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治疗(共12篇)
全身治疗 篇1
牙科畏惧症 (dental fear, DF) 是对牙科诊治过程或其中某些环节的害怕, 儿童患者常常出于对陌生环境、陌生人、牙科治疗过程及疼痛的恐惧而不能与医生进行很好的治疗合作, 直接影响到儿童牙病的治疗质量。从2004-10~2005-07, 我科与口腔预防保健科合作开展门诊全身麻醉下儿童牙病防治技术,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为儿童牙病治疗及口腔预防保健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和思路,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治疗患儿18 例, 年龄为1 岁8 月~10 岁, 其中男性8 例 (占44.4%) , 女性10 例 (占55.6%) , 平均年龄 (48±30) 个月, 体重 (15.5±3.8) kg, 4 例为弱智儿童 (占22.2%) 。牙病防治内容包括充填修复、根管治疗、拔牙、舌系带修整、间隙保持、窝沟封闭、氟保护漆防龋, 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纳入标准:尝试其他方法不配合牙病治疗, 排除患有其他系统性疾病, 无麻醉禁忌证的患儿。
1.2 麻醉方法
首先了解患儿心理状态, 消除其紧张情绪, 并与家属解释麻醉的必要性、麻醉经过及麻醉风险并签署麻醉同意书, 预约麻醉时间, 嘱家属按照全身麻醉要求对患儿进行禁食禁饮。
麻醉诱导及维持 予氯胺酮7~8 mg/kg、阿托品0.1 mg/kg肌注进行麻醉。患儿入睡后静脉输注50 g/L葡萄糖生理盐水以补充禁食量, 用微量泵静注异丙酚, 辅以氯胺酮1 mg/kg维持麻醉。
麻醉过程中监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心电图、血压, 严密观察呼吸情况, 防止治疗过程中舌根下坠、分泌物、冲洗液、异物等导致呼吸梗阻。
自治疗结束至患儿哭闹或者唤之睁眼的时间称为苏醒时间;自手术结束至患儿离开恢复室回家的时间称之为离室时间。患儿苏醒后经麻醉医师同意并解释麻醉后饮食、呕吐防治措施及患儿活动注意事项后方能离开。
由于患儿居住地较远, 因此均采取电话或手机联系, 主动询问或由家属反馈患儿麻醉后情况及并发症, 并指导家属进行处理。
2 结 果
小儿全身麻醉下行牙病治疗共18 例。治疗时间平均97.2 min, 患儿苏醒时间平均20.8 min, 最快10 min, 最慢40 min, 离室时间平均为78.3 min, 所有患儿均于治疗当日返回家中 (表 1) 。在麻醉期间大多数患儿监测指标均正常, 无心律失常、低血压、呼吸抑制等情况发生。恢复期及术后访视有2 例出现呕吐, 均于当日晚前恢复正常。
3 讨 论
我院门诊在全身麻醉下开展牙病治疗18 例患儿, 因恐惧原因占77.8%;智力障碍及脑瘫占22.2%。对于全身麻醉, 患儿家 属 顾虑较多, 主要是对全身麻 醉不了解, 尤其担心全身麻醉对智力发育有影响的误解, 经耐心解释后少数家属方同意全身麻醉。
国内有作者报道使用肌注复方冬眠灵对不合作幼儿进行龋齿治疗[1], 但复方冬眠灵起效慢, 麻醉效果和对痛觉抑制作用弱且药物对血压和神经系统有副作用, 不适合小儿门诊麻醉, 同时没有麻醉医师协助对呼吸、循环的监测, 患儿安全得不到保证 (英国官方于2001-12-01起要求所有牙科麻醉必须在有急救设备的医院科室内进行) [2], 所以没得到推广应用。
由于口腔手术或治疗与麻醉医师抢占口腔通气道, 使得麻醉医师呼吸道管理的难度极大。气管插管通常是口腔麻醉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最佳方法, 亦有门诊麻醉中使用喉罩[3]的报道, 但使用气管插管及喉罩不仅成本高, 加重患儿的经济负担, 而且麻醉维持需要的药物剂量增大, 术后并发症较多, 影响患儿的恢复。故本研究采用不进行气管插管, 保留自主呼吸, 鼻导管中流量给氧, 使用吸引器吸出或纱布条阻碍口腔内水、分泌物及异物进入咽部, 但如此仍存在上呼吸道梗阻的危险。水、分泌物等不慎进入咽部可造成误吸或者治疗中采取某些体位 (如头前倾位) 可发生舌根下坠等呼吸道梗阻 (本治疗出现2 例) , 尚有3例由于治疗的刺激出现喉痉挛。因此保证门诊全身麻醉下牙病治疗患儿的呼吸道通畅, 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也是一个必须要研究解决的课题, 目前我们尚未找到非常安全有效、经济实用的方法。
快速苏醒与尽早恢复活动是门诊麻醉首要考虑的因素, 因此我们选用短效的氯胺酮肌注后, 使用异丙酚进行维持, 仅用较小剂量的异丙酚即能保证患儿治疗中平稳。另外, Averley 等[4]发现使用咪唑安定结合七氟醚、笑气和氧气进行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则效果和成功率均明显提高。因此吸入麻醉亦是门诊麻醉下进行牙病治疗的较佳选择。但吸入麻醉药物昂贵, 需要较好的呼吸管理设备, 也考虑到吸入麻醉药物对治疗医师的影响, 我们未将其作为首选方法。
麻醉恢复期, 所有患儿苏醒迅速, 最快10 min, 平均20.8 min。18 例患儿均能当天返回家中, 麻醉后进行随访, 18 例患儿除2 例出现呕吐外, 均无其他并发症。所有患者父母对治疗效果、医院服务等均表示满意。
通过本次研究, 我们认为在门诊全身麻醉下进行牙病治疗是可行的。我们已逐渐掌握了全身麻醉下进行牙病治疗的技术要点, 也正积极开展新的技术方法以解决目前存在的不足。我们相信, 这项技术的普及将会为儿童牙病治疗及口腔疾病预防工作提供一种新的途径并发挥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孔庆新, 姜广芝.肌注复方冬眠灵在不合作幼儿乳牙龋齿治疗中的应用 (附18例报告) [J].哈尔滨医药, 2002, 22 (1) :51.
[2]Landes DP.The provision of general anaesthesia in dental practice, an end which had to come?[J].Br Dent J, 2002, 192 (3) :129-131.
[3]Atan S, Ashley P, Gilthorpe MS, et al.Morbidity followingdental treatment of children under intubation general anaes-thesia in a day-stay unit[J].Int J Paediatr Dent, 2004, 14 (1) :9-16.
[4]Averley PA, Lane I, Sykes J, et al.An RCT pilot study to test the effects of intravenous midazolam as a conscious seda-tion technique for anxious children requiring dental treat-ment———An alternative to general anaesthesia[J].Br Dent J, 2004, 197 (9) :553-558.
全身治疗 篇2
全身性的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是不能彻底治愈的.一般是治疗能过正常生活.适当功能锻炼,服药如扶他林(或西乐葆)加帕夫林,来氟米特效果可以。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经过内科积极正规或药物治疗,病情仍不能控制,为防止关节的破坏,纠正畸形,改善生活质量可考虑手术治疗。但是一般是不建议手术的,因为有一定的危险。
中医治疗方法包括:针灸、穴位敷贴、中药熏洗、中药熏蒸等。西医治疗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慢作用抗风湿药、植物类抗风湿药、激素、生物制剂等。你目前服用的美洛昔康属于非甾体抗炎药,可以加用白芍总苷胶囊。
全身治疗 篇3
【关键词】 全身骨扫描检查;鼻咽癌;骨转移;分化程度
鼻咽癌是一种高发肿瘤,并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约为2到3倍[1]。在临床诊断过程中,鼻咽癌会发生骨转移,因此有时会造成漏诊问题的出现。因此早期的检查对于鼻咽癌患者的治疗以及预后都会产生较大影响。全身骨扫描检查与CT、MRI检查或者X线检查相比,灵敏度更高,可以更快发现患者的病变情况,在临床上具有较大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我院于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40例鼻咽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为23例,女性患者为17例。患者年龄在38~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6岁。40例鼻咽癌患者中,鳞状细胞癌患者有12例,腺癌患者例数有18例,未分化癌患者有10例。所有患者均测定了血钙和血清碱性磷酸酶含量。
1.2 检查方法
1.2.1 检查所用的仪器 鼻咽癌患者的全身骨扫描检查采用的是Siemens Symbia E双探头SPECT显像仪器,使用低能高分辨准直器,矩阵为256×1024,全身扫描采集计数超过1500×103并进行99mTc-MDP常规标记。
1.2.2 检查方法 采用99mTc-MDP 1110 MBq进行骨显像,患者静脉注射显像剂3~4小时后显像。如果患者出现明显疼痛症状,可以给予止痛措施让患者保持正确的体位,每名患者在进行常规的全身前后位骨显像以后,再进行局部显像。
1.3 鼻咽癌骨转移的判定标准
当患者情况符合以下条件时,即认为患者出现了鼻咽癌骨转移现象:第一,在排除其它骨骼病变以及外伤情况下,全身骨扫描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身体部位有三处以上存在放射性核素异常分布,骨转移症状较为明显;第二,单处或者两处以上存在放射性核素异常分布情况,并且经CT、MRI检查或者X线检查确认存在骨转移;第三,患者出现临床骨转移症状,CT、MRI检查或者X线检查提示存在骨转移征象而全身骨扫描检查为阴性。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选取的40例鼻咽癌患者中,18例患者的全身骨扫描检查结果异常,显示患者存在骨转移可能,之后经确诊发生骨转移征象的有14例。其中4例为假阳性,所占比例为22.22%;另有1例患者为假阴性,其MRI检查提示出现骨转移,符合确诊标注,因此实际发生骨转移患者的例数为15例。全身骨扫描检查的阳性(PPV)预测率为77.77%,阴性(NPV)预测率为94.44%,特异性为83.33%,准确率为87.50%。
3 讨论
恶性肿瘤非常容易发生骨转移,同时其也是实体肿瘤致死的主要原因[2]。鼻咽癌是否发生骨转移情况对于患者肿瘤分期的确定、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预后的判断有着重要影响。与X线检查相比,全身骨扫描检查的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可以提前3~6个月发现骨转移病灶,在临床骨转移诊断中有着良好的应用价值,可以为鼻咽癌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预后的判断提供有力依据。
鼻咽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主要临床症状为骨痛,有时还会伴有病理性骨折以及神经系统方面的症状[3]。本次研究中,确诊出现骨转移的15例患者中,有7例患者没有出现任何临床症状,所占百分率为46.67%。因此,在临床上,如果患者出现肩胛痛、腰腿痛以及病理性骨折等情况,需要进行深度检查来确诊,否则很容易导致误诊。但同时也提醒我们,当中老年人开始出现进行性肩胛部痛和腰腿痛等病症的加重时,需要提高警惕,考虑癌症骨转移的可能性。
我国的南方地区为低分化鳞癌的高发地,恶性程度高并且转移时间早。就诊时往往已经有5%~25%左右的患者已经发生骨转移。本次研究中,10例未分化鼻咽癌患者中有9例都发生了骨转移,由此可知,鼻咽癌患者的肿瘤分化程度与骨转移有着密切关系[4],肿瘤分化程度越高,骨转移发生率越低。
全身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可以让医师详细了解患者的骨代谢与血供情况,可以有效提高骨转移诊断的灵敏度,这也是全身骨扫描检查可以提前3~6个月发现骨转移病灶的原因所在。本次研究中确诊的15例鼻咽癌骨转移患者中,有7例患者没有出现任何临床症状,所占百分率为46.67%。由此可知,对于临床症状不明显的患者,全身骨扫描检查可以在排除临床症状干扰的情况下有效提高确诊率。
