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麻醉复苏(精选4篇)
全身麻醉复苏 篇1
目前, 随着全麻药物的不断更新换代, 全身麻醉是三甲医院临床各科手术首选的麻醉方法, 所以术后患者的麻醉复苏已经成为临床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全身麻醉相对比较安全, 效果可靠, 因为患者全麻后生命体征的维持自始至终是由医生全程控制的。 由于手术过程中使用麻醉药物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生理功能, 出现一过性不适或紊乱, 复苏期常出现意识模糊、 躁动不安和挣扎, 相应地带来许多安全隐患。 因此, 在手术结束后, 麻醉患者均应由专业护理人员进行护理。 麻醉恢复期的主要任务, 就是将患者集中管理, 监测术后尚未彻底苏醒或全身情况尚未稳定的患者。 对出现的各种问题, 医护人员都会立即给予最妥善的处理, 让术后患者能够安全、 平稳、 舒适地回到病房, 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苏醒质量, 保障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安全, 提高手术室的使用率和工作效率, 同时也节约了医疗资源, 降低了患者的住院费用,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本文对2013 年1—11月在我院住院并实施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200 例就对其在复苏期采取有针对性的、 精细化的特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 年1—11 月实施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200 例作为研究对象, 男110 例, 女90 例, 年龄最小12岁, 最大84 岁, 平均41.3 岁。 其中, 脑外科24 例, 心胸外科26 例, 普外科113 例, 泌尿科11 例, 骨科及其他科室共24 例。 所有患者无长期服用镇静药物史, 且无明显呼吸或循环系统疾病, 各器官功能检查正常或接近正常。 麻醉方法为静吸复合麻醉, 经口腔或鼻腔气管插管, 估计手术时间短者使用喉罩插管。 所有全身麻醉患者均留置尿管。
1.2 方法
1.2.1 术前访视: 参加手术的护士对患者进行术前访视, 了解患者年龄、 诊断、 病变部位、 手术名称、 手术方式、 所需时间、 既往史、 家族史和过敏史, 用和蔼的微笑、 亲切的语言向患者做自我介绍及手术室环境介绍, 针对不同的病例讲解成功的实例, 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解除其思想负担。 认真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尽量鼓励患者讲出心里话, 尊重其隐私。 满足他们的心理舒适需求, 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手术。
1.2.2 术中护理: 平稳地将患者送到手术床上, 手术室室温控制在22~25 ℃, 相对湿度为50%~60%。 尽量控制噪音, 给患者营造一个安静、 舒适的环境, 不允许有喧闹声。 麻醉时, 帮助患者维持体位不动, 轻声平静地告诉患者会有什么感觉。 手术过程中不说与手术无关的话题。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对手术中发生的特殊情况, 要及时向麻醉医师汇报, 保持镇静, 快速解决在手术过程中发生的一切护理问题, 以免引起患者的猜疑, 增加心理负担。
1.2.3 术后护理: 患者术后送至麻醉复苏室, 采取合适体位卧床休息, 术后有特殊体位要求的按照手术医生医嘱安置体位。 对烦躁的患者可用约束带束缚、 吸氧; 同时采用多功能监护仪实时监测各项指标, 定时测量脉搏、 血压、 呼吸及血氧饱和度, 根据需要急查血液生化指标; 确保静脉输液通路畅通; 如患者术后有恶心、 呕吐现象, 应预防误吸导致窒息, 帮助患者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及时吸出呕吐物, 防止患者舌后坠, 造成咽喉气道堵塞; 对术后因放置口咽通气道者在患者不能耐受时要及时取出, 取出后要注意观察其呼吸变化; 手术后常见血容量偏少或残余麻药引起患者低血压, 护理人员需及时遵照医嘱补充血容量, 必要时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如体温不升的患者, 首先应控制室温在22 ℃左右, 用热毛巾、 暖水袋保暖; 注意观察各引流管是否通畅, 同时要注意观察引流物的颜色及引流量, 将异常出现的引流物及时向医师汇报; 认真做好床旁交班, 将患者复苏期出现的异常情况详尽地记录于恢复室记录单上。 患者病情平稳后决定送回病房时, 要用温盐水拭去患者皮肤残留的消毒液和血迹, 帮助患者穿好衣裤并盖好被单。 送患者回病房后, 要和病房护士做好交接, 介绍所带出液体及所使用的药物, 简要介绍手术过程及各种引流管的部位。 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进行必要的术后指导。 根据病情鼓励和指导患者进行早期活动和功能锻炼及卫生指导。
