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病治疗研究

2024-06-04

子宫腺肌病治疗研究(精选8篇)

子宫腺肌病治疗研究 篇1

子宫腺肌病 (Adenomyosis) 指子宫内膜侵入肌层后, 基底层的内膜向肌层良性浸润并在其内弥漫性生长。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清楚, 多数学者认为腺肌病是由于子宫内膜缺乏黏膜下层, 当内膜基底层-肌层交界屏障受损时, 子宫内膜向子宫肌层侵入性生长, 子宫基底层的破坏以及高水平的雌孕激素促进了病变发生[1]。子宫腺肌病是妇科多发疾病, 且呈逐年增加趋势。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 以及逐渐加剧的痛经、不孕等。治疗措施有期待治疗、非手术治疗 (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和根治性子宫切除手术、保留子宫的各种手术等, 现对子宫腺肌病治疗进展, 报告如下。

期待治疗

子宫腺肌病发生恶变罕见, 对于年轻要求生育、子宫增大不明显、CA125正常, 且临床症状不重的患者, 可考虑予以期待治疗或给予以生育指导。对于不孕时间长, 且明确为该疾病是导致不孕的原因, 可采用辅助生殖技术帮助受孕。

药物治疗

雄激素类衍生物 (孕三烯酮、达那唑等) 孕三烯酮具有抗雌孕激素、抗性腺作用, 能增加游离睾酮水平, 降低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 导致体内低雌激素, 使得异位的内膜病灶萎缩。达那唑可阻断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合成和释放, 直接与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结合, 最终导致内膜萎缩, 出现闭经[2]。治疗期间因无月经来潮, 痛经及经量增多等症状可消失, 但停药后4~6周月经可恢复, 病灶会复发。不良反应主要有男性化, 如:体重增加、乳房缩小、痤疮多毛、声音变粗、头痛潮热, 但发生率低, 症状不严重。肝功能不良者不宜使用。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Gn RH-a) :能促使垂体前叶分泌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 给药早期可激发促性腺激素的释放, 持续给药使Gn RH受体不敏感, 促性腺激素释放被遏制, 抑制了性腺功能, 使得用药期间无月经来潮。故有效控制子宫腺肌病症状, 用药后辅以促排卵及辅助生殖可提高妊娠率, 使得子宫腺肌病合并不孕的患者妊娠机会增加。但Gn RH-a的作用是可逆的, 停药后可使子宫大小形态恢复正常, 经量增多、经期腹痛症状重现[3]。且长期应用Gn RH-a可致低雌激素症状, 如潮热、阴道干涩、骨质疏松等。

米非司酮:米非司酮孕激素拮抗剂, 其靶器官是子宫内膜。无雌激素样影响以及骨丢失危险, 连续服用可降低FSH、LH, 抑制排卵。还能竞争性占据子宫内膜孕酮受体, 使子宫内膜腺体分泌减少进而萎缩。米非司酮还能抑制血管生成, 可缩小子宫体积及减轻病变的程度[4]。但长期应用可控制丘脑下部脑垂体功能, 导致孕激素水平减弱, 同时也干扰了月经周期[5]。不良反应有轻度潮热、阴道干涩等症状, 长期应用需监测肝功能。

孕激素制剂:包括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 (LNG-IUS) 及狄波-普维拉等, LNG-IUS是一种新型的长效避孕方法, 可在宫内每日定期释放20μg左炔诺孕酮, 可抑制雌激素受体合成, 孕酮受体被占据[6]。高效孕激素局部作用还可引起上皮萎缩及导致子宫内膜供血改变, 导致月经减少甚至闭经, 经期腹痛、经量增多症状得以缓解。狄波-普维拉为长效醋酸甲羟孕酮的避孕针剂, 是一种没有雌激素活性的孕激素制剂, 可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 干扰了月经形成导致闭经。孕激素制剂对血栓患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为用药禁忌, 停药后病灶有可能复发。LNG-IUS因使用方便, 受到了临床推崇, 可作为各种保守治疗后预防复发的辅助治疗。但观察表明LNG-IUS并非对所有子宫腺肌病患者有效, 且宫内放置后有不规则的阴道流血或点滴状流血、环下移及脱落等不良反应, 也是导致患者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

芳香化酶抑制剂对子宫腺肌病的疗效正在探讨中, 在子宫腺肌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异常增高, 肿瘤坏死因子、选择性环加氧酶-2抑制剂在异位内膜引起的炎性反应中升高, 并在子宫腺肌病局部雌激素合成异常, 故为该制剂治疗子宫腺肌病提供了可行的理论依据[7]。目前处于研制阶段, 尚无相应药品应用于临床。

药物治疗子宫腺肌病的近期治疗效果显著, 但存在费用高、疗效差异大、不良反应明显以及停药后复发等问题。适用于年轻需要生育或临近绝经的患者, 也可以作为术前及术后的辅助性用药。

物理治疗

高强度聚焦超声 (HIFU) 治疗:HIFU治疗腺肌病具有不开刀、不流血、不麻醉、无放射污染及重复性好等优点, 对局限性腺肌病治疗效果良好。但是腺肌病多数为弥漫型, 病灶累及肌壁全层, 而在HIFU治疗时, 为了避免热辐射对近器官 (直肠、膀胱) 的热损伤, HIFU焦点需定位在子宫浆膜层以内2 cm, 这就意味着距浆膜层2 cm内的病灶可能被漏照而导致术后复发、致远期效果不佳;此外, 由于上述避免损伤的原因以及由于HIFU声焦域 (即刀尖) 呈纵椭圆形 (纵径约19 mm) [8], 对于病灶较小 (肌层厚度<35mm) 的患者, 并不适于HIFU治疗;对于肌壁过厚者 (>50 mm) , 由于达到治疗效果所需的辐照能量大、治疗时间长, 因而容易出现并发症和依从性下降。也不适于HIFU治疗。

