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治疗仪

2024-09-28

电针治疗仪(共10篇)

电针治疗仪 篇1

电针治疗仪的治疗作用原理是通过电刺激穴位, 调节神经和肌肉的兴奋性,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物质代谢, 并能加强炎症产物的吸收, 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1]。大量的临床试验已经证实了电针治疗对机体各系统功能具有调整作用, 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然而, 现今的电针治疗仪还存在很多缺陷, 比如:存在穴位电刺激适应现象、调节参数不精确、保护措施不到位、人机界面不友好等[2]。另外, 病人在接受针灸的时候, 一般都存在畏惧的情绪, 设计一种能输克服传统电针治疗仪的缺陷且能被病人轻松接受的电刺激治疗仪是十分有意义的。

1 基于ARM的音乐治疗仪设计

把针灸与悦耳的音乐结合在一起, 设计一种音乐电针治疗仪, 将音乐转换为电脉冲, 经过信号调理电路, 然后通过电极作用于机体。治疗的同时, 患者还能欣赏美妙动听的音乐。由于音乐的旋律、节奏、强度时刻在变, 因此作用于人体的电脉冲时刻都是新鲜的刺激, 从而能够克服传统脉冲电针治疗仪的穴位电刺激适应效应。由于输出的电刺激信号来自音乐, 因此需要一个能播放、并能任意选择播放以及调节音乐参数的平台, 采用ARM嵌入式系统能实现上述要求。

1.1 系统硬件设计

本音乐电针治疗仪基本工作原理是, 以ARM微处理器为控制核心, 通过点触触摸屏读取SD卡中的音乐, 进行音乐播放控制 (曲目选择、播放、音量调节、时间显示、暂停、上一曲、下一曲、结束等) , 音频数据流经音频解码芯片, 然后通过放大电路输出至电极, 最后作用于人体。另外, 还可外接耳机或扬声器等设备, 使病人在治疗的同时能够欣赏音乐。为了保证电疗仪的安全性, 一方面, 采用过流信号采集电路控制微处理器的最大输出信号, 从而防止人体电击伤, 另一方面, 考虑到电荷的积累会使人体神经组织产生永久性损伤[3], 本电疗仪输出双极性脉冲以使人体神经组织所获得的总电荷为零, 其中电压幅值范围为-15 V~+15 V、电流幅值范围为-5 m A~+5 m A。

硬件部分主要包括ARM微处理器、音频信号调理电路、触摸屏、存储器、电极以及SD卡接口等。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

1.2 软件系统设计

本电疗仪软件部分包括两大部分, 即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其中系统软件实现在ARM处理器上运行Linux操作系统, 包括Boot Loader、Linux内核、音频驱动、触摸屏驱动、SD卡驱动以及YAFFS2文件系统等;应用软件是基于QT图形界面开发的, 实现音乐的播放控制。软件系统组成如图2所示。

2 音乐处方设计

不同类型的音乐由于其风格、旋律、节奏、力度以及所含的频率成分不同, 对人体的作用也有所差异, 运用音乐治疗, 要因人、因病而异, 选择恰当的音乐, 即音乐处方。为使病人能较为舒适的接受音乐电刺激, 选择功率谱PSD (Power Spectral Density) 符合“1/f波动”规律[4]的音乐作为音乐处方的必要条件。1/f波动是一种随机过程, 若用X (t) 表示, 则其在时间-T~T上的傅里叶变换为:

X (t) 的功率谱密度为:

式 (2) 中, E表示对|XT (f) |2求期望值。1/f波动的PSD与f满足以下关系:

式 (3) 中, S (f) 为功率谱密度, A为常数, f为频率, λ为频率指数, 对于1/f波动, λ=1, 其频谱特性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 1/f波动的功率谱密度S (f) 与频率f成反比。研究表明“1/f波动”令人感觉舒适和谐, 这是因为人在舒适状态下的心跳周期变化 (0.7~0.71 s) 和α脑波的波动规律与“1/f波动”规律相吻合[5]。

以《My heart will go on》和《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两首歌曲为例, 使用Matlab库函数pwelch () 计算它们的功率谱密度, 调用loglog () 以对数坐标的形式绘制功率谱图。前者是一首悠扬缠绵的歌曲, 它的功率谱如图4 (a) 所示, lg S (f) 与lgf近似线性关系, 基本符合“1/f波动”规律, 这首歌曲适合作电针治疗。后者是一首摇滚歌曲, 它的功率谱如图4 (b) 所示, PSD与f呈较复杂关系, 不符合“1/f波动”规律, 这首歌曲不适合作电针治疗。

以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为例, 音乐处方的设计从以下3个方面考虑: (1) 选择符合“1/f波动”规律的名曲轻音乐和经典流行音乐; (2) 音乐能量值集中在2 Hz和100Hz左右 (临床发现镇痛效果较好的两个频率点[6]) ; (3) 音乐的风格为旋律热情、节奏激烈、力度较强。

3 疗效评估

为了对该音乐电针的疗效进行评估,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5例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音乐1组、音乐2组以及脉冲组, 每组各25例。其中, 音乐1组选用不满足1/f波动规律的音乐;音乐2组选用前文所述音乐处方;脉冲组采用脉冲电针治疗, 穴取颈夹脊穴、肩井、肩髃、曲池、外关, 1天1次, 每次30 min, 10次为一疗程, 治疗两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疼痛评估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制定的“视觉模拟标尺法 (VAS) 疼痛评分尺”, 对颈椎病主症颈肩背痛及上肢放射痛进行比较。根据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与1992年全国颈椎病会议制订的颈椎病诊断标准, 疗效评分采用与神经根型颈椎病关系最为密切的症状、上肢功能活动、临床体征等自拟“症状体征量化积分表”, 疗效评分=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100%, 总有效率= (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采用SPSS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并确定P<0.05为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1为统计学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注:三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均降低,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三组治疗均有效, 治疗后三组间比较, P<0.01, 说明音乐组在镇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注: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各组患者治疗后, 结果如表1、表2所示。

本文所述电针治疗仪能较好地解决传统电疗仪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 创新地提出音乐处方的设计方案, 不仅能有效地克服穴位电刺激适应现象、提高疗效, 而且还能提升患者治疗期间的舒适度;另一方面, 采用嵌入式系统构建, 不仅使本电疗仪具有良好的操作界面、精确的参数调节功能, 而且具有非常强大的软、硬件扩展功能;最后, 本电疗仪采用SD卡海量存储不同的音乐处方, 针对不同病症选择相应的音乐处方, 从而使得该电疗仪能治疗多种疾病, 比如失眠、抑郁等精神类的疾病。

摘要:针对传统电针治疗仪存在的缺陷, 提出一种基于ARM的音乐电针治疗仪的设计方案, 分析了音乐处方的设计方法, 以7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对象, 设计三组临床对照试验, 结果表明, 研制的样机操作简易、智能化程度高、疗效显著。

关键词:电针,ARM,1/f波动

参考文献

[1]黄大勉, 徐学奎.智能电针治疗仪原理与实现[J].电子技术, 2006, 12 (2) :68-70.