鼻咽癌患者的骨转移一般发生在接受放疗3~5年内,因此,对于鼻咽癌患者来说,在初诊时即接受全身骨扫描检查可以帮助医师更准确地确定肿瘤分期情况并制定最佳治疗计划,放疗之后再次进行全身骨扫描检查则可以尽早确定是否出现骨转移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预防与治疗措施,对于鼻咽癌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有着很大影响。
参考文献
[1]刘凯,韩艳艳,马斌林.鼻咽癌调强适形放疗137例远期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3,(5):41-42
[2]罗伟仁.人鼻咽癌中癌干细胞的形态和组化特性及其临床意义[J].南方医科大学,2012,(4):96-96
[3]唐爽,李素芳,林灿洁.鼻咽癌患者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分析[J].中国癌症防治杂志,2009(2):124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治疗概况 篇4
迄今对SIRS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对SIRS治疗的目的和核心是及时有效地阻止SIRS向MODS转化。因此SIRS整体治疗的重点, 应包括3个方面:原发病的治疗、器官功能的保护、预防“二次打击”[2]。对可能出现的病情加重的因素进行干预, 防止“二次打击”, 对预防MODS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原发病的治疗
持续的损伤或再次的损伤会加重SIRS, 导致病情恶化, 因此, 妥善处理原发病, 积极防治原发病的并发症, 对SIRS的治疗具有根本的意义[3]。包括选用合适的抗生素控制感染, 积极救治烧伤、创伤, 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纠正缺血、缺氧状态等。据报道不合理应用乙酰水杨酸达血浓度33.5~67.6 mg/dl的毒性水平时, 也可诱发SIRS, 因此这种情况下禁忌使用水杨酸类抗炎药。慎用或避免使用IFN、IL-2、G-CSF等促免疫生物制剂, 倘因合并其他疾病需要使用这些药物时, 应权衡其利弊[4]。
2 从整体的观念出发, 维护器官功能
首先是液体复苏, 机体遭受创伤感染后, 较早出现的是低灌流和组织缺血缺氧。快速补充血容量, 取得最佳前负荷, 维持终末器官的灌注, 从分子水平纠正缺氧状态, 可以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 是保护器官功能的重要措施[5]。
3 预防“二次打击”
创伤感染烧伤等早期直接损伤作为第一次打击, 所造成的全身炎症反应往往较轻, 但第一次打击激活了机体的免疫系统, 如果此后病情稳定, 炎症反应往往就逐步减轻, 患者康复。如果第一次损伤后再出现感染, 休克、出血等第二次、第三次的打击, 机体己处于激活状态的免疫系统, 产生大量的炎症介质, 导致组织器官更严重的损害, 第二次打击强度本身可能不及第一次打击, 但往往是致命性的[6]。常见第二次打击包括感染、休克、出血、缺氧等, 对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潜在发病因素施行预警性早期干预, 防止“二次打击”, 打断疾病恶性趋向化的链条, 对预防SIRS转化为MODS具有重要的意义[7]。
4 针对SIRS机制治疗探索
十多年来, 针对SIRS有许多的治疗探索, 抗介质治疗已被证实无效, 血液滤过、免疫刺激等治疗近年似乎让人们看到希望, 但至今并未被肯定, 尚需进一步研究。
4.1 抗LPS治疗
目前最基本的疗法仍是使用氟哌酸、新霉素、巴龙霉素等抑制肠道Gram阴性杆菌的繁殖, 减少肠源性LPS的生成;用消胆胺、活性炭、白陶土等吸附和阻止LPS的吸收[8]。
抗LPS单克隆抗体如HA-l A (centoxin) 在体外和动物试验中可中和LPS, 曾被用于治疗sepsis, 但以后由于可能的毒性作用而停用。研究提示HA-l A不提高IL-1β或TNFα的浓度, 不影响健康人各种细胞因子的产生, 但可诱导一些ICU患者IL-6水平升高并与死亡率上升有关。这一现象提示在对SIRS、sepsis等运用某一免疫疗法时, 应认真慎重评估它们对不同对象细胞因子产生能力的影响[9]。干预LPS诱导单核/巨噬细胞合成细胞因子的信号传导途径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现知LPS可与单核/巨噬细胞上的膜受体CD14等结合, 继而活化细胞内的磷脂酶C (PLC) 、多种蛋白激酶、PLA2、磷脂酶D (PLD) 。PLC活化后可致二酰甘油 (DAG) 和l, 4, 5-三磷酸肌醇释放, 前者可介导蛋白激酶C (PKC) 的激活, 后者可诱导细胞内Ca2+浓度升高;蛋白酪氨酸激酶活化后可介导IL-1、TNFα等细胞因子的产生;丝裂原激活性蛋白激酶活化后可使胞质PLA2激活, PLA2可酶解细胞质膜产生花生四烯酸;PLD激活后可释放磷脂酸 (phosphatidic acid, PA) , PA则可提高DAG的产量等[10]。 (R) -1- (5-羟) -3, 7-二甲基黄嘌呤 (CT-1501R, 非专利名lisofylline) 是通过磷脂酸途径传递信号的第二信使的抑制剂, 可将SIRS时单核因子 (monokines) 的释放减少约50% (药物浓度200 mmol/L时) 或30% (50 mmol/L时) , 而且似乎不受相应刺激强度的影响。CW-1501R至少可在前翻译水平抑制IL-1、TNFα等的诱导释放, 但似不能抑制LIDS诱导的人白细胞IL-8或IL-1受体拮抗剂等的释放[11]。总体上, CF-1501R对SIRS可能有一定的防治的作用。
4.2 拮抗炎性细胞因子的功能、减少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
理论上, 通过使用针对1L-1、TNFα、1L-6、IL-8等的单克隆抗体, 或其受体拮抗剂, 可以达到拮抗炎性细胞因子的功能、下调炎症反应的目的, 但临床试验表明此类免疫调节疗法治疗SIRS的效果并不佳, 不能明显减少发病率和死亡率, 可能因为: (1) 在拮抗细胞因子有害作用的同时, 也削弱了其生理功能; (2) sepsis等疾病时多种炎症瀑布反应的复杂性使单一免疫制剂效果不明显; (3) 细胞因子受体存在不同的亚型, 其功能可能也不同; (4) 有增加CARS发生的危险。随着对细胞因子网络各方面认识的加深, 此类治疗将来可能会有所突破[12]。核因子k B (NF-k B) 是重要的转录因子复合物, 通过激活细胞因子瀑布等的产生而在急性炎症的调节中起一种基础作用, 抑制NF-k B的活性以下调炎性介质的产生, 可能是今后更深层次免疫治疗的研究方向。
4.3 血液滤过和/或吸附疗法
血液滤过是利用正向压力将血液通过具有一定孔径的半透膜 (如聚磺基滤膜) , 从而滤除一定大小的炎性细胞因子及其它有害物质[13]。如果以Na+、尿素等可自由通过滤膜的物质的滤过系数为1.0, 那么白蛋白 (分子量约65 000) 和肌球蛋白 (分子量约17 000) 的滤过系数分别约0.005和0.074。许多细胞因子的分子量为10 000~20 000, 其清除率低于尿素清除率的10%, 但要高于白蛋白等大分子蛋白。细胞因子能否被滤过及滤过效率高低, 除与其分子量大小等有关外, 还与下列因素有关: (1) 能否和血浆白蛋白结合, 例如TNFα、IL-1等可与白蛋白结合而使分子直径增大, 滤过效率下降; (2) 是否形成多聚体, 例如TNFα单体分子量约17 500, 可透过滤膜, 但在血中它呈三体 (trimer) 结构, 分子量为45 000~55 000因而滤过率很低[14]。有报道血液滤过可增加IL-6的清除, 但不能增加TNFα的清除, 可能与上述因素有关[15]。
通过吸附除去细胞因子是另一种手段, 吸附程度与吸附性物质及炎性介质本身均有关, 据认为聚丙烯腈的吸附能力较大。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随时间延长可出现吸附饱和现象而降低效率。
生物去毒血浆滤过系统 (biologic-detoxification plasma filtration system, DTPF系统) 则将去毒血液双吸附系统 (the DT hemodiadsorption system) 和一种推拉微球滤过系统 (the push-pull pheresis PF system, 一种包绕0.5μm血浆滤膜的粉末状吸附剂悬浮体) 组合起来, 双向血流 (80~100 ml/min) 通过PF膜, 在血浆蛋白与粉末吸附剂间;提供直接接触, 以15~25 ml/min的速率去除TNFα、IL-1β、IL-6等细胞因子[1]。在美国FDA的资助下, Levy等用此种装置治疗8例严重SIRS伴器官衰竭者, 发现90 min时仍未见饱和现象, 所有患者病情均得到改善, 血压回升, 对升压药需要量下降, 血浆有关细胞因子水平保持稳定或下降, APACHEⅡ评分好转。
4.4 经肠道免疫调节性营养治疗
免疫调节性营养的主要成分包括w-3-聚不饱和脂肪酸 (w-3-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PUFAs) 、精氨酸及各种核苷酸等。PUFAs有抗炎和抗血栓作用, 可能与二十碳五烯酸 (EPA) 摄取增加及其后的代谢有关[16]。炎症反应激活后, EPA可与花生四烯酸 (AA) 竞争环氧化和脂氧化代谢途径。与AA相比, EPA代谢中间产物的致炎和化学趋化作用均较弱, 因此可通过调节脂质介质的产生而削弱炎症反应。实验和临床研究均提示SIRS发病早期应用这种免疫凋节性营养进行早期“全胃肠营养 (TEN) ”治疗可延缓病情恶化, 降低死亡率。如因特殊原因不能进食, 也可考虑作为“全胃肠外营养 (TPN) ”的组成部分。
4.5“全内脏复苏”治疗
阻断肠黏膜的损伤是SIRS的重要治疗措施。保护肠黏膜的完整性需要采用“联合干预治疗”, 或称“全内脏复苏 (total splanchic resuscitation, TSR) ”, 主要措施包括: (1) 给予谷氨酰胺经肠饮食, 以利肠黏膜细胞的分化和分布, 对维持肠黏膜屏障的功能和防止细菌易位具有重要意义, 但在肝功能衰竭患者本药应慎用; (2) 经肠或全身给予抗氧化利治疗, 可减少肠黏膜损伤、限制通透性增加; (3) 减少胃酸分泌; (4) 应用能选择性改善胃肠黏膜血供的血管活性药物等, 这可能在“TSR”中起中心作用。低灌注压力时, 肠道血管平滑肌可周期性收缩和舒张, 使肠壁血管内径出现每分钟1~3次的节律性大小变化, 称为“慢波血流运动”现象, 可改善组织灌注, 减少白细胞的粘附、提高血管内外成分的交换及淋巴回流[17]。实验和临床研究提示多巴酚丁胺和dopexarnine均可通过增强胃肠道血管平滑肌的这种运动而改善胃肠道血供;多巴酚丁胺尚具有提升胃肠黏膜p H的作用。多巴胺可选择性作用于多巴胺受体而引起内脏血管舒张, 理论上可用来作为TSR疗法的组成部分, 但许多研究提示它不仅不能改善内脏的血流, 而且可降低血压正常的sepsis动物模型回肠黏膜动脉的这种“慢波血流运动”, 这可能与多巴胺还可作用于其他肾上腺素能受体有关, 提示它不宜用于TSR疗法。
4.6 补充硒 (Se) 等微量元素
可静脉补Se 40μg/d×2周以上或至病情基本稳定, 也可口服补Se, 例如可服用硒胱氨酸50~100 mg/d, 1g/L的亚硒酸钠口服液50~100 ml/d[18]。又因Se能与维生素E起协同作用, 加强维生素E的抗氧化作用, 清除氧自由基, 因此可同时静脉补充维生素E 11.21 U/d。亦可同时补充其他抗氧化剂如辅酶Q、半胱氨酸等。动物试验提示Se与钼、铬、铜、硫元素有拮抗作用, 但与锗、锌有协同作用, 特别是与锌有协同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所以两者可同时适量补充。
4.7 糖皮质激素在SIRS治疗中的应用原则
据研究TNFα、IL-1、IL-6可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通过糖皮质激素的释放对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进行负反馈调节。少量、短期的糖皮质激素治疗, 配以合适的抗生素, 有助于补偿该轴相对的和暂时的功能缺陷, 重建细胞因子释放的生理性调控机制。
5 对症支持治疗
包括补充足够的液体、电解质, 能量, 纠正酸碱失衡等。如出现MODS, 应根据特定器官功能障碍时的救治原则进行积极治疗。
全身美白的方法 篇5
虽说皮肤对人形象是很重要的,但是有些人不懂得如何去美白自己的皮肤,导致皮肤会变的越来越差,这样的情况是自己很不愿意发生的,所以大家可以看看下面一下美白的方法。
全身美白方法1.把握出行时间
选择紫外线较弱的时段出行,早上10点至下午2点是一天之中紫外线最强的时段,对肌肤的伤害也最大,应当尽量避免在此时出行。
全身美白方法2.使用防晒产品
使用防晒产品进行防晒是非常必要的。每隔2~3小时使用1次防晒品是恰当的。此外,提醒广大的游泳爱好者,在享受沙滩风情的时候,也要用防晒产品来保护皮肤,因为在水中肌肤一样会被晒伤,这时可选用防晒系数高且具防水效果的防晒品。
全身美白方法3.户外活动结束后,应当把全身冲洗干净
以轻松的动作擦拭身体,接着用温水将泡沫冲洗干净,然后用冷水冲淋,并抹些身体护肤品,或用毛巾包裹冰块,冰镇在发热的肌肤上,缓解燥热不舒服的感觉。
全身美白方法4.西瓜皮冰敷皮肤