2 结果
本组200 例全麻患者中, 出现低血压13 例, 占6.5%;烦躁不安、 谵语16 例, 占8.0%; 恶心、 呕吐者36 例, 占18.0%; 出现体温不升4 例, 占2.0%; 拔出口咽通气道出现舌后坠、 血氧下降者9 例, 占4.5%; 其他3 例, 占1.5%。对上述患者均采用具有针对性、 精细化的特殊护理, 所有患者病情恢复顺利, 无一例出现意外情况, 均安全返回病房。
3 讨论
目前, 麻醉复苏期的护理已经成为临床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全身麻醉是吸入了麻醉药或静脉注入麻醉剂后, 抑制大脑皮质, 使患者暂时失去知觉。 患者的呼吸由呼吸机控制, 保证了机体的供氧, 一切生命指标如血压、 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麻醉过后, 患者逐渐清醒, 但由于麻醉药的代谢快慢不同, 对机体功能的影响也不同, 部分麻醉药残留、 蓄积在体内, 在恢复期会出现生理功能的限制或不适。 首先, 当部分患者保护性反射未完全恢复时, 易发生呼吸道阻塞、 通气不畅, 特别是呕吐物误吸, 会造成严重的呼吸道梗阻, 如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 其后果不堪设想。 本组200 例患者在复苏期出现恶心、 呕吐者高达36 例, 但临床特殊护理的及时发现, 未出现一例并发症。 其次, 由于手术当中出血, 造成血容量不足, 加之麻醉药物的作用, 恢复期可出现血压不升、 心率加快等症状, 继而出现烦躁不安, 伤口渗血, 对伤口的愈合极为不利。 所以, 麻醉复苏期重视特殊护理, 是预防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关键, 对提高手术成功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手术结束后, 麻醉患者复苏期采取有针对性的、 精细化的护理不仅可防止或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并且可加快患者术后康复, 对保障患者安全和提高手术室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全身麻醉患者麻醉复苏期特殊安全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⑴调整患者体位: 舒适的体位有利于预防患者麻醉复苏期并发症的发生, 如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可预防误吸发生; ⑵全麻术后复苏延迟: 及时发现并告知医师, 脑水肿者给予脱水, 低血糖者给予高张糖等对症处理; ⑶缓解患者疼痛: 护理人员需加强与患者交流, 疏导其恐惧心理, 必要时可以使用镇痛剂帮助患者缓解疼痛。 在明确病因的基础上, 遵医嘱给药; ⑷保持术后各引流管通畅, 包括导尿管通畅, 对引流物的颜色、 性状及时判定并汇报; ⑸预防患者术后恶心、 呕吐, 及时查找病因, 给予相应处理, 防止误吸导致窒息; ⑹创造良好的复苏室环境: 护理人员需确保麻醉恢复室的空气温度、 湿度及采光。同时, 护理人员需缓解患者孤独、 烦躁和脆弱等情绪, 确保患者床位的干净、 整洁和舒适, 室内灯光柔和; 在对患者进行抢救时, 应用屏风隔离病床, 以免引起其他患者的恐慌。
总之, 随着手术室麻醉恢复室的建立, 对全麻复苏患者采取有针对性、 精细化的特殊护理, 彻底改变了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 提高了患者心理、 生理两个方面的舒适度, 使手术患者感到了人文关怀。 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充满了信心,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而且给手术室护士提高业务素质带来了新的动力, 激励了广大护士学习满足患者舒适需求相关知识的积极性, 进一步提升了护理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自智萍, 易亚玲, 王琦, 等.全身麻醉患者恢复期的常见并发症及护理对策[J].吉林医学, 2005, 26 (5) :463.
[2]吴敏.全身麻醉恢复期患者躁动原因的分析与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 2009, 8 (4) :19.
[3]张旭光, 胡丽娟.麻醉恢复期呕吐患者的预防和护理[J].中原医刊, 2003, 30 (4) :57.