微波凝固治疗 (PMCT) :具有不开刀、不流血、热效益高、凝固范围可靠、疗效确切、无严重并发症等优点。其机制是利用微波热效应, 在短时间内使得子宫腺肌病病变组织凝固、变形、坏死, 从而达到治疗目的[9]。因腺肌病多数为弥漫型, 需要热辐射的范围较大, 近期效果明显, 远期效果有待观察。物理治疗均对治疗仪器及从业人员具有较高要求, 对于条件不具备医院无法实施。

保守性手术治疗

子宫病灶切除术、子宫肌壁大部切除-子宫重建术 (MURU) :因子宫腺肌病病灶为弥漫性生长, 与子宫肌层无明显界限, 单纯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 难以将病灶完全切净, 术后复发率高。肖雁冰等首次介绍MURU术式, 保留子宫浆肌层下约0.5 cm, 以及于子宫内膜外约0.5 cm, 在子宫峡部水平以上, 将切除整个肌壁, 修剪多余浆肌层及黏膜层, 将术后子宫整形。使得重建的宫腔以能容下1枚曼月乐节育环, 重建后的子宫体积应等于或略小于正常育龄子宫, 重建后的单侧子宫肌壁厚度≤20mm[10], 术后观察临床效果显著。但由于该手术子宫创面大, 术后不能再次妊娠。故适用于无生育要求, 病灶范围大, 临床症状重的患者。

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切除术:因子宫内膜切除的深度达子宫内膜全层及内膜下2~3 mm的肌层, 但对已经侵入肌层较深的病灶无法切除[11], 故对病灶广泛、侵入子宫肌层较深的, 可导致手术不彻底、治疗效果差。若肌层切除过深可以导致出血, 术后宫腔粘连、月经量减少, 甚至可导致闭经。对无生育要求伴有月经量过多的患者可考虑采用, 尤其对子宫≤孕10周大小、宫腔深度≤12cm的患者适用。

宫颈旁子宫去神经术、腹腔镜子宫神经去除术和骶前神经切除术:通过不同的方式, 阻断子宫的感觉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通路, 可阻断痛觉神经冲动传导链, 以减轻经期疼痛症状[12]。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 痛经症状较重, 且要求保留子宫的患者。术后可能发生副交感神经功能障碍, 导致术后并发症有腹泻、便秘、阴道干涩、性交不快或极度兴奋等。且该手术对手术医师技术要求较高, 也存在腹腔镜手术的风险。子宫动脉栓塞术 (UAE) :通过栓塞子宫的供血动脉, 使子宫腺肌病的病灶血管床栓塞, 子宫基底层内膜缺血、坏死, 子宫内膜异位病灶也相应发生坏死、溶解和吸收, 导致子宫病灶缩小, 从而缓解痛经、经量增多等临床症状[13]。因微小的栓塞剂有进入子宫、卵巢、输尿管等血管网的可能, 可能导致术后子宫及卵巢性闭经、泌尿系统损伤等。UAE对盆腔放疗史、急性脉管炎、造影剂过敏等患者禁用, 且术后也存在治疗不彻底或病变复发的风险。

根治性手术治疗

根治性手术即全子宫切除术, 对于年龄较大且无再次妊娠要求、经期腹痛及经量多、症状重、病变广泛、其他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行全子宫切除术。但子宫是女性的生殖器官, 子宫切除对卵巢功能存在明确的影响, Siddle等的研究表明, 子宫切除后的妇女其发生卵巢衰竭的年龄比自然绝经平均早4年[14], 且34%的妇女在术后2年内出现卵巢的功能衰竭导致围绝经期症状。大量研究表明, 子宫切除不但能影响卵巢功能, 还可能导致卵巢功能早衰, 导致盆底解剖结构功能的障碍, 引起情感及家庭方面的问题。全子宫切除术破坏了盆腔的解剖结构和神经支配, 营养膀胱的血管和支配膀胱的神经会遭到一定程度损伤和破坏, 并造成膀胱的解剖位置和张力的改变, 可能使膀胱功能下降。

总之, 子宫是保障女性生活质量的重要器官, 对维持正常的女性生理和心理都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故笔者认为一般不推荐行全子宫切除术。

令人困惑的子宫腺肌病 篇2

无奈之下,王女士去了医院。经医生询问,发现她在生儿子以前,曾经做过两次人工流产。最后经过B超检查确诊,她患的是“子宫腺肌病”。医生说,先吃药,必要时可能需要行手术治疗。王女士一听慌了,这腺肌病到底是个啥病?会恶变吗?儿子还这么小,如果自己有个三长两短,这可怎么办呢?

子宫分为3层。内层为子宫内膜,中间为肌层,最厚,外层为很薄的浆膜层。如果子宫内膜侵入肌层就成了子宫腺肌病,以往称为“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

病因不清

目前,对引起子宫腺肌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缺乏清楚的了解。一般认为,多次妊娠和分娩时子宫壁创伤和慢性子宫内膜炎可能是导致此病的主要原因。也有学者认为可能与高雌激素刺激有关。

症状独特

凡有月经增多、痛经进行性加剧的妇女,都要想到本病的可能。除此之外,本病还可导致不孕。

一般医生在腹部检查时,会发现子宫均匀性增大,或有局限性结节隆起,质地硬而压之有疼痛。通过B超一般都可以作出诊断。磁共振为目前诊断腺肌病最可靠且无创伤的诊断方法。

治疗有方

对年轻有生育要求、近绝经期、不愿接受手术治疗或保守性手术治疗后症状复发者,均可考虑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达那唑、孕三烯酮、口服避孕药、孕激素、米非司酮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但这些药物均可造成闭经,有一定的副作用,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药物治疗无效或长期剧烈痛经时,应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包括根治手术和保守手术。根治手术即为子宫切除术,保守手术包括腺肌病病灶(腺肌瘤)切除术、子宫内膜及肌层切除术、腹腔镜下子宫肌层电凝术等。

如果患者无生育要求,且病变广泛,症状严重保守治疗无效、合并子宫肌瘤或存在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以子宫切除为宜。而且,为避免残留病灶,以全子宫切除为首选,一般不主张部分子宫切除。

子宫腺肌病病变多为弥漫性,界限不清,彻底切除病灶几乎不可能,故单纯的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后疼痛缓解率低,复发率高。因此,有专家利用腹腔镜手术,在切除腺肌瘤的同时阻断子宫的供血动脉,可提高该手术的疗效。

