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痛风研究

2024-09-12

中医治疗痛风研究(共10篇)

中医治疗痛风研究 篇1

一、概述

西医认为痛风是一种慢性代谢紊乱疾病。它的主要特点是体内尿酸产生过多或肾脏排泄尿酸减少从而引起血中尿酸升高。血尿酸升高至一定程度容易在关节内沉积,形成痛风石,侵蚀骨质。

痛风在中医属弊病范畴,又名历节、白虎历节。痛风病的病因病机极为复杂,主要是因先天禀赋不耐,脾肾亏虚,兼饮食不节,七情失调,劳倦过度,使机体的气化运行失常,不能排除体内多余的湿浊之邪,湿浊阻痹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雍遏郁制,化热化火,发为关节红肿热痛。临床表现多为脾肾失调,湿浊痰淤。治疗注重调益脾肾,从本而治,清泄湿浊,化淤推新,清源正本。

二、治疗概况

(一)内治法

1.辨证治疗

目前中医对痛风的辨证分型尚无统一标准,故各医家以各自临床经验进行辨证施治。刘井红将本病分为痰浊阻滞、瘀热阻滞、湿热蕴结、肝肾阴虚四型,基本用药:土茯苓、忍冬藤、薏苡仁、豨莶草、白术、木瓜、怀牛膝、萆薢、黄柏、苍术、虎杖等,痰湿阻滞型加当归、桃仁、陈皮、浙贝、红藤等;瘀热阻滞型加黄芪、党参、茵陈、厚朴等;湿热蕴结型加半枝莲、连翘、六一散等;肝肾阴虚型加枸杞子、白芍、生地、山萸肉等。有效率为90.39%,高于对照组69.23%(P<0.05)。李远上等将本病分为三种类型:湿热蕴结,用白虎桂枝汤治疗;瘀热阻滞,用枝藤汤治疗;痰浊阻滞型,用薏苡仁汤治疗。有效率为94.55%,高于对照组76.36%(P<0.05)。罗冬梅将本病分为湿热蕴结型,药用防己、黄柏、萆薢、、赤芍、白花蛇舌草、土茯苓、威灵仙、生薏仁、当归、川牛膝、金银花、连翘、生地、丹皮、泽泻、元胡、麦冬等;瘀热阻滞型,方用桑枝、生地、丹皮、忍冬藤、怀牛膝、白芍、赤芍、地龙、苦参、桃仁、红花、元胡、泽兰、羌活、木瓜、淮山药等;痰浊阻滞型,方用陈皮、怀牛膝、枳实、半夏、厚朴、天南星、竹茹、鸡血藤、石菖蒲、黄芩、泽兰、炙苏子、白术、苍术等;肝肾阴虚型,方用淮山药、山萸肉、丹皮、茯苓、熟地、知母、女贞子、怀牛膝、枸杞子、泽泻、薏苡仁、百合、杜仲、川断等,总有效率为98.68%。

2.验方治疗

王丽华等运用消痛饮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6例,按照治愈: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好转:关节肿胀消减,疼痛缓解,实验室检查有改善;未愈: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变化的标准进行统计,治疗结果为治愈28例,占60.87%;好转16例,占34.78%;未愈2例,占4.35%,总有效率95.65%。邓国强运用祛风通络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78例,用海风藤、丹参、赤芍、地龙、鸡血藤、牛膝、防风、桂枝、当归、蜈蚣、廑虫、甘草等,治疗组总有效率98.7%,对比用秋水仙碱口服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7.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陈杰运用三妙丸加味治疗36例痛风性关节炎,用苍术、忍冬藤、黄柏、丝瓜络、怀牛膝、蒲公英、山慈菇、桑寄生、土茯苓、丹参、生甘草等,与服用秋水仙碱的对照组相比,总有效率治疗组86.11%,对照组55.5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二)外治法

1.针刺治疗

谭瑞阳等将122例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用针灸方式治疗,取穴足三里、曲池、大椎、阴陵泉等穴位,施诊深度1cm左右,每天施针半小时左右;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口服嘌呤醇片,200mg/次,1次/d。观察组临床有效率98.3%,对照组有效率83.6%,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

2.刺血加温针灸

朱艳将40例患者随机分组,刺血加温针灸组温针灸取穴阿是穴、双肾俞、双脾俞、双阴陵泉、双太白;刺血取穴阿是穴。对照组口服布洛芬。连续治疗1疗程(10d)后,刺血加温针灸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70%(P<0.05)。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痛风方法多样,能明显缓解临床症状,降低血尿酸,促进尿酸排出,并对肾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中药以其高效、低毒、个性化的特点,在痛风的防治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痛风高发病率和低龄化的趋势下,作为中医从业者应该对中医经典进行更深入的挖掘探讨,使中医在痛风的防治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近年来,痛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中医通过内服药物以及外治法等方法治疗本病取得了明显进展。现就中医治疗痛风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进行讨论。

关键词:痛风中医治疗,痛风内治法,痛风外治法

参考文献

[1]刘井红.辨证治疗原发性痛风52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0):51-52.

[2]李远上.辨证分型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北方药学,2015,12(9):30-31.

[3]罗冬梅.中医辨证治疗痛风效果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0):259-260.

[4]王丽华,秦建黎,董新寨.秦建黎运用消痛饮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6例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6(23):46-47.

[5]邓国强.祛风通络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78例[J].陕西中医,2014(10):1316-1317.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研究进展 篇2

中图分类号:R25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8)01-0047-02

痛风是由嘌岭代谢紊乱致尿酸生成增多或排泄减少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特点为高尿酸血症、特发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以及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且常累及肾脏。现就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分型治疗

对于本病,目前尚无统一的分型。方氏对湿热蕴结型治以活血散结、清热解毒,方用四妙散加减;瘀热阻滞型治以清热散瘀、通络止痛,方用枝藤汤加减(桑枝、忍冬藤、牛膝、生地、丹皮、白芍、乳香、没药等);痰湿阻滞型治以涤痰化浊、散瘀泄热,方用涤痰汤加减;肝肾阴虚型治以滋补肝肾,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共治疗112例。显效78例,有效28例。郭氏方氏均将本病分为湿热蕴结、瘀热阻滞、痰浊阻滞、肝肾阴虚4型论治。郭氏以化痰消肿通络止痛汤(金银花藤、黄柏、苡仁、苍术、泽泻、蔻仁、防己、白芷、牛膝等)为基础方,湿热蕴结型加蒲公英、连翘、石膏、知母,瘀热阻滞型加赤芍、丹参、当归、茜草、丹皮,痰浊阻滞型加威灵仙、附片、白术、茯苓、猪苓;肝肾阴虚型加制首乌、北沙参、桑椹、木瓜,共治疗60例,冶愈45例,好转15例。颜氏将本病辨为湿热蕴结、瘀血阻滞、肝肾亏虚3型:湿热蕴结型(急性期)治以清热利湿、通络止痛,方用三妙丸加味;瘀血阻滞型(慢性期)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肝肾亏虚型治以祛风湿、补肝肾、活血通络,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34例,总有效率为91.8%。李氏根据疼痛特点,结合舌症脉,将本病辨为血热湿盛及湿热血瘀2型:血热湿盛型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方用白虎石膏汤加味;湿热血瘀型治以清热利湿通络、祛风化瘀散结。治以四妙散加味。张氏亦将本病分为2型:湿热型用加味二妙散,热盛加龙胆草、栀子、忍冬藤或合白虎桂枝汤;湿盛加薏苡仁、蚕砂、茵陈;肿痛甚者加毛冬青、八地金牛、水牛角;湿热伤阴加生地、玄参。寒湿型用乌头煎合薏苡仁汤或蠲痹汤;气血虚者,合黄芪桂枝五物汤;脾肾虚弱水肿者合真武汤,关节痛甚、肿胀,舌暗,痛风结节溃破甚或僵硬畸形者,加三七、乳香、没药、白芥子、僵蚕、乌梢蛇。治疗12例,除1例无效外,关节肿胀硬疼痛均有改善。吕氏将本病辨为湿毒型、湿热型、湿瘀型,治疗以自拟秦蚕汤(秦皮、黄柏、苍术、牛膝、蚕砂、车前子、徐长卿、当归、连翘、桂枝等)为基础方,并局部外敷消瘀膏。湿毒型加白花蛇舌草、蒲公英;湿热型加竹沥、半夏、夏枯草、贝母;湿瘀型加紫丹参、赤芍。治疗75例,治愈24例,有效49例,总有效率为97.3%。陈氏则分血热型、湿热型、肝郁乘脾型辨证,血热型用清热凉血消骨汤(地骨皮、丹皮、紫草、桃仁、夏枯草、鳖甲、熟地、金银花、乳香、没药、白茅根);湿热型用清热利湿消骨汤(青蒿、玄参、夏枯草、防已、车前子、黄连、丹皮、旱莲草、泽泻等);肝郁乘脾型用疏肝解郁消骨汤(柴胡、红花、龙胆草、黄芩、黄柏、枳壳、制香附、郁金、延胡索、丹皮、丹参等)。治疗42例,均获临床治愈。