[4]秦秦, 董雪琴, 杨瑞, 等.导尿时机对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影响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8, 10 (1) :57.
[5]洪琳.舒适护理运用于手术室护理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8) :5831.
[6]高辉.术前心理指导对全麻苏醒期躁动及恶心呕吐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生, 2006 (2) :46-47.
[7]李学勤.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7) :806.
全身麻醉复苏 篇2
【摘要】目的 探究七氟醚麻醉诱导在患儿全身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抽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的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给予氯胺酮麻醉诱导,观察组20例给予七氟醚麻醉诱导,进一步对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诱导时间及苏醒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及麻醉费用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患儿全身麻醉中采取七氟醚麻醉诱导效果显著,能够缩短麻醉诱导时间及术后苏醒时间,使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趋于稳定,同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值得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七氟醚麻醉;氯胺酮麻醉;患儿
【中图分类号】R614.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166-01
七氟醚麻醉具有诱导速度快、恢复快以及易被患儿接受等优势[1]。为了进一步探究七氟醚麻醉诱导在患儿全身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本组抽取了我院4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40例患儿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3~9岁,平均年龄(6.4±0.2)岁;体重9~24kg,平均体重(18.2±3.1)kg。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及体重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5mg/kg氯胺酮+0.02mg/kg阿托品行肌肉注射,待患者睫毛放射完全消除后送入手术室。观察组给予2~3毫升七氟醚往患儿面罩纱布滴入,进而把面罩往患儿口鼻部位扣紧,让患儿紧闭吸入;待患儿睫毛发射完全消除后送入手术室。之后,两组患儿均需及时建立静脉通道,并在气管插管过程中,使用适量的丙泊酚、芬太尼以及阿曲库铵。但手术缝皮完成之后,停止应用丙泊酚。待患儿自主呼吸恢复之后,将气管导管拔出,然后将患儿送回病房。
1.3判定标准
(1)比较两组患儿诱导时间、术后苏醒时间、手术时间以及麻醉费用等[2]。(2)比较两组患儿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两组患者的统计数据均使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频数和率(%)表示。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计量资料和组间比使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手术过程各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诱导时间及苏醒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及麻醉费用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详情见表1:
表1两组患儿手术过程各指标比较(X±s)
组别诱导时间 手术时间 苏醒时间 麻醉费用观察组(n=20)24.9±3.928.6±5.922.9±6.8 634.6±59.2对照组(n=20)35.3±9.231.6±5.8 *80.4±18.6 658.8±76.4t值8.912 1.2476.289 1.583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中,呕吐1例(5.00%)、躯体运动1例(5.00%)、分泌物增加1例(5.00%);对照组患儿中,呕吐5例(25.00%)、躯体运动6例(30.00%)、分泌物增加4例(20.00%)。由此表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在患儿手术治疗过程中,给予有效的麻醉方式顯得极为重要。本组研究重点提到了氯胺酮与七氟醚两类镇痛麻醉药物。其中,氯胺酮属于一类麻醉效果较强的镇痛麻醉药物。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使患儿手术期间无疼痛感,能够较快地发挥出镇痛的效果。同时,氯胺酮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存在成瘾性,使用时间过长会对患儿身心产生严重影响。并且,在使用过程中,还能够会发生分泌物增多以及血压上升等现象。七氟醚属于一类新型的吸入麻醉药,无刺激性气味,易被患儿接纳,并且具备较快的作用时间及术后苏醒时间,还能够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症的发生。柏安平[3]等经研究表明,在患儿全身麻醉过程中应用七氟醚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氯胺酮,无论在作用时间还是在术后清醒时间方面均快于氯胺酮;这与本组研究结果基本保持一致。另外,还有研究者[4]对两组使用氯胺酮与七氟醚患儿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以及血氧饱和度(SpO2)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发现使用七氟醚患儿在HR、MAP及SpO2等指标比较方面均显著优于使用氯胺酮的患儿;由此表明,在患儿全身麻醉过程中,七氟醚麻醉诱导显著优于氯胺酮。
本组抽取了4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20例给予氯胺酮麻醉诱导,观察组20例给予七氟醚麻醉诱导;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诱导时间及苏醒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及麻醉费用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在患儿全身麻醉中采取七氟醚麻醉诱导效果显著,能够缩短麻醉诱导时间及术后苏醒时间,使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趋于稳定,同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值得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宏伟.七氟醚麻醉诱导在患儿全身麻醉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4,02(16):80-81.