[2]杨育霞, 雍明超.电针治疗仪安全性问题及对策[J].中国针灸, 2009, 29 (4) :339-341.

[3]TEHOVNIK E J.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neural tissue to evoke behavior responses[J].Journal of Neuroscience Methods, 1996, 65 (1) :1-17.

[4]吴少兵, 陈实, 李海, 等.TMR与GMR传感器1/f噪声的研究进展[J].物理学报, 2012, 61 (9) :1-10.

[5]毛峡, 丁玉宽, 牟田一弥.图像的情感特征分析及其和谐感评价[J].电子学报, 2001, 29 (12A) :1923-1927.

[6]孙瑞卿, 王贺春, 王韵, 等.不同频率的电针对大鼠神经源性痛的治疗作用[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2002, 18 (2) :128-130.

电针推拿治疗颈椎病80例 篇2

方法:采用针刺双侧风池、双颈椎夹脊、双侧肩井及患侧曲池、外关、合谷等穴,接电针仪用连续波刺激30分钟,再行推拿治疗。

结果:经7~30次不等的治疗,总有效率92.25%。

结论:用针炙推拿治疗颈椎病,疗效显著,治愈率高。

关键词:颈椎病电针推拿

【中图分类号】R2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77-02

颈椎病又称为“颈椎综合症”,是增生性颈椎间盘突出或脱出及颈椎间关节、韧带等组织的退行性改变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脊椎动脉和颈交感神经等出现一系列综合症候群。其部分症状分别见于中医学的“项强”、“颈肩痛”、“头痛”、“眩晕”等病症中,好发于30~50岁的人群。我科从2009年~2011年度收治的病人中,选择80例典型颈椎病,采用电针加推拿治疗,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80例患者,男性42例,女性38例,年龄30~50岁不等,发病10天~2年不等,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33例,椎动脉型颈椎病47例。

2诊断标准

参考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①有慢性劳损和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病变。②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等,往往呈慢性发病。③颈、肩、背部疼痛,头痛眩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④颈部活动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⑤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3治疗方法

3.1选穴。双侧风池、双颈夹脊2~4、双侧肩井、患侧曲池、外关、合谷等。

3.2操作。风池穴向对侧目内眦方向刺入,使针感沿头顶传导。颈夹脊取颈椎2~4,旁开0.5寸,稍向项韧带斜刺,进针1~1.5寸,使局部感到酸胀。肩井穴先直刺,后稍向肩后方向进针1.5~2寸,避免刺入肺尖部,以酸胀为宜。曲池、外关、合谷均采用直刺,进针1~1.5寸,采用提插捻转,使针感沿循经方向传导。以上各穴接入电针仪用连续波刺激30分钟,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日1次。

3.3推拿。先用滚法在颈部、肩部及上肢来回5~10次,疏通颈肩部及上肢经络,接下来按揉风池、颈夹脊,肩井及肩胛内缘,曲池、外关、合谷等穴位,特别是风池穴按揉力度以酸胀,患者感到舒适为度。此穴位为治疗颈椎病要穴,按楺5分钟左右,其余穴位按揉2分钟左右。再拿颈椎两旁及肩部肌肉,使颈椎肌肉韧带充分放松。最后用板法,术者站在患者后面,患者低头放松,术者一手放置在患者的下巴处,另一手扶住患者的忱部,当把患者头部向左或向右旋转到有阻抗时,双手同时用力,听到“咔嚓”声,而结束手法。

4疗效标准

4.1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痊愈。临床原有症状消失,颈部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进行正常工作与学习。好转:颈肩背部症状减轻,颈部肢体功能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4.2治疗结果。痊癒:53例,好转:2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2.25%。

5讨论

本病是由于颈椎间盘慢性退变,椎间隙变窄,椎间孔缩小,椎体后缘唇样骨质增生等压迫和麻木,无力,重者可致瘫痪甚至危及生命。按其受压部位不同,可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及混合型。开始常以神经根压迫和刺激症状为主要表现,以后逐渐出现椎动脉,交感,脊髓功能或结构的损害并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此病属于中医学痹症、眩晕等范畴,颈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颈部疼痛、僵硬、酸胀。肝肾不足,气血亏损,督脉空虚,筋肉失养,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头部及上肢多种症状。颈椎病主要与督脉和手足太阳经密切相关。因此针刺风池穴,可以直接作用于椎动脉及周围组织,促进炎症吸收,缓解软组织对椎动脉的压迫,消除骨质增生对颈后神经的刺激,解除对血管神經的压迫,改善血液供应,缓解临床症状。针刺颈夹脊穴,可疏通督脉及太阳经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改善局部微循环,具有调节神经,血管功能的作用[2]。推拿可以解除颈部肌肉痉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松解软组织对神经根和关节囊的粘连,可起到舒筋通络,活血化瘀,理筋整复的作用,使受压的神经得以缓解,促进炎症及充血水肿的消退和吸收,恢复颈椎正常生理功能[3]。针刺配合推拿治疗颈椎病,是目前保守治疗中较好的手段而且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2]王玖忠.针灸治疗颈椎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36):155

电针治疗面瘫临床疗效观察 篇3

笔者自2007年以来通过临床疗效观察对比, 发现电针在治疗中有其独特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笔者于2007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面瘫患者140例, 其中男72例, 女68例:年龄最大79岁, 最小1岁:病程最长3年, 最短1d。患者均有单侧口眼歪斜, 额纹消失, 闭目抬眉不能, 鼻唇沟消失, 人中沟偏斜, 鼓腮漏气, 漱口漏水, 进食藏食, 言语蹇涩程度不等, 均排除桥小脑角病变, 多属于西医的贝尔瘫痪。1.2治疗方法

1.2.1治疗组高频电针组70例, 均取患侧太阳、阳白、鱼腰、攒竹、晴明、四白、迎香、人中、地仓、颊车、承浆、风池、翳风、及对侧合谷、足三里、内庭穴位, 针刺后接上海华谊医用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G6805-2A电针仪给予高频续断波以患者脸部出现颤抖为宜并30min, 面瘫中医辨证分型:风寒型、风热型。风寒型配加艾条悬灸翳风、太阳、听宫、颊车等对热敏感穴位。风热型配加以三棱针点刺太阳、下关、地仓、颊车、阳白等穴出血。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每日一次, 均治疗13次后进行疗效观察。

1.2.2对照组毫针组70例, 其中男39例, 女31例, 取穴均与高频续断波电针组相同, 给予毫针针刺, 面瘫中医辨证分型:风寒型、风热型。风寒型配加艾条悬灸翳风、太阳、听宫、颊车等对热敏感穴位。风热型配加以三棱针点刺太阳、下关、地仓、颊车、阳白等穴出血。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每日一次, 每次留针30min, 均治疗13次后进行疗效观察后。

