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全身麻醉术

2024-10-06

小儿全身麻醉术(共8篇)

小儿全身麻醉术 篇1

小儿机体发育尚未成熟, 各系统调节机能较差, 具有年龄小, 全身血容量小, 对手术、麻醉耐受性差, 病情变化迅速等特点, 给手术护理增加难度, 与其他麻醉相比, 全身麻醉对患儿的生理状态的影响最为显著[1], 特别是对呼吸道系统影响更加明显, 呼吸道并发症是全身麻醉患儿最易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主要是呼吸道抑制、呼吸道阻塞及氧供应不足所致, 处理原则包括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进行辅助呼吸及增加供氧。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1月对220例12岁以下患儿进行全身麻醉手术, 在护理方面加强了术前护理、术中的严密观察, 发现问题及时对症处理, 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确保患儿的手术安全, 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20例患儿, 男140例, 女80例;年龄3个月至12岁;其中气管插管全身麻醉20例, 静脉复合麻醉150例, 全身麻醉+骶管麻醉50例;手术类别:斜疝、鞘状突高位结扎术130例, 肠套叠手术10例, 肠梗阻松解术5例, 阑尾切除术10例, 睾丸下降固定术15例, 膀胱切开取石5例, 开颅手术10例, 骨折内固定手术25例, 多趾切除术5例, 头面部外伤清创缝合术5例。术中除3例发生轻微短暂呼吸抑制和3例发生呕吐外, 经及时处理患儿逐渐好转, 220例患儿清醒后安全送回病房。

2 导致呼吸道并发症的潜在因素

2.1 小儿呼吸道解剖特点

①舌体相对较大, 上呼吸道肌群柔嫩, 全身麻醉下肌肉松弛, 易出现舌后坠并阻塞咽部而发生窒息。②鼻腔、喉头狭窄, 有上呼吸道感染, 唾液及呼吸道分泌物较多, 均有引起呼吸道阻塞的倾向。③小儿呼吸节律不规则, 各种形式的呼吸均可出现, 胸廓不稳定, 肋骨呈水平位, 膈肌位置高, 腹部较膨隆, 呼吸肌力量薄弱, 纵隔在胸腔所占位置大容易引起呼吸抑制。④颈短, 全身麻醉后上呼吸道通畅度差, 气道容易闭合。⑤食管较短, 咽喉反射不完善, 麻醉药或手术刺激易引起呕吐物反流、误吸。

2.2 部分麻醉药可影响患儿术中呼吸

拟胆碱类药可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氯胺酮用药量大或注射速度过快会发生呼吸抑制或引起呕吐导致误吸;阿片类镇痛药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

2.3 人为因素也可导致麻醉意外

往往有个别家长不了解禁食禁饮的重要性, 面对因饥饿而哭闹的患儿出于感情而背着医护人员给患儿进食, 而导致麻醉与手术过程中因胃内容物反流而引起误吸;也有个别家长认为, 只要不吃饭, 其他东西都可以吃。此外, 术前、术中患儿保暖措施不当, 可导致上呼吸道感染;术前患儿过多哭闹可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多。若有呼吸道严重疾患如呼吸道灼伤或口腔疾患也直接影响正常呼吸。

3 加强呼吸道护理

3.1 术前护理

①确保患儿术前准备达到最佳状态, 首先要避免患有上呼吸道感染;对呼吸道有炎症甚至鼻塞流涕者应暂缓手术;对有上呼吸道损伤或先天性疾病又必须施行全身麻醉手术者, 应加强呼吸道炎症控制及分泌物处理。②认真询问患儿禁食禁饮时间及术前用药的情况, 对3岁以上患儿釆用启发式的提问。③全身麻醉诱导前做好患儿的心理护理, 以恰当语言鼓励和心理暗示使其放松, 消除恐惧、减少哭闹, 不合作患儿让家长更衣后陪同进入手术间, 待患儿意识消失后家长离开, 能明显减少患儿哭闹;术中注意保暖, 避免麻醉与手术中的寒冷刺激, 而导致上呼吸道炎症反应。④尽快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 小儿血管细弯, 且不充盈, 加上小儿不配合躁动, 家长期望值高, 加重护士穿刺静脉的心理负担, 致使穿刺失败率高。⑤用物准备:心电监护、麻醉呼吸机、输液泵、高频电刀、急救用物 (吸痰管、吸引器、合适的面罩及全套气管插管用具) 、急救药品、听诊器、取暖器等, 以免影响顺利实施麻醉和手术。

3.2 术中护理

3.2.1 卧位

麻醉实施后患儿去枕平卧, 肩部垫一小枕, 头偏向一侧且稍后仰, 使气道伸直, 减轻气道阻力;连接好心电监护及指脉氧感应器并对患儿进行保护性约束, 双手及膝部进行功能位固定;术中使用约束带过紧, 特殊体位衬垫不当会影响患儿呼吸和循环功能, 俯卧位时, 胸腹部要悬空不能受压, 以免影响呼吸, 对特殊手术及颈部疾患根据手术要求另摆体位。