[2] 黄凯.杜溢,王英伟.4%和8%七氟醚复合不同氧流量麻醉诱导在患儿气管插管中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08(12):1149-1151.
[3] 柏安平.七氟醚麻醉诱导在小儿全身麻醉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工程,2014,07(12):103-108.
全身麻醉复苏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本院近2年收治的6000例实施全身麻醉手术及住院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3200例, 女2800例, 年龄9~85岁, 平均年龄45.7岁。其中, 耳鼻喉手术2100例, 口腔科手术1700例, 泌尿科1650例, 心胸外科250例, 骨科200例, 脑外科及其他科室共100例。所有患者均不存在长期应用镇静药物史, 无显著呼吸、循环系统疾病, 重要器官功能检查普遍正常。对患者采取静吸复合型麻醉方法, 经鼻腔 (或口腔) 进行气管插管。手术时间较短者采取喉罩插管方式, 均留置尿管。
1.2 特殊护理方法
术后, 护理人员及时将患者送至麻醉复苏室, 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宜体位进行休息。若存在特殊体位要求, 则严格按照医嘱执行;应用多功能监护仪对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测量患者呼吸、脉搏、心率、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 (1) 呼吸道护理:插管、手术损伤气道可造成喉头水肿或痉挛, 严重时可发生低氧血症, 若发生这种现象, 要立即为患者注射地塞米松, 必要时要应用面罩进行加压给氧。也可为患者静脉注射氨茶碱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若患者呼吸道存在大量不良分泌物, 应及时为其清理干净; (2) 舌后坠护理:肥胖、颈部短粗的患者在麻醉复苏期易发生舌后坠现象, 使得患者氧分压连续降低。因此护理时不仅要保持患者呼吸道畅通, 还要取患者头部合适位置, 使其偏向一侧, 必要时重新进行插管; (3) 呕吐误吸护理:呕吐误吸属于麻醉复苏期常见并发症, 可进一步引起患者呼吸道出现梗阻, 若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 可导致患者死亡, 应引起足够重视。出现误吸后, 应立即将患者头部向一侧偏离, 并取俯卧位, 充分将呼吸道中残留物质吸出。为预防感染, 应使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支气管; (4) 针对烦躁不安患者, 可根据症状采用约束带进行有效束缚, 必要时做吸氧处理;保证患者静脉输液通道顺畅, 并做好呼吸道护理, 预防窒息现象发生。
2 结果
本组6000例患者中, 336例 (5.60%) 患者出现低血压, 1020例 (17.00%) 患者由于手术原因出现恶心、呕吐, 56例 (0.93%) 患者出现血氧下降, 37例 (0.62%) 患者拔管后发生舌后坠。通过针对性特殊护理干预, 所有患者病情均顺利恢复, 且并未出现复苏期护理并发症。
3 讨论
目前, 麻醉复苏期临床观察和护理干预, 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全身麻醉通过吸入麻醉药物或静脉注射麻醉剂后, 对手术患者大脑皮质产生抑制作用, 使人暂时失去知觉, 在此基础上实施手术, 能够保障患者生命体征各项指标维持在正常范围内。手术过程中, 患者呼吸由呼吸机进行控制[1], 进一步保证机体供氧, 将患者生命体征 (如血压、心率、脉搏及血氧饱和度等) 严格控制在手术允许条件下。术后, 麻醉药物在一定时间内代谢, 患者逐渐恢复意识。由于麻醉药在不同患者体内代谢速度不同, 部分麻醉药会集聚在体内, 导致生理功能受到限制, 因此全身麻醉复苏期特殊护理干预尤为重要, 是临床重要组成部分[2]。当患者保护性反射未能完全恢复时, 常会出现呼吸道梗阻, 若不能及时处理, 将给患者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本组1020例患者在复苏期发生恶心、呕吐, 占比高达17.00%, 临床开展特殊护理时发现及时, 并未产生严重后果。若术中出血严重, 则会造成患者血容量不充分, 在麻醉药作用下患者可产生低血压、心率过快等临床症状, 对手术切口良好愈合带来制约。重视复苏期特殊护理干预, 能够有效防止术后早期并发症, 提高手术成功率。在充分做好上文护理干预外, 特殊护理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取适宜体位:手术结束后, 对麻醉患者复苏期患者采取对症措施和精细化护理干预, 对提高手术室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对保证患者手术安全意义深远。术后及时调整患者体位, 有利于预防麻醉复苏期并发症。如, 取患者平卧位, 使其头偏向一侧, 能够有效防止误吸发生; (2) 复苏延迟护理:术后密切观察患者, 如果患者术后出现复苏延迟, 应及时告知医师, 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警惕患者出现脑水肿和低血糖症状, 若患者已经出现脑水肿或低血糖反应, 应给予脱水等对症处理; (3) 术后疼痛护理:患者苏醒后, 护理人员应及时与其进行交流、并对情绪紧张、精神郁闷的患者进行疏导, 进一步消除其恐惧心理。根据患者实际情况, 适当给予镇痛剂, 严格遵照医嘱进行给药。另外, 为患者创造良好复苏环境, 注意麻醉恢复室相对湿度和温度。 (4) 引流管护理:患者术后需要留置引流管和导尿管, 应保持引流管及导尿管通畅。密切观察引流物质的性状、颜色, 若发生异常, 及时汇报给临床医师进行处理。
