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银屑病

2024-06-01

中医治疗银屑病(共9篇)

中医治疗银屑病 篇1

银屑病在中医学中属于“白疙”范畴,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白瘤》中记载:“生于皮肤,形如疹疥,色白面痒,搔起白皮,由风气客于皮肤,血燥不能荣养所致[1]”。银屑病的病因病机为风热湿邪外袭,客于皮肤,人于血分,而发于肌肤,阻于经脉,或因情志不畅,郁而化火,饮食不节,湿热内生,火郁而发,达于肌肤,日久气血虚亏,经脉肌肤失养,干枯脱屑。从中医学的角度对银屑病进行治疗时,一般是以整体调节入手,有疗效明显、无显著副作用等优点[2]。笔者对治疗银屑病的中药种类及服用频率展开分析,对中医治疗银屑病的用药规律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笔者对中国期刊全部数据库进行搜索,收集了1980—2012年在国家正规学术期刊中发表的银屑病治疗中药方相关文献,并按照以下要求进行筛选:治疗目的明确、药效明确、纯中药等,收集到的学术文献90余篇。经过office办公软件的分析与归纳,最终总结出治疗银屑病的药种及使用频率[3]。

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在治疗银屑病的复方药物中,一共使用了146种中药。若根据中药归经学说进行分类,复方药中归肝经类高达62.1%,归肺经占47.1%,另外还有37.7%归脾经。若根据中药分类,清火类、活血类、补虚类分别占20.5%、18.6%、18.6%。

笔者对参考文献进行查阅,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发现,中医对银屑病的认识已经非常充分和详细。笔者将古代医学对银屑病的病理认识与现代中医进行结合,对中医治疗银屑病的用药规律进行了探究[4]。银屑病的发病原因大致可以归为血燥、血热、血虚等方面,也有专家将银屑病分为脓毒型、毒热型、寒湿型三种类型。《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作为风木之脏,其生理特征主要包括主动、主散、主升三个部分,但主散及主升部分很可能导致瘙痒产生,或加重瘙痒的程度,因此平肝息风药物可加强祛风止痒之力[5];肺为华盖,主要功能为宣发及肃降,通调水道。当邪气积攒于皮肤表面时,首先会对皮肤自身基本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其次还会连累肺脏,导致肺脏失宣,从而阻碍皮肤在疏泄方面的功能,最后堵塞毛孔;气机不畅导致皮肤没有受到良好的养护,陷入恶性循环,是导致银屑病容易复发的根本原因之一。《本草纲目》中曾经提到“然外寒之邪,皆由皮毛而入”。脾脏为后天之本,且是气血生化之源头,肝木为病,且很容易传至脾脏,从而导致脾脏功能异常[6]。笔者透过脾脏论对银屑病的用药方式及规律进行分析,认为脾脏与肾脏皆有免疫功能,而银屑病的发病与人体免疫力有着重要的联系。通过对人体脾脏及肾脏的调节,不仅可以实现提高免疫力的目的,还可以使阴阳平衡,充盈气血,使正气充足。采用此种方式对银屑病进行治疗,可以大大提高治疗效果,并有效缩短疗程时间,减小复发概率,进一步提高银屑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在选取治疗药物时,应重视辨证,以脾脏与肾脏的调理为中心原则,以清热解毒为辅,扶正祛邪,内外共同调理,对血脉进行调节并直达病所,能有效缩短治疗时间,疗效显著。

众多中医学专家将银屑病治法归纳为三大类:清热解毒法、活血化瘀法、滋阴祛风法[7]。治疗银屑病的复方药通常由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药、补虚养肾药共同组成。在146种中药中,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药、补虚养肾药无论是在使用频率还是使用比例上都占了很高的比例。其中,清热解毒药在抗细菌、抗病毒、抗炎症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疗效,在临床中常用于治疗热毒症等感染性病症,且治疗效果非常满意。银屑病是一种极其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且该病容易反复。近几年,在对银屑病病因进行探索时,大部分研究结果都倾向于人体免疫力失调学说[8]。大量基础试验证明,清热解毒疗法及免疫力加强疗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有效增强外周白细胞的吞噬能力;②提高血清总补体水平;③增强单核吞噬系统中的吞噬能力;④有效促进补体形成;⑤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⑥改善淋巴细胞之间的相互转化能力;⑦提高溶菌酶活力[9]。活血化瘀类药物在抑制小白鼠上皮细胞分裂、降低PCNA表达、促进表皮细胞分化、降低血浆ET-1水平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补虚养肾类药物不仅在杀灭病原微生物方面具有显著效果,还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力,从多角度、多个环节来控制感染性疾病的进展,以此实现治疗疾病的目的[10]。

综上所述,导致银屑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为“毒、瘀、虚”,本文研究结果对中医经典治疗方法的科学性及充分性进行了有效验证。

参考文献

[1]欧阳恒,杨志波.银屑病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8-9.

[2]李元文,张丰川.专科专病名医临证经验丛书/皮肤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75.

[3]高志学.银屑病六型辨治初探[J].陕西中医,1995,16(5):2l4-215.

[4]安家丰,张志礼.皮肤病医案选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69-171.

[5]杨嘉鑫.寻常型银屑病辨证论治之我见[J].内蒙古中医药,2000,19(3):19.

[6]李林.实用中医皮肤病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8:213-214.

[7]张佩芳.辨证分型治疗银屑病115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6,32(6):19-20.

[8]刘铭锐.黄芪制剂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1985,26(7):52-53.

[9]石志超,王勇.乌蛇搜风汤治疗银屑病64饲[J].陕西中医,1989,10(2):l64-165.

[10]李寿甫,杨占魁,韩世荣.脏腑辨证分型治疗银屑病1000例[J].陕西中医,1998,19(2):60.

揭穿银屑病治疗谎言 篇2

谎言一:“速效”“根治”“无副作用”

罹患终身,是银屑病的一大特点。由于银屑病慢性、复发性的特点,无法根治,给很多“江湖郎中”以及非法行医者以可乘之机。他们广发可以治愈银屑病的广告,并以“基因治疗”“根治、速效”“纯中药制剂、绝无毒副作用”等广告词,夸大治疗效果、隐瞒毒副作用。很多银屑病患者,使用偏方后病情加重才转向正规医院,但造成的后果已无法挽回。

谎言二:银屑病会传染

目前医学界一致认为,银屑病是一种皮肤的免疫介导炎症性疾病,发生和进展都归因于异常免疫反应,可由感染、精神因素、饮酒、吸烟、外伤、药物等内外环境因素诱发。

很多银屑病患者得不到社会、家庭、朋友、亲人的理解,根本原因是人们对银屑病的不了解,许多人都认为银屑病会传染,所以对银屑病患者避而远之。

谎言三:皮质激素是“灵丹妙药”

