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电针治疗

2024-09-27

中医电针治疗(精选7篇)

中医电针治疗 篇1

笔者应用电针与手法按摩为主配合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85例,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85例患者, 年龄最小16岁, 最大79岁, 平均37岁;病位左侧48例, 右侧37例;病程最短24小时, 最长30天;所有病例治疗前均已排除脑血管意外及其它因素所致中枢性面瘫。电针仪选用长城KWD6808疏密波电针仪。

2 治疗方法

2.1 取穴

以地仓、颊车、合谷、太冲、下关为主穴。鼻唇沟平坦加迎香, 人中沟歪斜者加水沟, 颏唇沟歪斜者加承浆, 目不能合加四白、阳白, 不能抬眉加阳白、攒竹, 耳后痛加翳风, 由外邪引起加太阳、风池。

2.2 操作

2.2.1 电针与TDP

局部以透刺为主, 如阳白透鱼腰, 攒竹透丝竹空, 四白向上平刺或向上透承泣, 迎香透鼻通, 地仓透颊车, 下关、太阳直刺, 合谷与太冲双侧取穴。1次/d, 每次10~30min, 轻中度刺激, 以患者感觉舒适、能耐受为限, 针刺的同时进行TDP照射。

2.2.2 手法治疗

针刺后进行手法治疗:先用拇指于印堂、攒竹、晴明、阳白、太阳、四白、迎香、下关、颊车、地仓、人中环唇至承浆推摩数次;然后用拇指、食指、中指捏拿患侧皮肤并配合捻动, 使皮下有温热感为宜;接着用拇指或中指按拔耳前颞部及后颈部的痛点数次, 用拇食指捏提地仓穴向患侧牵拉, 并揉按下关、颊车、迎香、合谷各10~30次;最后以按揉风池穴10~30次结束手法治疗。另外嘱病人平时用手掌揉患侧, 并注意休息和保暖, 勿受风寒。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症状消失, 外观正常, 颜面部肌肉功能恢复, 两侧对称为痊愈;症状明显减轻, 外观正常, 面部功能基本恢复, 面部只有在表情动作时才有轻度的不对称为显效;症状有改善, 面肌运动较前有进步为好转;治疗后症状和体征无改变为无效。

3.2 治疗结果

85例痊愈59例, 占总数的69.4%;显效20例, 占总数的23.5%;好转6例占总数的7.1%;总有效率100%。

4 典型病例

马某, 男, 57岁, 干部, 自诉晨起感右侧面部不适, 洗漱漏水, 右眼迎风流泪, 即到我科诊治。查右眼裂开大, 右侧额纹消失, 鼻唇沟变浅, 口角向左侧歪斜, 不能作皱眉, 鼓腮等动作, 诊断为周围性面神经炎。按上述方法治疗10d后症状明显减轻, 又经10次TDP照射和手法治疗, 痊愈。

5 讨论

中医认为面瘫多因脉络空虚, 风寒或温热邪气侵犯阳明、少阳之脉致经气阻滞、经脉失养, 面部肌肉纵缓不收。现代医学认为可能是风寒引起为面部神经运送营养的血管痉挛、缺血, 或水肿、病毒感染所致。

地仓透颊车, 阳白透鱼腰, 迎香透鼻通, 攒竹透丝竹空, 四白、下关为局部取穴, 能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合谷、太冲为远道取穴, 俗称四关穴, 具有祛风通络, 改善头面诸疾之功。太阳、风池具有疏风解表, 通调少阳经气作用, 早期用于祛邪解表。而适当的脉冲电刺激与手法及温热照射, 可以温通经络, 促进气血循环, 调整肌张力, 也进一步加强了阳明、少阳经脉的疏通, 从而达到恢复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

6 结语

治疗本病的方法很多, 关键在于及时诊治与恰当治疗。近几年耒, 我科采用中医电针与手法按摩配合TDP照射治疗面瘫, 疗效明显且安全舒适, 无副作用, 治愈率和显效率可达92.9%,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潘华, 李守然.电针与常规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 2004, 24 (8) :53.