2分期治疗

吴氏分二期论治:急性发作期乃湿热浊毒瘀滞经络,治以清热利湿、化瘀泄浊通络,方用白虎加桂枝汤合四妙散;间歇期脾肾两虚、浊毒瘀滞,治以健脾补肾、化瘀泄浊,方用保元汤合防已黄芪汤,治疗36例,治愈8例,显效19例,好转7例。畦氏于急性发作期治以活血利水、清热泄毒,药用黄柏、苍术、丹皮、赤芍、泽泻、车前子、土茯苓、蚕砂、蒲公英、木瓜、木通、防己、黄芪;间歇无症状期治以健脾、补肾、泄毒,药用杜仲、薏苡仁、防己、泽泻、白术、当归、鸡血藤、党参、肉桂、蚕砂、丹参、黄芪,均取得良好效果。丛氏等于急性发作期药用黄柏、苍术、木瓜、茯苓、泽泻、生地、丹皮、川牛膝、山萸肉、淮山药,并外敷接骨消瘀散;恢复期药用生地、熟地、丹皮、茯苓、泽泻、山萸肉、淮山药、黄精,治疗36例,治愈28例,有效8例。刘氏以加味当归四逆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6例,急性期加知母、石膏、桑枝,慢性期加黄芪、山茱萸、枸杞。痊愈12例,显效13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为88.9%。

3专方治疗

董氏用自拟神妙汤(金银花、连翘、茯苓、泽泻、生薏苡仁、牛膝、苍术、黄柏、秦艽、防已、赤芍、鸡血藤)清热祛湿解毒,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150例,总有效率为98%。白氏用痛风合剂方(茯苓、白术、苍术、黄柏、泽泻、猪苓、杜仲、独活、牛膝、桑寄生、山慈菇、秦艽、当归、川芎)治疗,并配合局部外敷金黄膏治疗本病48例,治愈率为39.9%,总有效率为93.3%。张氏根据本病好发于中拇指关节及第一跖趾关节临床受累关节多见于下肢以及“肝主筋,束骨而利关节”、“诸痛皆属于肝”的论述,认为痛风性关节炎主要责之于肝.属肝胆经湿热,治以龙胆泻肝汤加减,共治疗35例.治愈19例,好转13例,总有效率为91.43%。彭氏认为本病乃痹证日久,瘀、痰、湿三气搏结胶固而致,故以大黄庶虫丸逐瘀、化痰、除湿、通络,治疗30例,治愈24例,好转5例,未愈1例,总有效率为96.67%,张氏用增味五痹汤(麻黄、桂枝、红花、白芷、葛根、川乌、羚羊粉、黄芪、防风、防己、羌活、知母、石膏、丹皮等)温阳宣痹、清热凉血。活血止痛,治疗38例,痊愈7例;显效1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1%。

4中成药治疗

姚氏等以雷公藤或雷公藤多苷片每日60mg,分3次或按照1mg/kg·d的用量口服,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11例,局部症状严重者加敷芙蓉膏,治愈7例,好转4例,总有效率为100%。张氏以新癀片清热祛风利湿、活血消肿定痛,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210例,总有效率为94%。李氏以灯盏花注射液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32例,痊愈26例,显效2例,有效3例,无效1例。杨氏等以痛风合剂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30例,痊愈7例,显效17例,有效3例。无效3例。

5结语

中医治疗痛风研究 篇3

西药的治疗从尿酸生成方面着手, 但对其机理的研究还不清楚, 生物利用度低, 耐受性差, 价格昂贵, 这些因素使西药在痛风治疗中的应用受到了限制。我国中药资源丰富, 对痛风的治疗有悠久的历史研究和较好的疗效, 且价格低廉, 对身体的毒副作用小, 是当今治疗痛风的新方向。但因其种类众多, 成分复杂, 所以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机理尚未完全明确, 还需进一步研究。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中, 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未见成效, 暂不能提供深层次的理论基础。

1 单体成分的研究

1.1 壳寡糖

壳寡糖是从甲壳素脱乙酞的产物壳聚糖降解中获得的, 有抗炎、抗氧化作用。有研究表明壳寡糖可抑制尿酸钠所致大鼠踝关节的肿胀程度, 其作用机制与降低血清IL-1β有关[4]。

1.2 槲皮素

槲皮素作为一个典型的多酚类化合物, 广泛存在于苹果、西兰花等蔬菜水果中, 有抗炎、抗氧化和凋亡诱导等活性[5]。研究表明, 槲皮素对大鼠慢性佐剂性关节炎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能降低腹膜巨噬细胞产生的TNF-α和IL-1β等炎性介质的水平[6]。

2 单味中药的研究

夏隆江等[7]观察到田基黄提取物, 能够明显降低家兔急性关节炎关节积液中的白细胞数量, 且通过小鼠耳廓肿胀法、大鼠足爪肿胀、小鼠扭体反应观察到该药具有抗炎、镇痛作用。费洪新等[8]指出车前子可以改善小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关节肿胀。

3 多味药物或复方的研究

贺卫和[9]发现痛风颗粒能明显降低高尿酸血症模型小鼠的血尿酸水平, 作用与阳性对照药物丙磺舒相当。宋文冲等[10]发现虎参痛风胶囊能够降低痛风模型小鼠和大鼠的血尿酸、尿素氮、肌酐的含量, 在大剂量情况下, 甚至可以降低至正常水平, 并具有良好的抗痛风、肾脏保护作用, 且随着剂量的增加及用药时间的延长效果也越来越好。王瑾等[11]发现痛风灵Ⅱ号可降低尿酸、调节血脂、改善肾功能。丹溪痛风方是治疗痛风的著名方剂之一[12], 周忠光等[13]指出丹溪痛风方可以改善小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炎症反应。

痛风速效灵冲剂 (黄柏、苍术、白术等) 在改善致炎大鼠的步态、降低关节液中的白细胞渗出和改善关节组织的炎症反应程度方面均具有良好作用, 达到了与秋水仙碱相当的治疗效果。防己黄芪乌苡汤和秋水仙碱都能显著抑制急性痛风关节炎大鼠关节内胶原酶活性, 减轻胶原纤维断裂, 但防己黄芪乌苡汤的作用更显著。风湿1号颗粒对尿酸钠诱导的大鼠足肿、小鼠足肿、家兔急性关节炎模型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可减轻肿胀程度, 降低关节液中的白细胞数, 改善滑膜组织的病变, 其效果类似于消炎痛和秋水仙碱。

痛风贴可抑制家兔尿酸钠致炎后关节腔炎症分泌液的生成, 显著抑制致炎大鼠足肿胀、甲醛致小鼠足疼痛、醋酸致小鼠扭体次数, 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痛风发病率近年来上升明显, 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健康。而目前西医对本病尚无治愈的办法, 基本应用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激素、利尿类药物等, 但疗效以缓解疼痛、降低尿酸为主, 且长期使用对消化系统和肝肾功能均有一定的影响 (如苯澳马隆能引发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 。

