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电针强度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镇痛效果的影响

2024-07-23

不同电针强度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镇痛效果的影响(共3篇)

不同电针强度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镇痛效果的影响 篇1

不同电针强度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镇痛效果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电针强度对电针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复制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随机分成强电针组、中电针组和对照组,强电针组、中电针组分别以相同电针波型、频率和不同电针强度(前者55mA,后者35mA)刺激“昆仑”和“阳陵泉”穴,对照组只用同样方法固定而不针刺,比较电针前后3组大鼠痛阈的变化。【结果】电针治疗后,中强度电针组和高强度电针组的患侧痛阈均比对照组高(均P<001),而中强度电针组的镇痛效果比高强度电针组更优(P<005)。两个针刺组的健侧痛阈均有上升(与对照组比均P<005),但针刺组间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急性关节炎疼痛,在相同波型和频率的情况下,中强度电针的镇痛效果优于高强度电针,提示这种镇痛效果可能与中枢的参与有关。

关键词:关节炎,实验性/针灸疗法; 痛阈/针灸效应;电针; 穴,昆仑;穴,阳陵泉

电针镇痛效果是通过电针波型、波宽、频率和强度等综合刺激作用于腧穴来实现的。电针强度是参与镇痛治疗的主要电针参数之一。然而,不同强度电针是否有不同的镇痛效果尚未见报道。为此,笔者以佐剂性关节炎大鼠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强度电针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痛阈的影响,以探讨电针强度在电针镇痛治疗中的重要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选用健康SD成年雄性大鼠21只,体重150~200g,实验动物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2分组

先把实验动物编号,按随机数字表方法将21只大鼠平均分为强电针组、中电针组和对照组3组,每组7只。

13 造模方法

按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法[1]造模,先配备Freunds完全佐剂,即用液体石蜡和羊毛脂,按2∶1的比例混合在一起,加热至70℃,振摇,高压灭菌备用。然后按每mL加入卡介苗4mg(配3mL备用)。于实验前1d(约18h)在大鼠左后足,由足垫部向踝关节方向注入Freunds完全佐剂01mL,造成踝关节急性炎症,第2天进行实验观察。

14 痛阈测定方法

参照有关文献[2],用P852测痛仪(上海交通大学康复工程研究室设计,江苏省江都无线电厂制造),将辐射热灯固定在距离双后足垫部3cm处进行照射,直至引起动物热痛缩腿反应,立即停止照射,测痛仪自动计算大鼠热痛缩腿反应潜伏期的时间,此数值即为痛阈值。分别在电针前后测定痛阈1次。实验在室温20℃的条件下进行。

15 电针方法

用固定器固定双后肢,强电针组和中电针组大鼠选用动物左侧穴位“昆仑”、“阳陵泉”,用华佗牌025mm×25mm一次性毫针(苏州医疗器械厂生产)刺入上述两穴,接上G6805-1型治疗仪(青岛鑫升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输出电极。电针阳极接“昆仑”,阴极接“阳陵泉”,输出电脉冲波宽04ms,空载电压60V,两组均选用连续波、20Hz的电针频率,强电针组以55mA电流作刺激,中电针组以35mA电流作刺激,电针持续20min。

对照组不作电针刺激,用同样方法固定20min。

16 统计方法

3组资料用方差分析进行处理,两组资料的比较方差齐则用t检验,方差不齐则用t′检验。

2 结果

见表1和表2。表1 电针治疗前后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患足痛阈变化的比较(略)表2 电针治疗前后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健足痛阈变化的比较

3 讨论

本研究表1结果显示,电针后,强电针组和中电针组大鼠的患足痛阈均有提高,但两组痛阈提高幅度有一定差别,强电针组的痛阈只有轻微增高,表明关节炎大鼠的疼痛只有轻度缓解;而中电针组的痛阈有较大幅度提高,表明关节炎大鼠的疼痛得到一定程度的减轻。提示电针镇痛效果与电针强度密切相关;对于急性关节炎疼痛,中等强度电针镇痛作用优于强电针,说明并非电针越强镇痛效果越好。有研究表明,不同强度的电针之所以有不同的镇痛效果,主要是与不同强度电针产生镇痛的作用途径和体液调节不同有关[3-4],也与引起疼痛的病因及疼痛的病理不同有关[5]。

