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小儿区域麻醉

2024-07-24

临床小儿区域麻醉(共8篇)

临床小儿区域麻醉 篇1

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健康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 对手术麻醉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现代麻醉以尽可能减少麻醉药用量、缩短手术唤醒时间、降低不良反应以及提高患者麻醉效果为主[1]。笔者对我院收治的27例手术患儿实施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 取得较好的麻醉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54例行四肢手术、腹部手术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运用数字平均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27例。其中, 男36例, 女18例;年龄2岁~7岁, 平均年龄 (3.2±1.0) 岁;ASAⅠ~Ⅱ级;10例行疝修补术, 5例阑尾切除术, 2例尿道修补术, 2例脐导管未闭, 3例鞘膜翻转术, 3例睾丸下降固定术, 6例下肢骨折, 9例上肢骨折内固定术, 7例上肢取内固定术, 3例上肢骨折内固定术, 4例手创伤。2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以及手术方式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儿入室后, 首先对其肌内注射氯胺酮5 mg/kg, 麻醉后开放静脉通路, 然后使用MR9000监测仪监护。在此基础上, 观察组患儿给予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麻醉, 首先给予椎管阻滞, 穿刺置管成功, 经抽吸无血、脑脊液后, 注入3 m L的1.5%的利多卡因 (其中, 含有1∶20万U肾上腺素和利多卡因7 mg/kg) , 观察5 min, 如无不良反应, 则根据手术要求范围, 对患者酌情注射5~7 m L麻醉剂量, 然后进行平面测试, 测试合格后, 开始对患儿实施手术。

1.3 观察指标[2]

对2组患儿麻醉5 min~10 min后的心率 (HR) 、呼吸频率 (RR) 、平均动脉压 (MAP) 、指脉氧饱和度 (Sp O2) 、手术时间、唤醒时间、氯胺酮用量以及芬太尼用量等指标进行观察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儿的HR、RR、MAP以及Sp O2对比

观察组患儿的HR、RR、MAP以及Sp O2均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 2组患儿的手术时间、唤醒时间、氯胺酮及芬太尼用量对比

2组患儿的手术时间对比无显著差异 (P>0.05) 观察组患儿的唤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儿的氯胺酮用量和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3 讨论

以往小儿手术中主要将氯胺酮作为基础麻醉, 术中间断或者持续性地追加氯胺酮维持, 随着手术治疗时间的不断延长, 氯胺酮用量也越来越多, 导致发生的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多, 给手术操作产生较大影响, 为有效抑制不良反应, 需要增加镇痛药、镇静药的应用剂量, 最终延迟患儿术后苏醒时间[3]。随着临床对小儿区域麻醉研究的深入, 复合麻醉逐渐应用到小儿麻醉中。有研究表明, 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联合阿片类药物, 能够减少氯胺酮与阿片类药物的用量, 且能够降低不良反应。芬太尼为一种阿片类镇痛药物, 镇痛效果较明显, 但持久性不强, 由于其分解模式为水解代谢, 不需要依赖患者肝脏, 是临床麻醉手术中应用效果比较理想的麻醉药物[4]。本组研究中, 对照组患儿仅实施氯胺酮麻醉, 观察组患儿给予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联合麻醉, 观察组患儿的HR、RR、MAP以及Sp O2均低于对照组 (P<0.05) ;2组患儿的手术时间对比无显著差异 (P>0.05) ;观察组患儿的唤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儿的氯胺酮用量和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

综上所述, 采取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用于小儿区域麻醉, 能够获得较好的麻醉效果, 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54例行四肢手术、腹部手术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运用数字平均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27例。对照组患儿仅实施氯胺酮麻醉, 观察组患儿给予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联合麻醉。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心率 (HR) 、呼吸频率 (RR) 、平均动脉压 (MAP) 以及指脉氧饱和度 (Sp O2) 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 (P<0.05) ;2组患儿的手术时间对比无显著差异 (P>0.05) ;观察组患儿的唤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儿的氯胺酮用量和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对小儿区域麻醉采取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 能够获得较好的麻醉效果, 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小儿区域麻醉,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

参考文献

[1]杨青云.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的临床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 2014, 31 (25) :5631-5632.

[2]王剑平, 刘英华, 李晶.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0 (9) :70-71.

[3]何玉宁, 钟瑞生, 夏凌云.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4 (7) :90-91.

[4]周阳.应用亚麻醉剂量的氯胺酮和芬太尼进行辅助小儿区域麻醉的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 (8) :205-206.

