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的治疗方法

2024-05-14

胃炎的治疗方法(精选11篇)

胃炎的治疗方法 篇1

慢性胃炎 (Chronic Gastritis) 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主要的临床特点为炎症的反复, 胃腺萎缩减少, 粘膜特异增生性改变。该疾病的发病率在消化系统内较高。多年的临床实践治疗发现西药的治疗效果差。选择自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82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旨在分析自拟胃炎康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照组41例患者中男22例, 女19例;年龄介于38~65岁之间, 平均年龄39.6岁;病程6~15年, 平均病程 (9.8±0.24) 年。实验组41例患者中男24例, 女17例;年龄介于39~66岁之间, 平均年龄41.1岁;病程5.5~16年, 平均病程 (10±0.36) 年,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选择的患者的病情特点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定的有关标准, 主要症状包括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 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还可伴有贫血表现。

1.2 治疗方法

给予对照组奥美拉唑胶囊口服, 1片/d, 治疗疗程为1~2个月;用甲硝唑和广谱抗生素对合并感染者进行感染控制。同时需胃粘膜保护药、促胃肠动力药等同以上药物配合治疗。

给予实验组自拟的胃炎康治疗。黄芪30 g, 丹参20 g, 甘草6 g, 党参、蒲公英、半夏、吴茱萸各15 g, 白芍、茯苓、延胡索、檀香、三棱、莪术、柴胡、枳壳各10 g。使用辨证论治理论, 依据不同的临床症状以及结合舌脉象以上方药均在辩证基础上加减。胃阴不足则加知母、黄精;湿热加厚朴、藿香;血瘀加三七、香附。每日一剂以上药物, 取汤200 mL左右, 分2次服完, 1个疗程服药4周。服药期间禁止吸烟喝酒及饮食刺激的食物。

1.3 疗效观察

痊愈:治疗后症状消失, 胃镜示无胃黏膜充血糜烂, 显效:症状基本消失, 胃镜示胃黏膜轻度充血;有效:症状改善, 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1]。

1.4 统计方法

均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 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

2 治疗结果

观察组41例患者中治愈16例, 治愈率为39.02%, 显效14例, 显效率为34.15%, 有效6例, 有效率为14.63%, 无效5例, 无效率为12.20%, 总有效率为87.80%;对照组41例患者中治愈12例, 治愈率为29.27%, 显效11例, 显效率为26.19%, 有效7例, 有效率为17.07%, 无效11例, 无效率为27.47%, 总有效率为72.5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生后水平也不断的提高, 生活节奏和饮食结构等的改变使得慢性胃炎患者的人数不断增多,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对于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差, 从对照组的治疗结果可以看出。在我国中医理论上湿热蕴结或气滞血淤等均会导致胃阴受损, 肝气犯胃及脾胃失和, 使食糜在胃内久留, 胃张力降低或幽门通过障碍, 出现脘腹胀满、脘痛不舒、嗳气频频、恶心呕吐等症。故而本研究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笔者予以温中健脾和胃, 疏肝理气的治疗方法, 药方中黄芪、党参益气健脾;白芍、丹参滋阴养胃, 具有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半夏、延胡索、檀香、枳壳理气化痰;茯苓利水渗湿, 健脾;三棱、莪术活血祛瘀止痛, 并能抑制胃酸分泌[2];蒲公英清热解毒以解除炎症;柴胡舒肝理气。该方配伍严谨独特, 药物用量适宜。

中国医学典籍中有“黄芪味甘, 气微温, 气薄而味浓, 可升可降, 阳中之阳也, 无毒。专补气”的记载, 表明黄芪具有益气健脾的作用, 现代医药科学研究表明其和丹参、党参和枳壳等具有抗胃黏膜损伤、增强黏膜细胞保护作用, 能对胃黏膜起到屏障作用, 可增加食欲和促进机体生长, 增强机体免疫力, 调节胃肠蠕动, 具有抗溃疡, 抑制胃酸分泌, 改善胃内环境的作用, 使萎缩黏膜得以复生[3]。三棱、莪术则具有降低血液粘稠度, 促进血液的循环, 使胃炎的病理性质向者良性方向转变的作用, 加之檀香等具有理气之药, 可以起到畅气活血的功效。蒲公英具有消炎止痛的功效, 现代药理学表明其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同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有抑制作用, 是“清热解毒”之良药[4], 对充血、水肿、糜烂可起到吸收、消退、愈合作用。丹参具有扩张血管, 活血化瘀, 调节胃黏膜血流, 保护黏膜细胞和促使边缘胃黏膜细胞DNA的合成, 生成新生胃黏膜细胞, 促进溃疡处的修复, 可通过多环节对胃黏膜发挥保护作用, 在黏膜的损伤和修复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白芍药中的芍药甙具有抗感染作用以及甘草中含有的甘草次酸具有保护胃黏膜屏障作用。

综上所述, 自拟的胃炎康药方药性平和, 滋阴而不腻, 可阻断或减轻萎缩性胃炎的病理性质的进展, 降低并发症, 因此多收事半功倍之效, 在以后的临床治疗中应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郭清, 黄铁婷.慢性胃炎治疗影响因素的对照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0, 12 (16) :59.

[2]芦德银, 余宇.肝主疏泄指导慢性胃炎治疗的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 9 (5) :108-109.

[3]Wang H, Lin C, Yang, et al.Hedged predictions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chronic gastritis diagnosis with confidence machine[J].Computer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 2009, 39 (5) :425-432.

[4]董金荣, 李昕秀, 李微, 等.中药治疗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60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6, 20 (5) :532.

胃炎的治疗方法 篇2

【主症】主要表现是食欲不振,口干口渴,上腹隐痛,食后腹胀,喜食酸物,大便溏泻,面色萎黄,身体消瘦,舌质红绛,无苔,舌边尖烂疼,脉象细微。

【治法】清心养胃。

【方药】清心养胃汤(自拟):生地、通草、沙参、玉竹、石斛、寸冬、莲子、乌梅、栀子、扁豆、甘草、竹叶。本方有清心火、养胃阴、生脾津作用,因心火得清,胃阴得复,津液得行,诸证自愈。加减:食欲不振加鸡内金,失眠加合欢皮、夜交藤,腹胀加枳壳,舌有白苔去生地、通草、栀子。

2、气滞血瘀型

【主症】主要表现食后作胀,上腹满闷,嗳气不舒,上腹隐痛和刺痛有灼热感,大便溏薄日二三次,舌质红绛,苔白中心略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养胃。