目前, 各大医院相继建立手术麻醉恢复室, 对全身麻醉复苏期实施特殊护理干预, 不仅颠覆了传统护理医学模式, 也能满足患者生理、心理诉求, 使患者感到人性化护理服务。同时也为手术室护理人员提升自身护理服务质量提供了方向, 提高了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摘要:目的 观察全身麻醉患者麻醉复苏期临床情况, 探讨特殊护理体会。方法 6000例接受全身麻醉实施手术的患者, 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总结麻醉复苏期特殊护理的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病情均顺利恢复, 本组6000例患者中, 1020例 (17.00%) 患者由于手术原因出现恶心、呕吐, 336例 (5.60%) 患者出现低血压, 56例 (0.93%) 患者出现血氧下降, 37例 (0.62%) 患者拔管后发生舌后坠。通过针对性特殊护理干预, 所有患者病情均顺利恢复, 且并未出现复苏期护理并发症。结论 对全身麻醉患者麻醉复苏期实施具有针对性和人性化的护理干预, 能够促进患者良好预后, 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出现。
关键词:全身麻醉,复苏期,特殊护理
参考文献
[1]陆雅萍, 黄冰, 孙利, 等.全麻患者达到出恢复室临床标准时血气状态分析及盐酸多沙普仑干预效果.浙江医学, 2012, 5 (1) :108-109.
全身麻醉复苏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11月在解放军第八十九医院接受治疗的98例全身麻醉患者, 手术类型:胸外科手术患者25例, 普外科手术患者40例, 泌尿外科手术患者20例, 甲状腺乳腺手术患者5例, 肝胆手术患者8例;基础疾病:乳腺癌、腹膜炎、消化道出血、胃穿孔、阑尾炎、肠梗阻、胃癌、结肠癌、肝癌、胆囊炎、胆管结石、胰腺炎等。将患者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 每组49例。护理组中男25例, 女24例;年龄19~80岁, 平均 (40.2±15.6) 岁。对照组中男24例, 女25例;年龄19~80岁, 平均 (40.2±15.6)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 术前患者的体温36.0~37.5℃, 同时排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疾病患者[3]。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护理组采用保温护理, 主要包括: (1) 手术台加热处理。术前1h护理人员应使用电热毯对患者所用手术台进行加热保温处理, 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密切观测患者的核心体温变化情况, 一旦患者体温>37.5℃, 需要立即停止使用加热措施[4]。 (2) 缩短手术时间。在手术开展过程中, 造成体温过低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手术时间过长, 因此要想更好的做到保温护理, 就必须缩短手术时间, 在缩短手术时间方面有很多的方式, 如在术前消毒处理部分[5], 护理人员或者是手术医师必须要加强对消毒处理过程的熟练程度, 在日常的医护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消毒处理能力, 从而缩短消毒处理时间, 还可以通过提高手术技术来缩短手术时间。 (3) 液体加热[6]。在手术实施过程中, 可以利用电子加温仪器将其温度设定在37℃, 对患者需要输入的液体等先进行加热处理, 这样能够保证进入患者体内的液体和患者的温度保持在同一温度范围内, 冲洗液的温度也需要提前加热到预设的温度, 当然在手术过程中所使用的液体温度一定要控制在适合的范围内, 不能因为温度过高而影响液体正常的疗效。 (4) 覆盖手术区以外的区域。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是裸体的, 在手术实施过程中, 新陈代谢产生的热量大多数都会通过皮肤散失[7], 因此护理人员一定要做好患者的保温处理, 如在冬天温度较低, 护理人员需要给患者加盖被子, 保证患者的热量散失较少, 从而更好地维持患者体温。 (5) 气管导管上方需要连接湿热交换器[8]。连接湿热交换器可以有效地保持患者的呼吸道内温度恒定, 不会因为温度过低而影响患者术后苏醒, 做好患者的保温处理, 从而减少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应激反应, 同时缩短术后苏醒时间, 促进患者手术顺利开展, 提高手术实施的成功率。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低体温发生率以及麻醉结果。
1.3 疗效评定标准