4 结语

痛风的中医治疗 篇4

痛风和高尿酸患者必须忌口,主要是高嘌呤饮食,尤其是啤酒、海鲜等食物。急性发作者忌口更应严格。

饮食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临床上常看到两个极端,一是有些医生没有讲清楚,患者对于忌口将信将疑,有时忘记忌口这回事,尿酸就会长期降不下来;二是有些医生忌口特别严格,一大批含有蛋白质的食物都不允许进食,其结果是给病人增加了麻烦,病人反而不相信了。

所以说,饮食控制是必须的,但要有个尺度。笔者的临床经验,以嘌呤含量为标准将食物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嘌呤最为丰富,必须忌口。

啤酒、海鲜(金枪鱼、三文鱼最高)、内脏、骨髓、蛤蜊、蟹。

第二类:嘌呤比较丰富,平时适量忌口。

河鱼、河虾等各种水产品、豌豆、菠菜、草头,发作时需忌口。

第三类:含有嘌呤,平时可食,但需要适量控制,急性发作时也需忌口。

豆制品、毛豆、猪肉、牛肉、羊肉、鸡肉、鸭肉及各种酒。

尿酸特高的患者,急性发作时,上述三类食物都要忌口;主食也需短期内适量控制。

第四类:不含嘌呤食物,不需忌口。

蔬菜、水果、牛奶、鸡蛋。

中医中药治疗方

1.使用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的中药,以消除红肿

黄芩、黄连、红藤、秦皮、石打穿、生地、丹皮、赤芍、川芎、郁金等。

2.使用能增加二便的中药,以促进尿酸的排泄

虎杖、羊蹄根、大黄、马齿苋、车前子、车前草、泽泻、猪苓、桑白皮等。

3.使用通络止痛的中药,以治疗关节炎

伸筋草、络石藤、海风藤、青风藤、忍冬藤等。

4.使用消肿化饮的中药

葶苈子、白芥子、桑白皮。

病例详情

蔡××,男,66岁,慢性痛风急性发作

患者患高尿血酸症已有10余年,平时饮食稍有不慎就会足趾刺痛的现象。2002年夏,患者右足背突然红肿疼痛,不能行走。门诊查血尿酸(UA)856毫摩尔/升,肌酐、尿素氮正常,血沉44毫米/小时。

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临床诊断:慢性痛风急性发作。

中医辨证:湿热瘀毒,痹阻脉络。

治则:清热凉血,化瘀通络。

方药:经验方复方络石藤汤加减。

络石藤30克、伸筋草30克、红藤30克、秦皮30克、虎杖30克、五加皮15克、忍冬藤30克、车前子30克包煎、生甘草3克、陈皮6克、大枣12克。

加药:生地、海风藤、薏苡仁、泽泻、桑白皮、川牛膝。如滑肠便稀次多,加石榴皮、黄连、芡实、炮姜。

减药:虎杖、五加皮。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篇5

关键词:痛风,中医,综述,痹证,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痛风(gout),这古代“王者之病”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之中,世界1%~2%的成年人患有此病,是发生于男性中最常见的感染性关节炎之一[1]。痛风的发病因素与性别年龄、地区与种族、高尿酸血症、药物、体重、饮食与饮酒、遗传、代谢综合征、精神因素等有关[2]。目前急性痛风的治疗药物主是有秋水仙碱(colchcine)、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生物制剂等。这些药物虽然起效快,但具有一定副作用,使得临床医师使用时需要更仔细考虑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传统中医药治疗急性痛风有一定优势。本文通过查阅古籍与近十年的临床文献,就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诊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属于中医学痹症的范畴。古籍中,“痛风”一词最早见于梁代陶弘景《名医别录》:“独活,微温,无毒。主治诸贼风,百节痛风无久新者。”后世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创立“痛风”病名,在其《格致余论·痛风论》云:“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古代中医学之痛风与现代西医学之痛风有一定区别。朱良春教授认为“中医学之痛风是广义的痹证,而西医学之痛风则是指嘌呤代谢紊乱引起高尿酸血症的‘痛风性关节炎’及其并发症,所以病名虽同,概念则异”[3]。

路志正教授认为痛风有“源之中焦,流阻下焦,病于下肢”和“起于脾胃,终于肝肾”的明显病理特点,基本病因病机是血中有热,饮食肥甘,脾运失健,湿热壅滞,凝涩关节[4,5]。朱良春教授则认为痛风“似风非风,责诸浊毒兼滞”[6]。胡荫奇教授提出痛风病机多在痰、热、瘀[7]。施仁潮教授认为“热血得寒,瘀浊凝涩”的痛风的病因[8]。胡玉玲教授认为痛风以湿毒瘀滞为标,肾虚为本[9]。李小娟等[10]认为急性痛风内外因夹杂,内因为素体禀赋不足,外因主要为饮食不节,助湿生热,流注关节。

笔者认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多以肾虚为根,故嗜食膏粱厚味以补之,然《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脾胃乃伤”,湿邪阻滞,肥人多痰,郁久化热,《素问·太阴阳明论》云“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加之外邪、外伤或七情内伤等因素诱发内伏热毒,《外台秘要》云“热毒气从脏腑中出,攻于手足,则赤热肿痛也,人五脏六腑井荥输,皆出于手足指,故此毒从内而生,攻于手足也”。日久又兼血瘀,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2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辨证论治

目前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诊断疗效标准”和中医病症疗效标准中痛风的证候分为湿热蕴结、瘀热阻滞、痰浊阻滞、肝肾阴虚[11],最常见的证型为湿热蕴结,为急性痛风发作期的主要证型[12,13]。由于急性痛风尚无统一的辨证思路,故从以下几个方面综述如下。

2.1 湿热痹阻,热毒壅盛

表现为足趾关节皮肤发红、局部肿胀、灼热,疼如虎啮行走困难,昼轻夜重,尿赤,烦渴汗出,甚则全身发热;舌绛红,苔黄腻甚至黄燥,脉滑数。

胡荫奇教授认为痛风治疗宜从化痰、清热、活血着手[7]。治疗上常使用蒲公英、金银花、紫花地丁、忍冬藤、苦参、土茯苓等清热解毒;生石膏、虎杖、黄柏等清热凉血;同时配以萆薢、薏苡仁、泽泻、猪苓、车前子、六一散等清热利湿;热重者加用大黄、瓜蒌、桃仁等通腹泄热。同时酌加炙鳖甲、知母等以防热盛伤阴。金相哲[14]认为急性发作期以清热通络,泻浊解毒为主,热毒炽盛,攻于肢节者治以五味消毒饮加味,药用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黄柏清热解毒;薏苡仁、土茯苓祛湿;牡丹皮、川牛膝活血凉血;芍药、甘草缓急止痛。李小娟教授应用桂枝芍药知母汤为主方辨证加减以调和营卫,清热祛湿[9]。湿热偏盛者加入四妙散;关节红肿热痛较重者据肺主皮毛之理论,酌加泻白散,“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有灼热疼痛之时可以用清心火之药物,清心除烦泻火解毒,如黄连、连翘之类,以缓解其红肿热痛。

2.2 痰湿浊毒瘀阻

表现为足趾或其他关节以肿胀为主,或有关节积液,疼痛难以忍受,不分昼夜,隐隐作痛,局部灼热,骨节重着,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路志正教授认为治疗以健脾祛湿为主,同时配合疏风泄浊、清热解毒、活血通络等不同治法[4,5]。炒苍白术、薏苡仁、藿香健脾祛湿治本杜病之源;金雀根、青风藤、虎杖、土茯苓、蚕沙清热解毒,湿浊热毒甚者可加炒枳实、大黄,消肿止痛;防风、秦艽、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除湿利关节;萆薢、车前草、泽泻渗利小便,使湿有出路;鸡血藤、益母草补血活血。朱良春教授认为急性痛风的治疗“守法权变,重用土苓萆薢”,以泄化浊瘀、调益脾肾为法[6,15]。土茯苓用量突破常规,每剂达60~120 g,配伍萆薢,多获良效。施应潮教授治疗痛风以泄浊解毒为大法,推崇丹溪上中下痛风方。重用黄柏清热,苍术祛湿,南星燥痰,桃仁活血,牛膝行瘀,重用防己、泽泻、薏苡仁等清化湿浊,轻用祛风药,流散结滞,顾护胃气,适时扶正补虚固本[8]。