【方药】疏肝养胃汤(自拟):丹参、降香、川楝子、元胡、北沙参、石斛、扁豆、黄连、莲子、枳壳、沉香、甘草、竹叶。方中丹参、降香活血化瘀,川楝子、元胡、沉香疏肝理气止疼,扁豆、莲子、甘草健脾止泻,沙参、石斛、黄连清热养胃阴,肝气疏畅,气行血行,胃气得降,胃阴得复,脾津得升。

3、湿盛困脾型

【主症】脘腹闷胀,时有隐痛,嗳气纳呆,口淡不渴,大便溏泻,舌质红,苔白滑,脉沉滑。

【治法】淡渗利湿,芳香化浊。

【方药】白蔻、薏米、白术、云苓、厚朴、扁豆、滑石、藿香、佩兰、陈皮、甘草、竹叶。加减:腹胀甚加腹皮,寒甚加肉桂,附子,疼加木香,砂仁。

★ 中医怎么治疗耳鸣

★ 中医怎么治疗粉刺

★ 中医如何治疗青春痘

★ 中医怎么治疗支气管炎

★ 中医怎么治疗口气

★ 腹泻中医怎么治疗

★ 肾结石中医怎么治疗

★ 中医怎么治疗近视

★ 中医怎么治疗耳聋

慢性胃炎的中医中药治疗 篇3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中药治疗

【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5- 0301- 01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首先发生胃窦胃炎,然后逐渐向胃近端扩展为全胃炎[1]。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高而升高。根据其主要症候当属祖国医学“胃痛”“嘈杂”“吐酸”等范畴。其病因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也包括自身免疫因素、遗传因素、十二指肠液返流、胃黏膜损伤因子等多种因素有关。中医认为与饮食不节、嗜食辛辣、长期饮酒、生冷过度而损伤脾胃或情志因素反复刺激、气郁伤肝、肝气横逆犯胃或郁久化火耗气伤阴。其病位在胃,涉及肝脾,根据其不同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7种症型:

1 寒邪客胃型:胃痛暴作,恶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遇寒则痛增,口和不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治宜散寒止痛,方以良附丸加味,常用药物高良姜、香附、枳实、神曲、鸡内金等。

2 脾胃虚弱型:胃脘部胀满隐痛,得温则减,纳入无味,泛吐酸水,嗳气,喜温喜按,气短神疲,面色萎黄,四肢不温,小便清长,大便稠,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治宜温补脾胃,方以香砂六君子汤合共芪建中汤加减。常用药物党参、黄芪、木香、砂仁、白术、半夏、陈皮等。

3 肝胃不和型:胃脘部胀满疼痛,食后尤甚,痛连两胁,痛无定处,嗳气频作,每遇情志不遂而加重,泛酸、嘈杂,口干,大便干结,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治疗以疏肝和胃,方以柴胡疏肝散加减。常用药物柴胡、芍药、苏叶、枳壳、甘草等。

4 肝胃郁热型:症见胃脘部灼热疼痛,嗳气,口干、口苦,泛酸、嘈杂,小便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细。治宜疏肝清热,和胃止痛。方以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常用药物柴胡、黄芩、佛手、青皮、陈皮等。

5 肝胃湿热型:胃脘灼痛,口臭、口渴不多饮,口苦心烦、泛酸、嘈杂,大便稍溏,小便黄,舌质红,舌黄腻,脉弦数或滑数。治宜疏肝和胃,清热化湿。主以甘露消毒丹、三仁汤、不换金正气散加减。常用药物藿香、砂仁、蒲公英、茵陈、木香、黄连等。

6 肝郁脾虚型:胃痛不甚,惟饮食稍一不慎胃痛加重,無嗳气,微作逆,口干不甚,大便稍结,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治宜疏肝健脾和胃,方用逍遥散加减。常用药物柴胡、当归、炙甘草、白术、扁豆等。

7 胃阴亏虚型:胃痛隐隐,口燥咽干,渴而少饮,大便干,舌质淡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治宜养阴柔肝,通络止痛。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药物沙参、麦冬、百合、白芍、丹参、玉竹等。

根据胃镜描述可随症加减:胃镜见黏膜充血水肿、红白相间,以红为主;可加半夏、陈皮、茯苓健脾化湿;若见散在点片状糜烂,黏膜易脆,可加乌贼骨、大贝母、白芨护膜生肌;若见膜变薄,色泽变淡,可透见血管纹,考虑萎缩性胃炎,可加舌蛇草、半枝莲、仙鹤草清热解毒;若见胃黏膜有新鲜或陈旧性出血斑点,可加白芨、茜草、仙鹤草以止血生肌;胃内有胆汁潴积及附着,可加黄连、竹茹、代赭石清泄胆火,降逆止呕,促进胆汁下行。

讨论:胃在中焦,主受纳、濡熟水谷,体阴而用阳,喜润而恶燥,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阳明燥土,得应则安”。对慢性久病胃病患者,胃阴亏虚是根本,使用甘凉滋润,滋养胃阴,使胃阴得养,虚热得清,胃之通降正常。胃喜温煦,体阳为濡熟之根本,十胃九寒,寒邪是脾胃病中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故采用甘辛温补,建中通阳亦是慢性胃炎的一大治法。肝属木,为将军之官,主疏泄,主藏血,在五脏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其疏泄功能不仅可以调畅气机,协助脾胃之气的升降,而且还与胆汁分泌有关,与脾相表里,在五行中肝属木脾(胃)属土,木克土,只有肝的疏泄调畅,才能保证脾胃受纳,腐熟和运化功能的正常。综上所述,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胃炎疗效可靠,中医辩证治疗可保护和修复胃黏膜,使胃病逐渐趋于稳定,减少复发,增强胃抵御饮食不慎和寒冷等促发诱因的能力,彻底消除和减轻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胃炎的治疗方法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依据《内科学》诊断标准[1]选取我院收治的浅表性胃炎患者共86例,均经病理活检及胃镜检查确诊,并排除幽门螺杆菌阳性、脏器功能不全、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86例浅表性胃炎患者进行分组,A组和B组各43例。A组: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41.7±5.4)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3.2±1.6)年。B组: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42.2±5.0)岁;病程6个月—11年,平均(3.0±1.7)年。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A组:口服蒙脱石散(先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307)1袋/次,3次/天。B组:给予胃炎通降颗粒1剂/日,饭前冲服6g/次,3次/天;组方:乳香、芙蓉花、甘草各6g,柴胡、白芍、黄连、檀香、佛手、地榆、砂仁各10g,枳实、半夏各12g,代赭石、丹参各15g。A、B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后观察疗效。