西瓜不仅可以消暑降火,而且西瓜中含有的维生素C是美白的佳品,将冰凉西瓜皮敷在晒红的皮肤上,可以镇定、滋润皮肤;天然芦荟对皮肤的护理功效非常显著,可取出中间的芦荟汁敷在肌肤上,有消炎、祛火、清爽肌肤的功用,能有效改善肌肤发红现象。
全身美白方法5.放松身心,保持良好心情
生活的压力、内心的烦闷都会对肌肤造成不良影响,长期处于压力下的人需要特别照顾肌肤,在宁静的夜晚聆听轻松愉快的音乐,放松紧绷的神经,在纯美的声音中做个美白保养,舒缓疲惫了一天的身心。
全身美白方法6.拒绝人工食品添加剂的食物
人的内脏会维持代谢正常,让黑色素顺利排出,而食物中的人工添加剂会成为内脏的负担,造成黑色素沉淀,形成黑斑、雀斑等。现在的工业生产品种大多含有人工添加剂,拒绝食用含有诸如防腐剂、人工色素等添加剂的食品,对皮肤的护理是非常有益的。
全身美白方法7.选择适合自己的防晒品
一般来说,白皙皮肤比深色皮肤更容易被阳光灼伤,所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防晒品,要依据自己将在紫外线照射情况下停留时间的长短来选择相应防晒指数的防晒品。不要盲目听从他人推荐,最好咨询专家。
全身美白方法8.阳光中注意眼部护理
保护方法是截止紫外线滤镜。眼部防晒品和化妆品也能避免眼周肌肤受到阳光的伤害。
全身美白方法9.日晒前忌服光敏性药品和食品
在接触紫外线后,一些荷尔蒙药物和糖精会引起皮肤黑色素加深,还有一些抗生素类药,具有很强的光敏性,在日间外出时,要尽量避免服用具有这些成分的药物或食品。
全身美白方法10.日晒前不用光敏性蔬菜敷脸
柠檬、芹菜、黄瓜等很容易在阳光照射下导致皮肤发炎,甚至形成斑点,因此应避免在日晒前使用这些蔬果贴脸。
全身CT并非全身CT检查 篇6
其实,“全身CT”主要是相对于早期仅能做颅脑检查的第一代CT而言,是技术进步、产品升级换代的结果。它除了能够对颅脑进行检查外,还可以对人体其他部位进行检查,故称之为“全身CT”;但并不是用“全身CT”检查就要把全身都检查一遍。同其他检查一样,所交费用也不是全身检查的费用,而是某个或几个部位的检查费用。
CT的诞生对医学的进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使这项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CT的性能不断得到提升,功能更加齐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对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大为提高。但CT毕竟只是检查手段之一,并非对所有人体器官或组织都非常适用,也不可能代替所有的医学检查。另外,CT检查要根据临床需要、人体不同的部位以及不同情况的受检者,采取不同的扫描方式,运用不同的方法,有的差异非常大。比如,CT检查有平扫和造影之分,受检者体位有仰卧、俯卧、侧卧甚至坐位之分,各个部位检查前对受检者的准备以及检查中的要求不一,等等。先进的功能越多的CT仪器,某些具体要求更为细化和严格。因此,要一次将全身检查完,并不是简单地从头到脚扫描一遍就行了,而是需要许多复杂的步骤和程序才能完成,并且费用相当可观。
即使CT能够适用于所有器官和组织的检查,但还存在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受检者要接受大剂量的X线辐射。检查的部位越多,受检者接受的X线辐射就越多。一次做完全身检查,对人体造成的辐射损害将大为增加,无疑是得不偿失。
全身伽玛刀治疗过程中意外伤2例 篇7
1临床资料
例一:患者男,47岁,因食道癌位肝癌、膈下、胃周淋巴结转移,在第18次治疗结束时,由于操作人员疏忽,在将患者拉出治疗台时,因源体准直体尚未停稳,导致患者左上肢夹伤。查体:右肘关节尺侧见一约鸡蛋大小血肿,触病明显,皮肤软组织挫伤约3×3cm,可见脂肪组织及活动性出血,诊断为左上肢尺侧皮肤软组织挫伤。
例二:患者男,70岁,因左下肺低分化鳞癌并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接受第4次伽玛刀治疗时,因患都上肢移动,不慎被源体准直体压伤右臂,当时伤处疼痛明显,右无名指、小指不能活动。查体:右肘关节上方内侧见一约8cm2软组织裂伤,深入到肌层,有少量活动性出血,局部肿胀明显,被活动疼痛加剧,主动活动受限,由于无名指、小指活动爱限,诊断为右肘关节皮肤撕裂伤伴尺神经挫伤。
上述两例患者伤后即进行X片检查,均未发现骨折表现,给予清创缝合、抗炎、止血等处理,半月伤口愈合,症状缓解。
2讨论
全身伽玛刀治疗是肿瘤治疗主要方法之一,治疗前首先在CT或者MRI下定位,用与其扫描订相适配的特制定位床固定,置病人于治疗体位,一般取仰卧位,双臂上举[1]。因接受伽玛刀治疗的肿瘤病人多为肿瘤晚期及老年人,多为体质较差,治疗摆位时,双臂不能长时间上举配合治疗,故治疗中应注意以下几点:可用约束带固定限制患者,特殊患者可取双臂平置于身体两侧,再用约束带固定限制:摆位应做到患者体位舒适,重复性好及身体表面和定位膜最大接触;然后简要介绍治疗过程,告知大约治疗时间,消除患者对治疗的恐惧感,并仔细询问病情,确认能耐受治疗后,送患者进入治疗室;按照定位要求验证患者的治疗体位变化,及时处理突发事件:保持治疗室内空气清新,可播放舒缓的音乐,稳定患者情绪[2];认真听取患者主诉,并反复叮嘱患者切勿移动身体(此两例均不是在首次治疗中出现意外,治疗次数多了,病人及医生均有麻痹、疏忽);如有不适或不能坚持治疗,仍应叮嘱患者保持体位,不要急于活动,确定机器停稳,才能将患者拉出治疗台;拉出时动作应轻柔,速度要平缓,当患者离开治疗台时,才能解开约束带。
参考文献
[1] 王迎选,王所停.现代立体放射治疗学.北京: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 237-239
全身治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随机选取该院于2013年4月—2014年3月间收治的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 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例。其中, 研究组患者采用IA血液净化进行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用双重滤过血浆置换进行治疗。对照组, 男性16例, 女性19例, 年龄27~46岁, 平均 (37.8±9.03) 岁, 病程平均 (13.9±3.8) 个月, 且收缩压平均 (127.8±16.9) mm Hg, 舒张压平均 (70.5±13.3) mm Hg;研究组, 男性17例, 女性18例, 年龄29~48岁, 平均 (38.6±9.40) 岁, 病程平均 (14.3±3.1) 个月, 且收缩压平均 (131.4±13.6) mm Hg, 舒张压平均 (78.3±8.2) mm Hg。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血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具体操作为:使用日本旭华成Piasaulo IQ血浆置换装置, 血浆分离器OP-08, 血浆成分分离器AC1730或AC1740。建立临时动脉-静脉或静脉-静脉通路, 应用肝素钠抗凝使全身达到肝素化, 每次置换血浆量=体重×7%× (1—HT/100) , 血浆置换液为50 m L 20%的白蛋白加1 000 m L 706代血浆, 每3天置换一次[4]。
1.2.2 研究组
具体操作为:使用德国金宝的一次性血浆分离器进行IA治疗, 由血浆泵驱动经血浆分离器分离的血浆流经葡萄球霉菌蛋白A吸附柱, 体外循环中的血液与吸附后的血浆混合返回体内[5]。30~35 m L/min为血浆泵速度, 每吸附10~15 min, 用洗脱液p H=2.5冲洗吸附柱, 再用缓冲液p H=7.10再生, 进行8~10 h/次的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临床相对计分法 (其公式为治疗前临床绝对计分法—治疗后临床绝对计分法/治疗前临床绝对计分法×100%) [6]对临床疗效进行判定:痊愈≥95%, 基本痊愈80%~95%, 显效50%~80%。好转25%~50%, 无效≤25%。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其中,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用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用[n (%) ]表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痊愈例数要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
治疗后免疫指标较治疗前都下降明显, 且研究组经治疗后各项免疫指标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下降幅度,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治疗后同治疗前比较, *P<0.05;同对照组比较, #P<0.05, 且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 差异明显,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重症肌无力在临床中是一种累及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 其累及的主要病变部位即为突触后膜, 有研究发现, ACHR抗体在重症肌无力的致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 因此, 随着血清中ACHR抗体的降解, 重症肌无力的症状将逐渐得到好转[7]。临床中, 常采用免疫吸附和双重滤过血浆置换两种方法对重症肌无力患者进行治疗, 血浆置换其主要原理为通过交换作用去掉患者的血浆, 即大量移除了抗体, 这样会减轻对神经肌肉接头的自身免疫攻击, 进而使症状改善, 而免疫吸附可以直接清除MG患者中的ACHR抗体, 且能够立即改善危重MG患者或重症肌无力危象的临床症状[7]。由以上结果可知,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痊愈30例 (85.71%) 要明显优于对照组痊愈25例 (71.43%) ,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两组治疗后免疫指标较治疗前都下降明显, 且研究组经治疗后各项免疫指标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下降幅度,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以上结果与李军朝等[8]关于眼肌型和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血Tfh细胞及相关分子表达研究结果相一致, 有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 免疫吸附法能有选择性的、直接性的去除ACHR抗体, 且能够迅速的改善患者的肌无力症状,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临床的应用中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刘晴.从肝从风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初步临床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2]李平.他克莫司治疗全身型重症肌无力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疗前沿, 2013 (18) :73, 116.
[3]孙海蛟.胸腺切除术后服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全身型重症肌无力60例[J].当代医学, 2013 (2) :155-156.
[4]陈钢, 臧海生, 盛昭园, 等.跷脉与全身型重症肌无力证型关系的临床研究[J].湖南中医杂志, 2015 (3) :90-92.
[5]林婧, 李荣, 张旻, 等.小剂量他克莫司治疗难治性全身型重症肌无力的初步评价[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3 (3) :181-184.
[6]李麒麟, 谢富华, 罗永胜.免疫吸附治疗全身型重症肌无力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1 (3) :561-563.
[7]范玲玲, 马姗, 张慜, 等.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552例临床特点分析[C].济南: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2013.