[2]王桂华, 龙洪文, 孙孝奎.针灸点按法治疗面瘫两则举隅[J].针灸临床杂志, 1999, 15 (3) :12.

中医电针治疗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干部综合病房住院的老年痴呆症患者38例。年龄63~86岁, 符合老年痴呆症评价标准: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 (MMSE) <22分 (0~30分) 、蒙特利尔认知量表 (Mo CA) <26分 (0~30分) 、日常生活功能积分比表 (ADL) >16分 (总分64分) 。

1.2 方法

所有患者按入院顺序, 并结合年龄、性别、测评水平, 随机分组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使用盐酸多奈哌齐5mg, 每晚1次, 口服;试验组:使用盐酸多奈哌齐5mg, 每晚1次, 口服, 同时加用中医电针治疗, 取穴:百会、四神聪、太溪、大钟、悬钟、足三里, 配以头针取顶中线、额中线、颞前线、颞后线, 针刺后接国产电子针灸仪 (G6805-1型) 每次治疗40~60min, 2组均治疗12周。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2组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MMSE量表、Mo CA量表、ADL积分比表评分变化

试验组治疗前后MMSE评分及Mo CA评分明显提高, ADL积分比评分有明显降低,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治疗前后评分亦有提高但各项均不如试验组显著, 见表1。2组治疗前各项评分无明显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安全性

试验组无明显不良反应, 对照组有2例出现恶心、食欲减退、腹部不适等不良反应, 经对症治疗后缓解。

3 讨论

老年痴呆症 (AD) 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没有定论, 但根据其主要标志性病理变化神经元丧失, 从而导致大脑内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 (Ach) 含量减少, 以及胆碱乙酰化酶活性降低是导致老年痴呆症的关键病因。胆碱酯酶抑制剂可阻止突触间隙内乙酰胆碱神经递质的降解速度, 从而相应增加乙酰胆碱活性, 提高脑内乙酰胆碱的含量。修复老年痴呆症患者已经丧失的胆碱能功能。到目前为止, 胆碱酯酶抑制剂盐酸多奈哌齐是目前得到证实的能够改善老年痴呆症患者症状的主要药物[3~4]。但由于胆碱酯酶抑制剂的治疗效果有赖于胆碱能神经元的完整程度。因此通常胆碱酯酶抑制剂只适用于轻、中度老年痴呆症患者, 且不能延缓痴呆的发展进程。同时有较严重的胃肠道不良反应。

根据中医学理论, 老年痴呆症的发生与五脏六腑皆虚、七情失调有关, 表现为肝肾阴虚、气血两虚、气滞血瘀、痰浊阻窍、淤血内阻5种类型。针刺辅以电子针灸治疗仪, 可以收到补益肝肾、健脑安神、理气养阴、活血化瘀等功效[6]。

从我科的临床实践表现, 盐酸多奈哌齐联合中医电针在治疗老年痴呆症的过程中, 两者可以互补, 效果比单用盐酸多奈哌齐更佳, 且中医电针可以缓解盐酸多奈哌齐引起的不良反应。但由于目前临床病例数量仍不多, 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尹秀萍.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08, 9:717.

[2]李青峰.常见老年病诊治与保健[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190.

[3]肖增平.老年痴呆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医学杂志, 2008, 1:95.

[4]王彤宇, 刘建杰.盐酸多奈哌齐联合美金刚治疗中、重度阿尔兹海默病[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0, 10:57.

[5]Relkin NR.Beyond symptomatic therapy:a re-examination of acetyl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 in Alzheimer’s disease[J].Expert Rev Neurother, 2007, 7:735~748.