1.3 观察指标

采用症状评分量表[2]对A、B两组患者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进行评价,症状重为6分,症状轻为2-4分,无症状为0分,主要对治疗前后“胃痛、纳呆、便秘、呕吐”等症状及体征的改善状况进行评分。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文献标准[3]对A、B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判定。显效:患者相关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胃腔镜检查显示正常;有效:相关症状及体征获得改善,胃镜及活检提示黏膜病变范围缩小;无效: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未达到上述标准,胃镜及活检显示病变范围无变化。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统计软件SPSS17.0处理数据,X2和t进行检验,结果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B两组临床疗效的对比

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A组和B组分别为76.7%和95.3%,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如表1所示。

2.2 A、B两组临床症状评分的对比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治疗前胃痛、纳呆、便秘、呕吐等症状评分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如表2所示。

3 讨论

临床上浅表性胃炎患者可表现为胃痛、纳呆、便秘、呕吐等症状,且对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的危害较大。中医认为浅表性胃炎属“吐酸、痞满、胃痛”等范畴,本病病因复杂,可与六淫内侵、饮食不节、虚实夹杂、七情不和、烟酒刺激等因素相关,由此引起胃失和降,气滞而痛,久病入络,迁延日久。浅表性胃炎的病位与肝脾部位有着密切联系,脾胃升降失常可引起胃脘部胀满、呕吐、暖气、疼痛等症状,其病机关键为胃气通降受阻,因此需要采取调节脾胃升降的方法对本病进行治疗[4]。胃炎通降颗粒组方中枳实和柴胡一升一降,寒辛达表解热,苦辛入里降散,升降出入通三焦,可对中焦气机进行调理,其中柴胡皂苷具有抗炎作用,联合使用具有疏肝解郁之功效;代赭石止呕吐,通燥结,半夏苦降和胃,联合使用具有通降胃气之功效;砂仁行气、消食,佛手润肺安咳,檀香理气调中,合用具有调节胃肠功能、缓解胃肠道痉挛的作用;乳香和丹参活血化瘀,改善胃部微循环可促使浅表性胃炎胃黏膜病变恢复正常:芙蓉和地榆具有清热凉血生肌之功效,在改善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方面具有明显效果;黄连具有清热解毒燥湿之功效,同时可发挥抗微生物、抗变态反应及抗炎的作用,其抗菌谱较广,能够有效杀灭幽门螺杆菌;甘草和白芍具有缓挛止痛之功效,药理学表明:甘草具有解痉、抗溃疡的效果及作用;诸药联用共奏调脾胃升降之功效,同时改善胃部微循环、黏膜水肿及糜烂症状,可有效促使胃肠道功能明显恢复。本组结果显示:B组患者总有效率的95.3%高于A组的76.7%(P<0.05);治疗后B组患者胃痛、纳呆、便秘、呕吐等症状评分的改善明显优于A组(P<0.05);提示胃炎通降颗粒治疗浅表性胃炎的疗效确切、可靠。

综上所述,临床运用胃炎通降颗粒对浅表性胃炎患者进行治疗,可促进其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效改善,且治疗效果确切、可靠,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胃炎通降颗粒治疗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86例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3例,A组患者口服蒙脱石散,B组患者饭前冲服胃炎通降颗,比较A、B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症状评分。结果:B组总有效率为95.3%,高于A组的76.7%(P<0.05);A、B两组患者治疗后胃痛、纳呆、便秘、呕吐等症状评分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胃炎通降颗粒治疗浅表性胃炎的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和运用。

关键词:浅表性胃炎,胃炎通降颗粒,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黄彬,谢伟昌,李健等.萎胃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核因子-KB和内源性抑制因子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3,21(7):349-352.

[2]曹秀梅,朱玉清,徐冰等.自拟通降颗粒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75例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探讨[J].中医药学报,2013,41(6):65-67.

[3]谢晶日,吴超.欣胃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病理形态学及胃液pH影响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3,21(3):120-121.

慢性胃炎的治疗与临床分析 篇5

【摘要】 目的 讨论慢性胃炎的治疗与临床分析?方法 对症治疗伴有幽门螺杆菌(以下简标HP)感染的抗Hp治疗?结论 对症治疗及抗Hp治疗对慢性胃炎有显著疗效?

【关键字】 慢性胃炎 对症治疗 抗HP治疗 临床分析 显著疗效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也是一种多发病.临床中慢性胃炎一般分为两个类型:炎症病变比较表浅,局限在胃粘膜表面,称作慢性浅表性胃炎;而炎症病变波及胃粘膜的深层,并常见伴有胃腺体萎缩者,则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我国人群中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高达57.6%以上?属于慢性胃炎的高发国家,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我院釆用对症治疗及抗Hp治疗旳方法治疗慢性胃炎95例,均取得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男68例,女27例,年龄16-62岁,病程均在6月~13年,其中浅表性胃炎46例,萎缩性胃炎17例,胃窦炎32例?所有治疗病例均经纤维胃镜检查确诊,治愈好转以胃镜检查为准? 1.2 方法:通过检查,胃酸严重不足者,可口服稀盐酸,以增加胃液酸度;消化不良者可服用胃蛋白酶合剂?多酶片等;饱胀?恶心?呕吐者可用胃复胺?吗丁啉或西沙比利?莫沙比利;伴有胆汁反流的,可因长期胆汁反流而破坏胃粘膜屏障,造成慢性浅表性胃炎,进而发展成慢性萎缩性胃炎?在此情况下可应用胃动力药,防止胆汁反流,从而达到保护胃粘膜的目的,吗丁啉或西沙比利可以抗胆汁反流,并促进排空和止吐;胃痛明显者以巅茄片?654-2解痉止痛;伴有HP感染者还要加服胃三联抗HP治疗?硫糖铝是胃粘摸保护剂,可减少外部因素对胃粘膜的刺激作用,有利于胃粘膜病变的恢复,各型慢性胃炎均可使用?慢性萎缩性胃炎加服维酶素,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人体内解毒酶的活性,抑制癌细胞生长和防止细胞的异常代谢? 1.3 治愈好转标准:治愈:①临床症状消失,食欲正常,胃酸分泌正常?②胃镜所见及粘膜组织学改变基本恢复正常?好转:①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胃酸分泌接近正常?②胃镜所见及粘膜组织学改变减轻或病变范围缩小? 2.结果 所治95例中治愈62例,治愈率65.3%,好轉33例,好转率34.7%,总有效率为100%,治疗时间最长为63d,最短者为28d,7例发生不良反应,未见毒副作用? 3.分析 通过我们对患有胃炎患者的调查,我们认为慢性胃炎的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可有效的防止胃炎的发生和发展:①个人的饮食习惯,患者需要按时定量饮食,不可暴饮暴食?②少食辛辣食品?③戒烟戒酒?④早睡早起,不可熬夜,生活要有规律?⑤患有胃炎的患者,一定要按时服药?4.讨论 现已公认,HP为慢性胃炎之病因.近10年来,经过大量的临床试验数据证实Hp是引起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胃窦炎的一种主要因素,这种细菌在我国感染率极高,慢性胃炎的阳性率80%~95%,它与胃炎的关系从以下五个方面已得到证实:①与慢性胃窦炎密切相关?②在胃粘膜急性炎细胞浸润处存在种细菌?③细菌的密度与炎症细胞浸润数量成正相关?④直接抗Hp能逆转或使胃粘膜的急性炎症好转?⑤吞服Hp后出现实验性胃炎,人类受Hp感染后即可出现急性胃炎的表现,急性期若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疗,会很快转变成慢性胃炎?该菌开始时寄存于胃窦的表浅粘膜内,穿透整个粘膜层分布于腺体周围,并不断向胃体扩散,造成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而发生腺体萎缩,且与胃腺肠化密切相关?以上治疗方法,见效快,不良反应少,无毒副作用?临床上收到显著疗效,且价格低廉,不受条件限制,易被患者接受,有利于基层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胃炎的治疗方法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于收治的15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 随机的分为3组, 分别为A组、B组和C组。A组中的50例患者30例男性, 20例女性, 年龄在18~77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5±2.3) 岁。B组中的50例患者26例男性, 24例女性, 年龄在19~75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3.6±2.3) 岁。C组中的50例患者28例男性, 22例女性, 年龄在19~75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5±2.3) 岁。