2.3 其他

吴生元教授认为急性痛风辨证上除了湿热内蕴型外还有内寒外热型[15]。表现为关节疼痛,局部触之发热,但自觉畏寒,全身热象不显。治宜健脾渗湿,寒热分消,方用防己黄芪汤加味。处方:生黄芪、土茯苓、白术、威灵仙、萆薢、薏苡仁、生姜、秦艽、黄柏、大枣、防己、桂枝、甘草。肿痛较甚者加鸡血藤;关节屈伸不利者加伸筋草。

3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常用验方与成药治疗

常用方剂为四妙散加减。四妙散其实出自《成方便读》的四妙丸,由黄柏、苍术、薏苡仁、牛膝四味药组成。该方具有清热祛湿、通痹止痛的功效[16],治疗急性痛风的文献内出现率占67.8%[12]。李幼玲[17]用四妙散加味治疗痛风性关节炎64例,四妙散方药剂量为苍术20 g、黄柏20 g、川牛膝30 g、薏苡仁60 g。总有效率为95.31%。刘孟渊[18]发现加味四味散既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又可降低高尿酸血症的血尿酸水平。

房莉萍[19]认为急性痛风属于“历节病”,当运用《金匮要略》中的桂枝芍药知母汤加以大量清热祛湿、活血化瘀药往往获得良效。冯启廷[20]、朱玉彬等[21]认为急性痛风症似“温疟”,运用《金匮要略》中的白虎加桂枝汤加减清热消肿止痛。汪德芬[22]、轩辕敏生[23]等认为急性痛风类似发于手足之“脱骨疽”,运用《验方新编》中的四妙勇安汤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取得较好疗效。沈维增等[24,25]发现《兰室秘藏》中的“湿热疼痛之圣方”当归拈痛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明显疗效,能有效减轻患者的关节肿痛,降低血白介素-1、白介素-8、肿瘤坏子因子-α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上述疗效与秋水仙碱加塞来昔布治疗的对照组相当,且未见胃肠道不良反应、血常规异常、肝肾损害等明显毒副作用。此外,刘裕平[26]运用《温病条辨》中的宣痹汤加减、陈湛等[27]运用《医方集解》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龙胆泻肝汤、杜世辉[28]《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加味、王雅君[29]应用通滞苏润江胶囊等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皆取得较好的疗效。

4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以针刺与刺络放血治疗为主,取穴多以局部围刺和循经取穴。徐西林等[30]认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属中医“湿热痹”范畴,治则当以清热、利湿、通络为主。主穴取受累关节局部瘀阻比较明显的络脉(阿是穴)及足三里、阴陵泉、筑宾、支沟、内庭、陷谷、三阴交。治疗有效率为93.3%。《素问·血气形志篇》曰:“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庞素芳[31]应用火针放血治疗急性痛风。主穴取行间、太冲、内庭、陷谷、地五会等,配以阿是穴放血。结果总有效率94.6%。吴镇阳等[32]应用董氏奇穴针刺放血,取第5~9胸椎棘突下旁开2寸处,及痛处及周边浮现脉络三棱针点刺放血。配以董氏奇穴。有效率达96.97%。何颖等[33]则运用眼针结合巨刺法和远道刺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采用两针(眼针与体针)镇痛。对于患关节位于下肢而言,眼针选择下焦区。体针根据“巨刺”取穴在患关节对侧,“远道刺”取穴在上肢。若受累关节为左侧第一跖趾关节,则选右侧三间穴;若受累关节为右侧踝关节,则选用左侧阳池或阳谷穴。其治疗操作简便,镇痛效果明显。针灸过程中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并且迅速改善局部的症状,在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着一定的优势。

5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中药外敷与注射治疗

根据“透皮”吸收的理论,中药外敷通过“体表穴位—经络通道—络属脏腑”的传递作用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和玉英等[34]采用金黄散、黄年斌等[35]采用双柏散、谢凯等[36]采用四黄散、张莹等[37]采用清凉膏、何维英等[38]采用消炎止痛膏、潘墙生[39]采用新癀片等中药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皆报道取得良好疗效。观其用药多以大黄、黄柏等清热解毒祛湿的中药为主。赵巴根那等[40]通过纳米技术将外敷中药粉碎,能增加药物的吸收率与透入性,使其较快发挥作用,缓解关节疼痛。

中药注射治疗方面,王瑞等[41]用灯盏花注射液,李明波等[42]用红花注射液静脉点滴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粟戟等[43]用青藤碱于膝关节腔内注射治疗急性痛风性膝关节炎均取得较好疗效。

6 问题与展望

痛风药物治疗新进展研究 篇6

关键词:痛风,药物治疗,高尿酸血症

痛风是一种代谢性疾病, 患者体内嘌呤类物质代谢紊乱, 肾脏排泄功能异常, 使血尿酸浓度持续增高, 从而导致软组织内尿酸盐结晶沉积诱发炎性反应[1]。疾病发作时强烈疼痛通常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痛风药物治疗不断进展, 本文就此进行综述, 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痛风发病机制与分期

痛风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痛风主要是由于尿酸排泄减少、尿酸生成增多所导致。而继发性痛风则是由于其他疾病或药物等外在因素使尿酸排泄减少, 从而导致高尿酸血症, 引发的痛风。痛风临床分期常分为无症状期、急性关节炎期、间歇期以及慢性关节炎期[2]。

痛风药物治疗新进展

治疗高尿酸血症的药物: (1) 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其可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而阻断次黄嘌呤的转化, 从而降低血尿酸浓度, 并减少尿酸盐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沉积, 从而治疗痛风。别嘌呤醇是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主要药物, 许多学者通过研究也表明该药物对高尿酸血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但别嘌呤醇的毒性较大, 对患者的肾脏损伤较大, 因此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非布索坦是一种新型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 可有效减少尿酸的生成, 从而降低血清中尿酸浓度, 因此对痛风的治疗效果较好, 且不良反应较少, 在治疗痛风中有较大的发展前景[3]。 (2) 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治疗痛风除了抑制尿酸生成, 还需要促进尿酸排泄。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可通过抑制肾小管中尿酸的重吸收以达到增加尿酸排出的目的, 从而降低血中尿酸水平。临床中常用的药物为丙磺舒、苯溴马龙等。其中苯溴马龙虽可有效排除患者体内的尿酸, 降低血浆中尿酸浓度, 但该药物会使尿酸盐晶体在患者尿路中沉积, 从而引发肾绞痛、肾结石, 对肾功能造成严重损害, 因此临床中患者心理压力较大, 用药依从性不高。学者对氯沙坦进行研究发现, 氯沙坦可作用于肾近曲小管上尿酸盐转运体抑制尿酸重吸收, 从而促进尿酸排泄, 且临床中将其与别嘌呤醇、苯溴马龙等联合使用, 可使治疗效果大大提高。