临床小儿区域麻醉 篇2

[关键词] 儿童;麻醉;氯胺酮;依托咪酯;咪唑安定;丙泊酚

[中图分类号] R614.2+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5-108-02

氯胺酮由于其强效的镇痛和麻醉作用,成为小儿最常用的静脉麻醉药之一[1]。但由于患者用药后精神症状较多、升压明显、腺体分泌旺盛,因此在临床麻醉中很少单独用药。临床多采用联合用药以增加麻醉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笔者将氯胺酮分别与依托咪酯、咪唑安定、丙泊酚联合用药,用于小儿小手术的麻醉中并进行对比观察,以期为临床提供合理用药方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2010年笔者所在医院,年龄2~8岁,ASAⅠ~Ⅱ级行中小体表择期手术的患儿共90例。其中男58例,女32例;疝气19例、隐睾12例、鞘膜积液18例、不完全肛门闭锁13、肱骨骨折17例、烧伤清创11例。随机分为3组:氯胺酮复合依托咪酯组(A组),氯胺酮复合咪唑安定组(B组),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组(C组),每组30例。

1.2 麻醉方法

术前禁食8 h,禁饮4 h。麻醉前30 min肌肉注射鲁米那3 mg /kg,阿托品0.01 mg/kg入室开放静脉后,安置多功能监护仪,常规面罩给氧。A组静注氯胺酮(福建古田药业有限公司,H35020148)2 mg/kg,依托咪酯(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20020511)0.3 mg/kg;B组静注氯胺酮2 mg/kg,咪唑安定(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10980025) 0.1 mg/kg;C组静注氯胺酮2 mg/kg,丙泊酚(西安力邦制药有限公司,H19990282)2 mg/kg。3组均在静脉给药完毕后,在患儿口中置入喉罩,套囊充气,并与麻醉机相连,氧流量4 L/min同空气混合,用半开放方式给氧。各组均每间隔20 min追加首次量的一半。或者患儿出现体动时追加首次量的一半。术前10 min停用一切药物。

1.3 统计参数

用美国产NPB-4000多参数监护仪连续监测麻醉诱导前(T1)、诱导后10 min(T2)、手术开始(T3)、手术开始后30 min(T4)、术毕(T5)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麻醉恢复室内的复苏情况,包括清醒时间、清醒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术后躁动、幻觉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l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表示,组内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直接计数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流动力学变化与术前比较

3组患儿的HR、MAP、SpO2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的HR在诱导后和手术开始时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A、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的MAP在诱导后和手术开始时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与C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SpO2无论组内还是组间变化不大,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注:与T1比较,*P<0.01;与A、B组比较,**P<0.05

2.2 其他比较

3组患儿复苏时间以C组最快,为(18.0±12.3)min,明显低于其他2组(30.0±10.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发生呕吐4例,其中A组2例,B组2例,C组0例,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随访,未发现躁动、幻觉现象。全部患儿手术顺利,术中麻醉平稳。

3 讨论

由于小儿机体的各系统及其机能发育尚不完善,对药物及创伤性刺激的耐受力差,这给小儿的手术麻醉带来很大的风险。随着对小儿在解剖、生理、药理方面的进一步认识,以及新型麻醉药的问世,人们在不断地探讨如何用不同的方法使小儿麻醉做到安全、平稳、有效、易掌控、术后苏醒迅速。本研究探讨将氯胺酮与不同的静脉镇静麻醉药配伍,在小儿短小手术领域的应用。

氯胺酮是唯一具有镇静、镇痛和麻醉作用的静脉麻醉药。给药方便,起效迅速,可重复使用。既可用于全麻诱导,又可进行麻醉维持。因其选择性地抑制大脑的联络系统,阻断疼痛冲动向丘脑和皮质区传播,产生分离麻醉,尤其对体表镇痛效果明显,但对内脏的镇痛效果差,被广泛应用于小儿短小体表手术的麻醉。但氯胺酮兴奋延髓和边缘系统,导致苏醒期患者出现精神运动性反应[2]。兴奋中枢交感神经,表现为心率增块、血压升高,所以在临床上常需要与其他镇静麻醉药物联合应用,以有效地减轻氯胺酮的不良反应。

依托咪酯是非巴比妥类静脉麻醉药,能抑制中枢神经,有镇静作用,无镇痛作用,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有稳定血管作用,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给药后心率血压几乎没有改变[3]。与氯胺酮配伍后,能增强其镇静作用,同时可以抑制氯胺酮对中枢的兴奋作用,从而减少氯胺酮的不良反应,适宜小儿短小手术的麻醉。

咪唑安定是新一代苯二氮类镇静药,具有较强的镇静催眠、抗焦虑、抗惊厥、中枢性肌松和顺行性遗忘作用、起效迅速、作用时间短、安全系数大等优点,对循环系统影响轻微。临床观察发现咪唑安定可增加氯胺酮的麻醉作用并减轻氯胺酮兴奋边缘系统所致的不良反应,但对其相互作用机制尚不是十分清楚[4],可能与其抑制氯胺酮诱导的C-fos基因在后扣带回皮质区的异常表达有关。

