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胃炎颗粒(精选7篇)
小儿胃炎颗粒 篇1
儿童胃脘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类型, 并且该疾病的发生率较高[1]。 近年来, 随着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 儿童胃脘痛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对儿童的身心健康较为不利, 故加强对儿童胃脘痛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研究整群选取56 例儿童胃脘痛患者进行研究, 选取自2013 年10 月—2014 年12 月, 分别给予患者常规治疗、小儿胃炎颗粒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为临床治疗小儿胃脘痛提供可供参考的指导意见,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在该院进行治疗的56 例儿童胃脘痛患者进行研究, 选取自2013 年10 月—2014 年12 月, 将56 例患者按照信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实验组, 各28 例, 其中, 实验组男性14 例, 女性14 例, 患者年龄在3-7 岁, 平均 (5.6±1.3) 岁; 对照组男性13 例, 女性15例, 患者年龄在3~8 岁, 平均 (5.7±1.2) 岁。 就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临床方法
给予对照组养胃颗粒药物进行治疗, 2 次/d, 分别在早晚服用, 1 包/次。 给予实验组小儿胃炎颗粒药物进行治疗, 2 次/d, 分别在早晚服用, 1 包/次。 两组均进行为期1 个月的治疗[2]。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 对患者血常规、尿常规和肾功能、心脏功能进行检查, 并将患者疗效分为: (1) 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 (2) 好转:患者症状和体征均有改善; (3) 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
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并进行对比。
1.4 统计方法
在SPSS17.0 软件中录入数据, 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表示为[n (%) ], 进行 χ2检验, 以P<0.05 表示数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4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1 所示。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更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2 所示。
3 讨论
儿童胃脘痛是指儿童发生胃痉挛、急性胃炎等肠胃疾病后胃脘部出现剧烈疼痛感, 该疾病在临床上的发病率较高, 并且与小儿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3]。 儿童胃脘痛疾病的主要症状有:食少、反酸、嗳气、舌苔薄、舌苔黄、脉弦、疼痛等等[4]。 引发小儿发生胃脘痛的因素较多, 患者会出现的临床症状也比较复杂,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 因此要加强临床上对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5]。
小儿胃炎颗粒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药物, 该药物的主要成分有蒲公英、黄连、姜半夏、青皮等等, 均为中药制剂[6]。 蒲公英具有利胆保肝、健胃、广谱抑菌、抗内毒素、促进免疫等功效;黄连可以泻火解毒、清热燥湿, 还能抗炎、抗腹泻、解热, 并且能够有效和胃止呕, 治疗呕吐吞酸;姜半夏的主要功能即降逆止呕, 解除胸闷痞闷、呕吐反胃等症状;青皮也是具有消积化滞、疏肝破气功效的良好药物, 并且能够有效治疗食积气滞、疝气疼痛、乳癖、脘腹胀痛、胸胁胀痛等不良症状[7]。 上述药物综合应用能够有效治疗患者的胃脘痛疾病。
该研究结果显示, 给予小儿胃炎颗粒治疗的实验组患儿其临床总有效率为96.43%, 明显高于进行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儿, 同时, 在不良反应方面, 实验组也较对照组更有优势, 说明小儿胃炎颗粒治疗儿童胃脘痛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同时还能有效减少不良反应, 这与娄月芬等人[8]的临床研究结果较为一致。
综上所述, 小儿胃炎颗粒治疗儿童胃脘痛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均良好, 患者的耐受度较高, 深受患者青睐, 值得推广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吴嘉瑞, 张冰, 杨冰, 等.基于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的颜正华教授治疗胃脘痛用药规律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 18 (20) :1-5.
[2]张雅丽, 刘长发, 宋伟亮, 等.丹芪祛瘀止痛颗粒治疗萎缩性胃炎40例疗效分析[J].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3, 20 (6) :667.
[3]王为群, 程茜, 薛博瑜, 等.胃脘痛方药的整理分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26 (6) :418-420.
[4]唐伟, 周正光, 王欢欢, 等.胃脘痛中医辨证与胃镜表现的关联规则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33 (3) :303-306.
[5]徐荣谦.小儿胃脘痛临证辨治[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4, 6 (5) :392-393.
[6]谭发清.探讨小儿胃炎颗粒治疗儿童胃脘痛的疗效和安全性[J].健康必读, 2013, 12 (7中旬刊) :308-309.
[7]朱正敏.用小儿胃炎颗粒治疗儿童胃脘痛的临床疗效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4 (8) :38.
[8]娄月芬, 张健, 俞慧菊, 等.小儿胃炎颗粒治疗儿童胃脘痛的疗效观察[J].世界临床药物, 2013, 34 (2) :89-92.