1.2 方法

A组应用复方铝酸铋片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3021337) 和规范饮食指导进行治疗, 1片/次, 3次/d;B组应用20 mg/次法莫替丁 (批准文号:H10920079) 和饮食指导进行治疗, 2次/d;C组应用150 mg/次雷尼替丁 (批准文号:H44021231) ) 和饮食指导进行治疗, 2次/d。2个月后对3组患者进行胃镜复查。

1.3 疗效评价

采取治愈、显效以及无效3个指标进行评价;治愈:患者的胃痛以及其它症状逐渐消失, 胃镜检查正常;显效:胃痛得到有效缓解, 症状缓解;无效:胃痛没有任何缓解, 胃镜检查没有变化。

1.4 统计方法

该组资料所有数据的处理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2 结果

3组间的临床疗效见表1, A组治愈率为98%, B组治愈率为84%, C组治愈率为86%。3组进行比较, A组治愈率高, A组和B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664, P<0.01) ;A组和C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831;P<0.01) 。3组患者治疗期间, 均无不良反应的发生。见表1。

注:B、C两组比较, 虽治愈率略有差异,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9, P>0.05) 。

3 讨论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 属慢性胃炎中的一种。该病是指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 它是慢性胃炎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 在胃镜检查中约占全部慢性胃炎的50%~85%左右。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病高峰年龄为31~50岁, 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病原因不一, 可因嗜酒、喝浓咖啡、胆汁返流、生活不规律以及暴饮暴食或幽门螺杆菌感染[2]等引起。病程长, 缠绵难愈、容易复发为其主要特点。该病应于早期及时治疗, 如若处理不当, 或有癌变可能。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方法比较多, 如马春[3]在左金丸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42例的研究中表明, 慢性浅表性胃炎不仅仅有着较长的病程, 同时也是一种较容易复发的疾病, 临床表现呈现多样化的状态, 疾病难以进行根治;易展等[4]研究表明在不同隔姜灸治时间对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患者血清中SOD活性升高和MDA水平降低, 和雷尼替丁有类似作用。宋莹[5]针刺调神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也有显著效果。

从笔者所在医院对该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来看, A组应用复方铝酸铋片比B组法莫替丁和C组雷尼替丁的治疗效果要好的多。复方铝酸铋主要是一种多种药物构成的复方片剂, 口服之后, 有较快的崩解速度, 并在胃黏膜溃疡的部分, 一种保护层逐步形成, 对于胃受损部位组织的修复有着积极促进作用。50例患者中, 30例治愈, 19例有明显治愈效果, 无效者仅1例, 总有效率高达98%, 这样的数据充分证明了复方铝酸铋片在临床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中的显著效果。这一研究结果和赵小红[6]、郑传香[7]、杨名诗等[8]的研究结果一致。

慢性浅表性胃炎往往和饮食习惯有着直接性的关联[7], 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治疗中, 结合西药治疗的基础上, 就要做好饮食的一种合理指导, 对饮食以及生活习惯进行调节, 进而对疾病进行根本上的环节, 通过对胃进行全面的保护, 将胃部的运动全面促进, 进而做好病变部位的基础改善。药物治疗强调对症, 患者饮食宜清淡, 定时定量有规律。

综上所述, 复方铝酸铋片结合规范饮食指导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 治愈率高, 且具有安全性和可行性,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于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5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病历资料, 随机的分为3组, 分别为A组、B组和C组, A组应用复方铝酸铋片和规范饮食指导进行治疗, B组应用法莫替丁和饮食指导进行治疗, C组应用雷尼替丁和饮食指导进行治疗, 对比分析3组间的林场疗效。结果 A组治愈率为98%, B组治愈率为84%, C组治愈率为86%。B组效果略好, B、C两组之间统计学检验,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B、C组与A组进行比较, A组治愈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3组患者治疗期间, 均无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 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结合复方铝酸铋片和规范饮食指导进行治疗, 治愈率高, 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浅表性胃炎,治疗方法,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兴华, 江玉, 郝小鹰, 等.连朴饮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慢性浅表性胃炎55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 19 (15) :293-297.

[2]陈余妍.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的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3]马春.左金丸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42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24) :4918-4919.

[4]易展, 刘密, 常小荣, 等.不同隔姜灸治时间对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患者血清中SOD和MDA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 18 (23) :301-304.

[5]宋莹.针刺调神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6]赵小红.柴胡疏肝散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4, 36 (2) :88-89.

[7]郑传香.浅谈慢性胃炎治疗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 2013 (2) :99-100.