3.2.2 吸氧

由于小儿对缺氧耐受力差, 全身麻醉患儿气道阻力增加, 自主呼吸减弱, 通气量下降, 导致脑组织细胞缺氧, 因而需常规吸氧至患儿完全清醒。患儿面色出现口唇发绀、颜面苍白, 应及时做出相应判断后给予相应处理, 注意呼吸道是否通畅或肺部是否受压导致肺通气障碍导致血氧减少, 一旦发现血氧饱和度 (SpO2) ≤95%[2], 应立即面罩给氧或人工通气, 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 以免发生低氧血症, 危及患儿生命;术中遇到3例肥胖的患儿, 因舌后坠出现呼吸抑制, 血氧饱和度进行性下降, 经放置口咽通气道, 托起下颌面罩吸氧后患儿气道阻塞得以缓解, 血氧逐渐好转。

3.2.3 体温的护理

小儿基础代谢低, 汗腺调节机制不健全, 麻醉状态下体温易降低, 手术消毒液、术中冲洗液及输液体都会影响患儿的体温, 手术间温度24 ℃~25 ℃, 湿度为40%~60%[3], 必要时使用取暖器;进行各项操作时尽量减少患儿身体外露, 以免身体着凉, 诱发呼吸道疾病, 术中根据需要进行盖被、灯照等保暖措施。

3.2.4 病情观察

小儿病情变化迅速, 全身麻醉诱导用药后护士要协助麻醉医生观察病情, 护士必须守候在患儿身边, 上好约束带, 避免患儿躁动引起输液管、导尿管等脱落, 误伤自己或坠床。术中要密切观察患儿呼吸、脉搏、心率、血压、瞳孔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在心前区放听诊器可听患儿的心率、心律及呼吸音, 任何先进的仪器是难以代替传统简便的呼吸观察方法, 如观察呼吸次数, 有无呼吸音, 胸腹起伏的幅度, 呼吸深浅度, 口唇、甲床和皮肤颜色, 并可根据呼吸音、胸腹活动来判断呼吸道是否存在梗阻, 如果呼吸道发生部分梗阻, 呼吸音会出现异常的声音 (哨音、笛音) , 胸腹活动会出现“三凹症” ;呼吸道完全梗阻, 则无呼吸音、胸腹无起伏运动。

3.2.5 保持呼吸道通畅

分泌物过多是全身麻醉患儿气道阻塞的最常见原因, 术中发现呼吸道分泌物过多及胃内容物反流要及时进行清除, 操作时选择合适的吸痰管, 时间要短, 负压要小, 动作要轻柔, 避免损伤口腔黏膜。一旦发生呼吸道梗阻, 应立即查找原因及部位, 必要时立即配合麻醉师进行气管插管。有3例急诊手术患儿, 术中发生呕吐, 经及时清除呕吐物后, 患儿才脱离危险, 无呼吸道并发症发生。

4 小结

全身麻醉是小儿手术最常用的麻醉方法, 小儿由于舌大、颈短、呼吸道管径较小、腺体分泌旺盛及呼吸储备差, 容易发生急性呼吸道梗阻和呼吸抑制, 小儿又对低氧的耐受能力差, 短时间低氧即可危及生命;全身麻醉手术的患儿术中容易发生窒息、气道梗阻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 要保障患儿手术安全, 要加強麻醉、手术期间呼吸道的护理, 手术室护士必须做好术前、术中的护理, 妥善的卧位、正确的吸氧, 保持呼吸道通畅, 严密观察病情, 出现问题及时对症处理, 协助麻醉师做好抢救工作, 可明显减少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 为手术的安全提供保障;同时, 小儿全身麻醉手术对手术室护士自身素质要求特别高, 不仅要全面掌握小儿生理解剖特点, 麻醉用药的特殊性, 还要加强学习小儿手术护理的相关医学知识, 才能对术中患儿的病情变化做出预见性分析判断, 才能确保手术顺利完成。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全身麻醉手术术中呼吸道的护理。[方法]对220例全身麻醉手术患儿导致呼吸道并发症的潜在因素进行分析, 加强患儿术前、术中的呼吸道护理,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果]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加强呼吸道的护理, 确保患儿的手术安全, 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结论]小儿全身麻醉手术最易岀现呼吸道并发症, 术中加强呼吸道的护理是手术安全的保障。

关键词:小儿,全身麻醉手术,呼吸道,护理

参考文献

[1]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现代麻醉学 (上、下册) [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435.

[2]王培山.脉搏氧饱和度仪反应迟滞时间在小儿麻醉诱导中的作用[J].医药论坛杂志, 2005, 26 (17) :16-18.

[3]姜大鹏.小儿围术期低体温及防治[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7) :62.

小儿全身麻醉术 篇2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16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548-01

瑞芬太尼为麻醉常用的药物,其为镇痛类的药物,此药物用途广泛,其可用于手术之后的镇痛、对患者的全身麻醉、对患者进行麻醉的辅助应用、手术前的应用等。其有很多的优点,其有在麻醉之后患者苏醒的质量很高、手术中可保持患者身体情况稳定、对患者诱导速度比较快等优点。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2011年对60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以探讨应用瑞芬太尼静脉吸入复合全身麻醉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2011年对60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22例患者为女性,38例患者为男性,患者的年龄为20-50岁,患者术前均进行体重测量,结果为45-80kg。所有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A组和B组两组,A组30例患者,B组30例患者。