小儿胃炎颗粒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依据《内科学》诊断标准[1]选取我院收治的浅表性胃炎患者共86例,均经病理活检及胃镜检查确诊,并排除幽门螺杆菌阳性、脏器功能不全、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86例浅表性胃炎患者进行分组,A组和B组各43例。A组: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41.7±5.4)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3.2±1.6)年。B组: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42.2±5.0)岁;病程6个月—11年,平均(3.0±1.7)年。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A组:口服蒙脱石散(先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307)1袋/次,3次/天。B组:给予胃炎通降颗粒1剂/日,饭前冲服6g/次,3次/天;组方:乳香、芙蓉花、甘草各6g,柴胡、白芍、黄连、檀香、佛手、地榆、砂仁各10g,枳实、半夏各12g,代赭石、丹参各15g。A、B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后观察疗效。
1.3 观察指标
采用症状评分量表[2]对A、B两组患者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进行评价,症状重为6分,症状轻为2-4分,无症状为0分,主要对治疗前后“胃痛、纳呆、便秘、呕吐”等症状及体征的改善状况进行评分。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文献标准[3]对A、B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判定。显效:患者相关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胃腔镜检查显示正常;有效:相关症状及体征获得改善,胃镜及活检提示黏膜病变范围缩小;无效: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未达到上述标准,胃镜及活检显示病变范围无变化。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统计软件SPSS17.0处理数据,X2和t进行检验,结果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B两组临床疗效的对比
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A组和B组分别为76.7%和95.3%,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如表1所示。
2.2 A、B两组临床症状评分的对比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治疗前胃痛、纳呆、便秘、呕吐等症状评分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如表2所示。
3 讨论
临床上浅表性胃炎患者可表现为胃痛、纳呆、便秘、呕吐等症状,且对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的危害较大。中医认为浅表性胃炎属“吐酸、痞满、胃痛”等范畴,本病病因复杂,可与六淫内侵、饮食不节、虚实夹杂、七情不和、烟酒刺激等因素相关,由此引起胃失和降,气滞而痛,久病入络,迁延日久。浅表性胃炎的病位与肝脾部位有着密切联系,脾胃升降失常可引起胃脘部胀满、呕吐、暖气、疼痛等症状,其病机关键为胃气通降受阻,因此需要采取调节脾胃升降的方法对本病进行治疗[4]。胃炎通降颗粒组方中枳实和柴胡一升一降,寒辛达表解热,苦辛入里降散,升降出入通三焦,可对中焦气机进行调理,其中柴胡皂苷具有抗炎作用,联合使用具有疏肝解郁之功效;代赭石止呕吐,通燥结,半夏苦降和胃,联合使用具有通降胃气之功效;砂仁行气、消食,佛手润肺安咳,檀香理气调中,合用具有调节胃肠功能、缓解胃肠道痉挛的作用;乳香和丹参活血化瘀,改善胃部微循环可促使浅表性胃炎胃黏膜病变恢复正常:芙蓉和地榆具有清热凉血生肌之功效,在改善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方面具有明显效果;黄连具有清热解毒燥湿之功效,同时可发挥抗微生物、抗变态反应及抗炎的作用,其抗菌谱较广,能够有效杀灭幽门螺杆菌;甘草和白芍具有缓挛止痛之功效,药理学表明:甘草具有解痉、抗溃疡的效果及作用;诸药联用共奏调脾胃升降之功效,同时改善胃部微循环、黏膜水肿及糜烂症状,可有效促使胃肠道功能明显恢复。本组结果显示:B组患者总有效率的95.3%高于A组的76.7%(P<0.05);治疗后B组患者胃痛、纳呆、便秘、呕吐等症状评分的改善明显优于A组(P<0.05);提示胃炎通降颗粒治疗浅表性胃炎的疗效确切、可靠。
综上所述,临床运用胃炎通降颗粒对浅表性胃炎患者进行治疗,可促进其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效改善,且治疗效果确切、可靠,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胃炎通降颗粒治疗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86例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3例,A组患者口服蒙脱石散,B组患者饭前冲服胃炎通降颗,比较A、B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症状评分。结果:B组总有效率为95.3%,高于A组的76.7%(P<0.05);A、B两组患者治疗后胃痛、纳呆、便秘、呕吐等症状评分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胃炎通降颗粒治疗浅表性胃炎的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和运用。
关键词:浅表性胃炎,胃炎通降颗粒,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黄彬,谢伟昌,李健等.萎胃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核因子-KB和内源性抑制因子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3,21(7):349-352.
[2]曹秀梅,朱玉清,徐冰等.自拟通降颗粒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75例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探讨[J].中医药学报,2013,41(6):65-67.
[3]谢晶日,吴超.欣胃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病理形态学及胃液pH影响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3,21(3):120-121.