恶变很少

令患者关注的是子宫腺肌病会不会恶变的问题。与子宫腺肌病类似的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其恶变率国内报道为1.5%,国外报道为0.7%~1.0%。相比之下,子宫腺肌病发生恶变更为少见。

当子宫腺肌病未治疗或行保守治疗,特别是绝经后的老年患者,发现子宫肿块短期内迅速增大时,应警惕恶变可能。对于手术中怀疑恶变者,应及时送冰冻快速切片病理检查,以免延误治疗。

子宫腺肌病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 篇3

1 介入用于治疗子宫腺肌病的发展历程

1967年美国放射学家Margolis首先提出介入放射学的概念, 这是现代介入放射学开始的标志。介入治疗在妇科领域的应用最先主要是恶性肿瘤止血等的姑息治疗, 于1979年Heaston教授等将介入治疗技术应用于产后出血的治疗, 标志着介入治疗技术应用于妇产科良性疾病的开始, 此后介入逐渐向妇产科良性疾病发展, 包括宫外、子宫肌瘤等的治疗, 并取得了显著疗效, 1999年陈春林等将报道了子宫腺肌病的介入治疗, 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此后国内介入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研究逐渐增多[2,3], 介入技术使妇产科微创治疗子宫腺肌病领域获得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2 介入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机制

子宫腺肌病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 一般认为与子宫内膜的腺体和基质侵入子宫肌层有关, 此外可能子宫内膜的损伤和修复异常在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4]。介入治疗是通过栓塞子宫动脉使异位的病灶因缺血、缺氧, 发生坏死、溶解、吸收, 使病灶缩小、消失, 病灶缩小后其释放前列腺素等减少, 局部病灶的膨胀侵蚀消失, 痛经症状得到改善, 由于病灶缩小使子宫的体积和宫腔的面积变小, 月经量可减少或恢复正常, 异位的病灶发生坏死后子宫肌层因体积减小而压迫关闭原来的微小通道, 正常的子宫内膜失去了进入肌层的通道, 此外病灶的坏死使局部的雌激素及其受体数量减少, 减少了复发的可能, 异位的内膜由于缺少基底层的支持, 这种坏死是不可逆的, 所以当栓塞的血管复通或侧枝循环建立, 缺血、缺氧状态改善后, 已坏死的异位病灶不能重新生长, 而正常内膜有基底层, 功能不受影响。

3 介入治疗子宫腺肌病的适应证

介入治疗适合中重度腺肌病患者, 适应于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子宫增大明显、月经量多、痛经明显的患者;经临床确诊, 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良反应大无法继续进行药物治疗者;有手术禁忌证拒绝手术者要求保留子宫及生育功能者;对于估计手术困难者如有盆腔手术史或盆腔粘连的也可以选择介入治疗;体弱或合并严重内科疾病如糖尿病等不能耐受手术者介入治疗也是理想选择, 但怀疑有恶性肿瘤患者不适合做介入栓塞治疗。

4 介入治疗子宫腺肌病方法

子宫腺肌病介入治疗一般是在局麻下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 插入子宫动脉导管至左侧髂内动脉, 给予左髂内动脉分支血管造影, 然后在导丝导引下将导管超选插入左侧子宫动脉远端, 再次造影观察, 了解子宫的血供情况, 将栓塞剂与造影剂在透视下缓慢推注子宫动脉远端, 当子宫动脉远端血流明显变慢或有血管铸型时停止, 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子宫动脉主干, 子宫动脉血流完全停止, 左侧子宫动脉栓塞完成。同法栓塞右侧子宫动脉。

5 介入治疗子宫腺肌病与传统治疗方法比较的优缺点

子宫腺肌病介入治疗具有微创、见效快、复发率低、无严重并发症、保留了生育能力等优点, 此外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腺肌病不会造成盆腔的长期缺血, 对子宫卵巢的功能无长期影响, 对于维持患者的内分泌功能及身心健康有着重要作用, 中远期效果较好[5,6]。但是与传统治疗方法比较, 也有相对不足, 如患者无生育要求, 合并子宫肌瘤或者存在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者, 全子宫切除术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也是循证医学证实有良好疗效的方法, 对于局限性子宫腺肌症, 病灶挖除术, 也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治疗费用低, 与介入治疗相比技术简单, 对人员和设备要求不高。也有人采取病灶电凝, 但手术中很难判断电凝是否完全, 因此不如手术切除准确, 而且有患者两次子宫腺肌病病灶电凝术后妊娠12周子宫破裂的报道[7]。对于单纯月经量多合并贫血的患者, 子宫内膜切除术治疗, 患者月经量可减少, 贫血能够改善或治愈, 但如果子宫体积较大, 内膜去除术不能缩小子宫体积, 术后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腹腔镜手术结合GnRHα治疗子宫腺肌病近期疗效显著, 但GnRHα治疗子宫腺肌病后常有围绝经期症状, 虽然反向添加雌激素可能减少这些不良反应[8], 有可能远期疗效会受到影响, 但尚没有症状或体征是否复发的报道[9]。与传统方法比较, 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法治疗子宫腺肌病, 疗效满意, 可使月经量减少约50%, 痛经缓解率达90%以上, 子宫及病灶体积缩小明显, 对于子宫体积大, 能明显减少月经量, 缩小子宫体积,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0]。但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法治疗所需费用较高, 且对介入熟练程度有较高要求, 还有一些并发症尚未解决, 如大部分患者的痛经问题, 曼月乐环治疗子宫腺肌病可显著减小患者子宫体积, 能改善痛经、月经量过多等临床症状, 但远期效果并不理想[11], 且放环后可能有月经紊乱等。单纯药物治疗子宫腺肌病的近期疗效显著, 但只是暂时的, 停药症状体征很快复发。对于子宫腺肌病痛经治疗上, 骶前神经切除术及子宫神经切除术二者的短期治疗效果相近, 1年后的远期有效率骶前神经切除术高于子宫神经切除术[12,13], 这种神经阻断术对于子宫腺肌病的其他症状无治疗作用, 与介入比较创伤相对较大, 疗效尚不肯定。周敏等[14]研究超声消融术治疗子宫腺肌病, 痛经症状可得到不同程度缓解, 总有效率89.9%, 凝固性坏死发生率为87.0%, 由此认为超声消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对比超声消融术与介入治疗, 似乎超声消融术创伤更小, 但是对于子宫腺肌病弥漫性病变子宫较大患者的疗效超声消融术疗效明显不如介入治疗, 子宫动脉栓塞术一般不会影响子宫卵巢的功能, 是安全、有效的, 对于妇科良性富血管疾病是一条有效的治疗途径[15]。