电针治疗面瘫临床疗效观察 篇3

笔者自2007年以来通过临床疗效观察对比, 发现电针在治疗中有其独特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笔者于2007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面瘫患者140例, 其中男72例, 女68例:年龄最大79岁, 最小1岁:病程最长3年, 最短1d。患者均有单侧口眼歪斜, 额纹消失, 闭目抬眉不能, 鼻唇沟消失, 人中沟偏斜, 鼓腮漏气, 漱口漏水, 进食藏食, 言语蹇涩程度不等, 均排除桥小脑角病变, 多属于西医的贝尔瘫痪。1.2治疗方法

1.2.1治疗组高频电针组70例, 均取患侧太阳、阳白、鱼腰、攒竹、晴明、四白、迎香、人中、地仓、颊车、承浆、风池、翳风、及对侧合谷、足三里、内庭穴位, 针刺后接上海华谊医用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G6805-2A电针仪给予高频续断波以患者脸部出现颤抖为宜并30min, 面瘫中医辨证分型:风寒型、风热型。风寒型配加艾条悬灸翳风、太阳、听宫、颊车等对热敏感穴位。风热型配加以三棱针点刺太阳、下关、地仓、颊车、阳白等穴出血。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每日一次, 均治疗13次后进行疗效观察。

1.2.2对照组毫针组70例, 其中男39例, 女31例, 取穴均与高频续断波电针组相同, 给予毫针针刺, 面瘫中医辨证分型:风寒型、风热型。风寒型配加艾条悬灸翳风、太阳、听宫、颊车等对热敏感穴位。风热型配加以三棱针点刺太阳、下关、地仓、颊车、阳白等穴出血。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每日一次, 每次留针30min, 均治疗13次后进行疗效观察后。

2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7%, 两组比较, 见下表, 差异有显著性, 说明电针在治疗面瘫方面优于毫针。提示高频电针治疗面瘫起效快, 疗程短。

3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症由于络脉空虚, 风寒风热之邪, 乘虚侵袭面部筋脉, 以致气血阻滞, 肌肉纵缓不收而成。治疗当以祛风通络, 疏筋牵正为法, 电针刺上述诸穴位能祛风邪, 调气血, 通经络, 使筋肉得以濡养, 风寒型加以艾条悬灸, 则能以艾热独有之祛风散邪, 调补气血, 温通经络的功效助电针发挥作用。风热型加以三棱针点刺太阳、下关、地仓、颊车、阳白等穴出血, 以达疏风清热, 活血通络的作用, 从而增强电针疗效加速病情痊愈, 缩短疗程。

电针疗法是面瘫治疗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 黄晓媛等[1]认为电针治疗是通过对人体穴位的电脉冲刺激, 能使面部肌肉松弛、血管扩张、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血流得到充分恢复, 使患侧面部异常的新陈代谢得以恢复和改善, 局部的内环境紊乱趋向正常, 新陈代谢恢复, 瘫痪的面肌也得以恢复至正常。由上可知, 电针在面瘫的治疗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潘华等[2]认为电针治疗对受损伤的面神经的恢复疗效优于常规针灸。电针疗法对面神经麻痹引起的面部肌肉瘫痪有较快、较好的恢复作用。而且邢省虎[3]认为初诊电针效应强刺激者预后好, 初诊电针效应弱刺激者预后恢复慢。陈静等[4]也认为电量随着初、中期重, 后期轻的规律, 每日针刺上电针以45分钟为宜。并认为面瘫上电宜早, 因发病初期, 面N处于炎症水肿期, 对面N的损害尚未停止, 所以病情本身就会出现逐渐加重的趋势。然正因如此, 才应立即采取措施, 采取电针, 加强刺激,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促使局部炎症的消退, 以免N进一步受损, 进而促使面N的恢复。故早上电针, 可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

笔者临床研究发现, 电针疗法优于毫针刺, 高频续断波电针优于低频续断波电针, 患者用电针续断波后感觉面部舒适。面瘫电针针刺是越早越好, 电针治疗面瘫具有起效快疗效好, 无任何副作用, 是值得临床推崇的治疗面瘫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黄晓媛, 李崖雪, 孙申田.不同电针波型在面瘫后遗症中的应用[J].针灸临床杂志, 2007, 23 (10) :91-92.