表2结果显示,电针后,两组健足的痛阈也有提高。由于健足并没有电针刺激,说明电针镇痛作用并非单纯作用于局部的外周神经,提示脊髓或中枢也可能参与了电针镇痛过程,即针刺一侧穴位,通过中枢的作用而对另一侧肢体产生镇痛作用。王氏[3]等的研究也证实,不同强度电针刺激,由粗细不同的纤维传入,通过丘脑中央下核或顶盖前区前核的中枢机制而产生镇痛作用。

朱氏[5]等的研究发现,强电针比弱电针获得更好的`即时镇痛效果。但其强、弱电针设定不同,弱电针电流小于1mA,强电针的电流强度只是2~3mA,最强的电流比本研究的中等强度电流(35mA)还要小。实际上,本研究的中电针强度与朱氏的强电针强度相似。因此,彼此的结果基本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来说,3mA左右的电针强度可获得最佳的镇痛效果。

从中医的角度看,痛证大体上可分实痛证和虚痛证。一般来说,凡急性、剧痛、局部症状(红、肿、热)明显者属实痛证;凡慢性、隐痛、局部症状不明显者属虚痛证。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出现的症状,类似中医实痛证。因此,可以认为,实痛证适宜用中等强度的电针治疗,不宜用强电针治疗。另外,巨刺和缪刺是左病右刺、右病左刺的交叉刺法,从上述研究的结果提示,巨刺和缪刺对另一侧肢体的镇痛效果,可通过中枢机制来实现。

总而言之,电针强度在镇痛治疗中作用非常重要,电流过弱或过强均可能达不到最佳的镇痛效果,要根据不同病因或证型的疼痛采用与其相适宜的强度,避免以一种电针强度模式治疗不同的痛症。对于急性关节炎疼痛,中强度电针镇痛作用优于强电针,提示这种镇痛效果可能有中枢的参与。

参考文献:

[1]李仪奎,王钦茂.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05.

[2]徐叔云,卞如濂,陈修,等.药理实验方法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885.

[3]王跃秀,袁斌,唐敬师.丘脑中央下核和顶盖前区核分别参与介导强电针和弱电针的镇痛效应[J].中国神经科学杂志,,15(2):125.

[4]肖丹秦,唐敬师,袁斌,等.丘脑中央下核内注射5HT2受体拮抗剂噻庚啶对强电针镇痛阻断效应[J].中国神经科学杂志,,16(4):352.

不同电针强度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镇痛效果的影响 篇2

当今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各方面压力的增大,睡眠障碍在人群中的发生率逐渐升高。作为睡眠障碍最常见的症状,失眠症已逐渐成为一种现代社会流行病,并且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失眠症的发病与睡眠-觉醒周期失调有关,且研究表明在人体睡眠-觉醒周期的调控中,食欲素A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在临床上,传统针灸治疗失眠症具有一定的疗效。与药物治疗失眠症相比,针灸治疗具有无毒副作用、无依赖性、无成瘾性等优点。但目前关于传统针灸治疗是如何调节人体睡眠-觉醒周期以及食欲素A的相关作用机制尚未明了。本研究以失眠大鼠模型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不同强度电针治疗对失眠大鼠下丘脑食欲素A表达水平的影响,分析传统针灸治疗调节睡眠-觉醒的机理及不同强度电针刺激治疗结果的效应差别。

1 材料及方法

1.1 实验材料

(1)动物及分组:健康清洁级SD雄性大鼠48 只,体质量190~210 g,由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医学动物合格证SCXK渝20050002)。将48 只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 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失眠模型组、弱刺激电针组、强刺激电针组),每组12 只,将所有SD雄性大鼠置于25 ℃环境中,适应性喂养1 周。