雏鸡腺胃炎疾病的诊断治疗 篇7

本病单独发病时死亡率较低, 若继发新城疫, 传染性法氏囊、大肠杆菌病等疾病时, 会造成较高的死亡率, 给养殖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1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病鸡初表现为精神沉郁, 缩头闭目、呆立、羽毛松乱或翅膀下垂, 采食量饮水急剧下降, 机体逐渐消瘦, 后期大群鸡采食量大幅度下降, 部分鸡开始咳嗽、甩头、张口呼吸、体重下降, 排出黄色或绿色的稀便, 如果继发其它疾病症状不尽相同。

剖检症状可见病鸡腺胃肿大质地变硬, 严重的如球状甚至明显大于肌胃, 呈乳白色, 剖开腺胃壁增厚, 有的乳头出血、水肿, 后期大面积溃疡、肌胃萎缩。胸腺、法氏囊严重萎缩, 十二指肠粘膜脱离, 空肠直肠泄殖腔有不同程度的出血。

2 发病原因分析

因该病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表现不一, 病原众说纷纭, 王玉东于1997年报道的在我国部分地区发生的腺胃肿胀、胃壁增厚、胃粘膜溃疡为特点的疾病被称为腺胃型传支, 近几年又称为传染性腺胃炎, 又因为没有太特效的药物治疗, 鸡场一旦发病, 损失特别重大。

2.1 与品种的关系

因本次发病涉及的品种较广, 几乎涵盖了目前国内的所有肉鸡、蛋鸡品种, 因此, 可以肯定的是该疾病与品种的关系并不大。

2.2 饲料方面的原因

辽宁地区一般饲喂预混料, 秋冬季节新收来的玉米霉变是导致该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一;其它的包括饲料营养不良、硫酸铜过量、日粮的氨基酸不平衡、日粮的生物胺 (如鱼粉、玉米筛出物、豆饼、维生素预混料、脂肪、禽肉粉和肉骨粉等含有高水平的生物胺) 、缺乏日粮纤维等都容易导致本病的发生。

2.3 饲养管理方面的原因

调查发现育雏温度低更容易导致本病的发生;饲养密度过大, 雏鸡早期育雏不良, 雏鸡运输时间长, 脱水等也可能成为本病的诱因。

2.4 与其它疾病的关系

(1) 鸡痘尤其是眼型鸡痘 (以瞎眼为特征) , 是腺胃炎发病的重要原因;

(2) 不明原因的眼炎:如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各种细菌、维生素A缺乏或通风不良引起的眼炎, 都会导致腺胃炎的发病;

(3) 一些发病鸡只剖检有免疫抑制症状出现, 该病的发生可能与某些免疫抑制性疾病有关。如一些垂直传播的未知病原或被特殊病原污染了的马立克氏病疫苗, 很可能是该病发生的主要病原, 如鸡网状内皮增生症 (REV) 、鸡贫血因子 (CAV) 等;

(4) 上皮细胞的腺病毒包涵体、呼肠孤病毒感染是组胺发病机制中的因素之一;

(5) 厌氧菌, 如梭状芽孢杆菌有时也是溃疡性肠炎和坏死性肝炎的继发感染因素。

3 防治措施

3.1 预防措施

1日龄MA-5和新疫灵 (瑞普) 滴鼻点眼。

7 日新支油苗肌肉注射。

8 日龄后新毒威、恩诺沙星饮水 (瑞普) 和扶正解毒散拌料, 可有效降低其发病率。

3.2 治疗措施

慢性胃炎的辨证分型治疗 篇8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临床效果

慢性胃炎作为一种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且多发的一种疾病形式, 临床胃镜检查中80%~90%皆为慢性胃炎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其发病存在伴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升高的趋势, 特别针对40岁以上患者, 其发病更为多见[1]。慢性胃炎存在病情反复且病程长等特征, 对其治疗难度较大, 此病与中医当中“痞满”及“胃脘痛”相似。对患者的工作效率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常州工学院校医院诊治的慢性胃炎患者116例, 所选取患者均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 且均与中华医学会先关慢性胃炎诊断标准相符。所选取患者当中, 男性患者为69例, 女性为47例, 其年龄为23~73岁, 平均为 (32.5±11.1) 岁, 病程为1~17年, 平均病程为 (3.8±1.5) 年。其中, 糜烂性胃炎27例, 萎缩性胃炎30例, 浅表性胃炎33例, 反流性胃炎18例, 胃溃疡5例等。所选取患者排除意识障碍、心脑血管病及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等病症。

1.2 治疗方法:

所选取患者依据脉象、舌象及症状行中医辨证分型, 而后依据患者证型不同, 对其实施针对性方剂治疗。 (1) 瘀阻胃络型。施药蒲黄10 g、乌药10 g、砂仁6 g、白花蛇舌草20 g、丹参30 g、五灵脂10 g、元胡12 g、半枝莲20 g及蒲公英25 g。如若患者存在大便干结, 可采用上述药方外加大黄予以治疗。 (2) 胃阴亏虚型。施药甘草6 g、草决明12 g、北沙参15 g、全瓜蒌15 g、蒲公英30 g、山楂12 g、麦冬12 g、玉竹15 g及醋元胡12 g。如若患者存在胃热偏盛, 可在原有药型基础上外加石膏和芦根, 针对脘胁胀满患者, 在原方基础上外加青藤香和麦芽进行治疗[3]。 (3) 脾胃虚寒型。施药炙甘草10 g、良姜12 g、陈皮10 g、山药12 g、党参20 g、海螵蛸12 g、香附10 g、扁豆12 g、白术12 g及黄芩30 g。如果患者存在便血, 可在原方基础上外加乌贼骨及白及进行治疗, 如若胃寒甚者, 可外加丁香及红豆蔻。 (4) 肝胃气滞型。施药黄连6 g、醋元胡12 g、吴茱萸10 g、当归10 g、白术12 g、柴胡15 g、甘草6 g、乌药10 g、枳壳10 g、香附12 g、茯苓12 g及白芍15 g。如若患者伴随胃脘胀痛, 可基于原方外加荔核和炒川楝进行治疗。 (5) 肝胃郁热型。施药煅瓦楞子12 g、黄芩10 g、白芍15 g、败酱草30 g、佛手10 g、黄连6 g、连翘10 g及蒲公英30 g[4]。所选取患者均对重要予以水煎熬制, 分别于早、晚予以温服, 1剂/天, 1个疗程15 d, 持续2~3个疗程。在患者治疗期间, 对患者实施心理引导、健康宣教及饮食护理等对应举措, 促进治疗效果的最大提升。

1.3 统计学方法:

针对本次研究采用SPSS15.0实施数据处理, 采用百分比%对计数资料予以表示, 进行t或卡方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当对所选取患者实施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后, 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并无不良反应产生。对中医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可知, 其中, 痊愈、有效及无效患者分别为85例、27例和4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6.55%。见表1。