1.2 麻醉方式 所有患者均为进行全身麻醉后手术治疗,患者手术前进行禁食、水。0.01mg/kg阿托品药物在手术前应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密切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給予其静点平衡液。A组患者应用0.2mg/kg赛机宁、1.5mg/kg丙泊酚、2μg/kg瑞芬太尼、0.1mg/kg咪唑安定对患者进行麻醉诱导。给予患者吸氧并在之后进行气管插管操作。使用0.2μg/(kg.min)瑞芬太尼进行持续泵入,每半小时静注0.05mg/kg赛机宁,同时吸入异氟醚以1.0﹪的肺泡最低有效浓度(MAC)维持麻醉[1]。B组患者应用0.2mg/kg赛机宁、1.5mg/kg丙泊酚、2.5μg/kg芬太尼、0.1mg/kg咪唑安定药物对患者进行麻醉诱导。给予患者吸氧并在之后进行气管插管操作。使用0.15μg/(kg.min)芬太尼进行持续泵入,每半小时静注0.05mg/kg赛机宁,同时吸入异氟醚以1.0%的MAC维持麻醉。A组和B组患者在手术中调节芬太尼、瑞芬太尼的药物剂量来调整患者麻醉的深浅度情况。

2 结 果

所有患者经麻醉手术治疗后对患者的麻醉疗效进行评价,A组、B组的清醒具体时间分别为(10±4)min、(20±5)min,两组患者的拔管时间分别为(8±5)min、(15±7)min。清醒具体时间、拔管时间对比差异明显,A组明显优于B组患者,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芬太尼、瑞芬太尼都为常用的麻醉用药,瑞芬太尼其为受体激动药,给予患者应用后作用速度比较快,其效果在停用后消失作用也很迅速。其可以加强异氟醚的作用,并让MAC有所降低。但此药物对患者的呼吸系统有一定的抑制,其和芬太尼都有此抑制作用,给予患者停止应用药物后患者可改善。在患者术后停药之后患者在3-5min后就可进行呼吸。此药物会有肌僵硬、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发生。本组资料中表明,应用此药物进行全身麻醉的效果要优于芬太尼药物。因为此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所有其更适用于静脉输注控制输注速率,可达到预定的血药浓度。但此药物的缺点为手术结束停止输注后没有镇痛效应,须术后用镇痛剂量输注。

参考文献

小儿全身麻醉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从2009年9月至2011年3月急诊科收治的小儿气管异物的病例共128例。患儿年龄在2~8岁, 其中男性患者72例, 女性患者56例。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A组采用氯胺酮作为麻醉用药, 共60例;B组采用丙泊酚作为麻醉剂, 共68例。2组在年龄、性别和临床症状表现上无统计学上差异 (P>0.05) , 故2组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患儿进入手术室后开始监测血压、心率、呼吸和血氧饱和度。采用高频正压通气, 通气频率为60~80次/min。2组患者在手术前均肌注0.01mg/kg的长托宁, 抑制腺体的分泌。由于气管异物均属高危急重诊, 有的患儿属饱胃, 一旦用药后有可能出现反流误吸。因此, 在诱导前采用阿扑吗啡以抑制麻醉后可能出现的恶心、呕吐。由于患儿的气管有异物, 因此, 患儿会有不同程度的缺氧情况, 因此, 需要给予患儿面罩吸氧。2组患者均使用七氟烷作为诱导麻醉剂。让患者在手术前吸入七氟烷气体, 待患儿入睡后, 将其肩部垫高头略后仰。A组给予患者静脉注射1mg/kg的盐酸氯胺酮。若手术中出现肢体躁动、呛咳等情况可以增加氯胺酮0.5mg/kg维持麻醉。B组给予患儿静脉注射2mg/kg丙泊酚, 40mg/10s丙泊酚以静脉滴注的方式维持麻醉。麻醉后待患儿的SPO2达到95%以上后开始手术, 并记录患者置镜前和置镜后的心率、血压和血氧浓度。

2 结果

所有128例患者中均无出现死亡病例, 手术中记录的生命体征数据和手术后的并发症情况如表1。

根据表1可以看出予以麻醉诱导后B组的心率和血压较诱导前明显下降, 且下降的幅度相对于A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1) 。A组心率和血压手术前后变化不大。2组的血氧含量差异不明显。

根据表2可以看出B组手术中出现屏气、呛咳和肢体躁动的发生率明显比A组要低 (P<0.01) , 手术后并发症出现喉水肿的病例也比A组少 (P<0.01) 。麻醉的苏醒时间也相对A组要明显的短 (P<0.01) 。考察置、退镜屏气是考虑到由于插镜时容易发生咽喉反射可见B组的咽喉反射抑制比A组患者的好, 置、退镜屏气时出现情况较少。综上, 丙泊酚能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 且术后的并发症少, 较为适合在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中使用。

3 讨论

气管是人体重要的呼吸器官, 气管梗阻会造成窒息。气管内异物取出术中最为危险的过程是手术麻醉。因为在麻醉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喉部的应激反应而出现喉痉挛[1]、异物堵塞气管而引起死亡。因此, 麻醉方法的选择及操作对于手术成功至关重要。由于患儿年龄小对于需要实施气管异物取出术则增加手术操作的难度, 加上喉部的迷走神经丰富, 对于外来异物的敏感性高, 机体容易出现强烈的应激反应如咽喉痉挛、气管痉挛等。患儿的哭闹、挣扎同样给手术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 在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中采用全身麻醉的方式, 一方面可以平缓患儿的挣扎避免手术进行时喉镜对于患儿咽喉部的损伤;另一方面可以抑制机体的应激反应。对于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的麻醉一般要求有一定的麻醉深度, 不能发生在手术过程中的苏醒或意识恢复。原因在于咽喉部的迷走神经对于外来异物的应激反应强烈, 因此, 会出现屏气、气管痉挛、呼吸暂停等症状。因此, 若在手术过程中发现患儿有屏气、呛咳等症状时要补充麻醉剂, 加深麻醉深度。