痛风不同分期药物治疗新进展: (1)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患者体内血尿酸浓度>416μmol/L时, 尿酸盐结晶析出, 从而引发炎症反应, 并可导致多种促炎性反应分子参与炎性反应链, 导致患者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201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指南提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最好在发病24 h内接受治疗[4]。此外, 还需结合冷敷、避免活动等促进恢复。a.传统药物治疗:传统治疗药物为非甾体类抗炎药、秋水仙碱以及糖皮质激素等。其中秋水仙碱是从秋水仙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 曾是治疗痛风的首选药物, 其可阻止有丝分裂纺锤体的形成与趋化因子的释放。但由于秋水仙碱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十分接近, 采用重复给药的方式进行治疗, 患者临床症状缓解不足50%时便会出现腹泻、呕吐等中毒症状, 临床使用危险性较高, 现已较少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由于具有起效快、不良反应小等显著优点被作为首选药物。传统非甾体类抗炎药抑制COX-1, 会导致患者出现胃肠道出血、肾脏损伤等不良反应。而新型非甾体类抗炎药主要选择性抑制COX-2, 因此胃肠道以及肾脏等不良反应大大降低, 提高了临床用药的安全性。若患者对秋水仙碱与非甾体类抗炎药不耐受或禁用, 则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 全身给药效果较好, 但仍然易对患者肾脏、胃肠道等造成损伤, 因此长期用药安全性不高。b.新型药物治疗:尿酸钠诱导关节组织内巨噬细胞分泌, 产生白细胞介素, 诱导其他巨噬细胞释放炎性介质, 使中粒细胞进入关节部位, 因此白细胞介素抑制剂与受体拮抗剂对痛风的治疗效果较好, 是治疗痛风的新型药物[5]。对于传统药物不耐受的患者, 使用该类抗炎药物效果更好。但此类药物治疗成本较高, 且给药方式局限性较大, 可行性较低。因此医学研究还需要不断深入, 以保证在减少医疗成本的同时使治疗效果得到保证。 (2) 发作间歇期和慢性期的处理:该阶段临床治疗以维持尿酸水平为目的。治疗初期需要避免血尿酸急剧下降, 因此可采用秋水仙碱治疗, 0.5 mg/次, 2次/d, 若无不良反应则继续治疗, 确保治疗时间在半年以上。若患者对秋水仙碱不耐受, 则考虑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 但治疗时间不宜超过两周。若患者对以上两种药物均不耐受, 则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该阶段不管采用何种药物治疗, 均从小剂量开始, 随着治疗进展, 逐渐增加剂量, 从而达到维持血尿酸水平的目的。

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与饮食结构的变化, 痛风患者数量逐年增加, 且趋于年轻化, 痛风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较大联系, 因此临床中需要重视对痛风的治疗。随着医疗研究的深入, 对痛风发病机制的揭示、新靶点的发现, 临床治疗药物也在不断更新、发展, 低成本、高疗效、低不良反应是今后治疗痛风药物的主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张照伟, 傅继华.痛风的药物治疗新进展[J].安徽医药, 2011, 15 (4) :408-410.

[2]承良凤, 陆进明.痛风药物治疗新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15, 20 (9) :1066-1071.

[3]袁立, 胡咏华.痛风的药物治疗新进展[J].中南药学, 2012, 10 (10) :764-767.

[4]李悦森.痛风药物治疗新进展[J].社区医学杂志, 2014, 12 (11) :9-10.

中医治疗痛风研究 篇7

1 毫针

宣丽华等[4]将74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基于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药物组 (36例) 和针刺组 (38例) 。治疗前药物组血尿酸值平均为548.5μmol/L, 针刺组血尿酸值平均为545.1μmol/L。针刺组选取双侧的阳陵泉、太冲、支沟、三阴交、筑宾、足三里穴位, 并同时针刺, 三阴交、筑宾、足三里用补法, 支沟用平补平泻法, 阳陵泉、太冲用泻法, 1次/d, 1疗程为15次。药物组选用国产秋水仙碱片剂, 口服3次/d, 每次0.5mg, 1个疗程为15d。结果显示, 与药物组相比, 针刺组总有效率明显较高,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由此可以看出, 对于痛风性关节炎而言, 针刺治疗是最佳的治疗方法, 无药物的不良反应, 复发率低, 见效快, 也不会损害患者的肝肾功能。

2 火针

钱伟华[3]将80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基于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药物组 (40例) 和火针组 (40例) 。火针组患者取舒适体位, 充分暴露患者的病变部位, 局部常规消毒, 结合患者不同的体质强弱、年龄、性别、病变部位选用粗细不同的火针, 在酒精灯上将火针烧红至白亮, 然后围刺患者的病变部位, 视病变部位不同, 针刺深度也会深浅不一, 0.3~1.0寸为最佳针刺深度, 1个疗程为10次, 隔日1次。为避免出现局部感染, 患者务必要保持病变局部清洁、干燥。药物组患者采用国产别嘌呤醇, 3次/d, 0.1g/次, 1个疗程为10d。结果显示, 与药物组相比, 火针围刺法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较高,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温针灸

张淑英[4]采用温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 大椎刺络放血, 三阴交、脾俞、阴陵泉、足三里用捻转补法, 丰隆、天枢用提插泻法, 用温针灸来局部治疗各穴。可以明显看出, 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尿酸盐在治疗前后出现了较大的差异, 治疗后为 (392±64) mmol/L, 而治疗前为 (462±59) mmol/L。治疗7d后观察, 治疗总有效率为90.6%, 且无任何毒副作用, 安全可靠。

4 三棱针

李氏等[5]共观察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 即刺血组、中药组和西药组。刺血组取双侧曲池、阳溪、太冲、丘墟、商丘、阳陵泉, 一侧阳池、太溪、血海, 每次选用2~3穴交替使用。中药组采用协定处方痛风灵片进行治疗。西药组选用国产别嘌呤醇治疗。结果显示, 刺血组与中药组比较, 有效率有显著差异 (n=2.47, P<0.05) ;刺血组与西药组比较, 有效率有极显著差异 (n=2.91 P<0.01) ;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 有效率无显著差异 (n=0.34, P>0.05) ;治疗前后血尿酸、尿尿酸指标变化, 刺血组和西药组有显著差异, 与中药组无显著性意义;RNA酶治疗前后变化比较, 各组均有显著性差异;各组主要症状、体征的变化比较, 刺血组优于中药组, 中药组优于西药组。

5 综合疗法

韩淑萍[6]采用针刺+刺络拔罐的方法治疗38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 取局部痛点阿是穴行刺络法。施以针刺法时, 采用局部病变处围刺法, 下肢者取八风、太冲、悬钟、足三里、血海;上肢者取八邪、合谷、外关、曲池。均先行刺络拔罐, 起罐后行针刺。针刺法1个疗程为10次, 1次/d;而刺络拔罐法则视患者红肿情况而定, 初起红肿期连续3d刺络拔罐, 1次/d;肿退之后, 隔日1次, 1个疗程为5次。患者在治疗期间务必要禁高糖高脂、辛辣饮食及烟酒。疗效评定放在2个疗程后, 结果总有效率为97.4%。

杨晋红等[7]观察79例患者, 治疗组48例患者, 针刺取患侧三阴穴、太溪、足三里, 平补平泻, 留针20min;外敷痛风合剂。对照组31例患者, 服用秋水仙碱片、芬必得胶囊。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均能终止痛风急性发作;但针刺加药物外敷的治疗组疗效明显优对照组, 且主要症状消失时间亦明显短于对照组。研究表明, 针刺加药物外敷能提高治愈率, 并且能控制再复发。

总之, 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应采取以针刺为主的治疗方法, 临床疗效较好, 操作简单, 无不良反应, 标本同治, 可以调理脏腑功能, 尤其是对于急性期痛风性关节炎而言, 可有效降低红细胞沉降率、血尿酸, 起到消肿、止痛的较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姚军, 陈炜.滞针疗法治疗面瘫急性期50例临床观察[J].甘肃中医, 2010, 23 (5) :34-35.

[2]宣丽华, 陈文照.针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8例[J].四川中医, 2002, 20 (3) :75-76.

[3]钱伟华.火针围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0例[J].上海针炙杂志, 1999, 18 (4) :25-25.

[4]张淑英.针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2例[J].针炙临床杂志, 2001, 17 (8) :9-9.

[5]李兆文, 林石明, 林俊山, 等.刺血治疗急性痛风关节炎90例对照研究[J].中国针炙, 2004, 24 (5) :311-313.

[6]韩淑萍.刺络拔罐加针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8例[J].中国针炙, 1999, 19 (12) :736-736.