2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7%, 两组比较, 见下表, 差异有显著性, 说明电针在治疗面瘫方面优于毫针。提示高频电针治疗面瘫起效快, 疗程短。

3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症由于络脉空虚, 风寒风热之邪, 乘虚侵袭面部筋脉, 以致气血阻滞, 肌肉纵缓不收而成。治疗当以祛风通络, 疏筋牵正为法, 电针刺上述诸穴位能祛风邪, 调气血, 通经络, 使筋肉得以濡养, 风寒型加以艾条悬灸, 则能以艾热独有之祛风散邪, 调补气血, 温通经络的功效助电针发挥作用。风热型加以三棱针点刺太阳、下关、地仓、颊车、阳白等穴出血, 以达疏风清热, 活血通络的作用, 从而增强电针疗效加速病情痊愈, 缩短疗程。

电针疗法是面瘫治疗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 黄晓媛等[1]认为电针治疗是通过对人体穴位的电脉冲刺激, 能使面部肌肉松弛、血管扩张、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血流得到充分恢复, 使患侧面部异常的新陈代谢得以恢复和改善, 局部的内环境紊乱趋向正常, 新陈代谢恢复, 瘫痪的面肌也得以恢复至正常。由上可知, 电针在面瘫的治疗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潘华等[2]认为电针治疗对受损伤的面神经的恢复疗效优于常规针灸。电针疗法对面神经麻痹引起的面部肌肉瘫痪有较快、较好的恢复作用。而且邢省虎[3]认为初诊电针效应强刺激者预后好, 初诊电针效应弱刺激者预后恢复慢。陈静等[4]也认为电量随着初、中期重, 后期轻的规律, 每日针刺上电针以45分钟为宜。并认为面瘫上电宜早, 因发病初期, 面N处于炎症水肿期, 对面N的损害尚未停止, 所以病情本身就会出现逐渐加重的趋势。然正因如此, 才应立即采取措施, 采取电针, 加强刺激,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促使局部炎症的消退, 以免N进一步受损, 进而促使面N的恢复。故早上电针, 可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

笔者临床研究发现, 电针疗法优于毫针刺, 高频续断波电针优于低频续断波电针, 患者用电针续断波后感觉面部舒适。面瘫电针针刺是越早越好, 电针治疗面瘫具有起效快疗效好, 无任何副作用, 是值得临床推崇的治疗面瘫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黄晓媛, 李崖雪, 孙申田.不同电针波型在面瘫后遗症中的应用[J].针灸临床杂志, 2007, 23 (10) :91-92.

[2]潘华, 李宇然.电针与常规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 2004, 24 (8) :77-79.

[3]邢省虎.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82例[J].陕西中医杂志, 2009, 7:877.

电针治疗仪 篇4

【摘 要】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0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药物组及针药组,比较三组间的首次治疗起效时间及维持时间。结果:电针组及针药组的首次治疗起效时间均短于药物组(P<0.05),维持时间均长于药物组(P<0.05),而电针组与针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治疗原发性痛经具有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电针;原发性痛经;“经行腹痛”

【中图分类号】R245.9+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1-0058-02

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又称功能性痛经,是指患者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所出现的痛经,属中医学中“经行腹痛”范畴,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笔者通过电针治疗原发性痛经取得较佳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昆明市中医医院门诊及住院的90例PD患者,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同意参加本研究后,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按照随机分配方案(采用完全的分配方案隐藏方法,即按顺序编码、密封、不透光的信封)将患者纳入3个组:电针组、药物组和针药组,三组间例数分别为36例、28例、26例,电针组的年龄范围为19~27岁,平均年龄为(22±2.7)岁,药物组的年龄范围为20~26岁,平均年龄为(23±2.6)岁,针药组的年龄范围为19~26岁,平均年龄为(22±2.5)岁,三组间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1] PD的诊断标准参照全国统编教材《妇产科学》第7版拟定:①凡在经期或经期前后(1周以内)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连续≥3次);②疼痛常呈痉挛性,通常位于下腹部耻骨上,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③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面色发白,出冷汗;④妇科检查(B超检查及已婚者妇科检查、未婚者行肛门指诊检查)排除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

1.3 痛经疼痛程度的评定标准[1] 痛经疼痛程度分为轻、中、重度三级:轻度积分<8分;中度积分8~14分;重度积分>14分。

1.4 纳入标准(自拟) ①符合原发性痛经(PD)的诊断标准;②年龄在15~40岁之间者;③痛经程度分级为轻度或中度或重度;④病人应对研究人员的观察和评价具有良好的依从性,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5 治疗方案

1.5.1 电针组 ①穴位选用:综合文献中系统评价(SR)报道,筛选出使用频率最高的4个穴位:三阴交、关元、中极、足三里。②操作方法:针刺前嘱患者排尿,取仰卧位,三阴交用1.5寸毫针直刺0.5~1寸,关元和中极均用1.5寸毫针向下斜刺0.5~1寸,足三里用2寸毫针直刺0.8~1.5寸;上穴均用平补平泻法,关元和中极两穴针感均要求向会阴部或向腹部双侧传导;得气后在针柄上连接G6805电针治疗仪,采用连续波,频率300~500次/分,刺激量以病人耐受为度;电针连接时,中极和关元为一组,足三里和三阴交为一组,留针30分钟。③疗程:月经前2天开始治疗,每日一次,5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1.5.2 药物组(对照组) 药物选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口服,每次300mg,2次/日,从月经前2天起开始服用,连续服用5天,治疗3个疗程。

1.5.3 电针加药物组(针药组) 以上两组方法合用。

为确保患者的健康和安全,对与本病治疗无关的药物不作特殊的限制,但不得使用解痉止痛药、活血化瘀药以及影响疗效判定的其他药物。

1.6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各组间的痛经首次治疗的起效时间及维持时间。

1.7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定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用Wilcoxon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共有90例患者纳入试验,其中78例病人完成整个研究过程,12例未完成(包括脱失病例5例和剔除病例7例)。经过3个疗程后,三组间两两比较,电针组及针药组的起效时间均短于药物组(P<0.05),而电针组与针药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电针组及针药组的维持时间均长于药物组(P<0.05),而电针组与针药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见表1。