在手术前给予患者长托宁的原因是在于抑制患者的腺体分泌, 相对于阿托品其对于心脑血管的作用较少, 且没有中枢抑制作用, 对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影响较少, 且长托宁的副作用相对较小。同时由于气管异物取出术的手术时间短, 要求麻醉剂起效要快, 因此, 选用了起效快但短效的硫喷妥钠作为基础麻醉, 使得患者可以迅速进入深度睡眠状态,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麻醉可以减少麻醉剂的用量, 使得麻醉过程平稳安全。根据上文可以看出, 丙泊酚对于呼吸循环系统的抑制相对于氯胺酮要明显。若在手术中出现呼吸抑制的情况, 医师应该马上对患者采用面罩加压吸氧, 避免造成患者出现缺氧症状。同时在麻醉手术中应该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 预防出现严重呼吸抑制作用。但丙泊酚对于咽喉反射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因此, 在手术过程中患者出现屏气、呛咳的情况较氯胺酮少。而且在使用氯胺酮麻醉后咽喉分泌物会增多而不利手术的操作。在使用2种麻醉剂时要缓慢推注, 否则可能会出现抑制呼吸的情况, 特别是氯胺酮有报道称如果推药速度较快和药物剂量较大会使得患者的呼吸系统被抑制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2]。氯胺酮的另外一个严重的副作用是精神副反应, 氯胺酮是通过兴奋脑干及边缘系统阻断痛觉的传导而发挥麻醉作用[3], 因此, 应用大剂量氯胺酮在手术后有可能会出现精神亢奋等副作用。而且氯胺酮苏醒时间普遍延长。因此, 丙泊酚更为适宜在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中作为主要的麻醉剂使用。

摘要:目的 研究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中的2种不同全身麻醉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从2009年9月至2011年3月急诊科收治的小儿气管异物的病例共128例, 128例气管异物患儿随机分为2组。A组采用氯胺酮作为麻醉用药, B组采用丙泊酚作为麻醉剂, 监测记录患者麻醉前、置镜前和置镜后的心率、血压和血氧浓度。结果 所有128例患者中均无出现死亡病例。B组的心率和血压明显下降, 且下降的幅度相对于A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1) 。A组心率和血压手术前后变化不大。2组的血氧含量差异不明显。B组手术中出现屏气、呛咳和肢体躁动的发生率明显比A组要低 (P<0.01) , 手术后并发症出现喉水肿的病例也比A组少 (P<0.01) 。麻醉的苏醒时间也相对A组要明显的短 (P<0.01) 。结论 丙泊酚能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 且术后的并发症少, 较为适合在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中使用,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麻醉

参考文献

[1]谢银玉, 何荷番, 刘炜烽.不保留自主呼吸静脉复合全麻在小儿支气管镜检的应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5, 39 (2) :217.

[2]燕云梅, 杨毓章, 邱颐.氯胺酮不良反应国内文献系统性综述[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00, 9:23~25.

小儿全身麻醉术 篇4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治疗患儿18 例, 年龄为1 岁8 月~10 岁, 其中男性8 例 (占44.4%) , 女性10 例 (占55.6%) , 平均年龄 (48±30) 个月, 体重 (15.5±3.8) kg, 4 例为弱智儿童 (占22.2%) 。牙病防治内容包括充填修复、根管治疗、拔牙、舌系带修整、间隙保持、窝沟封闭、氟保护漆防龋, 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纳入标准:尝试其他方法不配合牙病治疗, 排除患有其他系统性疾病, 无麻醉禁忌证的患儿。

1.2 麻醉方法

首先了解患儿心理状态, 消除其紧张情绪, 并与家属解释麻醉的必要性、麻醉经过及麻醉风险并签署麻醉同意书, 预约麻醉时间, 嘱家属按照全身麻醉要求对患儿进行禁食禁饮。

麻醉诱导及维持 予氯胺酮7~8 mg/kg、阿托品0.1 mg/kg肌注进行麻醉。患儿入睡后静脉输注50 g/L葡萄糖生理盐水以补充禁食量, 用微量泵静注异丙酚, 辅以氯胺酮1 mg/kg维持麻醉。

麻醉过程中监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心电图、血压, 严密观察呼吸情况, 防止治疗过程中舌根下坠、分泌物、冲洗液、异物等导致呼吸梗阻。

自治疗结束至患儿哭闹或者唤之睁眼的时间称为苏醒时间;自手术结束至患儿离开恢复室回家的时间称之为离室时间。患儿苏醒后经麻醉医师同意并解释麻醉后饮食、呕吐防治措施及患儿活动注意事项后方能离开。

由于患儿居住地较远, 因此均采取电话或手机联系, 主动询问或由家属反馈患儿麻醉后情况及并发症, 并指导家属进行处理。

2 结 果

小儿全身麻醉下行牙病治疗共18 例。治疗时间平均97.2 min, 患儿苏醒时间平均20.8 min, 最快10 min, 最慢40 min, 离室时间平均为78.3 min, 所有患儿均于治疗当日返回家中 (表 1) 。在麻醉期间大多数患儿监测指标均正常, 无心律失常、低血压、呼吸抑制等情况发生。恢复期及术后访视有2 例出现呕吐, 均于当日晚前恢复正常。