6 介入治疗子宫腺肌病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子宫腺肌病介入治疗后1周内可有发热、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部分患者术后有月经紊乱, 一般3个月左右可恢复正常。此外有些患者出现子宫性或卵巢性闭经及泌尿系统损伤等, 这与介入栓塞时栓塞部位及是否超选择性插入子宫动脉血管有关, 介入子宫腺肌症术中及术后疼痛最常见, 一般不经强效镇痛药很难控制, 一般可在介入栓塞开始前肌注杜冷丁100mg或吗啡10mg, 也可给予静脉或者硬膜外镇痛药泵持续给药, 一般有较好的镇痛效果, 术后发热可使用地塞米松肌注或静推给药, 也可用消炎痛栓塞肛, 发热及疼痛等症状一般在1周后逐渐消失。术后抗感染治疗3~7d, 术中应避开阴部内动脉、膀胱动脉和直肠下动脉等, 尽可能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如子宫动脉过度迂曲, 插管确有困难者可考虑使用微导管。

7 介入治疗子宫腺肌病对月经的影响

介入治疗后子宫内膜可有一过性坏死脱落, 同时由于精神心理因素及盆腔射线照射等影响, 介入治疗后一般会有2~3个月的月经紊乱, 阴道不规则流血。另外内分泌的改变也可能是月经紊乱的主要原因, 虽然有研究认为介入治疗对卵巢内分泌功能无影响[16], 但卵巢是由卵巢动脉和子宫动脉的卵巢支供血, 子宫动脉和卵巢动脉的分支互相吻合共同营养卵巢, 影响了子宫动脉上行支的血运, 即可能导致卵巢缺血引起功能障碍, 造成术后月经改变, 如果卵巢动脉供血占主导地位, 一般不会影响卵巢功能, 但是如栓塞同时使用平阳霉素去血管治疗增强疗效, 化疗药物可能对卵巢功能有短期一过性影响。

8 展望

子宫腺肌病治疗研究 篇4

关键词:子宫腺肌病,病理特点,治疗

子宫腺肌病 (adenomyosis) 多发生于30~50岁的妇女, 发病率8.8%~31.0%[1], 且近年来有明显上升趋势, 已成为妇科常见病。子宫腺肌病发生机制尚不明确, 临床症状较严重, 目前除子宫切除术外, 尚无根治的方法。对于年轻或有生育要求的患者, 如何保留子宫、缓解症状、减少复发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而保守治疗时间长、费用较高, 给患者家庭以及社会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作者对子宫腺肌病临床病理特点、治疗方案选择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 现介绍如下。

1 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病理特点

1.1 子宫腺肌病的病理特点

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子宫多呈均匀增大, 质地变硬。子宫肌层病灶有弥漫型及局限型两种, 多累及后壁, 后壁子宫腺肌病占一半以上[2]。腺细胞具有向后壁肌层侵袭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另有少数子宫内膜在子宫肌层中呈局限性生长形成结节或团块, 为子宫腺肌瘤。镜下病理表现为子宫内膜腺上皮与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并增生, 形似小岛状。子宫腺肌病多合并子宫肌瘤、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息肉等, 王宏等[2]报道子宫腺肌病病变部位与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及内膜息肉发生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与肌瘤发生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前壁子宫腺肌病最易合并子宫肌瘤, 是后壁的6.557倍。

1.2 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由于以上的病理特点, 子宫腺肌病患者会出现渐进性加重的痛经以及月经改变等临床症状, 影像学检查也有相应的表现, 影像学检查在临床上的运用, 有助于提高非病理诊断的准确率。

1.2.1 超声检查

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增大、肌层增厚, 内有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出血和较丰富的血流等, 因此超声检查病变部位常为等回声或稍强回声, 其间可见点状低回声, 病灶与周围无明显界线。Bromley等[3]报道, 子宫腺肌病患者B 超检查均显示子宫非均质回声, 其中95%的子宫呈球形, 82%的子宫肌层有低回声, 82%的子宫内膜模糊、成条纹状。阴道超声检查可提高诊断的阳性率及准确率。Fedele等[4]发现, 弥漫性子宫腺肌病更适合应用阴道超声检查, 敏感性80%, 特异性74%。Chiang等[5]用彩色超声检查子宫腺肌病患者, 87%病灶内有稀疏血管, 82%肿物内及周围血管搏动指数 (pulsitility index, PI) >1.17;而子宫肌瘤患者88%肿物周围有稀疏血管或其外周有营养血管, 84%肿物周围血管PI≤1.17, 因此血管指标测定比肿物形态学观察诊断更准确。Vercellini等[6]比较阴道超声与针穿刺活检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价值, 阴道超声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82.7% 及67.1%, 而针穿刺活检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44.8%及95.5%, 两种方法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50.0%及81.2%, 均不够理想。

1.2.2 子宫腔造影

以往行碘油造影, 可见碘油进入子宫肌层, 阳性率约为20%[7]。有人采用双氧水声学造影, 可提高阳性率, 经宫腔导管注入3%双氧水3~5 ml到宫腔后, 迅速出现一条强回声带, 随后向宫壁中弥散, 呈树枝状或斑点状回声为阳性;若造影后观察5分钟未见宫壁有任何变化者为阴性。

1.2.3 磁共振成像 (MRI)