3 讨论

痛经属于中医“经行腹痛”的范畴[2],认为其病位在子宫、冲任,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其之所以伴随月经周期而发,与经期及经期前后特殊生理状态有关;经间期,由于冲任气血平和,致病因素尚不足以引起冲任、子宫气血病变;经期前后,血海由满盈而泄溢,气血由盛实而骤虚,子宫、冲任气血发生急剧变化,易受致病因素影响,而致不通或不荣;经净后,子宫、冲任血气渐复则疼痛自止。故对痛经患者的治疗,关键在于调节经前以及经期的子宫、冲任气血,预防或祛除致病因素的影响,故我们认为对痛经的治疗最合适的时机是从月经前期开始,且有研究表明于行经前开始治疗收效较佳[3]。本研究选用了三阴交、关元、中极、足三里等穴位,三阴交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具有调理脾胃和冲任气血之功,《针灸聚英》:“妇人临经行房羸瘦,癥瘕,漏血不止,月水不止”;关元和中极穴均为任脉经之穴,任主胞宫,且两穴均为足三阴经与任脉的交会穴,通于胞宫,且位于小腹部,不仅能够调理冲任气血,还具有调理子宫气血的局部治疗作用;足三里为足阳明经合穴,具有调补气血之功,《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指出肚腹的病变均可选用足三里穴进行治疗,且有研究表明针刺足三里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4]。电针上述四穴治疗原发性痛经,并与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及针药结合组比较,电针组及针药组的起效时间均明显短于药物组(P<0.05),且起效维持时间明显长于药物组(P<0.05),表明电针治疗原发性痛经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全国高等学校教材)[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马宝璋.中医妇科学(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M].5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刘贵仙.针刺治疗痛经32例[J].江苏中医,1997,(5):35.

电针治疗癃闭50例临床疗效观察 篇5

关键词:癃闭,电针,临床观察

癃闭, 又称“小便不通”。是指尿液留于膀胱, 小腹充盈隆起、难尿、甚则小便点滴不通。“《类证治裁·闭癃遗溺》:闭者小便不通, 癃者小便不利, 统称癃闭”。本病多由于肺热壅盛, 热结膀胱, 水道阻塞;气虚、肝郁气滞;肾阳虚弱命门火衰;或因中气不足;或湿热下注影响气化;或因外伤、术后等, 使膀胱气化不利, 而致小便不通。近年来, 我们采用电针刺方法治疗此症, 收到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50例 (除外因肾脏本身实质性病变所引起的无尿症) 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19例, 女31例;年龄最大81岁, 最小17岁, 平均49岁;病程最长三个月, 最短5d。因外伤所致8例;虚证14例;实证28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治则

本病主要表现为排尿不出、或者排尿点滴不畅, 严重的甚至一个星期都无法排尿。实证多伴有烦躁口渴、心烦、神昏、少腹胀急而痛等症状, 舌红、苔黄、脉数。虚证多伴有面色白、神疲气怯、腰膝酸软、乏力、大便不爽, 舌淡、苔微腻、脉弱无力。癃闭的治疗应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 着眼于通, 即通利小便。实证治宜清湿热, 散瘀结, 利气机而通利水道;虚证治宜补脾肾, 助气化, 使气化得行, 小便自通。同时, 根据病变在肺、脾、肾的不同, 进行辨证论治, 不可滥用通利小便之品。若小腹胀急, 小便点滴不下, 症急者, 应配合导尿以急通小便。

1.2.2 取穴

主穴:中极、关元、双阴交 (双侧) ;配穴: (1) 虚证取肾俞、脾俞、气海、建里; (2) 实证取膀胱俞、阴陵泉 (双侧) 、复溜;兼心烦配内关 (双侧) , 通里 (双侧) ; (3) 腰膝酸软无力配伏兔、足三里 (双侧) 、阴陵泉 (双侧) ; (4) 气血虚弱者配血海、膻中、中脘。

1.2.3 治疗方法

每次治疗选主穴中极、关元、双侧三阴交, 根据临床不同病因及症状随症选取配穴, 采用30号针斜刺或平刺1.0~1.5寸, 针刺后在主次穴上分别加电针, 采用疏密波, 每次留针20min, 1次/d, 5次为一个疗程[1]。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 小便通畅, 腹部平软;好转:临床症状消失, 小便顺利, 有时腹胀、有痛感;无效:经治疗5次后, 症状无明显改善。

2.2 治疗结果

经电针治疗后, 50例患者中, 痊愈为39例 (78%) , 其中实证25例, 虚证8例, 外伤或术后6例;好转7例 (14%) , 其中实证3例, 虚证4例;无效4例 (8%) 其中虚证2例, 外伤或术后2例;总有效率92%。从病程与疗效关系看, 病程5d以内治愈率为71.9%, 病程5~15d治愈率61.5%。

3 讨论

水液的吸收、运行、排泄, 有赖于三焦的气化和肺、脾、肾的通调、转输和蒸化, 故癃闭的病位还与三焦、肺脾肾密切相关。上焦之气不化, 当责之于肺, 肺失其职, 则不能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中焦之气不化, 当责之于脾, 脾气虚弱, 则不能升清降浊;下焦之气不化, 当责之于肾, 肾阳亏虚, 气不化水, 肾阴不足, 水府枯竭, 均可导致癃闭。肝郁气滞, 使三焦气化不利, 也会发生癃闭。此外, 各种原因引起的尿路阻塞, 均可引起癃闭。基本病机可归纳为三焦气化不利, 或尿路阻塞, 导致肾和膀胱气化失司。《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膀胱者, 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气化则能出矣。[2]”小便的通畅, 有赖于膀胱的气化, 因此, 本病的病位在膀胱。《素问·经脉别论篇》又曰:“饮人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从针灸学角度看, 一是通过针刺疏通经络、 调动患者经气, 激发膀胱的固摄作用。二是在气至病所的作用下, 温补下元, 气纳下焦, 激发潜在经气, 使气至病所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3]。中极为膀胱之募穴, 募穴是脏腑经气结聚与胸腹部的腧穴, 针膀胱之募穴中极, 可调节膀胱之经气, 使膀胱气机通畅而病愈。三阴交为三阴经之会, 可调节阴经之气, 关元局部俞穴, 共奏调理膀胱气机之功, 以达治疗目的。

本组病例采用电针方法治疗, 多数为针灸一次后即可排尿, 总有效率达82%。说明本方法对于没有肾脏、膀胱等脏器实质病变的癃闭患者, 效果显著。采用电针治疗此类疾病, 既简单、方便又可减少导尿痛苦, 以及减少泌尿系统感染的机会, 是临床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利于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启才.主编.新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238.

[2]安海洋.电针治疗产后癃闭23例[J].上海针灸杂志, 1997, 16 (增刊) :61-62.