银屑病的临床表现为红色的丘疹或斑块,表面覆有银白色鳞屑;皮肤损害可以局限,也可以泛发全身;此外,关节、指甲、黏膜亦可累及;少数非寻常型银屑病的表现为脓疱、关节炎和红皮病。

作为一种慢性疾病,银屑病患者切莫片面追求速效。因为疗效太快,背后可能隐藏着很大的副作用。

有些患者病情并不重,在系统应用(口服或注射)糖皮质激素后,皮损很快消退,但后来病情越来越重,治疗效果越来越差,最后导致红皮病型、脓疱病型银屑病。需要提醒的是,有些银屑病患者在服用某些药物后,易引起多脏器损害。这样的方法在正规医院早被禁止,但由于近期效果好,有些不规范的医疗机构仍在使用。

治疗银屑病须知

调整负面情绪 银屑病是一种典型的身心疾病,不良情绪可直接导致病情的发作与症状的加重。生活中乐观、开朗、自信的银屑病患者,往往治疗效果也较好,而压力过大、长期处于消极情绪的患者,病情易复发、加重。

适度锻炼 适度运动能够提升人体免疫力,改善皮肤的代谢功能,银屑病病情也会随着机体状态的改善而减轻。

避免辛辣 银屑病患者在饮食方面,需避免辛辣易上火的食物,同时要避免酒精的刺激。建议经常食用含有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成分的蔬菜。

多晒太阳 秋冬季节,日照减少、气候干燥,使得皮肤的屏障功能减弱,银屑病容易复发、加重。患者在注意保暖的前提下,要常到户外晒晒太阳。

中医特色疗法治疗银屑病 篇3

1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银屑病的病因病机多为各种内外因素所致机体血分热毒炽盛、耗伤营血, 营阴亏损使肌肤失于濡养, 生风生燥所致皮肤干燥脱鳞屑、瘙痒明显, 甚至伴脓疱、关节疼痛肿胀、全身皮肤潮红等症。究其病因多为外感、内伤所致, 外感自然界六淫之邪, 可直接伤人, 或素体正虚, 复感毒邪, 生热化燥, 耗伤营血。内因多由七情、饮食、劳倦所致, 内伤情志不遂, 郁而化火, 迫血妄出, 伤及营血;饮食过于辛辣肥甘, 易于酿生湿热, 外不能宣泄, 内不能利导, 阻于肌表, 从肌肤而发;内伤劳倦太过, 损耗正气, 伤及气血, 致机体正气亏损, 易受外邪侵袭, 从而好发此病[2]。

2 中医中药内治法

中医辨证将该病分为6型:血热证相当于银屑病

进行期, 该期可出现新的皮损, 有较重的鳞屑和瘙痒, 治疗上清热凉血, 选用清营汤加减;血燥证相当于银屑病稳定期, 该期无新的皮肤出现, 宜养血润燥, 选用四物汤加减;血瘀证多见于银屑病退行期, 皮损逐渐消失, 症状缓解, 以活血化瘀为主, 选用消银化斑汤加减;脓毒证, 属于特殊银屑病脓疱型, 此期在原有皮损基础上可见小脓疱, 治以清热凉血解毒, 方用解毒凉血汤加减;风湿阻络证, 属于关节病型银屑病, 伴有典型的关节受累表现, 治宜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用独活寄生汤加减;热毒伤阴证, 属银屑病红皮病类型, 伴全身皮肤潮红, 治宜清热凉血、解毒养阴, 方选解毒清营汤治疗[3]。

3 院内制剂

①银屑平片, 祛风燥湿、排脓拔毒、生肌止痒

功效, 5~10片/次, 2次/日, 口服, 可用于血热证;愈银片, 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润肤止痒, 5~10片/次, 2次/日, 口服, 适用于血瘀证;牛皮癣软膏, 清热凉血、消肿止痒, 可治疗各种银屑病, 1~2次/日, 外擦; (4) 润肤膏:清热养血、润燥止痒, 用于红皮病、血燥证银屑病, 1~2次/日, 外擦; (5) 芩连膏, 外擦, 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可用于湿热证银屑病; (6) 复方苯甲酸软膏, 外涂, 能软化角质, 可用于斑块型银屑病; (7) 洗剂:野菊花、蒲公英、侧柏叶、鸡血藤、百部、白鲜皮、红花水煎药浴[4]。

4 针灸治疗

根据中医经络理论, 治疗银屑病可选择针灸针刺, 对治疗慢性、复杂性银屑病效果较好。取风池, 为祛风解表之要穴, 可祛风解毒;内、外关均为络穴、八脉交会穴, 两穴配用, 可起到交通内外、疏通经络、调整阴阳的目的;足三里, 为保健要穴, 针对银屑病属于胃肠原因所致者, 可起到疏风化湿、通经活络作用;阿是穴可沟通上下;肝气郁结可配期门, 疏肝行气解郁;血瘀证配血海可养血活血润肤止痒[5]。除体针外, 还可选择耳针、梅花针等特色疗法治疗, 都可起到非常不错的治疗效果。

5 总结

皮肤疾患中银屑病的患者不断增多, 该病不仅在外观上、患者的生活质量、社交活动上影响较大, 更是对患者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 并且缠绵难愈的特点, 也给治疗上带来一些难度。平素患有高血压病患者, 长期口服β受体阻滞剂, 例如:倍他乐克, 可诱发和加重银屑病;更有甚者, 好发于头面部, 大大影响了美观。选择中医特色疗法, 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激素药物带来的副作用, 也会对顽固性、复杂性银屑病的治疗上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应广泛推崇。但是要彻底治愈, 还有相当一段路程要走, 任重而道远。

摘要:银屑病是一种常见并易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也是较为复杂难治的一类疾病。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进步, 对银屑病的病因病机、治疗等都有很大的进步。选择中医特色疗法治疗银屑病, 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疗效, 但要彻底治愈该病, 还需继续努力。

关键词:中医,特色疗法,银屑病

参考文献

[1]王海棠.美容皮肤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8.

[2]金起凤, 周德瑛.中医皮肤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0:228-233.

[3]王根林, 张志礼.辨证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经验[J].山西中医, 2007, 23 (5) :10-11.

[4]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1-2.