丙泊酚为烷基酚的衍生物,具有高脂溶性,是一种中枢性的具有催眠、镇静与遗忘作用的快速、短效镇静麻醉药,短时间内有镇痛作用。丙泊酚起效迅速,快速代谢成无活性的产物,因而苏醒快、且手术后无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对循环系统有抑制作用,能明显降低血压,但是如果配伍氯胺酮,不仅增加镇痛、镇静作用,可以很好抵消后者对心血管系统的兴奋作用,还可有效地预防氯胺酮所导致的术后精神症状。

以上3组药物由于对呼吸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便于术中呼吸道的管理,用置入喉罩的给氧方法,保证了有效的血氧浓度。上述观察结果显示氯胺酮分别与依托咪酯、咪唑安定、丙泊酚3种药物联合用于小儿短小手术的麻醉,使镇静、镇痛作用叠加,麻醉效果更平稳, 并能有效减轻、消除氯胺酮的副作用。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但是氯胺酮联合丙泊酚,无论在镇痛、镇静及术中患儿生命体征的稳定上,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吴新民.麻醉学高级教程[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337.

[2] 庄新良,曾因明,陈伯銮. 现代麻醉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77 .

[3]王俊科. 临床麻醉手册 [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99:133.

[4] 郭建荣,崔建君,陈延英,等.咪唑安定对氯胺酮诱导的C-fos基因在大鼠后扣带回皮质区表达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4,20(3):163-164.

临床小儿区域麻醉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期间, 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118例, 其中, 男61例, 女57例;年龄在9个月~11岁, 平均为 (7.3±1.5) 岁。ASA分级均为Ⅰ~Ⅱ级。患儿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两组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P>0.05。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分组经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认可。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与术前6 h予以禁食, 并于术前4 h予以禁水。患儿均于术前30 min予以肌内注射阿托品0.02 mg/kg以及鲁米那2 mg/kg。入室后密切监测其脉搏、体温及呼吸率等。

对照组:患儿入室后常规予以肌内注射5 mg/kg的氯胺酮, 并根据手术需要予以追加氯胺酮, 追加剂量应为首次剂量的1/3或者1/2, 以维持麻醉作用, 术后停止用药。观察组:患儿入室后予以静注氯胺酮0.25 mg/kg以及芬太尼1μg/kg。患儿行椎管阻滞, 并于成功穿刺置管后如抽吸无血液及脑脊液, 则予以注射1.5%的利卡多因, 5~8 min左右无异常反应, 则视手术需求予以5~7 m L, 在麻醉平面测试满足手术需求后, 予以亚麻醉剂量的氯胺酮进行麻醉联合芬太尼神经阻滞进行辅助麻醉, 根据手术需求予以于穿刺成功后予以一次性注入利多卡因 (1.5%或0.75%) , 术前10~15 min时停止给药[2]。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的麻醉药物用药剂量、手术时间以及唤醒时间。术后应用生存质量评价量表 (QOL) 对患儿的术后生存质量进行评价, 主要包括自觉症状、日常生活、心理状态、躯体功能以及社会生活5方面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17.0处理数据, (±s) 表示计量资料, 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麻醉效果分析

观察组患儿的芬太尼以及氯胺酮的用药剂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术后唤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 (P>0.05) 。详见表1。

2.2 两组的术后生存质量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生存质量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具体见表2。

3 讨论

临床为降低麻醉对于生长发育期手术患儿神经、大脑及身体等方面的负面影响, 通常实施区域麻醉方式, 降低全身麻醉对患儿的影响。传统的区域麻醉方式是注射氯胺酮, 麻醉效果较好。氯胺酮对于小儿呼吸系统的影响较小, 但可导致血压上升、食欲不振及噩梦等不良反应, 且术中难以清除, 而单纯注射氯胺酮行区域麻醉需要间断性甚至是持续性地追加氯胺酮, 用药剂量较多, 患儿的不良反应液将增多, 且多次应用氯胺酮还可能引起耐药性, 影响患儿的术后康复[3]。芬太尼是一种阿片类强效镇痛药物, 起效快, 且药效消失快。由于其分解模式是水解代谢, 不需要依赖肝脏排除, 因而不受患儿肝肾功能的影响, 是目前较为理想的一种麻醉药物。

临床研究证实, 运用亚麻醉剂量的氯胺酮联合芬太尼进行辅助区域麻醉, 芬太尼可有效发挥其镇痛作用, 并可有效阻断手术对于患儿的损伤性刺激, 但可能会发生呼吸抑制、心动过缓、血压降低等不良反应。而氯胺酮在发挥镇静镇痛作用的同时, 还可兴奋中枢神经、加快心率以及提高血压等作用。因此, 小剂量氯胺酮联合芬太尼进行辅助麻醉, 可相互抵消不良反应, 提高麻醉效果, 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4]。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氯胺酮以及芬太尼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 且唤醒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提前, 且观察组患儿的生存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在小儿区域麻醉中应用亚麻醉剂量的氯胺酮联合芬太尼辅助麻醉, 可减少麻醉药物的用药剂量, 缩短唤醒时间, 改善患儿的术后生存质量,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区域麻醉方式,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赵峰, 季淑娟, 朱阿立, 等.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对雷米芬太尼麻醉术后镇痛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8, 24 (10) :853-855.