中医治疗痛风研究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大庆市第五医院收治的81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经临床症状、X射线和血尿酸等指标检查确诊,均处于痛风间歇期,并且尿酸水平大于420μmol/L。对所有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41例,男33例,女8例,年龄28~53岁,平均年龄(46.23±5.73)岁;治疗组40例,男32例,女8例,年龄31~56岁,平均年龄(46.78±6.0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见表1。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服药期间限制进食动物内脏、海鲜等高嘌呤食物,忌烟酒及辛辣食物,同时停止服用其他治疗痛风的药物。对照组单独给予别嘌呤醇(国药准字H31020334)口服,50 mg/次,1次/d,若无不良反应,可每周递增50 mg,达到正常水平时不再增量,但每日服用量不可超过600 mg。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丙磺舒(国药准字H20058786)治疗,250 mg/次,2次/d,若无不良反应,1周后可增至500 mg/次。两组均治疗60 d,治疗结束后对比临床疗效。

1.3评估标准

通过检测治疗后患者血尿酸水平变化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主要标准包括血尿酸下降值、降低百分率和总有效率。显著:治疗后血尿酸值降低百分率>25%或者血尿酸水平<420μmol/L;有效:治疗后血尿酸值降低百分率>15%但血尿酸水平仍>420μmol/L;无效:治疗后血尿酸值降低百分率<15%且血尿酸水平仍>420μmol/L。总有效率(%)=(显著例数+有效例数)/组内总例数。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疗效对比

经过60 d的治疗,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8.04%,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2尿酸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血尿酸水平均有下降,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治疗组患者血尿酸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讨论

痛风性关节炎的病因主要是由于尿酸盐沉积在关节周围而引起的病损和炎症反应,主要临床症状为患者血尿酸增高、患病关节处红肿痛,关节变形,运动功能障碍等[2]。当患者处于痛风缓解期时,虽然没有上述临床症状,但高血尿酸症依旧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威胁,一旦诱因出现便有复发急性关节炎的可能[3]。因此,决不能因为没有任何症状而忽略痛风缓解期的治疗,在这一时期,应将治疗重点放在降低血尿酸水平上。

血尿酸水平的升高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外源性尿酸吸收过多以及内源性尿酸生成过量[3],另一方面是患者体内尿酸排泄受阻,有研究表明80%~85%的痛风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尿酸排泄过少。患者通过控制饮食可以减少外源性尿酸的摄入,而内源性尿酸生成过量是由于自身嘌呤代谢发生异常,它与尿酸排泄受阻一样都需要通过药物治疗。针对血尿酸升高的成因将血尿酸控制药物分为两类,一类是抑制尿酸生成药物,其代表药物为别嘌呤醇,它是次黄嘌呤的同分异构体,能够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发挥其作用,使黄嘌呤和次黄嘌呤不能利用该酶转化为尿酸,已达到降低尿酸的目的[4]。另一类是促尿酸排泄药物,主要作用是抑制肾近曲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作用,包括丙磺舒、苯磺唑酮、苯溴马隆等。丙磺舒是苯甲酸衍生物,为白色结晶性粉末,脂容性大,易吸收,能够在痛风缓解期控制高血尿酸症,其联合用药也被越来越多的进行临床研究[5,6,7]。

该研究主要观察丙磺舒联合别嘌呤醇对缓解期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患者在治疗后尿酸水平均有显著下降,对照组由治疗前的(680.24±78.53)μmol/L下降到(380.43±52.14)μmol/L,治疗组由治疗前的(684.37±75.42)μmol/L下降到(313.49±45.75)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相较于对照组治疗后(380.43±52.14)μmol/L的尿酸水平,治疗组(313.49±45.75)μmol/L的尿酸下降水平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95%的治疗总有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78.04%的总有效率(P<0.05)。研究发现,由于丙磺舒能够促进尿酸排泄,而别嘌呤醇可以抑制内源性尿酸合成,二者联合使用可以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发挥更有效的治疗作用。这一结果与蒋健晖[8]等的研究结果一致,都证明了促尿酸排泄药物与别嘌呤醇联合使用能够提高治疗效果,但麦佩珊[9]结果显示单独使用苯溴马隆(总有效率93.3%)、别嘌呤醇(总有效率86.7%)以及二者联合用药(总有效率96.7%)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我们的研究结果不同,我们分析造成结果不同的原因可能与患者个人体质以及别嘌呤醇联合用药的不同有关。总之,相较于单独使用别嘌呤醇,联合使用丙磺舒和别嘌呤醇能够更好的降低痛风稳定期患者血尿酸水平,提高患者疗效,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丙磺舒联合别嘌呤醇在痛风间歇期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整群选取大庆市第五医院2014年1月—2015年9月收治的81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均处于痛风间歇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治疗,观察组的41例患者单独采用别嘌呤醇进行治疗,治疗组的40例患者应用丙磺舒联合别嘌呤醇进行治疗,并比较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和血尿酸值。结果 经治疗,对照组总有效率78.04%,治疗组总有效率9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血尿酸水平由(680.24±78.53)μmol/L下降到(380.43±52.14)μmol/L,治疗组血尿酸水平由(684.37±75.42)μmol/L下降到(313.49±45.75)μmol/L,两组患者血尿酸水平均有下降,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治疗组血尿酸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丙磺舒联合别嘌呤醇进行治疗,疗效明显,充分降低了血尿酸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丙磺舒,别嘌呤醇,痛风间歇期

参考文献

[1]魏晓楠.非诺贝特和苯溴马隆联合治疗高尿酸血症的有效性对比观察[J].中外医疗,2013,32(7):108,110.

[2]周荣珍.秋水仙碱加别嘌醇治疗痛风性关节炎80例临床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3,34(27):5597-5598.

[3]辛雅雯,曾正英,陈国良.痛风治疗药物及其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12,22(5):416-423.

[4]陈渊,李可大.痛风性关节炎诊疗简况[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6):176-179.

[5]胡瑜,陈浩凡.复方阿莫西林/丙磺舒胶囊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9):1178-1181,1193.

[6]王宇帅,宋幸辉,周佳立,等.丙磺舒对头孢噻呋的有利作用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23):87.

[7]吴显,李频,王友群.别嘌醇,丙磺舒以及两者联用对马兜铃酸肝肾损害保护作用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3,9(12):6-8.

[8]蒋健晖,徐戟,王焕霞,等.苯溴马隆和别嘌呤醇治疗高尿酸血症的比较[J].山西医药杂志,2010,39(8下半月):759-760.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进展 篇9

【关键词】 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湿热痹证;中医治疗;综述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为骤然发生的下肢小关节红肿热痛、拒按,局部触之灼热,得凉则舒,伴发热口渴,心烦不安,溲黄等。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蛋白、高嘌呤饮食成为诸多家庭每日的餐饮习惯,加之饮酒、焦虑、疲劳等其他因素,痛风的发病率不断增高,并且不断呈现城市化、低龄化趋势[1]。我国男性痛风患病率约为0.83%~1.98%,女性患病率约为0.07%~0.72%[2]。因此,一些医家尝试从中医角度对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的治疗加以研究。笔者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中医学治疗进展加以概括归纳,总结如下。

1 中医学内治法

1.1 中药汤剂 元·朱丹溪《格致余论》云:“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己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滞,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因嗜食肥甘厚腻,困阻脾胃,聚湿生痰,导致脾胃运化失司,痰湿从阳化热,湿热内蕴,重浊黏滞趋于下行,痹阻筋脉,故见下肢关节肿痛;又因脾胃失司,湿热流注脾胃之经,因而大多数患者发病之初可见第一跖趾关节疼痛。因其归属于中医痛风之湿热蕴结证,主要临床表现以热居多,故在治疗上多采取清热祛湿、宣痹止痛之法。因此,一些医家常以四妙汤、宣痹汤、白虎汤等作为基础方,根据患者的不同临床症状,随症加减。