治疗银屑病应注意哪些问题 篇4

迄今为止,银屑病发病的原因和机制尚未弄清,但概括起来可以认为,该病的发生与遗传、病毒或细菌感染、患者的内分泌功能失调、代谢障碍、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和精神创伤等因素有关。临床上根据患者的表现将银屑病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寻常型银屑病:该型银屑病在临床上最为常见,其临床表现是:患者的皮肤上有覆盖着云母状银白色鳞屑的红色丘疹或斑丘疹,鳞屑在疾病的急性期较少,在疾病的慢性期则较多。将鳞屑剥去后可发现下面有一层红色光亮的薄膜(也叫薄膜现象),刮去薄膜即可发生点状出血(也叫点状出血现象)。这些表现都是寻常型银屑病的典型特征。另外,按照患者病情的进展情况可将该型银屑病分为进行期、稳定期和退行期。

2.脓疱型银屑病:该型银屑病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其临床表现是:患者的手足部位可出现针头至粟粒大小的脓疱,疱皮较厚,不易破溃。这种脓疱发生1~2周后可干瘪、结痂,然后出现鳞屑,而在鳞屑的下面又会有新的脓疱形成。另外,在妊娠、感染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等情况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病损处也可出现脓疱,严重时还可伴发肝肾功能损害以及水电解质紊乱等病症。

3.关节型银屑病:该型银屑病在临床上也较少见,其临床表现是:患者的手、足、膝关节可出现红肿、疼痛、活动受限等常见的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这些症状常常与皮肤的症状同时加重或减轻。

4.红皮病型银屑病:该型银屑病也叫银屑病性剥脱性皮炎,是一种少见而严重的皮肤病,其临床表现是:患者的全身皮肤黏膜充血发红,有大量的脱屑,并伴有发热、恶寒、头痛、身体虚弱不适等全身症状。红皮病型银屑病常因患者在疾病的进行期受到不良因素的刺激或治疗不当而诱发,也有少数患者是由寻常型银屑病自行演变而成。该病患者若治疗不当可因出现合并症而死亡。

目前,银屑病的治疗方法有很多,能数出的就有上百种。但由于银屑病是一种十分顽固且难以治愈的疾病,所以,该病患者进行治疗的目的主要是缓解症状,并尽量避免疾病的复发。那么,银屑病患者在进行治疗时应注意哪些事项呢?

1.要正确认识银屑病。银屑病不是传染病,该病患者不会将疾病传染给其他人。但有一部分该病患者(约占1/3)存在遗传因素。通过有效的治疗,银屑病可以得到缓解或在较长时间内不复发,但目前尚不能完全治愈。

2.要注意调整心态。银屑病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要积极地配合医生进行治疗。研究表明,良好的心态对人神经介质的分泌以及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而精神创伤、高度紧张、沉重的思想负担、心理不平衡等因素,都可能诱发或加重银屑病。

3.要合理地选药。银屑病患者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疾病类型、患病部位以及是否合并有其他疾病等来选择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要谨遵医嘱,定期检查,坚持治疗。如果在治疗的过程中出现异常反应,绝不可自行处理,应尽早到医院进行治疗。治疗银屑病的方法和药物繁多,各地都有治好和治不好的病例,患者应根据当地的医疗条件,并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合理就医,切勿盲目求医。

4.不要用热水洗澡。银屑病患者在疾病的进行期应避免用热水洗澡和被紫外线照射,也不能使用刺激性强的外用药,以免诱发红皮病型银屑病。在该病的稳定期和退行期,患者可用温水加肥皂浸洗皮损部位,以去除鳞屑。所使用的外用药浓度也应由低向高逐步过渡,并先在小范围内进行涂抹,若没有强烈的反应再扩大治疗的范围。为了提高疗效,该病患者还可采用局部封包法进行治疗。若患者的皮损范围比较广泛,在使用外用药时还要避免因外用药过度吸收而引起中毒反应。

5.要根据不同的诱发因素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例如,由链球菌性咽炎诱发的银屑病可应用抗菌素来控制感染;由免疫功能紊乱诱发的银屑病可用调节免疫功能的药物进行治疗;由精神因素诱发的银屑病可服用镇静、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也可通过心理疏导进行治疗;皮损广泛且病情严重的该病应在系统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使用外用药进行治疗;皮损局限的银屑病可单独使用外用药进行治疗。

6.要防止或减少该病的复发。银屑病患者在皮损消退或达到临床治愈标准后不要马上停止治疗,需继续治疗1~2个月,而且每逢银屑病易发作的季节到来时都要进行l~2个月的预防治疗。

7.要注意饮食禁忌。银屑病患者的皮损部位会有大量的鳞屑脱落,这必然会消耗其体内大量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对这些消耗较多的营养成分若不能及时地进行补充,日久则会造成各种营养素的缺乏,进而可损害身体健康。因此,银屑病患者应多吃鸡蛋、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豆制品、奶制品等富含上述营养成分的食品,但要避免摄入高脂和高糖饮食,少吃猪肉、牛肉和羊肉。另外,该病患者还应远离烈性酒、烟、茶、咖啡和辛辣的食物。■

中医治疗银屑病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3月至2010年4月我院收治的银屑病患者, 治疗组61例, 男35例, 女26例, 年龄最大69岁, 最小21岁, 平均45岁, 病程0.5~2.5年;对照组59例, 男31例, 女28例, 年龄最大70岁, 最小20岁, 平均45岁, 病程0.5~2年。2组病例病情、病程及年龄差别不大,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中医辨证治疗 (治疗组)

(1) 燥热炽盛型:临床表现躯干、四肢有泛发性红斑, 上覆鳞屑, 瘙痒、舌红、苔黄、脉弦。治法:清热解毒, 凉血退斑。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味。药用:生地、丹皮、水生槐花、大青叶、牛角、银花、黄芩、白茅根、赤芍、生石膏、玄参、生甘草。水煎服, 每日1剂, 分2次服。 (2) 风热 (毒) 袭表型:临床表现四肢、躯干有广泛黄豆大红斑, 红斑上覆银白色鳞屑、瘙痒、咽喉肿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方用:银翘散加减。药用:连翘、牛蒡子、银花、芦根、板兰根、桔梗、薄荷、淡竹叶、生甘草。每日1剂, 水煎, 分2次服。疗程2个月后皮疹基本消退。 (3) 热毒炽盛型:临床表现皮疹已遍及头皮、躯干、四肢, 面部也有散在红斑、瘙痒、舌淡红、苔黄、脉弦。治法:清热解毒, 凉血退斑。方用: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药用:黄柏、黄连、黄芩、生栀子、麦冬、北沙参、生石膏、生地、丹皮、丹参、犀角、赤芍、甘草。每日1剂, 水煎, 分2次服。治疗2~4周后在原方的基础上稍事加减, 治疗45d后皮疹大部分消退, 宜退余热。方用:竹叶石膏汤加减。药用:红花、丹参、北沙参、麦冬、淡竹叶、生石膏、茜草、生槐花、生地、丹皮、生甘草。水煎服, 每日1剂, 分2次服, 用来巩固疗效。

1.2.2 西药治疗 (对照组)