是国内外公认的诊断子宫腺肌病最可靠的非创伤性方法, 但因价格昂贵, 仅在依靠其他非创伤性诊断方法仍不能诊断, 而影响手术的决策时才作。子宫腺肌病的MRI表现主要有两个特征[7], 即子宫腺肌病病灶本身的MRI信号低于周围正常肌肉组织, 但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 病灶内可见散在点状回声, 系由侵入肌层的子宫内膜岛出血形成;另外, 因为病变信号的强度与结合带很接近, 子宫结合带增宽是另一个重要特征。Bazot等[8]报道, MRI诊断子宫腺肌病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是77.5%、92.5%、83.8%和89.2%。

2 子宫腺肌病治疗方案的选择

应视患者症状、年龄及有无生育要求而定。

2.1 药物治疗

年轻有生育要求、近绝经期、不接受手术治疗或保守型手术治疗后复发者, 均可考虑药物治疗。

2.1.1 雄激素类衍生物

达那唑为合成的17α-乙炔睾丸酮, 能阻断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合成和释放, 直接抑制卵巢甾体激素的合成, 并可与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相结合, 从而使子宫内膜萎缩而导致患者短暂绝经, 故又称假绝经疗法。孕三烯酮是19去甲睾酮衍生物, 有抗雌激素和抗孕激素作用, 因为用药量小, 用药次数少, 其应用近年来增多。

2.1.2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GnRH-a)

为人工合成的十肽类化合物, 能促进垂体细胞分泌黄体生成激素 (LH) 和卵泡刺激素 (FSH) , 长期应用对垂体产生降调作用, 可使LH和FSH分泌急剧减少, 抑制卵泡发育和排卵, 血雌、孕激素水平显著下降至绝经水平, 导致内膜萎缩、子宫缩小、闭经、痛经消失, 是目前公认的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9]。

2.1.3 其他药物

米非司酮:近年来, 国内有报道用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腺肌病, 治疗后患者停经、痛经消失、子宫体积明显缩小、副反应少见。左旋18甲基炔诺酮皮下埋植剂:可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腺肌病, 治疗后虽体积无明显缩小, 但痛经缓解率达100%。曼月乐:曼月乐为左旋18甲基炔诺酮宫内节育器 (LNG-IUS) , 其作用是基于子宫内膜水平的局部高剂量的孕酮, 可引起蜕膜样变、上皮萎缩及产生直接的血管改变, 使月经量减少, 甚至闭经。另外, LNG-IUS还可以通过药物的局部释放, 直接作用于子宫腺肌病病灶, 使异位病灶萎缩及活性减弱, 从而使疼痛减轻[10]。有研究表明, 宫腔放置LNG-IUS后, 可明显缩小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灶并缓解其相关疼痛[11]。LNG-IUS放置简单、价格相对低廉, 不失为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方法。芳香化酶抑制剂和环氧合酶-2抑制剂: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正在探讨中, 可望成为子宫腺肌病治疗的新药。

2.2 手术治疗

如果子宫腺肌病患者无生育要求, 且病变广泛、症状重、保守治疗无效、合并子宫肌瘤或者存在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 建议手术治疗。

2.2.1 子宫切除术

以全子宫切除术为首选[12], 一般不主张部分子宫切除。原因有以下几点:①有宫颈腺肌病的残留可能;②不能有效切除同时存在的子宫内膜异位症;③有发生宫颈病变的可能。子宫切除可通过阴道、腹腔镜或者开腹手术完成, 如果没有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 可选阴式子宫切除术, 但选择阴式手术要考虑术者的经验。腹腔镜子宫切除不仅能全面了解盆腔情况, 而且对同时存在盆腔异位症和附件病变都能同时处理, 适应证更广[12]。因此子宫腺肌病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有着不可替代的优点。如果术者没有腹腔镜或阴式手术经验, 子宫体积大、粘连重时, 最好选择开腹手术。

2.2.2 子宫腺肌瘤挖除术

适用于年轻、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子宫腺肌瘤患者。病灶一般可挖除干净, 可以明显改善症状、增加妊娠机会。但子宫腺肌病病变多为弥漫性、界限不清、彻底切除病灶几乎不可能。对于子宫体积较大、手术操作困难或者贫血的患者, 术前应用GnRH-a可以减少子宫血运、缩小体积、纠正贫血, 有利于手术操作。

2.2.3 子宫内膜切除术 (TCRE)

子宫腺肌病的发病与浸润深度及月经过多之间有明确的相关性[13]。近年来有人在宫腔镜下行TCRE术治疗子宫腺肌病, 术后患者月经量明显减少, 甚至闭经、痛经好转或消失, 对伴有月经过多的轻度子宫腺肌病适用。

2.2.4 腹腔镜子宫神经去除术 (LUNA) 和骶前神经阻断术 (PSN)

子宫的痛觉神经与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伴行, 阻断这些痛觉神经的通路, 可能阻断痛觉的神经冲动信号向中枢的传导, 从而减轻症状。目前认为PSN 是治疗痛经的有效手段之一, 术后痛经缓解率达75%~80%。但由于开腹手术创伤大, 近年来腹腔镜下骶前神经切断术治疗痛经受到重视。LUNA 手术对痛经、性交痛和慢性盆腔痛的缓解率分别达到84%~92%, 92%~94%和77.7%[14]。LUNA手术操作简单, 而PSN手术风险较大, 需要更高的手术技术。

2.3 子宫动脉栓塞术 (UAE) 和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 (UAB)

UAE正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治疗妇产科疾病中, 如子宫肌瘤的治疗。UAE治疗子宫腺肌病[15], 观察在位内膜细胞学的改变, 可以引起局部缺血, 导致内膜腺上皮的大量脱落, 可有效消除或明显缓解痛经症状, 减少月经量, 对轻、中、重度患者均有效。冷金花等[16]报道子宫腺肌瘤切除术加UAB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的合理性:子宫腺肌病病灶多呈弥漫性、界限不清、彻底切除病灶几乎不可能, 且药物治疗效果差。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子宫血管网明显增加, 而阻断子宫的供血动脉可使子宫内的病灶坏死、吸收而达到治疗目的。腹腔镜下手术有以下优点:①可以获得组织病理学证实;②可以减小子宫体积, 减轻术后因病灶坏死引起的吸收热;③可全面评估盆腔病变, 特别是可同时处理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