1.1.1 四妙汤 出自《疡医大全》,因其含有清热利湿宣痹之品如黄柏、苍术、薏苡仁、牛膝等,故诸多医家在临床上通过对四妙汤进行加减来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石向欣[3]运用加味四妙汤(黄芪、生薏苡仁、苍术、川牛膝、金钱草、汉防己、川萆薢、威灵仙、土茯苓、白芍、甘草)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50例,痊愈率70%,总有效率100%;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居建伟[4]在对84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口服秋水仙碱的基础上,加用加味四妙汤,治疗14 d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8、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水平均有降低,且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赫军等[5]运用山大颜合四妙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30例,总有效率为96.67%。蒋花[6]运用加味苍术白虎四妙汤治疗急性痛风患者32例,总有效率为96.88%。总之,以四妙汤作为基础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较明显的疗效。因四妙散方中以黄柏为君,辅以苍术,共奏燥湿之功;佐以牛膝通经活血,补肝肾,强筋骨,引药下行;薏苡仁祛风除湿,通痹止痛。诸药配伍,随症加减,共奏清热燥湿之效。

1.1.2 宣痹汤 谢世松[7]认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属湿热、痰瘀闭阻经络关节、肌肉,治疗上应采取祛风除湿、清热通络之法,并以治疗风湿热痹之宣痹汤为基础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患者42例,总有效率为97.62%。蒙康龙等[8]对58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给予对症处理后,加服宣痹汤治疗,总有效率为96.6%。李征[9]运用宣痹汤治疗急性发作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53例,总有效率为94.3%;且治疗后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明显下降,并对肝肾的影响较小。宣痹汤见于《温病条辨》,其基本组成为防己、连翘、山栀子、滑石、薏苡仁、半夏等,方中防己循经入络,专除经络之湿,通痹止痛为君药;配伍滑石、赤小豆、薏苡仁以利湿,杏仁通调水道,开宣肺气,使湿热行之有道;半夏祛湿和中;合用海桐皮、姜黄以宣络止痛,助主药行除痹之效;佐以清热泻火之山栀子、连翘,助解骨节疼痛、灼热不适。诸药合用,集宣痹止痛、清热祛湿于一方之中,故在临床治疗中有明显疗效。

1.1.3 白虎加桂枝汤 为白虎汤加桂枝而成。白虎加桂枝汤方中石膏为君,为大寒之品,清热生津除烦,辅以知母清热养阴,两者相须,更显清热之效;佐以桂枝温经散寒,通脉止痛,可以有效缓解关节疼痛之势;粳米、甘草护胃和中,避免大寒之品损伤脾胃。方中诸药配伍清热利湿,通经止痛,因而可以缓解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关节疼痛不适等症状。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为湿热阻滞筋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在卫气营血辨证中属气分热证,故一些医家用白虎加桂枝汤治疗。杨金德[10]运用白虎加桂枝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28例,总有效率为100%。韩庆龙等[11]运用白虎加桂枝汤内服配合外敷金黄膏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80例,与单纯口服秋水仙碱及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的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血尿酸、ESR、CRP显著下降,且下降水平优于对照组。邱复亮[12]运用白虎加桂枝汤联合四妙散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30例,总有效率为93.33%。何冠[13]运用白虎汤加味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46例,4个疗程后,患者血尿酸水平明显下降且接近正常,总有效率为95.65%。

1.2 中成药 虽然中药汤剂可因人制宜,但中成药携带与服用更为方便,因而一些医家采用中成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赵恒侠等[14]用30 mL痰热清注射液加入到50 g·L-1葡萄糖注射液或9 g·L-1氯化钠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85例,疗效显著。痰热清注射液中含有金银花、连翘、黄芪等清热解毒之品,可清泄湿热,故能够有效缩短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发病关节红肿时间,并减轻患者疼痛。池顺智等[15]在临床试验中采用平行对照的方法,运用痛风定胶囊联合秋水仙碱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患者44例,1个疗程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血尿酸下降,且试验组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5.45%。愈风颗粒中含有土茯苓、威灵仙等活血化瘀解毒之品,成向进等[16]研究发现,愈风颗粒在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证候疗效及中医综合疗效方面更具优势。

2 中医学外治法 因其操作便捷,对胃肠道的副作用小,见效迅速,许多学者在临床治疗中偏爱使用中医学外治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有关研究发现,传统中医外治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明显优势。

nlc202309081058

2.1 针刺疗法 针刺疗法包括传统单一针刺疗法、电针疗法、针刺放血疗法等。谢新群等[17]运用围刺疗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30例,结果,围刺组的总有效率为93.3%,且治疗后围刺组的血清尿酸明显下降,并无不良反应。雷海燕[18]采用阿是穴刺络放血加补母泻子针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60例,总有效率为100%,并发现刺络放血加补母泻子针法较口服秋水仙碱等西药有着明显优势。金弘等[19]通过动物实验发现,采用电针疏密波能够最佳上调大鼠足踝关节滑膜内HSP70蛋白表达,从而减轻踝关节局部炎症反应。吴云天等[20]用电针针刺足三里、三阴交、阿是穴等穴位,配合足部浅表静脉及阿是穴火针点刺放血治疗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34例,发现运用针刺疗法能有效降低患者血尿酸,总有效率为91.18%。张大鹏等[21]运用针刀配合拔罐疗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30例,总有效率为93.33%。总之,针刺疗法取穴灵活,更加突出中医学整体观念及因人制宜,且针刺疗法较为便捷干净,见效快,无特殊气味,无时间地点的限制,所以常被一些医家所采用。

2.2 药物外敷疗法 于静等[22-23]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发现,痹肿消散能够有效降低痛风性关节炎大鼠血清中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IL-8的含量,从而证明痹肿消散外敷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有效药物。运用清痹散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53例,总有效率为83.3%,且治疗后患者的ESR和CRP明显下降,由此得出,外敷清痹散可减轻化学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和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何进[24]运用中药冰疗痛风膏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30例,总有效率为96.7%。中药冰疗痛风膏有明显的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效,且冰敷对急性发作期的患者有更好的解热镇痛之效。由此观之,药物外敷可以及时有效地缓解急性期患者关节疼痛不适,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3 中医综合疗法

内外结合,辨证施治,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中医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从而减轻患者痛苦,缩短治疗时间。尹智功等[25]运用瑶医药饼外敷联合茵陈宣痹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30例,总有效率为96.67%,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黄建华等[26]通过对73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采用秦蜂汤合消炎止痛膏治疗,发现内外联合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关节的肿胀、疼痛症状,且疗效迅速,总有效率为88.50%。阮志华等[27]采用电针配合朱氏痛风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患者32例,总有效率为88.5%。该法通过调节机体自身功能稳态,内外结合,疗效优于传统单一治疗方案。余智[28]运用点刺放血,针刺,中药内服、外敷的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53例,通过点刺放血使瘀毒得出,继而针刺时先予泻法,待得气后,少佐平补之法,平补平泻共奏清热消瘀、消肿止痛之功效;在此基础上嘱患者口服中药汤剂(四妙散、宣痹汤加味),并将中药打粉外敷患处,结果痊愈21例,好转32例,总有效率为100%。崔世奎[29]运用痛风方内服及外洗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40例,治疗组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口服秋水仙碱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4.1%,患者关节疼痛等症状明显好转。

4 小结与展望

总之,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病变关节肿胀疼痛、屈伸不利,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及生活。西药治疗大多给予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虽然止痛效果显著并且起效速度快;但其副作用多,对胃肠道肝肾损害较大。中医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优势体现在:①中医中药注重辨证论治,强调因人制宜,整体观念较为突出。②中药汤剂在配伍上讲究君臣佐使的配合,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抵消或降低一部分药物的毒副作用。③口服中药汤剂的药物组成灵活多变,其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④中药内服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口服西药,并且中药口服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有效率优于单纯西药治疗[30]。

但是,中医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仍有不足:①中药汤剂保存、携带不方便,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中成药品种较少。②针对经中药治疗后的患者复发率研究尚无较明确的观察报道,痛风性关节炎中药治疗的长期疗效并不明确。③因诸多医家众说纷纭,目前,痛风性关节炎尚无明确的辨证分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归属热痹湿热蕴结型,是为诸多医家所认可的;但相对于痛风性关节炎缓解期来说,其辨证分型目前尚未明确[31]。由此观之,如何使中医中药治疗更好地应用于临床,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5 参考文献

[1]Miao Z,Li C,Chen Y,et al.Dietary and lifestyle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high prevalence of hyperuricemia and gout in the Shandong coastal cities of Eastern China[J].J Rheumatol,2008,35(9):1859-1864.