(1) 抗感染药物口服红霉素:每次3片, 每日3次, 4周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禁用其它内服和外用药物。 (2) 甲硝唑0.2g, 3次/d, 服10d停3d, 施尔康每日2次, 每次1片。1个月为1个疗程, 完成2个疔程判断疔效。 (3) 免疫制剂:环孢菌素其制剂可供静脉注射和口服, 口服吸收不完全。胸腺肽8mg肌注, 隔日1次, 20次为1个疗程。 (4) 干扰素治疗。 (5) 维生素、维甲酸、依曲替酯等。

1.3 统计学方法

观察2组数据比较, 卡方检验, P<0.05, 说明有显著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经治疗后皮疹全部消退或者有个别皮损;有效:皮疹消退50%以上者;无效:皮损消退<30%。

2.2

治疗结果 (表1)

3 讨论

银屑病属于常见的慢性皮肤病之一。中医利用了人体自由的规律, 采用顺势疗法, 通过各种疏导的方法把毒排除出去。中医治疗方中银花、连翘清热解毒, 轻宣透表, 荆芥、薄荷, 豉辛散表邪, 透热外出, 牛蒡子、桔梗, 能解毒利咽散结, 宣肺祛痰;淡竹叶、芦根甘凉轻清, 清热生津以止渴;黄连、黄柏, 以清热逐瘀与凉血散瘀;黄芩、栀子以清泻肝火;赤芍与辛苦微寒之丹皮、甘草共为佐药, 清热凉血, 活血散瘀, 可收化斑之功。四药相配, 共成清热解毒, 凉血散瘀之剂, 总观各方有清热凉血养血润肤、活血化瘀、祛风止痒的功能。

综上所述, 中医认为银屑病是风热燥袭表、燥热炽盛、余邪未尽、血虚风燥、气血瘀滞、湿热蕴积因素所致, 治疗过程中, 普遍方法是从脏腑的功能, 五脏六腑的调理, 因为它看到的不是患者皮损的本身而是病变的发源地, 是有何引起的。驱邪就要扶正, 扶正固本首先要清源, 内调外养是治病的方法。对于银屑病来说, 选择中医治疗, 只要科学得当, 完全可以免受好多不必要的痛苦, 从而提供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胡蓉.“凉血解毒消症汤”治疗寻常性银屑病3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 2008, 40 (4) :41.

中医治疗银屑病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1月~2010年3月我院收治银屑病患者142例, 治疗组72例, 男39例, 女33例;年龄20~71岁, 平均45.5岁;病程0.5~3.0年。对照组70例, 男38例, 女32例;年龄19~75岁, 平均47.0岁, 病程0.5~2.5年。两组病例病情、病程及年龄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组

(1) 血热证:临床表现躯干、四肢有泛发性红斑, 上覆鳞屑, 瘙痒, 舌红, 苔黄, 脉弦。治法:以凉血解毒, 清热祛风。方用:土槐饮加味。药用:生地、白茅根、土茯苓、生槐花、炙蜈蚣、乌梢蛇、板蓝根、忍冬藤、威灵仙、生甘草。心烦易怒加山栀子, 便秘加大黄适量。水煎服, 每日1剂, 分2次服用。 (2) 血虚证:临床表现四肢、躯干有广泛黄豆大红斑, 红斑上覆银白色鳞屑, 瘙痒, 咽喉肿痛, 舌尖红、苔薄黄, 脉浮。治法:治以祛风养血, 润肤止痒。方用:养血润肤饮加减。药用:当归、麦冬、生地、白僵蚕、桃仁、天花粉、鸡血藤、丹参、土茯苓、红花、何首乌、生甘草。瘙痒甚者加露蜂房。每日1剂, 水煎, 分2次服用。疗程2个月后皮疹基本消退。 (3) 血瘀证:临床表现皮疹已遍及头皮、躯干、四肢, 瘙痒, 舌淡红, 苔黄, 脉弦。治法:以活血化瘀, 清热散风。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用:当归、牡丹皮、桃仁、红花、川芎、忍冬藤、郁金、赤芍、丹参、蚤休、徐长卿、白花蛇舌草。皮疹经久不消加三棱、凌霄花、莪术。水煎服, 每日1剂, 分2次服。

1.2.2 对照组

(1) 灭滴灵0.2 g, 3次/d, 口服。 (2) 甲硝唑0.2 g, 3次/d。 (3) 免疫制剂:胸腺肽8 mg, 肌内注射, 隔日1次。 (4) 干扰素治疗。 (5) 维生素A、维甲酸。

1.3 疗效标准[3]

(1) 临床治愈:经治疗后皮疹全部消退或者有个别皮损; (2) 有效:皮疹消退50%以上者; (3) 无效:皮损消退<30%。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数据比较,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两组疗效结果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银屑病属于常见的慢性皮肤病之一。银屑病中药治疗方法, 首先是彻底清除血液中致病因素, 治病去根。因为中药的有效成分大多是有机物的大分子, 它带有很多活性基因, 它可以黏附血液中的致病毒素形成更大的复合物, 利用中药独特的利尿作用, 从肾脏排除到体外[3,4]。其次是中药的清热解毒药物等有效抗感染成分不易对链球菌产生耐药性[5,6], 可以有效抑制咽部炎症, 不让毒素再次进入血液, 它可以避免细菌对抗生素所产生的耐药性, 从而抑制了银屑病复发。最后中药治疗能调节免疫功能, 经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 有许多药物具有促进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如果免疫功能得以恢复, 银屑病就不会复发。总之, 对于银屑病来说, 选择中医治疗, 只要科学得当, 完全可以免受许多不必要的痛苦, 从而提供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银屑病患者中医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治疗组72例采用中医治疗患者与对照组70例采用西医治疗患者进行疗效比较观察。结果:治疗组治愈50例, 占69.45%;总有效率为90.18%。对照组治愈29例, 占41.43%;总有效率为71.4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银屑病清热而不伤脾胃, 解毒而不伤阴血, 滋阴散结而不伤正气, 具有分型简便、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中医,治疗,银屑病,疗效

参考文献

[1]黄建明.中西医结合治疗银屑病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 2010, 29 (2) :22.

[2]梁莹.活血化瘀中药复方对小鼠银屑病模型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6 (5) :9.

[3]樊金卿.治疗皮肤病经验介绍[J].黑龙江中医药, 2008, 37 (1) :26.

[4]范华.中西医结合治疗银屑病30例[J].现代中医药, 2010, 18 (3) :44.

[5]杨洪浦.阴虚阳亢型银屑病的中药治疗与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 2007, 17 (2) :282.