3 讨论

慢性胃炎作为一种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且多发的一种疾病形式, 临床胃镜检查中80%~90%皆为慢性胃炎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较多数患者起病均隐秘, 临床症状发病期间不显著。所以, 如若患者对此不给予相应注重, 则可能造成该病不断恶化状况, 更为严重者则会造成癌变状况, 对患者的工作效率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由于慢性胃炎在发病机制方面存在较为复杂的实质状况, 不仅与免疫及遗传因素存在关联之外, 还与患者的生活周边环境及饮食习惯存在深刻关系[5]。当前针对此种病症采用西医手段治疗居多, 对患者的胃黏膜、抗幽门螺杆菌及抑酸进行保护和干预, 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但对于本质病因并未发现, 所以, 难以达到根治此病症的目的, 知识该病在复发率方面居高。针对本次研究采用中医学辨证论治疗的基础方法, 不仅可达到标本兼治和根除病因基本效果, 还可达对短期疗效予以兼顾和远期内部调理予以注重, 始终将补气、养阴、健脾、清脾及和胃等作为治疗理念, 并在治疗的各个环节中将此理念给与全面贯彻, 并运用循序渐进的调理疗法, 达到对此病彻底根除的目的[6]。在慢性胃炎具体治疗当中, 要对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给与巧妙利用, 应对不同的临床症状予以结合, 将该病分为五种症型, 并对各种症型进行针对性治疗, 还要依据患者在临床当中不同症状的外在表现, 在原有方剂基础上外加相应药物予以哦, 以此实现方剂疗法最大限度提升。另外, 针对患者并且还应进行相应的护理指导, 促使患者临床疗效得以保证。

综上所述, 针对慢性胃炎患者, 对其运用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进行辨证分型治疗, 可达治疗针对性得以明确且有效的目的, 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具有很好应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邢登洲.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0例临床观察[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08, 25 (3) :23-25.

[2]陈晶, 周晓虹.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分型研究近况[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7, 21 (1) :19-20.

[3]陈良金.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分型与治法特点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 2005, 16 (11) :1149-1149.

[4]卓家和, 陈寿菲.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研究--附361例临床资料分析[J].新中医, 2001, 33 (2) :21-22.

[5]李翠竹.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4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2008, 24 (2) :36-36.

鸡传染性腺胃炎的诊断与治疗 篇9

1 病原

到目前为止, 该病的病原还没有明确, 但大体可以确定此病的病原为一种冠状病毒, 如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呼肠孤病毒、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毒等。另外还有一些原因也与此病的发生有关, 如鸡群饲养管理不善, 长期饲喂低纤维素、维生素缺乏的日粮等。这说明本病是由一种或几种传染性病原微生物及非传染性因素引起的综合病症, 消化道和内分泌器官是这些致病因子的靶器官。

2 流行特点

鸡传染性腺胃炎可发生于不同品种的蛋鸡和肉鸡, 以蛋、肉雏鸡和青年鸡多发, 其次为肉用公鸡和杂交肉鸡。该病在良好饲养管理条件下不表现临床症状或发病较轻。当有发病诱因或强烈应激时, 鸡群则表现出腺胃炎的临床症状。

该病流行广, 发病率一般为7%~28%, 死亡率一般为30%~50%。最早发病日龄5~7日龄, 7~15日龄症状表现明显, 25日龄以后鸡发病率有明显的下降, 蛋鸡发生该病的病程一般在2周龄左右, 病程10~15 d, 长者可达35 d, 发病后5~8 d为死亡高峰。

3 临床症状

感染鸡传染性腺胃炎的患鸡, 患病初期主要表现精神沉郁、呆立、翅膀下垂、羽毛蓬乱不整, 并有流泪和肿眼症状;患病中期的患鸡采食量和饮水量急剧下降, 并伴有呼吸系统并发炎症的病状;患鸡排白色或绿色稀粪, 饲料转化率降低, 粪便中有未消化不良的饲料。且呈渐进性消瘦, 有负增长的趋势, 有的鸡体重仅为正常鸡的50%或更少;而耐过此病的鸡群则大小参差不齐, 产蛋鸡无产蛋高峰, 鸡群的生产水平严重下降, 并有少数患鸡伴有跛行症状。本病的病程一般为8~10 d。

4 病理学特征

病死鸡剖检腺胃肿大, 严重者肿大如乒乓球状, 外观与肌胃体积比不是正常的1∶ (4~5) , 而是2∶3甚至是1∶1, 呈乳白色, 仔细观察可见灰白色格状外观, 切开腺胃可见腺胃壁增厚、水肿、呈月牙状, 轻轻按压切面可流出浆液性液体, 腺胃黏膜肿胀变厚, 乳头肿胀、出血、溃疡。肌胃、胸腺、脾脏严重萎缩;肠道黏膜脱落, 并伴有出血性病变。

5 防治

5.1 改善养鸡的环境

搞好环境卫生, 提升鸡舍环境, 并加强对鸡舍和环境的卫生消毒, 以有效地减少鸡群感染疫病的机会。鸡群的饲养密度要适宜, 注意鸡舍内通风换气, 改善养鸡的环境条件, 提升养鸡的生物安全措施, 以有效地防止场外疾病的传入, 降低养鸡场户原发性疾病的感染率, 杜绝或减少其他疾病继发性感染的几率。减少和杜绝应激因素, 避免降低鸡群的抵抗能力和免疫力。

5.2 加强鸡群的饲养管理

合理配制鸡的饲料, 特别注意鸡饲料中粗蛋白质、维生素的供应, 并在鸡的饲料中有针对性地适量配制纤维素较高的饲料, 以保障鸡的饲料营养平衡。注重配制鸡饲料原料的品质, 防范霉菌、毒素的隐性危害, 尽可能减少鸡传染性腺胃炎的诱因。

5.3 做好鸡群的预防接种

制定出符合当地养鸡疫病流行特点的免疫接种程序, 并根据鸡群生长的不同阶段, 严格按照防疫程序对鸡群进行免疫接种, 以防范鸡痘、鸡肠毒综合征、禽网状内皮增生症、鸡贫血因子以及鸡马立克病等传染病的发生, 减少鸡群传染病的诱因。同时, 在鸡传染性腺胃炎的高发地区, 可对全群鸡预防接种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油乳剂灭活苗。

5.4 药物治疗

急性肠胃炎的观察与治疗体会 篇10

【关键词】 急性肠胃炎;观察诊断;治疗措施

急性肠胃炎是一种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作为一种常见急腹症,急性肠胃炎发病时病情变化急且重,通常在短期内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体痛苦。本病常见于夏秋季,其发生多由于饮食不当,暴饮暴食;或食入生冷腐馊、秽浊不洁的食品[1]