全身治疗 篇9
自90年代全世界造血干细胞移植例数明显增加, 每年进行异基因移植例数超过1.2万。根据国际骨髓移植登记处 (IBMTR) 的统计, 2007年异基因移植:骨髓移植3157例、外周血干细胞移植6327例、脐带血移植2743例。欧洲地区互相交换造血干细胞4928例、亚洲地区1991例、北美地区2276例。1990~2008年共进行异基因移植144376例, 自体移植122589例, 全球共做移植已超过26万例。在我国, 至2009年6月30日中华骨髓库库容达到982240人, 捐献造血干细胞1259人, 患者申请查询人数13683人。国内每年白血病新增病人约有5~7万人, 而全国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仅500例左右, 随着近年来人体骨髓库和半相合技术的相继开展使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例不断增长, 但绝大部分病人还是得不到相关治疗, 原因是: (1) 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较为复杂, 国内可开展这项技术的医院不是很多; (2) 患者担负的治疗费用过高。
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即移植前需要进行大剂量的全身放疗和化疗, 所谓“全身放疗”就是一种特殊的照射方法, 它不同于常规人体局部肿瘤的放射治疗, 而采用能够包罗人体的大面积全身照射。它是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全身照射的主要作用:一是作为一种免疫抑制手段避免排斥反应;二是杀灭白血病细胞;三是为干细胞移植排空骨髓空间。因此全身放疗被广泛用于多种急、慢性白血病及恶性淋巴瘤等病症的治疗, 如:急性骨髓母细胞白血病 (AML) 、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 (ALL)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 (CML)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NLL)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其他诸如骨髓纤维变性、骨髓发育不良综合症、合并免疫缺损、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病症的治疗。
1治疗设备及器材
医用电子加速器和钴-60治疗机是当前肿瘤放射治疗最主要的专用设备, 也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前进行TBI治疗的最重要的辐射源。TBI治疗不同于常规放疗的小照射野、高剂量率而采用超大照射野和低剂量率的形式, 因此, 需要采取某种特殊的照射方法和病人体位并使用自制的治疗床。对于加速器的X射线, TBI治疗的能量在10 MV以下 (一般选在6~10 MV) ;而使用钴-60治疗机产生的γ射线, 其平均能量则为固定的1.25 MeV。
1.1 钴-60远距离治疗机
钴-60远距离治疗机不仅是我们非常熟知的常规放疗的主要设备之一, 同时也是TBI治疗的一个重要武器。自1951年加拿大第一台钴-60治疗机建成至今, 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范的应用。可以说, 钴-60治疗机的出现是放疗史上的一场重大变革, 钴-60是一种人工生产的放射性同位素, 人们利用它的β-衰变所伴生的两条能量分别为1.17和1.33 MeV的γ射线来照射肿瘤, 实际上, 钴-60γ射线的能量相当于加速器产生的4MV X射线。它和深部X线机产生的常压X射线 (200~400 kV) 相比: (1) 由于能量高, 百分深度剂量高, 穿透力强适于治疗人体内深部肿瘤。 (2) 由于钴-60γ射线在人体内的最大吸收剂量深度为4~5 mm, 皮肤剂量相对较小, 因此给予肿瘤相同的剂量, 钴-60引起的皮肤反应比常压X射线低得多。这样就克服了普通X线机, 皮肤量高, 限制深部肿瘤治疗的缺点。 (3) 由于钴-60γ射线, 康普顿吸收占主要优势, 因此每单位剂量的吸收在每克骨中和软组织近似相同。钴-60γ射线的这一优点保证了当射线穿过正常骨组织时, 不致引起骨损伤。另一方面, 由于骨和软组织有同等吸收能力, 在一些组织交界面处, 等剂量曲线形状变化较小, 治疗剂量比较精确。这些特点是常压X射线所没有的。 (4) 由于钴-60γ射线的次级射线主要向前散射, 射线几何以外的旁向散射比常压X射线小得多, 剂量下降快, 保护了射野边缘外的正常组织和减低了全身积分剂量。
钴-60治疗机与电子加速器一样, 都可用于TBI治疗, 两者相比, 前者具有经济、可靠、结构简单、维护方便、性能稳定等优点, 特别是由于钴-60作为一种放射性核素不受任何环境、地点的影响, 每时每刻都在衰变, 每隔5.24年就衰变至原活度的一半, 平均每月衰减1%。根据这一特点, 我们可最大限度地利用辐射能源, 在常规病人治疗之后或晚间进行低剂量率、长时间的TBI照射。应该指出, 目前大容量的钴-60治疗机源活度已高达一万多居里, TBI治疗时, 若使用新安装或新更换的钴-60源, 由于源活度很高, 则须在机头挂置一块具有一定厚度的均匀的钢板或其他高原子序数材料物质, 以降低剂量率。当然其厚度的确定必须经过计算和测量。
另外, 例如加拿大生产的Theartron系列、中国核动力研究院GPXJ系列和山东新华Fcc系列短平衡锤或伸缩式平衡锤治疗机可以直接水平照射 (图1、2) , 拓宽了治疗条件和治疗空间, 避免了长平衡锤类钴-60治疗机由于平衡锤不能伸缩而造成部分射野的遮挡, 病人治疗体位和治疗床必须采取水平方向的限制。
1.2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
电子直线加速器是采用微波电场把电子加速到高能的装置, 目前它已成为放疗中的主流设备。按其原理它可分为行波和驻波加速器, 驻波加速器由于利用了行波的反射波, 功率消耗比行波要小, 所以加速管的长度可大大缩短, 这样有利于临床的应用, 但制作工艺较为复杂, 成本较高。我国首台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BJ-10由北京医疗器械研究所于1978年研制成功, 它的前身是由北京整流器厂和清华大学等40多个单位进行协作、共同研制的先进医疗装备。图3是北医所研制的BJ-14电子直线加速器。
由于医用加速器都设置了剂量输出调节档和特殊治疗 (TBI) 模式, 因此在治疗时都可以保证对病人体中心平面剂量率的控制, 通常病人体中心平面的剂量率可被控制在5 cGy/mim (1 Gy=100 cGy) 以下。
1.3 TBI治疗床 (治疗亭) 及有机玻璃散射屏
(1) TBI治疗床和治疗亭
TBI治疗方案可分为单次TBI (Single TBI;STBI) 和多次TBI (Fractional TBI;FTBI) 两种治疗形式, 至于采用STBI还是FTBI, 要视病人和医院的具体情况而定。STBI治疗床可根据治疗条件和治疗方式自制, 床面一般长180~200 cm, 宽60~80 cm, 床的高度近似等于水平照射的射束轴距地面的高度, 最好能够有一定的升降范围, 用来调整病人的治疗中心。床体要求坚固、灵活, 木质或塑料材质床面, 消毒时耐腐蚀。
对于分次治疗, 即FTBI, 由于每次治疗时间短, 患者也可以采取半坐立姿势, 前后野照射。例如“中康联” 研制的FTBI-1型全身照射治疗亭就是为分次全身放疗设计的产品。框架由不锈钢和铝型材加工制成, 高210 cm×宽100 cm×厚80 cm, 底盘由四只带脚闸的轮子支撑, 便于移动, 调整源至人体中平面的距离及射野对中;底盘上装有高度可调、前后可伸缩的舒适座椅, 用于调整病人腹脐与加速器等中心同高;前框架安装有高180 cm×宽100 cm×厚1 cm有机玻璃板, 即线束散射屏, 有助于皮肤浅层电子平衡的建立 (build-up) , 可将皮肤剂量提升至处方剂量的95%以上;沿前侧导轨上滑动的挡铅框架可因人而异地调整高度安放肺、肝、肾及眼防护;后屏作为患者的依托物, 提供必要的反向散射, 减少build-down效应的影响, 其上金属框架可插放14×17英寸片盒, 用于摄片, 确认肺挡铅位置的正确性;照射亭左右两侧还装有腋窝支撑、扶手 (由非金属材料制成如:尼龙、有机玻璃等) 及安全束带, 以保障体力虚弱的患者安全实施治疗。若治疗亭的框架和底盘等不锈钢和铝材料制作的部件使用碳纤维等低原子序数的材料, 其全身照射治疗亭的设计则更为合理, 但其价格也会向上攀升。
(2) 有机玻璃散射屏
由于X (γ) 射线在介质中产生的建成效应和被吸收的特点造成病人身体表面受照剂量很低, 这就需要在射线入射和出射方向上, 紧贴病人身体分别放置具有一定厚度的有机玻璃散射屏, 通过其产生的散射, 以提高皮肤、皮下等组织、肋骨、锁骨及表浅的淋巴组织的受照剂量。北京医院报告使用PTW/Markus 23343平行板电离室对6 MV和8 MV X射线, 在常规治疗SSD=100 cm, 10 cm×10 cm照射野条件下, 测得模体表面的百分深度剂量 (距模体表面0.5 mm处) 为39.72% 和31.11%[1]。当源皮距从病人照射的标准距离100 cm改变到360 cm (6 MV X射线) 和340 cm (8 MV X射线) 时, 由于空气层提供的散射, 其表面剂量均增至50%以上 (图5就是建成效应随SSD变化的示意图) ;另一方面, 由于有机玻璃散射屏的存在, 又使表面剂量提高到90~95%[2]。对于6 MV X射线, 可使用10 mm?有机玻璃板做为散射屏, 对于其他能量的X射线, 可根据在TBI条件下实测的PDD和TMR曲线的建成区域大小来确定有机玻璃板的厚度。但在使用时应注意人体与散射屏之间的距离要保持在10 cm?以内, 在这样的治疗条件下, 对提高皮肤表面剂量影响不大, 临床上可予忽略, 但当人体与散射屏之间距离加大时, 对入射剂量的影响不容忽视 (图6) 。此外, 散射屏要求便于在治疗床上安装与拆卸。
总之, 对于高能X射线, 由于TBI照射中的皮肤、皮下组织、肋骨、锁骨及表浅的淋巴组织处于低剂量建成区域, 为提高这些部位的受照剂量, 无论采用何种照射方法及病人体位, 有机玻璃散射屏的使用都是必不可少的。
2 TBI治疗的适应症和并发症
2.1 适应症
免疫抑制:
(1) 低剂量TBI (单次照射剂量2 Gy或多次每次剂量0.05~0.15 Gy, 每周2~5次) 已成功地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3]。
(2) 当进行异基因骨髓移植 (BMT) 时, 如果单独应用照射来防止移植的排斥反应则需要较高的剂量 (>9.5 Gy) [4]。
(3) 当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人需要骨髓移植时, 可予单次照射剂量3 Gy并联合应用环磷酰胺治疗以缓解移植排斥反应[5]。
低剂量全身放射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1) 对于白细胞增多症的患者, 可给予每次0.05~0.15 Gy, 每周2~5次照射。
(2) 一般在每给予0.5 Gy照射后, 建议休息4~8 周以避免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6]。
骨髓或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前的大剂量预处理:
Shank等人[7]用1.2 Gy每天三次治疗, 并做薄层肺挡块保护肺脏。这种超分割的方案有效地将间质性肺炎的发生率降低到33%, 而单次TBI, 剂量为10 Gy肺炎的发生率为70%。
2.2 并发症
小剂量TBI:
小剂量TBI主要的副作用是血小板减少症, 常发生于剂量超过1~1.5 Gy时[8]。
大剂量TBI:
(1) 在单次剂量8~10 Gy后, 最常见的早期反应是恶心、呕吐和腹泻[9]。
(2) TBI后的10天内, 患者可发生口干、眼泪减少和喉痛。
(3) 腮腺炎是TBI一个特有的副作用, 通常出现于照射1天后, 24~48小时内则可缓解[10]。
(4) 10%~20%可能发生肝静脉闭塞症 (其特点为肝肿大、腹水和黄疸) 、脑白质病和体重增加[11]。
(5) 单次大剂量TBI时, 在11年内约有85%的病人发生白内障, 而分次TBI照射12 Gy时, 只有34%的发生率[12]。
(6) 几乎所有接受高剂量TBI的患者均会产生性功能障碍, 甲状线功能低下者约有43%[13], 而BMT的大多数病人会发生肾功能不全[14]。
(7) 接收高强度的放化疗和BMT的病人中, 10年内发生第二肿瘤的危险度估计为20%[15]。