50例寻常型银屑病的中医药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就诊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50例, 其中男27例, 女23例, 最高年龄70岁, 最低年龄16岁, 平均44岁。其中病程最长为30年, 最短7年, 诱发红皮病4例, 脓疱病3例, 合并关节炎2例, 有家族遗传史2例。

1.2 治疗方法

寻常型银屑病皮损表现特点:红斑, 白色鳞屑, 点状出血。按其病程临床可分三期:进行期, 稳定期, 消退期。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1.2.1 进行期 (血热型)

皮损初起为点滴状、蛎壳状, 上覆有银白色鳞屑, 瘙痒, 轻刮鳞屑可见点状出血。新皮损不断出现。舌质红, 苔厚腻, 脉弦滑, 病程短。给予清热解毒, 除湿止痒治疗, 自拟消银汤方加减。方药:土茯苓30 g, 白花蛇草25 g, 紫草20 g, 茯苓20 g, 鸡血藤20 g, 赤茯苓25 g, 陈皮15 g, 白芍15 g, 车前子15 g, 丹皮20 g, 石膏20 g, 白蒺藜15 g。痒甚者加苦参、防风, 伴关节疼痛者加威灵仙, 脱屑量大者加荆皮、连翘, 伴下肢浮肿者加牛膝。1剂/d, 口服, 早晚饭后分服。疗程为6个月。

1.2.2 稳定期 (血燥型)

皮损稳定, 无新发皮疹出现, 炎症较轻, 鳞屑较多, 瘙痒。治疗原则:养血滋阴, 去风止痒。方药:当归30 g, 熟地25 g, 山萸肉25 g, 牡丹皮20 g, 赤芍15 g, 泽泻15 g, 知母20 g, 蜂房20 g, 全蝎2条, 蜈蚣2条, 白鲜皮20 g, 地肤子20 g, 防风20 g, 1剂/d, 口服, 早晚饭后分服。疗程为6个月。如胃有不适感, 可加粳米、白芍。

1.2.3 消退期 (血瘀型)

皮损表现为环状或半环状, 未见新发皮疹, 鳞屑减退, 尚留有色素沉着斑或色素减退斑。舌质暗红, 苔厚腻。治疗原则:活血化瘀, 除湿消斑。方药:三棱10 g, 莪术10 g, 丹参15 g, 赤芍15 g, 当归20 g, 龙胆草10 g, 栀子15 g, 黄芩15 g, 车前子15 g, 鬼箭羽30 g, 白花舌草30 g, 甘草10 g。1剂/d, 口服, 早晚饭后分服。疗程为6个月。外治法:可用龙胆草50 g, 生甘草50 g, 水煎, 冷湿敷。

1.3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皮损消退面积达到60%以上者为显效, 皮损消退面积达30%~60%以上者为有效, 皮损消退面积达30%以下者为无效。

2 结果

以上50例患者历经1年治疗:显效35例, 有效12例, 无效3例, 随访复发2例。

3 讨论

银屑病属于世界性的疑难杂症。病势表现为慢性, 反复发作, 缠绵难愈。目前尚处于控制病情、延缓复发的临床治愈阶段, 通常男性多于女性, 有遇寒加重、得热减轻趋势, 约有20%~30%患者有遗传史, 寻常型银屑病为银屑病的初始阶段, 因其发病原因复杂, 病理机制不甚明了[1], 因而给临床用药带来诸多问题, 且控制不好容易泛发全身, 诱发脓疱型银屑病、关节炎型银屑病。特别是急性点滴状银屑病, 常见于青年, 给患者身心及生活带来极大的痛苦。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一些中草药的药效、剂型被开发出来, 如土茯苓、白花蛇草在治疗银屑病时效果非常明显, 张安和的中成药克银丸、复方青黛丸等, 片剂如消银片, 国随章的雷公藤片及一些注射剂、散剂、气雾剂 (如复方丹参注射液、维脑路通、艾柏熏剂) 等一系列药物, 在为广大患者提供方便的同时, 也给中医药治疗各种皮肤病带来更加广阔的前景[2]。该病的病因病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对一些精神方面、内分泌紊乱等原因导致的银屑病, 借助医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物学、免疫学、康复医学来探究病因, 可更好的预防本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6.

中医治疗银屑病 篇8

经络三联法即医用羊肠线穴位埋藏, 耳背刺络放血, 耳穴贴压法的联合应用。中医认为银屑病是内有禀赋血热, 情志饮食内伤, 郁久化热、化燥致瘀, 外感风寒、湿热燥毒诸邪搏于肌肤, 内外互动而致经脉气血瘀滞不畅, 肌肤失养而发病。治以活血通络, 清热消斑为法。三联法基于“经络运行于皮肤、腠理、肌肉之间, 内连脏腑, 外达肌肤”的理论, 通过背部相关夹脊、五脏腧穴和多气多血阳明经之曲池、足三里, 取羊肠线的异体蛋白的良性刺激, 以调达任督、阳明之经脉的目的。“耳为宗筋之会”, 全息于身体各部, 通过耳背刺络放血, 耳穴按压, 以起调理全身经脉, 去瘀生新和退热作用。

1 疾病诊断标准

按照1997年我国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

1.1 西医标准

1.1.1 诊断标准

(1) 皮损以红丘疹、斑丘疹和大小不等的红色斑块为主, 覆有多层干燥银白色鳞屑, 刮除鳞屑和薄膜后, 有点状出血 (血露现象) 。 (2) 皮损形态有点滴状、钱币状、地图状、混合状等多种类型。发生在头皮, 毛发呈束状;在指甲处, 呈顶针样改变或发黄变厚。急性期可有同形反应。

1.1.2 临床分期标准

(1) 进行期:发病迅速, 新皮疹不断出现, 可有同形反应; (2) 静止期:无新发皮疹, 原皮损无明显变化; (3) 消退期:皮损变薄, 颜色变浅, 鳞屑明显减少, 直至皮损消退, 皮肤光滑。

1.2 中医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寻常性银屑病属中医之白庀病。 (1) 主症:皮肤出现红疹或斑疹, 并覆有银白鳞屑。 (2) 兼症:皮肤瘙痒, 心烦口干, 鳞屑刮除后有点状出血, 面色无华, 面色紫暗, 便秘溲黄。 (3) 舌象:舌质红, 苔黄;舌质暗或有瘀斑, 苔薄;舌质淡红, 苔少。 (4) 脉象:脉弦数, 脉沉涩, 脉沉细。 (5) 诊断:主症必备。有 (2) 、 (3) 、 (4) 任意一项即可确定。

1.2.2 中医辨证标准

(1) 血热证:初发或复发不久, 皮损发展迅速, 常见丘疹、斑丘疹、大小不等的斑片, 色鲜红, 覆有银白色鳞屑, 刮除后有点状出血, 偶见同形反应, 伴有不同程度瘙痒, 心烦口渴或口干, 便秘溲黄, 舌质红, 苔黄, 脉弦数。 (2) 血瘀证:病程较长, 皮损厚硬呈斑块状, 色暗红, 覆有银白鳞屑, 伴有不同程度瘙痒, 全身症状不明显, 舌质暗红或有瘀斑, 苔薄, 脉沉涩。 (3) 血虚证:病程迁延日久, 皮损较薄, 常为斑片状或皮损泛发周身, 色淡红或淡褐, 鳞屑较少, 伴轻度瘙痒, 面色无华, 头晕少眠, 舌质淡红, 苔少, 脉沉细。