电针治疗中风后遗症120例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2010年笔者共选取了120例经抢救治疗,病情稳定,且患者及家属同意接受针灸治疗的患者进行观察。其中男性81例,女性39例,年龄最小者37岁,最大者78岁,病程(从发病到进行针灸治疗的时间)最短3天,最长6个月;经脑部CT确认为脑出血21例,脑血栓及脑梗死9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96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1]。

1.2 入选标准

(1)经头部CT或者MRI确诊为脑缺血或脑出血;(2)一侧肢体功能障碍,或伴有舌强语塞,或伴有口眼歪斜;(3)年龄在80岁以下;(4)无活动性出血或出血倾向者;(5)无严重的心肝肾功能障碍;(6)能坚持按疗程治疗。

1.3 治疗方法

1.3.1 循经取穴

上肢轮取肩髃、肩髎、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轮取环跳、承扶、风市、足三里、昆仑、丘墟。

1.3.2 神经干选点

上肢选腋神经点、三角肌点、肌皮神经点、肱二头肌点、桡神经点、旋后肌点、指伸肌点、正中神经点、旋前圆肌点、尺神经点;下肢选坐骨神经点、股二头肌点、臀中肌点、股神经点、胫神经点、腓总神经点、胫骨后肌点、腓骨长短肌点等,肌力下降者取相应点行弱刺激,肌张力过高者取相应点行强刺激[2]。

1.3.3 随证加减

风痰阻络型加刺丰隆;气虚血瘀型加刺三阴交、血海;阴虚阳亢型加刺太溪、阴陵泉;肝阳上亢型加刺太冲;痰热腑实型加刺天枢、口眼歪斜加刺地仓、颊车、阳白、四白;舌强语塞加刺廉泉、通里。

1.3.4 操作

每次治疗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上下肢各取两个穴位和两个神经干刺激点,均用平补平泻手法,针刺得气后,加用G91-A型电针仪,脉冲电流,频率60次/min,电流强度以可见相应肌肉收缩且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留针30 min,6 d为一疗程,休息一天后继续下一疗程,四个疗程后评定效果。

1.4 疗效判定标准

基本治愈: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完全恢复或基本恢复,或语言障碍、面瘫基本恢复正常,能徒步行走,生活能够自理,肢体肌力恢复到4级以上;显效:肢体运动功能明显改善,能步行,肢体肌力恢复达2级以上;有效:肢体肌力及其它症状有所改善,肢体肌力恢复达1级以上;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本组120例,经过平均4周的治疗,基本治愈41例,占34%,显效55例,有效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7%。

3 讨论

中风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以及脑血管疾病抢救成功率的不断提高,中风后遗症患者也不断增多,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采用针刺这种传统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附合社会进步的趋势。现代医学认为:脑血管疾病是因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流阻力增大,使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而致脑梗塞,或因脑动脉硬化脑血管弹性降低,使承压能力下降,当血压异常搏动时,脑血管破裂引起出血。运用针刺疗法能改善患者脑血流量,提高大脑皮层细胞的电活动,改善体内神经介质分泌和酶系统的活性,增强脑代谢,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从而预防中风的发生,使中风患者向康复发展。故本病针灸治疗,选穴以循经选穴和神经干刺激相结合。循经取四肢穴位,这些穴位多为阳经穴位,祖国医学认为:中风多为“虚、痰、瘀”所致,本虚而标实。年高积损、脏腑功能虚衰,痰湿内生,上蒙清窍,气血阻滞,脉络闭阻或血不循经,离经之血,蒙闭清窍导致筋脉失养,肌腠不用形成偏瘫。《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据此取阳经穴位,即取调理阳气,以柔养筋脉之作用,且阳经穴位多气多血,阳明经气血通畅,正气得以辅助,机体功能逐渐恢复,正合“治痿独取阳明”之意。诸穴合用,共奏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蠲化浊痰,开窍启闭之功。由于针刺的疗效取决于针感,而神经系统是产生针感的基础,针感强的穴位疗效也比较明显,受此启发,电针直接刺激周围神经干,产生较强针感,引发强有力的神经冲动,可唤起或激活病变脑组织细胞的潜在功能而直到代偿作用,促使受损功能得到恢复,同时,电刺激神经干所激发的神经冲动,能使该神经支配的肌肉产生节律性的收缩,从而使肌肉的活动增强,萎缩减少[3]。采用电针循经取穴配合神经干刺激的方法来治疗中风后遗症,取穴少而精,患者受到针刺的痛苦小,但刺激量大,针刺一点能带动该神经支配的所有肌肉产生运动,明显的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致残率,达到了增加肌力,缩短病程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屈勇.实用神经于电刺激疗法.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0.

电针治疗仪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肾绞痛患者均为急诊患者, 其中男37例, 女13例, 平均年龄 (42.72±10.73) 岁, 所有男性平均年龄为 (43.08±11.27) 岁, 女性平均年龄为 (41.69±9.38) 岁, 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7例, 男20例, 女7例;年龄22~71岁, 平均 (43.81±12.73) 岁;肾结石6例, 输尿管结石13例, 肾、输尿管结石8例。对照组23例, 男17例, 女6例;年龄19~65岁, 平均 (41.43±10.87) 岁;肾结石9例, 输尿管结石12例, 肾、输尿管结石2例。全部病例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诊断疗效标准》中肾绞痛的诊断标准[2]。其中对照组8例患者因药物治疗无效调入观察组, 观察组5例患者拒绝使用针灸调入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电针疗法:取穴为关元、三阴交、阳陵泉、太冲、肾俞、志室。患者取俯卧位, 穴位常规消毒, 以2~3寸针刺疼痛一侧所选择的穴位, 行捻转提插泻法, 得气后接G9805-C低频电子脉冲治疗仪, 采用连续波、疏密波不同频率间断刺激, 选择感觉阈和痛阈之间的电流强度 (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 留针10~40 min, 留针期间, 患者自觉针感减弱时, 应适当增加电流强度, 以保持较强刺激, 上述操作及观察人员均由固定人员进行。

1.2.2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药物疗法, 轻中度疼痛患者先给予双氯氛酸钠塞肛, 同时静脉滴入山莨菪碱10 mg, 30 min无效加用曲马多100 mg肌内注射, 疼痛较重者予以杜冷丁50~100 mg肌内注射。

1.3 评价标准

采用数字评分法 (numeric rating scale, NRS) 并利用疼痛标尺让患者自己判断治疗前后疼痛指数的变化[3]。0表示无痛, 10表示无法忍受, 中间数字1~9表示疼痛的严重程度。

1.4 疗效判定标准

(1) 显效:治疗30 min内疼痛消失或下降6个疼痛指数以上, 静息时疼痛指数<3, 因为疼痛指数<3时, 患者并不感到太痛苦, 会对治疗表示满意[2]; (2) 有效:30 min内下降3~5个疼痛指数, 静息时疼痛指数<3; (3) 无效:疼痛基本无改善, 或疼痛指数下降<3。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4],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的平均疼痛缓解时间为 (17.65±15.38) min, 平均疼痛停止时间为 (34.68±16.46) min。

2.1 不同性别平均疼痛缓解时间及停止时间比较

不同性别的平均疼痛缓解时间和停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平均疼痛缓解时间及停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疼痛缓解时间及停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经治疗后,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2.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8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2.4 线性回归分析