小儿胃炎颗粒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西丽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入院的慢性胃炎患者20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200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 (草案) 中的诊断标准[6], 其中男97例, 女103例;年龄19~64岁, 平均 (41.2±8.5) 岁;病程2~30.5年, 平均 (9.3±2.2) 年;内镜分度分布:轻度34例, 中度52例, 重度14例;Hp阳性分布:Hp阳性32例, Hp弱阳性10例, Hp阴性58例;其中, 浅表性胃炎60例, 萎缩性胃炎48例, 糜烂性胃炎30例, 胆汁反流性胃炎24例, 疣状胃炎33例, 不典型增生5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100例, 观察组男51例, 女49例;年龄18~65岁, 平均 (42.4±7.9) 岁;病程2.5~29.5年, 平均 (8.9±1.9) 年。对照组男46例, 女54例;年龄20~63岁, 平均 (40.5±8.5) 岁;病程2.8~31.2年, 平均 (9.2±2.3) 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 符合疾病的中医、西医临床诊断标准、内镜诊断标准及组织病理学诊断标准; (2) 伴有上腹隐痛、食欲不振、餐后饱胀、反酸、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 病程迁延者, 经胃镜检查确诊, 确诊6个月以上; (3) 无并发其他严重疾患、肝胆疾患、精神疾患; (4) 有正常沟通能力; (5) 均具有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 单独或在他人帮助下能够完成问卷。以上条件需同时满足。
1.3 排除标准
(1) 患者不愿参加本研究。 (2) 精神障碍或认知障碍者。 (3) 并发其他严重的心、肝、肾、呼吸、消化、血液、内分泌系统疾病;恶性肿瘤;近期使用过抗焦虑、抑郁药物者。 (4) 年龄<18岁或>65岁者。 (5) 妊娠期、哺乳期妇女。 (6) 合并消化性溃疡、胃黏膜重度异形增生或病理证实癌前病变者。有以上任何一条均予以排除。
1.4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给予厚朴四君子汤颗粒 (由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统一提供, 医院中药房统一发放) 治疗, 组方:厚朴15 g、党参15 g、丹参20 g、黄芪20 g、白芍15 g、白术10 g、炙甘草10 g、茯苓10 g, 生姜5 g、大枣3枚。每天1剂, 分早中晚温水送服。服药期间应忌烟酒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宜少食多餐, 忌暴饮暴食。对照组患者给予奥美拉唑片 (山西云鹏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H20123239) 40 mg, 1次/d;阿莫西林片 (拜欧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H13021036) 1.0 g, 2次/d;克拉霉素片 (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生产, 批号:H10960227) 0.5 g, 2次/d, 上药均服用7 d后加服吗丁啉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10910003) 10 mg, 3次/d。两组均治疗2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
1.5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项目为临床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积分、血清胃泌素水平、黏膜病理组织学积分及安全性检测。黏膜病理组织学积分按新悉尼系统标准[7]:观察胃黏膜慢性炎症、活动性、萎缩、肠化等病理学特征, 分为无、轻度、中度和重度4级, 分别计0、1、2、3分, 总分为病理积分。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恢复情况, 按照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标准将症状进行等级积分, 观察临床症状包括胃脘或胁肋胀满、胃痛、口干、嗳气、反酸、嘈杂、乏力、舌质、舌苔等9项。将临床症状分为轻、中、重3级;每项满分为3分, 无体征计0分。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胃泌素水平, 试剂盒由北京福瑞生物工程公司提供, 严格按说明书操作。疗效指数= (治疗前症状总分-治疗后症状总分) /治疗前症状总分×100%。
1.6 疗效判断标准[8]
(1) 治愈:症状消失, 胃镜检查及黏膜活检基本恢复正常; (2) 好转: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 胃镜检查及黏膜活检组织学改变减轻或病变范围缩小; (3) 未愈:症状、胃黏膜组织学改变均无好转。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治愈22例, 好转72例, 未愈6例, 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治愈8例, 好转64例, 未愈28例, 总有效率为72.0%。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254, P<0.05) 。
2.2 两组治疗前后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胃脘或胁肋胀满、胃痛、口干、反酸、嘈杂、乏力、舌质、舌苔、嗳气等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胃脘或胁肋胀满、胃痛、口干、乏力、舌质、舌苔、嗳气等临床症状积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组织病理学积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组织病理学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组织病理学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组织病理学积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4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胃泌素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胃泌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胃泌素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胃泌素水平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2.5 两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 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0%,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256, P<0.05) 。