1.3 临床量化标准

主要指标根据Fredriksson等于1978年在Dermatologica上提出的国际公认的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标 (简称PASI) 。皮损面积:将体表分成4个主要部分, 即头 (h) 、上肢 (u) 、躯干 (t) 、下肢 (l) , 分别占全身面积的10%、20%、30%和40%。A为各部位皮损面积的百分数, 用Ah、A u、A t和Al符号代表皮损波及程度, 以数字表示:0=无波及, 1=<10%, 2=10%~<30%, 3=30%~<5 0%, 4=5 0%~<7 0%, 5=7 0%~<9 0%, 6=9 0%~100%。银屑病皮损严重程度:三项临床表现, 即红斑 (E) 、浸润 (I) 、鳞屑 (D) 。用0~4分表示:0为无临床表现, 1分为轻度, 2分为中度, 3分为重度, 4分为最严重。计算h、u、t、l皮损严重分值, 得出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标。公式为:PASI=头[0.1 (Eh+Ih+Dh) Ah]+上肢[0.2 (Eu+Iu+Du) Au]+躯干[0.3 (Et+It+Dt) At]+下肢[0.4 (El+Il+Dl) Al]。

2 适应证

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或中医辨证的各证型, 年龄在18~65岁, 银屑病皮损严重程度PASI分值在72分以内者。

3 禁忌证

3.1 出血倾向者, 如患有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

3.2 高热、急性炎症、心力衰竭等严重疾病者。

3.3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

3.4 合并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3.5 其他不宜采用埋线治疗者。

4 操作方法和步骤

4.1 器材

皮肤消毒用品、安尔碘、1ml注射器、镊子、12号腰穿针、医用手套、2~3号铬制羊肠线、2%利多卡因、剪刀、消毒纱布及敷料、穴位探棒、耳穴王不留行压籽板等。其中, 穿刺针需针尖端正, 没有钩刺, 锐利适度, 针身无折痕, 无锈蚀, 光滑挺直, 坚韧有弹性, 做到一人一针, 并经高压蒸汽灭菌后再使用。

4.2 操作步骤

4.2.1 埋线

(1) 体位:背部埋线患者取俯伏坐位, 四肢采取仰卧位。 (2) 取穴:一组在脊柱两旁大杼、风门、肺腧穴, 医者拇指在以上穴位进行反复按压, 找出酸、胀、沉较敏感的四个穴位 (大杼:第1胸椎脊突下, 旁开1.5寸;风门:第2胸椎脊突下, 旁开1.5寸;肺腧:第3胸椎脊突下, 旁开1.5寸) 。二组取穴曲池 (双) 、足三里 (双) (曲池:屈肘成直角, 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足三里:髌骨膝眼下3寸, 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 (3) 消毒:选准穴位后, 用0.2%安尔碘以中心点半径3cm向外3次绕圈擦拭。 (4) 麻醉: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2%利多可因0.3~0.5ml, 以15°角快速刺入穴位正中皮肤后推药, 使皮肤呈橘皮样变化, 形成0.5~1cm大皮丘, 出针。 (5) 埋线:采用注线法, 剪取3号羊肠线1~1.5cm, 后退12号腰穿刺针针芯, 将羊肠线放入针管内;用酒精棉球擦洗双手或戴消毒手套, 医者右手捏针柄, 左手用消毒纱布或棉球捏住针体下1/3, 将针尖放在穴位处局麻皮丘上, 垂直压至皮肤产生最大阻力, 然后双前臂用力, 相互协调使用爆发力, 猛然一抖即可一下突破皮肤。这种爆发力局限于1~2cm范围, 不至于因突然用力, 由于惯性使穿刺针一下刺入过深, 损伤深部神经或内脏。向背腧穴注线时穿刺针应向椎体方向略斜刺;四肢穴位直刺, 深入至皮下2cm, 达到肌层。当患者出现酸胀感后, 医者左手一边向下推针芯, 右手一边向上退针管, 将羊肠线埋置在穴位的皮下组织或肌层内, 针孔处用消毒纱布按压1min止血后, 用创可贴固定。一天后去掉创可贴即可, 两组穴位交替, 2周埋线一次。

4.2.2 刺络

(1) 选择耳背后的络脉:医者拇示指在患者耳背压揉几次, 在耳背3个大静脉中选择一个充分怒张的静脉。 (2) 消毒:用0.2%安尔碘擦拭所选部位, 再用酒精脱碘消毒。 (3) 用消毒后所适用的注射器针头, 选准怒张静脉的近端点刺出血, 不要按压, 用湿酒精棉球轻轻擦拭, 每次放血5~10滴为度。术毕用干棉球按压止血。每隔1周放血一次。

4.2.3 耳压法

(1) 取穴:两耳的肺点、肝点、皮质下、神门、荨麻疹、头、四肢皮肤严重部分对称点 (皮质下:对耳屏内侧面前下方;肺点:耳甲腔中心凹陷处;内分泌点:耳甲腔底部, 屏间切迹内;神门:在耳三角窝的外1/3处, 对耳轮上下脚交叉前;荨麻疹点:在耳舟内、耳轮结节下) 经耳部消毒后, 用探棒按压以上各点, 找出最敏感的痛、麻、胀点。一次3~5穴。 (2) 用75%酒精消毒耳廓, 左手固定耳部, 然后用王不留行籽, 紧附于小块胶布上, 用小血管钳夹好胶布块的一端, 使药籽对准所选耳穴贴上。 (3) 嘱患者用两指对压法, 每日按压3~5次, 每次按压1~2min, 以耳廓发热、发胀、发散感为宜。每隔2周更换一次。

4.3 关键技术环节

患者治疗前应心平静气, 不要恐惧, 对医生应充分信任。医生在治疗前应掌握和重视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变化, 同时观察疾病表现, 认真耐心的解释、鼓励, 使患者消除紧张情绪, 增强信心, 并将经络三联法作用和治疗优势深入浅出的做一介绍。医生在治疗时要精神集中, 全神贯注, 手法应轻巧, 刺激要适中。

5 注意事项

5.1 埋线应根据不同部位掌握埋线的角度和深度, 背部腧穴深度在2~3cm, 曲池穴在2cm内, 足三里2~3cm, 四肢穴位避开血管和神经, 以出现针感为度。耳背放血不得伤及耳软骨, 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5.2 皮肤局部有感染或溃烂处不宜埋线, 发热患者、结核活动期、急性心脑血管患者、血压过高者、意识不清者、身体极度衰弱者等不宜使用本法。