[2]潘华, 李宇然.电针与常规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 2004, 24 (8) :77-79.

[3]邢省虎.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82例[J].陕西中医杂志, 2009, 7:877.

电针+TDP治疗神经性头痛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共计76例, 男25例, 女51例;年龄最小28岁, 最大67岁, 病程最短7天, 最长12年。全部患者均系首次我院门诊病例。依据1998年国际头痛学会所制定的国际头痛分类及诊断标准[1]确诊, 并行头颅CT, 脑电图, 多普勒, 心电图, 血液分析, 肝功能及神经系统常规检查, 排除神经系统阳形体征。

1.2治疗方法

取穴:主穴为阿是穴。以颞部疼痛为主, 选角孙、太阳、中渚、足临泣、外关等。以额部疼痛为主, 选神庭、印堂、头维、合谷、曲池等。以枕部疼痛为主, 选玉枕、天柱、后溪、申脉、昆仑等。对疼痛部位广泛的, 选百会、角孙、头维、印堂、天柱、风池、合谷、后溪等。急性发作期施以强刺激手法, 通以电阵, 局部TDP照射, 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20min, 每天一次, 病情严重者, 每天两次。病情缓解后可施以平补平泻法, 每天一次, 留针30min, 6d天一疗程, 休息2d进行下一疗程。

1.3疗效观察

1.3.1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制定。治愈:症状完全消失, 随访一年未见复发;显效:症状基本消失, 偶有轻微头痛, 但时间很短;好转:头痛的程度、范围、次数及时间均有减轻;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1.3.2治疗结果

76例中治愈37例, 占38、7%;显效20例, 占26、3%;好转13例, 占17、1%;无效6例, 占7、9%, 总有效率92、1%。本组病例中, 疗程最短者5d, 最长者27d。

2体会

关于神经-血管性头痛的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 多数学者认为遗传因素、脑的兴奋性异常、扩展性皮质抑制失常以及一些生化因素 (如五-羟色胺、兴奋性氨基酸、一氧化氮等) 及相关中枢神经疼痛处理通路的功能异常均与此有关[2]。目前, 此病在急性发作时临床上大多给以镇痛剂和安定剂, 间歇期大多口服B-肾上腺能受体阻断剂, 钙通道阻滞剂及五-羟色胺诘抗剂等予以预防。但是仍然存在即刻止痛效果尚可, 长期疗效不佳以及长期服药后出现不同程度副作用等缺点。针灸具有镇痛作用已被国际学术界所公认。现代针灸认为[3]针灸对神经-血管性头痛有根治作用。其机制在于:一是通过调节支配血管的植物神经, 纠正脑血管功能紊乱;二是针灸能激活人体止痛系统;三是对不明原因的头痛有一定安慰作用。笔者以经络辨证为主, 依据"经络所过, 主治所及"及"同气相求"的经络学说, 运用远近配穴法, 重点选取五输穴和局部经穴、阿是穴, 同时鉴于头为清窍, 精明之府, 风、寒、火、热、痰、瘀及湿邪均可致病的生理病理特点, 随症选取风府、大椎、曲池、丰隆、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以达疏风、散寒、逐瘀、祛湿等目的。加用电针, 可疏通经络, 加强针灸作用。经观察表明, 电针是治疗神经-血管性头痛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Headache classification Committee of the 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Headache Disorder, Cranial Heuralgias and Facial Pain.Cephalagia, 1998;8:10.

[2]黄祖春, 晏勇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医学杂志, 2000;80 (2) :157.