低体温就是指患者的体温低于36℃, 在患者手术过程中需要采用多功能监测仪器来监测患者的体温, 其中1次出现体温低于36℃就属于低体温。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出液量及手术时间比较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出液量及手术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两组患者低体温发生率比较
护理组患者的低体温发生率为2.04% (1/49) , 低于对照组的20.41% (10/49)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患者的麻醉结果比较
护理组患者的气管插管时间、完全清醒时间和PACU滞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2.4 两组患者的应激反应比较
护理组患者术后的肾上腺素 (AD) 、去甲肾上腺素 (NE) 和C反应蛋白 (CRP) 各项指标结果分别是 (99.01±14.46) pmol/L、 (149.09±23.36) pmol/L和 (49.33±12.77) ng/L, 对照组各项指标结果分别是 (176.44±19.56) pmol/L、 (172.11±27.25) pmol/L和 (95.73±17.21) ng/L。两组患者术后的AD、NE和CRP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低体温是目前手术过程中患者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患者的手术时间过长, 还包括手术室内温度过低, 术前、术中需要消毒处理, 长时间使用温度较低的冲洗液等, 因此一旦手术过程中出现低体温就会影响麻醉药物的麻醉效果, 使得患者麻醉效果加强, 延长患者的苏醒时间, 严重情况下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必须要加大对医疗技术的研究投入, 通过不断地提升医疗技术水平, 更好地缩短手术时间, 提高手术成功率。在手术治疗前, 手术医师和护理人员需要共同针对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状况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 提前做好手术计划,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患者的手术风险。进一步针对导致手术开展过程中出现的低体温原因进行详细分析, 寻找有效的保温护理措施, 通过实施保温护理措施, 形成综合护理体系, 减少患者因为低体温对手术效果产生的不良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 护理组患者的低体温发生率为2.04% (1/49) , 低于对照组的20.41% (10/49) , 护理组患者的气管插管时间、完全清醒时间和PACU滞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表明保温护理对减轻全身麻醉患者手术过程中的应激反应程度、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复苏有着重要作用,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玉, 李玲.保温护理对全身麻醉患者术中应激及术后苏醒影响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学, 2014, 20 (7) :1200-1203.
[2] 李旭霞.保温护理对全身麻醉患者术中应激及术后复苏的影响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 2014, 24 (7) :914-916.
[3] 付莉, 张萍, 张戈, 等.保温护理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应激及凝血功能的影响[J].河北医学, 2014, 20 (12) :2099-2102.
[4] 夏姣艳.术中保温护理对全身麻醉后腹部手术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1) :357-358.
[5] Kazutaka K, Seishiro W, Hirohito Y, et al.A combination therapy of ethanol injection an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 for the treat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08 (13) :2037-2043.
[6] 冯星梅, 夏引芳, 王玉瑛, 等.输液加温对全身麻醉手术患者术中体温的影响[J].上海护理, 2012, 12 (3) :22-24.
[7] 李勤, 戴琳峰, 薛滢, 等.语言唤醒对全身麻醉患者苏醒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10) :889-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