见表4。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 其实质是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后, 由于黏膜特异的再生能力, 以致黏膜发生改建, 且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的萎缩, 甚至消失[9]。慢性胃炎属中医的“胃脘痛”、“胃痞”等范畴。本病十分常见, 男性多于女性, 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10]。本病病位在胃, 与肝、脾、胃等脏腑有关。本病的发生多与饮食不节和情志失调有关, 可因嗜食辛辣发病。慢性胃炎临床症状有中上腹部疼痛或饱闷感, 疼痛或牵及胸胁后背, 食欲减退, 吐酸水, 恶心呕吐, 嗳气等反复发作, 日久则出现胃部灼热、隐痛、有饥饿感而不能食、食后饱胀、面色发白、消瘦、贫血等症状。中医称本病为胃脘痛, 若胃痛连及两胁, 口苦口干急躁易怒, 为肝火犯胃型;若面色苍白, 乏力, 胃痛喜按喜暖, 为脾胃虚寒型;若口干, 舌红无苔, 大便干, 胃脘隐痛为胃阴不足型。慢性胃炎是指由不同病因所致的胃黏膜慢性炎症[11]。最常见的是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和隐痛、嗳气、泛酸、恶心、呕吐等[12]。病程缓慢, 反复发作而难愈。遂以厚朴四君子汤颗粒疏肝和胃为主。其舌体胖大, 有齿痕, 有脾气不足之象, 且苔薄不腻, 故保留方中党参益气健脾;胃脘不适以痛为主, 加白芍、甘草滋胃止痛。厚朴燥湿除满、下气消积;恶心、呕吐者, 加生姜, 生姜擅温中止呕, 有“呕家圣药”之誉;偏脾虚湿困者加茯苓, 利水渗湿健脾, 利小便以实大便;脾肾皆不足者加茯苓, 补肾健脾、渗湿止泻。腹痛较重者, 加白芍、甘草。白芍配甘草既能缓急止痛, 又取酸甘以滋胃阴, 胃喜润恶燥, 故用之。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总积分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后中医症状总积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5.254, 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胃脘或胁肋胀满、胃痛、口干、乏力、舌质、舌苔、嗳气等临床症状积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256, P<0.05) 。提示厚朴四君子汤颗粒治疗慢性胃炎效果确切。慢性胃炎虽然胃镜下表现多样, 但临床辨证仍以肝胃不和者多见, 亦可兼见脾虚湿热、痰瘀互结等证。治疗慢性胃炎所用厚朴四君子汤颗粒以和解表里为著, 但其横和表里, 竖调三焦, 脾胃之疾, 位在中焦, 中焦之证以调和为上。并能疏利三焦, 调达上下, 有“上焦得通, 津液得下, 胃气因和……”之说[13,14,15]。实验研究显示:厚朴四君子汤颗粒可升高功能性消化不良胃动素、胃泌素的含量, 降低血清中血管活性肠肽的含量, 加速胃排空及小肠推进率。厚朴四君子汤颗粒攻补兼施、辛开苦降, 药味虽简, 药理相和, 治疗慢性胃炎, 疗效斐然, 并推广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等疾病, 临床常可取得很好效果。
摘要:目的 观察厚朴四君子汤颗粒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 旨在探讨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深圳市南山区西丽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入院的慢性胃炎患者200例, 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100例。观察组采用自拟厚朴四君子汤加味治疗, 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临床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积分、血清胃泌素水平、黏膜病理组织学积分及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临床治愈22例, 好转72例, 未愈6例, 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治疗后临床治愈8例, 好转64例, 未愈28例, 总有效率为72.0%。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254, 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后胃脘或胁肋胀满、胃痛、口干、乏力、舌质、舌苔、嗳气及症状总积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组织病理学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组织病理学积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胃泌素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胃泌素水平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 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0%,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256, P<0.05) 。结论 厚朴四君子汤颗粒治疗慢性胃炎效果确切,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小儿胃炎颗粒 篇4