[2]李芬.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 2011, 13 (9) :1556-1557.

[3]潘海波.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 (33) :61-62, 68.

临床小儿区域麻醉 篇4

关键词: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小儿区域麻醉

因为人们对机体健康水平的标准逐渐提升, 对术中麻醉的标准开始从以往的降低术中与术后疼痛转为降低麻醉剂量与不良反应等, 尤其是针对小儿患者, 对麻醉的标准更高[1]。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的临床价值, 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10月于我院行腹部与四肢手术的104例患儿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其中观察组患儿应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麻醉后, 获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现将详细内容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10月于我院行腹部与四肢手术的104例患儿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把全部患儿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 每组分别有52例患儿。对照组52例患儿中, 男患儿29例, 女患儿23例;患儿年龄8个月~12岁, 平均年龄 (5.8±1.8) 岁。观察组52例患儿中, 男患儿27例, 女患儿25例;患儿年龄10个月~12岁, 平均年龄 (6.1±1.6) 岁。对两组患儿的性别及年龄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不具明显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麻醉方法:两组患儿术前6 h内均禁食, 4 h内禁水, 术前30 min采用0.02 mg/kg阿托品与2 mg/kg鲁米那行肌注;待患儿推至手术室后应用氯胺酮5 mg/kg予以基础麻醉, 建立静脉通路, 手术期间应用监护仪给予实时监测。对照组52例患儿单纯应用氯化铜予以麻醉, 按照患儿实际病情选择常规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52例患儿应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与芬太尼联合辅助区域麻醉, 具体麻醉措施包括:首先为患儿用0.25 mg/kg氯胺酮与1μg/g芬太尼予以静注, 对患儿的椎管予以阻滞, 给予穿刺置管, 顺利置管后予以抽吸未出现脑脊液与血液后, 将1∶20 U的肾上腺素的浓度为1.5%的利卡多因注入, 大约8 min后, 观察有无出现异常反应, 依据不同手术范围与标准给予5~7 m L麻醉剂量。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儿的芬太尼与氯胺酮的用药剂量进行对比;观察并记录患儿的手术时间和唤醒时间;对两组患儿的生存质量评分予以对比, 生存质量指标主要包括自觉症状、心理状况、躯体功能以及社会活动与日常生活四项。

1.4统计学方法:借助统计学软件包SPSS20.0对此次研究的全部数据进行分析及统计处理, 借助率 (%) 表示计数资料, 借助平均值±标准差 (±s) 表示计量资料, 分别借助t与χ2检验组间率对比;对比以P<0.05代表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以及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患儿麻醉药物用量对比:观察组52例患儿的芬太尼与氯胺酮用量分别是 (23.42±6.38) μg、 (54.39±12.31) μg;对照组52例患儿的芬太尼与氯胺酮用量分别是0μg、 (166.42±15.92) μg。两组患儿的芬太尼与氯胺酮用量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儿手术时间与唤醒时间对比:观察组52例患儿的手术时间与唤醒时间分别是 (94.88±33.42) min、 (13.43±5.33) min;对照组52例患儿的手术时间与唤醒时间分别是 (92.19±27.45) min、 (35.36±16.38) min。两组患儿手术时间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t=0.448, P=0.655) , 而观察组患儿的唤醒时间要明显短于对照组, 具有显著性差异 (t=9.181, P=0.000) 。

2.3两组患儿生存质量评分对比:对照组52例患儿的自觉症状、心理状况、躯体功能、社会活动与日常生活评分分别是 (57.25±11.52) 分、 (12.82±7.25) 分、 (19.55±11.18) 分、 (39.28±12.57) 分;观察组52例患儿的自觉症状、心理状况、躯体功能、社会活动与日常生活评分分别是 (66.68±16.25) 分、 (14.23±8.55) 分、 (26.43±12.34) 分、 (48.58±16.45) 分。观察组患儿的生存质量各指标评分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3讨论

小儿属于特殊群体, 为了降低患儿生长发育、大脑以及神经所受麻醉的影响, 传统是单纯应用氯胺酮的手术麻醉方法, 并且不断在手术期间增加氯胺酮的剂量, 并且在手术期间持续追加氯胺酮用量, 导致患儿出现众多不良反应[2]。氯胺酮是临床应用范围较广的一种麻醉药, 能够对乙酰胆碱的N及M受体发生作用, 对外周中枢神经系统的钙离子通道有阻滞作用, 还能够和单胺类或是阿片类受体发生协同作用, 实现镇痛效果[3,4]。芬太尼属于高选择性μ受体激动剂之一, 具有药效好、见效快、半衰期短、停药后清醒快以及长期输注无蓄积等优点[5]。全麻、术后镇痛、分娩镇痛以及辅助镇痛都可应用此药物。但是芬太尼麻醉效果与镇痛效果消退快, 导致形成的疼痛过敏较为强烈, 使得手术风险加大, 术后镇痛药物用量增加[6]。