子宫腺肌病治疗研究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妇科门诊子宫腺肌病患者85例, 所有患者均已婚, 已育, 未绝经, 暂无生育要求。患者年龄36~48岁, 平均41.3岁, 其中痛经伴月经量多、贫血者75例, 仅痛经者10例。既往行彩超检查提示子宫腺肌病。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于月经周期7d内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 (曼月乐, 含左炔诺孕酮52mg/个, 体内溶解速率开始为20ug/24h, 5年后降解为20ug/24h, 有效期5年) [2], 门诊随访 (每位患者发放月经卡, 患者自行记载痛经情况, 月经时间, 月经量, 及其他不不适, 复诊时携带) 。

1.3 随访内容

于放置后每3个月复诊一次, 最短6个月, 最长24个月, 了解患者痛经缓解情况, 月经量改变情况, 是否存在不规则阴道流血, 头痛, 乳房胀痛等其他副作用。

2 结果

放置曼月乐后痛经缓解率97.6% (83/85例) , 月经量减少率94.1% (80/85) , 治疗前6个月出现不规则和 (或) 点滴阴道流血29.4% (25/85) , 治疗6个月后24% (21/85) 患者闭经, 轻微头痛者1.2% (1/85) , 因症取出者2.4% (2/85例) , 取环后, 恢复月经的平均时间是24d。

3 讨论

当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时, 称为子宫腺肌病。子宫腺肌病者子宫肌层中的内膜病灶与宫腔面的子宫内膜有些直接相连, 故一般认为多次妊娠和分娩时子宫壁创伤和慢性子宫内膜炎可能是导致此病的主要原因。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渐进性痛经及月经过多, 查体子宫呈球形增大。治疗方法目前有药物治疗, 手术和血管介入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是子宫切除术, 子宫腺肌病病灶 (腺肌瘤) 切除术, 年轻患者往往难以接受子宫切除术。

新加坡学着Fong YF分析曼月乐对子宫腺肌病的作用机制可能通过以下两个途径[3]: (1) 子宫内膜在蜕膜变得基础上, 继发进一步萎缩; (2) 激素在子宫腺肌病病变部位的直接作用。

曼月乐所释放的LNG使子宫内膜腺体萎缩, 间质水肿, 血管受抑制, 由此导致子宫内膜变薄, 内膜呈蜕膜样改变, 即便无月经来潮, 对卵巢功能几乎无影响, 系统不良反应轻微, 患者易于接受[4]。不来月经, 患者会担心, 是不是怀孕了, 会不会进入更年期了, 会不会对身体有害, 身体的毒素无法排出了, 或者, 这种闭经会不会是永久性的?这些都是敏感问题, 医生不应忽视或者回避, 而是应该主动事先告知患者以上情况。国外有经验表明, 在放环前告知可能发生闭经的可能性, 并且给予充分的解释, 可以明显提高患者使用的满意程度, 最终的目的, 还是帮助患者, 不要因为小的风吹草动而终止治疗。

一旦取出曼月乐, 子宫内膜会在短时间内恢复活跃状态, 重新听命于卵巢, 重新周期性的增厚和脱落, 并且只有您还没到绝经的年龄, 子宫内膜就会坚持这项工作, 而且乐此不疲。临床观察, 取环后, 女性恢复月经的平均时间是24d[5], 也意味着生育能力的迅速恢复, 所以, 闭经是可逆的, 大可不必担心再也不会来月经了。

综上所述, 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 (曼月乐) 在治疗子宫腺肌病领域近期疗效确切, 患者依从性好, 治疗方便, 副作用低,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研究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 (曼月乐) 在治疗子宫腺肌病领域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患有子宫腺肌病患者85例, 宫腔内放置曼月乐, 观察放置曼月乐后痛经缓解情况、月经量减少情况及药物副作用。结果 放置曼月乐后痛经缓解率97.6% (83/85) , 月经量减少率94.1% (80/85) , 治疗前6个月出现不规则和 (或) 点滴阴道流血29.4% (25/85) , 治疗6个月后24% (21/85) 患者闭经。结论 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 (曼月乐) 在治疗子宫腺肌病领域近期疗效确切, 患者依从性好, 治疗方便, 副作用低,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曼月乐,子宫腺肌病,痛经,月经量

参考文献

[1]乌统明.宫内节育器研究新进展[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1995, 11 (4) :239-242.

[2]李亚里.妇产科聚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421-429.

[3]曹泽译.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799-812.

[4]苏伟.曼月乐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临床观察与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07, 22 (2) :35-38.

子宫腺肌病30例临床治疗体会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10月于本院就诊, 并根据其临床症状、彩超、核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的诊断, 符合子宫腺肌病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为:有性生活史且年龄为25~45岁的女性, 经确诊患有子宫腺肌病, 本人知情同意。排除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排除对孕三烯酮过敏者, 排除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等。最后确定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伴有痛经、月经增多以及不孕不育等症状, 在妇科检查过程中, 发现子宫球形增大, 质硬, 进一步经过超声扫描, 发现子宫增大, 肌层增厚且后壁更明显, 此外伴有内膜线前移, 病变部位具有等回声或回声增强等特征, 而病灶与周围无明显界限等。将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0例。观察组年龄26~43岁, 平均年龄33.71岁, 病程 (10.54±5.23) 月;对照组年龄25~41岁, 平均年龄32.17岁, 病程 (9.65±4.88) 月。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自月经周期第1 d至第5 d开始, 给予口服孕三烯酮, 剂量为2.5 mg, 2次/周, 持续用药3个月。观察组用药方式为:自月经周期第1 d至第5 d开始, 同样给予患者孕三烯酮口服, 2.5 mg剂量, 3次/周, 持续用药1个月, 之后改为2次/周, 再持续2个月。两组患者同样治疗3月之后进行观察结果。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月经规律程度、痛经缓解程度以及不良反应。月经规律分为正常、不规则出血和闭经。痛经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评估。统计不良反应发生。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进行分析, 总有效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月经规律程度比较