(8) 50%的BMT病人做单次大剂量TBI时, 可发生间质性肺炎, 其中半数病人死亡[16], 用多分次或低剂量率TBI可大大地降低其发生率[17]。26%的间质性肺炎归咎于TBI或化疗, 42%与巨细胞病毒感染有关[18]。间质性肺炎的中位发生时间约为2个月。多伦多医院用0.5~4 Gy/min的剂量率做间质性肺炎剂量效应曲线, 其曲线陡峭, 为明显的“S”形, 发生放射性肺炎的起始剂量为7.5 Gy (绝对剂量, 比未校正剂量高10%~24%) , 在8.2 Gy时有5%的概率[19], 相应于50%和95%的概率的照射剂量分别为9.3 Gy和10.6 Gy。
3照射方式和治疗方案
TBI照射的方式及治疗方案最终取决于病人的具体病情和医院具备的条件, 即TBI的射野尺寸、剂量的均匀性、剂量率的大小和各种剂量监测手段。
1) 照射方式
(1) 双机照射法
美国西亚图哈清森肿瘤研究中心作为全球最大、开展骨髓移植较早的移植中心, 使用双钴-60辐射源作为TBI治疗的专用设备, 采取相对同时照射的方法, 将病人置于两机之间, 从而可以缩短照射时间, 避免因病人变换体位造成的误差。
(2) ARC照射法
ARC照射是病人采用仰、俯卧位, 加速器机架分别给予顺时针和反时针一定角度及零度角的三野照射或两夹角野照射, 在射野衔接处做技术上处理使其剂量均匀一致 (图7) 。其方法虽然在剂量学上较为复杂, 需要对射线束进行均整。但该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单野TBI技术所要求的较大的治疗空间。
(3) 治疗床移动法
在一张特殊的治疗床上, 病人取仰、俯卧位, 通过计算机控制治疗床的移动, 使身体各部位受到均匀照射, 以完成TBI的治疗 (图8) 。
(4) 单野照射方法
在常规标准治疗条件下, 即源皮距SSD=100 cm?既使加速器或钴治疗机给出最大照射野也不可能获得一个完全包罗人体全身的TBI治疗。单野照射的具体作法是机架旋转90°, 延长源皮距离至3~5 m, 准直器旋转45°角, 其射野的对角线与患者人体长轴方向一致, 形成水平照射。在安装加速器时, 根据治疗室空间的大小, 有意识使机器中心不在机房中央而偏向一侧, 为延长照射距离创造条件。
单野照射是病人单独采用仰卧位或侧卧位形成的一组对穿照射野, 也可使用仰、侧卧位相结合形成的几组对穿照射野以达到均匀的TBI治疗目的。当前国内可以开展TBI治疗的医院通常采用单野的照射方法。如:卫生部北京医院、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 (三零七医院) 等。
2) 治疗方案
TBI治疗方案分为STBI和FTBI, 后者在国际上被广泛采用, 它是TBI技术发展的方向, FTBI与STBI相比, 优势明显, 主要体现了放射生物学的特点, 即FTBI对癌细胞和正常组织产生不同的生物效应, 有助于正常组织的修复, 所以较STBI有相对的治疗增益, 可适当提高总照射剂量。在杀伤受主的骨髓及免疫细胞方面, 分次照射对宿主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此外对正常组织和重要器官如:肺、肝、眼晶体、性腺及生长期软骨, 总剂量为12~15 Gy的FTBI治疗的副作用并不比10 Gy的STBI高[2]。另外由于采用分次照射, 其每次照射的剂量低、时间短 (治疗时间可由STBI的近3个小时缩短至15~35 min) , 对放疗部门日常治疗安排干扰较小, 并且患者易于保持体位, 剂量误差小, 许多单位可将其作为常规治疗。再有病人临床反应轻, 并发症小, 患者容易接受。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国内大多数开展TBI治疗的医院仍采用STBI方案。例如北京医院收治的近600例TBI患者中, 仅有20余例病人采用分次照射的方案。
关于FTBI治疗方案国内外有很多报告, 其中以12 Gy分3天照射的方案较多, 也有文献报道下列TBI的不同方案, 且均有移植成功的病例报告。近年来, 随着移植和TBI工作经验的积累, 治疗方案正朝着总剂量逐步提高, 分割次数增多的方向发展。
7 Gy/次/日, 总量7 Gy;
8 Gy/次/日, 总量8 Gy;
9 Gy/次/日, 总量9 Gy;
2 Gy/次/日×6次, 总量12 Gy;
1.2 Gy×3次/日, 共计11次, 总量13.2 Gy;
2.5 Gy×2次/日, 共计6次, 总量15.0 Gy;
2.5 Gy/次/日×7次, 总量17.5 Gy;
2 Gy/次/日×4次, 总量8 Gy;
3 Gy/次/日×3次, 总量9 Gy;
3.3 Gy/次/日×3次, 总量9.9 Gy;
4单野照射方法及病人体位
4.1 四野照射方法
患者取仰、侧卧位, 组成两对平行对穿的照射野[21]。侧卧位照射 (AP/PA) 时, 前野 (AP) 两手在胸前交叉, 用双手屏蔽肺部。仰卧位照射 (LR/RL) 时, 射线分别从病人身体两侧入射, 双手置于胸前, 用两上臂屏蔽部分肺部受量 (图9) , 对头、颈、踝等几何尺寸较小部位, 加挡模板或人体组织等效材料制成的米袋等。在两小腿之间用一个填实的圆锥形米袋 (锥底直径11 cm~12 cm, 长40 cm~45 cm) , 大头朝下, 对膝至踝之间几何尺寸的变化进行补偿。
TBI患者在正式照射前一周左右需进行预照射, 预照剂量为正式照射剂量的10%, 预照分侧卧 (前、后) 和仰卧 (左、右) 四野等剂量照射, 全过程用热释光剂量元件分别测算出头、颈、上肺、下肺、纵膈、腹脐、骨盆、大腿中、膝、踝的10个部位的受量, 然后将其输入到计算机, 通过编程的计算软件打印出仰、侧卧位各种剂量配比的照射方案, 自1983年7月至1992年7月, 北京医院放疗科采用该方法共收治TBI患者87例, 表1就是其中的一例患者, 根据预照射结果计算出的各种照射方案。表中列举的各种照射方案, 其各部位剂量差异最小的为19, 显然在正式照射中应选择侧卧照射为总剂量的1/3, 仰卧为2/3或侧卧照射为总剂量的1/4, 仰卧为3/4的正式照射方案, 尽管选择了“最佳”照射方案, 但在正式照射时仍需对头、颈、踝等部位的补偿物进行调整。在不统计肺部受量的情况下, 其全身照射的均匀度可控制在±5%以内 (通常医生对肺部受量有一个比处方剂量更低的要求) 。
注:以腹脐为100%;
在四野TBI照射的基础上, 还可把侧卧位分为左侧卧位前、后野和右侧卧位前、后野及仰卧位的一对照射野组成六野照射技术。这样做充分考虑了床面产生的散射线对人体皮肤表面的影响, 提高了全身照射的均匀性。
4.2 前后两野对穿照射方法
患者取侧卧位, 射线分别从前面 (A/P) 和后面 (P/A) 入射形成一对平行对穿的照射野, 该方法在全身接受较高剂量照射时, 可以较好地控制肺部剂量, 剂量计算简便, 但由于治疗时间较长, 病人治疗体位不易保持, 需要采取措施来保障, Harden等报告自1995~2001年间应用直立式前后位TBI照射, 并进行肺组织补偿, 认为该方法可精确计算肺部受量以防止过量照射和减少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
无论做STBI还是FTBI治疗的患者最好都接受前后野方向照射, 这是由于人体厚度前后径变化较侧向小, 剂量分布比从体侧照射均匀, 同时有相应的计算公式, 肺组织受量在肺挡铅厚度固定时靠调整治疗中放置肺挡铅的时间占全部治疗时间的比例来控制。挡铅置于人体前后, 其形状和大小按拍摄的定位片缩放测绘加工, 照射中肺组织受量可用热释光剂量元件或半导体探头做体外监测[2]。
4.3 双侧位照射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射线分别从身体两侧 (R/L、L/R) 入射形成一对平行对穿的照射野[23], 头、颈及踝等部位由于几何尺寸较小而受量较高则需用模板或等效材料制成的米袋进行屏蔽;对于肺部受量的控制, 可使患者双手置于胸前, 用两上臂屏蔽其部分受量;在两小腿之间用圆锥形米袋对膝至踝之间几何尺寸的变化进行补偿。它与患者侧卧位, 前后两野对穿照射的方法比较, 体位舒适, 在长时间的照射中易于保持不变。对于双侧位法, 由于患者取仰卧位, 射线从人体两侧入射, 人体的横径自头、颈、经胸、腹、骨盆至膝、踝各部位变化较大, 其受量不会很均匀, 而前后野对穿照射, 患者侧卧位, 其人体的前后径变化较横径小, 剂量分布比从体侧照射均匀得多。
实际上, 使用双侧位法:一方面, 患者取仰卧位时的头颈和踝部相对胸腹横径小, 受量较高, 但其分别处于接近射野边缘的区域, 而该区域则属于低剂量分布区域, 这样为获得人体纵轴方向的均匀照射提供互补, 究其原因是远距离大面积射野的均匀度在治疗平面内, 由于空气层和野内各点的源皮距的不同扩大了与标准源皮距 (SSD=100cm) 条件下的测量结果的偏差。另一方面, 双侧位法使用自身 (上臂) 的屏蔽可控制肺部受量从而获得很好的效果。缺点是纵膈亦受量较低, 而前后野对穿照射, 对肺部受量应做肺挡铅予以控制, 但必须要经过实际测算。
据北京医院放疗科报道, 截止到2007年5月止, 采用双侧位照射方法共收治TBI病人272例, 使用Varian 2100C和23EX 6MV X射线, 射野对角线>180cm, 其照射的不均匀度最高为±10.0% (1例) , 最低为±2.0% (11例) , 平均不均匀度为±4.9%。
4.4 小野TBI方法
成年人身高一般在 (150~180) cm之间, 由于旧的设备和治疗室等条件的限制, 往往源皮距延长和准直器开至最大, 其射野的对角线也<150 cm, 若采用四野照射技术患者在TBI照射中身体严重卷曲, 遇到较高、胖患者, 必须用力弯曲四肢才可将身体全部置于照射野内, 以完成长达近3小时的治疗。所以在治疗期间, 病人往往需要多次终止照射稍加休息, 才能保证TBI治疗的顺利完成。如北京医院1975年安装的英国philips SL75-10电子直线加速器的8 MV X射线, 在源皮距SSD=100 cm时, 最大射野为20 cm×20 cm, 当机架旋转90°, 将靶点距人体表面距离延长到最大为340 cm?时, 射野的对角线不足120 cm。为此, 笔者设计了一种特殊的照射方法, 让患者仰坐在一个特制的木椅上, 照射分左侧位和右侧位双野平行对穿照射, 椅背可顺时针 (CW) 或反时针 (CCW) 旋转, 脚蹬可前后移动并可固定 (图10) 。这样病人仰坐在木椅上, 在包罗人体的照射野内, 通过改变座椅靠背和脚蹬的位置调整病人姿势, 使患者能较为舒适地完成长时间的全身照射。其头、颈、踝及小腿部位剂量的屏蔽大致与双侧位照射方法相同[24]。从1992年7月至1995年5月, 北京医院放疗科采用TBI小野照射技术收治病人91例, 病人身体纵轴方向由头至踝的不均匀度最低为±3.5%;最高为±16.5%;平均为±9.4%。应该说在这样的治疗条件下, 采用小野TBI照射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4.5 半坐立, 前后野照射方法
半坐立, 前后野照射方法主要是针对分次全身放疗的病人, 它通常使用FTBI治疗亭 (参阅图4) , 即患者采取半坐立姿势, 前后野照射, 这样更容易准确将挡束铅块固定在有机玻璃散射屏上。前面讲过, TBI开展早期以STBI为主, 从近几年TBI技术发展来看, FTBI是TBI技术发展的主流方向。
5射野场的均匀度
远距离大面积射野的均匀度应在治疗平面内测量, 机头内均整器的设计通常适应于常规治疗, 延长SSD之后, 由于空气层和人体长轴各点与加速器靶点或钴源的距离不等扩大了标准SSD条件下测量结果的偏差。例如电子直线加速器在SSD=100 cm条件下, 40 cm×40 cm射野内36 cm×36 cm的面积均匀度好于±3%, 而在SMD=380 cm (源至体中面距离) 处210 cm长的对角线上只有170 cm范围内的剂量偏差维持在±5%以内。由于源皮距的延长, 在TBI条件下, 射野的边缘部分曲线往往变得较为平缓, 90%~50%之间的宽度增加, 钴-60γ射线在20 cm~40 cm;加速器产生的X射线<10 cm (图11) 。解决方法是附加均整滤过 (图12) , 但在实际治疗中, 由于患者体厚较薄的部位 (头、颈、踝) 处于接近射野边缘的区域, 也可获得较为均匀的TBI照射。依据临床效果的分析结果, 目前大多数放疗部门免去了使用补偿板的累赘[2]。但对使用钴-60治疗机进行TBI照射, 仍需附加场均整板。均整前, 应对TBI的射野大小、剂量分布进行实际测量, 根据得到的数据确定有效照射野的范围, 利用塑料板的不同厚度与剂量衰减关系及投影位置, 反复调整直至在平面射野内长、短轴的剂量分布的均匀度<1%, 有条件的单位在均整后, 可使用仿真人体模型进行测量。
均整板的制作:首先在TBI条件下, 实测所用有机玻璃板的不同厚度对射线的衰减关系, 然后确定测量平面内横向即长轴上各点的剂量率衰减至有效野边缘剂量率所需的有机玻璃板的厚度及层数和大小, 其形状如图13, 中间层数多, 周围层数逐渐减少。层与层之间用氯仿等黏合剂固定。
6吸收剂量的测量与处方剂量的计算