对本人近年来接诊的63例急性肠胃炎患者的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急性肠胃炎症状等信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观察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考察临床上急性肠胃炎的最佳诊断和治疗方法,为今后的急性肠胃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 案例资料

1.1 基本资料 63例急性肠胃炎患者年龄都在17岁到57岁之间,其中男性34例,年龄为(31.5±9.7)岁,女性29例,年龄为(29.4±11.3)岁。

1.2 临床症状 63例急性肠胃炎患者均有腹部间歇性疼痛,恶心、呕吐以及腹泻的症状,最开始是腹部不适,随后发展为恶心呕吐,出现逐渐加剧性的腹痛,腹泻次数逐渐增多,排泄物有恶臭。部分患者还伴有发热、畏寒以及头痛症状,少数患者出现全身性的酸痛不适症状。

就诊患者均表示发病前几天内食用过生冷刺激的食物或是食用了卫生不达标、过期食物,或是暴饮暴食。

2 方 法

2.1 临床诊断 急性肠胃炎通常发病急且快,进行科学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对于尽早减轻患者的痛苦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本人掌握的医学专业知识和多年来的急性肠胃炎诊断经验,急性肠胃炎的诊断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患者近期饮食,急性肠胃炎患者的发病都是由不良饮食习惯造成的,因此在诊断时,要详细询问患者近期内的饮食过程,是否是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是否食用了可能已经变质或是不新鲜的食物,是否有外出就餐,外出就餐的食物是否存在问题等。二是患者消化系统症状,通常急性肠胃炎患者发病时会同时出现腹部疼痛、恶心呕吐、腹泻不止的症状,且病情呈逐渐加重的趋势,患者腹泻排泄物通常呈水样,有恶臭,可能带血,可能有尚未消化完全的食物。三是患者全身症状,急性肠胃炎患者发病后通常还会有一些全身性症状,如发热、头痛,有的患者会出现脱水乃至休克。有些患者脐周有压痛感,肠鸣[2]。四是患者血液检查,由于急性肠胃炎是肠胃黏膜的急性炎症反应,因此在进行血液检查时,患者会出现白细胞增多,ESR加快的情况。但要注意,大部分患者的大便检查均为正常,因此大便检测结果不能作为急性肠胃炎的诊断依据。

2.2 治疗

2.2.1 基本要求 急性肠胃炎患者在发病期间应当尽量卧床休息,不要过度劳累。饮食方面宜清淡新鲜为主,注意卫生,不要过饱,不要食用刺激食物,多饮白水。如果症状过于严重,短期内可以考虑禁食,以其他方式进行营养补充。

2.2.2 药物治疗 在急性肠胃炎的临床治疗中,通常多种采用药物联合治疗,多管齐下,能够及时缓解患者的多种症状。

一是腹痛患者可以静脉或是肌内注射硫酸阿托品片(北京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11020766),每次0.5mg,一天3次,每日不超过3mg,或是口服顛茄片(北京协和康友制药有限公司,Z11020259),每次20mg,一天3次,每日不超过100mg,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可适当增加药量。

二是细菌感染导致的急性肠胃炎患者,临床上可采用抗生素治疗,缓解患者腹泻症状,服用复方黄连素(吉林天强制药有限公司,Z22022812),每次0.3g,一天3次,或服用诺氟沙星胶囊(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H33020227),每次0.1g至0.2g,一天3次,每日不超过1g。

对于患者出现的全身性的不适症状,最好不要采用药物干预治疗,尽量使之自行消除。

2.2.3 电解质失衡和脱水的治疗 急性肠胃炎患者在频繁和剧烈的呕吐及腹泻过程中,通常会损失大量水分,导致体内电解质失衡,患者应当及时补充水分,多饮水,同时补充葡萄糖和电解质,采取静脉注射5%至10%的葡萄糖盐水。对于出现严重电解质失衡甚至是酸中毒的患者,要给以及时的治疗,通常是在注射的葡萄糖盐水的同时注射5%的碳酸氢钠溶液。

2.3 日常预防 在日常生活中,急性肠胃炎的发生最主要是由于不洁饮食所导致的沙门氏菌的肠胃感染,感染后肠胃发生炎症反应。因此对于急性肠胃炎是可以通过预防而完全消除该疾病的发生的。在日常生活中,一是要加强饮食卫生,尽量少外出就餐,外出就餐要尽量选择卫生环境较好,具有餐饮行业从业资格的餐店,在家就餐要保证采购食物的新鲜,同时饭菜尽量当日吃完,不要在冰箱里久放,对于可能过期的食物都不要食用;二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除了食用干净新鲜的饭菜外,还要注意合理膳食,不吃不健康的垃圾食物,少食用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饮食规律,不要暴饮暴食,或是饥一顿饱一顿;三是加强个人锻炼,增强个人身体素质,提高身体抵抗力。

3 结 果

对于63例急性肠胃炎的患者及时采取上述的诊断方法和具体的治疗手段后,患者的病情得到了迅速的控制,所有患者的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症状在就诊当日得到较大改善,部分患者的头痛发热、全身酸痛等症状最后自行消除。没有出现病情恶化或是其他并发症的情况。

4 结 论

急性肠胃炎发病后,及时采取全面的诊断方法,考察患者近期饮食、消化系统症状、全身症状和血液检查结果,然后进行有效的治疗,要求患者静养,清淡饮食,以及相应的药物治疗和纠正电解质失衡及脱水症状等措施,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疾病的治愈。

参考文献

[1] 陶景渊.浅谈急性肠胃炎症状及治疗方法[J].求医问药,2012,10(07).