关键词:三九胃泰颗粒,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病理变化局限于黏膜层的慢性胃黏膜炎症, 其炎性变化通常情况下仅累及胃黏膜的浅层, 少数也可累及深层。近年来, 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逐渐加快, 饮食结构也变得不合理, 慢性浅表性胃炎发病率越来越多。慢性浅表性胃炎早期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 能够防止病变进一步向萎缩性胃炎发展。三九胃泰颗粒作为一种传统的中成药, 其主要成分包括三丫苦、九里香、两面针、广木香、云苓、白芍、生地、丹参等。该药能够清热燥湿、柔肝止痛、行气活血、消炎止痛、理气健胃。我中心于2011年10月-2013年10月采用三九胃泰颗粒治疗慢性浅表胃炎患者50例, 现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90例, 男48例, 女42例;年龄25~58岁, 平均41.5岁;病程3个月~10年, 平均5.1年。所有病例均符合以下标准: (1) 临床症状有典型的慢性胃炎表现:不同程度的上腹不适、疼痛, 伴嗳气、饱胀、反酸、纳差、恶心等。 (2) 所有患者均经胃镜检查和病理活检证实为浅表性胃炎。 (3) 近2周未服用抗酸药和抗生素。随机分成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上腹部不适、疼痛程度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三九胃泰颗粒1包/次, 3次/d, 温开水冲服。2周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给奥美拉唑20 mg+克拉霉素500 mg+阿莫西林1 000 mg, 2次/d, 共7 d;治疗期间记录症状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治疗期间均禁食辛辣及刺激性食物, 禁烟酒。疗程结束后纤维胃镜复查。
中医症候疗效标准:根据2004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 (试行方案) 》评定。
总体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1)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 经纤维胃镜复查活动性胃炎消失。 (2) 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2个级别以上, 经纤维胃镜复查黏膜病变范围减轻1个级别以上。 (3) 无效:治疗效果达不到有效标准或病情发生恶化。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治疗前后两组的临床症状比较:治疗组上腹部不适、疼痛显效43例 (86%) , 有效6例 (12%) , 无效1例 (2%) , 总有效率98%。对照组显效31例 (77.5%) , 有效7例 (17.5%) , 无效2例 (5%) , 总有效率92.5%。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前后两组纤维胃镜检查结果比较:治疗组病变治愈41例 (82%) , 好转7例 (14%) , 无效2例 (4%) ;对照组病变治愈30例 (75%) , 好转8例 (20%) , 无效2例 (5%)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不良反应:奥美拉唑组出现头晕1例, 口干1例, 食欲减退1例, 发生率7.5% (3/40例) ;阿莫西林过敏2例。对照组未出现任何不适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讨论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指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 胃黏膜层以淋巴细胞、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性浸润的慢性胃炎[1]。该病的形成原因可能是:酗酒或长期服用非甾体炎消炎药;十二指肠液反流;抽烟;免疫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2];长期服用对胃黏膜有强烈刺激的药物或烈酒、浓茶、咖啡、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另外, 还包括年龄因素、胃黏膜营养因子缺乏、遗传因素等。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表现特征为上腹部不适、疼痛, 伴食欲不振、餐后饱胀等, 也有一部分患者并无临床症状。本病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主要与Hp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有关, 在中老年人中发病率比较高[3]。长期不进行规范治疗有可能进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而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本病有家族聚集性趋势, 提示遗传因素可能是该病的危险因素, 本病的病程较长, 患者常常会反复发作, 久治不愈。
病因治疗是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主要治疗方法, 形成定时进食、少食多餐的良好饮食习惯, 吃易消化的软食。避免生、冷、硬、油腻以及纤维过多的食物, 杜绝暴饮暴食。吃饭要细嚼慢咽, 以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减轻胃的负担。忌浓茶、咖啡、酒类等刺激性食物、以及过热、过酸及熏烤的食物。土豆、红薯、洋葱、煮黄豆等易发生胀气的食物应少吃。戒烟, 戒酒。同时要避免长期服用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 尤其是阿司匹林、保太松、消炎痛、强的松等。另外, 要保持生活规律, 劳逸结合, 保持愉快的心情, 避免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该病目前尚缺乏特异性治疗药物, 一般对于无症状者不进行治疗, 有临床症状者可根据病因、病理及相应的临床症状进行治疗, 应用西药抗菌药物同时给予胃黏膜保护剂和或抑酸药等三联7d疗法根除Hp方案为主, 参考国内外文献[4], 但不良反应较多且比较大, 费用较高。而在中医上, 慢性胃炎属于中医“胃脘痛”、“胃痞”、“痞胀”等范畴, 认为胃为水谷之海, 若饮食不节, 情志失调, 脾胃因素或感受外邪则至胃脘痛, 其共同病机为胃气阻滞, 失于和降。三九胃泰颗粒作为一种中成药, 历经20余年的时间验证, 采用精选三丫苦、九里香等天然纯中药, 共奏清热燥湿、行气活血、柔肝止痛之效。三九胃泰含有三丫苦、九里香、两面针、广木香、云苓、白芍、生地、丹参等。主治:上腹隐痛、饱胀、反酸、恶心、呕吐、纳减、心口嘈杂感等及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慢性胃炎见有上述证候者。功能:清热祛湿, 消炎止痛, 理气除胀, 养胃益肠。治疗效果与西药“三联”无显著差异, 同时服用方便, 长期服用无不良反应, 治疗费用低廉,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379-382.
[2]张万岱, 李军祥, 陈治水, 等.慢性胃炎中西结合诊疗共识意见[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2, 17 (3) :172-177.
[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 2013, 1 (33) :5-16.