[2]Grassi D,Ferri L,Desideri G,et al.Chronic Hyperurice-mia,Uric Acid Deposit and Cardiovascular Risk[J].Curr Pharm Des,2013,19(13):2432-2438.

[3]石向欣.加味四妙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9,9(6):1154,1087.

[4]居建伟.加味四妙汤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血清白介素-6、8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水平的影响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8):114-116.

[5]赫军,李丽华,何宾,等.山大颜合四妙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21(1):30.

nlc202309081058

[6]蒋花.加味苍术白虎四妙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32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1,46(2):116.

[7]谢世松.宣痹汤加减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5):162-163.

[8]蒙康龙,任惠萍.宣痹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116例疗效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3,8(7):761-763.

[9]李征.宣痹汤加减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10):67-68.

[10]杨金德.白虎加桂枝汤加减治疗痛风关节炎28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5,14(10):930.

[11]韩庆龙,张高锋,徐峰,等.白虎加桂枝汤加味合金黄膏治疗湿热夹瘀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3,45(3):63-64.

[12]邱复亮.白虎加桂枝汤合四妙散治疗风湿郁热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3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3,48(1):46.

[13]何冠.加味白虎汤治疗急性痛风关节炎46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3):400.

[14]赵恒侠,张江海,邱侠.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10):634-635.

[15]池顺智,李可大.痛风定胶囊联合西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11):39-40.

[16]成向进,张会哲,林朝亮,等.愈风颗粒治疗原发性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瘀阻证的临床研究[J].四川中医,2013,31(11):88-90.

[17]谢新群,曹耀兴,李丰,等.围刺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对比观察[J].中国针灸,2009,29(5):375-377.

[18]雷海燕.刺络放血加补母泻子针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6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1):21-23.

[19]金弘,刘婷婷,陈英华,等.电针的不同波形对实验性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滑膜组织中HSP70表达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7):64-66.

[20]吴云天,许明珠,郑盛惠,等.电针配合火针刺血疗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7):1400-1402.

[21]张大鹏,刘轶志,姜益常.针刀配合拔罐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12):188.

[22]于静,李微,高明利,等.痹肿消散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血清IL-1、TNF-α、IL-6、IL-8影响的试验研究[J].光明中医,2011,26(6):1125-1126.

[23]于静,高明利,纪维峰,等.清痹散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30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1,43(3):51-52.

[24]何进.中药冰疗痛风膏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3):44.

[25]尹智功,刘江,肖敬,等.瑶医药饼外敷联合茵陈宣痹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4):13-15.

[26]黄建华,陈金春,黄建武,等.秦蜂汤合消炎止痛膏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中医正骨,2007,19(5):7-8,10.

[27]阮志华,刘阳,孙扶.电针配合朱氏痛风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2):68-69.

[28]余智.中医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53例临床疗效观察[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27(5):426-427.

[29]崔世奎.“痛风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4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2,44(2):26-27.

[30]吴莹.中药治疗痛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循证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31]李海昌,温成平,谢志军,等.间歇期及慢性期痛风中医证候的文献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0):2530-2534.

收稿日期:2016-03-29;修回日期:2016-05-09

中医治疗痛风研究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期间诊治的80例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 患者入院时均表现出明显的关节疼痛, 部分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暂时性关节活动障碍、关节热、红、肿等。对所有患者实施X线扫描, 病变部位主要包括强迫位及正侧 (斜) 位, 部分患者根据实际病情行切线位检查。所有患者的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7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标准[2]制定, 中医诊断标准主要根据我国卫生部于1995年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相关内容, 辨证为脾虚痰浊阻滞证。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40例。观察组中23名男性, 17名女性, 最大年龄74岁, 最小年龄19岁, 平均年龄 (48.56±3.11) 岁, 最短病程为2年, 最长为9年, 平均病程为 (7.56±1.11) 年;对照组中24名男性, 16名女性, 最大年龄72岁, 最小年龄20岁, 平均年龄 (48.56±4.64) 岁, 最短病程为1年, 最长为8年, 平均病程为 (6.44±1.53) 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各项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别嘌醇治疗, 每次剂量为100mg, 每日2次;观察组采用健脾泄浊方治疗, 处方药物包括:黄芪、赤芍、土茯苓、白芍各20g, 萆薢、白术、泽泻、漏芦、浙贝、川牛膝各15g, 熟大黄10g, 薏苡仁30g。给予关节疼痛较严重的患者加用土元、没药、乳香;关节久痛不已则加通乌梢蛇、全蝎, 关节肿胀严重者加用滑石、防己;对于皮下结节者加用白芥子、南星, 用水煎200mL, 早晚各100mL口服, 持续治疗6周为1个疗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对比。

1.3 效果判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及中医证候症状评分及总体评分进行对比分析[4]。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经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血尿酸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治疗后血尿酸水平均得到了明显的降低 (P<0.05) , 且观察组下降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对比患者治疗后的症状积分发现, 患者较治疗前症状积分均得到明显的改善 (P<0.05) , 且观察组的关节疼痛、舌象、关节肿胀、关节活动不利、神疲乏力方面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详见表1。

(±s)

3 讨论

痛风性关节炎为临床一种急性炎性反应类型, 该病主要是由尿酸盐以结晶形式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沉淀引起[5]。其发病机制与众多因素有关, 如果病情没有得到控制就会持续恶化, 最终对骨关节造成损伤, 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对于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主要依靠药物形式, 别嘌醇是常见的西医用药, 该药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患者的血尿酸水平, 对于缓解关节疼痛、舌象、关节肿胀、关节活动不利、神疲乏力也具有良好的疗效, 但整体效果还不够理想。

随着中西医结合的发展, 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逐渐引入了中药治疗。我国中医对痛风早有记录, 比如《灵枢·贼风》[6]篇明确指出:“贼风邪气伤人, 令人病, 今有其不离屏蔽, 不出室穴之中, 卒然病者, 非不离贼风邪气, 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 藏于血脉之中, 分肉之间, 久留而不去”。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认为, 痛风性关节炎主要是由于肝肾亏虚导致, 因此治疗时应选择祛寒化湿、补肝益肾的药物, 并根据症状适当加减药物, 缓解疼痛等症状。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痛风性关节炎主要是由于高尿酸血症、尿酸盐沉积所致,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降低尿酸水平。本组所选健脾泄浊方根据健脾除湿、泄浊通络的原理, 方中所用药物白术、黄芪共为君药, 具有良好的健脾燥湿、补脾益气功效, 土茯苓主要用于解毒, 泽泻与熟大黄则能有效帮助患者凉血解毒、泻热通便, 漏芦是临床上常用的舒筋通络、清热解毒药物, 将这些药物联用可以充分发挥健脾除湿、泄浊通络的效果, 并能标本兼顾, 可事半功倍。

本研究采用健脾泄浊方治疗的观察组患者血尿酸下降水平明显优于采用别嘌醇治疗的对照组 (P<0.05) ;且观察组的关节疼痛、舌象、关节肿胀、关节活动不利、神疲乏力方面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由此表明, 健脾泄浊方治疗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能有效促进血尿酸水平降低及相关症状改善,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邢亚明.清热解毒利湿泄浊法治疗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

[2]朱丽臻.加味桂枝附子汤治疗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

[3]崔占月.温阳通络胶贴治疗肝肾亏虚型慢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4]雷瑗琳.吉海旺教授学术思想总结及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2.

[5]谭卫民, 周锡奎, 陈晶华.雷火灸结合穴位放血治疗慢性痛风性关节炎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2 (08) :53-54.

上一篇:猪呼吸道病综合症防治下一篇:城市间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