TBI患者处方剂量的归一点, 一般定义在腹脐部位的体中点, 该点剂量的计算有多种方法, 最简单的方法是在完全模拟TBI照射的特定条件下, 使用面积为30 cm×30 cm的固体水, 分别测算出深度为5~20 cm处的每个cGy对应的加速器上剂量监测系统的读数MU (Monitor Unit, MU) 的数值, 由于测量时的照射野远大于模体的尺寸, 因此需要再将上面测算的结果乘以表1中的全散射校正系数[26]。利用这一方法可以将在有限大小模体中测量得到的大照射野条件的数据, 转换成全散射条件的数据。
TBI吸收剂量的测量与处方剂量的计算可分为四个步骤。 (1) 在标称条件下, 对加速器进行剂量刻度。 (2) 在第一步工作完成之后马上进行第二步, 即在完全模拟TBI的条件下, 测算出模体中不同深度的单位cGy对应的加速器上的MU数值。 (3) 对第二步的测量结果进行全散射的修正。 (4) TBI?患者处方剂量DW的计算:DW=DT×MU/cGy。式中DT为组织剂量;MU/cGy为患者腹脐体中点的每个cGy对应的MU数值。
6.1 标称条件下加速器输出剂量的测算
标称条件下加速器输出剂量的测算, 也就是对加速器的6 MV X射线在源皮距SSD=100 cm和水模体内为10 cm×10 cm的射野中心轴上参考点即最大剂量点处, 使用经国家基准实验室或次级标准实验室校准过的剂量计和电离室, 按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第277号技术报告[27]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Technical reports series №277, IAEA TRS277) 的内容进行计算, 将加速器上剂量监测系统的读数MU刻度为1 MU=1 cGy, 即调节加速器上剂量监测系统的阈值电位器, 使其输出1MU, 对应剂量计, 显示积累1 cGy。
例题1, 对Varian 2100C 电子直线加速器6 MV X射线的输出量进行刻度。
测量仪器:NE FARMER 2570/1A剂量计;NE 2571 0.6cc电离室;NE 2545/3A水模体。照射量校准因子NX=1.019;测量时水模温度T=25℃;气压P=100.8 kPa;PDD10 cm=66.3%;PDD20 cm=38.3%;PDD5 cm=86.4% (以上PDD均为在SSD=100 cm、10 cm×10 cm射野中心轴上的测量数值) 。
(1) 确定ND值
ND=NX·W/e·Katt·Km·2.58×10-4
式中, ND是电离室空腔的空气吸收剂量校准因子;W/e为空气平均电离功, 它是在空气中形成一个电子电荷的每对离子消耗的平均能量, W/e=33.97 J/C;Katt是电离室壁及平衡帽对射线的吸收和散射的修正;Km是室壁及平衡帽材料的非空气等效的修正。Katt与Km可在IAEA TRS №277表17中查出 (对于2571电离室, Katt·Km=0.985) 。应注意:NX是照射量校准因子, 单位是C·kg-1·div-1或2.58×10-4C·kg-1·div-1 (div为剂量仪读数) 。
ND=1.019×33.97×0.985×2.58×10-4
=0.880×10-2 (Gy/div)
=0.880 (cGy/div)
(2) 水模体中吸收剂量的测算
首先通过测算6 MV X射线在标准条件下即SSD=100 cm, 水模 (NE 2545/3A标准水模体) 内10 cm×10 cm射野中心轴上的剂量比 (深度为20 cm?与10 cm的吸收剂量的比值D20/D10或组织模体比TPRundefined来确定水对空气的阻止本领比Sw, air和扰动因子Pu及校准深度d的值[28]。例如:实测的6 MV X射线, D20/D10=38.3%/66.3%≈0.58, 通过IAEA TRS277表13, 由D20/D10的比值查出对应的TPRundefined、Sw, air与d的数值, 即TPRundefined=0.68, Sw, air=1.119, d=5 cm。根据TPRundefined值和使用的电离室壁材料由IAEA TRS277图14, 可确定扰动因子Pu的值, Pu=0.996。Pcel是对电离室中心电极的修正, 当光子能量 (hυ) max≤25 MeV时, 对于中心电极为铝材料的2571电离室Pcel=1.000 (IAEA TRS277表19) 。KTP是电离室空腔的空气密度效应的修正因子, KTP=[ (273.15+T) /293.15]·101.3/P, T和P分别是测量室内电离室所在介质 (如水) 中的温度 (℃) 和气压 (kPa) , 则:KTP=[ (273.15+25) /293.15]·101.3/100.8=1.022水中校准深度5 cm处的吸收剂量为:
DW (5 cm) =M·ND·Sw, air·Pu·Pcel·KTP
=M×0.880×1.119×0.996×1.000×1.022
=1.002 M
式中DW与M分别为水中校准深度5 cm处的吸收剂量和剂量计的读数。
(3) 对加速器输出量的刻度
根据加速器剂量刻度的定义, 要求在束轴上最大剂量点将其输出量调整到1 MU=1 cGy, 因此必须将水模中校准深度5 cm处的吸收剂量推算到参考点 (1.5 cm) 即最大剂量点, 则:
DW (1.5 cm) =1.002M/PDD5 cm
=1.002 M/86.4%
=1.160 M
当加速器给出100 MU, 通过调节加速器上剂量监测系统的电位器, 使其在标称条件下即SSD=100 cm, 水模内10 cm×10 cm射野中心轴上最大剂量点的输出剂量等于100个cGy, 则:
100 (cGy) =1.160 M
M=86.2
等式M=86.2的含意是在上述特定条件下, 电离室的有效测量点在水模中校准深度5 cm处, 当剂量计测得的读数M为86.2时, 则束轴上最大剂量点, 其输出剂量1 MU=1 cGy, 即完成了对加速器的剂量刻度。
另外在测量时, 我们使用的指型电离室的有效测量点并非在电离室的几何中心上, 对于加速器产生的6 MV X射线, 其有效测量点应向射线入射方向移动0.6 r, r为电离室内半径 (r=3.15 mm) 。也就是说对于X (γ) 射线, 电离室的几何中心在水模体中校准深度5 cm处进行测量, 实际上相当于4.8 cm (0.6 r≈2 mm) 。校准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把电离室几何中心置于水下52 mm处;二是把电离室几何中心置于水下50 mm处, 再根据百分深度剂量曲线进行附加2 mm的吸收校正[28]。
6.2 TBI输出量的测算
TBI照射不同于标准源皮距的常规治疗, 在人体中平面处射野面积远大于人体许多, 而常规治疗一般射野面积小, 周围体模可提供充分的旁散射, 因此在测量TBI输出剂量时, 应尽量模拟实际照射条件, 例如在所用的固体水模块30 cm×30 cm×30 cm?的两侧摆放长度、厚度与人体组织类似的等效材料, 这样做的结果使其更接近于实际。
在完成对加速器的刻度后, 应注意, 这时电离室有效测量点在水模中的校准深度为5 cm, 其剂量计的现场读数要推算到最大剂量点dm处时, 应除以86.4% (PDD5cm=86.4%) , 例如加速器给出300 MU, 剂量计现场读数为299.4 (div) , 则dm处的剂量计读数为299.4/0.864=346.5 (div) 。
例题2, 在完全模拟TBI治疗条件下, 加速器同样给出300 MU, 根据依次测量出的固体水不同深度d (10~20 cm) 处的剂量计读数, 如d=10 cm、21.7 div, 计算固体水d=10 cm处的吸收剂量 (X) , 为:
300 cGy∶ (299.4/0.864) div
=X (cGy) ∶21.7 div
X=18.788 cGy
水模中d=10 cm处的单位吸收剂量cGy对应的MU数值的关系, 为:
300 MU/18.788 cGy=15.968 MU/cGy
对TBI输出量的确定, 要更精确的测算, 可采用全散射系数修正的方法, 即在使用1式对TBI输出量测算的基础上, 将面积为30 cm×30 cm的固体水模块中, 测算的结果, 经过表2中各种大照射野条件系数的修正, 转换成全散射条件下的TBI照射的重要数据。
6.3 处方剂量的计算
例题3, 一TBI患者采用6 MV X射线进行前后两野对穿照射, 总照射剂量DT为800 cGy, 病人身高175 cm (a) , 人体纵轴方向 (从头至踝) 的平均横径约为30 cm (b) ;体厚 (腹脐) 20 cm, 其腹脐中点为10 cm, 若对其吸收剂量的测算进行全散射系数的修正, 则: (1) 等效方野边长S=2ab/ (a+b) =2 (175×30) / (175+30) =51 (cm) ; (2) 从?表2中查到全散射校正系数为1.029 (6 MV 射线;测量模体30 cm×30 cm;等效方野50 cm×50 cm;深度10 cm) , 对其吸收剂量测算的全散射系数修正后的剂量计读数为21.7×1.029=22.329 (div) ; (3) 加速器输出300 MU, 患者腹脐中点 (10 cm) 处的吸收剂量 (X) , 为:
300 cGy∶ (299.4/0.864) div=X (cGy) ∶ (21.7×1.029) div
X=19.332cGy;
(4) 腹脐中点10 cm处的单位吸收剂量cGy对应的MU数值关系, 为:300 MU/19.332 cGy=15.518 MU/cGy; (5) 处方剂量Dm=800 cGy×15.518 MU/cGy=12414 (MU) , 病人前、后野各照射undefined。
由于TBI输出量的测量是在加速器刻度完成后紧接着进行的, 因此对于前者的测量, 虽然不能说一劳永逸, 但也没必要经常性的进行测量, 因为后者是严格按照IAEA TRS277报告 (97年版) 的规定每周一次在标称条件下, 水模体中, 对加速器进行1 cGy=1 MU的刻度或者每日一次使用与水等效的固体体模 (如固体水Solid WaterTM、塑料水Plastic WaterTM) 进行常规的剂量检测, 那么只要加速器刻度精确, 无疑在TBI条件下, 测算出的模体中不同深度的cGy对应的MU数值同样准确, 但笔者建议TBI输出剂量的测量至少应该每年进行一次, 当然这是在收治的TBI患者很多的情况下才有意义。
7剂量率对放射性肺炎与总处方剂量的影响及肺组织和眼晶体的剂量估算
7.1 剂量率对放射性肺炎和总处方剂量的影响
剂量率的大小对放射性肺炎及总处方剂量的影响至关重要。J.Van Dyk实验结果表明在0.5~4 Gy/min?时, 肺炎始发剂量约在7.5 Gy, 肺受量达9.3 Gy后肺炎的发生率会增至50%[30];T.J.Keane在低剂量率0.01~0.05 Gy/min条件下确定肺炎始发剂量值升至9 Gy[31];Barrett介绍了用超低剂量率 (0.025 Gy/min) 治疗60患者, 肺受量达到9.5 Gy, 而无一例特发性肺炎 (Idiopathic Pneumonitis, IP) [32]。鉴于上述情况, TBI技术照射剂量率可分为低、高剂量率两种方案。低剂量率用于STBI患者, 而高剂量率用于FTBI患者。对于使用低剂量率的STBI病人, 目前国内大部分医院对其患者体中线的照射剂量率倾向于0.04~0.06 Gy/min, 肺部受量低于7 Gy, 主要因其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和白血病复发率较低;病人临床反应较缓和, 可将其剂量率定为发生间质性肺炎的阈值, 当然这与其总照射剂量有关。对于过去国外所采用的≤0.025 Gy/min?的超低剂量率已逐渐被淘汰。北京医院收治的近600例STBI病人的总照射剂量为7~9 Gy, 其照射剂量率均在0.04~0.05 Gy/min之间, 从加速器的磁控管或速调管加高压出束到病人照射全部结束, 其间包括医技人员进入治疗室摆位和病人做短暂休息时间在内的平均照射剂量率就会更低, 约为0.037 Gy/min。对于“平均剂量率”这一概念, 国内外的一些医院和学者均予以很高的重视。为此, 在TBI照射中应详细记录总治疗时间、出束时间, 用以计算照射剂量率和平均剂量率, 这对回顾性研究非常必要。
7.2 肺组织剂量的估算
肺组织剂量与间质性肺炎发生率的关系具有一定的阈值, 临床资料证实约在7.5~8.0 Gy之间, 另外与剂量率的大小也有直接的关系, 尤其是STBI治疗, 当采用低剂量率时, 可有效降低辐射对肺组织的毒副作用。下面介绍一种肺组织剂量的估算方法。
肺部剂量主要由未屏蔽时的照射剂量、屏蔽期间的漏射剂量及组织不均匀性的校正三部份组成。校正系数参见表3, 其计算公式:
D肺=[ (D总-D屏) +D漏]×F校正
例题4, 应用6 MV X射线进行STBI照射 (AP/PA) , 计划照射总剂量为9 Gy, 肺组织受照剂量7 Gy, 5 cm厚低熔点铅漏射率为0.2, 若患者体厚位为20 cm, 求其屏蔽剂量。
D肺=[ (D总-D屏) +D漏]×F校正