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电针刺激时间和留针时间对疼痛缓解时间和停止时间的影响, 可得:t1=0.128t3+0.386t4-6.023 (式2.1) , 其中:F=4.074, P=0.03, 复相关系数R=0.503;t2=0.238t3+0.720t4-1.789 (式2.2) , 其中:F=10.895, P=0.01, 复相关系数R=0.690。其中t1、t2、t3、t4分别表示疼痛缓解时间、疼痛停止时间、电针刺激时间、电针留针时间。

3 讨论

肾绞痛是泌尿系统常见急症之一, 多见于肾、输尿管结石[5]。临床传统采用常规解痉镇痛和麻醉性止痛药进行镇痛、扩张输尿管平滑肌, 但其有口干、恶心、呕吐等副作用, 且有成瘾性的危险[6]。电针疗法是将传统针灸和现代医学相结合, 主穴及配穴的作用, 再配以电针刺激, 加强镇痛效果。研究认为针灸在肾绞痛发作时使痉挛的输尿管平滑肌松弛, 达到解痉止痛的作用, 使管腔扩大, 尿流增加, 解除结石嵌顿, 促进排石, 且针灸在治疗肾绞痛方面, 镇痛起效快、持续时间长, 无副作用, 操作简便, 对复发病例可重复应用, 特别是结石直径在5 mm以下时, 电针疗效较好[7,8,9]。

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 R表示因变量与所有自变量全体之间线性相关程度, 反映的是样本数据与预测数据间的相关程度, 式2.1与2.2中, R值均处于0~1, 说明还有部分因变量未纳入考虑, 可见患者的治疗时间和起效时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弱相关性) , 还与其他因素相关, 这是由人与人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所决定;另外可发现两个公式中t3的系数均比t4的系数低, 表明为达到更快的起效时间, 延长刺激时间远比留针时间有效, 说明电针刺激时间比留针时间更重要, 这也与实际操作要求相符。如果想要深入探讨电针刺激时间和留针时间对疗效的真实影响及内相关性, 获得更精确的预测模型方程, 将需要更多的数据和试验结果。

通过本研究证实, 在急性肾绞痛治疗中, 电针穴位治疗相比西药治疗可以缩短疼痛缓解时间, 且具有较高有效率, 且电针刺激时间和留针时间对疼痛缓解时间和停止时间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患者的治疗时间和起效时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且电针刺激时间比留针时间更为重要。

摘要:目的:探讨能方便快捷地缓解急性肾绞痛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随机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0例肾绞痛患者分为观察组27例和对照组23例, 分别采用电针穴位治疗和单纯药物治疗,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疼痛缓解时间及停止时间、临床疗效, 并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电针刺激时间和留针时间对疼痛缓解时间和停止时间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疼痛缓解时间及停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2.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8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患者的治疗时间和起效时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且电针刺激时间比留针时间更为重要。结论:电针穴位疗法是一种有效、便捷的治疗肾绞痛的方法, 是急诊肾绞痛患者的优先治疗方案。

关键词:肾绞痛,电针,急诊治疗

参考文献

[1]李辉明, 魏世平.急性肾绞痛的微创治疗[J].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3 (22) :20-21.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26.

[3]蒋朱明, 蔡威.临床肠外与肠内营养[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156-158.

[4]张鹏, 候祺, 张辉见, 等.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单发输尿管结石及疗效预测[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13, 18 (1) :27-29.

[5]张媛, 朱达明.肾绞痛伴肾包膜下积液的超声诊断与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5, 12 (21) :153-154.

[6]杨瑞洲.80例肾绞痛的药物治疗及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28) :136-137.

[7]丁丽, 王巍, 刘萍.“三才刺、透灸”并用治疗肾绞痛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 2011, 30 (5) :299-301.

[8]刘佳琳, 胡亚才, 李会娟, 等.针灸治疗肾绞痛近年概况[J].内蒙古中医药, 2015, 34 (9) :124-125.

电针治疗仪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00例患者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对失眠症的诊断标准, 且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绝对接受本次治疗, 并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其中, 治疗组50例, 男性16例, 女性34例;年龄21~62岁, 45~55岁的患者有31人;病程2个月~10年不等, 平均4.1年。对照组50例, 男性17例, 女性33例;年龄22~60岁, 45~55岁的患者有34例;病程1.5年~12年不等, 平均4.9年。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取穴:神庭穴、百会穴、四神聪穴、印堂穴、头维穴 (双) 、神门穴 (双) 、内关穴 (双) 、阴陵泉穴 (双) 、足三里穴 (双) 、三阴交穴 (双) 、太溪穴 (双) 、太冲穴 (双) 。针具:采用一次性40mm针灸针。酒精棉球。操作方法:施术者双手进行常规消毒。患者对针刺部位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后, 对印堂穴、百会穴、四神聪穴、神庭穴、头维穴 (双) 进行平刺, 对内关穴 (双) 、神门穴 (双) 、阴陵泉穴 (双) 、太溪穴 (双) 、足三里穴 (双) 、三阴交穴 (双) 及太冲穴 (双) 进行直刺。其中足太溪穴 (双) 、三里穴 (双) 、阴陵泉 (双) 行提插捻转的补法, 三阴交穴 (双) 、太冲穴 (双) 、内关穴 (双) 行提插捻转的泻法, 余穴均行平补平泻的针刺手法。针刺治疗得气后, 将百会穴、印堂穴、头维穴的针柄上连接电针连接线, 并选择KWD-808I型电针治疗仪进行连接, 选取连续波波形, 选取患者能接受的刺激量为标准, 电针加留针治疗共40min, 1次/日, 3~6次/周, 1疗程10次, 连续2个疗程为本次的全部治疗。

1.2.2 对照组

每晚于临睡前口服舒乐安定片2mg, 10d为1个疗程, 2个疗程为全部治疗。

1.3 疗效观察

参考标准为《中药新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失眠症的疗效判定。临床痊愈:夜间正常睡眠时间增加到6h以上, 自觉睡眠深沉, 且睡醒后无疲劳感。显效:睡眠时间较治疗前增加3h以上, 或夜间睡眠总时间增至5h以上, 睡眠深度明显好转。有效:睡眠时间有所增加, 但不足3h, 或夜间睡眠总时间增至3h以上。无效:睡眠时间未增长, 睡眠质量无明显改善。

2 结果

治疗组:针刺配合电针治疗后, 其中临床痊愈的患者为21例, 显效的患者为11例, 有效地患者为13例, 故针刺配合电针治疗失眠总有效率90.0%。

对照组:口服药物治疗后, 临床痊愈10例, 显效9例, 有效4例, 对照组治疗失眠的总有效率为46%。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行SPSS17.软件分析后, 治疗上有显著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P<0.5) 。