(2)主要仪器和试剂:兔抗大鼠食欲素A抗体及免疫组化染色试剂盒(武汉博士德公司);对氯苯丙氨酸(para-chlorophenylalanine,PCPA)(美国Sigma公司);RNAisoTMPlus抽提试剂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rtion,RT-PCR)试剂盒(Ta Ka Ra公司);日本尼康TE2000-U倒置相差荧光显微镜CCD采图系统;S1000 扩增仪(美国Bio-Rad公司);Ge1Doc XR凝胶成像仪(美国Bio-Rad公司);DYY-6C电泳仪(北京六一仪器厂);SDZ-II型电针仪(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无菌针灸针(0.25 mm ×25 mm,华成牌)。

1.2 动物造模

失眠大鼠模型的建立采用PCPA腹腔注射法。用弱碱性生理盐水将PCPA配置成45 mg/ml的混悬液。除正常对照组大鼠外,其余各组大鼠于每日早上8 点腹腔注射一次PCPA混悬液(1 ml/100 g体质量),连续注射2 d,正常对照组大鼠用相同体积生理盐水处理。造模成功标准:腹腔注射PCPA混悬液24~48 h后,SD大鼠昼夜活动不停,烦躁、易怒(大鼠的昼夜节律消失),而正常对照组无异常表现,提示造模成功。

1.3 治疗方法

将各组SD雄性大鼠于每天下午14 点实验开始时固定于自制的固定器上。根据李忠仁《实验针灸学》确定相应穴位。选取大鼠一侧下肢三阴交和足三里穴,左右侧轮换取穴。取穴后针刺三阴交穴5 mm,针刺足三里穴7 mm,进针达相应深度后以平补平泻手法捻转行针1 min,接通电针仪。电针参数设置为连续波,频率20 Hz。弱刺激电针组电针强度为1.5 V,强刺激电针组电针强度为3 V,电针时间均为15 min。电针刺激结束后,选取大鼠头部百会穴,向前平刺2 mm后以平补平泻手法捻转行针1 min,留针10 min。连续治疗2 d,每天1 次。失眠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SD雄性大鼠只行固定而不行针刺,以排除应激因素可能引起的实验偏倚。

1.4 取材

治疗结束后,全部SD大鼠禁食过夜。随机在各组选取6 只大鼠用于RT-PCR测定,于大鼠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300 mg/kg)进行麻醉后,断头取出脑组织,在冰上分离出大鼠的下丘脑后,迅速将其置于液氮中冷冻保存备用。各组剩余的6 只SD大鼠用于免疫组织化学的测定,于大鼠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300 mg/kg)进行麻醉后,迅速剪开大鼠胸腔,经左心室至升主动脉插管后,剪开右心耳。先予200 ml的生理盐水灌注,将血液冲洗干净,再灌注200 ml 4%多聚甲醛,速度先快后慢,灌流固定,然后断头取出大鼠脑组织,于4%多聚甲醛溶液中固定4 h。

1.5 检测指标

1.5.1大鼠下丘脑食欲素A m RNA表达水平的检测

称量超低温冻结的SD大鼠下丘脑组织后,用液氮预冷的研钵进行充分研磨,按RNAisoTMPlus试剂说明书提取SD大鼠下丘脑组织总的RNA。逆转录过程参考逆转录试剂盒说明书操作。引物序列设计及扩增片段的长度为:内参GAPDH上游引物:5' -TGTTC GTCATGGGTGTGAACC -3',下游引物:5' -AAGGCCATGCCAGTGAGCTTC -3',PCR扩增产物长度为310 bp。食欲素A上游引物:5'-TGTTG-CACGGAGCTGGCAACC -3', 下游引物:5' -GAT-GCCAGCTGCGTGGTTACC -3',PCR扩增产物长度为154 bp;将食欲素A引物与逆转录产物进行PCR扩增。PCR扩增反应过程为:在94 ℃下先预变性3 min,然后在94 ℃下变性30 s,退火至55 ℃ 30 s,于72 ℃下延伸1 min,共循环30 次,最后在72 ℃下延伸5 min,在37 ℃下延伸15 min,在85 ℃下延伸5 s后终止反应。反应结束后,取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通过Ge1Doc XR凝胶成像仪的分析,计算食欲素A基因产物与内参GAPDH基因产物的灰度比值,用该比值评估食欲素A m RNA在组织中表达水平的高低。