1个月及3个月时对照组与观察组正常月经患者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对照组月经出现不规则出血比率高于观察组, 闭经比率低于观察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服药后痛经的比较

服药前, 两组患者痛经程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服药1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服药3个月时, 痛经程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不良反应

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子宫腺肌病在近年来的发病率逐渐升高, 且呈现年轻化趋势。对于治疗虽以手术为主, 但是部分患者可能因自身原因而选择药物治疗。其中孕三烯酮为治疗子宫腺肌病的药物之一, 具有激素和抗激素的复杂特性, 且不良反应相对较轻, 能够有效抑制孕激素分泌, 使子宫腺肌病病灶内细胞失活, 促进病灶萎缩[4,5]。本文旨在探讨孕三烯酮不同用药方式对于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效果, 以期为子宫腺肌病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本研究结果证实, 不同用药方式对月经规律为正常的患者比率无影响, 但是月经出现不规则出血比率对照组高于观察组, 闭经比率低于观察组。此外, 服药前, 两组患者痛经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服药1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 服药3月后,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痛经程度比较无差异, 提示观察组用药能够较快的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 并且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综上所述, 孕三烯酮2.5 mg/次, 3次/周, 治疗1个月后, 改为2次/周, 继续治疗2个月的用药方式用于子宫腺肌病的治疗能够更好的改善患者不规则出血的症状, 并较快缓解患者痛经疼痛程度,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孕三烯酮不同给药方式对子宫腺肌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10月就诊的子宫腺肌病患者60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0例。对照组自月经周期第15 d开始, 给予口服孕三烯酮, 2.5 mg/次, 2次/周, 治疗3个月;观察组自月经周期第15 d开始, 同样给予口服孕三烯酮, 2.5 mg/次, 3次/周, 治疗1个月后, 改为2次/周, 继续治疗2个月。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个月及3个月时对照组月经出现不规则出血比率高于观察组, 闭经比率低于观察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1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服用孕三烯酮2.5 mg/次, 3次/周, 治疗1个月后, 改为2次/周, 继续治疗2个月的用药方式用于子宫腺肌病的治疗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不规则出血的症状, 并可较快缓解患者痛经的疼痛程度,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子宫腺肌病,孕三烯酮,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艳辉.子宫腺肌病的诊断及治疗体会[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 5 (18) :78-79.

[2]Kim TJ1, Kim TH1, Cho CH, et al.Multi-Institution, pro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 to compare the success rates of single-port versus multi-port laparoscopic hysterectomy for the treatment of uterine myoma or adenomyosis[J].J Minim Invasive Gynecol, 2015, 22 (5) :85-791.

[3]柴素梅.子宫腺肌病治疗的研究进展[J].河北医药, 2014, 36 (9) :1392-1395.

[4]冯明明.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采用孕三烯酮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 2014, 35 (35) :7814.

子宫腺肌病治疗研究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2例, 年龄19~59岁, 已婚114例, 未婚8例, 已婚不孕者22例, 已婚已育者93例, 有人工流产史者76例。有剖宫产史者42例。临床表现:痛经97例, 不孕22例, 月经异常54例, 周期性腹壁结节增大并胀痛2例。

1.3 术后诊断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80例, 子宫腺肌病17例, 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子宫腺肌病23例,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2例。

1.4 手术方式

①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病灶清除术+盆腔粘连分解术70例, 其中腹腔镜手术29例, 开腹手术43例;②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病灶清除术+单侧附件切除术10例, 其中腹腔镜手术4例, 开腹手术6例;③全子宫切除术+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病灶清除术29例, 其中腹腔镜手术6例, 开腹手术23例;④全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7例, 其中腹腔镜手术1例, 开腹手术6例;⑤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盆腔粘连分解术4例, 其中腹腔镜手术1例, 开腹手术3例。⑥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切除术2例, 为经腹壁手术。

1.5 术后治疗

保守性手术后的患者给予孕三烯酮或达那唑口服半年以上。根治性手术后的患者给予倍美力口服。

2 结果

本文将122例保守性手术治疗本组为117例, 占94.4%, 其中保留生育功能手术为76例, 根治性手术治疗为7例, 占5.6%。

3 讨论

本院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2年间共收治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患者122例, 并全部施行了手术治疗, 由此可见手术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的主要手段。手术治疗的目的是缓解疼痛、去除内膜异位病灶, 未生育者尽可能恢复其正常解剖及生育功能。

手术可分为两类:保守性手术、根治性手术。保守性手术保留了卵巢功能, 术后均有复发的可能, 而根治性手术切除了双侧卵巢, 术后可彻底治愈。故手术方式的选取应根据患者年龄、病情轻重、有无生育要求等综合考虑。本组资料显示接受保守性手术者年龄较轻, 平均39岁, 接受根治性手术者年龄较大, 平均47岁。

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为异位子宫内膜引起的疾病, 子宫内膜异位症虽为良性病变, 但具有类似恶性肿瘤远处转移和种植生长能力[1]。所以本文认为术后患者均应给予药物治疗。为防止其复发, 保守性手术后的患者应给予假孕疗法或假绝经疗法。子宫内膜异位症为性激素依赖性疾病, 体内高孕激素水平可引起内膜组织蜕膜样变、萎缩。低雌激素状态可引起内膜萎缩, 这正是假孕疗法及假绝经疗法作用的基础[2]。根治性手术后的患者应给予雌激素替代治疗, 以防止术后出现类似绝经的一系列病症。

2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均有剖宫产手术史, 于术后月经恢复后发病, 与剖宫产手术有着明显的因果关系。故提示产科医生剖宫产术中应用纱布垫保护好子宫切口周围手术野, 避免子宫内膜遗留、种植于腹腔和腹壁切口, 防止手术操作所引起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

摘要:目的总结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治疗经验。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本院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122例手术方式进行分析。结果保守性手术116例, 占94.4%, 平均年龄39岁。根治性手术6例, 占5.6%, 平均年龄47岁。结论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年龄、病情轻重、有无生育要求等综合考虑。术后应给予药物治疗。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保守性治疗,根治性治疗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54.