电针治疗中风后遗症120例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2010年笔者共选取了120例经抢救治疗,病情稳定,且患者及家属同意接受针灸治疗的患者进行观察。其中男性81例,女性39例,年龄最小者37岁,最大者78岁,病程(从发病到进行针灸治疗的时间)最短3天,最长6个月;经脑部CT确认为脑出血21例,脑血栓及脑梗死9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96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1]。

1.2 入选标准

(1)经头部CT或者MRI确诊为脑缺血或脑出血;(2)一侧肢体功能障碍,或伴有舌强语塞,或伴有口眼歪斜;(3)年龄在80岁以下;(4)无活动性出血或出血倾向者;(5)无严重的心肝肾功能障碍;(6)能坚持按疗程治疗。

1.3 治疗方法

1.3.1 循经取穴

上肢轮取肩髃、肩髎、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轮取环跳、承扶、风市、足三里、昆仑、丘墟。

1.3.2 神经干选点

上肢选腋神经点、三角肌点、肌皮神经点、肱二头肌点、桡神经点、旋后肌点、指伸肌点、正中神经点、旋前圆肌点、尺神经点;下肢选坐骨神经点、股二头肌点、臀中肌点、股神经点、胫神经点、腓总神经点、胫骨后肌点、腓骨长短肌点等,肌力下降者取相应点行弱刺激,肌张力过高者取相应点行强刺激[2]。

1.3.3 随证加减

风痰阻络型加刺丰隆;气虚血瘀型加刺三阴交、血海;阴虚阳亢型加刺太溪、阴陵泉;肝阳上亢型加刺太冲;痰热腑实型加刺天枢、口眼歪斜加刺地仓、颊车、阳白、四白;舌强语塞加刺廉泉、通里。

1.3.4 操作

每次治疗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上下肢各取两个穴位和两个神经干刺激点,均用平补平泻手法,针刺得气后,加用G91-A型电针仪,脉冲电流,频率60次/min,电流强度以可见相应肌肉收缩且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留针30 min,6 d为一疗程,休息一天后继续下一疗程,四个疗程后评定效果。

1.4 疗效判定标准

基本治愈: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完全恢复或基本恢复,或语言障碍、面瘫基本恢复正常,能徒步行走,生活能够自理,肢体肌力恢复到4级以上;显效:肢体运动功能明显改善,能步行,肢体肌力恢复达2级以上;有效:肢体肌力及其它症状有所改善,肢体肌力恢复达1级以上;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本组120例,经过平均4周的治疗,基本治愈41例,占34%,显效55例,有效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7%。

3 讨论

中风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以及脑血管疾病抢救成功率的不断提高,中风后遗症患者也不断增多,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采用针刺这种传统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附合社会进步的趋势。现代医学认为:脑血管疾病是因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流阻力增大,使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而致脑梗塞,或因脑动脉硬化脑血管弹性降低,使承压能力下降,当血压异常搏动时,脑血管破裂引起出血。运用针刺疗法能改善患者脑血流量,提高大脑皮层细胞的电活动,改善体内神经介质分泌和酶系统的活性,增强脑代谢,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从而预防中风的发生,使中风患者向康复发展。故本病针灸治疗,选穴以循经选穴和神经干刺激相结合。循经取四肢穴位,这些穴位多为阳经穴位,祖国医学认为:中风多为“虚、痰、瘀”所致,本虚而标实。年高积损、脏腑功能虚衰,痰湿内生,上蒙清窍,气血阻滞,脉络闭阻或血不循经,离经之血,蒙闭清窍导致筋脉失养,肌腠不用形成偏瘫。《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据此取阳经穴位,即取调理阳气,以柔养筋脉之作用,且阳经穴位多气多血,阳明经气血通畅,正气得以辅助,机体功能逐渐恢复,正合“治痿独取阳明”之意。诸穴合用,共奏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蠲化浊痰,开窍启闭之功。由于针刺的疗效取决于针感,而神经系统是产生针感的基础,针感强的穴位疗效也比较明显,受此启发,电针直接刺激周围神经干,产生较强针感,引发强有力的神经冲动,可唤起或激活病变脑组织细胞的潜在功能而直到代偿作用,促使受损功能得到恢复,同时,电刺激神经干所激发的神经冲动,能使该神经支配的肌肉产生节律性的收缩,从而使肌肉的活动增强,萎缩减少[3]。采用电针循经取穴配合神经干刺激的方法来治疗中风后遗症,取穴少而精,患者受到针刺的痛苦小,但刺激量大,针刺一点能带动该神经支配的所有肌肉产生运动,明显的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致残率,达到了增加肌力,缩短病程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屈勇.实用神经于电刺激疗法.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0.