近些年有相关研究证实[7], 应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联合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 具有显著的镇痛效果, 能够有效缓解阿片类药物引发的痛觉过敏表现, 可以有效减少小儿药物反应, 消除害怕、焦虑以及痛苦等不良情绪。同时在唤醒时间、氯胺酮与芬太尼用量以及氯胺酮的追加次数等方面均有显著改善。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氯胺酮用量以及唤醒时间均要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两组患儿手术时间对比无明显差异;观察组患儿生存质量各指标评分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结果表明, 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 能够明显减少麻醉药用量与唤醒时间, 显著改善患儿术后生存质量, 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小江, 赵建生, 张韬, 等.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 2012, 14 (7) :1200-1201.

[2]李芬.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 2011, 13 (9) :1556-1557.

[3]潘海波.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 (33) :61-62.

[4]曹春平.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的临床价值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5, 11 (28) :3920-3921.

[5]何玉宁, 钟瑞生, 夏凌云, 等.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3 (7) :90-91.

[6]田金波.亚麻醉剂量氯胺酮, 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 (15) :57.

临床小儿区域麻醉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儿科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进行手术治疗的患儿110例, 其中男性患儿53例, 女性患儿57例;年龄1~8岁, 平均年龄 (5.46±1.37) 岁;患儿体质量7~25kg, 平均 (16.87±3.56) kg;ASAⅠ~Ⅲ级。术前身体各脏器功能无明显异常。将所有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2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体质量等一般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麻醉方法

全部患儿入手术室前30min常规肌内注射阿托品0.02mg/kg、苯巴比妥钠3mg/kg。

观察组患儿入手术室前给予肌内注射氯胺酮5 m g/k g进行基础麻醉, 入手术室后建立并留置静脉通路, 持续监测平均动脉压 (M A P) 、心率 (H R) 、呼吸率 (R R) 和血氧饱和度 (Sp O2) 。手术开始前静脉注射氯胺酮0.25mg/kg, 以及芬太尼1mg/kg进行麻醉, 在手术过程中, 根据患儿的麻醉情况酌情间断注射氯胺酮1mg/kg进行维持麻醉。对照组患儿入手术室前基础麻醉同观察组, 术中采用椎管内阻滞麻醉, 穿刺成功并置管后, 回抽无血及脑脊液后注射3mL1.5%的利多卡因进行麻醉, 患儿如异常反应, 则根据手术类型选择麻醉剂量, 当麻醉平面符合要求后开始手术。

1.3 观察指标

在手术过程中, 对2组患儿进行心电图、心率、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的监测, 并给予面罩吸氧。比较2组患儿的氯胺酮用量、麻醉苏醒时间以及麻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包括:呼吸抑制、术后躁动以及精神症状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数据资料用t检验, 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在麻醉前后2组患儿循环呼吸功能的比较

观察组患儿术后平均动脉压以及血氧饱和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 (P<0.05) , 心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 (P<0.05) ;对照组患儿术后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以及心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升高 (P<0.05) 。同时观察组患儿术后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及心率较术前的改变程度明显小于对照组患儿 (P<0.05) , 见表1。

2.2 2组患儿麻醉过程的比较

观察组患儿氯胺酮的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 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小儿手术的传统麻醉药物为氯胺酮, 但是在手术过程中, 需要持续的进行氯胺酮的注射以维持麻醉状态, 如果手术时间较长, 则会导致患儿的氯胺酮的用量明显增加, 导致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 并对手术过程造成影响[2], 所以必须在应用氯胺酮的同时, 使用大剂量的镇静药物进行治疗才可以抑制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但是会造成术后患儿苏醒所需时间的延长。本组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的苏醒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患者[3]。

随着麻醉技术的不断发展, 小儿区域麻醉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小儿手术当中。但是, 由于患者对于手术的惧怕以及躁动, 常常导致小儿区域麻醉的失败。因此, 复合麻醉由于其自身的优势, 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小儿区域麻醉。氯胺酮的多次用药会引越耐药性的发生, 降低麻醉的安全性[4]。而芬太尼是一种新型的麻醉剂, 麻醉效果强, 能抑制咽喉的反射, 具有起效快、清除快的特点。其不良反应是呼吸抑制, 但当剂量很小, 则很少发生呼吸抑制[5]。氯胺酮与芬太尼联合应用可以明显减少氯胺酮的用量。降低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本组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的呼吸抑制、术后躁动以及精神症状等麻醉不良反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综上所述, 亚麻醉剂量的氯胺酮联合芬太尼进行麻醉, 具有麻醉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术后苏醒快等特点, 安全有效的, 适用于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的麻醉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亚麻醉剂量的氯胺酮联合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儿科进行手术治疗的患儿110例,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患儿采用亚麻醉剂量的氯胺酮联合芬太尼进行麻醉, 对照组患儿单独采用氯胺酮进行麻醉。结果 观察组患儿术后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以及心率较术前的改变程度明显小于对照组患儿 (P<0.05) 观察组患儿氯胺酮的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 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 (P<0.05) 。结论 亚麻醉剂量的氯胺酮联合芬太尼进行麻醉, 具有麻醉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术后苏醒快等特点, 安全有效的, 适用于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的麻醉方法。