小儿胃炎颗粒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 在我院就诊的, 经胃镜诊断为HP阳性的慢性浅表性胃炎, 共有18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 (1) 年龄在17~72岁; (2) 所有患者都有程度不等的上腹痛、腹胀、嗳气、反酸、烧心等消化道症状; (3) 排除溃疡、出血、幽门梗阻、肿瘤等其他胃肠疾病患者; (4) 无严重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的; (5) 近期未有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及皮质激素药物者; (6) 除外就诊前前1周用过抗生素、铋剂、H2RA和PPI的患者; (7) 排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及对研究用药过敏者。按就诊先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 2组一般资料见表1。
1.2 治疗方法
治疗1周, 2组均予泮托拉唑40 mg Bid;阿莫西林1.0 g Bid;左氧0.2 g Bid;观察组同时给予健胃消炎颗粒 (由江苏苏中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2包Tid。治疗2周, 观察组给予健胃消炎颗粒 (剂量服法同前) 和泮托拉唑40 mg, 每晨1次口服;对照组单用泮托拉唑40 mg, 每晨1次口服, 2周为1个疗程。
注:2组间比较:aP>0.05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1)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临床症状包括上腹痛、腹胀、嗳气、反酸、烧心。症状评分标准:无症状为0分;症状较轻不影响日常活动为1分;症状明显影响日常活动为2分;症状严重, 不用药物不能进行日常活动为3分。比较2组患者服药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治疗前后均行肝肾功能, 血、尿常规检查。 (2) 治愈:自觉症状消失;好转:自觉症状减轻;无效:症状无缓解甚至加重。治愈加好转为总有效。 (3) 疗程结束1个月后行14C尿素呼气试验测HP。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SP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 (χ—±s) 表示,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治疗2周后, 上腹痛、腹胀、嗳气、反酸、烧心等临床主要症状积分, 观察组减少 (116±4) 分, 对照组减少 (102±3) 分, 2组间比较, 差异有显著意义。疗效评定:观察组治愈37例, 好转49例, 总有效率为95.56% (86/90) ;对照组治愈32例, 好转42例, 总有效率82.22% (74/90)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2。
2.2 HP复查
疗程结束1个月后行14C尿素呼气试验测HP根除情况。观察组阴性81例、阳性9例, 阴转率为90.00%;对照组阴性69例, 阳性21例, 阴转率为76.67%。两组HP转阴率比较,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安全性评估
观察组出现糊状便3例, 头晕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 (4/90) , 对照组出现口干2例, 纳差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 (3/90) , 2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意义。所有患者均能耐受, 疗程结束后自行消失。治疗前后血、尿常规, 肝肾功能未见异常。
3 讨论
H P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肿瘤的重要致病因子, 已被WHO列为I类致癌物, 90%以上的慢性胃炎有HP感染[2]。近年来, 随着抗生素的滥用, 赖药性HP逐渐增多, 常用HP根除方案根除率持续走低。国内有研究发现某些单味中药及复方制剂具有抗HP及缓解临床症状的作用[3]。
中医认为HP感染性胃炎是以脾胃气虚为本、瘀血湿热阻络为标, 且气虚与瘀血、湿热往往互为因果, 形成恶性循环, 而致疾病迁延不愈, 反复发作, 呈现慢性过程。丹参和赤芍有活血化瘀、促进组织修复、软化纤维组织, 改善微循环加速炎症吸收作用;大黄味苦能刺激胃壁增加胃肠蠕动, 改变HP赖以生存的条件, 大黄、乌梅对HP抑菌的作用也是明显的;党参和茯苓具有健脾益胃, 增强机体免疫和解毒功能[3]。观察组使用的健胃消炎颗粒则含有上述成分, 诸药合用, 具有抗菌消炎、清热解毒, 健脾和胃、理气活血之功效。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变化比较, 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5) 。提示健胃消炎颗粒联合“三联疗法”可显著提高HP根除率并能较好地缓解慢性胃炎相关症状,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尽管目前对于中药抗HP的许多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譬如剂量、联合用药及安全性等问题, 但随着更多临床证据的出现, 某些中药及复方制剂在HP根除中及缓解HP感染性胃炎治疗中定会占有一席之地。
摘要:目的 观察健胃消炎颗粒联合泮托拉唑、阿莫西林、左氧三联疗法缓解HP感染性胃炎临床症状, 根除HP的疗效。方法 选择经胃镜检查HP阳性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18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泮托拉唑、阿莫西林、左氧治疗1周,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健胃消炎颗粒20g tid连服2周,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HP转阴率。结果 观察组治愈37例、好转49例, 总有效率为95.56%, 显著高于对照组82.22%, P<0.05且观察组HP转阴率为90.00%, 显著高于对照组76.67%, P<0.05。结论 健胃消炎颗粒联合三联疗法缓解HP感染性胃炎临床症状效果好, HP根除率高。
关键词:健胃消炎颗粒,HP,感染,胃炎,疗效
参考文献
[1]李晓宇, 胡伏莲.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 2002, 11 (6) :456-458.
[2]陈灏珠, 林果为.胃十二指肠疾病《.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973-1995.