5.3 极少患者治疗后出现局部红肿、瘙痒、发热, 甚至埋线针口出现脂肪液化、羊肠线溢出, 可取出羊肠线, 停止操作, 行抗过敏治疗。

5.4 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试验开始和结束时各查一次肝肾功能, 发现问题随时复查。证实系治疗和对照药物原因时应立即停止操作和用药, 采取中西医结合保肝肾治疗。

5.5 口服对照药物迪银片1周左右可能会出现口渴、多汗、瘙痒、黏膜干燥、皮肤脱落。外涂护肤脂类化妆品可减轻症状, 对皮肤剧烈瘙痒者可口服或外用非激素类抗过敏药, 对有渗出物部位可使用爽身粉等, 以保持干燥。

6 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案

6.1 晕针

患者在操作过程中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慌气短、出冷汗, 甚至发生四肢厥冷、昏迷、二便失禁, 应立即停止治疗, 使其平卧, 头位稍低, 松开衣领。轻者饮白开水, 片刻恢复;重者针刺人中、涌泉穴即可苏醒, 必要时采取其他治疗晕针的措施。预防:对初试者做好解释工作, 消除顾虑。患者背部埋线采用俯伏坐位, 四肢埋线采取仰卧位;耳背刺络、耳穴按压采取坐位。对饥饿、极度疲劳者, 不要马上操作。

6.2 血肿

埋线和耳背刺络后, 局部疼痛、肿胀较剧, 青紫面积大, 血肿大, 若影响到活动时可先行冷敷加压止血, 24h后再行热敷, 必要时可使用止血药。埋线手法要轻巧, 患者如疼痛较剧应立即退针或改变角度, 以避免刺中大血管。

6.3 感染

埋线后3~4d出现局部红肿, 疼痛加剧, 埋线部位表浅者可能出现化脓, 羊肠线随脓流出, 严重者导致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有感染者行抗感染治疗, 已化脓者切开引脓, 并取出羊肠线, 外盖敷料。埋线时做好各种消毒工作, 术后保护伤口, 不要沾冷水和污物。如敷料脱落, 应及时消毒后再盖上敷料。

6.4 过敏

埋线后局部出现瘙痒、丘疹, 或红肿、发热, 甚至伤口出现脂肪液化, 羊肠线溢出。瘙痒严重者可用抗过敏的软膏外涂, 红肿发热者可局部行抗感染处理, 必要时取出羊肠线, 严重者可口服抗过敏药物。

6.5 创伤

(1) 气胸:患者突然出现胸闷, 胸痛, 心悸, 呼吸困难, 发绀, 胸肋间隙变窄, 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患侧胸部叩诊呈鼓音, 心浊音界缩小, 触诊可有气管向健侧移位, X线透视可进一步确诊。 (2) 刺伤神经:刺伤神经根、神经干, 会出现触电样放射感。如感觉神经损伤, 会出现神经分布区皮肤感觉障碍;运动神经损伤, 会出现所支配的肌肉群瘫痪;若损伤坐骨神经、腓神经, 会引起足下垂和拇趾不能背屈。出现上述现象, 应及时抽出羊肠线, 并给予适当处理, 如应用维生素B类药物治疗。出现触电样感觉及放射感者, 一般症状可自行消失, 不需特殊处理。6.6治疗后反应产生原因主要有: (1) 穴位局部组织损伤造成的无菌性炎症反应; (2) 羊肠线的物理刺激反应; (3) 异体蛋白埋植造成的变态反应。埋线疗法术后正常反应多由于损伤及羊肠线 (异体蛋白) 刺激引起。在埋线1~5d内局部可出现红、肿、热、痛等无菌性炎症反应, 一般36h达高峰。少数病例反应较重, 切口处有少量渗出液, 亦属正常现象, 一般不需处理;若渗液较多, 溢出于皮肤表面, 可将乳白色渗液挤出, 用70%酒精棉球擦拭, 覆盖消毒纱布。施术后患肢局部温度也会升高, 可持续3~7d, 一般不需处理。少数患者可有全身反应, 即埋线后2~24h出现体温上升 (38°左右) , 局部无感染征象, 持续2~4d后体温可恢复正常。埋线后可出现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现象, 有的还有周身不适、食欲不佳等症状。上述反应一般不需处理, 注意休息, 反应多会消失。若反应较重, 可对症处理。

复习题

1.寻常型银屑病西医诊断标准包括: ()

A.皮损以红丘疹、斑丘疹和大小不等的红色斑块为主, 覆有多层干燥银白色鳞屑, 刮除鳞屑和薄膜后, 有点状出血 (血露现象)

B.皮损形态有点滴状、钱币状、地图状、混合状等多种类型C.发生在头皮, 毛发呈束状;在指甲处, 呈顶针样改变或发黄变厚

D.急性期可有同形反应

2.临床分期标准中的有关概念描述正确的有: ()

A.静止期:无新发皮疹, 原皮损无明显变化

B.进行期:发病迅速, 新皮疹不断出现, 可有同形反应

C.消退期:皮损变薄, 颜色变浅, 鳞屑明显减少, 直至皮损消退, 皮肤光滑

D.消退期:皮损变薄, 颜色变浅, 鳞屑明显减少

3.血瘀证是指: ()

A.初发或复发不久, 皮损发展迅速, 常见丘疹、斑丘疹、大小不等的斑片, 色鲜红, 覆有银白色鳞屑, 刮除后有点状出血, 偶见同形反应, 伴有不同程度瘙痒, 心烦口渴或口干, 便秘溲黄, 舌质红, 苔黄, 脉弦数

B.病程较长, 皮损厚硬呈斑块状, 色暗红, 覆有银白鳞屑, 伴有不同程度瘙痒, 全身症状不明显, 舌质暗红或有瘀斑, 苔薄, 脉沉涩

C.病程迁延日久, 皮损较薄, 常为斑片状或皮损泛发周身, 色淡红或淡褐, 鳞屑较少, 伴轻度瘙痒, 面色无华, 头晕少眠, 舌质淡红, 苔少, 脉沉细

D.病程较长, 皮损厚硬呈斑块状, 色暗红, 覆有银白鳞屑, 伴轻度瘙痒, 便秘溲黄, 舌质红, 苔黄, 脉弦数

4.以下对穴位的定位方法描述错误的有: ()

A.风门穴:第2胸椎脊突下, 旁开1.5寸

B.肺腧穴:第3胸椎脊突下, 旁开2寸

C.足三里:髌骨膝眼下2寸, 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D.曲池:屈肘成直角, 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5.预防晕针的措施包括: ()

A.对初试者做好解释工作, 消除顾虑

B.患者背部埋线采用俯伏坐位, 四肢埋线采取仰卧位

C.耳背刺络、耳穴按压采取坐位

D.对饥饿、极度疲劳者, 不要马上操作

6.下列有关神经损伤的描述正确的有: ()