3 讨论

失眠属于中医学中“不寐”这一疾病的范畴, 其病机为阳盛阴虚, 阴不入阳, 最终导致阴阳失交而使心神受到影响, 失神而发本病。中医学博大精深, 静点理论认为“脑为髓海”, 故脑是人体元神所存之地, 人体阳盛阴虚, 则脑髓失养, 发为不寐[1]。

治疗组选用神庭穴、百会穴、四神聪穴、印堂穴、头维穴、神门穴、内关穴、阴陵泉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及太溪、太冲穴施针治疗[2,3]。神庭穴在前额部, 属于督脉的穴位, 为足太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 它有益精填髓的功效。百会穴位于巅顶部位, 四神聪穴是位于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的四个穴位, 百会穴是足太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 络于脑, 四神聪能加强和配合百会穴安神、醒脑的作用;印堂穴也在督脉上与前穴合用可以起到调理髓海、镇惊安神的疗效[4]。头维穴属于足阳明胃经, 同时也是足少阳胆经与足阳明胃经及阳维脉的交会穴, 其主要起到调和胆胃, 古语有“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语, 故针刺头维穴有促人安睡的功效。神门穴是心经的原穴, 能够调理心气, 起到安神定志的功效。内关穴是八脉交会穴, 有宁心、安神、调血、维系诸阴的功效。阴陵泉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及太溪、太冲穴都是补益气血的要穴, 也是日常保健治疗的常用穴位, 配用这些穴位可缓解患者失眠的症状, 减轻患者的焦虑、烦躁的心理[5]。

通过对印堂穴、百会穴、双侧头维穴进行适量的电针治疗, 通过用连续波脉冲波进行电刺激治疗, 可以将紊乱的脑功能重新恢复到协调的平衡状态, 且利用电针来代替运针, 可进一步加强针刺的效应。针刺与电针同步介入治疗, 可相互影响, 并不断加强针刺的临床疗效, 并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针刺疗程, 节约了治疗费用[6]。

从整个病例组的年龄及性别的分布来看, 处于中年的人, 特别是处于更年期的中年女性更容易出现精神衰弱及失眠症状。而这也与中年妇女正处于生理机能特别是保护性激素----雌激素激素减退的时期, 且这个时期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和来自自身的焦虑症状, 给这个年龄段的妇女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故这个时期出现失眠症状, 甚至发生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患者也比较多见。而这个年龄段的女性多有身体及心理的不适, 如潮热、盗汗、心烦、焦虑、抑郁等, 同时也提示, 这些身体及心理的因素也可能是造成失眠的重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 失眠患者常为中年人, 特别是更年期女性。我科使用针刺配合电针治疗失眠其总有效率可以达到89.63%, 对照组口服药物治疗失眠的总有效率为46%, 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P<0.5) 。故针刺配合电针治疗失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摘要:目的 通过对比治疗, 观察针刺配合电针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名临床诊断为失眠的患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经不同治疗后, 统计针刺配合电针治疗的患者及对照组的疗效, 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 针刺配合电针治疗失眠总有效率90.0%, 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刺配合电针治疗失眠疗效较好, 副作用较少, 是一种高效低毒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在临床中有推广意义。

关键词:针刺,电针,失眠,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侯冬芬, 姜睿, 唐觉非.针刺配合电针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 (3) :41-42.

[2]赵吉平.针刺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8 (21) :12-13.

[3]涂新生.推拿配合针刺治疗失眠8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09, 7 (8) :178-179.

[4]任珊, 高希彦.针刺治疗失眠选穴优化方案的临床研究[J].中国学报, 2009, 24 (6) :46-47.

[5]张志强.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0, 12 (1) :26-28.

电针治疗仪 篇9

【关键词】电针;心理干预;社交恐惧症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337-01

社交恐惧症又叫社交焦虑症(SAD), 是恐人症的一种类型[1] , 它不仅使患者痛苦焦虑, 而且严重影响其社会功能。据统计, 只有不到1/4的患者接受了正确治疗。为此作者采用电针合并心理干预疗法探索治疗社交恐惧症效果较为明显 , 现报告如下。

1资料社交恐惧症入组标准需符合以下条件:①ICD-10社交恐惧症诊断标准。②2周内未使用三环类抗抑郁剂、苯二氮类、MAOIs类及其他SSRI類药物。③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有严重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酒精和药物依赖、怀孕和哺乳期及心动过缓心律失常患者。随机选择2012年6月~2013年12月,1 本院精神科门诊及住院患者70例。其中男33例, 女37例, 年龄18~55岁, 按就诊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编号, 采用随机方法分为电针合并心理干预组与对照组,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治疗方法 针灸取穴:四神聪、百会、率谷(双)、太冲(双)、合谷(双)、内关(双)。操作方法穴位常规消毒, 用30号、25 cm毫针捻转进针法,;电针合并心理干预组1 先刺内关穴, 再刺百会, 以45°进针, 同时施捻转手法2 min, 得气后在针柄上通电针仪(型号:G-6805, 上海医疗器械厂产品), 使用疏密波, 30 min/次, 治疗2次/周, 2个月为1个疗程。

心理干预主要采用认知行为治疗, 首先心理医生应认真与患者交谈, 主要采取开放式提问技术。了解患者发病前有无明显诱因等, 以其建立良好医患关系。详细讲解治疗程序, 并记录个人生长史、生活环境、性格特点、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遭遇。医生据此推断出患者不良认知的根源, 应用认知疗法原理让患者真正认识到其存在的不恰当的 、歪曲的信念, 并指导、鼓励患者以成熟的、恰当的正确的信念面对现实, 以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同时采用系统脱敏及模仿行为等行为疗法, 逐渐使患者从认知到行为消除社交恐怖。上述过程一般需16次, 1 h/次, 2次/周。 对照组:患者口服氯硝西泮片;对照组1. 2. 2 氯硝西泮起始剂量1~2 mg/d, 隔2~3 d加量, 治疗量为2~4 mg/d, 均分为2~3次口服。

3结果70例患者均完成8周治疗。以LSA在8周末减分率评定:电针合并心理干预治疗组临床痊愈13例(35%)、显著进步18例(50%)、好转3例(8%)、无效2例(7%),;疗效1 显效率93%。对照组痊愈5例(15%)、显著进步15例(45%)、好转7例(20%), 无效7例(20%), 显效率8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LSAS、SAS治疗前后评分变化比较, 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电针合并心理干预组治疗中发生头昏1例。对照组中发生恶心、食欲下降2例, 头昏7例, 性功能障碍3例,;不良反应2 出汗2例。两组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无明显异常。

4讨论;中医学对社交恐惧症有着深刻的认识。《丹溪心法》称之为:“惊”, 认为其病因病机主要与情志因素有关, 由于心虚神怯或肝郁脾虚所致。本文采用的针灸疗法, 是“治之于外, 调之于内”的一种方法。通过针刺来刺激经穴, 调动神气的作用, 从而调和气血, 协调脏腑, 疏通经络, 扶正祛邪。

认知行为疗法是由Beck(1979年)提出[2] 。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 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具有以下特点:①求助者和咨询者是合作关系;②假设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障碍的结果;③强调改变认知, 从而产生情感与行为方面的改变;④通常是一种针对具体的和结构性的目标问题的短期和教育性的治疗[3] 。本研究主要采用在电针治疗的基础上分析患者的歪曲信念产生的原因和病理实质及阻碍正常心理发展的因素;鼓励患者树立正确信念;同时采用行为治疗原理使患者获得新的认知付诸实践、验证、巩固, 以消除社交恐惧症患者的社交回避和苦恼。氯硝西泮尽管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 缓解由恐惧症状引起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其恐惧症状产生的心理基础, 且容易出现反弹, 副作用较多, 有很大程度的依赖性[4] 。

综上所述,电针结合心理干预是治疗社交恐惧症有效方法之一,其治疗效果明显,而且起效很快,不良反应少,安全性比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郭莲舫.儿童多动症.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3:3.