3 讨 论

我院门诊在全身麻醉下开展牙病治疗18 例患儿, 因恐惧原因占77.8%;智力障碍及脑瘫占22.2%。对于全身麻醉, 患儿家 属 顾虑较多, 主要是对全身麻 醉不了解, 尤其担心全身麻醉对智力发育有影响的误解, 经耐心解释后少数家属方同意全身麻醉。

国内有作者报道使用肌注复方冬眠灵对不合作幼儿进行龋齿治疗[1], 但复方冬眠灵起效慢, 麻醉效果和对痛觉抑制作用弱且药物对血压和神经系统有副作用, 不适合小儿门诊麻醉, 同时没有麻醉医师协助对呼吸、循环的监测, 患儿安全得不到保证 (英国官方于2001-12-01起要求所有牙科麻醉必须在有急救设备的医院科室内进行) [2], 所以没得到推广应用。

由于口腔手术或治疗与麻醉医师抢占口腔通气道, 使得麻醉医师呼吸道管理的难度极大。气管插管通常是口腔麻醉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最佳方法, 亦有门诊麻醉中使用喉罩[3]的报道, 但使用气管插管及喉罩不仅成本高, 加重患儿的经济负担, 而且麻醉维持需要的药物剂量增大, 术后并发症较多, 影响患儿的恢复。故本研究采用不进行气管插管, 保留自主呼吸, 鼻导管中流量给氧, 使用吸引器吸出或纱布条阻碍口腔内水、分泌物及异物进入咽部, 但如此仍存在上呼吸道梗阻的危险。水、分泌物等不慎进入咽部可造成误吸或者治疗中采取某些体位 (如头前倾位) 可发生舌根下坠等呼吸道梗阻 (本治疗出现2 例) , 尚有3例由于治疗的刺激出现喉痉挛。因此保证门诊全身麻醉下牙病治疗患儿的呼吸道通畅, 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也是一个必须要研究解决的课题, 目前我们尚未找到非常安全有效、经济实用的方法。

快速苏醒与尽早恢复活动是门诊麻醉首要考虑的因素, 因此我们选用短效的氯胺酮肌注后, 使用异丙酚进行维持, 仅用较小剂量的异丙酚即能保证患儿治疗中平稳。另外, Averley 等[4]发现使用咪唑安定结合七氟醚、笑气和氧气进行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则效果和成功率均明显提高。因此吸入麻醉亦是门诊麻醉下进行牙病治疗的较佳选择。但吸入麻醉药物昂贵, 需要较好的呼吸管理设备, 也考虑到吸入麻醉药物对治疗医师的影响, 我们未将其作为首选方法。

麻醉恢复期, 所有患儿苏醒迅速, 最快10 min, 平均20.8 min。18 例患儿均能当天返回家中, 麻醉后进行随访, 18 例患儿除2 例出现呕吐外, 均无其他并发症。所有患者父母对治疗效果、医院服务等均表示满意。

通过本次研究, 我们认为在门诊全身麻醉下进行牙病治疗是可行的。我们已逐渐掌握了全身麻醉下进行牙病治疗的技术要点, 也正积极开展新的技术方法以解决目前存在的不足。我们相信, 这项技术的普及将会为儿童牙病治疗及口腔疾病预防工作提供一种新的途径并发挥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孔庆新, 姜广芝.肌注复方冬眠灵在不合作幼儿乳牙龋齿治疗中的应用 (附18例报告) [J].哈尔滨医药, 2002, 22 (1) :51.

[2]Landes DP.The provision of general anaesthesia in dental practice, an end which had to come?[J].Br Dent J, 2002, 192 (3) :129-131.

[3]Atan S, Ashley P, Gilthorpe MS, et al.Morbidity followingdental treatment of children under intubation general anaes-thesia in a day-stay unit[J].Int J Paediatr Dent, 2004, 14 (1) :9-16.

小儿全身麻醉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12月我院收治的行外科手术患儿80例, 其中男45例, 女35例;患儿年龄2~8岁, 平均年龄 (4.5±1.5) 岁;入选的研究对象在接受本研究治疗前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治疗方法将患儿分成研究组 (40例) 与对照组 (40例) , 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在术前需要禁食4~6 h以及禁饮2 h。研究组患儿吸入6%七氟醚给予麻醉诱导, 对照组患儿静脉泵注2.0mg/ (kg·h) 的丙泊酚进行诱导麻醉。此外, 在实施外科手术过程中, 对两组患儿均静脉泵注2.5 mg/ (kg·h) 的丙泊酚进行维持麻醉。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儿在麻醉诱导前后的心率 (HR) 、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的值, 同时记录麻醉诱导的时长t (给药到睫毛反射消失) ;观察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运用t检验, 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麻醉诱导前后各生化指标变化情况

与麻醉诱导前比较, 两组患儿的HR、SBP、DBP值均有有所所下下降降, , 两两组组间间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麻醉诱导时间与不良反应比较