关键词:氯胺酮,芬太尼,亚麻醉剂量,小儿区域麻醉

参考文献

[1]柳德洪, 夏瑞任, 利兵, 等.瑞芬太尼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全凭静脉麻醉[J].黑龙江医药, 2007, 20 (2) :128-129.

[2]罗云, 盛传洪, 黄振安, 等.瑞芬太尼复合氯胺酮小儿全身麻醉的效果[J].实用医药杂志, 2006, 23 (7) :818-819.

[3]刁伟光, 王洪生, 鄂爽.亚临床剂量氯胺酮辅助硬膜外麻醉的临床观察[J].医学研究杂志, 2006, 35 (7) :97.

[4]郑新民, 叶铁虎, 岳云.国产注射液盐酸瑞芬太尼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3, 23 (4) :245.

临床小儿区域麻醉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3月-2011年9月于本院行腹部或下肢外科手术的患儿121例,其中男68例,女53例,年龄1~12岁,平均(5.9±2.4)岁。手术包括腹股沟斜疝34例,下肢钢板内固定52例,急性阑尾炎21例,睾丸下降固定术7例,包皮环切术6例,下肢烧伤后瘢痕整形1例。将121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61例,其中男36例,女25例,平均年龄(5.8±2.5)岁;对照组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龄(6.0±2.4)岁。两组患儿在性别构成比及年龄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采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性麻醉,对照组采用单一氯胺酮行常规麻醉。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儿术前禁饮食6 h。术前30 min给予常规肌注阿托品0.02 mg/kg,苯巴比妥2 mg/kg。对照组进入手术室后给予肌注氯胺酮5 mg/kg行基础麻醉,并开放静脉、常规心电监护。行椎管阻滞,穿刺置管成功,回抽无血或脑脊液后注入1.5%利多卡因(含1.2万U肾上腺素及7 mg/kg利多卡因)3 ml并观察5 min未见异常反应后,根据手术范围给予5~7 ml麻醉剂量,并测试麻醉平面适合手术要求后实施手术。观察组的麻醉方式为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手术前静脉滴注氯胺酮0.25 mg/kg及芬太尼1 mg/kg,并根据术中患儿反应间断给予氯胺酮1 mg/kg。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儿的心率、呼吸、脉搏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手术用时、唤醒时间、氯胺酮总用量、肌松情况和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数据统计软件包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心率、呼吸、脉搏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唤醒时间较短,氯胺酮总用量较少(P<0.05),见表2;且肌松效果好,无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氯胺酮为一种苯环哌啶类衍生物,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特异抑制及兴奋双重选择性作用[2],因其使用方便、起效快,同时有镇静、镇痛作用,很早已成为小儿临床外科手术常用麻醉药物[3]。近年来,为减少手术麻醉对正处于发育阶段的小儿大脑及神经的影响,现小儿手术常考虑采用区域麻醉。芬太尼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可有效阻断手术所致的损伤性刺激,但可造成心动过缓、血压下降和呼吸抑制,而氯胺酮气道镇静、镇痛作用的同时,可引起中枢神经兴奋,导致心动过速、血压升高,采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区域麻醉,可使两者的不良反应相互抵消[4,5]。本研究中,采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行辅助区域麻醉的观察组心率、呼吸、脉搏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显著优于采用单用氯胺酮的对照组(P<0.05),而唤醒时间较短,氯胺酮总用量较少(P<0.05),且肌松效果好,无严重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的麻醉效果较传统单纯采用氯胺酮更优,适用于小儿中小型手术,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用于辅助小儿区域性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11年9月于本院行腹部或下肢外科手术的患儿121例, 并将其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61例, 采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性麻醉;对照组60例, 采用单一氯胺酮行常规麻醉。记录两组患儿的心率、呼吸、脉搏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手术用时、唤醒时间、氯胺酮总用量、肌松情况和不良反应, 并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心率、呼吸、脉搏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和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的唤醒时间较短, 氯胺酮总用量较少, 且肌松效果好, 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的麻醉效果较传统单纯采用氯胺酮更优, 适用于小儿中小型手术,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小儿,区域性麻醉,氯胺酮-芬太尼

参考文献

[1]王世泉.临床麻醉学精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43.