1.5.2 大鼠下丘脑食欲素A免疫组织化学测定

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后,切片常规脱水石蜡包埋,经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PBS)浸泡5 min后,用微波炉加热修复抗原抗体,在含3% H2O2的去离子水中孵育10 min。滴加正常山羊血清工作液封闭,于室温孵育15 min后,倾去,再滴加食欲素A抗体(1∶200)(即一抗),在4℃下孵育过夜;第二天用PBS将切片冲洗3 次(每次3 min)后,滴加经生物素标记的羊抗兔血清(1∶500)(即二抗),在室温下孵育15 min后,用PBS冲洗切片3 次(每次3 min),再滴加经人辣根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工作液(SA/HRP),在室温下孵育15 min后,二氨基联苯胺(diaminobenzidine,DAB)显色,光镜下观察后不需复染,中性树胶封片。空白对照组:用PBS代替一抗,重复以上的免疫组化反应步骤。切片制作完成后,用尼康倒置相差荧光显微镜CCD采图系统对切片进行图像采集,并通过Image-Pro Plus Version 5.1 软件分析得出各组大鼠下丘脑食欲素A免疫阳性细胞表达的积分光密度值(intergrated optical density,IOD)。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软件对实验涉及数据行方差(ANOVA)分析,组间差异比较经方差齐性检验后用LSD-t检验。

2 结果

2.1 SD大鼠下丘脑食欲素A m RNA表达

失眠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大鼠下丘脑食欲素A m 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实验造模成功;两电针刺激组与失眠模型组比较,大鼠下丘脑食欲素A m 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弱刺激电针组大鼠下丘脑食欲素A m RNA表达水平又显著高于强刺激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RT-PCR扩增后食欲素A m RNA表达结果如图1所示,食欲素A m RNA产物灰度值结果见表1。

1.Marker;2.正常对照组;3.失眠模型组;4.强刺激电针组;5.弱刺激电针组

注:a表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b表示与失眠模型组比较,P<0.01;c表示与强刺激电针组比较,P<0.01

2.2 SD大鼠下丘脑食欲素A蛋白表达量

在光镜(400×)下观察,大鼠下丘脑食欲素A蛋白阳性染色呈棕黄色,其主要表达于弯窿周区和下丘脑腹外侧区的神经元胞浆。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如图2 所示。正常对照组大鼠食欲素A阳性神经元呈散在分布,染色较浅;失眠模型组大鼠食欲素A阳性神经元染色较深,其食欲素A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电针组大鼠下丘脑食欲素A阳性神经元与失眠模型组比较,染色较浅,其食欲素A蛋白表达量亦明显减少(P<0.01);同时,强刺激电针组大鼠食欲素A蛋白表达量又低于弱刺激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积分光密度值分析见表2。

注:a表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b表示与失眠模型组比较,P<0.01;c表示与强刺激电针组比较,P<0.01

3 讨论

失眠症患者具有睡眠不深、经常入睡困难或睡眠时间不足的表现。机体失眠的发生机制与体内睡眠-觉醒周期紊乱失调有关[2]。多数研究[3,4]表明传统针灸疗法可维持机体阴阳、营卫平衡,促进机体功能恢复到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因而有助于提高机体日间觉醒状态,提高睡眠质量。“双固一通”针刺疗法是一种防治失眠症的有效措施,具有标本兼顾之效。“双固”为强壮要穴,选取培补后天之本的三阴交和足三里进行针刺;“一通”为选取失眠经验穴百会进行针刺,以通泻病邪,疏通经脉。陈东平等[5]研究表明食欲素位于下丘脑的摄食中枢,而目前研究发现食欲素除了参与摄食行为的调节,其对机体睡眠-觉醒状态的调控亦具有重要作用,其主要作用是维持大脑皮质的觉醒状态[6]。