电针治疗中风后尿失禁60例 篇6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120例皆为我院康复科2007-02~2008-07住院病人, 参照1995年全国脑血管意外会议修订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及吴阶平《泌尿外科学》中尿失禁的诊断标准。病程最短15天, 最长22个月。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男27例, 女33例;年龄平均60.53岁;脑梗塞34例、脑出血26例。对照组男32例, 女28例;年龄平均60.18岁;脑梗塞28例、脑出血3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排除: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患者;脑卒中发病前即存在慢性尿潴留、尿失禁患者;有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者;发病前即长期存在泌尿系感染患者;未按规定治疗, 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断者。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取穴分为两组。A组为曲骨、中极、水道 (双) 、气海、百会、额中线、四神聪;B组为中膂俞、次、肾俞。针刺方法:百会、额中线, 常规消毒后, 用0.30mm×40mm不锈钢针平刺, 深度约为2.5cm。得气后, 行抽提法3分钟, 频率约每5秒钟抽提3次。曲骨、中极、水道 (双) 用0.30mm×50mm不锈钢针直刺, 深度约为4cm, 不提插也不捻转;中膂腧、次用0.30mm×75mm不锈钢针直刺, 深度约为6cm, 针感向下肢及小腹部放射为佳, 其余诸穴皆按常规针刺方法操作。然后上述诸穴皆接KWD808-Ⅱ电脉冲针灸治疗仪, 选择连续波, 频率为1~10Hz, 强度2~5mv, 以病人能耐受为度。A、B两组腧穴交替进行, 1天1次, 每次30分钟。对照组:给予口服石杉碱甲 (河南豫中制药厂, 批号:H10940156) 200μg/次, 2次/天。2组均治疗2周为1疗程, 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排尿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显效:排尿功能基本恢复, 偶然有尿失禁情况;无效:症状稍有改善, 或改善不明显。

3.2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χ2检验;与对照组比较*P<0.05, **P<0.01

4 体会

中风后尿失禁属祖国医学“小便失禁”范畴。多由肝肾不足, 脾气亏虚, 膀胱气化失司, 而开阖失度所致。远取三阳五会之百会, 意在醒其神、升其阳而固摄下元, 使膀胱舒缩有权;四神聪为经外奇穴, 具有明显的醒脑开窍、安神定志、通调髓海的功效[2], 其下为旁中央小叶是排尿的运动中枢, 通过对头皮的电针刺激, 来影响排尿中枢, 从而达到对膀胱功能的调节, 使其开阖有度。

针刺调节膀胱功能效应由针刺穴位下的传入神经元与膀胱、尿道的传入神经元的重叠汇聚程度决定的, 具有一定的节段特异性[3], 有学者研究发现, 凡是对膀胱功能有影响的穴位, 其针体附近的神经均进入L1~S4神经节段, 恰与支配膀胱的盆神经、腹下神经和阴部神经进入相同的或相近的脊髓节段有关[4], 中膂俞、次、肾俞、曲骨、中极、水道 (双) , 与腹下神经、阴部神经、盆神经相毗邻, 通过针刺这些穴位, 不同程度的影响了盆神经、腹下神经和阴部神经的传入支的兴奋性, 产生的冲动可在脊神经节及脊髓进行调节整合, 或是经过脊髓感觉上行传导束上传至网状结构、孤束核及丘脑进行整合, 由传出神经元对膀胱、尿道等效应器官进行调节整合, 也就是说, 针刺这些穴位不仅激活了下位骶髓低级排尿中枢, 而且也将冲动上传至上位高级排尿中枢, 从而抑制膀胱、尿道的传入神经冲动及神经递质的释放, 提高膀胱的顺应性及稳定性, 即逼尿肌和尿道外括约肌的协调有度, 使尿失禁等症状改善或消除。