研究组患儿诱导时间为 (51.2±8.5) min明显短于对照组诱导时间 (78.4±9.7) min, 两组诱导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手术过程中研究组有1例患儿发生呼吸抑制、1例出现躁动, 对照组则有11例发生呼吸抑制、9例患儿发生躁动,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七氟醚属于临床新兴起来的一种麻醉吸入药, 具有无色、呈芳香味、对气道无刺激性等特点[2,3]。丙泊酚属于一种较常见的静脉麻醉药, 具有脂溶性大以及维持时间较短的特点, 在临床上常常用于短小的手术麻醉诱导与麻醉维持。不过, 丙泊酚的镇痛作用与肌松作用比较弱, 在许多研究中已经得到证实[4]。

本研究显示, 与麻醉诱导前比较, 两组患儿的HR、SBP、DBP值均有所下降,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的心率降低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对照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化大于研究组。研究提示, 七氟醚与丙泊酚两种麻醉药物对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一定的影响, 不过与丙泊酚比较, 七氟醚对患儿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产生的影响比较小。同时在研究中我们发现, 七氟醚对患儿的血流动力学相对较稳定, 麻醉诱导也更平稳[5]。

本研究还表明, 研究组患儿诱导时间为 (51.2±8.5) min明显短于对照组诱导时间 (78.4±9.7) min, 两组诱导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见, 运用七氟醚实施麻醉诱导的时间显著短于丙泊酚, 这可能跟七氟醚吸入给药方式有关;七氟醚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低, 麻醉效果更安全。

在使用七氟醚麻醉诱导实践中, 我们发现应该严格控制七氟醚的吸入量, 因为浓度比较低的吸入是很难加深患儿麻醉, 而浓度比较高的吸入对患儿的呼吸与心血管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所以要结合患儿的病情等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吸入浓度[6,7]。

总之, 将七氟醚运用在患儿全身诱导麻醉中可以平稳、快速诱导, 麻醉效果良好, 不良反应低, 容易被小儿病人群体接受, 值得推广与应用于小儿全身麻醉诱导。

摘要:目的 探讨七氟醚麻醉诱导在小儿全身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1-12月我院收治的行外科手术患儿80例, 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与观察组, 每组40例, 研究组采用七氟醚诱导麻醉, 对照组使用丙泊酚麻醉诱导, 比较两组患儿麻醉效果。结果 与麻醉诱导前比较, 两组患儿的HR、SBP、DBP值均有所下降,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儿诱导时间为 (51.2±8.5) min明显短于对照组诱导时间 (78.4±9.7) min, 两组诱导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P<0.05) ;在手术过程中研究组有2例出现不良反应, 对照组则有20例出现不良反应,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将七氟醚运用在患儿全身诱导麻醉中可以平稳、快速诱导, 麻醉效果良好, 不良反应低, 值得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七氟醚,全身麻醉,麻醉诱导

参考文献

[1]罗学宇.七氟醚麻醉对小儿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3, 10 (6) :81-83.

[2]张青枝, 冀相彬.单纯氯胺酮、氯胺酮复合七氟醚用于小儿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效果比较[J].山东医药, 2013, 53 (2) :69.

[3]孙捷豪, 韩宁, 吴秀英.七氟醚在儿科麻醉维持中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8, 8 (11) :988-996.

[4]顾洪斌, 陈煜.全麻下儿童丙泊酚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7, 23:463-4651.

[5]张福清, 陈国忠, 聂海贵, 等.七氟醚用于小儿吸入全麻诱导的临床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7, 23 (4) :334-335.

[6]贺建刚.七氟醚吸入麻醉在小儿短小手术中的临床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2, 23 (8) :1308.

小儿全身麻醉术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进行全身麻醉手术患儿一共有183例, 当中男129例, 女54例。年龄在4-13岁, 平均为8.2±3.5岁。手术时间30分钟-4小时, 当中在1h以下一共有45例, 1-3h一共有95例, 3h以上一共有43例。

1.2麻醉方法

静脉全身麻醉一共有131例, 麻醉使用药物主要为氯胺酮;静脉联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52例, 麻醉使用药物包括有丙泊酚、氯胺酮辅助异氟醚吸入维持麻醉。患儿在手术过程当中保持生命体征平稳, 整个手术顺利完成。

1.3临床判定标准

采取5点分级法对患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给予判定, 同时对其相关危险因素给予分析研究[2]。

1.4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病请

本文患者在全身麻醉苏醒期出现躁动的患者一共有23例, 占总体的12.6%, 当中男15例, 占总体的65.21%, 女8例, 占总体的34.78%。

2.2 危险因素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通过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手术类别、麻醉方式以及手术时间是主要影响因素 (P﹤0.05) , 详见表1。

2.3 危险因素的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对以上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给予非条件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 其因素为年龄、手术时间、麻醉方式以及手术类别, 详见表2。

3 讨论

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指的是小儿在全身麻醉苏醒期间出现行为与意识分离的精神状态,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大声哭喊并无法进行安抚、四肢乱动、语无伦次, 严重的还会出现定向障碍, 没有办法辨认熟悉事物等, 其发生率相对比较高, 与此同时, 苏醒期躁动还会造成小儿循环系统出现剧烈波动、呕吐返流误吸、气管痉挛以及手术创面再一次出血等相关危险情况出现。小儿在临床手术以后发生躁动的几率相对比较高, 特别是学龄前的小儿[3]。小儿全身麻醉以后苏醒期间躁动一般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当前尚没有单一发病诱因可以完全解释清楚为何小儿全身麻醉以后会出现走动, 一般会认为病人的年龄、手术之前的焦虑、麻醉之前使用药物、在陌生环境较快苏醒、手术以后疼痛等均与手术以后躁动的出现有密切关系。