7 Gy=[ (9 Gy-D屏) +D屏×0.2]×1.13
D屏= (10.17-7) /0.904
D屏=3.51 (Gy)
7.3 眼晶体的损伤及剂量估算
白内障是TBI患者较为常见的眼部并发症, 这与照射的总剂量及照射剂量率有关。Merriam报道:引起白内障的阈值剂量:单次照射剂量为2 Gy;3周~3个月分次照射其累积剂量为4 Gy, 若总剂量达到14 Gy则无论照射次数和间隔时间长短, 均可导至白内障。
单次照射10 Gy, 白内障发生率约为80%;分次照射12~15 Gy, 6~7天, 大于12 Gy的为50%, 小于12 Gy的为38%。白内障最高发病期在骨髓移植 (BMT) 治疗后3年内, 以后逐年下降。单次照射与无照射病人间白内障发生率有明显差异, 比分次照射要高得多;而分次照射并不比无照射有更高的发生率。
白内障的发病机理, 有学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继发于射线对虹膜睫状的损伤; (2) 射线直接对晶状体细胞的损伤; (3) 射线致房水中前列腺素E含量增高, 微量元素锌、铜含量减少等因素也可促使白内障的发生。下面介绍一种眼晶体照射剂量估算的方法。
参阅图14, 眼晶体受到A/P位照射时屏蔽漏射线和P/A位时穿透射线的照射。
D晶体=DAP+DPA
DAP=D总1/2×D漏射/PDD半颅
DPA=D总1/2×PDD全颅/PDD半颅
例题5, 照射总剂量为10 Gy, 头部厚度 (前后径) 为20 cm, 漏射线率为8.7% (PDD20 cm=0.368;PDD10 cm=0.641) 。
D晶体=5×0.087/0.641+5×0.368/0.641
=3.53 (Gy)
综上所述, 在TBI照射中, 除了放射线所引起的间质性肺炎、白内障等病症外, 各类感染更不容忽视, 由于TBI造成患者医源性的急性放射病, 病人会出现急性放射病的所有临床症状, 如造血功能低下、免疫力降低等症状极易出现感染症状。参阅表4。
8TBI治疗的质量控制与保证
作为TBI治疗的质量控制和保证, 在其照射过程中必须要进行实时剂量监测[33], 其目的: (1) 监?测加速器和钴-60治疗机长时间运行的稳定性; (2) 监测患者照射中各部位剂量的准确性和均匀性。电离室只适于使用水模体或固体水对加速器和钴-60治疗机的绝对剂量测量, 而不适合于全身照射的剂量监测。热释光剂量计TLD (图15、16) 和多通道半导体剂量计 (17、18) 是TBI照射中剂量监测的主要手段, 都是TBI治疗必不可少的质量控制和保证。
1) TLD和半导体探头的应用特点
TLD和半导体探头在TBI应用中各有特点, TLD在使用前首先要对其灵敏度分散性进行筛选, 其次剂量刻度时要考虑TLD材料发光-剂量曲线超过6Gy后的超线性影响, 与半导体探头比, 它不能马上给出测量结果, 但可对TBI患者采取预照射的方法, 即在TBI正式照射前数日, 进行预照射, 预照射全程使用TLD监测, 预照剂量为正式照射的1/10, 根据预照射结果对正式照射进行调整。另一种方法是在TBI照射中, 其总照射剂量的1/10使用TLD监测, 待测算结果出来后, 对剩下的 9/10 剂量进行调整、照射;对于多通道半导体探头, 在使用前均应用加速器对其剂量进行刻度, 即确定探头读数与吸收剂量的对应关系。但环境温度对半导体探测器灵敏度的影响较大, 若使用半导体探测器, 为减少环境温度对半导体探头灵敏度的影响, 可将探头在室温下刻度 (校准) 而用于TBI患者皮肤剂量测量时, 其读数大致按偏高3%, 进行校正 (探头灵敏度随温度变化大约按每度0.35%幅度改变) 。
2) Fc值的测算
在TBI照射中, 从头至踝的人体体中面的剂量监测是通过TLD或半导体探头对体表入射量DA和相应出射量DP的实时剂量监测结果推算出来的, 即对入射和出射剂量的平均值, 加以修正 (Fc) 。如图19得出体中点剂量DM:
DM =[ (DA+DP) /2]·Fc
其中DM为0.6cc指型电离室测出的不同厚度的模体中心的吸收剂量;DA与DP分别为两个半导体探头测出的不同厚度的模体表面的射入和射出的吸收剂量;Fc为修正系数, 依赖辐射能量和病人的体厚。能量 (如6 MV X射线) 确定后, 体厚就是决定Fc值的大小的主要因素。Fc值的测定是由下面实验得出的, 其物理意义是用来修正特定测量条件下, 入射和出射剂量与中点剂量的数量关系。
(1) 半导体探头的校准
连接多道半导体探头到半导体剂量仪, 可分两次将所有探头及连接探头的电缆置入专用有机玻璃模板中呈辐射状的探头空穴和电缆槽中, 首先, 调整源至模板表面距离, 即SSD=100 cm;模板表面的射野为10 cm×10 cm;模板中, 半导体探头的表面, 即探头的有效测量点距模板表面dm=1.5 cm (如使用6 MV X射线, dm是在上述特定测量条件下, 模体内的最大剂量深度) , 也就是在半导体探头的表面叠加1.5 cm厚的固体水, 然后启动加速器, 照射20 MU, 由于已对加速器6 MV X射线进行刻度, 则诸道探头同时受到20 cGy的照射, 这时需将诸道探头的灵敏度调成一致, 即每道探头的每一个读数均对应为一个cGy。
(2) 修正因数Fc的测算
首先将数块固体水模板靠紧, 立于TBI治疗床面上, 并把经国家标准实验室比对过的0.6cc指型电离室插入固体水模板中, 在完全模拟TBI治疗的条件下, 即机架旋转90°, 射线呈水平入射;准直器开至最大, 并在射线入射方向上距固体水模体表面10 cm处, 放置一定厚有机玻璃散射屏。第二, 调整源至固体水模板中电离室探头中心的距离, 即SAD=350~400 cm。第三, 使用非氧化锌成分的胶带, 分别将一对体外 (In-Vivo) 半导体探头固定在固体水模体的入射和出射的表面, 同样, 将两个探头的中心均置于射束的中心轴上, 并在测量中, 总是保持射线入射和出射的模体表面距电离室中心等距离。第四, 启动加速器, 出束, 依次对叠加不同厚度的模板进行照射, 最后测算出不同厚度模板的值Fc。其计算公式:
Fc=2DM/ (DA+DP)
对于TBI照射中的实时剂量监控, 无论采用TLD还是半导体探头, 只要将其监测到的DA与DP的平均值乘以相应体厚的Fc即可推算出该部位体中面的受量。
摘要:全身放疗 (TBI) 是白血病等病症患者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前的预处理, 而造血干细胞移植又是治愈白血病等病症的首选方案。本文结合笔者26年来收治的近600例TBI患者, 较为详尽地介绍了TBI治疗的设备与器材、适应症与并发症、照射方式与治疗方案、吸收剂量的测量与处方剂量的计算、剂量率对放射性肺炎与总处方剂量的影响、肺组织和眼晶体的剂量估算及治疗过程中的实时剂量监控等有关内容, 希望对同道有所裨益。
全身治疗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标准:①体温>38℃或者<36℃的患者;②心率>90次/分钟的患者;③呼吸频率>20次/分钟或PaCO2<32mmHg的患者;④血白细胞计数>12×109/L。符合上述三项以上的患者, 入住ICU病情极为危重的60例患者, 其中男性为35例, 女性为25例;年龄18~80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39.5岁;患者的原发疾病主要以非感染性因素为主, 主要包括了多发伤患者12例, 重度颅脑外伤患者10例, 中毒患者4例, 猝死患者5例以及心肌梗塞患者2例;在感染因素中, 重度肺炎患者20例、胰腺炎患者4例、腹腔感染患者3例。将所有的60例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患者运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两组, 即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分别由30例患者组成。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以及病程等方面均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具有可比性。
注:**P<0.01, *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运用常规的治疗方式来进行治疗, 其具体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合适的抗生素治疗、补液以及必要的营养支持, 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治疗其原发病, 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为其进行必要的器官支持治疗等。而治疗组患者则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由天津红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所生产的血必净注射液, 并50mL的血必净注射液加入到100mL, 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中, 给予患者进行静脉滴注, 每日2次, 疗程为7d。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进行常规监测, 即在患者治疗后的3、5、7d, 详细的观察患者心率 (HR) 、呼吸频率 (RR) 、体温 (T) 以及血白细胞计数 (WBC) 等指标的变化情况, 关注患者的C反应蛋白 (CRP) 水平、SIRS症状的改善时间以及MODS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均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显著性,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治疗组患者在进行治疗之后3d身体各项指标的具体情况
得出结论如下:患者在治疗3d之后, 其RR、HR、WBC水平等均具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 (P<0.05) 。其后, 对治疗5d之后的患者进行较为详细的观察, 发现上述的三项指标水平呈现出了继续下降的趋势 (P<0.01) , 而观察对照组患者的上述指标情况, 发现患者在治疗的7d之后, 上述的各项指标才有所下降 (P<0.05) 。治疗组患者的T、HR、RR下降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明显加快, 对比P<0.05, 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SIRS症状改善时间、MODS发生率以及病死率情况
治疗组患者在治疗之后, SIRS症状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 其具体的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 (P<0.01) , 此外, 患者的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显著降低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SIRS) 是严重感染、严重创 (烧) 伤、休克、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可导致感染性休克、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 已成为临床危重患者的重要死亡原因之一。无论患者是因为何种原因而发生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 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阻断治疗是避免其加重的关键手段。现阶段, 国际上对于该项疾病的防治与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拮抗内毒素血症以及拮抗炎症介质的释放上面。当患者的机体损伤因素导致其出现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时候, 患者的机体便会出现众多的炎性细胞因子, 而机体在此种状况下却失去了对上述炎性因子的控制能力。在这种状况下, 一个自身放大的连锁反应便逐渐的形成了, 这种连锁反应使得更多的内源性有害物质逐渐在患者的机体内出现, 从而较为严重的破坏了患者组织细胞的功能, 并最终导致患者的疾病向MODS方向发展。本项研究中所提到的MODS主要是指由机体体内的肿瘤坏死因子 (NF) 、白细胞介素-6 (IL-6) 以及白细胞介素-8 (IL-8) 等细胞因子介导所产生的一个失控的全身自我破坏性炎性反应过程, 这个反应过程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导致患者多脏器衰竭的出现, 极为严重 (MOF) [2]。