[2]李海.小儿氯胺酮麻醉中呼吸障碍诱因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09, 19 (4) :82-82.

[3]石双平, 王薇.骶管阻滞复合小剂量氯胺酮-芬太尼麻醉用于小儿手术的效果[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 (23) :4294-4296.

[4]樊素雄, 胡大伟.氯胺酮复合咪唑达伦和芬太尼用于小儿静脉麻醉的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2010, 12 (25) :119-120.

临床小儿区域麻醉 篇7

关键词:芬太尼,氯胺酮,区域麻醉,麻醉效果

儿童患者由于其发育尚未成熟, 机体各项功能尚未完善, 因此对于儿童患者的麻醉方法一直是临床上热议的话题, 对于儿童患者一般采用局部麻醉的方式, 由于全身麻醉用药剂量较大, 麻醉用药可能对患儿的神经系统及大脑发育造成一定的损害, 临床上对于儿童患者的麻醉方法一般选用注射氯胺酮, 该药剂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少, 但其可延长手术时间而增加用药剂量进而导致一系列潜在危害[1]。本次观察选取了我院儿科收治的90例需手术治疗的患儿, 对于患儿采用氯胺酮联合芬太尼的区域麻醉方法, 观察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 旨在寻找针对儿童患者的最佳麻醉方式,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2011年2月至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90例需手术治疗的小儿患者, 其中男性患儿43例, 年龄9~13岁, 平均年龄 (11.0±2.1) 岁, 女性患儿47例, 年龄7~12岁, 平均年龄 (9.5±3.2) 岁。患者体质量11~35 kg, 平均体质量 (23±11.6) kg。全部患儿中经腹部手术31例, 骨折手术52例, 其他手术7例。ASAⅠ~Ⅱ级, 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 其中治疗组患儿采用小剂量氯胺酮联合芬太尼进行区域麻醉方法, 对照组的患儿采用单纯静脉注射氯胺酮的麻醉方法, 两组患儿接受治疗前经术前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均无异常、无遗传病史, 手术种类相同, 两组患儿在年龄、体质量、手术种类、病情及各项生理指标方面均无差异 (P>0.05) 。

1.2 麻醉方法

两组患儿术前禁饮食6 h, 于术前半小时进行肌内注射2 mg/kg鲁米那与0.02 mg/kg阿托品, 待患儿入睡后进入手术室, 同时记录患儿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膜二氧化碳分压及心电图。治疗组:对采用患儿肌内注射5 mg/kg的氯胺酮进行基础麻醉, 开放静脉后注射1.5µg/kg的芬太尼, 并给与0.15%的氯胺酮, 根据患儿的反映情况调节注射速度并于术前15 min停止用药, 对照组:患儿基础麻醉与治疗组相同, 术中根据患儿的体征变化及手术时间变化追加注射氯胺酮, 剂量以首次注射的1/3以维持麻醉, 术中严密观察患儿的各项生理指标变化, 待手术结束时停止用药[2]。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儿的苏醒时间、完全清醒时间、术中术后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变化以及术后的不良反应 (头晕恶心、疼痛、呼吸抑制) 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样本进行统计学分析, 对于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对于计数资料采用卡方分析,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患儿的术前术后心率变化、平均动脉压变化、苏醒时间及完全清醒时间小于对照组患儿,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对照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多余治疗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随着小儿患者的麻醉方法的不断提高, 区域麻醉已经取代传统的全身麻醉方法, 由于儿童患者的特殊体制原因, 传统的全身麻醉方式可能造成患者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以及对于神经系统和大脑造成的潜在危害。目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儿童患者的麻醉方式为注射氯胺酮, 但由于氯胺酮可延长手术时间而增加用药剂量, 因此常常辅以一些镇痛药物进行麻醉, 常用的药物有芬太尼[3]。芬太尼是一种新型的强效镇痛药, 其作用机制为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 抑制某些兴奋性神冲动的传递, 发挥竞争抑制降低疼痛感及一些不良的心理反应, 一般可造成头晕、呕吐等不良症状, 剂量过大时对呼吸可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芬太尼镇痛效果明显, 起效迅速, 但由于其清除半衰期较长, 同时有蓄积作用, 不宜长期使用, 氯胺酮是一类强效麻醉药剂, 可以选择性的抑制痛觉传导, 镇痛效果明显, 起效迅速, 常用于小儿手术麻醉。

本次观察选取45例患儿作为治疗组, 比较术前术后的心率及平均动脉压情况, 治疗组患儿的变化情况要优于对照组患儿 (P<0.05) , 同时治疗组患儿的苏醒时间及完全清醒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 且不良反应的法身情况也明显少于对照组患儿 (P<0.05) , 同时对于氯胺酮的用药量也明显降低,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儿神经系统及脑部的潜在危害, 因此对于小儿患者进行区域麻醉选取氯胺酮联合芬太尼可有效减少用药剂量, 同时减少患儿的麻醉时间, 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对于患儿机体造成的潜在危害少, 因此该方法适合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罗云, 盛传洪, 黄振安, 等.瑞芬太尼复合氯胺酮小而全身麻醉的效果[J].实用医学杂志, 2006, 35 (7) :97.