根据相关实践研究表明[4], 小儿全身麻醉苏醒其发生躁动的主要因素包括有年龄, 年龄越小, 发生躁动的几率就越高。其躁动属于一种神经精神系统功能紊乱, 其生长发育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完善。根据相关实践研究表明[5], 临床手术时间以及类别也是影响其躁动的危险因素, 同时体格状态分级是根据其各个主要器官功能发生改变以及疾病状态, 其不同水平表明小儿麻醉手术的风险程度, 因为患儿各个脏器大部分没有严重的慢性疾病或者功能改变, 因此, 这个差别对临床手术以后的苏醒期躁动发病无明显影响。所以, 根据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出现的高危因素全面评估小儿发病的可能性, 从而有效避免躁动出现。本文试验结果显示, 本文患者在全身麻醉苏醒期出现躁动的患者一共有23例, 占总体的12.6%;通过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手术类别、麻醉方式以及手术时间是主要影响因素 (P﹤0.05) , 与上述相关报道相一致。

综上所述, 儿童全身麻醉苏醒期发生率相对较高, 其危险因素包括有年龄、手术时间过长以及静脉全身麻醉, 因此, 要采取相对应的护理干预, 进而有效避免全身麻醉苏醒期出现躁动。

参考文献

[1]傅焕珍, 史素丽.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2, 9 (S1) :53-54.

[2]李向荣, 彭顺秀, 覃丽华, 等.全麻苏醒期患儿躁动危险因素探讨[J].护理学报, 2013, 14 (12) :1-2.

[3]明豫军, 李辉, 肖峰, 等.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情况的调查和分析[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2010, 30 (3) :196-200.

[4]房师荣, 孙阿妮, 张翠环.全麻患儿术后苏醒期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8 (20) :4966-4967.

小儿全身麻醉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行人工流产术者, 年龄18~35岁, 平均年龄28.5岁;孕周6~9周。患者自愿选择麻醉方法, 分为2组:A组采用局部麻醉, 共有患者48例;B组采用全身麻醉, 共有患者52例。2组患者临床特症如年龄、孕周、孕产次等基本相同,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术前经B超证实宫内妊娠, 行常规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白带常规、心电图检查, 无手术、麻醉禁忌证。

1.2 麻醉方法

2组患者入室后输胶体液300~500mL。A组患者取左侧卧位, 面罩吸氧 (2.0~4.0L·min-1) , 由静脉输注泵输入瑞芬太尼5.0ug·kg-1.h-1, 进行浅全麻。B组连续硬膜外阻滞, 经L2~3穿刺行连续硬膜外麻醉, 局麻药为1.6%利多卡因, 用量为12~18m L。术后均经硬膜外导管接镇痛泵。

1.3 镇痛效果评价

术中镇痛效果分为3级:优, 表情安静自如, 术中无肢体活动;良, 表情稍痛苦, 肢体活动幅度小, 不影响手术操作;差, 表情极度痛苦, 甚至喊叫, 肢体活动幅度大或有躯体活动, 手术无法进行。

1.4 统计学处理

SPSS 13.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镇痛效果

2组镇痛效果比较, 见表1。A组的镇痛效果明显好于B组 (P<0.05) 。

2.2 不良反应

A组术中呼吸抑制和术后恶心呕吐、头昏的发生情况比B组多 (P<0.0 5) , 见表2。

3 讨论

传统的人工流产手术往往给她们带来身体及心理伤害[4]。与此同时, 由于高度恐惧与焦虑, 常常影响手术的顺利实施。随着医学的发展, 要求无痛人流的患者日益增多, 这种手术大多在门诊进行, 所以必需寻求一种简单、安全、高效的麻醉方法[5]。全麻在当前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此法结合了硬膜外麻醉和腰麻的特点, 并克服了两者的缺点, 是目前剖宫产麻醉较常用的方法。同时腰麻针经硬膜外穿刺针进入时产妇损伤小, 不与皮肤和皮下组织接触, 有效地避免了将异物带入蛛网膜下腔, 真正成为“干净”技术, 避免出现无菌性蛛网膜炎。本组资料显示, 全麻方法起效快, 镇痛效果明显好于局部麻醉。不过全麻虽然有上述优点, 但影响全麻阻滞范围及不良反应的因素很多[6]。为此我们应详细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史、手术史、循环和呼吸系统疾病及吸毒史。为防止和减少麻醉时胃内容物的返流与误吸, 一定要强调术前6h禁食、4h禁饮, 避免引起呛咳、屏气。术中患者出现躁动应停止操作, 并追加丙泊酚, 待患者平静后再继续手术, 以防发生子宫损伤。术中进行HR、BP、SPO2监护, 应备有人工通气和供氧设备、急救设备, 患者术后完全清醒由家属陪同安全离院。出现呼吸变浅、呼吸暂停、SPO2下降时麻醉师可托起患者下颌, 保持呼吸道通畅, 并加大氧流量, 正压给氧后恢复正常。做到及时发现问题, 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

总之, 局部麻醉与全身麻醉行人工流产术各有优势, 都是无痛人工流产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需要具体问题具体选择。

摘要:目的 探讨局部麻醉与全身麻醉行人工流产术的临床镇痛效果与不良反应情况。方法 选择48例无痛人工流产孕妇采用局部麻醉, 52例无痛人工流产孕妇采用全身麻醉。结果 全麻组的镇痛效果明显好于局麻组, 不过全麻组术中呼吸抑制和术后恶心呕吐、头昏的发生情况比局麻组多。结论 局部麻醉与全身麻醉行人工流产术各有优势, 都是无痛人工流产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需要具体问题具体选择。

关键词:局部麻醉,全身麻醉,无痛人流术

参考文献

[1]黄盛辉, 陈秉学.异丙酚用于人工流产手术时注药方法的临床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7, 23 (2) :126~128.