中药血必净注射液是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危重病学家王今达教授历30余年临床研究在古方血府逐瘀汤基础上筛选出的验方, 由天津红日药业开发的中药二类新药 (国药准字Z20040033) , 对患者进行静脉给药, 其具有吸收方便、直接、起效迅速等临床优势, 该项药物的主要组成成分为:红花、川芎、丹参以及当归等, 其具有较为显著的拮抗内毒素、调节患者的免疫能力等重要功效、本项研究的研究结果显示, 在患者的疗程结束之后, 血必净组患者的CRP以及WBC水平等均明显下降, 研究结果提示血必净注射液可以较为显著的降低患者炎性反应, 其能够有效的使促炎和抗炎反应趋于平衡[3]。在本项研究中, 血必净组SIRS症状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MODS的发生率以及病死率等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发生率, 其主要的作用机制可能是:血必净注射液能够较为显著的降低患者的内毒素水平, 从而有效的抑制其早期炎症介质的释放, 并与此同时对患者的炎症介质水平进行了下调, 有效的减轻了过度炎性反应对患者机体所造成的各种损伤等[4];此外, 血必净注射液可以有效的保护患者血管的内皮细胞, 从而较为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微循环状态, 促进其炎症的吸收, 使患者体内已经受损的组织脏器得到较好的修复, 从而显著的改善SIRS患者的预后。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运用血必净注射液来治疗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患者不仅非常的安全和可靠, 且能够较为明显的降低MODS发生率, 对于非感染因素引起的SIRS, 也具有同样的治疗效果。综上所述, 在SIRS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外加血必净注射液来对患者进行治疗, 疗效确切, 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文武.急诊内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27-29.
[2]王今庆.开展中西医化学治疗急性危重病的思路与方法[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0, 7 (6) :323-325.
[3]张淑文, 孙成栋, 文艳, 等.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大鼠血清炎症介质及Th1.2影响[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6, 18 (11) :673-676.
下肢暖,全身益 篇11
“不老”的老寒腿
“老寒腿”是民间的叫法,现代医学称其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认为,这种病属于“痹症”,当人体受到风、寒、湿等外邪的侵袭,经络受阻以致气血不畅,就会产生麻木、酸痛、屈伸不利等症状。就因为“老寒腿”带一个“老”字,让许多人误认为这是老年人的专利,其实并非如此。由于不注意保暖,一些年轻人也会受到“老寒腿”的困扰。腿部肿胀、麻木、疼痛等都是“老寒腿”的前兆。那么如何判定自己是否患上“老寒腿”了呢?以500米为例,正常人的速度为120步每分钟,以这个速度行走,如果没有出现腿痛、腿麻等不适症状,则说明正常。反之则需要进一步去医院进行检查。
热敷不如泡脚
有些人在“老寒腿”发作的日子里喜欢用热敷,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对于“老寒腿”患者而言,治疗当以祛寒为主,而热敷不利于寒邪的发散,科学的办法是泡脚。中医有“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之说。人体的12条经络有6条发源于脚底,泡脚便可以起到刺激经络运行的效果。因为寒湿在充足的气血、流动畅快的血流面前是无立足之地的。此外,经常泡脚对养生也是很有好处的。泡脚时可以在水里加些祛寒的药物,如花椒等。花椒性湿,在中药里属于祛寒类的药物,能除五脏六腑之寒,且能通血脉,调关节。先抓一把花椒加入适量水煎,待药效充分融入水中时倒入盆中,先熏双脚,等水温降到能下脚时再用来泡脚。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不断加入热的花椒水,水以没过脚踝为好,泡上半小时,以全身微微冒汗为宜,出汗是祛寒的最好方法。除了花椒外,艾叶祛寒除湿的效果也不错,有条件的话可以在家里多备一些。
运动疗法,为治疗加分
有句话叫做“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经常运动对于输通腿部气血,预防老寒腿也是有许多益处的。由于老寒腿的症状主要为膝关节疼痛,许多患者在锻炼时经常以半蹲的姿势做膝关节前后左右的摇晃动作,但这只能达到相反的效果。因为半蹲时身体的重量全部承压在下半身,这样反而会加重膝关节的负担,从而使症状加重。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干洗脚:双手相合抱住大腿根,然后用力向下按压,一直到脚踝部,之后再从脚踝按压至大腿根部。如此反复20次,站立坐立均可。老年人行动不便时还可以坐在床上按摩。这个方法主要是通过刺激腿部经络、促进腿部气血循环而起到祛寒的效果。
甩腿法:双手扶墙或树等支撑物,一只脚直立,另一条腿抬起前后甩动,如此反复50次。甩腿的过程中要注意膝关节保持绷直,这样也可以起到锻炼腿部肌肉,促进气血流通的效果。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来讲,也可以试试骑车法。具体方法是身体平躺于床面上,双脚轮流抬起做蹬自行车的动作,这样可以使腿部得到锻炼,操作起来也比较安全。
全身治疗 篇12
肺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也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在我国的许多地区和大城市已占恶性肿瘤的首位, 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上升。中晚期肺癌是指按国际抗癌联盟 (UICC) (1997年) TNM分期Ⅲ~Ⅳ期。肺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等, 而中晚期肺癌患者确诊后多数丧失手术机会, 有的细胞类型对放疗不敏感, 所以化疗已被国内外大多数学者所推崇。但是静脉全身化疗病灶局部又难以达到有效浓度, 而且毒副反应较重, 肿瘤缩小程度不明显, 患者生活质量差。因此, 进一步丰富及发展新的疗法, 提高中晚期肺癌的疗效及生存率, 降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 随着介入治疗、导管技术及化疗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更新, 供血动脉化疗栓塞联合静脉全身化疗在中晚期肺癌的综合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中晚期肺癌是适合供血动脉化疗栓塞的肿瘤, 它具备选择性供血动脉灌注化疗的三个基本要素: (1) 原发性肺癌为富血供肿瘤, 肿瘤有明确的供血动脉。 (2) 肿瘤为血管丰富型,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造影表现为供血动脉粗大、纡曲紊乱, 大量肿瘤新生血管, 动静脉瘘, 血管包绕征象等。 (3) 大部分肿瘤细胞对新的化疗药物敏感。化疗方案一般应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来制定, 由于肺癌主要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 非小细胞肺癌对化疗的敏感性相对较差, 但随着一些新化疗药物的不断问世, 如紫杉醇类等, 其单药疗效在20%~30%, 根据抗癌药物联合应用的原则, 广谱抗癌药及对骨髓毒性较小的药物首先应用, 其与铂类等一线化疗药物组成的新化疗方案能进一步提高疗效, 改善生存率。而对于小细胞肺癌, 其本身对于化疗敏感, 但其病变早期就有大部分患者发生了亚临床的远处转移, 故局部灌注化疗及全身静脉化疗同样重要。选择性供血动脉化疗栓塞是一种兼有局部灌注化疗优点的全身化疗, 经靶动脉注入给药使肿瘤组织内药物浓度提高, 而外周药物浓度并不增加, 肿瘤细胞的药物浓度较周围组织高2~6倍, 而局部药物浓度增加1倍则杀伤作用增加2~10倍;同时药物直接接触肿瘤细胞, 药物作用时间长, 两者呈正相关。当药物经过血液循环后, 再次到达肿瘤组织局部, 重复对肿瘤细胞进行打击, 对肿瘤杀伤力加强, 并且还可减少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增加游离药物浓度, 提高抗癌药物的解毒作用。这样既可增强局部化疗药物浓度, 又可减少全身毒副反应。当肿瘤的供血动脉粗大, 无复杂解剖变异时, 还可进一步行超选择性避开肋间动脉、脊髓动脉及冠状动脉等分支, 栓塞肿瘤血管, 减少或切断肿瘤供血动脉, 使肿瘤及周围组织缺血坏死, 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及癌细胞进一步分化。同时病变缩小, 界限清楚, 从而降低分期, 使得患者获得Ⅱ期手术切除机会, 并可减少术中肿瘤栓子转移。
因此, 采用DSA下选择性供血动脉化疗栓塞联合静脉全身化疗治疗中晚期肺癌, 能提高抗癌药的药效, 使肿瘤病灶坏死、缩小甚至消失, 降低肿瘤的分期分级, 降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降低病死率, 提高生存率, 为中晚期肺癌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
新生儿惊厥96例
病因分析
林岱敏
(揭阳市人民医院, 广东揭阳522000)
新生儿惊厥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症状, 其病因复杂, 及早明确病因, 尽可能针对病因给予特异治疗, 对于有效控制惊厥发作, 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意义重大。现对我院2005年6月—2009年6月收治的新生儿惊厥患儿96例进行病因分析, 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96例中男56例, 女40例;3 d内发病65例, 3 d~7 d 14例, 7 d~14 d 12例, 14 d~28 d 5例。入院时体重<2 500 g者18例, ~3 000 g 34例, ~4 000 g42例, >4 000 g 2例。发作形式以轻微型发作较常见, 占60例, 其次为强直性发作, 占28例, 局限性阵挛型发作仅占8例。
1.2诊断情况缺氧缺血性脑病41例, 颅内出血5例, 化脓性脑膜炎1例, 新生儿破伤风3例, 低钙血症15例, 低镁血症1例, 低钠血症2例, 低糖血症18例, 胆红素脑病4例, 败血症1例, 高热1例, 不明原因4例。
1.3治疗方法主要针对病因治疗, 结合应用止痉药物。低血糖给予25%葡萄糖注射液2~4 m L/ (kg·h) 静脉滴注, 维持量用10%葡萄糖注射液4~6 m L/ (kg·h) , 保持略高于正常血糖水平。低钙血症给予10%葡萄糖酸钙2~3 m L/kg稀释后静脉滴注。止痉选用苯巴比妥钠, 负荷量15~20 mg/ (kg·d) , 次日给维持量3~5 mg/ (kg·d) , 分2~3次, 以降低脑的代谢、能量消耗和减轻脑水肿。同时给予氧疗、止血、降颅压、抗感染、营养脑细胞及改善脑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