子宫腺肌病治疗研究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7月-2012年7月在本院行子宫动脉栓塞术的子宫腺肌病患者29例, 年龄25~40岁, 平均33岁。均伴有继发性加重痛经2~3年, 不孕5例 (2例为继发性不孕) , 合并子宫肌瘤3例, 22例伴月经量增多, 经期延长, 23例贫血, 14例为弥漫性, 15例为局限性子宫腺肌病。

1.2 方法

子宫动脉栓塞术 (UAE) 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 (DSA) 监视下, 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 将子宫动脉导管分别超选择插入双侧子宫动脉, 注入栓塞剂用平阳霉素8 mg混于超液化碘油10 ml中制成乳剂, 完全栓塞双侧子宫动脉, 造影显示子宫动脉血流停滞则手术成功。

1.3 术后随访

于术后6个月, 12个月, 2年, 随访月经量、痛经情况、子宫体积、妊娠、贫血情况。痛经情况的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级法 (VAS) [1]。采用10分制, 0分为无痛, 1分疼痛最轻, 依次类推, 10分疼痛最严重, 由患者自己进行疼痛程度和范围的评估。疗效判定[2], 痊愈:痛经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 VAS评分≤2分;子宫缩小变软接近正常, 超声显示病灶消失;月经减少。好转:痛经症状较术前减轻, 无需服用药物, 2分<VAS评分≤5分;超声显示病灶明显缩小;月经减少。无效:治疗前后痛经改善不明显, 或经期仍需服用止痛药物, VAS评分在5~6分以上;超声显示病灶缩小不明显, 病灶血流丰富;月经量无减少。复发:介入治疗后已达治愈或好转标准4月, 再次出现明显痛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9例患者于术后6个月及12个月随访, 22例治愈, 7例好转。于2年随访, 28例均为治愈及好转。所有病例的月经量进行性减少, 经期缩短, 贫血症状平均术后6个月完全恢复正常, 28例术后痛经完全消失, 1例明显缓解, 术后子宫体积呈进行性缩小。术前、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有1例术前为弥漫性子宫腺肌症, 于术后14个月时行人工流产, 18个月时复发行子宫切除, 术后病理证实为弥漫性子宫腺肌病。共有12例患者妊娠, 有4例患者足月阴道分娩, 3例剖宫产, 1例患者自然流产, 3例行人工或药物流产, 1例宫外孕。

3 讨论

子宫动脉栓塞术通过阻断子宫及病灶血供, 使异位内膜及病灶缺血缺氧, 坏死吸收, 肌层病灶缩小消失, 子宫体积缩小, 病灶缩小后其释放的可使子宫收缩的刺激性物质如前列腺素等减少, 从而痛经症状得以改善。腺肌病具有激素依赖性, 栓塞后阻止激素经血液进入病灶结构内形成低的雌激素水平, 使病灶进一步萎缩, 达到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目的[3]。平阳霉素可以缓慢地破坏血管内皮, 超液化碘油对病理血管有亲和性且易沉积在瘤体内, 采用平阳霉素和超液化碘油制成混合乳剂, 使碘油作为载体携带平阳霉素一同沉积在肿瘤内, 缓慢释放药物, 阻止病灶继续生长。子宫动脉栓塞后, 虽然正常的子宫内膜功能层也会出现轻度坏死, 但在血管侧支循环建立后可重新生长并恢复正常功能。而异位的内膜由于缺少基底层的支持, 这种坏死是不可逆的, 已坏死的肌层病灶不能重新生长而达到治疗目的。本组中于2年随访患者, 有1例于18个月时复发, 考虑该病例于14个月时行人工流产, 导致复发。Wang PH等[4]研究亦表明, 临床发病与多次妊娠、宫腔操作及雌激素有关, 其中多次妊娠和分娩及宫腔操作时子宫壁的损伤和慢性子宫内膜炎可能是导致此病的原因之一。对于无生育要求患者术后应积极做好避孕措施, 减少人工流产及宫腔操作是预防术后复发的一个主要方法。且该病例为弥漫性子宫腺肌病, 弥漫性因其病灶分布广、小, 难以栓塞完全, 疗效比局灶性效果差。本组共有12例患者妊娠, 有4例患者足月阴道分娩, 3例剖宫产, 1例患者自然流产, 3例行人工或药物流产, 1例宫外孕, 考虑子宫腺肌病行子宫动脉栓塞术近期及中远期效果良好, 对生育功能无明显影响。介入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主要适应证[5]: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经超声、CT、MRI等临床诊断明确者;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良反应大, 无法继续进行药物治疗者;有手术顾忌或拒绝手术, 要求保留子宫及生育功能者;有盆腔手术史或盆腔粘连, 估计手术困难者;体弱或合并严重内科疾病如糖尿病等不能耐受手术者。Kim等[6]也认为子宫动脉栓塞术应作为症状性子宫腺肌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可以保留子宫的完整性, 保留子宫和卵巢的生理功能, 提高子宫腺肌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一次性治疗不彻底或病变复发, 仍可采用其它方法治疗, 此项技术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病, 术后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情况。方法: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 (UAE) 治疗子宫腺肌病29例, 随访手术前后月经量、妊娠情况、痛经改善情况。结果:29例术后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率高。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是目前临床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子宫腺肌病,介入治疗,子宫动脉栓塞

参考文献

[1]王宁华.疼痛定量评定的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 2002, 6 (18) :2738-2739.

[2]梁桂玲.子宫动栓塞治疗子宫腺肌症的长期随访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13) :4-6.

[3]郭瑞霞, 魏丽惠.子宫动脉栓塞技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研究进展[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5, 6 (3) :230-231.

[4]Wang P H, Su W H, Sheu B C, et a1.Adenomyosis and its variance:adeno myoma and female fertility[J].Taiwan J Obstet Gynecol, 2009, 48 (3) :232-238.

[5]王毅堂, 徐惟, 吴珂, 等.子宫腺肌症介入治疗128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中国介入放射学专题, 2009, 15 (11) :154-157.

上一篇:全媒体时代电视剧下一篇:“我能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