本研究结果显示失眠模型组大鼠下丘脑食欲素A m RNA的表达水平和食欲素A阳性神经元的表达量明显增多,提示觉醒状态的维持与食欲素A的增多密切相关。食欲素是一种小分子神经肽,主要由大鼠下丘脑外侧区食欲素神经元合成和分泌,具有促进动物摄食的作用。食欲素系统包含食欲素A和食欲素B 2 种小分子单体,二者均来源于同一前体分子[7]。现代研究表明机体的睡眠-觉醒、能量稳态、药物成瘾性等生理功能的调节均有赖于食欲素A的参与[8,9]。正常生理状态下,睡眠-觉醒周期的平衡状态由睡眠系统和觉醒系统共同作用调节和维持。大脑觉醒系统主要由基底前脑、丘脑、后下丘脑及脑干网状结构等组成,其中位于下丘脑外侧区的食欲素神经元是“觉醒启动区”,可直接兴奋蓝斑等核团,释放与觉醒相关的神经递质,启动和维持大脑皮层的觉醒状态[10,11]。位于视交叉前区,特别是下丘脑腹外侧视前区的睡眠活跃神经元能够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 γ-氨基丁酸(GABA),在启动和维持快速眼球运动睡眠与非快速眼球运动睡眠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机体睡眠状态的维持[12]。高家荣等[13]发现,与人体的发作性睡眠疾病如日间发作性睡眠、临睡性幻觉等类似,食欲素基因缺失的小鼠亦可产生睡眠状态调节异常综合征。在侧脑室或脑室、蓝斑内局部注射食欲素均可导致觉醒度增加、睡眠时间减少[14]。

本实验研究结果显示,与失眠模型组比较,两电针刺激组大鼠下丘脑食欲素A m RNA和食欲素A阳性神经元表达水平显著减少,提示电针刺激治疗能够下调由失眠所引起的下丘脑食欲素A表达异常增多,具有减轻觉醒状态,缓解失眠症的良性调节作用。不同电针刺激强度具有不同的效应差异[15]。在本实验中发现强刺激电针组(3 V)与弱刺激电针组(1.5 V)相比,下丘脑食欲素A m RNA和食欲素A阳性神经元的表达水平减少更明显,说明强刺激电针治疗的效应优于弱刺激电针治疗。

综上所述,传统针灸治疗能够下调大鼠下丘脑异常表达增多的食欲素A,减少维持觉醒状态相关的神经递质,减轻大脑皮层的兴奋程度,有助于睡眠状态的发生和维持。另外,本实验在选择治疗失眠症的适宜电针刺激参数上,为临床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但是,针灸刺激治疗如何调节食欲素A表达的信号传导通路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在不同强度电针刺激下失眠大鼠下丘脑食欲素A的表达情况及影响。方法:将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失眠模型组、弱刺激电针组、强刺激电针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采用对氯苯丙氨酸(para-chlorophenylalanine,PCPA)腹腔注射的方法建立大鼠失眠模型,并用不同强度电针对百会、足三里、三阴交穴位进行治疗。5 d后,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测定下丘脑食欲素A m RNA的表达水平,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下丘脑食欲素A阳性神经元的表达情况。结果:失眠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大鼠下丘脑食欲素A m 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食欲素A阳性神经元表达量较多,染色较深;两电针组与失眠模型组比较,大鼠下丘脑食欲素A m 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食欲素A阳性神经元表达量较少,染色较浅,强刺激电针组效应更显著。结论:电针治疗可减少失眠大鼠下丘脑食欲素A表达水平,调节睡眠-觉醒周期,强刺激电针组效应优于弱刺激电针组。