[2]杨德森.行为医学.第2版.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558.

[3]曹建军.一例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社交恐惧症的案例报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0, (11):44-45.

电针治疗仪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面神经麻痹患者84例,均符合《中医诊疗常规》[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其中研究组男27例,女15例,平均年龄为47.1±5.2岁,平均病程为13.3±5.2天;对照组男28例,女14例,平均年龄为45.7±4.9岁,平均病程为13.3±5.2天。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4]

1.2.1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病程在7~30天内;③病变部位于茎乳突孔之下;④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晓治疗方式,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①排除镫骨肌支、内耳道、鼓索支之上及膝状神经节处病变者;②自发性出血、损伤后出血不止;③特殊人群,如孕妇、精神病等;④排除心脑肾等严重病变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电针治疗,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上配合推拿治疗,均以10天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3.1 推拿治疗

患侧穴取四白、阳白、攒竹、睛明、下关、地仓、太阳、水沟、翳风、承浆、迎香、颧髎;两侧穴取合谷、颊肌、额肌、咀嚼肌及眼轮匝肌。操作者采用拇指揉法、一指禅推拿法作用于相关穴位,行往返治疗2min/次,待患者出现酸胀感后以拿法作用于面部肌肉,操作手法应轻柔且维持酸胀感,然后用拇指抹法沿鼻唇沟反复治疗约3min,最后双手于合谷穴施拿法治疗1min,总时间约30min,每天治疗1次。

1.3.2 电针治疗

穴取患侧阳白、地仓、鱼腰、承浆、颊车、牵正、下关、太阳、风池、翳风、合谷等,常规皮肤消毒后采用1.5~2.5寸毫针(苏州医疗用品厂)刺入上述穴位,采用G6805-2型低频电子脉冲治疗仪接通太阳与阳白、地仓与牵正,选疏密波,电流由小变大,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次治疗30min,每天1次。

1.4 观察指标

1.4.1 疗效标准[5]

临床治愈:患者治疗后面部表情自然,眼裂可闭合,鼻唇沟两侧对称,无口角歪斜等症状,额纹正常;显效:治疗后患者面部表情基本自然,眼裂不可完全闭合,鼻唇沟不对称、但明显变浅,口角、额纹基本正常;进步:治疗后,眼裂可闭合一半、面部表情不自然、鼻唇沟不对称,口角微歪斜,额纹并未完全恢复;无效:体征、症状均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1.4.2 症状改善情况

观察额纹、皱眉、瞤目、鼓腮、吹口哨、降下唇、紧闭眼、静止时肌张力、搐鼻等10项症状,并对其进行评分[5],各项均为0~2分,0分表示该功能消失,2分表示功能正常,计算总得分评价其症状改善情况。

1.4.3 面神经功能

采用House Brackman面神经标准并赋值进行评分[6],共分为1~6级,1级表示肌功能正常,6级表示无运动。

1.5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15.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6%;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2.2 病情改善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症状评分、面神经等级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症状评分、面神经等级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且研究组治疗后的症状评分、面神经等级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3 讨论

祖国医学对于面神经麻痹的记载最早可见于《黄帝内经》,纳为“口僻”、“口”等范畴,随后渐渐出现如“歪嘴风”、“面瘫”等病名。既往医家提出了该症的病因,如《金匮要略》中提到的“贼邪不泄,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李枢在《医学入门》中有言:“风邪出入反缓,正气反急,导致口眼斜。”因该症发病急,且常与风邪入侵有关,患者多有口眼歪斜等临床表现,故众多医家将其归入风门。治疗方面,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中云:“口眼斜,血液衰涸,不能荣润筋脉。”因而提出了面部经气组织、筋肉失养的病机,治疗则以活血通络并疏调经筋为主[2]。

本研究采用推拿结合电针进行治疗,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6%,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联合治疗对面神经麻痹的治疗效果理想。治疗时取穴患侧阳白、地仓、承浆、颊车、下关、太阳、风池、翳风、合谷、四白等,两侧选合谷、颊肌、额肌、咀嚼肌及眼轮匝肌,其中颊车、四白为足阳明胃经穴,前者对口、颊肿、齿痛、口噤不语之症有效,后者主治目痛、口僻、戾目不明;阳白对眼睑下垂、面瘫有改善作用;下关是少阳、足阳明的交会穴,主偏风、口目[3];远端取合谷等穴,对头面部诸疾如面瘫等有特效。上穴合用能改善面神经麻痹症状。同时,推拿与行针治疗具有祛风化痰、通络活血、补虚益气等功效,能改善失去濡养的面部组织营养,促使病灶内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快速改善组织微循环,滋养面神经;且推拿、电针均能促进病理产物的排除,保证经筋纵缓自如,面神经麻痹症状则快速改善[4,5]。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面神经等级、症状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推拿联合电针治疗在改善面神经等级、症状评分方面优于单纯电针治疗。

综上所述,推拿联合电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可靠,对面神经症状的改善作用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推拿配合电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84例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研究组则给予推拿配合电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结果 。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6%(P<0.05);研究组症状评分、面神经等级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配合推拿治疗面神经麻痹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面神经症状,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面神经麻痹,推拿,电针,疗效

参考文献

[1]吴蒙,刘牧军,王建莉,等.自我围剿推拿配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J].上海护理,2014,(6):54-56.

[2]贾先红,任玉乐.穴位透刺配合电针用于治疗周围性面瘫及预后测评的研究☆.实用医学杂志,2014,(10):1655-1657.

[3]罗玲,李洪清.针灸推拿中药结合TDP治疗面瘫的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2,9(29):393-394.

[4]谢辉,刘兆平,张文彩,等.急性期浅刺结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3):361-362.364.

[5]蒋名平,王晓涛,邓明卓,等.中西医结合分期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78例临床观察☆.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7):3486-3486.

上一篇:消化道黏膜下肿瘤下一篇:石油企业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