[2]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 等.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50~52.

[3]叶俐.术中追加注射芬太尼预防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J].临床外科杂志, 2008, 12:860~861.

[4]郭春艳, 张瑞平, 刁敏锐, 等.异丙酚-芬太尼配伍用于人工流产的疗效评价[N].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8, 24:56~57.

[5]欧小敏, 李飞云.异丙酚复合芬太尼用于人工流产术600例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30) :97.

全身静脉麻醉术中知晓1例分析 篇8

1 病历摘要

女, 68岁, 60kg。术前诊断为:T12~L1骨折术后骨性愈合。拟在全麻下行T12~L1骨折术后内固定取出术。既往体健, 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及药物过敏史。术前病人三大常规、生化组合等实验室检查正常, 心电图胸片正常, ASAⅠ级。术前半小时肌注阿托品0.5mg、鲁米那0.1g。常规诱导气管插管, 静脉依次缓慢注入咪唑安定0.1mg/kg、芬太尼4μg/kg、卡肌宁0.7mg/kg、依托咪酯0.1mg/kg、地塞米松10mg, 过度通气5min, 用ID7.0的气管导管顺利插管, 接Drager Feburs麻醉机行IPPV, 潮气量设置为6ml/kg, 呼吸频率12次/min, 术中连续监测BP、ECG、SpO2。切皮时追加芬太尼0.2mg, 术中持续泵入丙泊酚4mg/ (kg·h) 、瑞芬太尼0.25~1μg/ (kg·min) , 术中间断推注卡肌宁共25mg, 术中病人生命体征平稳, 手术结束前15min停止泵入丙泊酚, 手术结束时停止泵入瑞芬太尼。术中出血约300ml, 术中共输入琥珀酰明胶500ml, 乳酸林格氏液500ml, 手术历时60min。术毕10min后病人自主呼吸恢复12~20次/min, 潮气量>6ml/kg, 脱氧5min, SpO2>95%, 呼之能睁眼, 咳嗽吞咽反射存在, 正常拔管。病人清醒后述说手术中偶尔能听到医师说话, 但不能发声, 不能动。考虑存在术中知晓, 立即给予心理安慰, 向病人解释发生情况, 第2天随访病人无任何不适, 没有不愉快的术中回忆。

2 讨论

目前全身静脉麻醉基本上为复合麻醉, 多种药物同时使用, 让病人在手术过程中镇静遗忘, 镇痛, 肌肉松弛。如果病人出现了术中知晓就提示病人可能存在意识, 可能听到周围的声音, 但是肢体无法运动, 同时伴或者不伴有对疼痛的感知。其发生率根据临床情况、麻醉方法、手术类型等不同而有区别。目前国际上术中知晓的发生率约为0.13%, 然而, 在美国平均每年约有26 000麻醉病人发生术中知晓。国内至今尚无大样本的调查。就一个小样本的研究调查发现国内术中知晓的发生率远远高于国外10多倍。

本例病人发生术中知晓的可能原因是麻醉师考虑病人年纪较大, 手术时间较短, 静脉全麻药物丙泊酚的用量相对较少, 不足以维持镇静所需要的血药浓度, 导致病人在手术过程中发生知晓。有报道丙泊酚静脉泵注9mg/ (kg·h) 有时不能维持稳定的催眠状态, 术前给麻醉性镇痛药者丙泊酚静脉泵注6mg/ (kg·h) 可达到理想的手术条件[2]。手术过程阿片类药物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的阿片受体, 对大脑皮层无作用。丙泊酚、巴比妥类主要作用于大脑网状结构及皮层, 即使增加剂量对躯体感觉传导也无作用。肌松药的应用也易导致无体动的病人麻醉过浅, 容易导致术中知晓。

术中知晓有时对病人的精神影响很大, 已成为全身静脉麻醉的并发症之一。为了避免发生术中知晓, 麻醉不宜过浅, 合理监测麻醉深度, 迄今只有脑电双频指数 (BIS) 通过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验证[3], 用BIS监测可以将术中知晓的发生率降低80%以上。不过仍有学者认为BIS存在个体差异性, 缺乏精确性和准确性。对于某些可能会出现术中知晓的手术 (如心内直视手术、剖宫产手术等) , 可术前就告知病人;手术过程中避免完全的肌肉松弛;使用足量的吸入或静脉麻醉药物;监测麻醉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BIS/AEP;停吸入麻醉药时应该拮抗肌松药残余作用;使用遗忘作用强的麻醉药物;使用耳塞减少声音的刺激;手术结束前应避免过早停药。

关键词:全身静脉麻醉,术中知晓,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1]徐启明, 郭曲练, 姚尚龙, 等.临床麻醉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72.

[2]刘凌春.全麻术中知晓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6, 6 (13) :2625.

上一篇:英语国家概况课程下一篇:中医药治疗癌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