不同电针强度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镇痛效果的影响 篇3

【摘 要】 目的:观察蒙医五味甘露浴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的血清IL-1β、IL-2、IL-6和TNF-a含量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只。模型组、来氟米特组、五味甘露药浴组三组大鼠进行造模,无菌条件下在右后足趾部注射01ml的CFA(完全弗氏佐剂)致炎,正常对照组注射同剂量的生理盐水。造模后第3d开始对五味甘露药浴组进行1次/d,30min/次,连续药浴治疗15d,温度为40±2℃。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做温水浴对照,来氟米特组以017g/kg剂量灌胃来氟米特治疗15d。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白介素含量。结果: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清IL-1β、IL-2、IL-6和TNF-a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来氟米特组和五味甘露浴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清IL-1β、IL-2、IL-6和TNF-a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蒙医五味甘露药浴组与来氟米特组比血清白介素显著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蒙医五味甘露药浴可通过调节AA大鼠血清白介素IL-1β、IL-2、IL-6和TNF-a的含量,起到免疫调节作用。

【关键词】 蒙医;五味甘露浴;AA大鼠;白介素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3-0001-02

蒙医在千百年的应用形成了简、便、验、廉且疗效独特等优点。五味甘露浴是以小白蒿、水柏枝、麻黄、杜鹃叶、刺柏等五种药物组成,临床应用治疗RA等风湿病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本研究采用CFA诱导的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检测治疗前后血清IL-1β、IL-2、IL-6和TNF-a的含量的影响,探讨蒙医五味甘露浴的免疫调节机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清洁级雄性SD大鼠40只,4~6周龄,体重180~200g,由北京实验动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适应性饲养3天,自由饮水和摄食。

12 药物与试剂 完全弗氏佐剂(CFA,Sigma 公司产品),IL-1β、IL-2、IL-6、TNF-a ELISA检测试剂盒,(批号分别为:DZE30419、DZE30648、DZE30646、DZE30635,北京新亚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五味甘露浴剂(批号:720121110,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医院中心制剂室提供),来氟米特(国药准字号:H20000550,苏州长征一欣凯制药有限公司)。

13 仪器 80-2式离心机(金坛市化城敏科实验仪器厂);特制浴疗器等。

2 方法

21 动物分组与造模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来氟米特组和五味甘露浴组,每组10只。模型组、来氟米特组、五味甘露浴组大鼠进行造模。无菌条件下在右后足趾注射01ml的CFA(内含01℅灭活结核杆菌)致炎[1],正常对照组注射同剂量的09%的生理盐水,之后针眼处涂抹紫药水。

22 给药方法 正常对照组在第3d开始进行温水浴治疗,1次/d,30min/次,连续治疗15d。水浴方法为在50×30×20cm的半透明塑料容器中加入温度为40±2℃的清洁饮用水1000ml,将大鼠的四肢和尾部浸泡在温水中,治疗结束后用清洁毛巾擦拭干净后放入鼠笼中。模型组在造模之后的浴疗方法同正常对照组。来氟米特组在造模后第3d开始灌胃来氟米特,017g/kg的给药量1次/d,连续灌胃15d。药浴组在造模后第3d开始进行温五味甘露浴(334%)治疗,浸泡方法同正常对照组。