A.刺伤神经根、神经干, 出现触电样放射感

B.感觉神经损伤, 出现神经分布区皮肤感觉障碍

C.运动神经损伤, 出现所支配的肌肉群瘫痪

中医治疗银屑病 篇9

关键词:银屑病,寻常型,中医病机,辨证论治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代谢障碍性皮肤病, 祖国医学称为“白疕”, 以皮肤上出现反复发作的红色斑丘疹、斑块, 表面覆以多层银白色鳞屑为主要特征。由于本病的病因复杂, 机理不明, 现代医学缺乏特异性治疗。祖国医学在治疗上有独到之处, 而对其辨证论治规律研究成为治疗的关键。银屑病患者中寻常型占绝大多数, 而脓疮型、关节病型及红皮病型较少见。本文对寻常型银屑病的中医证型分类特点进行初步调查分析, 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200例银屑患者为2003年9月—2006年9月就诊于七仙银屑病研究院的门诊病人, 甘肃、上海、云南患者各1例, 其余均为山西、河南和陕西患者。男性178例, 女性22例 (男:女=8.1∶1) ;年龄最小9岁, 最大55岁, 平均年龄26.8岁;病程最短3个月, 最长20年, 平均8.7年;200例患者中, 早期患者78例, 中晚期患者122例;病情处于活动期的患者162人, 缓解期的患者38人。病因方面, 有家族史21例, 外伤史30例, 感受寒湿者8例, 分娩后起病者6例, 其余无明确病因可查。全部病例均无心、肝、肾、造血系统的严重病变, 近2周未使用过激素类药物和免疫制剂。

2 研究方法

设计病历调查表和知情谈话记录, 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病程、家族史、诱因、症舌脉体征、并发症及皮损分布范围、皮损形态特征;中医证型分为五型:血瘀型、血燥型、寒湿型、肾阳虚型、肝肾亏虚型。主治医生负责填写调查表, 中医证型由专家组最后核定。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

3 结果

3.1 中医证型分布频率

200例银屑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依次是血瘀型117例 (58.5%) 、肾阳虚型40例 (20.0%) 、肝肾阴虚型21例 (10.5%) 、血虚型12例 (6.0%) 、血虚型10例 (5.0%) 。

3.2 证型与病期的关系

早期与中晚期银屑病患者均以血瘀型为主 (此型早期银屑病患者占68%, 中晚期患者占52.8%) , 两者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但中晚期患者本虚证 (血虚型、肾阳虚型、肝肾亏虚型) 较突出, 此3型共53例, 占42.7%, 与早期患者比较 (20例, 26.7%) , χ2=5.20, P=0.022593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

(例)

3.3 活动期与缓解期证型比较

活动期患者以邪实证型 (主要为血瘀型) 突出, 缓解期以肾虚证型 (肾阳虚、肾阴虚、血虚) 为主, 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见表2) 。

注:与缓解期比P<0.01。

4 讨论

银屑病在中国医学中类似于白庀、松皮癣等, 如《医宗金鉴》说:“白庀生于皮肤, 形如疹疥, 色白而痒, 搔起白皮, 由风邪客于皮肤, 血燥不能荣养所致”。现代医学认为, 银屑病病理特点为表皮过度增殖分裂, 并类似于皮肤肿瘤。其发病原因与诱因有遗传、免疫、内分泌、感染、精神、环境物理刺激等方面的因素有关。中医药在银屑病治疗学方面的潜力很大, 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然而现阶段对银屑病证候规律研究方面, 各抒己见、报道不一、缺乏统一的证候规范, 不利于对本病做进一步深入研究。如顾伯华认为:营血亏损, 生风生燥, 肌肤失养而成。风寒风热之邪侵犯肌肤, 气机不畅, 营血失和, 气血阻滞肌肤而成;也有因湿热蕴积, 湿热阻滞肌肤而成;病久气血耗伤, 血虚风燥, 肌肤更失气血之养, 皮损更加严重。

荆夏敏认为:银屑病虽然表现在皮肤体表, 根本原因在肾, 在于机体的元气;在理论方面提出:风邪客表、肾阳不足、血瘀不痛。治疗以温阳强肾、活血化瘀。

通过及近千名银屑病患者冬病夏愈或冬重夏轻现象的观察, 得出银屑病患者“与先天肾精亏损, 阴寒毒邪侵肤, 瘀血阻滞经络有着密切相关”。“故至冬阴寒凛冽时, 阴寒毒邪侵肤, 腠理气血凝滞, 脉络受阻, 血行不畅, 寒闭热伏, 阳气不得升发外达, 蕴久化热, 出现一派血热、血虚、风燥、血瘀之征, 此乃本病之启动病机”。

本研究分析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中医证型分类, 按发病率由高至低依次是血瘀型、肾阳虚型、肾阴虚型、肝肾亏虚型、和寒湿型。从证型与病期的关系来看, 活动期、早期与中晚期银屑病患者均以血瘀型为主, 在缓解期或中晚期的患者则肾虚证逐渐突出, 表明血瘀型和肾阳虚型是银屑病最常见证型。由于气候变化, 感受风寒之邪, 风寒邪盛是病情活动的外在因素。发病之时多从热化, 表现为一派“热象”;而湿热淫恋, 或病久之后则耗伤肾精而本虚之证渐露。提示瘀血是银屑病病情活动的主要原因, 随着病情的缓解或病变的进展, 肾阳虚表现逐渐突出, 兼肾阴损伤和肝肾亏虚为主。我们同期研究亦证实 (论文发表中) , 肾阳虚证患者表现为从细胞免疫到体液免疫及补体整体水平都有下降。肾阳虚患者肾上腺皮质束状带细胞线粒体嵴发生显著的退行性改变, 补肾方药能明显增加下丘脑组织中PKA和PKC的水平促进机体细胞信号系统的改变从而影响代谢免疫。说明肾阳虚在银屑病的病情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认为, 银屑病的治疗在活动期以活血化瘀, 兼以解表消斑, 在缓解期或疾病的中晚期应注意温阳强肾提供了依据。初步证实了荆夏敏确立温阳强肾、活血化瘀治疗原则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判断银屑病病情分布和演变及对皮损证侯的评价, 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因而, 我们建议应尽快制订全国统一的、主要是针对占银屑病患者98%左右的寻常型银屑病的病情分析标准。下一步的研究中在吸取PASI法优点的基础上, 将会增加疾病的活动性, 包括缓解和复发情况, 以及心理障碍的改善情况, 以便于比较客观全面地评价银屑病病情, 规范疗效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荆夏敏.银屑病理论与实践[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1.

[2]朱仁康.中医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 11.

[3]张学军, 刘维达, 何春涤.现代皮肤病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701.

[4]孙步云.中医药治疗银屑病226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 1995, 36 (2) :99.

上一篇:作文遣词造句技法谈论文下一篇:结构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