本文结果表明, 电针和药物治疗对本病都有明显的效果, 但电针治疗本病比药物治疗有更加明显的优势 (P<0.01) , 且无药物引起的副作用, 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卢涛, 梁玉宏.卒中与大小便失禁.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1999, 7 (2) :90.

[2]宋丰军, 杨迎民, 陈柄, 等.电针治疗脑卒中患者伴认知功能障碍临床观察68例.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0 (27) :44.

[3]黄正晖, 刘才栋, 彭裕文, 等.躯体和内脏感觉传入在脊神经节的会聚及其神经肽研究.神经解剖学杂志, 1995, 11 (2) :157.

中医电针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00例患者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对失眠症的诊断标准, 且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绝对接受本次治疗, 并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其中, 治疗组50例, 男性16例, 女性34例;年龄21~62岁, 45~55岁的患者有31人;病程2个月~10年不等, 平均4.1年。对照组50例, 男性17例, 女性33例;年龄22~60岁, 45~55岁的患者有34例;病程1.5年~12年不等, 平均4.9年。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取穴:神庭穴、百会穴、四神聪穴、印堂穴、头维穴 (双) 、神门穴 (双) 、内关穴 (双) 、阴陵泉穴 (双) 、足三里穴 (双) 、三阴交穴 (双) 、太溪穴 (双) 、太冲穴 (双) 。针具:采用一次性40mm针灸针。酒精棉球。操作方法:施术者双手进行常规消毒。患者对针刺部位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后, 对印堂穴、百会穴、四神聪穴、神庭穴、头维穴 (双) 进行平刺, 对内关穴 (双) 、神门穴 (双) 、阴陵泉穴 (双) 、太溪穴 (双) 、足三里穴 (双) 、三阴交穴 (双) 及太冲穴 (双) 进行直刺。其中足太溪穴 (双) 、三里穴 (双) 、阴陵泉 (双) 行提插捻转的补法, 三阴交穴 (双) 、太冲穴 (双) 、内关穴 (双) 行提插捻转的泻法, 余穴均行平补平泻的针刺手法。针刺治疗得气后, 将百会穴、印堂穴、头维穴的针柄上连接电针连接线, 并选择KWD-808I型电针治疗仪进行连接, 选取连续波波形, 选取患者能接受的刺激量为标准, 电针加留针治疗共40min, 1次/日, 3~6次/周, 1疗程10次, 连续2个疗程为本次的全部治疗。

1.2.2 对照组

每晚于临睡前口服舒乐安定片2mg, 10d为1个疗程, 2个疗程为全部治疗。

1.3 疗效观察

参考标准为《中药新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失眠症的疗效判定。临床痊愈:夜间正常睡眠时间增加到6h以上, 自觉睡眠深沉, 且睡醒后无疲劳感。显效:睡眠时间较治疗前增加3h以上, 或夜间睡眠总时间增至5h以上, 睡眠深度明显好转。有效:睡眠时间有所增加, 但不足3h, 或夜间睡眠总时间增至3h以上。无效:睡眠时间未增长, 睡眠质量无明显改善。

2 结果

治疗组:针刺配合电针治疗后, 其中临床痊愈的患者为21例, 显效的患者为11例, 有效地患者为13例, 故针刺配合电针治疗失眠总有效率90.0%。

对照组:口服药物治疗后, 临床痊愈10例, 显效9例, 有效4例, 对照组治疗失眠的总有效率为46%。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行SPSS17.软件分析后, 治疗上有显著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P<0.5) 。