浅谈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篇11

首先, 久劳疲惫、思虑过度是导致慢性胃炎的起始病因。《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云:“形体劳役则脾伤, 病脾则倦怠嗜卧, 四肢不收, 大便泄泻。脾即病, 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 故亦从而病焉”。脾、胃一主受纳, 一主运化, 二者更虚更实, 相互配合, 完成消化吸收过程。胃通降失和, 往往引起脾运失健。其次, “饮食自倍, 肠胃乃伤” (《素问·痹论》) 饥饱失常, 饮食湿痰停积胃腑, 导致胃失和降。再次, 情志恼怒, 紧张焦虑, 导致肝气疏泄失职, 肝气横逆, 肝木乘脾。脾虚则运化不及, 胃实则通降不畅, 反之也会影响肝主疏泄的功能, 导致肝气壅塞, 胃实气滞久则导致脾虚, 脾虚则气化不畅, 水液反成痰, 而变生气滞痰湿。因此, 病变常涉及脾、胃、肝三脏。胃病责之于痰湿、食积, 脾病责之于中气亏虚, 肝病责之于气机阻滞, 三者在慢性胃炎发病中常合并出现, 或在不同的阶段三者的主次有所不同。慢性胃炎, 病史较长, 久病成虚;另一方面, 胃病则功能不足, 和降失司, 胃中常有气滞, 加之每日仍需进食, 易导致食滞, 且因寒邪、郁热、湿浊、血淤等病理因素存在, 故有实证的表现。又胃虚易受邪, 阳虚则易受寒邪, 阴虚则易受热邪, 故本病的病机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多见。本虚主要是脾气虚和胃阴虚, 标实主要是气滞、湿热和血淤, 故脾虚、气滞、血淤是本病的基本病机。治疗上可虚实兼顾, 扶正驱邪。

1 中医辨证治疗

1.1 脾胃虚弱证

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 绵绵不休, 喜温喜按, 食少纳呆, 食后脘闷, 倦怠乏力, 气短懒言, 大便溏薄, 舌质淡, 苔薄白, 脉细弱。治当健脾益气, 运中和胃, 可选用六君子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为主方加减, 药物:黄芪、党参、炒白术、干姜、茯苓、半夏、陈皮、砂仁、炙甘草。

1.2 脾胃湿热证

胃脘痞胀或疼痛, 嘈杂灼热, 口苦黏腻, 恶心, 头重如裹, 身重肢倦, 大便不畅, 小便色黄, 舌质红, 苔黄厚或腻, 脉滑数。治当清热化湿, 宽中醒脾, 可选用黄连温胆汤 (《六因条辨》) 为主方加减。药物:黄连、半夏、陈皮、茯苓、枳实、苍术、厚朴、佩兰、黄芩、滑石。

1.3 肝胃气滞证

胃脘胀闷, 攻撑作痛, 脘痛连胁, 胸闷不舒, 嗳气频作, 大便不爽, 常因情志因素诱发或加重, 舌质淡, 苔薄白, 脉弦。治当疏肝解郁, 理气和胃, 可选用柴胡疏肝散 (《景岳全书》) 为主方加减。药物:柴胡、香附、枳壳、白芍、陈皮、佛手、百合、乌药、甘草。

1.4 肝胃郁热证

胃脘灼痛, 痛势急迫, 心烦易怒, 反酸, 口干口苦, 大便干燥, 舌质红, 苔黄, 脉弦数。治当疏肝和胃, 解郁清热, 可选用化肝煎 (《景岳全书》) 合左金丸 (《丹溪心法》) 为主方加减。药物:柴胡、赤芍、青皮、陈皮、龙胆草、黄连、吴茱萸、乌贼骨、浙贝母、牡丹皮、栀子、甘草。

1.5 胃阴亏虚证

胃脘痞闷不适或隐隐灼痛, 嘈杂如饥, 饥不欲食, 口燥咽干, 形瘦食少, 乏力, 大便干结, 舌红少津, 苔少, 脉细。治当养阴生津, 益胃和中, 可选用沙参麦冬汤 (《温病条辨》) 为主方加减。药物:沙参、麦冬、生地黄、玉竹、百合、乌药、石斛、佛手、生甘草。

1.6 胃络瘀阻证

胃脘痞满或刺痛, 痛有定处而拒按, 纳差, 多纳则胀、嗳气、嘈杂, 面色暗滞, 黑便, 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 脉弦涩。治当活血化瘀, 理气通络, 可选用丹参饮 (《时方歌括》) 合失笑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为主方加减。药物:丹参、檀香、砂仁、蒲黄、五灵脂、香附、延胡索、三七粉。

随证加减:胃脘冷痛, 喜温喜按, 得食痛减者加桂枝、白芍;胃脘灼痛、嘈杂反酸者, 加黄连、吴茱萸;郁热反酸嘈杂者, 加乌贼骨、浙贝母、瓦楞子;便秘者, 加瓜蒌仁、火麻仁、枳实;伤食者, 加神曲、 (炒) 莱菔子;呃逆嗳气者, 加柿蒂、沉香;痞满明显者, 加紫苏梗、香橼皮;脾虚便溏者, 加 (炒) 白术, 炮姜炭;气滞腹胀者, 加厚朴、大腹皮;湿热偏盛者, 加蒲公英、虎杖。

2 中成药治疗

香砂六君丸:每次9 g, 每日2次;人参健脾丸:每次12 g, 每日2次, 适用于脾胃虚弱证。

香砂养胃丸:每次9 g, 每日2次;附子理中丸:每次6 g, 每日2次, 适用于脾胃虚寒证。

摩罗丹:每次55~110粒, 每日3次, 和胃降逆, 健脾消胀, 通络止痛, 适用于本虚标实证。

气滞胃痛颗粒:每次5 g, 每日3次;胃苏颗粒:每次15 g, 每日3次, 适用于气滞证。

阴虚胃痛冲剂:每次10 g, 每日2次, 适用于胃阴不足证。

保和丸:每次6 g, 每日2次;山楂调中丸:每次12 g, 每日2次, 适用于内积食滞。

3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有助于改善慢性胃炎的临床症状, 可减轻胃脘痛、胀满、嗳气反酸、纳呆等症状, 各证型均可配合应用, 尤其适用于胃动力障碍引起的疼痛或胀满, 及寒性、急性胃痛。基本取穴:足三里、中脘、胃俞、脾俞、内关。辨证配穴:肝胃不和加肝俞、太冲、期门;中焦郁热加天枢、丰隆;脾胃虚弱加梁丘、气海;胃阴不足加三阴交;气滞血淤证加太冲、曲池、合谷;气虚血淤证加血海、膈俞。脾胃虚寒者, 可用灸法, 选取上、中、下三脘, 足三里。

4 饮食治疗

根据患者体质情况和证型特点, 提出饮食宜忌, 并应用食疗方等进行调养, 如选择食物时必须十分注意保护胃气, 毋令更伤, 可起到辅助治疗作用。同时, 饮食宜规律, 忌食刺激性食物, 进食时应保持心情舒畅, 而使肝气条达, 以助胃气下降。脾虚腹胀反复难消, 可以健脾和胃之食物, 胃阴亏虚应注意多予滋润生津之食物, 促进疾病恢复, 体现中医食疗特色。

5 精神心理治疗

上一篇:做好网络新闻报道单元下一篇:设计管理包装设计