[2]李芬.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 2011, 13 (9) :1577-1578.

临床小儿区域麻醉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7月至2013年6月我院腹部手术患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 ASA分级均为Ⅰ~Ⅱ级, 研究对象剔除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凝血功能异常、神经系统疾病、患儿家长不愿意参与本研究者。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 A组患儿60例, 年龄2~7岁, 平均年龄 (4.57±0.72) 岁;体质量7~17kg, 平均体质量 (12.84±3.42) kg;其中男35例, 女25例;手术类型包括阑尾切除术35例、疝修补术20例、脐导管关闭术2例、睾丸下降固定术3例。B组患儿60例, 年龄2~8岁, 平均年龄 (4.65±0.80) 岁;体质量7.5~18kg, 平均体质量 (13.02±3.20) kg;其中男36例, 女24例;手术类型包括阑尾切除术36例、疝修补术19例、脐导管关闭术1例、睾丸下降固定术4例。对比两组患儿年龄、体质量、性别、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组间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儿术前均禁食6 h、禁饮4 h。手术开始前30 min肌内注射阿托品0.02 mg/kg, 苯巴比妥钠3 mg/kg。入室后肌内注射氯胺酮5 mg/kg进行基础麻醉。

A组患儿接受氯胺酮单一麻醉, 进行浅静脉置管术, 密切心电监护, 术中根据患儿生命体征的变化和手术需要追加注射氯胺酮, 追加剂量为首次麻醉剂量的1/2或1/3, 以确保麻醉维持作用, 手术完成时停止给药[2]。

B组患儿接受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麻醉, 静脉注射氯胺酮0.25 mg/kg、芬太尼1.5μg/kg。先行椎管阻滞, 在穿刺置管成功后注入1.5%利多卡因3 m L, 观察5 min确认无异常反应后, 依据手术范围需求选择麻醉剂量, 并在平面测试符合要求后实施手术, 手术完成时停止给药[3]。

对比两组患儿氯胺酮用量、苏醒时间、麻醉不良反应的差异性。

1.3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麻醉情况比较

与A组对比发现, B组患儿氯胺酮用量较低、苏醒时间较短,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数据详见表1。

注:与A组比较, *P<0.05

2.2 麻醉不良反应比较

与A组对比发现, B组患儿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小,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数据详见表2。

注:与A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氯胺酮是临床应用于小儿腹部手术的传统麻醉药物之一, 在手术过程中需要追加注射氯胺酮以维持良好的麻醉状态, 如手术时间较长, 氯胺酮用量也随之增加。大剂量氯胺酮可导致麻醉苏醒延迟, 不良反应增加, 且氯胺酮的多次用药可引起耐药性, 降低麻醉安全性, 造成一定的手术风险[4]。

芬太尼是一种强效阿片类麻醉剂, 具有麻醉效果强大, 起效迅速、清除快等优点。其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血压下降、心动过缓、呼吸抑制等, 但小剂量应用时一般极少发生[5]。氯胺酮在发挥镇静、镇痛作用的同时, 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作用, 小剂量氯胺酮和芬太尼联合应用, 不仅可产生协同麻醉效果, 有效阻断手术的损伤性刺激, 减少氯胺酮用量, 还可使二者的不良反应相互抵消, 在发挥强大镇痛效果的同时, 保持患儿术中生命体征平稳, 降低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6]。

本研究中应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进行区域麻醉的患儿氯胺酮用量明显低于氯胺酮单一麻醉者, 提示氯胺酮和芬太尼联合应用, 可明显减少术中氯胺酮的追加剂量。应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进行区域麻醉的患儿术后苏醒时间明显短于氯胺酮单一麻醉者, 提示氯胺酮和芬太尼联合应用术后苏醒迅速, 有利于术后恢复。应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进行区域麻醉的患儿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小于氯胺酮单一麻醉者, 提示氯胺酮和芬太尼联合应用, 可抵消二者的不良反应, 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大大降低了小儿腹部手术的风险。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儿区域麻醉中应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 可减少氯胺酮用量, 促进麻醉苏醒, 且不良反应较小, 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予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程运鹏, 李元飞, 刘进.观察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的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5) :174.

[2]潘海波.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 (33) :61-62.

[3]后勤.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4) :775-776.

[4]王小江, 赵建生, 张韬, 等.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 2012, 14 (7) :1200-1201.

[5]陈良巧.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临床效果观察[J].北方药学, 2013, 10 (3) :19-20.

上一篇:服装设计课教学下一篇:于漪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