23 取材、检测方法 末次治疗后24h,用乌拉坦腹腔麻醉大鼠,切开腹腔用5ml注射器抽取约4-5ml腹主动脉血,注入管中,静放1-2h后,4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白介素IL-1β、IL-2、IL-6、TNF-a含量,按试剂盒说明操作。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法,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血清白介素IL-1β、IL-2、IL-6和TNF-a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来氟米特组和五味甘露浴组与模型组比血清白介素含量明显降低(P<005),蒙医五味甘露浴组与来氟米特组比血清白介素显著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RA)是以损害滑膜、软骨和骨的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大鼠佐剂性关节(Adjuvant arthritis,AA)模型在临床表现、病理学、免疫学改变和病理机制等与RA具有许多相似特征,是研究RA病理机制和评价RA治疗药物较理想的动物模型[2]。蒙医五味甘露浴疗效确切,临床应用广泛,在白脉病、腰腿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强直性脊柱炎、胃病、皮肤病、骨关节病等具有较好的作用。在作用机制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3],是治疗RA的药浴代表疗法之一。

CFA诱导的动物模型是一种免疫性关节炎模型,主要表现为多发性关节炎;组织学特点包括关节局部炎症细胞的大量浸润,增生性滑膜炎,关节软骨及骨组织的破坏;在免疫功能方面不仅在细胞免疫有表现,而且在体液免疫也有一定的体现。IL-1β具有多种生物学特性,是免疫反应、炎症及组织损伤的主要介质之一,可刺激滑膜细胞生成,活化滑膜细胞及破骨细胞产生金属蛋白酶和胶原酶,从而造成骨与关节的破坏。TNF-a是RA发病机制的促炎性因子,参与整个RA的病变过程[4]。IL-6作用于IL-1β、TNF-a不同,它不能直接刺激骨膜成纤维细胞和软骨细胞产生金属蛋白和胶原酶,但能诱导肝细胞分泌急性期蛋白,并诱导其他细胞因子如IL-1β、IL-2、TNF-a的产生进而发挥致病作用。研究发现,IL-1β和TNF-a在RA患者外周血和滑膜液中均增高,可激活血管内皮细胞,增强内皮细胞中黏附分子的表达,使小分子炎症介质增强,导致骨及软骨的破坏[5]。

蒙医理论认为RA病属“托来”范畴,其主要致病因素是“黄水”,“黄水”与血交搏注关节,导致局部气血运行受阻所致。强劳内伤,关节扭伤,饮食过多,酗酒,汗出受风寒,中潮湿之毒等,均为诱发本病之常见因素。其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多在夜半突感关节剧痛而惊醒,伴以发热等全身症状。四肢关节显著红肿热痛,患部皮肤偶见紫斑,当疾病进展时关节逐渐肥大,活动渐受限制,其程度随发作次数而增加,最后导致关节畸形僵硬。受累关节以跖趾关节最多,其次为踝、手、腕、膝、肘及足部等其他关节,肩及髋关节则甚少波及。治宜以燥黄水,舒筋为原则[6]。

蒙医五味甘露浴是利用机械作用(包括浮力作用和压力作用两个方面)、温度作用、化学作用和蒙医五味甘露浴的综合调整等协同作用使人体的外部浸渍,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是蒙医临床外治法重要组成部分[7]。实验结果表明,蒙医五味甘露浴具有较好的免疫调节作用,能够明显降低CFA诱导的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IL-1β、IL-2、IL-6和TNF-a的含量。提示蒙医五味甘露浴通过调节AA大鼠血中IL-1β、IL-2、IL-6和TNF-a的含量,抑制AA大鼠骨与软骨的破坏,减轻滑膜炎症,是否有其它因子参与调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柏松,徐玉东,钟淑琦,等.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的建立与评价[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5,12(6):489-491.

[2] 李培培,解国雄,宋珊珊,等.大鼠佐剂性关节模型表现特征及评价指标[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2,28(5):453.

[3] 宇妥·元丹贡布.四部医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298.

[4] 天河,布和巴特.蒙药五味甘露药浴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1,5(5):61-62.

[5] 张良,白人骁.细胞因子与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新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1):27-29.

[6] 蒙古学百科全书编辑科员会《医学卷》编辑委员会编.蒙古学百科全书(医学卷)[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724-725.

[7] 陈英松.蒙医学适宜技术及应用[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1:93.

上一篇:设计师求职简历自我评价下一篇:二年级学生代表在成人仪式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