小儿胃炎颗粒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3月-2014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老年慢性胃炎患者64例, 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 每组32例。入选标准:符合国家医学会制定的胃炎的诊断标准[3], 经临床胃镜及胃黏膜组织检查结合临床症状确诊为慢性胃炎患者。其中男42例, 女22例, 年龄60~75岁;治疗组32例, 男21例, 女11例, 年龄63~74岁;对照组32例, 男21例, 女11例, 年龄60~75岁;两组患者均无心、脑、肝肾等其他重要脏器疾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检查手段:如胃镜、胃黏膜实验检查等。对照组患者给予阿莫西林 (口服, 0.5 g/次, 3次/d, 国药准字:H20013267, 厂家:哈药集团制药总厂) +奥美拉唑 (口服, 20 mg/次, 2次/d, 国药准字:H10950006, 厂家: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患者胃苏颗粒 (45 g/d, 国药准字:Z10930002, 厂家: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治疗;治疗期间患者均给予停用其他药物的治疗, 同时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及禁烟酒。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
1.3 临床评估标准
观察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影响评估:采用SF-36量表进行评分, 主要包括: (1) 躯体功能; (2) 躯体职能; (3) 躯体疼痛; (4) 总体健康; (5) 生命活力; (6) 社交功能; (7) 情感职能; (8) 心理健康八个指标[4]。每个指标的分值为0~100分, 通过对患者的八个方面进行评分, 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健康状况越好。
临床疗效判定:基本治愈:胃镜复查炎症消失, 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 慢性炎症好转;显效:临床症状消失, 胃镜复查胃黏膜炎症基本消失, 慢性炎症好转;有效:患者的显著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胃镜复查患者的黏膜病变范围缩小50%以上, 炎症减轻;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变化, 胃镜复查无变化[5]。总有效=基本治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4.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治疗后病情均有改善,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6%,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8.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例 (%)
2.2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生存质量均有改善, 但治疗组躯体职能、躯体疼痛、总体的健康、生命的活力、社交功能、心理健康六个方面的评分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分
3 讨论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中的常见疾病之一, 临床上尤其以老年人居多, 发病率较高。由于老年人机体的免疫力降低, 各器官的生理功能衰退, 各种的物理及化学因素均容易引起胃黏膜的损伤与缺血, 导致炎症的产生[6,7]。老年慢性胃炎的临床特点主要有两点, 一是无特异性的症状, 主要因为老年人的感觉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迟钝, 故临床症状的感觉比较轻微或无症状, 且常与其他脏器的疾病并存, 容易被忽略[8]。二是并发症与伴随的疾病较多, 老年慢性胃炎并发出血时, 因胃黏血管的硬化导致血容量减少, 致使其他重要脏器缺血而发生功能障碍, 引起其他的伴发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9]。引起慢性胃炎的病因有多种, 而幽门螺杆菌 (Hp) 感染是临床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引起多种的毒性细胞浸润及炎症介质的释放, 导致机体的体液与细胞免疫反应损害胃黏膜[10]。中医认为, 慢性胃炎多因长期的情志不遂, 饮食不节, 劳逸失常, 导致肝气郁结, 脾失健运, 胃脘失和, 日久中气亏虚, 从而引发种种症状。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 中医又将慢性胃炎分为8种类型, 即食滞伤胃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亏虚型、热邪犯胃型、肝郁犯胃型、肝火犯胃型、瘀滞伤胃型、湿困脾胃型[11]。目前, 临床上治疗慢性胃炎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
本研究针对老年慢性胃炎患者采用胃苏颗粒联合西药 (阿莫西林+奥美拉唑) 治疗, 阿莫西林对幽门螺杆菌具有杀灭的作用;奥美拉唑作为临床上强力的质子泵抑制剂, 在人体内可特异性的作用于胃黏膜的壁细胞, 降低胃壁细胞的ATP酶活性, 从而抑制胃酸的分泌, 提高胃酸的p H值, 增加胃黏膜的血流, 改善微循环, 促进细胞的修复与更新, 起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奥美拉唑具有强大的抑酸及抑制幽门螺杆菌的作用。阿莫西林与奥美拉唑合用, 虽然临床疗效较好, 但长期使用容易产生副作用及患者的耐药性增强, 不能完全的解除患者的临床症状。采用胃苏颗粒治疗老年慢性胃炎, 胃苏颗粒由中药制作而成, 主要中药成分有香附、香橼、紫苏梗、陈皮、白芍、枳壳、佛手、槟郎、鸡内金, 其中苏梗、佛手具有消胀理气、理气、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白芍养阴柔肝、止痛、解除胃肠的痉挛;鸡内金助消化;陈皮、香橼有疏肝解郁、理气、燥湿、抗抑郁及焦虑的作用。几种中药结合使用, 相辅相成, 具有抗炎、调节免疫与内分泌、调节胃肠对中枢神经的刺激, 中药治疗慢性胃炎, 重视整体的调节, 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12]。