心, 祛痰行水;芍药味酸入肝, 缓急止痛, 柔养肝脏, 兼顾化源, 行血中之滞;丹皮、桃仁辛苦寒, 活血化瘀, 消散结, 兼清瘀热。药桂枝一阴一阳;茯苓牡丹皮一气一血;桃仁既破且散, 五味药共奏通阳行水, 化瘀消瘕之功, 其特点是祛邪以固本, 化瘀不伤正, 行水不伤阳, 阴阳兼顾, 气血并调, 多系统、多范围地调控人体功能, 而又重在活血化瘀, 缓消瘕块。

有研究[3]认为:桂枝茯苓丸具有明显镇静、解痛、消肿、抗炎的作用, 使疼痛等得到较好地缓解, 临床上临证加味, 可更好地改善症状。桂枝茯苓丸有改善机体血流动力学、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一定程度上限制AM病灶的进一步发展, 病灶在改善的微循环下慢慢向正常状态改变, 最终达到祛邪的目的。桂枝茯苓丸可以降低体内雌激素、孕激素的水平, 从而调节机体内分泌平衡, 这一定程度消除了邪气生长的条件, 癥瘕渐渐消散萎缩, 最终可达根治的目的。且无不良反应, 可以较长时间用药。

关键词:子宫腺肌病,中医治疗

参考文献

[1]周夏, 赵红.中药治疗子宫肌腺病1例[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10, 24 (3) :191.

[2]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61-362.

上一篇:优秀广告文案赏析下一篇:存款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