3 讨论

失眠属于中医学中“不寐”这一疾病的范畴, 其病机为阳盛阴虚, 阴不入阳, 最终导致阴阳失交而使心神受到影响, 失神而发本病。中医学博大精深, 静点理论认为“脑为髓海”, 故脑是人体元神所存之地, 人体阳盛阴虚, 则脑髓失养, 发为不寐[1]。

治疗组选用神庭穴、百会穴、四神聪穴、印堂穴、头维穴、神门穴、内关穴、阴陵泉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及太溪、太冲穴施针治疗[2,3]。神庭穴在前额部, 属于督脉的穴位, 为足太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 它有益精填髓的功效。百会穴位于巅顶部位, 四神聪穴是位于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的四个穴位, 百会穴是足太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 络于脑, 四神聪能加强和配合百会穴安神、醒脑的作用;印堂穴也在督脉上与前穴合用可以起到调理髓海、镇惊安神的疗效[4]。头维穴属于足阳明胃经, 同时也是足少阳胆经与足阳明胃经及阳维脉的交会穴, 其主要起到调和胆胃, 古语有“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语, 故针刺头维穴有促人安睡的功效。神门穴是心经的原穴, 能够调理心气, 起到安神定志的功效。内关穴是八脉交会穴, 有宁心、安神、调血、维系诸阴的功效。阴陵泉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及太溪、太冲穴都是补益气血的要穴, 也是日常保健治疗的常用穴位, 配用这些穴位可缓解患者失眠的症状, 减轻患者的焦虑、烦躁的心理[5]。

通过对印堂穴、百会穴、双侧头维穴进行适量的电针治疗, 通过用连续波脉冲波进行电刺激治疗, 可以将紊乱的脑功能重新恢复到协调的平衡状态, 且利用电针来代替运针, 可进一步加强针刺的效应。针刺与电针同步介入治疗, 可相互影响, 并不断加强针刺的临床疗效, 并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针刺疗程, 节约了治疗费用[6]。

从整个病例组的年龄及性别的分布来看, 处于中年的人, 特别是处于更年期的中年女性更容易出现精神衰弱及失眠症状。而这也与中年妇女正处于生理机能特别是保护性激素----雌激素激素减退的时期, 且这个时期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和来自自身的焦虑症状, 给这个年龄段的妇女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故这个时期出现失眠症状, 甚至发生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患者也比较多见。而这个年龄段的女性多有身体及心理的不适, 如潮热、盗汗、心烦、焦虑、抑郁等, 同时也提示, 这些身体及心理的因素也可能是造成失眠的重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 失眠患者常为中年人, 特别是更年期女性。我科使用针刺配合电针治疗失眠其总有效率可以达到89.63%, 对照组口服药物治疗失眠的总有效率为46%, 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P<0.5) 。故针刺配合电针治疗失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摘要:目的 通过对比治疗, 观察针刺配合电针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名临床诊断为失眠的患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经不同治疗后, 统计针刺配合电针治疗的患者及对照组的疗效, 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 针刺配合电针治疗失眠总有效率90.0%, 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刺配合电针治疗失眠疗效较好, 副作用较少, 是一种高效低毒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在临床中有推广意义。

关键词:针刺,电针,失眠,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侯冬芬, 姜睿, 唐觉非.针刺配合电针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 (3) :41-42.

[2]赵吉平.针刺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8 (21) :12-13.

[3]涂新生.推拿配合针刺治疗失眠8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09, 7 (8) :178-179.

[4]任珊, 高希彦.针刺治疗失眠选穴优化方案的临床研究[J].中国学报, 2009, 24 (6) :46-47.

[5]张志强.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0, 12 (1) :26-28.

上一篇:工程造价管理重要性下一篇:测量的不确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