因此, 胃苏颗粒联合西药 (阿莫西林+奥美拉唑) 治疗, 有效减少了患者的临床副作用, 提高了患者的治疗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治疗后病情均有改善,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6%,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8.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生存质量均有改善, 治疗组躯体职能、躯体疼痛、总体的健康、生命的活力、社交功能、心理健康六个方面的评分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小儿胃炎颗粒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源于我院2007年10月~2008年10月门诊患者。其中, 男36例, 女30例;年龄30~70岁, 平均50岁;病程最短半年, 最长20年, 平均10年。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西医临床消化病学制定的慢性浅表性胃炎诊断标准[1], 全部患者具有反复发作的消化不良症状, 还具有脘腹胀满、胃痛、嗳气、吞酸、嘈杂等其中2项以上;纤维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充血、水肿、黏膜斑点糜烂或出血, 通过胃镜和胃黏膜活检, 排除其他胃病。
1.3 方法
奥美拉唑20 mg, 2次/d, 饭前口服;开降健胃颗粒 (自拟免煎颗粒) 组方:党参10 g, 白术6 g, 陈皮6 g, 清半夏6 g, 槟榔10 g, 黄连3 g, 败酱草10 g, 干姜6 g, 莪术10 g, 麦芽15 g, 山楂10 g, 甘草3 g, 1剂/d, 开水冲服, 分2次, 7~14 d复诊1次, 1个月为一疗程。
1.4 疗效标准
治愈:胃痛及其他症状消失, 胃镜检查充血、水肿、糜烂均消失;有效:胃痛缓解, 发作次数减少, 其他症状减轻, 胃镜检查充血、水肿、糜烂减轻或消失50%以上;无效:症状无改善, 胃镜检查无变化。
2 结果
本组治愈50例, 有效14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6.9%。
3 讨论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以胃黏膜的非特异性炎症为主要病理改变, 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 胃黏膜层见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慢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 Hp感染:目前认为, Hp感染是引起本病的最主要原因; (2) 十二指肠液反流; (3) 自身免疫; (4) 其他。如长期摄食粗糙或刺激性食物、酗酒、长期服用非甾体类药物等。
西医治疗主要是采用: (1) 根除Hp治疗。目前国内外多主张用质子泵抑制剂加两种抗生素或铋剂加两种抗生素的三联疗法, 或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加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 (2) 注意抑酸、抗酸、调节胃肠动力, 保护胃黏膜。 (3) 避免物理化学因素对胃黏膜损害。如减少胆汁反流、避免NSAID药物的刺激。目前, 单纯西医治疗虽然疗效较好, 但仍易复发, 而且多数有确切疗效的药物费用较高, 依从性差, 长期服用又有很多不良反应, 如甲硝唑恶心及呕吐不良反应难以耐受, 而且长期联合使用抗生素易产生耐药性及引起肠道菌群失调[2], 长期抑酸治疗加速慢性浅表性胃炎向萎缩性胃炎的发展等。而笔者采用开降健胃颗粒配合奥美拉唑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确切, 复发率低。
慢性浅表性胃炎属祖国医学“胃脘痛”、“痞满”、“嘈杂”、“呕吐”范畴, 主要是因为七情不和、饮食不节、六淫内侵、烟酒刺激、劳倦所伤, 脾失健运, 胃失和降所致。胃脘痛的病因, 虽与上述不同, 但发病原理却有共同之处, 即所谓“不通则痛”。病邪阻滞, 肝气郁结, 均使气机不利, 气滞而作痛;脾胃阳虚, 脉络失于温养, 或胃阴不足, 脉络失于濡润, 致使脉络拘急而作痛。气滞日久不愈, 可致血脉凝涩, 淤血内结, 则疼痛更为顽固难愈。胃在五行中属“土”, 饮食入胃后, 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 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和把水谷精微布散至全身, 脾以升清为顺, 胃以降浊为和, 清升浊降才能维持人的消化吸收与排泄功能。胃为阳土, 其病多热;脾为阴土, 其病多塞, 寒热之邪盘居中焦, 胃气不降, 脾气不升, 变生诸证[3]。开降健胃颗粒寒温并施, 通降为用, 苦泻辛散, 辛开苦降, 开达上下升降之路。此药为免煎颗粒, 患者依从性好, 配合奥美拉唑治疗, 取得较好疗效。
慢性胃炎的主要病机是虚、热、滞相兼。虚主要是指脾胃气虚, 热指脾胃蕴热, 滞指胃气滞, 胃失和降或气滞血瘀, 三者侧重不一, 相兼为病[4]。治疗采取补益脾胃, 清热, 行气通降之法并用。方中党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陈皮通降和胃, 理气健脾;半夏降逆止呕;麦芽、山楂、槟榔化浊消食导滞;干姜、黄连辛开苦降, 调和寒热;败酱草清热散结;莪术活血通络, 改善局部微循环, 祛瘀生新, 行气止痛;甘草缓急止痛, 调和诸药;黄连、败酱草、党参、槟榔、陈皮、甘草同时有抗Hp作用[5], 配合奥美拉唑抑制胃酸, 保护胃黏膜, 防止损伤。全方疏补兼施, 寒热并投, 健脾益气, 理气和胃, 辛苦并进, 辛开苦降, 升清降浊, 扶正祛邪, 以恢复脾胃正常生理功能, 达到标本兼治之功效。
参考文献
[1]彭勃.中西医临床消化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 1997:166.
[2]苏峥, 张雷钧.中医中药辨证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 2007, 23 (21) :3445.
[3]刘剑.中药辨证治疗Hp阳性胃炎96例[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008, 21 (1) :15.
[4]王政梅.中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医学杂志, 2008, 6 (2) :50.
[5]黄金荣.中药治疗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60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6, 20 (5) :532.
[6]黄东.Hp阴性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3)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